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观后感
❶ 河北民俗文化体验园观后感
中午吃完饭才去抄的民俗村,还早导航还能找到。和虎鳄农场相比,要好多了。整体环境,还有风格,里面有水有树。以民俗为主,有一个很大的民俗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很多农村的用具,或者是刚解放的时候的一些用具。除了这个博物馆,里面也养了很多动物,只是在虎鳄农场看了动物,所以这个地方吸引人的就是各种拓展的游玩场所了。玩累了还有很多秋千可以休息,虽然是周末,但是人不太多,这个时间段,很多人都选择爬香山、植物园之类的,所以来这个地方选择还是不错的。之前也去过乡居楼,但是不太喜欢那个地方的嘈杂,人多停车不方便,吃饭排队。
大概玩了4个小时,虽然天还很亮,但是想想交通是个问题,从顺义回海淀也100多里,而且路上车也多。大概5点半出发,一路左转右转,到家天已经黑了。
❷ 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观后感怎么写
今天是我小学里的第一个秋游,我们是去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游览参观的。
9:00我们的车到了之后,做了些活动,走了走“民俗村”,吃过午饭后,我们便“造反”(不跟导游瞎走)就按分组各自游览去了。
我们这组先来到了长城的微缩景观这儿。尽管这只是微缩景观,但是那坚固的构造,宏伟的气派,还有那高耸的塔楼,都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代的中国有多么强大的实力啊!真不愧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再仔细想想,真正的长城是多大多长,在古代来说是多么坚固啊!下了小山,便看见了微缩的圆明园。那微缩的池子也有几十平米大,那细致精美的雕塑更是让人叹而观止。如果说,长城是武将,那么圆明园就是文臣。此外,还有故宫、秦兵马俑、孔陵、天坛、成吉思汗陵……
古中国能造出如此惊人的建筑,就说明了它有着强大的实力。可是,既然古中国有着如此强大的实力,为什么在近代还要饱受外国人的欺负呢?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圆明园的毁灭是由于中国的军事科技落后;然而,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堂堂中华成了其他帝国的脚下奴!
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却成为了外人侵入中国的刀枪,中国却不会用;
想改变历史,不仅要靠前辈的努力,还要靠我们能不能使中国再成为世界强国!
❸ 启东民俗文化观后感作文急用
我爱我的家乡抄-----启东
启东是花园,有着鲜花的芬芳;启东如森林,有着绿树的清凉;启东似田野,有着收获的希望;启东像雪景,有着冰晶的闪亮。
回忆过去,老家的左邻右舍为了不愁吃,小院里满是瓜果蔬菜。一年四季,只要能种点什么,小院里就会满满的,瞧去,各种颜色掺杂交错,杂乱无章。好拥挤、好杂乱的小院。现在,各家都不怎么种蔬菜了,而是种花。一年四季,鲜花不断。春天,月季、玫瑰等竞相开放。夏天花儿更加繁盛,五颜六色。秋天,本该百花凋零,菊花却傲骨怒放。冬天,瑞雪纷飞,梅花却在枝头绽放。一年四季,芬芳不断。香啊,花园般美丽的家乡。
再想以前,老家村里村外都光秃秃的,几乎没有树。到了夏天,在外边聊天的大人都顺着墙边坐,小孩们大都躲在屋里扇扇子。屋里像蒸笼,屋外像热锅。而现在,房前屋后,街道两旁,村里村外,都种上了绿化树,虽说不像森林那样茂密,但也绿树成荫。夏天,大人们在树下乘凉,小孩们在树下嬉戏。茂密的树叶,送来了阵阵清凉。爽啊,森林般清凉的家乡。
❹ 民间艺术参观观后感300字
今天下午,我参观了一场民间艺术展览,欣赏着精彩的展品,并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所深深吸引。
展览很大,我从风筝展开始看起。风筝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它们可以被制作成人物、鸟兽、水族、草虫、器皿等形象。这次展览中最大的风筝是板鹞“观音全图”,它高2.4米,宽2.4米。最小的风筝是《张飞脸谱》,只有一公分见方,但系上风筝线居然还可以飞起来。
最引人注目的悬挂在天花板上一只长10米的风筝,人们把这只风筝设计成“龙”的形状,威武极了!
在美术馆同期展出的还有年画展、莫高窟壁画展等。
今天的风筝展让我大开眼界,原来风筝可以如此多姿多彩呀!
❺ 高中选修《中国民俗文化》读后感2000字
在我们这个统一的民族国家里,汉族有汉族的风俗,55个少数民族有其各具特色的风俗,共同组成丰富多彩、和谐统一的中华民族风俗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相继实行社会改革,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社会生产力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所有这一切,都为民族风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将55个少数民族风俗,分为服饰、饮食、居住、交通运输、生产、岁时节日、人生礼仪、社会家庭、宗教信仰、禁忌、艺术、竞技游艺等12个门类加以叙述。现在就几个少数名族谈谈他们的风俗,以及自身的感想。 回族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部分经商,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酷爱养花,庭院中繁花似锦,屋内栽养盆花,讲究清洁卫生。如果走进回族人的家中,就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非常舒适。在饮食方面,肉食只限于牛、羊、驼、鸡、鸭、鹅、鱼,禁食猪、驴、骡、狗等肉。从现在的餐饮汗液也可以看出对少数名族习俗的尊重,比如说上次去酒店打工,就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一个宴会厅里大大小小几十桌,其中有一桌特别标明了回族,并竖这一个标签,开始并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才知道这是为了服务员方便上菜,一方服务员把猪肉灯回族人的禁食端上桌,如果是这样,就会使回族人感觉到不尊重他们,是对他们的一种侮辱;由此可见,少数名族的对饮食的重视以及现在人们对少数名族习俗的尊重。
❻ 安阳市新春民俗文化展观后感作文200字—
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2]
史料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腊月二十五
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时人们也会买一大筐豆腐以吃其来充饥等)。
接玉皇
旧俗、新俗都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2]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闲暇娱乐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4]
照田蚕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5]
千灯节
千灯节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
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等活动。[6]
腊月二十六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7]
腊月二十七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
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语。腊月二十七洗浴为“洗福禄”。[8]
腊月二十八
宰鸡赶大集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腊月二十九
祭祖
上供请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9]
小除夕是什么?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也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才能烧完。
腊月三十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10]
贴门神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上。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它以工整、对
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11]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12]
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❼ 《中国民俗文化》读后感 1000字!! 高中作文1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读后感 在我们这个统一的民族国家里,汉族有汉族的风俗,55个少数民族有其各具特色的风俗,共同组成丰富多彩、和谐统一的中华民族风俗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相继实行社会改革,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社会生产力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所有这一切,都为民族风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将55个少数民族风俗,分为服饰、饮食、居住、交通运输、生产、岁时节日、人生礼仪、社会家庭、宗教信仰、禁忌、艺术、竞技游艺等12个门类加以叙述。现在就几个少数名族谈谈他们的风俗,以及自身的感想。 回族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部分经商,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酷爱养花,庭院中繁花似锦,屋内栽养盆花,讲究清洁卫生。如果走进回族人的家中,就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非常舒适。在饮食方面,肉食只限于牛、羊、驼、鸡、鸭、鹅、鱼,禁食猪、驴、骡、狗等肉。从现在的餐饮汗液也可以看出对少数名族习俗的尊重,比如说上次去酒店打工,就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一个宴会厅里大大小小几十桌,其中有一桌特别标明了回族,并竖这一个标签,开始并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才知道这是为了服务员方便上菜,一方服务员把猪肉灯回族人的禁食端上桌,如果是这样,就会使回族人感觉到不尊重他们,是对他们的一种侮辱;由此可见,少数名族的对饮食的重视以及现在人们对少数名族习俗的尊重。回族的饮食也有自己的特点,家庭饮食一般以拉条子、拌面、揪片子、蒸馍、烤饼和香豆子花卷为主,还有肉汤、羊肉泡馍、蒸肉、清汤牛肉面、凉粉等独具风格的食品,这与我们汉族不一样,我们都是以米饭为主,并配上各种各样的菜肴,如果让我们想回族人一样天天吃那些也许会受不了,但这确是回族人的喜爱。不同的地域孕育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习俗各不相同各有特点。回族人喜欢饮茶,这与我们汉族人一样,饮茶文化在中国历史悠远,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们主要喝砖茶、红茶、青茶和沱,而我们汉族人主要喝铁观音等,各自的品味也因地域等因素而不一样。服饰方面,散居在城镇的回族穿着基本上和汉族相同,但在回族聚居区,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衬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妇女爱穿纯朴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袄。已婚妇女一般都要盘头,戴白色、青色布帽或头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辫子,不戴头巾。中青年妇女有佩带耳环、戒指等金银首饰的习惯。这些在我们汉族人看来比较的复杂,我们的服饰几乎没有什么规矩,很随和;回族人对待服饰非常重视,这就好比出门在外,所代表的他们的文化,是一种象征,是他们对自己特有文化的自豪。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因为蒙古地域辽阔,一眼望去都是草原,适合发展畜牧业,但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现在的蒙古包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旅游文化,我们可以看到一般的旅游公司会有这样的广告,即让游客体验住蒙古包的感觉,这的确是一种吸引眼球的方法,大多数人都想体验一下这种感觉,想体验一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名族住的房屋有什么感觉,这些都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防寒避暑的住所,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 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饮酸奶子、奶酒,也喜欢喝茶。的确,现在我们喝的奶制品,如牛奶等,都是从草原上的奶牛产的奶味原材料的,我们喝的还是经过加工过的,可能还不干净,而蒙古族的人们都喝纯牛奶,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幕:在草原上,一个蒙古族人直接在奶牛下面喝奶,就像小奶牛一样,所以他们吃的都跟奶有关。在农牧区的蒙古族人主要吃各种粮食和蔬菜,因为他们种植出的粮食可以当做主食,这与我们汉族差不多。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欢穿镶边的蒙古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脚穿皮靴和毡靴,头缠红蓝布,这就是他们的服饰文化,的确很有特色。由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的人们也要工作上班,为了方便工作,现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节日或喜宴时才穿蒙古袍,妇女不论冬夏都喜欢穿裙子或连衣裙,用各色头巾包头。在电视中我们可以看到,每当节日一到,蒙古族的人们就穿上特色的蒙古袍,载歌载舞,就像在一个硕大的舞台上表演节目。其实,无论是哪一族的服饰文化,我们都比较重视,从每年的春晚可以看出,都有少数名族的节目,他们都穿着自己名族的服饰在台上表演,这就是像我们展示他们的服饰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文化。 蒙古族人热情好客,这也像是一种文化,他们的好客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出,他们招待客人时,首先摆上奶酪、奶油,各种面制干粮和奶茶,喝完奶茶后还要敬酒。随后端上手抓羊肉,贵客则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荐骨连着尾巴放在盘子里,上面放上不带面颊的羊头,把小刀递给客人。客人把羊头的一只耳朵割下来,再切一块肉吃下,然后把刀还给主人,主人才动手切肉,请客人动手随便吃。为了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热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让在座的每个人都尝一尝。这些细节五部体现了蒙古族人的好客,以及他们对客人的尊重,对能够到来的一种喜悦之情,虽说我们汉族人也喜欢好客,但比起蒙古族人的豪爽大方,我们的确有些不足,这是我们需要改进的,我们应该多多学习好的文化。还有蒙古族特别尊敬长辈和教师,无论何时,对年长的人都称“您”,进门、入座、喝茶、吃饭、敬酒等都让年长的人领先,“巴格西”历来被作为贵客迎送招待,这是一种礼貌,我们从上小学就老听老师说,要尊师重道,要有礼貌,遇到老师等长辈要问好,但我们真正做到的又多少人,但他们做到了,蒙古族人不仅对长辈等尊重,对于外来客人也很尊重,把客人当陈给自己亲人一样对待,这是一种多伟大的文化,很多优秀的地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这就是蒙古族的文化。 通过对回族和蒙古族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其他名族文化的认识,从而对中华民族个名族的民俗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各名族的文化可以更好的交流与发展,对于不同名族的风俗习惯,大家都给予了尊重和支持,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健康发展才会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蓬勃发展。
❽ 谷雨节 传统民俗文化 观后感 500字
荣成国际渔民节 7月
一个国际性的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届时,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渔民,不约而同,在各自国家,以自己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人山人海,载歌载舞,隆重庆祝。作为中国的主会场,每年此时都会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慕名前往荣成观光度假。
文登昆嵛山会 5月20日——22日
届时,在圣水观景区将推出民间艺术表演、道教全真寻根游、书法石刻文化研修、经贸洽谈等活动,每年都吸引数百名日本、韩国、加拿大、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外来宾参加盛会。
威海人的婚俗
一般结婚前要先定亲,烟台人称谓通日,也就是定一下结婚的具体日期。然后就可以商定结婚的一些习俗。当然烟台有一些结婚和定亲的小风俗,你不一定要照着办,只要双方父母觉得好就可以。如果就是想知道的话你可以给我留言。我个人觉得还是新事新办好。
烟台有个土规矩,结婚是要穿红鞋的,其实我们都不喜欢红鞋,过后也没法穿,但是一般老人家都挑这个,梳子、铜盆、镜子、还有红包袱,这些是结婚当天要拿的,还要给新郎买衣服鞋子,给婆婆买鞋子. 准备个红盆,里面放镜子,梳子,肥皂盒,香皂,各一对。 再用红绳绑两个花生,两个板栗,两个桂圆,两个........ 还有什么,偶忘记了。盆里还放红包吧,忘记了。
最后,用红包袱把红盆包起来。这个当你进婆家时,有人要从伴娘手里接过去的。叫“接福”吧。
其实一个地儿一个风俗,没太多的讲究。 另外,还要有个红箱子吧,具体放什么东西,我都忘了。
只记得到了婆家后,公公用包着红布的擀面杖在箱子的四周敲敲打打后,再打开。然后再把准备好的压箱钱放里面。
威海靠海,说点渔民的风俗吧
说话忌讳
在渔民家吃饭,鱼是必不可少的,要把鱼翻个面时,不能说翻,要说“转过来”或者是“划过来”;吃饺子时不能说“下饺子”,应该说“煮饺子”;吃完饭筷子要放在桌上,不能放碗上;渔民烧饭以煤为燃料,但他们不说煤而说扎子,因为在他们看来,“煤”就是“霉”。
新船点睛
渔民把渔船看成自己的伙伴,是赖以生存的依靠,因此,渔民对它爱护备至,并赋予它灵性,过去的木制渔船每条船都做一对凸出来像大鱼的眼睛,新船造好后,只画眼,不画睛,等到黄道吉日,船主会敲锣打鼓放鞭炮,亲自为新船点睛,其他的渔民也会喊着大吉大利的号子,把披红挂绿的新船一步一步从岸上移下海去。
节日供神
古时渔民主要是敬龙王,海神娘娘,财神三宫,按一定的节令供奉。除夕之夜或初一早晨,渔民到龙王庙,海神娘娘庙烧香叩拜,或到海边摆供品,焚香纸,求神灵保佑一年太平;渔民家里都供有财神,每次出海前,渔民都要根据习俗上三柱香,以求神仙能能保佑他们。
祭祀渔神
渔民首次出海拉网,当捕到鱼之后,首先要练大鱼蒸熟盛于盘中,在船头奠酒焚香,祈祷龙王爷保佑海上发财。几条船在一起捕到鱼的时候,谁的船先打上鱼来,就放鞭炮、敲锣鼓,并拣最大最好的鱼供在船头。
观测龙风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这天,被渔民称为“龙风日”据说龙王这天要预知一年的风情,半夜后,渔民就起床观测天气的好坏,风力的大小,风向和星星的位置和亮度,卜测一年的天气,因为海上做业最在意的不是雨雪沙尘,而是风。
❾ 天福广场民俗文化展观后感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剪纸吧!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是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字、喜字等老表示庆贺。
剪纸所刻画的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先来看看这张仙女下凡吧!四位仙女神态各异,舞姿翩翩,她们的手臂上缠绕着轻盈而柔滑的丝带,正随风轻轻摆动。再看这张松鼠摘葡萄。只见它摇着蓬松的大尾巴,小眼睛紧盯着紫莹莹的大葡萄,生怕被其他小动物给抢走了。
剪纸中还有有趣的民间故事呢!这幅剪纸讲的就是老鼠娶亲的故事。瞧!小老鼠们抬着大花轿,新郎得意洋洋,大花猫在一旁羡慕得不得了。原来,故事是这样的:鼠爸爸想给女儿找个好女婿。鼠妈妈说太阳最棒,太阳说云最棒,云说风最棒,风说墙最棒,墙说老鼠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