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甲方乙方观后感
[选修课作业竟是一篇电影观后感]《甲方乙方》是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个俗人》改编的,冯小刚葛优何冰刘蓓领衔主演是一部老的喜剧电影回头看老电影是我最近一断时间的一种习惯因为这种习惯让我深刻的理解什么叫做经典所谓经典就是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褪色说到拍喜剧电影不得不提的导演就是冯小刚他应是贺岁片的票房保证他与王朔是很要好的哥们儿他们那个年代出生的人用共同的特点就是遗憾自己生在和平年代渴望自己活在战乱年代也好一展雄风说白了就是有劲没处使他们是一群不喜欢八路军装备看不起游击战渴望成为那种旗下拥有坦克集群每个士兵都武装到牙齿都有可口可乐喝从来不为弹药发愁唯一担心的就是没有汽油的指挥官官衔虽然很高但不戴大盖帽就喜欢戴钢盔还不系带嘴里永远叼着雪茄飞机扫射也不躲藐视国防部却又爱兵如子说白了就是渴望成为巴顿那样的现实满足不了的于是乎他们便在电影里如愿拍摄了《甲方乙方》,其实也是为自己圆了一个梦电影里的好梦公司口号好梦一日游简称梦游就是那种只要你有梦想就会不遗余力的创造性地为你完成的一种新兴服务行业开始的时候就圆了一顾客的巴顿将军梦然后紧接着又让顾客过一把宁死不屈的瘾让顾客体会受虐待的感受完成被女孩子倒追一把的心愿为其实现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之梦想等等一直到最后姚远(葛优饰)让出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新房子只为达成一个临死的癌症患者的丈夫的美好愿望--在妻子临终前可以住一次城市里的新房子而他们的好梦公司也面临了破产解散的危机,选修课作业竟是一篇电影观后感。语言也是电影的最亮点之一,《甲方乙方》语言机智幽默故事耐人寻味是有文化品位的喜剧笑完了也不会觉得自己无知不同于闹剧这也是问什么很多人喜欢冯导和他的这些御用演员们我喜欢看善用独白的电影很真实的感觉电影的开场姚远说"我人品四六开优点六缺点四"让人觉得他是一个有自信的率真的人缺点不多但也不完美他们的事业刚刚起步正处在试营业阶段的时候只是一句"打死我也不说"的话成为一个不解的秘密成功的让那个嘴里藏不住秘密的人过了一场宁死不屈的瘾任他们严刑拷打也没能说出这个不是秘密的"秘密"笑料百出笑完之后却让我们对那些宁死不屈宁折不弯的英雄肃然起了敬。电影其中有个桥段是这样的为了庆祝什么活动要把整条街道的气氛搞得热烈点这帮闲人便让吹捧蔚然成风起来最后甚至是"指桑夸槐"见了六七十岁的老太太非叫人家大姐还笑盈盈的问人家今年有三十了吗(葛优就是有这样的能力把看似虚假的东西表现的很真诚有种以假乱真的范儿)见了穿西装的男子就夸人家衣服穿得就跟长在他身上似的坐公交车也得发出感叹"这车做的真舒服比奔驰还舒服"人家很诧异他就说"奔驰能直腰站着不碰头吗?"你觉得不合情理的事情经他一说你就会觉得完全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在这些吹捧的过程中真可谓是满足了别人也陶冶了自己何乐不为?在吹捧的过程中姚远他们遇见一女子站在河岸面无表情经过如下:姚远(着急的跑过去真诚的说):"去年的今天我就是打算从这跳下去的被人救下了今年的今天我觉的当时的我特傻女子:"你觉得你现在就不傻吗人家这是在练气功呢",观后感《选修课作业竟是一篇电影观后感》。你说姚远是傻吗?我说他是善良的热心的真诚的姚远说过"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但是没有房子的婚姻更是不幸福的"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很物质的一个人最后让出自己的新房宁愿自己在新年来临之际无家可归是的他不是一个慈善家一个英雄侠客他只是一个自己也在努力生存的普通人相信人品四六开也是对自己过分高的评价吧写一个慈善家从头到尾做好事并不比写一个偶尔有点小聪明小邪念小自私的普通人做出一件好事更感动人总之我是被感动了他们自称是把爱和欢乐传播给人间的天使结果就真的是了他们都是濒临绝种的一级国宝只爱真理不爱钱我喜欢这群自称文化里的糙人糙人里头有文化的人有素质也不道貌岸然最后姚远的独白又响起"那晚我们都哭了说了许多肝胆相照的话。经历的不必都记起过去的不必都忘记。我们也从吃冰棍的年龄长到了喝啤酒的年龄。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看完后许多过去的零零碎碎的记忆碎片在我脑中重建很多年过去了我也很怀念他同时我也决定了真诚的对待生活对待生命中出现的亲人和朋友音乐又想起"经历的不必都记起过去的不必都忘记。相知相爱。永远。()〔选修课作业竟是一篇电影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❷ 电影评论的影评知识
特写: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它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近景:摄取人物胸部以上的电影画面。它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
中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电影画面。它有利于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得有条不紊,常用以叙述剧情。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
远景:是指表现广阔空间或者开阔场面的画面的景别,是所有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在电视节目中常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
大远景:通常是从高角度拍摄的画面,用来做为定场镜头或提示宽广开阔的空间。 声音:包括人声、背景音乐、音响
人声:交代说明、推进剧情、推动人物性格
背景音乐:烘托气氛、渲染氛围、深化主题、善于抒情
音响:增加真实感、烘托环境气氛、抒情言志
画面:包括人物、景物、道具
人物:视觉的中心,意念的载体
景物:抒情言志、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道具:刻画人物性格、串联故事情节、抒情言志
声画结合:包括声画对应、声画分离、声画对比
声画对应:有什么画面,就有什么声音
声画分离:声音与画面分别叙述,两者不具备明显冲突
声画对比:声音和画面在意义和情绪上形成强烈反差
色彩:塑造人物形象、营造环境氛围、构成创造思想
色调: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
冷色调:色环中蓝、绿一边的色相称为冷色,它能给人以阴凉、宁静、后退、深远的感觉。
暖色调:色环中红、橙一边的色相称为暖色,它能给人以温馨、亢奋、前进、和谐的感觉。
光线:造型作用、表意作用、外画人物形象 长镜头: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一般时长超过30秒。长镜头可以保持整体效果,保持剧情空间、时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可以如实、完整地再现现实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可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电影评论的可评之处,可以就其导演的独特构思、声音画面、蕴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时代意义、影视音乐、电影内容、电影灯光照明、电影的拍摄技巧、电影中的角色等都可以进行评论,评论过程通过结合影片具体内容和影片在构思、结构、技术、人物等方面最为闪亮之处摆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近一步论证。
要写好一篇影评,首先应当认真观看电影,并记录影片中重要的人物、镜头等方面,找出影片中最为亮点以及最新颖之处。一篇影评能否吸引人就在其于有没有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写出别人一般想不到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总结“新”“奇”。
常见问题:跑题、讲故事、面面俱到、没有观点、写成“豆腐块”、本末倒置、常识问题、没有细节。 思想评论: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见《银海珠光》)。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砭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美学评论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 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了优秀纪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如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电影特性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试举例如下:
1、电影语言评论。《<红高梁>――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2、电影结构评论。《复合交融 巧织经纬枣<平津战役>的结构艺术》。
3、电影修辞评论。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开天辟地>中的象征手法赏析》。
4、电影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枣谈电影的节奏艺术》
5、电影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枣谈美国片的悬念技巧》
6、电影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枣中的音响》
7、电影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
8、电影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
9、电影表演评论。《眼之魅》
10、电影音乐评论。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交合、兼容的。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
电影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话体、问答体、随感录。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文体样式存在。 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价,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注重思辩、讲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评论角度 评主题:1、抗日斗争,揭露日寇罪行,歌颂人民不屈精神、博大胸怀、崇高人性;2、生命价值与民族命运;3、对和平和期呼唤与社会的发展的期望;4、在人类之爱基础上不同文化观念的撞击与交融。 人物评论:1、单一人物;2、某类人物;3、对比性人物;4、从人物关系评析,如中外、父女、民族与宗族等关系入手。 场景细节:几次争论;手榴弹的出现;小刀的运用;几个人物对死的选择;照片的作用。 悬念设置:人物命运为主线,将人物经常处于生死关头,环环紧扣。 矛盾冲突:1、进步与反动、民族解放与法西斯专制;2、东西方观念;3、宗族。 叙事线索:三种时态,现在时着眼于战争与和平的对比,调节情绪、深化主题,给作者一个自由的叙述时空;过去时表现矛盾冲突与情节发展的主线;过去完成时重点在揭露日寇罪恶。 情节与节奏:战斗高潮与抒情段落的设置;紧张与舒缓情绪的起伏;镜头节奏快与慢的转换。 中外影片比较:与《拯救大兵雷恩》相比,同是以回忆形式讲述拯救生命与回归家园,但《黄河绝恋》避开为什么救人的争论,避免说教,容纳更多内涵;多种矛盾冲突;群像式人物各有鲜明个性;战争与爱情两条线索推进,更富有抒情色彩。 与《红河谷》比较:文明冲突的合理性;叙事特色强化故事性;人物塑造在对比中展现性格的发展,注意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有很多人认为看电影就看电影呗,评什么?论什么?但事实上,在你写影评的同时,也是让自己回溯在这一个半小时中,你到底看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再烂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员,他们又是用什么眼光来看?没人愿意制造一部人人唾弃的大烂片,那么大家口中的烂片是否有可取之处,是否制片、导演、演员们用着不同的想法来拍摄?
这些,当你开始用心写影评时,你的思路会愈来愈清明,想的范围愈来愈广大。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体会,也能将你的体会带给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评中,你将会发现自己的文笔进步了,看电影时能看到更多的细枝末节,能感动到心灵的深处,那么,你就成功了。
当然,没人是一蹴而就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学创作者外),当我自己回顾一开始写的文章,也觉得自己的文笔生涩,眼光不够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发现自己很自然的就长篇大论了起来,当然,依然不够好
最好的一句话是---- “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
不是一定要中规中矩地写影评,正面、反面、侧面的见解都是很独到。化简为繁,化繁为简,字字都是精彩。 题目
题目是任何写作中的第一闪光点,影评也不例外。一个好的影评题目,关键在于它能否用于传递作者想要在影评中表达的信息。在看完电影后写影评时,首先要找一个好的切入点,当然,这个切入点就要从题目开始入手了。影评的题目注重创新、新颖,起到让别人一看见题目就想读下去的作用。此外,影评题目越短越好,6-7个字为宜。
开端
阅高考语文作文的老师们都有一个习惯阅卷方法,即题目-开头-(中间)-结尾,如果一位考生的中间部分写的再好,但开头却弄得很差劲,这样阅卷老师对这位考生的中间内容最多就会大体浏览一遍,有的甚至连看都不看,因此,开端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影评的开头,可以开门见山地一上来就介绍你所要写的影片最为亮点之处,或直接写影片的高潮结局,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还可以运用“诗经六艺”中“兴”的手法,也就是说,由你想表达的内容联想到了什么其他东西可以代表你的如内容;也可以先插入一电影名家的名言,例如巴赞、爱森斯坦等,这样能为你的影评锦上添花。
中间
这一部分是影评的核心内容。其实写影评就是写一篇议论文,因此我们在写影评时应注意多分析、少叙述,以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为中心,摆出论据,层层推演,但要注意不要跑题,也就是说,你在影评中分析的内容,都必须要围绕你的中心。
结尾
我们完成了影评的最主要内容之后不能就此结束,还应当有一个响亮的结尾。在结尾我们首先应该先对影评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下总结,然后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一下自己对整个影片的理解;还可以引用名言、托物言志,让影评有一个好的收尾。
❸ 影评怎么写
(一)思想评论: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见《银海珠光》)。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 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枣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四)电影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试举例如下:
1. 电影语言评论。《<红高梁>――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2. 电影结构评论。《复合交融 巧织经纬枣<平津战役>的结构艺术》。
3. 电影修辞评论。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开天辟地>中的象征手法赏析》。
4. 电影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枣谈电影<周恩来>的节奏艺术》
5. 电影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枣谈美国片<碟中碟>的悬念技巧》
6、电影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枣<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音响》
7. 电影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
8. 电影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
9. 电影表演评论。《眼之魅》
10.电影音乐评论。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兼容的。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
电影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活体、问答体、随感录。近年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文体样式存在。
四、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PS:
有很多人认为看电影就看电影呗,评什麼?论什麼?但事实上,在你写影评的同时,也是让自己回溯在这一个半小时中,你到底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烂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员,他们又是用什麼眼光来看?没人愿意制造一部人人唾弃的大烂片,那麼大家口中的烂片是否有可取之处,是否制片.导演.演员们用著不同的想法来拍摄?
这些,当你开始用心写影评时,你的思路会愈来愈清明,想的范围愈来愈广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体会,也能将你的体会带给大家
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评中,你将会发现自己的文笔进步了,看电影时能看到更多的细微末节,能感动到心灵的深处,那麼,你成功了
当然,没人是一蹴可矶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学创作者外),当我自己回顾一开始写的文章,也觉得自己的文笔生涩,眼光不够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发现自己很自然的就长篇大论了起来,当然,现在依然不够好
最好的一句话是----
“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
不是一定要中规中矩的写影评,正面.反面.侧面的见解都是很独到
化简为繁,化繁为简,字字都是精采 。
❹ 求几篇电影的影评。(观后感)
经典战争片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观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惊叹于斯皮尔博格深厚导演功力的同时,一些东西似乎压在心头,用一个夸张些的句子来说就是——战争,离我们有多远。
80年代初,甚至更早一些出生的人,大概都是在红色电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记得小时候,一些电影,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闪闪的红星》等片子是百看不厌的。更后来些,有了《大决战》系列,更是让人大呼过瘾。同时,一种非常不好的观念也油然而生,记得高中时,同宿舍的一位兄弟曾说,“真希望现在有场战争,那样咱可以大展拳脚”当时大家也随声附和。在我们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有领导人的英名决策,有战士们的奋勇杀敌,有敌人的狼狈不堪,贪生怕死,即便是在咱们最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依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游刃有余的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及其走狗。真的如此嘛?我想我们的电影中至少缺乏了一个战争中必有的元素——残酷。
从我们的老祖宗们开始,历史、文化往往都是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充当绝对的主角。在经典的古典战争名著《三国演义》中,如果从另一种层面考虑,这完全是部血腥的小说。在主人公们谈笑间墙垆灰飞湮灭的同时,是千万生灵的涂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六出祁山……哪一场不是数万甚至十万的死亡。记得有一段,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子午谷,放火烧,我相信诸葛的肠胃应该是很好,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个人间的修罗场。在我们的古典文学中,从来没有一部是以一个士兵的角度来描写一场战争的。5000年的文化,大概也只留下了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来以慰人心吧。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曾经有过两次,战士临死时痛苦的喊着“妈妈!”,这大概是整部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镜头,在一个正常人临死时,想到的一定会是自己最亲的人。当然英雄在临死时总会喊出些伟大的口号的,如《勇敢的心》中,华勒斯被行刑前那声雄壮的“FREEDOM”。在我们的电影中,每一个战士都是英雄,因为他们临死时都会喊着“为了新中国,为了共产主义……”。
中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有着本质的差别,西方人从很早时就提出了“人”的概念,在他们心中人的生命、权利、财产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出现最多的大概是服从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忠、孝、仁、义,所有这些都是对别人的,自我这个概念,在传统文化中,是被摒弃的。 有了这种文化传统,我想就不难解释,电影中为了什么,什么献出生命言语了。
西方战争电影中也有英雄的存在,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上尉,《兄弟连》中的文特斯上尉等等,但英雄只是电影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拯》还是《兄》,其实是一种群像的塑造,他们是从不同的士兵的角度来反映这场战争,这些人人中有心肠软弱,胆小萎缩的新兵,有经验丰富,视杀人如家常便饭的老兵。无疑,这种手法使得两部影视,对于战争的描写有了种立体式的洞察。在我们的《大决战》中,我们只看到了领导者的决胜千里,深谋远虑,与士兵同甘共苦,而战士们也都是一样的英勇无畏,最多也只能算是两个层面吧。
总言之,我们的战争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起着政治宣传的作用,而美国战争片,则在揭示真实战争方面把我们远远甩在了后面。随着国内的电影商业化逐渐普及,也许只有在票房的面前,才能真正反映中两种电影被观众接受的程度了。
望采纳
❺ 电影《甲方乙方》
葛优,冯小刚,英达,刘蓓几个在97年夏天开办了一项“好梦一日游”专的业务,帮助消费者过属一把“好梦成真”的瘾。业务引来了一大批突发奇想的顾客:书摊老板想当一天叱咤风云的巴顿将军;嘴巴不严的四川厨子想一直梦想成为宁死不屈的义士,体会一天被捕、严刑拷打、英勇就义的感觉;大款吃够了山珍海味想感受一下“吃苦”的滋味;大男子主义的人想做“受苦梦”;明星想做“普通人梦”;帮助因为屡遭失恋打击而对生活丧失信心的人做“爱情梦”,从而恢复了自信……在帮助人们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四个人从一开始的好玩、开心逐渐投入了自己的真诚。姚远和周北雁为帮助身患癌症的无房夫妇做一个“团圆梦”,将自己准备结婚的新房贡献了出来。房子最终被还了回来,大家对于过去的一年无限感慨。
❻ 甲方乙方 观后感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我看过它很多遍,但是每次我有机会都还是会在看看,这也许就是好电影的魅力所在吧,我和我的男朋友就是因为这个电影认识的,所以它也算是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在家上我很喜欢里面的情节,因为它让我看后深思过很多,好电影的意义就是人看过后不光觉得他可乐,还能在乐后,反思一下自己,让人从电影里面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让人进步,这才是喜剧电影的意义所在,不是说看完乐后就忘了,不能对人产生任何意义,我觉得大家应该支持国产电影,支持好的东西,这部电影大家应该购买支持!!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它让我学会了很多!
❼ 求电影《甲方乙方》的观后感…
1、作品选材。影片选材很有特点。选择了一个关于商业化的题材,即营业者与消费者。但又不同于一般商业化题材的影片,此部影片十分贴近百姓生活,以“好梦一日游”(第三产业)为营业目的,可以说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80年代我国开始发展第三产业,97年左右在党的中共十五大的号召下,我国第三产业迅猛发展。而“梦游”是一个有创意、新颖的第三产业,选在97年,是为了宣传和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影片通过“梦游”这一职业给消费者带来的诸多利益,从而反映了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影片风格和情感色彩。中国电影导演们一直在追求故事片的真实性方面作出努力。然而,影片并没有满足于纪实性的竞赛,而是独具特色地将喜剧性与纪实性完美地揉和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寓庄于谐、庄谐相映成趣的剧作风格。无论是“公交车上抓小偷”、“解决婚姻矛盾”、“圆癌症患者一个梦”还是“体验贫困地区生活”等等,无处不体现影片的纪实性,但又不缺乏影片喜剧性色彩。整部影片也很感人,通过实现不同阶层的不同梦想,总结出一道道人生感悟和哲理,教育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世界充满爱,世界真奇妙,这也是此部影片的一大风格。影片的另一风格在于反映的是第三产业,但又不随波逐流,属于第三行业中的典型。3、环境选择。本部影片可谓戏中有戏,由许多的片段结合而成,所以环境也不固定。本部影片的环境特点就是环境跟随情节走,换句话说,如果影片把所有不同的情景都集中到一个规定情境当中,比如“好梦一日游”招待所,那么很难体现影片的内涵。环境选择广泛,意味接触不同层次的人多,接触的人复杂了,则更能体现影片中的人物性格,从而突出了“甲方乙方”的深刻含义。 4、主题内涵。 从表层上看,影片就是在描述“拿钱给人干事”这样一些场面,体现了“消费者”与“营业者”之间的关系。而影片真正表达的是人与人接触时产生的情感色彩,“消费者”与“营业者”也不例外,同样存在着感情,比如,影片中姚远和周北雁为了帮助一个危在旦夕的癌症患者,实现最后的梦想,俩人宁愿将刚买的新房无条件的借给对方住;最后钱康决定将以营业为目的的“好梦一日游”改为慈善机构,无偿的为顾客实现梦想,表现出当今这样一个人与人的情感愈加冷淡,以金钱为目的的社会,还有这样一批善良的青年,从而教育和感悟了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才是影片的主题内涵。 5、性格塑造。 影片中的人物性格既相同又不同。不同在于各自都有突出的一面,无论是姚远的聪明、周北雁的感性、还是钱康的正直、深子的豪爽,但他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善良和热情。影片以四种不同的屏幕人物形象为基础,描述了他们在实现人生梦想的同时,不忘助人为乐。四个性格迥异的人,带着共同的梦想奋斗着,这是此片人物性格塑造的一大亮点。 6、语言特点。影片的对话特点在于处处不失幽默,处处不失哲理。在每个场景片断的结尾,都附有人物颇具哲理性的对话。例如,深明大义,只爱真理,不爱钱,其实这些都反映了影片的深刻含义。正是这一次次的幽默,一条条的哲理,使影片中塑造的屏幕人物形象愈加鲜明。 7、结构手法。整部影片的叙事是比较流畅的,尽管突出了细节的作用却没有松散的感觉。结构统一而完整。影片以“好梦一日游”为线索和总体纲领,分别设置和展开了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时代的一些情景,也在每一个情景之中,阐述了一些人生哲理。影片开门见山,以自述的表现手法引出片子主题。影片中多处暗藏着对比,戏剧中姚远被顾客的花瓶砸了,顾客都于心不忍再演下去,演员却坚决要把这场戏演完,通过姚远和顾客对突发事件,态度上的鲜明对比,表现了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影片的真实性。就像影片中所说的:一句话,一切都按真的来。影片中另一大对比是帮助顾客解决婚姻问题。片中姚远和周北雁饰演一对封建时期的富家夫妇,假戏真做,当周北雁用力扎顾客一针时,角色的转换和反差很大,从而形成一个戏内与戏外的对比。 8、细节运用。影片在中间部分,运用了套播的叙述手法,即两个不同的情景同时出现,两个情景一起出现,一方面使影片不显枯燥,增加观众兴趣。另一方面,这两个情景具有一定联系。汤丽君影星想摆脱名人的压力,做一名普通人,之后才知道做普通人比做名人更难。游老板极力要求体验山区中穷人的生活,最后却把整个村的鸡吃光了,才知道生活在贫困地区的艰辛。这俩方面都反映了社会的两大极端,为影片增添了不少色彩,深深的打动了观众朋友。最后,影片阐明了甲方即“梦游”的工作人员,乙方即“梦游”的顾客朋友。显然,这部影片依然犯有国产电影的通病:生怕观众不能理解自己设定的主题所述为何,在影片中一次次通过人物的嘴将主题思想直白地说给观众听,令人觉得颇有点作者跳出来说教的味道。总之,整部影片是场喜剧,但快结束部分是一个感人的略带悲剧色彩的场景,影片最后又以此场景作为铺垫,将影片最终从剧中又转换为美满的结局。
❽ 求一篇电影非诚勿扰1的3000字左右观后感 急急急急!!!!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即将过去的2008,或许只能用“多灾”二字来形容。于是在今年的贺岁档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喜剧,因为我们试图用欢笑来安抚我们已经疲惫的内心。
说到贺岁片,冯小刚这个人名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作为一个导演的价值,他不仅挽救了曾经低靡的中国电影市场,还开启了中国电影的贺岁片之路。从《甲方乙方》的诞生之日算起,中国的贺岁电影已经迈入了第11个年头了,在这11年间,他携手葛优一次又一次地冲击内地贺岁电影的巅峰,并且接二连三地扩大着自己的连胜记录,从票房上来看,冯氏贺岁片无疑是内地电影市场最大的赢家,葛优这位御用演员也俨然成为了冯氏电影的质量保障。
从《甲方乙方》到《天下无贼》,从《夜宴》到《集结号》,冯小刚的贺岁片大致上可以分为生活片与剧情片这样两大类型,前者的重心是对小人物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用喜剧的形式将其展现给观众,而后者则重视影片在视觉效果上的营造,是典型的带有中国特色的大制作商业片。即便是影片上映前的运作手段,他们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以《甲方乙方》为代表的这些早期冯氏贺岁电影在前期宣传上做得都比较朴实,他们在宣传的过程中也并没有表现出对于票房极度的渴望,这种宣传的性质也正好对应了影片本身所具有的平凡特质。冯氏喜剧的成功与影响就是在这种平凡中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
在10年贺岁片的征途中,王朔对于早期三部作品的影响力不可忽略,严格来说,从《一声叹息》开始的冯氏喜剧才真正属于冯小刚自己,此刻的他已经可以自由地掌控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影片中的思想与现状更多来源于冯导自己,而并非作家王朔。也正是这部有着过渡作用的《一声叹息》,是冯导贺岁片征途中唯一一部没有冲击贺岁档的作品。经过那一年修整后的《大腕》、《手机》与《天下无贼》均取得了比前作更加出色的成绩,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着冯小刚平民路线在贺岁片市场上的不可阻扰。
《夜宴》是冯小刚作品对于视觉冲击的一次尝试,也是在张艺谋开启的中国式大片之路上的一次迷失,尽管影片取得了极好的票房的收入,然而口碑却并没有像票房那样水涨船高。张艺谋用3年时间来打造他心血来潮的武侠之梦,最终换来的只是荧幕上转瞬即逝的那一抹华丽。追求了3年的视觉盛宴最终在《千里走单骑》中的一声哭泣下轰然倒塌,猛然间我们发现荧幕上的武侠之梦其实是为奥运会开幕式在积累经验。我们庆幸冯小刚没有创造出第二部《夜宴》,他创造出的是中国战争电影的新纪元——《集结号》。《集结号》不仅票房大卖,口碑也在争议中一路飙升,于是一个问题逐渐浮现在了我们眼前。《集结号》之后的冯小刚还能带给我们什么?是继续在大制作的康庄大道上正步前进还是放下“屠刀”回归百姓。
冯导选择了后者,《非诚勿扰》的诞生告别了中国荧幕上那片空洞的华丽,它带来的是最真诚的百姓故事,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和谐!在尽力了这多灾多难的一年后,我们更加清晰地意识到了“和谐”的可贵。
影片以主人公征婚为线索,牵扯出了当代社会中一幕幕令人可笑的“人间喜剧”,葛优饰演的秦奋作为一位大龄海归,用自己的发明获得了巨额财富后开始尝试解决自己的人生大事,他诚心诚意地想找一个合适的红颜知己白头偕老,然而前来相亲者却又各怀心机,没有诚意,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妙趣横生的喜剧元素。他遇上了舒淇饰演的梁笑笑,一个伤痕累累的女人,在交往中爱上了她,然而笑笑却一直都爱着另外一个男人。这样的故事情节看似非常普通,在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找到。平凡,这是冯氏幽默的最低纲领,也是冯氏幽默有别于其他港式喜剧片的最大特色。
冯小刚首先营造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一个大的社会背景,所有的人物都是真实且不加修饰的,所有的语言对比也都是自然的。在当时的这种情况下,人物的这些言语是最自然的流露,没有用刻意的话语来搏人欢笑。包括肢体动作,脸部表情,背景音乐,这些元素单独来看所构成的就是一部最简单的爱情生活片,至于幽默感,那都是蕴含在影片之中先天就已经具备的,它不需要配乐以及肢体动作这些额外的东西来辅助笑点。
冯氏幽默的核心是真实,不做作。《非诚勿扰》与同期上映的《女人不坏》在这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徐克用了大量超乎显示的夸张手法来制造欢笑,因此《女人不坏》的搞笑始终都给人以一种荒诞感,当然这也是港式喜剧的特点。《非诚勿扰》就表现手法来说是平淡的,人物也是真实的。我们会为梁笑笑的感情遭遇感到难过,也会被秦奋的真诚一次次逗乐。尽管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但是这种爱情感是中年这个年龄段所特有的,它也许没有年轻人的偶像剧那么奔放,但是它的确是真实的,这种真实升华成了一种美感,一种在现实中可以给人带来希望的感觉。对于30-50这个年龄段的观众来说,甚至可以用“贴切”来形容。
对于一部喜剧片来说,将近2小时的片长显得有些过长,容易导致节奏不紧凑,毕竟观众欢笑指数也是有一个倦点的。但是《非诚勿扰》更多的还是当作一个爱情故事在制作,这样一来2小时的片长就变得合情合理了。影片中用了大量的全景镜头来描绘空旷的美丽景色,为影片中的人物情感营造出淡淡的忧伤,同时也把影片的基调定在了一个相对缓慢柔和的牧歌环境中。在这段牧歌中有悲的,也有喜的,平静的海面中所融汇的是人生百态的那份纷杂,所沉淀的是情感世界中最真诚的爱与忏悔。
对这多灾的2008年,影片给出了一个完整的概括,正如冯导说的:“大家往后还是要走下去,我还是相信未来是不错的。”
《非诚勿扰》在人物刻画上的这种自然与真实,可以说是冯氏喜剧10年以来最成功的一次,在画面上带给人的美感,也是让人难以忘却的,它彻底告别了国产史诗片那种做作的画面,那种单纯为追求视觉特效而拍摄的诗情画意不复存在,在这里,所有的一切都融入了人的感情,以人为本的东西才是最真诚的东西。回首过去的旧作,这个阶段的冯氏幽默有了一种更为自然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