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黑玫瑰影评

黑玫瑰影评

发布时间: 2021-03-03 12:03:18

『壹』 你看到过哪些非常精彩的影评

在豆瓣来里面有一篇是我至今以来看自过的最好的影评,名字是《文森特是怎么死的》把电影里每个细节都扣出来了。以前刚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只是觉得结构牛逼 但是真正牛逼在哪也是一头雾水,当你看完这篇影评,你就会恍然大悟真绝了。

『贰』 影评分析色调万能句子

第六节、电影影像的色彩
色彩无疑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艺术语言。
绘画中,凡高认为色彩高于一切。
乔治·里埃埃说:“处理主题,应着眼于色调,而不是主题本身。”科学分析表明:
首先,不同的色彩会引起人们生理上不同的反应。弗艾雷在《论动觉》一书中讲到了他的实验结果。。他说:在色光照射下,人的肌肉的弹力可加大,血液的循环可加快,其增大的梯度是“以蓝色为最小,依次按绿色、黄色、桔黄色、红色的顺序逐渐增大。”
其次,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们的心理及情绪带来不同的反应。科学家的归纳是:
红色:象征着生命、血、朝气蓬勃、爱情、暴力、革命……
黄色:象征着阳光、欢乐、温暖、享乐……
绿色:象征着生长、生命、青春……
紫色:象征着高贵、牺牲……
蓝色:象征着冷静、平和、纯洁、高雅、忧郁、浪漫……
当然,除了整个人类对色彩的共同的生理、心理的反应之外,不同的民族由于其文化传统的不同,他们对色彩可能也会有他们独到的反应。如中国人对黄色有一种他们特有的情感。
由于色彩的这些作用,1935年第一部彩色电影《名利场》的问世,无疑是电影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如果说,彩色电影之前的黑白电影是象劳逊所说的“摄影实际上是一个用光线进行绘画的过程。”那么,黑白电影之后的彩色电影准确地说应该是“它不仅是用光线,而且是用色彩进行绘画的过程。”
彩色电影出现之后至今,色彩也象光一样经历了一个“不讲究”──“讲究”──“不讲究”的过程。
一、色彩出现在电影中的几种情况及作用
1、色调
色调:彩色电影画面总的色彩组织和配置。它往往以一种颜色为主导,使画面呈现出一定的色彩倾向。
色调出现在影片中的几种情况:
①、整部影片:根据主题的需要,一种色调贯穿整部影片。
《鸟人》,写浪漫,用蓝色的冷色调贯穿全片。
《好男好女》,写绝望,全片冷色调。
《黄土地》,写对土地的爱,桔黄色的暖色调贯穿全片。
《金色的池塘》:写黄昏之恋,黄色的暖色调贯穿全片。
②、一个段落:根据主题的需要,一种色调贯穿一个段落。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③、一个场景:根据主题的需要,一种色调贯穿一个场景。
《日瓦格医生》:帕沙和拉拉在小屋的火边,桔黄色的暖色调。全片则是冷色调。
④、一个镜头:根据主题的需要,一种色调贯穿一个镜头。
色调在电影中出现,通常是通过布光(彩色光)、胶片的特殊选择,以及胶片的特殊洗印来达到的。
电视剧的制作中,电视剧的色调处理除了采取用布彩色光方法之外,还可以用调整摄像机的白平衡来达到特定的色调效果。通常的办法是:
A、用蓝色的纸板在摄像机前调白,这样实际拍摄出来的镜头的色调效果,就可呈现出暖色调的效果;
B、用桔黄色的纸板在摄像机前调白,这样实际拍摄出来的镜头的色调效果,就可呈现出冷色调的效果;
(实际制作中,还经常用调白平衡来白天拍夜景的效果:
作法如下:
①、用桔红色的纸板在摄像机的前面调白;
②、拍摄时,摄像机的光圈比平时正常时所用的光圈再缩小两档。)
色调在电影中的作用:
①、喧染环境,营造氛围,表现人物的心境。
《日瓦格医生》:帕沙和拉拉在一起。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男女主角在酒馆中。
②、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主题。
《鸟人》蓝色冷色调表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日瓦格医生》、《悔悟》中偏蓝的冷色调,体现了红色俄国对人性的极大的压抑。
《黄土地》中桔黄色的暖色调,则反应出了创作者对我们这块土地的深厚的情感。
③、表现作者的诗意和浪漫、抒情的色彩。
《鸟人》:“鸟人”在海边的蓝光中“飞翔”。
④、形成影片特殊的风格和韵味。
《金色的池塘》:
《十字小溪》:
我认为,色调在一部影片中,最有利于表现的是作者的情绪、情感、和作者心中的诗意,并且有利于使影片形成一种独到的、隽永的韵味和风格。
2、局部色相
局部色相:画面中某一具体物体的颜色。如一朵红花,一件女人的白裙等等。
局部色相在电影中的作用:
①、主题作用。
如果说色调的作用主要是表现作者的情绪、作者的诗意、并使影片形成一种独到的韵味和风格的话,那么,局部色相的作用,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主题方面。
《黄土地》:红盖头、红被、红衣、红对联、红标语……
《红色沙漠》:红墙、红机器、红木板、红色的火焰,女人的绿衣……
《爱情的故事》:女主角詹妮开始她的帽子是玫瑰红,她到男主角奥利弗的家的时候,四处都是大片的纯红色。后来,詹妮得了白血病,红色也逐渐减弱,最后,只剩下病房中一簇紫红色的花簇。
《鸟人》主人公蓝色的服装表现他的浪漫。同时,鸟人服装的蓝色也有变化。开始是蓝色格子上衣,后来衣服是全部蓝色。
《黑炮事件》:
该片的影评中大多评论的是影片中的黑白对比:
会议室中一切都是白的:白墙、白色的衣服、白色的钟面、白窗帘、白桌布、白玻璃杯子、白开水、白色的椅子套等等。只有人的头发和挂钟的刻度和指针是黑色的。
其实,《黑炮事件》是一部政治电影。影片中制作者的真正用意是贯穿全片的红色:红色本身在中国就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颜色。首先它在中国是革命的颜色、中国**party的颜色(红旗、红色政权、红色江山),而红色本身的色彩指向则是鲜血、危机、危险、和暴力,故十字路口有红灯,公路上红色的路标表示着“停止”。
《黑炮事件》就是聪明地利用了红色的这种复杂性。主人公赵书信的身边,总是伴随着红色,而且出现得比较自然,不易被人觉察。
邮电局:高男人的红背心,女人的红伞,警车的红灯、红轿车、红裙子、红路标、红机器、“阿里巴巴”的红光……party委办公室的红色桌布。结尾的红太阳的特写。
《罗拉快跑》:
影片的制作者为了强调罗拉,赞美罗拉,为了把他衷爱的主人公罗拉从影片众多的人物中突出出来,影片红色的运用已经达到了极致。
②、剧作作用。
局部色相是电影叙事的主体和核心。
《蓝色的女人》:
电影《蓝色的女人》中,局部色相是电影叙事的主体和核心。或者说,电影《蓝色的女人》就是一个局部色相的作业
3、黑白片、彩色片交替出现
让同学讲好的黑白片、彩色片交替出现的例子。
黑白片、彩色片在电影中交替出现的作用:
①、表现人物的心境:
《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
《恋人曲》:
《伊豆舞女》:
②、表现作品的主题: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三种:黑白、彩色、桔红。用“黑白”来批判战争;用“彩色”来赞美和平;用桔红色来表现一种非现实的、浪漫的幻觉和想象。
《恋人曲》:
《伊豆舞女》:
③、剧作结构的处理:
《开罗的紫玫瑰》:
黑白:电影……(银幕上的、理想化的、艺术的)
彩色:现实……(生活中的、非艺术的)
《舞会小提琴》:
黑白:导演拍这部影片的过程;
彩色:所拍的电影。
《蜘蛛女之吻》:
A:黑白:瓦罗丁的幻觉(抽象的、象征性的──最高层次)
B:桔红色调笼罩的:莫利纳编的电影(浪漫的、艺术的、经过人为加工的)
C:彩色:现实。
《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彩色电影。作为影片结束的“尾声段落”,却是以黑白片的形式出现的。与整部影片的耀人眼目、五彩缤纷的彩色相比较,黑白片的简单的黑白二色的出现,使人不禁为之一震。
首先,简单的黑白二色,是影片制作者对过去了的、五彩缤纷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赞美和怀念。
其次,黑白二色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色彩构成。我们生活在一个彩色的世界中。所以,这里的黑白二色是影片制作者对生活的升华和提炼。或者说,这里的黑白片,使影片中的最后段落,脱离了影片的叙事层面,达到了象征、哲理层面的高度。
《罗拉快跑》:
《罗拉快跑》是一部让人激动,让人震撼,让人感伤的爱情电影,宿命电影、红色电影。
主人公是一个女孩,主人公也是红色。
红色运用到极致。
影片中突出使用了三种色彩:红色,黑色,白色。
黑白色是暗淡的颜色,是世俗的颜色,是男人的颜色。
红色是刺目的颜色,是爱情的颜色,是浪漫的颜色,是罗拉的颜色。
罗拉的头发。罗拉家的红色电话。罗拉奔跑时街道背景的色彩。
各种色彩中,红色是最刺激人的视觉器官的颜色。同时,红色是鲜血的颜色,红色代表着情感和爱情。影片中红色的运用,首先体现在主人公罗拉身上。
影片的制作者为了强调罗拉,赞美罗拉,为了把他衷爱的主人公罗拉从影片众多的人物中突出出来,影片红色的运用已经达到了极致。
影片的制作者显然觉得,红色的服装、红色的道具已经不足以表现、讴歌罗拉。所以,他们将罗拉最醒目、最突出的部位——罗拉的头发染成了红色。
于是,红色头发的罗拉,为了爱情,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在纷乱的街道上,在一片黄头发、白头发、黑头发中奔跑。
罗拉的红发犹如一名奥林匹克运动员手中高擎的红色火把。火把中燃烧的是罗拉炽烈的爱情。

『叁』 歌剧魅影影评

《那份莫名的真爱 》

看完安德鲁·韦伯同名歌剧改编的《歌剧魅影》,恐怕很多人都会犯疑:克里斯汀到底爱谁。尽管艾米· 罗森的表演起初就让人感到这位美丽的女主角不仅单纯,而且幼稚,呆滞,毫无思考和防备能力,此外,她总终选择并与之高飞的年轻子爵,又缺乏大脑和吸引力,我们还是在这充满激情又早知结局的影片中获得了音乐和视觉震撼,一同参与了这个惊心动魄的三角恋。

(歌剧院的辉煌时代,其中minnie driver的浮夸表演堪称一绝,其右是首席男高音,其左是幽灵鄙视的不懂艺术只懂钱的老板们。)

(带幽灵和克里斯汀进入歌剧院的善良女士,全剧最懂幽灵的女人。) 虽然克里斯汀常常紧张地呢喃自己逃不出“他”的手心,她有多么害怕“他”,可这个丑面的幽灵依旧是她的“音乐天使”,他致命的吸引力依旧像磁石一样对她一呼即应……克里斯汀是个幼年即被带到歌剧院长大的孤女——请注意,她这身世和幽灵很相似,因而他们的生活视野也相同,甚至将他们带入此地的是同一位善良女士。她对双亲的回忆,仅停留在父亲临终所言:走后将带给她一个“音乐天使”。而这个天使,正如她虔诚相信的,真的降临了,像父亲一般陪伴她成长。她美丽,孤独,又脆弱,唯一能与她心灵交映的,就是这个可以在她头脑里一直歌唱的看不见的“天使”。那声音充满男性魅力和野性诱惑,教会了她歌唱,满足了她恋父情结的释放,也控制了她的思维。而她对“天使”的幻想如此美好,神秘,信任,毫无防备,近乎爱恋。当幽灵第一次现身,她呆呆着跟随他,几乎是被他的音乐催眠到那个夜之音乐的王国去的——幽灵也只是普通人类,没有魔法,因此那种催眠必须有少女本人的参与才可能完成。这陌生男人温柔的触摸让她像猫一般顺从和迷醉……当她醒来看到那个正在写作音乐的男人,她本能地——只有跟他在一起,她不用考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温柔地抚摸他的脸,直到她的好奇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那遮盖丑脸的面具……一切幻想破灭了,她的眼里充满恐惧,怜悯,泪水,和情感,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梅什金公爵看见那个被侮辱的纳斯塔西娅的面容,而这仅仅是一段注定之悲剧的开始。此时她已意识到,这个丑陋男人的声音能直达她的灵魂,让甜美悠扬的音乐使她灵魂飞翔,白日里,睡梦中,无时无刻伴随着她……

(幽灵与克里斯汀的首次约会,合唱著名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打开了魔盒的潘多拉,被幽灵的真貌吓成这样……) 在这段关系的另一面,我们想想这个生来连母亲都惧怕、厌恶他的丑陋孩子,他受尽凌辱,奋起反抗杀死恶人,藏身到歌剧院地下室,在孤独、痛苦、绝望、仇恨中独自成长,直到他听到一个同样孤寂的小女孩的声音,他的音乐天才被激发了,他找到了代替自己的形体,找到了能让他的音乐飞扬的歌声,在黑暗中悄悄盼望着的美终于有了依托,她也是他的“音乐天使”,是他在世上所拥有的唯一美好的东西。克里斯汀与别人恋爱后,背叛感,失落感和对人间的积怨令他发狂。仇恨本就能使人爆发出巨大的毁灭力量,更何况一个生命力超强的天才。除了耳听歌剧他没受过别的教育,也没在任何琐事中抛撒过天才,对这个几乎是自然物的人而言,道德和社会的约束毫无效力,而童年的惨痛和绝妙的悟性造就了他谙熟人性的聪慧和冷酷,绝望和强力又造就了他的占有欲。音乐曾是他表达原始力量的唯一途径,他对美和生活强烈的渴望,从他所作的莫扎特式的喜歌剧和震撼人心的《唐璜》可窥见一斑。一旦人性的面具被打破,他与生俱来的狂野生命力转化成给他人及整个歌剧院带来灾难的疯狂力量。他的歌声激越高亢,略带沙哑,完全是灵魂色彩的直接投射。越绝望的人越是疯狂,黑暗的地狱里唯一光明的离去是他无法忍受的,而他更无法忍受的是现实的讽刺:他教给了她飞扬的歌声,这一胜利却征服了另一个男人的心,换句话说,是他自己造就了他们的爱。 (幽灵的地下宫殿和工作台,注意旁边被蒙上的镜子,镜子是可怕的。)

(初次约会的迷醉,靠音乐、声音调情无敌) (“唐璜”大人怎能忍受这种形体代表他创作的梦幻,要他减肥的警告不只是警告。) 这个所谓第三者是什么样的人?英俊,富有,有地位,有人缘,天真无知(因为他的生活不需要费心机),几乎拥有为世俗世界所艳羡、幽灵却没有的一切。这位子爵的歌声从头到尾都四平八稳,倒是颇能安抚一颗充满恐惧又被不合理激情所扰乱的单纯少女心。对克里斯汀而言,他就是白天,是夏日的阳光(演员的柔亮金发很符合角色性格),如他所承诺的,是避难所。而这个天下无数女人都会选择的理想丈夫,也同许多好丈夫一样,其实并不懂得也不真的关心爱人内心深处的欲望,灵性,原始生命。缺乏想象力的他,起初居然对她不停害怕的幽灵——也是音乐天使毫不相信,以为只是小姑娘的幻想,更以他骑士精神的盲目自大幻想能保护爱人——在知道那危险到底是什么之前。虽没有幽灵那般强烈,他同样愿意并欣然要求克里斯汀同他思维一致,这在他首次邀请她约会时就已暴露,无怪乎幽灵说他是“傲慢小子”,“无知蠢货”。

(为救回心爱的人,勇敢到这个地步,还是很值得称赞的。) 而这首次约会自然会被幽灵破坏成前文已描绘过的自己的首次约会,克里斯汀对青年的约会请求不知拒绝还是接受,居然要请示她父亲般的天使,相反,这脆弱的灵魂对天使的任何一次邀请都毫无招架之力。这个三角恋的内在冲突与激烈也正在于此。她无论恋爱还是订婚,都有背叛感——无爱,何来背叛?她感到迷惘时,只能独自走向父亲的墓前寻求不可能存在的安慰,她口里唱着要怎样忘记过去,其实是不知如何忘记天使,面对新生活。她恐惧的人,正是她认为可以赶走这种恐惧的保护人,真够矛盾的,父亲的遗言使她相信这天使的存在应是她的至福,父亲与天使合为了一体,也使她对自己匪夷所思的爱感到一丝心安。然而爱情就是爱情,是抑制不了的力量——“我的头脑在拒绝你,灵魂却顺从你”。剧中也几次出现,他俩对视时,那种激情即将爆发的战栗——就像《呼啸山庄》里凯瑟琳与希斯克里夫的对视。

(迷惘的少女要向亡父求助,问题是,你去拜祭亡父,干嘛捧这么艳一束红玫瑰?) 剧中多次出现三人鼎立之局,最有表现力的,当然是最后两场高潮,让观众过足戏瘾的同时,触摸到他们的内心。首先是克里斯汀在舞台上等待“唐璜”出场,凭多年的共处,她应该从他唱的第一个音符就听出,来者是她的音乐天使,所以之后在大庭广众下投入的歌唱和表演,就很难说不是内心在正当理由下肆无忌惮的展现。天使的歌声调动起她灵魂深处的性感和渴望,完成了他对她的歌唱艺术最后的点拨,她的声音和动作也前所未有地充满野性,他的触摸也依然使她忘乎所以地迷醉,那一刻,他们真的“跨越了无归路的起点”,她完全忘记了未婚夫的存在,而他正在侧台默默注视着一切,眼里闪着泪光……克里斯汀是清醒的,否则不会突然撕去他的面具,吓坏了已陶醉得寂静无声的人群,自己却无比怜爱地看着他。 (她本是他们诱捕幽灵的圈套中的诱饵,可这诱饵很快就要被某人的声音拐走。) (“唐璜”一出场,就变成这个效果了……) 是的,她已经不怕那张脸了,她不安的,是他杀人不眨眼的心,扭曲的灵魂,她理解并深深同情的灵魂——她从不曾试着去了解未婚夫的灵魂——这个自卑又骄傲的灵魂,在最后那场大戏里,其实已赢得了这场爱情战争,他要姑娘在她爱人的生命和爱自己之间做出选择,青年绝望地说,如果你说爱他,我会心碎——若不知事实,又怎会心碎?流泪的姑娘在此刻依然唤他“音乐天使”,并吻了这个她的真心其实渴望已久的人,两次,而且带着半点微笑,这大概又是正当理由下的真心袒露。而她的吻,唤醒了幽灵内心深处的善、爱情的理智面,他笑着流泪,做出最痛苦的抉择:放弃强迫克里斯汀跟自己待在永无天日的地窖与音乐度日的狂想——过去,或许他还能做个秘密情人,倾听并帮助爱人歌唱他的音乐,而今,他已成众矢之的,更无安身之处,而且无论怎样,和他在一起,她永远只属于这个小小的音乐王国,失去自由,他无法给她任何意义的幸福,除了“真正的美”。最终,克里斯汀一边回眸,一边走向他所成全的幸福,而他,失去了能令他的音乐飞扬的唯一的声音,只能在更深更寂静的地下了此残生。 (最后的回眸,从此永别。) 再来看克里斯汀的选择。明知接受天使,自己并不会受伤害,那她怕的到底是什么呢?如她所言,是永无休止地听到他的音乐在心中唱响。音乐是所有原始艺术中最有表现力,最能激发内心激情、灵魂渴望的艺术。幽灵对她而言,是夜晚,是非理性的力量,已超越了一般意义的肉或灵的吸引,是席卷一切的酒神狂热。选择他,就是选择淹没在他强大的性格中,并永远沉浸于艺术和激情这条“无归路”。那是一种充满毁灭感的爱。不是所有女人都像杜拉斯的人物那样视毁灭为爱情的必修,她有权利选择一段安全、世俗、正常的爱情,像绝大部分女人一样。 (幸福的一对,和谐的一对。) 若幽灵拥有常人一样的脸和经历,是否就一定能幸福?也许他除了“夜之歌”,还能写“日之歌”,也许不再如此纯粹地爱一个人……看看人间的天才,贝多芬的命运又如何?是否无人能匹配天使? (假面舞会:同是面具,有人靠它生存,有人用来开party;同是音乐,有人寄托了所有梦幻和情感,有人享用了人家的心血却当人家是鬼。) 子爵和夫人又是否过上了幸福生活?毫无疑问,她一定放弃了歌剧生涯,可每当她唱起歌来,难道不会想起那段旧日恋情?那父亲般的音乐天使?影片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剧院已破败,青年已成老叟,他得到幽灵的小猴音乐盒,并将其供奉在亡妻墓前,心愿已了般轻叹一口气,这是他的心愿,还是她的遗言?有一点可以肯定,她从未忘记过她的天使,当丈夫看到墓边居然停放着一朵绑着黑丝带的红玫瑰——那是幽灵爱情的信物,只是多套了枚幽灵曾打算送她的结婚钻戒,丈夫并不感到特别吃惊,观众看到了他的成熟和对爱妻真正的理解。时光已老,玫瑰依然红。

《你可以不知道这部剧,但你不能不知道这首歌》

有些歌是可以听一辈子的,即使关于它的所有影像记忆都已模糊甚至褪去,但这些旋律总会让我们不断地经历那些似曾相识的感动……

1、Overture-Hannibal
这是经典音乐剧《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序曲,是音乐剧大家安德鲁·洛伊德·韦伯的代表作。从1986年10月9日在伦敦的女王剧院首映开始,《歌剧魅影》在全球取得了超过32亿美元的令人生畏的票房,该剧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十九世纪在法国巴黎歌剧院里的爱情故事。
一个毁容的音乐天才,歌剧院幽灵在巴黎歌剧院的地下墓穴里神出鬼没,还经常出来闹一闹鬼。当他爱上了可爱的年轻女演员Christine之后,歌剧院幽灵决定不遗余力的把Christine打造成为一位耀眼的明星。 但是一位年轻的子爵Raoul在看过Christine的表演之后也一见倾心,Christine对Raoul也很有好感,两个人相爱了,更偷偷的订了婚。而后来知道真相的歌剧院幽灵怒不可遏,他强烈的控制欲,对Christine强烈的爱让他认为自己受了欺骗。于是在这一对恋人和一个歌剧院幽灵之间,复杂的关系和强烈的感情彻底的改变了他们三个的命运……
从1911年起,这个故事有无数的银幕版本,仅中国就以《夜半歌声》的名字被三次搬上银幕,包括张国荣那一版。最近的一次是2004年,美国导演Joel Schumacher携手安德鲁·劳伊德·韦伯翻拍的《歌剧魅影》,这首名为Hannibal的序曲再次奏响。
这首序曲是这部音乐剧中最著名的一首歌曲,旋律激昂优美,气势恢宏,让人百听不厌。最早的音乐剧中的女声演唱者是韦伯的前妻,著名的通俗美声跨界歌手Sarah Brightman 。下面再来领略一下莎拉姐的天籁之音,注意和她配唱的是好莱坞拉丁酷哥Antonio Banderas 。
好莱坞的演员中有几个有百老汇底子的,Antonio Banderas就是一个(他还出演过麦当娜版本的《贝隆夫人》),其他的还有Kevin Spacey、John Travolta等等,以后我们应该都会慢慢说到。
在首歌在西方的影响极大,多年来被音乐人以各种方式致敬着,这里面我最喜欢的还有一版是Nightwish的现场演出版本,这支来自芬兰的美声金属乐队以他们华丽、诡异、暗黑、疯狂至歇斯底里的哥特风格将这一传世名曲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也难怪当主唱Tarja的声音伴着旋律一响起,下面有的观众便痛苦失声了。

2、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出自音乐剧《贝隆夫人》(Evita),同样是韦伯的作品。剧中主角艾薇塔是阿根廷国母,但饱受争议,有人骂她是白骨精、野心家,把大量国家财物占为己有。她出身卑微,当过小明星,踩着男人往上爬,直至结识胡安·贝隆,最终成为第一夫人。
麦当娜恐怕到死都要感谢《贝隆夫人》的导演Alan Parker,正是这部电影让人们认识到麦姐不是仅仅作为一个性感符号存在的,而且她也终于堂而皇之地有了麦当娜版本的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
虽然麦当娜的这个版本是最有名的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当我觉得她把这首歌给唱俗了,过于柔情主义的处理磨灭了艾薇塔身上的柔韧气质,我们来看看音乐剧中艾薇塔的扮演者,来自伦敦西区的国宝级演员Elaine Paige是如何演绎这首歌曲的。在这段视频里面,Elaine Paige已经52岁了,完美的唱功和岁月的积淀让她更加迷人了。
作为一首经典歌曲,我们经常会在不同的场合听到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特别是在世界杯期间,这首歌经常会用在这些年悲情气质日益严重的阿根廷足球队身上。此外,很多歌手也喜欢在自己的演唱会上演唱这首歌,这里我想推荐的是来自我心中的音乐圣地爱尔兰的另类摇滚女歌手Sinead O'Connor的版本。
Sinead O'Connor一直是我很尊重的一位创作型歌手,她长得极美,但却不愿意过多地关注她的美貌,于是她留起了光头,遗憾的是这名歌手已经宣布引退,而关于她的逸事实在是很多。她唱歌经常走音,在这段视频的结尾处也变调了,但这都掩盖不了她的光芒,她是用心去演绎歌曲的,一点瑕疵反而会让这个圣女更真实一些。

3、Memory
这应该是最著名的音乐剧选曲了,出自同样的韦伯制作的《猫》,是根据T·S·艾略特(T. S. Eliot)的诗集 《老负鼠讲讲世上的猫》谱曲的音乐歌舞剧。自从在1981年伦敦首场演出之后,《猫》已成为世界上票房最高的舞台剧,也是在美国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街连续公演最长的舞台剧。
这部音乐剧中最著名的唱段就是那首全世界人耳熟能详的Memory。这首歌就听 Elaine Paige的就行了,没有人能唱过她。
这是一部极富冲击力的音乐剧,优美的旋律,华丽的群舞,奢华的布景和化妆,极富感染力。前不久还有一个百老汇剧团到北京来演出《猫》,侧面了解了一下,都是二线甚至替补演员担纲的,到中国来演出的国外音乐剧都是如此,谁让中国的文化市场消费能力不足呢?
下面再来听一个激情澎湃的Memory,演唱者是澳大利亚流行小天后Tina Arena 和法国歌手Patrick Fiori。Tina Arena因演唱悉尼奥运会主题歌而成名,而Patrick Fiori曾出演过我最喜欢的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里的菲比斯。他们合唱的Memory做了比较大的改动,带给人全新的感受,我觉得在众多版本中是最值得一听的。

《歌剧不再,魅影永存》

第一次接触《歌剧魅影》这个故事,是在初中小城图书馆的“外国文学”书架上,那个年代的书都用牛皮纸包住书皮,封面上只有用钢笔手写的书名和作者名,让人很容易错过一本好书。在那个读书不求甚解的年纪,歌剧魅影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充满异国风情的惊险故事而已,甚至作者的名字我都已经记不得了,尚能记得的只有故事里奇幻的镜之屋而已。后来才知道,《歌剧魅影》是一本由法国作家卡斯顿·勒胡所撰著的爱情惊悚小说,法文版原著在1910年时出版,1911年时首度被翻译成英文版。故事中以19世纪时法国巴黎的加尼叶歌剧院(Opera Garnier)作为舞台,描述一个年轻的女歌剧演员、一个年轻贵族与一个躲藏在歌剧院地底的怪人(魅影)之间的爱恨情仇。
第二次听说《歌剧魅影》是在十多年以后。那时刚刚感受完韦博音乐剧《猫》的震撼,捎带也只离破碎地听了几段音乐剧版《歌剧魅影》的唱段,至今仍记得莎拉·布莱曼《歌剧魅影》那着了魔般的眼神,也还记得安东尼奥·班得拉斯饰演的那帅得男女通杀的魅影,但《歌剧魅影》的完整故事我仍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第三次感受《歌剧魅影》是美国导演乔尔·舒马赫执导的电影版。改编音乐剧,特别是改编百老汇演了十几年的经典剧目,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音乐剧那种演员在舞台上的爆发力,舞美高度聚焦的表现力和演员表演的连贯性和看电影完全不同。看过戏剧的朋友都知道,在戏里,我们很容易被念白感动,而在电影里,往往是一个人或物的特写,或是一个长镜头,会让我们泪流满面。就像歌剧魅影片尾那朵伴着戒指的红玫瑰一样。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力和表现方式也各有不同,电影版《歌剧魅影》无疑很好地用好了电影特有的表现方式,让电影既严格地尊重了原作,又具有了自己独有的表现力,这也是导演舒马赫聪明和高明的地方。
一位中央美院的朋友曾经说过,设计师不是艺术家,艺术带有情绪,而且越强烈越好,往往越是和生活决绝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往往越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所以一只耳朵的梵高感动了无数人,而晚年忙于政务的歌德就没什么像样的作品。魅影无疑可算是一位艺术家,而且贯穿多个领域,资质非常高。他同整个世界的不妥协让这个角色有一种金庸小说里黄老邪般的魅力,也让他对女主角克里斯汀的炽热爱情显得越发动人。
问题是,看完电影的人都会问,克里斯汀到底爱谁啊?导演肯定也想过这个问题,所以他在片子里留下了几处线索。
伯爵对克里斯汀的爱情很容易解读,那就是正常的,或者说甚至有些单调的爱情,从片子里他隐忍克制的唱腔就可以感觉得到。魅影的爱就像他在假面舞会时穿的那身红衣一样,炽热得像一团火。这种偏执狂般的爱充满了占有欲和控制欲,而且绝对容不得半点杂质(不过这就是爱情的特质么......)就像偶老婆说的,很少有女人能抵挡这种爱,但也很少有人能一辈子承受这样的爱。克里斯汀的爱就要复杂一些,对魅影的爱,以崇拜仰慕开始,却以怜悯和慈悲结束。要理解她对男爵的爱很简单,但要理解她对魅影的爱很难,导演意识到了这个软肋,所以在片中已经有了暗示。克里斯汀第一次听到魅影声音的密室,是在一幅圣母像前,旁边的窗子图案亦有宗教的意味。而片尾魅影在克里斯汀父亲墓里用声音蛊惑她时,她看到的画面——或者说导演让观众看到的画面,是墓里的十字架图案。导演让克里斯汀对魅影的感情先以盲目崇拜开始,最后以基督教徒殉教的意味结束,这样自然也让演技不是很理想的女主角的表演动机有了那么一些深度。
其实如果再挖深些,克里斯汀(Christine)的词根来自希腊,是“基督徒”的意思。不知道是韦伯有意为之还是卡斯顿·勒胡的灵光一现,这个名字也给了电影版的导演舒马赫一个让电影更加严谨的启示。
片尾的玫瑰让人唏嘘,哪怕是恒久远的钻石,在时间的长河里一样会消磨不见,更何况脆弱的花朵?花朵会随风而逝,剧院也迟早成为瓦砾,但真挚的情感永远会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不会变。
还是用我喜欢的威尔斯小说《时间机器》的最后来结尾吧:“……对我来说,未来仍然是黑越越的,苍茫的,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只有偶然的几处被他那难忘故事所照亮。我聊以自慰的是,我这里有两朵奇异的白花——现已枯萎发黄,干瘪变脆——它们可以证明,即便在心智和体力消逝的时候,感激之情和相互的温存仍然活在人类的心中。”

『肆』 电影香水影评

影片以格雷诺耶鼻翼翕动展开了电影的叙事过程,也展示出主人公格雷诺耶的与众不同之处:正是在其天赋异禀的嗅觉指引下,格雷诺耶的生命在世界上才得以存活、发展、兴盛终至毁灭。

虽然影片将故事发生的年代返溯至18世纪,但影片以嗅觉的指引、以对香水的找寻为叙事线索,透过格雷诺耶这一人物形象,为观众揭示的却是一个现代社会中个人自我实现的神话,归属感和爱的缺乏导致了神话的覆灭,这正是影片的主旨之所在。(《电影文学》评)



(4)黑玫瑰影评扩展阅读

《香水》主要剧情:十八世纪,让-马普蒂斯特•格雷诺耶(本•韦肖 Ben Whishaw 饰)出生在巴黎最肮脏、最恶臭不堪的地方——鱼市场上。格雷诺耶天生对气味有着惊人的天赋:无论恶臭还芳香,他都一一记住,并能轻易分辨各种气味。

当他在孤儿院长到13岁的时候,被院长卖给了制皮匠。格雷诺耶在制皮铺过着犬马不如的生活。机缘巧合,格雷诺耶在香水巴尔蒂尼面前展露了其过人的天赋,进入了香水铺工作。

但格雷诺耶并不仅仅满足于制作出世界上最芳香的香水,他梦想学得如何保存万物气味的方法。巴尔蒂尼告诉格雷诺耶香水的起源地在格拉斯,那里的人知道保存气味的方法。格雷诺耶拿着巴尔蒂尼的推荐信来到了格拉斯。格雷诺耶爱上了青春少女的体香,为了把这种香味保存下来,格雷诺耶最终走上了杀手的道路。

『伍』 《哈姆雷特》的影评

整部剧在台词方面精致而细腻,耐人回味,人物和剧本的结合非常融洽,不刻意的同时,表现力也极强。
看了书,再来这部电影。突然觉得它的结尾也并不那么悲伤了。剧情不用多说,之所以说这部悲剧没有悲伤至极,是因为在画面的生动阐释之下,让我们看到了各种选择。克劳迪斯选择弑兄篡位,即使有悔过之心却仍然功利至上;桥特鲁德虽然在片中表现出极大的反差,但在最后仍然遵循了自己母爱的本能而喝下毒酒;奥利菲娅在深受重重打击之后精神错乱,但在无尽的思念和不停的歌声中,她的死亡如同鲜花凋零一般在水流中充满唯美的色彩;雷欧提斯由于被仇恨充斥,在无理性的选择中遭到利用,使得自己也一并摧毁;而王子哈姆雷特,看尽了人间冷暖,由快乐而瞬间落入沉郁,但当他得知真相后,他没有让自己同母亲一样,理所应当的接受眼前的局面,最终选择不去苟延存活,而去抗争。我想,即使王子的结局逃不开死亡,但他选择死亡的方式仍然要比前者值得万倍,他的选择,无疑代表着刹那光华的绽放。
之所以会说“从容燃烧”,是在于不论是剧中的王子哈姆雷特,还是现实中的我们,在考虑这句已被运用广泛的“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或者毁灭,这是个必答之问。)”的同时,更要去多想想在生存与死亡之间的一个选择,这便是: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FADE AWAY.(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

『陆』 八恶人影评豆瓣

可能因为个人口味偏重的关系,从《罪恶都市》起,昆汀一直在我关注度最高的导演名单之列。《被解放的姜戈》未能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所以政治标准高于文艺标准在美帝亦然),着实是一大遗憾——当年我以为这是一部昆汀风格风格大成之作,暴力不再是一味镜头前挥刃飙血,而是隐忍、掩饰、压抑之后的突然爆发而又戛然而止——这种仿佛数十秒内被送上百丈高空却被一把抽走脚下支架的悬停感,是之前昆汀片里未见的心理生理双重刺激(别忘了《无耻混蛋》里,头皮还是要仔细割的,苏珊娜之死还是在一袭红裙、玫瑰花雨的慢镜头和Ennio Morricone的Un Amico的背景音乐中精雕细琢出来的)。然而在暴力美学之路上,昆汀这个E.T.似乎从未想过吃老本,总要玩点新花样,这次自然也不会例外。所以当朋友跟我说《八恶人》不如《姜哥》好看时,我觉得应该写点什么,至少把昆汀这一部片里的新花样交代清楚,至于好看不好看,各位看官心中自有判断。

专业和宗教信仰有关,所以本片里用“信念”一词(不说信仰,是不想和宗教信仰混同)定位八恶人之恶的共同主题。昆汀为了点题,特地在片头交代出一个十字架上的耶稣像——这貌似是石刻的耶稣像也或者有一层含义:白雪落在其上,而耶稣像却是深色的,这和我们教堂里看到的耶稣面目不大相符。如果白色的解读是无辜,无恶,那么象征信仰(信念)的耶稣像反而是黑色,这层寓意也算开门见山地点明主题了。

在片中,两位赏金猎人都抓通缉犯。“绞刑人”的信念,是绞刑架,代表了国家的法律体系。无论赏单上是否有注明“dead or alive”,他都坚持把犯人活着带回城镇,他认为只有看到罪犯真的受刑而死,他所知的“正义”才算达成——因此一颗子弹结果罪犯,是frontier justice,是对绞刑执行官(即法律体系)的不尊重。而塞缪尔饰演的赏金猎人,只带着犯人尸体回城镇,然而这只是如他自己所说的“让工作轻松点儿”吗?从后面的对话中,可知他是一把火烧了一个集中营(连黑人同胞都不放过)的反蓄奴主义者,一个自命觉醒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他对这个世界不公的反抗,便展现为以手刃白人复仇为乐,末尾一章也有点明:“black man,white hell”。他的信念,或者说所谓正义,就是杀掉那些“罪有应得”的白人。那封伪造的林肯的信和他与“绞刑人'在饭桌前的对话部分很有意思:绞刑人一直都不相信自称要去red rock当治安官的南方派系某叛军领导之子,却轻易凭一封所谓林肯的信就相信了黑人赏金猎人(这不是他智商不足判断力的问题,而是一个人选择相信什么会影响他的判断)。最后因为坚持把女犯带回城镇,不仅丢掉了自己的性命,也连累无辜的马夫送命(我理解八恶人不包括马夫和治安官:八恶人指的是两个赏金猎人,老将军,女犯,女犯哥哥和三位同伙)。所以马夫的死,“绞刑人”也是难辞其咎的,这也是这个角色身上“因信而恶”的所在。

女犯人这方面不必多说,就是一群为非作歹的歹徒中的一员。但来救她的她的哥哥,以及其他三位,也都有各自理所应当的信念:妹妹被赏金猎人抓走,要被处以绞刑。作为哥哥,亲情所系,岂能不救?亲情是匪首的信念,而”设局救妹妹“也是他所知的正义,这跟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没有关系。而三位匪帮兄弟甘愿以身涉险,自然是为了兄弟义气,这也是他们的信念,帮助兄弟去救亲人,即是他们眼中的”正义“。

治安官应该是全片最值得讨论也最有意思的一个角色。开始貌似和注定要相遇拼杀的两派全无联系,上了马车纯熟偶然,然而其实却是剧情转折的关键。黑人赏金猎人的详细背景,伪造林肯信件一事是他和老将军共同告知众人的,然而作为南方叛军领导的后代,他评价父辈的举动值得尊敬并非因为这样对,而是称其为一个“lost cause”,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因此值得尊重。所以他并不相信南方派系的理念,从与赏金猎人的交谈可知,他也没有犯人必须受刑而死的信念,通关全片,他是一个“局外人”,并没有理由得罪或者支持其中任何一方,最后没有选择和女犯妥协的原因,是因为咖啡投毒害死了无辜的马夫,而自己快要喝咖啡时女犯并未制止。【不妨设想,假如他当时没有拿咖啡呢?假如绞刑人没有制止他喝咖啡呢?假如女犯制止他喝咖啡了呢(也许不大可能)?以及,最后他会怎么对待受伤的黑人赏金猎人(5w美元赏金)这里就有存在主义的调调了,一个没有信念的人,在选择信与不信中成为了自己;而善与恶,在这信念的选择中充满了偶然性】

小结之,昆汀讲了一个细思极恐的故事。人为了信念(信仰)甘愿冒死或决意杀人,这信念可以是南北之差,肤色之别;也可以是兄妹之情;手足之义;可以是绞刑架,也可以是一封信。是生是死,是杀是留,全系“信”或“不信”。如果说早期昆汀注重表现挥刃飙血的暴力美学画面的视觉冲击,后转涉暴力的条件与效果的讨论,则本片则将暴力放诸哲学和信仰体系中进行了一番观照:这世间所有的杀戮,无不披着信念(信仰)的外衣。“正义”,一旦成为以“信念”之名的暴力,那就难以与恶撇清干系。行为暴力,实质上是精神暴力的外化。片尾则仿佛在交代,任何表面的正义在执行暴力之时,背后总有一双黑手在助力——这里white hell不再指字面意义的白人的地狱,而是正义和善的地狱。

『柒』 西班牙电影《冷酷的心》影评

最初看这部电影是因为美丽的莫妮卡,那张脸美得像一个令人神往的童话故事。魔鬼胡安小时候一直听妈妈念叨。妈妈一直喜欢这种生性狂野不羁的男人,然而我和妈妈的品味从小就大相近庭,自然喜欢的是尼瓦托。
曾有人把《冷酷的心》中的人物和《乱世佳人》中的人物对比。说胡安像博瑞德,尼瓦托像阿斯莱。可是个人觉得尼瓦托更可爱一些,更勇敢一些。他一直知道自己要什么,爱什么,恨什么,怜悯什么。可阿斯莱就像个善良的羔羊,从头到尾迷途着,磨磨唧唧到最后才告诉斯嘉丽自己爱的是梅南妮。这种男人真的是欠一巴掌。可尼瓦托从头到尾都是无辜者,被同父异母的弟弟胡安记恨,被阿伊媚利用,错过了深爱他的莫妮卡。一个善良的英俊的可怜的男二,总是让女粉丝怜惜的。
有人说这电影老套。对于一部40多年前的电影各位看官还是应该抱有宽容和大度。起码每个人物都真实可信,故事也流畅感人,这即足以了。
两位女主典型的是红玫瑰和白玫瑰的路子。莫妮卡纯洁美丽,善良隐忍,为了挚爱的男人可以嫁给姐姐的情夫。阿伊媚机关算尽,处处让妹妹背黑锅,而在爱人的生死关头,她做出了本能的选择。一个自以为最爱自己的女人,却为所爱的男人牺牲了信命,对于阿伊媚自己来说她的选择是在很讽刺,却又是最真实的。有时候往往在我们明明觉得自己傻逼还去做的时候,即是我们最真实的选择。可能也直到她宁愿做出那个选择的当下,阿伊媚才知道自己多么爱那个男人。电影没有在阿伊媚的死上过多的煽情,仅仅是胡安忧伤的说了一句:“她死的太惨了。”仿佛在说一个不相干的人。说到底女人为爱情做的任何行为仅仅关乎她自己的需要,而非对于男人有何期望。女人这么去做的时候其实早有觉悟,她明白他不过是他本能需要时的伴侣,但是即使如此,她还是选择为他去死。
故事的结局,兄弟冰释前嫌,狂野浪子抱得美人归。在看起来的大团圆下,人们早已忘记那个为爱情献身的看似薄情的痴情女子。

『捌』 黑天鹅 电影影评论文2000字

一、意象:

1、颜色和衣饰
颜色的喻意最常用也最明显。
白色、粉色:白天鹅、妮娜。黑色:黑天鹅、母亲、莉莉、贝丝。灰色:唯一的男主角——舞团艺术总监托马斯。
白色:妮娜的枕头是黑白花纹的,在多个梦醒的俯看镜头中,她的头颅都正好搁在黑色藤蔓花纹盘绕纠缠的中心;她的雪白围巾,呈绒毛状,既是白天鹅羽翎的象征,又像是雏鸟新生未丰的遍体软茸。(以这种绒毛状服饰象征纯洁,不久前在《单身男子》中也见过:尼古拉斯-霍尔特饰演的代表救赎天使的肯尼,就穿着这样的软绒白毛衣。)
粉色:妮娜的房间几乎全部布置成粉色;开场的第一个早晨,母亲端上来的早餐是切成两半的水果,妮娜有如小女孩般呢喃:“粉色,多漂亮!”
妮娜的手机多次出现,可以看到她的手机屏幕上出现“MOM”字样时,底色是粉红色的。
当妮娜独自蜷坐在甬道中练习手臂动作时,围巾是淡粉色。
到她被选为“天鹅皇后”之后,那条绒毛状的围巾就不见了,即雏鸟褪毛的象征。
——不过,当妮娜受到托马斯诱惑又被抛闪后,曾坐在镜前哭泣。彼时绒毛围巾再次出现,应是喻意她此际彷徨悲苦,又回到瑟缩雏鸟的状态。
灰色:当她频频出现幻象之后,她练舞时穿的上衣从白色变成灰色;她的家居服也成了灰色——灰色渗入了妮娜的粉色天地。
在酒吧中,莉莉给了妮娜一件黑色的性感背心。妮娜把它套在了白衣外面。服下致幻药物后的一夜,妮娜的毛衣彻底变成了深灰色。
在妮娜的“白色时期”,她的鞋子是圆钝、无侵略性也无野心的灰色棉布雪地靴,与她形成对比的是“黑天鹅”莉莉那冶艳的黑色皮靴。

2、天鹅
天鹅是个复杂奇怪的意象,可以代表纯洁,却也可以是肉欲的化身:众神之神宙斯,为斯巴达王廷达瑞俄斯之妻丽达的美貌所倾倒,变为天鹅与其野合。天鹅雪白的胴体、柔媚的长颈、软滑的羽毛、饱满肉感的身躯,亦可看做女子性征极致的组合。
天鹅的另外一个象征意是艺术家的诗意唯美化身,圣桑的《天鹅之死》、谚语“天鹅之歌”,都用这个意义。
本片中天鹅的意象无处不在,贯穿始终的《天鹅湖》音乐令全片像一部音乐剧,此外尚有妮娜的手机铃声、带有《天鹅湖》节奏和芭蕾舞小人儿的八音盒等。
我认为最重要的天鹅意象,出现在妮娜躺在浴缸中的时候(第50分钟)。观者可以看到镜头右边一只小盒子,盒子上用色点镶嵌的手法砌出白天鹅的图形。就在这天鹅的陪伴下,妮娜在浴缸中自慰——镜头中只有她闭目呻唤的面孔,和那只天鹅图形。这其实是“丽达与天鹅”故事的影像化的一幕,妮娜甚至向天鹅图形那边抛去一个妩媚的眼风!但最后,妮娜被滴入水中的血液惊醒。
片中多名女子带有黑天鹅的特质。
第一只黑天鹅,当然是莉莉。
第二只黑天鹅是贝丝。
第三只黑天鹅,是妮娜的“另一个自己”。
需要说明的是:黑天鹅并不是彻底的邪恶象征。它代表的是欲望、挣扎、不懦弱,和不掩饰、不压抑一切渴求。黑天鹅唯一的原则是追求快感的原则。
(27分钟时,一位黑衣舞蹈教师教授妮娜如何饰演黑天鹅,镜头长久凝视着这个老女人露出的肩胛,蝴蝶骨在衰老皱缩的皮肤下艰涩滑动,这是只不能再飞起的老天鹅。)

3、指甲与抓痕:
妮娜做了被黑魔王擒住的梦境之后,第一次发现肩胛处有伤痕,并且她闪躲着、砌辞掩饰,不愿母亲过多注意;后来,抓痕频繁出现;她的足趾趾甲破裂,血肉模糊;在托马斯把天鹅皇后隆重推出的晚宴上,妮娜发现指甲处开始有血印。她躲在洗手间里,试图剥掉甲沟处脱离的皮肤,让人心悸的是她顺势一撕,撕扯下一长条带血的表皮,但当她喘息着在水流下冲净血迹,发现伤口消失了;后来,妮娜的母亲把她拉到洗手间,阴沉着脸为她修剪指甲。
指甲是“黑天鹅”挣扎出茧的武器。母亲的动作代表粗暴的“解除武装”与镇压。种种表象,暗喻妮娜身体中另一个自己越来越急迫地要破茧而出,要挣脱这个清洁的、严肃的、死气沉沉的躯壳。
从处子到女人,需有一道疼痛和流血的仪式。无处不在的血污,象征着妮娜性意识之逐渐觉醒,在心灵上从处子跨越到女人。
——或曰,妮娜并非处子。她曾在托马斯的强迫下面对这个问题。然而当他问“你喜欢欢好么”,妮娜脸上露出的不是对美好事情的缅怀,而是不得不勾起丑陋回忆的憎厌。若她不曾领略到欢好的快感,从精神角度上说,她便仍是处子。

妮娜试图在浴缸自慰一段。注意:自慰需要使用手。她被水面上悬空出现的自己的脸惊吓,浮出水面,发现手指在流血——也便是用来自慰的手。亦即“抚慰”她的是她心中的“黑天鹅”。
而在浴室镜子前剪指甲时,试图剪除“指甲”的是妮娜,而镜子里恶笑着令她把肌肤剪破、淌出血来的,则是要迫切要破壳出来的自我。

4、莉莉:
莉莉肩胛处有黑色纹身,粗看像是铺开的羽翼,有张牙舞爪之势,凝神看去,可以辨出图案是两朵并蒂开放的花,象征善与恶的并蒂。
莉莉出现的这天傍晚,妮娜在归途中首次与遍体黑衣、长发披拂的自己劈面撞见。这是她潜意识中的“黑天鹅”首次出现,暗示妮娜其实对风情迷人的莉莉十分钦羡。
莉莉把妮娜带到酒吧作乐,在从酒吧回去后,妮娜最严重的一次幻象出现了。
仔细观看这段影像可以看出,不必等到第二天早晨,导演早就暗示了莉莉的不存在:在妮娜笑着进门时,她的身影出现在多面镜中,被分裂成无数个“妮娜”,暗示此时的她已呈分裂状态;母亲出现,没有向“莉莉”打招呼(第一次看时,可能会当做母亲对莉莉的不满或故意忽视,但返回去看便知进门的从头至尾只有妮娜一个人);而此处有更明显的暗示(1小时06分钟):在镜子里一个妮娜的身影后闪出了莉莉的影像,她媚笑着蹑手蹑脚地走开,这表示莉莉就是从妮娜脑中分裂出来的。随后,妮娜“拉着莉莉”跑回自己的卧室,当她把母亲关在门外时,可以清晰地看到门上悬挂着灰色镶嵌粉边的外套——灰色已经是主要色调,粉色退居边缘。
母亲大喊:“you’re not my Nina again!”此际的妮娜确已不是母亲的女儿,她归属于自己、臣服于欲望。

当“莉莉”与妮娜以同性方式欢好,由于别致的姿势,观者和妮娜都可看到莉莉怪异扭动的肩胛,以及肩胛上的纹身:从并蒂花变成了振起的翅膀——黑天鹅再次出现。
此际两种弦乐——阴险的大提琴与纤细忧伤的小提琴,交织在一起。映衬着妮娜面庞的,也不再是黑白花纹的枕头,而是暧昧艳丽的肉粉红色枕头,其上饰有彩色圆形图案,象征交合圆满——浅粉色象征纯真少女,肉红色便是肉欲的象征。“莉莉”的面目始终埋在妮娜双腿之间,惟有一种“破茧”的撕裂声传来。当妮娜从高潮中醒来,她发现“莉莉”的面孔,是自己。
这是第一次她在莉莉身上看到自己。
当妮娜在最后一天排练结束后,发现托马斯与莉莉在晦暗的舞台角落中欢好,然而恍惚间,那张放荡快活的面孔却是自己的,而御于自己身上的人,却也不是托马斯而是剧中的黑魔王。与托马斯的欢好,当是妮娜心底盼望的,被黑魔王的蹂躏,则是她真实心灵现状的物化体现。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背景交响乐中混杂了一种奇怪的、禽类的“格格”叫声,这应当是妮娜心底“黑天鹅”急欲破体而出的声音。在妮娜受惊飞奔开去时,更有鸟类展翅扑棱的声音。

5、母亲:
永远一袭黑衣的母亲,有一张禁欲者的长面孔,苍老的手像鸟爪一样抓在女儿粉嫩的手臂上。她曾是该公司的舞者,仍有人脉,妮娜在公司的举动和表现,她都可掌握。
母亲的爱好是坐在自己的屋中画画,她描绘的是自己年轻时的样貌,以及妮娜的脸——画像上的女子颊上有一颗痣。
可以捉摸到她的过去:曾经辉煌,因沉湎情爱,生下私生女断送舞蹈生涯,因此她认为肉欲和性爱是毁灭性的,强迫女儿停留在十余岁的懵懂之中。对女儿怀有不正常的控制欲和爱。
(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亦渲染此类畸形母女关系。)

6、妮娜与托马斯的三个段落:
A、在托马斯的门外等待他的妮娜,首次拆散了一丝不苟的发髻(发髻象征禁欲与严格自律),对唇上鲜红的胭脂膏子(唇膏来自贝丝)还不大习惯,不由自主地抬手去擦拭。此际她心中是矛盾的:为了得到梦寐以求,她不得不打算启用长久以来忽略的、性别的魅力,做最后一搏——她其实意识得到自己是美的,只是始终不屑于张扬和运用,这仍是某些中学女孩子在性别差异萌发时的心理:努力勒紧肿胀的胸部,为性征感到羞耻。
当她对着托马斯时,就像犯了错误的小孩子面对手拿她的糟糕成绩单的老师。随时准备哭出来的急促气息、这个时候的妮娜,甚至不是“女人”。她来争取角色,竟像请求老师给予补考机会,始终喃喃说道:“我能做到,我昨晚努力过了。”她仍不敢亮出自己最原始的武器。当托马斯夸奖她“美丽、优雅”的时候,妮娜脸上并未出现释然和些微欢喜,目光甚至更焦虑,慌乱地躲闪开去。
在他的逼迫下,妮娜第一次说出了“完美”这个词(舞者大多是完美主义者,扑朔迷离的“完美”,往往令他们陷入走火入魔的境地)。托马斯扳过她细巧的下巴,恶狠狠地吻着了她。若是旁的女人,恐怕立即香舌暗度、运津咀华,顺势往来一番,然而竟有妮娜这等不晓事的,咬了上司一口。可以说托马斯早就心有定案,要扶助妮娜成为白天鹅,一切波折只是故意锻造她的过程,或可说在妮娜的咬啮中,托马斯看到了她并不懦弱、甚至有些凶狠的一面,于是相信她仍是可造之材。

在某些时候,灰色托马斯的举动,会引人误解他是个想把妮娜潜规则的上司,其实他绝非心地龌龊,他看出这女孩有如浑金璞玉,希望通过爱欲的打磨,令她升华到更高境界。
所有艺术最高形式的魅力,其实都是模拟性快感。因此,不懂得爱与性爱的艺术家,永远无法到达最高境界。她们需要先捉摸、领略过那个园中果实的异香与甜美,才能在舞台上模拟一二,以此引领观者沉浸入相似的妙境。

B、从托马斯的办公室出来后,妮娜盘坐在墙角(她总是独个儿坐在墙角,是胆怯小女孩的表现),狠狠地将散发再次绑起,这意味着她后悔方才的“放荡”,要迅速回到令自己感到安全的、清心寡欲的壳子去。
(在影片45分钟时,妮娜第一次在练习舞蹈时拆散了发髻,旋转时,长发在空中飘散出曼妙曲线,喻意她内心的“黑天鹅”的风情初露。)

C、托马斯的理解是:舞者要散发出性的魅惑,要让观众爱上你。
他亲自与妮娜共舞,用手掌娴熟地抹过女子的敏感处所,成功地唤起妮娜的迷狂。背景弦乐逐渐加强,危险而充满诱惑,黝暗的练功房恍如亚当夏娃的园子,托马斯反复说“open your mouth”,妮娜逐渐情动,扬起手反抚住托马斯的头颈,与他唇舌交缠。这是她的性意识被彻底唤醒的关键时刻。
(这男人如此用心良苦。在妮娜赢得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后,他轻声说:“你听到了吗?他们爱你。”)

D、首演前夜,妮娜在楼梯上向托马斯哭诉。他仰头看着她,看着她那张凄楚小面孔上的珠泪盈盈——是他把她托举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地方。

7、地铁
地铁是个奇妙之处。嘈杂昏暗、狭小拥挤的空间,不得不亲密贴紧的无数陌生人,黑暗中映出人影的玻璃门窗,凄厉的呼啸风声,车厢像是一个盛满梦魇的巨大铁盒。
妮娜第一次涂口红,便是在地铁玻璃窗的映像中。
托马斯曾问妮娜的男伴舞:“你想与她欢好么?”——此时妮娜全无性方面的吸引力。当妮娜的性意识觉醒后,地铁中一个老者对着她大做猥琐动作,值得注意的是,而空荡荡的车厢中有许多空位——地铁的场景出现过很多次,惟有此次车厢几乎是空的,导演在暗示妮娜可以更换座位,但她既未没露出异样神情,也未更换座位,只是平静地转开脸去——她其实并不厌恶,甚至暗暗喜悦自己具备了这样的原始吸引力。

8、雕塑:
宴会结束后,妮娜在大厅中等待托马斯,厅心有一尊奇异的雕像。当妮娜对牢雕像凝睇,音乐阴郁奏响,提醒观者注意。雕像有如梦魇中的妖魔,吸引满脸懵懂的少女一步步走近:五官模糊一片、涂成惨白的人脸,手臂断折不见,只有两只翅膀高扬,两腿紧并,身体以耶稣受难的姿势直立,下身有男子性征。
这个雕塑的意思:要想要翅膀,就要抛弃双臂,等待受难。
——下体的男子性征,喻意不明。或暗喻“合体”?

9、贝丝:
妮娜在被贝丝砸得乱七八糟的化妆间中,偷取了一只唇膏。这表示她其实暗暗期望像贝丝一样有魅惑人心的女性魔力;贝丝的小刀象征她的侵略性——那也是白天鹅潜意识中期望得到的。
她所担心的:贝丝的今日就是她的明日,失掉舞者的腿,失掉容貌。因此幻觉中看到贝丝/自己疯狂地将刀子向脸上插去。

10、前夜
在此引用茨威格一段话:
“她内在的激情还未苏醒,她真正的、深处的自我尚未成形,只有被狂热的激情激发之后,他才能真正蜕变,绽露出蜷缩的翅膀。就像选手在竭尽全力冲刺前所做的一次深呼吸,她的生命正在停滞的休眠期里积蓄着力量,犹如沉睡的火山,一旦喷发,将地动山摇。”(《苏格兰玫瑰-断头女王斯图亚特》)

首演前夜,妮娜感到的压力达到峰值,近乎崩溃,眼中的幻象也越来越血腥:她看望贝丝时看到疯狂毁掉容貌的自己(象征对年老色衰的恐惧);画像变成蒙克的呐喊者(母亲的囚禁力几乎成了妖魔);她的肩胛上抓伤的地方迸现黑色的羽毛(黑天鹅已经迫不及待要挣脱白天鹅的肉身。但此段太像《变蝇人》),她的眼睛变得血红(血的意象),双腿折断变成禽类的腿,用门掩伤母亲的手(手,又是手),最后昏晕过去。
在她从昏迷状态醒来之后,在镜头中始终没出现母亲的右手,令观者疑虑:是否昨夜的恐怖都是臆想?当妮娜为了抢回门闩,捏住母亲受伤的手,才明示昨夜的争执其实都发生过。
期望妮娜得到成就的母亲,为何一反常态,锁了门不许她去参加演出?——她嫉妒了。她永远不曾当上天鹅皇后,然而妮娜做到了。此时妮娜不再是她的“Sweet girl”,而是比她更成功的、映衬出她之失意寂寥的舞者。

11、黑天鹅之死
一切来到最后关头,反而变得简单多了。妮娜心事重重,从舞伴手中跌落——她所见的莉莉与男舞伴“密谋”暗害她,到底是真是幻?从后面情节来看应当是她臆想出来的。当妮娜回到化妆间,“黑天鹅”在等她。妮娜把她猛推到镜子上,镜面破碎,白天鹅用一块镜子的碎片杀死了“黑天鹅”。
镜子,是镜子。镜子不复存在,镜像亦香消玉殒。
这一段戏也颇为精妙:波曼把死去的黑天鹅拖入盥洗室,喘息未定,遍体战栗,但音乐渐强,令她逐渐安下心来(迷茫时她曾喃喃“My music”,舞者心中有对音乐的下意识依赖),双眸再次变为血红——黑天鹅未死,反之,它完全攫住了妮娜的灵与肉。
妮娜化身黑天鹅之后的一段舞蹈,音乐节奏急促,时时伴有翅膀扇动之声、喘息呢喃之声。后一种声音暗喻着欢好,而欢好之愉悦亦有人形容为“飞”,比如老三(《山楂树之恋》)。
可以看到身着黑衣的男舞伴将惊艳痴迷的目光投在她面上,应对了前面托马斯那一问(你愿意与她……吗?)。音乐暂停,妮娜回到幕后,表情仍像沉溺在欢好之后的余韵中。
最后一段独舞中,她(在臆想中)看到两臂滋生出天鹅的毛羽,在雪亮的灯光里,黑色羽翼应和着音乐疯长,旋转挥舞,越来越圆融,越来越忘我,越来越嚣狂,越来越恣肆,越来越美。最后那一势,巨大的天鹅影子与昂首的舞者交相辉映,心魅、灵魂、肉体、渴求、欲望,均在这一刻得到最自在无碍的完满。
这一舞完成后,黑天鹅隐去——标志是妮娜的一对瞳仁回复清澈——舞者在潮水般的喝彩中变回白天鹅。亦即黑天鹅只为这最华彩的段落而生,方才的独舞,便是“天鹅之死”。
但白天鹅亦不再是从前的白天鹅:妮娜在掌声中回到侧幕,激动快慰的托马斯正在众人中等待她,她欺上去狠狠吻住他,立在芭蕾舞者树起的足尖上,吻了他,挟着隐隐风声,像一次凶猛的袭击,像天鹅从云端俯冲而下,像他当初吻她一样霸道。然则,她仍被邪魅所魇?宛转柔媚的音乐浪涛一样澎湃而起:不。黑天鹅确已死去,不再复活;白天鹅摄取了黑天鹅的悍勇、情致与佻达,涅磐再生。
在那一吻结束后,素常镇定的托马斯也禁不住显出神魂颠倒的痴笑,目光微微无措羞赧却又自豪地四下一溜。此一幕,应对了他在练功房中说的:“下一次,你来诱惑我。”徒弟出师了,被迷醉难以自拔的换成了师父。他看妮娜的眼神,是在看自己打磨成功的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不过,悬念仍未解开:化妆间中还有一只死去的黑天鹅。妮娜用粉色的毛巾遮挡住门缝里渗出的血泊,却惊见莉莉推门道贺,悬念之弦被绷上了最紧的一扣——死去的到底是谁?镜子确实碎裂一地,但门下并没有血……弦乐始终阴森急促地迫在空气中,妮娜泫然呆怔,慢慢垂下头,从小腹一起一伏的伤口中拿出了折断的镜子碎片。真相大白。
这一段波曼的面部表情丰富刻骨,恍然、惶然、悲凄、绝望、悔疚、无措、忍痛、坚忍……层次感极强的表演毫不脱力地支撑起这个最高潮的情节。最后,她低泣着在镜前坐下,用粉扑抹去眼泪,肌肉受到被动拉扯,硬生生把戚容转换为微笑。黑天鹅已死在舞台上,白天鹅也要在舞台上死去。
而在最后一跃中,遍体雪白的妮娜终于带着黑天鹅的伤口,回归纯白世界(白色的海绵垫子)。
“完美。我得到了完美。”
在经历灵与肉的双重磨难之后,黑天鹅与白天鹅在纠缠中合为一体,创造出完美的境地,俱获安宁。

当然,为什么观众始终看不到血渍?为什么众人围上来时没有第一时间看到白裙上的鲜血?不必深究了。

12、青衣:
“青”有黑色的意思。《黑天鹅》的故事,很像毕飞宇的《青衣》。冰冷冷的筱燕秋(妮娜),青春洋溢的春来(莉莉),甚至最后一场演出的“迟到”桥段都如此相像。筱燕秋在雪地中的自舞,亦有血的伴随。

二、戏与人生
毫无疑问,《黑天鹅》是一部奥斯卡级别的影片。精细得无微不至的音效和微妙声音,简直像是无言的解说,令这部电影更加饱满,增添奇幻、妖异的魅力。画面多次着墨在妮娜的精致发髻、瘦削肩胛、天鹅一样优雅的修长脖颈,让人切实感到这就是职业芭蕾舞演员。妮娜时时迷惘、眉尖紧蹙、怯生生的表情,增一分嫌多,减一分嫌少。稍显美中不足的是,“黑天鹅”上身时,魔力欠缺少许,好在黑天鹅的惊悚妖艳妆面提供助力,双眼圆睁那一亮相,仍令人心头一凛。
骇人的是,她还这样年轻,小金人迟早是她的——不过,也许不是这次。
“女神的男人”文森特-卡索,乍看普通,多看几眼,便觉优雅迷人、透骨而来,暗叹莫妮卡挑枕边人的眼光着实了得。文森特的面目恰到好处地有点肉欲色彩,时有媚气一闪,符合他在女人堆厮混的身份;他特殊之处是双眼生得有些开(钱钟书云:会略害相思病),感觉像《潘神的迷宫》中的潘神——半羊半人的潘神,凑巧也是欲望的象征。
“莉莉”米拉-库妮丝,看过她的《忘掉莎拉-马歇尔》和《约会之夜》。她确实是能让人忘掉女主角的美人!黑天鹅的邪魅之美,算是选对了代言人——不过,映衬女主角一定要烟熏眼么?《穿Prada的恶魔》中,艾米莉-布朗特烟熏眼一次之后便星途坦荡,但愿米拉妞能为这条“烟熏眼定律”再做佐证。
薇诺娜的戏份不多,但相当出彩。其实若无当年一场偷盗波折,“白天鹅”这个角色由她担纲亦非不可能,然而心里的黑天鹅毁掉了她。白羽染皂,她再也飞不起来,如今只能看着年轻的波曼挟风直上,夷犹如意。戏中戏外之况味,不知何如?
舞蹈团中牙伶齿利、刻薄轻佻的维罗妮卡,肉脸厚唇,也让人印象深刻。一个女人的小团体中,是必定会有一个这般人物的。

更让人感慨的是:娜塔莉-波曼在拍摄中结识该片编舞、舞蹈家本杰明-皮勒米,相恋订婚,如今已宣布有孕。
难道波曼与本杰明真的像妮娜与托马斯一样,在耳鬓厮磨、肌体交缠的共舞时,情愫滋生?戏中妮娜因一部《天鹅湖》醒觉了性意识,戏外波曼因《黑天鹅》得到爱情婚姻和胎儿。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即此谓也。

『玖』 汉娜姐妹影评

汉娜姐妹

剧情简介

这是一个演员的家庭,父母都是演员,三个女儿也都是演员。大姐汉娜是个有些天才的演员,她的丈夫是胆小怕事的摇滚乐明星经纪人爱略特。二姐霍莉也是个演员,但才华很一般,加上性情暴躁又有些神经质,所以事业上不太成功,甚至有些厌世情绪。汉娜的小妹妹莉和她的老师弗雷德里克同居生活,弗雷德里克是个傲慢的艺术家,上了年纪又沉迷艺术不问世事,莉几乎是他和外界的唯一接触。
爱略特爱上了年轻漂亮又性感的莉,两人瞒着汉娜发生了关系,很是内疚,莉也为此离开了弗雷德里克,但爱略特却下不了决心和汉娜分手。霍莉和女友共同经营一家小店,结果却被女友抢走了商店和男人,霍莉沦入精神崩溃的边缘。
汉娜的前夫米基是个电视台编导,忧郁的他总觉得自己长了肿瘤,当他得知自己健康之后,决定重新对待生活。他辞去了电视台的工作,迷上了宗教,最后在马克斯兄弟主演的喜剧片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他已经忘记如何去笑了。
莉无法面对汉娜,又厌烦爱略特的犹豫,爱上了另一个男人。汉娜也感觉到爱略特和莉的关系不正常,此时爱略特才意识到自己实际上爱的还是汉娜。霍莉放弃了演艺事业,却在剧本创作上展露出才华,而且得到了米基的爱情。每个人的爱情和生活都经历了危机,又都得到了新的精神平衡,这个小世界再度得到了圆满。
这一时期是伍迪创作的高峰,《汉娜姐妹》甚至超越了很受好评的《开罗的紫玫瑰》,伍迪创作出一个“复杂的、滑稽的、有复杂心理的家庭史”。伍迪自己饰演的米基,是一个精神处境荒谬的角色,他忧郁低沉的原因,是很久没有开怀大笑了。这个喜剧性的角色,在这样一部电影中,带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这是几乎所有出色的伍迪作品都带着的特质。
但影片真正的主角,还是汉娜姐妹,虽然伍迪作品中涉及很多男女之间的感情、婚姻问题,但这样站在一个女性主义立场上严肃探讨男女关系及女性心理世界的作品,还并不是很多。
影片最后还是一个稳定的结局,虽然难以预料以后的结果,但至少和影片开始相比,汉娜姐妹和几个相关男人的精神世界还是更加稳固了。这个相对温馨的结局,是伍迪作品一贯悲观态度的一个变奏、一种精神世界崩溃之后的救赎,但这种态度也绝非是廉价推销出来的幸福和圆满,而是带着伍迪不无焦虑的关怀与灰色的热情。

真正的主角——看《汉娜姐妹》

我的一个朋友,对伍迪·艾伦推崇备至。提到《汉娜姐妹》,更是充满感情色彩的说"每一句台词都是经典,语言象小说般的美丽"。受到他的影响,我开始关注这个犹太人。虽然很早以前看过他的《开罗紫玫瑰》、《曼哈顿神秘谋杀案》等,但是当时并未留下深刻的印象。总是感觉他的作品太温吞,不够有力量。可能因为我个人比较偏爱黑泽明那种要么阳光刺目,要么大雨倾盆的痛快淋漓。此次看到了《汉娜姐妹》,我却不得不说,伍迪·艾伦不愧是美国不可多得的知识分子导演。在这一点上他和法国的艾立克·罗麦尔很相像,很善于表现中产阶级中年男女的生活,是不可多得的"电影作者",同时也是天才人物。但是他又不象伯格曼般的冷峻,塔尔可夫斯基般的飘逸。他是绝对入世的,包裹着世俗的温暖,同时又时时点醒你看透荒凉。

然后我查阅了一下关于伍迪的资料,我发现他没怎么念过大学,念了两次都是一开始就完蛋了的那种。真是奇怪,这么一个知识分子气息极其浓厚的人物,竟然没念过大学?但是若一反向思考,便会释然:上过大学就算知识分子了吗?我上过大学,可我还不是个彻头彻尾的小市民?在影片中,汉娜三姐妹自己的故事并不是最吸引我的,尽管我也认为非常精彩。倒是伍迪·艾伦自己扮演的汉娜的前夫,简直令我着迷(哦,我可不是同志),即使他的戏分只有大约四分之一。但我从这部片子里才发现伍迪·艾伦的魅力。他扮演的是个电视台的喜剧导演,大致跟英达似的。这倒是充满了伍迪·艾伦自己的影子,因为他就是电视台喜剧导演出身。

影片中的伍迪·艾伦一天到晚怀疑自己得了各种疾病,忽然有一天他的医生在检查了他的耳朵后,怀疑他的脑部出了问题,告诉他去大医院做个详细检查。他的精神一下子崩溃了,直到检查后发现是虚惊一场,他从欣喜若狂到忽然冷却,开始检讨人生的意义。而伍迪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刻意的走向深刻,没有象黑泽明的《生存》那样严肃而沉重,因为那势必跟随在大师的阴影下。影片中的伍迪·艾伦开始寻找精神皈依,作为一个犹太人,他竟然要信奉天主教,只因为这个宗教美丽而且势力大,让他的老母号啕大哭。然后又去找在林中绿地围着圈跳舞的洋和尚,一想到自己也要剃光头穿花花绿绿的袍子,他又退缩了。恐怕全世界只有伍迪·艾伦才敢如此拿宗教开玩笑,即使马丁·斯科西斯敢拍《基督最后的诱惑》,那种张狂反倒透着点心虚。影片最后也没有给出答案(这是当然的了,因为根本就没有答案),而光明的尾巴就是伍迪竟然吊到了前妻的二妹,并且患着少精症的伍迪竟然使现任老婆怀孕了。

在贯串始终的整体表演中,许多幽默的设计,都妙不可言,比如当给他检查的大夫告诉他,耳朵可能有问题时,他忙叨叨的说,不可能,我只是怀疑自己有病而已。又比如,当他失魂落魄的回到办公室,电话铃突然响了,他以为是自己耳朵的幻听,急忙问自己的秘书,你有没有听见电话铃声。当他逛罢宗教商店,从街上买了东西回家,一件件的往外掏,不经意间把面包黄油放在了躺倒的耶稣圣像上面,哈哈,简直是大逆不道。我过去一向认为很难见到真正高级的幽默,包括卓别林,他的表演本身还是以滑稽为主,而依靠人物命运的悲惨来制造戏剧的张力。而伍迪·艾伦,我看到了他的直接的幽默。虽然周星驰是我的偶像,但我不得不说,伍迪更高级。

与此平行展开的,是汉娜的丈夫艾利尔和小妹莉的隐秘恋情,以及永远没有勇气的二妹哈丽走向成功的故事,其中还穿插了汉娜和前夫伍迪·艾伦之间的过去式回忆。影片并没有绝对的男女一号,每个人的故事或平行,或交织展开,并且拉拉杂杂的使用了十多个小标题,更需留意的是,这些小标题绝对不起眼,绝对容易被忽略,比如"食物供应公司开始作业","达斯提在南汉姆顿买了一栋房子",影片中运用了各个人物大量的独白,本来呢,我是极端反感电影里使用独白的,肯定是因为第六代的片子看多了,又没一部好的,包括最近的《花眼》,把我给看伤了。但是这部影片,我不得不说,瞧人家,那······其实只要这种独白的文字本身有魅力,观众就会喜欢,可是我们过多接触到的,包括王家卫,都是矫揉造作不忍卒读。可是,伍迪·艾伦,如果不拍电影,我相信他会是极好的小说家,戏剧家。

最后,我还想提一句"重大"发现,就是影片中大夫告诉伍迪·艾伦,他的耳朵出现幻听可能有问题时,声道里会发出一声短促的轻微的汽车鸣笛。真是妙到毫巅。我是用5声道家庭影院(虽然是廉价的那种)欣赏的新买的DVD碟片,如果你手中是录像带,或者VCD,如果你使用的是电视声道,那么你很可能无意中错过这精彩的一瞬。所以,我的"重大"发现,就是艺术片,一样讲究音画品质

『拾』 《德伯家的苔丝》影评

曾以为作家的伟大在于多产,在于创作大量经典名著。看了Thomas Hardy的名作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德伯家的苔丝》),才知道好著作只需一部足够。哈代笔下的苔丝曾被多位出色的女演员演绎过,1979年德国女演员Nastassja Kinski出演的电影《苔丝》获得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三项Oscar金奖,后来相继拍成了其他演员担演的电视连续剧,其中我最爱Justine Waddell饰演的Tess---1998年BBC推出的电视剧《德伯家的苔丝》。 好的故事因有好的情节,演绎的出色不亚于情节本身。 有人说曾获得Oscar奖项的电影《苔丝》不如BBC于98年的电视剧《德伯家的苔丝》,因为女主人公的扮演者不同。据说Nastassja Kinski太野性,她的经历使她难以演绎出哈代笔下的苔丝---美丽的英国乡村少女的形象;而Justine Waddell有种英国式的古典美,既优雅甜美又有种说不出来的孤寂感,所以与哈代笔下的苔丝的形象更为接近。 我也更喜欢98年的电视剧《德伯家的苔丝》。五年前买了《德伯家的苔丝》电视剧VCD(片长约3小时,共3张),痛快地看了又看,越看越着迷,叫人心碎…五年后的今天,对苔丝的眷念仍不减,执起笔来,重温些许插曲与片段,细细回味剧中的气息,浓郁的悲情… ★ 我的“苔丝情结” 1. 洁白如诗那般美,令人迷醉 Tess很美。她的姣好与玲珑映衬在一身的洁白下。她很白,白的那么纯,不可亵渎;白的那么美,无与伦比;白得那般艳,令人惊羡。那般白,曾盛开在灿烂的日光下,奔放在原野绿丛中,舞动在庄园秋色里。那般白,曾如此的出奇夺目、娇艳动人。当火红的玫瑰戳伤了手,鲜血沾染了洁白,Tess的白,开始让人怜惜。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否将你比作夏天?你比夏天更美丽温婉。”(出自我最爱的诗歌---莎翁十四行诗之18) 很自然想起这首诗,就学着它那样来形容Tess--- “Shall I compare you to an Easter lily? You are more pure and pretty.”“我能否把你比作百合?你比它更纯洁更美。” 2. 影音与命运双重奏,撩动人心 无论快乐与苦痛,Justine的真情演绎,皆发自内心,毫不虚掩。尽管命运一次次变着戏法,给无知的Tess开玩笑,幸福一次次绕过她身旁溜走,她依然亭亭玉立,犹如一朵鲜花,娇艳欲滴,沁人心脾。我不禁震慑住了,内心涌动一股悲情,哀Tess所哀,愁Tess所愁,我相信观者定能感受到,并与之共鸣。 令我惊诧的,还有剧中反复奏响的乐曲,那淡淡的忧伤。那乐曲多么美妙动听,让人如痴如醉,百听不厌。佳音好比天籁,就象莫文蔚的一曲《盛夏的果实》,谁也计算不了曾经醉过多少天下人,歌曲里那淡淡的忧伤,和谐的韵律与无穷的韵味令多少人为之倾倒! 电视剧《德伯家的苔丝》的插曲与故事情节如此吻合,激起了我心底万般柔情。故事的情节不失浪漫,浪漫之余却散发着忧伤,弥漫着宿命。情节与画面交织的天衣无缝,影音与命运的双重奏,给纯洁的Tess蒙上了宿命的色彩。主旋律、背景音乐与掺和的曲调穿插于剧情中,诉说着淡淡的忧伤、绵绵哀怨、柔弱、孤苦与无助,预示着冥冥中的命运。 3. 咽着泪水那一幕,百折不回 当历尽磨难的Angel决定从巴西重返英国,与心爱的Tess言归于好,便有了Tess含泪带笑,默默注视Angel的一幕。Angel的归来,犹如一把利刃,径直刺向Tess的心坎。“Too late...Too late!...” 一切都来的太晚! 多少个日夜,Tess企盼着丈夫回心转意,回到自己身旁。抱着一线希望,她给Angel写信,恳求丈夫迅速归来保护自己。可是伴随她的却是孤独、悔恨、愤慨、绝望,最后,她只能甘受屈辱和苦难。 Too late! 声声悲切。这迟来的相见,是命运的捉弄,天意弄人。 想起韩国影视的女角色都爱哭。为感动而哭,莫名、单纯地哭,天真可爱甚或淘气地哭。如My Girl(《我的女孩》)里李多海饰演的“周幼琳”,一把鼻涕、满脸泪花,毫无保留地把一切溢于言表,以泪水宣泄…而Tess,则将所有的冤屈与苦痛以及对爱人的思念都统统深埋在心里,默然含泪,泪往心里流,此情此景,言语怎来得及思索? 4. 死亡是苦难的终结,肝肠寸断 苦难终有尽头。在一个静谧的黎明,Tess被捕,被处绞刑,至此,全剧终了。然而,与电视剧不同的是,小说的结局燃点了希望:Angel怀着忏悔和苔丝的妹妹开始了新的生活。这种希望,是否预示着新的爱情的萌生?就好象许多爱情故事一样,妹妹继承姐姐的爱,和男主人公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可是真能幸福快乐吗?当初爱得那般死去活来、肝肠寸断,我怀疑这种爱的继承,至少,在《德伯家的苔丝》里我相信爱是无法继承的。就象《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爱人?》里的故事一样,爱,无法弥补,没有替身,也没有退路,只能按着原路走,唯一条路,一直走下去…… 只有在悬崖,断肠人才得以解脱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