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电影观后感
1. 《穿普拉达的女王》观后感1000字
你这20财富值。写1000字划不来啊(°ー°〃),愣住
2. 观看完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观后感800字
观《穿普拉达的女王》有感
有人说,职场如战场,充满各种艰难险阻,非常能考验和锻炼一个人的能力,我看的这部《穿普拉达的女王》电影则深刻地反映了这个道理,让我收获颇多。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就在于一个初入社会的女孩子安德丽娅在就职后的一系列变化和心路历程,刚从大学毕业的她幸运地进入了一个知名时尚杂志做助理,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她渐渐失去了友情、爱情,失去了很多之前很宝贵的东西,在认识到需要踩着别人才能保住地位的现状时,她选择了放弃,转而从事普通但却很感兴趣的编辑工作,重拾了自己的幸福。这部电影中有很多触动我的地方,很多都值得我深思,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在职场上游刃有余、如鱼得水,在以后的求职道路上得到借鉴。
比如,一开始安德丽娅在时尚杂志公司应聘助理时,不会像其他的女孩子一样非常注
重穿着打扮,喜欢时尚和名牌,她坚持走属于自己的风格路线,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感
觉,让人眼前一亮,十分清新,正因为如此她才会被时尚主编看中,有时候求职就是需要
这种坚持自我的精神,不随大流,不从众,不迷失自己,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这样才能
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让面试官看到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许会提供一个宝贵的机会。
这部影片又叫作“时尚女魔头”,因此里面安德丽娅的上司马琳达当然是这部戏的黑脸
角色,她是时尚界的先锋及领袖,免不了在性格上有些自傲,什么事都要求苛刻,所以作
为其助理的安德丽娅吃了不少苦头,先是一大堆任务接连不断地等着她,然后是一些根本
无法完成的任务,让安德丽娅几乎撑不下去了,于是她求助于前辈,前辈没有安慰她,只
是跟她说有很多女孩疯狂地想要安德丽娅这份工作,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满怀热情,
不能抱怨太多,因为这是你的职责所在。
这的确是真理,现在有太多的人抱怨自己的工作累,工作忙,其实静下心来想想,这
份工作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公司也选择了我们,所以我们就必须要对自己负责任,对他人
负责任,把工作看成是一份乐趣,热爱它,拥抱它,好好完成它,这才是一个尽职工作人
的作风。
后来,安德丽娅的工作渐渐步入正轨,也渐渐超过了一些同事,但是也因此失去了亲
情、友情和爱情,当安德丽娅看到马琳达为了地位的稳固而打压别人,而自己也要被迫伤
害同事前辈,于是她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最终选择了离开该杂志社而转向自己感
兴趣的、普通的一家报社,开始了做编辑的工作,寻回了自己失掉的幸福。 “好的不一定适合自己”这句话我一直都很喜欢,就像影片中的女主角工作的那个顶级杂志社,虽然顶着亮闪闪的光环,但是背后的辛酸黑暗又有谁人知晓呢,也许普通的报社才是真正适合她的天堂。因此,我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一定不能盲目从众,疯狂选择那些热门、工资高的工作,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求职,有句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时候选择自己喜欢、感兴趣的工作会更有发展潜力。总之,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我学到了很多在实际生活中无法学到的职场知识,希望未来在从业的道路上可以走得更好!
3. 《穿普拉达的女王》观后感是什么
在大卫·弗兰克编导的美国剧情片《时尚女魔头》的剧末,安德莉娅从顶级时装杂志社《天桥》总编米兰达工作助手的诱人职位辞职,循着自己做记者的理想去一家报社应聘,报社主编刚刚收到米兰达发来的传真,她说“在她所有的助理里,安德莉娅是到目前为止最让她失望的,而且,报社主编如果不聘请安德莉娅,就是最大的傻瓜”——典型的美国喜剧式幽默。
美国的很多剧情片经常给人带来深厚的回味,从那些情理兼备、细节精致、谈吐幽默、诱导启发的意识风格中,观众真正领略到美国电影艺术的高度,美国电影对于人性的深入诠释已经成为最打动观众的力量——人性无国界,美国的电影艺术也因之走向全球。
《时尚女魔头》三分之二的篇幅为我们展现米兰达这个在时尚圈呼风唤雨的大人物与她的工作助手安德莉娅的冲突和互动,同时铺叙性的穿插以安德莉娅与男友、同事、朋友的冲突和互动,共同为最后三分之一篇幅影片高潮的来临打下伏笔。
米兰达的生活奢侈得离谱加夸张,米兰达对工作投入全部、忘记一切,米兰达对安德莉娅颐指气使、居高临下甚至视若无物——她似乎安德莉娅这个助手看作一个“机器人”,但当安德莉娅冒犯自己时则记得要给她施加更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精神上予以报复。
这些都加强了米兰达作为一个“女强人”“霸道的女权主义者”的形象,她以自己的工作中的冷酷压力折磨安德莉娅的同时,逐步也开始改造安德莉娅的人生,安德莉娅越来越习惯于成为米兰达的一个没有自由、随叫随到的附庸,虽然她因此得到了地位、享乐、奢华、鲜花、光环,但也失去了生命的独立、时间的自由甚至纯洁的友情和爱情。
安德莉娅适应了米兰达的要求也意味着丧失独立和自我,她作为米兰达的“附庸”必须随时应付各种难缠的、突然的、艰巨的新任务,必须牺牲给男朋友过生日的时间去陪伴米兰达,必须在米兰达出席豪华晚会前花费整晚时间背诵佳宾资料以便在晚会现场及时提醒米兰达即将和她握手寒暄的是什么人……
4. 女王电影 英文观后感 在线等
This rates as high as it does for me because of the cinematography. It is dazzling and Blanchett can't be denied, but "Elizabeth: The Golden Age" is like a chick-flick with explosions plus costumes, super hair, and loud, intrusive music. The result is faux epic.
My wife summed it up well as we left the theater: "I feel like I've just flipped through a coffee table picture book for two hours and somebody turned up the stereo." History wrote this plot but Nicholson and Hirst thought they could do better. They couldn't, or certainly didn't. Freshmen composition classes come up with better stuff. Trite, forced, predictable. Did they even run this by an expert in English history? You gotta wonder. The script is oozing with 21st century mores and cliché. It made me think (ring the movie, mind you) of the way Dutch painters depicted Homer and Aristotle in the garb of 17th century Holland. Are we that mb? Sir Walter Raleigh is a caricature and Sir Francis Drake, never properly introced, was a throwaway. Geoffrey Rush is wasted as Walsingham. Come to think of it, nearly everybody is wasted. Every single character is underdeveloped, with the possible exception of the title character—possible exception.
"Golden Age" set the target high and then turned and fired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Realizing the script had missed, Director tried to make up for it with window dressing. Substance would have served this queen better. With the colon in the title, I almost expected to see Bruce Willis saving the day.
You can see why "Golden Age" came out in October because it's not going to compete for Oscars in categories that anybody cares about. With all the budget they had for this movie, you'd Universal could have found better writers.
5. 《穿普拉达的女王》观后感,要有自己的观点
“我梦想有这么一个世界,人们可以因为一个逗号而去死”
本文标题的原句本应该如上陈述。第一次看到这个句子,是在法国人贝格伯德那本以揭露广告圈内幕著称的小说《99法郎》中。而这个句子的原作者、罗马尼亚裔作家E.M齐奥朗并不被大多数人熟悉。有生之年里他有意识地以离群索居的方式与世人隔绝,始终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他拒绝一切功利和诱惑、把荣誉视作粪土,被称作“时间之外”的作家。不过在他归于尘土之后,世界还是破坏了他有生之年坚持的生存法则:他的作品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传播并受到越来越多人推崇,已经无话可说时荣耀却为他戴上皇冠。
荣誉并非齐奥朗渴望获得的,他在书中把自己定位于永远处在“句子的中央”:他要做的不是开拓者,也不是终结者,而是一个永远象征着未完成的“逗号”。一篇文章中每一个逗号都代表着这个故事未完待续。在这里齐奥朗的话可以理解为他立志为未完成的梦想献身并且无怨无悔。这样的时代不需要太多人扮演伟人,而需要更多人无私地选择逗号的角色,选择为实现梦想而战斗。这样的逗号精神是值得人们记忆和尊敬的,
看《时尚女魔头》的时候我不由联想到了齐奥朗那个关于逗号的宣言,只不过此处的逗号被赋予的是完全不同的意义。影片中女主角安迪曾经获得过布朗大学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为了实现自己到《纽约客》工作的梦想她却毅然决然地放弃这个机会选择了康奈尔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这个朴实的乡下女孩以不修边幅的邋遢形象迎来了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次面试,还因缘巧合得到了一份众人梦想中的体面工作,误打误撞成了一家蜚声世界的时尚杂志社的主编第二助理。在其他人看来安迪得到的是她原本可望而不可及的机会,但对于安迪自己这无异于是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委曲求全。在这个人生的转折点之后,安迪不得不开始习惯给自己的每一次陈述加上一个逗号。比如说
是获得一个机会,也是放弃另一个机会;
选择了《天桥》杂志,也意味着失去了所有可以选择的选择;
终于要升职了,但为此付出的是所有私人空间;
认为自己没有选择,但实际上是自己已经做出了选择;
我原来叫安迪,不过现在我的老板给我起了个新名字叫艾米莉。
......
安迪也曾意气用事地打算在这个骇人的时尚圈子里做个过客,但最终这份自己曾经不屑的工作已经不再仅仅是通往《纽约客》的跳板 。世界上没有什么与自己是无关的,偶然出现在心中的面孔时间会带走它们的幻像,就像那的些天真的梦想。安迪终于默认了这个逗号给她带来的改变,并乐于把它当作一个良好的人生契机来看待。 小小一个逗号的力量如此强大,它不阻挡什么但又的的确确是界限。从真实到另一种真实,有谁能够跨越呢?
安迪曾经有一个梦想中的世界,不过现在这个世界似乎正在因为一个逗号而濒临坍塌和崩亡。加上一个逗号可以让一个句子的逻辑层次更加分明,前因后果一目了然,显示出的是作者在“成熟”中学会越来越清醒地分析一件事,甚至颠覆句子本来的意思。安迪的生活在改变,追求在改变,她的衣着品味乃至衣服尺码也在随之改变,她不可自拔地被卷入了一场虚妄却没法停止的竞赛,与时间、与生活、与金钱、与无数难以记述、难以辩驳的必然理由竞赛。也许她是有理由的,理由就是面前这个穿普拉达、满头银发的女人正在无休止地向她发出命令。就如电影里台词说的,“那个让你每次都接电话的人,才是你真正在乎的人。"因为她,安迪已经一头钻进了时尚圈,且下意识地开始决定要牺牲掉曾经那些不成熟的想法。
《时尚女魔头》并不是一部很深刻的电影。作者过于理想化的情节设置或多或少让人觉得幼稚和不真实。不过它所反映的确实是现代生活的常态,相信每一个曾经在梦想和现实中徘徊过的人对安迪在牺牲与追求之间的犹豫都感同身受,也经历过在心灵的挣扎中因为一个逗号的转折在一念之间做出抉择的过程,就此舍弃最初的梦想把自己的生命一再填充下去。梦想被一丝丝抽离、若有若无失落的时候,也许成就了其他?但是最终这些所获得是否自己真正所缺乏所需要的?我们值不值得为这样一个逗号心甘情愿让曾经心心念念的梦想死去?
如今这个年代倘若到了安迪那个年龄你还在谈梦想谈追求是很难被人理解的。你明明生活在原本被定义为风华正茂、穷狂极傲的阶段,现在却身不由己、理所当然地必须做出一脸沧桑、满目风云的姿态。不谈幸福,你觉得那是少男少女们要斟酌的形容词;不说梦想,如今这样的词眼较之于一个逗号来说显得过于臃肿和矫情。你甚至还会满含自嘲地反省,曾经未泯人世沧桑,年少轻狂地追求风花秋月的自己多么傻。想到这里你是不是感受到了小小一个逗号的强大?它不是哲学,却是不存在的存在;至于梦想,你怕它无力负载那些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我梦想有这么一个世界,人们可以因为一个逗号而去死”。
在我们正在经历的时光中,很难找到通向这个逗号的道路。因为如今逗号正在我们的脚下扮演与前者截然不同的载体角色,护送我们到达一种理智的世界观和目标。然后你目睹到的是无数个安迪和内特在昔日美好回忆中互道珍重彼此告别,在这个高度物质的社会里,理智的男男女女之间滋生出的真挚爱情从萌芽、灿烂到最终凋零都是不需要理由的。你会看到你身边曾经热爱文学的少年,在填报志愿的时刻颤抖着写上那些更容易让社会高度认可、公司迅速录用的专业名称。每次我们抱怨环境带来的压力,把选择的权利推卸给社会氛围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承认自己对于诱惑、对于虚荣和世俗的不可抗拒。
没错,即便这么承认也并不可耻。如果是我,很可能也会和安迪作出一样的选择。而且我始终觉得故事的结局过于公式化。更加合理的情形是:安迪坐在车里,如同她刚刚来到巴黎的时刻那样看着这个都市的繁华在眼前哗啦啦地流过,安迪想念着那些已经被抛在身后的景色如同那些曾经的梦想,却永远不会再回头。内特不会原谅安迪,尽管感伤无奈,爱情还是在他的心中渐渐消失,转身之际一切正在忘却,尽管离开她如此艰难。
不过如果是我,放弃梦想和真爱同样也是会后悔的。因为我相信在内心深处,我们每个人都还是对最后那个把手机扔进许愿池,潇洒地离开白发魔女的安迪怀着憧憬的。我们的目光还是对那个重新找回记者之梦的女孩充满赞美的。即便有人会说,生活,要比电影难多了.....
是的,生活比电影难多了。所以要抛开自己眷恋的梦想和爱情变得理智也没有那么简单。那个说出自己梦想的少年,那个爱上爱情的女孩,他们还能记得在妈妈子宫里呼吸的心态,他们还葆有邂逅爱情的战栗,他们还拥有留下一行泪水的权利。就算会失望,会受挫,会感伤......可是对待感情所做的抉择不就理当感情用事吗?至少在面对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和事,你仍然真诚和善良,勇敢和自由。
让梦想的世界逐渐死去的那个逗号,其实不过是我们的自私、贪婪和懦弱造成的绝境,这种绝境不是痛苦,而是较之更糟糕的麻木。恶魔从来都不是那个银发的女人,而是她身上那件叫做普拉达的衣裳。
6. 《善德女王》观后感:爱情原来可以这样
[《善德女王》观后感:爱情原来可以这样]
http://www.offid.cn/i/63/note/103571.html
日记本:电影评论
频
道:电影频道
善德女王分级剧第二世界整理发布情:《善德女王》第1-62集分集剧情介绍
平时不怎么看韩剧,听朋友介绍了《善德女王》这部历史剧,我第一次有了写观后感的念头,昨晚终于看完善德女王,这是我看过的印象最为深刻的一部韩剧,《善德女王》观后感:爱情原来可以这样。剧中的反面人物都被刻画的淋漓尽致,人格立体,让人欲恨不能。剧中美室的看透人性、操纵人性和她身边深爱她的两位男性。七宿和昭火为了各自主人的命令而执着忠心的去完成各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德曼几经周折当了王。可惜除了王位和未完成的三韩一统的梦想,她失去了太多。她从小就没有了父母的关爱,跟着侍女昭火长大。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好不容易找到了姐姐,但为了自己,姐姐死了,还来不及叫一声父亲,父王也死了,母亲出家了。遇到了心爱的庾信,想去过平凡女人的生活,但是不可以。做王了,以为终于可以放下一切和毗昙去过归隐的生活,却在各种势力的轨迹下亲眼看到毗昙背叛了自己,死在自己的面前。想做个平凡的女人的梦想彻底碎了,只能在某个冬天遥望春即将到来的大地,带着遗憾,泪流满面地走了。
毗昙因为对德曼的深爱,而想要当上新罗的王,从而得到德曼。大将军金庾信对德曼的感情则是更加的付出不求回报而不惜牺牲自己。花郎阏川对德曼默默无闻的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爱,就像薛原郎追随美室一样追随着德曼,甚至超越了忠诚,超越了爱!
每个人物都让我们看到大义之所在,为了他们各自心中的大义而不惜牺牲自己,成全别人。美室与德曼的斗智斗勇是这里最精彩的环节,让人不得不佩服编剧,让人觉得美室对人性的参透是凌驾于任何人之上的,她的失败是源于她的目标不够远大,视野不够开阔,只觉得当上皇后就足以,当德曼带着统治新罗的目标出现时,美室终于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可是为时晚矣,一个时代就这么结束了。
德曼与庾信:最信任的爱情
金庾信从幼年时就和做为花郎的德曼相识,两人一同成长,一同经历过一切,在得知德曼公主的身份后,产生了爱慕之情,并不是因为她是公主,而是女人,他比任何人都了解德曼为什么要回徐罗伐,他明白德曼要改变新罗,也为这,此生就奉献给新罗,并不是像美室想拥有新罗,所以庾信帮助她实现三韩一统的远大梦想,是德曼的忠实支持者,也是德曼最终最信任的人。
庾信是一个非常坚定的人,一生只爱德曼的他下定决心扶德曼称王,德曼怕庾信成为她的棋子,也怕看到庾信会心软,所以不希望庾信跟随她,但庾信理解她,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陪她一起,让她少点阻力,他们把对方交给了彼此,庾信甘愿做颗棋子,放心让她用,只要能达成目标,放弃他都无所谓,他们也都不须向对方解释些什么,就是一起走同样的路到最后。伽倻的问题是两人的一大考验,庾信再怎么样都不会反德曼的,因为伽倻,他回来了,庾信宁愿不当王,但以他的实力及当时的声望挥兵造反应该也是没问题,他当初为了她才联合复倻会给她力量,他如果要是造反,还成功了的话,德曼这个王也不能成为他的王后,除了死或逃跑,德曼没办法跟新罗系的忠派子民交代的,所以他回来了,同样三韩一统的想法,庾信和德曼有共识,但毗昙却不懂,庾信和德曼都知道这必须付出什么代价,其中一个,就是两人不再会有结果。但庾信仍然爱着德曼,爱一个人,就要爱她的全部,所以,后来两个人也都明白了,德曼理解了庾信重情重义的性情,爱他,也爱他的出身背景,爱他的朋友,庾信明白了伽倻问题不单单只是认不认同的问题,因为牵涉太广泛了,所以才会如此复杂,一向不搞政治斗争的庾信,也从此事得到了体悟,但他们就因为相爱,所以相信彼此,守护新罗也就是守护着德曼,所以庾信只要为了新罗,牺牲什么都可以,说庾信愚钝,从这点看,他倒是个聪明人,清楚明白他的位置,他该走什么路,反倒是毗昙看似聪明,却很傻,他一直做着和德曼不相同的梦,走着不同的路,所以毗昙离德曼越来越远。
每当德曼问庾信:“我的心怎么办?”,庾信的话题总是转向国家大事,可是每当说完之后的眼神就柔弱了,庾信片刻神情瞬间压抑,细腻表现出他的爱,在德曼死前提起当年两人打算一起逃跑的想法,庚信的回答是“无地自容”,因为庾信为了不抛弃伽倻人而无奈的投入了美室的怀抱,娶了美室的孙女,夏宗的女儿为妻,其实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观后感《《善德女王》观后感:爱情原来可以这样》。为了德曼,为了神国,他将自己对德曼的爱深埋心底,看到自己心爱的人难过时自己只有在心里默默难过,用一颗无可阻挡的心去成就女王的大业。
最终只有庾信来帮她完成统一三国的远大梦想,也只有庾信有这个能力。
德曼与毗昙:最无奈的爱情
毗昙,这个亦正亦邪的人物我很喜欢。他的出生是母亲美室政治手腕的产物,但出生后却没有了利用价值时被母亲抛弃,他的结局和他的爱情一样让人悲伤。毗昙确实是很爱很爱德曼,但他的爱是炙热又自私,虽然只有他是真正把德曼当成一个普通的女人来爱,可是爱的方式让德曼心痛到无以复加。爱到想占有,他为了德曼付出了太多,但是由于他的身世缘故,被母亲抛弃,而文驽虽养了他去没有给他爱与关怀,看到在他小时候杀人后的那个晚上,睡觉中文驽不断地把搭在他手上的毗昙的小手给拨开,真的很可怜啊,是啊,就像文驽说的,他害怕毗昙,害怕得不敢教他武功,如果文驽是用真心养了毗昙,可能结局也不会那样悲凉啊!最后为小人利用。毗昙临死时喊出来的那声“德曼啊”,真叫人心疼,眼睛里面充满了血泪啊!但是德曼是否真的也爱毗昙,也许不是,尽管她封了毗昙是上大等,还许诺举行国婚,还一起戴着对戒,但只是觉得德曼是在利用毗昙的爱,也许德曼只是想拥有一个平凡女人的生活,想做个平凡的、被人疼爱、被人怜惜的女人,这不能说明德曼是真心的,如果真的爱毗昙,那为何临死之前却对庾信提起曾要一起逃跑的事?何不像毗昙那样喊一声“毗昙啊”,这样大家都能接受与相信。
毗昙对德曼的爱慕,很早就已深种,只有他,才会在尊贵的她面前嬉皮笑脸。只有他,才会送她美丽的花,即使明知她的关爱早已给了另一个男人,他,仍然仰慕着她,他的心,只会因她而甜蜜,在她遇到危险时,奋不顾身地保护她,他可以为了她,舍弃自己的生命,对抗强大的亲生母亲美室,他可以为了她,放弃自己的权位,舍弃追随自己的政治势力,以及成为“王”的梦想。他是毗昙,忠于自己的感情的毗昙,深爱着德曼的毗昙,小孩子一般的毗昙,孤独地渴望着爱、内心充满焦灼感和不安全感的毗昙,并不仅仅是那个在最开始的剧情简介里就已阐明身份的“在善德女王即位后,极力挑拨女王与金庾信之间的关系,并最终发动叛乱的神国之敌”。他对德曼,确是付出了全部的真心,只可惜他的身世,让他总是无法相信他也可以得到爱,只是在他身边,有太多廉宗、美生一样充满欲望,无所不用其极的人。忘不了美室自杀后,德曼知道了他的身世,给予他温暖的拥抱。忘不了登基数年后,她流着眼泪对他说:“我只是陛下,现在谁也不能再叫我的名字了,叫我的名字,就是叛逆啊
”。但是即使明知死路一条,即使明知已经无法回头,即使明知他们的爱情已经无法前进,是自己亲手毁了自己的爱情,所以他宁愿以死来结束这一切。他仍然固执地选择向她的营帐走去。为了见德曼最后一面,心里默默的告诉自己离德曼70步,在突围过程中身中数箭心里仍默念到还有30步,等他突围到德曼身前已经是七窍流血,当万箭穿心倒地的那一刻,他终于可以叫出她的名字:“德曼啊”,这一句“德曼啊”实在让人让人心颤不已。也许在那一刻,德曼是真的爱上了毗昙,但她永远不可能再牵毗昙的手,再给予毗昙曾经的拥抱,因为毗昙已经是新罗之敌,是逆贼,而她是女王,她没有选择。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让人记忆深刻。
毗昙,正如廉宗说的一样,这样的结局是他自己造成的,他太害怕不信任。他多次的被抛弃已经让他杯弓蛇影,他的悲剧是他性格的悲剧。
德曼与阏川:最默默无闻的爱
花郎阏川郎,正直、忠诚、勇敢,既是战场上英勇善战冷静理智的领导者,又是非常义气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更难得的是他在混乱的局势中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成为金庾信的好友,后来效忠德曼,对待事情有自己的坚持。我喜欢他的忠心,喜欢他看着德曼的眼神,从战场上回来,阏川对德曼从内心深处产生出一种好感,好感在于德曼在战场上的无畏精神,不抛弃战友的持之以恒的精神,这种感情很微妙,但并不是爱情,毕竟德曼此时还是郎徒,是“男人”。他只当德曼是一位值得信任的朋友。当乙祭大等要追杀德曼的时候,阏川面对德曼,还是愿意放德曼一马。他会追问乙祭大等,那人犯了什么罪,然后会为德曼担忧。即使大等说是十恶不赦的罪,即使他告诉了庾信郎,但是他还是信任德曼。
当知道德曼是公主后,德曼就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存在,对于阏川郎来说,庾信郎是很好的朋友和战友,对于陛下和天明公主,他是忠诚;对于庾信郎是朋友义理。对他的郎徒,他信任并且严厉。那么德曼呢?应该更多的是欣赏。自德曼从公主直至称王,到最后德曼死去,阏川郎是一直站在德曼的身边,默默无闻地帮着德曼,这期间陪伴德曼多年的阏川,除了忠诚以外,已然对德曼有了爱慕之情。
结局时为什么只出现了庾信和阏川呢?因为他们都是对德曼来说最重要的人,德曼爱着庾信,信任着阏川,剧终时庾信来到德曼的陵墓前看到了阏川,庾信对阏川说:“听说你隐居了,原来在这里呀”,可见阏川是爱着德曼的,所以连德曼的墓也要守护。三个男人,我最喜欢阏川,虽然他只是个配角,戏分不算多,虽然他什么也没说过,虽然很多人都说他对德曼只是忠心而已,可是他看德曼的眼神却是充满爱意的眼神,默默的爱着,但自始至终阏川也只能把爱藏在心底。所以到死也会守护着德曼,守护着德曼的陵墓。
所以谁是德曼的最爱,德曼最爱的是谁。已经不需要再追究。虽然她在事业上是收获了历史,收获了政治的巅峰,在感情上,她虽然拥有了世界上最真诚最不渝的爱,不管是庾信,还是毗昙,还是阏川,但不论是谁,他们都没有带给德曼幸福。为了新罗,为了大义,德曼拥有的爱情总是伤痛。虽在政治斗争中,德曼胜利了,可是德曼的人生是失败的。至于美室与德曼,美室是幸福的,因为美室走的是她自己想走的路,所以她的死也只能让人觉得悲壮。而德曼却走了自己根本不想走的一条路,但是看着她越来越孤独,每个人心里只是疼惜。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多希望德曼听从姐姐的遗言,忘记新罗、忘记这里的一切,和庾信一起远走高飞,做一个平凡而幸福的女人。不要那么坚强,坚强到很孤独,比沙漠还要干渴。德曼死的时候该是多么痛啊,不然怎么会在梦里对年少的德曼说“德曼呐,现在开始,你会很辛苦,还有,你会很痛苦,你将失去你爱的人,你,会很孤独,比沙漠还要干渴,还有寂寞。好像拥有了一切,到头来,却一无所有。”
结局会是这样的,当了王就失去了很多,也有许多不得已的选择。所以王很辛苦。
终于结束了,心情久久未能平静。
转载自第二世界娱乐共享社区:http://www.offid.cn/i/63/note/103571.html
〔《善德女王》观后感:爱情原来可以这样〕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7. 儿童电影冰雪女王3观后感怎样写
叙述是简述,抓住来要点,不源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再者,这样也影响文章的结构。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电影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8. 求电影伊丽莎白一世第二部观后感(字数越多越好)
她,是一个一个不平凡的女人,因为她是一位不平凡的女王。她是一个开明的君主,她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她是一个了不起的君主。在她的带领下,英格兰和爱尔兰逐渐走向强大,逐渐迈向现代工业。她为英格兰和爱尔兰这个小岛国称霸世界一时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她,就是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一世,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
不平凡的经历造就了一个不平凡的女王。生于王室的伊丽莎白一世虽然看起来很风光,但是她确被新教会认为是私生女。不平凡的童年经历使她不平凡。在良好的教育下,童年的伊丽莎白学到很多,使她成长起来。
伊丽莎白一世是一个聪明很具有政治头脑的女王。在她统治初期,她既鼓励英格兰人在海上进行贸易,抢夺当时海上霸主西班牙的海上生意,但有不得罪西班牙国王。这是非产明智的举措。这是两面派做法,但对当时的英格兰是很有利的举措,所以她是一个聪明、具有很强政治头脑的女王。
伊丽莎白一世是一个领导能力非常强的女王。1588年,西班牙国王忍受不了英格兰人抢夺自己海上贸易而派出超强无敌舰队攻击英格兰,想一举荡平英格兰。但是伊丽莎白一世能领导全国海军抗战成功,歼灭浩浩荡荡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这不单一场军事较量,也是领导人的领导能力较量,若伊丽莎白一世没有超强的领导能力,根本无法号召、领导英格兰人,从而抗战成功。
伊丽莎白一世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胸襟广阔的女王。她希望能使英格兰强大起来,所以即使有人跟她唱反歌,她也不在意。
因此,伊丽莎白时期是英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学,尤其是诗歌和话剧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即使舞台上有人辱骂她,她也照样在台下观看喜剧表演。这样的女王,怎能不具有雄才大略、怎能不具有领导能力?
伊丽莎白一世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也是一个可怕的女人。因为她能为了国内政治稳定,为了不带来政治斗争,她终生未嫁!这样的女人是不是很了不起,也是不是很可怕?
她聪明、具有很强的政治头脑、胸襟广阔,为英格兰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她也不是神,她也有失策的时候。比如她在英格兰的非洲奴隶贸易和她在爱尔兰的失策,就影响了英格兰和爱尔兰的发展。
后世的历史学家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她在她统治时期竭尽一生为英格兰和爱尔兰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得英国率先踏上工业革命的步伐。
这是一个让我非常佩服的女人!
9. 《撒娇女王》观后感
[《撒娇女王》观后感]
曾经,我以为何念在“形式大于内容”的路上越走越远;曾经,我以为《撒娇女王》前期炒作太热所以质量堪忧,《撒娇女王》观后感。我承认我曾经失望过,我承认我原本对《撒娇女王》没有抱多大的希望。我省下我吃饭穿衣的钱特意从北京飞到上海,仅仅是因为惯性,是因为惯性的对他们的深爱。
但是,《撒娇女王》却结结实实的给了我一个惊喜。
观剧过程中的拍手,跺脚,掉凳,都是真心的;谢幕时的起立鼓掌喝彩,都是真心的;边看边控制不住的微薄刷屏、语无伦次,都是真心的;看的时候不知怎么的把外套愣是扔到或踢到后面一排座椅底下去——呃,这个真是无心的。
我预感到这篇观后感的字数有可能又要破万,但如果让我用最最简单的话来概括我对彩排场的观感的话,我会对所有人说三个字:买,票,吧!!!
《撒娇女王》第一次让我见识到了什么叫话剧的“未排先火”。
从听到排演消息的第一刻起,“撒娇女王”四个字就伴随争议而生。作为一个观众,所谓的“真相”永远不得而知,但见脏话伴叫骂齐飞,撒泼并撒谎一色,最后以一个官司、双方噤声了结。整件事只给人一种感觉:无聊。
后来,又在时尚杂志、各种媒体上看到撒娇女王的大篇幅报道,n个版面,各种宣传,神马“明星怎么有名”,神马“票房这个那个”,神马“时尚七七八八”,没一个提到戏怎么样的。不由得人不担心:当一个戏的精力被过多的用在宣传上时,还有多少可以放在戏本身?何况,这戏从一开始便是憋着一口气的,倘若有一点点做不好,岂不再次授人以柄?
然而事实告诉我,我太低估他们所有人“用作品说话”的决心了。
事实不但让我放了心,并且结结实实的给了我一个惊喜。
是怎样的一种惊喜呢?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可以理解那种话剧迷在经历了长期烂戏和无感戏之后,突然发现一部让人激动的好戏的那种惊喜。
熟悉我的人都知,我对好戏的付出是很疯狂的。不吃不喝不睡,一切的金钱和精力都可以投进去。而当我发现,已经没有什么戏可以值得我这样疯狂的时候,那种失落感可想而知。
就像一个吃货,她把所有的钱都用在吃上,却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身边只剩下肯德基麦当劳了,那种失落感。就像一个购物狂,她用半年的薪水打算买个包,却发现只剩下A货,那种失落感。就像一个收藏爱好者,她费尽心力淘到一批文玩,却发现都是“上周”的,那种失落感。
我想念那种感觉:当你得知某戏要来你的城市演出时,便像得了什么珍宝一样四处宣扬,一出票就飞速买下所有场次心水的座位,晚一分钟也等不得,哪怕离演出还有几个月,哪怕等一等还会有团购和赠票;你在工作和生活中,哪怕遇到了再多的烦心事,可一想起这天的晚上将要有一出好戏可以看,便兴奋不已精神百倍充满希望;当你看完戏走在回家的路上,意犹未尽的亢奋让你忍不住想给人打电话聊戏、想刷微薄发感想,然后就神魂颠倒的发现你已经眼睁睁的错过了回家的末班车、只能走路三小时回家了,也依然没有丝毫的郁闷和害怕,因为你知道,当你一边走夜路一边想起精彩的地方,就会忍不住自顾自的说起来笑起来,吓得周围的一切都退避三舍的。
为了买票看戏,你哪怕为省下饭钱而一天又一天的饿着肚子、为省下车钱而大半夜徒步十几公里,都始终不饿、不倦。
那是一种忘我的感觉。我想,这也许就是人生一世都在追求的、最难得的所谓幸福感和满足感把?只不过有些人的萌点是钱,有些人是官,有些人是男人或女人,而我想要的,仅仅是好戏,而已。所以,当你又发现了值得这样付出的戏时,你,会有一种惊喜。
就是这样的惊喜。
这一次,何念是真的,认真的在好好的给观众讲故事,而并非用形式搭童话。
从每一个角度来看,都看得出这个工作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对于这部戏的努力、认真和精心——好多烂戏的主创都会说“虽然戏做得不好,可我们很努力”,但是,是不是真的努力了、是不是真的真心付出了,有没有诚意要用作品说话,观众不是傻子,都看的出来。这戏里,我看得出他们的心血,看得出他们的痛苦打磨。
对于这部戏,我完全不想像很多人一样盛赞它的“创意”如何如何新颖,想象力怎么怎么丰富。一来,何念是这方面的天才,他的每一部戏都可以把舞台手法玩儿到极致,我的词汇量早已经在这方面耗尽了;二来,我一直在说,越来越“形式大于内容”的“何家班”我已经看够了。
所以,这次我要赞的是:这一次,没有了“戏不够,形式凑”,没有了为形式而形式的“炫技式形式”,一切的形式都是为了内容服务的,所以,也许不够“新”,“奇”,不够上天入地天马行空,不够让人惊叹“怎么想出来的!!!”,但却是处处都恰到好处。不多说了,怕忍不住剧透,只提个人最喜欢的一处吧,就是王一楠和张瑞涵初次见面同时发短信,那样的停顿——追光——旁白:“他说……”,“她说……”。
这次的舞台设计非常精巧。
转台共有四面两层,以阶梯、门、走廊等物彼此相通,板材搭成,一些部分可拆卸。(在香港故事中,这个转台有一个全景展示)
前部面对观众演戏时,后部背对观众处同时装台换景。北京,上海,台北,香港,家,公司,酒店,ktv,婚纱店,男厕所,海景别墅,飞机客舱,台一转既是一处,中间通透相连,颇有种苏州园林“别有洞天”、“移步换景”之感。
因为转换频繁,所以转台的布置注定不能繁冗,非常之简单,能去掉的装饰都去掉,几乎全是光板,所以也许有人会觉得简陋,而我恰恰觉得干净。没有任何过度花哨的东西抢戏,却千变万化,这是我最喜欢的风格。如果正式演出的舞台也和彩排一样的话,那么这个舞台设计,我真是要狂赞。
虽然舞台简单,但服装一点都不简单。这次的服装设计我超爱。很多衣服都让我口水不已。比如王一楠第一场的黑色蕾丝连衣裙,黑色高跟短靴,后来外场戏时又加了一件粉红色大翻领大衣。张颖的那件鳞片式舞会连衣裙。万绮雯的绕脚腕系带坡跟鞋简直就是我千淘万淘淘不到的想象中的那一双啊。最最爱的还是刘美玉的白底黑花水墨色长款雪纺衫,还有最最心水的,那件黑色腰带装饰的短袖开衫。另外,这次“谢谢”的造型,黑框眼镜,黑色v领开衫,白色圆领T,米色裤子,活脱脱就是《21克拉》里的王扣扣九分裤版。还有,据点点透露,张瑞涵在台上换上的那件西装,就是《21克拉》中王扣扣结婚时穿的那一件。
另外,这次的配乐使用了乐队现场演奏。四个水灵灵的小姑娘穿着白裙子时而在舞台两侧时而在转台中间,随着剧情的发展演奏着音乐。第一养眼,第二如有突发情况也好应对,不会出现放了录音却对不上表演的情况。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前些天看过《情话紫钗》后,和一密友聊起该戏与“何家班”的对比。她亦是“爱情三部曲”的铁粉,却与我异口同声说出:“若单从戏的精致程度讲,《爱情三部曲》与《情话紫钗》不是‘比不上’的问题,而是‘根本没法比’的问题,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之上。”话虽夸张了点,却是实话。是一个作为“爱情三部曲”疯狂粉丝也不得不说的实话。《情话紫钗》的“精致”与“高级”达到了让我震惊的程度。每一处灯光的变动,每一个道具的移动,乃至每一个人的走动,你会怀疑他们是否已经精确到了厘米。而这一切却又出现得非常自然。那是一种精心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才能达到的“自然”,就像大牌的服装,看似随意,实则处处充满了设计感。
看惯了当下那些粗制滥造的“舞台剧”,作为观众,我们已经宽容到了只要不出太大的舞台事故、只要剧情能勉强地连续下来,就觉得很不错了。所以,我心爱的“爱情三部曲”跟那些戏相比是绝绝对对的精品;可是,真见到了《情话紫钗》这样的戏,就高下立现了。
当然,《情话紫钗》这类型的戏,也会有个特点——说不上算是优点还是缺点——那就是,因为太精致、戏磨得太熟,所以演员已成为整部机器中一个按规矩运转的螺丝钉,很难有过于突出的个人魅力。比如谢君豪,我就丝毫没有在情话紫钗中看到什么他特别出彩的地方。“不知谢君豪,无论何超仪”。
而相反,“爱情三部曲”中,演员的个人魅力都被发挥到了极致。一个资深上海戏友曾评价《罗密欧与祝英台》说:“《罗祝》现时可打9分,而若无郭钱,便连7分也不值”——我深有同感。《罗祝》是本子弱,先天不足没有办法,《21克拉》和《鹿鼎记》是本来本子不错,可惜形式忒花哨生生的淹没了内容,也没有办法。套用“短板”理论,《罗祝》的长板非常突出,短板也显而易见,但由于优点实在太突出,所以观众都愿意忽略或者包容那些缺点。这就是个人魅力的力量。《罗祝》和《21克拉》,自始至终都没有给两个主角设置过B组演员,这说明了郭钱的优秀、无可替代,也说明了某种无奈。因为,充分的挖掘和发挥演员,固然是一个导演重要的能力体现,但如果一个戏已经变成了“人托戏”的状态,那,就不稳,戏不稳呐——那么多对“三部曲”念念不忘的粉丝,很难说迷恋的是戏,还是郭京飞和钱芳。
同样,这仅仅是一种“特点”,很难说是优点还是缺点。一方面,这样“个人魅力”类型的戏很容易培养出铁杆粉丝、之后慢慢培养成稳定的话剧观众群;另一方面,如果过于依赖演员,戏本身则难成经典。经典都是会经久流传、常演常新的(例如那些已有几百年历史的戏曲,成千上万的演员演过那些戏,但是观众依然爱看),如果一个戏换了主演观众就不接受,那必然不能长久。
我认为,《撒娇女王》就是“何家班”在“后郭钱时代”摆脱对金牌演员的依赖、而成功打造的新精品,观后感《《撒娇女王》观后感》。
在去年9月26号至今的这半年时间中,我曾不止一次感叹过:“没有了郭京飞和钱芳的舞台,怎么突然就空了。”——不是说,话剧没有了郭钱就没得看了,而是说,同风格的作品,没有了郭钱就真是没得看了,《杜拉拉》、《资本论》、《分手大师》等等系列,统统令人绝望。
而现在,我终于遇到了没有郭京飞和钱芳却依然能打动我心的同风格作品。而且我个人认为,这次的《撒娇女王》跟《情话紫钗》那种风格蛮像的了。虽然依然比不上情话紫钗,但是,已经可以站在同一个层级上了。
还是那句话,“戏托人”永远比“人托戏”稳当得多。
当然,除了因为这次的剧本真的讲了很不错的故事之外,也因为《撒娇女王》的演员同样很优秀。
给我最大惊喜的是张瑞涵和张颖。
好久不见张瑞涵。
上一次看他的戏已经是两年前。那时候我还在感叹这个孩子的戏好归好,但少了点主角气质。而现在再见,才知我的落伍有多么的严重。这次的张瑞涵,从一上台起,就“啪”的一下把人的视线吸到他的身上,无论台词、声音,还是台风,都充满了那种帅到不行的“主角气质”。好,是真的好。
张颖长大了。
上次看她的建宁公主和黑衣人,还觉得她只是一个小姑娘。而今次再见,小姑娘已经长大了。时而成熟妩媚,时而天真可爱;漂亮,高挑,音乐剧专业的她还歌舞俱佳。张颖,有前途。当然,最让我惊诧的是某一场戏有张颖背着谢帅从台的一头走到另一头的桥段,要知道谢帅可是一米八六呀,就张颖那个小细胳膊小细腿儿。你说是咋背起来滴。
对不起的许子皓——我准备了四束花,然后才知道,原来是五个男演员,汗啊,继“对不起谢帅”之后,我又多了一个对不起的人,许子皓。当然在四大神兽的对比下,他的表演确实还有进步的空间。
杨皓宇,不用说了,他的戏我就没看到不出彩的地方。喜欢喜剧的人一定要期待香港部分。杨皓宇“咆哮”的时候,我笑得把外套都扔了,散场亮灯之后才找回来的。对了,这里还有杨皓宇的“裸戏”和“床戏”哦~~~~而且在香港部分,杨皓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随时调控万绮雯的台词,因为字幕只有纯粤语部分才打,万绮雯说“普通话”的时候是不打字幕的,但她的“普通话”听起来真的是非常的费劲,而她本人很难自己意识到哪句观众听不懂,所以,随时能听到杨皓宇在一边说“你说什么?”“你把这句翻译一下”“啊,这句我懂了,你是说**********”。
谢帅。
为什么每次遇到谢帅,我总是能做出一些对不起他的事情呢?比如这次,我本来打算买三束花,经过小端木提醒我才意识到,我完全把谢帅给忘记了。。。和张颖一样,这个“小韦小宝”跟“小建宁”一样,无论演技还是台缘都成长了太多太多。当我又看到他们两个演一对的时候,我甚至在想,他们在不久的将来,会不会是新“郭钱”式的“明星搭档”?
李传缨——打下这三个字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传缨大爷的爆炸头和那个啥“丁字裤”,然后,容我先笑一会儿去。。。大爷的戏跟皓宇哥哥一样,属于“不用说”的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就把戏都递到你心里,演什么,像什么。这就叫“戏骨”吧。我第一次在心里大呼“好戏”的时候,就是传缨大爷的戏份。在看戏的过程中,我一直都特别特别的,想拥抱一下传缨大爷,然后对他鞠一躬。
刘美钰我第一次看到。但我很喜欢。台北部分的女作家知性而哀怨,还稍微带了一点点的因为“小资”和“文艺”而生的“做作”和清傲。但在北京部分那个“I
never”游戏时,“车震”之后那一系列的表现,分明就是一个北方大妞儿的豪气与爽利。同样是港台演员,也许因为台湾和香港的语系不同,刘美钰的台词没有任何障碍,句句清清楚楚。
王一楠。几年前的上话第一当家花旦。演技没得说。我就是爱看这种“会演话剧”的演员,演话剧。
题外话。要是有一天我有钱了,我一定要给话剧演员大把的献花。谢幕时我看到“影视明星”和凭借影视而出名的演员们在台上得到那么多那么大束的花,而我能给的,却只是那么小那么可怜的几小把花,我的心里真的在难受。
=======================
我要讲故事了,怕剧透者请跳过此段。
=======================
四个城市。上海,台北,香港,北京。
四个故事,闪婚,丧偶,恋爱,小三(或者姐弟恋)。
有人问我最喜欢哪一个。我觉得各有千秋我都喜欢,但如果一定非要让我选一个话,也许,我会选择北京的故事吧。
都这个岁数了,谁没有一种对爱情的向往,以及绝望呢?
就是那样一种爱。爱就是爱,爱了就是爱了。
张瑞涵演的那个小男孩被五个人按在地上打的时候,他说,他们越打我,你就欠我越多,你欠我越多,我就越幸福。
那种不管不顾,那种混不吝,一下子让我想起了《罗祝》中大闹剧场的罗锅。那个样子没法让人不动心。
说是姐弟恋,可是李莫又比他成熟多少啊?真成熟了,能为了什么爱情,而给一个混蛋当了十年的小三吗?别告诉我,她其实是为了钱。
就是那种不管不顾。
当李莫一路追着陈思涵杀进男厕所的时候,我真心的觉得这俩二百五真乃天生的一对地赐的一双呀。
陈思涵就是老天爷派过来把李莫从那段烂泥里拯救出来的。
相信他抱着李莫的肩膀说的那段关于幸福的表白,会让多少人在剧场落泪呢。
那是最纯粹的爱情。是我们都在向往着的爱情。是“什么都没有,只剩下爱情”的爱情。
可惜,相同的人并不一定适合在一起。
那种不管不顾,那种所谓的“爱”,会伤己,也会伤人。
很多话一旦说出口,就不可能凭借道歉和宽容而让那些伤口消失。如果是普通朋友,没有关系,而如果在一起了,当你看着那个人的时候,你会想起那些伤害,然后,它们就会让你疼得只想远远地逃离。那些伤害,都是忘不了、过不去的。
你凭什么,就有权利当着所有的人说她是小三?也许很多人在背后会这样说她这样笑话她践踏她,可是你不行,因为你爱她!
可是你却这样做了。
这就是年轻的爱。年轻的爱,永远都是炽烈的,同时充满了无法平复的伤害。
然后,让人念念不忘,死死的记住一辈子。
伤,然后,念念不忘。
他们,注定离别。
一开始,我以为台北的故事又是一个烂俗的小三戏。何况那种琼瑶风的语言和调调,实在是嗲得人鸡皮疙瘩一片一片的落地。
一开始,我以为台北的故事就是为了以这种温吞平和的氛围,缓解一下过于劲爆的上海和香港部分的节奏的。
然而直到那个大转折,我才恍然大悟。
我第一次在心中笃定了这是一部好戏的时候,就是李传缨饰演的丈夫说出反转剧情的时候。
真心爱上了这一段故事。
其实,这才是爱情的童话。
爱你,就是无论你有什么样的过去,无论你是否已经过了水嫩的年纪,无论是不是已经走进了柴米油盐,无论你的眼中是我还是他,没办法,我都是这样的爱着你。
我的心,在这一段温水一样熨帖的故事中,一点一点的融化。
同时还有丝丝的嫉妒了女主角,总能被人这般包容的宠爱着。让人把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让人在台风中守在她的门外。
这个故事让人无比的温暖,无比的感动和动容。尤其是那一个时候,屋外刮着台风,李传缨和许子皓对坐在沙发上,李传缨用那样一种平和以及好听的声音地问,了解我吗?了解她吗?
上海小夫妻,可爱无匹。
当我看见张颖哭着对着谢帅手里身手异处的hello
kitty一块一块的掰奥特曼的时候,我觉得我这一年都没这么开心的笑过了。
他们真是太可爱了。
从落水救人开始的相识,续上干柴烈火的闪婚,预示了这必将是一段水深火热的爱情。
在连爱情是什么都没来得及想明白,莫说理解婚姻真谛的年龄,他们就稀里糊涂的结了婚了。然后又离了婚了。然后又结了婚了。然后这次没离。
这绝不是一个结尾,而仅仅是一个开始。
婚姻登记处的大妈是把他们劝到一起了,但是以后,不接着打架才怪呢!
但是没关系,《失恋33天》里说过,吵架亦是一种沟通。
年轻小夫妻,打打更健康。
只是以后要注意,心疼着点儿钱,这一场架打下来,砸进去小十万。别老跟钱过不去啊是不是,以后还得过日子呢对吧!
张颖“瞎”得太可爱了。谢帅“抽”得更可爱。——起来起来,别睡了,你跟我说说,那只小老鼠临死之前,说了句神马啊?
如果说上海故事中的那个小女人是“作女”,那么香港故事中的这个公主病患者,更是作天作地作死了的主儿。不过,她应该是最点题的一个人了,那个娇撒得呀,喔哟。。。
一哭二闹三上吊,在这里算是全见识到了。
杨皓宇演的那个角色说的好,你撕东西有瘾啊?
都这么大了,谁有义务一辈子哄孩子啊?你就那么娇贵,凭什么呀?
我在一个情感专栏里看到说,美女年轻的时候总是受宠,男人也爱宠,但是,这种宠爱和忍让总有到头儿的一天。在长时间的相处过程中,小美女会越来越多的邀宠,因为她需要安全感,而男人会一边忍,一边越来越不耐烦,一直到了他认为忍不了的时候,就会爆发。那个时候,他会走得毅然决然,而小美女还莫名其妙,觉得这一切都毫无预兆。
我想,香港的这个故事,应该就是以上那个理论的现场版吧。
因此,我也总觉得他们在和好之后的日子依然令人忧心忡忡。不相信那个小公主会真的改变,也不相信那个王子会继续忍让。
当然啊,这是我作为一个既不漂亮也不会撒娇的女人的想法,说不定会被很多人鄙视的,也许男人就喜欢小美女这样闹呢?唉,我不是美女我没法明白呀。
另外,我还不明白的一点是,女主的男朋友决定分手的原因,究竟是因为女主撕掉了设计图,还是因为他误解了女主和别人有染呢?
上海和香港,女孩子都很年轻,都很会撒娇,都很闹腾,要的都是天雷勾动地火的爱,都需要一个外人来让她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然后回头。
北京和台湾,都是两男一女,都有单方面的爱情,都需要女主“放下”,而男主都是来拉女主往前走的。她们好像都不太会撒娇,北京故事中的李莫的撒娇方式貌似是抓到什么就拿什么打男主,而台北故事中,马小晖儿说得好,她说,好像台北故事是男主在撒娇。不过我想,那个台北故事中的女主可以得到两个男人这样长久和无微不至的宠爱,也许,她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是很会跟爱人撒娇的。
可是无论如何,她们都会得到幸福的,对吧?
=======================
夸完了,该挑挑毛病了。
我个人认为,《撒娇女王》主要的问题有几点。
第一,四个“城市”的故事,实际上地域性的特质并不是那么的强,“城市”不过是一个壳子,装进了四个平行讲述着的故事。而如果把故事的核儿拎出来,换一个名字,换一种口音,其实差别并不大。如果改成上海女人刷爆男友的卡,北京女作家丧偶,香港女人发生姐弟恋,台北小夫妻打打闹闹过生活,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何况,这“北京男孩”满嘴东北口音,“上海小夫妻”也非“本地风味”。
第二,乐队现场演奏非常美好。可是音量一定要控制得小一点。至少彩排场中,音乐的声音太大,实在影响听词。序幕时四个女主角的朗诵,我只听到了王一楠一个人的内容,前三个完全没有听到。
第三,严重建议在“香港部分”女主角说话的时候,以及上海部分“婚姻登记大妈”说话的时候,全部都加上字幕。现在是只有纯粤语和纯沪语的部分有字幕,但实际上“港普”和“沪普”部分那也是真心的听不懂啊,再加上配乐,就更不知道她们在说什么了。
第四,最后一幕过于冗长。三个多小时的戏,看到最后一幕的时候观众和表演者都已经很疲惫了,而且说实话,戏看到这里,对结局神马的已经都猜得差不多了。所以,那些大段的情感宣泄和铺垫,放在第一幕是金子,放在这一幕就是“多余”了。个人感觉,最后一幕,各砍掉三五分钟最好。
第五,植入广告可以加,但请适度。我在写这篇观后感的时候,一直在努力回忆“经典台词”,却发现,我印象最深的台词居然是:“老公,我用九阳豆浆机给你做的早餐~~”“什么?”“九阳榨汁机,榨的果汁~~~”——咳,还好还好,在结尾处感谢的那一大串的赞助商里,没有去年天津《21克拉》时那雷倒众生的“小护士卫生巾”。
总而言之一句话,《撒娇女王》真的是近期同类型的戏中,非常好的一出戏,很值得花钱买票去看。但是,如果想做成真正的精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加油啊。爱你们。
〔《撒娇女王》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