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吴运铎影评

吴运铎影评

发布时间: 2021-02-27 19:13:18

A. 吴运铎所有的文章

文学作品

在图书分类标引过程中, 文学作品与其它著作的区分是一个较有难度的问题。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 文学与邻近学科,包括与历史、新闻、 地理等之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出现了许多“杂交”的边缘文体著作, 使我们在分类标引时常常难于界定其类别。为此,在这一讲,我们对文学作品与其它著作的区分进行讨论。
要正确区分文学作品与其它著作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文学作品? 它与其它著作(非文学作品的学科著作)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只有从理论上明确这种区别,才能使我们在分类标引实践中, 紧紧抓住事物的本质,而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那么,什么是文学作品?
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学的认识,首先,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其次,它是用具体生动感人的形象,而不是象哲学、 社会科学那样用抽象的概念去反映社会生活;其三,它是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由此可见,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 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 ,作家始终进行的是形象思维的活动( 或方式)。它具有三个特点:
首先、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从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铸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其次、始终离不开想像(幻想、联想)和虚构;第三,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
文学作品的形象思维创作过程决定了文学作品与科学家们的运用逻辑思维创作的学科著作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区别可从以下五方面认识:
1、从内容来说,它们虽然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但学科著作采取了“对世界的科学的掌握方式”,材料翔实、 准确无误,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 原因、经过、结果必须真实,事物的外形、大小、性质、特征、用途、必须准确 ,所举的数字、图表、例子必须可靠, 一切都有具有客观的实在性; 而文学作品则采取了“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方式”,它依据生活而又经过虚构, 从不拘泥于真人真事, 人物不专用一个模特儿而是杂取多人、合而为一, 事件不全用事实而是采取一端、加以生发, 环境不只是依托一地一处而是根据需要加以组合、创造,一切都具有客观情理性。
2、从形式来说,它们虽说运用的媒介都是语言, 但学科著作的语言贵在朴实明白;而文学作品语言贵在文采飞动。
3、从作者来说,它们都是思维的成果,但学科著作主要用的是逻辑思维,以客观事实、统计数字、逻辑的判断和推理说话; 而文学作品主要用的是形象思维,以生动感人的形象描绘说话。
4、从读者来说,它们都有认知的价值,但学科著作诉诸读者以事实与理智,鉴赏者侧重于科学真实和实用功能的评价;而文学作品诉诸读者以感情和想象,鉴赏者侧重于艺术真实和审美创造的判断。
5、从功能来说,它们都有社会的价值,但学科著作主要是传递信息的工具,重在实用; 而文学作品是社会感化的手段,重在审美。
从以上特征的比较中, 我们可以认为,文学作品与其它著作的区别,在于它不以传递特定的具体知识为目的,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 不可能获得科学技术专门知识或具体的科学实验、生产与工作方法; 如果某种著作的主旨为传达特定的具体知识, 那么尽管它具有优美的文学价值,如司马迁的《史记》,也不属于文学范畴。
掌握文学作品与其它著作的本质区别,我们在分类标引过程中,就能较有把握的进行标引了。当然, 图书分类还有其特殊的一些规则, 还必须根据这些规则来标引。
下面, 我们对文学作品与其它著作的区分进行具体的讨论。
一、文学作品与文学研究著作的区分
在《中图法(儿童馆、中小学馆版)》中,文学类图书包括两类图书资料,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图书和各体文学作品。
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图书是以探索、研究文学领域规律为目的的科学著作 ,包括文学理论、文学评论和文学史。这类图书属于逻辑思维的科学著作范畴 ,一般容易作出判断。较容易混淆的是文学评论中的“文学欣赏”这一类图书区分问题。
所谓文学欣赏, 是读者观赏文学作品时特有的精神活动, 是以文学作品所提供的形象为根据的感受、体验和认识的过程。作为分类法中的类目, “文学欣赏”所收的是文学欣赏的理论与方法的著作,包括文学欣赏活动的认识过程、文学欣赏的共鸣现象等一般规律。在
《中图法(儿童馆、中小学馆版)》中 ,“文学欣赏”与“文学评论”合为一个类组,归到“I06文学评论、研究”类目中去。文学评论是文学评论工作者分析、研究作家的作品, 帮助读者正确欣赏和理解各种文学现象, 并总结创作经验、推动创作发展的著作。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 往往包含作品欣赏的印象、直感的判断,因此,文学欣赏与文学评论是紧密相关的。指导读者正确欣赏与理解文学作品的著作应归入“I06 文学评论、研究”及其相关下位类目。如, 魏玉山著的《微型小说阅读与欣赏》, 以微型小说的文体及其特点为主线, 分章论述微型小说的五个特性, 每章附有例文六篇, 每篇例文后有作品评析和阅读提示,其目的在于指导读者正确欣赏,应入I062.54。
此外,文学作品的简介、评析,也应归入“文学评论”。如, 杨丽萍主编的《中外名著100部析读》,选辑100 部中外名著篇目(不收作品), 逐篇予以介绍性的评析,包括作者简介和作品析读,兼有赏析及资料的双重功用,入I061。 同样,徐波编的《中外文学名著简介》,亦入I061。
但是,应该注意,以文学作品集(选)的形式编辑的,但又冠于作品欣赏、 赏析、选萃等题名的作品, 不应归入“作品欣赏”, 虽然也在作品之后编列了作者简介、注释等, 但其主要目的还是提供作品阅读,因此,应作为作品归类。如:
《白话封神演义赏析》,(明) 许仲琳原著,入I422.4。
《古今中外文学名篇拔萃:外国短篇小说卷》,柯岩主编,入I41。
由此可见, 文学作品与作品欣赏的区别在于其目的是提供阅读还是指导欣赏。
二、文学作品与历史著作的区分
文学和历史是最为邻近、最为亲密的,中国自古以来有“文史一家”之说,表明了原本存在着血缘相通的关系。文学与历史相互交叉渗透产生了一系列边缘性文体作品,如历史小说、 历史剧、史诗、历史故事、历史散文( 包括回忆录和传记)等。 这些边缘文体作品是归入历史还是归入文学, 其划分标准是:以是否忠于史实或虚构为界, 史实的记载入历史,艺术的虚构入文学。
1、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是历史与小说的交叉渗透产生的边缘文体。它以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广泛地、 多方面地反映历史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载体。它可以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 作者对故事情节大胆虚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更具有艺术真实和典型意义。历史小说, 其文学的“原色”成份较重, 应归入文学的史传小说类。
例:《淑妃文绣的一生》,柳溪著,入I427.53。
此外,历史剧、史诗的文学“原色”成份也很重,也应归入文学的有关类目。
例:《大风歌》(历史剧), 陈白尘著,入I323。
2、传记与传记文学: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的图书资料。传统的传记著作,强调的是人物考订,如年谱、行年考、大事记等,在《中图法》中,传记归为历史类。传记文学(或文学性传记),属于广义散文, 是以有名有姓的真人真事为对象进行创作的文学。其特征:一是忠于事实, 所写的内容确实是生活中存在和发生过的人和事;二是忠于历史,通过对人物生平事迹的描写,表现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在《中图法》中,传记文学归为文学类。 应该说, 传记与传记文学都是历史与文学相互交叉渗透而产生的边缘文体作品, 只是它们的“原色”含量有所不同。它们的区别,一般地说,以记述历史事实为主的史实性传记属于历史科学范畴, 入历史类; 用形象化手法生动地描写人物的文学性传记属于文学范畴,入文学类。
然而,传记与传记文学(或文学性传记)的界线是很难截然分清的。 尤其是近年来, 一些史实性传记采用了文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 冲击着“传记”的传统形式, 使传记与传记文学的界线变得模糊不清了。传记文学不同于虚构的人物故事为内容的其它文学作品, 它具有“传记”和“文学”双重性质。作为传记,它有信史的价值,作为文学, 它有艺术的功能。在实际图书分类过程中,有的名为传记文学,实为历史著作。 因此, 传记与传记文学的分类要视具体图书内容来归类。可以从以下二方面把握:
(1) 如是真实地反映历史事件或记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无虚构情节,只是在忠于史实的前提下, 适当进行艺术加工的, 可根据图书的最大用途归入历史类;以形象化方法,生动地描写人物形象,符合报告文学、故事或小说、 散文体裁特征的,才归入文学类的有关类目。
例: 《伟人孙中山》,李茂高编著,入K827.6。
《我的前半生》,溥仪著 , 入I521。
《藤野先生》,鲁迅著,入I626。
英雄人物事迹和各科先进人物事迹则入D政治有关类目。如,《中国当代少年英雄传》,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入D462.263。
(2) 记录人物一生或较长时间的生活历史, 旨在详尽地描绘出人物的成长和发展的历史,入历史类目;而只截取人物的某一阶段的活动片断, 旨在表现一定社会意义的主题的, 入文学的“报告文学”或“故事”类目。
例:《徐悲鸿的一生》,入K825.7。
《古今中外科学家故事精萃》,
尹学义编,入I892.7。
《名人少年故事》骆青、刘广春编写,入I892.7
3、回忆录:
回忆录是作者对自己或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历史追述, 应属于历史范畴。但是, 《中图法(儿童馆、中小学馆版)》中又将回忆录分列在“I5报告文学”的下位类和“K106、K206史料”“K8传记”的范畴中, 容量容易引起混淆。根据《中图法(儿童馆、中小学馆版)使用手册》的一些说明,对回忆录的分类,应注意不同类型图书的各自区别。
(1)“报告文学”中的回忆录,是指运用报告文学手段写作的, 富有文学特色,以史实为内容的回忆录。 它的特点是文学色彩很浓,讲究形象塑造,个性描绘,语言生动。
例: 《在彭总身边》景希珍口述 ,入I521。
《我的一家》,陶承著,入I521。
(2)“传记”类中的回忆录,是指对某人生平事迹的回忆。“史料”中回忆录,是指对历史事件的回忆。
例: 《白宫岁月 —— 基辛格回忆录》,入K837.12。
《茅盾回忆录》,入K825.6。
(3) 通过对人物的回忆而实际叙述某国的政治活动或政治事件的列入各国政治类。
例:《黑格回忆录》,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编, 收录黑格与里根的来往信件。信中主要商讨处理美苏、美中关系等重大问题,入D50。
4、故事体的历史读物:
故事体的历史读物, 在儿童读物中尤为突出。它以故事体裁为表现形式 ,事情的描述性、情节的生动性, 语言的口语性,都具有故事文体的特征。但是,它又如实地描述真实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 所写的人事地时等都具有一定的客观事实, 具有历史著作的客观与真实的内容特征。这类读物的归类, 主要把握其内容是否具有认识的实用性。如果某一故事体历史读物其功能旨在于提供教育认知的,则就应该归入历史类去;而只作为审美娱乐作用的读物, 则归入故事类中去。
例:《二万五千里长征》, 段万翰著,入K263。
《三大战役》,万庆华著 , 入K266。
《英俊少年》,墨瑶、 水秀编写,入I892.7
三、文学作品与新闻著作的区分
新闻与文学交叉渗透而产生的边缘文体作品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它具有三个方面特点:一是新闻性,它真实准确、 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严格忠于事实,写真人真事, 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二是文学性, 它把客观事实用艺术形式反映出来, 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三是政论性, 它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艺术感染力。
在《中图法(儿童馆、中小学馆版)》中,对于报告文学的分类是这样规定的:用文学笔法报道人物生平事迹的入报告文学; 用真实姓名作为典型人物并有虚构的故事情节写成的作品分入小说; 叙述人物的传记、生平事迹或回忆录入传记类。而用文学笔调, 旨在介绍某一学科领域概况或知识的入有关学科。这一规定可以这么分析:报告文学与其它著作的区别在于文学笔调的程度。作为真实而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边缘性文体, 报告文学包含多种样式:记录性的、概括性的、研究性的、故事性的、见闻录式的、回忆录式的等等。不同样式的报告文学,其文学与新闻的“原色”比例各不相同。故事性(或称小说性)的报告文学, 其文学“原色”较重; 概括性、研究性的报告文学,其新闻(或政论)“原色”则较重。因此, 文学性较强的报告文学应入文学类,而新闻性、 政论性较强的报告文学应入其相关类目。
然而,在实际的分类工作中,这个区分标准还是较难掌握的。报告文学最大特点就是真实而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各种斗争和经济建设成就, 诸如技术革命、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的经验、体会、科研成果等新人新事, 多用报告文学体裁来反映。如果单纯用“文学笔调轻重程度”来判明一书的归属,那么,在“政治”、“法律”、“经济”、“军事”等类下所列的有关“成就”、“体会”、“经验”等类目则无书可归。同时, 一般读者常会先从内容方面来考虑查找这方面的图书资料, 很少从一种文学样式来考虑查找。因此, 仅从“文学笔调轻重程度”来判明图书的类别是不够的 ,还要考虑图书资料的内容性质、作者旨意、读者对象和本馆任务的需要以及分类体系的安排。
根据上述的观点, 对用报告文学体裁写的著作进行分类不能一概而论。若报告文学著作内容是反映政治概况和经济建设成就的,可入“政治”和“经济”有关类目;若反映某研究成果、 经验、某工程技术革新的经过、经验体会, 应入各学科;若其内容是革命回忆录,应入报告文学的“回忆录”。
例: 《香港,1997》,海绵编著, 入D618。
《贺兰山下的枪声:宁夏地区重大典型案件审判纪实》, 邹献朝主编,入D912。
《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著,入I521。
四、文学作品与地理著作的区分
文学类的“散文”类中包含“游记”类散文,地理类中亦设有“旅行·游记”类目,这两个类目又如何区分呢?
游记类散文, 是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游途中的见闻,包括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名胜古迹, 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描述中往往夹以议论或抒情,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
地理游记,是对自然、名胜、城乡、物产、习俗的见闻实录。
两种图书的区分标准, 是看作者的写作目的。前者以抒情为主,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应入文学类;后者以实景为主,意在介绍地理知识,应入地理类。
例:《石英游记散文》,石英著,入I627。
《海南岛游记》,罗茂繁著 ,入K928.9。
五、文学作品与科学著作的区分
文学与科学, 二者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学科的相互渗透交融, 产生了“科学文艺”这一边缘文体出来。它们具有对科学材料作艺术概括, 同时又具有以艺术方法来认识科学的特点, 从文学中吸取了文艺性,从科学中获取了科学性,正是这种科学性、知识性的特点, 使它区别于一般文学作品, 不能笼统地将它们一概而论地归入一般文学体裁范畴之内。
“科学文艺”作品包括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电视剧本、科学故事、科学童话和科学小品等。不同的体裁, 造就了其文学特性的不同程度。
科幻小说,科幻电影、 电视剧本及科幻故事、科幻童话, 由于其虚构性很强,无可非议地归入文学类。 而科学故事和科学小品,则较为模糊。 有些科学故事和科学小品, 其科学性特点十分突出而压倒了文艺性特点。虽采用文学笔调, 但旨在介绍某一学科领域概况或知识,这样的作品,其特性偏向科学普及读物,其功能在于认知教育。因此,宜根据科学知识门类来归类。
例:《算得快》,刘后一著,入O121.4。
六、文学作品与语言著作的区分
(1)读物、读本:
由于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的, 许多文学名著又常被选为学习语言、文学的读本,所以两者容易混淆。分类时,应注意:凡为了学习语言、文学, 选用一些文学名著,并附有辞汇、语法、 修辞等语文方面的讲解或注释的, 应根据出版目的和读者用途归入语言类有关“读物”的类目。
例: 《中外文学作品精选:初中三年段》(中学课外阅读丛书) ,胡甫夏主编,入H1-482。
《小学阅读文选》,王有声编,中小学语文教学补充读物,供小学六年级使用)入H1-48。
(2)两种文字对照的作品
中外两种文字对照的文学作品, 选辑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语文用的, 也应归入语言类有关类目去。
例: 《丑小鸭》(英汉对照读物) ,丹顿改写,赵海天译注,入H31 -48。
汉语拼音注音的文学作品, 其选辑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语文用的, 也应归入语言有关类目去。
例: 《割掉鼻子的大象》,迟叔昌、于止著,王新民注音(汉语拼音 读物),入H125-48。
(3)启蒙读物:
文学作品的一些表现形式, 也常被人们用来作为启蒙教育的工具。如《三字经》一类的启蒙读物, 就是运用文字的声韵,编成许多适合儿童朗诵、 默想的书。它们虽有点诗歌的一些语言特点,如:押韵、有节奏、语调和谐等, 朗朗上口,易于记忆。 但这类读物不是文学作品。它的内容在于传递某种信息, 而不在表达思想感情, 因而其韵律与节奏不象诗歌那样自然地随情绪抑扬顿挫地发展。所以, 这类书应按内容和使用功能归类。
例:《三字经》,入H106-48。

B. 吴运铎观后感

电视剧归根结底是一种塑造典型形象的叙事艺术。无论其理论多么深奥庞杂,终究离不专开“好看、有味、出新”这属三个基本要求。否则,观众就不会买帐,也不可能激发他们的审美兴趣和情感共鸣。倘若按照原著《把一切献给党》的叙事方式去拍电视剧,我以为,就难免显得有些陈旧和拖沓,其可视性也多少会受到影响。应当看到,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已与过去的时代有很大不同。特别是经历了近些年来影视业的繁荣,观众艺术欣赏的“口味”也越来越高了。因此,我们一再强调:“越是反映主旋律的电视剧,越是要讲究作品的艺术性。”这个提法看来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C. 名人名言赏析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抄,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鲁迅先生的名言。
本人已离开学校多年,记不得原文是怎么写来的了,
我现在认为,它是说一类事情、一种方法、一种生活或行动的方式,如果被重复多次,那么至少证明它:
1.在一定条件下对于一定的目的是有效的;
2.由偶然做法变成习惯性的做法,例外变成了例行;
3.量变可以引起质变,重复变成了规律和标准;
4.对于一种成为了人们习惯作法的行为就很少有人会追问它的合理性或本质,从而会麻痹或禁锢人们的思想行为。

D. 求老电影 烈火真金 观后感!!急求!

剧情简介 · · · · · ·
1958年秋天,我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开始严惩盘踞在金门岛上的国民党军队。激战之中,敌人的一发炮弹突然落在了我军的炮兵阵地上,炸塌了弹药库,烈火蔓延向炮床。战士王志强为了抢救大炮,冲进火海,发射出最后一发炮弹,命中了敌人的运输舰。王志强负伤,被送进医院。诊断结果,他全身被烧伤的面积达80%,伤势异常严重。医院党委召开会议研究治疗方案,地委书记亲自布置抢救方案,许多互不相识的人都来自愿献血。一个中年妇女抢先来到血库,要求献血。原来,在一次空袭中,王志强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了她的女儿,使孩子得以幸免。王志强失血过多,昏迷不醒。杨军医、刘护士长和护士江玲守护在床边,精心护理他,终于使王志强度过了危险期。他醒过来的第一句话是“我要立刻到阵地上去”。换药对他来说,是一个严重的考验,王志强咬紧牙关,哼唱出了“我是一个兵”,用歌声打消了医务人员的顾虑。他的伤口感染了绿脓杆菌,需要植皮,需要噬菌体。结果,光是志愿献皮者就来了236人。三个工人同志的皮肤移植到了王志强的手上。两只手治好了,绿脓杆菌又感染了他的全身,杨军医用紫外线灯为他治疗,北京解放军总后勤部派飞机送来了噬菌体。王志强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鼓舞下,以吴运铎、无脚飞将军为榜样,积极地锻炼,终于战胜了病魔,勇敢地站了起来,他恢复了健康,重新返回了前线。

现在看来有些牵强,但喜欢当时人们的善良(自然,没有压迫的)人们以献血为责任,可以放下手上的工作,当时的官员可以让献血的群众坐自己的车…想想现在……虽然他们的语言很简单,但却真的很真实,时代进步了,人们的纯真却也少了,那个时代的纯粹,是我们现在学不来的。有些确实要好好看看…

E. 小小的我观后感

周末的上午,偶然观赏了电影频道的一部电影《小小的我》,心灵再一次受到洗礼。这部电影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如同当年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一样,撕心裂肺的痛。 故事讲述了一个伤残儿童短暂的一生。一场车祸夺走了小栗欣稚嫩的双手和行走能力,从此,她只能趴在阳台上静静地聆听校园里传出的广播体操,这样的日子,你能想象吗?一次次的跳跃运动,成了小栗欣心中永远的向往。每每出现她趴在阳台上的镜头,我都忍不住流泪。 她再也不能上学了。失去了行走能力,她不能走到学校,不能自己上厕所,更不能站起来回答老师的提问。没有了手,不能吃饭,不能写字,不能考试,甚至不能翻一页书。不能不能,太多的不能,想到这些,我的心,再也不能安静地跳动,我要窒息了。可是,我并没有看到栗欣的脸上有第二滴泪水,她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坚强,一个小小的心灵,却是那么的纯洁。随着剧情的推开,我终于明白了小小的栗欣带给我们的是一份大大的信心和力量。 爸爸妈妈的帮助,加上小栗欣自己的努力,她终于站在我们面前。虽然步伐跌跌撞撞,可她是忍着身体的伤痛在证明自己。她渴望上学,这样的信念支撑着她独自一人艰难地走到学校,跪着恳求老师收下她。“老师,求求你们收下我吧,我要上学,求求你们了!”看到此,我已然不能控制自己…… 老师终于被打动了,栗欣的脸上挂满了笑容。她默默地练习用嘴巴把铅笔送到残缺的双手上,捧着笔杆写字;默默地坐在教室里认真听讲。她的默默感染了同学们默默地向她学习,她的成绩居然排在全年级第一。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震撼!你可能会说,这并不现实!可我想说的是,身残志坚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还少吗?瞎子阿炳、中国的保尔--吴运铎、聋人发明家爱迪生、音乐家贝多芬、身患多种疾病仍坚持创作的海明威……事实证明了,身体残疾的人心灵不一定残疾,甚至比常人更加热爱生活。小栗欣不仅学习努力,还帮助同学改正坏习惯。当看到同学被欺负,她用实际行动教育了打人者。当一个健康的生命又是因为车祸失去双腿而无法承受重击的时候,小小的栗欣用自己的经历安慰他,告诉他眼泪只能流一滴。真情的感染终将战胜一切,真情的感染终将挽救一个生命。 然而,病痛的折磨还是要残忍地夺走栗欣的生命。或许正是因为她太小,小的无法战胜病魔,小的只能让你怜惜。当知道自己已经活不了多久的时候,她轻轻地在医生耳边说:“叔叔,请让我多活两天,让我爸爸妈妈再多高兴两天。”这样的话语,出自一个七八岁孩子的口中,这么懂事的孩子,为什么老天这么早就夺去了她的生命! “世界真好!集体真好!活着真好!……”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眼泪不知流了多少。悲伤、感动、震撼、痛心、惋惜……童心,已经被成年人遗忘的纯真,却焕发出灿烂的光彩。诚然主题曲中所唱:“那是一只小小的萤火虫,光虽小,却能在黑暗中发光,发亮……” 珍惜眼泪,珍惜生命,珍惜人生。

F. 叶圣陶的《友谊》中《邻居》观后感

自从我读了叶圣陶作品《荷花》里的《友谊》,感觉文中主角冯云特别得坚强,因为她的脚在跳高架的时候,膝关节摔坏了,在家里床上养伤。在床上的时候她感觉特别痛,当时,冯云想到了《把一切献给党》这本书,是吴运铎写他自己的经历的,又想起《关向应在病中》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我的一天》的两篇文章。她想:先生不是说过吗?不要天天口上说向那个学习,向这个学习,现在正是我向他们学习的时候,至少我的眼睛能看见东西,我的胳膊能随便动。奥斯特洛夫斯基能忍受,我怎么就不能忍受?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前途困难有的是,最要紧的是不向困难低头,拿出力量来克服一切困难,摔了一跤,膝盖肿了发痛,就说是困难吧,也只是细小的困难,难道就克服不了它?从这句话中我们感受到冯云这个姑娘有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第二天里,她自己躺在床上不能动弹,这时她知道不能看见同学的痛苦,她知道放学以后就会有人来看她,于是,她像漂流孤岛的鲁滨逊望见了轮船似的欣慰。要是我的话,我肯定会感到特别孤独而无聊,因为我的耐心不是很大。之后,她的同学经常写信给她,告诉她教室里的情况,有的使她热泪盈眶,有的令她伤心。她的同学一直在帮助她补课,这种精神令我们敬佩,渐渐的,冯云的腿好了起来,于是,她去学校进行了补考,分数十分令人满意,这是靠同学的帮助得来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团结的力量是最强的,不管多大困难我们都要克服。

G. 我是演说家观后感一百字

“当我哭泣抄我没有鞋子袭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这句话我看过不止一遍。刚开始,我看到这句话非常没有感觉,甚至感觉它和我以前看到的话语并没有什么区别,可是第二天,当我们的老师给我们讲拉一个故事,我才真正理解它的含义:一个小女孩,她看好了一双很漂亮很漂亮的鞋子,她非常喜欢,于是,就想让她的妈妈给她买,可是她们家很穷,并没有多余的钱给她买那双漂亮的鞋子。小女孩就感到非常的沮丧,漫无目的的走在大街上,很伤心;正当她在伤心的时候,她突然看到一位没有脚的残疾人,心里仿佛豁然开朗一般般,那一刻,她明白了许多许多……
这就是那个故事。当我们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我们是否想过那些比我们更糟糕的人,不要再为自己的问题而烦恼,因为或许有许多人,连你现在的一半好都没有,如: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音乐大师——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坐轮椅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享誉世界的作家和演说家——海伦·凯勒;中国的保——吴运铎……想想他们吧,后续你就会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更糟糕的事情了。

H. 关于文学作品

读音:wénxué zuòpǐn

[literature;literary works] 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或戏剧等形式的作品;尤指形式或表达优美并表现具有永久或普遍兴趣的作品

文学作品
在图书分类标引过程中, 文学作品与其它著作的区分是一个较有难度的问题。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 文学与邻近学科,包括与历史、新闻、 地理等之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出现了许多“杂交”的边缘文体著作, 使我们在分类标引时常常难于界定其类别。为此,在这一讲,我们对文学作品与其它著作的区分进行讨论。
要正确区分文学作品与其它著作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文学作品? 它与其它著作(非文学作品的学科著作)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只有从理论上明确这种区别,才能使我们在分类标引实践中, 紧紧抓住事物的本质,而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那么,什么是文学作品?
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学的认识,首先,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其次,它是用具体生动感人的形象,而不是象哲学、 社会科学那样用抽象的概念去反映社会生活;其三,它是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由此可见,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 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 ,作家始终进行的是形象思维的活动( 或方式)。它具有三个特点:
首先、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从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铸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其次、始终离不开想像(幻想、联想)和虚构;第三,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
文学作品的形象思维创作过程决定了文学作品与科学家们的运用逻辑思维创作的学科著作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区别可从以下五方面认识:
1、从内容来说,它们虽然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但学科著作采取了“对世界的科学的掌握方式”,材料翔实、 准确无误,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 原因、经过、结果必须真实,事物的外形、大小、性质、特征、用途、必须准确 ,所举的数字、图表、例子必须可靠, 一切都有具有客观的实在性; 而文学作品则采取了“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方式”,它依据生活而又经过虚构, 从不拘泥于真人真事, 人物不专用一个模特儿而是杂取多人、合而为一, 事件不全用事实而是采取一端、加以生发, 环境不只是依托一地一处而是根据需要加以组合、创造,一切都具有客观情理性。
2、从形式来说,它们虽说运用的媒介都是语言, 但学科著作的语言贵在朴实明白;而文学作品语言贵在文采飞动。
3、从作者来说,它们都是思维的成果,但学科著作主要用的是逻辑思维,以客观事实、统计数字、逻辑的判断和推理说话; 而文学作品主要用的是形象思维,以生动感人的形象描绘说话。
4、从读者来说,它们都有认知的价值,但学科著作诉诸读者以事实与理智,鉴赏者侧重于科学真实和实用功能的评价;而文学作品诉诸读者以感情和想象,鉴赏者侧重于艺术真实和审美创造的判断。
5、从功能来说,它们都有社会的价值,但学科著作主要是传递信息的工具,重在实用; 而文学作品是社会感化的手段,重在审美。
从以上特征的比较中, 我们可以认为,文学作品与其它著作的区别,在于它不以传递特定的具体知识为目的,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 不可能获得科学技术专门知识或具体的科学实验、生产与工作方法; 如果某种著作的主旨为传达特定的具体知识, 那么尽管它具有优美的文学价值,如司马迁的《史记》,也不属于文学范畴。
掌握文学作品与其它著作的本质区别,我们在分类标引过程中,就能较有把握的进行标引了。当然, 图书分类还有其特殊的一些规则, 还必须根据这些规则来标引。
下面, 我们对文学作品与其它著作的区分进行具体的讨论。
一、文学作品与文学研究著作的区分
在《中图法(儿童馆、中小学馆版)》中,文学类图书包括两类图书资料,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图书和各体文学作品。
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图书是以探索、研究文学领域规律为目的的科学著作 ,包括文学理论、文学评论和文学史。这类图书属于逻辑思维的科学著作范畴 ,一般容易作出判断。较容易混淆的是文学评论中的“文学欣赏”这一类图书区分问题。
所谓文学欣赏, 是读者观赏文学作品时特有的精神活动, 是以文学作品所提供的形象为根据的感受、体验和认识的过程。作为分类法中的类目, “文学欣赏”所收的是文学欣赏的理论与方法的著作,包括文学欣赏活动的认识过程、文学欣赏的共鸣现象等一般规律。在
《中图法(儿童馆、中小学馆版)》中 ,“文学欣赏”与“文学评论”合为一个类组,归到“I06文学评论、研究”类目中去。文学评论是文学评论工作者分析、研究作家的作品, 帮助读者正确欣赏和理解各种文学现象, 并总结创作经验、推动创作发展的著作。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 往往包含作品欣赏的印象、直感的判断,因此,文学欣赏与文学评论是紧密相关的。指导读者正确欣赏与理解文学作品的著作应归入“I06 文学评论、研究”及其相关下位类目。如, 魏玉山著的《微型小说阅读与欣赏》, 以微型小说的文体及其特点为主线, 分章论述微型小说的五个特性, 每章附有例文六篇, 每篇例文后有作品评析和阅读提示,其目的在于指导读者正确欣赏,应入I062.54。
此外,文学作品的简介、评析,也应归入“文学评论”。如, 杨丽萍主编的《中外名著100部析读》,选辑100 部中外名著篇目(不收作品), 逐篇予以介绍性的评析,包括作者简介和作品析读,兼有赏析及资料的双重功用,入I061。 同样,徐波编的《中外文学名著简介》,亦入I061。
但是,应该注意,以文学作品集(选)的形式编辑的,但又冠于作品欣赏、 赏析、选萃等题名的作品, 不应归入“作品欣赏”, 虽然也在作品之后编列了作者简介、注释等, 但其主要目的还是提供作品阅读,因此,应作为作品归类。如:
《白话封神演义赏析》,(明) 许仲琳原著,入I422.4。
《古今中外文学名篇拔萃:外国短篇小说卷》,柯岩主编,入I41。
由此可见, 文学作品与作品欣赏的区别在于其目的是提供阅读还是指导欣赏。
二、文学作品与历史著作的区分
文学和历史是最为邻近、最为亲密的,中国自古以来有“文史一家”之说,表明了原本存在着血缘相通的关系。文学与历史相互交叉渗透产生了一系列边缘性文体作品,如历史小说、 历史剧、史诗、历史故事、历史散文( 包括回忆录和传记)等。 这些边缘文体作品是归入历史还是归入文学, 其划分标准是:以是否忠于史实或虚构为界, 史实的记载入历史,艺术的虚构入文学。
1、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是历史与小说的交叉渗透产生的边缘文体。它以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广泛地、 多方面地反映历史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载体。它可以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 作者对故事情节大胆虚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更具有艺术真实和典型意义。历史小说, 其文学的“原色”成份较重, 应归入文学的史传小说类。
例:《淑妃文绣的一生》,柳溪著,入I427.53。
此外,历史剧、史诗的文学“原色”成份也很重,也应归入文学的有关类目。
例:《大风歌》(历史剧), 陈白尘著,入I323。
2、传记与传记文学: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的图书资料。传统的传记著作,强调的是人物考订,如年谱、行年考、大事记等,在《中图法》中,传记归为历史类。传记文学(或文学性传记),属于广义散文, 是以有名有姓的真人真事为对象进行创作的文学。其特征:一是忠于事实, 所写的内容确实是生活中存在和发生过的人和事;二是忠于历史,通过对人物生平事迹的描写,表现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在《中图法》中,传记文学归为文学类。 应该说, 传记与传记文学都是历史与文学相互交叉渗透而产生的边缘文体作品, 只是它们的“原色”含量有所不同。它们的区别,一般地说,以记述历史事实为主的史实性传记属于历史科学范畴, 入历史类; 用形象化手法生动地描写人物的文学性传记属于文学范畴,入文学类。
然而,传记与传记文学(或文学性传记)的界线是很难截然分清的。 尤其是近年来, 一些史实性传记采用了文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 冲击着“传记”的传统形式, 使传记与传记文学的界线变得模糊不清了。传记文学不同于虚构的人物故事为内容的其它文学作品, 它具有“传记”和“文学”双重性质。作为传记,它有信史的价值,作为文学, 它有艺术的功能。在实际图书分类过程中,有的名为传记文学,实为历史著作。 因此, 传记与传记文学的分类要视具体图书内容来归类。可以从以下二方面把握:
(1) 如是真实地反映历史事件或记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无虚构情节,只是在忠于史实的前提下, 适当进行艺术加工的, 可根据图书的最大用途归入历史类;以形象化方法,生动地描写人物形象,符合报告文学、故事或小说、 散文体裁特征的,才归入文学类的有关类目。
例: 《伟人孙中山》,李茂高编著,入K827.6。
《我的前半生》,溥仪著 , 入I521。
《藤野先生》,鲁迅著,入I626。
英雄人物事迹和各科先进人物事迹则入D政治有关类目。如,《中国当代少年英雄传》,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入D462.263。
(2) 记录人物一生或较长时间的生活历史, 旨在详尽地描绘出人物的成长和发展的历史,入历史类目;而只截取人物的某一阶段的活动片断, 旨在表现一定社会意义的主题的, 入文学的“报告文学”或“故事”类目。
例:《徐悲鸿的一生》,入K825.7。
《古今中外科学家故事精萃》,
尹学义编,入I892.7。
《名人少年故事》骆青、刘广春编写,入I892.7
3、回忆录:
回忆录是作者对自己或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历史追述, 应属于历史范畴。但是, 《中图法(儿童馆、中小学馆版)》中又将回忆录分列在“I5报告文学”的下位类和“K106、K206史料”“K8传记”的范畴中, 容量容易引起混淆。根据《中图法(儿童馆、中小学馆版)使用手册》的一些说明,对回忆录的分类,应注意不同类型图书的各自区别。
(1)“报告文学”中的回忆录,是指运用报告文学手段写作的, 富有文学特色,以史实为内容的回忆录。 它的特点是文学色彩很浓,讲究形象塑造,个性描绘,语言生动。
例: 《在彭总身边》景希珍口述 ,入I521。
《我的一家》,陶承著,入I521。
(2)“传记”类中的回忆录,是指对某人生平事迹的回忆。“史料”中回忆录,是指对历史事件的回忆。
例: 《白宫岁月 —— 基辛格回忆录》,入K837.12。
《茅盾回忆录》,入K825.6。
(3) 通过对人物的回忆而实际叙述某国的政治活动或政治事件的列入各国政治类。
例:《黑格回忆录》,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编, 收录黑格与里根的来往信件。信中主要商讨处理美苏、美中关系等重大问题,入D50。
4、故事体的历史读物:
故事体的历史读物, 在儿童读物中尤为突出。它以故事体裁为表现形式 ,事情的描述性、情节的生动性, 语言的口语性,都具有故事文体的特征。但是,它又如实地描述真实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 所写的人事地时等都具有一定的客观事实, 具有历史著作的客观与真实的内容特征。这类读物的归类, 主要把握其内容是否具有认识的实用性。如果某一故事体历史读物其功能旨在于提供教育认知的,则就应该归入历史类去;而只作为审美娱乐作用的读物, 则归入故事类中去。
例:《二万五千里长征》, 段万翰著,入K263。
《三大战役》,万庆华著 , 入K266。
《英俊少年》,墨瑶、 水秀编写,入I892.7
三、文学作品与新闻著作的区分
新闻与文学交叉渗透而产生的边缘文体作品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它具有三个方面特点:一是新闻性,它真实准确、 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严格忠于事实,写真人真事, 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二是文学性, 它把客观事实用艺术形式反映出来, 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三是政论性, 它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艺术感染力。
在《中图法(儿童馆、中小学馆版)》中,对于报告文学的分类是这样规定的:用文学笔法报道人物生平事迹的入报告文学; 用真实姓名作为典型人物并有虚构的故事情节写成的作品分入小说; 叙述人物的传记、生平事迹或回忆录入传记类。而用文学笔调, 旨在介绍某一学科领域概况或知识的入有关学科。这一规定可以这么分析:报告文学与其它著作的区别在于文学笔调的程度。作为真实而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边缘性文体, 报告文学包含多种样式:记录性的、概括性的、研究性的、故事性的、见闻录式的、回忆录式的等等。不同样式的报告文学,其文学与新闻的“原色”比例各不相同。故事性(或称小说性)的报告文学, 其文学“原色”较重; 概括性、研究性的报告文学,其新闻(或政论)“原色”则较重。因此, 文学性较强的报告文学应入文学类,而新闻性、 政论性较强的报告文学应入其相关类目。
然而,在实际的分类工作中,这个区分标准还是较难掌握的。报告文学最大特点就是真实而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各种斗争和经济建设成就, 诸如技术革命、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的经验、体会、科研成果等新人新事, 多用报告文学体裁来反映。如果单纯用“文学笔调轻重程度”来判明一书的归属,那么,在“政治”、“法律”、“经济”、“军事”等类下所列的有关“成就”、“体会”、“经验”等类目则无书可归。同时, 一般读者常会先从内容方面来考虑查找这方面的图书资料, 很少从一种文学样式来考虑查找。因此, 仅从“文学笔调轻重程度”来判明图书的类别是不够的 ,还要考虑图书资料的内容性质、作者旨意、读者对象和本馆任务的需要以及分类体系的安排。
根据上述的观点, 对用报告文学体裁写的著作进行分类不能一概而论。若报告文学著作内容是反映政治概况和经济建设成就的,可入“政治”和“经济”有关类目;若反映某研究成果、 经验、某工程技术革新的经过、经验体会, 应入各学科;若其内容是革命回忆录,应入报告文学的“回忆录”。
例: 《香港,1997》,海绵编著, 入D618。
《贺兰山下的枪声:宁夏地区重大典型案件审判纪实》, 邹献朝主编,入D912。
《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著,入I521。
四、文学作品与地理著作的区分
文学类的“散文”类中包含“游记”类散文,地理类中亦设有“旅行·游记”类目,这两个类目又如何区分呢?
游记类散文, 是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游途中的见闻,包括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名胜古迹, 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描述中往往夹以议论或抒情,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
地理游记,是对自然、名胜、城乡、物产、习俗的见闻实录。
两种图书的区分标准, 是看作者的写作目的。前者以抒情为主,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应入文学类;后者以实景为主,意在介绍地理知识,应入地理类。
例:《石英游记散文》,石英著,入I627。
《海南岛游记》,罗茂繁著 ,入K928.9。
五、文学作品与科学著作的区分
文学与科学, 二者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学科的相互渗透交融, 产生了“科学文艺”这一边缘文体出来。它们具有对科学材料作艺术概括, 同时又具有以艺术方法来认识科学的特点, 从文学中吸取了文艺性,从科学中获取了科学性,正是这种科学性、知识性的特点, 使它区别于一般文学作品, 不能笼统地将它们一概而论地归入一般文学体裁范畴之内。
“科学文艺”作品包括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电视剧本、科学故事、科学童话和科学小品等。不同的体裁, 造就了其文学特性的不同程度。
科幻小说,科幻电影、 电视剧本及科幻故事、科幻童话, 由于其虚构性很强,无可非议地归入文学类。 而科学故事和科学小品,则较为模糊。 有些科学故事和科学小品, 其科学性特点十分突出而压倒了文艺性特点。虽采用文学笔调, 但旨在介绍某一学科领域概况或知识,这样的作品,其特性偏向科学普及读物,其功能在于认知教育。因此,宜根据科学知识门类来归类。
例:《算得快》,刘后一著,入O121.4。
六、文学作品与语言著作的区分
(1)读物、读本:
由于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的, 许多文学名著又常被选为学习语言、文学的读本,所以两者容易混淆。分类时,应注意:凡为了学习语言、文学, 选用一些文学名著,并附有辞汇、语法、 修辞等语文方面的讲解或注释的, 应根据出版目的和读者用途归入语言类有关“读物”的类目。
例: 《中外文学作品精选:初中三年段》(中学课外阅读丛书) ,胡甫夏主编,入H1-482。
《小学阅读文选》,王有声编,中小学语文教学补充读物,供小学六年级使用)入H1-48。
(2)两种文字对照的作品
中外两种文字对照的文学作品, 选辑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语文用的, 也应归入语言类有关类目去。
例: 《丑小鸭》(英汉对照读物) ,丹顿改写,赵海天译注,入H31 -48。
汉语拼音注音的文学作品, 其选辑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语文用的, 也应归入语言有关类目去。
例: 《割掉鼻子的大象》,迟叔昌、于止著,王新民注音(汉语拼音 读物),入H125-48。
(3)启蒙读物:
文学作品的一些表现形式, 也常被人们用来作为启蒙教育的工具。如《三字经》一类的启蒙读物, 就是运用文字的声韵,编成许多适合儿童朗诵、 默想的书。它们虽有点诗歌的一些语言特点,如:押韵、有节奏、语调和谐等, 朗朗上口,易于记忆。 但这类读物不是文学作品。它的内容在于传递某种信息, 而不在表达思想感情, 因而其韵律与节奏不象诗歌那样自然地随情绪抑扬顿挫地发展。所以, 这类书应按内容和使用功能归类。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