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奏观后感
❶ 作文《蚂蚁四重奏》读后感
成熟的麦子低着头,是在教我谦逊之美;一群蚂蚁能抬走巨物,那是在教我团结之美;温柔的水滴穿过岩石,是在教我坚韧是美;蜜蜂在花丛中忙碌,是在教我们勤劳之美。待我们一起倾听美的声音……
美之初篇——生活之美
生活,就是面带微笑,那是在叫我们谦逊;生活,就是用心灵之剪,在人生的道路上裁出叶绿的枝头;生活,就是面对困惑与黑暗,灵魂深处燃起的豆大却明亮而且微笑的灯光。
有了生活,便有了美。你走进生活的那一瞬间,美便沁入你的心灵。生活好比是一本网络全书,包罗万象,让人禁不住翻开它。人生路漫长,需人仔细体味。
美之次篇——诚实之美
一个人,拥有了诚实就是舍弃了虚伪;拥有了诚实就舍弃了无聊;拥有了诚实就是舍弃了浮躁。
人们是永远需要诚实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了诚实是多么的可怕。诚实是坛美酒,越久边越香醇。
美之中篇——友谊之美
友谊,其实是一个山谷,你对它呼唤什么,它便对你呼唤什么;你送出什么。就收到什么回报;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
友谊会在深渊间搭上桥梁。友谊会让你通行,它也会让你坠入深渊——那要看是什么友谊了。
美之末篇——爱之美
爱是船舶,引你驶向大海;爱是大海,引你寻找宝藏;爱是宝藏,发出璀璨的光。爱是春日的雨水;爱是夏日的凉风;爱是秋日的果实;爱是冬日的阳光。
人们啊。请不要吝惜自己的爱,敞开心胸。多多给予。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沐浴在爱河里。
这首《美之四重奏》演奏结束了,不知道你是否有感慨与收获?
❷ 看猫歌剧的观后感
一踏入剧场,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别具特色的舞台设计,一个巨大的垃圾场,上面堆放着废弃的汽车、碎碟子、可乐罐等各种垃圾。七点半钟,演出正式开始了。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一阵闪电之后,由领袖猫带着群猫从各个猫洞里冒了出来,欢呼雀跃涌上舞台,开始了猫科族们一年一度的“杰里科舞会”。无论是领袖猫、魅力猫,还是摇滚猫、魔术猫以及上窜下跳的叫不出名字的垃圾猫,个个使出了浑身解数,表演了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舞蹈。
《猫》剧中即有轻松活泼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尤其是那段十几分钟的“杰里克舞会”舞蹈,场面宏大,激情澎湃,让人看得如痴如醉。摇滚猫带领猫儿们所跳的现代舞,动感十足,其狂野的个性展现的淋漓尽致,活力四射。
观众一次又一次听到那首熟悉的歌曲《回忆》,当百老汇的一名歌手用中文演唱出:“当你明白了快乐的含义,新的一天就会到来……”时,短暂的停顿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最牵动我心绪是,一只穿着衣衫褴褛,满脸恢蒙、惆怅的老猫出现在舞台上时,所有的猫都表现出厌弃的神情,可谁知道她曾经是一只很有魅力的猫,当她唱起了那首熟悉的歌曲《回忆》,虽然这首歌的旋律曾经无数次的在“猫迷”们的耳畔响起,但是当歌声在此情此景响起时,那种没有朋友、没有温暖的苍凉,动人心魄……。她,唱起了过去的回忆,这一刻,苍凉依旧,但是歌声中透出了一些希望、温暖。猫族们听着她讲述的过去,了解了她曾有的辉煌,渐渐的接受了她的回归。最终,她成为获得重生的杰里科猫。我被这感人的剧情深深地打动,以至声泪俱下,心绪久久不能平静……。我想,其实猫的世界深处就是在诠释人间的风景,这些猫展示出的喜悦、彷徨、失意、沮丧,以及温暖、回忆等等种种个性,其实都是拟人化的表术,猫和我们人类一样,都需要爱与宽容,更需要大家的尊重……。
近三个小时的演出,绚丽的舞蹈,美妙的音乐,感人的故事,看了后实在让我感动和震撼,尤其该剧的主题曲《回忆》更是一首百听不厌的金曲,久久回荡在我的耳旁和留在我的心中……。
❸ 莫札特音乐 读后感
莫扎特的短暂一生写出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体裁形式涉及到各个领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歌剧:
莫扎特的主要创作领域是歌剧。他一生的36年中,有25年在从事歌剧创作,共写了20余部。其中《费加罗的婚姻》、《唐璜》和《魔笛》最具代表性。
《费加罗的婚姻》取材于当时在奥地利被禁演的P.A.C.de博马舍的话剧,歌剧脚本由意大利诗人L.达·蓬泰改编,1786年首演。改编后的脚本虽然削弱了原剧对封建社会的抨击,增添了抒情性的描写,但仍不失原作的批判精神而且揭露和讽刺了以伯爵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虚伪和骄奢淫逸的生活,颂扬了以费加罗、苏珊娜为代表的“第三等级”人民正直、机智、勇敢的品质,表现了同封建主义斗争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莫扎特这部歌剧的主要贡献是没有沿用当时流行的意大利趣歌剧的滑稽夸张、和杂耍式的手法,而着重描绘了人物的性格,进行了心理刻划,增强了歌剧的抒情性,并在剧中发挥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现力。
《唐璜》的脚本也自达·蓬泰改编。1787年首演。它取材于西班牙一个有名的民间传说。当时,该传说有各种版本广泛流传于欧洲各国,并已有话剧、歌剧、芭蕾等艺术形式,莫扎特和达·蓬泰选用了G.贝尔塔蒂的歌剧脚本《石客记》(意大利作曲家G.加扎尼加作曲),在剧情和人物方面作了较大的改动。通过贵族唐璜这个矛盾的人物及其欺骗、损害妇女行为的可鄙下场,揭露了封建贵族的腐烂生活,同时又肯定了主人翁蔑视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一面。这是一部具有伦理道德意义的歌剧,反映了18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德奥知识界对道德伦理问题的兴趣和关心。它是莫扎特在意大利趣歌剧的基础上发展歌剧式戏剧的重要作品。在处理这部歌剧的音乐时,莫扎特加强了对人物的心理刻划,使人物的形象更为复杂、真实,同时运用戏剧化的重唱,增强歌剧的矛盾冲突。
《魔笛》这首乐曲是莫扎特1791年逝世前几个月写完和演出的最后一部歌剧。其脚本是由莫扎特的老朋友热心于德国民族歌剧的一座小剧院经理E.希卡内德提议并编写的。歌剧取材于维兰德的神话《露露》。通过主人公为追求理想而进行艰苦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思想。这部歌剧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启蒙主义和对“共济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几个主要角色可能隐喻了当时社会现实中的人物。例如大祭司萨拉斯特罗使人联想到前不久去世的共济会首脑、莫扎特的朋友博恩。莫扎特采用了典型的新教众赞歌式的音乐塑造,使他的音乐具有庄严、崇高的性质;反面角色夜后,则可能是影射玛丽亚·特蕾西亚(她在位期间曾镇压共济会),这个角色需自技巧较高的花腔女高音扮演,其音乐表演难度较大而没有内在的感情,剧中的英雄塔米诺王子可能是比喻同情共济会的约瑟夫二世,他的音乐优美动人,采用的是正歌剧中的抒情咏叹调,帕米娜是人民高尚精神的象征,音乐十分优美,半人半鸟的幻奇性人物帕帕盖诺及其妻子是劳动人民的化身,他们的音乐带有鲜明的德奥民间风格。这部歌剧是莫扎特在德国及奥地利歌唱剧和神话剧的基础上,发展德国民族童话歌剧的代表作,它标志着18世纪德奥小歌剧发展告一段落,并为后来德国的浪漫主义歌剧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成为后者的先驱。
交响曲
莫扎特一共写了约50部交响曲,其中41部有编号,并象其他器乐作品一样可以分为若干组。交响曲大部分是早年受各种不同音乐风格影响写成的,因而带有模仿不同风格的痕迹。其中可以看到J.C.巴赫,G.C.瓦根赛尔M.G.莫恩,特别是海顿以及以J.斯塔米茨为代表的曼海姆乐派等风格的影响。
莫扎特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有7部。其中《第三十一交响曲》(《巴黎》)是为当时欧洲最杰出的交响乐团之一的巴黎交响乐团谱写的,具有巴黎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音响,《第三十五交响曲》(《哈夫纳》)实际上是一首小夜曲,《第三十八交响曲》(《布拉格》)常被人们称作“没有小步舞曲的交响曲”,它只有3个乐章,不再是对意大利交响曲的风格模仿,而是一部地道的维也纳交响曲,《第三十六交响曲》(《林茨》)反映了莫扎特受海顿交响曲创作的影响。
莫扎特的最后3部交响曲——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是他最优秀的交响乐作品。它们都写于1788年6~8月的6个星期之内。人们通常将它们划归为一个组,但三者之间各有其特点: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了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庇特》)宏伟豪迈,乐观向上,预示了L.van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的出现。
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最后3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重视各乐章之间以及乐章中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协奏曲
是除歌剧以外,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贡献最为突出的体裁之一。他一生写了50余部各种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协奏曲。这些作品在巴罗克协奏曲的基础上,确立了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原则:3个乐章对比并置的套曲结构(第1乐章奏鸣曲式,第2乐章是类似咏叹调式的抒情乐章,第3乐章具有舞蹈性或通俗性格);双呈示部,独奏乐器有技巧性的华彩段等。同时加强了独奏乐器的地位,强调了它不同于协奏乐队的音乐性格。由于莫扎特的这些成就,使协奏曲不再片面表现技巧,而使之具有与交响曲同样深刻的意义。莫扎特成为近代协奏曲形式的创始人。
在莫扎特的协奏曲中,钢琴协奏曲占有突出的地位。共写了27部,其中代表作有d小调、c小调、A大调等。此外,还有7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G大调、A大调、D大调的3首比较突出。在管乐协奏曲方面,《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也很突出。其他是4首圆号协奏曲,1首《长笛竖琴协奏曲》等。
奏鸣曲套曲
莫扎特写了17部钢琴奏鸣曲、6部小提琴奏鸣曲和35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等,对古典奏鸣曲套曲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3个乐章的奏鸣曲套曲形式。在钢琴奏鸣曲方面,他完成了从哈普西科德风格到钢琴风格的过渡。在他80年代的钢琴奏鸣曲中,已使钢琴的效果和音域得到了发挥,如《A大调钢琴奏鸣曲》(1783)《c小调奏鸣曲》(1785)等。前者体现了他的生活风俗性的特点,后者显示了尖锐的对比并置与戏剧性的力量,预示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诞生。莫扎特的钢琴小提琴奏鸣曲,从意大利A.科雷利G.B.萨马蒂尼等人的影响中逐步解放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风格。从1778年开始,莫扎特就将钢琴和小提琴两件乐器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如降E大调(1781)、降B大调(1784)、降E大调(1785)、A大调(1787)等几首都较成功。
室内乐
在莫扎特写作的23首弦乐四重奏中,最好的是献给海顿的6首(1773),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莫扎特的思想和风格——真挚亲切、明快开朗的性格和乐观主义的精神状态。与海顿、贝多芬不同的是莫扎特的天才不是表现在四重奏方面,而表现在五重奏上。其中最为突出的是《C大调弦乐五重奏》(1787)和《g小调弦乐五重奏》(1787)。前者在曲式结构、主题处理等方面有创新,后者是一部悲剧性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与思考。此外,《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和几首中提琴五重奏也被誉为他的代表作。
宗教音乐
由于职务的关系,宗教音乐在莫扎特的作品中占有很大部分。其中以他临终前创作的《追思曲》最有代表性。这部作品注入了作者对整个人生的深刻感受,表现了他作为市民音乐家一生所遭受到剥削、屈辱冷遇、贫困的痛苦和他对光明欢乐始终不渝的追求与向往。莫扎特写了乐曲的大部分,剩下的由他的学生F.X.叙斯迈尔忠实地按照他的计划和风格予以完成,并于1793年12月以瓦尔泽格伯爵作曲的名义演出。
莫扎特这部《安魂曲》使用的是传统的《安魂曲》形式,用的是拉丁文歌词,非常真挚、动人。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音乐中也一直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的欢乐。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在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
其它
除上述各种体裁外,莫扎特还写了大量的嬉游曲小夜曲、舞曲等。在这些风俗性的作品中,莫扎特采用了民间音乐的因素。反映了他和民间音乐的联系,它们大都具有轻松活泼的特点。其中《G大调弦乐小夜曲》影响较大,它既包含了清新、生动活泼的情绪,又具有宽广、纯朴的抒情性。 总的说来,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音乐领域。它们反映了18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
❹ 暑假四重奏读后感100字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品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歌剧、版神剧、清唱剧、交响曲、器乐协权奏曲、弦乐四重奏以及其它室内乐作品。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惊愕交响曲》、《午别交响曲》、《时钟交响曲》、清唱剧《创世纪》和《皇帝四重奏》等。这些作品都与奥地利民间音乐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深刻地反映出海顿纯朴、明朗、幽默和乐观主义音乐风格,并对后代音乐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海顿晚年两次访问伦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创作了《伦敦交响曲》。海顿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品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歌剧、神剧、清唱剧、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以及其它室内乐作品。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惊愕交响曲》、《午别交响曲》、《时钟交响曲》、清唱剧《创世纪》和《皇帝四重奏》等。这些作品都与奥地利民间音乐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深刻地反映出海顿纯朴、明朗、幽默和乐观主义音乐风格,并对后代音乐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海顿晚年两次访问伦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创作了《伦敦交响曲》。海顿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❺ 嘻哈四重奏第四季的第四集片尾铃声叫什么名字 求铃声名字
海之花观后感放几个
❻ 巴萨-皇马梦幻四重奏第一场比赛观后感
[巴萨-皇马梦幻四重奏第一场比赛观后感]起早看了巴萨-皇马梦幻四重奏的第一场比赛,谈谈观后感: 1、过程 1:1的比分,平分秋色,对双方都是可以接受的结果,巴萨-皇马梦幻四重奏第一场比赛观后感。相比较而言,巴萨接受的更加轻松,而皇马则稍显无奈。因为皇马将不得不彻底放弃争夺联赛冠军。 比赛整体并不精彩,皇马没有表现出在主场雪耻的态度,在开场的试探性压迫逼抢无效后恢复了收缩半场防守的策略,这是比赛相对沉闷的根本原因。巴萨在进球领先后为国王杯和欧冠比赛考虑有所保留,是一个务实的策略。 总体上皇马的机会稍多,巴萨的防守存在一些问题,人员不整是未来三场对决最大的困难。 2、球员最想点评的就是皇马的3号佩佩,这不是一个优秀的中卫,极度缺乏体育道德,荷尔蒙水平远远超过了其足球水平。皇马不应该把他作为未来球队的后防基石。 C罗的表现让人失望。他很努力,但是看的出C罗永远无法成为球队的领袖,他缺乏对队友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更多的时候C罗是在为自己踢球,在球队被动的时候他无法带领球队走出困境。C罗越来越依赖身体素质,速度、弹跳、定位球是他的法宝,每项基本素质他都是世界顶级,但他缺乏梅西踢球的那种纯粹的快乐和即兴的发挥,他的实用主义色彩越来越浓,离足球的最高境界也越来越远。 梅西表现了正常水平,除了点球外还有两次威胁极大的射门,一次是反越位单刀球挑射被卡西抱住,一次是连续与队友撞墙配合后面对三名皇马后卫的射门被卡西扑出。梅西还为队友创造了多次射门的机会,都是在前场中路盘带过人后的分球,充分展现了他对全队进攻的创造性贡献。很遗憾梅西没有在运动战进球。梅西解围踢中皇马观众的情节我相信是个意外,以此作为批评或攻击梅西的理由有点小题大做,观后感《巴萨-皇马梦幻四重奏第一场比赛观后感》。 比利亚争取到了一个点球,但是大部分时间他的状态还是比较低迷。我很欣赏这位矿工的儿子,单纯且真诚。即便世界上所有的足球运动员都有可能假摔,我相信比利亚绝对不会。 3、裁判裁判的判罚基本可以接受。两个点球的判罚都无可职责,皇马的红牌也很正常,在手球后为了阻止对手进球采取故意犯规的手段,而且是在对手直接面对门将的情形下,这个红牌无可厚非。阿尔维斯绊倒马塞洛稍显鲁莽,但是这个犯规动作并不严重,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身体接触,也不是有意伤害对手,因此不给黄牌也正常。 但是有几点要提一下: a、比利亚上半场禁区内是先触球,后被卡西利亚斯绊倒,不是假摔。在那种情况下判罚点球可能不太合适,因为这样可能会影响比赛走向,但掏黄牌就显得过分了。尤其是黄牌给了皮克更是滑稽。从慢动作看,裁判已经做出了掏牌的举动,皮克才上去抱怨。因此裁判掏牌的初衷绝对不是警告皮克,但最终给皮克是因为他自己心虚,因为他可能也意识到了比利亚并没有假摔,而且确实是卡西利亚斯犯规。 b、佩佩在主场有恃无恐的侵略性动作应该给予惩罚,但主裁缺乏这个勇气。 c、双方的球员都有一些表演性的行为来争取对己方有利的判罚,根本的原因是裁判的能力无法应付这么高水平的比赛,裁判的问题会成为制约足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和裁判的个人能力无关,而是裁判体系的问题。 4、教练对于教练的看法与本场比赛无太大关系。穆尼尼奥是一个成就卓越的教练,但绝对不是一个值得球迷喜爱的人。他的功利性应该是足球史上前无古人的。一是他随时都想着利用言语或行动暗示来影响裁判,这种行为不够光明磊落;二是他缺乏对人的尊重,无论是对记者、对方的教练还是队员,他都缺乏应有的风度。他习惯性的贬低其他教练,发出争议言论,也习惯性的为了维护自己的球员而贬低其他球队的球员。这都是他为了球队利益采取的一些极端的伎俩,为人诟病。 瓜迪奥拉是一位极具智慧的教练,我无话可说。因为他是完美的,如果他能像弗格森那样长期执教,他能取得的成就会超越弗格森。 〔巴萨-皇马梦幻四重奏第一场比赛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❼ 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有感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贝多芬全部资料
一、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心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1763-1844)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正当他准备献给拿破仑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
贝多芬从学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吼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撕个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的平息,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1804年12月,这部交响曲在维也纳罗布科维兹亲王的宫廷里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维也纳剧院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是由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节目单上写着:“一部新的大交响曲,升D大调,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作,献给罗布科维兹亲王殿下。”奇怪的是,贝多芬不说是降E大调,而说是升D大调。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二、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号)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号)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作品72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号)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 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❽ 现代舞《白水》观后感300字
上一次来国家大剧院,还是来看《唯寄歌舞寓长安》展览,前一晚在天津看到第二天是此展的最后一晚,定了早上六点的城铁过来。
现在想来,这两次经历都是激情的产物,前一晚看到,第二天买票,所以没有时间去驻足欣赏大剧院的内部装潢。
因为恰逢展出现代青绿山水,大厅的柱子装饰成了《千里江山图》图样,虽然我对现代画一点感觉都没有(徐悲鸿除外),但是能看到我男神的千里江山图,我还是很高兴的
云门舞集
云门——上古六乐之一的《云门大卷》,以鱼为图腾,祭祀天神,讲述了黄帝的故事
之前不熟悉《云门舞集》,也只听过林怀民的名字,朋友上次《关于岛屿》的repo引起了我的兴趣,恰逢其会,就收了张票看看。
《白水》《微尘》
这是两首不同的曲目,分为上半两场
出来的时候已经晚了,晚高峰的长安街又堵的要死,只能坐地铁赶过去,到了已经开场了,没有时间取阅节目单
《白水》
我不懂现代舞,更不懂钢琴,更不懂现代派作曲的钢琴。。
这两厢结合的作品足以让我自闭。更别提bgm有一大半是单音,我基本算是做了五十分钟的练耳[失望]
表演者呈现出的灵动飘逸,像水一样的婉转去写,这是肉眼可以体会到的
但是正常作品体现出的超现实的观感,以及伴随配乐所做的情感表达,实在是超过了我的涉猎范围
我知道它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可我捕捉不到。不过没关系,我已经将其记录深藏心底,总有一天我会懂的。
《微尘》
中场休息时我取阅了节目单,想着下半场要还是钢琴我还是走了算了
哇,看到节目单我真是意外,居然是老肖的No8弦乐四重奏,激动的涕泪横流,我今晚的票价终于不算完全辜负[允悲]
老肖的这首弦乐四重奏,具有着深刻复杂的情感,但,这是全人类都可以共情的情感
战争,死亡。
这首作品并不长,也只有一个主题
微尘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开头小提所演绎的,我一直认为与《为广岛罹难者所做的哀歌》开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形象的表达了飞机轰炸的声音
舞者们在硝烟中伫立,随着音乐奔跑,舞动
我甚至看到一位男舞者用肢体演绎出跳弓,顿弓,颤弓
音乐一直在极其不协和的和弦上走动,也总是用降号音来营造氛围,和弦总是不解决,旋律进行出人意料
他们形象的演绎了一个故事
战争中人们的搏斗厮杀
在面临死亡时所有人紧紧的搂住一起
战后面对废墟绝望的奔走
虽然我坐在山顶中的山顶,除了大致轮廓什么都看不清,但我依然能从动作营造的氛围中感受到对战争的恐惧以及死亡的苦痛。
欣赏音乐是需要门槛的,但是人类总有一些共通的情感,死亡,悲剧,爱。
在中场休息时我在网上搜了一下评论,以及参照了节目单的介绍。
我认为,或许《微尘》是黑暗,但绝不代表《白水》是光明,我虽然看不懂,却也能体会到它整体的冷色调,舞者的演绎真正做到了流动如水,无法用善或恶,黑暗或光明简单的概括。
难道你一定要给自然下一个感情的定义吗?
这两部作品,是自然与人类
人们将自然界的东西赋予无数的情感定义,以借景抒情,但是,大道至简,天地无情
❾ 音乐巨人贝多芬读后感
今天我们上了《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课,语文老师先放了一段音乐,这便是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交响曲》,我们闭上眼睛,认真地去感受这首名扬世界的曲子。我立即被那雄浑激昂的音乐给震撼了。
我心里的一切杂念被排除的一干二净。心,一下子静了下来,起伏迭宕的音乐让我的脑海随之而汹涌澎湃,让一切念想在这雄健的音乐中得到净化乃至升华。那只敲击键盘的手似乎在叩击着我的心灵,那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好象是在用音乐为情节告诉你一个英雄与命运抗争的故事:低沉时仿佛是遭受厄运的人们的痛苦哀叹和内心的矛盾斗争,不禁让人沉吟万千;高昂时仿佛是他明白了应该自强,于是奋起反抗,与命运搏击,让我们的心也为之振奋。
听着音乐,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作者,一个饱受苦难而不屈服命运的音乐巨人——贝多芬。
他年轻时双耳失聪,对于一个从事音乐的人来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是丧失了听觉,可贝多芬没有永远沉浸在悲伤中,他默默接受了现实,把全身心投入到了音乐创作中,是他心中那执着的理想——热爱音乐,支持着他,激励着他。
有句俗话:事情是这样,就不会那样。具有坚强意志的人面对苦难时总是让自己适应并战胜它。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也许你自己尚未发现的一股惊人的潜力,当你陷于困境中,只要你有理想,发挥你的潜力,就一定能通向光明的。这时,你也许会不禁感叹到:原来有缺憾的日子同样能过得精彩。所以我们不必再为痛苦磨难忧伤、愤恨、无奈,而是要坦然、勇敢地面对它。弥尔顿、贝多芬、帕格尼尼被称为世界文艺史上的三大怪杰,他们一个是瞎子,一个是聋子,一个是哑巴。他们不都是胸怀理想,战胜厄运,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吗?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你美貌,就收回了智慧;给了你金钱,就让你失去了健康;给了你天赋,就再给你加上苦难。
厄运如同死亡的泥潭,在此间,你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深深地沉陷下去,要么奋力抗争,爬出死亡之地。而此时,人们若是任痛苦和绝望如同野草一样疯长,就会愈加消沉,那么还不如笑对现实,不再自暴自弃,努力抗争吧!在你接受了苦难的同时也保存了希望,那么,就为这一线希望奋斗吧!
❿ 有看过电影《复制贝多芬》的,帮我想想观后感!!
此情可待成追忆
电影开场,维也纳音乐学院的学员,年轻的安娜(黛安·克鲁格饰)被召唤到贝多芬的经理人希勒姆尔先生的办公室,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即将首演,而希勒姆尔先生已病魔缠身,他想让安娜完成抄录乐谱的工作。尽管希勒姆尔先生提醒她贝多芬(埃德·哈里斯饰)是个魔鬼般的人,安娜还是满怀热情地接受了这个工作。
在抄录乐谱的日日夜夜里,安娜身不由己地陷入了音乐大师痛苦而才情四溢的世界——她将两人的合作视为激发自己音乐创作才华的天赐良机;他希冀她纯洁灵魂的光辉能帮助自己完成艺术创作的颠峰——最后弦乐四重奏,音乐史上最崇高壮丽的乐章。
在合作弦乐四重奏的过程中,贝多芬表现出了对安娜的依赖和慈爱。安娜因此大胆地给贝多芬看自己创作的乐谱,遭到贝多芬草率的嘲弄,安娜绝望地离开了他。
在对音乐天分灰心丧气的情况下,安娜接受了长久以来一直追求她的马丁(马修·古迪饰)的求婚。贝多芬因此狂怒,逼着她在马丁和他之间做出选择。安娜想逃离维也纳但又做不到,她的命运已经与贝多芬紧紧相连。她回去找到贝多芬,想把最后的工作完成,发现他已将不久于人世,安娜记录下了贝多芬口述的四重奏乐谱。
贝多芬在人世的使命已经完成,临终时,他告诉安娜,她是个天生的作曲家。
这部美、德合拍片以戏说的形式叙述了音乐大师贝多芬晚年创作最后弦乐四重奏时的一段逸事,将天才背后的激情公诸于众,导演不讳言其中存在着许多虚构的成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是公认贝多芬最成功的作品,也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悲壮震撼,第二乐章含力量,第三乐章平缓柔美,第四乐章加入人声合唱“欢乐颂”,赞颂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光辉灿烂到极致。关于第九交响乐最广为流传的故事是耳聋的贝多芬在首演现场已经听不到雷鸣般的掌声。
冲奥力作
《复制贝多芬》的班底个个都是重量级人物。男主角埃德·哈里斯是个极有才华的实力男星,从1996年至今4次与小金人失之交臂——分别是《阿波罗13 号》、《楚门的世界》、《时时刻刻》的3次最佳男配角提名和《波拉克》的最佳男主角提名,除了上述影片外,《水手刀》、《暴力史》、《深渊》、《第三个奇迹》、《尼克松》、《美丽心灵》、《人性的污点》、《拜金一族》等片也因为他的加盟备添光彩。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多伦多影评人协会奖、美国影评人协会奖、美国科幻恐怖片大奖、百视达奖、广播电影批评家协会奖都对他的精湛演技有目共睹,多次给予提名和褒奖。他主演的电视电影《帝国的崩塌》同时获得艾美奖和金球奖首肯。除了已臻化境的演技外,他的导演才能也不容忽视。2000年他自导自演的《波拉克》为他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女演员玛西娅·盖伊·哈登更因此片荣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埃德·哈里斯是不疯魔不成活的典型,在拍摄《波拉克》时,为了掌握波拉克的画风以便现场表演,他曾特地建造了一座画室,事实证明,他不但将天才的乖戾与阴郁表演得令人信服,镜头前的几次作画更是让人目眩神迷。此次为完美演绎贝多芬,他又学习弹钢琴,熟悉古典音乐,为了贴近乐圣而在外型上大动干戈。传记电影本是奥斯卡热门,而化装+演技的双重保险更是夺金杀手锏,哈里斯这次胜算很大。目前,哈里斯正在计划编剧兼导演一部名为《Appaloosa》的影片,已邀得黛安·莲恩担任女主角,预计明年上映,他还很可能出现在王家卫的新片《蓝莓之夜》中。《复制贝多芬》的女主角黛安·克鲁格曾在《特洛伊》中扮演具倾城之美的海伦,早年学习芭蕾舞的经历使黛安举止优美,气度娴雅,却始终缺乏使人为之神夺的魅力,“海伦”的失败差点带给她一座金酸莓,安娜这个角色的艰难处境和内心挣扎也许能够帮助她将演技提升到更高层次,她曾对媒体坦言:“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剧本,这个角色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本片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1948年出生于波兰首都华沙,年轻时在原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电影学院学习导演专业。入行后,她先是在波兰做克里茨托夫·扎努西的助理导演,同时与良师安杰伊·瓦依达合作编写了许多电影剧本。编剧身份的她很快荣誉加身,其中包括戛纳、波兰格但斯克、柏林、蒙特利尔等地的电影节和美国金球奖,霍兰被归为波兰新浪潮的一员。长期以来她都是一名非常成功的编剧,除了早期颇显尖锐的作品之外,1990年代她还和克日什托夫·基耶洛夫斯基多次合作,参与编写了《蓝色》和《白色》的剧本并担任了《红色》的剧本顾问。她首次引起美国电影界的注意是在1986年,她编剧兼导演的《愤怒的收获》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此后她导演的《欧洲,欧洲》(1990)、《奥利佛,奥利佛》(1992)和《秘密花园》(1993)、《全蚀狂爱》(1995)等片进一步奠定了她的国际地位。《华盛顿广场》(1997)和《第三个奇迹》(1999)已是完全的美国出品。埃德·哈里斯拍摄《波拉克》时霍兰曾经提供帮助,最后她的名字出现在了鸣谢名单中。现在,她除了导演几部正在拍摄或筹备当中的影片,还是影片的联合制片人。
《复制贝多芬》的编剧克里斯多夫·威尔金森与史蒂芬·J·瑞沃曾共同合作《阿里》(2001)、《尼克松》(1995)等片的剧本,尤其擅长传记电影。两人还担任本片的制片工作。
《复制贝多芬》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凯奇凯米特、苏普朗和英国伦敦等地拍摄外景,片长104分钟,9月10号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试映,10月在美国全面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