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焚书观后感

焚书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1-03-02 21:40:49

① 上下五千年。 读后感。 400字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_100字
在这五千年中,中华这片土地上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多少君王朝代的更替,每当一个朝代的更替,总会有一场战争,多少英雄儿女,血撒沙场,那把黄金做的龙椅,不知道有多少人为失去生命,为此而“浴血奋战”,这金黄的椅子上有多少人的鲜血,又有多少人的冤魂。那君王的权力也都是用无数人民的躯体换来的,这不正是那句:成则王,败则寇,弱肉强食的社会吗?我很庆幸没有生活在古代,没有生活在那红的封建社会制度下。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_600字
我读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里面有许多小故事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有的故事惊心动魄,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无穷。在那么多的小故事中,有几个故事我印象最深。
读完《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第四章:先秦重要历史纪事,不得不动容于中国古代的文明与发展,以及那时古人的高尚品德,当然,还有对于昏君的那种无奈与气愤。
你可以想像早在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能用兽牙,鱼骨,石珠……制成漂亮的装饰品吗?你能想像的到原始艺术其实也是丰富多彩,歌舞乐器在氏族部落简直就是一应俱全吗?恐怕你们连做梦都不可能知道我们的老祖先,其实也有爱美的观念和习俗。不要把他们想成全是一帮形似猿的,还没进化完善的“大老粗”。你瞧!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只红底白花的彩陶盆。盆中画着人头像,两旁绘有鱼纹图案。人像胖胖的圆脸,双眼眯成一条细缝,“眯眯眼”,咧着嘴巴笑眯眯的样子,足以叫你爱不释手,非常惹人喜欢。如此多姿多彩的原始艺术,叫人大开眼界,叫我们对原始人群佩服得五体投地。它折射出我们祖先的无穷智慧,凝聚着中国史前社会的精神文明。
大禹治水,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对它再是熟悉不过了吧!传说尧舜时,黄河泛滥,洪水冲毁了房屋,淹没了稻田,拔倒了大树,卷走了人畜。叫老百姓们苦不堪言,活不下去了。于是,在舜主持的议事会上,人们一致选举禹领导治水。禹不敢稍有一点怠慢,努力工作,勘察山川地势。终于,禹不负众望,用了十三年的时间,终于把洪水驯服,治理得地平天升了。从这个说小也小,说大也不过分的故事来看,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到禹的品德是怎样一种的高尚,“三顾家门而不入”传进千家万户的俗语。依次禹经过家门口,妻子刚生了儿子不到十天,邻里乡亲的去看看儿子,可他此时却倔得像头牛,说现在治水刚开始,没有工夫回去看。这是怎样的一种对自己工作负责的态度啊!我们也说,禹回去看一眼也费不了他多少时间,自个儿的亲生儿子亲骨肉啊!可禹为了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宁愿放弃去看儿子的机会,还要惜时如金的去治水,不辜负老百姓对他的期望。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_450字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进程中,中华儿女创造了无数辉煌成就,也经历了数不清的苦难与挫折。
书中有数不清的英雄豪杰、文人志士在历史的长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有岳飞精忠报国,女娲补天的美丽传说,还有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封建文明极度繁荣的明清时代,祖先们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计其数的物质文化资源。
这本书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虎门销烟的名族英雄林则徐。当时的广州是外国烟贩子的贩毒中心,吸食鸦片已经使整个中华民族危在旦夕。面对这种混乱险恶的局面,道光黄帝派林则徐到广州销毁鸦片。身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到了广州立刻下令收缴鸦片。一共用了34天,收缴烟土近2万箱,总重量约237万余斤。用了整整23天才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意志,同时也扞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触颇深。我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祖先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他们为了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不惜一切代价保护我们的国家,他们永远是我们心中的英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自豪!我要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为祖国再创辉煌!
江山千古秀 祖国万年春 _《复兴中华 从我做做起》读后感_800字
我们的祖国犹如一只沉睡在太阳升起的地方的雄狮,我们的祖国有气势磅礴的宏伟建筑,被称为历史长龙的万里长城;我们的祖国有古朴雄风,精致如画的苏州园林;我们的祖国还有令人称道的民间艺术,惟妙惟肖的《清明上河图》……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这本书。书中主要讲述了中华民族的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的来源以及中华民族辉煌的历程和光耀的业绩铸就了走向复兴之路的伟大丰碑都是过去各族人民努力拼搏创造的结晶的源泉。
读后我的心伏久久不能平静,它使我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爱国之情喷涌而出。
我们中华民族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他们的英雄壮举不正是中华民族结实的脊梁吗?他们是中华儿女的楷模,他们的英雄气概将浩气长存,永垂不朽……屈原投身泪罗,张骞出使西域,郑成功挥师收复台湾,狼牙山五壮士视死如归,董存瑞舍身炸碉

②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读后感(要简短500字左右)急用

焚书坑儒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焚书坑”及“坑儒谷”遗址坑杀。此即为“坑儒”。两件事合成“焚书坑儒”。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前221年)由于社会逐渐进入青铜时代,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平民百姓逐渐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他们面对纷乱的社会状况,希望通过思索和钻研前人治世理念寻找到一条可以使社会安定,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的救世之路。于是产生了诸多的学派学说,并撰写出无数著作,史称诸子百家。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集权王朝——秦朝建立。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公元前213年秦丞相李斯进言,说愚儒“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当年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六国史书和私藏于民间的《诗》《书》,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需要特加注意的是,从李斯的上书可知,当时帝国所有的书籍,包括明令烧毁的在内,在政府中都留有完整的备份。朱熹也云: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得;如说“非秦记及博士所掌者,尽焚之”,则六经之类,他依旧留得,但天下人无有。
隋朝牛弘提出“五厄”之说,论中国历代图书被焚毁,首当其冲即为秦始皇焚书,二是西汉末赤眉起义军入关,三是董卓移都,四是刘石乱华,五是魏师入郢。而刘大魁作《焚书辨》,毫不客气地指出:书之焚,非李斯之罪,实项羽之罪也。据《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帝国的珍贵藏书,就此付之一炬。可怜唐、虞、三代之法制,古先圣人之微言,最终只化为若干焦耳的热量而已。
而在焚书开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当时秦首都咸阳将四百六十余名术士坑杀,即为所谓的“坑儒”。
这件事是由两个术士的畏罪逃亡引起的。原来,秦始皇十分迷信方术和方术之士,以为他们可以为自己找到神仙真人,求得长生不老之药。他甚至宣称:“吾慕真人, 自谓‘真人’,不称‘朕’。”而一些方士,如侯生、卢生之徒,也投其所好,极力诳称自己与神相通,可得奇药妙方。但时间一长,他们的许诺和种种奇谈总是毫无效验,骗局即将戳穿。而秦法规定:“不得兼方,不验,辄死。”因此,侯生、卢生密谋逃亡,在逃亡之前,《史记》记载的侯生、卢生非议始皇的话来看,,诸如:“始皇为人……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上乐以刑杀为威”,明显是用儒家口吻批评偏重法家的秦始皇。未可为之求仙药。始皇知道后大怒道:“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是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遂下令拷问咸阳400多名书生,欲寻侯生、卢生。事后,将相关460名书生全部坑杀。此一事件,后世往往和焚书并列,合称为焚书坑儒。但究其原委,所谓坑儒,本只是对方士的一次坑杀而已。当然不能说被杀的四百六十余人中没有儒生,而全是方士,但是由其代表人物可推知,被杀的主体应该是方士,但被杀者也有儒生。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也有明言:“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故秦始皇主要坑杀乃方士术士,并非儒生。
除了坑杀在咸阳的四百六十余人外。同时还谪迁了一批人至北方边地。事情发生后,始皇长子扶苏进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既然扶苏以术士法孔子替术士求情,更加有力的说明了坑的是“术士”)始皇不仅怒而不听,还使扶苏离开咸阳,北监蒙恬于上郡。
加快了秦朝的灭亡
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和秦始皇采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丞相李斯所始料不及的。
意义
虽然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成功;但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不利于社会发展,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并且手法残忍,残暴。
荀子学派法家学派与孔孟正统派儒学的斗争,集中表现在中央集权(地主政治)与分封诸侯(领主政治)的争论上,终于爆发了焚书坑儒的大破裂。前二二一年,初并天下,以丞相王绾为首的群臣,都主张在离秦较远的燕齐楚等地分封皇子为王,独廷尉李斯反对分封。秦始皇从李斯议,确定行施郡县制度。前二一二年,秦始皇大宴群臣,博士齐人淳于越倡议,主张学古法,分封皇子功臣为诸侯。丞相李斯斥儒生不师今而学古,各尊私学,诽谤朝政,惑乱民心,建议禁私学。办法是除了史官所藏秦国史记以外,别国史记一概烧毁;除了博士官所藏图书,私人所藏儒家经典和诸子书一概送官府烧毁。下今后三十天不送所藏私书到官府,罚筑长城四年。聚谈诗书的人斩首,是古非今的人灭族,只有医药、占卜、农作书不禁。民间求学以吏为师。秦始皇从李斯议,实行了焚书法令。前二一一年,方士求神仙不得,畏罪逃走,秦始皇大怒,活埋术士四百六十余人。这个焚书坑儒的野蛮行为,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极端尖锐。李斯主张中央集权,是适合时宜的,他所代表的儒家荀子学派(与韩非派法家合流)却是一种极端压制人民的政治思想。王绾、淳于越主张分封诸侯,是违反时宜的,他们所代表的儒家孔孟正统派(包括阴阳家与神仙家)却是讲仁义的政治思想。政治上学派上的斗争一直发展到大惨杀,把孟子学派的儒生大体杀尽(东汉赵岐说),李斯算是取得了胜利。但是,焚书坑儒,丝毫也不能消灭学派上的分歧,而且还促成了秦朝的灭亡。秦始皇实行李斯的主张,皇位的当然继承人长子扶苏,替孔孟派儒生说话,秦始皇发怒,使扶苏到上郡(在陕西绥德县)监蒙恬军。前二一○年,秦始皇出巡,在路上病死。李斯怕扶苏继位,自己不得宠信,与宦官赵高用阴谋抑立秦始皇第十八子胡亥为秦二世,伪造遗诏杀扶苏、蒙恬。不久,胡亥赵高又杀李斯。秦失去颇得民心的扶苏与拥有威望的大将蒙恬、丞相李斯,政权落在胡亥、赵高手中。胡亥厉行督责,昏暴无比,是完全的独夫,秦崩溃的条件全部成熟了。
赵政的极端做法,导致的是秦王朝的短祚,仅持续了15年。晚唐诗人章碣在其《焚书坑》一诗中写道:“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造就了中国“大一统”格局
“焚书坑儒”一直是秦始皇残酷暴戾的证据,被后世天下学人唾骂了两千多年,以至于现在某些人一想到这个历史事件,仍然耿耿于怀,恨不能掘墓鞭尸,恨不能穿透两千多年的时空,对秦始皇敲骨吸髓。这种仇恨实际上是后来的文人们潜意识里面的集体恐惧,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从感情上来说,老僧也觉得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手段过于激烈,对当时的儒生们的确是太过残酷,他完全可以采取更缓和的一些方法。不过如果要评价一个历史事件,最好从该事件产生的效果来评价,而不要采用道德或者感情的标准。那么焚书坑儒的历史效果是什么呢?我认为通过这件事情之后,造就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格局。
先来看看“焚书坑儒”的实质,“焚书坑儒”的实质其实是统一思想的运动。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政治结构上,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郡县制;在文化上,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标准的官用文字;在经济领域内,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这些措施都是国家大一统的基本要素,是国家强暴力能够控制的要素。但有些东西是国家强力结构很难驾驭的,特别是在秦朝初年,战国时期刚结束,百家仍然在争鸣中,思想领域内极度混乱,而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思想混乱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大敌。因此,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大一统措施还不行,最关键最长远的统一要素是思想的统一,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念,才能让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统一措施有效。而当时最大两种思想潮流就是儒家和法家,儒家是尊古的,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偏偏是新事务,他采取的措施也都是些新措施,这些东西都是不符合儒家理念的,而当时六国贵族,也借着儒家的“克己复礼”妄图恢复周朝的分封制,从而取得失去的权势。所以,对于刚刚统一的秦朝来说,统一思想就是维护大一统的关键措施。因此,秦始皇在找到了几个儒生茬之后,一场统一思想的文化运动就开始了,手段是激烈了点,但客观效果明显的。虽然统一的秦朝只持续了十几年,但秦朝以后的所有统治者,无一不把统一思想看成维护统治的关键手段,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大一统思想正式形成。此后所有的统治者,基本上都把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核心思想。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秦朝“坑儒”,和汉朝的“尊儒”,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要统一思想。实际上从汉朝以来,所有的封建统治者,基本上都是施行的“阳儒阴法”,或者是“实法名儒”,就是表面上是采用儒家观点,实际上却是法家的手段。皇帝用法家的方法统治天下,而用儒家的学说教化百姓。法家强调的是权、术、势,古人把这些东西当成是帝王术,作为驾驭百姓群臣的方法;而儒家学说主要是强调仁和礼,仁和礼最大的益处就是从道德上形成行为自觉,而不用采取暴力措施,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好工具,所以历代统治者都用儒学教化天下。而当年秦始皇由于没有认识到可以儒学是可以利用的,所以采取了激烈手段。焚书坑儒这种手段是愚蠢而又残暴的。它毁灭了古代许多典籍,造成文化史上难以弥补的损失。

③ 焚书坑儒的心得和感受.

开启了封建时期“愚民统治”“学院争吵”的先河。
秦朝不仅“焚书坑儒”,还下“挟书令”,藏有儒家经典者治罪,因之在秦代无传授和学习儒家经典者。今文经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很不重视儒学。至惠帝时,废除“挟书令”,儒家思想言论这个禁区开始松动。从这时起,到文帝时期,一些尚存的老儒依靠记忆,口头传经。弟子们因找不到书籍,就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将老儒背诵的经典本文和解释记录下来,这样的经典就是所谓的“今文经”,释文谓之传。文帝时,开始设置经学博士,由今文经学家充任,以备顾问。武帝时,置五经博士,亦由今文经学家充任,在太学教授弟子。从此,今文经学得到广泛的传播。今文经来自老儒的记忆,因每个老儒的记忆有出入,解说有差异,于是出现了一经有几家说法的情况。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一些学术流派。宣帝时,在太学中立学官的,《易》有三家,《书》有三家,《诗》有三家,《礼》有一家,《春秋》有二家,共十二博士。东汉初年,增为十四博士。
古文经是用秦统一以前的篆书抄写的经典。秦在焚书时,人们将这样的经典和其它一些古书埋藏起来。西汉前期,由于拆除老房,相继发现了一些古书。武帝时,下令献书。成帝时,设官负责收集古书,并着手进行整理。西汉末年,刘歆在整理古书时,发现古文经典不仅经文与今文经互异,而且篇章也多出不少。如《礼》多三十九篇,《书》多十六篇。《毛诗》和《左氏春秋》等则为今文经所不载。这些新发现的经典就叫做“古文 经”。刘歆对于古文经很赞赏,建议在太学立学官,但却遭到今文经学博士们的激烈反对。刘歆批评这些博士“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可是由于执政大臣也反对,刘歆的建议未被采纳。
平帝时,王莽专权,为了利用古文经进行“改制”,就立《古文尚书》、《毛诗》、《逸礼》、《左氏春秋》四个博士。东汉初,又被取消。古文经虽不得立学官,但在民间却广为流传。古文经中固然有些内容是经过两汉学者窜改或增加者;但总的说来,古文经学家是按字的形、音、义解经,极力恢复经的本义,不作任意发挥。于是形成了系统的训诂方法。古文经学家贾逵、马融、郑玄兼通今文经。郑玄破除各家传统,广采众说,遍注群经,得到经今、古文两派的赞许,号称“郑学”。至此,基本上结束了经今、古文斗争。贾逵的学生许慎为了反对今文经学派根据隶书经典,穿凿附会,曲解经文,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写成《说文解字》一书,收小篆九千三百五十三个,收古文(战国文字)、籀文(zhòu宙,西周、春秋文字)一千一百六十三个为重文;每个字标明字形,注出音读,推究字义,全书分为五百四十部,全部解说不过十三万三千多字,简明扼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辑完善、内容丰富的字典。

④ 一篇越剧的观后感400至500字

越剧藏书之家观后感
越剧《藏书之家》是近年来浙江小百花的新排剧目,可以说从舞台布景到人物服装、唱腔上都与传统越剧有着很大的不同。

故事讲述了著名藏书楼“天一阁”在明末清初时藏书守书的故事。天一阁主范容与姨娘侍书夫人皆痴书之人,才女花如笺更是痴书十年,自嫁范门。不料新郎从军,尚未谋面而身先殉国。三个人的命运皆与书楼紧紧相连。

在一片富有文化气息的大幕中,《天一生水》的主题曲响起,缓慢的曲调似乎又把人们带回了百年前的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大幕拉开,在一片急促的节奏中原本优雅的花旦台步显得匆忙而凌乱,而天一阁的藏书故事就在两个小人物的叙述中开场了。第一个出场的主要人物是洪瑛饰演的侍书夫人,在经历了《陆游与唐婉》一剧的转型之后,洪瑛的表演显得更老练自如了,无论唱念还是人物的眼神动作都表现不俗。一小段戏就初步塑造了一个既痴爱书卷又持家艰难的掌门女子的形象。相对于洪瑛的表演,茅威涛饰演的范容在刚出场时似乎没怎么进入状态,只见一个继承祖业的守书人脸上充满了光辉与自信,还有一股自以为是的潇洒。与其说这样的表情适合范容倒不如说它更适合现在功成名就、炙手可热的茅威涛。好在这样情况很快不见了,茅茅的表演也慢慢的进入了角色,作为一个名角,其表演还是有许多可圈点之处的。但我个人认为,在祭拜李贽一场戏中,范容的寻觅先生阴灵的眼神坐得太实了,受祭阴魂想来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某些飘忽不定的空间内,用这般确定的眼神岂能与之交流?所以我认为,此处的眼神还是飘忽一些的好。

第二场开始,呈现给大家的是范门晒书之场景,唯一觉得别扭的是当孙知府到来时,晒书人一个个以缓慢而整齐划一的动作游魂似的退场,看起来挺不自然。说句刻薄的话,这些人此时的表现像是中了什么魔咒。在这一场中,由于《焚书》的出现,主要人物之间复杂的感情开始萌发和显现。范容与其嫂花如笺因“卖田收书”一事实现了心灵的第一次交汇,知音之意含而微露,这最能把越剧的含蓄之美发挥出来。而范容与姨娘侍书夫人的感情也似乎不止于表面显现的这么简单。

这台戏对观众心灵的震撼开始于第三场的抄书,范家在经济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放弃藏书守书之志,上下一心,毅然决定抄书以藏。这场面不仅震撼了观众,也震撼了夫亡欲去的花如笺的心灵。在“清贫不失志,肝胆照先贤。一句一慷慨,书罢乾坤现”的大气咏叹的唱腔中,范门的藏书精神初步显现。花如笺这个人物对书楼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仅决定永留范门,还拿出自己的嫁妆助范容收书。

在第四场中,最精彩的唱段要数“三跪求书”,不仅唱词精练,而且曲调由慢板逐渐过渡到快版,感情层层递进,把一个藏书人迷茫、坚毅、不计荣辱的复杂内心演变过程逐步呈现在观众面前。美中不足的是三跪的动作设计有些粗放,缺少越剧的美感。

为求《焚书》,花如笺不得不决定走出范门。然而天一阁主范容此刻方才知晓“此情亦深”,因而决定留人别书。别书一场中有大段念白,这让我不禁开始怀疑如今的越剧有话剧化的发展方向。其实后面的唱词中有些意思是与这段念白重复的,我认为这段念白大可以与后面的唱词精简合并。

我一直以为舞台剧的一大魅力就是能通过演员的表演在观众的脑子中搭建出本不存在的虚幻的景物。比如,从下楼的动作中看到了楼梯;从两只手的推送中看到了门窗等等。然而不知道什么原因,这场戏却抛弃了这一大魅力,硬是弄来了一大堆塑像来代表天一阁的历代藏书人,还让范容与花如笺穿梭其间兴奋的来了长长的一段话剧式的念白。为什么不能用人物的动作表情及唱词腔调来招唤出历代藏书护书之人,让他们永驻观众心头呢?这在技术上也许难度大了些,但效果一定要比用一大堆塑像好得多。

全剧的尾声部分把戏剧推向了***,在一封情深意切的书信中,一切的迷底都揭开了,孙知府的形象也在些时更加复杂而丰满。在一片悲壮的音乐烘托中,天一阁主范容终于实现了双书合壁的夙愿,他以一种近乎仪式的神圣将双书封存。然而为了斯文永继,我们的藏书人付出了太沉重的代价。

初观此剧时总觉得故事不够连贯,总感觉讲不出具体是个什么故事。人物形象虽然丰满,然而故事背后所隐藏的深刻主题不易被清楚挖掘。这大概是几易其稿的结果吧。该剧最早名为《藏》,故事性比现在看到的要强,据说是公演后又根据观众意见做了几次大的修改,可惜由于条件所限,我至今未见《藏》剧,故无从比较

剧中人物的服装不必说,自然华丽,但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演员的服装上都少了一件可以辅助表达人物感情的重要道具——水袖。我们知道,水袖的表演也是我国戏曲艺术中的精华,如果仅仅是为了服装华丽而取消之,不免因小失大。另外,整台戏的有歌剧化与话剧化的倾向,这让我不太能接受。诚然,越剧还是一个较年轻的不成熟的剧种,它的发展需要向兄弟艺术学习,但我想这种学习不能丢开越剧的根本吧。

希望越剧不因循守旧,希望越剧能有更多的改革,但我更希望若干年后我们看到的越剧还是越味十足,有越人特色的越剧。

⑤ 学生《百家讲坛》之秦始皇之焚书坑儒观后感选(孙煜婷)

[学生《百家讲抄坛》之秦始袭皇之焚书坑儒观后感选(孙煜婷)]今天看了《百家讲坛》之秦始皇之焚书坑儒和秦始皇之死,感觉受益匪浅,学生《百家讲坛》之秦始皇之焚书坑儒观后感选(孙煜婷)。这个栏目可以是我们增长很多历史知识。 在百家讲坛中的观点是在封建制与郡县制有争议时,秦始皇是采用了暴力来解决的,也就是焚书,他的焚书行为是愚蠢的,他的行为将天下读书人赶到了对立面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这种说法,也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可是,这种说法不一定没有道理,毕竟,这是一种客观的评价,他用今天的视角去看待焚书坑儒也可以说,观后感《学生《百家讲坛》之秦始皇之焚书坑儒观后感选(孙煜婷)》。 而秦始皇之死,也让我了解到现在的历史课本所了解不到的东西。他让我明白,长寿的愿望虽然是好的,但人离不开大自然,也逃脱不掉自然规律。 秦始皇不只是暴君,更为社会的产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秦是皇的功业和其统治力至今为人称道,只是其过于迷信法制,导致其精神紧绷,而危机感和欲望一直伴随其身,他是暴君中的圣人,也是唯一的。

⑥ 焚书坑儒的读后感400字

我读了一篇叫《焚书坑儒》的故事,觉得里面有许多值得我思考的东西。
故事里讲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听信了丞相李斯的一番话:“一些儒生照搬书本,厚古薄今,对现在的法令制度不满,一些老百姓也跟着起哄,这不利于统治。为了统一思想,应该把除秦国历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外,其它图书全部烧掉。”
能统一六国的秦始皇,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竟然同意了李斯的建议,立马来了一场历史上声势浩荡的“焚书坑儒”。严刑酷法,再加上焚书坑儒令民心尽失,加速了秦朝的迅速灭亡。更令人惋惜的是,这一次政治运动使很多图书、论说消失殆尽,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文化。
读了这个故事,我百思不得其解,那么聪明的秦始皇,打了那么多胜仗,能统一了六国,为什么就不能容纳别的小国的先进的东西呢?说明秦始皇的肚量还是太小,治国理家还不是最好的。还有就是他用人识人有问题,分不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由着丞相李斯胡说八道,自己一点也不考虑事情的后果。如果秦始皇能够广开言路,也许就不会有这骇人听闻的“焚书坑儒”了,也许秦朝的历史就要被改写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我们从小就要培养分辨是非的能力,要识好歹,要分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否则错把好人当坏人,错把坏人当好人,都是要不得的。还有就是做什么事,要多听大家的意见,还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别人说什么,自己不加考虑就跟着做。否则也像秦始皇一样,听信馋言,滥杀无故,真正要不得的。
总之,凡事都三思而后行,稳重、妥当地处理问题,千万不要感情用事。

⑦ 百家讲坛秦始皇焚书坑儒观后感

可怜的秦始皇被抹黑了

⑧ 要写一篇关于李贽《焚书》的读后感 求大佬开个头

“一旦你决定好职业,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中,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炼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年轻可以试错,但不能一直错。一旦确定,便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而李贽就是这样一个人。。。。

⑨ 秦始皇拜荆条观后感600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此而落得个骂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却鲜为人知.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时发生的事.当时,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护卫下,乘着车辇,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的仙岛前进.随着均匀的马蹄声,秦始皇不觉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师,仿佛他就在眼前,虽说严厉,可令人钦敬难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呢.那位威严的老人,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舜爷赐给我们家的姓.他先分别讲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写."老师,这字太难写了.""什么 一个嬴字就难住了 将来秦国要*你去治理,难事多着哩,能知难而不进吗 "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没见过这位老师,听说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突然,车停了.前卫奏道:仙岛离此不远,请万岁乘马.于是,秦始皇换乘了心爱的大白马.过不多时,便到了岛上.始皇环视渤海,胸襟万里,豪气昂然,更加思绪万千.待到他低头察看眼前,却忽然下马,撩衣跪拜起来.随从的大臣们见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参拜.等皇帝站起身来,大臣李斯才问他为何参拜.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卿家,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幼年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秦皇岛.传说岛上的荆条为秦始皇敬师的精神所感动,皆垂首向下,如叩头答谢状.

⑩ 焚书坑儒的读后感

要看你是需要这个答案干什么了。
如果是中学历史书上的问题,那就是禁锢思回想统一意识答形态不利于文化传播之类,用网络可以搜到很多。
积极的方面:对于社会的进步有积极的意义,使封建社会制度得到确立。
不利的方面:是文化的大毁灭,知识分子的大摧残,知识的大倒退;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假使,没有焚书坑儒,相信,中国古代的文化知识很有大的飞跃,提前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好处:统一思想,是统一国家的基础,建立法制,造就了中国“大一统”格局
坏处:残暴的手段引起人民的不满
迫害知识分子,禁锢人们思想

如果是个人的兴趣。那有必要澄清一下,始皇焚的是部分书,只是说寻常人不得私藏某些书,而官方是都有保留的。否则儒家经典现在怎么看的到?再一个坑儒主要坑的是方士。帮始皇炼丹的,不死药没炼成还背后说坏话。还有一小部分才是“厚古薄今”的儒生。这个在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柏杨的《中国人史纲》里都可以看到的。影响就是在意识形态的统一方面了。从网上找到这两本书的电子版,上面说的很细。需要网络消息,我可以邮箱发给你。
不过,秦时刚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农民还是以劳务作为地租。资本主义萌芽要到宋末明初或明末那会吧。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