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话剧影评
A. 话剧《茶馆》揭露了哪些现象
《茶馆》通过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50年的中国社会的真实描绘,展示了旧中国的黑暗,预示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茶馆》中的三幕反映了三个时代:戊戌变法后的清政府统治,1918年袁世凯死后的军阀统治和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无论这其中的哪一个时代,政治都极其腐败、黑暗,社会上充满荒谬可笑的不公平现象,无论哪一个政府都不可能给人民带来生存与发展的希望。剧作通过这三个时代的黑暗现实和一批出入茶馆的人物的命运,特别是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等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揭示说明:这些人的悲剧首先是时代造成的,是专制统治对人性和正气的摧残造成的;在政治腐败的旧中国,中国人民没有生路,中华民族没有前途和希望,从而埋葬了三个可诅咒的黑暗时代。
《茶馆》描写了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仲义三个典型人物的悲剧命运,给人以巨大的心理震撼,揭示出无论是为了个人的幸福,还是为了社会的前途,在腐败黑暗的社会这些奋斗都决不会成功。只有在健全的社会中,人的奋斗才有希望,人的自由发展才有可能。
《茶馆》还通过对茶馆中各阶层不同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入地剖析了旧中国国民的心态,批判了腐朽的中国传统文化。剧中是对一些八旗子弟和几对子承父业的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地揭示出一般国民欺弱怕强、麻木自私、盲从落后的劣根性。这些劣根性的孳生和发展是专制政权得以延续的温床,这使作品既表现出内涵深刻的政治主题,又显示了要求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文化反思主题既包蕴着深刻的思想,又有浓厚的文化意味,达到了建国以来话剧创作从未有过的思想深度。
B. 话剧《茶馆》为何有如此之高的评价
老舍写的《茶馆》是中国的《茶馆》。他在写这部书的时候结合了各个方面的情况,揭露了三个时代的黑暗背景 。
随意《茶馆》能获得很高的评价,是毋庸置疑的,他值得拥有。它是经典中的经典。
C. 话剧茶馆读后感500字!
看了绝版北京人艺的话剧演出《茶馆》,在震撼和悲哀的情绪下,我哭了,话剧茶馆观后感.一个六十年前的剧本,为什么至尽仍然能够如此真实地说出这个社会的弊端,我无语.日本人来了,说什么亲善.我们的工厂就被亲善了过去,咋们的政府来了.工厂不知怎么就成了逆产了.盼那,盼那,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不受外国人欺负,可是.大清国是不好,可是到了民国,老百姓吃不上饭了,中国没脸了.看着一幕幕的故事,我想起了眼前,完全是我和老公饭后的无聊对话,听说韩国颁布了一条新法令,凡是亲日的就没收家产.老公从网上看到一条新闻.真的,假的?简直就是挑衅啊,不过真长人志气啊.我叹息着.是啊,不知道中国什么时候能这样啊,说句笑话,你说要是中国政府要求捐钱,一人五千去攻打日本,你说会有多少人捐啊.我捐啊,我连你都捐了,你去当兵去吧.也去搞个东京大屠杀,屠它个十日百日的.我呵呵笑着开始胡说八道.我也捐,谁不捐我代他捐.你捐的过来吗?别的我不敢说,就你们公司的,我看就没人捐,就算500也一样没人捐.难道你忘记了你们业务员的说法了.抵制日货,要大张旗鼓地抵制.不过等它们跌价了,我们再买.我摇头说着曾经一度被当作笑话的经典对白.是啊.老公一样叹息,连比尔盖茨都哭了.中国的非典,整个大陆的人道援助居然比不上香港.福布斯榜上可是也有了不少中国人.想想欧洲国家每年的人道援助资金,真是心寒啊.谈话在我们的唏嘘中结束.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难怪老舍最后会像茶馆中的黄掌柜的一样自杀了.只留下最后的控诉,我们爱国啊,可是谁爱我们呢?眼泪继续恣意地流.茶馆墙上的字还继续挂着.不谈国事!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观后感《话剧茶馆观后感》.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有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炫彩.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父亲是护军,母亲靠洗衣赚钱.父亲早逝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一为慈善家资助老舍上学,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渐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响着他.而《茶馆》之所以有小中见大的特色,与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联系.同样,老舍的手法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警、简洁,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其二,尽管茶馆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一、王利发(茶馆掌柜)二、松二爷(胆儿小,人却不怀)三、常四爷(正义之士、十分爱国、体格健康)松二爷、常四爷两位茶客与王掌柜交情还不错而在这所谓热闹的茶观众,要找出几个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还真不容易.听听!说的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我虽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过这有点人情味儿和有良心的三人谈话使人更深刻的体会到世态炎凉啊!发人深思.其三,子承父业.这是几句疮痍有待讽刺意味的安排.剧中一幕幕地时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卫起来,客人的思想呢?!简直是幻包装不换内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铁嘴养一儿子,现竟升级为大师.刘麻子那说媒拉线行当竟让他儿子发扬光大变为花花联合公司(专给洋人、官员提供女招待与吉普女郎).而吴祥子这老式特务到了儿子这辈儿竟改个名儿叫世袭特务.人哪!为何总在这方面遵规守矩呢?老舍,无论您想传达予后人什么,至少《茶馆》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不能评说它的优劣,在如此剧你面前,我只有说声:谢谢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宝贵的财富.
D. 茶馆1000字影评
茶馆写了三个时期清末,民初和mg末年,体现的只有两个字--“乱世”。写的是在乱世中一个小生意人的挣扎和没落以及绝望,而且是看不见任何希望的绝望。(注意老舍先生的原著里没有学生youxing和革命yundong的描写,那是北京人艺后改的)老舍先生通过对茶馆里各色人等的描写反映出当时社会现状。清末时期茶馆里有没落旗人地痞流氓太监人贩子卖女儿的农民和新兴的民族资本家等人,剧情冲突主要表现在秦二爷和庞太监之间,表现在新旧势力的矛盾上。
农民出卖自己的女儿,还是卖给太监做老婆,而且是妾,刘麻子收了太监200两银子,只给了农民10两,当农民嫌少是,刘麻子说到:可着你们村能找出10两银子?一句话道出了当时社会底层的贫困。收200两,花了10两就买了一个大姑娘,人吃人的社会彰显无遗。最后一句台词画龙点睛--太监等人大笑,突然一声:将!大家一愣,你完了。说的是两个人在下棋,但寓意不言自明。
第二幕写了在军阀混战时期,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时不时传来的炮声),街上的混乱,茶馆外闯进来的大兵,巡警来进行摊派军粮,便衣来借搜查敲诈勒索等。主要场景是当年被庞太监买去的女儿的种种苦难,不仅是她,还有一个被太监买去当儿子的孩子。王老掌柜被迫把他们收留下来。后一场景写了两个逃兵来找刘麻子买老婆,注意是两个人买一个老婆。正谈着两个便衣进来抓人敲诈分钱,大令到了,刘麻子却被当替罪羊拉出去砍了头。常四爷和孙二爷来了,三个老人谈论起近几年的遭遇,使剧情更加伤感。但老掌柜心里还有希望,虽然看不到。
来到mg末年北京城一片萧条。经过军阀混战,日本侵略的八年时间,人们已经陷于绝望,茶馆的生意从清末时期的人声鼎沸到民初年间的一半茶馆一半客房还能坚持维系生计,但现在是彻底的凋敝,物价飞涨,小人物,社会底层艺人艰辛赤贫的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剧情表现一个是小刘麻子和小唐铁嘴,二德子等人的得意。打学生,抓人,便衣,教党义的教务长,沈处长,娘娘,娼妓,洋人,美国大兵等等社会现状从他们的叙述中跃然而出。小刘麻子学着沈处长说:好(一声)你听人家不说好,人家说好(一声),特别有洋味。一句话就道出了一个洋奴才的臭恶嘴脸,和内心的肮脏下贱。
最后场景里三个老人给自己出殡的表演,在昏暗的灯光下,极度衰老的王掌柜,已不复当年。他和他的茶馆都要走向最后,走向决绝。注意场景非常安静,安静的场景里有一种濒临死亡的气吸。老掌柜有气无力,他还想坚持,但他也知道坚持不了多久了。与其说他在坚持不如说是在等待,等待死亡的那一刻的到来。于是他拿起腰带与这个纷乱的世界永远的告别。
E. 话剧老舍的《茶馆》主要讲述了什么
答案有用请采纳哦,谢谢!
话剧《茶馆》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三幕话剧剧本,1957年完成;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焦菊隐、夏淳导演,于是之、郑榕、蓝天野、英若诚、黄宗洛等人主演,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
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
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F. 话剧茶馆评论
《茶馆》评论
《茶馆》是老舍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今有幸观看了此话剧,不能说一点收获也没有。
《茶馆》三幕分别选取“戊戌变法”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代的三个社会生活场景,在这三个场景中,一方面描绘了北平风俗的变迁,另一方面三个旧时代共同表现出政局混乱、是非不分、恶人得势、民不聊生的特点,黑暗势力越来越蔓延,整个社会表现出不断衰退的局面。作者通过在茶馆中进出的各色人物,把一幅血淋林的、令人颤栗的画面推到读和观众面前:太监竟要买大姑娘当老婆,农民无法生活不得不卖儿女,流氓暗探横行乡里,正直的人因为一句话就要坐牢……这说明清末社会不仅反动、黑暗而且腐朽不堪。
在《茶馆》里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唐铁嘴夸耀自己抽白面的对话,看起来滑稽可笑,却激起了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像一句玩笑话,但表现了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表现了松二爷的怀旧情绪,同样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老舍先生通过茶馆这样一个人流复杂的地方不仅描述了当时的社会而且还成功的塑造了众多人物,通过他们在茶馆中的一言一行来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思想的腐朽性。我认这是此话剧能够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
G. 寻 话剧<茶馆> 观后感 3000字以上
天看了绝版北京人艺的话剧演出《茶馆》,在震撼和悲哀的情绪下,我哭了。
一个六十年前的剧本,为什么至尽仍然能够如此真实地说出这个社会的弊端,我无语。
日本人来了,说什么亲善。。。。我们的工厂就被亲善了过去,咋们的政府来了。。。。工厂不知怎么就成了逆产了。
盼那,盼那,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不受外国人欺负,可是。。。。。。
大清国是不好,可是到了民国,老百姓吃不上饭了,中国没脸了。。。。。。
看着一幕幕的故事,我想起了眼前,完全是我和老公饭后的无聊对话,
“听说韩国颁布了一条新法令,凡是亲日的就没收家产。”老公从网上看到一条新闻。
“真的,假的?简直就是挑衅啊,不过真长人志气啊。”我叹息着。
“是啊,不知道中国什么时候能这样啊,说句笑话,你说要是中国政府要求捐钱,一人五千去攻打日本,你说会有多少人捐啊。”
“我捐啊,我连你都捐了,你去当兵去吧。。。也去搞个东京大屠杀,屠它个十日百日的。”我呵呵笑着开始胡说八道。
“呵呵,我也捐,谁不捐我代他捐。”
“你捐的过来吗?别的我不敢说,就你们公司的,我看就没人捐,就算500也一样没人捐。难道你忘记了你们业务员的说法了。抵制日货,要大张旗鼓地抵制。不过等它们跌价了,我们再买。”我摇头说着曾经一度被当作笑话的经典对白。
“是啊。。。。。”老公一样叹息,“连比尔盖茨都哭了。。。中国的非典,整个大陆的人道援助居然比不上香港。福布斯榜上可是也有了不少中国人。想想欧洲国家每年的人道援助资金,真是心寒啊。。。。。。。”
谈话在我们的唏嘘中结束。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难怪老舍最后会像茶馆中的黄掌柜的一样自杀了。只留下最后的控诉,“我们爱国啊,可是谁爱我们呢?”
眼泪继续恣意地流。。。。。。茶馆墙上的字还继续挂着。。。“不谈国事!”
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有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父亲是护军,母亲靠洗衣赚钱。父亲早逝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一为慈善家资助老舍上学,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渐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响着他。而《茶馆》之所以有“小中见大”的特色,与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联系。
同样,老舍的手法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警、简洁,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其二,尽管茶馆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一、王利发(茶馆掌柜)二、松二爷(胆儿小,人却不怀)三、常四爷(正义之士、十分爱国、体格健康)松二爷、常四爷两位茶客与王掌柜交情还不错而在这所谓“热闹”的茶观众,要找出几个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还真不容易。听听!说的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我虽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过这有点人情味儿和有“良心”的三人谈话使人更深刻的体会到世态炎凉啊!发人深思。其三,子承父业。这是几句疮痍有待讽刺意味的安排。剧中一幕幕地时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卫起来,客人的思想呢?!简直是幻包装不换内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铁嘴养一儿子,现竟“升级”为大师。刘麻子那说媒拉线行当竟让他儿子“发扬光大”变为“花花联合公司”(专给洋人、官员提供女招待与吉普女郎)。而吴祥子这老式特务到了儿子这辈儿竟改个名儿叫世袭特务。人哪!为何总在这方面“遵规守矩”呢?
老舍,无论您想传达予后人什么,至少《茶馆》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不能评说它的优劣,在如此剧你面前,我只有说声:“谢谢!谢谢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宝贵的财富。”
H. 话剧《茶馆》表达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茶馆》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一新式一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
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
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人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
(8)茶馆话剧影评扩展阅读
《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 人民的生活层面,是中国话剧第一次出国剧目。
人的精神危机是时代文化危机的一部分,《茶馆》对旧社会民众精神危机的刻画,主要是借助剧中三个关键人物—— 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茶馆》的成功创作,充分体现了老舍先生的艺术追求。
1、王利发
这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他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在第一幕时,正值年富力强,刚从父亲手里继承了经营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我们在看第二幕中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
比如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也同情,但是很有限度。在旧中国的黑暗现实面前,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王利发尽管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也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
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的却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
这句话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事的小商人,最终也没有逃脱自己破产的命运,当茶馆被人霸占后,他悬梁自尽。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的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他揭露了旧制度的吃人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
2、常四爷
常四爷是旗人,在清朝时能吃官家钱粮。但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说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监狱。出狱后曾参加义和团,后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乐于助人。
他对抓过他的特务们不服软。当王利发正愁要关城门了,还没买菜时,是他送来了咸菜和鸡,第三幕中他还为松二爷化缘买棺材。
但最后自己也穷困潦倒,拣来别人撒剩的纸钱,作为对自己将来的祭奠。他绝望地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3、松二爷
他是旗人,胆小而懒散。清朝灭亡前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整日喝茶玩鸟。民国时期“铁杆庄稼”的待遇没有了,但又不愿自食其力,仍旧留恋过去的生活,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喂鸟。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4、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第一幕中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总管。第二幕中他又同两位逃兵谈生意,还没谈成就被当做逃兵枪毙了。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
5、秦仲义
他是个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财大气粗,自命不凡,对穷苦人很少同情,考虑着多赚钱,想搞实业救国。他对清王朝的统治存在着阶级本能上的对立,在与庞太监的对话中,软中有硬,绵里藏针,表现了新兴阶级的一种挑战和锐气,从而真实地揭示了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