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妹子影评
① 走雪山过草地观后感 急急急急急急急!!!!!
红军精神
-----《走过雪山草地》观后感
说到红军,我们并不陌生,从小便欣赏了许多影片和书籍,但是今天学校组织去看的《走过雪山草地》,却又一次令我的心灵震撼,不得不再一次佩服这种红军精神。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红军长征中翻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历程中。
在这一小队红军中,有一对夫妻,妻子苦妹子刚怀孕。再过草地前,丈夫欧阳想“开小差”,他认为他们会在草地中牺牲,他想带苦妹子一起走,可是苦妹子不答应,作为一个红军不应该逃跑。拥有着红军精神的苦妹子,在丈夫逃跑时,义无反顾的扣动了手枪,看着丈夫到倒下,她自己虽心痛,但她维护了红军应有的品质。看到这时,全场同学一齐鼓掌喝彩。这便是红军精神,它使人们维护正义,令人们尊敬。
在过草地时,年幼的彤儿骑马时不小心将自己的粮袋划破,老马偷偷将自己的粮食放在了彤儿的粮袋中,没有告诉任何人。老马好几天没有吃饭,每到吃饭时间都偷偷去吃草,队中的其他人以为他去吃独粮,便开始逐渐冷落他。最后才发现他饿死在草地里。红军们脱下了帽子,向他致敬。这一幕令我的内心很不平静,老马虽死了,但大家会记得他救了彤儿。这便是红军精神,永远为他人奉献。
红军剧团的同志爬雪山,过草地,他们团结奋斗,相扶相帮,背着、抬着,在荆棘中、在冰雪上、在泥泞里艰难跋涉。就像毛泽东的诗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精神就是顽强拼搏,以强大的毅力战胜重重困难与危机。
他们以革命的大无畏精神与艰难险阻、恶劣环境抗争;他们以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面对伤痛甚至牺牲;在危险时刻、紧要关头,他们自觉地、勇敢地而又义无反顾地选择自己流血牺牲,而把生的权利留给别人!
今天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我一定会在生活中实施这种红军精神去帮助更多的人,也希望在现在的富足社会中,这种精神会重新传播给每一个人。
② 过雪山草地观后感 急急急急,越快越好,谢谢。。。。。。
《走过雪山草地》观后感
说到红军,我们并不陌生,从小便欣赏了许多影片和书籍,但是今天
学校组织去看的《走过雪山草地》,却又一次令我的心灵震撼,不得不再一次佩服这种红军精神。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红军长征中翻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历程中。
在这一小队红军中,有一对夫妻,妻子苦妹子刚怀孕。再过草地前,
丈夫欧阳想“开小差”,
他认为他们会在草地中牺牲,
他想带苦妹子一起走,
可是苦妹子不答应,作为一个红军不应该逃跑。拥有着红军精神的苦妹子,
在丈夫逃跑时,义无反顾的扣动了手枪,看着丈夫到倒下,她自己虽心痛,
但她维护了红军应有的品质。这便是红军精神,它使人们维护正义,令人
们尊敬。
在过草地时,年幼的彤儿骑马时不小心将自己的粮袋划破,老马偷偷
将自己的粮食放在了彤儿的粮袋中,没有告诉任何人。老马好几天没有吃
饭,每到吃饭时间都偷偷去吃草,队中的其他人以为他去吃独粮,便开始
逐渐冷落他。最后才发现他饿死在草地里。红军们脱下了帽子,向他致敬。
这一幕令我的内心很不平静,老马虽死了,但大家会记得他救了彤儿。这
便是红军精神,永远为他人奉献。
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就是由无数烈士的生命和鲜血谱写成的!就是这
样一群人风雨与共,逆境同心,用血与肉铸造了一座永恒的历史丰碑!也
铸造了一种伟大的红军精神!
这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史册中,
成为我们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成
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青少年的精神财富!
红军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的学习
也是过雪山过草地。我们要以“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鼓舞自己,在逆
境中不怕失败,敢于吃苦、不畏艰难,勇敢、顽强、不断前进!
③ 关于著名导演的问题
太多了,写不下了,我只说中国的吧
郑正秋
编导故事片:
1913:难夫难妻(与张石川合作)
1926:小情人 一个小工人
1927:二八佳人 血泪碑 杨小真
1928:黑衣女侠 侠女救夫人 血泪黄花(前集)
1929:血泪黄花(后集) 刀下美人 战地小同胞
1930:桃花湖(前后集)
1931:红泪影 玉人永别
1932:自由之花
1933:春水情波 姊妹花
1934:再生花 女儿经(与洪深、张石川、沈西苓等合作)
电影剧作:
1922:滑稽大王游沪记 掷果缘 大闹怪剧场 张欣生
1923:孤儿救祖记
1924:玉梨魂 苦儿弱女 好哥哥
1925:最后之良心 小朋友 上海一妇人 盲孤女 早生贵子
1927:挂名的夫妻 侠风奇缘 山东马永贞 车迟国唐僧斗法
1928:美人关 火烧红莲寺(第一集) 大侠复仇记 女侦探
1929:新西游记
1930:娼门贤母
1931:恨海
导演影片:
1927:梅花落(上中下集)
1928:白云塔 碎琴楼
1935:热血忠魂(与张石川、徐欣夫、吴村等合作)
演出影片:
1922:滑稽大王游沪记 掷果缘
1924:苦儿弱女 诱婚
张石川
张石川(1890-1953),中国电影导演,事业家。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的导演。
1916年,他创办幻仙影片公司,将文明戏《黑藉冤魂》搬上银幕。
1922年由他和郑正秋等人发起组织了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
他的主要作品有:《火烧红莲寺》第五至第十六集的编剧;《歌女红牡丹》、《火烧红莲寺》第一至第十六集、《白云塔》、《孤儿救祖记》、《掷果缘》、《难夫难妻》等片的导演;《黑籍冤魂》中的男演员之一。
沈浮沈浮,原名沈哀鹃,又名百宁。天津人。家境贫寒,早年失学,曾做小贩、照相馆徒工。1924年入天津勃海影片公司任演员,自编自导自演无声喜剧短片《大皮包》。1933年在上海加入联华影业公司,曾任《联华画报》编辑,后任编导。先后编导《出路》、《无愁君子》等影片。所作电影剧本《狼 山喋血记》被认为是较优秀的国防电影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后,与陈白尘、白杨等组织上海影人剧团,辗转至重庆,导演舞台剧《草莽英雄》、《 两面人》、《日出》、《雷雨》、《 雾重庆》、《群魔乱舞》等,同时创作话剧剧本《重庆二十四小时》、《 金玉满堂》、《小人物狂想曲》等。 抗战胜利后到北平,任中电三厂副厂 长,编导影片《追》。后至上海,加入昆仑影业公司。1948年编导影片《 万家灯火》,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充分表现了下层知识分子觉醒的过程。 1949年编导《希望在人间》,导演手法细腻含蓄,生活气息浓郁。同时还参与编写电影剧本《乌鸦与麻雀》, 建国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导演。19 56年导演影片《李时珍》。同年赴苏联考察宽银幕立体声影片导演业务。 1958年导演了中国第一部宽银幕立体声影片《老兵新传》,于1959年获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技术成就银质奖。后相继导演《万紫千红总是春》、《北国江南》、《曙光》等。其中《曙光》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 。其创作态度严谨,富于探索精神; 风格朴实沉厚,抒情意味浓郁;结构布局和节奏处理,尤见功力。曾任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一届委员、第二至四届常务理事,中国影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等职。编导故事片1926:大皮包 1933:出路1935:无愁君子 1937:联华交响曲·三人行天作之合自由天地1946:圣城记1947:追1948:万家灯火(与阳翰笙合作编剧)1949:希望在人间 电影剧作 1936:狼山喋血记1949:乌鸦与麻雀(与王林谷、徐韬、赵丹等合作)导演故事片1954:斩断魔爪1956:李时珍1959:老兵新传万紫千红总是春1963:北国江南1979:曙光演出影片1926:大皮包1936:迷途的羔羊1937:艺海风光·电影城
郑君里,曾用名郑重,千里。1911年生于上海,原籍广东中山,中国著名电影演员、导演。自幼家境贫寒,进义学念书。因酷爱艺术,读到初中二年级,毅然中途辍学,考入南国艺术学院戏剧科学习,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1929年夏,在南国社参加《莎东美》、《卡门》等剧的演出,与陈白尘等创办《摩登》戏剧半月刊。1931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起草《最近行动纲领——现阶段对于白色区域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同时,他还加入摩登剧社、大道剧社,演出《乞丐与国王》、《血衣》、《乱钟》等剧。1932年,加入联华影业公司为基本演员,先后在《火山情血》、《奋斗》、《大路》、《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近20部影片中担任主要或重要角色,并参加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出《娜拉》、《大雷雨》等剧。在银幕和舞台上,以形体动作洒脱自如,并善于把握并表达角色的内在情绪,富于艺术魅力而成名。抗战爆发后,任上海救亡演剧三队队长。1940年,在重庆加入中国电影制片厂,任新闻影片部主任,历时两年,赴西北、西南地区拍摄各兄弟民族团结抗战的长纪录片《民族万岁》。1943年,参加中国艺术剧社,导演了《戏剧春秋》、《祖国》等剧。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任昆仑影业公司编导委员会委员。1947年,与蔡楚生合作编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虽是在老艺术家指导下的电影导演学步之作,却已显露出他作为一名电影导演的非凡的禀赋与才华。翌年,他参加了电影剧本《乌鸦与麻雀》的集体创作,并单独执导了该片,以强烈的使命感和鲜明的时代感,真实地记下了蒋家王朝的“最后罪恶史”。影片在人物刻划、场面调度、镜头处理,以至细节运用等方面,都体现出他对电影特性的深刻理解和表现能力。影片于1957年荣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50年代后,他的电影导演艺术步入鼎盛时期,影片《宋景诗》(与孙瑜合导)场面宏伟,气势磅礴,反映了当时鲁西农民起义的真实面貌。他执导的《林则徐》和《聂耳》,被誉为“红烧头尾”,是上影向建国1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1961年导演的《枯木逢春》以精雕细刻的手法和富于诗情画意的镜头画面,动人地描述了血吸虫病人苦妹子从绝症中获得新生及一家人在新旧社会悲欢离合的遭遇。影片较好地借鉴了传统艺术的经验,体现了他在探索民族化的道路上不懈的锐进精神。长期以来,他还致力于电影、戏剧的翻译和著述。《论抗战戏剧运动》,在1939年曾以单行本出版。进入40年代后,他即以开始《角色的诞生》的构思和撰稿。在他的艺术道路上,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迄今以出版的论著有《角色的诞生》、《画外音》,译著有杰希.波里斯拉夫斯基的《演讲六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修养等。郑君里是一位擅长驾驭“重头戏”著称,以拍摄人物传记片见长的电影艺术家。1969年因文革遭受迫害死于监狱。他曾是上海市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中国影协、剧协常务理事、上海影协常务理事。
费穆,字敬庐,号辑止,1906年生于上海。中国电影导演。
1916年费家迁居北京,因长年苦读,致左眼失明。后开始接触电影,撰写影评,办电影杂志,翻译英文字幕和撰写说明书。
1932年至上海任联华影业公司导演。同年执导了《城市之夜》,反映人民疾苦,这部电影充分显示出他的导演才华。之后,他又陆续导演了《人生》、《香雪海》、《天伦》。
1936年由他导演完成影片《狼山喋血记》,被认为是国防电影的代表作。抗日战争爆发后,费穆拍摄了《北战场精忠录》。“孤岛”时期,导演了《孔夫子》、《世界儿女》及京剧戏曲片《古中国之歌》。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后,费穆转向戏剧舞台。抗战胜利后重返影坛。
1947年,他执导了由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戏曲片《生死恨》。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达到了建国前戏曲片拍摄的最高水平。
1948年,导演《小城之春》。
1949年5月去香港,创办龙马影片公司,执导影片《江湖儿女》,片未竟而病逝。
费穆凭借《小城之春》开启了中国诗化电影的先河,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开始发现费穆,认为他把中国传统美学和电影语言进行完美的嫁接,开创了具有东方神韵的银幕诗学。
姓名:谢晋 出生年月日:1923年11月21日 生肖:猪 星座:天蝎座
籍贯:浙江 出生地:浙江省上虞县
学历: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个人简历及工作成就(获得奖项):
1923年 11月21日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在家乡度过童年,并上了一年小学。
三十年代随父母迁居上海继续读小学。
1938年 赴香港读中学。
1939年 回上海就读于大夏附中、稽山中学高中,业余时间到华光戏剧专科学校、金星电影训练班学习,指导老师有黄佐临、吴仞之等,并参加由于伶等人支持的学生戏剧活动,在多幕剧《岳云》中扮演岳云。
1941年 考入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话剧科,受教于曹禺、洪深、焦菊隐、马彦祥、陈鲤庭等名家。
1943年 就读于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后主动辍学,跟随马彦祥、洪深、焦菊隐去重庆中国青年剧社工作,在《少年游》、《槿花之歌》、《黄花岗》、《鸡鸣早看天》、《郁雷》等戏中担任剧务、场记和演员。这一时期,确立了向导演专业发展的艺术志向。
1947年 在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导演专业复学,导师余上沅。
1953年 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导演
1983年 作品:《秋瑾》(导演)意大利举办“谢晋电影回顾展”。
1984年 作品:《高山下的花环》(导演) 获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剪辑奖;第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女配角奖;文化部1984年优秀影片一等奖;《文汇报》、《中国电影时报》新时期十年电影奖(1977一1987)故事片奖、导演奖。
法国举办“谢晋电影回顾展”
1985年 美国十大城市举办“谢晋电影回顾展”。
1986年 作品:《芙蓉镇》(导演) 获第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奖、最佳美术奖;第1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获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大奖“水晶球奖”,(演员徐松子获“捷克戏剧家协会评委奖”);捷克第40届劳动人民电影节荣誉奖;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颁发的1989年发行影片评论奖、最佳外国故事片评论奖;法国第1届蒙彼利埃电影节“金熊猫奖”。任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任委员。任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委员。前后曾任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印度国际电影节、塔什于电影节、阿尔及利亚电影节、马尼拉国际电影节评委。
1988年 作品:《最后的贵族》(导演) 获第1届中国电影节荣誉奖。
任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任委员。任第5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任第7届中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第1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1989年 任第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任委员。
1991年 作品:《清凉寺钟声》(导演)《启明星》(导演)1992年 8月8日谢晋——恒通影视有限公司成立于上海,任公司总经理、法人代表。美国举办“谢晋电影回顾展”。
1993年 作品:《老人与狗》(导演) 获上海电影评论学会1993年“十佳影片”奖。2月任上海谢晋——恒通明星学校校长;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
任第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任第8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第2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1995年 作品:《女儿谷》(导演)获1995年第4届全国大学生电影节特别荣誉奖。5月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院长;谢晋——恒通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6年 任第6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
1997年 作品:《鸦片战争》(导演) 获第1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录音奖、最佳道具奖、最佳男配角奖;1997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上海影评人奖“永乐怀”1997年“十佳影片”荣誉称号。
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美洲特别大奖”。 1998年 任第4届中国长春电影节评委会主席。获香港(海外)文学艺术家协会颁发的中华文学及艺术家金龙奖“当代电影大师”称号。任第9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个人荣获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出版《我对导演艺术的追求》。
担任副导演的影片: 《哑妻》(48年,大海大同电影厂)《鸡毛信》(53年,上影厂)担任导演的影片:
《女篮五号》(57年,上影厂,57年获世界青年联欢国际影片展览“银质奖”,58年获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红色娘子军》(60年,上影厂,获第一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64年获第三届亚非电影节“万隆奖”)
《大李、老李和小李》(62年,上影厂)
《舞台姐妹》(64年,上影厂,获第二十四届伦敦电影节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第十二届葡萄牙菲格腊.达.福日国际电影节评委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荣誉奖——国际电影导演奖。
《天云山传奇》(80年,上影厂,获第一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导演奖、第四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牧马人》(81年,上影厂,获第六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高山下的花环》(84年,上影厂,获第八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芙蓉镇》(86年,上影厂,获第六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卡罗维伐
利国际电影节大奖
《最后的贵族》(89年,上影厂)
《清凉寺钟声》(91年,上影厂)
《启明星》(92年)
《老人与狗》(93年)
《女儿谷》(95年)
《鸦片战争》(97年,峨眉厂,获第十七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美洲特别大奖”)三次担任“金鸡奖”评委会主任委员,担任过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印度国际电影节、塔什干电影节、阿尔及利亚电影节、马尼拉国际电影节评委。
获奖情况及代表作:
《大李、小李和老李》、《秋瑾》
《女篮五号》获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
《红色娘子军》获1962年首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等4项奖,第3届亚非电影节上获得“万隆奖”第3名
《舞台姐妹》获第24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
《啊!摇篮》获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天云山传奇》获得1980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首届金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4项奖,第4届百花奖最佳影
片奖
《牧马人》获1982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6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
《高山下的花环》获1984年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第8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
《芙蓉镇》获第2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球奖
张暖忻简介
张暖忻(1940—1995) 于196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以《沙鸥》一片获1982年金鸡奖导演特别奖。接着又拍摄了《青春祭》、《北京,你早》。张暖忻是纪实美学最早的实践者。她的几部作品,显示了她在电影美学上的不懈的探索。《沙鸥》中以新颖的电影语言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叙述形式,《青春祭》中营造的含蓄、饱满而又温煦的意境,《北京,你早》中以生活流和纪实风格显示出来的潜在激情,在中国艺术电影创作中是独树一帜的。
作品:
云南故事
青春祭
沙鸥
南中国1994
你好,北京
闺阁情怨
郑洞天,河南罗山人,生于重庆,在上海读中小学,现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73年,被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任过文学编辑,导演助理等工作。1976年,郑洞天调回北京电影学院任教,并从事电影创作。先后与谢飞等合作导演了《火娃》、《向导》等片。后者获得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1981年,郑洞天与徐谷明合作导演了影片《邻居》,获得次年的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影片被视为第四代导演早期的抗鼎之作,确立了“纪实美学”的风格。此后,郑洞天又先后拍摄了《鸳鸯楼》、《秘闯金三角》、《人之初》、《刘天华》、《台湾往事》等影片。
郑洞天除了担任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还曾担任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厂长。这使他比一般的电影学者更能深切的体会和认识到电影作为工业的基本特性以及电影作为工业对个人化电影创作的巨大制约(他自己的创作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郑洞天任电影学院教师以来,为中国电影事业培养了不少导演人才。同时,在电影评论、电影艺术创作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建树,他的评论文章,论文在电影界有一定的影响。
作品
台湾往事
郑培民
故园秋色
人之初
秘闯金三角
鸳鸯楼
邻居
向导
火娃
吴贻弓,男,汉族,1938年12月生,浙江杭州人。大学文化。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任上海海燕电制片厂导演助理。1977年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1983年4月当选为上海第六届政协委员。1984年任上海电影局副局长,兼任全国影协副主任、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1985年3月任上海电影总公司总经理。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任上海电影局局长兼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1989年1月后,任上海电影局局长、中共上海市委委员、上海广播电影电视局艺术总监。第六届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文艺一级导演。中共第十届、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导演的影片有《流亡大学》、《少爷的磨难》等。《巴山夜雨》(合作)1981年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城南旧事》获1983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届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和1984年第十四届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
黄蜀芹(1939-),导演,原籍广东番禺,生于上海。196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曾任《啊!摇篮》、《天云山传奇》等影片的执行副导演。1983年,其独立导演影片《青春万岁》,于次年获苏联塔什干国际电影节纪念奖,1984年的《童年的朋友》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首届中国儿童少年电影童牛奖。1987年,黄蜀芹与人合作编剧并导演影片《人鬼情》,获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法国第十一届克雷黛国际妇女节公众大奖。1996年,执导儿童片《我也有爸爸》,获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奖。由钱钟书同名小说改编的著明电视连续剧《围城》,为黄蜀芹赢得了1991年第十届全国电视飞天奖二等奖和最佳导演奖;首届国际电视节金熊奖等。1996年起兼任上海新文化影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④ 疯狂的石头的主题与影评
对中国电影来说,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包容性更强的时代,在此期间,中国的电影市场充满着潜力。爱情片,文艺片,动作片,犯罪片,喜剧片……各种类型应有尽有,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21世纪的四大国产经典喜剧电影分别是《疯狂的石头》、《人在囧途》、《夜店》和《夏洛特烦恼》。一说起喜剧电影,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一部顶好佳作,甚至很多人至今仍然认为它是中国目前为止最好看的一部喜剧电影。当然,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黑色幽默风格的喜剧影片。主演是郭涛,刘桦,黄渤和徐峥。这几个演员,除了郭涛当时已经被评为“最有潜力的男演员”外,其他几个还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疯狂的石头》一经问世,这些人都爆红并且身价翻倍。现在拿出来个顶个都是能挑大梁的戏骨,可见宁浩导演选角的眼光还是相当毒辣。
影片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一个濒临倒闭的工艺品加工厂在翻建厕所时,无意间挖出来一块绝世翡翠,价值上百万,这件事迅速上了新闻。绝世翡翠的出土不仅吸引了道哥带领下的本土“小偷”三人组,还引来了国际大盗麦克。但谁也没想到翡翠已经被谢小盟换走了。之后的夺宝故事围绕着“偷梁换柱”、“得来全不费工夫”、“以真换假”、“完璧归赵”这几个小事发生。
影片一开始就直接向观众表明了这是一部喜剧,不管是电影的整体画面,轻松的配乐,还是人物的语言,都透着一股子幽默。整部影片以主人公包世宏的脸部特写开场,镜头慢慢由黑白转为彩色,与此同时包世宏一副难以名状的表情出现在观众的眼中。然后是水龙头的特写,表面上是给水龙头特写,但导演在这个地方其实是隐寓地去点明包世宏的病症,伴随宁浩饰演的医生的台词,让观众直接明白包世宏患了前列腺。这点宁浩导演做的非常巧妙,几个切换的画面就能让观众感受到镜头语言的魅力。
影片开场部分非常有意思,用了一组让人拍案叫绝的巧合,交汇了四条线索,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第一条线索。在缆车上,随着一段不知名的缓和音乐,镜头从上往下拍,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意味。镜头从缆车上拍底下的居民楼和植被,同时,谢小盟的声音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镜头回到缆车内,谢小盟正围着身边的女人搭讪,但女子并不买账,谢小萌便转到了女子身后,把拿着可乐的手搭在窗户上,旁边有大妈在低声呢喃着流氓,女人摘下耳机后用高跟鞋用力踩在谢小盟的脚上,可乐随之落向空中,影片名《疯狂的石头》出现。
第二条线索以特写开场,打开车门,一只穿着白色皮鞋的脚踏出小汽车,让观众以为车上出来了一个有钱有势的人,但接下来的四眼照后视镜的猥琐模样完全颠覆了观众对西装革履男士的初想法。四眼拉开皮包时用一个仰拍镜头突出他的性格特点:仗势欺人。从工地离开的他把车开到一面墙前,用喷漆往墙上喷上大大的“拆”,没想到字还没写完自己停在路边的BMW就被别人给撞了,他飚着脏话走了过去。
第三条线索是以道哥为首的三个小偷伪装成搬家公司,光明正大的把别人家东西搬出来。第一个镜头是从微波炉里头往外拍,他嘟囔着要把小狗放进微波炉里“微波”了。之后镜头切换,转到门口,三个人大包小包地提着东西从别人家里出来,愣住——警察站在卡车前正在抄车牌号。接下来便是一连串的特写,警察的脸,道哥的脸,警察的笔纸,榔头,警察后脑勺。正当鲁莽的黑皮榔头举起准备敲下去的那一刻,另一边“砰”的一声,镜头转到了不远处两辆车相撞了,警察口头告诫了他们一句便开车走了,故此他们逃过一劫。
第四个线索,包世宏开着面包车载着三宝,三宝一直在听广播希望能中彩票,正当二人想象天上掉美元的好事儿时,一个不明物体砸破了他的挡风玻璃,他们发现是缆车上丢下来的,破口大骂,完全不知车子已悄悄溜走,等他们发现狂奔赶去时,车子已经撞上了那“高贵”的BMW。
导演分别用了“谢小盟调戏妹子被踩”、“四眼儿收购工艺品加工厂”、“小偷搬家”、“包世宏撞宝马车”,这四个事件串联起了这些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导演善于采用多组张弛有力的镜头强调,即使每个镜头持续时间都非常短,但他依旧能够把事件完整表达清楚,仅八分钟就基本把所有人重要人物的性格以及角色定位有所交代。场面调度的手段十分高超,令稍稍懂点门道的人看了都叹为观止。
整部影片的色彩都偏向黑灰等深的暗色系,拍摄取景的场地也都是些破旧、凌乱、脏乱的地方,这些都从侧面表明出了剧中人物所处较低的社会环境,刻画出了平民阶级的贫穷性。影片中最鲜明的两大特色是黑色幽默和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黑色幽默又被称为“绞架下的幽默”,因为它的讽刺表现得十分含蓄,但是却带有寓言性质。《疯狂的石头》以其独特的寓意方式让观众大笑一场,但在笑过之后又能让观众自己体会到笑背后的那些阴暗、丑恶的东西所要反映并表达的社会现实。
包世宏这种反英雄式的塑造,也在现实生活中更具有真实感,并不是每个英雄都可以掌控全局。小人物的生活中当然是充满了苦难,哪有那么多一帆风顺。郭涛本人也是这样——2006年正值郭涛事业的最底潮,他参演了《疯狂的石头》。凭借搞笑的剧情和演员们本身的实力演技,原本不被看好的《疯狂的石头》一上映便迅速红遍大江南北,郭涛也因此迅速走红,迎来事业上的第二春。
黑皮就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底层人物的素质低下,多次出现台词“榔头一敲就完了”,小人物性格表达的极其鲜明。原本默默无闻的黄渤更是凭借此片一战成名,之前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既没有颜值又没有名气的演员,自从这部电影之后,黄渤成为了中国电影票房的担当者。
当时人们对徐峥的印象仅仅停留在《春光灿烂猪八戒》这部电视剧上,而在这部《疯狂的石头》中,徐峥对这个狡诈的人物拿捏的非常到位。从这开始,徐峥开始走入电影大银幕,成为“票房灵药”,二十一世纪的四大国产经典喜剧电影徐峥便参演了三部,由此可见《疯狂的石头》给他的事业带来了多大的机会。
《疯狂的石头》演员到位的演技以及紧凑的故事结构,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场啼笑皆非的闹剧中。这部影片中有大量的重庆方言,更加有代入感,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它并没有强行说教,表达什么深刻的主题,然而正是这种单纯的娱乐,却让观众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趣味性。
前辈郑洞天曾说过:“《疯狂的石头》是不可复制的”。至少今天为止,中国还是没有一部犯罪喜剧片能撼动它的地位。
借用一句宁浩导演对《疯狂的石头》的评价:这是一部有趣的电影,只搞笑,无关其他。
发布者:一个被欺骗的同学
⑤ 中国著名导演及其代表作
郑正秋
编导故事片:
1913:难夫难妻(与张石川合作)
1926:小情人 一个小工人
1927:二八佳人 血泪碑 杨小真
1928:黑衣女侠 侠女救夫人 血泪黄花(前集)
1929:血泪黄花(后集) 刀下美人 战地小同胞
1930:桃花湖(前后集)
1931:红泪影 玉人永别
1932:自由之花
1933:春水情波 姊妹花
1934:再生花 女儿经(与洪深、张石川、沈西苓等合作)
电影剧作:
1922:滑稽大王游沪记 掷果缘 大闹怪剧场 张欣生
1923:孤儿救祖记
1924:玉梨魂 苦儿弱女 好哥哥
1925:最后之良心 小朋友 上海一妇人 盲孤女 早生贵子
1927:挂名的夫妻 侠风奇缘 山东马永贞 车迟国唐僧斗法
1928:美人关 火烧红莲寺(第一集) 大侠复仇记 女侦探
1929:新西游记
1930:娼门贤母
1931:恨海
导演影片:
1927:梅花落(上中下集)
1928:白云塔 碎琴楼
1935:热血忠魂(与张石川、徐欣夫、吴村等合作)
演出影片:
1922:滑稽大王游沪记 掷果缘
1924:苦儿弱女 诱婚
张石川
张石川(1890-1953),中国电影导演,事业家。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的导演。
1916年,他创办幻仙影片公司,将文明戏《黑藉冤魂》搬上银幕。
1922年由他和郑正秋等人发起组织了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
他的主要作品有:《火烧红莲寺》第五至第十六集的编剧;《歌女红牡丹》、《火烧红莲寺》第一至第十六集、《白云塔》、《孤儿救祖记》、《掷果缘》、《难夫难妻》等片的导演;《黑籍冤魂》中的男演员之一。
沈浮沈浮,原名沈哀鹃,又名百宁。天津人。家境贫寒,早年失学,曾做小贩、照相馆徒工。1924年入天津勃海影片公司任演员,自编自导自演无声喜剧短片《大皮包》。1933年在上海加入联华影业公司,曾任《联华画报》编辑,后任编导。先后编导《出路》、《无愁君子》等影片。所作电影剧本《狼 山喋血记》被认为是较优秀的国防电影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后,与陈白尘、白杨等组织上海影人剧团,辗转至重庆,导演舞台剧《草莽英雄》、《 两面人》、《日出》、《雷雨》、《 雾重庆》、《群魔乱舞》等,同时创作话剧剧本《重庆二十四小时》、《 金玉满堂》、《小人物狂想曲》等。 抗战胜利后到北平,任中电三厂副厂 长,编导影片《追》。后至上海,加入昆仑影业公司。1948年编导影片《 万家灯火》,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充分表现了下层知识分子觉醒的过程。 1949年编导《希望在人间》,导演手法细腻含蓄,生活气息浓郁。同时还参与编写电影剧本《乌鸦与麻雀》, 建国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导演。19 56年导演影片《李时珍》。同年赴苏联考察宽银幕立体声影片导演业务。 1958年导演了中国第一部宽银幕立体声影片《老兵新传》,于1959年获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技术成就银质奖。后相继导演《万紫千红总是春》、《北国江南》、《曙光》等。其中《曙光》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 。其创作态度严谨,富于探索精神; 风格朴实沉厚,抒情意味浓郁;结构布局和节奏处理,尤见功力。曾任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一届委员、第二至四届常务理事,中国影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等职。编导故事片1926:大皮包 1933:出路1935:无愁君子 1937:联华交响曲·三人行天作之合自由天地1946:圣城记1947:追1948:万家灯火(与阳翰笙合作编剧)1949:希望在人间 电影剧作 1936:狼山喋血记1949:乌鸦与麻雀(与王林谷、徐韬、赵丹等合作)导演故事片1954:斩断魔爪1956:李时珍1959:老兵新传万紫千红总是春1963:北国江南1979:曙光演出影片1926:大皮包1936:迷途的羔羊1937:艺海风光·电影城
郑君里,曾用名郑重,千里。1911年生于上海,原籍广东中山,中国著名电影演员、导演。自幼家境贫寒,进义学念书。因酷爱艺术,读到初中二年级,毅然中途辍学,考入南国艺术学院戏剧科学习,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1929年夏,在南国社参加《莎东美》、《卡门》等剧的演出,与陈白尘等创办《摩登》戏剧半月刊。1931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起草《最近行动纲领——现阶段对于白色区域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同时,他还加入摩登剧社、大道剧社,演出《乞丐与国王》、《血衣》、《乱钟》等剧。1932年,加入联华影业公司为基本演员,先后在《火山情血》、《奋斗》、《大路》、《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近20部影片中担任主要或重要角色,并参加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出《娜拉》、《大雷雨》等剧。在银幕和舞台上,以形体动作洒脱自如,并善于把握并表达角色的内在情绪,富于艺术魅力而成名。抗战爆发后,任上海救亡演剧三队队长。1940年,在重庆加入中国电影制片厂,任新闻影片部主任,历时两年,赴西北、西南地区拍摄各兄弟民族团结抗战的长纪录片《民族万岁》。1943年,参加中国艺术剧社,导演了《戏剧春秋》、《祖国》等剧。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任昆仑影业公司编导委员会委员。1947年,与蔡楚生合作编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虽是在老艺术家指导下的电影导演学步之作,却已显露出他作为一名电影导演的非凡的禀赋与才华。翌年,他参加了电影剧本《乌鸦与麻雀》的集体创作,并单独执导了该片,以强烈的使命感和鲜明的时代感,真实地记下了蒋家王朝的“最后罪恶史”。影片在人物刻划、场面调度、镜头处理,以至细节运用等方面,都体现出他对电影特性的深刻理解和表现能力。影片于1957年荣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50年代后,他的电影导演艺术步入鼎盛时期,影片《宋景诗》(与孙瑜合导)场面宏伟,气势磅礴,反映了当时鲁西农民起义的真实面貌。他执导的《林则徐》和《聂耳》,被誉为“红烧头尾”,是上影向建国1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1961年导演的《枯木逢春》以精雕细刻的手法和富于诗情画意的镜头画面,动人地描述了血吸虫病人苦妹子从绝症中获得新生及一家人在新旧社会悲欢离合的遭遇。影片较好地借鉴了传统艺术的经验,体现了他在探索民族化的道路上不懈的锐进精神。长期以来,他还致力于电影、戏剧的翻译和著述。《论抗战戏剧运动》,在1939年曾以单行本出版。进入40年代后,他即以开始《角色的诞生》的构思和撰稿。在他的艺术道路上,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迄今以出版的论著有《角色的诞生》、《画外音》,译著有杰希.波里斯拉夫斯基的《演讲六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修养等。郑君里是一位擅长驾驭“重头戏”著称,以拍摄人物传记片见长的电影艺术家。1969年因文革遭受迫害死于监狱。他曾是上海市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中国影协、剧协常务理事、上海影协常务理事。
费穆,字敬庐,号辑止,1906年生于上海。中国电影导演。
1916年费家迁居北京,因长年苦读,致左眼失明。后开始接触电影,撰写影评,办电影杂志,翻译英文字幕和撰写说明书。
1932年至上海任联华影业公司导演。同年执导了《城市之夜》,反映人民疾苦,这部电影充分显示出他的导演才华。之后,他又陆续导演了《人生》、《香雪海》、《天伦》。
1936年由他导演完成影片《狼山喋血记》,被认为是国防电影的代表作。抗日战争爆发后,费穆拍摄了《北战场精忠录》。“孤岛”时期,导演了《孔夫子》、《世界儿女》及京剧戏曲片《古中国之歌》。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后,费穆转向戏剧舞台。抗战胜利后重返影坛。
1947年,他执导了由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戏曲片《生死恨》。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达到了建国前戏曲片拍摄的最高水平。
1948年,导演《小城之春》。
1949年5月去香港,创办龙马影片公司,执导影片《江湖儿女》,片未竟而病逝。
费穆凭借《小城之春》开启了中国诗化电影的先河,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开始发现费穆,认为他把中国传统美学和电影语言进行完美的嫁接,开创了具有东方神韵的银幕诗学。
⑥ hello树先生的影评
看了半天影评都在说树先生可怜的一面,生活圈的假朋友,没有给他尊重,甚至当成生活中的乐子,亲情中,父亲吊死了哥哥给他留下了阴影,我但觉得影片中出了批判这种社会现象外,对树先生也进行了暗中的批判,对于树先生的疯有更深层的原因,影片中有个镜头,是他眼花的时候,有一个他死死掐住他父亲脖子的镜头,不知道该镜头是表达他对父亲的恨,还是他真的杀死了父亲,个人认为这是他内心中也是影片中又不能描太清楚的关键点,不然这个话题就很重,可能导致大家无法可怜树先生,后边他去吉林投靠朋友,还有遇见爱情结婚,其实对于树先生的人生来讲,都是改变他生活的机会,但这两件事情中却都出现了他父亲的身影,然后他把这两件事都选择了最坏的一面,分开来讲,树先生到了吉林朋友的学校去投靠,甚至没有换一身干净的衣服,并且确实没什么能力,就去到朋友哪里,虽然朋友没有给他委以重任但也确实收留了他并且带他认识新的生活,后边他换了干净新羽绒服还有新的围巾坐在车里给女主发短信就是象征,但知道朋友出轨,可能对他心里是种打击,但他却选则了之前的生活,追求女主回村结婚,那个没有他生活根基和并不舒服的圈子,对他来讲资源有限的村子生活,第二个问题就是攀比和不切实际的自尊心,早知道社会底层,又没什么关系,不想花钱,让弟弟问老板去借车这本来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弟弟也并不是没有努力,还是想办法借到了帕萨特,他却这样对待弟弟,事实弟弟的还手对树先生作为哥哥没有撑起这个家,有些无所事事,是耿耿于怀的,弟弟并未不是好人,开片树先生住院也有交代他也是经常补贴树先生的,只是对他这个哥哥没有一个好哥哥的样子而内心有气以至于在婚礼前夕和哥哥大打出手,这是树先生第二个自身问题,第三个问题,他不懂爱情,更没有尊重爱情,他只是在意自己的自闭和自认为的自尊,可以注意到和弟弟打架前,对于新郎而言,接新娘前夕自己喝的酩酊大醉发酒疯,对于这场婚姻和婚礼,甚至连他的胡子都没有刮,由于用的车是欺负树先生的人的车,他接新娘的时候,女主明显对他的伤势关心,但他只有自己的情绪,抗争也好,自尊也罢,抗新娘的那一刻,是没给新娘穿鞋的,直至出来走了一段,把新娘就那么扔在地上,地面上全是冰的,这点也表明了树先生处理事情的方式和他正真在乎的是他自谓自尊,他不会有一个美好的爱情,并且他还有落后的大男子主义,女主婚前在他端饭进屋,树先生和他母亲坐在那等饭的镜头虽然提现了他即将结婚的欣喜,也体现了这个家对妻子和儿媳这种男尊女卑沉旧思想的定位,时代是在进步的,但他们没有进步,以至于在后边妻子回娘家时候,在他疯的理智里他大哥明显提出让他去接妻子回来时候,他也只是说他自己会回来,即使疯了,也只是爬在树上幻想着老婆挺着肚子回来他们一起去住楼过着美好生活,但他除了幻想,和逃避晃悠,无所事事外并没做更多努力,和争取,对于朋友面来说,另一个结婚的大小,还有当校长朋友,旷工朋友,还有那个开车拉活半生不熟的朋友并没有欺负羞辱过树先生,不尊重他的是那个村长的小舅子,他对村里人除了上层人他几乎都那样,就是村霸的形象,所以表面上树先生老实 软弱有着老实人的一切特点,但对于生活中的拼搏 爱情和责任都不如他那点无所事事的自尊来的大。
⑦ 中国所有导演及其作品列表
中国所有导演及其作品列表 ??
你给350分的悬赏 我估计都没几个人去帮你整理。
你想累死人?
⑧ 电影走过雪山草地观后感800字
红军精神
-----《走过雪山草地》观后感
说到红军,我们并不陌生,从小便欣赏了许多影片和书籍,但是今天学校组织去看的《走过雪山草地》,却又一次令我的心灵震撼,不得不再一次佩服这种红军精神。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红军长征中翻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历程中。
在这一小队红军中,有一对夫妻,妻子苦妹子刚怀孕。再过草地前,丈夫欧阳想“开小差”,他认为他们会在草地中牺牲,他想带苦妹子一起走,可是苦妹子不答应,作为一个红军不应该逃跑。拥有着红军精神的苦妹子,在丈夫逃跑时,义无反顾的扣动了手枪,看着丈夫到倒下,她自己虽心痛,但她维护了红军应有的品质。看到这时,全场同学一齐鼓掌喝彩。这便是红军精神,它使人们维护正义,令人们尊敬。
在过草地时,年幼的彤儿骑马时不小心将自己的粮袋划破,老马偷偷将自己的粮食放在了彤儿的粮袋中,没有告诉任何人。老马好几天没有吃饭,每到吃饭时间都偷偷去吃草,队中的其他人以为他去吃独粮,便开始逐渐冷落他。最后才发现他饿死在草地里。红军们脱下了帽子,向他致敬。这一幕令我的内心很不平静,老马虽死了,但大家会记得他救了彤儿。这便是红军精神,永远为他人奉献。
红军剧团的同志爬雪山,过草地,他们团结奋斗,相扶相帮,背着、抬着,在荆棘中、在冰雪上、在泥泞里艰难跋涉。就像毛泽东的诗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精神就是顽强拼搏,以强大的毅力战胜重重困难与危机。
他们以革命的大无畏精神与艰难险阻、恶劣环境抗争;他们以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面对伤痛甚至牺牲;在危险时刻、紧要关头,他们自觉地、勇敢地而又义无反顾地选择自己流血牺牲,而把生的权利留给别人!
今天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我一定会在生活中实施这种红军精神去帮助更多的人,也希望在现在的富足社会中,这种精神会重新传播给每一个人。
ps:看日期提问者貌似已经不需要了,但是希望你能采纳答案。我看到网上没有这部电影的观后感,所以希望其他需要的人能够借鉴一下。
如有雷同,纯属他抄我。
作文纸870字的,写完以上内容还剩1行左右。
-by柒柒
⑨ 观后感或者读后感中,名字写在哪里
大学一般是第一个,中学是第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