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大国崛起之日本观后感

大国崛起之日本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1-03-04 01:47:09

『壹』 急求《大国崛起》关于日本的观后感

通过观看《大国崛起》,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发达国家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意识到了一个民族为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应该具有的历史使命,同时我也清醒地发现了自己民族和国家的缺点和历史经验的不足。为了更加清楚地做出比较,我选取深深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日本来举例,浅谈其近现代的发展历程。

明治维新是日本走向近代化的起点,明治政府大力推行资本主义的新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此同时,中国也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却遭遇失败。历史为什么会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呢?

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也已公开化。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不但无法调节这些矛盾,本身也陷于瓦解。而中国戊戌维新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势。自从1864年欺骗利用。在统治阶级内部,掌握清政府大权的满族贵族,对外向外国侵略势力投降妥协,勾结起来共同绞杀中国人民革命;对内则向汉族地主实行让步,依靠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军阀官僚镇压农民起义,办理国防外交,使清朝封建政权暂时得以维持。统治阶级内部虽然有洋务派、顽固派以及帝党、后党之争,但总的说来守旧势力还很强大。

从力量对比上,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近代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旧的统治阶级营垒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这支力量的实力情况。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已经十分脆弱,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中国的情况则不然。由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结成的“四位一体”,同现存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又是它们的共同思想准则。而且,这股反动势力还有强大的外国侵略势力的支持。因此,在这个具有特殊凝聚力的统治营垒中是很难分化出与之相对抗的革新势力的。如中国的维新势力仅以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为核心,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既没有基地,也无兵权、财权,“与守旧党比,不过千与一之比,其数极小”。因此,守旧势力一反扑,维新势力顷刻瓦解。

从政策措施的实施上。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改革封建身份、废除封建俸禄、地税改革、教育改革、殖产兴业、修改不平等条约,最后制定宪法、召开国会,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百日维新”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迅速增长,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日本政府开始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并且参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以失败告终,并且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于日本毁灭性的打击,但是战后日本却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我认为主要包含一下主要原因:

1.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2.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结论: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所以我们要做的基本的也是作重要的就是努力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

『贰』 写一篇关于观看《大国崛起之日本/德国》的观后感

先坦白,上课的时候我一直都没有怎么听讲。但看《大国崛起》影片的时候,我敢说我无疑是最认真的。从前到后一集补落,虽然我没有做笔记的习惯,但我依然清楚得记得其中得许多细节,可能会记住一辈子。
作为一个自认为有梦想、有抱负的男生,不会对《大国崛起》这样的影片没有兴趣,甚至是无动于衷。看了《大国崛起》,从小处来说,它补充了我许多中外历史地理人文知识;从大处讲,它给了我心灵许多震撼,提升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我对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的更加清楚的认识。
国家为什么而强大,就像人为什么而发财一样。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发财呢?从古至今,多少豪杰,苦思冥想,想白了头发。这也是现代人最想知道的,我们来学习似乎也就是为了这个。
还是马尅思老先生一语道破天机——“剥削”。此语一出,石破天惊,从葡萄牙至美利坚,从秦汉至明清,从埃及法老王到民国蒋委员长,他们的不可一世似乎一下子变得苍白无力了。只可怜马先生成了众矢之的过街老鼠了。
从古至今,世界上强国林立。埃及奴隷罗马希腊我暸解不多,暂且不谈,商汤周武,现在的人暸解得更不多,不说也罢。就来说说我们伟大秦朝吧,秦国的疆土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不是很大,只有我们现在面积的一半,西边到陜西,东边到辽东半岛,还沾了点今天朝鲜的地盘,北边“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蕃篱”(今宁夏内蒙古有长城的地方),南边“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今广西云南)。这样看来就不包括今天的西藏,青海,新疆,内外蒙古,东北三省,台湾岛,海南岛。虽然不包括这些地方,不过不得不承认它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强国。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孕育大秦帝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吧。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还有机百号罗罗小国前前后后打了四五百年的时间。打战谁输谁赢受苦的永远是咱老百姓,军费粮草呀都是咱老百姓出,抛头颅洒热血当然也是咱老百姓的事,不管是赵括还是孙武,宋襄还是齐桓,他们住的都是深宅大院,吃的都是山珍海味,穿的都是绫罗绸缎,百姓们即使没有立锥之地,只要你借块地让他种,你就是他们的父母青天,这些王侯将相都只是拿百姓的生命当赌资,切磋赌技的赌徒而已。好一场豪赌!而赢政只不过是他们中间最后的赢家罢暸。统一了,解放了,人民的负担却更加重了,修宫殿,筑长城,游会稽,求仙药,皇帝的欲望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这才打造了始皇帝的铁桶江山,世界第一强国。
后来的人发现一个问题,这么些臣民们怎么管呀,诸子百家,各显神通了,结果名、墨两家中道而绝,儒、道两家便成了中国文化隂阳互补的主流思想(法家只是儒家的同宗别派),中国的文化就是要让我们都当顺民,良民。不听话,不乖乖让我剥削的就是刁民,不管是士大夫还是平头百姓都是不能容忍刁民的。除非你刁得像刘备像朱元璋。
中国后来也越来越强大了,西汉时候先拿西域开刀,大宛的汗血宝马,楼兰的美女都给大爷送过来,唐朝的时候又看上人家突厥的牛羊,吐蕃的白玉,大清朝的时候更是带来了东北的人参貂皮东珠鹿茸。汉武帝好大喜功,晋朝全国上下都膜拜孔方兄,隋炀帝更是凿运河,建洛阳,唐朝出了个喜欢吃荔枝得贵妃,明成祖刚上台就营建故宫。一个人能在一夜直接剥削了几代人的财富,真是件暸不起的事情。
再后来我们发展到极致了,因为我们没有更多的人让他们剥削了,北边是蒙古大漠,西边是葱岭昆仑山罗布泊,南边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东边是食之无味的倭夷扶桑。剥削谁呢,郑三保下西洋兜了半圈,外国人有的咱大明朝有了,外国人没有的咱大明朝也有了,夫复何求,关起门来好好过两天小日子吧。也许因为地盘足够大了,也许是小日子过得太惬意了,除了像南宋这样得朝廷被逼到临安,中国得都城总是远离大海。这就给了葡萄牙人机会了。
于是,葡萄牙人走出来了,背靠强大可怕的西班牙,面向蔚蓝无垠的大海。真可谓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勇敢浪漫的葡萄牙人只有出海了。上帝跟他们开了个玩笑,送给他们一个比大海还大的礼物,他们找到了能够让他们疯狂剥削的广大的顾客群——非洲大陆,接着欧洲的红眼豺狼们纷纷出发了,一个被称做印度的不幸的古国,一个名为美洲的新世界,还好东方神秘古国的大门还算半个结实。剥削掠夺得越多就越强大,非洲的奴隷,美洲的印第安,这些都是活动着的黄金呀;埃及的僵尸,印度象牙佛像都是无价之宝;还有澳大利亚的广袤的牧场。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世界霸主的样子呀。
成吉思汗说:“镇压叛乱者、战胜敌人,将他们连根铲除,夺取他们所有的一切;使他们的已婚妇女号哭、流泪,骑乘着他们后背平滑的骏马,将他们的美貌的后妃的腹部当作睡衣和垫子,注视着她们的玫瑰色的面颊并亲吻着,吮她们的乳头色的甜密的嘴唇,这才是男子汉最大的乐趣。”
蛇有蛇路,鼠有鼠道,还是你方唱罢我登场,500年来,9个世界性强过相机以自己的方式登场亮相在霸主的宝座上过过瘾。
霸主也不是好当的,经常分赃不均了就容易出事情,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欧洲的世界大战无非跟中国的春秋战国一样。不同的是没打几天就熄火了,大家都意识到这样打下去谁都没有好结果。地毬就这么大,怎么分呀?月毬计划现在还不现实。当大家意识到从10个人身上剥削1块钱跟从1个人身上剥削10块钱得效果是一样的时候,牛顿,爱迪生便成了人们心中的偶像,跟亚历山大,屋大维平起平坐了。这时候科学技术便也成了第一生产力了。
今天中国的所谓社会主义,跟西方的所谓资本主义到底有何区别,不是每个人都是马尅思,也不是每个人都学过马尅思,更不是每个人都懂马尅思。中国老百姓是善于忍耐的,任你东洋枪西洋炮,炮轰八达岭,火烧圆明园,只要能混口吃的,怀揣著桃花源的美梦,我才管你撑死美国人饿死非洲人呢。如今的中国人都是当年满清入关先剃头发民国又剪辫子的孬种的后代了,这年头顶多冒一两小愤青扯一两嗓子,真正敢出来做点开天辟地的大事情的人早被满门抄斩了。炎帝陵,仓颉墓,会稽山大禹像,霸王虞姬庙,白马寺十八罗汉,医圣张仲景祠堂,四大孔庙,南阳诸葛草庐,汉中定军山石碑,书圣王羲之陵墓,文成公主像,合肥包公祠,岳飞庙,成吉思汗陵,南包公海瑞坟墓,张之洞故居……太多太多了,近代的我就不好说了,这些哪个不是被你们愤青砸得个底朝天。现在还动不动开口闭口就中国人不中国人的,中国人有你们这样的么,秦始皇焚书阬儒,明清文字狱加起来也没你们牛吧。忍无可忍。平时为了几个奖学金都能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你以为等到地震的时候站出来捐个几百几千块人民币你就堂而皇之一合格的社会主义大学生了?建议你们无聊的时候还是去看看《大国崛起》吧。

『叁』 大国崛起第七集日本百年维新的观后感

看完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真正做到了“放眼世界,胸怀祖国”。他们先求知于世界,尔后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
1871年12月,日本新政权对外派遣“欧美使节团”。他们考察研究了欧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把对自己国家有益的都进行研究。

岩仓使节团的出访出动了当时日本新政权的主要成员,共51人,而这些人都是掌管具体实务的新政权骨干,可以说,这次出访相当于日本行政部门的全体出动。日本政府对“求知识于世界”的重视可见一斑。

岩仓一行的出访使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前所未见的知识。这次出访对日本政府的主要成员作了一次有效的“洗脑”,认识到当时自己国家的文明不是真正的文明,并开始准备想欧美国家学习。岩仓使节团的出访让日本新政权的主要成员大大地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在历时良久的考察中,学校教育是最使岩仓一行感到惊叹的。所以,日本新政权在明治初年就把“重视教育”作为大课题。伊藤博文最先提出兴办近代教育,希望通过教育来谋求国家的“长治久安”。任何文化落后的民族,民智未开的国家,都是难以进入近代社会的。这种积极主张兴办近代教育的思想,为近代日本教育的兴起拉开了战略性的序幕。

教育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日本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原因,可以说是得力于教育。日本把教育作为国家之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人才。一直到现在,日本仍然是一个高度重视国民教育的国家。

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中国要谋求中国的繁荣昌盛,也应学习日本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沈钧儒在《家庭新论》中说道,“要把十年以后的中国变成什么样子,就看十年前的青年和儿童受的是什么教训。“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取决于教育。

日本和中国,只有一水之隔,它从封建、落后的“蕞尔小国”变成了现今令人瞩目的“经济大国”,其过人之处让人佩服。惊叹之余,不仅感慨我们中国也应该放眼世界,汲取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借鉴古今中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以谋求国家的强盛。

『肆』 求一篇《大国崛起之日本 与 德国 》 的观后感,字数1000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而中国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是当今中国社会之普遍心理。与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相比是不是还有很大的差距?!
德意志,无论它是处在理智还是疯狂的状态,我都喜欢。这与社会道德无关,完全是个人感情而已。大德意志概念由来已久,但真正的德意志却很年轻。但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并且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世界的走势。从德国统一过程中的系列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欧洲一体化进程,日耳曼德国,似乎生来就是做大事业的。当然,这些大事业还不仅仅作用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还体现在音乐、哲学、科学技术、精密制造等领域里。古典音乐、古典哲学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瑰丽的光芒至今都不曾淡去。

喜欢武器的朋友们,少有不对德国武器津津乐道的。尤其是在二战中,德国人几乎垄断了对武器开发的想像,现代常规潜艇、喷气式飞机、导弹以及现代战术原则等,要不是美国人的破坏,原子弹也将成为希特勒的玩具,那么世界就真的面临末日了。

但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会惊讶的发现,德国甚至连诞生都是那么得难产。有人说,德意志帝国完全是俾斯麦一人缔造的!这话显然不符合唯物史观,但本人非常理解言者的理由和心情。片子从德国的诞生展开,立足在统一这个主题,显然寓今的动机更明显。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在任何国家都是最神圣的事业。德国人曾经选择和平的方式去完成统一大业,并且差一点就成功了。不过就是差的这一点,实际上却是无法跨越的鸿沟。但历史还是仁慈的,于是俾斯麦被推上了舞台。“铁血”首相从一开始就展现出高超的政治手段和外交艺术。他的继任者曾形容他可以同时玩转8个球。的确,整个欧洲都是他手上转动的球。不过还是喜欢用弈者来形容他,而欧洲的各种势力也就此变成了他大棋盘上的粒粒棋子。

自然地想到了自己的祖国,我们的统一也同样需要这样的“弈秋”来运筹!我期待着这个人及早、适时地出现。最后,引用片子里的一段叙述来作为结尾吧——这也是我一直喜欢的一个历史瞬间:

1862年9月30日,刚刚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的俾斯麦走进议会,发表了一段强硬的讲演,他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以及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而是不可避免地将通过一场严重斗争,一场只有通过铁与血才能解决的斗争来达到目的”,从此俾斯麦被世人称为“铁血宰相”。

『伍』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

这是央视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本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曾说过,历史虽然不能为我们提供即学即用的操作手段,但是了解迄今为止国家、世界秩序的兴衰是现代政治领袖面临挑战时唯一可资借鉴的经验。央视新近播出并引起广泛关注的《大国崛起》其实就是这种努力的证明。

翻开崛起大国的历史,我们会生出沧海桑田的感慨,“其兴也骤”者凤毛麟角,而“其亡也速”者则往往而然。国家的崛起并不是处于巅峰时期那一刹那的风光无限,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见得大国“台上一分钟”的荣耀,也莫忘了他们“台下十年功”的艰辛。由此想到中国自身,近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引发了大国崛起的话题,但只看到结果而无视历史过程是有失公允的。

另外,随着时代发展,继续拿着大国兴衰更替规律来简单理解大国崛起值得商榷。诸如渲染中国崛起“威胁论”者,似乎固守天下必一国一家之私物,姓了李唐便姓不得杨隋,允许美国称雄便容不下欧盟、东亚发展,把大国崛起视为大国称霸的逻辑是要不得的。世界需要多元化,这已是浩浩荡荡不可逆转的历史大潮,对国家的崛起也应作如是观。除了更为形象之外,中国的崛起与中国和平发展并没有本质区别。

探讨大国崛起除了要思考崛起意味着什么,还要想清楚崛起之后究竟要干什么?正所谓“谋定而后动”。就算我们无法全面描述中国崛起和未来的走向,但有些覆辙却万万不能重蹈。历史证明,大国崛起的经验各有不同,但大国衰落的经验却是共同的。

国家的崛起依赖于诸多清醒判断:外部条件是必要的,对现实的中国而言,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而且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内还会为我们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更重要的是内部条件,在任何时代都可能有大国崛起,同时也都有大国衰亡,孟子之言极是:“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目前我们尤其需要具备知人之智和自知之明。经济持续增长、军事实力壮大了,是不是意味着真正“赶英超美”时代的到来?费孝通先生1945年在《初访美国》中分析美国崛起的优势在于“自然的发现”和“人的发现”,即科学和民主的进步,中国真正的崛起也要求我们应该在这两个方面赶上甚至超越美国。

我们都知道,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实在这句话前面还有一段:“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人如此,国家亦然,崛起的中国需要更多耐心和创新,也需要更多自信心、宽容心和责任心。

『陆』 观看《大国崛起-日本》的观后感,要感想不要写她崛起的经过!

我看完《大国崛起-日本》以后,有一种深思感,我觉得日本人的那种顽强的精神、对于做事认真的态度以及乐观的心态感染了我,一个大国崛起,不仅仅是各项经济指数等指标的上升,更重要的是一种国民的氛围,这种过敏氛围就是一种勤奋、向上的氛围,日本人对于做事的态度的人真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成为了其在二战之后经济快速起飞的原因之一。这种严谨、一丝不苟,可能有些死板,有些不会走捷径,但是,这造就了日本电子工业的辉煌以及在科学界的成就。日本的企业等级森严,这就很便于管理,在其管理精密、严谨的背后,则是日本人的做事的一贯的态度---一丝不苟。日本人做每一样产品,都会对其质量、精密度、技术参数指标等等做严格的要求,这样,才能使日本的产品畅销全世界,这也是日本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日本是海洋性文化,对于船舶制造等专长,日本人把握的非常之好,这也是日本的核心竞争力,日本人对于船舶制造的重视是全世界空前的,这也造就了日本人在船舶制造业的霸主地位,这是日本人能够在国际上取得一些地位的重要原因,但是,在船舶制造当中,日本人的性格就体现出来了----严谨、一丝不苟、力求完美。可以说,透过日本的船舶制造业,可以观察出整个日本社会的端倪。但是,日本还有一个更为惊人的奇迹-----就是在其经济、科技等保持高速发展的时候,环保工作做得十分之到位,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在亚洲名列前茅,高于中国,这是中国做得不足的地方,从这也可以看得出来日本人对自己生活的环境的高要求,也正是日本人追求完美的性格的综合体现。

『柒』 求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

一个国家的崛起需要的是一代为伟人的领导,同时需要本民族的坚持不懈和求变的信念。明治天皇为了国家能强盛每天从自己的宫廷费用中省钱为了发展联合舰队买船,全国上下节衣缩食,相比之下中国当时的清政府为了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挪用海军造舰资金给慈禧太后卖胭脂,而国民呢有钱的忙着吸食鸦片,穷的麻木不仁。楼上说得不错一个民族的意识需要唤醒,不是单单是几个领导人的奋斗,更需要的是每个人的努力。
从客观事实上看。日本的第一个起飞,是甲午战争之后依靠中国赔款的起飞。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勒逼中国赔款三亿两白银(硬通货)!三亿两白银是个什幺概念?有个网友算过账,如果以年息8%计算,到现在是9696亿两,折合美元10万亿!想想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外汇储备是多少,就知道10万亿美元是一个多幺巨大的经济能量!夕阳残照的中华帝国被生生挤去了自己的大笔财富,如何能不陷于贫弱交加?正是这笔对当时日本来说犹如天文数字的巨大硬通货,使日本一跃崛起,海军陆军全面改观。否则,仅凭甲午海战时的装备水平,如何能在10年之后对俄国发动战争?对俄国战争是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战胜之后,日本在东北又开始了大规模掠夺。这些被掠夺的资源、劳工以及不计其数的其它财富,更是无法用数字具体衡量的。
请人们记住,1904年的日俄战争到1930年的9‧18事变,只有短短26年时间,到1937年全面侵华,只有短短33年时间。而从1894年的甲午海战到1937年中日战争,最长也是43年。如此短促的时间里,日本人在做什幺?在发展经济幺?绝对不是。日本人在连续大战,在全力以赴的准备更大的战争。那幺,战争的经费资源从哪里来的,日本人能魔法般的膨胀出来?
请人们记住,日本民族对掠夺中国乃至掠夺世界,是早有论证的,是理性的,绝非所谓右翼势力的狂热。早在1798年,本多利明就献上了《经世秘策》, 主张占领中国东北与库页岛。1803年又献上《贸易论》,主张以战争形式掠夺财富应该成为日本的国策。1823年,左藤信渊内阁制定《宇内混同秘策》,提出要使“世界悉为皇国之郡县。万国君主皆为天皇之臣民……凡此先以吞中国始。”这条海蛇的野心何其大也?不但要吞下中国,而且要吞下世界,将所有的人间财富据为己有!这是个人的狂热幺?日本人可是认为,这是整个日本民族的最高利益。否则,战争罪犯如何能在全世界的指责中安享靖国神社?
这也是一个海上帝国和一个陆上帝国的差别吧,我们从来没有为生存担忧过,因为我们不担心温饱,相比之下资源短缺有人口众多的日本感受的是生存的压力,这也许正是日本能够迅速崛起的动力所在。我们不应该居安思危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捌』 我需要一篇关于《大国崛起》日本崛起的观后感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而中国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是当今中国社会之普遍心理。与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相比是不是还有很大的差距?!

『玖』 求大国崛起日本的观后感!!!谢谢!!!字数别太多也别太少就行了

这是央视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本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曾说过,历史虽然不能为我们提供即学即用的操作手段,但是了解迄今为止国家、世界秩序的兴衰是现代政治领袖面临挑战时唯一可资借鉴的经验。央视新近播出并引起广泛关注的《大国崛起》其实就是这种努力的证明。

翻开崛起大国的历史,我们会生出沧海桑田的感慨,“其兴也骤”者凤毛麟角,而“其亡也速”者则往往而然。国家的崛起并不是处于巅峰时期那一刹那的风光无限,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见得大国“台上一分钟”的荣耀,也莫忘了他们“台下十年功”的艰辛。由此想到中国自身,近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引发了大国崛起的话题,但只看到结果而无视历史过程是有失公允的。

另外,随着时代发展,继续拿着大国兴衰更替规律来简单理解大国崛起值得商榷。诸如渲染中国崛起“威胁论”者,似乎固守天下必一国一家之私物,姓了李唐便姓不得杨隋,允许美国称雄便容不下欧盟、东亚发展,把大国崛起视为大国称霸的逻辑是要不得的。世界需要多元化,这已是浩浩荡荡不可逆转的历史大潮,对国家的崛起也应作如是观。除了更为形象之外,中国的崛起与中国和平发展并没有本质区别。

探讨大国崛起除了要思考崛起意味着什么,还要想清楚崛起之后究竟要干什么?正所谓“谋定而后动”。就算我们无法全面描述中国崛起和未来的走向,但有些覆辙却万万不能重蹈。历史证明,大国崛起的经验各有不同,但大国衰落的经验却是共同的。

国家的崛起依赖于诸多清醒判断:外部条件是必要的,对现实的中国而言,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而且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内还会为我们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更重要的是内部条件,在任何时代都可能有大国崛起,同时也都有大国衰亡,孟子之言极是:“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目前我们尤其需要具备知人之智和自知之明。经济持续增长、军事实力壮大了,是不是意味着真正“赶英超美”时代的到来?费孝通先生1945年在《初访美国》中分析美国崛起的优势在于“自然的发现”和“人的发现”,即科学和民主的进步,中国真正的崛起也要求我们应该在这两个方面赶上甚至超越美国。

我们都知道,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实在这句话前面还有一段:“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人如此,国家亦然,崛起的中国需要更多耐心和创新,也需要更多自信心、宽容心和责任心。

『拾』 大国崛起日本篇观后感

大国崛起》
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
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
该片描述了自
15
世纪开始
500
年的时间里,
葡萄牙、
西班牙、
荷兰、
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
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

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
失。
该片是中国电视人以电视传媒这一特别的载体来展现近现代世界发展的一次
实践。它试图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
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
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
试图在
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
寻找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
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
设的中国,
本片期许以开放的心态为国人打开视野;
对于正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
世界,
本片期许能为人类共同的进步提供思考。
聆听历史是一种深远的智慧。

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

通过观看
《大国崛起》

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发达国家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
的过程,意识到了一个民族为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应该具有的历史使命,
同时我也清醒地发现了自己民族和国家的缺点和历史经验的不足。
其中,
令我印
象最为深刻和最感兴趣的就是和中国一衣带水,
有着密切关系的亚洲强国——日
本。

一直以来,
中国人对日本人都是抱着一种敌视的态度,
感觉就像对日本的敌
视已经渗到我们的骨子里了,
因此我们对日本也就本能的有一种抗拒,
不愿去了
解和日本有关的东西,而政府也没有刻意地去改变这一点,就像日本对华援助,
如果不上这门中日关系,
我想我一直都不会知道有这样的事的,
在北京,
每天有
成千上万的人乘坐地铁,
但那其中又有几个人知道那其中有日本人的帮助呢?的
确,
日本人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我们是不应该忘记,
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就应该一直
沉浸在过去,
历史的车轮是不断前进的,
我们不能一直带着成见去看日本,
一直
不去了解他们,
我们也应该慢慢学会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日本,
看到他们的长处,
了解他们成功的原因,
从他们的例子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来促进和完善我们的发
展,这样,才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日本
,
我们的邻居,经济比我们发达的一个小国。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
太平洋的一个国土面积小的岛国,
国内资源贫乏,
能源和矿产资源等主要依赖国
外进口。日本在
1945

8

15
日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告投降,被迫打开国
门,受到极大的屈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败,经济又受到严重的破坏。
日本作为一个
2
战后的战败国,能在短短的
20
余年间迅速的崛起为世界经济强
国,
直逼世界经济头号强国美国,
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大奇迹,
将日本带出
了战败国的深渊中,
树立了日本的国际地位,
为日本再度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个从废墟中走过来的战败国能有如此的经济
成就呢?

首先,
日本重视科技教育、
善于学习创新,
注重对人才的培养。
日本前文部
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
为世界所重视,
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
可归
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
“战后日本物质资
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
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
存在。”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
1872
年明治政府颁
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
hao123精彩资讯,每日最新最热随时
头条新闻 娱乐八卦 精彩视频


"
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
"
,接着,
1886
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
务教育,大约经过
30
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
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
而且从年代上看,
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
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比美国早
4
年,
比法国早
10
年。
另外,
日本在
1871
年也派遣使节出使欧美各国。
那些使节团成员对西方的文物制度吃惊和对西方的
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陶醉,
让他们下定决心发疯似的学习西方一系列文物
制度,
要使日本和西方一样强大。
这些使节团的成员后来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主
要力量,
为明治维新的进行、
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明治维新时期,

本在教育方面发展近代义务教育,
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
美、
法、
德等先进国
家留学。
这种大范围的教育给日本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选派留学生有
利于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
缩短与西方列强国家的距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当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实力和
经济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我国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培养优秀人才,
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和劳动者素质,切实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其次,
日本抓住了机遇,
发展工业。
日本抓住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
业革命的机会,
致力于发展生产,
促进经济的腾飞。
在明制治维新时期,
日本大
力发展工业,为日本以后经济的发展和腾飞夯实了基础。
1872
年,日本第一条
从东京到横滨的铁路建成通车。
1874
年,大阪到神户的铁路建成。日本政府先
后创办东京缫丝厂和新町缫丝厂,成为日本缫丝业的模范工厂。
1873
年在维也
纳举行世界博览会时,
福冈县生产的生丝,
可以和欧美生产的生丝相匹敌。
政府
将这些官产卖给一些与他们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和新兴资本家。
著名的三井购买
了三池煤矿,
富冈制丝所。
三菱从政府手中购买了长崎造船所,
佐渡金矿和生野
银矿。
在购买这些企业时,
购买价远远低于财产估价。
有些企业几乎是无偿让渡。
为了保护这些私人企业的发展,
政府还给与他们经营补助金。
像三菱公司,
就是
政府一手扶植起来的,其目的是使他能够和外国的蒸汽船公司竞争。
1875
年的
时候,三菱有
37
艘轮船,
23000
吨的吨位,占有了当时日本所有的大型船舶,
开通了上海航线。
在竞争中击败了美国的太平洋邮政轮船公司和英国的半岛和东
方航海公司。
1885
年,三菱和共同运输公司合并,成立日本邮船公司,共有船

58
艘。到
1893
年,三菱公司已经达到
11
万吨的船舶吨位。日本大力支持民
族企业和个人企业的发展,
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我国也需要在社会经济的
条件下,
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
增强经济的活力,
进而加快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
日本受到美国给予很大的经济支持,
加上日本战前的雄厚的基础,
日本
经济迅速发展并成为世界经济的第二大强国。

最后日本崛起,
还得益于追求至善、
精益求精。
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
便
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
精益求精。
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
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
放胸怀。盛田昭夫说:
"
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
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
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

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
"

日本,
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
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
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还有就是日本优秀的企业价值观念体系与企业管理理念。

1.
重诚实讲信用

许多日本企业在
“社是”
中都强调诚实信用,
将此比作无与伦比的
“财富”

视为企业的立身之本。例如,伊藤洋花堂公司的“社是”提出,要使公司成为客
户、交易对方、股东、地区社会以及公司职员所依赖的诚实的企业。再比如,卡
斯密公司提出,
公司的基本姿态是诚心诚意的、
干流汗的、
不欺骗撒谎企业日本
的中国电气工事公司的“社是”干脆只有两个字,即“真心”
。真心地对待顾客,
真心地对待工作,
真心地对待员工,
真心地对待股东,
真心地对待地区社会。


“真心”
的精神对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有所启发的。
长期以来,

们不少人总以为市场经济就是坑蒙拐骗,
损人利己,
“人不为已天诛地灭”

所以
现在一搞市场经济就假冒伪劣遍地行,
一部分人不想老老实实地做生意。
可市场
经济条件下的日本企业,
却大部分以诚实信用为本。
仅从这一点我们也不难理解,
日本之所以在短短的二、
三十年间将经济建设搞得这样好的原因所在。
既然资本
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
“诚信”
二字,
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更应该
以“诚信”为本。舍此,社会不能发展,人民生活不能提高,国家不能安定。

2.
端正的企业目标

以往我们总以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赚大钱发大财,
企业的目标就是
“利润最大
化”
。然而看一下日本的企业却没有以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比如,和泉电气
公司的企业目标是
“全体员工在尊重人性的同时,
通过企业发展为社会经济作贡
献,并使人生富于意义”
。再比如,太平制作所的企业经营理念提出我们不是为
了太平制作所而存在,而是为了我们太平制作所才存在大洋渔业公司甚至提出
“企业最重要的是人”
。日本建工学公司提出“我们公司是员工们共同追求人生
价值的场所。
”总之,企业不是为了盈利而存在的,而是为了员工的生活更美好
更有意义、对社会经济更有贡献,进而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存在的。

当然,
企业是个经济性的社会组织,
不盈利亦无法生存。
那么日本企业对盈
利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日本企业的态度是,
盈利仅仅是通过企业成长发展而使人
们生活幸福的手段(和泉电气公司)
。具体如何盈利呢?高岛屋公司提出盈利必
须伴随顾客的满足,即给顾客带来服务使其满意之后才能盈利,

不能损害顾客
只顾自己的盈利其次,

三洋化成工业公司提出唯有创造价值才是产生永久利益
的源泉,
不能追求浮利再有,
东京电力在本公司使命中指出,
不能只追求公司一
己的私利,应同时谋求经济社会的健全发展最后,兼松江商等公司提出,

要确
保适当的利润,

即以适当的价格向顾客提供服务,不能谋取暴利。

以上,
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企业对待盈利的态度是端正的。
即首先不能损害
顾客,
其次不能追求浮利,
第三不能只顾自己,
最后不能谋取暴利。
总之追求的
不是利润最大化,
而是效益最大化。
正是由于绝大多数日本的企业能够有这样端
正的经营目的,
因而才获得了扎扎实实的发展和进步。
像那些追求投机性一时性
暴利的企业都不可能长期站稳脚跟,获得稳定的发展。

3.
强调企业的责任。

在有了正确的企业目标的基础上,日本的企业十分注重其对各个方面的责
任。或者称作“公平对待”各个方面。

第一、对消费者
(
顾客
)
的责任

这主要是强调要以优良的品质和服务对消费者负责,
追求顾客满足度最大化
(爱知丰田汽车公司)
。可以说,在日本,消费者已是真正的“上帝”
。这其中包
括尊重人性、
尊重员工、
重视人的培养、
能力的发挥和开发,
使员工在公司中身
心得到陶冶,保持健康,生活丰富多彩,
(
三得利公司
)
。一句话,要实现员工的
幸福最大化
(
爱知丰田汽车公司
)

在经营上相应地多主张全员参加,
大家是一家
(
福冈银行
)
。可以说,雇员绝不是单纯的劳动要素,而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人。
企业不是在劳动力市场上购进劳动力商品,而是全体员工的“家”
,必须为大家
谋福利,
为他们提供工作生活的可靠保证。
在这样的企业中,
可想而知,
劳动者
怎能不一心为企业,一心为大家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对交易合作者、股东、工会的责任。

这主要是强调要公平地对待各有关方面,取得信任,协调发展,共存共荣,
结成命运共同体。
日本的企业不少都以
“和”
为贵,
在通过竞争取得企业发展的
时候,

不忘有关企业、有关方面的利益。在这里,日本的企业文化解决了一个
重要的问题,即社会费用或称社会成本的问题。如果说合力大于分力之和的话,
那么,
一个社会可以说就是放大了的企业,
不发挥社会中每个企业加在一起的力
量,
社会效益则必然降低。
在竞争中如果只顾自己而挤跨了对方,
表面看起来自
己是赢了,
赚了。
可是破产失败的企业必然成为社会的负担。
到头来负担这部分
企业人员的费用则必须从成功的企业的盈利中扣除,
由成功的企业负担失败的企
业,
这就是现代的社会保障制度。
所以,
最好的办法是求得共同的发展,
相互顾
及对方的利益。

第三,对地区和社会的责任。

日本的企业文化认为,
社会是企业生存的基础,
只有对社会公平,
为地区社
会服务,
采取尊重社会公共性的经营,
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
才是企业应有的姿
态。
企业的发展应该为国家产业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作贡献,
而不是只顾自己一家
的发展,不顾环境、公害、生态平衡,以至于危害地区、社会及人类。这可以说
是日本企业的最高目标,
把一个企业的目标与整个国家、
社会、
乃至人类的福利
联系在一起,这无疑会大大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获得极大的使命感、
伟大感和满足感。

4.
强调进取和创新

新大和工业公司有一句社长的话“消灭固定概念”
。大福公司的“社是”是
“日新”
,即“今天的我们不应是昨天的我们,明天的我们不应停留在今天的我
们”
。索尼公司的经营理念是“做前人所未做的,先人一步”住江织物公司要求
员工要
“贯彻不屈的精神”

总之,
日本的企业大多重视科学技术的钻研和创新,
以永不满足一日一进的进取精神来鞭策员工不断地努力,
以不屈不挠的奋斗来迎
接困难和挑战。

在上述经营特征的基础上,
日本企业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特征,
即信任、
微妙
性和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性。
劳动生产率取决于信任、
微妙性和亲密性。
因为只有
具备上述三种特征的企业内的工人才关心企业的生产率提高的问题。

信任可以使企业内的部门做出牺牲以顾全企业整体的利益信任可以使员工
坦率和诚实地对待工作和他人忠实于企业,这就是生产率。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