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大象电影评论

大象电影评论

发布时间: 2021-02-28 14:35:18

⑴ 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分析一下《大象》这部影片拜托了各位 谢谢

也许特雷泽变成了爱丽丝只是个意外的误译。但Alex和Eric的行为似乎是难以避免的。 贝多芬在1810年4月27日创作了一首曲子,同年,这首曲子被他送给他的学生特雷泽·马尔法蒂。1876年,曲子在经历了马尔法蒂的转送和另一位德国音乐家之手后公布于众。名字叫《致爱丽丝》。据考证,曲名是误译。 今天,人们已经无法知道这首曲子原来的名字。就像人们无法知道Alex和Eric原来的样子。 电影的开始的是天空,固定画框下时间以超过平日数倍的速度进行着,却依然波澜不惊。大片的云朵仿佛水一样的淌过去。不着痕迹。只是太阳沉了下去。 电影中手持机器的跟拍让人丝毫感觉不到摄影机的存在。电影的中心就是人。除了人还是人。 这一天。John开车载着酒醉的父亲到学校等他的哥哥。Elias找到了一对模特准备他的摄影作品集。Michlle在帮老师整理阅览室的图书。这一天。醉酒的父亲在车里等待儿子。年轻的情侣在一起等待报道。这一天。三个女孩在一起没完没了的抱怨。黑白毛色的小狗在金发少年面前高高跃起。这一天。有更多的学生在学校里过着平静的生活。 范桑特在电影里陈列了数量多到让人发指的运动长镜头。他似乎并不害怕观众在影片前半段时睡着。 影片前面的一大部分都让人觉得如同电影开始的那个空镜头般波澜不惊。影片的叙事结构复杂精巧同时充满张力,不同人物的视角不断重复叙述枪杀开始前的那段时间,丝毫不显冗长的展示了一所普通高中和平常的一天。先是John,然后是Elias。人物一个一个的换,时间却始终是一个时间。手持机器特写人物头部跟拍运动长镜头在这段时间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无比巨大的程度。观众只能看清演员的脸甚至后脑勺。周围的空间全是虚的。范桑特用这种极端的拍摄方法告诉大家。主体是人。是人。是人!人!人!每一个人的名字在屏幕上被打出。如果这是电影主角的待遇的话,那么枪杀开始前观众已经记住了不下五个主角。范桑特也是用这种方式来告诉人们每一个人的重要性。他们有亲人,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而范桑特也特意渲染了“每一个个体”和“每一个个体”在生活中相遇甚至仅仅是擦肩时的瞬间。John在碰到Alex和Eric前逗狗的时候,Jordan和三个女孩擦肩而过的时候,摄影机的升格拍摄刻意个强调了人和人的相遇。而Elias给John拍照,同时Michlle从两人身边跑过的镜头,导演更是分别用三个人的视角拍摄三遍。这也是整个电影最让人赞叹的地方,这段过程中,影片叙事结构组合的复杂和巧妙让人兴奋不已。John,Elias,Michell是三条相交的线。也是叙事结构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是学习糟糕的金发少年。一个是热爱摄影的英俊小伙。一个是不默默无闻惹人注意的普通女生。如果让我打个牵强的比喻。我想我们可以说成绩糟糕关心家人在房间里哭泣的John代表了少许的叛逆,内心的脆弱和对亲情的渴望。为了摄影集放弃音乐会的Elias代表了对理想的追求。稍带抱怨最终接受且热心帮助老师的Michell代表了最普通和默默无闻的人们。这三个人曾经相遇。叛逆和理想是好朋友。理想为叛逆少年照出他的样子,普通人低着头从他们身边默默跑过。默默无闻的人第一个死在枪下时,追求理想的人虽然同样丧生却在死前拍到了自己想要的照片。而看清了自己的少年,走出了学校。走向了安全且更加宽广的天地。我们可以说整部电影里所有人物,其实都是指向这三个人。三个不停抱怨的女孩和陷入甜蜜爱情的情侣本质上和灰头土脸的Michell是一样的。自以为是的叛逆或者甜蜜下,其实依然是默默无闻的人。而校长则是他们的一个成年人的版本。那个黑人和Elias一样,他想拯救大家,可是却因此壮烈的死在了枪下。被黑人救出的那个吻过John其实和John一样,他们给予别人爱,自己却同样无助脆弱,甚至不知道自己从就在边上的窗子里逃出。在说清了这些人同时,范桑特告诉了我们爱的意义。也正是这些人一次次的擦身,支撑起了影片前半段繁复庞大的骨架。三次拍摄在拍照时的三人相遇。两次拍摄在阅览室时的两人相遇。两次拍摄三个女孩和那个男孩在过道里的相遇。这些人的一次次错身让整个影片的结构异常的让人兴奋。 这个过程中,范桑特一直在强调,你生活中的每一个不起眼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影片的主题是校园枪杀,但是枪杀直到最后小半部分才初现端倪。人们在Alex被同学用奶油砸了以后大多只会认为这是个可怜的软柿子。更不会知道,他在食堂里用小本记录的,其实是一套详细的杀人计划。 影片前半部分掩饰的太好,这平静的日子实在不像会出什么事。人们可能在John走出校园,碰到两个“装束奇怪”的人时才开始疑惑。而Michell抬头时听到的那一声枪械上膛的声音。又被范桑特的闪回用一个锁门的声音成功的掩饰了。Alex在房间弹琴,《致爱丽丝》的音乐响起。镜头三次掠过墙上的鲜红的涂鸦。琴声一直没有间断,可以听的出弹的并不娴熟,但却没有停下的意思,尤其当镜头对准了床上玩电脑游戏的Eric纵深推近的时候,钢琴在一旁响的异常坚决。而当镜头切到屏幕时,音乐又回到舒缓优美。而他们所玩的电脑游戏似乎也和我们平日里接触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不同,你的敌人是一群完全没有反抗能力的人。Eric就在这样在音乐下,杀死一个又一个手无寸铁甚至不会逃命的人。 然后电影的主题开始显露。希特勒的头像,手举纳粹旗帜的人们,送来的包裹里拿出的不是一把玩具。充足的弹药,周密的计划。大家终于明白了枪杀即将开始。大家还知道两个人是GAY。如果回顾之前学校讨论时大家对同性恋问题的不理解。不知道算不算为两人的行为找的一个牵强的理由。 和父亲道别时Alex脸上闪过不易察觉的失落,但是这没能阻止什么。 “我们在学校一点也不开心”“最重要的是开心”Alex这样说。“对”Eric这样说。 Eric头上的头巾和电脑游戏中左下角的那个如此相似。而Alex反带的鸭舌帽让我想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霍尔顿·考尔菲德。叛逆的霍尔顿变成了走向极端的Alex。帽子也从红色变成了黑色。 如我一开始的猜测,Michell第一个被杀死。然后一个一个的继续。镜头依然是手持机器特写头部,周围的一切包括那些被枪杀的人全部虚掉。那些之前还是“主角”的人,成了模糊的远处一个个倒下的身影。 那个黑人是个奇怪的角色,甚至让我一度产生了他的名字叫“大象”这样的想法。 Eric最后被Alex杀死,特写中的脸轰然倒下。Alex走进空洞的镜头。 电影最后的留白充满张力。我开始以为那只是一个调整节奏的空镜头。一直在等待一个最后的交代。而看到打出的字幕时。我怅然若失。 整部影片交代了的人物里。范桑特终于没有全部杀死,他让其中的两个幸免于难。就是一头金发的John和曾经在John哭泣时吻了他的那个女孩。这两个人也出现在电影的海报上。这也许就是范桑特的态度,爱带来的力量。我在想,如果也有人给Alex一个吻。那么是不是大家都能活下来? 故事脱胎于1994年震惊全美的科伦拜恩校园枪案。两名学生带着一身的自动武器冲进学校,在杀死十二名学生和一名老师后两名学生饮弹自尽。电影的很多细节还原了当时的新闻。比如其中一名学生喝下死去同学喝剩的饮料这一画面就曾被学校监视器拍下。在这个基础上导演添加了很多元素。同性恋,校园暴力,枪支泛滥,毒品。这部平静的电影里包含了太多不能让人平静的元素。 而本片的片名也由此而来,“大象”一词来自爱尔兰作家Bernard MacLaverty关于“问题出现但是不去解决”的一个比喻,他说,“这就仿佛你屋里有头大象,它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你不可能无视它的存在,但是,大家却都默契的从不谈论它,一起漠视它,很快就习惯了它的这种存在。”而这样的漠视甚至是歧视终究会让问题激化,哪怕是温顺如大象一般,暴怒后也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巨大威力。 同性恋,校园暴力,枪支泛滥,毒品。这部平静的电影里包含了太多不能让人平静的元素。而范桑特一如当年的贝多芬,将这样一部电影,献给他的学生。献给所有的人们。

⑵ 美国电影《大象》的观后感,1000字左右,用专业的电影视角评析,顺带解说为什么叫《大象》,要现写的

是科德的学生吧

⑶ 顶楼的大象的影片评价

《顶楼大象》刻画的是集执着、中毒、记忆、失去和爱等复杂情感于一身的三个版30多岁的男人,在权表面看起来近乎完美的生活下所隐藏的不安和剧烈的暗涌。这是一部赤裸裸地展现男性这种动物想法和思维方式的电影,该片把跨越20即将步入40、30多岁的男人们内心深处特有的恐惧和孤独用一场场亲热戏表达出来,想挣脱欲望的束缚却又时刻被捆绑住,电影将男人这种自私而无奈的矛盾心理描绘得很到位。该片破格的影像和感性的风格也得到了很多海外优秀电影节的认可(鄂东网 评) 。
《顶楼的大象》中主演们上演的大胆情欲戏和性爱场面,引起不少网民兴趣,但是由于情色片在韩国早已风头不再,该片上映后的票房口碑均一般(新浪网 评) 。

⑷ 大象的影片评价

《大象》:青春不残酷
《大象》是加斯·范·桑特确立新风格的代表作,2003年在戛纳斩获大奖,题材的敏感性和形式的先锋色彩都是它加分的地方。如今看来,它依然像是一个精致传神的小品,震撼之外有很多地方值得品味。
大象之形
青春的色彩就是鲜亮,《大象》也是这样。全片没有太多阴暗的色调,基本上是在秋日艳阳普照的状态下,校园风景宜人,教室窗明几净。即使如影片首尾处的云天一色,被过滤的色彩暗淡却依然纯净。从色彩的调性上看本片,冲淡中透露出一点张扬,很适合青春的眼光和心思。
《大象》采用的非线性叙述结构,从效果上看显得非常随意,同一时空的多视角再现也充满了游戏感。开篇不久,帅哥Nathan与黑人小伙Benny在玩橄榄球,然后绕操场跑圈的卷发女孩Michelle进入镜头,仰头望天,天空中(画外音)响起了贝多芬的《月光》(雀斑杀手Alex此时正在家中弹奏此曲)。在一个场景中交代三个人物的出场,又通过一个隐藏的人物纠结三人的命运(全部被杀手所杀),来铺垫后来的震撼,这样的安排与其说是匠心,不如说是游戏。
还有一处很明显的三重视角的时空交错。要离开教学楼的金发少年John,进入大楼的摄影爱好者Elias,两人在走廊相遇,卷发女孩Michelle从他们身旁匆匆跑过。这个镜头以三个人为视点各自跟拍了一次,除了增加观赏趣味很难说有什么揭示主题的太多意义,但它强化了观众的宿命意识,出来的万事大吉,进去的一命呜呼,一次次的演示给你看,直到你抓狂。
《大象》的长镜头,在静观人物的同时略带主观,有时候跟着人物走出老远,很有意味。帅哥Nathan从球场回教学大楼,镜头就在后面不动声色地跟着。直到他拐下山坡,要进入大楼,镜头停了下来,像是不忍心让他进去,却只能无可奈何地停在原地,犹豫着,然后还是跟了进去。
大象之神
雀斑杀手Alex受到了帅哥Nathan的欺负,忍受似乎是他唯一的选择。这个典型的弱势个体的受气包形象,弹得一手还不错的钢琴,有一个还能谈得来的朋友(Eric),绝对是个平凡的有点猥琐的男孩。这样的男孩到处都是。
不需要苦大仇深,让所谓的时代背景、社会现象、意识形态统统见鬼去,青春承载不了那么多清醒的认识。于是镜头中出现了电脑上的杀人游戏、随意点入的卖枪网站、电视画面中的法西斯,但这些都构不成主题,充其量只是背景,它们似乎影响了Eric和Alex,又不过是些熟视无睹的东西。
轻才是青春的主题。想想自己的青春期,有没有在憋屈和愤怒的时候,想过拥有一把枪。那些被人们内心放大的“少年的愁”,大到可以去杀人,但在《大象》甚至是有些刻意的客观和冷静里,无非是一种青春的轻。
大象之外
电影如果能带给人们感动,它就是有诚意的;如果再能带出一些思考,它就是智慧的;如果还能传递出一种诗意,那它就是完美的。往往是观众激动了、思辨了,却落得余味空空。因为诗意的电影太容易变成造作,所以没什么人敢轻易标榜。
格斯范桑特是个起伏不定的导演,也许是青春期过长的缘故,因此描画青春躁动的主旨一直未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盖瑞》发端,经由《大象》、《最后的日子》构成的所谓“死亡三部曲”,及至《滑板公园》,他所崇尚的极端的“极简主义”所营造出的奇异风格——极度简约的画面、故事、音乐等,但决不简陋。

⑸ 如何评价电影《大象》

今天又回味了一遍这部电影。还是很不错。

其实为什麼Alex把Eric也射杀了,是因为前面版一分钟的铺垫,权影片一段部分是他在寻找猎物,但是确一无所获,Alex一直是一个内心急躁的人。

这个部分应该算是影片最戏剧化的情节了。

浴室kiss也只是young teen之间的行为吧。eric还是alex有问说have you ever kiss someone,因为都没有,那麼就互相亲吻吧。我很喜欢这一幕。

⑹ 电影《大象》表达了什么

大象其实是一个象征意义的元素。象征着不受控制狂野粗暴,与青少年时期难以控制的叛逆危险思想相吻合。告诫家长提高警惕。关注未成年健康成长。

⑺ 求电影《大象》的故事梗概

影片根据1999年震惊世界的美国哥伦拜恩中学校园枪击案改编,讲述了在美版国一所普通中学发生的一场权恶性枪击案的过程以及前几个小时的事情。约翰逃课未果,被父亲逼着回到学校上学;艾利亚喜欢摄影,在校园内外拍一些人物和风景照片回到学校自己洗印,米雪儿受人冷落,心情低落,到校图书馆帮助做工;乔丹刚刚交了一个新女朋友凯丽,被尼科尔等女孩子议论纷纷;而此时的埃里克和阿莱克斯由于经常受到别人欺负,无意间通过互联网买到了枪,他俩在家里午睡之后,决定到校园里大开杀戒,他们经过简单策划之后,身穿美军野战装走进了教学楼,孩子们的命运被改变了,惨剧在这个阴云密布的下午发生了。

⑻ 你认为电影《大象》表达了什么

这个影片看似平静,实则让人心里总是泛着莫可名状的感慨,或者叫悲戚。晴朗、时光、躁动、命运,陷入了形而上的纠结里。可是,生者的生活总要继续的。或许我们应该抬起头,仰望天空。晴和雨,都有。

⑼ 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分析一下《大象》这部影片

也许特雷泽变成了爱丽丝只是个意外的误译。但Alex和Eric的行为似乎是难以避免的。

贝多芬在1810年4月27日创作了一首曲子,同年,这首曲子被他送给他的学生特雷泽·马尔法蒂。1876年,曲子在经历了马尔法蒂的转送和另一位德国音乐家之手后公布于众。名字叫《致爱丽丝》。据考证,曲名是误译。

今天,人们已经无法知道这首曲子原来的名字。就像人们无法知道Alex和Eric原来的样子。

电影的开始的是天空,固定画框下时间以超过平日数倍的速度进行着,却依然波澜不惊。大片的云朵仿佛水一样的淌过去。不着痕迹。只是太阳沉了下去。

电影中手持机器的跟拍让人丝毫感觉不到摄影机的存在。电影的中心就是人。除了人还是人。

这一天。John开车载着酒醉的父亲到学校等他的哥哥。Elias找到了一对模特准备他的摄影作品集。Michlle在帮老师整理阅览室的图书。这一天。醉酒的父亲在车里等待儿子。年轻的情侣在一起等待报道。这一天。三个女孩在一起没完没了的抱怨。黑白毛色的小狗在金发少年面前高高跃起。这一天。有更多的学生在学校里过着平静的生活。

范桑特在电影里陈列了数量多到让人发指的运动长镜头。他似乎并不害怕观众在影片前半段时睡着。

影片前面的一大部分都让人觉得如同电影开始的那个空镜头般波澜不惊。影片的叙事结构复杂精巧同时充满张力,不同人物的视角不断重复叙述枪杀开始前的那段时间,丝毫不显冗长的展示了一所普通高中和平常的一天。先是John,然后是Elias。人物一个一个的换,时间却始终是一个时间。手持机器特写人物头部跟拍运动长镜头在这段时间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无比巨大的程度。观众只能看清演员的脸甚至后脑勺。周围的空间全是虚的。范桑特用这种极端的拍摄方法告诉大家。主体是人。是人。是人!人!人!每一个人的名字在屏幕上被打出。如果这是电影主角的待遇的话,那么枪杀开始前观众已经记住了不下五个主角。范桑特也是用这种方式来告诉人们每一个人的重要性。他们有亲人,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而范桑特也特意渲染了“每一个个体”和“每一个个体”在生活中相遇甚至仅仅是擦肩时的瞬间。John在碰到Alex和Eric前逗狗的时候,Jordan和三个女孩擦肩而过的时候,摄影机的升格拍摄刻意个强调了人和人的相遇。而Elias给John拍照,同时Michlle从两人身边跑过的镜头,导演更是分别用三个人的视角拍摄三遍。这也是整个电影最让人赞叹的地方,这段过程中,影片叙事结构组合的复杂和巧妙让人兴奋不已。John,Elias,Michell是三条相交的线。也是叙事结构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是学习糟糕的金发少年。一个是热爱摄影的英俊小伙。一个是不默默无闻惹人注意的普通女生。如果让我打个牵强的比喻。我想我们可以说成绩糟糕关心家人在房间里哭泣的John代表了少许的叛逆,内心的脆弱和对亲情的渴望。为了摄影集放弃音乐会的Elias代表了对理想的追求。稍带抱怨最终接受且热心帮助老师的Michell代表了最普通和默默无闻的人们。这三个人曾经相遇。叛逆和理想是好朋友。理想为叛逆少年照出他的样子,普通人低着头从他们身边默默跑过。默默无闻的人第一个死在枪下时,追求理想的人虽然同样丧生却在死前拍到了自己想要的照片。而看清了自己的少年,走出了学校。走向了安全且更加宽广的天地。我们可以说整部电影里所有人物,其实都是指向这三个人。三个不停抱怨的女孩和陷入甜蜜爱情的情侣本质上和灰头土脸的Michell是一样的。自以为是的叛逆或者甜蜜下,其实依然是默默无闻的人。而校长则是他们的一个成年人的版本。那个黑人和Elias一样,他想拯救大家,可是却因此壮烈的死在了枪下。被黑人救出的那个吻过John其实和John一样,他们给予别人爱,自己却同样无助脆弱,甚至不知道自己从就在边上的窗子里逃出。在说清了这些人同时,范桑特告诉了我们爱的意义。也正是这些人一次次的擦身,支撑起了影片前半段繁复庞大的骨架。三次拍摄在拍照时的三人相遇。两次拍摄在阅览室时的两人相遇。两次拍摄三个女孩和那个男孩在过道里的相遇。这些人的一次次错身让整个影片的结构异常的让人兴奋。
这个过程中,范桑特一直在强调,你生活中的每一个不起眼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影片的主题是校园枪杀,但是枪杀直到最后小半部分才初现端倪。人们在Alex被同学用奶油砸了以后大多只会认为这是个可怜的软柿子。更不会知道,他在食堂里用小本记录的,其实是一套详细的杀人计划。

影片前半部分掩饰的太好,这平静的日子实在不像会出什么事。人们可能在John走出校园,碰到两个“装束奇怪”的人时才开始疑惑。而Michell抬头时听到的那一声枪械上膛的声音。又被范桑特的闪回用一个锁门的声音成功的掩饰了。Alex在房间弹琴,《致爱丽丝》的音乐响起。镜头三次掠过墙上的鲜红的涂鸦。琴声一直没有间断,可以听的出弹的并不娴熟,但却没有停下的意思,尤其当镜头对准了床上玩电脑游戏的Eric纵深推近的时候,钢琴在一旁响的异常坚决。而当镜头切到屏幕时,音乐又回到舒缓优美。而他们所玩的电脑游戏似乎也和我们平日里接触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不同,你的敌人是一群完全没有反抗能力的人。Eric就在这样在音乐下,杀死一个又一个手无寸铁甚至不会逃命的人。

然后电影的主题开始显露。希特勒的头像,手举纳粹旗帜的人们,送来的包裹里拿出的不是一把玩具。充足的弹药,周密的计划。大家终于明白了枪杀即将开始。大家还知道两个人是GAY。如果回顾之前学校讨论时大家对同性恋问题的不理解。不知道算不算为两人的行为找的一个牵强的理由。

和父亲道别时Alex脸上闪过不易察觉的失落,但是这没能阻止什么。

“我们在学校一点也不开心”“最重要的是开心”Alex这样说。“对”Eric这样说。

Eric头上的头巾和电脑游戏中左下角的那个如此相似。而Alex反带的鸭舌帽让我想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霍尔顿·考尔菲德。叛逆的霍尔顿变成了走向极端的Alex。帽子也从红色变成了黑色。

如我一开始的猜测,Michell第一个被杀死。然后一个一个的继续。镜头依然是手持机器特写头部,周围的一切包括那些被枪杀的人全部虚掉。那些之前还是“主角”的人,成了模糊的远处一个个倒下的身影。

那个黑人是个奇怪的角色,甚至让我一度产生了他的名字叫“大象”这样的想法。

Eric最后被Alex杀死,特写中的脸轰然倒下。Alex走进空洞的镜头。

电影最后的留白充满张力。我开始以为那只是一个调整节奏的空镜头。一直在等待一个最后的交代。而看到打出的字幕时。我怅然若失。

整部影片交代了的人物里。范桑特终于没有全部杀死,他让其中的两个幸免于难。就是一头金发的John和曾经在John哭泣时吻了他的那个女孩。这两个人也出现在电影的海报上。这也许就是范桑特的态度,爱带来的力量。我在想,如果也有人给Alex一个吻。那么是不是大家都能活下来?
故事脱胎于1994年震惊全美的科伦拜恩校园枪案。两名学生带着一身的自动武器冲进学校,在杀死十二名学生和一名老师后两名学生饮弹自尽。电影的很多细节还原了当时的新闻。比如其中一名学生喝下死去同学喝剩的饮料这一画面就曾被学校监视器拍下。在这个基础上导演添加了很多元素。同性恋,校园暴力,枪支泛滥,毒品。这部平静的电影里包含了太多不能让人平静的元素。
而本片的片名也由此而来,“大象”一词来自爱尔兰作家Bernard MacLaverty关于“问题出现但是不去解决”的一个比喻,他说,“这就仿佛你屋里有头大象,它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你不可能无视它的存在,但是,大家却都默契的从不谈论它,一起漠视它,很快就习惯了它的这种存在。”而这样的漠视甚至是歧视终究会让问题激化,哪怕是温顺如大象一般,暴怒后也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巨大威力。
同性恋,校园暴力,枪支泛滥,毒品。这部平静的电影里包含了太多不能让人平静的元素。而范桑特一如当年的贝多芬,将这样一部电影,献给他的学生。献给所有的人们。







⑽ 微电影《大象》观后感

在毫无背景的情况下观赏这部电影,肯定会对《大象》的名字产生疑问。明明讲述的是校园枪击事件,为什么会冠上这样一个让人不解的片名?除了影片海报上出现的大象身影,以及主人公A和E房间墙壁上出现的大象素描,好像整部片子中再无大象的身影。关于片名的一种说法是导演参考了1989年BBC摄制的描写爱尔兰政治暴力的电影《大象》,认为这两部影片在故事和风格上有相像之处。另一种说法则是从大象这种动物的天性出发。而我则更倾向于后者。大象作为一种比喻,它代表着集温顺和暴躁于一身。青春期的大象是最危险的,它有可能就静卧在哪里甚至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可是一旦爆发就具有毁灭性的力量。青春期的大象,乍一想来好像特指的是两个杀手A和E——他们在校园里只是众多学生中的普通二人,却制造了这场悲剧性的震惊世人的案件,就像突然间爆发的大象。使他们爆发的原因,可能是同学对他们的欺负,可能是他们对于纳粹的形象和暴力电子游戏的沉迷,也可能叛逆的心理甚至是同性恋情。但是细细想来,难道同样的悲剧就没有可能出自于其他人之手吗?逃课未果,被父亲逼着回到学校上学,面临拘留管制的J;由于外形而受到嘲笑和冷落的M;为了友情和爱情分配不公问题而争执不休,采用极端方式催吐减肥的三个女生;在露营时有过性行为并有可能导致怀孕的C和她的男朋友N;以及未被明确说明的其他一些人,难道就不会成为悲剧的制造者么?我们习惯于忽视,就像大象出现在起居室,人们要么假装它不可能在那儿,要么以为它不是真的大象。其实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有毁灭美好的能力,每一件细小的事情都可能成为他们毁灭美好的理由——大象无处不在。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