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钢琴别练影评

钢琴别练影评

发布时间: 2021-03-04 04:33:43

⑴ 求钢琴别恋,又名钢琴课 影评

这是我前两天上小课刚写的哦。就是在豆瓣上传过,但这是我绝对原创的
如果亲是学编导的,可以跟我聊一聊哦。O(∩_∩)O

正文: 用身体打开情感
——————浅析【钢琴别恋】
一架钢琴贯穿影片始终,可以说,它是本片女主人公作为哑巴情感宣泄的全部诉求点与表现物。而随着女主人公情感断变化,钢琴与之的意义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本片以女主人公开场叙述整个故事,介绍了她本身的人物身份以及接下来的行程目的,故事就此展开。当她下船得知自己的钢琴无法搬运时,脸上的神情及手语的“啪啪”作响表达出了她对于生活的无奈与愤怒。此时钢琴是改嫁到异乡的唯一的情感寄托,在这片对于她完全陌生的土地上,钢琴的失去令这个本就脆弱的女人更加敏感不安。陌生的男人,家族,随时有可能挂起来的风加深了这些不安定的潜在因素。在“陌生丈夫”家庭里参加完冒雨前去的照相仪式,回来后撕碎纱巾走到落地窗前,借着在玻璃窗上映出的水汽模糊了女主人公此时脸上的表情,泪水与雨汽模糊不清……在没有钢琴的情况下,艾达在木头桌子上刻出了琴键跟女儿一起演奏可愚笨的丈夫非但不能理解反而怀疑她是神经病,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孤独令她去找在她看来“粗俗不堪”的毛利人头领贝恩斯。贝恩斯起初的不同意在看到艾达眼中倔强的光和不懈的等待之后终于同意带领他们去靠岸的海滩。这时的海滩对于艾达来说是一种归属地的安全感,当她弹奏起钢琴时,贝恩斯的眼神中流露出不经意的怜惜为情感的发展线索做下了铺垫。此时画面的颜色是温馨的暗黄色夹杂着一些透明的粉色,而艾达与贝恩斯在这种特殊光调下两人并不搭调的衣服经显示出了相同的色系-暗示两人心灵上做出了第一次的契合。配以悠扬轻快的钢琴曲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感官——体会到了艾达此时心里的轻松与畅快。是钢琴-从五六岁就开始与她为伴的心灵寄托暂时抚平了她心里的狂躁与不安6
于是接下来贝恩斯买下钢琴并要求艾达教他的心理活动也就顺理成章。而艾达此时的心理表现则体现在两次咳嗽声上,第一次是当贝恩斯提出要艾达教他弹钢琴要求的时候,此时的艾达还活在自己的条条框框内也因为她认为贝恩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粗人,不配弹她的钢琴而发出的不自然紧张,尴尬的声响。第二次咳嗽则是在贝恩斯要求摸她 的手臂时,此时此刻的艾达心理上已经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对于贝恩斯买回她的琴并且找人调好音的行为她心存感激。而后续因为丈夫的对比,也令她更加重视起来贝恩斯在她生活中的作用。而其后贝恩斯用自己的贴身衬衣抚摸钢琴的时候,这其实是一种性暗示,贝恩斯希望与苍白美丽的艾达发生更加亲密的举动。当艾达逐渐一步一步走向贝恩斯并眼神带着期许与欢欣的目光脱下衣服时,贝恩斯却把钢琴送给了艾达,以为着放弃了剩下换琴键的契约。此举令贝恩斯完成了一次自我感情的完整表达-I do really love you just by my heart.也令艾达审视自己的内心,终于她也明白,贝恩斯给了她渴望的安全感,她也一直依赖并以此为生活重心,只是她一直在逃避。
接下来就是艾达狂奔到贝恩斯小木屋以猛烈拍打贝恩斯完成两个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情感交流。之后就是两个人的一段交合场面。作为观众的我再观看这段几乎完全写实的性交场面时并没有丝毫的性冲动,有的只是纯粹的感动,圣洁以及希望时间就此停住的柏拉图希冀{伴着悠扬音域宽广的钢琴曲】。之后的艾达回到自己丈夫家中与女儿打闹,显示出了生理以及心理得到满足宣泄的幸福感,甚至在亲吻着镜子,可能是在回味与贝恩斯亲密的举动。这不禁令观众感到心酸与悲凉,作为一个拥有女儿的女人居然眼中第一次闪动着这样的光芒……而后被关起来的艾达会主动抚摸她并不喜欢的丈夫,这并不表明艾达的情感倾向有任何的变化。她只是需要,在与贝恩斯有过真正意义的性经验以后,她想过为爱而性的正常生活。而在丈夫拿着枪对准贝恩斯的脑袋却让他们来远走高飞时,丈夫拯救了贝恩斯与艾达的爱情与罪恶,也完成对自己的救赎…………影片的最后,艾达主动提出要扔掉曾经无比珍视的钢琴。这意味她已经有了最真实饱满的情感世界,而不需要有任何的外力支撑了,回归到了女性的正常生活中,拥有了内心真正的平静。当她挣脱自己的鞋子游上船时,她就把过去的自己一并扔在了海里,获得了新生^^
简.坎皮恩的这部影片依旧带着独特的女性视角为我们阐述了两性关系的平衡处理,在这部影片中,对于性与爱之间的过渡做出了明显的界定。而对于这一段本不该发生的感情导演却选择丈夫作为成全者与救赎者,也许,不断的自我救赎就是导演心中最高程度的爱。
世界文明的不断演变,使得女性权益不断被提上各个国家的议事日程。女性,这一天生力量弱势群体,现今拥有了从前难以想象的地位。而简.坎皮恩中艾达的人物设定就像是不断自我及外界解放的女性形象,导演似乎用挨打的故事告诉我们,女性只有自己努力走出阴影晦涩,丢掉过去的自己。才能朝向更美好的未来。
借用利用片中钢琴曲改编的【暗涌】歌词来结束:害怕悲剧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历史在重演,这么烦嚣城中,没理由,相恋可以没有暗涌………………

⑵ 求电影《钢琴家》影评800字

一、对于鼎鼎大名的《钢琴家》,一直心而往之。因为是2002年的片子,再加上,听说获奖不少,冲着好莱坞模式的电影去看的,我又自以为是了一把。呵呵,还好自己之前的自以为是让我对这电影有了新的理解。

片中以二战为背景,以德国迫害犹太人为导火索,表现一个犹太钢琴家在长达近13年的战争时期内如何生存,并坚持下来。说实话,情节很简单,这么说下来,任何人想的都会是那个钢琴家是如何如何的坚毅,如何如何的坚强,如何如何的英雄,扛过那么久,并生存下来。其实,不然,片中的钢琴家就是一个人,一个超级普通的人,先是活着。

导演没有将我们的主人公描写的那么伟大,那么英雄,完全不是好莱坞喜欢的英雄模式。我们的钢琴家,会为了五斗米折腰,该有的气节在战争面前统统不见了。恼人的袖章,一边骂着不带,一边挂在自己的胳膊上;为了饭,乞求一份工作;为了家人,架子是啥?为了生存,跪了,求了,哭了;哪怕低声下气求之前的爱慕之人,哪怕装死人,哪怕那水到嗓子里快恶心的想吐,哪怕像过街老鼠一样居无定所……我们的主人公,在努力的,活着……

中间钢琴家对于自己的处境到处找人帮忙的时候,我有点气愤,为什么不站出来,为什么不跟他们一起去奋斗,哪怕死了,也是光荣的。

从一开始钢琴家拒绝朋友的当警察的介绍,到后来钢琴家被那个警察朋友救了,与父母分散,真的是成也钢琴,败也钢琴。到中间,钢琴家乞求朋友帮忙送信,朋友说“出去很容易,难的是你怎么在墙的那一边生活”,再到钢琴家卖表时说“饭比时间重要”,最后,钢琴家找到一个罐头,打开的时候撞见俄国上校,继而弹琴,继而交流,从始至终,钢琴家带着罐头,生怕不见了似的。处处彰显着一个人的活法。

电影终究是电影,就算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那终究是电影,那么就有电影特有的潜台词。德国大兵对一个犹太老人的羞辱;一个孩子的夭折;“若你刺我们,我们不会流血吗?若你们抓我们痒,我们不会笑么?若你对我们下毒,我们不会死去吗?若你加害于我们,我们不应该复仇吗?”;20波兰币一块牛奶糖,全家人最后的一餐;只有自己的时候,面对这钢琴只能动动手指头,使劲幻想着音符;生病的时候,手指依然在弹。

全片没有将钢琴家打造的像个英雄似的,就连搬砖的时候失误被德军打,一直受着,从未用手挡,朋友揶揄他说:真希望你弹钢琴比你搬砖强。我想做为一个年轻力壮的青年,出点力气应该不算什么,那么,就是我们的钢琴家在保护自己的手。

最后,翻过墙去,一片狼藉,渺小的他在废墟中无限被放大。在给德军上校弹琴的时候,那种自由奔放。战争从来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人的事情。上校手边的全家福,我想上校帮助钢琴家也不仅仅是因为他是钢琴家吧。

“战争结束后,你准备干什么?弹琴吧。”“你为什么穿那件德军的大衣?我冷。”
片中主人公台词不多,但是戏挺足。一个钢琴家,要演出的不仅仅是他的隐忍和坚毅,还有那双手。

二、战火中的无声演奏者音乐是他一生的热情,求生是他生命的杰作,——[钢琴家] “二战时,波兰斯基被无情地卷入了时代的风暴,最终,他独自一人逃离波兰的集中营,幼小的身躯里锲着无法磨灭的阴影顽强地活了下来。这个两世为人、现今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垂暮之际,回首往昔,开始直面自己童年的巨大伤痛。为了记忆中碎片似闪烁的烙印,为了六十多年前那场人类的劫难,波兰斯基推出了一部私人小说性质的集中营电影——【钢琴家】。”影片刚开始,钢琴家正在波兰电台弹钢琴,他完全沉浸于优美的音乐之中。突然间,一声巨响破坏了他的演奏,电台遭到了德军的轰炸,他的指尖还在钢琴键上停留,他不愿意终止那首未完的曲子,可炮火也在继续,这一刻炸毁的是墙壁,下一刻可能就是他自己。在电台同事的崔促下, 他不得不停止录音,逃离了电台。现实总是那样残酷,无情的炮火不会怜惜再美妙的音乐,而是继续猖獗。而德军迫害一切犹太人,无论他是乞丐,还是钢琴家。看过这部电影我们就会发现,它的影像风格与波兰斯基一贯的黑色阴暗有所不同,反映战争残酷的电影,却用了较为明亮的色调。可正是这种明亮,反衬出战争所带来的那些残无人道德罪恶,使它们暴露于阳光之下,无可掩饰,真可谓是一场“白天的恶梦”。“影片的镜头清醒而体贴入微,它轻轻抚廖钢琴师忧郁的面庞,紧张关注着满街的尸首,冷静旁观生命在瞬间破碎。在这些镜头下缠绕着许多令人难忘的场景,流转着一幕幕真实的存在主义生死剧。”德国人让犹太人都要在袖子上戴一个六角星标志以易辨别,斯皮尔曼认为这是一种屈辱,他说:“我不戴。”很多人都这么说,可是他们最后只能妥协。再比如刚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欢乐的乐曲,两眼含泪的跳着欢快的舞步。还有那个因残疾而无法向德国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连人带轮椅从楼上扔下捽死在路上。新年的夜晚,犹太苦力们挨了一顿皮鞭,理由是那帮德国兵在庆祝新年。而类似的场景在这部影片中比比皆是,战争中被压迫的人民,只能无奈的忍受痛苦,以求得一丝生的希望。对于一直在逃亡的钢琴师来说,音乐一定就是他求生的精神支柱。而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那个用于藏身的屋子里,有一架钢琴,但钢琴师却不能出声,于是他将手指悬在琴键上尽情演奏,完全沉于一个存在于内心的纯粹而美好的音乐世界。也正是钢琴师弹奏的音乐,触动了他遇到的那位德国军官,那位军官的良知与善心也促使他帮助了钢琴师,使钢琴师得以在一片废墟中存活了下来。影片临近结尾处,还有一幕令人难忘。德国人已经被打败,这时终于敢走上街的钢琴师却又因穿着德国人的大衣而遭到误会,别人问他:“你怎么会穿着那鬼东西?”回答是:“因为冷。”这是最真实的回答。而真实的总是不会那么圆满,救过斯皮尔曼的那位德国军官最终死在了战俘营。影片的最后,在那场战后的音乐会上,钢琴家弹奏了一只完整的曲子,这一次将没有人会打断他。而观众们也在能这支曲子中,慢慢体会这部电影所赠与我们的一种真实的回望,和深入灵魂的震撼。

⑶ 儿子学习钢琴两年,中间我逼他练的时候近乎抓狂,我感觉他太痛苦,我也痛苦,就放弃了,半年多过去了,他

你应该问问孩子喜欢什么?应该依据孩子的爱好投其所好,他不喜欢的,就算你逼他,也不会有什么成果的

⑷ 钢琴师的影评

给你一点灵感 一首小诗写道:“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版因权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激一切助你成长的人。。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通过钢琴老师的尽心知道和对你的关爱从尔抒发出情感;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Buy the way;你是男的吧,名字:青夜♂糖糖 的:♂就知道啦!

⑸ 钢琴师影评

]《钢琴师》是在我记忆中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一部电影,它给了我一种心灵上的洗礼和一种美的享受。在这部电影中许多美的形式都表现的近乎完美。
首先,《钢琴师》这部作品是电影。电影是一种艺术创造,艺术美就在这部电影中很好的展现。因为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的产物。艺术美是存在于各类艺术作品的审美意象之中。虽然《钢琴家》的剧本来自波兰犹太钢琴家伍拉迪斯罗·斯皮尔曼的回忆录,该书的力量在于在华沙犹太人区中求生的痛苦与内心的挣扎,正如波兰斯基所说"该片以令人吃惊的客观笔触描述了那段时期的真实情况,客观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确的地步。书中波兰人有好有坏,犹太人有好有坏,德国人也有好有坏……"而电影《钢琴师》却是一部电影,他是由罗曼·波兰斯基导演所拍的,他是经过再加工的,其中多多少少的情节、景象和当时经历的人有所出入。这就符合了美学中所说的艺术美的本质:艺术美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的物态化形式,因此,艺术美也就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凝聚并显现于特定物质符号形态中的美。还有他选了这个自传作立足点,把镜头带进了二战的屠犹浩劫中,这段可怕的历史里,有他躲闪着的童年影子——他母亲死在集中营里,他父亲幸存下来。所以艺术创造是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交融并举的实践—精神活动。这种审美反映活动本身具有的心灵激荡,又推涌审美创造的同步展开。这种审美的反映和创造活动,包含对现实美和自然美的真切关照和加工美化。
其次,艺术美的主观性是强烈的、又往往是隐蔽的。一般地说,艺术家的强烈感情都不是在作品中赤裸裸地表现出来的。这是因为艺术家的任务不是直接出面说服欣赏者,而是通过艺术本身的力量感动欣赏者。因此,艺术家总是把客观性融入具有客观性的物态化形式之中。在电影中,镜头和场景的细节就成了艺术家展现个人情感的工具。在《钢琴师》这部作品,镜头语言多数都是第三视角转切第一视角,用主角的眼睛去看待战争的残酷,罗曼·波兰斯基在表现屠杀和局部战争的丝毫没有含蓄的成分,德军连续近乎荒诞的屠杀的场景被直白地表现出来。他采用了围墙分割的对比镜头,使人感觉到围墙两边就是天堂与地狱。表现了犹太民族被纳粹毫无人性的虐待。罗曼·波兰斯基他还用审视的镜头表现了极端环境里人性的残酷悲歌,当然犹太人也是有好有坏,从随即在街头死去的流民,为了抢夺食物无奈的锤打和哭泣。犹太酒吧里,肖邦的音乐和自私地验证金币的商人。这就表现了他比较客观的视角。细节刻画中从主角在极端困顿情况下依旧颤动的手指,在脑海里响起的旋律,在饥饿和恐惧中揉搓泥灰的双手,钢琴上端放的德国军服,依旧忧伤、动情的旋律;甚至连德军军官办公桌上的全家合影都一一镜头留意了,德军军官最后的话也具有深刻的意味。就表现了导演对人性的探讨和他对和平的渴望。前后有三个长静景对比镜头,一是嬉戏的华沙广场,指引远方的铜像;二是德军浩荡地行进的广场,依旧指引远方的铜像;最后就是依旧指引远方残破的铜像,逐渐出现大规模残垣断壁的远景。这种满目苍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是奠定了全篇的基调。最后也在《降A 大调波兰舞曲》里结束这段文字,有太多值得反思的,有太多悲哀的,但没有仇恨和报复;有太多哀伤,有太多期望,却依旧是讴歌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再次,我觉得在这部电影中塑造了一个很好的艺术形象,甚至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犹太人的形象。这部电影其实说的是个幸存者的故事。刚开始我认为那个人可以是任何人,钢琴家,电影导演,或是街边小贩,家庭妇女。 为了生存,每个人都使尽看家本领。这个故事里的人碰巧是个音乐家,他靠音乐支持精神,靠音乐打动敌人,无他,只因音乐是他最擅长的东西。而慢慢地开始我懂得了剧本中为什么主人公的职业是特定的,并且片名叫《钢琴师》。因为导演要强调艺术是为了人的生存而存在的。艺术不是奢侈品,它的根基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在绝境中让我们更坚韧.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成千上万,每个人遭遇不同。这个钢琴师,他有音乐傍身,比别人可能要坚强一点,柔韧一点,淡薄一点,所以他活下来的机会比较多。就这样这种故事就具有独创性,他也不仅体现在艺术家对自己所表现的对象的特质的把握上,而且更体现在他对这一特定对象的独有感悟和发现上,体现在他崭新的艺术形式的创造上。作者就这样创造了个典型的人物,他是具有普遍而又深刻的思想意义的、鲜明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他是栩栩如生和独一无二的。
最后,我想说一下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情节,就是当主人公去找东西吃的时候,被一个德国纳粹军官遇见。当时主人公已经经历了许多悲欢离合,当看见德国军官的时候,他的眼神已经很绝望了,但是也有一种知道总有那么一天的心情,他其实等待的是命运的安排。可是那个德国纳粹却动了怜悯之心,他叫主人公弹了一首肖邦的第一叙事曲,令我吃惊的是德国军官居然叫他弹的是萧邦的,波兰人弹萧邦固然是自然,而一个德国人要弹波兰人的曲子,可是看到后来才想到这是自然,美的事物是不分国界的。一个德国人喜欢波兰人的曲子又有什么可以奇怪的呢?现在想来当时认为德国人喜欢这种曲子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想法,我到觉得当时我的那种想法是不可思议的,我怎么有那么多民族主义的想法呢?其实一部真正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引起全人类的共鸣的。肖邦的第一叙事曲就把主人公和德国军官带回到和平的年代,其实哪个人没有家庭和亲人,也许那个德国军官以前也做过许多灭绝人性的事,但是他在听主人公弹奏的时候,好像心灵得到了净化,他就恢复了人性,放过了主人公。而后,当德国战败时,德国军官在战俘营看见了一个和主人公一样的艺术家,他哀求的求着那人,讲出了他曾救过主人公一命,他那种眼神我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他是多么渴望活下来。那种悲切的眼神是一种人类求生的欲望,甚至是一种生物的本能,让人看了哪有人不能动容,我留下了眼泪。我想要是我曾经做过一些错事,那我也一定想得到原谅,我也相信人是宽容,而那个犹太人主人公也是这样。当他得知那个德国军官在哪里时,他也就立即去,可是为时已晚,战俘已经转移了。其实他这样的行动也表示了犹太民族的宽容和知恩图报。战争中,很多人死去,也有很多人活了下来,军官一丝人性的闪光,就救下了钢琴家的一条命,而其他千千万万死去的人呢?片尾的钢琴曲又一次响起,有生以来头一次,我觉得钢琴曲是那么的忧伤。我也就真切的觉得战争是多么的可怕。这也就体现了欣赏艺术美的一种特殊作用。我们以为艺术美的特殊价值,可以从欣赏者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艺术美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艺术所能发挥的作用,和艺术欣赏者的感受能力是成正比的;艺术美在推动社会生活前进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所以在我看的时候相信许多人包括现在的德国人、日本人一定也不想有当时二战时候的景象,而那些现在的新军国主义一定不敢去看这部影片,因为他们一定怕看见战争的结果。艺术美能够征服人心,鼓舞人心,在人们心头燃起为现实理想的生活而斗争的火焰,以达到推动社会生活前进的最后目的。
死亡是一种可怕的事,但主人公一次次逃过了死亡,每一次经历着死亡,他都感觉到绝望,当时他并没有倒下,他是为了他的家人活着,也许是为了一切的一切。他一个个逃脱死亡的同时,雕刻着死亡,给我们一种生需要的希望,给我们勇气面对我们自己所遇到的一些挫折,其实我们遇到的和主人公所遇到的挫折简直是差的太多了。这部电影也给我们令一种启示:

⑹ 海上钢琴师的影评,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情节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接着一浪的优秀剧作。

在狂风暴雨中一版边任钢琴自由滑权动一边弹奏,小孩子无师自通的演奏震惊满船的人,这些只不过是大师的铺垫罢了。

(6)钢琴别练影评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海上出生的1900,在陆地上却是个从未存在的人,没有亲人、没有户籍,也没有国籍,大海便是他的摇篮,而他也随着Virginian号往返靠泊各个码头,逐渐长大。

然而好景不常,一次的海上意外事件,造成抚养1900的丹尼意外丧生,幸而奇迹似的,某天深夜船上的众人被优美的琴声所惊醒,循着琴声而往,居然是无师自通的1900在钢琴前忘我的演奏着,动人的旋律打动了众人,从此,1900展开了在海上弹奏钢琴的旅程,也吸引了愈来愈多慕名而来的旅客。

⑺ 韩国四指钢琴家喜芽观后感

韩国四指钢琴家李喜芽弹奏其人生瑰丽乐章
钢琴家韩国瑰丽

点击“蓝色”关注
尽管她只有四根手指,膝盖以下没有腿,身高仅一米零三公分。周围人们异样的眼光无法阻挡微笑在李喜芽脸上绽放,上天错漏地少给了她手指和小腿,但她并非有缺陷。来到这个世界,她有她特殊的使命,或许这个使命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些“正常人”,去探照和省视自己的生命。

出世时没有小腿两手无法张开
一九八五年生于韩国首尔,李喜芽天生残疾,出生时不足二点五公斤,没有小腿,两手无法张开,除大拇指能看出形状,另外四根手指全扭曲成一团。她大脑轻度受损,身体部分肌肉也无法发挥功能。
喜芽的母亲禹甲仙伤心欲绝,但在悲苦中她愈发显出母爱的伟大。她接受采访时说:“喜芽是上天赐我的礼物,我既然给了她生命,就一定要让她坚强的活下去。”
长到一岁半的时候,李喜芽依然不会说话,两岁以后勉强能坐起来,直到五岁才学会用膝盖蹒跚走路,但她的双手依然没有一点力气,生活起居完全不能自理。
为了让女儿能自立自强,禹甲仙在喜芽六岁时开始让她学习钢琴,希望她能把软弱无力的手练出力气,以后好独立生活。
就在母亲的逼迫下,李喜芽开始艰苦的训练过程,每天练琴10小时,半年后,才终于弹出了声音。李喜芽说:“那时觉得母亲真是狠心,但现在我要谢谢她,要不是她,我怎么可能会有今天?”

与钢琴王子克莱德曼同台演出
李喜芽现在是著名的“四指钢琴家”,名字在韩国家喻户晓,曾多次受邀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洲、日本巡回演出,美国CNN、日本NHK等具影响力的媒体都为她作过专题报道。二零零五年六月她和伦敦泰晤士爱乐乐团合作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同年十二月,她与钢琴王子克莱德曼(RichardClayderman)同台演出。
李喜芽出过三张专辑,收录她钟爱的古典作品,包括萧邦的《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舒伯特的《小夜曲》、莫扎特的《第21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以及马丁尼(GiovanniBattista Martini)的《爱的喜悦》(Plaisir d'Amour)。

用五年学会弹萧邦《幻想即兴曲》
李喜芽会演奏五十多首曲子,都是苦学苦记下来的,比别人要多付出好几十倍的努力。她说,一首萧邦的《幻想即兴曲》,她就用了五年的时间才学会弹奏。她就是一直练一直练,把四根手指当十根来用。
李喜芽酷爱萧邦,她喜欢所有浪漫的东西。她唱起《月亮代表我的心》时,歌声非常悦耳动听。

有了音乐她觉得自己是美女
五年前李喜芽的父亲因病去世,于是她和母亲相依为命。在母亲严格而温暖的教育下,李喜芽先天的残缺,似乎没有影响她健全的人格发展。她言语活泼个性开朗,英文名叫HappyLee,终日笑嘻嘻,热爱生活,也热爱音乐。
“我曾经多么想放弃,但音乐给予我慰藉、尊严和勇气。我经历了很多困难,挣扎着克服我身体的残障。直到现在,我每天都还在挣扎,但能够用上天赋予我的音乐才华来跟大家分享生活的酸甜苦辣,我的内心觉得无比的快乐和满足。”
李喜芽说,音乐是她的“化妆品”,有了它,她觉得自己是个美女。和所有美女一样,李喜芽喜欢俊男,心仪的“对象”有台湾的F4和香港的黎明。
她对生活不无憧憬,最大的愿望是通过钢琴演奏,为所有正经历苦难的人送去温暖和希望,也让四肢健全、生活无忧的大多数人,懂得珍惜所有,更努力去面对每一天。
李喜芽说:“我希望别人能够从我的演奏中得到启发,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告诉自己说,是的,我一定做得到!”

采访外记
访问结束后,临时向酒店借来钢琴拍照,顺便请李喜芽弹奏一曲。她利落地坐上钢琴椅子,弹奏了贝多芬的《欢乐颂》,叫人怦然动容。我内心澎湃,请她再演一曲,“就弹那首萧邦的《幻想即兴曲》好吗?”
李喜芽欣然答应,但她需要特别的装置才够得到钢琴的踏板,一时间没准备,她灵机一动说:"Mymummy will be the pedalist."
李妈妈于是坐到喜芽的身边,代替她脚踩踏板。就这样,李喜芽的一双手像插上翅膀,在黑白分明的琴键上跳跃、舞动,把萧邦这首我从来没弹好过的《幻想即兴曲》从头到尾演一遍,琴音清澈纯美,如行云流水,叫人心驰神往。
我非常受震撼,不敢相信这是用区区四根手指弹出来的,心情久久不能平伏。此情此景,以及李喜芽母女那合二为一的画面,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

⑻ 《钢琴课》到底想表达什么

钢琴课》表达了成熟女性艾达的“女性觉醒”,巧妙地刻画了幼女弗洛拉的“女性觉醒”。影片对女性感触的描写细腻圆润,心理刻画优美含蓄。



(8)钢琴别练影评扩展阅读

《钢琴课》主要剧情:爱达(霍利·亨特 Holly Hunter 饰)是语言表达上有障碍的女人,她所有的心思情绪全都凭着那美妙的钢琴乐曲飘然而出。

丈夫早逝,她只好带着女儿一起远赴新西兰改嫁给当地的殖民者斯图尔特。当他们到达新西兰的海滩时,丈夫嫌搬运钢琴麻烦,想把它扔在海滩。爱达在海滩边疯狂地弹奏 着钢琴,宣泄着内心的不满与苦闷。

邻居贝因(哈威·凯特尔 Harvey Keitel 饰)听出了爱达内心的苦闷,于是用八十亩土地和斯图尔特交换了钢琴,并请爱达天天到他家来教他弹钢琴,承诺一堂课可以换回一个琴键。爱达欣然同意了。贝因深爱着爱达,通过一节节钢琴课,两人的情感渐渐滋长。

⑼ 钢琴家影评

给你找了2篇:
1.钢琴家:最好的与最坏的年代
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和故事背景,我开始遐想,这应该是一个执著的钢琴家用音乐抵御恐惧、抵御侵略,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坚持自己音乐理想的故事,而作为对一个艺术家的展示,潇洒的弹奏和悠扬的琴声应该是贯穿始终。但是这一切的遐想都随着战火的到来的消失,随即跟随着导演的构思和斯皮尔曼的经历,我们再次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所不同的是我们看到了又一处曾被我们无数次提起,却又不曾真正了解的历史,我开始明白到这部电影所展示绝不仅仅只是一个人的故事,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故事。不过这样一个故事,作为局外人的我说要感同身受,肯定是假的,抛开这些背景因素,我更想说的是人物本身。

影片采用了人物电影的惯用手法,用人物个人的命运和感受来展示时代的变迁,“犹太人”——这个提及二战就不得不提的名字再次成为了这部电影的主题,我也再次震惊于生长在那个时代的人,他们心理上到底承受着什么。当一粒小小的方糖也要分成很多块来吃;当看着族人、家人一个个被残酷的杀害;当每天躲在暗无天日的房间里,害怕被世界所遗忘,但唯独遗忘才能生存;当一颗番薯甚至一粒米也成为生命延续的动力……这样的生活,不说亲身经历,在现今的人有多少可以想象呢?

影片更多采取了一种平铺直叙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到斯皮尔曼从始至终并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甚至没有在痛失亲人之后的怒吼或者在解脱后的呐喊,这种心理状态前期应该说是一种隐忍,而后期逐渐走向麻木吧!实际上这样内化的表现方式才是对导演和男主角最大的考验,事实上他们成功了,双双问鼎奥斯卡正是这种处理方式的直接结果。

影片结束之后,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一部名叫《钢琴家》的影片充斥着硝烟和死亡,是什么让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钢琴家每天都生存在恐惧与惊愕中,我们总是抱怨我们所处的时代,没有了曾经的大锅饭或者铁饭碗、面对着前所未有的竞争、每天都在为生计而忙碌奔波、作为独生子女的压力与不幸……有时候连我自己都不明白为何抱怨总喜欢光临我们,包括我的以及我周围朋友的。我害怕《钢琴家》这类电影,他总是把一些曾经发生过的真实鲜活的事件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生存在今天是多么的幸运,自己的抱怨是多么的苍白和肤浅,我们这一代人总是缺乏一种韧性,总是在困难和打击面前直来直去,事实上上天对我们是何等眷顾,他们没有用战火来考验我们的神经,没有用死亡来洗涤我们的灵魂。当阳光再次洒在绿油油的草坪上,当斯皮尔曼在结尾处再次弹奏的时候,我的泪水止不住的往下滴,每天能够沐浴灿烂的阳光,能够尽情展现自己的能力,这并不是每个时代、每个人能轻易做到的啊!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了最好的时代!
2.战火中的无声演奏者
音乐是他一生的热情,求生是他生命的杰作,——[钢琴家]

“二战时,波兰斯基被无情地卷入了时代的风暴,最终,他独自一人逃离波兰的集中营,幼小的身躯里锲着无法磨灭的阴影顽强地活了下来。这个两世为人、现今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垂暮之际,回首往昔,开始直面自己童年的巨大伤痛。为了记忆中碎片似闪烁的烙印,为了六十多年前那场人类的劫难,波兰斯基推出了一部私人小说性质的集中营电影——【钢琴家】。”
影片刚开始,钢琴家正在波兰电台弹钢琴,他完全沉浸于优美的音乐之中。突然间,一声巨响破坏了他的演奏,电台遭到了德军的轰炸,他的指尖还在钢琴键上停留,他不愿意终止那首未完的曲子,可炮火也在继续,这一刻炸毁的是墙壁,下一刻可能就是他自己。在电台同事的崔促下, 他不得不停止录音,逃离了电台。
现实总是那样残酷,无情的炮火不会怜惜再美妙的音乐,而是继续猖獗。而德军迫害一切犹太人,无论他是乞丐,还是钢琴家。
看过这部电影我们就会发现,它的影像风格与波兰斯基一贯的黑色阴暗有所不同,反映战争残酷的电影,却用了较为明亮的色调。可正是这种明亮,反衬出战争所带来的那些残无人道德罪恶,使它们暴露于阳光之下,无可掩饰,真可谓是一场“白天的恶梦”。
“影片的镜头清醒而体贴入微,它轻轻抚廖钢琴师忧郁的面庞,紧张关注着满街的尸首,冷静旁观生命在瞬间破碎。在这些镜头下缠绕着许多令人难忘的场景,流转着一幕幕真实的存在主义生死剧。”德国人让犹太人都要在袖子上戴一个六角星标志以易辨别,斯皮尔曼认为这是一种屈辱,他说:“我不戴。”很多人都这么说,可是他们最后只能妥协。再比如刚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欢乐的乐曲,两眼含泪的跳着欢快的舞步。还有那个因残疾而无法向德国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连人带轮椅从楼上扔下捽死在路上。新年的夜晚,犹太苦力们挨了一顿皮鞭,理由是那帮德国兵在庆祝新年。而类似的场景在这部影片中比比皆是,战争中被压迫的人民,只能无奈的忍受痛苦,以求得一丝生的希望。
对于一直在逃亡的钢琴师来说,音乐一定就是他求生的精神支柱。而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那个用于藏身的屋子里,有一架钢琴,但钢琴师却不能出声,于是他将手指悬在琴键上尽情演奏,完全沉于一个存在于内心的纯粹而美好的音乐世界。也正是钢琴师弹奏的音乐,触动了他遇到的那位德国军官,那位军官的良知与善心也促使他帮助了钢琴师,使钢琴师得以在一片废墟中存活了下来。
影片临近结尾处,还有一幕令人难忘。德国人已经被打败,这时终于敢走上街的钢琴师却又因穿着德国人的大衣而遭到误会,别人问他:“你怎么会穿着那鬼东西?”回答是:“因为冷。”这是最真实的回答。而真实的总是不会那么圆满,救过斯皮尔曼的那位德国军官最终死在了战俘营。
影片的最后,在那场战后的音乐会上,钢琴家弹奏了一只完整的曲子,这一次将没有人会打断他。而观众们也在能这支曲子中,慢慢体会这部电影所赠与我们的一种真实的回望,和深入灵魂的震撼。

⑽ 求钢琴课影评 一千字以上

语已多,情未了
-------浅谈《钢琴别恋》

昨晚看完这部电影,不觉得怎么好,本不想写点什么。

今晚偶然间记起牛希济的词句:“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恍然想起零落的几个景象,那个哑女的弹琴的手,肉体相拥,钢琴沉入海底,女孩。尽管我还是不欣赏本片,但是我还是想说点什么。

关于钢琴的电影很多,如《钢琴家》,《海上钢琴师》,《钢琴教师》等等。我想导演拍摄本片要说的是一个哑女用琴声就可以表达一切,而一个用琴声表达心声的人,她的内心最渴望的就是一个能懂得琴音者,至少是能够坐在她身边静静地倾听者。可悲的是他再嫁了一个不爱琴的人,甚至还一时愤怒斩了她的手指,他称之为,“你的翼”。他折断了她的翼为的是不让她在音乐中四处翱翔寻找自己的爱人,为的只是留住他,可是他对她的爱太自私了,这就是为什么她不可能爱她现任丈夫的原因。当她终于遇到一个喜欢她弹琴者,她能不去动心?开始是由于生疏与道德的禁忌,后来是知音的惺惺相吸与奔腾的爱欲。

既然能用琴声来表达一切,那么所有的语言已属多余;既然所有的感情都已经用琴声表达了,那么琴已属多余。于是,哑女可能是会说话而不愿浪费口舌去发声;哑女可能认为那架钢琴已成过去,所以要求把它葬于大海。

至于她的女儿,那个可爱的女孩,也许象征着天使。一次女孩无意中见到妈妈裸露着身体跟一个男人搂抱在一起,她的纯真善良对她说,那样是不对的,妈妈应该和爸爸抱在一起。或许在此刻女孩已经决定叫那个人爸爸,而在先前她说自己决不叫自己的继父为“爸爸”。从此以后,女孩为了保护妈妈不再犯错,屡次阻拦妈妈去见情人,还通风报信给“爸爸”,她天真的以为这样就是为了妈妈好,当她见到妈妈被怒不可遏的“爸爸”斩掉一根手指时,她痛苦欲绝。我想天使是为了拯救人类是降临在人间的,但是天使太过单纯天真了,他们用的是天界的清规戒律来指引人类,以为这样可以缓解人类的痛苦。殊不知人类的欲望不是一般的清规戒律可以守得住的。人类不像天使可以一个人玩,一个人唱歌,一个人聆听天籁,人类需要表达,人类不仅需要表达还需要倾听者。人类一旦遇上知己便会欲罢不能,但是爱情永远都如天使般单纯而不完美,而天使不知,以为爱情就必须完美无缺。

最后,这部电影的结局让我感觉有点仓促,也不够高明。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