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新教宗观后感

新教宗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1-03-04 09:25:56

1. 教父3结局里新大主教是谁杀的为什么

具体是谁不知道 反正是原来的主教那帮人 因为新主教是个比较正直的人 会查出他们以前的亏空
凭记忆答的 感觉看电影应该自己去看自己去理解

2. 世界历史36集观后感300字

为影视或一篇文章写观后感。你可以按这4种步骤来写,引,议,联,结 银饰引用原文,故事情节亦是发表议论,连是联系现实生活,皆是为这篇文章做个总结。

3. 教宗就是教皇吗还有,宗主教是怎么回事

教宗,即“教.皇”。拉丁语:Papa,本意为爸爸、父亲,并无一丝“皇帝”的意思。中.国大.陆之外通常译为 “教宗”,宗庙之宗,是取其头衔中“圣伯多禄继承者”之意。在中.国大.陆通常译为教.皇或罗马教.皇,但是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内部依然称为教宗。天.主.教.会(全名“至一至圣大公教.会及宗座教.会”)的领.袖,当中包括罗马天.主.教.会(拉丁礼)和东仪天.主.教.会。这一称号同时由东正教.会和安立甘教.会等天.主.教.会(大公教.会)名义的教.会分享,也因此引起分歧。

教宗的完整头衔是:“罗马主.教,基.督之代.表,众门.徒之主之后继者,最高祭司(教宗),西方之宗主.教,意大利首席主.教(主.教长),罗马省大主.教及都主.教 (总主.教),梵蒂冈城国元首及上帝之众仆人之仆人”。教.会很少会使用这个完整的头衔。天.主.教认为教宗为初任罗马主.教圣伯多禄的后继,因此一开始称呼他为 「伯多禄之代.表」,直到5世纪时才改称为目前这更具权威的「基.督之代.表」(2006年《宗座年鉴》删除了「西方宗主.教」的称呼,对上一次修订为1969 年。当时教宗保禄六世把「天.主众仆之仆」加于名号之中,并删除了「光荣在位」的句语。

除了宗.教职务之外,教宗也是拥有独.立主.权的梵蒂冈的国.家元首。梵蒂冈又被称为“圣座”(Sancta Sedes),整个被罗马城包围,在1870年之前,教宗统.治的区域一度拓展到整个意大利中部,其领土,即教廷国,被称为“圣伯多禄的遗产”。尽管授予教宗对这些领土的统辖权的文件,也就是所谓的君士坦丁御赐教产谕,在15世纪被证明是伪.造的,教宗对教廷国的统.治还是延续到了1870年意大利统.一的时候,而意大利王国和教宗之间最终的政.治协议一直到1929年的拉特兰协定才得以实现。1948年通.过的意大利共.和国宪.法,再次确定该协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宗主.教(拉丁文:Patriarcha),在东正教方面按习惯翻译为牧首,是早期基.督教在一些主要城市如罗马、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亚历山大和安条克的主.教的称号。

宗主.教的威望和权力比一般的主.教要高。当天.主.教和东正教分.裂时,罗马的宗主.教成为天.主.教的教.皇,而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成为东正教名义上的首.脑。在很多古老的东方教.会中,宗主.教实际上被称为大公牧首。并非全部15个东正教自主.教.会的领.袖的称号都是牧首。实际上使用这一称号的自主.教.会领.袖有9个,其他自主.教.会领.袖的称号是都主.教或大主.教。

宗主.教(希腊语:∏ατριάρχης,拉丁语:Patriarcha)(东正教中文传统上习惯翻译为牧首)

最初,宗主.教是一位作为家父(pater familias)对某个扩展家庭行使专.制的权力的男人。该种由年长男性对家庭进行支配的体.系被称为父权(patriarchy)(Πατριάρχης)。这是一个希腊文词汇,由πατήρ (pater,意为“父亲”)和ἄρχων (archon,意为领.导leader,首领chief,统.治者ruler,国王king,等等)

亚伯拉罕,以撒,以及雅格被提及为三位以色列人的族长(patriarch,天.主.教中文译译法,或为“圣祖”),而他们生活的时期即被称为“族长时代”(Patriarchal Age)。它最初是在圣经的七十士译本中获得了其宗.教上的含义。

该词主要具有特殊的教.会的多种含义。特别是,东方正教.会、罗马天.主.教.会(高于大总主.教(Major Archbishop)和首席主.教(primate))、东方亚述教.会中最高等级的主.教均称为“patriarchs”。此位patriarch的办公地以及教.会的征役(由一个或更多的教省组成,尽管在他自己的(总)教.区之外他经常没有可实施之司法权)被称为“宗主.教.区”(patriarchate)。从历.史上说,宗主.教可能经常是一个充当行政长官(Ethnarch)的合理人选,后者可在一个信奉其他教.义的国.家或帝.国内代.表由其宗.教团体所形成的社区(如在奥斯曼帝.国内的基.督徒)。

宗主.教是早期基.督教在一些主要城市的主.教的称号,他们的威望和权力比一般的主.教要高;其中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港、安提约基雅、耶路撒冷等五个首要主.教所领.导的教.会,又合称为“五大宗主.教.区”(Pentarchy;亦称为“五牧首联合治理教.会”)。当罗马天.主.教.会和东方正教.会分.裂时,罗马的宗主.教成为天.主.教的教宗,而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成为东正教普世大牧首。现今在世界许多地方都可以发现一至数名宗主.教/牧首,特别是在历.史形成的宗.教中心更是如此,比如亚历山大宗主.教。

4. 求电影《教父1》观后感

昨天,花了点时间把《教父》一,二再看了遍,发现和以前看的感觉真的不同…小时候内看,觉得很无聊容…花这么多时间看简直是浪费时间,但现在,用成熟的思想去看…觉得它真的很吸引人,有种让人难以抗拒的魅力…《教父》几乎没有激烈的枪战和动作场面,有的只是角色间的勾心斗角…看似很无聊,但却让我感到如果《教父》有火爆的动作场面的话,那简直是在糟蹋真部影片,就好比人们喜欢在汤里放盐,味精,那会使汤更加鲜美,但我相信没人会在咖啡里放盐和味精…《教父》就像一杯清咖,给人感觉很黑暗,很压抑,很苦涩,但却透出一种黑暗,深邃的气质,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超一流的导演,超一流的演员,聚合在一起,就是这部近乎于完美,后世难以超越的经典,真正的黑帮片,看后,让人感慨的不是黑帮,不是警察,而是会去反思这个社会,人的价值,《教父》对后世黑帮片的影响毋庸置疑,但却没人能够超越,《教父》在影史中就像是颗钻石,简单,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却无法掩盖它那耀眼夺目的光芒…不看《教父》你就永远无法了解经典的真正含义…个人比较喜欢罗伯特.德尼罗,他那怕一动不动地坐着,什么都不说,也会有一种独特的气质…

5. 世界历史65集观后感

纪录片《世界历史》观感
煌煌巨作《世界历史》今日终于有幸得以一观。面对洋洋洒洒整一百集,想要洞悉全貌无异于以蛇吞象,既耗时又耗力。对目录加以分析,开篇到第31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为止,是对世界历史上古部分的综述。而从第32集‘欧洲人的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开始则可视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一点可以从时间上得以佐证:被视为欧洲中世纪的最后堡垒的君士坦丁堡沦陷于公元1453年,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在1492年。明确了这一点,则对于不甚了解世界近代史的我而言,可以完全将重心置于前31集,是为性价比最高的观看方式,虽是管中窥豹,亦期掠其一斑。
以下几点是我观后的一些思考与启发。 一.为何本片没有单独提及中国史部分?
首先必须要明确的是世界历史的定义与内涵。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世界史在中国是作为外国史的一种代称,中国史不仅被孤立甚至对立于世界史。但是文明的发源并非单点式,在当今世界有着深远影响的东亚文化圈的源头正是中华文明,由此可见中国史也是作为世界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理应一视同仁,既不能特殊化,也不应妄自菲薄。因此对于上述问题,我揣测编辑是基于如下考虑,第一,作为国内第一部大型世界史主题的纪录片,本片从远古人类的开端,一直讲到万隆会议,展示了人类几百万年间的生存与斗争,发展与进步的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目的是希望国人以一种新视角展开对全球史人类史的阅读与思考。相对于成熟的中国史的教育与传播,国人在世界历史方面显然更为欠缺与匮乏,因而也更有视觉新鲜感。快餐时代,对信息的摄取十分讲究效率,能够最大化时间的效用想必也是编辑们的追求吧。第二,期望以一种对比对照的方式,揭示中外文化的异同。作为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文明拥有近四千年的漫长历史,绚丽多姿的文化与世界各地的文明交相辉映。而本片正是通过对其他文明的精彩描述,映衬中华文明的纷彩,即有利于观者独立思考对比,又留下了足够的联想空间。 二.关于历史间隔分段的不平衡性
本片第一集讲述人类历史的开端——石器时代的人们。现在通过主流理论我们知道,人类的最古老始祖是腊玛古猿,处在猿和人的过渡阶段。稍后便进化到了南方古猿,这是人类最早的直系祖先,是正在形成中的人。以上两个阶段是原始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原始群时期。真正进入人类历史的是早期直立人,处在第二阶段——血缘家族公社时期,生活在距今约三百万年到二十万年之间(以上数字乃是感性数据),这个阶段,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石器时代。从此人类的进化速度骤然加快。大约距今二三十万年前左右,人类由直立人进化到智人阶段,过着以母系制度为主体的原始公社生活。显然,智人的历史间隔相比于直立人已经大大缩短,由此看出,占人类历史长度99%的原始社会史在本片100集的篇幅中仅占了一集,这很好的体现出了历史间隔分段的不平衡性。在此引进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作为类比模型:1,1,2,3,5,8,13,21.....越往后推,两个数之间的间隔也将越大,人类历史就好像一个逆序排列的斐波那契数列,反映到时间轴上则是,越往后,两段历史的间隔反而将越小。人类世界的历史,即是文明的历史,而文明的车轮是带着一个加速度向前滚动的!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越发感受到变化的加剧,日新月异这个词语仿佛也不够用来形容世界的运动了。当我们感慨万千的时候,问过头再看看人类的祖先是如何踩着荆棘一步步向现在走来,心中自然会有一番思考。
三.关于世界历史的不同认知 早在古代时期,历史学家的记述范围就已经扩大到了自身的已知世界,只是局限于各方面的条件而未能做到对于整个世界的全面认识。像司马迁所著《史记》中就提及了安息,大秦,大夏等等地名。甚至年代更为久远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不世之作《历史》涉及的范围也早已不再局限于希腊本土。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于世界历史的认知也会存在偏差,

或以罗马雅典为中心,或以长安洛阳为中心,有人以伊斯兰世界为重点,又有人以基督世界为重点,如是不一而足。直到15世纪末航海的发展带来新大陆的发现,各大陆之间的闭塞状态被打破,历史的地理局限大为减弱,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视野大为开阔。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很好的明白,为什么会在18世纪出现了兰克和黑格尔崇倡的西欧中心论,又为什么会在此基础上突破出了以施宾格勒和汤因比为代表的文明单位理论,把世界历史看作是多种文明的覆灭和生长的历史,以及近年来大受推崇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史观等等。由此引人深思的是,当我们以纪录片中的单一视角对世界史做出的这个简短回顾,又能否成为终极真理?若干年后又会不会被新的角度覆盖?答案不言自明。
四.明确文明的源头在西亚和北非,以及肯定地中海在人类历史上所起到的特殊作用
当我们追本溯源,顺藤摸瓜般地沿着当代西方文明往回走,途经古代罗马文明,便看到了古希腊世界,但是我们又如何能够无视古希腊文明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呢?我们无意以文明的长度来比较优劣,并不是贬低中华文明,应该清醒地看到地中海的开放与中华大地的地理封闭性,也要看到不同文明对世界施加的影响。探寻人类文明的源头,我们无法绕过北非和西亚,更不能避开他们的文化母亲河——地中海。理解这一点,可以从以下简例得到信息。
1.古希腊文明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开始了旅途,而克里特岛和埃及的往来在公元前4000年前便已开始,无论克里特岛的文字,石器以及壁画,都能深切感受到古埃及人施与的影响。2.作为文明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文字字母的创造来自于众所周知的腓尼基人,而希腊人正是在此基础之上添加了元音,完善了字母系统,得到了希腊字母,而这,正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拉丁文字和斯拉夫文字的前身。
3.宗教是文明传播的特殊载体,回顾世界宗教的历史,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出,犹太教产生于古代巴勒斯坦地区,即地中海东岸,而基督教正是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兴起。而伊斯兰教对于基督教教义教宗的承袭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见,对人类历史产生最大影响的三大亚伯拉罕宗教全部出自西亚地区。
4.地中海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结合处,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分流之处。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当我们耳畔回响起这句传世名言时,不应该忘记,正是地中海拥有的极其深厚的文化层,哺育了希腊人和罗马人。一直以来,地中海都处在世界文化的主流圈中,爱琴海文明的沉浮,拉丁语系的起落,璀璨的地中海伴随着同样辉煌的地中海文明。
以上是我对这部纪录片结合原先阅读过的书籍得到的一些看法与思考,浅薄纰漏之处难免,权作抛砖只用。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并且值得推荐的纪录片。当我们把个体置身于世界文明中,就能看到人的渺小,因而了解世界的历程,也是一种对生命负责的态度。

6. 求电影《教父1》观后感如题 谢谢了

《教父》是1972年拍的吧,至今仍然是一部经典。 想到去看它的原因,是因为上周末和P弟兄吃饭的时候,他说起他在看这部片子。作为一个以弟兄为主要服侍目标的我而言,关于男人的东西一直是我的兴趣所在吧,毕竟在帮助别人之前,首先要塑造自己。 看完片子,也看了若干影评,很清楚的是人们都一直把这个片子解读为一部黑帮片,很少有人真的站在所谓“God Father”这样的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称谓呢? God Father这个词的来源,其实是从天主教来的。最初设立的目的是在婴儿寄洗的时候,在属世父亲之外设立的一个“属灵父亲”。字典上的定义是:在婴儿或幼儿受洗礼时,赐以教名,并保证承担其宗教教育的人;天主教、正教以及一些新教宗派(圣公会等)行洗礼时为受洗者设置的男性监护人和保护人。 如果追寻圣经的依据的话,可以看哥林多前书4章: 4:14 我写这话,不是叫你们羞愧,乃是警戒你们,好像我所亲爱的儿女一样。 4:15 你们学基督的,师傅虽有一万,为父的却是不多,因我在基督耶稣里用福音生了你们。 4:16 所以我求你们效法我。 4:17 因此我已打发提摩太到你们那里去。他在主里面,是我所亲爱有忠心的儿子。他必题醒你们,记念我在基督里怎样行事,在各处各教会中怎样教导人。 ...... 关于“教父”的历史渊源,引用一段天主教内的说法是: 过去我们在谈到教会开始有隐修院生活的时候,曾提到隐修院院长被尊称为父亲(padre或abate)的习惯,理由就是因为当隐修院院长的人对院中隐修士的照顾必须无微不至,形同父亲一样,这种习惯今天仍然存在。初世纪的时候,教会里面负责训导的人是主教,他也有权利委托另一个人执行训导的职务。因此,主教们都被尊称为父亲,有时候更被称为'爸爸'(papa),今天,'爸爸'这个尊称在天主教里面只用来称呼罗马教宗而已。除了隐修院院长和主教被称为父亲外,慢慢地,凡是肩负训诲和讲道这种超性职务的人,不一定是主教,也都被称为父亲。今天,西方国家一般都称教会的神职人员为'父亲',中国人则称他们为'神父',因为他们的职责是教导和训诲伦理道德及宗教信仰这方面属于精神心灵的事物。不论是父亲或神父,这两个名词都或多或少隐含著称呼的人和被称呼的人之间的安全和信赖的关系。 身为父亲的人,他最基本的使命和任务便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所以,他是一位十足地肩负传统的人,他必须把过去珍贵的和正确的事物传递给后来的人,也要把前人错误的、失败的经验告诉子女,以免他们重蹈覆辙。说明了这些与'父亲'这个名词有关的种种意义之后,我们便多少可以了解'教父'在教会中的身份地位。 前面我们说过,教会所尊称的'教父'是初世纪教会的作家,这些作家的著作引领我们追本溯源,回到我们信仰的根本'耶稣'那里去,因为他们在时间上远比我们接近耶稣基督。今天的人很重视寻根的工作,寻根并不是退步、退化或念旧,而是为了鉴古知今,为了确实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生活,为什么这样信仰。我们都希望知道早期的基督信徒,在还没有受到时代的考验和塑造之前,他们的思想和信仰生活状况,因为从那里我们可以发现、可以找到最原始、最纯真的信仰生活,这为我们净化信仰有很大的帮助。 所谓教父,我们可以说他们是新约圣经最早的读者,他们研读新约圣经以后,便把所领会的心得用当时还不是很有系统、很有规范、思想很严谨明确的时代语言书写成书,作为基督信徒信仰生活的食物养料。教父们除了首先阅读新约圣经之外,更用耶稣基督的观点来阅读旧约圣经,然后邀请基督信徒完全用基督学的眼光、在圣神的启发之下,来窥探新旧约整部圣经所要传达的讯息。为此,我们探本究源,直溯教父,并不是要抛弃或轻视介于教父时代和我们今天之间这一段长达一千五百年以上的教会历史和经验,而是为能更彻底地认识和吸收没有遭到时间磨损、没有被历史渣滓掩盖的纯净的基督讯息。 或许我们要问:教会的这些教父都生活在什么时代呢?或者说教父时期是哪个年代呢?根据教会一般传统来说,教父时期从新约圣经书写完毕、开始有人撰写有关基督信仰的文学作品起,到第八世纪结束为止。为什么说到第八世纪结束为止呢?因为那些有关基督信仰的文学著作到了这个时期便衰微了,这个现象在西方尤其明显。在这段大约长达七百年的时期中,这个很具有特性的基督信仰文学也慢慢地在演变,它从起初以讲解谈论圣经为主要目而逐渐演进为专门性的、比较倾向于学术性质的作品。就因为这样,才形成后世至今所称的'教父学'这门大学问。 其实,教父时期是不是那么明确地随着第八世纪的消逝而终结呢?也不一定,因为文学是一种很有耐性的生命,不容易随着事态的消失而云消雾散。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教父的时代要延续到十二世纪中叶才真正结束,因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教会大学者、大圣师、法国的圣伯尔纳多(Bernardo di Clairvaux,1090-1153)是教父时代最后的掌门人。 ...... 扯得也许有点远了,但是不得不说的是,今天在基督教会里面,我们所说的“属灵权柄”与“属灵遮盖”,其实在很多意义上就是这个“教父”意义的另外一种诠释吧。 当然,就我个人而言,当承担了一个“教父”的角色之后,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自己和神混淆起来,把自己当成神吧。尤其是,用很多并不见得正确的,或者说是神认可的手段,去达到目的。 也许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一旦方法和手段错了,或者说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其实最后往往就变成了自以为神了。电影中的“教父”,本人其实就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神在地上的化身吧。

7. 达芬奇密码(电影) 观后感 中文 500字

《达芬奇密码》这部小说刚刚上市,我就在网上第一时间读到了它,在感叹网络之方便同时,更为小说环环相扣的紧张情节和巧妙的推理,令人震惊的见解所深深吸引。有点悬疑,有点推理,有点侦破,有点间谍,有点背叛,有点爱情,有点历史,有点文艺,有点学术,有点暴力。我不是坚决排除异己的宗教保守主义者,也不是狂热的异端主义者,所以对这类两方面结合的作品,抱着一种旁观者的心态,看得津津有味。当这部小说带来的风暴渐渐平息下来之后,06年又刮起了另一股全新的密码热,这部吸引了全球眼球,被人褒贬不一,甚至连教宗都亲自关注的小说被搬上了屏幕,它强势的宣传以及杂志上,满大街张贴的令人兴奋的海报都使我有点急不可耐,迫不及待的想等到5月19号全球同步上映的那一天一睹其芳容。

看来上映之前花大手笔作的宣传果然是效果不错,这些天来《密码》似乎成了街头巷尾最热门的一个话题,网上的资料也是千奇百怪。经过一番比较,最终选择了搜秀影城。放映厅不大,不会很杂乱,并且是英文原版——这样的片子如果看配音版的实在是一件非常扫兴的事情。

两个多小时之后,人群流出放映厅,一架空电梯上来,我随十多位男男女女涌了进去,大家一个挨一个溜边站成菊花形,透明的梯门悄没声息的合上,电梯开始匀速下降。所有人都互相面对着站直了身体,没有表情,没有人说话,没有人移动。门外连续显示着一层一层明亮的商场,购物的人流,黑色的墙体和纠结的线路,让人感觉仿佛是一场后现代的行为艺术。降到三楼左右,一个年轻女孩打破了沉寂,带着调侃的语气说“片子最后要说明的就是,人最终还是要皈依宗教”。她的男友附和的干笑了一声,随即又恢复了沉寂。一层到了,紧贴在一起的人们慢慢散开,穿过窄窄的电梯门,顺着一条已经打烊了的商场便道,混入了流光溢彩的夜色中。

我知道教会对这部影片的立场,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它的热情。在此之前我也收到过网络、手机上教内人士发来诸多抵制《密码》并要求转发信息,我不跟他们理论,只是冷笑一声删除了。且不说我的观点,单是对那种要求连锁转发的恶俗信息,我已经受够了。

我实在是不能理解,《达芬奇密码》这部小说上市已经很久了,虽然也引起过小小的风波,但直到电影上映之前基本上都是平安无事的。但为什么电影的制作一完成,就突然引起了国内外这么大的反应呢?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拍得并不令人满意。嘎纳的观众甚至在首映结束之后连象征性的掌声都没有,甚至不耐于礼貌的观看片尾字幕就起身离开。连我这个并不内行的观影人都觉得失望。片子有好多铺垫性的内容没有交代,如白化杀手赛拉斯临死前悲哀的说“我是个鬼”,但在此之前并没有介绍他作为“一个鬼”的悲惨身世和在主教的照顾下“变成一个人”的经过。这就让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完全摸不着头脑,更无法体会当其以为自己误杀了主教,失去了恩人和生存的意义,在绝望,无助中发现自己又回到了“一个鬼”的状态时那种痛苦。其次,原著中提出的观点——圣杯的说法,达芬奇作品的象征意义,抹大拉的身份……都有翔实严密的论证(也是因此吸引了全世界的不同层次的好奇读者),而在电影中,好多重要的论据都没有出现,只是相当突兀的提出结论,然后再一两个易于影视表现,却只是起辅助论证作用的论据来支持观点。不仅不能让人信服,甚至觉得满可笑的。而影片的最后,圣杯传人放弃了将自己的秘密公布于世,而是选择了宗教和安稳的生活,并且所有隐修会成员也表示从来没有要把这个情况公开的意愿。可怜的主教痛失爱徒,又发现自己实际上被利用,他维护宗教安定的愿望反倒是为了成全那个利欲熏心,以圣杯的秘密来要挟教会从而获得金钱和权力的“大师”。所有与教会对立的因素都从影片中的隐修会,圣殿骑士,事工会主教这些现实存在的人物中排除,而把所有的“罪过”一齐推给了那个虚构出来的邪恶的“大师”。这一点显然体现了作者在自己说完一番故事后对现实宗教的刻意维护。也是用这种方法来暗暗的提示读者应该怎样选择。

参考所有我收到的信息,总的来说愤青义士们无非是给《密码》定了两条罪状:反对教会,污辱耶稣。但我从原著看到电影,却始终没有觉得有哪一点有污辱耶稣基督的倾向。作品自始至终承认耶稣是一位伟大的领导,只不过是它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观点,就是所谓的圣杯,耶稣在世的妻子。但就凭这一点,能算是污辱么?我不接受。倘若丹 布朗在作品中宣称耶稣是一个强盗,叛国者,杀人犯,我会毫不含糊的承认这是污辱。但仅说主耶稣有一位妻子就是对他的污辱么?我并不认为婚姻是肮脏的,教会也不这样认为,并且还将婚姻定为一项圣事。那么,就算有人宣称耶稣有过婚姻,那也只是他人性在世的一面行使了作为人的一件圣事而已,何辱之有呢?还是人们都习惯性的觉得耶稣基督就应该是身着素衣白袍,留着棕色或黄色的卷发,说话句句是福音,大智大德,无情无欲。当然,这是人的极致,是人和神的统一。但是,教会也是承认耶稣是神性和人性的完美结合,那么当他作为一个在世的人,在其人性的一面中,假使做了一些凡夫俗子都会做的事情,那也没有什么使其圣名受辱的成分了。否则,他着人性的一面也不是“人”,而是一个“半神”。

关于对教会的反对,我也无法认同。“反对”这个词用得太大。作为一部畅销小说,作者的唯一目的只是卖钱,吸引读者。反对教会这件事嘛,工程太大,覆盖面太广,对我更是没什么好处。以我仅有的生命费尽心机去做这样一件不能为自己谋利的事情,对不起,不值得。或许有人会说,以反教会的言论来赚钱,那是不择手段的卑鄙做法。那么,我建议你先去喝一杯冰镇柠檬水,把暴躁的头脑冷静下来,再不行就把自己关进冰柜里,等你浑身发抖,打着大阿嚏的时候,再来考虑这个问题。在这个故事中,宗教只是一个素材,而不是主题。《西游记》围绕着佛教展开,几个和尚前往西天取佛经。其间宗教观念混杂,佛道教的神灵同台而宴,佛祖和玉皇大帝津津有味的尝美食,侃大山,观歌舞。菩萨和中国民间自然崇拜的神灵(山神,土地)合作甚欢。想必也有不少跟两者各自的宗教相违背之处,但是后人也并没有把其当作一部宗教典籍来阅读,信徒也并没有把这些关系复杂的各路神灵当作自己的信仰。同样,《密码》所说的故事,只是以宗教作为背景,而主线则是自己的构思和创作。因此给它扣上一顶“反对教会”的大帽子,这个罪名未免太大,太过激了。况且,作为一个流传了几千年的,至今仍然是完全强势的宗教,完全没有必要为一本畅销小说或者一部商业电影大动肝火,批判抵制甚至教宗亲自出面反对。百年古树有牢固的根基和人们的爱护,是不会因为一只雀鸟在树梢上筑了个鸟巢就从此枯败的。而且,近两年的《密码》风波就好比个人问题事件。如果一位大公司的最高领导听见自己的下属之间互相流传着一个庸俗的故事,说自己不是现在母亲所生,而是一个私生子。那么,他应该如何解决这种风言风语呢?召开公司全体大会,公开严肃地宣称这种谣言不是真实的,是捏造,大家不要相信这样的说法……我想这是不明智的,有些事情越抹越黑,员工们只会觉得他是在拼命辩解以维护自己的隐私而更加相信。相反,如果不去过问这件事,等那些员工们传腻了,觉得无趣了,这种说法也就自然销声匿迹了。当初炒得再热火现在也不会有人在乎,不再相信了,最多当成公司一个压箱底的稗官野史罢了。同样,对于《密码》的处理也不应太过冲动,严肃地宣告要围追堵截。那只会让人们越来越相信小说中虚构的圣杯故事.

说到这里,我忽然有一个奇怪的想法。或许,这部小说/电影就是丹 布朗给人们开的一个现实版的“圣杯玩笑”。《达芬奇密码》就是布朗自创的圣杯。而教会果然上当了。而当布朗把这个自制的圣杯往地上那么一放,就引起了教会的极大反应。大规模抗议,抵制,声明……恨不得把它彻底毁灭以防止人们发现这个圣杯从而动摇了信仰的根基。就在影片中的男女主角在世界各地影院的屏幕上辗转奔波,破译圣杯密码的同时,一场现实的圣杯之战也在教会和作者,小说出版商,影片发行商之间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而这个大玩笑的创作者,丹 布朗正蜷在被子里抱着枕头笑得浑身发颤……

8. 求电影《教父1》观后感

《教父》是1972年拍的吧,至今仍然是一部经典。

想到去看它的原因,是因为上周末和P弟兄吃饭的时候,他说起他在看这部片子。作为一个以弟兄为主要服侍目标的我而言,关于男人的东西一直是我的兴趣所在吧,毕竟在帮助别人之前,首先要塑造自己。

看完片子,也看了若干影评,很清楚的是人们都一直把这个片子解读为一部黑帮片,很少有人真的站在所谓“God Father”这样的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称谓呢?

God Father这个词的来源,其实是从天主教来的。最初设立的目的是在婴儿寄洗的时候,在属世父亲之外设立的一个“属灵父亲”。字典上的定义是:在婴儿或幼儿受洗礼时,赐以教名,并保证承担其宗教教育的人;天主教、正教以及一些新教宗派(圣公会等)行洗礼时为受洗者设置的男性监护人和保护人。

如果追寻圣经的依据的话,可以看哥林多前书4章:

4:14 我写这话,不是叫你们羞愧,乃是警戒你们,好像我所亲爱的儿女一样。
4:15 你们学基督的,师傅虽有一万,为父的却是不多,因我在基督耶稣里用福音生了你们。
4:16 所以我求你们效法我。
4:17 因此我已打发提摩太到你们那里去。他在主里面,是我所亲爱有忠心的儿子。他必题醒你们,记念我在基督里怎样行事,在各处各教会中怎样教导人。

......

关于“教父”的历史渊源,引用一段天主教内的说法是:

过去我们在谈到教会开始有隐修院生活的时候,曾提到隐修院院长被尊称为父亲(padre或abate)的习惯,理由就是因为当隐修院院长的人对院中隐修士的照顾必须无微不至,形同父亲一样,这种习惯今天仍然存在。初世纪的时候,教会里面负责训导的人是主教,他也有权利委托另一个人执行训导的职务。因此,主教们都被尊称为父亲,有时候更被称为'爸爸'(papa),今天,'爸爸'这个尊称在天主教里面只用来称呼罗马教宗而已。除了隐修院院长和主教被称为父亲外,慢慢地,凡是肩负训诲和讲道这种超性职务的人,不一定是主教,也都被称为父亲。今天,西方国家一般都称教会的神职人员为'父亲',中国人则称他们为'神父',因为他们的职责是教导和训诲伦理道德及宗教信仰这方面属于精神心灵的事物。不论是父亲或神父,这两个名词都或多或少隐含著称呼的人和被称呼的人之间的安全和信赖的关系。

身为父亲的人,他最基本的使命和任务便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所以,他是一位十足地肩负传统的人,他必须把过去珍贵的和正确的事物传递给后来的人,也要把前人错误的、失败的经验告诉子女,以免他们重蹈覆辙。说明了这些与'父亲'这个名词有关的种种意义之后,我们便多少可以了解'教父'在教会中的身份地位。

前面我们说过,教会所尊称的'教父'是初世纪教会的作家,这些作家的著作引领我们追本溯源,回到我们信仰的根本'耶稣'那里去,因为他们在时间上远比我们接近耶稣基督。今天的人很重视寻根的工作,寻根并不是退步、退化或念旧,而是为了鉴古知今,为了确实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生活,为什么这样信仰。我们都希望知道早期的基督信徒,在还没有受到时代的考验和塑造之前,他们的思想和信仰生活状况,因为从那里我们可以发现、可以找到最原始、最纯真的信仰生活,这为我们净化信仰有很大的帮助。

所谓教父,我们可以说他们是新约圣经最早的读者,他们研读新约圣经以后,便把所领会的心得用当时还不是很有系统、很有规范、思想很严谨明确的时代语言书写成书,作为基督信徒信仰生活的食物养料。教父们除了首先阅读新约圣经之外,更用耶稣基督的观点来阅读旧约圣经,然后邀请基督信徒完全用基督学的眼光、在圣神的启发之下,来窥探新旧约整部圣经所要传达的讯息。为此,我们探本究源,直溯教父,并不是要抛弃或轻视介于教父时代和我们今天之间这一段长达一千五百年以上的教会历史和经验,而是为能更彻底地认识和吸收没有遭到时间磨损、没有被历史渣滓掩盖的纯净的基督讯息。

或许我们要问:教会的这些教父都生活在什么时代呢?或者说教父时期是哪个年代呢?根据教会一般传统来说,教父时期从新约圣经书写完毕、开始有人撰写有关基督信仰的文学作品起,到第八世纪结束为止。为什么说到第八世纪结束为止呢?因为那些有关基督信仰的文学著作到了这个时期便衰微了,这个现象在西方尤其明显。在这段大约长达七百年的时期中,这个很具有特性的基督信仰文学也慢慢地在演变,它从起初以讲解谈论圣经为主要目而逐渐演进为专门性的、比较倾向于学术性质的作品。就因为这样,才形成后世至今所称的'教父学'这门大学问。

其实,教父时期是不是那么明确地随着第八世纪的消逝而终结呢?也不一定,因为文学是一种很有耐性的生命,不容易随着事态的消失而云消雾散。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教父的时代要延续到十二世纪中叶才真正结束,因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教会大学者、大圣师、法国的圣伯尔纳多(Bernardo di Clairvaux,1090-1153)是教父时代最后的掌门人。

......

扯得也许有点远了,但是不得不说的是,今天在基督教会里面,我们所说的“属灵权柄”与“属灵遮盖”,其实在很多意义上就是这个“教父”意义的另外一种诠释吧。

当然,就我个人而言,当承担了一个“教父”的角色之后,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自己和神混淆起来,把自己当成神吧。尤其是,用很多并不见得正确的,或者说是神认可的手段,去达到目的。

也许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一旦方法和手段错了,或者说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其实最后往往就变成了自以为神了。电影中的“教父”,本人其实就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神在地上的化身吧。

9. 择天记大结局是什么 秋山君结局如何谁成为了新教宗

秋山君是一个很有靓抄点的正面袭角色。但是从小说角度来说是败笔,作者在后记中提到了,因为秋山君被塑造的太过完美,不论从背景、潜力、境界还是智慧等角度都是男主角级的,但偏偏男主角必须是陈长生,所以作者有意减少了秋山君的出场情节。甚至在小说最后也没有特别提及他的结局。
反派boss不是新魔君。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