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观后感
㈠ 六年级名画资料卡要有画名、作者、类型、大小、画面内容、历史价值、观后感
画名:《清明上河图》
作者:张择端
大小:长528.7百米,宽24.8百米
画面内容: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分是市集。画中有814人,牲畜83匹,船只29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14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
历史价值:《清明上河图》这一不朽杰作,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画卷所绘人物、牲畜、车、船、轿、房屋、桥和树木等数量众多,道具无数,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无论从绘画艺术价值或从历史价值而言,皆堪称国之瑰宝。
我的感受:该图景物繁多,巨细无遗,然而并不显得琐碎繁缛,表现出画家对大场面宏观把握的能力,以及于真放中见精微的绘画境界,令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生动传神的表现力。
参考的http://..com/link?url=ADvANLEwObNJNrAnLFaPG_-J-
㈡ 卢浮宫观后感200字
篇一:卢浮宫之旅
今天我们去了卢浮宫,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也是一个很著名的博物馆。外观是透明的三角形的,是中国人设计的,这是我们的骄傲。
博物馆的里面有“镇宫三宝”,“镇宫三宝”——神秘的微笑“蒙娜丽莎”,我看到了达芬奇的真迹,很佩服大师的艺术感。还有残缺却完美的“维纳斯”和“胜利女神”雕像。西方主要是古罗马文化,和我们的文化真的不同。我还看了达芬奇画的“最后的晚餐”,场面很大,人物很多并且表情各异,形象表达了耶稣知道有人出卖他时每个人的表现,人物表情刻画的很逼真。连小狗都像真的一样!
看完之后,我们就离开了卢浮宫,去看法国有名皇帝路易十四的皇宫——凡尔赛宫,“凡尔赛宫”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花园,我们拍了很多照片,然后就离开“凡尔赛宫”前往南希 ,今天是充实的一天,收获的一天。
篇二:卢浮宫
今天,我终于来到了卢浮宫,卢浮宫位于法国巴黎。卢浮宫里有很多艺术珍品,里面分为雕塑馆和绘画馆。
要说雕塑馆呀,就要说最有名的断臂维纳斯了,那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断臂维纳斯是一位失去双臂的妇女,她虽然失去了双臂,但是依然美丽!雕塑馆里还有很多漂亮的雕塑,看得我都入迷了。
绘画馆里有很多世界名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画上是一个妇女微笑的样子,非常迷人。看着蒙娜丽莎在笑,我也情不自禁地笑了。
今天我又学到了很多知识,真让人兴奋。
㈢ 观世界名画《塞纳河》有感作文250
暮色四合,街道上的轮子却没有因为夜色的降临而停止运动,反而显得更加的兴回奋。
然而在这个答喧闹的街道中的另一头,上演了让人无法抗拒眼泪来袭的一幕。
一只黄色的狗和一只白色的狗一起过马路,它们在马路上奔跑着,用它们熟悉的语言交流着,但它们却无法预测,死神在下一个路口等着它们。
它们的步伐逐渐加快,一步一步接近死神。最终,这一刻到了。
一部小快车碾过那只白色的小狗。而那只黄色的小狗幸运的逃过了一劫。
那部快车的司机却若无其事的离开了现场。只剩下黄狗和那只离世的白狗在马路的中央。黄狗已并不知道白狗经离开了,它一直在白狗的身边,用舌头一下又一下的舔着。它不知所错,它只能通过自己的舌头代表自己的语言。可是不管黄狗在怎么做,白狗依旧躺在地上一动不动。。黄狗那爱莫能助的眼神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那样的惨淡凄凉。或许老天爷爱开玩笑吧,一点也不同情它们。
时间貌似过的越来越慢,这种慢是可以让人窒息的。车辆并没有因为路中有两只小狗而放慢速度过停下。直到最后,终于有人愿意停下来了。
㈣ 跪求世界名画和对此名画的赏析观后感~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油画(壁画) 1495-1498 420X910厘米,现藏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从1495年起,在米兰的圣马利亚·德烈·格拉契修道院内的餐厅墙壁上创作的壁画。壁画内容取材于《圣经》,画中表现的年代甚至出现错误———画中所描绘的桌子、桌布、直背椅和餐刀都是达·芬奇生活的15世纪时修道院里的常见物品,而并非1500年前的耶稣时代。
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这幅画,是他直接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厅墙上的。
图片地址:http://www.media.org.hk/davincicode/images/photos/lastsupper_enlarge.jpg
《蒙娜丽莎》 达.芬奇 油画 77X53厘米,现藏卢佛尔美术馆。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 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
另外,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
图片地址:
http://ent.sina.com.cn/m/2006-04-01/19201035154.html
㈤ 《西方绘画史话》读后感
西方美术史史前时代 西方人最早的美术作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万到1万多年之间。最杰出的原始绘画作品,发现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的几十处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所绘形象皆为动物,手法写实,形象生动。迄今为止发现的原始雕刻大多为小型动物雕刻,少数人像雕刻中,裸体女性雕像占主要地位,这些女性雕像夸张女性的生理特点,突出表现女性的乳房、臀部、腹部、大腿等,体现出原始人对于母性和生殖的崇拜意识。在维也纳附近的威伦道夫出土的女性雕像被称为“威伦道夫的维纳斯”,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奴隶社会时代 进入奴隶社会,那些文明古国谱写了人类美术史的辉煌篇章。 美索不达米亚(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区,又称两河流域)的雕塑,如巴比伦王国的“汉漠拉比法典”浮雕,亚述王国那些表现战争和狩猎的紧张场面、手法极为写实、充满激烈动势的浮雕。 古埃及的庞大金字塔建筑,按照正面律程式雕刻的人像雕刻和神秘威严的狮身人面像。 古希腊的自由民主创造了具有民主思想的建筑、雕刻和绘画作品,其中留存于世的不少健美而优雅的雕刻形象,如《掷铁饼者》、《米洛斯的维纳斯》等,尤其具有无穷的魅力。 古罗马美术承继着古希腊的传统,但罗马人的美术更倾向于实用主义。规模巨大的科洛西姆竞技场和万神庙是古罗马建筑的杰出代表。而曾被维苏威火山灰掩埋达1700多年的庞贝壁画,则给我们展示了古罗马绘画的独特面貌。 封建社会时代 自公元476年开始,欧洲历史进入封建中世纪。受基督教制约,中世纪美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强调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建筑的高度发展是中世纪美术最伟大的成就。拜占廷教堂、罗马式教堂和哥特式教堂,各具艺术上的创造性。与宗教建筑相结合,雕刻、镶嵌画和壁画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美术以坚持现实主义方法和体现人文主义思想为宗旨,在追溯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精神的旗帜下,创造了最符合现实人性的崭新艺术。 意大利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是文艺复兴美术的三位代表。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其杰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皆被誉为世界名画之首。米开朗基罗则在雕刻、绘画和建筑各方面都留下了最能代表鼎盛期文艺复兴艺术水平的典范之作。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雄伟健壮,气魄浑宏。拉斐尔则以其塑造的秀美典雅的圣母形象最为成功。他的圣母像寓崇高于平凡,被誉为美和善的化身,最充分地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 17世纪时期 17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巴洛克美术,它发源于意大利,后风靡全欧。其特点是追求激情和运动感的表现,强调华丽绚烂的装饰性。这一风格体现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各个美术门类中。佛兰德斯的鲁本斯是巴洛克绘画的代表人物,他的热情奔放、绚丽多彩的绘画对西方绘画具有持久的影响。同时代的现实主义大师如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贵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巴洛克的特色。 18世纪时期 18世纪罗可可风格在法国兴起,随后波及欧洲其他国家。罗可可美术的特点是追求华丽纤巧和精致。代表画家有法国的瓦托、布歇和弗拉戈纳尔。随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到来,进步的美术家们又一次重振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英雄主义精神,开展了一场新古典主义艺术运动。其代表画家是法国的大卫和安格尔。浪漫主义随着新古典主义的衰落而兴起。法国的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被视为浪漫主义绘画的开山之作,而这一运动的主将却是德拉克洛瓦,其绘画色彩强烈,用笔奔放,充满强烈激情,代表作有《希阿岛的屠杀》和《自由领导着人们》等。法国吕德的《马赛曲》和卡尔波的《舞蹈》都是杰出的浪漫主义雕塑作品。 19世纪时期 19世纪中期是现实主义美术蓬勃兴旺的时期。法国画家库尔贝是现实主义的倡导者,他的代表作《奥南的葬礼》堪称绘画中的“人间喜剧”,而《石工》则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勤劳朴实的农民画家米勒,以醇厚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辛勤劳作的农民。政治讽刺画家杜米埃创作了大量思想深刻而形象夸张的石版画和油画。德国女版画家柯勒惠支,以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创作了反映工人运动和农民革命的系列铜版画和石版画。俄罗斯的批判现实主义产生了列宾、苏里科夫等杰出画家。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作品也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品质。 19世纪后期在法国产生了印象派。此派绘画以创新的姿态出现,它反对当时已经陈腐的古典学院派的艺术观念和法则,受到现代光学和色彩学的启示,注重在绘画中表现光的效果。代表画家有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毕沙罗、西斯莱等。继印象派之后还出现了新印象派(代表画家是修拉和西涅克)和后印象派(代表画家是塞尚、凡•高和高更)。而实际上后印象派与印象派在艺术主张并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其中凡•高的绘画着力于表现自己强烈的情感,色彩明亮,线条奔放。高更的画多具有象征性的寓意和装饰性的线条和色彩。塞尚绘画则追求几何性的形体结构,他因而被尊称为“现代艺术之父”。 20世纪时期至今
㈥ 梵高的《向日葵》观后感
1853年3月30日,凡高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梵高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 如果说梵高的奇迹,是天才加上精神病;那么,梵高至高无上的价值,是他无与伦比的艺术和为艺术而殉道的伟大的一生。 真正的伟大的艺术,都是作品加上他全部的生命。
中文名称 静物:十五朵向日葵(简称"向日葵")
英文名称 Still Life:Vase with Fifteen Sunflowers
法文名称 Vase avec quatorze tournesols
荷兰文名称 Veertien zonnebloemen in een vaas
创作地点 阿尔 Arles
创作时间 1888年8月
类型 油画 Oil on canvas
尺寸 93.0x73.0cm
现存 伦敦国家画廊 London,National Gallery
编号 F 454,JH 1562
历史
1888年2月,已35岁的凡高从巴黎来到阿尔,来到这座法国南部小城寻找他的阳光,他的麦田,他的向日葵...
凡高创作了大量描绘向日葵的作品(向日葵).这幅是其中最著名的,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
凡高来到阿尔后,异常兴奋,创作真正达到高潮,甚至到了忘我的地步.他还迷恋上了向日葵-一种表达太阳的另类植物.后来,凡高梦想建立"画家之家"(或说是"艺术家之家",也有书写成"友人之家"),在法国南部建立一个画家共同创作的"基地",但响应者寥寥.但后来,陷入困境的高更自愿前来与凡高同住,这使凡高非常感激,本性热情的凡高打算画一组向日葵(有书写是一打)来装饰"黄房子"(凡高在阿尔的住处,因被涂成黄色而闻名),尤其是高更将要住的屋子.而当高更到来的时候,也对这些"向日葵"表示了赞扬,有的书写道:"高更曾以赞扬的口吻说:'对,这才是花!'"
1987年,在伦敦拍卖会上,凡高的一幅"向日葵"(不是这幅)以3990万美元的天价被日本人买走,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
有的书上写道:"如果说现在的画价飞涨是由凡高所引起的,也不为过."
后来,"鸢尾花"卖了5300万美元.
"加歇医生像"卖了8250万美元.这是艺术品拍卖的最高价了!!
可令人唏嘘不已的是,凡高生前只卖出过一幅油画.
凡高说
"向日葵称得上是我的东西"
"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我要让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象哥特式的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
"高更前几天对我说,他在莫奈家看到一幅向日葵的油画,向日葵插在一个精美的日本花瓶中,不过他还是比较喜欢我画的这一幅"
"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
评论
"他的笔触坚实有力,大胆恣肆,把向日葵绚丽的光泽,饱满的轮廓绘画得淋漓尽致."
--《西洋巨匠美术丛书-凡高》
"向日葵是凡高的崇拜物...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的花朵,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
--《世界名画与巨匠-凡高》
"对凡高而言,向日葵具有特别的意义.黄色意味着友谊与希望,画本身象征'感谢'..."
--《西洋美术家画廊2》
观点
这是凡高最被人熟知的一幅作品,或者说它是一组作品.在绘画艺术的漫长历史中,凡高的向日葵似乎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甚至成了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它还向我们展示出一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世界...
"向日葵"为什么这么有名?就好像"蒙娜丽莎"为什么会有名一样."蒙娜丽莎"的神奇之处在于她的微笑,而我认为"向日葵"的绝妙之处在于凡高为我们描画出了向日葵这样一种颇有象征意味的植物的饱满与生机(虽然它们被放在瓶中).画家通过描绘向日葵,向我们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理解,也许还有更多...
我每次看这幅向日葵都觉得它是那么的美,可又说不出是什么吸引了我(也许是我不知如何表达),我觉得一幅名画能够打动人心的原因,就在于画中融入了画家的感情.情感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他很复杂同时也难以捉摸,但我们却能从画中隐约感觉出一些.如果你去临摹这样一幅画,你只能做到形似,想做到神似恐怕永远也不可能!
㈦ 徐悲鸿的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读了《徐悲鸿学画的故事》,被文中感人的情节深深的吸引住了,眼前时不时常浮现出徐悲鸿在巴黎学画的情景。
在徐悲鸿那个时期,有许多外国人看不起他,徐悲鸿便下定决心,要好好学画,报效祖国。从此以后,徐悲鸿更加刻苦的学画了,一日复一日,每当遇到困难,心里头便会浮现出“好好学画,报效祖国”这八个字。一年后,他终于画出了出色的油画,受到了法国有名的艺术家拉蒙先生的好评。他不仅如此,还在各种绘画比赛中都拿第一,轰动了整个美术界。他为中国人争回了一口气。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读了这篇文章,我不禁想到了前年的事。
那是,我在上五年级,作文不是良就是合格,优没拿过几次,作文本上是满江红,爸爸越看越生气,脸红得与我的作文本上的满江红很相配,这时便吼叫了一句:“你写的作文,还没你表弟写的好呢!”这时,我心里十分不是滋味,只能够忍气吞声,自个儿闹去了。闹着闹,便开始有些不甘心,我便天天写一篇作文,日复一日,积少成多,终于有了广阔的语文知识,最后,作文本变了个样,爸爸的脸也跟着变。
只要刻苦学习,努力不懈,就能出现更多人才。
㈧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读后感,我不会怎么写请你们帮我可以吗写200多字也可以的!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是日本知名美术史家代表作品。以前所未有的角度,解读各个时期的世界名画,向读者提供不一样的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