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绽影评
㈠ 《求求你,表扬我》影评
《求求你表扬我》影评
作者:未知 影视动态来源:CDV论坛 点击数:4627 更新时间:2005-10-26
黄建新的《求求你表扬我》与北北原著《请表扬我》比起来可以说是仅主情节相似,由于原有人物的身份改变、新人物的加入、众多细节的精心设置等因素,《求求你表扬我》比原著更加犀利和大气,如果说原著是在描写一个坚持传统理想的人在被现实打败后道德全面沦丧,那么《求求你表扬我》则把对社会浮夸风的批评扩大了全社会的各个层面,而被人诟病的原创式结尾,其实与之前的北北式结尾并列构成了开放式结局,就如同金基德在《撒马利亚少女》一片结尾所做的一样,如何选择是观众自己的事情。
原本不太复杂的一个故事,如何改编如何设置悬念是很考验编剧功力的一件事情,署名黄欣、一凡的黄建新把米依的身份从研究生改成了刑警;把杨红旗这个带有农民式狡猾和淳朴却又带有城市地痞习性的角色改成木讷憨厚的范伟式的民工;增加了谈伟这个具有诸多男人的人性弱点(其实也可以把谈伟看做是古国歌的阴暗一面化身,以两人对话和互动来反映古国歌内心的冲突)的配角;增加了句号扮演的派出所警察等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物;加了诸如欧阳花的夏奈尔香水、撒谎外面下雨来古国歌家等等细节;在这些加工之后,黄建新成功把北北原著改编成了充满黄氏特色的冷眼旁观社会怪现状的荒诞故事。
在这个电影中,大部分人都在为了不同的原因和目的而成为撒谎者,少数的诚实者在这个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而且更可悲的是,由于看到太多谎言这些诚实者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怀疑,就象古国歌对女友米依说的抓捕犯人事情也充满怀疑一样,随后影片中却以一个片头被抓获犯人被审问的镜头来侧面证实了米依的话是真实的。可是不知道这些的古国歌对忽然找上门要求表扬的杨红旗还是抱着同样的态度——不信任,可是他没有想到看似简单的调查过程却使他陷入了无法解脱的道德陷阱。
在求证救人事件真实性的过程中,欧阳花为了自己的未来和工作不受影响先是撒谎,随后是当面对质时在气势上压倒杨红旗,后来又意图情挑古国歌摆平此事,即使未遂后(这一段的台词被剪辑的不太合理,其实该保留“同学们都让我报警”之后的“但是我怕他被抓进去没人照顾他爸爸”这句)还没忘记给米依和古国歌制造点矛盾,但是最后却由于西区惯犯的落网和招供而鸡飞蛋打,随身使用的夏奈尔香水和小巷追车一段也足以说明欧阳花绝不象她自己说的那么单纯,但是毕竟她因为古国歌和米依的求证过程而前途尽毁,坚持新闻真实性而伤害了当事人,这自然不是古国歌想做的。
为了证明自己确实救过人,为了给患有肺癌时日无多的爸爸一个交代,杨红旗拼命的在证实自己,但是他也清楚知道这个证明对欧阳花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一直挣扎在孝道和道义之间,也因此他才一直避免去见欧阳花,但是那个雨夜里欧阳花裸露的身体对年近38尚未结婚的他来说是致命的诱惑,所以后来才会有一个他观察米依目光凝聚在裸露小腿上的镜头,如果他不能战胜自己,那么在看似得不到表扬而父亲又去世的后来,他完全可能对欧阳花做出他说的事情,一个见义勇为者在一系列不信任和冷遇后堕落成一个强奸者,而此时却得到了想得到却未得到的表扬,这岂不是巨大的讽刺?不过黄建新显然不想仅仅以残酷和反差作为结局,所以他布设了村支书的笑容、葬礼的仪式等一系列不合理的细节,就是为了铺垫出了第二个结局“杨胜利没死并且和儿子一起去了北京”,在这个结局中,杨红旗自然没有为了报复而强奸欧阳花,因为他本身也为了村里的利益默许了村支书的谎言,并且还参加了虚假的葬礼,村支书自然会告诉他这一切是为了村里的利益,自然可以得到村里的奖状表扬,于是杨红旗得到了村里和报纸的双份表扬、村里免费打开了知名度、杨胜利老汉因为儿子得到表扬而心情愉快病情好转,大家似乎都皆大欢喜,但是古国歌却无法理解自己做了什么把一个诚实的见义勇为逼成了一个撒谎者,他依然无法原谅自己。
片中出现的其他看似无关紧要的配角也都在不同侧面表现着社会的种种怪现状,浮夸和谎言成为风尚,而诚信和传统却成为笑谈。村支书决定撒谎,因为他知道撒谎可以给村子和村民带来更大的利益,可以得到上级单位的表扬,所以这种谎言不得不说;句号扮演的警察决定撒谎,因为如果说出了粉巷曾经发生过恶性治安事件的事情,派出所的社会秩序综合治理标兵单位的表扬就会泡汤;这些人都在为了得到表扬而撒谎,唯一说真话要求得到表扬的杨红旗也被归于其中得不到信任,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由于道德沦丧而造成“我们不敢去相信别人”的悲哀。巩汉林扮演的杂货店主也是个有趣的人物,他不会去为帮助别人说一句实话或谎话,因为明哲保身是正理,但是事关自己的雨衣问题记忆力却好的要命,不过之后说起巷子里曾发生什么事情时他又一问三不知,其实可以大胆设想一下,那天晚上他即使听到呼救声也不会出去的,因为安全第一是他的基本原则;再反观主编,当年文革时曾经报道过类似“亩产十万斤”类新闻的人,即使他天天读四书五经,也不过是把文革时代的浮夸风改变一下形式在现在表现而已,至于那些可以麻木的在自家报纸上踩过去的记者小编们,对自家的报纸可以如此不尊重的原因就是——他们知道那上面的东西说穿了一文不值全属谎言。与这些人生活在一起却又不能摆脱其影响,是使古国歌感到窒息、无奈直到最终选择逃离的重要原因,至于欧阳花挑拨造成的他与米依之间的罅隙,倒不是重要的事情了。
在演员的表现方面,身为老戏骨的王志文表现可以说中规中矩,不过以剧情来说,他的年纪确实大了一点,一个会因为陷入道德陷阱而痛苦无奈甚至去辞职离开的人,多半不会是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家;范伟的表演绝对是亮点,不管是平时的略为口吃和着急时流利的语调还是木讷的神情都表演的非常漂亮,缺点是作为一个民工来说他的营养确实过剩了点;陈好即使洗尽铅华也不能摆脱万人迷的本色偶尔一闪现,但是情挑古国歌和结尾部分的痛苦愤怒混合表现的还算不错,如果说这部戏里她是花瓶确实委屈了;至于苗圃绝对是本片最大惊喜了,好在没让赵薇去扮演米依,虽然她比较符合北北的原版米依形象——喜欢拈酸的小女人,但是我更喜欢黄建新版的这个可爱、健康、大咧咧却有聪慧无比的刑警米依,古国歌与她分手,绝对是一件将来会抱憾终生的事情,嘿嘿。
音乐虽然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而且民谣歌手小河的歌曲不能算是广为传唱的大众音乐,但是在有些场景中还是很好的烘托了气氛,例如古国歌第一次见杨胜利时,音乐很有某个年代歌曲中特有的朝圣心绪,而画面配合的是主席像、满墙红奖状和斜阳中大红被子下的枯瘦老汉(文革年代的劳模),这些红色的画面与整个看起来青灰色的南京相比充满象征意义,或许老劳模杨胜利“不自量力”去捐助别人还有教育自己儿子“要得到表扬”的想法在这个多元价值观的社会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些可笑,但是,他确实真心实意的执着于自己的理念,这样的人值得尊重,而且最终他的病愈,也可以看做是黄建新对某个年代“精神就是决定一切的力量”的一种善意的调侃,对这样的人来说去北京不仅是一次旅游,而是一次虔诚无比的朝圣、一次对自身价值的全面肯定或者简单说叫做“表扬”。
最后部分对一些细节进行有限说明,仅供各位参考,仅代表个人看法。
1、米依讲述追捕逃犯的过程被古国歌认为是不太可靠的,这一段也曾经被人认为是黄建新对某些类型片的嘲讽,可是后来却看到此犯人正被审问,这其实就是第一个暗示“说实话者往往不被信任”,给杨红旗事件做出了铺垫。
2、杨红旗的一段“肉包子与幸福”理论被认为是一种社会下层仇富情绪的反映其实冤枉他了,因为这段心理活动原本是古国歌的,而结尾一句是“同事没被杨红旗缠着而我被缠着,所以他们就比我幸福”
3、欧阳花去游泳馆一段,换好衣服出来后就使用了夏奈尔香水,这说明她把香水放在了随身的包里,作为一个学生能随意使用这么贵的香水,难怪米依会凭借“直觉”说欧阳花有问题,这是对其个人生活产生怀疑后对其道德全面产生怀疑。
4、古国歌在看谈伟拍摄的照片时表现的欲删又罢还要看几眼的表现,说明老古其实对欧阳花这样的女孩子并不是没有“绮丽”的幻想,但是所以能拒绝情挑依靠的不仅是对米依的爱,还应该有个人道德底线在起作用。
5、欧阳花来古国歌家一场戏里,由于台词的有头无尾,使我感觉这段剪去了部分镜头,因为按照台词对原著的忠诚度,这一部分没理由把表现欧阳花性格的“但是我怕他被抓进去没人照顾他爸爸”这句台词去掉。
6、欧阳花所以会对米依示威式的一笑,自然是出于之前对质时察觉出米依走嘴说出“犯罪嫌疑人”的破绽的一种报复,这使米依之后坚决要查出那个惯犯是谁并去学校找欧阳花核实情况的举动看起来有几分报复的意味,自然,这是女人对女人的报复,合理的很,不过这却造成了古国歌的离开。
7、杨胜利的葬礼上按照官方说法有许多破绽,例如“葬礼在山坡而不在家”“参加葬礼的只有村干部没有村民”不过所谓的“烧复印奖状”一点我并未发现,但是村支书的笑容确实在众人中非常突兀,而杨红旗的赶古国歌走与其说愤怒,不如说一种心虚的表现(因为这大概是他第一次撒谎)和对逼他撒谎的村干部们的愤怒,而且供桌上用红烛也确实很诡异,另外奖状类的东西不该是陪葬而应该是焚烧的,因为按照农村说法不烧的东西到不了地府(不过如果真烧了杨胜利会找人拼命的),外加作为独子杨红旗没有按照农村规则披麻戴孝,不过这些事情,古国歌和主编都不会注意的。
8、最终结尾,杨胜利面对古国歌的笑容没有愧疚,因为他只有他乡遇故知的欣喜和儿子被表扬的自豪;杨红旗的笑容憨厚中带着羞愧,因为他终于从诚实者滑向了说谎者,为了避免古国歌说什么揭穿整件事情,他尽快的离开了,之后发了一条短信给古国歌,不过这其实是个败笔,因为按照之前杨红旗的自行车被城管拉走一段看来,此人貌似大字不识几个,发短信这事儿对他有点高难了,发一个“我”字估计还要用拼音“呜哦”的拼个不停呢。
㈡ 求the day after tomorrow的影评
一、空前自然灾难的大集合
《后天》最大的看点就是那些精彩的自然灾难画面,它力图展现和说明的是:如果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势必会引发全球范围内的重大灾难,这无疑是一个有着十分现实危机感的大背景。
狡猾的罗兰·艾默里奇几乎把所有关于水的灾难片里的元素都调动起来了,《天地大冲撞》中的洪水,在这次变成了冰川溶化后的滔天巨浪,狂涌入纽约市,《龙卷风》中的飓风,此次变得更加强大,掀起汽车和房屋已如家常便饭,它甚至把整个洛杉矶都撕裂殆?;褂性凇逗筇臁分兴
㈢ 《寻枪》影评
影片开始时天气预报,广播的声音为背景,忽然冒出一个气势汹汹的女人,用方言大骂。至少对我是个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随后是平常家中清晨应有的景象,但是却因为对儿子的态度分歧而有吵闹,相信这样场景总会有很亲切的感觉,因为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正在心中独自享受那一份熟悉时,一阵混乱开始了。终于引出影片的主题――寻枪。枪不见了!孩子平静的表情,妻子疑惑却并不上心的态度和主人公的焦躁惊慌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是一阵快速镜头推动,然而但检查孩子书包时,弹球的下滑去是慢速的,与背景中女人的指责,孩子的哭诉形成反差,其实表现的是结果没有达到预期,主人公内心的失落。同时背景声音显得遥远,亦真亦幻,以体现主人公恍惚神志不清的特点。随后的一组镜头我很喜欢。青石板路,碎砖旧墙,道路,以及两旁建筑,原本平静的物体,因为人的晃动而开始摇摆不定,蒙太奇快速的切换,各色景色的转换切换,配之以快节奏的鼓点背景音乐。观众不由自主会跟随电影的进度而紧张。马山抖钥匙的镜头,穿插着镜头跟着他拿钥匙对准钥匙孔,孔的终点的保险箱中有一丝光亮,那是希望,音乐戛然而止,所有人的心都停在了那一刻。然而,希望破灭了,终于破灭了。此外觉得片子中对比的地方很多,此处又有一处,虽不知为何如此安排,但也能感到故意的对比。躲在门后的女同事,疑惑,平静,不解,冷漠的态度,主人公担心,害怕,急躁,焦虑得现状,不能不说是个对比。此时回想来时那短短的巷子仿佛走不到头,巷子已不再是巷子,是迷宫,是走不出的迷宫。走出派出所,四面八方的声音更让人心中一颤,加之彷徨,几近绝望,但是注定在悬崖边上会有转机,线索出现了。昨天参加了婚礼,有可能是遗失的地点。
还是忽然转换的对比,新婚时小两口祝酒的表情和早晨忽然不速之客来访时惊愕无辜的表情以及最后帮不上忙的焦急痛哭。事情貌似又进入绝境了,转机也又来了――花名册。这也是随后主人公不信任所有人,怀疑所有人的开始,近乎疯狂,近乎疯癫,近乎疯狂的元凶。那一个一个名字,像是一把把刀,人们一个个的表情,正耶,邪耶,虚耶,实耶,扣人心弦,引发观众自己的猜测。不禁想起偷斧子的故事,所有人都有嫌疑。紧接着一个个人的找,一个个人的问。其中每个人似乎都是那么的接近我们平时生活中周围的人,但是每个人的回答又是那么无厘头。随后出现了第一个嫌疑人,结巴刘。简单几个字的交流,没有看出任何破绽,我不解的是为什么忽然镜头由平视一下转换成俯瞰,随后又回到一如既往地角度。此后印象深刻的就算是老树精了。镜头的转换,带回到曾经硝烟战火的年代。倒补一笔,交待了更多的信息,跟评书中的书中暗表有异曲同工之妙,放在此处并不觉有突兀之感,也不会有不解的疑惑,更增添几分喜剧色彩。一句“枪丢了”让我误以为是位高人,但是导演总是让人感到反差,此后说的所有话差不多都是废话,一句“真的枪丢了?”多了两个字,意义完全不同我觉得最好的是电影中的对白,努力营造一种轻松幽默的风格,但是只是表面现象,当笑过后,再细细品味竟觉得笑不出了,沉甸甸的。老树精的废话往往都是真理,煞有介事的陈军,懦弱胆小却偏要违法乱纪的周晓刚,身藏不露的结巴刘,少年老成的儿子,多疑脆弱而又泼辣的妻子。每个人的语言都有特点,不雷同,但是都符合人物身份。,对于方言的应用恰到好处,基本可以理解,又有很多只有方言才能表达的笑料。
㈣ 《人骨拼图》的影评
故事讲的是,闻名警界的顶级犯罪专家林肯-莱姆在一次刑侦意外中失去了双腿,困囚在床上等待着生命的终结。
一名变态的前法医理查德让莱姆的头脑和多纳吉的眼睛碰撞在一起,他是一名从容得令人室息的高智商杀手,残忍地依照一本老犯罪小说《骨头收集者》的情节复制着一场场谋杀。每次作案后,故意撒落一地的线索和证据,其中有带血的骨头,以及骨缝中神秘的纸屑。
起初,艾米莉亚只是莱姆的眼睛和手脚,去一个个可怕的犯罪现场取证,莱姆强有力头脑的环护是多纳吉在黑暗中惟一的依傍。
片中极具隐喻的人骨中纸片,一次次地收集和组合了多种信息,当它们最终组合成一张完整图案之时,真相大白。
艾米莉亚枪声响了,理查德倒下了,一直停驻在窗前的小猎鹰也飞走了。莱姆用自己的大脑成功缉凶的同时,也赢得了生命的重生和爱情的包围。
这是一部借惊险刺激的外壳包装上市的爱情故事,眼神的交流,调情……如果还有什么比这更多,请先在脑袋里灌输一下,这个不变的真理——永远不要相信侦探小说。
为了证实我的推论(或者说结论更准确)我特地读了它的原著,过程谈不上愉悦,也还流畅。无论如何,对推理侦探小说的感觉是,难消化的,其中的逻辑思维方式未必值得参考,而且永远都是施加于人的一种强权体系。
回到正题。书中最大的几点让我觉得与电影不同的地方。
1,林肯未必真的有把握能得到艾米莉亚的芳心,他直到最后还是选择死亡,没有人能说服他,除了非要经他手的案子。
2,林肯和艾米莉亚之间有很深的交谈,为他们的爱情做铺垫,而在电影里,华盛顿只用了他那诚恳的电眼就把她征服了……
3,采骨者的作案动机,在电影里给那个疯子医生歇斯底里的独白给蒙混过去了,其实最后的那几分钟里,我始终没有明白这种动机的可行性,这也是推动我去读小说的动力。而小说给的解释很充分,采骨者也就是泰勒医生是林肯的主治医生,跟林肯相处过很长的时间,一直在挽救他的生命,他的来历是:一次疏忽,林肯没有仔细勘察现场,将精心设计一宗抢劫谋杀案误断为一宗家庭谋杀案,以为是丈夫杀妻后自杀,事实上疑犯没有离开现场,后来林肯离开后他从床底下钻出来,拔枪扫射,杀死了一些工作人员和路人,最终死在警察的枪下。有个路人眼睁睁看着妻儿在乱枪下死去,后来疯了,在精神病院自杀几次终于死去。然而他并没有死而是换了一个身份成为泰勒医生潜伏在林肯周围,他读了林肯所有的书,知道他的办案手法,所以故意留下只有林肯·莱姆才看得懂的线索,他要惩罚林肯,惩罚的方法就是让他活着,即使是最后他也是因为被林肯装死的假象骗过对他施救,而被他咬断脖子的。这种解释方法使我们对这个杀人犯有了更多的认识,泰勒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被多处描写,有一些心理是符合常例的,像杀人凶手观看猎物被杀的过程,并多次返回作案现场,他之所以要找个小说为蓝本,是由于这位医生,立过决不伤害生命的誓言,所以在他放手杀人之前,必须先把自己转化成他的灵魂导师——“集骨者”詹姆斯·斯奈德,一个因为家庭被警察毁坏而矢志复仇的19世纪狂人。如此铺垫,在我看来凶手的杀人动机一样站不住脚,这个旁观妻儿死亡的人,并没有用自身医学常识去抢救他们,他疯还说得过去,又是怎样变正常了,他在林肯身边这么久,林肯都没有察觉到他不正常,最后又怎么漏出破绽……?
再看后记,作者的说法是《老纽约的犯罪》这本书是完全杜撰的,如果要说这个小说哪个部分最真实,就是这个杜撰的故事,是否真的是杜撰的也无从考证。像这种不知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倒可以引发一些思考。一些骇人听闻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后增强了其真实感,很多人都信以为真,并衍生出一片影评界的唏嘘,某某人性问题,人之劣根性,现实之残酷……一系列吧。可不就是某些人的幻想激发了另一些的人追捧么,在媒体还不像今天这么发达的过去,小说跟广大劳动人民是毫不相干的,破坏力倒也不至于象今天这么大。诚然人是无可救药的,这种上帝才关心的问题又于我们何干……
4,书并不是采骨者所提供的线索,而是林肯通过图书馆提供的失窃数目找到的,书的副本当然也没那么容易找到,不过在万能的作者笔下,几句话的工夫就放在林肯的眼皮底下了。
5,采骨者是被林肯一个人干掉的哦,艾米莉亚曾差一点被活埋,她被吓坏了,当然是林肯及时救的她。
6,小说的重点显然不是爱情,虽然我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两个人的感情发展上,后来还是不知不觉被采骨者奇特的采骨哲学所吸引。
7,大部分的人质都被救了,包括在电影里被老鼠包围的死像颇惨的青年人(在书里是位胖女士),连采骨者都不得不敬佩林肯的聪明,他连他的老巢都找到了,有趣的是最后两个人质,母女两居然是恐怖组织的,刚被解救不久就去作案了。
8,小说有较电影更合理的地方。林肯的护理是个男的,他有个结婚好几年的老婆,在他出事后一年才跟他离婚,艾米莉亚自从上个警察男友被抓后就没交往过男人,因为上个男友的关系她的名声在警界也很难再找对象,而她也越发对男人不信任。
当然书未必会比电影更合理,但肯定能更加自圆其说,所以如果要攻击其合理性,我首先会选择小说而不是电影。如,小说中对采骨者如何伪造死亡一笔带过,显然是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㈤ 少年派影评
加里波第影评:【少年PI的奇幻漂流 LIFE OF PI】李安的隐喻森林与少年Pi的三个故事。(本文请务必看过电影之後再欣赏,谢谢)
在谈论少年Pi这部电影之前,需要预设若干个前提。这些前提就像是数学里的那几条公理,一切演绎,一切推理皆由此而来。如果我们不能在起点达成共识,那麼只会分道扬镳,越行越远。
第一。少年Pi的小说属於扬马特尔,少年Pi的电影属於李安。李安的电影基於原著,但又不尽相同。他保留了故事框架,进行了改动增删,使之混杂入了李氏基因,从而变成另外一样东西。因此,我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将会彻底抛开原著的干扰——不涉及原著情节,不涉及原作者用意,不比较两版之间的差异,总之就当是我们从来不知道这部电影还有原著——只专注於导演在银幕上给我们摆出来的东西。
第二。成年Pi的演员伊尔凡可汗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部电影表面上看是一个少年的冒险故事,实际上隐藏著很多隐喻,它有许多平行空间,很多层次。”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寓言性质的故事,里面的隐喻表现手法克制而简洁,彼此的映射关系十分明显。李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赋予了扬马特尔的故事框架一个“李安”灵魂。我们只有承认李安在这些细节上的处理是刻意的,每一处都经过精心设计,每句台词都有它的功能和指向,才能拼凑出他试图表达的意义。否认了这一点,就成了聆听云天明童话的三体人,听到的只是一个纯净、美好的故事。
第三。我一向认为,影评是一件主观的工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和观感,他们都没错,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本不存在客观影评这种东西,自然也就不存在对错。对写影评的人来说,他唯一的责任,就是承认他的评价只是个人体验,不是妄议别人对错的客观真理。所以这篇东西,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它不涉及微言大义,不谈主题外延,只就电影本身的线索做一些分析。或许对,或许错,或许过度解读,或许牵强附会。如果得到大家的认同,我深感荣幸;如果你的意见与我大相径庭,那说明这部电影存在多重解读,更显出它的神秘魅力。
闲话少说,让我们从那次晚餐说起。
电影一开始,同时信仰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Pi和他的父亲母亲在晚餐时进行了一次谈话。这次谈话非常重要,它是整个电影主题的第一次预演。
少年Pi的父亲说:“如果你同时信仰三个宗教,那等於什麼都没信。与其如此,不如选择相信理性,相信科学……,我宁可你经过深思熟虑否认我,也不要不加分辨地盲目接受。”(凭记忆写出,只是复述其大意,以下同。)
而母亲则说:“科学解决外在的问题,而不是内在的。”实际上是在暗示理性和信仰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前者解决现实问题,後者解决心灵问题——要注意,母亲这句话,实际上成为了Pi後来一切行动的心理渊薮。
电影里提及了两人的背景:父亲被现代医学救了一条性命,所以他相信科学,代表著理性;母亲倾向於宗教,代表著信仰。电影里还特意强调,母亲舍弃家庭跟随父亲,信仰是她与过去唯一的联系。
父亲和母亲的说法不同,少年Pi面临著抉择。要理性还是要信仰,这是一个精神领域的经典困境,少年Pi最终做出的选择是:“我决定去受洗。”也就是说,他选择了後者,也就意味著他认同了母亲的话,
但信仰需要的是虔诚,Pi并非一个虔诚者,他是个泛神论者。成年Pi的一番论述表明,他需要的是一种超自然的、至高无上的力量作为信仰依靠。至於无论是上帝、安拉还是毘湿奴,并不重要。可以这麼说,他的意识里,信仰的是信仰本身,而不是某种特定的神明。
对虔诚者,他选择信仰是去解决问题。而Pi这样的人,他选择信仰,只是为了逃避问题。信仰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具体膜拜的对象,而是一个寄托,一个可以逃遁的空间。
这就是为什麼,Pi要讲两个故事。
两个故事的真假一直存在争论。可在我看来,第一个故事毋庸置疑是编造出来的。李安很狡猾,他从不公开谈论故事的真假,他知道保持一部电影的魅力就是让观众无限地争论下去。可他在电影里的安排,却表明了自己内心的态度。
一个幻想故事,可以天马行空无所顾忌;但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必须符合现实。第一个故事里有食人岛,这是一座深海中的热带密林,中间生存著无数沙漠中才有的狐。沙漠和大海,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象。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麼李安为什麼不设置一个长满棕榈树爬满老鼠的正常海岛,使之看起来更加合理呢?可李安非但没这麼做,反而煞费苦心地挑选了距离合理性最远的沙漠狐,这是刻意放大不合理,以此来暗示第一个故事的虚幻性,告诉所有观众,这只是幻觉,这只是想像。我们都希望第一个是真实,但没法说第一个就是真实的。
这有点像我们平时开玩笑。比如我调侃一个姑娘说:“你真漂亮我特喜欢你。”这句话有可能会被当成玩笑,也有可能会被当真。为了避免被当真的风险,我会故意夸大这句话“你比林志玲还漂亮,我天天想著你,连肉都不愿意吃了。”不合理的部分被无限放大,听的人自然明白这只是个玩笑。
所以,第一个故事是Pi所幻想出来的,第二个故事是真实的,是理性的。可Pi无法解决第二个残酷故事给自己内心带来的煎熬,他只能逃遁到第一个故事里去,把周围的遇难者幻化为各种动物,才能让自己平静——正如母亲晚餐时所说,理性解决外在的,信仰解决内在的。他那一句“我决定去受洗”,实际上就是自己决定逃遁的预言。
李安在这部电影里,有两种方式来引导观众巧妙地觉察到隐喻存在。一是预演。每一次大的行动之前,都会有一次小的行动作为预演;二是让本体和喻体反复出现,强化两者之间的关联,然後通过构建『喻』、『体』之间的关系,来揭示本体的命运。
晚餐谈话,无疑就是Pi讲述两个故事的动机预演;而基督教牧师对Pi说的那句:“you must be thirsty.”和父亲说“从它眼中反映出来的,是你自己的投影”,则是李安在不断在我们脑海里建立起Pi和老虎之间的本喻关系。
有人说老虎代表了恐惧,我觉得应该更进一步,代表的是Pi的本能情感。在第一个故事里,Pi把自己一分为二,自己代表著人性或理性,老虎是剥除了理性的原始本能——本能地发怒,本能地恐惧,毫无掩饰地表达自己最粗粝的欲望。
换句话说,第一个故事里的人与虎,是第二个故事人性与兽性之间天人交战的投影。Pi不愿正视吃人的现实,只得一分为二,变成人与虎的奇幻漂流。这在许多影评里都有提及。
可是,不要忘了,我们否定第一个故事真实性,理由是它存在著不合理,而且李安保留了“不合理”的标签,以此提醒观众故事的虚幻。
但第二个故事,就真的合乎情理了麼?
回想一下第二个故事的过程:Pi、母亲、水手和厨师登上救生艇。水手受伤,很快死去。厨师将其吃掉。然後Pi不小心放跑了一只海龟,被厨师殴打。母亲与厨师争执,被厨师所杀。厨师把母亲的屍体扔进大海餵鲨鱼。Pi出於愤怒杀了厨师,并吃掉了他。
在这个故事里,各种元素和第一个故事完美对应,母亲=猩猩,厨师=鬣狗,水手=斑马,老虎=Pi的本能,看似完美无缺,合乎情理,连最理性的保险公司都快要认同,但其中却存在著两个破绽。
第一个破绽,是香蕉。
当Pi讲述第一个故事的时候,说猩猩坐著漂浮的香蕉而来。保险调查员立刻指出,香蕉不会漂浮。当Pi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对这个细节居然没有修改,仍旧坚持说妈妈坐著漂浮的香蕉前来。香蕉在现实里能否漂浮,并不重要。在电影的世界里,保险调查员指出香蕉不能漂浮,这代表了一种常识,它的功能是用来牵出Pi讲的故事里反常识的地方,内在逻辑是自洽的。
第二个破绽,是妈妈的死。
厨师是一个对食物很执著的人,他会吃老鼠,会把水手杀掉用肉做鱼饵。对他来说,每一块肉都是极其宝贵的。可是妈妈死後,厨子没吃掉她,扔到了海里餵了鲨鱼——这是一种浪费,尤其是厨师已经吃过了水手,对他来说,最大的心理障碍已经消除,没理由会做这种浪费行为。
第二个故事本身已经非常圆满,却多了这两个颇为醒目的蛇足。实际上,它们也是刻意被保留下来的标签,用来提醒观众——第二个故事也并非真实——至少隐瞒了一部分真实。
这两个破绽,都与母亲有关。毫无疑问,第二个故事隐瞒的真实,就是母亲的下落,前面我说过了,李安喜欢用各种比喻反复强化本喻关系。少年Pi和老虎是其中最醒目的一对,但还有一对本喻很容易被忽略。
母亲与莲花。
莲花与母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此之前已经有两次显著暗示。一次是在开头,母亲在地板上用粉笔划莲花给Pi和拉维看。一次是电影中段,Pi俯瞰海底,先是鱼形成莲花,然後又变成母亲的容貌(这里Pi父和拉维的脸都没出现,指向特别明显),最後叠加到了沉船。所以准确地说,莲花代表的是Pi对母亲的思念和爱。
与此同时,李安还特意安排了阿南蒂给Pi讲解舞蹈,引出一个关於莲花的重要比喻:林中莲花。
在Pi问阿南蒂林中莲花是什麼意思时,她没有回答。直到我们进入整个电影最关键的一段情节:食人岛,才恍然大悟。
Pi在夜晚的林中摘下一朵莲花,打开以後,里面是一颗人牙。於是“林中莲花”这个比喻和指向,在这里得以完成。
我们知道,第一个故事是Pi的幻想。那麼他在岛上的动作,肯定是对各种现实发生的投射。莲花是Pi对母亲的思念;莲花中的人牙,代表了母亲的遗骸,也即死亡。而母亲的躯体,实际上就是整个食人岛。
岛是母亲,而岛下涌起的酸潮,则是母亲的下场。
酸潮是一个意义异常清晰也异常恐怖的比喻。如果想表达母亲死亡的意象,有很多种办法,最简单的比如说潮水慢慢淹没岛屿,代表母亲的溺水;或者鲨鱼啃噬小岛的根茎,代表葬身鲨腹,等等……可李安选择的是一个非比寻常,几乎和海洋没有一点关系的比喻:酸。
㈥ 《预见未来》影评
本片的主角强森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可他只能看到自己的未来,并且只有2分钟。这个能力虽然看起来很菜,可故事给了他一个非常厉害的设定。那就是他可以改变未来。所谓未来有2种。第一种是不可改变的未来,这个在死神来了系列中有所表现。主角虽然看到了未来,但结局不会改变。命运会不可避免的引导你走向本该有的结局。而第2种就是可以改变的未来。小汤哥德少数派报告就在通篇讨论未来是否可改变。相对于少数派报告的严谨。本片虽然也是遵循未来可改变原则,但确处理的非常粗糙,逻辑性极差。但确也造就了不少亮点。
本片的开头可谓是异常亮丽,尼古拉斯凯奇身穿皮夹克,一派痞子气。仿佛回到了他那部逃离拉斯维加斯。而片头那场追逐戏异常精彩。主角运用自己能力之巧妙,会让你大赞导演的想像力。可惜好景不长,拉斯维加斯的戏份嘎然而止,马上就和反恐扯上了关系。而影片也在此处分成了3条线,则是主角寻觅心中的the one,FBI热血女警想要运用主角的能力反恐,而恐怖分子则要除掉主角。此处的3剧情开始还算平衡,可越来越扎乱。尼古拉斯凯奇和贝尔的感情戏首先就非常无聊。虽然刚开始尼古拉斯凯奇运用自己能力泡妞的戏份非常有趣幽默(想想你在说你能做我女朋友之前就知道对方的答案是啥有多奇妙?还不说你能根据未来时间所发生的事情设计求爱策略),可后来两人在美国大大峡谷间谈情说爱的戏份却非常多余。贝尔美人可谓是包的严严实实,尼古拉斯凯奇倒是不住的露胸毛~
而本片本应该有的另一个亮点,就是摩尔和尼古拉斯凯奇两个影后影帝的对手戏本该火花四射,可结果却非常惹人讨厌。摩尔简直就是虐待善良的主角,就算你想救80万人的性命,但你也不能去折磨人家无辜的尼古拉斯凯奇阿。所以说这个女FBI角色性格的设定非常惹人讨厌,而摩尔也表演的太过一本正经。
最大的败笔就在那些恐怖分子。首先,不知道是不是中东演员拒绝出演恐怖分子。本片的中东分子,竟然由英,法,德,和亚洲人担当,可以说非常可笑。抢战部分主角的能力过于突出,应为没人能杀死知道你接下来要做啥的人,而他却知道你何时有破绽。这一设定简直就是对恐怖分子的屠杀。。。第一次看片看到同情敌人也是实在不容易。
但动作方面也有亮点,结尾的抢战感觉就是在打CS,不骗你,你去看看,场景都一样,而本片也恶搞了子弹时间,而且做得非常有趣,,,大家可以去体会一下。
本片最大的败笔就在结尾,实在是太扯了~~而这一切的原因,就在于那个非常失败的设定,主角可以看到女主角的未来,并且是未来的一切。。个人认为这个设定玩得太大。就好像hot fuzz的结尾一样,剧情严重失控,最后让观众有被耍的感觉。。可能有些人喜欢这样的结局,但我觉得这个结局是弱智的表现,
本片有几个有趣的地方,首先就是本片的幽默,突如其来而且非常聪明,观众笑声不断。片头尼古拉斯还调戏韩国mm不知道是不是在讨好老婆。
总之本片也是骂评如潮,看来尼古拉斯凯奇在出演了星云锁链后,再次以失败告终。我衷心规劝小齐从此和超能力英雄绝缘,以免走黑珍珠出演猫女的苦果。但对于喜欢动作片的人,本片还是比较过瘾的!尼古拉斯凯奇,是时候到你大喊next的时候了!!!!
2:已故的美国科幻小说作家菲利普·K·迪克又有一部作品《The Golden Man》改编成电影了,曾经执导过《007之择日而亡》的新西兰导演塔玛霍利,好莱坞两位巨星凯奇和摩尔,再加上前途无量的年轻女演员杰西卡·贝尔,全明星主创阵容打造的《预见未来》很值得期待,只是我在看完之后有些小小的失望,也许是我对菲利普·K·迪克的作品要求太高了。
比起《预见未来》,我更喜欢《先知先觉》这个译名,后者更能隐藏塔玛霍利导演的意图,而《预见未来》的名字出现,多少可以让部分观众提前的感觉到故事走向,一切都是假象,结局势必会回到电影前半个小时的某处伏笔上。
很遗憾,《预见未来》的结局真的如此,凯奇拥抱着贝尔在绝岭之家的那个略显突兀的眼部特写,为这部电影定下了结局,看到这里我也并没有失望,拍好了可能成为希亚马兰自编自导的经典电影《第六感》,拍的一般也可能成为斯蒂芬·金小说改编的《1408》,无论这样的结局会不会让热衷于好莱坞动作片的观众们觉得失望与草率,起码塔玛霍利导演在创作上尊重了迪克作品一贯的风格,也算是没有愧对迪克的在天之灵。
值得庆幸的是,塔玛霍利导演终于不再大玩他所擅长的没有内容的高科技,《预见未来》在电影主题的塑造上下足了功夫,只是这次的主题相对较难表达了一些———时间。对于任何一位导演来讲,用电影来表现对时间的探讨都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自己的一系列理论和对于情节(预见未来的时间)的设定,拍的深了就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止是观众会看不明白,天马行空而又不能自圆其说的想法在奥斯卡上也不会得到学院派的青睐,也许是出于这层考虑,塔玛霍利导演将《预见未来》拍的很大众,用简单的生活逻辑去表现时间,这又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可能做到人人都懂的问题一样,片中很多细节经不起推敲,漏洞连连。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凯奇饰演的二流魔术师强森拥有预见自己未来两分钟的超能力,这个源于迪克原著的想法很有创意,两分钟的时间可以做完什么或者做不完什么,引出我的很多想象,很多时候当我们明白过来两分钟是怎么回事的时候这两分钟已经过去了,故事如果延续这个走向,势必会出现很多创新的情节,然而故事的创新之处也恰恰到此为止,我的失望也是从这里开始,当强森预见到他生命中的女神(贝尔饰演)出现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竟然可以预见到他们的整个未来,与此同时,好莱坞电影中经常会出现的套路组队而来,恐怖分子动用核弹预备炸掉美国的某个城市,强森预见未来的超能力也许可以避免灾难的发生,拯救800万人的希望落在强森一个人的身上,一个美国英雄呼之欲出,但强森从小受够了各种测试,政府与医学研究部门对他的好奇,他不愿意为FBI女特工(摩尔饰演)出力,再加上一段好莱坞式的爱情,强森预见到了他的女神会被恐怖分子炸死的未来,大无畏的精神油然而生,同意协助FBI对付恐怖分子,条件只有一个,不要将他的女神牵扯进来。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想说明这部电影拍的有多失败,事实上如果不与菲利普·K·迪克其他作品改编的电影比较,《预见未来》还真的是很有诚意的一部电影。开片十分钟强森逃离赌场的情节设计上,塔玛霍利导演尽显运镜和剪辑上的过人之处,强森通过对未来两分钟的预见,用精巧的动作,巧妙的躲过了数名赌场保安的围追堵劫,塔玛霍利导演通过流畅精准的场面调度,完整的展现了强森的超能力,带给了观众强烈的带入感,精彩绝伦。之后在强森生命中的女神出现一段,在强森思考如何与她相识的情节上塔玛霍利导演加入了很多的想象,在强森预见自己在未来的两分钟内多次被拒绝之后,终于想到最好的办法,幽默中又不失对下文两人感情发展的铺垫,很有想法。后半段的情节中强森被迫向女友展示自己的超能力和结尾处强森在仓库里的分身处理也带来了一些惊喜,总之,中国电影集团在2008年的贺岁档引进这部好莱坞电影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预见到了未来,未来可否改变呢?改变不了的是《死神来了》,可以改变的就是本片了。后段的枪战戏,火暴不足,却精彩有余,强森通过自己预见未来的能力,总是可以准确的找到敌人即将出现的位置,手一指便枪响人亡,也着实令我对塔玛霍利导演的想法赞叹不已。
同为20世纪末科幻作家的乌苏拉·勒奎恩评价菲利普·K·迪克的作品说,“在他的书中没有英雄事迹,但有着许多英雄,其中曾被狄更斯提及的就是那些诚实、仁爱、坚忍的平凡人们。”
菲利普·K·迪克在他早期的作品中探索关于社会和政治的论题,后期的作品中则是在讨论毒品和神学,这个活着被世人遗忘,死后成为大师的科幻小说作家曾经为电影改编贡献出很多优秀的题材,斯科特执导的电影《银翼杀手》被无数科幻迷认定是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科幻电影,《少数派报告》则是好莱坞的经典电影之一,提出了“如果犯罪意图真的可以被准确预测出来,我们是否该为脑中尚未实施的犯罪念头而被捕?”的理论,斯皮尔博格凭借此片巩固了自己在好莱坞导演界的大师地位,《记忆裂痕》由在好莱坞发展的香港导演吴宇森执导,讲述一个绝密任务的执行者,在一些寻常物件中寻找深埋在自己记忆中真相的故事,在电影的画面上吴宇森导演做足了功课,但是在角色的塑造上略显牵强。
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我们可以看到明星,枪战,悬疑,还有什么可要求的呢?菲利普·K·迪克作品的精神内核没有丢弃,至于结局精彩与否的各种评论,也只是个人喜好的问题了。
最后我大胆预测,杰西卡·贝尔这位好莱坞不可多得的年轻女演员,不出五年,她毕将登上奥斯卡的舞台,拿到最佳女演员的提名是一定的,至于最终能否得奖,那就是机会和努力双重作用下的结果了。
㈦ 怎么写影评
这就是影评学着点 学着点 学着点 学着点 少年
一天内我看了三部恐怖片,分别来自日本、韩国、美国。我同样认为日本恐怖片在捕捉人的心理某些恐惧点上很有见地,韩国片同样爱在咋咋呼呼的女性演员上下功夫或者穿插某种同志情节便以为足够另类,但令我有所改观的是美国恐怖片。所幸在中午、下午、夜晚这三个时间段,我选择于夜晚观看Final Destination。关上灯,关上阳台的门,一个人坐在床上,音响开得适中,因此影片得以好好享受。
我记得从小到大我不止一次梦见我或我爸爸惨死。而我爸爸曾有数次被我梦见车子撞进水中。事实上,我和我爸爸都仍活着,即使每一次梦醒我都有所担忧。我是非常相信命运与轮回的人,所以我对这部电影的理念十分理解。影片以200余名旅客罹难于飞机爆炸的重头戏为开端,Alex的恶梦为导火索,开始人的预感引爆人的死亡这一惊悚游戏。如果相信命运也能够如此巧合,观者便能继续下去。反之,观者会看出许多破绽。而我不愿意说破绽。
从我的感观角度,我很欣赏这部影片的情节设计。与其说人的死亡顺序是由当初于飞机引爆的座次而排列,不如说是以人对死亡的恐惧感排列。那些自我劝赎满心以为祈祷便可救生的人,反而死得较快。且不说他们的死亡有多离奇并荒谬,但每一个人的死亡设计都有所对应,或者说雷同,流动的水,突然疾驰的汽车,擦电起火,这些情形的开端总有莫名的风在刮。死神是一种死物,所以要找这些人陪葬。我看着这些人的垂死挣扎时不免想到我临死时的表现,也许坐以待毙会较为轻松,但绝对不能形成为这里的电影情节。能够形成电影情节的,必定要是精彩并出其不意的。所以原本顺序的死亡者中突然有了干预者,因此谁是下一个死去的人则成了后段影片的卖点。可惜干预者始终只有Alex一人,否则其他演员的表演将也能有所发挥。我所看的这一个影片版本,结束于巴黎街头商店的巨大招牌砸向Carter的脑袋。这个结尾很好。如果只为了说死亡,完全可以拍一个人从出生至老至死的过程。关键是,影片并不只是在说死亡。
当第一个原本生还者死于浴室时,有一名殡仪人员曾对Alex说了死亡皆是设计的话。这句话是一记醒药,因而开始了另外六人生死的流转。这名殡仪人员虽出现得短暂,但他勾起我对本职工作的某些联想。与我一起工作的法医,也与他般时不时需面对死尸。但是,从未有哪一位法医对这些死亡下定义为死神降临。当然,这也许是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差别。可是我非常敬仰我所认识的法医们。他们能够从尸体上的任何一处细微纹理或器官检测而准确推断出其死因。而这部影片中上至联邦调查局,下至办事刑警,几乎没有一个人在认真干活,全都只作略微埋伏与审问。这是我不得不提出的一点。如果一个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够打败一切警力,那么无数凶案都可以尽情石沉大海。影片直至最后,也未能给这些警官一个翻身机会,我为他们默哀。
我知道这部影片是由于别人传说它将令观者很有阴影。我看后其实无多少阴影。但我原本想要给它五颗星,因为它足够卖力,而不似某些美国恐怖片般将特效花在尸体本身或人的狰狞面孔上。我事实上给它四颗星,则是因为它始终有所欠缺,而且影片落幕,我也基本抽身而退,甚至连坐在阴暗的屋子里打字时都不带一丝身后有影子扩大的隐患。
㈧ 关于尼罗河上的惨案的影评,收集!!!
影评
<尼罗河上的惨案>揭示了西方社会日益严重的犯罪问题.正值青春年华的林耐特小姐自从继承了父亲的巨额财产以后,实际上已经陷入一个危机四伏.生命随时都会遭人暗算的险恶环境.金钱,之所以成为罪恶,这是由于人们生活在一个为金钱而勾心斗角的世界里.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不择手段的追求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是林耐特小姐送命的原因,也是这部影片所反映出来的严峻的社会现实.
就样式而言,这是一咱描写凶杀犯罪的侦探片.它是根据著名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改编的.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以构思精巧.情节离奇.推理分析缜密著称.在西方,她与英办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齐名.阿加尔摩斯一样已成为智慧的象征.这部影片比较细致.准确.全面地表现了作家的创作风格和创作特征.
<尼罗河上的惨案>在艺术构思上是下了功夫的.影片没有落入西方同类影片那些故弄玄虚或哗众取宏的俗套,也没有在暴行与色情方面做低级无聊的展览.行驶在尼罗河上的" 卡纳克号"游船上集中了所有可能谋杀拥有巨额资产的林耐特的人们.在影片开始,编导者用相当大篇幅,对各色人等的心态进行了点到为止的描给和烘托.这些人以不同的态度,方式表现了他们与林耐特的不同关系.其中有被林耐特损害名誉的,有被她粗暴诽谤的,有被她父亲弄破产后液化为佣人的,还有自封"马克思主义者"要把林耐特"干掉"的,最明显要对林耐特报复的,是被她抢 了爱人的另一人个女人杰基,她几乎时时踪着林的身影. 此烘托了气氛,渲染了环境,起到了巧设疑云.炒布迷雾的作用.之后,创伤者采用了步步紧逼的办法将情节推向高潮.如果说前面的戏是交待和铺垫,到餐厅中,杰基向她以前情人.现在的林耐特的丈夫猛击一枪实施"爱情报复",戏就开始陡转,紧接着,深夜,又是一阵枪声,林耐特被枪杀.再接着,林耐特的女拥被人用奇怪而残忍的方式割断喉咙致死.由伤一人,到死三人,案情立刻趋向复杂.犹如在湍急的河流中筑起一条大坝,水势被拦截,而大坝随时冲毁的可能.这种艺术技巧,在创伤上谓之"蓄势",它的目的是加强情节的紧迫感.至此,影片已依靠喧一技巧成功地抓住了观众,迫使观众为眼前发生血淋淋的现实焦虑.激动,并去思索:谁是真正的凶手!
作为侦探片,逻辑往往给人以枯燥感.在以视觉形象为主的电影画面中,大段的破案分析,难以吸引观众.这部影片为了消除侦探片这方面的弊病,编导者除了上面谈到的运用巧设疑云.妙布迷雾,在推理前,加强情节的紧迫感等手段,吊起观众急欲知道"凶手是谁"的愿望外,特别是在以下两点上作出了努力,取得了同类影片不易取得的效果,使影片变得新颖.生动,自始至终吸引了观众.
其一,调动观众的参与意识.影片一开始就将大侦探波洛放在故事的发展之中.波洛不是事件发生后的单纯的推理者,而是自始自至终在事件参与者之中,这一构思,对调动观众的参与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实际上,波洛在影片中代表了观众.观众是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波洛的地位.他们像洛一样,观察卡纳克游船上的各色人等.波洛的思索,就是观众的思索,波洛的分析.判断,实际上也是观众的分析.判断.编导者借助于波洛,顺着观众的思路和心理对案情进行思考,而且不露痕迹地把观众的思路和心理对案情进行思考,而且不露痕迹地把观众的思考和分析引入"歧途",最终使观众产生"产之外"效果.
其二,在悬念中运用电影手段进行推理.要使观众有浓列的兴趣沉浸在推理之中,必须造成强烈的悬念.这部影片到死了三人之后,"谁是凶手"已成为观众感情与心理上的迫切需求,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总悬念.在总悬念的统率下,每一个有可能成为"凶杀犯"的人,便成为一个个接踵而来的小悬念.波洛的揄与回顾,不是干巴巴的语言推理,在银幕上已化为"形象推理",且运用了快镜头,破绽之处也越来越多.波洛最终令人信服地拨开疑云迷雾,抛开那些有谋杀"可能"而实际并非凶手的嫌疑人物,推论出真正的凶手是林耐特的丈夫赛蒙和他的同谋者.以前的情人杰基.这一结论出人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电影手段帮助了观众的思索推理过程,并使这一过程充满了娱乐性.
难得的是<尼罗河的上的惨案>作为侦破片,编导者并没有一味地铺陈节,而是注意到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影片中的波洛机敏.深沉.幽默,其个性相当有特色.特别是影片最后,他从发浑的酒.有枪眼的披肩.留有红墨水的指甲等细节入手,通过一些特殊语言,探幽发微找出其内在联第的剖析,精确得当,显示了神通广大的大侦探的真正魅力.该角色的份演者彼得.乌斯蒂诺夫是一位多才的艺术家,他既编剧,又当导演.赏.他曾经因在<斯巴达克思>.<托卡皮>等影片中的成功表演而两次获得最佳男配角奥斯卡金像奖.而在这部影片中,他的表演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外,影片对另外两个人物赛蒙.杰基的描给也别具一格.影片既写出了他们谋财害命的残忍.狡猾.老练,也努力写出了他们犯罪活动的内因.最后,两人在绝望之后相互拥抱着开枪毙命的自杀结局,突出表现了凶手对"爱情忠贞"的一面,表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特别应当指出的,这部影片中人物的对话富有文学色彩和幽默感,且贯串始终,它也已成为吸引观众津津有味地欣赏作品的重要因素.
"卡纳克号"游艇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缩影.大侦探波洛尽管神通广大,但罪行还是接二连三地在他身边发生,人们还是接二连三地死去.影片结尾,波洛望着惊魂未定的人们望着依旧美丽的尼罗河,轻叹一怕气.雷斯上校环顾左右而言他的"女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有人爱"-------这句解嘲式的台词表达了创作者对这一犯罪现像的另类解析。
㈨ 安东尼 霍普金斯 有什么好片类似于破绽和沉默的羔羊之类的
呃...你总不能老是让老安出演类型一样的电影啊(他自己后来也不愿意了~)
不过他还是有另外几部被封为经典的。
1、汉尼拔三部曲(这个是类似的,如果你只看了《沉默的羔羊》,可以去看一下分别在2001、2003其主演的续集和前传《汉尼拔》和《红龙》,作者都是一样的,先成书后拍的电影,不过《汉尼拔》的结局和书中不一样,书中是汉尼拔和克拉丽丝在一起的)
2、《告别有情天》(原著叫《长日留痕》,里面演一个英国管家,so 绅士,不得不承认艾玛汤普森和我们家老安的演技真是一流的,太纠结了,看得好伤心)
3、《霍华德庄园》(也是改变自名著的,老安又是和艾玛在一起纠结~~啧啧,一直都在被人津津乐道,经典啊)
4、《象人》(是大卫·林奇的早期作品,采用黑白电影的手法,老安演了个医生,那时老安海不是很有名,但注意,是医生哦~!)
5、《惊情四百年》(主演不是老安,是我们家Gary Oldman,呵呵,为什么要提它呢,因为这部片子真的很好,老安戏份不多,却不可或缺,而且老安在这部电影里给Gary当配角;Gary在《汉尼拔》里也给老安当了一把配角,当然因为制片方的一点纠纷,Gary没有在演员表上的,你也很难认出那个是他,HOHO)
6、《佐罗的面具》(演得是老佐罗~很帅很绅士)
7、《尼克松》(奥利弗·斯通听说过吧,对,他就是胆子最大的,老是拿美国总统说事儿,像《刺杀肯尼迪》啊到最近的《W的故事》,呃,言归正传,老安在里面演尼克松,精到啊,可惜与第二个小金人擦肩而过,郁闷啊)
8、《沉默杀机》、《第十个人》、《傀儡凶手》、《傀儡家庭》(我没看过,因为很难找,都是80年代的.....貌似很符合你的胃口,可以尝试找一下)
9、《冬狮》 (1968年出道不久的作品,咳咳,多年轻啊,这部电影获得了金球奖、奥斯卡、英国学院奖、纽约影评人协会奖....不过貌似是赫本收获最大)
其实老安还有很多好的作品,不过有些口味太重,不敢去看,像《人性的污点》(里面有和妮可基德曼的JIQING戏....)...还有别的一些,我目前在期待伍迪艾伦的新片..里面老安又是老少配..哎哎..
㈩ 《无耻混蛋》影评
《无耻混蛋》到底在讲什么,依我看,讲的不是二战,讲的不是历史,讲的其实就是骗子那些事,影片刚开一场,一位法国骗子就粉墨登场,看他心定神闲的架势,又洗脸又抽烟,一脸的爱谁谁,一脸的问心无愧,长得就跟诚实本人似的,照说这演技真不赖,少算也得练过两年,搁咱普通人还真就看不出个子午卯酉,可惜小骗子遇上了祖师爷,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汉斯兰达上校抻出个巨型烟斗出来,我当场笑喷,装,叫你装,瞧你那揍性,这回傻了吧。果然,骗子精神崩溃,失声痛哭,可怜了地板下藏的一家犹太人,遇人不淑,所托非人,要找你们也找个骗术过硬的。
昆丁尽情享受着看破与戳穿之间的快乐,对于一场骗局来说,掐头去尾,唯有这中间东西最好,最有嚼头。陪着假模假式的孙子们,昆丁玩到尽兴,提供给他们一个尽情表现的舞台,洞若观火,不动声色,心里早就乐开了花,装,接着装,于是他顾左右而言其他,猫抓耗子,欲擒故纵,扮猪吃虎,请君入瓮,变着法把骗子往绝路上赶,道越走越窄,坡越爬越陡,孙子被玩到溜溜转,直到脚踩在悬崖边上,沙粒滑落,一望无底,惊觉走投无路,形如困兽,剑拔弩张,要么精神崩溃自投罗网,要么恼羞成怒殊死一搏,电光火石间,手起刀落,血肉横飞,乾坤挪移,命运流转,皆在一念之间。
开场的章节奠定了全片的基调,接下来,号称精通德语的骗子败于自己蹩脚的发音,貌美如花的女演员在上校兜里摸到那只要你命三千的高跟鞋,复仇心切的苏珊娜与列兵相互抵消,自以为技高一筹骗得了战后人民的汉斯兰达,作为影片骗术最高的终极人物,额头被刻上纳粹的图腾。整出《无耻混蛋》,讲的无非就是同一件事,所有谎言终归会被戳穿,所有骗局终究会败露,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天下就没有不透风的墙。每个骗子都以为一切尽在掌握,瞒天过海,因势利导,自以为摇身一变,就变成了自己想要的那个角色,但昆丁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孙子,有我在,这种事想都不要想。
于是昆丁假借中尉奥尔多的手,拎把片刀,一脸坏笑,问每个拣了条命的纳粹,你会脱下这身军服么,当然会脱下,所以我会给你一个脱不掉的标志,昆丁也在用电影问每一个人,你会装成那个不是你自己的人么,当然,所以我要把你们都找出来,你是装的,你也是,还有你,统统都是,鉴定完毕。昆丁一直在怀疑,他怀疑忠厚的外表下是否包藏祸心,他怀疑光鲜的衣装下是否有一具不堪的肉体,他怀疑道德公理,怀疑金科玉律,怀疑科学,怀疑历史,他怀疑每一件将人限制在条条框框里的规律。
于是,昆丁告诉世界,我不相信,他让每一位努力装扮的骗子不得善终,让每一出精心设计的骗局破绽百出,让希特勒戈培尔死在想象中而非记忆里,让眼见为实的虚构驱逐口说无凭的史实,他颠覆了所谓的传统,恶搞了所谓的历史,他在《无耻混蛋》的工作,就是猛一把扯下看似正确的遮羞布,把装模作样赤裸裸地暴露于世,临了还不忘蘸血割个注脚,孙子,别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