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vip
㈠ 我开通了会员一个月都没有为什么看另外一部剧还要我开通啊
这个你看看是不是自己的会员到期了,还有那就是看看你自己开的什么套餐,现在有的影评会员是分很多种的,还有的是付费新上映的影片,你开会员也不一定就能看的。
㈡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会员
罗卡:资深电影文化工作者。曾任十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专题策划。
罗维明:多媒介创作人。前任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电视台编导、《电影双周刊》总编辑、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著有影评集《电影神话》、《电影文章》等。
李焯桃:影评人,现任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艺术总监。曾任《电影双周刊》总编辑,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历任柏林影展、温哥华、鹿特丹及釜山电影节,以至台北金马奖及香港电影金像奖评审。著有《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笔记》、《观逆集》、《淋漓影像馆》等影评结集共八册。近年编有《香港电影七九─八九》、《香港电影王国─娱乐的艺术》及《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展》特刊等。
黎肖娴:纽约大学电影研究系博士候选人。现任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助理教授。
黄爱玲:电影文化人。曾编《诗人导演 ─ 费穆》及出版文集《戏缘》。现为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 林锦波:曾任《PC home》副出版人及总编辑、《电影双周刊》、《越界》、《东周刊》编辑,、S-team Proction 出版总监及《星岛日报》采访主任。从事电影及科网评论工作。现任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董事及理事。
黄淑娴:曾任香港电影资料馆编辑部主管,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现为日本东京大学中文系访问研究员。著有《女性书写_电影与文学》。
列孚:香港资深影评人。曾任《南国电影》编辑;《中外影画》半月刊创办人兼总编辑;《影艺》半月刊总编辑。著有《指点十年》及《中国大陆电影综评》。
舒明:在1965年开始发表影评,对欧洲电影和亚洲电影特别关注。著有《日本电影风貌》(台北,联合文学,1995)、《平成年代的日本电影》(2007)。
张建德:影评人及作家,著有英国电影协会出版之《香港电影─额外的层面》一书,曾为多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英文编辑。
朗天:曾任职报馆,现为评论及创作人,文化策划。著作有《基督教之贫乏》、《人喜欢被骗》、《后虚无年代》、《后九七与香港电影》等。主编作品有2000年、2002年及2003年《香港电影回顾》。现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蒲锋:影评人,前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曾在《星岛晚报》、《现代日报》、《星岛日报》、《经济日报》、《快报》、《明报》及《电影双周刊》发表影评。现为《信报》撰写影评专栏。曾主编《1997香港电影回顾》及《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及为《世纪回眸 ─ 中华电影经典展》中文编辑。
庞奴:原名李照兴,曾任报章编辑、记者、香港国际电影节编辑。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传播艺术系毕业。擅写电影评论、城市现象及流行文化等各种文化观察。主编作品包括《香港101》、《裙情汹涌》、《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及《上海101》。个人作品有《男人那东西》、《香港酷酷》及《香港后摩登》。
张伟雄: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现届副会长,自称电影作者,由评论至剧本,著有《低空飞行》。1997年开始独立电影创作,导演作品包括《月未老》(1997)、《惑星轨迹》(2000)及《太阳无知》﹙2003﹚。
小敏:曾任香港国际电影节中、英文编辑。于《明报》、《信报》、《星岛日报》、《联合报》、《Cosmopolitan》等媒介撰写和电影有关的文章,并于《黄巴士》发表短篇故事。编剧作品包括香港电台的《寻人记》(1995)、《纳清风》(1996)、《我家猫儿 — 龙猫是不是猫?》(1996) 、《身壮力健》(1997)、《肥May 正传》(1998)及《波记开锁》(2000)。文字作品有《我的猫故事》(2003)。于2003年创办书节及传讯活动公司蓝蓝的天。 赵嘉薇:曾任百老汇电影中心助理总监、香港国际电影节出版统筹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经理兼理事。现于香港电影数据馆担任编辑。
何思颖:往返于香港及德州侯斯顿的作家。曾任多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英文编辑。现任香港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林超荣:现任自由撰稿人、香港电台《头条新闻》节目主持及电影编剧。曾任无线电视高级编剧,后来加入亚洲电视担任编剧审阅,其后晋升为电视监制。小说著作包括《男人的做和女人的爱》、《笑里情怀总是痴》、《头条新闻小小说》及《人细鬼大》。
凤毛:原名张凤麟,毕业于中文大学及研究院课程,后远赴法国索邦大学完成博士预备课程。为香港大学比较 文学系 博士。现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课程包括:中国艺术及设计、电影等。为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及香港影评人协会会员,影评散见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网页,及大专院校出版的电影论文集。
宾尼:原名李耀荣,毕业于岭南大学中文系,后负笈英国史坦福郡大学进修,为传媒及文化研究硕士。曾出任TVB「娱乐 + 生活文化」副总编辑,现为杂志编辑、自由写作人,文章散见于学会网页及报章杂志,并参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多部电影书籍的文章撰写,个人著作有《The Y2K Hero – Bruce Lee》(2001)。
皮亚:独立电影人,明报电影版策划。香港中文大学硕士,曾赴纽约大学进修电影制作,导演作品有《人造色素》(2002)及《我是猫》(2004)。编剧作品有《17岁的夏天》(2005),《人在江湖》(2006),《阿飞》(2006)。 潘国灵:文学作家、文化评论人,大学兼任讲师。文章发表于中港台媒体如广州《城市画报》、《深圳商报》、台北《诚品好读》、《明报》、《经济日报》、《号外》等报章杂志。主编《银河映像,难以想象》、《王家卫的映画世界》,个人作品有小说集《失落园》、《病忘书》、《伤城记》、城市论集《城市学》等。曾获第七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组推荐奖、中文文学创作奖季军及优异奖、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冠军等奖项。曾担任青年文学奖评判、香港电影金像奖专业评审、国际影评人联盟奖(FIPRESCI)评审等。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理事、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会员。
登徒:原名单志民。影评散见于《越界》、《信报》、《电影双周刊》、《经济日报》、《明报周刊》。现为《经济日报》副刊电影版编辑,并为香港电台主持影评节目。曾主编《1996香港电影回顾》,又代表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负责「CIA 三面睇」放映研讨节目。
汤祯兆:香港影评人及作家,专注于电影及日本研究。近著有日本电影研究《讲演日本映画》(2003)、香港文化论集《杂踏香港》(2004)及日本AV研究《AV现场》(2005)。香港电影研究《香港电影血与骨》(2006)。 冯若芷:多伦多大学毕业,主修电影研究。曾任多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助理编辑,以及商业电台《好声好戏》电影节目主持人。现为专业翻译及影评人。
徐宽:美国哈佛大学硕士。曾任职亚洲电视国际台,香港电讯互动电视及电讯盈科内容策划。现任职寰亚电影制作部。
黄志辉: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毕业,独立录像艺术及视觉艺术创作人,录像太奇创会成员。曾任《越界》杂志美术总监;设计及制作《低空飞行》、《从新浪潮至后现代》及《经典200─最佳华语电影二百部》等书。
黄国兆:资深影评人,曾任香港国际电影节策划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王勋:现职编剧及影评人。生于香港,于九十年代开始撰写影评。曾任职记者以及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电影科助教,现为自由撰稿人。
刘兰:当过电影编剧,超过十年的周刊记者及编辑。影评主要见于《东周刊》,《东方新地》,及电影评论学会的年度文集。除了影评之外,还以不同笔名发表杂文,小说及儿童文学等。
叶月瑜:香港浸会大学电影电视系助理教授,著有《歌声魅影─歌曲叙事与中文电影》。
刘曼久:曾任报章记者及电影网站主编,现从事影评、文字及影像创作。
游静:香港大学英文及比较文学学士、纽约社会研究新校大学媒体系硕士、伦敦大学皇家可罗威学院媒体艺术系博士。曾于加州圣地亚哥校址、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密西根大学、伦敦大学等任教,现为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助理教授,为「设计、文化与理论」课程统筹。同时身兼电影及录像导演、多媒体装置艺术家、散文作家及诗人,曾为纽约电视台编导及为香港电台电视部特约导演,执导剧情长片《好郁》于国际影展多次获得肯定。著有文化评论集《另起炉灶》,散文集《裙拉裤甩》,诗集《不可能的家》及电影剧本《好郁》。研究范围包括电影理论及创作、纪录片、小众传媒、酷儿理论、录像艺术及饮食文化等。2004年获洛克菲勒博士后人文学科奖金赴美进行研究。 陈嘉铭:做过廉价兼职讲师,教过电影、流行文化等学科。亦曾做过牛棚书院《E+E》杂志编务工作。作小说、栋笃笑、写影评、搞文化多年。小说作品包括《野心》(1998)、《去一个没有人的地方》(1998)、《积木小屋》(2001)及《无故远游》(2004)。个人栋笃笑作品有《失业人士请注意Dating the Unemployed》(2002)、《盲侠谈恋爱Loving Hong Kong, Being Blind》(2004)及《文化圈血泪史Ka Ming! Stand up! - Perhaps Culture》(2006)。文章多见于明报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网页。现为澳洲墨尔本大学博士生,研究香港电影工业及夸国合拍电影;亦曾以《Getting lost, culture shock》为题,参加「零五年墨尔本国际喜剧节」栋笃笑比赛,从中观摩。
清心:影评人、自由写作人,从事广告及市务推广之文字创作。 影评及散文作品见于《都市日报》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出版刊物。
洛枫:原名陈少红,香港出生;一九八七年取得香港大学文学院学士,并于香港大学修读哲学硕士。一九九二年赴美国深造,先后取得美国南加州大学东方语言及文化学系文学硕士,及后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得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新穗》诗刊、《九分壹》诗刊编委、曾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兼任助理讲师,现任中文大学中国语文及文学系高级导师。是香港著名诗人、电影评论员,作品以诗、小说及评论为主,作品散见于香港的《香港文学》、《素叶文学》、《诗双月刊》、《星岛日报》、《星岛晚报》、《快报》、《越界》、《突破》;台湾的《蓝星诗刊》、《创世纪诗刊》、《中华日报》、《当代》、《华人文学杂志》,以及美国加州洛杉矶《世界日报》等。著作有《世纪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文化评论﹚、《盛世边缘》、《末代童话》(短篇小说)、《距离》(诗集)、《错失》(诗集)。评论文章收入于《香港文学探赏》、《香港现当代文学探研》、《文学与表演艺术》。学术的研究范围主要是香港的文化,包括诗、小说、电影、流行音乐等。
家明:原名冯家明,1995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大学时开始写影评,作品散见于《电影双周刊》、《信报》、《Amoeba》、《Homenet》、《Magpaper》、台湾的《光点电子报》及《开眼电影E周报》等,1993年至1997年在《年青人周报》撰写电影专栏。2001年起在青少年中心、百老汇电影中心、艺穗会、大专学院及香港演艺学院等主持电影讲座及短期电影课程,题材由电影历史、电影欣赏、类型电影及新媒体分析等。现为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罗展凤: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专研电影音乐。电影音乐及电影专栏见于《看电影》(上海)、《深圳商报》(深圳),另散见于《电影欣赏》(台湾)、《中华读书报》(北京)及《香港经济日报》。著作有《映画X音乐》,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另附简体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现分别任教于香港演艺学院及香港艺术学院。
吕永佳: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哲学硕士研究生、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独立文学创作杂志《月台》编委。曾获中文文学创作奖、青年文学奖、大学文学奖、城市文学创作奖、浸会大学本科最佳成绩奖。
陈志华:自由写作人、出版团体「廿九几」成员、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员。曾获中文文学创作奖及青年文学奖。
萧恒:早年毕业于商业电台DJ训练班,其后获香港大学文学士(比较文学及翻译)及文学硕士(文学及文化研究)。曾任职港大,负责多个电影及文化活动的统筹与传讯工作; 2002-04年间于影视及娱乐事务管理处出任电影组行政主任。现职网上影碟及唱片零售商高级编辑,编撰关于电影及音乐的文字,另偶有文章见于报章杂志。曾与人合着《沙巴翁的城市漫游》一书及主编《电影花火》文集。
翁子光:影评人,喜文字创作。文章偶见于《AM730》,及雅虎部落格「光明磊落」,现任东亚卫视电影评论节目「光影三人行」主持;编写及执导舞台剧,今年将推出剧作《三分颜色上大红》;参与影视制作,刚完成独立制作《爱欲之港》之故事本。
㈢ 我现在影视vip会员代理,可是卖的一直不怎么好,有什么办法可以把会员很好得卖出去
有个螳螂视频,特别牛逼,大部分视频会员加一起88元,你可以考虑做作这个 ,
㈣ 求一个影视app,要求包含vip爱奇艺,vip芒果tv,vip优酷,vip腾讯视频
打开那一个人在看地球的聊天件 ,使用放大镜找 飞扬影评手机上的,各个视网站的黄金会都有
㈤ 迅雷电影院的影视VIP观影特权
只要是影视VIP,就能免费畅看全站的高清片库,收看海量大片!
使用包月套餐更省钱,成为影视VIP,即可免费观看新片首发、点播片库、包月片库等全站所有电影! 院线大片新鲜看,足不出户,就能轻松看票房卖座大片!
每年大部分院线电影获得授权,配以体贴细致的片库分类划分,使观影更加便捷,小小套餐就能看尽各种票房TOP片! 1080P在线点播;画质逼真细腻,体验影院级震撼音效!
迅雷电影院采用蓝光、1080P、720P三种画质等级,大部份影片都是1080P或者蓝光画质,美轮美奂的画面,影院级震撼音效! 各地音乐会,演唱会,首映式门票,电影票等,体验免费抢票!
迅雷电影院定期推出VIP影视专属回馈活动,活动送出音乐节门票、演唱会门票、电影首映式门票、电影票等福利。 电影周边原版超值大礼,影视VIP专享抢先拿!
免费看电影还能拿惊喜好礼,明星亲笔签名照、电影场景物品等抢先拿! 小积分,大用途,更多精彩礼品等着你!
通过每天摇一摇、邀请开通影视VIP、发表影评等方式获取积分,并可以用积分兑换金灿灿代金券。 专享迅雷看看每期观影团优先特权,进入院线观看最新大片。
迅雷看看观影团是迅雷看看携手全国各地知名影院,为广大电影爱好者提供的免费观影平台。看看观影团已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各大城市,正成为国内最具活动价值潜力、口碑影响力的观影团。
㈥ 在哪里可以看到免费的VIP电影
失效的太多了但是我感觉y65y,也不差
㈦ 意外的vip“海洋”之旅——雅克贝汉《海洋》观后感
[意外的vip“海洋”之旅——雅克贝汉《海洋》观后感]
宁静、震撼我想这是这部《海洋》给我带来的最强烈的感触,意外的vip“海洋”之旅——雅克贝汉《海洋》观后感。继《微观世界》《迁徙的鸟》后,导演雅克·贝汉又一次耗巨资历时多年在一片静谧祥和的气氛中静静地展示了《海洋》的世界。在这个占据地球四分之三的蔚蓝空间中,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轮番登场,蝠鲼,海蜥蜴,海鲎,大白鲨,蓝鲸,抹香鲸,小丑鱼,寄居蟹,水母……成群壮观的沙丁鱼群,俯冲入海的海鸟群,鱼跃而起的海豚队,慵懒可爱的海狮萌到了极点,还有怀抱baby的海豹妈妈,近百种知名的当然大多是不知名的海洋生物轮番登场,目不暇接。海蟹们的对垒让人联想到《指环王》,也突然浮现出一个生动的词汇“械(蟹)斗”,如梦如幻、晶莹剔透的水母,触角如金针菇般,不禁会让人想到《阿凡达》,那个随着漂流的椰子树乘风破浪远洋航行的小蜥蜴和海底那种叫不上名字的多触角动物,让我仿佛见到了真实版的《加勒比海盗》中的杰克船长和拿着八音盒的丑陋的章鱼胡子船长。
大自然不是演员,但大自然又是最好的演员,那样精彩的“表演”是任何优秀的演员所不能比拟的。只能花时间去等待、发现、记录。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却依旧只在皮毛,我们真正了解的又有多少呢。
人类是强大的,却又如此渺小,我们再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如造物主般万能神奇,那些千奇百怪的生物是几千几万甚至几个世界物竞天择的结果,早已超越我们的想象。在大自然面前,在大自然的万千生物面前,我们很无知,仿生学不就是人类向生物界索取蓝图的道路吗。再优秀的跳水运动员能有海鸟俯冲入海压水花压的好?能像海豚那样在跃出海平面的瞬间完成四五个甚至更多的360度的大转体?……
在静谧的海洋中生活着那么多或美丽或奇丑无比的生物,他们与我们本就该和平的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观后感《意外的vip“海洋”之旅——雅克贝汉《海洋》观后感》。我们从未否定过弱肉强食,但我们不该无谓杀戮。即使是让我们惧怕的大白鲨,其实在风平浪静的时候也是温顺的,是不会伤害人类的,是可以与潜水者并肩前行的。暴风雨中狂躁的他们是因为惧怕,而那样的天气条件下,人类本就不该出现在海洋中。
如果地球只剩下人类将多么可怕。如果我们的后代只能在标本博物馆才能看到这些美丽的生灵,那将是多大的悲哀。导演雅克贝汉说“越来越多的海洋生物因此灭绝,它们花了几百万年进化到今天,但人类几十年就令它们灭绝。人类理所应当地认为自己是这个星球的主宰,实际上,有那么多我们见所未见的生物正与我们同享一个地球,就算再渺小也不应该被遗漏。”我想,这是他拍摄这部纪录片更加深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向我们呈现这片美丽的海洋,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懂得珍惜。为了获取那所谓的美味的鱼翅,被割掉了鱼翅的鲨鱼被扔到了海底,再也无法遨游,鲜血不断地从他的腮中渗出,无助的悲鸣是他留给这世界最后的声音。大工业时代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却伴随着无尽的污染。被污染的河流肆无忌惮的流向大海,像是满是致命细菌的血液流向身体。
其实蛮遗憾的,本来在这样一部耗资巨大的全球性的记录片中,导演本有意来华拍摄“水中大熊猫”白鳍豚,“我们听说水族馆里还有最后一只白鳍豚,就希望用它作为正在消失的物种的代表,但在我们准备的过程中,它死去了,这个物种也消失了。所以我们在片中安排了一个放置消失物种标本的博物馆,其中也有白鳍豚的模型。”
宁静贯穿了整个的过程,我是个喜欢海的人,在大海面前,我的心会变得豁达开朗,平静安详,即使是这样海的影片,依旧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面对大海宽广的怀抱,我觉得有归属感。在惊喜、震撼、悲愤等一系列的情绪起伏中,我们是以希望结束了整个影片,地球有其自身的恢复能力,那些已经灭绝的生物我们已无能为力,但只要我们从现在起懂得爱护我们的地球,人类就不会孤单的活着……
http://monica830117.taobao.com
〔意外的vip“海洋”之旅——雅克贝汉《海洋》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㈧ 如何评价韩剧《vip》
韩剧《vip》评价
《V.I.P.》的核心构想是围绕着来自朝鲜的连环杀人魔金光日,营造回出警察要抓捕杀答人魔但国情院要保护他的讽刺性场面,但是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场面,电影没有给出逻辑性强的原因,导致观众很难被这样的设定说服。
电影中含有很多场面,以及吸烟、脏话的粗陋场面,这些场面数量过多,而且其中一部分没有出现的必要性 (Pressian评)。
剧情简介
刑警蔡易道奉命追查连环杀人案,他锁定的头号嫌犯是V.I.P.脱北者金光日。因为获得美国CIA支援的国家情报院调查员朴在赫暗中庇护着金光日,蔡易道在调查连环杀人案的过程中处处碰壁,只能眼睁睁看罪犯逍遥法外。
还因为锲而不舍的追查行动遭到停职,正当蔡易道一筹莫展之时,朝鲜特工李大范突然现身并提出联合调查的要求,并誓言将不择任何手段逮捕金光日。
(8)影评vip扩展阅读:
《VIP》是由朴勋政执导,张东健、金明民、朴熙顺、李钟硕主演的韩国犯罪电影,于2017年8月24日在韩国上映 。
该片讲述了从朝鲜来的VIP成为连环事件的嫌疑人,韩国特别调查组、朝鲜秘密特工、美国CIA以及韩国国情局要员为此展开联合缉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