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观后感1500
㈠ 抗日战争观后感
现在,我们的生活十分美好。可你,是否想过,现在的幸福生活来的?这可是战士用自己滚烫滚烫的鲜血换来的。这个代价太大了!今天,让我们来顾过去的点点滴滴吧!
在抗日战争史文章中,我看到了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场。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们。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健儿到处逞英豪;雁翎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使骄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我还看到了19路军组织的“敢死队”出发前接受长官的指示。接着,“一、二八”的战火首先在闸北燃烧。一个个19路军沉着应战。我还看到抗战1月27日午后,日军准备开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一带的上海居民纷纷涌向租界避难。最后,蔡延锴军长临前线指挥……
“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忠贞奖章,“血战台儿庄”的杀敌大刀,“武汉会战”中毙敌3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中缴获的战利品……抗战初期,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对日军进攻进行了正面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美梦。
“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战的号角。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华民族全面神圣抗战从此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
这场在1945年9月3日赢得的战争胜利全然不同以往110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国进行的仍是一次封建王朝战争,而日本则进行的是一次国民战。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我们惟一赢得的,就是60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近100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因为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在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了解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作为一名中国学生,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
同学们,战士们就是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将来振兴中华!
革命战士永垂不朽!
http://www.shangshu.com/UCenter/sp_article_show.asp?uid=66089&id=17606
㈡ 看中国抗日战争史有感作文1500字
在中国抄现代史上,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牺牲最多、影响最深远的反侵略全国战争。为了抗战,共产党和国民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1942年初,中国加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中国战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1945年8月,日本被迫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
八年的时间,那些无辜的小朋友,有的死于战火,有的失去亲人,那情景真让人惨不忍睹,这些都告诉我们,世界并不安宁,战争这个恶魔还在缠绕着人类,我们每一个人,随时都有可能被卷入战争,成为牺牲品。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是相互关怀勉励,互敬互爱的,和平是用来改善人类生活的。如果人类发明太空穿梭机,原子弹是用在战争,用来残害人类,那真是太可惜了。相信谁也不希望见到漫天烽火,谁也不希望妻离子散,美好的家园变成残破的瓦砾,不希望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无父无母的孤儿,因此,我们应该同心协力维护世界和平,人与人之间互相谅解,减少战争。
希望全人类拥有一个和平世界,让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科学发达,蒸蒸日上的文明社会,来完成全人类的共同心愿。
㈢ 求抗日战争电视剧观后感1500字
反思抗战 反思中国——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观后感(之一)
由于《激情燃烧的岁月》和《士兵突击》的成功,康洪雷同志终于熬上了电视剧一线导演的行列,因此《我的团长我的团》(下称《团长》)一剧未演先红及首播告捷也就不足为奇。但《团长》的剧情和演员的表演却引起了巨大争议,有关的网络评论出现“两极分化”并吵成一片,“直到如今也没有人能清晰地表达出,这部剧情节是怎么进展的,人物性格是如何塑造和变化的”(见3月14日《京华时报》“编剧解读人物塑造《团长》中所有人都是小丑”一文)。
在笔者看来,《团长》一剧不大像是晦涩难懂的“意识流”,反而觉得十分的通俗易懂,全剧通篇就写了两个字:反思。反思抗战、反思中国,通过人性及文化这两方面对抗日战争进行全新的“反思”,通过抗日战争这一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进行深切的“思考”。《团长》一剧并非单纯为了表现滇缅抗战那一段有待正视及褒扬的史实,而是要借此进一步反思和剖析中国在抗战中屡战屡败的深层原因,亦即隐藏在军队和装备背后的历史、文化、政治及社会因素。许多观众和论者反映《团长》过于杂乱、拖沓,过于夸张、做作,让人难以投入剧情。笔者尝试在此提供一把解读《团长》剧情的“钥匙”:将“禅达”看成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事实上“禅达”这个地名干脆就是“China”的一个转音),将虞啸卿、唐基一干人视为主流阶层(剧中称为‘精锐’)的代表,将龙文章、孟烦了一干人视为非主流或民间阶层(剧中称为‘炮灰’)的代表;这两路人马围绕着如何抗战而展开的对立与合作就是本剧的主线,而炮灰团兄弟之间、还有禅达城里老百姓与军人之间所展开的各种互动就是本剧的副线。
当观众们掌握了这一把“钥匙”再来欣赏《团长》一剧,整个剧情的演进就会变得明晰,众多人物的言行就会变得可信,而那些困惑、质疑及争议也就不难解决了。其一,《团长》之名何解?作为一部大陆影视作品里极为罕见的反映滇缅抗战的电视剧,本来大可以起一个“气壮山河”、“浴血沙场”等诸如此类的好名字,而如今搞出了这个既平淡又绕口、乃至让人莫名其妙的怪名字,原来说的是龙文章这样一个“团长”带着那样一群毫无组织、缺乏训练的“炮灰团”,却历经艰难险阻与九死一生,终于“干成了一件实事”——打败侵略者。如此看来,这个“怪名字”也就“名正言顺”了。
其二,《团长》是否不尊重历史?北京电影学院的周传基老师当年曾在中国远征军新编第一军服役,日前撰文直斥《团长》是“烂片”,剧中许多人物和情景与史实严重不符。作为一名远征军老战士,周老的指正应该是可信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正如笔者以上分析所指出的,因为《团长》一剧的主创者其实并非意图采用传统模式来描写一段滇缅抗战史实,更不是旨在拍摄一部精彩刺激的战争片,这样一部大而化之的“文化戏”自然与有关史实存在一定的距离,似乎不必过于苛责。但《团长》在史实细节方面确实出现了一个不该发生的错误:在第一集的片头,赫然打出“1941年秋 滇西某小镇”的字样,这自然是交代本剧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而接着就是一群溃兵在讨论将要编入远征军的场景。据《远征印缅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10月出版)一书之“远征印缅抗战大事记”所载:由于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的爆发,英美两国于9日相继对日宣战(蒋介石政府直至此时才跟随人后正式对日宣战);同月23日,成立中英军事同盟并筹建中国远征军准备赴缅作战;1942年2月25日,中国远征军部队首度开进缅甸同古地区;同年5月31日,远征军分为东、西两路军分别撤往印度及国内,远征军首次赴缅作战以惨败告终。可见,在“1941年的秋天”(哪怕这个‘秋天’一直延伸至12月31日),中国军队里任何一个基层官兵均不可能知道“远征军”这个名字,更不可能讨论远征军的失败。在此,笔者希望康导今后能有机会改正这个明显的史实错误。
其三,《团长》为何如此杂乱、拖沓?因为《团长》一剧的编导和监制等主创者其实是借用战争片这个艺术形式,反映的却是特定历史背景之下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众所周知,在古往今来日益专制及官僚化的中国社会里,要办成一件有利于国家和民众的“实事”,其过程是多么的艰难和漫长,期间由于各种人为的或无谓的阻碍及压力足以将任何正常人折磨得发疯或屈死;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历史与文化自身的负面因素,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制度不力、组织散漫、效率低下等各种弊端。那一群南腔北调、东倒西歪的散兵游勇,你能要求他们跟《士兵突击》里的钢七连或老A一样威武雄壮、精准利落吗?这一群满身毛病却又朴实可爱的“溃兵”、“人渣”实际上就是中国民间社会的一个缩影——正如片末孟烦了的旁白:“这故事当中,有你、有我、还有他”。故此,《团长》一剧只是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或现实状况而已。剧中有龙文章向孟烦了父亲借阅《金瓶梅》一段戏,显见编导刻意藉此提醒观众不要追求偶像剧的热闹或沉迷战争片的刺激,而应该注重这部“文化戏”严肃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其四,演员的表演是否夸张、做作?关于《团长》一剧的演员表演“过火”的指责,大多落在男一号段奕宏的身上,许多观众表示看不惯其大为夸张的、近乎神经质的表演方式。如上所述,龙文章这个角色其实就是一个来自于民间社会的草根领袖,他渴望运用自己的才智能够为国家和民众干一点实事,但在抗战的实际环境中他既缺乏应有的军备物资,甚至随时可能失去主流阶层的认同和支持。要在这种几乎不可能的条件下战胜强敌,其中之悲凉和残酷、期间之难度与压力,足以使得任何人的言行举止产生“变形”乃至“变态”。在面对虞啸卿时,他的软弱谦卑既是为了保住有为之身,又是为了换取认同支持;在面对炮灰团时,他的嬉皮笑脸有时是为了维系军心,有时是为了鼓舞斗志。当然,龙文章之所以能够成为“团长”,最根本的还是因其出众的军事天才和高昂的战斗意志,亦在于他时刻不忘为炮灰团灌注精神及巩固脊梁,时刻不忘为禅达城敲响警钟及枕戈待敌(谁让他家里干的就是“招魂”的活啊)。段奕宏说他“投入了所有力气去演这个角色,五年内无法超越”。老段真够有“自知之明”的,这确实是一个十分到位的评价。“龙文章”究竟是“袁朗”的升级版还是终极版,让我们鼓掌喝彩之后拭目以待。
最后,《团长》的对白是否啰嗦、冗长?在今天,兰小龙的编剧功力已经毋庸置疑,已经有人将他称为“鬼才”,但“鬼才”一名实在无法涵括兰小龙剧作的艺术魅力和思想高度。通过《士兵》与《团长》两剧,显示兰小龙是大陆影视圈里既清醒又深刻的思想者,这一点在当今浮躁喧嚣的文艺圈里尤为难能可贵。与《士兵》里广为传诵的“不抛弃不放弃”相比,《团长》一剧里确实没有类似的“经典金句”,但其台词的思想性却高出了几个台阶,其对白的冲击力却增大了几倍力度。例如“孟烦了:我们想胜利!明知道死我们还在想胜利,明知道输我们还在想胜利!”(第九集);“虞啸卿:可是现在上峰无战意,我只好把自己挺得像杆旗,好保持你们的斗志”(第十四集);“龙文章: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命都不要,就爱安逸”,“东岸有了日本人,禅达不敢再睡着,我们不敢再睡着”,“我在找我们丢掉的魂,找不回来,我们这一辈子都不得安宁”(第十八集),“孟烦了:别捧美国人的臭脚,捧也没用”(第二十七集),“龙文章:他(虞啸卿)理不直气不壮,明知故错,就怕旁边有个明白的人看着”(第三十集)。在《团长》一剧里确实有许多大段的对白,但“反思抗战、反思中国”的主题思想就隐藏在这些对白里面,这些“反思”不仅涉及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还触及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即剧中炮灰团跟英军和美军接触的多场戏)。如果你能够用心去玩味和体会,自然不难品出个中三昧。而正是这些精警而又深刻的台词和对白,才使得《团长》一剧成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作品。
如果说《士兵》是一支催人奋发上进的军号,那么《团长》就是一剂令人难以下咽的苦药。然而,苦口才是良药。《团长》一剧虽然不是国内第一部描写滇缅抗战的电视剧(1996年民革云南省委即已牵头拍摄过一部十集电视剧《中国远征军》,可惜影响有限),但却是第一部能够引起全国关注并造成广泛影响的滇缅抗战电视剧,同时更进一步成为第一部从人性视角和文化层面提出明确的“反思抗战、反思中国”主题思想的电视剧。因此,康导和兰编的《团长》可谓“一举”夺得两个“第一”,即使付出了不必要的代价(其实这恰正反映出在中国‘干实事’、‘做好事’的难度之大),仍然值得高度评价。在大陆影视界,以往的抗战作品都是沿用正宗的传统模式,区别仅在于是否“好看”;即使在学术界,关于抗日战争的研究和探讨,除了教科书外,大多流于史实的堆砌,最多作一些史料的考据及修正,能够对中国抗日战争作出全景式论述及多视角反思的学术著作可谓凤毛麟角。正因如此,《团长》肯定可以成为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电视剧。笔者在此谨向康导兰编以及《团长》全体演艺工作人员致以同志的敬礼!
㈣ 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观后感1500字
我不知道这一天让我期待了多久,因为对阅兵有极大的兴趣,建国60周年的阅兵式我也记不清看了多少遍,这次终于有机会在屏幕前近距离连续一番了。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战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抗战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爆发时间最早、历时最长。中国人民抗战战争坚定了盟国与法西斯作战的信任,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人民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看着阅兵式上的官兵们雄赳赳气昂昂、英姿飒爽的样子使人们倍感精神振奋、非常自豪,有这样的军队、有这样的官兵作为一名中国人我非常骄傲。我们希望通过举办纪念活动,引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避免历史悲剧重演,与热爱和平的国家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果实,创制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回过头来看70年前,以前的中国是怎样一种社会情况,内忧外患,贫困落后,现在可谓是截然不同了。现代化的城市,信息化的设备,巨舰横行海洋,坦克碾压陆地,战机翱翔长空,核武器威慑世界。现在的国家发展日新月异,这便是社会建设者立下的赫赫战功。二十一世纪,观察了祖国的飞速进步与发展,但我们不能够停留在别人的成果中,我们应建立起远大的理想与目标,向着我们远大的理想去努力,去建立起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这就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做的。
自强不息,激流勇进,永不服输,是我们中华人民的传统精神。历史启示了我们将来的路不可能一马平川,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凡是这条路我们会走下去,因为正是这些迎刃而解,坚持不懈,顽强拼搏,刻苦钻研才成就了我们祖国的今天,成就了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
今日,中国繁荣昌盛,蒸蒸日上。作为中华民族子女的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发扬光大。更应该为祖国作出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让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奋斗吧,为我们的祖国有我们而自豪!
察看后真可谓感慨万千。我认为在看完《胜利日大阅兵》后每个人都会有所改变,让我们丢掉昨天的不快与气馁,共同走向新的明天!祝祖国繁荣昌盛,更加繁荣富强,早日成就祖国的伟大复兴!中国——万岁,中国——加油!
㈤ 抗日战争片读后感1500字
有好多你自己选. http://www.bokee.net/dailymole/blog_view.do?id=107560
《东京审判》观后感(选)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上上 发表于 2007-11-13 18:02 评论0条 阅读431次
电影《暖春》观后感600字(九) 8-16
电影《暖春》观后感1200字(八) 8-16
暖春观后感600字(七) 8-16
暖春观后感(六) 8-16
《暖春》观后感600字(五) 8-16
暖春观后感400字(四) 8-16
《暖春》观后感1500字(三) 8-16
暖春观后感1000字(二) 8-16
暖春观后感300字(一) 8-16
《家有儿女》观后感400字(五) 8-15
《家有儿女》观后感500字(四) 8-15
《家有儿女》观后感800字(三) 8-15
《家有儿女》观后感500字(二) 8-15
电视剧《家有儿女》观后感600字(一) 8-15
《斯巴达300勇士》观后感2000字(七) 8-15
英雄主义--《三百斯巴达勇士》观有感1500字(六) 10-23
300斯巴达勇士观后感800字(五) 8-15
《斯巴达300勇士》观后感1000字(四) 8-15
《斯巴达300勇士》观后感800字(三) 8-15
斯巴达三百勇士观后感200字(二) 8-15
斯巴达300勇士观后感-男人必读4000字(一) 8-15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东京审判》观后感500字(十三) 8-14
《东京审判》观后感800字(十二) 8-14
《东京审判》观后感700字(十) 8-14
唤醒沉睡的爱国主义情怀——东京审判观后感1200字(九) 8-14
东京审判观后感800字(八) 8-14
东京审判观后感-一节松哥的历史课(七) 8-14
东京审判观后感2000字(六) 8-14
东京审判观后感500字(五) 8-14
《东京审判》观后感500字(四) 8-14
东京审判观后感2000字(三) 8-14
㈥ 1500~2000字的抗战影片观后感
9月18日,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少先队员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太行山上》,影片以八年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史。
影片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山西的平型关、忻口等重要战役,塑造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独臂将军贺炳炎、爱国将领郝梦龄等革命家的光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崔队长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军勇战日寇的壮烈场面,再现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影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气势磅礴来形容,伴随着我们耳熟能详的歌声,用简洁的直升机俯拍开门见山地给出太行山全景,直接了荡地突出《太行山上》的主题,并用很好的过度手法衔接到国民党阵地,并引出电影的主要人物——朱德。电影的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按照历史顺序将八路军如何歼灭敌人的战役一一列出,并适当地带出部分爱国将领的名字,讲述了老百姓与八路军同仇敌忾,共同抗战的历史事实。
在《太行山上》影片中,军民鱼水情是该剧的一个闪光点。从外国记者的视角看到中国劳动妇女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八路军;而擅长标枪的崔队长则是投身到战争当中。一位国民党军官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到好笑又觉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还要我们军队干吗?然而历史恰恰证明了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影片中八路军高级将领爱兵如子的形象更是被刻画得生动而又鲜明。大雪纷飞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岗。上前嘘寒问暖,还把小兵冻僵的手放进自己的怀里全暖,最后还是自己替小兵站岗,让小兵跑步热身。这种镜头在影片中还有很多。看了让人感动,从一件件小事中更能看出一位伟人的高风亮节。
在这部电影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对他们而言却是不畏牺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宣布战役胜利后,他们不约而同举起手由衷的发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烈激昂的呐喊。朱德的演讲是那么的振奋人心,简短而又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呼声更是响彻山岗,这种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有着这样的热血儿女,日寇的罪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钢铁脊梁,任何妄图入侵的敌人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一名基层团干部,更感觉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重温那段历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抗战精神。作为生处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应该永远缅怀那些千千万万不留姓名却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捐躯的革命先辈。那段抗战史是中华民族的丰碑,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
㈦ 大抗战一千字读后感
今年中国走进了抗战胜利第七十个年头。在这七十年里,我们的国家洗血了法西斯带来的耻辱和残害。我们不断地改革发展,使得今日的中国成为强劲勃发的国家、快速发展的国家。但是我们国家曾经遭受的伤害不应该被忘记,曾经的教训不应该被抛之脑后,曾经的英勇事迹精神更不应该被遗忘。八年抗战,中国献出的是一条条鲜红的生命,一颗颗跳动的心。抗日战争体现的全民团结抗日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反法西斯的重要国家,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抗战》全景式展示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全过程,客观而又真实的反映了我们民族团结抗日的全貌。歌颂中国与全世界反法西斯伙伴一起战斗的精神。生动形象的传递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与历史成绩。同时它也传递正确的舆论,弘扬伟大的抗日精神,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进行社会实践。这些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笔伟大的财富,我们以拥有它而无比的自豪。《大抗战》能够起到增强我们人民的自豪感,增强广大群众的凝聚力。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重要的作用。当然,它也重新强调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㈧ 高中生关于抗战胜利70周年观后感1500字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抗战阅兵式观后感1500字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我早早的就在电视机前等候,心中按捺不住激动,巴望阅兵式快点到来。我从电视画面中,看到金秋九月的北京,秋高气爽,空中不时飘着一缕白云,柔和的阳光散满庄严的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城楼沐浴在金黄的阳光中,显得十分雄伟,之前,我刚刚从语文课中学过《天安门广场》这一课,对天安门广场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当我看到电视中播放的场面,我还是被天安门广场上的美景深深的吸引。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上午10点,当主持人宣布庆祝仪式正式开始,镶嵌着国徽的礼炮齐放70响,200名国旗护卫队员伴着雄壮的国歌声中,护卫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的目光注视着五星红旗,随着大家也大声地唱着国歌。
接着,国家主席乘坐红旗检阅车驶出天安门,经过金水桥,检阅44个地面方队,排列在长安街上的14个徒步方队、30个装备方队,威武庄严。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弹指一挥间,70年过去了。2015年9月3日,在庄严的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庆贺祖国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观后感作文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观后感作文。
今天,9月3日,是我们中华民族重大的节日,是抗战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其乐融融,五十六个民族在音乐的伴随下,翩翩起舞,那鲜艳的各色服装把典礼打扮得绚丽多彩。六十声礼炮轰然响起,响彻大地。在斗志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的》的伴随下,一支支受阅方队徐徐的映入大家的眼帘,他们的脸上显示出威武庄严的神情,一个个昂首挺胸,精神抖擞,迈着整齐一致的步伐走过主席台前。仔细观看,不禁为之赞叹不已:每一个士兵的体型基本一致,步伐划一,没有一个人打乱整体,犹如一人在行走。三千人的队伍啊!想要做到这么整齐,他们得在台下练习多长时间啊!我不禁肃然起敬。尤其是受阅飞机飞过******上空时,拉出那一条条彩色的烟雾道,犹如彩虹般五彩缤纷,令人惊叹。这是多么一条美丽的风景线啊!更令人惊奇的是那“空中加油”的壮观场面,前面一架大飞机,后面两架小飞机,呈三角状,大飞机两侧尾翼伸出两条加油管道指向小飞机,实现空中对接,从而实现空中加油。这是以前历次阅兵所没有的,是我国高科技的体现。目前在世界上还没有几个国家能够实现空中加油这项神奇的高科技呢!
阅兵向世界展示的是我们国家的强大,军人的强悍,科技的先进,同时也表达了我们爱好和平的愿望。回眸历史,翻开令我们骄傲的一页,古代多少英雄豪杰浴血奋战,那时的中国是强大的,外国人根本不敢侵略我国。但是到了近代,中华民族遭受了多少屈辱啊!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九一八事变,日本的铁蹄践踏我们的大好河山……中国成了待宰的羔羊,这些历史令我们愤恨不已。
1949年,伟大的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地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那一刻起,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领导人的带领下,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起来。今天,盛大的阅兵式不就是祖国母亲六十年来繁荣昌盛的体现吗!今天,我们是新世纪的少年,是未来的希望;明天,祖国将由我们建设,历史将由我们谱写!
加油吧!时代的接力棒将由我们传递下去!
㈨ 1000字抗日战争影视剧的观后感
自古英雄出少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
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在他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小团员大多是10-15岁的孩子,他们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演出过《乐园进行曲》、《猴儿大王》等优秀节目,为宣传抗日做出了贡献。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