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爱情影评
A. 求一篇1000字左右的影评
《我是传奇》影评——人类因为某种病毒导致几近灭绝,在荒芜的纽约,身为举人的科学家,独自一人生活着,试图破解这一毁灭人类的病毒。整部大戏,一个人,一只狗,坚毅的生活,顽强的生存。故事情节简单,甚至可以说有些俗套,可就是这么一个科幻片,却在首映时狂揽7600万!使美国电影市场犹如喷井式的在这2007年末又掀起一层滔天巨浪。而围绕着一连串奇迹的人,就是此片中那唯一生活在纽约的黑人--威尔,史密斯。这个片子的名字我看取的实在是不错,不是针对剧情,而是针对威尔,史密斯这个人。他在当今好莱坞的确是个传奇了,自他接受的电影,种类繁多,从动作到科幻,从爱情喜剧到剧情片,他能演任何题材的片子,并且每部作品都是票房冠军。就只这一点,放眼整个影坛,真是除此一家,别无分号!在西方世界里,我是传奇这样的类似科幻惊悚片其实在这个日子上映非常难以讨好,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合家欢乐的节日,都喜欢看喜庆幽默的电影,可就是这么个完全不符合西方人们定义应该是在节日里看的片子,却硬是敢逆着这小半年低糜市场上市,并且取得了如此如此令影评人震惊的成绩。7600万,这个恐怖的数字超出了所有人预期的范围,无怪乎制片人和老板笑的嘴都闭不上,连连夸赞威尔,史密斯。因为威尔,史密斯值得他们的夸赞,我相信美国老百姓能够进入电影院,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因为威尔,史密斯,这就是史上最有权威的男影星的实力,权威!所以这个“我是传奇”在我看来,更符合现实生活中的威尔,史密斯,而不是电影里那个虚构的人物。很多人在看完电影后,对于影片很有些微词,但看了那么多的影评,几乎质疑的都是导演的功力以及某些情节的设置不合理,但是对于威尔,史密斯几乎算是一边倒的给予肯定和赞美,而我对此的看法是,我是传奇这个片子,其实很完美,很经典,刨除威尔,史密斯,其实这个片子有很多可以称为经典。首先,对有些人质疑前半部分经典,后半部分草率,尤其结尾,更是有垃圾的嫌疑,在我眼里,结尾恰恰是非常值得称道的,想必大家都看过,这几年类似的电影,无论是惊变28天,还是惊变28周,或者DOWN OF DEAD,或者生化危机系列,结局几乎都是大通小异。象28天和28周,费劲九牛二虎之力逃出升天,结果却是席卷了整个世界。而OWN OF DEAD 更是跑到岛上发现那里的人也是感染者而所有逃出的人全都GAME OVER。至于生化危机系列,由于游戏的缘故以及想拍续集的暴利趋势,使的每部结局都不是圆满收场,而是昭示着更大的危机即将出现。这么看来,就好象但凡病毒导致人类变异毁灭世界的电影,结局如果不出人意料,不惊世骇俗,不让观众们张大着嘴巴脑海里徘徊着“竟是这样!”而会认为拍的很失败。我实在是无法理解这样逻辑以及想法,在我看来,结局的惊变固然是需要的,固然能够给影片锦上添花,但如果千篇一律,反倒成了俗套,而“我是传奇”恰恰走回了很多年前我们认为的俗套--最终人类研制出了解药,这个世界还是被挽回了。我是传奇敢于在前一种结局大行其道的整体氛围中不依照潮流而行,仅仅这种精神就值得我们钦佩,何况它所设计的这种结尾又恰恰超出了所有观众的预料,至少对于我,在观看的时候总是在猜测结局应该是非常绝望的,或者维持着现状,甚至当女人说有个隔离区时,我也跟威尔,史密斯的想法一样,没有什么所谓的隔离区,等历尽艰辛到了后却发现,又将会是另一个夜魔之地,而我按照着自己的“经验”如此判断之后,却在面对着真正结局到来时,有了意外,所以说,此片的结尾我觉得恰恰是成功的,当世人都在剑走偏锋只时,你正常拔剑,反倒取得了跟好的效果。而且对于有些人说威尔,史密斯领悟上帝太过迅速,之间没有什么过度,没有一定的情节铺垫,我则不以为然,试想,在那样一个绝望的年代,人的想法绝对不会和现在我们的想法一样,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没有什么大的动乱和坎坷,我们怎么能理解在那样一个人类灭绝,而且全都变成吃人的魔鬼世界里,能够存活下来的人的思维方式。换句话说,当威尔,史密斯三年来认为自己也许是这个世界最后一个人类之时,却有两个人在他一心寻死之时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而他仅仅是在餐桌上发了一顿脾气,而后自己躲在浴室里,想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就接受了这个现实。这样的一个人在面对着从不心上帝到最后的相信上帝,还需要有多大的过度,多大的铺垫来帮助他慢慢的,仔细的慢慢体会出这个上帝的万能?我觉得在那样一个危机的时刻,在他的眼中,破碎的玻璃显出那样的一副图案,耳中听到女儿声音,足以让他瞬间有所顿悟,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过于收尾之嫌。至于说什么里面变异人类的造型问题,我觉得这有必要和本片的题材联系在一起来讨论,说实话,我是传奇真正该遗憾的是诞生晚了,如果它在惊变28天之前面世,那我想现在该受到责难的就不是前者,而是后者了。并且对于造型的设计,确实比较象生化危机里的某些造型,但我想人类在这一点上估计已经走到了极限,再怎么想突破也不太可能,试想,你总不能期望因为病毒产生变异的人类会变成其他动物吧?猫?狗?还是狮子?所以在这点上责难,我觉得没什么必要。并且我对于有些人自己的观察力不足却还对着电影说三道四很反感,象有些人说纽约三年荒芜,威尔,史密斯家怎么还会有电?我真是为导演的苦心不足,在影片开始阶段,当威尔,史密斯从外面打猎回来时,导演特意给了发电机一个特写,不敢停留的太长,怕影响剧情的连贯,并且是安排在他锁上那道厚重的大门之后,希望发电机的特写镜头出现的更合理,这种煞费苦心换来的居然还是“怎么会有电”的置疑,我真是无语了。并且我想说的是,这样一个科幻片,绝对不能象某些悬疑推理片一样进行着100%的推敲,不然你不会获得观赏的乐趣,只能陷进找茬怀疑的疲惫当中(当然,也有人正是以此为乐,那就另到别论了)。总的来说,这应该算是今年非常不错的电影,而且再一次证明了威尔,史密斯巨大的票房号召力,很符合这个电影的片名---我是传奇PS1:片中威尔,史密斯对女人介绍歌手的那段对话,可以称为本片画龙点睛之笔,借用威尔,史密斯讲解那个故事的机会,向观众点出了威尔,史密斯内心深处到底一直坚持着的是什么,他的理想到底是什么。而本片最后的女人的旁白也恰恰呼应了这一点。不过在我眼里,如果非要给这部影片选一句最能让我有感触的话,我则选择威尔,史密斯在电台里的那段录音,三年来这从没有改变的话,在我眼里却是人类最终能够生存的根本,一种莫名的希望,一种无言的坚持,一种对生命最高的尊敬。"我是罗伯特,内罗.我是纽约的幸存者.我在所有AM频道上进行转播.我会每天中午在南街海湾,当太阳升到最高处时.如果你能听到我,如果任何人能听到我,我能提供事物,我能提供住处,我能保障你的安全,如果你能听到我,任何人,回答我,你并不孤独."
B. 将爱情进行到底 观后感
第一个故事:七年之痒的故事,时间冲淡了爱情,尽管物质上的满足,但是却忽略了爱人精神上的关注,渐渐的对爱情充满了困惑和迷茫,慢慢的将曾经的那份感觉遗忘。一次偶然失踪事件让彼此重新审视对方,拾回了爱情。那些梦幻的和虚幻处理的图像就是用的超现实主义手法描写表现这一点,有点童话,男主角追汽车那个镜头印象深刻,表达了虽然两个人虽然身体走的很近,但是心灵却越来越远的意思。最后也许是导演想表现这个故事结局是最美好的虚幻(- -!一般都是分手结局。)因为我认为即使最终他们合好了,因为这件事还是对婚姻有裂痕的,感情不再完美如初。还有点我很纳闷,在探寻对方是否深爱自己的时候,女主角一直在幕后安排,显的好良苦用心,男人一直是被动发现,显的多弱智(换了我才没那么笨#^_^#),估计导演觉的女性感知更细腻点吧.... ----关于这个故事有段话不错“你忙,忘了我需要陪,你忙,忘了我会寂寞,你忙,忘了我在等你电话,你忙,忘了你对我的承诺。爱情不是你有空才来珍惜的,等你有空了,对不起,爱情没空了!”o()^))o 我每天可是一直在等亲爱的电话喔。 第二个故事:一下回到现实,男主角从老总变成修理工,美女变成黄脸婆了。一身红裙红高跟鞋,两个孩子他妈,大半夜到自动售卖机买套套,在一个肮脏的小货车搞车震,廉价旅社,被抓警察局,和前夫猥琐男打架,整的太现实凄凉了。昔日的学校金童玉女沦为平常小人物。婚姻事业都不如意。导演运用了大量穿插镜头(就是回忆上学时候纯纯的爱情丫)想表达的是现实就是残酷的,只会把那些美好的回忆撕的粉碎。最后结束时,男人要走了,女人幼稚的拦下飞机至少不想给当年的初恋留下一个糟糕的印象,那个轻轻的吻确实让人心酸让人心疼,我想亲爱的肯定这时候悄悄感动了吧。女人总是感性的,女主角想最后一次近似偏执的挽留,但是面对现实的无奈(比如说他俩想通过激情找回当年感情,得到短暂的肉体欢愉都那么困难一 一+导演黑色幽默,我就不信那么巧,就不能让他们把事办了,毕竟大学毕业就再也没见面了,不给力。)男主角退却了,如同机场大厅里的人群,航班起落,来去匆匆终不见踪影。所以,学生时代的爱情终会回归传统,男女主角短暂的相遇,女主角心底的波动终会在现实里慢慢抚平。相见不如怀念,最美好的爱情只会留在记忆里。男主角有句话“我们都已经不是曾经的我们,还想怎样,还想怎样?”我挺有感触啊,不见面,不联系,只是将曾经的美好埋藏在心底,也许才是最好的选择。珍惜现所拥有的才是最重要的。 PS:有个镜头过渡很好,他俩下雨天翻大门。翻之前他俩都好客气,不自在,翻了大门实际就是翻越了阻隔两人距离的心理大山,一下好像又找回学生时代的感觉,后面女主角就比较主动,不知道是旧情复燃,还是对现实苦闷生活的发泄,一下就比较豪放了,她踢套套贩卖机的时候的确很彪悍,把我雷着了)。 第三个故事:穿越到了法国波尔多,景色不错,也是最美的故事发生的地方。男主角沉湎于10年前的感情,偶然接到女主角电话,以为她还没有忘记自己,便去法国找她,然而却发现深爱的女人已经开始另一段生活,为了捍卫与另外一个男人的感情而和小三做斗争,苦苦挣扎。给自己唱的歌其实是那个男人求婚时唱的歌,当那个男人重新唱起那首歌,女主角犹豫了(男主角在看到女主角的婚姻遭遇背叛时,很man的说“跟我走吧”我猜女主角肯定动心了。)那一段感情没有轰轰烈烈,没有山盟海誓,即使女主角和那个男人不那么般配,但是经历了多年时间的洗礼,亲情在那里。男主角明白了,所以选择离开,留下手机,让大海代替他告诉女主角“我爱你”。最后有个镜头很nice.男主角握着并不在的手机,也仿佛握着并不存在的女主角的手,也就是曾经的恋人,走向大西洋。当时女主角也追到沙滩了,他们是否重逢了?我也不知道,结局就是开放的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导演太聪明了。结尾那个《等你爱我》把我感动了,我觉的是最震撼人的一幕,12年之后的相遇,我还爱着你,但是你却没有再等我,我一直在等你,但是你却已经不再爱我。很佩服这个男人,真的,从心底,虽然知道是虚构的。他不知道所爱的女人在那里,依然多年如一日的用这种最浪漫的方式来想着她,纪念他们的爱情,十二年的深情,最后虽然相遇,但是结尾还是两人依然错身不能在一起,放弃自己,成全所爱的人幸福,他已经把爱情升华到一种境界,挺伟大的.... 网上有句话,关于这方面,很好。 我觉的放在结束很不错、 错过,就是一生的离别;错过了,就再不会有机会,再也不会有等待....所以如果遇到了那个让你动心的TA,就让TA,永远的,留在你身边。 PS:张一白是有个很有思想的爱情片导演,李亚鹏,徐静蕾实力派真不是盖的,小柯的音乐很有感染力,骗了无数少女的眼泪。好了,就写到这吧,很晚了,亲爱的,我今晚可是很认真的看了两遍,上面这些借鉴了网上一些影评,不过更多的是原创,切身感受。完成任务了。有没奖励得? ^_^o~ 努力!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双城记》查尔斯·狄更斯12年前,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风靡大学校园,也许不见得每个女生心里都有一个杨峥,但每个男生心里都有了一个文慧。12年后,电影版《将爱情进行到底》讲述了杨峥,文慧在北京,上海,波尔多三个城市发生的三个故事,三个故事讲述了电视版《将爱》的三种可能的延续,这个《爱情三城记》告诉我们:“这是最好的爱情,这是最坏的爱情,这是温情的爱情,这是感伤的爱情,这是失落的爱情,这是追忆的爱情,这是圆满的爱情,这是破碎的爱情,爱情给人以希望,爱情给人以失望;人们除了爱情还拥有很多,人们除了爱情一无所有;人们带着爱情直登天堂,人们为了爱情不惜直下地狱”北京,爱情被生活熔炼成亲情,只有双方隔开一段距离互相守望时,才发现几乎忘了自己还爱着彼此。这是一个太美好的结局,美好的是婚姻,再看不到爱情。北京,与爱情无关!上海,记忆之城。过去太美好,现在太残酷。失落的再也找不回来,唯有离别之吻,一样的感伤刻骨。上海,没有爱情,只有回忆。波尔多,一个已有家庭,一个坚守爱情,坚持让这份爱情熠熠生辉,让观者为两人遗憾,世上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当下”,有种可贵的情感不是“坚持”而是“放弃”,两人最终都重归现实的生活,爱情的刹那绽放将会埋藏在记忆深处。波尔多,不相信爱情。我喜欢波尔多这个结局,这个故事有遗憾的残缺美,杨峥对文慧的爱情,它不会再变成亲情,不会再变成激情,它是杨峥为文慧捕捉大海声音的背影,12年前是,12年后依然是。片头响起了陈琳的《等你爱我》,12年前的这首歌唱的撕心裂肺,歇斯底里,那是年少的冲动和执着;片尾陈奕迅翻唱的《等你爱我》淡淡而忧伤,那是经历岁月的沧桑和成熟。我们感怀爱情,不如说是感伤时光,感伤那段被爱情亲吻抚摸过的时光。
C. 与二战有关的电影的影评。
悲剧的诞生
——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那里有湛蓝的天空,白色的云,那院子有大树环绕,后来还有了摇曳的秋千架。那里是盛夏的乡村,是理想中的乐园,但又的确是凶宅。那里,有无数的生命在小心翼翼地活着,卑躬屈膝,只为苟延残喘,更有无数的生命不明不白地死去。你看到那漫天的浓烟么?那不是炊烟袅袅,是六月雪,那是死者的骨灰在天空聚集,又迟迟不肯落下。曾几何时,在《辛德勒名单》不也有这样的浓烟么,只是在这里,我们还闻道了那股呛人的臭味。
活着,又如何?
《辛德勒名单》中,你有没有听到儿童那欢快的叫声“GOODBYE JEWS!”在《钢琴师》,你有没有看到,只要是犹太人,活着,就无处可逃。本片中,编剧似乎给出了答案:“犹太之流诟吾族,诱吾族之敌”“笑吾族文学音律”“凡其所到之处,灾害不断”“吾国必因其而亡,不远矣。”这大概就是希特勒灭犹的缘由吧?我想起了我年少时看《北洋水师》,那里也有日本天皇的担忧,作为岛国的担忧。难道这就是侵略的缘由?
我无法想象,德意志,那个哲学大师辈出,崇尚理性的国家,竟会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甚至还施行过种族灭绝的政策。是德国人思考得太深,以致走火入魔了?还是担忧太多,以致无法自拔?大概都不是。那些儿童显然是未经思考,受了大人们的教唆的。儿童又真的那么无辜吗?不是。儿童本身固有的轻浮与好事,大概也是一个原因。我一直在想,倘若是你,你会不会也在其中,兴奋地高叫:“GOODBYE JEWS!”呢?等到你已经经历了沧桑,然后,你说:“那是我年少轻狂!”是不是已经太晚了。
不仅在德国。文革其间,诬蔑师长的,毁灭文物的,为了各式派别而争斗的,不是大有人在么?年少又轻狂,无知又冲动,大不了是受了某某某人的蛊惑,托词不外乎如此。那么,行动背后的真正动机又是什么?要么基于从众心理,你这样,我也这样;要么,是自我的彰显。这样的心理,一直存在,而且会永远存在下去。
但这不是真相。
真相在于为什么会有人盲从。
真相在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政策。
真相在于人类创造了“我”与“我们”,而“我”与“你”便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我们隶属与这样集体,我是安全的,而你,也许就是敌人,或者,就是那个不幸人中的一员。真相在于人类有了国家这一组织。库切在《凶年纪事》中这样说:“我们生而就有归属。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是臣民。”“法律保护安分守己的公民。”所以,对于国家的意志,从来就不是普通人所能够更改的,那么,做个良民就意味着屈服与顺从。
这不是真相。真相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国家意志。倘若国家意志是每个公民的意志,也许,就没有悲剧的诞生了。但经济学家已经给出了证明:这个美好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所谓国家意志只能是有大多数人的意识提炼出来的少数人的意志。少数人的意志就是这个国家的所有人的意志。所以,你说犹太人不好,那么,人人都得说,犹太人不好,否则,便是以个人的力量来对抗整个国家。
这也不是真相。真相在于这样的意志为什么会成为整个国家的意志,即便它那么荒唐可笑(中国的大地不也曾上演过?罢黜马寅初,消灭麻雀)。倘若,有多种声音,倘若,你可以表示你的不满,倘若,你是对的,国家又真的够虚心接受,那么,悲剧也就不会发生。关键在于个人的意志成为国家意识,而对于这种意志唯有俯首贴面,老老实实去执行。这便是极权主义。极权主义的罪恶在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为他人的意志,皇权时代,军阀时代,斯大林时代,莫不如此。希特勒就是一个独裁者。极权主义的时代,你要么躲避,要么执行,要么就是牺牲品。
但这也不是真相,真相在于这样的意志为什么会诞生?真相在于,是谁选择了这样的独裁者。意志可以归结为个人的丑陋,但选择,却是民众的结果,受蛊惑只是一时,但图新鲜,为自己谋利不是大众选择的一个因素吗?所谓人生,不过是在各种限制条件下,给自己选择一个最优解——基于精神或物质。人生来就有欲望,有些人终生郁郁而不得志,有些人实现了愿望,却坑害了他人。就是这样。
你可以不选择吗?当一个国家没有了领导者,你会心安理得,稳如泰山吗?你需要一个领导者,我也需要。我们都被奴役化了。几百年前,一位法国作家这样写道: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那些曾经是臣民的平民突然会彻底忘掉他们早先渴望独立的要求,以至于要唤起他们并重新获得这种信念已经不可能了;事实上,他们无需敦促就在尽心尽力地做了,做得相当自在,乃至有人会说,从表面上看,他们没有失去自由,只是坐稳了奴隶。实情也许是,一开始,这种服役是不得已的,因为受到了外力的强迫;但后来那些无怨无悔尽心效劳的人,却是以自己的自由意志在从事他们的前辈被强迫做的事。”
悲剧的诞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参与了。
《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是一个坏人,辛德勒但并不像电影中所刻画的那样是一个近乎神圣的救世主形象。透过一本书《辛德勒名单》解读辛德勒这个人,还原了英雄也是人这个常识,辛德勒早就是纳粹党成员;辛德勒竟然是间谍,辛德勒本质就是资本家,辛德勒或许是疯子,诸如此类种种头衔。 富贾之子的辛德勒沉湎酒色,在战前作为间谍出入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从事侦察活动,他大发战争财,是当地有名的纳粹信徒。他也是一个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哪怕20岁时的那场婚姻也是出于对方的丰厚聘礼,并以此来挽救濒临破产的家族企业。“二战”后,他又抛弃了发妻。从流亡地阿根廷返回法兰克福的辛德勒,处境却极为悲惨。身无分文,蜗居在法兰克福火车总站附近的一个单间居室,且频繁酗酒,最终因烟酒过度而死。这就是一个真实的辛德勒。 英国作家威尔逊说:“辛德勒是个骗子,一个酒鬼,一个登徒子,可是,如果他不是这样的人的话,他也就没办法从纳粹集中营里拯救出上千个犹太劳工了。”,辛德勒只有是骗子、酒鬼和登徒子,才有本事拯救犹太人,但仅仅是骗子酒鬼和登徒子却也救不了人。作者基尼利曾经解读:“我对这个故事中的道德力量深信不疑……堕落之人跟他们身上向善的力量之间的斗争总是让人着迷。(辛德勒的时代)正是历史上曾不止出现过一次的特殊时代:在那些时代,圣人已经完全无能为力,对你已经没有任何好处,唯有那些讲求实际的无赖汉才能担当起拯救灵魂的重任。”
基尼利要写出人类精神的伟大力量,同时又竭尽全力要为辛德勒“去魅”,驱散笼罩在这个伟大的拯救者、上帝的替身、犹太民族的“大义人”身上的光环和“迷思”,还他这个“如此含混复杂又如此崇高伟大的人物”的“真身”。所以他决定以小说的形式去展现这个人物,但同时又“力避一切向壁虚构”,所有的事件,哪怕最琐碎的细节全部都有历史文件以及当事人的回忆作为支撑,而且就算是当事人的回忆,作家也还要进行排比择选,只选用经过判断后认定为最符合历史事实的记述。事实证明,基尼利的这种创作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真实的力量胜过一切虚构,真实的面容也比一切设计都更精妙复杂,《辛德勒名单》不但将那段久已湮没不闻的伟大的拯救故事,如目见耳闻般生动清晰地展现在当代读者面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将奥斯卡·辛德勒这个真实人物无比复杂甚至矛盾的各个侧面,如刀砍斧斫般深入细致地突显在你我的心中。
至今没人能够否定辛德勒从纳粹魔掌中拯救上千名犹太人的事实。他善与恶之间伦理取向的骤然转变,让学者无法自圆其说,或许永远是个不解之谜。可我们又何必劳师动众地去揭开这个谜底呢?甚至那份辛德勒名单的真假亦无需考证、辨伪,只要他在险境中确确实实拯救过一千余条生命,此举足矣。并且,这是他在当初境遇下唯一力所能及的行动。
我以为,只有国人才会对“高、大、全”式的人物钟情万分,才会为一个完美无瑕的英雄而锱铢必较甚或无原则地打造、粉饰、涂金。从国外对《辛德勒名单》以及辛德勒本人的争议中,不难看出,“高、大、全”其实是一种普适的心理需求,造神运动并无时空的界限。这种普适性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道德诉求,更是人类对自身道德瑕疵和意志缺陷的心理过度补偿。
一个一生清白的人或许对身边的世态炎凉从来漠不关心,而一个堕落放纵之徒或许曾经对身陷绝境者搀扶过一把。英雄没有必要是完美无缺的,我们更没必要以神的标准来奢望他人。人类道德的恒古原则,一是无需极致,二是必须践行。"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在基尼利的笔下,真实的辛德勒的本来面目纤毫毕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就是这样一个坏人,经过了种种磨难,做了一件好事,拯救了一千三百多个犹太人的生命。“救人一命,如普度众生”……我想,也正因此,历史才不至于仅仅成为一部征服和压榨史,不论在多么黑暗的时刻,不论邪恶的力量何等强大,也都有人性的光辉在闪烁,也总有人类的灵魂在成长。
电影开始,普通一犹太家庭围立桌旁圣咏进行传统的祈祷仪式,摇曳闪动的烛光随着合声的减弱渐渐被黑色吞没。影片由彩色切换为黑白两色的画面。贯穿影片始终的凄惨哀惋的小提琴独奏和几近无伴奏的混声合唱给出的强弱和谐依然不失圣咏的曲式,一位小女孩衣裙上的红色亮点短暂的跳动给出的生命色彩仍然不忘立虹为记的永约。影片结尾处伸开的地平线上,圣咏的基调展开世俗的旋律拥过来黑压压的一群人,画面果断地转为彩色的鲜艳,横扫一切的光明,“我使云彩盖地的时候,必有虹现在云彩中”
黑暗的昨夜已经过去,让我们拥抱来之不易的幸福。
Schindler's List
旧闻新读:东方早报2009年4月16日“辛德勒名单”副本澳大利亚被发现,新南威尔士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整理作家托马斯·肯尼利的6盒旧手稿时,在一堆研究纪要和德国剪报中发现了这份“辛德勒名单”的副本。
《拯救大兵瑞恩》——生命的价值
生命是如此脆弱,脆弱到令人心惊的程度。当子弹射入脑颅,鲜血尚未溅到地上;当利刃插进胸腔,心脏仍在舒张抽搐,生命已然逝去,留下的那些些痕迹,也只如流水滑过指缝后,手上残留的水渍般轻易蒸发。史蒂芬用二十五分钟时间,强迫我接受这个震撼——
身处战争中的人,就如我们指尖下的虫蚁。
为什么?为什么造物创造了人类,却又让我们如斯羸弱,不堪一击?而究竟生的价值又在哪里?
当我经历了那血肉横飞、支离破碎的二十五后,我以为我明白了。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坚持正义;我们活着,就是为了铲除奸恶。当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冲上那名叫诺曼底的法国海滩与德国人作战时。我脑中想到的是中国古贤们所谓之“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思想,是近代革命者“抛头颅,撒热血”英勇就义的伟大精神。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流血牺牲,为的是全人类的安宁与和平。依然活着的战士和倒在海水与沙滩上的尸体一样值得我们尊敬。
然而,我错了。当我看到那位在两天中被战争接连夺去三个儿子的老母亲瑟瑟发抖地倚靠着门边时;当我看到原本挂在战士脖颈上,代表着他们生命的金属牌洒落满地时,我意识到:我错了!任何一个人都没那么伟大,任何一个人都恐惧死亡。生命的脆弱不仅仅体现于它能那么轻易的被打碎,更在于我们对于这种脆弱的强烈恐惧。为什么要派遣一组战士去寻找那一个名叫瑞恩的大兵?因为他是那位老迈母亲仅存的一子。答案简单但却真实。生命的维系,需要以生命的价值来换取。或许生命的价值就在于此:我们恐惧死亡,但我们更恐惧自己所关怀、热爱的人被夺去生命!
可是,我又错了。错在以偏概全,错在有失偏颇。直到影片后半程才终于出现的大兵瑞恩,在上级命令他离开战场的前提下,坚持留下完成任务,与战友们在一起;带领着自己的小队历经了生死考验的米勒上尉,在即将完成使命时,却决定战斗,用自己受伤的躯体与一支手枪,阻击敌人的坦克。还有其他那些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的战士们。他们大义凛然,勇不畏死。是什么支持着他们的神经与肉体?是什么使他们即使为之抛却生命,也无怨无悔?其实,他们都是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与思想。而在“那一刻”来临时,他们又都成为了英雄,成为了同辈中最杰出者。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由于境遇的不同“那一刻”也都不竟相同。或许会是一场残酷的战争,或许只是一个落水的儿童……但我们每个人的生之价值,决不会体现在那日日重复普通又普通的三餐一宿之中。它只会在我们一生中所仅有的几次,甚至是唯一的一次“那一刻”中闪现,而平时我们只是普通人。
当我最终看完这部影片时,留于脑中记忆最深刻的,再不是开场的那二十五分钟。而是已经受伤的米勒上尉依靠在残垣断壁上,无力但却坚定的举起手枪向德军坦克射击的镜头。
还记得他战前的职业吗?而“那一刻”他已成为英雄!
《美丽人生》——幸福的存在
就算在最艰难最黑暗的日子里,就算了无希望,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深爱着并用生命与智慧保护着他的妻子与儿子。他的勇气与智慧,即使在战争的硝烟弥漫中,即使在集中营的暗无天日中,即使在最后枪声响起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依然闪现着耀眼夺目的光芒。
他用尽全力,在集中营的悲惨世界里,为儿子,营造了一幕美好的幻想,他告诉儿子,所有的残酷只不过是一场游戏,游戏的奖励是一辆崭新的坦克。于是,他的儿子便有了足够的勇气,熬过那段水火的岁月,最后,当他坐上盟军的坦克时,他的幸福无可言语,而那种幸福,正是他的父亲用生命为他交换的。他不放弃任何机会为他风雨中的家庭制造哪怕是点滴的欢欣,在路过集中营的广播室时,他冒着危险在广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诉她,他和儿子都还活着。他趁着做侍者的机会,为妻子播放了《船歌》,这首曾经响在他们定情之夜的歌曲,飘过沉沉迷雾的阻挡,在黑夜里,给他的妻子带去安慰,也让他们一家人,都鼓起了勇气,共同经历灰暗的时光。
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晚,他将儿子安顿在一个铁箱子里,然后,去寻找他的妻子。当他被捕之后,路过那个铁箱子时,他知道他的儿子正注视着他,于是,他装出一副滑稽的模样,惹得儿子笑出声,他仍然坚持着,坚持着使儿子相信这一切都只是一个游戏,千万不要害怕,永远要微笑而乐观地去面对。然后,枪声响起,他去了,而他的儿子与妻子终于获得解放,当他们在阳光下搂抱在一起的时候,他的儿子说道,我们赢了!确实,在这一场浩劫当中,他们赢了,因为,他们有一个英雄的丈夫与父亲,他的名字叫基度。
《美丽人生》是一部相当浪漫的电影,犹太青年基度到一个意大利小镇上准备以开书店为生,在那里,他遇见了美丽的姑娘多拉,然后,是一系列充满了智慧、滑稽、阴错阳差、浪漫的轻松片段,终于,基度与多拉终成眷属,镜头一转,他们从房间里追着他们的儿子来到院子里,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令人羡慕,基度用自行车载着美丽的妻子,车框里坐着机灵的儿子,他们飞驰而过,而街道上,却已经出现了纳粹的铁丝网。
没有什么比快乐的戛然而止更令人感到揪心。当基度的幸福生活刚刚开始之时,他的犹太身份使他被抓去了集中营,而他的妻子,本来并不用去集中营,却毅然的随他们跳上了火车。最真挚的爱情,有时候真不需要太多的言语,连执手相看都不需要,只是纵身一跃,跟去天涯海角。在影片当中,演多拉的演员有很好的演技,那是一种很克制的平静,当她在集中营里听到孩子将要被杀掉的消息时,她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站在楼梯上,由着后面的人群在她身上冲撞,她望向窗外,目光深远。后来,她被派去挑拣死难者的衣服,那种小心翼翼,不敢也不愿发现儿子衣服的感觉很到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最深沉的爱,其实,是很平静的,能够撕心裂肺哭出来的,往往也是释然的开始。
最后,基度的儿子和多拉在阳光下抱在一起,他大声喊叫着,我们赢了。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他的父亲已经死去。电影响起旁白,以基度儿子的语气,听声音,他也已经步入老年,那么,这部电影就能理解成他的回忆。在他的回忆里,他的父亲,依旧是那样鲜活,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活着。枪炮、炸药、毒气、死亡、饥饿,这些东西看似强大,最后的胜利者,却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儿子眨眼的那一刹那,意思是,无论怎样,只要我们不害怕,坚强、快乐、盼望,人生终究美丽,于是,我们总会赢。
额额额,这是四篇、加上楼上的1篇刚好5篇
D. 电影《我爱你》-徐静蕾佟大为演 影评
听了王菲的《我爱你》才发现这部影片,原著是王朔的《过把瘾就死》。
女主角(徐静蕾)歇斯底里,总是找事,男主角(佟大为)也没闲着,两人一不小心的就闹得不可开交。从头到尾,这个女主角所要表达得不过就是三个字“我爱你”,她吵来吵去想要得到的也就是听到男主角告诉她“我爱你”。可能跟女主角的成长历程有关系,她的性格里夹杂了很多的不安感,她对于自己得到的东西都有很不确定的感觉,所以她要去证明。于是她就拼命的表达出自己的占有欲,但是自尊心很强的她又不能表现得过于明显,在感情的纠葛上,一开始她就是一个弱者,一个需要别人爱,而且积极渴求着别人爱的女人。可惜,男主角并不明白这一点,他大概不知道这个女人在面对他是内心有多么的不安,其实他只要表露出那么一点点在乎,这个女人就会得意起来。可惜,他不知道。
小桔的这种病态心理的突出表现是自我安全感的缺乏。这是一种只有凭借爱的庇护才能获得的安全感。因为缺乏安全感小桔才会瞎猜胡闹,歇斯底里;因为缺乏安全感小桔才会在王毅第一次提出离婚的时候痛不欲生,苦苦挽留。在影片的最后我们才知道原来小桔成长于破碎的家庭,父亲亲手杀死了母亲。所以她比平常人更渴望被爱,哪怕仅仅是口头上的被爱,所以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她发作的也会更猛烈。而王毅在一次次被小桔问及“你爱我吗?”都无言以对。他对婚姻的期望来源于小说中玫瑰色的描写,现实与期望相悖,他只能说“不知道爱谁,谁也不爱,连自己也不爱。”
“你爱我吗?那还用说?真的,那我是你从小到大都想要的那个人吗?你说呢?我不知道所以才问你呢。嗯,嗯,我是你从小到大都想要的那个人吗?当然是啊。不然的话,我怎么会和你好啊。那我也是。是什么?是——说出来。是我从小到大都想要的那个人。真的?咱们结婚吧。”这段台词在电影中重复出现两次。于是,爱成为冠冕堂皇的结婚的理由。以“爱”之名步入婚姻殿堂的小桔和王毅显然并没有能力经营他们的爱。他们的婚姻硝烟不止,频频告急,他们始终找不到化解危机的办法。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沉默了很久,哭得满脸泪花,突然审视自己的爱情,也许电影里面有自己的影子,没有安全感的爱,和极力争取爱的勇气。但是,可能是表达方式不够好,最后弄的两败俱伤。两个相爱的人为什么一定要以彼此伤害的方式表达感情呢? 我不禁要问爱情与现实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如果,你正处在热恋中,如果,你可能即将有一个爱人;如果,你也是一个渴望爱的人;如果,你希望懂得怎样去爱别人,我建议,看看这个片子,有的时候,也许我们不是爱错,而是表达错了爱。
“你爱我吗?
那还用说?
真的,那我是你从小到大都想要的那个人吗?
你说呢?
我不知道所以才问你呢。
嗯,嗯,我是你从小到大都想要的那个人吗?
当然是啊。不然的话,我怎么会和你好啊。
那我也是。
是什么?
是——
说出来。
是我从小到大都想要的那个人。
真的? 那,咱们结婚吧。 ”
电影的开头,便是这段对白,两个阴影。十几分钟之后,还是这段对白,依旧两个阴影。只是,男主角有着不同的侧面。
莫名其妙的被这段话感动。
原来女人要的不是男人,而是爱情。
被一个男人深深爱着的,爱情。
这个男人,可以是王学兵,也可以是佟大为。
现在才明白,那年的我,不是爱上他,而是爱上爱情!
漆黑的夜晚,镜头只有王学兵急促而沉重的步伐跑上跳台。我知道,他会死!
果然,他跳下的,是干涸的游泳池。那意味深长的一滩鲜血,同时,印证了佟大为闪烁的眼神。
你爱我吗?
也许每个女人都曾问过同样的问题。而男人们究竟认真回答过吗?也许敷衍,也许厌烦,也许不在乎。究竟有多少女人一生都在寻找那个虚无的答案啊?
妈妈常对我抱怨,说爸爸在家什么事都不做,也没有从前那么关心她。她说,其实并不是真想让他做什么家务,只是想听他说一句:“放那儿吧,呆会儿我来!”多么简单的满足啊,爸爸却始终不明白。
徐静蕾不厌其烦的问着“你爱我吗?”本想撒撒娇,换来的却是伤害。直到,刀架在脖子上,才听到了那三个无力的字,而那一刻,又有谁会相信那是真话!
是和妈妈一起看这部片的,从头到尾我都流着泪,妈妈没跟我说一句话,我知道,她也在哭。
争吵,无休止的争吵,直到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为一句话,为一个动作,甚至为一个眼神。看起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而生活中又有谁敢说没遇到过!
着实为片中那个倔强的小女人心疼。她像一把刀子,锋利,却又单薄得要命。吵闹、撒泼、哭泣、出走、委屈、愤怒……爱吃醋、爱找茬儿、爱撒娇、蛮横无理又极度缺乏安全感,时时刻刻感到威胁和恐惧的存在……
在她身上,我渐渐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又一次的争吵后,佟大为说,你在外面不是挺能忍的嘛,在单位上人缘儿那么好,怎么在我这儿就不能忍了呢?
说这句话的男人真的是大笨蛋!
不能在你面前忍,那还不是因为爱你吗?那还不是你也爱她吗?那还不是相爱的人之间的特权吗?
E. 《霸王别姬》的经典影评
霸王是假霸王,虞姬是真虞姬。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纯则无友。达到极限的地方,人总是很少。程蝶衣对戏剧痴迷的程度无人理解,他将戏融入了骨子里。“我这辈子就是想当虞姬。”他的一生都在戏里,霸王却是个假霸王!梦中醒来,那是虞姬最后一次为霸王斟酒,最后一次为霸王舞剑,而后拔剑自刎。
“要想人前显贵,必得人后受罪。”成名光鲜背总是汗水,血泪。这是师父告诫徒儿门的话。最令人触目惊心的就是老师父对他们的训练了,打得皮开肉绽,汗水眼泪如流水一般。记得后面程蝶衣对新一代解说京剧,糟反驳时他说让你们流几盆汗水就知道了。让人领略到了什么叫作“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才是国粹之京剧啊!!!然而当时的社会已不是小豆子时候的社会,到了国民党时期,一片混乱,已没人接受旧社会的东西,新生青年开始涌动,京剧前途陷入末路。
一个生命有一个人的命运。小豆子被母亲送去戏剧院就决定了他以后的命运,尽管最初的他多么恐惧,多么害怕,但这就是命。有一个情节,小豆子看见被人遗弃的孤儿,想要抱回,师父说“一个生命有一个人的命运,还是把他放回去。”
中国民国时期三个阶段的变化,天下混乱。抗日时期到抗日结束,然后国内政乱,中国百姓的命运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人性,而在其中只有程蝶衣坚守初心 ,直到最后看清人性的漠落。里边的妓女菊仙也是一个明事理精明的女人,懂得顺应时代变化,对程大段的爱情也是至真的。关于中国这段混乱时期百姓命运的变化让我想到余华的《兄弟》这本书,也是催人泪下。
(看完太过触动,知识层面浅薄,如有不对请喷,欣然接受。)
F. 《 前 度 》 影评 。
这是一个从机场开始又从机场结束的故事,周怡的三段恋情都是以旅游为终结点,而她最后不得不一个人去旅游……
感悟篇一:前度留给我们的是习惯
周怡保持着只戴右耳耳钉的习惯,陈均平则是只戴左耳;陈均平仍然用着之前的密码;周怡总是不自觉地哼出那段不知名的曲子;陈均平即使改掉了吃宵夜的习惯,却仍然在面里面加鸡蛋;周怡脚踝上的星型纹身;陈均平一直都用塑胶的茶杯;周怡在跟阿树吵架的时候的那句“分了手还可以做朋友么?”都是陈均平的原话……
习惯和烙印这条主线始终巧妙的延伸整部电影之中。当周怡发现阿平连宵夜的习惯都变了的时候,她在书房里面不自觉地翻找,其中自然有部分因素是如同阿平所说的一样,周怡的性格本来就是在别人没怎么说的情况下就会用的,但是更多的是,周怡在寻找他们在一起旧时的痕迹,她希望能够找到一些证据证明即使宵夜这个习惯改变了,至少还有其他的,可是令她失望的是,除了阿平从前戴的眼镜还在,其他的都不在了。在这个时候,周怡失望却并没有生气。毕竟,前度在很多时候留给我们的不是物件上这些显性的东西,而是习惯上的延续。而当阿平一巴掌拍死那只壁虎的时候,她才是真的生气了,她气陈均平不记得从前说过的话,她更气自己居然记得这么清楚。
所以现任最大的敌人不是物件,而是前度所给予的习惯和回忆。突然想起《公主复仇记》里面陶虹扔掉小娇娇给彦祖的玩具小人,也许这是我们都会去做的事情,只是现在想起来,会觉得极其的幼稚和无用。所以,聪明的现任并非像周怡那样一遍又一遍的质问,也非像周怡那样砸掉前度的东西,而是共同去创造属于你们自己的回忆。
感悟篇二:雁过留痕,情逝难留
争吵对于情侣来说是在所难免的,只是,千万别触碰到底线,否则,再浓烈再浪漫的爱情也不过是分手的结局……
就像周怡的爱情,有两次,都是在盛怒之下摔坏了对方珍惜的东西之后分手的,一次是大笨钟的模型,一次是照相机,只是我们应该知道的,爱情有时候是易碎的,有些东西不要去轻易的触碰。因为有一个道理叫雁过留痕,破镜难圆。即使是用塑胶杯,在重重的摔过之后,还是会破碎,那裂痕不如玻璃水杯摔碎后的支离破碎,却是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爱情就像这水杯中的水一样,慢慢的,慢慢的,耗尽了……
可是,我们也应该要明白,当爱情已不在的时候,无谓的挽留亦是枉然,倒不如为自己留一点自尊,倒不如放彼此自由……
就像阿诗的爱情,卑躬屈膝的祈求,甚至企图用身体去换回对方的心意,甚至愿意就这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委屈,结果却还是成为了陈均平的前度。因为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叫情逝难留。爱情如水,破碎的杯子即使补上,流动的水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流尽的,待到真的尽时,剩下的只有一个空空的破杯而已……
角色篇:周怡,令人心疼的女子
我是真的很喜欢周怡这个角色,尽管她任性、敏感,有点小小的神经质,还爱砸东西,可是她对每一段感情都是百分之百的投入,为了迎合对方不断地去改变自己,从发型到言行,无不是全身心的投入。
她与陈均平的那一段情,注定是她心底永远的伤痛,分分合合三次,兜兜转转却还是逃不开分开的命运。第一次的分手十年少任性冲动,在雨中她的眼泪是如此的让人心痛,她的那一句分手成为她心底的一根刺;所以第二次重逢之后她格外珍惜,虽然她依然任意妄为,情绪化的砸东西,可是当陈均平说要分手的时候,她惶恐不安,她想起了他们第一次分手时候的情景,于是一个人垂着泪清理碎片,当看到她抬起头对阿平说“不如我们以后用塑胶的”的时候,那一刻,我真的为这个女子心疼。可是第二次却是陈均平的出轨而分开(不明白这一点为什么要剪掉);第三次机场的再次邂逅,依然情难自禁,依然互相默默的关怀,只是陈均平变了很多,是现实的逼迫还是自我的妥协,他终究没有抓住周怡,看着她再次离去,当看到周怡在那个他们曾经的码头放声头哭的时候,我知道,在那一刻周怡和陈俊平之间的缘分是彻底尽了。陈均平之于她,是受伤之后不自觉寻求的怀抱,是埋藏在心底的那个不在身边的最爱。
她与古惑仔的那一段情,是情伤之后的温暖,却也是注定分开的结局。他们的情开始的很浪漫,向佐的那一句“你的疤如果消不掉,我娶你!”,让人心动;他们的情过程也很温馨,向佐的那一句“我不是在听么?”,让人安心;他们的情结局很可惜,向佐给不了周怡想要的的安定,注定是要分开。古惑仔之于她,是伤痛之后的止痛药,是无法避免的分离。
她与阿树的那一段情,始终是淡淡的,没有前两个那么轰轰烈烈,就像他们两个之间的那首歌一样,始终是一首小调。阿树之于她,是个怎样的存在?或许只有周怡才知道吧。
拍摄篇:完美的色调加特写镜头
很喜欢《前度》整部电影的色调,现在时候淡蓝色的色调,回忆时候泛黄的色调,构成了整部电影让人舒心完美的画质。尤其是,再配上林二汶的插曲,那感觉就像是夏天的雨后,空气中弥漫着草地的味道,淡淡的微风吹拂着脸庞,让人如沐春风。最后,再配上钟欣桐那完美的脸庞,简直看来就是一种享受!
《前度》里面用到了很多的特写镜头,这与钟欣桐的精致脸庞是分不开的,也只有她的这么完美的脸在能够在如此的特写镜头下愈发显得美丽!
《前度》这一部电影绝对是要看两遍以上的电影,否则,其中有很多的细节和伏笔是不会领悟到的,麦导演别具匠心,细腻的描绘出了我们80后年轻人的爱情观,让人着实佩服!小娇娇的演技没话说的进步了很多,只是我觉得在念台词上面还要在下一点功夫,有些情绪似乎还没有完全表达出来。总而言之,《前度》是一部没有让人失望的电影,给我带来了惊喜,值得我等了这么久。 网上搜的,将就用吧!
G. 看了“艰难爱情”这部电视剧 觉得怎么样,说说观后感
爱情确实是一段艰难的道路,但是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段,所以说对每个人来版讲,都有权不同的意义。然而,对于一个成功男士来说,为何他的爱情道路这么艰辛。
一个几乎是让所有男人都羡慕,所有女人都爱慕的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却爱上了一个有男友的女大学生,疯狂追求,结果为了救男友的命女孩与他结婚。这时我们都会思考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面对这样人生考验。就是这样一个人的生命被改变了,也是这样让人感觉到爱情原来还有这个样子的。
香雪兰这种花很特别,秋天种下,冬天开花。就像他们的爱情,先结婚后恋爱。可是这样的爱情经历了艰苦的磨难,有等待,痛苦,辛酸,也有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的可能。成功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女孩。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这样一个让人羡慕的男人如果换了别的女人早就幸福的愿意死掉,可是,世界上居然有人不为所动的,有意思啊。
最后那些男主人公的话让人伤心,原来爱一个人可以有那么大的魔力,让一个人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变的这样,虽然是通过一些手段才得到的爱情,但是还是值得的。因为自己终于赢得了这份爱情。不管怎样,拥有爱情的人才是最快乐的。
H. 求一篇关于日本电影情书的影评,1500字左右
可遇与可求之间,只在太过年少的时地看来,才仿佛隔着沧海桑田。
偏偏又是年少,才会为一束日光、一盏窗台、一级台阶的微凉而哽咽。
谁又能想到,这哽咽竟能这样顽强地蹒跚过岁月,恍恍惚惚,清浊相间,一点一点凿穿世间最顽冥的时间之石。
直至透亮透亮,凝成哀而不伤的渍。
生命正因此不轻不重、却独一无二的痕,在阳光下闪耀着生生不息又遥不可及的希冀。
许多人看《情书》,许多人写《情书》,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梳理着年少,回味着爱的博大与徒劳。也许只有到了可以追忆的时候,爱才称其为爱。它永恒、它不朽,因为它深植记忆。它可以分享、可以遗忘,却无法互相替代。无法争抢,无法偷窃,无法模拟,因而具有天然的神圣性。
《情书》日本式的优雅与委婉常常给人一种震慑的美,日本电影人精微的创作力和感受性,使得他们的作品在模仿之外,更具有独立的诗性追求。“寻找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是世界电影中一个经典的主题,新锐导演们总是能够敏感地捕捉这种镜像中的自识,从而通过胶片——这一特殊的情感载体,细密地、委婉地传达对于生命的诗意追问。无常、宿命、极端美学常常是日本电影中最为鲜明的基调,然而《情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过多地展现这种淋漓的残酷之美,而是将“悲哀即美”的日本式美学观念诠释得精准到位。
渡边博子因为强烈的思念而去寻找死去恋人青年时代的记忆,导演给予她的镜头色调总是暗暗的,与女藤井树的温暖色调对比,悲悯之心跃然显现。从影片一开始的雪中祭奠,到渡边博子压抑、内敛的脸部特写,整个故事都笼罩着死亡的阴影。
死亡不是遗忘,而是未知,是无助,是伤痛。渡边博子静静地躺在浩瀚的雪地中凝住呼吸,她试图通过这种亲近死亡的方式缓解两年以来的强大孤独感,试图走出这段无果的爱情企盼。深情的女子,像沉默的雪,绵延浩瀚。在她的眼神中,投影的不仅仅是她无措的命运感,更有她企盼能够互通情感的对话世界。情书,是最为古典的传情方式。它不需要直面,不需要声音。它承载着等待、承载着希望。它是自我叙述,也是自我认识。(情书)中微妙的感觉就像是在打开一封沉封已久的情书,以往的那种淡淡的温情依然点滴在心头,懵懂的年龄,模糊的记忆,交织的错觉,似乎掩盖了心中那份埋藏已久的真挚情感. 居住在神户的渡边博子,来到了因山崩而意外死去的未婚夫的墓前拜祭,结束了3年的拜祭后,博子便来到了未婚夫的居所拜访,在不经意间博子发现了未婚夫藤井上学时所留下的纪念册,因为依然还怀着对藤井的思念,所以博子开始往纪念册所记载的藤井居住的地方寄信,但另人没想到的是居然收到了回信,迷团重重,博子提着悬挂的心开始了调查,最后才知道原来在那里住着一位与自己长的极为相似的女人,并且与藤井有着一模一样的名字,博子这才意识到藤井真正爱她的原因. 一封看似没有着落的信,却牵扯出了两段真挚的情感,一边是对他无法舍弃的思念,一边是他埋藏在心中对她的暗恋,这种有些莫名其妙的三角关系被一根无形的线拉扯到了一起,那种惟妙惟肖的情感,叫人无法不被动容.纯纯的爱,强烈的爱,隐藏的爱,真挚的爱,这部电影就是一封包含了无数爱的情书.影片将拍摄的地点设置在了日本北海道的小樽,随着这部电影的放映,小樽已经成为每个人心中所向往的圣洁之地,纯白的大雪覆盖在大地上,看上去是那样的纯净与美好,让人觉得那儿就是爱的发源地. 这也是一部现实与回忆交替出现的影片,只是刻画的没那么强烈,显得很自然,也可以说是一部带点悬疑色彩的电影,在人们都觉得纳闷之时,随着情节一步步的展开,真相的揭晓,随之而来的动人气息,席卷了每个人的心,影片在整体上给人一种优美清丽的气息,在婉约之中又不失温情,看过之后让人觉得回味无穷.影片总体上可分为两部分,过去与现在. 过去:藤井树,到......到,随着两人一致的回答,也就意味着命运已经悄悄地将两人的情感联系到了一起,但在那段两人相处的岁月中给他们各自留下的印象却截然不同,对于树来说,那段时光并不好受,甚至觉得岁月就是在痛苦中慢慢流逝的,只因一个原因,因为班上有个与他同名同性的男生,就因为这样所以她常常被人误会,,嘲讽,戏弄,侮辱,让她经受了很大的压力.比如两人一起值日,同学在纸上写下藤爱藤的字样,藤井偷拿她的考试卷,与他一同在图书馆工作,他几乎在每本书的书签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这对于她来说是种无形的折磨,在她的记忆中对他的感觉就一字:怪.但他对她的感情却从这里开始,已经埋下了深深地伏笔,而她对他的印象一直到父亲的去世才有了转变,藤井到她家来看往她,并递给了她一本书,叫她帮他还,她也很欣然的接受了,后来她到学校后,才得知他已经转学了,但是有同学居然在他的桌上摆了盆菊花,树立刻将花盆狠狠地摔在地上,那一刻同学都惊呆了,伴随着那花盆的破碎,也许他们那种朦胧的爱刚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现在:博子对他一往情深,一直到他去世,得知真相后,才逐渐的明白,也许自己也只不过是单相思而已,她不甘心,不愿相信,这突如其来的现实让她无法接受,她开始调查,一直到树将她与藤井的那段已经略显模糊的记忆在信中叙述给她时,她才明白,才真正的放下心中的包袱,才得以去迎接属于自己的幸福,影片中有一段让我很感动,博子站在雪地里,望着那座遥远的藤井遇难的大山,歇斯底里的哭喊着:"你好吗?...我很好!...你还好吗?.....我很好..."观众们的心也伴随着这强烈的思念被彻底的撕裂了,我大致还记得博子写的最后一封信中所说的话:我认为藤井在借书卡中所写下的名字并不是他自己,而是指的你,我把这些信还给你,因为这些是属于你对藤井的回忆,我没有权利拥有."这一刻也许她真的放下了那段挥之不去的思念.而另一边当树得知藤井的死后,肺炎突发,躺在医院,泪水从眼角流出,口中不停的喊倒:你还好吗?.......与博子重复着一样的话,让人感动到不能言语.一直到最后同校学妹,再拿那本书的书签给她看时,看到背后的画像,她才恍然大悟,慧心一笑,那种初恋时青涩,害羞的模样,从她幸福的脸上甜蜜的流露了出来. 这是一部无可挑剔的影片,从剧情,配乐,演员,背景...都很完美的融入到了这部影片中,特别是背景音乐,更加让人体会到了影片凄美与婉约,女主角的扮演者中山美穂也表现的相当的出色,一人分饰两角,表演的很自然动人,其实不用多说,这些元素都已经在无数个电影节上获得了肯定. 这并非是一封简单而寄托着思念的情书,而是一封寄到了每个人心中的情书,在每个人的一生之中都有暗恋与被暗恋的日子,也有无法割舍思念的时光,看完后每个人都会有得到共鸣的喜悦之情,生命中那一分最真挚的情感的来源也许就是初恋时懵懂的你和我
I. 蓝白红三部曲的影评啊
蓝白红三部曲DVD中,“艾妮茵斯托夫”做的影评字幕(简体中文),花了两天时间整理上传的。
蓝:
http://e-card.51.net/temp/blue-cd1.dc.txt
http://e-card.51.net/temp/blue-cd2.dc.txt
白:
http://e-card.51.net/temp/white-cd1.dc.txt
http://e-card.51.net/temp/white-cd2.dc.txt
红:
http://e-card.51.net/temp/red-cd1.dc.txt
http://e-card.51.net/temp/red-cd2.dc.txt
************
至于这位“艾妮茵斯托夫”是何许人,在《蓝》片评论开始是这样介绍的:“我是克斯洛夫斯基的影片《双面人生》《第二次机遇》作者,我很幸运从1980年到1996年克斯洛夫斯基逝世做他的翻译”。
这套DVD我手上没有,只有评论的字幕,没有评论音轨,所以,这个评论音轨是法语还是英语不得而知。
我个人估计是克斯洛夫斯基的法语或英语翻译(克斯洛夫斯基出生在波兰)。由于是私人翻译,名字没有出现在影片的职员表里面。
J. 求随便一部电影的观后感800字以上,谢谢
支离破碎的爱情童话
影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开头有这样一段对白:“只要是女人,不论是谁,都憧憬童话中那可爱的白雪公主啊灰姑娘啊。可是却不知道哪个地方的齿轮不对,本来憧憬着成为白天鹅的,醒来却发现变成了黑漆漆的乌鸦。但是人生却只有一次,如果这是童话的话,那这童话就太残酷了”,在故事里,大多数女性都渴望着童话般的爱情,她们将爱情作为生活的全部,穷其一生去追逐,为爱而生,而得到的却是沿途的支离破碎、伤痕累累,影片《卡比利亚之夜》也同样讲述了爱而不得善终的悲剧故事。两部影片诞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却有着极大地相似之处。
影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由日本导演中岛哲也执导,颇具日本特色,影片中采用了夸张的色彩,人工式的布景,不断穿插喜剧元素,还运用了卡通动画和音乐剧的形式,然而影片以喜剧和温暖表现出来的却是个百分百的悲剧。松子跌宕起伏的命运在华丽的场景中演绎,呈献给观众的是一种近乎完美的残酷和近乎残酷的悲剧美。松子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她穷其一生所追逐的不过是一个归宿,她试图挽回人生一次次不幸的转弯,却一生被嫌弃,有人说:“松子不是嫌弃,而是爱的太用力。”生活给予了她太多的不幸,她每次都会重新点燃心中的希望,认真的生活,为每一段爱情真心付出,然而最终爱情破灭,回家的愿望也被粉碎,她坐在与故乡相似的那条河流前暗自垂泪,直到死去,她才带着微笑一步步踏上“回家”的阶梯。松子执着的爱和宽恕之心如那条河在承载了所有希望的同时也包容了所有罪恶,她用一生诠释了人生的意义所在,这里所包含的温暖也拯救了悲剧故事的冷酷。
影片《卡比利亚之夜》是意大利导演费里尼的巅峰之作,同样是讲述一个妓女纯洁爱情支离破碎的悲剧影片,影片呈现独特的“费式”风格。这是一部黑白片,影片结构随意,用一段段小故事编织而成,每一段都呈现着一个社会侧面。影片《松子》插入音乐剧和卡通动画来反衬和消解悲剧,而《卡比利亚之夜》中费里尼在影片中穿插歌舞狂欢的场景并让悲剧在狂欢中剧终,歌舞狂欢是费式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场景,它犹如一道脱离现实升入幻境的大门,成为对生活困境最狂乱最欢腾的救赎。影片最后的狂欢是神来之笔,它拯救了现实中的卡比利亚,她在歌舞声中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她的痛苦,她的卑微,在扑面而来的火热的狂欢中化为乌有。卡比利亚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女人,内心中始终生长着不败的乐观主义的花朵。正是她顽强的野草一样的生命力,点亮了自己惨淡的人生。
对于女人来说,爱情是生活的全部,但对于男人来说,那只是他的生活的一小部分,所以将一生幸福寄托于男性的馈赠,这既是女人的卑微,又是女人的悲哀。松子努力的去爱也只是不想一个人生活而已,但最终却只能孤独死去;卡比利亚每次都大喊着“我有自己的房子”,这是她不同于其他妓女的骄傲所在,而最终却被骗的失去所有。在爱情这条路上,她们走的太辛苦,她们也执着地追寻一个温柔待她的人,她们坚持着自己的善良与纯真,沿途支离破碎,却仍然唱着歌跳着舞。她们没有过错,是世界冷漠了她们。她们有着最洁净的心灵和最肮脏的身体,她们是社会的最弱者,又是生命的最强者,她们是大多数人眼中的笨蛋,又是人类需要保护的希望,她们蠢笨却又令人怜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