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观后感
『壹』 戴面具的海读后感 400字
读《戴面具的海》有感
可以说这部长篇没有大海的波澜壮阔,也没有大江大河激流险滩,作者就像一个娴熟淡定的船夫,让这条故事小船始终行驶在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上,很自然地顺流而下,轻风微浪,顺顺当当。特别是写到校园生活,写到海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和友谊,意趣盎然,还能看到两岸的风景,还能闻到一路花香。其实在小河的底部,读者能够真切感到是激流险滩,能感到下一步肯定要出大事啦,这种感觉、这种阅读期待一直牵引着读者的心。
作品的美妙之处还在于每当波澜欲起时,作者或点到为止,或以柔克刚,轻轻地就化解了,不让它掀起大风大浪。她采取的是外松内紧的策略,故事情节很紧凑,故事内容很从容;读者很紧张,作者很淡定。她很娴熟地运用了国画中“留白”的艺术手法,故事不写满,更不搞得剑拔弩张,而是蓄势待发,让读者去生发,去创作,补充作者欲言未言之言,自己把内容丰富起来,把情感丰满起来,这是彭学军的高妙之处。一部小说能让人很容易地读进去就很好,如果还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就不能不令人赞佩了。
含蓄、内敛、超凡脱俗,这就是彭学军的风格,这也是很多人喜欢她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那么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表达什么呢?我们从中又感悟到了什么?我觉得作者有意无意之中弘扬了三种力量:
一是来自孩子的纯洁的力量。海的面具摘不下来了,他的父母急得几近崩溃,倒是海很坦然镇定,泰然若素。他的淡定就像一剂清凉剂,让争吵的父母一下子静了下来。
海的表现也符合生活的真实,面对生活的变故和意外,孩子往往比大人冷静、淡定。比如,一些患重病的孩子,在医院里,只要不是特别痛苦,该吃就吃,该玩就玩,精神承受力远比大人强。因为他们单纯,不懂得害怕,这就是纯净的力量。就像水一样虽然无色无味柔弱无骨,但水的力量是强大的。
二是贤良的力量。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很好地塑造了一个善良的、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知识女性的形象,那就是海的妈妈。儿子遭遇到这么大的意外,是妈妈帮儿子渡过了一道道难关,能让他正常走进学校,并且不留下阴影。后来,爸爸承受不了家里家外的挫折和打击,留下一张字条离家出走,奶奶又生病住院,妈妈一个人默默地承担起这一切,最终皆大欢喜地渡过这一道难关,让我们从中看到贤良的力量,不得不由衷感叹,家里有个好女人很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书也值得家长一读。
三是爱的力量。海遭到意外,他得到比别的孩子更多的爱,妈妈的爱,同学的爱,老师的爱。最后是爱的力量,让他轻松地摘掉了面具。读完这部书,不能不让我们相信,爱是永恒的、万能的。
我们期待着作者的第二部书,之所以期待,是因为作者埋下了几个伏笔,一个是临时代课的美术老师画出了海的面具的原貌,并且题上了那首只有海和妈妈才知道的咒语般的题诗。
『贰』 来篇5000字数的共产党宣言读后感或者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一、写在前面的话
邓小平,二十世纪的中国造就的另一位历史巨人,于1997年2月19日离开了他所至爱的中国人民。
建党八十周年之前,怀着对他的爱戴和崇敬,我们又次学习了他的著作。
每读小平同志的著作,先不论其它,总有一种日益强烈的感受:文风非常地朴实,然而,内在于朴实之中的,却是目不暇接的深刻思想。
顺便联想到这些年来拜读某些精英之作,常令我有云山雾罩之感:硬着头皮读下来,却始终不晓得他们在自己的“语境”中、用他们的“话语”“解析”着什么东西。我当然不敢非议人家思想的精深,更不敢怀疑人家是否在用晦涩的语言来掩盖其贫乏的思想,只能抱怨自己没有学好“土中文”、“洋中文”、包括理论。所以,比较起来,还是愿意研读、学习类似小平同志那样的文章。
说远了。回到正题。
二、关于“猫论”和“摸论”
小平理论的伟大价值,今天已可见一斑;也许可以断言,时间将会使她更加伟大。
有人说,小平理论概而言之有两个基本点:
一曰“猫论”: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二曰“摸论”:摸着石头过河。
此说也许有“戏说”之嫌;而且,这个“两论”在《文选》中也是没有文字可考的。然而我却觉得,“两论”的说法倒也颇堪玩味:琢磨一下,《文选》中的不少文章,确实很有点“两论”思想,或者说,与“两论”思路是暗合的。这里不妨举两个例子。
(一)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恕不一一援引出处,下同)试想,如果我们把那个“老鼠”定义为这“三个有利于”,上述论述背后的精神,不就很有点“猫论”的味道吗?
(二)“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个发明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在对某些问题还未能达成足够一致的时候,就先干起来。从理论上讲,唯有指导我们实践的思想、理论、政策、办法是正确无误的真理,才能使我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然而,真理的获得却非一蹴而就。
我们必须承认: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争论必然是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不争论可能会有碍于我们获得真理,由此,不争论就有可能使我们走弯路、买教训。
但同样必须承认的是:即使经过漫长的争论,也不一定能够达成一致;即使达成一致,这个“一致”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真理。
那怎么办?
小平同志的解决办法是:不争论。“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当然,对于前提,小平同志也是同样强调的:“看准了的”。至此我们看到,这个“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是如此”的不争论,不也很有点“摸论”的影子吗?
以上论述,决不是把小平理论庸俗化。反而,我则感到,躲在这个“两论”背后的,也许是小平同志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多年的实践感受。比如“猫论”,其实就是实事求是;再如“摸论”,也许就是对党史上数次路线斗争、尤其是“文革”灾难的痛定思痛。
溶伟大于平常、化深刻为通俗,非顶尖高手不能,平庸之辈自然更是望尘莫及。
三、单论“摸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如果认为这些成就是各种力量结成的一个合力的总结果,那么,“摸着石头过河”肯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力。
试想:假如我们在79年的时候,放开去争论“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是否符合经典理论、是否符合这个符合那个,却不去先大胆地闯一下----推行这种政策----那么,我们也许可以肯定三点:第一,这种争论至今未果;第二,后来的其他改革方略及其带来的成就便不会取得;第三,就不会有哪些成就所带来的社会条件之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却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等思想观念。
如若没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互动,而且,这个互动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轨道上展开的,新世纪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呢?
(二)既然“摸论”的意义是如此地重大,便很有必要来考察这个“摸论”本身了。
从理论层面上看,“摸论”的实质也许是:对某些问题(包括思想、理论、政策、办法、做法等等,下同,不再赘释),可以允许去探索、尝试。有好结果就推行,没有好结果则要么自生自灭、要么强制其毁灭。表现在思想理论领域,就是允许自由地(至少相对自由地)探讨,暂不做强制定论);表现在政策、办法乃至具体做法上,就是允许大胆地去闯,在某个局部、某个时段来实行。总之,表现在态度上,就是不要轻易下定论去否定什么、肯定什么,也即:对看不准的问题,最高决策者的立场不要轻易鲜明化。
但是,从操作的层面看,我们就有必要提问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难道什么河都可以摸着石头过吗?
小溪如此、小河如此,大江大河也要如此吗?如果这样的表述不够清楚,那就再说的具体一些,举几个例子:是否有人要否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人民的利益,有人只求发展经济不顾及其它,有人只求少数人先富不顾多数人死活,有人残酷剥削雇工,也可以允许他们先暂行一下呢?尽管这几个例子过于极端,但却给了我们的问题一个很显然的否定答案。
小平同志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文选》中到处可见。随便举几个例子:
比如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那也是有个前提的,“看准了的”;
比如“关键是发展经济”,但他还说“两只手都要硬”,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现在看起来还不止二十年”,“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再比如三个有利于,他在“生产力”的前面加了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定语,在“综合国力”的前面加了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定语。尽管他的这些思想是以即席讲话的形式说出来的,可又有谁敢说这几个定语是顺口讲来而不是刻意强调的呢?
“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可是:怎样才算做看准了?有没有看的“真准”的问题呢?若有,对这些问题又怎能单纯地去“试、闯”而不去旗帜鲜明、义无反顾地决然推行抑或打击呢?
难道在80岁的中国共产党那里,就没有看的“真准”、值得旗帜鲜明地坚决坚持抑或坚决反对的问题?
所以,那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明确:
不能什么河都摸着石头过。
那么:
第二,什么河可以摸着石头过、什么河不可以摸着石头过呢?
简而言之:
什么问题需要立场鲜明,要么鲜明地支持、要么鲜明地反对;
什么问题需要观点暧昧,要么暧昧地支持、默许、纵容、放任,要么暧昧地反对和不疼不痒地打击。
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
也不能不说:也许,这同样是一个需要“摸着石头才能过的河”,因为,对那个“什么问题”本身,就必然会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探索真理的艰难使我们意识到:相对而言,需要摸着过的河要比不需摸着过、不能摸着过的河,要多得多。
这样,我们就先避难就易,探讨那些不需要和不能够摸着过的河。
四、什么河不能摸着石头过?
大是大非问题是大江大河。因此,如果从原则上讲:
关乎大是大非的大江大河,决不能摸着石头过!
否则,是要被淹死的。
尽管什么问题是大是大非的问题、这些问题何谓是何谓非,同样可能是值得探讨、存在争论的,但是:
其一,我们并不是不可知论者,我们坚信真理是可以被逐步认识的。在任何历史阶段,都有一些可以看得很准的问题,对它们,完全可以旗帜鲜明。这些河,不需要摸着过!
其二,对那些关乎方向、性质的大是大非问题,即使存在争论、分歧,但只要我们看准了(即便看得不是很准、真准),也完全应当旗帜鲜明。这些河,不允许摸着过!
什么叫做“不摸着石头过”?
就是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旗帜鲜明、义无反顾地过!
其实,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当代社会主义实践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未来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也需要提供新的答案。
22
『叁』 邓小平读后感.2000字左右
一、写在前面的话
邓小平,二十世纪的中国造就的另一位历史巨人,于年2月19日离开了他所至爱的中国人民。
建党八十周年之前,怀着对他的爱戴和崇敬,我们又次学习了他的著作。
每读小平同志的著作,先不论其它,总有一种日益强烈的感受:文风非常地朴实,然而,内在于朴实之中的,却是目不暇接的深刻思想。
顺便联想到这些年来拜读某些精英之作,常令我有云山雾罩之感:硬着头皮读下来,却始终不晓得他们在自己的“语境”中、用他们的“话语”“解析”着什么东西。我当然不敢非议人家思想的精深,更不敢怀疑人家是否在用晦涩的语言来掩盖其贫乏的思想,只能抱怨自己没有学好“土中文”、“洋中文”、包括理论。所以,比较起来,还是愿意研读、学习类似小平同志那样的文章。
说远了。回到正题。
二、关于“猫论”和“摸论”
小平理论的伟大价值,今天已可见一斑;也许可以断言,时间将会使她更加伟大。
有人说,小平理论概而言之有两个基本点:
一曰“猫论”: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二曰“摸论”:摸着石头过河。
此说也许有“戏说”之嫌;而且,这个“两论”在《文选》中也是没有文字可考的。然而我却觉得,“两论”的说法倒也颇堪玩味:琢磨一下,《文选》中的不少文章,确实很有点“两论”思想,或者说,与“两论”思路是暗合的。这里不妨举两个例子。
(一)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恕不一一援引出处,下同)试想,如果我们把那个“老鼠”定义为这“三个有利于”,上述论述背后的精神,不就很有点“猫论”的味道吗?
(二) “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个发明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在对某些问题还未能达成足够一致的时候,就先干起来。从理论上讲,唯有指导我们实践的思想、理论、政策、办法是正确无误的真理,才能使我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然而,真理的获得却非一蹴而就。
我们必须承认: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争论必然是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不争论可能会有碍于我们获得真理,由此,不争论就有可能使我们走弯路、买教训。
但同样必须承认的是:即使经过漫长的争论,也不一定能够达成一致;即使达成一致,这个“一致”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真理。
那怎么办?
小平同志的解决办法是:不争论。“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当然,对于前提,小平同志也是同样强调的:“看准了的”。至此我们看到,这个“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是如此”的不争论,不也很有点“摸论”的影子吗?
以上论述,决不是把小平理论庸俗化。反而,我则感到,躲在这个“两论”背后的,也许是小平同志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多年的实践感受。比如“猫论”,其实就是实事求是;再如“摸论”,也许就是对党史上数次路线斗争、尤其是“文革”灾难的痛定思痛。
溶伟大于平常、化深刻为通俗,非顶尖高手不能,平庸之辈自然更是望尘莫及。
三、单论“摸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如果认为这些成就是各种力量结成的一个合力的总结果,那么,“摸着石头过河”肯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力。
试想:假如我们在79年的时候,放开去争论“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是否符合经典理论、是否符合这个符合那个,却不去先大胆地闯一下----推行这种政策----那么,我们也许可以肯定三点:第一,这种争论至今未果;第二,后来的其他改革方略及其带来的成就便不会取得;第三,就不会有哪些成就所带来的社会条件之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却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等思想观念。
如若没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互动,而且,这个互动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轨道上展开的,新世纪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呢?
二)既然“摸论”的意义是如此地重大,便很有必要来考察这个“摸论”本身了。
从理论层面上看,“摸论”的实质也许是:对某些问题(包括思想、理论、政策、办法、做法等等,下同,不再赘释),可以允许去探索、尝试。有好结果就推行,没有好结果则要么自生自灭、要么强制其毁灭。表现在思想理论领域,就是允许自由地(至少相对自由地)探讨,暂不做强制定论);表现在政策、办法乃至具体做法上,就是允许大胆地去闯,在某个局部、某个时段来实行。总之,表现在态度上,就是不要轻易下定论去否定什么、肯定什么,也即:对看不准的问题,最高决策者的立场不要轻易鲜明化。
但是,从操作的层面看,我们就有必要提问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难道什么河都可以摸着石头过吗?
小溪如此、小河如此,大江大河也要如此吗?如果这样的表述不够清楚,那就再说的具体一些,举几个例子:是否有人要否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人民的利益,有人只求发展经济不顾及其它,有人只求少数人先富不顾多数人死活,有人残酷剥削雇工,也可以允许他们先暂行一下呢?尽管这几个例子过于极端,但却给了我们的问题一个很显然的否定答案。
小平同志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文选》中到处可见。随便举几个例子:
比如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那也是有个前提的,“看准了的”;
比如“关键是发展经济”,但他还说“两只手都要硬”,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现在看起来还不止二十年”,“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再比如三个有利于,他在“生产力”的前面加了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定语,在“综合国力”的前面加了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定语。尽管他的这些思想是以即席讲话的形式说出来的,可又有谁敢说这几个定语是顺口讲来而不是刻意强调的呢?
“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可是:怎样才算做看准了?有没有看的“真准”的问题呢?若有,对这些问题又怎能单纯地去“试、闯”而不去旗帜鲜明、义无反顾地决然推行抑或打击呢?
难道在80岁的中国共产党那里,就没有看的“真准”、值得旗帜鲜明地坚决坚持抑或坚决反对的问题?
所以,那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明确:
不能什么河都摸着石头过。
那么:
第二,什么河可以摸着石头过、什么河不可以摸着石头过呢?
简而言之:
什么问题需要立场鲜明,要么鲜明地支持、要么鲜明地反对;
什么问题需要观点暧昧,要么暧昧地支持、默许、纵容、放任,要么暧昧地反对和不疼不痒地打击。
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
也不能不说:也许,这同样是一个需要“摸着石头才能过的河”,因为,对那个“什么问题”本身,就必然会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探索真理的艰难使我们意识到:相对而言,需要摸着过的河要比不需摸着过、不能摸着过的河,要多得多。
这样,我们就先避难就易,探讨那些不需要和不能够摸着过的河。
四、什么河不能摸着石头过?
大是大非问题是大江大河。因此,如果从原则上讲:
关乎大是大非的大江大河,决不能摸着石头过!
否则,是要被淹死的。
尽管什么问题是大是大非的问题、这些问题何谓是何谓非,同样可能是值得探讨、存在争论的,但是:
其一,我们并不是不可知论者,我们坚信真理是可以被逐步认识的。在任何历史阶段,都有一些可以看得很准的问题,对它们,完全可以旗帜鲜明。这些河,不需要摸着过!
其二,对那些关乎方向、性质的大是大非问题,即使存在争论、分歧,但只要我们看准了(即便看得不是很准、真准),也完全应当旗帜鲜明。这些河,不允许摸着过!
什么叫做“不摸着石头过”?
就是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旗帜鲜明、义无反顾地过!
其实,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当代社会主义实践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未来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也需要提供新的答案。
梳理、发现这个答案,的确是个困难的问题,远非我力所及。这里,仅就几个方面说点个人观感。
(一)根本价值信仰问题
价值信仰从根本上决定着是非善恶。
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信仰是什么?应当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二)根本制度问题
我们的根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主义是怎样的主义,小平同志区分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告诉了我们答案,然而,值得深思的是:他仍然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用作了标准。
关于这种制度的某些次等层次问题,也许还存在不同认识,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承认,社会主义的根本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和实现人民大众的利益。
什么是人民?也许,那些付出正当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最广大的社会成员就是人民。
(三)基本价值观问题
每个国家民族、每个社会制度,在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应有一套相对完整的价值观念。这套观念,也许会在根本上意义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为她的社会成员提供行为规矩和动力。
这个问题,实在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不过,我们还是宁愿冒着挂一漏万的危险,列举几个方面,诸如:为己为人、遵纪守法、尽职尽责、爱国爱家、艰苦奋斗、英雄崇尚、互助互敬、自强不息、先公后私、正己正人、自主自立等等。
(四)基本思想信仰问题
任何一种建设事业,如果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路线,那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不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取得现在这样的成就也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不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核心的基本思想信仰体系,必将对现实的建设事业产生不利影响。
我们自然不能固守马列主义的某些具体论断,而且应当鼓励人们去发展它;但是,对马列主义那些先进的价值观部分和正确的基本原理部分,则是应当旗帜鲜明地坚持和捍卫的。
(五)某些重大政策问题
如果说前四个问题还少有分歧的话,这个领域的问题则有着太多方面的分歧;而恰恰,能否在这些领域找出不能摸着过的河,对我们的实践又有着直接当下的影响。
尽管我们无能力说明这些问题,但是至少可以举一个例子:
共同富裕和一部分人先富的问题,以及作为其政策背景的“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小平同志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可见,只有共同富裕才是根本、终极的目的,而一部分人先富,不过是寻求共同富裕的手段。他曾经设想,等到上个世纪末(也即2000年前),“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指两极分化问题,引者注)”,着手考虑政策的调整,并提出过富裕地区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支援落后地区的初步构想。固然,我们不能形而上学地就把 2000年当作政策调整的节点。可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则是:我们应该在怎样的时候、在社会物质财富达到怎样的程度之后,开始来调整我们的“一部分人先富”的政策走向呢?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还是“立足公平、保证效率”呢?
又如,我们的文艺政策问题。难道我们就能容忍为地主翻案、向剥削讴歌?难道我们就能容忍暴力色情、奇闻探秘、贵族轶事、无病呻吟、极端利己、犯罪枭雄等沉渣污垢泛滥成灾?难道我们就能容忍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充斥屏幕,轻视文化、抛弃文化弥漫人间?难道我们就能容忍镜头对准“拳头”,胶片走向“枕头”……。文化阵地如果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会占领。此乃颠扑不破。
五、怎样过河
对那些要摸着石头过的河,似乎不存在什么问题。
那么,对那些不能摸着石头过的河,我们怎么过?
(一)必须要旗帜鲜明、义无反顾地“过”,而且还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大张旗鼓地过。在这类问题上,如果态度暧昧、稍有放松、半点马虎,就可能前功尽弃,正如小平同志说的,也许一夜之间就会塌下来。
(二)必须把摸着过的河与不能摸着过的河区别对待。
对那些不能摸着过的问题:不是不争论,而是不允许争论。不但不允许争论,而且要强制实施:对那些已经确认的善,强制弘扬;对那些已确认的恶,强力打击。你这不是专制吗?对了。在这个领域,就要来个专制。
对那些需要摸着过的问题:应当给予足够的自由。例如:对那些必要的学术争鸣和理论探讨,则应该给他们足够的空间。你这不是自由化吗?对了。在这个领域,就要来个足够的自由化。
也许,我们现在的问题就在于:该强制的没有足够鲜明有力的强制,该自由的却没有足够空间的的自由。
由此我联想到了陈云同志的“鸟笼子”:
假如把天性自由的鸟关在笼子里,它会不会宁愿死掉呢?
假如不根据鸟的种类来确定鸟笼子的大小,它会不会舒服吗?
假如不根据鸟的种类来确定笼子的材质和缝隙的大小,鸟难道不会“钻隙而出、破笼而振”吗?
更何况,需要控制、引导的社会问题,并非只是鸟,那里还有龙虎熊罴。
(三)必须注意保持两条河的协调。否则:摸着过的那条河的河水,必然会流淌到另条河里,且必然会在那里腐蚀那些支撑飘扬旗帜的旗杆,并终将腐蚀掉旗帜本身。例如:如果不对市场经济作必要的改造,在别的领域又怎能保证你的旗帜高高飘扬呢?
结语:
当我思考的时候,我觉得痛苦;
我想开口,却觉得空虚。
因为我脑海里始终浮现着一种目光:
那是那些骑单车、挤公车的人们,向威武骄傲的奔驰轿车投以的复杂目光。
这种目光,这种复杂的目光,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肆』 中外神话故事读后感有读引议联结的500字的
读了《中外神话故来事》这自本书,我觉得它是一本又生动又富有哲理的好书。书里讲了许多神话故事,比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其中,《夸父追日》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我。一个巨人名叫夸父,他力大无比,但心地善良,善解人意。一天,他看到西落的太阳心想:为什么不可以把太阳一直留在天上让人间永远充满光明和温暖呢?于是他便向太阳飞奔而去。跑了好久,夸父觉得又渴又累,他喝了许多大江大河的水,不过还是口渴难忍。虽然他已精疲力尽但依然坚持向着太阳跑去。最终夸父没有实现他的愿望,他太渴了,也太累了,倒下了。他死后,身体变成了一座绵延千里的山脉,他扔出去的手杖变成了一片茂密的桃林……
『伍』 作业 ,面临大江大河,诗人多有所感,苏轼 有感于周;杜雨有于昭君;毛 东有感于项
面临大江大河,诗人多有所感。苏轼有感于周瑜;杜甫有感于昭君;毛 东有感于项羽
『陆』 学校展板观后感400字
今天下午,我迈进校园,咦,四周怎么多了这么多的展板啊?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走向五颜六色的展板。
走到展板前面时,我随便挑了一个展板看了起来,展板上大大的写着“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珍惜纸张就是珍惜森林与河流”十多个大字。我接着往下看,看到了一半后,我的眼睛已经瞪的不能再大了:纸张需求量的猛增是木材消费增长的原因之一,全国年造纸消耗木材1000万立方米,进口木浆达130万吨!进口纸张达到400多万吨!我不禁鼻子一酸,这要砍伐多少树木啊!从中我还得知纸张的大量消费不仅造成森林的毁坏,而且还因生产纸浆排放污水使江河湖泊受到严重的污染。
看了这些我想到了黄河断流、罗布泊干涸、一些大江大河被污染……这些大江大河的断流、污染、干涸是否也是因为造纸才形成的呢?纸张这么来之不易,可是有些人还是不爱惜纸张,他们是否想过,他们没浪费一张纸,就有一棵树从世界上消失,一些大江大河就会被污染呢?我想他们从没想过。
一个人浪费一张纸,也许没有什么大碍。那么10个人呢?100个人呢一千甚至一亿那麽多的人呢?
醒醒吧,人!不要淠尽⒑恿髟诹I了,也不要再最后一滴水成人悔恨的眼I了!住,你每节约一就是在挽救一l河流,一棵
我相信,在人的悟下,世界的水更清
『柒』 作文:中秋赏月有感
又到中秋。
十五的晚上天阴阴的,云层厚重,月光隐隐却始终看不到月亮露出来,赏月之心也专作罢。
十六的晚属上在婆婆家吃过晚饭回家,没想到突然望见了车窗外的一轮明月,金黄色,又圆又大,静静地,在东边天空,周围是墨兰色的天空,几乎看不到云影,更没有星星,月亮就这样挂在天上,好像舞台上的布景,完美地像假的一般。
于是我们一家三口到苍梧绿园去散步赏月。绿园里挺热闹,有不少散步的,三三两两坐在椅上谈话的。
广场上不少年轻人在练习轮滑、滑板,做出各种巧妙惊险的动作,丝毫不介意是否中秋是否满月。柔和的月光依然播撒在他们身上,他们就是这样的年纪啊,踌躇满志,勇往直前,淡然而至事事圆满!
还看到一个书法老师带着几个小学生在水泥地上练书法,一手握着一个大毛笔,笔杆用木杆延长到学生站立可及地的长度,另一手握着另一根木竿,底端绑着半个可乐瓶,装满水,以毛笔蘸水在地上书写诗词,老师写一列,学生在边上临摹一列,字迹清晰,笔力浑厚,不一会就聚来不少观赏者,啧啧称赞声中,学生们仍然泰然若定,用心临摹。
中秋之夜,好像一切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一轮明月无声地照耀着大地,润泽着每个人。
我要记住这天,2009年的中秋。
『捌』 羊皮卷读后感
最近读了奥格·曼狄诺所着的《羊皮卷》。起初我总认为这是本写给已在职场中的人们的书,然而读完后我便觉得它不仅是一本“商业圣经”更是一本“人生圣经”。
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做人处事的原则却是亘古不变的。心灵的纯净会带来纯净的生活和纯净的身体;同样,肮脏的心灵会带来腐朽的生活和腐化的身体。太多的人都在忙于改善自己在物质社会中的地位,拼命地占有一切,却不知生命是有规律的,只有遵循了一定的原则去生活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实现目标去改变一生。
而《羊皮卷》就是这样一本讲述人生规则的励志经典。用感恩的心面对生活、坚持不懈、自我肯定、珍惜生命、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重视自身价值,这几大主题便构成了《羊皮卷》的精华所在。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会变化陡然——日新月异忘掉昨天,忘掉上月,忘掉去年;忘记那些愁云惨淡的日子,忘记每日的失败和失望。所有的一切皆成过去,新的一天业已来临。过去自己盼都盼不来的日子,现在就在眼前:我们要有此翻开生命中新的乐章;我们就要开始从不同章节中学习成功的巨大秘密。
《羊皮卷》是从世界上最伟大的文献中摘选并整理出来的。内容几乎涉及有关成功学的方方面面。作者用独到犀利的视角,极富感召力的理论,引导人们人《羊皮卷》中汲取思想的养料,获得启示,引发思考,使之成为本世纪最值得收藏的一部励志书。
这些大师们鲜活的成功启示如同一段段支流,读完此书,你将会把它们汇集成为自己企盼的奔流不止的大江大河。当你领悟完这启迪人心的《羊皮卷》,你会发现生活的变化已天翻地覆,身体里仿佛有一股成功的体悟在缓结地流动,成功的大门随即为你敞开。
生活中有人高估了自己,有些人却低估了自己,有的人自负自满,有的人惶恐不安,从而没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迷失了方向。有时候我们常常会败在自己的不自信,缺乏>勇气上,孰不知成功已在前方某个拐角处。还记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只要决心成功,失败永远不会把我击垮。”因此无论我们遇到何种>挫折都要坚信:今天,我开始新的生活;今天,我已爬出满是失败创伤的老茧;今天,我重新来到这个世上,失败不再是我奋斗的代价,我会在智慧的指引下,走出失败的阴影,步入健康、快乐的乐园,因为我是自然界中最伟大的奇迹。
用感恩的心面对生活,面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感受世界的美好,用所付出的爱净化自己的灵魂,去感化其他非己。我爱雄心勃勃的人,因为他们给我灵感。我爱失败的人,因为他们给我教训。我爱王侯将相,因为他们也曾平凡。我爱谦恭的人,因为他们非凡。我爱富人,因为他们。我爱穷人。因为穷人太多了。我爱少年,因为他们真诚。我爱长者,因为他们有智慧。我爱美丽的人,因为他们眼中流露着凄迷。我爱丑陋的人,因为他们有颗宁静的心。
每个时代都有各自不可磨灭的伟大成功者的思想精髓,并以文字的形式将其流传下来。面对世人事业的挫折、精神的荒芜、思想的消极、命运的困扰、生活的无助,他们希望用自己成功经历的点点滴滴因令人,用真实的>故事去打动人,抚慰人们迷茫的心灵,为人们指明一条条通向成功与>幸福之路。
我们知道,那些优秀的书籍给与我们的东西,不是单纯的知识,也不是瞬间即逝的刺激,而是生存的自信和做人必备的才能和勇气,也唤醒我们的心灵,使人对成功坚定信念。书籍并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移交给我们,而是促使我们内在的东西喷涌而出。奥格·曼狄诺的这本《羊皮卷》无疑会带给你最希望得到的一切。
『玖』 观看童心向党观后感300字
一天,复我在家里仔细制阅读着《童心向党》。我读着读着,心中充满对党无限的感激和信念。是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
战争年代那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为了我们的祖国舍弃生命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他们中间有抗日民族英雄王朴,他面对日本鬼子的刺刀,宁死不屈,最后壮烈牺牲,他那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浩然的民族正气,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有党的好女儿刘胡兰,她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从容地躺在敌人的铡刀下,英雄就义,她那伟大的革命精神鼓舞着千百万人英勇奋斗.
无数先辈用汗水和智慧让我们的祖国走向富强。现代科学家童第周从一个后进生变成了轰动西方科学界的中国留学生,这股动力不就来自他的坚定信念——“外国人能办到的,中国人也能办到”;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不畏艰辛远涉重洋回到祖国,为祖国奉献了一生。
在经历如此多动人心魄的事件之时,我们的祖国就像大山一样,是全国人民的靠山,支撑着广大人民的信心;经历过如此多不平凡的事件之后,我们的祖国还像深藏不露的大江大河一样,平静、祥和、一如既往地朝着目标坚定地前行。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自豪!
『拾』 《美丽中国》的影评
从雅克·贝汉《鸟的迁徙》开始,现代纪录片对看惯央视大江大河的我们产生了一次心灵上的颠覆,记得当时看完DVD,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跳出来。后来经过一系列诸如《帝企鹅日记》的灌输,又看到高清的《行星地球》时,依然让我升级的目瞪口呆。
如果说BBC的《行星地球》产生了一次视觉上的震慑的话,那么,《美丽中国》就是一次心灵上的清洗。
很多人觉得《美丽中国》确实养眼,但充其是娱乐,内容空虚、或者又狭隘的扯到政治上说外国人埋怨中国环境,这么说你真是被CCTV教育的很好。要不形容此纪录片对白含糊不清,不足以表现中国博大芸芸,而且全篇都在描述动物……
一.国内外纪录片的角度
对于这次记录首先说一下拍记录片的角度,纪录片贯彻的宗旨就是客观,客观是纪录片本质,我国很多纪录片,尤其央视的格调与世界上其它国家迥然不同,其原因在于我们常常把纪录片拍成宣传片,当一个记录轻飘飘的煽情与美化时它也变的不足为信甚至让人反感,失去了呈现真实,揭露真相,记录片也就变的没有力量。
记录片难拍重点不是技术,而是创作者的勇敢与关怀,理性的追求真相与探索心灵并且能够打动世人内心的工程是艰巨的。
有人说《美丽中国》肤浅时,我们想一下《迁徙的鸟》,全片几乎没有什么对白,但是震撼了全世界人的心,因为有太多看似简单的事物却被我们忽视了,纪录片的工作就是用心来观察周围任何看的到的事物。就好像在中国,我们周围有很多的穷人、沿街乞讨乞丐,当他屈膝于你时,你可能和你女朋友厌恶的躲开了。但是各个论坛都在发什么最震撼国人照片,这个时候你又被莫名其妙的感动了。这不是在说现代人的虚伪和被蒙蔽,而是在说一个好纪录片不在于把一个事物诠释的多么全面与挖掘的多深,比方泱泱中国怎么可能用6集就展示它的美?六万集都不够,而是如何把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深入浅出的表现出来。就好比中国纪录片拍长江,会用大量生硬考究的解说,乐此不疲的详述着它的历史与宏伟,这个如果给BBC,一个壮丽游走的航拍就达到目的了。这里也有个技术问题,我们一拍就把直升机拍进去了。
所以说国内外记录片的区别在于,成熟的记录片应该是用镜头说话,而我们是了为解说词的顺理成章去拍那几个镜头,更像是电视散文,失去了纪录片发觉与探索的乐趣。
中国真正好的纪录片其实诞生在民间的DV记录。
二.定位
《美丽中国》远离的现代城市的浮华,把镜头瞄准了自然中的生物,与沿袭了几千年生活的在其间的人,从它们身上表现出中国几千年根深蒂固的淳朴与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的理念。这个定位是异常准确的,因为现代都市的人与生活中,中国的特质已经被湮灭了。
此次拍摄,很多事物是被第一次展现在镜头上的,诸如云南洞穴中蝙蝠捉鱼的场面、熊猫的求爱交配,有时候真的内心在质问,这真的是中国嘛?居然有太多的惊奇与陌生,我怎么完全不知道不了解?也许是我无知,但是我敢肯定很多人看过剧集都要有此感。
最让我感动的是生活在北方森林中的鄂温克妇女,她们在世代游牧中悉心照顾森林中的驯鹿
这些生灵也都有了它们自己的名字,然而过这种生活的鄂温克人只有30个了,几乎所有的族人都放弃了森林生活,搬进了现代省事的钢筋水泥房子里。
看到在巨大的洞穴中的小学校,说不出是同情还是羡慕。西藏几千年的对自然的敬畏,保护了大量野生动物和原始的自然生态,那里的人们贴靠着大地,向着伽拉萨山朝圣,他们一心向善,信仰今生保护关爱这片圣灵之土与万物生灵,定会有美好的来生。而如今我们大部分人类生活在物欲横流、人心冷漠的城市,没有想到中国很多地方,人与自然那么融洽,他们可能在你眼中是穷苦贫乏的,但事实是这些人的心灵才更为清透,比你更了解脚下的土地。说白了人那才活的像个人本来该有的生活,城市人活的都像个奴隶,而且还津津乐道。
镜头展现了奇趣的动物与绝伦的景色后总会加上诸如此类的解说:此物种已经濒临灭绝,全世界只有若干只,此环境带已经严重缩减。基本片中向世人展现的物种除了虾米小鱼都感觉都已经所剩无几了,然而这也是事实,当然BBC总也不忘讨巧的加一句,政府已经采取措施……对问题担忧的同时也赋予了希望。
片子阐述了一个空前发展和人口爆炸社会下,环境的面临的重大危机与压力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是全人类当今最大的问题,放在世界任何国家都成立。
纪录片目的是记录,思考留给大众,我国号称大型纪录片常常把观念框死,灌输其形式而非客观展现。西方传媒几十年依旧包罗万象,我们感觉刚一上就黔驴技穷。
三.失落的世界
中国面临的不止是环境危机、还有文化危机,我很难想出代表现代中国的符号是什么?我们还在拿着四大发明找着大国的优越,其实这种心态就像个虚空的外壳脆弱不堪,文化内核早已塌陷,禁不起半点指点,当安东尼奥尼等一系列电影人把镜头对准中国时,惊起层峦叠嶂的罪名,尤其改革开放后,原因外国人他们没有把镜头对准拔地而起的高楼,现在看来我们真应该感谢这些人给我们记录了宝贵的影像,当央视把镜头对准日新月异的时候,国际影人才找到了真正的中国!不在深圳、不在上海,在小巷胡同、竹林深处,在香格里拉的密林,在风干的楼兰,一些我国的影像纪录者听起来就生畏的地方。当我们民族信仰出现危机的时候,要感谢BBC这样的摄制组让现代人看到信仰在何处,就是那些与自然生活了上千年依依不舍的村民,当国家危难时,开奔驰宝马的都跑了,这些人会坚守到最后一刻。我们身后是冰冷的高楼,他们身后是圣洁的雪山。
我们跑的太快,遗失了很多东西,物质让我们作茧自缚,躯体被附着的不透气后,魂灵腐蚀的很快。
四.如何说教
中国人很含蓄,但是到说教别人时就变的很直白,西方人很直白,但是到了说教的时候就变的很含蓄。
谆谆教导可以用在中国古代,那时候人的诱惑少,可以平静下来,但是放在当今浮躁的社会,这种不痛不痒细水长流的唠叨,很轻易的被人以为苍蝇蚊子煽打开来。所以当今倘若想让人反思就需要刺激他。
你能说《难以忽视的真相》不说教嘛?但是它把说教留在了最后,首先向你抛出各种惊人数据,对你狂轰滥炸,深深把你刺激了,当你担忧与思索的同时,之前的客观记录对说教部分起到了推波助澜也水到渠成,煞费苦心的一方面让你了解真相,另一方面就为了结尾那几句教你如何做起。《医疗内幕》通过美国与其它西方国家医疗体系的对比,让人产生巨大的落差之余会质疑与探讨与自密切相关问题。
环保纪录片说教是必须的,只要把信息从灌入转变为引导的时候它就会成功。所以这个模式大概是打你个巴掌再给你个红枣。《美丽中国》是先给你一箩筐红枣然后在给你记嘴巴。喜马拉雅的巍峨山峦孕育了世界上一半人口,是众多文明的源头,几千年繁衍不息。然而再过30年,80%的冰川将不复存在,领略了神圣的恢宏之余更多是对人类自我作践,导致古老文明、现代文明危在旦夕带来的震撼。
大体是,好看嘛?我们说好看,美嘛?美!马上灭绝了,见不到了!由此我们心里一沉,引发出反省,最后他也要给出你希望。
比如讲到金先生捕鸟给上海有钱人吃,然后展现了他娴熟的捕鸟技艺,当我们心里低估怎么炫耀起捕鸟的时候,原来金先生早已成了自然保护着,捕鸟是为了给鸟体检,然后放生。
其实这种转变我在生活中也看到,之前麻雀被捕杀过度,如今成群飞舞,而且在我家院子里的麻雀都不怕人,人对动物的观点多少在进步。节目完结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一味发展虽然导致中国自然环境的毁灭,而有计划的生态旅游将为野生动物带来无限裨益,中国高速发展的后果造成对资源、生存空间以及环境质量的巨大压力,然而这些问题也同样考验着我们,如果说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有能力解决如此大范围的环境问题,那个这个国家必非中国莫属。
说明了,这不单是中国问题,也是个世界问题与我们人类文化的问题。
五.技术
当镜头从高空俯视中国大陆时,隆隆作响,这样的镜头实属厚重磅礴,当今的影像制作,除了要立场新颖,技术也尤为重要,尤其自身格局大的纪录片,格局大就是不同于拍个体人的日常生活,或者简单的访谈,倘若拍自然、拍太空或者拍故宫之类,没有昂硬的技术支持、精致的画面,要想吸引现代人去看个纪录片,真的很难。这个不止需要资金人力物理,更需要创作者的勇气和艰辛,深入腹地,寻寻觅觅,纪录片的拍摄也是一场探险。
有时候常常面对匪夷所思的镜头就想人家是怎么拍的,为什么可以在雪山白峰之间平稳的穿梭,拍一年四季的变化得是如何漫长的等待。《迁徙的鸟》胶片就长达460公里,最后剪出来也就一个多小时,所以在技术的保障下人家真实呕心沥血啊,比技术更为重要的是纪录片创作的精神,团队意识,冒险、豁的出去同时也耐得住性子。
cctv联合摄制,央视真会给自己粉金。可能那几个很模糊的镜头由于未能实地拍摄是央视提供的。
整个西亚、中华文明的神圣源头喜马拉雅,再过30年,山峦的冰雪将消融
六.自然纪录片-本质的复兴
从弗拉哈迪开始,纪录片就带有关注自然与人生存的大命题,如今我们看到几十年前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仿佛凝视远古,观摩化石。弗拉哈迪从那时起就尊重人类各异的文化传统,表现他们的智慧与尊严,关注人们的情感和命运。如今自然纪录片再一次兴起,是否是一种本质的复兴?《美丽中国》与《行星地球》同样让人对波澜壮阔的自然产生震撼与敬畏,但《美丽中国》更多了种人文关怀,对古老的丧志殆尽的风土人情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而可能用不了多久这些人们的生活也只能在这珍贵的影像中找到,人与自然的不断疏离违背了宇宙的规律,纪录片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自身环境审视,就像《第十一个小时》里讲,自然不会毁灭,即便人类灭绝,消失的资源几百万年会重生,太阳依旧、天也照蓝,归根结底,人类毁灭的只是自己。把自然与人分开来讲是不负责任的,当五花八门的记录片夺人眼球时,西藏雪山上的人与牦牛往往脱颖而出的吸引着人,这说明人类本来的洁净的精神在对现代文明、现代文化进行的最后一次召唤。我们乐意听到看到,证明着我们也依存向往。
七.原味的中国
从香格里拉到丝绸之路,从蒙古草原到喜马拉雅,从大兴安岭到热带海洋,整个系列看下来你会更加了解你居住的土地,以及生活几千年的人和生物,虽然他们的习俗、信仰越来越鲜为人知,好在今天被记录了下来,用节目里的话说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中国,一个原味的中国,一个数个世纪以来传送着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