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之门观后感
已经有很多人看过《阿凡达》了,各种评论层出不穷,我就不添乱了。不过看了《阿凡达》之后,很难忍住不唠叨点什么。下面是想哪儿说哪儿的观后感。
《阿凡达》的中文译名,虽然据说是卡梅隆亲自定的,但我还是想说,这个中文译名真的很难听,不如之前的《天神下凡》或《神之化身》有气势。哪怕是那个最平淡的《化身》,都比这个类似“阿凡提”的名字好听。
我只看了IMAX版的《阿凡达》,但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说,《阿凡达》其实还是一部很传统的好莱坞电影,看什么版本都无所谓,它都是一部足够好的电影。只是对于3D版本来说,它的观影感受无疑是更好的。
而看3D+IMAX版本,则是一种“奢侈”的观影体验——并不是内地贵到离谱的电影票价,而是资源的稀缺性所导致的。此次内地只有11家IMAX影院放映《阿凡达》,结果直接就导致了IMAX影院的一票难求。这种人为的资源稀缺,又进一步加剧了IMAX影院的火爆,我就听说北京的三家IMAX影院夸张到提前三天就卖完了预售票。
对于电影消费来说,这其实是很少见的一个现象。电影消费的一大特点,就是无论你拍电影花了多少钱,电影票价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并不会人为地分出三六九等。而《阿凡达》则改变了这个电影行业长期以来的规律——因为IMAX影院可以带来更好的观影感受,所以很多观众宁可忍耐、等待,也要排队看IMAX版本。而IMAX银幕的稀缺,就直接导致了观众被迫要接受一种“等级消费”。
这可能就是詹姆斯·卡梅隆和《阿凡达》给电影行业带来的第一个冲击。
中国电影博物馆的IMAX版《阿凡达》,虽然号称是胶片版,但不知道为什么,电影画面并没有投满整个银幕,而是上下左右都有黑边,可能只利用了银幕面积的80%左右。考虑到这样一个现实,我现在不想再继续推荐博物馆的胶片版本IMAX了,因为这和数字IMAX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了。特别是北京近日的大雪,让博物馆的交通条件实在很恶劣,除非你认为那里相对低廉的票价可以让你觉得值回路上的折腾。
看IMAX版《阿凡达》,因为戴的是偏振眼镜,所以眼镜片必须要和银幕光轴保持垂直,否则会出现重影。也就是说,你看电影的时候,脖子不能歪,必要一直保持端正姿势。考虑到《阿凡达》的片长(160分钟),看完后脖子有点辛苦。
从立体电影的观感来说,《阿凡达》的立体效果确实是革命性的。不算那些立体动画电影,3D+IMAX版我之前只看过《国际空间站》,那是IMAX立体摄影机实地拍摄的纪录电影。作为一部大量应用CG合成的立体电影,《阿凡达》的立体效果已经和《国际空间站》是一样的了。
但是《阿凡达》作为一部原声对白,中文字幕的电影,中文字幕出现的位置非常古怪,它是在立体画面的中间层出现的(而原片的英文字幕就是出现在最前面),
观众需要频繁地调整自己的视线焦点,时间一长有些不习惯看字幕的观众很难不头晕。我的建议是要么飞快地瞟一眼字幕,知道大致意思后,然后再飞快地让视线焦点跟随画面焦点;要么是干脆不理会中文字幕,因为对白不算复杂,而且中文字幕翻译的错漏也很多。
听到很多人对《阿凡达》的故事有抱怨。《阿凡达》的故事你可以说它是老套的,但绝对不简单。作为好莱坞传统电影叙事技巧的典型体现,《阿凡达》的故事即使放在上世纪80年代,也是商业电影里的中上水准(我说这话的意思,就是我认为现代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故事水准在下降。)。考虑到卡梅隆宣称自己早在15年前就完成了这个故事,所以我想它显得有些老套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对本片技术水准的崇拜,就去贬低这个故事的水准。
具体的等我看完第二遍再详细说吧。
有很多中国电影人看完《阿凡达》之后很沮丧,觉得技术上的巨大差距会让未来的中国电影在市场上“完败”。我个人虽然也觉得这种电影技术上的差距非常巨大,但并不意味着中国电影未来就没有机会了。
让电影摆脱杂耍层面进入艺术范畴的,并不完全取决于技术,更重要的是“故事的艺术”。无论多么眩目的技术,如果没有一个好故事作为本体,它都不能被称为是一部“好电影”。而如何讲一个好故事,我们虽然和好莱坞也有技术上的差距,但这种差距还没有大到不可追赶的地步。
《阿凡达》虽然很震撼,但它在市场行为上来说还是一个特例,在未来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它还很难成为电影市场的主流。这部电影制作成本3亿美元,算上宣发费用成本有5亿美元,这种量级的电影,不敢说十年才有一部,但也不是每年都会遇上的。
而且,《阿凡达》这种电影,从本质上来说,还是欧美文化环境下的产物。和美国同种同源的欧洲电影都没哀嚎一片,作为和欧美文化有着巨大差异的中国电影市场,我们还是有机会的。观众去看电影,并不都是冲着视觉奇观和感官刺激去的,他们更多的是想让自己从电影中得到感动。还是那句话,在同等质量下,中国人还是一定喜欢看中国电影,因为那是中国人自己的情感。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目前还是我们可以抵挡好莱坞电影的堡垒。但是能守多久,就看我们自己争气不争气了。如果中国电影人自己先从心态上怂了,那我就啥都没说。
可可西里:
如今,在安静祥和而圣洁的西藏,藏羚羊已成为一种符号。然而他们的生存史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与之共生的还有无私无畏可亲可敬的可可西里巡山队。我们无法忘记那个黑色年代留下的印记,诚所谓“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充满杀戮但留下永恒印记的时光:
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藏羚羊的消费剧增,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藏羚羊的灭顶之灾——在短短的几年之间他们的数量由一百万只锐减至不足一万只。然而当时的政府的保护意识极其的薄弱,在藏羚羊濒危告急之时虔诚的藏族人民完全自发的组成了可可西里巡山队,然而它的诞生源与民间,他们没有编制,然而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我们的羊不能灭,我们的符号不能丢。就为了这个信念,他们与狩猎者展开了一常旷日持久而又艰苦异常的斗争,他们在浩瀚无边的可可西里第一次留下了人类文明的脚印,但也许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脚印。在那个不毛之地他们面对的环境是异常的恶劣,到处是风沙乱石,可他们的后面是正在遭受屠戮的濒危的藏羚羊啊!他们只有一条路可走;坚持到底。为此他们不断的奋斗着,付出着,甚至是不知何时何地的牺牲,但他们也有亲人也有家啊。然而他们把藏羚羊当成是更亲的亲人,把可可西里当成是更大的家,因此无论在多么艰苦多么寂寞的巡山途中他门的信念从未泯灭,他们的意志依旧坚定,他们的目标依然鲜明。
他们守护的不仅是羚羊,在他们眼中它们是和我们一样的生灵啊。可是他们缺钱,缺人,缺装备他们的步枪在面对冲锋枪的扫射时是何等的力不从心,但他们没办法啊,他们只有用自己的牺牲来换取藏羚羊更少的牺牲,这是多么一种难耐的无奈啊,他们的局面和当时我们英勇的八路军打天下时的小米加步枪对抗日军有着同样的意义,因此他们同样是最可爱的人 ,也是最可敬的人,因为在他们身上同样体现着中华民族不断进取的原动力,在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是从生命上升至生灵意义上的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光辉,他们同样也体现了我们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精神:共建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他们是在那个黑色的年代啊,他们的处境是那样的无法言语,他们中有一人在漫无边际的荒野孤身生活了三年,那可是几乎与世隔绝的三年啊!当他们面对流沙侵蚀时他们身旁却空无一人,当他们面对肆虐的狂风暴雪的境遇急待救援时,他们的救援物资却因他们的同伴因遇流沙牺牲而搁浅,当他们经过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苦跋涉赶上狩猎者时,他们却只有被包围的份,他们死不瞑目啊,因为他们的身后是自己的年迈的父母,可爱的孩子,温暖的家庭和正在一只只正在不断倒下的藏羚羊啊!
最后当我们看到可恶的刽子手遭到惩罚,看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成立时,我们落泪了,我们哭了,我们失声的哭了,因为我们可以仰天长啸:伟大的巡山队员们安息吧,你们的愿望实现了,我们的藏羚羊有家了!在电影落下帷幕之时我想起一首诗:
当夕阳离去的时候总是表现出悲壮/当河水远去的时候总是表现出向往/在最危机的时候总有最优秀的中华儿女/挺起胸膛/像熊熊的篝火把寒夜照亮/在最困难的时候总有最优秀的中华儿女/耸起脊梁/用生命和热血把祖国的命运承当/昆仑峰相连着黄河涌大浪/中华民族五千年气概何等辉煌!
向伟大的可可西里巡山队致敬!
后天:
电影《后天》结尾,山姆和其他几个幸存者等到了前来营救他的爸爸杰克。纽约劫后余生的人们等到了营救他们的直升机。一个光明的结尾,一个抚慰人心灵的结尾,一个人们期待得到的结尾。像无数部好莱坞灾难大片一样,《后天》总算让我们吐出一口气,带着心有余悸的心满意足走出电影院。
看到这里,相信有人也会像我一样,悲观地在心里默念:山姆等到了杰克,但是谁来拯救我们的未来?
对资深影迷来说,会习惯性地挑剔拷贝的质量;会嘲笑冻裂楼体的严寒竟然像追踪猎物的猛兽一般,在炉火前停步不前;会诧异科考探险者居然能够把脸单独暴露在冰冻的天气下而若无其事。苛求真实在这里没有太大的意义。
因为这个光明的尾巴无非是一个象征。包括杰克和山姆,包括“大人物”们,都无非是象征。象征着人类的理智,象征着人类的未来,象征人类的短视和反省。理智让我们对灾难保持警觉,未来命悬一线,而短视使我们对灾难毫无戒备并且自食苦果。
在好莱坞大片里,每当地球和人类灾难临头,不管是彗星撞地球,还是外星人入侵,或者是致命病毒袭击,总会有一个凡人英雄,凭着超人的意志和九死一生的好运气,拯救人类于生死边缘。《后天》里没有“救世主”,在巨大灾难面前,谁也不能充当英雄,但却不乏智者和勇士,杰克就是这样一个主角。还有英国科学家莱逊。他们预见到了人类即将遭遇的悲剧性结局。在灾难片里,英雄常常是这样一些人物,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在平时与“英雄”和“勇气”毫不沾边,比如杰克,一个古气候学家。而现实恰恰如此,假如不是“非典”,谁会知道一个叫钟南山的疾病防治中心的医生?
自从“9·11”以后,美国的电影更加关心现实,也更加富于批判精神。《大象》如是,《华氏911》如是,《后天》亦复如是。批判现实主义正在成为新的主旋律。《华氏911》将矛头毫不留情地直指布什政府,剥下他的外衣给世界人民看。《后天》同样以灾难预言的方式批判了美国政府的政策取向。影片结尾,幡然醒悟的继任总结,向全世界公开忏悔,反省了过去的环境政策,感谢“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收留”了美国难民。这毫无疑问是针对美国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而做的最辛辣的嘲讽,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以极端的方式所给出的一个善意劝谏。
电影的主旨是提请每个人:关心我们的未来!片名“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无疑是一个警示——别以为灾难离我们很远,它就在眼前。
山姆得到了来自父亲的承诺,父亲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没有弃自己的儿子不顾。可是,谁能给我们的后代以承诺,为他们的未来负责?
科幻小说和电影往往有着惊人的预见力,后世的现实往往就是曾经的想像。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事实。也许是因为人类的创造最初总是植根于想像之中。登月、飞天曾经存在于遥远的传说中,今天的电脑时代、网络时代当初也只存在我们的大脑皮层中。谁敢说,《终结者》和《黑客帝国》只存在于电影中?谁敢说《28天》《28周》永远不会出现?未来的事情,谁知道呢?
⑵ 《忏悔之门》观后感,我百度停止了,只能来这儿!😭大家帮我查查!谢谢了!好人一生平安
《忏悔之门》讲述了主人公李冬梅为医治丈夫,找寻丢失多年的儿子而误入邪教,被邪教所谓“神迹、永生”之说蒙蔽,相信邪教能通过“大能”去除咒诅导致丈夫延误治疗而死。并且不顾丈夫生前好友,身为警察的张军劝阻,变卖所有家当将一切奉献给邪教组织,并一步步陷入邪教深渊。
刑法第三百条明确规定,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而《忏悔之门》中揭露的正是这样的一个邪教组织。剧中所谓的“守望主”邢海涛,为了“拉人头”发展邪教成员,利用宋文英等深受邪教蒙蔽的信徒,从最初的确定对象,到主动套近乎帮助李冬梅做家务,再到送三千元钱,一步步把善良本分的李冬梅拉入邪教的深渊。的丈夫王建国出车祸后,在医院的治疗下,本来已有逐步恢复的可能,可李冬梅在“守望主”等蛊惑下,带着王建国出院接受“守望主”的“祷告”。一直为大哥四处求医问药的张军看到李冬梅如此行为愤怒不已,不过已迷失心智的李冬梅听信邢海涛等人所谓的“警察都是魔”、“张军就是她们家的咒诅”等说法,将张军赶了出去。李冬梅想办法逃出张军视线,继续听信所谓“主神”的“恩典”,并让王建国喝下“守望主”给的“圣水”,张军赶到希望能够阻止李冬梅鬼迷心窍的做法,但王建国喝下“圣水”之后口吐鲜血而死,在邢海涛等人的教唆下,李冬梅认为张军就是害的她们家的“魔”,并蛊惑李冬梅变卖了所有家产,全部奉献给邪教组织。执迷不悟的李冬梅真让人痛惜!
《忏悔之门》通过李冬梅被邪教残害的悲惨命运,控诉了邪教组织贪财害命的违法犯罪行为,揭露了邪教特征,让我们进一步认清了邪教危害,从而从思想上建起一道反邪教的防火墙,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对世界来避免邪教组织对自己的侵害。邪教是文明社会的精神毒瘤,它以各种异端邪说控制人的精神,毒害人的心灵。由于邪教大多披着宗教的伪善面纱,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迷惑性,人们不容易发现其邪恶本质。通过《忏悔之门》的热播,让越来越多的人们看清了邪教的丑恶面目。“珍爱生命,远离邪教”,“严惩邪教犯罪,绝不手软”,将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
⑶ 2012 电影 观后感
唯有我们能够拯救自己
走出影院,冬季夜晚的凉风吹在脸上,猛然间感到了脸上的热度。影院空调的功能良好,而我血液比往日快速的多的流动,更是身体热量增加的原因。这热度,就来自刚刚看完的美国大片《2012》。在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我的呼吸几乎一直在绷紧。但我的心也一直在激动中感动。
对美国,不是很有好感,因为自己的父辈曾经与美国人在朝鲜战场血肉相拼,无数中国军人在那场战争中流血,牺牲。也因为从自己青春时期起,就见过太多美国对中国的羞辱。
但这不代表自己对美国的一切都拒绝,如果是美国的优秀的一面。
2012》,就是这样一部可以代表美国优秀一面的电影。
影片是灾难片,这是美国人早就拍的烂熟的一种电影,我也看过别的美国灾难大片。但这部片子,确实从内心深处打动了我。
这部片子,几乎集中了灾难片的所有元素,特大地震,超级火山,超级海啸,毁灭整个人类的大洪水,陆地的下沉与崛起,地球磁场的倒转,城市的毁灭,无助的人群,可能是我见闻有限,反正能把这么多灾难元素集中中在一起的灾难大片,记忆中好像没有,大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电影《日本沉没》,灾难元素的集中度稍可与《2012》相提并论,但也远远不及,场面与特效更不能同日而语。看这部影片,你很少能有平静观看的时候,眼睛里随时都是惊天大灾难,所有的思维都在随着影片故事情节和主人公的命运在转动。
但这些,只是让我激动的理由,而不是让我感动的理由
我的感动,来自于片中的那种人性的光辉。人性,这个词用于评论电影实在是太多了,多到了泛滥,但我还是要说,这部片子,最让我感动的,是人性。这种人性,是博大宽广,是勇于付出,是为了他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不是狭隘自我,不是自私自利,不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在《2012》里,我可以看到人类生命和人类文明的脆弱,那么健美的身躯,那么精美的建筑,那么温情的感情,在大自然狂暴的力量面前,显得如此无力,几秒钟,或者几分钟,在地震、火山、海啸、超级洪灾面前,都消失的无影无踪。但我也看见,无论是在什么样巨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类,或者说作为人类代表的影片主人公一家,还有那些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平民百姓的人,都在灾难面前表现出了人类的尊严。美国总统在灾难注定来临的时刻,选择留在美国与自己的人民在一起直到最后时刻,“船长不愿丢下正在沉没的船,这是他高贵的选择”,影片中那位美国官员对总统的评价,我完全赞成。在超级洪水袭来的最后时刻,那些掌握着方舟外几万人命运的全世界各个国家的领导人们,在瑞得里安博士“我们都是人类的一份子,人类的文明就在与互相帮助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如果我们今天放弃他们,那么即使我们生存下来,我们怎么去面对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又怎么去面对他们的孩子”的激切演说下,一致同意打开方舟大门,无数人欢呼着冲进方舟。那一刻,不管是是什么人,不管是什么政治立场,我想,都会在心中刻下一丝温馨。
而那些普通人,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作出的奋斗和努力,更值得我们投以尊敬的目光。男主角杰克,为了让自己的一家人得到进入方舟的船票,驾着车疯狂地跑,从黄石国家公园跑到了拉斯维加斯的机场,在漫天黄石公园火山爆发的巨大烟火中找到沉迷于要和地球共存亡并且快死了都不忘记自己是第一个宣布地球完蛋的那个疯狂家伙,又在陷入巨大的裂缝后爬出来追上正在起飞的飞机,经过了飞机原本说要在中国南海迫降最后却在中国西藏降落的戏剧性经历,终于在那位好心的中国方舟工作人员天庆的帮助下全家进入了方舟。当杰克在影片最后,终于解除了方舟尾部的机械故障使得方舟顺利开动,一家人悲喜交集拥抱在一起的一刻,我想,作为平凡人的杰克,在这样的巨大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同样巨大的勇气,应该说不上是为了什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即使他的做法恰好做到了这点)。他和瑞得里安博士不同,博士确实是一个全人类共同利益至上的理想主义人物,而杰克,在寻常时期在一个为生活而奔波的小人物,在危险来临时,他的无比勇敢和智慧,都只是为了自己的亲人。但谁能说,即使只是为了自己的亲人,他的这一切举动就不值得我们感动,并且值得我们向他致敬呢?又有谁能说,他的一切举动,不是博大宽广、勇于付出和为了他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光辉人性呢?
我喜欢杰克,理解杰克,因为我是一个和他一样的父亲,一个和他一样有着自己孩子的父亲。当儿子要和他一起去排除方舟尾部故障时,他不准儿子和自己同去;而当儿子悄悄跟来被他发现后,他所做的是更加努力的做自己的事情,因为他知道,要让儿子活下来,他已经没有了别的选择,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排除故障,否则,他活不成,儿子也活不成。可以让自己去死,但绝对不能让孩子去死。因为,他是孩子,而自己是父亲。
这一幕,也出现在俄罗斯人尤里的身上。尤里是商人,浑身充满着铜臭味。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也不乏令人佩服之处。尤其是那种临危不乱的风度,颇有“带头大哥”的气质。飞机迫降西藏,几个人为了是否等待飞行员米沙而在豪华车里争执不休,眼看着再不将车开出飞机大家全得完蛋,尤里一声大吼“闭嘴”,压住所有人,随后大家将车开出迫降中的飞机,结果虽然飞行员萨沙遇难,但绝大多数人的命却保住。从事态发展的结果看,尤里的做法虽然对萨沙不公,但却是正确的,两害相权取其轻,尤里的当机立断无可指责。在方舟大门即将关闭,几万人将被抛弃的一刹那,看着两个哭泣的孩子,尤里大吼一声“跟我来”,带头冲击方舟。当方舟大门打开后,尤里不是自己先进方舟,而是拼命的先把两个孩子送了进去,最关键的时刻,眼看大门即将关上,而自己还有一个孩子却爬不上门,尤里做出了最后的选择:他用尽全力,举着孩子的脚奋力往前跳跃,孩子的手终于抓住了方舟的门板,而尤里的的跳跃之后,脚下就是无边的悬崖。。。。
还有那位飞行员萨沙,一个英俊硬朗的俄罗斯男人。在飞机迫降的最后时刻,他拒绝了别人要他一起撤离的劝告:“我必须等飞机上所有的人都下了飞机再走”!“那你呢”?“我没事”!他几乎是吼着说出了这句话,他也果真做到了。当所有人都撤离飞机后,他驾驶着的飞机,没能停住,滑下了悬崖。。。。飞机上,有将他的爱人夺去的尤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救了飞机上所有的人,包括他的情敌。萨沙,一个俄罗斯男人,真正的男人!当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时刻,他的嘴角,应该是带着一丝微笑吧----自己的爱人吧,还活着。。。。。。
在杰克排除故障,和儿子紧紧拥抱在一起的那一刻,在尤里奋力一跃,将儿子送上方舟的那一刻,我想到了自己的女儿,想到了在自己双脚骨折的那一天,女儿把自己最喜欢吃的零食带到医院,还给我带来了《读者》,说,爸爸最喜欢看这本杂志;想到了在自己卧床不起的那几个月,女儿每天早上起来给自己煮好面条端到床头;想到了因为受伤后脚冷,女儿端着对她来说太重的一盆热水给我烫脚的一幕幕。。。。。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都是渺小的。在巨大的自然破坏力前,我们都是无力的,唯一能拯救自己的,除了方舟,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天性中光辉灿烂的人性,是为了亲人和朋友不惜付出一切乃至生命的英勇。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一切,我们也才能够拯救自己,我们也才能够拯救人类和文明。
⑷ 求一篇莫扎特传的影评,2500字
看完《莫扎特传》,我心情伤感中带着激动,要不我怎么写下这么长一个影评的题目?这是一部莫扎特的传记电影,更是一个音乐巨匠在人间被摧残的记录,又是一类人的缩影,他不是一个人,他是那么多英雄的化身,他们让人类的生活充满趣味和色彩,却又让凡人们感到惊惶失措,他们的才华和性格造就了他们的成就,同时也让他们陷入轮回般的天才...... 影片的开头真是有点滑稽——美国式的幽默强加在欧洲的典雅上,真是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但是导演的叙述角度到很特别,是从一个穷其一生来毁灭莫扎特的人的口中来讲述这个天才的故事。也许,爱一个人和恨一个人一样,需要同等强烈的感情,敌人的叙述原来最动人,更震撼。
故事的开始:一个已经垂暮的宫廷乐师,向前来听他忏悔的牧师演奏自己曾经流行一时的音乐,可是,年轻的牧师尴尬地说自己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乐章。老人叹了一口气,弹起另一段乐曲,牧师马上兴奋的跟着和起来:“啊!先生,我听过这一段,可是我不知道你就是那伟大的作曲家!” 老人又叹口气,幽幽的说:“这不是我的曲子,而是莫扎特的,我谋杀了一个天才。”于是,故事从老人的回忆开始展开……
从小喜爱音乐的安东尼奥向上帝许愿说,如果你让我走上音乐的道路,我愿意一生一世服侍你。 于是,第一个奇迹出现了——他那只知道赚钱的商人父亲有一天被食物噎死了。他得以逃脱了家族事业的束缚,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追寻他的音乐伊甸园。最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宫廷乐师,成为奥地利皇帝的宠臣。一切都那么顺心如意,世界似乎那么地美好。直到有一天,一个叫莫扎特的年轻人的出现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年少的莫扎特那么轻狂不羁,甚至还带点神经质。他整天沉迷于舞会和年轻漂亮的女子当中。但是他的音乐,却永远带着孩子般的天真无邪,让人一听入耳就难以拒绝。开始,安东尼奥以为莫扎特只是因为勤奋用功才得到如斯成就的。可是当他看到莫扎特的手稿上一点涂改的痕迹都没有,浑然天成简直就像直接从头脑中誊写下来一般时,他愤怒了,他质问上帝:为什么我那么依赖你,你却选择了他作为你的乐师?而我,只有肉体而已。我要向你开战,我要尽我所能, 毁灭你的天才。(From now on we are enemies, you and I. Because you choose for your instrument a boastful, lustful, smutty, infantile boy and give me only 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the incarnation. Because you are unjust, unfair, unkind I will block you, I swear it. I will hinder and harm your creature on Earth as far as I am able. I will ruin your incarnation. )安东尼奥与莫扎特的战争,实际是安东尼奥与上帝的战争。
天才不会因为诅咒而停止脚步。不久莫扎特完成了著名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那华丽的音乐使安东尼奥惊叹不已。可是,这时第二个奇迹出现了,奥地利的皇帝突然打了个哈欠,并在中途退场了,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场歌剧有四场,对庸俗的统治者而言实在太长了。天才的莫扎特失望极了,在皇帝其他宠臣们的排挤下,他的剧本只有到比较低级的剧院演出。他与房东太太的女儿结了婚,他的父亲也到了维也纳。可是他的父亲和他的妻子并不和睦,父亲最终离开了儿子的家庭,独自归去,终老一生。也许因为事业的不顺(安东尼奥还使手腕让莫扎特的歌剧《唐·爵凡尼》只能演出5场),家庭的失衡,现实的痛苦驱使莫扎特总是不停的写, 不停的喝酒,不停的享乐来麻醉自己。天才的生活大多如此,如果他们得不到现实的承认,就只有活在自己的冥想世界里。终于,穷困潦倒的莫扎特在剧院的演出中昏倒了,他的精神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此时,暗怀鬼胎、预谋已久的安东尼奥巧妙地利用莫扎特父亲生前用过的黑面人面具来到莫扎特的家门前,要求莫扎特为他做一曲《安魂曲》。此时此刻在莫扎特的眼中,面具就代表着死神,潜意识里《安魂曲》完成之日就是他大去之日。安东尼奥狂妄地向上帝宣告:我要你的天才在自己谱写的《安魂曲》中入葬。可是,在天才生命的最后的一夜,安东尼奥却被莫扎特流光溢彩、震古烁今的天籁般的乐曲所折服,跟他一起完成了《安魂曲》。天真的如孩童的莫扎特跟他的敌人说:“啊!你一直对我这么好,我以为你不欣赏我,可是现在只有你还在我身边。”安东尼奥那时的表情闪过一丝尴尬,但是毋庸质疑安东尼奥虽然没有得到缪斯女神的眷顾,却得到了周瑜一般对音乐高水平的鉴赏能力,以及对音乐癫狂的热爱与投入。
在一个薄雾弥漫的清晨,这位伟大的作曲家——4岁写出第一首协奏曲,7岁写出第一首交响曲,12岁写出第一部歌剧的神童、天才、上帝的宠儿无声无息地如流星般陨落,被草草埋葬。可是,他的音乐, 象孩子一样的天真和热情的音乐,歌颂真善美的韵律却永不消失,一直在空气中飘荡到今天。
《莫扎特传》 是在1984年9月发行,曾获得第5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我们现在看到的是2002年的DVD导演剪辑特别版。导演是米洛斯*福尔曼,莫扎特的饰演者汤姆*赫尔斯默里(TOM HULCE)是美国著名的舞台剧演员,尽管他极好的展示莫扎特的优雅与单纯,但是他仍然被安东尼奥的饰演者FRANK MURRAY ABRAHAM的光辉给遮住了。FRANK凭借这部影片获得了第54届奥斯卡最佳表演奖。大鼻子的FRANK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虽然只是配角,而且在该片中的表演含蓄,但是却整个表演光芒毕露,每一个表情都恰到好处, 让人深深折服,叹为观止。在对牧师的陈述中,他陶醉于莫扎特美妙的音乐中,表情是那样的真挚和渴望。他最后居住在疯人院,一直生活在忏悔中,当他结束他的故事,让人推着他的轮椅经过那些病人的时候。他的手,轻轻扬起,似乎在指挥,又似乎在说:“一切都结束了,我的音乐终于在时间的长河中流逝,被遗忘。可是,我的朋友莫扎特,你的生命虽然短暂而痛苦,你始终都是那个被记住的人。而我的生命却是那么冗长那么乏味,上帝对我们始终都是公平的。”他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在简单中透露出深远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作为音乐电影,不可不提的就是它的配乐。莫扎特的乐曲与影片配合得天衣无缝。当他年轻的时候,有欢快的波尔卡陪伴他度过舞会时光。他几部最负胜名的歌剧都在电影中出现,包括《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唐·爵凡尼》以及人生谢幕的最后的歌剧作品〈魔笛〉。在电影的结尾,美丽明朗的咏叹调突然转为阴沉晦暗的〈安魂曲〉,天才莫扎特就在他最后的作品的陪伴下静静离开了人世。
严格说来,这部影片并不是严谨的历史人物传记,而是一部通俗幽默的作品。在这部片子里, 你看到的莫扎特并不是历史中的那个用音乐谱写生命的活生生的人,而是一个来自天国的音乐精灵。他只是把上帝的音乐作为馈赠的礼物带到人间,送给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但他并不为世俗所容忍---太美的和太丑的都是人们所唾弃嫉恨的,只有中庸者可以长命百岁,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当他的使命完成后他就应该如天使一样重新回到上帝的身边,沉睡在白云的臂挽里。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部影片也是安东尼奥和上帝的两个人的战争,他要毁灭上帝的音乐,最后他失败了;他得到世间的荣华,可是当生命即将结束时,所有浮华的名利都将归于尘土。他忏悔道:“平庸的人活下来了,而我崇敬的莫扎特早就死了。” 他跟上帝和解了,承认了莫扎特的天才,承认了一切美丽的东西,即使一时蒙尘,也有重见天日的时候。而事实证明了他所做的一切,都只不过是徒劳——他可以扼住天才的喉咙,但却不能堵住世人的耳朵……
天才在〈安魂曲〉中涅磐永生!
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美术指导、最佳音响、最佳服装设计奖,恺撒奖最佳外语片
⑸ 急!!!《一个被13所学校开除过的学生的忏悔》的观后感
胡斌,来自甘肃兰州市,今年22岁。在没学《弟子规》之前,是一个很不听话,家长很头疼的年轻人。我记得很清楚,五六岁时爸爸妈妈闹离婚打架,我竟然就会拿着剪刀扎我爸爸。到了上学的时候,我在学校里打架、抽烟、喝酒、逃课、旷课,欺负老师。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就要在教学楼跳楼,唯恐学校不乱,搅得整个学校不得安宁
检举 从上学到辍学,先后被十三所学校开除
我叫胡斌,来自兰州市。曾经是一个不好好学习、爱玩游戏、整天打打杀杀甚至打骂父母危险分子。由于从小家庭不和睦,父母经常吵架、打架,我从小就不听话。上四年级的时候,我曾经在学校要跳楼,折腾得整个学校不得安宁。我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希望我在最后,只要不影响其他人,睡觉都行。我打架抽烟喝酒,逃课旷课欺负老师。哪个学校都不要我,升级的时候,班主任也不要我。
我妈没办法,只好让我回姥姥家上学。去姥姥家还是不好好上,又被开除。我爸爸又愿意给我最后一次机会,让我去爷爷家,爷爷家还是不好好上,又开除。基本上一个学期一个学校,总共被13所学校开除。
我不上学的时候,刚刚15岁。我当时高兴死了,我妈妈说你不上学了也有时间把字练一练。我说,我好不容易不上学了,你再也别让我学习了。我多么不容易呀!我这么捣蛋,我就是为了不上学。我妈妈看说什么也没用,让我去吃苦。叫我去卖报纸,公交车卖票。我肯定是受不了,钱不够,我就接触社会上的人。我从小也是在这种环境长大的。我家里很多长辈就是社会上的人,而且在我们当地,名气特别大。我们出去坐车,吃、喝、玩不给钱,也没人敢要。我整天就是吃喝玩乐,晚上就是和朋友结伙去打架。去砍,去群殴。
在我上私立学校的时候,看周润发的电影对我的影响也挺大的。宿舍里就给我们放《古惑仔》,我们都爱看,觉得就应该这样学,这样多潇洒,整天打架多厉害。把打骂父母欺负老师当成时尚,当作光荣。你敢打你爸爸妈妈吗?你敢欺负老师吗?但是我现在发自内心地向我爸爸妈妈,还有13所学校的老师校长认错,我在这里给这些我对不起的人鞠一躬。对不起,我错了。
被网络毒害,身心严重受损
后来出事了,一个整天跟我混的朋友死了,19岁。我妈妈知道后就想尽一切办法先让我离开兰州,到北京。她给我一些学费,让我在北京学习。但是我到北京就把这一千挥霍掉了。没办法了,我到一个姐姐的北京酒店打工。还是特别傲慢,也特别散漫,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最后弄的很难堪,我就走了。
因为那个时候我已经野了,从小长辈对我溺爱,要什么给什么。我说我想吃东西,不想买,就直接拉一车到我家门口。我说想去哪儿玩,天天带我去。你想让我学习,不学;让我工作,什么工作我也不想干。
我在北京接触一帮朋友,都是17,18岁,就开始使用不正当的手段挣钱了。那个时候,那个时候我在网吧玩游戏网吧里的人都认识我。我一进网吧都喊我的名字,谁都打不过我。在游戏上浪费的精力、金钱也特别多。我玩游戏的时候,不允许我妈妈给我打电话。因为我认为玩游戏最重要,父母家人全部给我靠后。我还专门玩那种花钱的游戏,免费的不玩,没意思。我身边的朋友全都是游戏高手,还有做黑客的。
可是,这个游戏不玩进去还好,玩进去连家庭都毁了。我有一个朋友闹离婚,不要房,不要车,孩子也不要,就要游戏帐号。还有的妈妈都四五十岁了,迷上“偷菜”,半夜三四点钟起来说,忘了偷菜了。就把自己弄成这样。
我在玩游戏当中的体会也是这样.那时候不懂事,只要不困,我就是无休止地玩。而且那时候我就挣钱了,而且是躺着挣钱。每次玩游戏,我先 去超市购物,把一个礼拜吃的采购齐,放到冰箱里,晚上把冰箱摆在电脑旁边。就这样,一个礼拜,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在那儿玩。那时候的感受是,一个礼拜吃完了,接着买,回来继续玩。我整天学成年人,天天KTV。现在给我带来的是什么呢?我17,18岁身体就完蛋了,有的地方莫名其妙地溃烂,我现在眼睛是严重近视,看大家都是模糊的。我的脑子现在没有记忆力了,刚说过的话我就不记得了,我现在有时候站都站不住。我去秦皇岛,有一个医生给我看,说我现在22岁,连60岁的身体都不如,我后悔有用吗?
我想对还在网吧的年轻人说,你们玩游戏可以,但是这是要付出代价的。孝经上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不敬。你这样伤害你的身体,这是不孝。
妈妈用《弟子规》教育呼唤他回头
在北京生活的时候,妈妈的电话一个我也没接过,她给写我写信我也没回过,找人代话,也从来没有理会过。有了女朋友之后,女朋友要什么买什么,我就把妈妈忘记了。在北京6年,挣的钱一分钱都没给过妈妈。甚至,我和朋友在北京环路上飙车,好几次差点没命。后来,我妈妈给我发的信息说,儿子,你回来吧!妈妈给你找了一个好工作,有稳定的收入,你回来。我是回来了,但是我不是为信息回来的。我一想6年都没有回家了,我想见见我的哥们。
回到兰州先找哥们吃喝玩乐一通,四天后我妈妈都不知道我回来了。我把身上带的钱全部挥霍掉后,着急了,没钱了怎么办呢?这才想回家,目的是找妈妈骗钱,骗点路费,赶紧让我回北京,回北京我就又有钱了。
我妈妈就过来接我。我妈妈接我的时候,走在路上是手拎着我,我在马路上一把就把我妈妈的手给甩开。我觉得特别丢人。但是,现在我学了弟子规,我整天搀着我妈妈走,我骄傲我有这么好的妈妈。 当时我妈妈说你听我的话,我给你放一个光盘,你把这个光盘看完,我给你钱。我说,行。因为当时我没辙了,我就想要钱,就想回北京。不就光盘吗?一个小时看完,我就可以走了吗?我妈妈给我放的是什么呢?就是传统文化,是弟子规的讲座 当时我就看懂了一点,里面有一段话说的是,人的命是可以改变的。看到这里我就特别感兴趣,我就问我自己,我现在所遭受的罪,我所付出的一切代价到底是为了什么?我在北京这一段时间的生活,我真的什么都不缺,我真的什么都不少,什么都能满足我。为什么我感觉不到一点幸福和快乐。我说,妈妈人的命运真的可以改变吗?我妈妈说,真的可以改变,只要你想改。她就又给我看了一个光盘,还是《弟子规》讲座。这张盘一放进去,我整整看了三天三夜。我一下子就恍然大悟,原来人可以活的这么好,原来人可以这样活,我活错了。我就给我妈妈说,我想改,我也想学弟子规。
到养老院当义工
我就想,我22年没有听妈妈的话,现在我豁出去一段时间听妈妈的话,看我会是什么样子。这才半年时间,我真没想到我能当老师,我做梦都想不到。包括曾开除我的那十三所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他们肯定感觉像是做梦。后来我妈妈让我去做义工,我又想不通了。我觉得像我这样的人,没有文凭也没有学历、技术,不干歪门邪道我就挣不了钱。我说,《弟子规》是好东西,是应该学,但是我学你能让我得到什么。你能让我像在北京一样有钱吗?我以后要成家,我学《弟子规》能学到吗?当时特别在乎得失,就是想要就是想得。而我妈妈说只要你按照我说的去做,你全部都能得到。我一听这话,我就跟我妈妈杠上了:好,我去做,得不到再说。当时我也没想过,真没想过能得到这些。从小我和谁都对立,想把他们推翻了。结果后来我去敬老院做义工,全部的脏活都我干。干到一个月的时候,我就发现我有变化,爷爷奶奶干活都是背着我,倒个垃圾,倒个水,都是他们偷偷地,趁我不注意去倒。因为他们一倒我就立马抢过来了。结果后来很多的工作,全部来找我,而且给的工资特别高。哎呀,当时我一下子才明白,原来我做好人也能挣钱。想想自己走的弯路,把身体毁成这个样子,当时我就难受坏了,我这几年真的白忙活了。所以后来我就一直坚持在那里做义工。我做义工四个月的时间,人家不给一分钱,我一天都没有迟到过,我踏实、我高兴,我真正的体会到什么叫快乐、什么叫付出。我的爷爷奶奶已经去世了,没想到我得到几十个爷爷奶奶,拿我当亲孙子。给我兜里装花生,当那个花生到我嘴里的时候,觉得比吃的那个膨化食品有价值多了,我才知道什么叫做价值。 后来有一个长辈让我学驾照,学会了给他当司机。这个消息传到敬老院爷爷奶奶那里,爷爷奶奶拿着钱往我妈妈那里送。有一次搞卫生扫地的时候,后面有一个爷爷奶奶在我后面说,小胡这个孩子太好了,我要把我的孙女嫁给他。我妈妈真的非常有智慧,找工作,给钱的,介绍对象的全部都让她谢绝了。我妈妈让我把心静下来,就让我好好的做义工。
变成孝子 感受人生的幸福
我小时候最讨厌学习,现在发自内心地意识到我最欠缺的就是学习。我给我妈妈磕头认错,给我妈妈洗脚。我现在给妈妈洗衣服都觉得幸福。我现在最幸福的时候,就是和我爸爸妈妈在一起,我能看到他们整天乐呵呵的在一起,我就高兴。
我看完盘第三天之后回去给爸爸洗了一件衣服,我爸爸不相信,就满屋子找我妈妈,说你妈妈是不是回来了,衣服谁洗的。我说是我洗的,爸爸说我相信是鬼洗的都不相信是你洗的。过了一段时间,我爸爸觉得我真的变了,他就问我:你爸20多年没把你教好,什么东西几天把你教成这样?我说是弟子规。我爸爸说你把弟子规拿过来,我要研究一下。我舅妈看到我的变化,也把弟子规全部带回去给我的弟弟妹妹学。
弟子规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说你身体不好,身体有了损伤了最伤心的就是爸爸妈妈。学完之后,我的心变了。 一次我妈妈在房间里睡着了,门没有关,灯是闭着的,周围比较乱,我就想把门关上。结果把妈妈给吵醒了。我妈妈一下子起来说谁呀,因为灯是闭着的,看不清是谁。我说是我,妈我关门,没事。我妈妈睡了以后,我进到里屋,眼泪就下来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想了半天才想明白了:我把我妈妈吓着了,我说以后这门不关了,我就是站一晚上岗我都不能把我妈妈吵醒。
后来我爸爸可能是看到希望了。这次我来汇报,我爸爸头一次请我妈妈吃饭,掉着眼泪。他们一直是在闹离婚,只是手续没有办。为什么婚没有离,就是因为我妈妈怕我被别人看不起,忍了22年。我爸爸说真的没想到,你还能把儿子救回来,就凭这一点我们不离婚了。所以,弟子规让我现在得到了一个美好的家庭,以后我要好好地孝敬我的爸爸妈妈,还有我的家人。真的,谢谢大家!
《弟子规》也让我对自己做出很多反省。我去深圳的时候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幼儿园一个五岁的小孩墩在墙脚里,一直在那里哭,说她感冒了。老师说你为什么哭啊,是不是因为药太苦。她摇头说,不是。她说感冒了,怕我爸爸妈妈担心。她才五岁啊!这个小姑娘是学弟子规的,这个幼儿园是传统文化的幼儿园。当时我就问我自己,胡斌啊,你说自己有什么好狂的,你还有什么好傲的,还出去讲义气,讲哥们,出去砍人,你连爸爸妈妈都不爱,连生你养你的人都不爱,你跑出去谈这个谈那个,那不是扯的吗?古圣先贤也说了“不近其亲,而近他人者”,那人有病,有问题啊。
学完弟子规,我对妈妈说的第一句话,我当初那么不孝敬你,我还有什么脸给你做汇报,我还有什么脸给大家做汇报,我惭愧死了。上次陈老师说,希望我把学习《弟子规》的感受用简单的话做一个总结。我就写了那么几句,说的不好,也请大家多多指点,这是我自己写的: “弟子规让我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弟子规让我懂得了人生价值,弟子规让我明白了幸福的人生。因为我身体现在不行啊,我活多久也不知道,只要能在有限的日子里,为人民作出有意义、有帮助的事情,我胡斌此生无憾。”在这里我也谢谢大家,谢谢在座的各位,给我这个机会,给我做忏悔的机会。谢谢大家!
⑹ 少年忏悔录观后感作文400
开学不久,学校就组织同学们观看了《少年犯忏悔录》,希望我们遵纪守法,不要走上犯罪道路。听了三位少年犯的忏悔,我陷入了深思。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人天生就是个坏人。旧如片中的王玲宝(化名),他就是因父母离异,爷爷的过分溺爱,疏于管教,再加上受电影、网络等不良影响,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而片中的另一位少年犯则是因家中贫寒,又虚荣,受坏人利用,沉迷网吧游戏,后因坏人上门寻衅滋事,失去理智,有坏人打斗,误伤他自己的奶奶。
21世纪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先进的电脑、花花绿绿的网页、让人看了眼花缭乱的网络游戏、各式各样的电视电影……这些东西在给我们提供了方便,供我们享受的同时,也在向我们传递着许许多多不良的信息。其中,有许多网吧游戏中那些血腥、暴力、色情……的场面,对我们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危害。除此之外,许多人为了大游戏而逃学、旷课,即便是待在教室中,塞满脑子的也全是游戏中的画面,有的甚至偷家人的钱上网吧,更有的人为了去打游戏而去抢劫……这样怎能学好知识,健康成长?而往往沉迷于这些游戏之中,就很难自拔了。片中的三位少年犯,有两位之所以会走上犯罪道路,和网吧游戏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老师、家长总不断地嘱咐我们、教育我们:千万不能沉迷于网吧游戏之中啊!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1年与网络有关的犯罪占总犯罪率的0.6%,2002年增加到7%,2003年为13%,2004年达到了21%!另有数据统计:目前我国网络游戏用户为2000多万,其中进90%为青少年,有260万是网络游戏成瘾少年,并且这个数字每年一50%的速度增加!着一个个统计都使我触目惊心!2003年2月,湖北一个16岁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半夜持刀砍伤母亲,抢走8000元钱。2003年3远,湖北一个14岁少年因网络游戏入魔产生幻觉,从4楼跌落身亡。一名沉溺网络游戏虚拟世界的13岁男孩,站在一栋24层高楼顶上,纵身约起,想大海“飞”去,去追寻游戏中的英雄朋友……看着这一则则令人痛心的新闻,怎还有那么多的人没能觉醒?我真搞不懂,那些游戏真的那么好玩,能使那样多的人茶饭不思?我真的不明白!也许我没有试过,不了解,我也不想去试,我何苦要自毁前程呢?网络游戏就如毒品,一旦成瘾,就难戒了。
我的身边也有许多爱玩网络游戏的同学,有的甚至在临近毕业考试的复习课上,也津津有味地谈论着。他们之中会不会有人也成为下一个网络游戏悲剧的主角?最好不会有。同学们都嘲笑我什么游戏都不会玩,但这却成了我的骄傲——不是吗?在千千万万的人都掉进了网络游戏的陷阱时,我挡住了诱惑,这难道不值得骄傲吗?
我要紧记网络沉溺社会问题研究学者张春良同志的话:“网络游戏不仅制造’网络成瘾‘的现代传染病,荒废玩家学业和工作,让社会付出极大的治理资本螟害传播暴力,色情,邪魔等有害文化,歪曲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甚至葬送一代人的未来。”
因不良网络游戏而导致的自杀、彻夜不归、离家出走、偷窃、抢劫……的事件连连发生,我不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因此,我杜绝不良网络游戏!
⑺ 电影城南旧事观后感
《城南旧事》以它那清新和隽永的散文叙事镜语表现了一个时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叙事人,但由于她的年幼,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层语意欲望对象缺席的象征意味,从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会行为承担责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编导有意让真正的叙事人即成年后的“小英子”(也可说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与被叙述的故事拉开时空距离,使影片的叙事风格笼罩了一段惆怅、朦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开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学着骆驼咀嚼的模样,这不仅反衬了她内心的天真和童稚,更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叙事视点。全片大多数镜头是以小英子的低视角的主观镜头拍摄的,这样,随着小英子那纯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离我而去”的伤怀情绪显得尤为真切,同时也显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从影片的内容上看,故事中所讲述的人物命运可以说是相当凄惨的,但语调还是相当温婉。如秀贞发疯了,是因为与她相好的大学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导演是用秀贞那哀伤的画外音讲出来的,镜头在当年曾居住过这对恋人的房屋内缓缓地移动,那朱红的被剥落的墙壁和窗户仿佛烙下了他俩情感的印迹。这些都为影片提供了丰富的视听想象空间,使观众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绪之中。
秀贞与那大学生的自由恋爱为宗族礼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却作为耻辱扔到齐化门,直至母女俩相见后去火车站,以至最终惨死于火车巨轮之下,似乎是那个社会给她们安排的必然归宿。影片为了表现这一悲惨的人物命运,精心拍摄了雨夜送别的场面,让火车烟囱冒出的白烟吞没了整个大远景的镜头画面,大雨中,给母女俩送行的小英子晕倒了。画外传来买报声的叫喊:瞧一瞧,母女俩被火车压死了。导演在这里没有让小英子幼小的心灵承受太多的打击,也不想让她纯净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尘,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后,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相反,在表现年幼的妞儿和小英子相互关爱和体贴上,导演却有意依仗各种视听形象的延续和积累,来渲染内心情感氛围的弥漫和扩散。通过四次拍摄藤箱里的小油鸡和荡秋千的镜语抒写,刻画了她俩内心的童真纯朴、伤感失意、离愁别恨,以及辛酸孤独的种种情愫,这种情感一直贯穿在影片那舒缓而又沉静的节奏感中。正因为如此,小英子离别时的愁绪叠化在《骊歌》的旋律中,想恋着那荡悠悠的秋千,想恋着那毛茸茸的小鸡。在她那回瞻留恋的目光里,辗转出一种沉重的叹息,滋生出一种纤美而又忧伤的诗意,正如影片中那屋檐下的夜雨,荡涤成水圈,成涟漪般的弥散开来。
如果说影片的上半段落,小英子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残酷的现实只是新奇,那么到了下半段从小英子在病床上苏醒开始,却是一场梦魇的逃脱和突围。从这以后,小英子开始成熟起来了,她也逐渐领会到了世间的复杂与苦楚。
世界对于天真纯朴的小英子来讲。本应象海跟天那般绚丽多彩。在影片中两次出现吟诵《我们看海去》的片断就鲜明地寄予导演的这一主观愿望。
在荒草园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蔼而又憨厚的小偷。萦绕在他俩头顶上的乌鸦的嘶鸣和聒噪声似乎就昭示着一种宿命的悲剧氛围。
从小英子和小偷的几次交谈中,我们知道小偷是好人,社会现实却逼良为盗。传统的文化教养和不堪负荷的生活压力导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双重分裂,使他在偷盗别人钱财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苦难。
可在小英子那纯洁善良的目光背后,她不经意间又害了小偷。她把一尊小佛像(这可喻指小偷寻求出路的内心需要)送给了一个摇拨浪鼓的便衣警察,却成了小偷被抓的一个依据。在小英子含着泪花的眼里,又一个朋友离她而去了。在她还来不及忏悔的心灵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伤痕。正为著名诗人北岛在《触电》中写的那样: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
当善良的小英子内心逐渐浸染着人生的苦楚和忧伤时,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连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静地离去,化作台湾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亲的墓地里六次红叶叠化的镜头,无疑将影片贯穿的离别主题推向了高潮,接着宋妈告别了小英子一家,骑上丈夫牵来的小毛驴儿回家乡去了,留给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儿女的落寞与孤独。
这时的小英子趴在马车后坐上,含着泪花无限依恋地挥别了她童年时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巢穴。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影片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影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但这又不尽然,因为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旧事”已经不可能是原来的事情了。她有着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想象中的“城南旧事”,是他们记忆中挥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们情感深处发酵过的一坛陈年老酒,所以他们用自己的心滋润着孕育着那段“城南旧事”。
他们所描述的那个“大时代的小故事”,不再是以痛心疾首的忏悔意识来追忆,而是以一种豁达从容的祥和心态来体味。所以影片中许多的生活细节都洋溢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难得的温馨:象学校的阵阵钟声和孩子们的阵阵歌声,还有那辘轳井,那水车,以及在烈日下吐着舌头的狗和那条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经过他们的艺术渲染和升华便有了生命。
当我们随着影片中的人物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各自命运时,你会惊喜地发现:随着“一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http://www.hzcyzx.net/bbs/dispbbs.asp?boardid=11&ID=930
⑻ <<忏悔无门>>读后感(六)
[<<忏悔无门>>读后感(六)](七)美国梦 笼中之鸟刚从英国回来,李春平就收到了克劳迪娅的消息,答应他以做她儿子的身份把他办到美国,<<忏悔无门>>读后感(六)。李春平欣喜若狂,克劳迪娅也正派人来中国给李春平办各种出国手续。
李春平继续享受着静楠对他的全心全意的爱,全心全意照顾他那条即将断掉的腿。而他也没告诉静楠任何一点关于克劳迪娅即将把他办到美国的事情。静楠正憧憬着美好的生活,李春平也答应再也不离开她了,读后感《<<忏悔无门>>读后感(六)》。。。
一天晚上,李春平突然告诉静楠他要去美国了,无论静楠如何哀求,以死相逼,李春平已经被和克劳迪娅在一起所能享受的财富、地位、尊严冲昏了头脑,头也不回的离开他和静然生活在一起的小屋。。。
静楠彻底崩溃了,她疯了。。她把青春所有的一切全部无私奉献给了李春平,此时她肚子也有了和李春平的第三个结晶。。。。
李春平到了美国,克劳迪娅当即宣布李春平是她的儿子和情人,克劳迪娅比李春平大三十多岁。在美国,克劳迪娅用金钱和美女对她进行了各种考验,他的身份也彻底由儿子变成了情人。李春平用他十年的青春,陪克劳迪娅度过了幸福的晚年,在克劳迪娅即将离开人世的前62天,李春平和她在病房里举行了婚礼,成了她的丈夫。克劳迪娅去世后,春平继承了他上亿的财产,1992年回到了中国,开始了他的慈善家、忏悔之行。。。。·· · 〔<<忏悔无门>>读后感(六)〕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