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枪影评色彩
① 《寻枪》影评
影片开始时天气预报,广播的声音为背景,忽然冒出一个气势汹汹的女人,用方言大骂。至少对我是个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随后是平常家中清晨应有的景象,但是却因为对儿子的态度分歧而有吵闹,相信这样场景总会有很亲切的感觉,因为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正在心中独自享受那一份熟悉时,一阵混乱开始了。终于引出影片的主题――寻枪。枪不见了!孩子平静的表情,妻子疑惑却并不上心的态度和主人公的焦躁惊慌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是一阵快速镜头推动,然而但检查孩子书包时,弹球的下滑去是慢速的,与背景中女人的指责,孩子的哭诉形成反差,其实表现的是结果没有达到预期,主人公内心的失落。同时背景声音显得遥远,亦真亦幻,以体现主人公恍惚神志不清的特点。随后的一组镜头我很喜欢。青石板路,碎砖旧墙,道路,以及两旁建筑,原本平静的物体,因为人的晃动而开始摇摆不定,蒙太奇快速的切换,各色景色的转换切换,配之以快节奏的鼓点背景音乐。观众不由自主会跟随电影的进度而紧张。马山抖钥匙的镜头,穿插着镜头跟着他拿钥匙对准钥匙孔,孔的终点的保险箱中有一丝光亮,那是希望,音乐戛然而止,所有人的心都停在了那一刻。然而,希望破灭了,终于破灭了。此外觉得片子中对比的地方很多,此处又有一处,虽不知为何如此安排,但也能感到故意的对比。躲在门后的女同事,疑惑,平静,不解,冷漠的态度,主人公担心,害怕,急躁,焦虑得现状,不能不说是个对比。此时回想来时那短短的巷子仿佛走不到头,巷子已不再是巷子,是迷宫,是走不出的迷宫。走出派出所,四面八方的声音更让人心中一颤,加之彷徨,几近绝望,但是注定在悬崖边上会有转机,线索出现了。昨天参加了婚礼,有可能是遗失的地点。
还是忽然转换的对比,新婚时小两口祝酒的表情和早晨忽然不速之客来访时惊愕无辜的表情以及最后帮不上忙的焦急痛哭。事情貌似又进入绝境了,转机也又来了――花名册。这也是随后主人公不信任所有人,怀疑所有人的开始,近乎疯狂,近乎疯癫,近乎疯狂的元凶。那一个一个名字,像是一把把刀,人们一个个的表情,正耶,邪耶,虚耶,实耶,扣人心弦,引发观众自己的猜测。不禁想起偷斧子的故事,所有人都有嫌疑。紧接着一个个人的找,一个个人的问。其中每个人似乎都是那么的接近我们平时生活中周围的人,但是每个人的回答又是那么无厘头。随后出现了第一个嫌疑人,结巴刘。简单几个字的交流,没有看出任何破绽,我不解的是为什么忽然镜头由平视一下转换成俯瞰,随后又回到一如既往地角度。此后印象深刻的就算是老树精了。镜头的转换,带回到曾经硝烟战火的年代。倒补一笔,交待了更多的信息,跟评书中的书中暗表有异曲同工之妙,放在此处并不觉有突兀之感,也不会有不解的疑惑,更增添几分喜剧色彩。一句“枪丢了”让我误以为是位高人,但是导演总是让人感到反差,此后说的所有话差不多都是废话,一句“真的枪丢了?”多了两个字,意义完全不同我觉得最好的是电影中的对白,努力营造一种轻松幽默的风格,但是只是表面现象,当笑过后,再细细品味竟觉得笑不出了,沉甸甸的。老树精的废话往往都是真理,煞有介事的陈军,懦弱胆小却偏要违法乱纪的周晓刚,身藏不露的结巴刘,少年老成的儿子,多疑脆弱而又泼辣的妻子。每个人的语言都有特点,不雷同,但是都符合人物身份。,对于方言的应用恰到好处,基本可以理解,又有很多只有方言才能表达的笑料。
② 《寻枪》影评谁有
去豆瓣 看看吧 要什么样的影评都有.
③ 请问电影寻枪关于色彩的影评怎么写
虚实结合,通过色彩的强弱来推动事件的发展与节奏。
④ 【寻枪】影评起个什么题目好
超现实电影(寻枪)
⑤ 有没有人可以帮我写一篇《寻枪》的影评
这部国产影片看得舒服。舒服是指我看完后,觉得为该片坐在电影院里花上点时间不亏,整个过程让人看到轻松,而不是什么让人看完后,忽然觉得自己也是个哲学家,又感悟了什么人生意义生命哲学之类,或者又受到什么主题教育等等。就是简简单单,在这段时间内随着姜文演的马山找他那把枪,看着各种人物的轮番出场,猜测是谁拣了枪,直至最后真相大白,一切了结。同事看过小说原著,说不明白主题思想,照我的意思,要找什么深刻思想,这样就好。当然,我不能阻止别人去寻找深刻含义。在整个影片播放的时间内,影院中的观众经常会因为角色之间的对白而发出各种笑声,会因为最后关键人物的露脸而发出“原来是他”那种声音(我打不出象声词,请大家自己体会一下)。其中有个小花絮,临近结束准备散场时,隔开一个座位的一对情侣,女问男,“这部片子蛮好看的,叫啥?”。虽然问的让我这旁人差点一脚踩空,但好歹也算侧面证明了我的想法(如果这两位凑巧看到这个帖子,请原谅我的无意)。
影片的导演和编剧是陆川,除了一次在某电影杂志上看到他的文章,说在柏林有幸和关美人同桌吃饭,但碍于其护花男友的威慑,而不敢搭讪事后觉得可惜。当时就觉得这人有意思,但其他知道并不多,杂志上对他的介绍也绝大部分与“寻枪”这部电影有关。看完电影,回来咕勾,才知道“黑洞”也是他造出来的。看样子,就想他自己接受采访时所说,编故事拿手。主演兼监制姜文,在解释为何选择与陆川合作时,也说与这样的新人导演合作,会给电影带来新的东西,对故事的表达也会有所不同。至于片中的姜文么,我对演技好坏不敢乱评,只能又说个小花絮,就是马山在被除去警服后的亮相,惹得影厅内哄堂大笑。马山的爱人,那个老师是伍宇娟,不过一开始我并没有找到,其实是没敢相信那个占了屏幕五分之四让我吓一跳的脸,就是她,还满世界的找。宁静,一点,躺在地上摆的姿势很灵光。至于为什么会在地上摆,请看电影。其余的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叫不上名,真是汗颜。但大都印象很深,特别是那个意大利的周小刚(剧中名)和马山的两个老战友。
关于这个永乐数码版的正片画面技术资料等等,这几天的上海报纸新闻都已经报过了,大家自己去翻翻,个人感觉画面真是干净,没有以前观影时发现的胶片痕迹。至于音响效果,容我再插一花絮来说明,在剧情开始不久后,有一个镜头是马山从派出所出来,突然听到了一声“爸”,这个声音当时是从观众的右侧后方发出的(应该没记错)。事实上,由于现场有观众带了小孩,当听到这个声音后,一大半的观众都往后回了头,准备发表自己的不满。但在紧随的不同方向的喊声出现后,大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都笑了起来,这种情况我还是在影院里第一次碰见,真是有意思。我本人非常期待能在这个一号厅,欣赏即将公映的原版星战前传2(如果能引进的话)。剧中说的绝大多数是贵州方言,所以配了字幕。但就是这个字幕需要批判与通辑,竟然会有掉字幕情况的发生,比如有一句对白是“。。。的荣誉”,字幕显示为“。。。的!”。类似的问题我注意的就有不下四五处。幸好这种贵州方言还算能听懂。要不然,真是扫兴。事实上,观众也并没有受此多大影响,照样被对白引得笑出声。其中个人感觉有一句具有广泛流传的潜质“20个小时,坐汽车能到省城,坐火车能到北京,坐飞机能到美国了。。。。”,还有一句类似的,大家自己去看。这个票价么,40元好像贵了点,别厅的原版指环王三小时也就60元。更何况这片子连90分钟都不到。上座率不错,350个座位,坐了差不多五分之四。
个人遗憾:
由于在思考乐呆得忘了时间,又买了杯可乐,开头有一点点没看到。没有领票员,座位又无显亮表示,凑低着头找到自己的那排,发觉当中我的位子已经给人占了,而且形成了情侣整体优势,一共差不多有5对坐在当中,实在不好意思挤进去让人分开,只能坐在过道边。买票的时候,那个漂亮的售票小姐准备收我80,我还得屈四指伸食指特别声明一下,多少有点点郁闷。幸亏电影还不错,让我一个人看得也开心。
⑥ 求一篇《寻枪》的影评,要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结合。五百字左右!谢
作为一部伟大的超现实主义小说,《西游记》中形象鲜明的唐僧师徒四人自然让人印象深刻,但如果少了女性的辅助作用,作品定会逊色不少。不管是女菩萨、女妖怪还是普通的女人,她们都以极富人性化的特征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是精神结构中最古老的生命核心,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察觉。“本我像一只沸腾的大锅,里面充满着能量和精力,没有组织、没有统一意志、没有思维逻辑、更没有道德标准。”自我,其德文原意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一方面,它要趋利避害,学会改造环境,防止外部世界消灭自我的威胁;另一方面,它又要控制本能,根据具体条件决定是否满足本能的愿望,防止内部世界的过高要求,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
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
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
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
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在《西游记》中,女神、女人和女妖分别代表着“超我”“自我”和“本我”,构成了小说具有人格化特征的女性形象系列。
⑦ 电影寻枪中关于马山的人物形象分析 从哪些事情中体现了马山怎样的形象
《寻枪》这部电影运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大多是男主角马山的主观视角和感受。自“寻枪”行动展开伊始,马山的意识世界就变得疑神疑鬼、似是而非。换作马山的主观镜头语言,则表现为影像和声音的夸张其辞、如梦似幻――
影像上:画面的浓烈渲染,镜头的摇曳不定,景别的似近而远;
声音上:人物话语 分贝量的增强,音响效果重锤猛击,音乐伴奏或紧或缓。借此过分渲染,从而传达出人物情绪,更深刻地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
有一组镜头是说马山在夜晚开着摩托追踪一辆车,寻找枪丢失的踪迹和线索。此时是由马山开摩托的一个客观镜头(全景)转换作马山的主观视角镜头(近景):(马山)看见路及路边的景物(树、牛、墙屋)都在飘移,晃动不定、朦胧不清,似乎在跟马山玩捉迷藏。这个镜头出神地传达出马山由于失枪开始“怀疑”身边一切事物的主观情绪,“怀疑”视角此时形象地再现了只能存在于人脑的抽象意识,把人物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接下来几分钟的剧情直接都用马山的主观镜头继续讲述:他开着摩托,视角模糊、景别不清,在行驶的路上也只给出前照灯打出的一圈微弱的光亮。通过镜头对准路面向前推进,渐入一幕幕过去24小时内出现在马山身边的人物:妻与子向他挥手告别说明马山离家已渐行渐远、新婚夫妇默然凝视的眼神反映亲属也和他有所疏远。马山对人“不信任”此时已严重影响到他与周围人正常的交际生活关系,而这一切的导火线仅仅是“丢枪”。
马山恨不得“枪”马上就能出现眼前。车继续前行,不远处闪现一个拿枪人的背景,这个背景随着马山摩托的颠簸一直在晃动,看得出此时给的还是马山的主观镜头(马山本人始终没有出现)。这个镜头让观众感同身受地感受到“我(马山)”要找到枪否则人命关天(用警察局长说的话就是“枪里面还有三颗子弹就是三条人命,如果遇到职业杀手一枪两个就是六条人命!”)的焦虑急切。
以上三组镜头配的均为缓慢极具迷幻色彩的音乐,声画结合展现主人翁的“怀疑”心理。这几组主观镜头也说明,马山自己已经认识到由于“寻枪”导致他与人的隔阂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了。是否继续找下去,答案是肯定的,但又如何避免以上诸多“问题”,又怎样抚慰猜测多疑的情绪以及精神上的创伤?“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国内惯例,大凡人到中年仍旧活得憋屈的男人必有隐疾。《疯狂的石头》中的包世宏和《鸡犬不宁》中的马三便是明证!《寻枪》中最明显的反应在这种精神创伤对夫妻二人正常性生活的影响,以及由此带出的一系列感情问题。对于马山,早醒、失眠、多疑、焦虑,等一系列精神压力的带出,与其惶惶不安的活着,还不如痛快的死去。我想在片尾马山灵魂出窍狂笑着跑开,应该算是一种精神境界如释重负的终极解脱!
⑧ 《寻枪》的影评怎么写具体结构以及段旨句,主题
你是交大西区的吗?亲?看豆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