影评转文字
经典战争片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观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惊叹于斯皮尔博格深厚导演功力的同时,一些东西似乎压在心头,用一个夸张些的句子来说就是——战争,离我们有多远。
80年代初,甚至更早一些出生的人,大概都是在红色电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记得小时候,一些电影,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闪闪的红星》等片子是百看不厌的。更后来些,有了《大决战》系列,更是让人大呼过瘾。同时,一种非常不好的观念也油然而生,记得高中时,同宿舍的一位兄弟曾说,“真希望现在有场战争,那样咱可以大展拳脚”当时大家也随声附和。在我们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有领导人的英名决策,有战士们的奋勇杀敌,有敌人的狼狈不堪,贪生怕死,即便是在咱们最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依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游刃有余的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及其走狗。真的如此嘛?我想我们的电影中至少缺乏了一个战争中必有的元素——残酷。
从我们的老祖宗们开始,历史、文化往往都是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充当绝对的主角。在经典的古典战争名著《三国演义》中,如果从另一种层面考虑,这完全是部血腥的小说。在主人公们谈笑间墙垆灰飞湮灭的同时,是千万生灵的涂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六出祁山……哪一场不是数万甚至十万的死亡。记得有一段,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子午谷,放火烧,我相信诸葛的肠胃应该是很好,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个人间的修罗场。在我们的古典文学中,从来没有一部是以一个士兵的角度来描写一场战争的。5000年的文化,大概也只留下了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来以慰人心吧。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曾经有过两次,战士临死时痛苦的喊着“妈妈!”,这大概是整部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镜头,在一个正常人临死时,想到的一定会是自己最亲的人。当然英雄在临死时总会喊出些伟大的口号的,如《勇敢的心》中,华勒斯被行刑前那声雄壮的“FREEDOM”。在我们的电影中,每一个战士都是英雄,因为他们临死时都会喊着“为了新中国,为了共产主义……”。
中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有着本质的差别,西方人从很早时就提出了“人”的概念,在他们心中人的生命、权利、财产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出现最多的大概是服从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忠、孝、仁、义,所有这些都是对别人的,自我这个概念,在传统文化中,是被摒弃的。 有了这种文化传统,我想就不难解释,电影中为了什么,什么献出生命言语了。
西方战争电影中也有英雄的存在,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上尉,《兄弟连》中的文特斯上尉等等,但英雄只是电影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拯》还是《兄》,其实是一种群像的塑造,他们是从不同的士兵的角度来反映这场战争,这些人人中有心肠软弱,胆小萎缩的新兵,有经验丰富,视杀人如家常便饭的老兵。无疑,这种手法使得两部影视,对于战争的描写有了种立体式的洞察。在我们的《大决战》中,我们只看到了领导者的决胜千里,深谋远虑,与士兵同甘共苦,而战士们也都是一样的英勇无畏,最多也只能算是两个层面吧。
总言之,我们的战争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起着政治宣传的作用,而美国战争片,则在揭示真实战争方面把我们远远甩在了后面。随着国内的电影商业化逐渐普及,也许只有在票房的面前,才能真正反映中两种电影被观众接受的程度了。
望采纳
B. 影评怎么写可以拿部电影举例吗
评论过程通过结合影片具体内容和影片在构思、结构、技术、人物等方面最为闪亮之处摆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近一步论证。
电影评论的可评之处,可以就其导演的独特构思、声音画面、蕴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时代意义、影视音乐、电影内容、电影灯光照明、电影的拍摄技巧、电影中的角色、影片的剪辑技巧、道具的作用、转场流畅度等都可以进行评论。
例:《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
而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2)影评转文字扩展阅读
电影评论的内容是多样的。有着重评论影片的题材、主题、人物或它的社会意义,也有专门论述不同片种、样式或影片的艺术风格、造型表现手段和电影语言的运用的;有对某一时期、某一流派的电影创作进行专题评论的,也有为著名的电影导演、演员等电影艺术家撰写评论的。
既有在报刊上对当时上映的影片或某种创作问题写专栏评论的,也有对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影片进行评论的。由于读者和观众的欣赏境界或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既需要供电影专业工作者研究用的专题论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观众欣赏水平的影评文章。
C. 怎样把影评写好
http://www.usstren.com/blog/user1/31/archives/2005/5039.shtml
怎样写影评》——周黎明看电影
《看电影》杂志2004第十期中刊登了周黎明的《怎样写影评》,特贴上来,比较长,您可以挑选你喜欢看的段落读,希望可以供大家参考,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写写影评。有打错字的地方请原谅,没有太多的时间校对。。。。。。。。。
曾经有读者问我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容易回答,也很难回答。说容易,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从来不认为写影评有什么N字方针:说难,写影评跟看电影一样,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很多东西只可意会。本文要说的,与其说是“怎么写影评”,不如说“我是怎么写影评的”。
写影评,归根结底就是把看完电影后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只要你看片时没有睡着,你对所看影片都会有所感觉:即便是睡着,那也是一种反应,也许能证明这部影片不是一般的闷。影评没有长度的限制(媒体会有),长的洋洋万言,短的可以两三句。有个英文电影论坛举办一句话影评比赛,结果有些获胜者居然将评论浓缩成一个字。我最近编写《西片碟中碟》这本欧美电影指南时深有感触,写短评绝对不比完整的评论轻松。
在成千上万茶余饭后发表观后感的观众中,坐下来把想法变成文章的是少数,而媒体能采用的更少些。如果几家有影响的媒体不约而同休用同一种文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影评就该这么写。比如在美国,主流媒体的电影评论一般在一千字左右(译成中文)。大约三分之二篇幅是描述剧情,剩余的属于评价,但评价的方式没有固定程式。我最初写影评时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落笔自然留下这种痕迹,我觉得无所谓好坏,只是一种风格而已。
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文艺评论传统长期受压制的缘故,我们对一些概念界定没有西方那么明晰,可是我们又非常喜欢条条框框。就说“影评”,什么叫“影评”?狭义地看就是英文中的Film review”。这类文章是写给看电影的人看的,不是给拍电影或研究电影的人看的,一般发表在主流媒体或影迷刊物。罗杰。艾伯特是惟一得过普利策奖的影评家,但他的文章非常浅显,直白到像是拉家常。他很高产,每周可以有五篇评论,但都比较短,翻译成中文大概就是700字。他的大众路线使得他成为读者最多的影评家,全美国有两百多家报纸授权转载,而且他每周还有一个电视栏目,每期半小时。跟他相反的如《纽约时报》的艾维斯。米切尔,喜欢卖弄辞藻,非把读者搞得云里雾里不罢休,不信大家可以看我翻他的《骇客帝国国2》评论。宝琳。凯尔可能是最有影响的美国影评家,她反电影评论提高到艺术的高度,从60年代到80年代未,她的评论是美国文化的一面旗帜。她的文笔有点像子君,有一种女性的优美,但观点非常尖锐,有时很刻薄。
我们的影评范畴似乎要更广一些,有些很感性的随笔、借助电影的抒情文字,英文中应属于essay;有一些是理论研究,属于论文性质,英文应该是film criticism或Film theory。习惯于其中某一类的读者,往往会对其他类型看不惯——看惯随笔的会嫌其他的没有个性;看惯论文的自然会觉得没有大量专业术语和脚注就等于没有深度。在我所写的长篇评论中,《人工智能》和《公民凯恩》都超过一万字,但前者其实很感性,而后者本来就是一篇论文,只不过我竭力回避论文的风格。假设我把该用的术语全用上,并附上每句话的出处,估计某些学院派会心悦诚服,而该文则会丧失99%的读者。这是我的局限,媒体多半认为是长处,而大学和研究院则视为“你还嫩点,需要改进”之处。
以前老一辈的评论很像我们中小学里上语文课,先来一段时代背影 ,接着是故事大纲,中心思想,最后是具体分析等等。作为一种写法,这未尝不可,但它不是金科玉律。我尽量回避这种作茧自缚的写法,害怕用一种形式把自己框死。通常看完一部影片后,我会想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也许是故事(如钢琴家),也许是讲故事的方式(如穆赫兰道),也许是表演(如煞女),也许是摄影或置影(如吸血惊情四百年),也许根本没有故事,表演等,只是纯感受(如雷吉奥的生活三部曲)。一部影片可以谈论的东西很多,但应该谈论的是那感动自己的部分。填充式的面面俱到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会成为好影评。
影评人要不要文艺理论知识?以此为生者有理论基础当然是好事,但是,在懂一点点理论和不懂理论之间,我宁愿选择不懂。当刚涉足文艺理论(以及相光的美学和哲学)时,很容易产生豁然开朗的大彻大悟,以为什么事情全了如指掌,殊不知自己学的只是很多理论流派中的一种。每一种理论都有独到之处,但推到极致都会变得荒廖。
对我来说,怎么写不重要,有本事写成诗歌也无妨。重要的是写的内容是否言之有物。说到这个“物”,里面有太多奥秘。由于我们生长在一个“统一思想,统一口径”的大环境中,很多读者不由自主地寻找跟自己相同的观点。一旦意见相左,便会做出激烈反响。顾小白很少写review型的影评,但一旦出手一定很精彩,他对《双雄》的评论也是如此。有网友不同意他的观点,这也很正常,但这位网友显然感情受到伤害,因为顾小白说了他偶像的坏话。真是不必,你有不同意见尽可以发表,在网络时代,已经没有人能垄断话语权;但只要没有“高度统一”的政策,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形形色色的不同意见,对一部电影的评论更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不能适应言论自由的环境,那他最好躲开这个环境或者自己创造一个言论统一的小环境。
《手机》引发的争议表明,有这种心态的影迷在我国为数不少,首先是崔永元。作为一名该片的评论者,他犯下了两个大忌:一是你必须看过影片后才有资格评论,否则你的观点是空中楼阁;二是你可以用任何强烈的语言驳斥该片,如果觉得有诽谤之嫌,可以诉诸法律保护,但他暗示电影局应该禁映(原话是:我甚至不理解电影局为什么能让他通过还在全国放映)则是一种对电影业极为有害的思维。更可悲的是,在新浪网的调查中,高达40%的人同意他的观点(也许只是同意他言论中的某一部分。)
让我们来推理一下:如果崔永元是电影局审片官员,他必定会枪毙该片。如果这40%的网友中有人有权枪毙该片,那么该片就不会问世。这么多人这么乐意剥夺公众看某部影片的权力,同时又很多人叫嚷着没好片看。你说这中间有没有因果关系?能怪谁呢?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调查结果时,真是非常痛心:中国观众,我们只配没电影看,因为我们动不动就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作品给禁了。可以想象,如果这40%的人可以一票否决的话,中国将从此没有一部电影可以上映,也不会再有一部小说、一张报纸、一篇文章可以问世。要知道,世界上是没有哪部电影是可以得到百分之百的认同和赞许的,如一个政客得到60%的民意认可,就算很受欢迎的了。如果一个人可以剥夺所有人的选择权力,那么任何形式的创造都可以休矣。
当然崔永元只是暗示了一下,而且他也不是审片官员,而且他也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所以我们的反应可能过火了。不过这种国民心态对于拍电影或写影评都是一大障碍。十多年前的所谓影评,被沦为圈内说好话的宣传;现在有些人为了骇世惊俗,故意跟大家唱反调,其实心态是一样的,都是一种迎合。真正的影评,最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感觉没有对错,感受一定有反对者,但感受有讲道理和讲歪理之分,有常态和奇特之分。宝琳。凯尔的观点80%我都无法认同,她对于斯特里普脖子以下不会演戏的说法,相信大多数电影业人士都不会苟同,但她自有她的逻辑。我不必同意她的结论,但我欣赏她独特的视角。
一个影评人的真本事不在于人云亦云,而在于发现别人疏忽的佳作,当《雌雄大盗》无人问津时,凯尔为它摇旗呐喊,说《指环王III》是优秀作品,没有人会因此把你看成天才。(我没有鼓励大家故意唱反调)我觉得一个好的影评人,应该勇于推荐遗珠。介绍《指环王》是工作,但当你发现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导演带领一班不会到处引起少女尖叫的演员拍出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那种快感是无与伦比的,而向大家介绍这样的作品,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
D. 怎样写影评
http://www.usstren.com/blog/user1/31/archives/2005/5039.shtml
怎样写影评》——周黎明看电影
《看电影》杂志2004第十期中刊登了周黎明的《怎样写影评》,特贴上来,比较长,您可以挑选你喜欢看的段落读,希望可以供大家参考,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写写影评。有打错字的地方请原谅,没有太多的时间校对。。。。。。。。。
曾经有读者问我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容易回答,也很难回答。说容易,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从来不认为写影评有什么N字方针:说难,写影评跟看电影一样,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很多东西只可意会。本文要说的,与其说是“怎么写影评”,不如说“我是怎么写影评的”。
写影评,归根结底就是把看完电影后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只要你看片时没有睡着,你对所看影片都会有所感觉:即便是睡着,那也是一种反应,也许能证明这部影片不是一般的闷。影评没有长度的限制(媒体会有),长的洋洋万言,短的可以两三句。有个英文电影论坛举办一句话影评比赛,结果有些获胜者居然将评论浓缩成一个字。我最近编写《西片碟中碟》这本欧美电影指南时深有感触,写短评绝对不比完整的评论轻松。
在成千上万茶余饭后发表观后感的观众中,坐下来把想法变成文章的是少数,而媒体能采用的更少些。如果几家有影响的媒体不约而同休用同一种文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影评就该这么写。比如在美国,主流媒体的电影评论一般在一千字左右(译成中文)。大约三分之二篇幅是描述剧情,剩余的属于评价,但评价的方式没有固定程式。我最初写影评时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落笔自然留下这种痕迹,我觉得无所谓好坏,只是一种风格而已。
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文艺评论传统长期受压制的缘故,我们对一些概念界定没有西方那么明晰,可是我们又非常喜欢条条框框。就说“影评”,什么叫“影评”?狭义地看就是英文中的Film review”。这类文章是写给看电影的人看的,不是给拍电影或研究电影的人看的,一般发表在主流媒体或影迷刊物。罗杰。艾伯特是惟一得过普利策奖的影评家,但他的文章非常浅显,直白到像是拉家常。他很高产,每周可以有五篇评论,但都比较短,翻译成中文大概就是700字。他的大众路线使得他成为读者最多的影评家,全美国有两百多家报纸授权转载,而且他每周还有一个电视栏目,每期半小时。跟他相反的如《纽约时报》的艾维斯。米切尔,喜欢卖弄辞藻,非把读者搞得云里雾里不罢休,不信大家可以看我翻他的《骇客帝国国2》评论。宝琳。凯尔可能是最有影响的美国影评家,她反电影评论提高到艺术的高度,从60年代到80年代未,她的评论是美国文化的一面旗帜。她的文笔有点像子君,有一种女性的优美,但观点非常尖锐,有时很刻薄。
我们的影评范畴似乎要更广一些,有些很感性的随笔、借助电影的抒情文字,英文中应属于essay;有一些是理论研究,属于论文性质,英文应该是film criticism或Film theory。习惯于其中某一类的读者,往往会对其他类型看不惯——看惯随笔的会嫌其他的没有个性;看惯论文的自然会觉得没有大量专业术语和脚注就等于没有深度。在我所写的长篇评论中,《人工智能》和《公民凯恩》都超过一万字,但前者其实很感性,而后者本来就是一篇论文,只不过我竭力回避论文的风格。假设我把该用的术语全用上,并附上每句话的出处,估计某些学院派会心悦诚服,而该文则会丧失99%的读者。这是我的局限,媒体多半认为是长处,而大学和研究院则视为“你还嫩点,需要改进”之处。
以前老一辈的评论很像我们中小学里上语文课,先来一段时代背影 ,接着是故事大纲,中心思想,最后是具体分析等等。作为一种写法,这未尝不可,但它不是金科玉律。我尽量回避这种作茧自缚的写法,害怕用一种形式把自己框死。通常看完一部影片后,我会想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也许是故事(如钢琴家),也许是讲故事的方式(如穆赫兰道),也许是表演(如煞女),也许是摄影或置影(如吸血惊情四百年),也许根本没有故事,表演等,只是纯感受(如雷吉奥的生活三部曲)。一部影片可以谈论的东西很多,但应该谈论的是那感动自己的部分。填充式的面面俱到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会成为好影评。
影评人要不要文艺理论知识?以此为生者有理论基础当然是好事,但是,在懂一点点理论和不懂理论之间,我宁愿选择不懂。当刚涉足文艺理论(以及相光的美学和哲学)时,很容易产生豁然开朗的大彻大悟,以为什么事情全了如指掌,殊不知自己学的只是很多理论流派中的一种。每一种理论都有独到之处,但推到极致都会变得荒廖。
对我来说,怎么写不重要,有本事写成诗歌也无妨。重要的是写的内容是否言之有物。说到这个“物”,里面有太多奥秘。由于我们生长在一个“统一思想,统一口径”的大环境中,很多读者不由自主地寻找跟自己相同的观点。一旦意见相左,便会做出激烈反响。顾小白很少写review型的影评,但一旦出手一定很精彩,他对《双雄》的评论也是如此。有网友不同意他的观点,这也很正常,但这位网友显然感情受到伤害,因为顾小白说了他偶像的坏话。真是不必,你有不同意见尽可以发表,在网络时代,已经没有人能垄断话语权;但只要没有“高度统一”的政策,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形形色色的不同意见,对一部电影的评论更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不能适应言论自由的环境,那他最好躲开这个环境或者自己创造一个言论统一的小环境。
《手机》引发的争议表明,有这种心态的影迷在我国为数不少,首先是崔永元。作为一名该片的评论者,他犯下了两个大忌:一是你必须看过影片后才有资格评论,否则你的观点是空中楼阁;二是你可以用任何强烈的语言驳斥该片,如果觉得有诽谤之嫌,可以诉诸法律保护,但他暗示电影局应该禁映(原话是:我甚至不理解电影局为什么能让他通过还在全国放映)则是一种对电影业极为有害的思维。更可悲的是,在新浪网的调查中,高达40%的人同意他的观点(也许只是同意他言论中的某一部分。)
让我们来推理一下:如果崔永元是电影局审片官员,他必定会枪毙该片。如果这40%的网友中有人有权枪毙该片,那么该片就不会问世。这么多人这么乐意剥夺公众看某部影片的权力,同时又很多人叫嚷着没好片看。你说这中间有没有因果关系?能怪谁呢?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调查结果时,真是非常痛心:中国观众,我们只配没电影看,因为我们动不动就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作品给禁了。可以想象,如果这40%的人可以一票否决的话,中国将从此没有一部电影可以上映,也不会再有一部小说、一张报纸、一篇文章可以问世。要知道,世界上是没有哪部电影是可以得到百分之百的认同和赞许的,如一个政客得到60%的民意认可,就算很受欢迎的了。如果一个人可以剥夺所有人的选择权力,那么任何形式的创造都可以休矣。
当然崔永元只是暗示了一下,而且他也不是审片官员,而且他也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所以我们的反应可能过火了。不过这种国民心态对于拍电影或写影评都是一大障碍。十多年前的所谓影评,被沦为圈内说好话的宣传;现在有些人为了骇世惊俗,故意跟大家唱反调,其实心态是一样的,都是一种迎合。真正的影评,最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感觉没有对错,感受一定有反对者,但感受有讲道理和讲歪理之分,有常态和奇特之分。宝琳。凯尔的观点80%我都无法认同,她对于斯特里普脖子以下不会演戏的说法,相信大多数电影业人士都不会苟同,但她自有她的逻辑。我不必同意她的结论,但我欣赏她独特的视角。
一个影评人的真本事不在于人云亦云,而在于发现别人疏忽的佳作,当《雌雄大盗》无人问津时,凯尔为它摇旗呐喊,说《指环王III》是优秀作品,没有人会因此把你看成天才。(我没有鼓励大家故意唱反调)我觉得一个好的影评人,应该勇于推荐遗珠。介绍《指环王》是工作,但当你发现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导演带领一班不会到处引起少女尖叫的演员拍出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那种快感是无与伦比的,而向大家介绍这样的作品,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
电影基础知识
二、电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影评写作的角度
四、影评写作要求
一、电影基础知识
一、电影: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现代艺术。发明于19世纪末。1895年12月28日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故将这一天定为世界电影诞生日。
二、电影的本性:
1.作为大众文艺样式的艺术观赏性;
2.作为实现利润、扩大再生产手段的商品性;
3.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工具性。
三、对电影事业的要求:1.体现个性力量的艺术创造性 2.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的思想性;3.实现经济价值的功利性。
四、电影的两大风格类型:
1.纪实风格:源于路易·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的《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影片对生活的纪实。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2.戏剧风格:源于美国用电影对舞台演出的纪录,注重场面繁华、情节曲折、明星效应,形成好莱坞式电影风格,对故事片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成为电影市场中主要的影片样式。(***98年3月9日对《泰坦尼克号》和美国电影的看法)。
五、电影主要表现手段:
蒙太奇:将片断镜头加以组合,并与声音配合,创造出特殊电影时空的结构方式。
英国梅里爱的发现与探索。美国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成功的运用。苏联电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将蒙太奇上升为理论。“库里肖夫实验”,一个毫无表情的脸与喝汤、棺村、小孩的画面连接,产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强调剪辑的作用。有多种表现手法,如镜头~、音响~、对比~、平行~、声画分立、声画对位等。蒙太奇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长镜头:指对一个运动志面较长时间的连续不间断地表现,保持运动着画面的整体性。这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反对蒙太奇造成的虚假而提出的一种电影闰美学理论。强调电影的照相本体属性,强调生活的真实性。
二、电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电影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从产生以来逐渐成为最普及、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视只是传输方式的改进,其以声画为手段的表现特,质与电影一致),列宁说:“对于我们来说,在一切艺术样式中,最重要的就是电影。”电影对人的行为、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美国现在人均每年看6次电影。
2、对人类文化信息传输方式的巨大变革,使人类进入影视文化(信息文化)的发展阶段。西方学者认为人类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语音为载体的口头语言文化,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语文文化,以音像为载体的影视文化。
二、电影评论的作用:
1、影评是一种科学的活动,是电影艺术与观众的桥梁,是实现电影三重价值(艺术的、社会的、经济的)的重要手段。国外影评主要作用于票房价值,中国影评侧重于社会性,形成中国特有的、最广泛的群众影评浪潮,形成中国文艺评论独特景观。
2、影评本身是一门艺术,有利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思辩能力、写作能力。从写作学的要求看,影评写作需要信息处理能力,也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能力的综合运用。许多人从影评起家,走上专业文化工作道路。上海市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97年高考语文中有一道小作文题,要求学生写影评,题目是《推荐一部影视剧》,15分,这一举措使学校掀起起电影热,97年的《文汇电影时报》和98年2月11日《新民晚报》对此作了报道。国外文科大学一般都有电影课程。今年,东南大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求大学生观看百部优秀影视片。最近,北师大为大学生设立电影院,结合放映的影片请专家给学生讲评。
三、影评写作的角度 一、思想评论: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见《银海珠光》)。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 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枣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四、电影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试举例如下:
1. 电影语言评论。《<红高梁>――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2. 电影结构评论。《复合交融 巧织经纬枣<平津战役>的结构艺术》。
3. 电影修辞评论。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开天辟地>中的象征手法赏析》。
4. 电影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枣谈电影<周恩来>的节奏艺术》
5. 电影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枣谈美国片<碟中碟>的悬念技巧》
6、电影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枣<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音响》
7. 电影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
8. 电影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
9. 电影表演评论。《眼之魅》
10.电影音乐评论。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交*、兼容的。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
电影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活体、问答体、随感录。近年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文体样式存在。
四、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黄河绝恋》主要情节与场景
1.海空大战。先声夺人,以快节奏的战斗场面调动观众情绪。
迫降遇险。继续以惊险场面吸引观众,小孩救人;悬崖坠机;小孩被炸。
7.黑子家中。三炮唱歌,见花花捉蝎治伤;欧文见花花红肚兜,引出闪回镜头:日寇毒气杀人,哥哥出窗被枪杀。
8.山寨受困。过河被民团俘;狱中欧文“光荣的投降”与黑子“只要有一口气绝不停止抵抗”的争论;三炮对寨主谈“外人、亲人、仇人”的关系。三炮看黑子,“赵家害得我丧了男儿身”;闪回:械斗。
9.刑场脱险。刑场行刑在即,安洁救人,鬼子枪杀安洁――寨主梦醒(内心斗争);安洁出窗奔刑场,拉手榴弹威胁父亲,救人。
10.古庙栖身。花花放蝎子咬日本军官;古庙,东方文化神秘气氛,营造相爱氛围;欧文学汉语“我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我是ANGIEL的最好最好的朋友”,“YES”。群山夕照,古烽火台上“你们……都有许多爱”,初步理解,相爱的开始。
11.屈辱回忆。黑子夜访寨主,晓以大义(讲述安洁的不幸,促使寨主转变);芦苇丛中,安洁痛苦回忆;波尔明白“一个弱女子宁可放弃生命,不能放弃人的尊严”。
16.祭奠忠魂。一张张照片――小孩、花花、父亲、黑子、安洁的照片放入激流中,“让生命还归黄河”,信天游的叶哨响起,闪回:匕首、手榴弹、黄河留影……
评论角度
一、评主题:1、抗日斗争,揭露日寇罪行,歌颂人民不屈精神、博大胸怀、崇高人性;2、生命价值与民族命运;3、对和平和期呼唤与社会的发展的期望;4、在人类之爱基础上不同文化观念的撞击与交融。
二、人物评论:1、单一人物;2、某类人物;3、对比性人物;4、从人物关系评析,如中外、父女、民族与宗族等关系入手。
三、场景细节:几次争论;手榴弹的出现;小刀的运用;几个人物对死的选择;照片的作用。
四、悬念设置:人物命运为主线,将人物经常处于生死关头,环环紧扣。
五、矛盾冲突:1、进步与反动、民族解放与法西斯专制;2、东西方观念;3、宗族。
六、叙事线索:三种时态,现在时着眼于战争与和平的对比,调节情绪、深化主题,给作者一个自由的叙述时空;过去时表现矛盾冲突与情节发展的主线;过去完成时重点在揭露日寇罪恶。
七、情节与节奏:战斗高潮与抒情段落的设置;紧张与舒缓情绪的起伏;镜头节奏快与慢的转换。
八、中外影片比较:与《拯救大兵雷恩》相比,同是以回忆形式讲述拯救生命与回归家园,但《黄河绝恋》避开为什么救人的争论,避免说教,容纳更多内涵;多种矛盾冲突;群像式人物各有鲜明个性;战争与爱情两条线索推进,更富有抒情色彩。
九、与《红河谷》比较:文明冲突的合理性;叙事特色强化故事性;人物塑造在对比中展现性格的发展,注意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有很多人认为看电影就看电影呗,评什麼?论什麼?但事实上,在你写影评的同时,也是让自己回溯在这一个半小时中,你到底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烂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员,他们又是用什麼眼光来看?没人愿意制造一部人人唾弃的大烂片,那麼大家口中的烂片是否有可取之处,是否制片.导演.演员们用著不同的想法来拍摄?
这些,当你开始用心写影评时,你的思路会愈来愈清明,想的范围愈来愈广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体会,也能将你的体会带给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评中,你将会发现自己的文笔进步了,看电影时能看到更多的细微末节,能感动到心灵的深处,那麼,你成功了
当然,没人是一蹴可矶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学创作者外),当我自己回顾一开始写的文章,也觉得自己的文笔生涩,眼光不够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发现自己很自然的就长篇大论了起来,当然,现在依然不够好
最好的一句话是----
“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
不是一定要中规中矩的写影评,正面.反面.侧面的见解都是很独到
化简为繁,化繁为简,字字都是精采
E. 影评怎么写
怎样写影评》——周黎明看电影
《看电影》杂志2004第十期中刊登了周黎明的《怎样写影评》,特贴上来,比较长,您可以挑选你喜欢看的段落读,希望可以供大家参考,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写写影评。有打错字的地方请原谅,没有太多的时间校对。。。。。。。。。
曾经有读者问我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容易回答,也很难回答。说容易,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从来不认为写影评有什么N字方针:说难,写影评跟看电影一样,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很多东西只可意会。本文要说的,与其说是“怎么写影评”,不如说“我是怎么写影评的”。
写影评,归根结底就是把看完电影后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只要你看片时没有睡着,你对所看影片都会有所感觉:即便是睡着,那也是一种反应,也许能证明这部影片不是一般的闷。影评没有长度的限制(媒体会有),长的洋洋万言,短的可以两三句。有个英文电影论坛举办一句话影评比赛,结果有些获胜者居然将评论浓缩成一个字。我最近编写《西片碟中碟》这本欧美电影指南时深有感触,写短评绝对不比完整的评论轻松。
在成千上万茶余饭后发表观后感的观众中,坐下来把想法变成文章的是少数,而媒体能采用的更少些。如果几家有影响的媒体不约而同休用同一种文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影评就该这么写。比如在美国,主流媒体的电影评论一般在一千字左右(译成中文)。大约三分之二篇幅是描述剧情,剩余的属于评价,但评价的方式没有固定程式。我最初写影评时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落笔自然留下这种痕迹,我觉得无所谓好坏,只是一种风格而已。
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文艺评论传统长期受压制的缘故,我们对一些概念界定没有西方那么明晰,可是我们又非常喜欢条条框框。就说“影评”,什么叫“影评”?狭义地看就是英文中的Film review”。这类文章是写给看电影的人看的,不是给拍电影或研究电影的人看的,一般发表在主流媒体或影迷刊物。罗杰。艾伯特是惟一得过普利策奖的影评家,但他的文章非常浅显,直白到像是拉家常。他很高产,每周可以有五篇评论,但都比较短,翻译成中文大概就是700字。他的大众路线使得他成为读者最多的影评家,全美国有两百多家报纸授权转载,而且他每周还有一个电视栏目,每期半小时。跟他相反的如《纽约时报》的艾维斯。米切尔,喜欢卖弄辞藻,非把读者搞得云里雾里不罢休,不信大家可以看我翻他的《骇客帝国国2》评论。宝琳。凯尔可能是最有影响的美国影评家,她反电影评论提高到艺术的高度,从60年代到80年代未,她的评论是美国文化的一面旗帜。她的文笔有点像子君,有一种女性的优美,但观点非常尖锐,有时很刻薄。
我们的影评范畴似乎要更广一些,有些很感性的随笔、借助电影的抒情文字,英文中应属于essay;有一些是理论研究,属于论文性质,英文应该是film criticism或Film theory。习惯于其中某一类的读者,往往会对其他类型看不惯——看惯随笔的会嫌其他的没有个性;看惯论文的自然会觉得没有大量专业术语和脚注就等于没有深度。在我所写的长篇评论中,《人工智能》和《公民凯恩》都超过一万字,但前者其实很感性,而后者本来就是一篇论文,只不过我竭力回避论文的风格。假设我把该用的术语全用上,并附上每句话的出处,估计某些学院派会心悦诚服,而该文则会丧失99%的读者。这是我的局限,媒体多半认为是长处,而大学和研究院则视为“你还嫩点,需要改进”之处。
以前老一辈的评论很像我们中小学里上语文课,先来一段时代背影 ,接着是故事大纲,中心思想,最后是具体分析等等。作为一种写法,这未尝不可,但它不是金科玉律。我尽量回避这种作茧自缚的写法,害怕用一种形式把自己框死。通常看完一部影片后,我会想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也许是故事(如钢琴家),也许是讲故事的方式(如穆赫兰道),也许是表演(如煞女),也许是摄影或置影(如吸血惊情四百年),也许根本没有故事,表演等,只是纯感受(如雷吉奥的生活三部曲)。一部影片可以谈论的东西很多,但应该谈论的是那感动自己的部分。填充式的面面俱到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会成为好影评。
影评人要不要文艺理论知识?以此为生者有理论基础当然是好事,但是,在懂一点点理论和不懂理论之间,我宁愿选择不懂。当刚涉足文艺理论(以及相光的美学和哲学)时,很容易产生豁然开朗的大彻大悟,以为什么事情全了如指掌,殊不知自己学的只是很多理论流派中的一种。每一种理论都有独到之处,但推到极致都会变得荒廖。
对我来说,怎么写不重要,有本事写成诗歌也无妨。重要的是写的内容是否言之有物。说到这个“物”,里面有太多奥秘。由于我们生长在一个“统一思想,统一口径”的大环境中,很多读者不由自主地寻找跟自己相同的观点。一旦意见相左,便会做出激烈反响。顾小白很少写review型的影评,但一旦出手一定很精彩,他对《双雄》的评论也是如此。有网友不同意他的观点,这也很正常,但这位网友显然感情受到伤害,因为顾小白说了他偶像的坏话。真是不必,你有不同意见尽可以发表,在网络时代,已经没有人能垄断话语权;但只要没有“高度统一”的政策,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形形色色的不同意见,对一部电影的评论更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不能适应言论自由的环境,那他最好躲开这个环境或者自己创造一个言论统一的小环境。
《手机》引发的争议表明,有这种心态的影迷在我国为数不少,首先是崔永元。作为一名该片的评论者,他犯下了两个大忌:一是你必须看过影片后才有资格评论,否则你的观点是空中楼阁;二是你可以用任何强烈的语言驳斥该片,如果觉得有诽谤之嫌,可以诉诸法律保护,但他暗示电影局应该禁映(原话是:我甚至不理解电影局为什么能让他通过还在全国放映)则是一种对电影业极为有害的思维。更可悲的是,在新浪网的调查中,高达40%的人同意他的观点(也许只是同意他言论中的某一部分。)
F. 《第10放映室》恭贺2012每一集的影评文字你有么
第10放映室 2011岁末档(春季篇)
2011年,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是一个喜忧参半的年份.喜的是电影市场继续保持了连续多年的增长.虽然截止节目播出时尚未公布官方数据.但年度票房达到130亿人民币几乎毫无悬念.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次130高地攻坚战最后的胜利是付出了惨痛代价的.根据电影局的备案和审批数据.2011年全年拍摄并获准公映的国产电影超过了600部.但最后能够在影院公映并被我们的观众所消费的电影其总数不超过180部.在这些最后默默消失的电影中.既有诸如<碧罗雪山>这样的艺术佳作因为期市场价值不被认可而无人发行.也有大批质量低劣的电影作品.因为期缺乏商业性和艺术性而无人问津.在130高地上飘扬的胜利旗帜下面.我们也要看到那些被市场所牺牲的不合时宜者.以及注定被忽视的那些死不足惜的垫脚石.
在2011年整体的电影创作形态中出现了令人惊喜的趋势.从年初上映的<武林外传><>将爱情进行到底>到<观音山><刀见笑><钢的琴>以及年底的<失恋33天>等这些影片都在市场和口碑方面获得了足够的关注度,更有影片在票房和口碑方面获得了双重认可.这些国产电影的共同趋势就是开始认真地尊重市场尊重观众尊重电影本身最后它们也都获得了市场和的尊重.对于长期以来一直在高票房低口碑的泥潭中挣扎的国产电影来说这些电影的出现终于给我们的观众点亮了一丝希望之光.2011年还有一个趋势也是令我们感到欣慰的,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娱乐产品我们的年轻观众终于开始用手里的电影票来表达.自己的鲜明态度了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重视年轻观众群体的意见和态度并开始产生某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转变.这些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消费力的青年观众终于以一人一票的权力迫使那些电影生产者开始倾听他们的声音.过去是你们拍什么我们看什么.但是从现在开始是我们要看什么你们就拍什么.
作为2010年贺岁档的延续1月份共有10部中外电影公映,虽然<让子弹飞>和<非诚勿扰2>可以说在2010年贺岁档呼风唤雨但1月份公映的新片中仍然有<创战纪><新少林寺>以及每年一部的<喜洋洋与灰太狼>获得了不错的市场成绩.
<纳尼亚传奇3>
作为纳尼亚传奇系列的第3部<纳尼亚传奇3黎明中踏浪号>在国内受欢迎的程度明显不如前两部.但本片凭借3D电影这块金字招牌以及随之而来的高票价最后还是在国内市场上取得了1.2亿票房的成绩.对于很多3D电影爱好者来说这种后期转制的3D电影将会成为他们在新一年中挥之不去的恶梦.纳尼亚传奇系列小说共七本,分别为<魔法师的外甥><狮子女巫和衣柜><能说话的马与男孩><凯斯宾王子><黎明踏浪者号的远航><银椅>以及<最后之战>.由于这七本小说在故事上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因此已经公映的三部纳尼亚传奇电影分别是<狮子女巫和衣柜><凯斯宾王子>和本片<黎明踏浪者号的远航>.
在第三部中除了三个越长越残的主角外就没剩下什么了.那些被刻意安排进电影里卖萌的动物角色也都缺乏辨识度和趣味性.整个电影故事的水准和智商都开始向下滑落.剧情离跌宕起伏的标准相关甚远而糟糕的后期转制3D效果也让此片的观影体验糟糕到了一定程度.的画面和模糊的字幕加上单调乏味的剧情.令那些一直挣扎着想看回票钱的观众最后不得不举手投降只接昏迷过去.
<创战纪>
<创战纪>的英文原名如果直接翻译过来就是 遗产.这个略显丧气的名字是因为本片是1982年<电子世界争霸战>的续集.故事设定和人物设定都是直接延续了当年的<电子世界争霸战>1982年IT天才凯文.弗林创建了英康公司将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可是在辉煌的时代开创不久后凯文就神秘失踪.在此之后凯文年幼的儿子萨姆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但是却被公司的野心家剥夺了实际控制权.本片故事直接从28年后开始.萨姆得知一间荒废已久的工作室内竟传来父亲的讯息.萨姆前去探查.结果竟进入一个全数字化的虚拟世界.
作为一部完全依靠震憾的视听效果支撑起来的电影,此片三大卖点IMAX,3D和杜比7.1音效.全部都是技术层面的.这样一部几乎完全以各种异形日光类目管作为主角的电影,卖的就是视觉特效的噱头.如果夸张一点说这个片子就是为IMAX银幕准备的.如果不看IMAX那么它最大的消费价值就消失了.此片另一个卖点就是它是国内第一部公映的采用杜比7.1环绕声标准影片.全球第一部采用杜比7.1的电影是<玩具总动员3>但受到当时国内放映条件的限制.引进公映的版本还是传统的5.1标准版本.和传统的5.1系统具有的左 中 右低频效果左环绕右环绕相比7.1系统新增了左后环绕和右后环绕.这两个新增的后环绕区间可以增强声音在影院中360度流转方向性.对于<创战纪>这种非常依赖视听效果的电影来说这种音效上的增强确实起到了加分的作用.在飞碟大战飞车大战几个段落中环绕声效果的改变还是比较明显的.
<新少林寺>
作为一部由少林寺释永信担任总监制的电影虽然此片叫<新少林寺>但它在故事层面和精神层面都和之前我们所熟知的那部<.少林寺>没有一点关系.虽然此片最后票房成绩达到了2.2亿人民币.虽然此片导演是陈木胜,虽然本片主演有刘德华成龙和谢霆峰.但它仍然是一部从头到脚都充斥着平庸的电影.法国导演特吕弗曾经说过蹩脚电影之所以充斥着暴力是因为导演没有能力借助朴素而节制的手法表达强烈的情感.对于<新少林寺>这部电影来说这就是对它最准确的评价.作为一部为少林寺旅游开发集团特别定制的广告电影,整部电影看下来真的就真剩下平庸二字.故事 人物 场面 动作 情感所有该有的元素它都有,观众也不能轻易说它就是烂片,但它就是没什么意思.
电影不能只靠诚意卖钱.但卖钱不能没有诚意.本片编剧和导演虽然一直很想告诉观众本片的主旨是: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但最后观众却只能从凌乱的叙事和毫无节制的暴力展示中看出此片混乱的价值观.而且,从一部电影的角度出发在2011年出现这样一部充斥着上世纪80年代港片庸俗桥段的电影,真不知道这些电影主创是对自己太有信心还是对我们的观众太过蔑视.这种对于内地市场观众缺乏尊重的行为即将在2011年的电影市场上受到观众的迎头痛击.
<喜羊羊与灰太狼>
作为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的第三部电影版.此系列摆明了要凑齐一套十二生肖才肯暂告一段落.对于一部主要面向儿童观众的FLASH动画去苛求它的制作技术是毫无意义的.由于成功的市场推广,现在<喜羊羊和灰太狼>系列已经成为了过年期间电影院里的一道例行招牌菜.从多家长带着孩子去电影院看喜羊羊的架势很有当年春晚刚刚兴起时的势头.感觉过年不看春晚就和没吃饺子一样不是个滋味.
本片最后票房约1.4亿人民币.这个票房数字连续三年都基本稳定在这个区间.说明<喜羊羊和灰太狼>系列电影的观众群体是一个相对固定的群体.而且已经养成了固定观影消费的习惯.对于这样一个已成品牌的电影系列来说如果提高制作技术质量提升故事品质扩大观影人群将会是它能否走得更远的关键.
<武林外传>电影版
在同名电视情景喜剧热播了五年之后<武林外传>电影版终于登上的银幕.在这五年之中,姚晨 闫妮 沙溢等演员.都已经凭借这部热门电视剧所打造的知名度先后登上了大银幕.并成为国内炙手可热的一二线明星.在电视剧导演尚敬和编剧宁财神的号召下电视剧的原班人马终于再次聚集在了大银幕上,以不到2000万的制作成本最后获得了约2亿票房的成绩.造就了2011年国产电影的第一个市场奇迹.同名电视剧作为一部情景喜剧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故事范畴.而是每集独立成章.而对于时间只能限制在2个小时之内的电影来说,故事就成为决定影片好看程度最重要的因素.
七侠镇来了一位自称富商的人叫裴志诚.此人为了寻求财富借助后台之力想方设法以拆迁钉子户的理由来收购七侠镇整个河西地区.所有的房地产资源.在奸商裴志诚的阴谋之下.整个七侠镇河西地区已经民不聊生.为了实现自己独霸七侠镇房地产市场的阴谋.裴志诚不惜用高价请来了顶尖杀手姬无力来为他扫清眼前一切障碍.姬无力决定为了更多的钱财继续大开杀戒.且为了报当年的杀兄之仇.要血洗同福客栈.同福客栈的伙计们面对这样的挑战又一次团结在余掌柜的周围开始为七侠镇和自己的未来大战姬无力.对于电影观众来说打开电视看电视是美事儿.但花钱坐进电影院看到的还是电视剧就会觉得有点亏.虽然电影版<武林外传>在视听层面尽可能地进行了升级但在最基本的故事层面观众们看到的还是熟悉的电视剧感觉.不过对于这样的部从热门电视剧改编过来的电影它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延伸电视剧所打造出来的产业链.在电影环节再挣一笔钱.而对于那些期待在电影院里看到它的观众来说,也很少会有人怀有过高的期望值.作为一个生产目的和观众诉求都非常明确的电影产品电影版<武林外传>可以说在满足观众需求方面做到了合格.再去对它的艺术追求去做过多的苛求最后只能让大家都觉得拧巴.
<将爱情进行到底>
本片是1998年电视剧版的电影版续集.由原班人马打造.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杨峥与文慧结婚多年.虽然在物质生活层面杨峥已经兑现了当年对文慧的承诺,但是在精神方面却渐行渐远.终于在一次聚会后杨峥第一次离家出走.第地个故事讲述的是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性.12年后大家在上海组织同学聚会,在聚会上他们在同学们的怂恿下又一次走进了对方生活中.第三个故事还是试图探讨人生的不同可能性.在一个深夜里杨峥接到了文慧的越洋电话.杨峥下定决心前往法国去寻找文慧.然而在法国的波尔多车站.杨峥才发现文慧来接的并不是自己.而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在美丽的波尔多葡萄庄园里杨峥逐渐发现了文慧生活的真相.对于这样一部发生在平等宇宙中超长MV,我们不必再去苛求什么,90年代还在上大学的那些人.在12年之后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消费主力,钱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再是最在乎的事情了,他们开始在乎那些一旦失去就再也无法回头的事情了.比如爱情 比如梦想 比如青春.那些蜂拥而至的观众们看的是电影想的却是自己悄然逝去的那些时光.对于这种能够触摸到中国观众内心隐秘欲望的电影,它像不像电影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观众.终于可以在电影院里拥有一次集体怀旧的机会.
由于2011年农历春节和西方情人节恰好重合2月12日公映的<将爱情进行到底>在市场上获得了一个爆发性的票房成绩.经过两天的预热后,在2月14日情人节这一天此片单日票房7000万,创下了单片单日票房纪录.相比本片约2000万左右的制作成本,最后<将爱情进行到底>获得了约2亿的票房的成绩,成功塑出了2011年度第二个国产电影的票房神话.
<我知女人心>
作为第一部内地的好莱坞授权翻拍电影,<我知女人心>翻拍了梅尔吉布森10年前主演的电影<男人百分百>,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工整的翻拍电影,以至于把原片故事的一些缺陷也照搬了过来.
影片讲述了某广告公司创意总监孙子刚因一次意外事故得到了一种特异功能,能听到女人的心声,人产业角度来说这次<我知女人心>的翻拍对中国电影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尝试,授翻拍是我们向成熟产为体系的借鉴,以市场换经验和成长,而抄袭则是企图趁乱捞一把,翻拍和抄袭是完全同的概念.这是得益于好莱坞成熟的剧本机制.翻拍的<我知女人心>在同档期电影中保证了较高的娱乐性.无论故事节奏,人物还是细节,桥段.虽然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电影中部分情节不够落地.但对于都市浪漫爱情喜剧来说.本片在中国同类型电影中还是做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准.
<神奇侠侣>
这部电影是一部让观众感到困惑的电影,因为实在无法理解它究竟想干什么.从点子的角度来说<神奇侠侣>中隐居山村的超能力夫妇炯炯侠和香香侠这个点子似乎还有点意思.但是一个听起来似乎还有点意思的点子是不足以支撑起一部电影的.而这个片儿就是把一个勉强可以拍成短片的点子当成宝,生生靠灌水把一个短片给抻成了一部长片.结果就是这个片子无论哪个角度来看都平淡如水.对于买票的观众来说,如此漫不经心的一部电影简直就是一种赤裸裸的蔑视,而观众对于这种电影的回应也非常简单:你们是不是以前挣钱太容易了,那您放心,从2011年开始,中国电影观众的钱不会那么好挣了,你的电影不给力观众就用钱包投票去看好的电影呗.
<青蜂侠>
作为一部好莱坞出品的爆米花电影,它的娱乐性已经有一个很成熟的套路了.好莱坞电影能够在世界各地欺负当地小混混这么多年是有原因的.其秘诀就在于成熟的类型化叙事.和领先的电影技术能力.成熟的故事保证了观众对这个电影产品不会有根本性的不满,而领先的电影技术能力而保证的感官刺激和视听享受层面.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再简单不过,讲述了带着面具的青蜂侠惩恶扬善的故事.对于新阅片无数的影迷来说,自然里面一切都是俗套的,但对于过年只想去乐呵一下的观众来说,就算里面没有金光闪闪的天才创意但它起码有娱乐质量的基本保证.更何况影片里还有咱们的周杰伦.换句话说,观众要是能够正确对待自己观景期望值,那么这个片还是尚可一看的.当然,不必IMAX,也不必3D,想捧场的同学普通版半价看这部电影.就算给周杰伦面子了.
<致命伴侣>
影片<致命伴侣>在2011年引进片中算是非常平庸的一部,整体质量也不至于有多差.但它最致命的问题就是乏味.因为约翰.尼德普和安吉丽娜.朱莉两大明星主演所以本片的制作上尚可,但整个故事堪称称稀烂.毫无逻辑,完全浪费了两个大明星和诸多跑龙套的明星脸
.<致使伴侣>的故事听起来很简单, 安吉丽娜.朱莉的爱人是一个逃犯,**认为他要对740万的坏账负责,而且这个男人还偷了黑帮老大的二十个亿.于是**和黑手党都想通过跟踪安吉丽娜.朱莉来抓到她的爱人.于是安吉丽娜.朱莉为了摆脱跟踪就随便在火车上找了个路人甲来冒充自己的男人,混淆两边的视线,最后却发现自己对这个路人甲产生了感情,
当你认为剧情在这里开始峰回路转的时候你就彻底错了
你以为这是一部悬疑片然后它开始起爱情路线
你以为它是爱情片它就偏不走寻常路开始跟你玩警匪情节
你以为它是警匪片它就突然虚晃一招回到爱情片的套路
当你终于认为这是一部爱情片的时候<无间道>的情节又出现了
,最后电影用一个令人崩溃无比的结局彻底击败了观众.
本片冯.多纳斯马凭借处女作<窃听风暴>挂心技惊四座,然后就真的得奖四座而且被投资商惊为天人.但在<致命伴侣>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连故事都讲不利索的菜鸟.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这个片子的最大受益者可能就是威尼斯旅游局了.因为全片看下来唯一让观众能够留下映像的就是水城威尼斯的美景.
<关键第四号>
看过本片的观众才能明白,片名中的这个第4号其实是在通知观众,这其实是一个加倍2的电影.外星人丹尼乐以及与自己有着相同命运的孩子们为了躲避侵略他们星的茅迦人的而逃到地球,在剧情上如此科幻苦情版的一个校园青春片很难不让我们联想到同样苦情悲催的影片<暮光之城>,不过和<暮光之城里>越长越歪的吸血鬼男主角相比,<关键第4号>中的男主角凭借双手自带手电筒的超能力以及俊俏的外表还是在观众心目中能够略胜一筹的.华纳公司凭借8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年年大卖业绩喜人.卖了电影卖DVD,卖了DVD还卖蓝光.卖了蓝光还卖周边.眼看着整个系列终于要完结了,还把最后一部电影拆成两部卖.好莱坞各大公司看着华纳公司翻着花样从这棵摇钱树上赚钱自然是各种羡慕嫉妒恨,于是寻找下一个<哈利波特>系列就成为了各电影公司的重中之重.梦工厂在这股跟冈大潮中病急乱投医.照着<哈利波特>系列的核心元素,魔法,学校和三角乱抓药,结果就挑中了这套漫画.<关键第4号>.在电影<关键第4号>里,魔法被替换成了看起来更炫的外星超能力.学校加倍变成两所,三角关系也加倍变成两组人物.就连哈利波特脑门上的疤都升级成男主角腿上的疤,而且本着加量不加价的原则一次就理工了仨.当然,这么乱抓药的结果就是造就了这么一部加倍二的电影.
三月份作为一个传统的市场淡季却在2011年迎来了一个不正常的火爆.3月份共有22部电影公映.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国产中小成本电影.无论艺术质量还是商业品质都整体低下.考虑到绝大多数电影都会选择周2或都末公映,等于在3月份的每个周末6\7部电影在影院里扎堆上映.其中自然不乏影院一日游的电影.
<观音山>
<观音山>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导演李玉的个人最佳作品.和她之前的三部电影<今年夏天><红颜><苹果>相比.由于摄影,剪辑,音乐等制作环节的全面提升和帮助.<观音山>成功地在导演个人表达和市场商业需求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在3月份拥护的电影市场上.本片凭借成功的市场营销和相对优秀的电影品质,最后获得了约7000万元的票房成绩.是近年来国产文艺片中最好的市场表现.
但是出色的票房表现并不意味着<观音山>这部电影在品质上做到了一种质的跨越.这部电影仍然存在着种咱遗憾.只是在中国电影的大环境下,在一堆争先恐后奔向视觉奇观故事越讲越飞的国产电影中<观音山>这部走心的电影因为期难得的真诚和主题满足了部分观众对于国产电影如何反映当下社会以及人性情感的种种期待从而成就了它的口碑.由于市场策略的需求<观音山>被包装成了一部讲述残酷青春的电影,但实际上这部电影的主题和青春成长并无太大关系.它讲述的还是一个宏大而永恒的主题生死与信仰.只是这个宏大的主题因为电影故事层面的无力而显得有些虚弱.最后只做到了浅尝辄止.留下了诸多遗憾. <观音山>的故事并不复杂三个处于青春迷茫期的年青人.一个正经历丧子之痛的中年京剧演员.四个人因为租房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并在共同的经历中相互认同试图完成对彼此的救赎.这样一个天然具有强烈戏剧化冲突的故事导演李玉却刻意地放弃了大部分可能的戏剧冲突,而是将影片的重点放在描述人物的状态并试图以此营造一种情绪来影响观众.
<观音山>作为一部非常情绪化的影片它其实更加需要一个故事逻辑和人物性格都相对完整的故事作为载体.这部电影才能承载导演试图表达的情绪.但是<观音山>在故事层面令人困惑的留下了许多空白.有一些属于故事结构中刻意为之的留白这一点可能会对部分观景经验并不丰富的观众留下困扰.而有一些则属于明显的拼接针脚.不管这些针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片段式的剧情导致了影片情绪的跳跃和不连贯。以至于这部主打情绪的电影到了结尾因为无法继续靠剧情张力和人物塑造来把电影的情绪传递给观众,导演不得不亲自站出来借助角色的对话来完成影片主题的表达.对于这种以塑人物为主表现人们社会生活并加以提炼从中表达一的主题思想.并试图触动观众内心的剧情影片.叙事技巧并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累赘.而是帮助灵魂自由飞翔的翅膀.地球重力永远会是羁绊飞翔的因素之一.但只要灵魂还需要肉体,那么自由飞翔的前提就不能无视重力而是要借助翅膀去战胜种种阻挠.
<刀见笑>
在3月份公映的诸多国产电影中<刀见笑>可能不会是票房最好的.也不会是口碑最好的,但它一定是会引起最多争议的一部电影,做为一部在影像风格和叙事手法上都极具风格化的电影<刀见笑>不会让所有观众都喜欢但对于急切寻找新鲜血液的中国电影来说它出现的意义已经远大于其可能带来的票房利润.本片导演乌乐善虽然是第一次执导商业类型影片.但他在进入电影行业之前就已经是中国最成功的广告导演之一.正是因为这种从业经历,乌尔善对于本片的视觉风格把握具有一种非常鲜明的个人印记.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中国电影所带给观众的视觉经验.片中的人物造型虽然因为成本的限制并没有做到多么表现,但基本符合人物背景的.杀猪匠少三两和铁匠唐胖子以及众多人物的造型虽然在部分观众看起来会显得有些脏,但这实际上应该是导演所房间追求的.对于一部成本上受到诸多限制的低成本电影来说,这种人物造型除了受到导演美学的限制外还应该受到了制作成本的限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作为一部视觉元素非常丰满的古装片它的制作成本据说只有六七百万人民币.这点令诸多业内人士都感到惊讶.对于正在迫切寻找新导演的中国电影行业来说,导演乌尔善无疑用此片令人惊讶的成本控制体现了他身上的商业潜能.
<洛杉矶之战>
2011年夏天,无数陨石突然坠落地球.导致12个国家的沿海城市全部毁灭,原来,这些陨石其实被一群神秘的外星人操纵.外星人凭借陨石着陆地球展开残酷无情的屠杀破坏.作为电影中被摧毁次数最多的国家,美国这次自然也难幸免.随着入侵者的增多美国只有西太平洋的洛杉矶暂未沦陷.美国海军陆战队开始在洛杉矶和入侵地球的外星人展开殊死屠杀.
对于战争片爱好者来说<洛杉矶之战>会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虽然故事中的故事主线是海军陆战队和外星人作战,但实际上它并没有什么科幻元素.邪恶外星人就是个噱头.其本质仍然是孤军小队死战到底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征兵广告.缩水版的<黑鹰坠落>加<独立日>.对于国内观众来说看<洛杉矶之战>完全就是一种隔岸观火骑马打伏的消费体验.因为洛杉矶离大部分中国观众的真实生活实在太遥远.外星坏蛋就算把洛杉矶炸成衣香齑粉中国观众也不会有任何心灵深处的悸动.不过一定会有相当数量的观众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忍不住会想什么时候我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在中国电影里和外星人大战一次呢.
<单身男女>
作为最后一个一直固守香港本土市场的香港导演,杜其峰也终于开始向内地市场进军了. <单身男女>就是杜其峰在内地市场试水的一部作品,相比他以往的经典电影<暗战><枪火><大只佬>等<单身男女>更像是一个小心翼翼的小品.而杜其峰这种谨慎也在内地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回报.本片最后票房约9700万.离亿元俱乐部就只有一步之遥.对于一部都市浪漫爱情片来说,这个票房成绩已经算是2011年上半年最好的市场表现了.
让观众嫉妒是时尚爱情故事层面的基本要求.于是此类型影片中有钱帅哥爱上灰姑娘.还特别忠贞不二,赶着打着都不走.显然是令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心生嫉妒的不二法宝. <单身男女>不但继续延续了这种设定而且还变本加厉,弄出了两个有钱帅哥为争夺同一个姑娘的芳心展开了财力魅力想象力上的大比拼.这个强化版的套路无疑给嫉妒滋长.提供的肥沃的土壤,同时也为我们的观众提供了足够的想像空间.
<单身男女>在情节上有着过多的巧合和高度的假定性.这就造成了故事始终在一种梦幻般的完美形态下展开.而诡异的是这爱情童话并不触及什么爱情本质的思考,因为一般的爱情故事都是要在主人公面对爱情的取舍之间传达某种爱情观的.而<单身男女>最后造成的局面是无论如何取舍都是合情合理的.无非是在两个好男人之间根据自己的心情随机选择一个.从这种故事设定我们可以明显看,这是一部针对女性群体的商业娱乐电影.所有的核心元素都紧紧的围绕着女性观众的消费心理而展开.
G. 谁能帮我找一些影评专业用语.
说到编导` 影评写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最能体现专业水准的一个环节` 所以` 写好影评无疑是每一个学习编导专业的学生所必须的` 影评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那么如何写好影评当然也就是每一个刚刚接触编导专业最想知道的` 下面我就如何写编导专业考试影评来简单分析和讲解一下`
影评也就是所谓的影视评论` 既然是评论` 首先我们就要清楚` 影评写作是一种评论性的文章` 也就和咱平时写作文的议论文差不多` 影评写作肯定是有题材的`或一部影片或一段文字` 那么你不访这样来理解影评` 看完一部影片`你把自己当作是一个专业评论员`而不是普通观众`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评论员写的文章是立足于专业之上的评论性文章`而观众只是从最直观的感觉上来谈论自己的感受`写出的文章叫观后感` 所以`每当写影评之前` 你完全可以把自己当作是一大师` 用你所知道的专业知识来解析这部电影`尽量把你所学的专业知识都用上` 当然` 这里需要强调` 所谓的尽量运用你的专业知识并不是把你所学的所知道的都往上摆`往上堆` 所以说` 就一定要讲究策略` 那我们就需要做到合理并且充分地利用这些零散的小知识` 比如用一些专业性的词汇` 各种蒙太奇` 淡入淡出` 格里尔逊` 过渡暴光` 深焦距等等各种各样的`但要记住并不是把这些专业词汇堆上去就完事儿了` 首先必须得是影片里运用到或者出现过的` 其次对这些专业手法还得解说或者是分析一下` 最后提醒一点` 不要盲目堆砌这些词汇` 否则整个文章效果便会有些过犹不及`甚至适得其反` 一篇影评只需要从某一个或两个角度来入手` 因为考场影评是有时间限制的` 实际上也就是限制了你的写作字数` 那么你就要抓住你最拿手的来写` 其实也就是你看完片后印象最深的来写` 把一个点写透了远比你这也想写一点` 那也想写一点` 想把自己知道的都展示出来` 到最后难免也就会造成你的文章泛泛而谈` 没有一点鲜明的观点` 这样的文章在分数上显然也是会大打折扣的`
接下来` 就影评的大致结构来讲解一下` 首先还是给大家一个常见的影评提纲`
题目: 孵化童真
-评电影<小小孵蛋>
题目是给老师的第一印象` 题目拟好了显然对你的文章的整体评分是有很大好处的` 上面给的题目是最基本的模块` 大致就那个格式` 当然可以创新` 越新颖越好` 但切忌过于做作` 一般题目就基本上固定了你文章接下来要写的内容` 题目其实就是一个主题` 基本代表了你的观点` 所以` 我觉得花上宝贵的十分钟来想个好题目都是值得的`
第一段:由导演李虹拍摄的电影<小小孵蛋>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小小"的主人翁和鸡蛋的故事`
第一段主要是介绍你所看的影片` 大致介绍下就行了` 主要包含导演` 主演` 获过什么奖项` 片中人物角色` 简单的剧情等` 不要太长` 一带而过` 所以提醒大家`在看片的时候` 之前出现的片名导演主演等都用笔记下来` 养成一边看一边记的好习惯` 各种元素细节都是笔记所要记下来的` 这样便可以为你接下来的写作提供回忆影片的线索` 也可以避免遗漏` 所以`这是很必要的`
第二段:该片的最大特点即短小` 通过对主人翁"小小"与鸡蛋之间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善良小孩子童年里的愿望` 那么导演又是如何通过短短的三分钟来完成这一完整的故事的呢 其拍摄与剪辑手段无疑是整个影片的最大亮点` 影片完全可以用"精湛"这个词来形容` 那么导演是如何来达到"精湛"这一效果的呢
第二段主要就是要对影片的拍摄上来介绍了` 在这一段里就可以提出对该片的看法了` 评论的基本步调也要在这一段确定` 到底是准备赞扬还是批评` 最后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如我第二段所提到的"精湛"便是我的观点` 接下来的事就很明确了` 具体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那么就需要选取影片中的具体元素来分析了` 声音和画面永远是必不可少的两大元素`
第三段:该片的短小促成了该片"精"的一大特点` 三分钟的电影长度足以说明一切` 当然`更重要的是它在这三分钟里完成了一个完整且主题深刻的故事`那么导演是如何做到如此的"精"先从影片的艺术手法上来看` 除了第一个长镜头以外` 其余镜头基本上都很短小` 无疑`这一切对蒙太奇这一手段的运用的要求就很高了` 事实也证明影片的各种蒙太奇手段都运用的恰倒好处`如隐喻蒙太奇` 另外从拍摄手法上来看` 运用象征意义极强的特写镜头来转场也是该片不可忽视的一大亮点`蒙太奇的充分利用加上拍摄目的性强的特点使得整个影片在叙述上的时间大大缩短` 最终使得"精"字得以完美展现出来`
这一段就是在对"精"字进行分析` 也就是在证明你的"精湛"观点里的"精"字 `很明显`接下来一段就轮到"湛"了` 注意:第三段只是框架` 里面还需要加入更细致的细节来说明` 记得当你提出一个小的观点之后` 一定要加以解说` 并且在影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 最后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就是其拍摄手法的作用`如:该记录片中最大特点便是跟拍试的长镜头多(这是提出的一个小观点)`在拍摄小张过铁索桥的时候` 随着铁索桥的晃动`由于是手提试跟拍`镜头也随之晃动(这是举片中的一例子)` 这样便使得整个影片的拍摄显得更为真实和贴切(这便是最后的自己的感受和拍摄手法所起到的作用)`这样才能算完成了一个点` 而具体分析的段落里就是由这样一个点一个点来组合而成的`
第四段:该片的各种技术手法手段的运用可谓是独巨匠心` 典型而不觉老套` 这是因为各种手法手段在导演手中处理的恰倒好处` 发挥的淋漓尽致` 如汽车急驰而过画面和声音的升格技术` 瞬间把人带入紧张的气愤` 当然影片所要表达的意思也让人身临其境地理解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可以让观众理解这部影片的关键所在` 绝佳的艺术表现手法加上奇特的技术让整个影片达到了"精湛"的效果`
其实第四段和第三段是一样的` 同属一个部分`都是在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只是每一段都自己的侧重点` 要说的也就是第三段所讲到的` 当然在以后的写作上` 并不一定就要两段` 三段`四段其实也是可以的` 最主要是要层次分明` 针对性要强` 不要这一句那一句` 一点中心都有` 要深入去谈` 谈的越透彻越好` 这都是与平时个人的专业水平来决定的` 所以`每个人都量力而行` 不要能理解的谈` 不理解的也谈` 那样显然就把自己的不足暴露出来了`
第五段:该片色调上采取了暗黄的色调` 使得整个影片像一张张泛黄的童年照片 `让人泛起童年的回忆` 影片的"精湛"使人惊叹不已`然而正是导演精深的技艺才造就了这一精湛的电影`主人翁"小小"最后虽然没有用鸡蛋孵化出那一只只可爱的小鸡` 但他却用童真孵化出一个善良的自己`一个美好的童年`
第五段也是结尾段` 这一段主要是对整个文章的一个归纳总结` 起到呼应`扣题的作用` 同时`在这一段里也可以结合电影内容就主题进行一下深化` 最后别忘记了结合影片来说一番套话` 赞扬也好` 批评也好` 总之最好不要模棱两可` 当然这是需要你在写之前就要定下来的` 可以采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基本步调` 这样便可以使你的文章层次分明且让人感觉你这个人的思维很广阔` 可以辨证地来看待事物` 这也是可以为你加分的`
以上是本人艺考时所碰到的一部叫<小小孵蛋>影片所写的一篇影评` 只扣了4分` 个人觉得如果这影评拿到重庆邮电`成都理工这样的学校去`得分不会很高` 因为什么因为这篇影评里所评的超过了我自己的能力` 有点堆砌专业的嫌疑` 但为什么我还是要这样写 因为有的学校` 他看你还能说出几个专业的东西来` 分析的也还过得去` 就让你过了` 当然这些学校肯定不会是好学校` 所以`当我们在考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时` 那些专业传统强校` 我们还是要本本分分地去写` 不要想走捷径` 捷径就是:把自己当作是一专业的评论员(这样至少不会偏出写作范围)然后把自己所知道的专业知识和你在影片里所看到的合理的结合在一起(内容上你就不会有太大问题)`最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尽可能给自己的文章增添色彩` 至于如何理解这个增添色彩` 请不要理解为把你的文章写的多么华丽` 永远记住`你写的是影评` 是需要专业的知识加上专业的术语和专业性的语言来完成的` 何为这些专业的 我想至于专业知识`专业术语我不必再解释` 那么我就这个专业性的语言来大致解释下` 既然说到了影评是属于评论性的文章` 那么语言必然也需要评论性的语言` 例如:"所谓"就属于评论性的词语` 它所代替的就是一般文章里面的引号` 又如` 文章里尽量多一些"如果那么"的句子` "如果"是你的一个观点` "那么"就是你对这一观点的评论` 还有既然是评论` 自己的观点就不要模棱两可` 你必须得评出自己一个观点` 当然这不是让你就去一味地讽刺或赞扬` 辨证地思想是无论何时都得具备的` 等等` 这些都是要大家经常去写`经常去看长期积累而来的` 在这里我也就不多说了`
最后关于这篇文章我说几句` 影评可能对于每一个初学者来说`都是想迫切掌握的` 然而现在又总是很难找到一个真正有关这方面的讲解` 在这里我所讲到的都是本人根据多场实战考试总结得来的` 我也是学生` 所以难免在理解上会有一些偏差` 所以` 对于这篇讲解性文章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取其精华`舍其糟粕` 若实在没有可取的地方`还希望在下面留下宝贵意见` 以便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H. 电影赏析 要文字 100分求 回答就给分
修改答复如下,增加《千与千寻》,《逃之夭夭》,《阿甘正传的》
见2.,3.,4.
1. 关于《肖申克的救赎》
未看这部片子之前,听朋友说,这片子是《越狱》的电影版。
刚看完,感触颇深。我想,如果说《越狱》是对生的渴望,那《肖申克的救赎》更多的便是对生的思考了。
我想,朋友所认为的这部片子与《越狱》的关系,只是因为两者都是以越狱为主题罢。只是,作为两个多小时时长的电影,注定它给人咀嚼的蕴味要深刻得多.
《越狱》是上学期看的连续剧,印象中,那时候对社会这个无形的监狱感触很大。有形的监狱与无形的监狱,到底哪个才能让人找到安全的归宿?~
在《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片子里,仿佛已找到了答案。
当在监狱里生活了50年的博斯获假释时,面对陌生的世界,他惶恐迷茫,“我不喜欢这地方,它令我太焦累”——世界变化得直快,或许,监狱才能给人一种安全?对于监狱,“开始,你恨它们;接着,你适应了它们;日子久了,你开始依赖它们。”博斯最终选择了解脱,当看到他上吊时画面固定了的那一幕,留给生的人又是怎样的一种思考与无奈呢?“不再有痛苦的感觉了”——这是他离别前最后一句的感恩。或许,就像瑞德说的——“他应该死在这里(监狱)”。
影史上真正的无冕之王!如果一个人一生只看一部电影的话,那就应该看《肖申克的救赎》。
人人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其实,电影更能改变人的命运,特别是陷入低潮中的人,《肖申克的救赎》公认是史上最能改变一个人的电影,没有谁能否认这一点。
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许多无奈和困难,甚至是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对无法自控的现实,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我们要以怎样的姿态活下去呢?肖申克的救赎给了我们答案,让芸芸众生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些真切的举动,给我们力量和勇气。
《肖申克的救赎》又名《刺激1995》,虽然它在奥斯卡败给了当时另外一部伟大的影片《阿甘正传》,但我依然认为它是最有现实意义的电影,最能告诉我们如何活的快乐生活的勇气。它告诉我们,面临灾难,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勇气和坚强才是最大的救赎。
银行家安迪被当作是杀害妻子以及妻子情夫的凶手,尽管这些是强加在他身上的冤狱,但他却无力改变这一切。他也从此开始了他漫漫的监狱生涯。故事一开始就将他定位在一个被飞来横祸强加于身的人,在监狱里面,安迪要面对变态的性骚扰,更要面对监狱长和狱警的残暴,他始终保持着低调,他仿佛很无力的承担着这一切。渐渐的他利用他银行家的特长帮监狱其他人做帐,以至于最后帮监狱长以及其他监狱的管理人员做帐,逃税,只道他最后成功越狱,获得自由和新生。
故事情节仿佛有些老套,但却表现如此有张力,情节安排紧凑,以至于倒最后当他成功越狱的时候,我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他每天用一个小锄头挖一点土,然后第二天早上把土放在口袋里面,散步放风的时候再把土悄悄的撒在地上,每次土不能多,不然就会被发现。安迪要忍受怎样的煎熬,他也知道这样做太慢,他缜密的思维和强大的意志让我为他叹服,我在想,如果是我,我是否能做到呢?我会不会因为太过于心切而导致失败呢?
除了这些,在获取图书馆经费问题上,让我看到了安迪的执着和乐观。他为了监狱的图书馆,一次次的给州长写信,他不知道写了多少封信,最后终于如愿以偿。这份执着和毅力,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电影对于生活习惯和人的惰性给予了深刻的批判,当老人离开监狱的时候,他什么都不会做,最后他终于上吊自杀了。是的,是社会造成了他的悲剧,但是他自己一点责任都没有吗?
电影一次次的用一个普通人的执着和坚强告诉我们,只要不放弃希望,只要坚强,我们就会得到很多,尽管我们不得不失去很多,面对灾难,面对不公,坚强是最好的注解,勇气是最好的救赎。安迪最后把监狱长的钱骗光,监狱长的账本也被送到了检察官手里,等待他的是法律的审判。
生活存在于细节中,当最后安迪准备好一切的时候,我当时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带上监狱长的皮鞋,最后只倒他出现在银行,只有擦亮的皮鞋和西装革履才能让他如此轻松的提走如此大额的现金而不被怀疑,安迪永远是安迪,冷静,执着,信心,乐观,只有他才能战胜生活,获得新生,我们何尝又不是呢?
每次当我沮丧无奈的时候,我都会看这部电影,每次看我总能从那里获取勇气,因为我知道,我没有面对安迪承受的那么多灾难,我没有理由放弃勇气和希望,努力就是救赎,就有希望。这部电影,用普通人也普通的情节展示了一个伟大人物的伟大内心世界,也告诉生活中的每个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勇气才是最大的救赎。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安迪,引用尼采的那句话说:那些不能将我置于死地的东西,只会让我变得更加有力量!
2. 关于《千与千寻》
2001年出品
导 演:宫崎骏
·第七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
·第五十二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国际动画电影协会动画片大奖
·第二十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奖
《千与千寻》是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献给曾经有过10岁和即将进入10岁的观众的一部影片,它以现代的日本社会作为舞台,讲述了10岁的小女孩千寻为了拯救双亲,在神灵世界中经历了友爱、成长、修行的冒险过程后,终于回到了人类世界的故事。
佛教说,入世的生活是物质的、感情的、人群的生活,《千与千寻》正是借由小女孩千寻的经历,在积极探索一条入世的道路。千寻由一个物质世界跌入一个对于她来说全然陌生和充满着困境的神灵的世界,“回归”将是一切努力的终极目标,取胜的魔法只有一句话——“为了他人而做一件事”,不屈的千寻最终发现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她于是努力以成长的主题去实现自己对世界的怀疑与期待。
“在万物重生的早晨,来到静寂无声的窗前,一切归零之后渐渐充实,不再去追寻海的彼岸,耀眼的宝物一直就在这里,在我身上就可以发现。”
宫崎骏没有迪斯尼那么花哨,他甚至有些落伍,直到现在,他还坚持用手工绘画而不是电脑绘图来完成自己的卡通片。但他懂得一部卡通片,或者说是一部电影,用什么去打动别人,这就是人文。所以,宫崎骏笔下的形象是一个个人,而不是一个个没有知觉的卡通。
电影的力量在于动人,卡通的力量在于纯真,宫崎骏掌握了这些力量,他取得了理所当然的胜利。
——《新闻晚报》
这是一个没有武器和超能力打斗的冒险故事,它描述的不是正义和邪恶的斗争,而是在善恶交错的社会里如何生存。学习人类的友爱,发挥人本身的智慧,最终千寻回到了人类社会,但这并非因为她彻底打败了恶势力,而是由于她挖掘出了自身蕴涵的生命力的缘故。现在的日本社会越来越暧昧,好恶难辨,用动画世界里的人物来讲述生活的理由和力量,这就是我制作电影时所考虑的。
——本片导演 宫崎骏
《哈利·波特》和《千与千寻》都是很流行的幻想文学作品,都很受欢迎,但从想像力这点来看,前者不如后者。日本漫画家宫崎骏的《千与千寻》非常好,把孩童时期的想像力都发挥出来了。如果比较两部作品,可用搭积木来做比,有一堆各色的积木,《哈利·波特》很好地使用这些积木搭了一座非常好的建筑物,而《千与千寻》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创造了另一套积木。
——评论人 杨 鹏
10岁的小女孩千寻和父母一起在森林里迷了路,走过了一条神秘的隧道之后进入了一个小镇。奇怪的是整个镇子里一个人也没有,千寻的父母看到有一处店铺里存放着大量新鲜的食物,按捺不住诱惑便疯狂地吃了起来。千寻却感觉这里令她很不安,看到父母只顾着吃,她只得自己到别处转悠转悠。
天色渐暗,千寻忽然看到镇子里有很多幽灵和妖怪出现,吓得赶紧去找她的父母,谁知她看到父母竟然因为贪婪而变成了猪。无助的千寻只能逃跑,可她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身体竟开始变成透明,就快要消失了。
这时,少年白龙出现了,他救了千寻,并告诉她这个镇子是精灵栖息的世界,人类是不许进入的。一旦人类不幸进来了,想要生存下去必须遵守两个条件:第一条是要为掌管镇中大浴场的魔女汤婆婆工作;第二条是要被她剥夺名字。少年告诉她自己曾经叫白龙,如今被称为白。千寻也被夺去一字,叫做千。
为了不被变成动物,孤独的千在大浴场里拼命地工作,在这里,她还认识了很多朋友:指导她工作的小玲、负责煲洗澡水的锅炉爷爷、煤炭屎鬼、入侵浴场捣乱的无颜以及各式各样的客人等,每日都遇上超乎想像的奇幻事情,令她对生活有很多新体验。
一天,千发现一条受了重伤的小白龙,并发现它其实是少年白龙的化身。因为他受汤婆婆的指使,偷了汤婆婆的死对头兼孪生姐姐钱婆婆的宝物而遭钱婆婆追杀。钱婆婆为此还一气之下把汤婆婆宠爱的孩子和仆人变成了小白鼠和小鸟。为了救白龙,千与汤婆婆进行了一项交易,她帮汤婆婆救回儿子,并要求汤婆婆把她的父母变回人类。汤婆婆答应后,千便拿着白龙偷来的宝物去找钱婆婆,并归还了宝物,白龙也向钱婆婆道了歉。实际上,钱婆婆远不像想像中那么可怕,反倒是个通情达理的老太太,所以一切都很顺利。
最后,汤婆婆终于放千寻和她的父母离开小镇,回到人类世界。千寻的父母全然忘了小镇的事情,而千寻却还若有所思地回过头去,看着身后,回想着不久前那些惊险离奇的事情……
与宫崎骏共话《千与千寻》
《千与千寻》是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又一次巨大的成功,它不但创下日本国内票房的最高纪录,而且还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最高荣誉,据说本片在美国上映后同样引来一片赞赏声,更是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强劲口碑,许多人惊呼:“迪斯尼拜倒在宫崎骏的脚下!”据全美各种统计,《千与千寻》成为美国历史上首部获得全美影评100%赞好的电影。这一切不仅是对宫崎骏的肯定,也是对动画片地位的肯定。
以下是对宫崎骏的访谈,它可以让我们进入宫崎骏大师的内心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他的创作和心路历程。
问:这部电影的创作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何以会想到创作这样一部动画片?
宫崎骏:《千与千寻》是我为5位小朋友而创作的。这5位小朋友是我朋友的女儿,都在10岁左右,每逢夏季,她们都会到我山边的小屋来。有时我想,我们制作过不少关于小孩子的电影,却没有一出是为10岁女孩而制作的,大概也该为她们做点什么吧。
问:你怎么去了解10岁女孩喜欢些什么呢?
宫崎骏:为了创作这样一个故事,我看过好些时下女孩所看的漫画——都是些俗不可耐的浪漫爱情故事。我深信这绝不是一个10岁女孩所渴求的。难道我们就不能创作一些能引起她们共鸣的故事吗?
问:能够引发这么多人的喜爱和共鸣,《千与千寻》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宫崎骏:《千与千寻》有别于其他故事,也有别于我过往的创作。以往,我笔下的主角都是我所喜爱的,但这次我刻意将千寻塑造成一个平凡的人物,一个毫不起眼的日本女孩。我要让每个10岁的女孩都从千寻那儿看到自己,她不是一个漂亮的可人儿,也没有特别之处,而她那怯懦的性格和没精打采的神态,甚至会惹人生厌。最初创造这个角色时,我还真有点替她担心呢;但到故事将近完结时,我却深信她会成为一个讨人喜欢的角色。
3. 关于《逃之夭夭》
弗朗索瓦就是安东尼·齐默,只是整了容,以另一种身份在女友身边.但是后来女友没有揭穿他,两人一起逃之夭夭了.
安东尼·齐默(Anthony Zimmer)是个天才的洗钱高手,作案多年,一直逍遥法外,没人知道他的真实面目,更别说抓到他了。除了受到警方通缉外,他也是俄国黑帮的眼中钉。在所有想要抓到安东尼的人当中,只有专门负责金融案件的海关警察阿卡尔曼(萨米·弗雷饰)掌握了安东尼的唯一弱点:他美丽迷人、鲜为人知的女友吉雅拉(苏菲·玛素饰)。
弗朗索瓦(伊万·阿达勒饰)是个刚遭女友抛弃的普通男人,打算去法国南部的蓝色海岸散心度假。在南下的火车上,弗朗索瓦邂逅了神秘而美丽的吉雅拉,旋即被这个风情万种的美女所深深吸引。这位热情大胆的美女建议两人一起共度周末,弗朗索瓦立刻欣然同意,他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好运气,整件事如同一场童话般的美梦。
可惜美梦总是醒得太快,吉雅拉突然无故失踪,弗朗索瓦一下子由天堂堕入了地狱。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让吉雅拉重新回到他的怀抱,但是事情远非他所想的那么简单……
当齐默以弗朗索瓦的身份与女友吉雅拉周旋时,我仔细揣测他的心理,发现其中有许多秘而不宣的快乐。这种快乐来自用陌生眼光对熟悉事物进行重新审视时的新鲜感,来自破坏某种道德戒律时的刺激感。说穿了,《逃之夭夭》是一个男人偷窥自己女友的故事,这种偷窥不是通过阳台上的高倍望远镜进行的,而是通过另外一个堂而皇之的身份(名叫弗朗索瓦的男人)进行的,因此相比前者,后者要尽情尽兴得多。
有一种说法,声称电影的发明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偷窥欲望。明亮的银幕上是靓丽的男女明星,黑洞洞的台下坐满面目晦暗的观众,这样的场景最符合窥视心理的发生机制。不管这种说法是否适合每一部电影,至少《逃之夭夭》是这样的。在《逃之夭夭》里,所有的观众都可以跟随齐默的目光,把苏菲•玛索的美丽尽收眼底。悬念曝光,虽然少了猜谜的乐趣,但那种窥视的快乐,却是翻倍的。我甚至猜想,《逃之夭夭》在法国的高票房,恐怕大部分是回头客们的贡献。
用车厢里吉雅拉试图勾引弗朗索瓦的一场戏作例子。未知谜底前,你看到的是一个不露声色、手段高明的漂亮女人,和一个心猿意马却强作镇静的男人;然而谜底揭开后,还是那些动作那些台词,你对人物的印象却截然相反:一个自以为得计的女人和一个洋洋得意、一切尽在掌握的男人。
对于齐默来说,他在这场游戏里的双重身份为他带来了双重收获,他既可以作为陌生男人,享受他和吉雅拉的一段崭新关系,甚至凭借自己的出色表现,令吉雅拉再次爱上自己。又可以作为吉雅拉的旧男友,欣赏她对自己的忠贞不渝(吉雅拉不止一次在关键时刻,强调自己爱的人是齐默)。而且可以在真相大白时,将吉雅拉对两个男人的爱集中在他一人身上。这是何等荣耀。只是在这种时候,万一有人问,齐默所做的一切,对吉雅拉是否公平,那就大煞风景了。不过在这样一部男性主导的电影里,如此担心纯属多余,因为就连吉雅拉自己都不曾记得为自己抱不平,她一心想的都是,这样优秀的男人是多么值得女人牺牲了自己去爱啊。
4.关于《阿甘正传的》
导演:罗伯特·泽梅基斯 Zemeckis·Robert
主演:汤姆·汉克斯 Hanks·Tom
加里·西尼斯 Sinise·Gary
罗宾·怀特 Wright·Robim
萨莉·菲尔德 Field·Sally
获1995年第6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改编、最佳剪辑、最佳视觉效果六项大奖。
阿甘是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在学校里为了躲避别的孩子的欺侮,听从一个朋友珍妮的话而开始“跑”。
他跑着躲避别人的捉弄。在中学时,他为了躲避别人而 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就这样跑进了大学。阿甘 被破格录取,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 接见。
在大学毕业后,阿甘又应征入伍去了越南。在那里, 他有了两个朋友:热衷捕虾的布巴和令人敬畏的长官邓 ·泰勒上尉。
这时,珍妮已经堕落,过着放荡的生活。甘一直爱 着珍妮,但珍妮却不爱他。在战争结束后,甘作为英雄 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在一次和平集会上,甘又遇 见了珍妮,两人匆匆相遇又匆匆分手。在“说到就要做 到”这一信条的指引下,甘最终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
天空。在他的生活中,他结识了许多美国的名人。他告 发了水门事件的窃听者,作为美国乒乓球队的一员到了 中国,为中美建交立下了功劳。猫王和约翰·列侬这两 位音乐巨星也是通过与他的交往而创作了许多风靡一时 的歌曲。最后,甘通过捕虾成了一名企业家。为了纪念
死去的布巴,他成立了布巴·甘公司,并把公司的一半 股份给了布巴的母亲,自己去做一名园丁。甘经历了世 界风云变幻的各个历史时期,但无论何时,无论何处, 无论和谁在一起,他都依然如故,纯朴而善良。
在隐居生活中,他时常思念珍妮。而这时的珍妮早 已误入歧途, 陷于绝望之中。 终于有一天,珍妮回来 了。她和甘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在一天夜晚,珍妮投 入了阿甘的怀抱,之后又在黎明悄然离去。醒来的甘木 然坐在门前的长椅上,然后突然开始奔跑。他跑步横越
了美国,又一次成了名人。 在奔跑了许久之后,甘停了下来,开始回自己的故 乡。在途中, 他收到了珍妮的信。 他又一次见到了珍
妮,还有一个小男孩,那是他的儿子。这时的珍妮已经 得了一种不治之症。甘和珍妮三人一同回到了家乡,一 起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珍妮过世了,他们的儿子也已到了上学的年龄。甘 送儿子上了校车,坐在公共汽车站的长椅上,回忆起了 他一生的遭遇。
《阿甘正传》评析:
在1995年的第六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角 逐中,影片《阿甘正传》一举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 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和最佳视觉 效果等六项大奖。影片通过对一个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 映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美国几 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作了展现。影片改编 自温斯顿·格鲁姆的同名小说。只不过原著是一本充满 了讽刺意味的荒诞小说,而影片则对故事进行了修饰和 美化。摒弃了原著的荒诞和揭露讽刺意味,为影片增添 了一种温情。这无疑使影片更合观众和评委的口味,但
却牺牲了原著的叛逆斗争精神,使影片成为了一种理想 化道德的象征。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 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在影片中,阿甘是十分纯洁的 形象,而珍妮则成了堕落的象征。这与原著有着极大的 出入。对于所叙述的一切,影片自始自终都是以一种温
情和善意的态度来表现的,甚至还加入了诗意化的成分, 这使得影片显得柔和而无伤害性。影片对传统道德观念 的宣扬和体现。使影片变得易为人们所接受,导演高超 的编排技巧和电影语言的运用也使影片十分吸引人。影 片的内容为影片商业上的成功提供了保证,而导演艺术 上的处理也使得影片更加精彩,这就是影片成功的原因 所在。《阿甘正传》成了美国当年最为卖座的电影之一。 汤姆·汉克斯在影片中的表演十分朴实自然。他以 在此片中的表现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桂冠。这已 是他连续获得的第二个影帝金像。《阿甘正传》的成功, 也使汤姆·汉克斯成了好莱坞最受欢迎的影星之一。对 汤姆·汉克斯来说,那两年是他演艺生涯中最为幸运的 一段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