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俗影评
前几天看了一个网评,说《傲慢与偏见》是很差的电影!不过冲着“名著翻拍”,还是忍不住拿来看看!
清新的画面
优雅的音乐
传统的故事叙述
全新的视觉表现
美丽的田园风光
美丽的爱情故事
看着看着就被这一切吸引,最后完全投入到剧情之中! <傲慢与偏见>真是一部制作很精致的电影,而且可以感觉到是女性视角的电影!
不象现在很多翻拍的影视作品,演员总带着现代人的气质或者都市人的浮躁,看着很别扭。而<傲慢与偏见>却不同,女演员都脱去了现代的特质,从她们的表演上看完全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年代的人的状态! 女主角把主人公的情感表现的很有分寸,很有激情! 丝丝入扣,逐步深入,欢笑、悲伤、厌恶、惊喜、愤怒。。。。。,一切都恰倒好处!这样的文艺片考验的就是演员的表演功力。
除了演员有点“地包天”外,没别的毛病。她那清纯的笑脸,使她那么脱俗,在众多俗人中那么“独树一帜”,看来导演很有眼力。在姐妹们都在议论男人的财富、地位、外表的时候,只有她在追求着一中自然的情感!“爱情真是永恒的话题”,故事是发生在过去,那时的背景我们好象很陌生!但,他们对爱情的表白,其实,与现在没有多少 不同!即使现在,有多少人可以外了真正的情感去爱一个人,而不去考虑他的外表、财富和势力呢?
电影的节奏有张有弛,逐步展开情节和冲突,耐人寻味!在现在快节奏的时代略显得缓慢,但,配合着优美的画面,那是欧洲典型的田园风光,在优美的音乐映衬下,使得电影表现的很精致,配上家庭影院的效果,真是享受啊!这样的电影,静下心来看,真的很舒服。
好久好久没有正式地看一场电影了,也好久没有回味过这些经典的作品了。《傲慢与偏见》还是在高中的时候看的。今天我看了奥斯卡的颁奖礼,才想到要做一些内心一点的,别那么浅表的事情。
我想不光是我自己,现在的社会中,我们身边的人们,谁还能一点杂念都没有地静下心来慰问一下自己?慰问一下自己可能已经很疲劳的心灵?一点功利心都没有地单纯地因为喜欢做点事情?反正我真的越来越发现,在表面的平静和欢乐下,我的心需要营养了,来自各方面的,一些高雅的、端庄的、一些爱,一些美好。
傲慢与偏见中的人们,离我们很远很远,我也不想绞尽脑汁把我的生活和内心活动与他们的联系在一起。不过,他们确实是一种营养,滋润了我。看这个小说,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是久违了的平静的欢乐,是发自内心安静的笑,也许只从眼睛里流露出一点温馨罢了。但是,这样的平静,我很怀念向往,我也好久没有这么享受过什么东西了。那种感觉就像是我在这本书里或电影里游泳,自由、舒展,漂浮、飘逸……
受够了速食的文化,厌倦了瞬间的刺激,那些恐怖片、惊悚片、犯罪片我真的喜欢吗?看完了以后我累、但是高兴吗?我受刺激,瞬间觉得不无聊了,但是仍然还是有些空虚。这些好象有点像化肥,短期内可以促长庄稼,但是土壤始终是枯竭的,而且愈加枯竭。赶流行,随大众,都是一个后果。我想,在我的心变成沙漠之前,用一些时间来思考、认真地回馈我的内心、我的思想,不仅仅是用那些可笑的专业知识,那些所谓理性的自我约束。当然,无论在专业还是在自制这两方面,我做的都不好,但是,我还是要规划出一段时间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用人性化的关爱,在我变成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或者强迫症之前。
我承认,回顾过去,我不是什么强者,尤其是在上大学之前,那时候的我知道什么啊?就知道学习好了就行了,天天看比赛,看电视剧最开心。直到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大学,我才知道,我什么都不太会,除了哭是真正擅长。但是我一直不认为哭是任何丢脸的事情,哭又怎么了?我一边哭着,我还一边坚持着呢!我什么也没有放弃啊!但是这样逼自己成长的过程就是矫枉过正的一个过程,就是感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没有共同进步似的,不均衡。总觉得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感性的东西。太浮躁,天天就跟一个秋千一样不停荡,在半空中忽悠,总有时间想要回归到平衡点,静止不动。现在就是这种情况。
写到这里,我意识到了这篇日志的名字叫做〈傲慢与偏见〉。如果老妈看见了我写成这样,她肯定要告诉我,你这片文章应该写〈傲慢与偏见〉这个小说写了什么,对你有什么触动,如果写成这样,就要改一个名字,叫什么两个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什么的。呵呵~我还是不打算改了,就叫这个名字,写的东西呢,算是一些胡言乱语,用一句话就可以总结:我的生活应该更丰富一些,成熟的人即使做再多的事情也不会把自己累着,因为他们懂得用两个脚走路,并且同时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心肺功能。
看,我又进步了吧。人总是在进步着,哈哈,我认识到了一些自己的错误,并且试图改善。但是我这个写东西跑题的毛病真的让我很头疼,现在已经无法悬崖勒马了,怎么也无法回归到题目上面了……
❷ (红与黑)的影评、1000字左右。谢谢
法国电影《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是根据司汤达同名小说创作的一部影视作品。巧妙的构思和演员完美的演绎使没读过该名著的观众萌生一种对大师的敬仰和想读名著的冲动使读过该名著的读者产生共鸣深刻地回味。这正是《红与黑》这部影视作品的魅力所在。历时4个小时的影片情节紧凑画面精美给人一种深远的回味。故事是围绕主人公于连.索莱尔展开的。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但有着俊俏的外表和脱俗的气质。他热爱读书崇拜拿破仑掌握一门拉丁语种种与众不同注定他有着与其他身份低微的人不同寻常的命运。电影通过描写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主人公于连通过一种畸形的方式来获得成功的最大速度是贯穿整个电影的导火线。 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 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第一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如果说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某些真挚情感的话那么于连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纯属政治上的角逐玛蒂尔德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气质又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这样富于朝气的平民青年。同于连结成伉俪既富于浪漫气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连则认为与玛蒂尔德小姐结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骗取她的爱情。但是于连的两次爱情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向市民阶层猖狂反扑。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会容忍于连那样的人实现其宏愿。 可是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发现原来于连也是个牺牲者可悲者是当时社会的产物。不可否认于连是自私的甚至是变态的他的文化程度很高但他的私欲更高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毁在了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当斩刀落下时或许我们会为他感到可惜但我想更多的还是感到可悲„„我想作者就是想通过于连这样一个虚无的人物来批判当时的社会斯丹达尔说过:"一个人的幸福不取决于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而取决于他自己眼中的事物的表象."这句话相当受用。入狱后的于连正恰恰诠释了这句话他把自己定在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上使得自己都够不到自己了最终无法控制的走上绝路 看过《红与黑》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在为主人公感到可悲的同时也为女主人感到伤心惋惜。女主人身世显赫却活的孤独寂寞恰好这时于连出现在她的面前给她带来了欢笑、希望所以她无法自拔的爱上了于连但是她或许太单纯了又或许太“不小心了”她更本没有考虑于连的动机于是就毫无悬念的被于连利用也许她是知道的但她知道时已经没有能力来改变这一切了。 作者也许是想通过这部作品冲击当时的社会通过人对欲念的执着追求不到的痛苦来批判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为我们展示了在红道势力和黑道势力统治下的法国社会的黑暗和丑恶。作者用《红与黑》来命名这本书也有着其意义我认为红色可以象征于连的追求人生意义和女主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而黑色就代表社会中形形色色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却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义的生存状态吧 !
❸ 《桃姐》观后感,原创,低调点、、、、
电影《桃姐》观后感
电影桃姐内地未上影之前,叶德娴已经在多个影展夺得影后,上星期有机会去睇完之后,唯一感觉就是,Deanie姐获奖真是实至名归,成部戏几乎靠她一个人撑了起来。在电影里,Deanie姐演的是一个佣人桃姐,一生照顾华仔所在的家庭60年,任劳任怨,格守自己做为一个佣人的本份,连吃饭都是等主人吃完后才一个人呆在厨房里吃,并没有因为自己年纪大资格老而跟主人同桌吃饭。桃姐一生都低调做人,不愿轻易接受别人对她的帮助和赏赐。电影里面没有太多刻意煽情的情节,更多的是一种近乎平铺直述的一个个生活故事,桃姐中风,在病床上连吃饭都成问题,但她却不愿开口求人帮助,出院后,第一次去到老人院,对于陌生的环境,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生活规律,桃姐无要求换一间更好的养老院。而是默默重新学习适应。过年了,其他院友都走了,桃姐宁愿独自一人留在养老院也不愿麻烦别人,她期待和华仔一齐外出回家散心的日子但又愿意开口,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在门口响远处张望。电影好现实,而且现实得来还令人心痛,过节了,一大群"善长人仕"联群结队来养老院慰问,又唱歌又发礼物,但摄像机一离开,歌手脸上不屑的表情,礼物又被收回,一句冰冷的话语:"礼物中要罗去其他地方继续做道具",实在另人心寒。片中一位年仅40的妇女,因为无力够买昂贵的机器,而不得不住入养老院。为的只是方便治疗,而这些不也正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吗?
睇完桃姐另外一个感触就是,桃姐的身份虽然是一个佣人,但类似的角色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例如我们的父母,中国的社会观念和外国不一样,我们的父母退休后几乎都都从事着和桃姐一样的工作,帮年轻的一代照顾BB,买菜煮饭。而我地却觉得这一切都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忽视父母的需要,往往自以为事,直头理开才像片中的华仔一样,连最简单的洗衣机都不会用。
如果讲对电影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个人认为只有两点,第一、导演可能担心题材的问题,于是就请来佐一大堆明星就配角、跑龙套,徐克、洪金宝、宁浩、黄秋生。众星捧月固然好,但一定程度上也稍弱的电影的可观性,第二,就是华哥身上了,华哥当了几十年的偶像,在电影里依然无法放下偶像的身份,同叶德娴的表演对比之下,真是高下立见。
一直期待的金马奖多项奖项获得影片《桃姐》终于在3月8日问世内地。很仓促的约了好友去电影院。观影前,我对于这部电影的了解仅止步于它的奖项,这片子是什么类型,除了刘德华影片还有谁,我都全然不知。甚至我们是在影片开场7分钟之后才匆匆忙忙的跑进电影院。那个时候,刘德华正在拿着饭碗吃桃姐做好的饭菜。
看完整部电影,身边多愁善感的姑娘已经开始抹泪了。我并没有哭,也没有觉得故事有多温情多感人,只是觉得整个电影所阐述的故事太现实,以至于我要慢慢回味,一丝一毫的摸索才能想明白在某个瞬间导演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从一开始,故事便发生在市井小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仆人身上,在世家做了一辈子仆人,耳融目染有主人一家对生活质量的保证,有对自身干净利索的要求。也有面对自己身份的自知之明与自卑。从一个小人物到一个相似的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现状。导演巧妙的利用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将整个社会现状通过桃姐这个鲜明的角色展现在观众眼前。
影片从桃姐这个特殊的身份入手,围绕疗养院及院里的老人们将故事展开。桃姐与其他老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她膝下无子,从进入主人家开始乃至到疗养院,与刘德华的扮演者Roger的阶级身份永远是主仆。但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从习惯到失去,从拥有到回忆,从亲眼目睹别人的逝去,Roger渐渐以感恩回报的方式为桃姐安度晚年付出了许多感情与金钱。于是桃姐这个原本卑微渺小的角色从一个看着大家族四代人成长的老仆人,慢慢发光发亮,变成了犹如一家亲的“干妈”。
这个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老无所依”,当一个人慢慢走向衰老,对于自己的身体无法掌控,力不从心之时,无人陪伴左右会是怎样一种心情。疗养院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压抑,即使影片中会穿插着引人发笑的片段,但笑也是那么让人疲惫。觉得整个气氛都被行将就木的人们带出一种绝望的黑白色。面对老人院里简陋的设备,毫无隔音效果的隔板房间,以及连假牙都可以错带的卫生条件。这样的养老院其实真真实实在我们身边,甚至比影片中描绘的还要差很多。或许电影想要以Roger的角色极力展现出社会温情的一面,呼吁大家懂得感恩,关爱老人。但我所理解的,更多是对于父母和自己年迈时深刻的思索。
电影里有一个老人的女儿几次三番因为哥哥不交养老院的费用与母亲吵架。老人却有偏有向一心只想着不孝的儿子。最后老人忽然逝世,女儿办理手续时悲痛欲绝,泣涕涟涟,而儿子却始终未露面。我不想去评价这个女儿的做法,因为相信所有人都不难理解她的行为。不过我身边有一位年近50的阿姨,排行老二,上有姐姐下有弟弟。母亲患有老年痴呆,一生偏心于姐姐和小儿子,而她却在母亲无意识的情况下跑前忙后端屎端尿的伺候老母亲。别人赞美她孝顺,同时也为她不平母亲对于孩子的不公待遇,而她也只是浅浅一笑。其实我要说的很简单,父母只有一对,无论如何,生养都是恩情,足够你用生命来奉养他们终年。我们都有为人父母之时,或许年轻难以理解,但当亲身体会那种骨肉至亲的情感,就能完全理解自己父母对于子女的恩情。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再后悔都来不及。
相信看过《桃姐》的人都对疗养院的老人“校长”印象深刻,这个人严谨认真,一生立于讲台之上,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老人,从笔直的腰板直到影片最后力不从心的衰老形象,让我为之揪心。有人说离现实越近就越让人敬畏。这部片子的确太现实,让我在许多个情节里浮想联翩,比如会不禁想起自己的父亲,他曾说过,将来不用我管,他带着母亲去养老院。当时觉得是句玩笑话,也并没往心里去。现在突然回想起来,觉得特别心酸。父亲一生倒与“校长”有很多相似之处,想到父亲老去的样子,高大伟岸的身躯也将佝偻下去,内心便抑制不住的难过。
桃姐最后离开,是Roger选择了断药自然死亡。并且放弃了对桃姐的看护。事实上很多人到最后用药物营养来维持生命都是毫无意义的,仅仅是让心脏跳动,而意识早已离开肉体了。最后刘德华眼中泛着的泪花让人惊叹他的演技之强悍。那一个不舍的,感激的,伤心的眼神,将对桃姐所有的感情淋漓尽致的展现。最后一个回头,黯然离开。
桃姐是一个坚强的形象,她中风不需要人扶,努力做恢复运动康复身体,她要强的性格铸就了她独立的人格,所以她被人们记住。与Roger的一生,互相在最需要彼此的时候帮助对方,让彼此知道对方并不孤独。我想,无论是来自家庭的亲情也好,还是来自社会的关爱也罢。这个世界有年轻的新生命,也有老去的年迈人。他们都需要人文主义关怀和帮助。无论高低贵贱,无论贫富美丑,都有被爱的权利。
最后,用影片中未说完的一句话原版来作为结束语,出自《传道书》。凡事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寻找有时,失落有时;保守有时,舍弃有时;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默有时,言语有时;喜爱有时,恨恶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
本片是一部原汁原味的港片,面对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观影的感受自然不同,这也无可厚非。在看到叶德娴时,面对她不断的变化,我想起了自己的奶奶,这固然是生活和表演的真实,但也解释了她为什么可以连摘影后桂冠。看她的表演,自然而又熟悉,这些只有面对自己的奶奶时才有的真实感,在她的呵护下才感觉到桃姐对罗杰的那种爱。而华仔的表演也是完全看不到演的痕迹了。在观众看来,罗杰就是罗杰,他不是刘德华,你在看时也会完全投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就像是我自己在其中一样,原汁原味的港片在大陆上映,唯一不足的就是老大在里面自己配音,虽然有点让内地观众有点不太舒服,有待改进,但是老大的普通话说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错了,呵呵……
华仔的演技决对是金马奖评委说的那样洗尽铅华、脱胎换骨。华仔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最真实的感情去演绎罗杰。的确放下许多包袱和光环。看了之后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没有了以前的影子。作为一个刘德华的影迷,我自认不是那种身上装有文艺细胞的潮人。也许会为了一部文艺类型的电影居然会有别人想像不到激情,但对于刘德华的表演我终究还是舒心的为之赞叹。还记得从【暗战】开始,老大的减法式演出已经大为让我赞叹和惊讶。不在像以前的“华弟”和“混混”潇洒式演出,而在【桃姐】中的极致生活化,或者说与之融为一体式的表演模式终于也能有菱有角的淡然呈现于我的眼前。
何谓减法式?许鞍华导演说:“那是要你抛弃自己演员的身份,因为你演的是一个普通人!”老大说:“我一直可以,因为我原本就是个普通人!”
看完电影,他们问我,能不能感受到什么,我说不多,但是我相信有些人能感受的更多,就是那些真正有过相同经历的人能够真正明白那份情,而我说实话没有过这种经历,而从小到大家里的老人都还在,所以我可能不能真正感受到面对自己亲人离去的悲伤和无奈。但是,不可否认,虽然我没有经历过,但因为《桃姐》这部真的是用心做的电影,所以我完全能够融入到里面的角色,所以我能够感受到那份情,以及让我自己思考了我身边的桃姐是谁。或者说有一天我自己成为那个“桃姐”我又会怎么样呢?
看罢影片《桃姐》的第一感受是:真情守护是悲凉现实人生的最美好出口。继而深感这部包含着爱、尊重以及尊严的影片来的正是时候。富了口袋,瘪了真情,当真心已稀缺为奢侈品,人们内心深处大多趋于干涸冰冷、怠慢疲惫。在现实中即便是血缘亲情也可能淡薄成陌路,更何况非亲主仆?然而,如果彻底舍弃了这种真情实意,生命又有什么意义?《桃姐》的出现恰如一场及时的绵绵春雨,在无声无息间流淌进现代人干瘪而空虚的内心世界,深深滋润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一段两年的平静生活,浓缩成120分钟的精华,表现的是人一生的一个过程,笑有时,哭有时,生有时,死有时。一切都得经历,不管是否伤痛,谁都逃不掉的就是人生。
知道《桃姐》缘于三个多月前的48届金马奖颁奖典礼,这部由许鞍华执导、刘德华主演的小成本电影,一口气拿下了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以及最佳女主角三项大奖,尔后又得知这部电影还让女主角叶德娴问鼎201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影后,便暗生倾慕,心向往之,欲睹《桃姐》丰采。
观影前曾粗略看过国内的一些影评访谈,大概都是推崇《桃姐》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之类,各路媒体故作一副慈祥仁爱的菩萨模样,油滑世故之下掬一把辛酸泪,以示与威尼斯的洋人同一境界。但两个小时电影看完,虽然心中难免感伤,却没有一点流泪的欲望。也许《桃姐》拍的是真正的生活,真正的生活是不会让你流泪的,因为生活里的眼泪在每个人的心中,看不到,也拭不去。
《桃姐》根据真人故事改编,讲述叶德娴饰演的佣人桃姐,照顾刘德华饰演的杰少祖孙四代,最后终于患上中风,杰少出资将桃姐送进养老院,偶尔探视,最后陪伴桃姐终老。
故事很平淡,没有汹涌跌宕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感人肺腑的情感宣泄,六十五岁的女导演许鞍华,用一贯克制冷静的执导手法,细腻无痕的将故事娓娓展开,如同沉默寡言的长者,偶尔跟你讲述一段陈年往事,言辞淡然客观,甚至略显笨拙,但却真实真诚,让你沉思向往。好的故事原来未必是炮制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让你去忘乎本能的接受,而是拾起一些可以共鸣的过往,让你心生一段属于自己的感情。
我看《桃姐》,并未因杰少和桃姐的主仆情而多生旖旎感触,却有种冷静切肤的感同身受。桃姐自小照顾杰少,忠心耿耿,在杰少做心脏搭桥手术时期更是悉心照料,无微不至,杰少一直心存感激,更何况父母长居国外,又中年单身,桃姐是他身边唯一亲人,所以当桃姐老年中风时,家境颇丰的杰少就出资将桃姐送入养老院,让她至少有地方可以安度晚年。这些情感,并非主流空洞的一味鼓吹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而是更近乎于一种情感补偿。桃姐对待杰少,始终恪守旧时仆人的忠诚和责任,虽然关心爱护,但却谨慎谦卑,不忘谢辞。而杰少对待桃姐,则是力所能及的补偿和义务。杰少在桃姐中风后,在医院表现出一丝淡淡的不耐烦,略带愧疚的提出将生活不能自理的桃姐送进养老院,情节略近残酷,但观者置身处地,却也无可奈何,最后桃姐病危,杰少嘱咐医生几句,未等诀别,便踏上仆仆征尘,继续生计奔波,真实的让人心疼。
《桃姐》让我感慨和沉思的是人将老去时的唏嘘和无奈。置身物欲横流的大都市,犹能感受生命的脆弱和冷漠,每个人都需要为最终的归宿而未雨绸缪,不仅要储备老无所依时的暖屋便车、锦衣玉食,更应修身养性,有所追求,抵御那韶华湮灭时的绝望空洞和无尽空虚。
以前看香港电影,只关注过杜琪峰,对许鞍华了解不多,看她短发矍铄,粗笑豪迈,以为又一个故作个性的阔家巾帼,谁知拍出来的电影竟如此细腻温婉,恬静淡然,清新脱俗,自成一家。后又得知如此一位堪称大师的名导,居然家境窘迫,与老母偏居香港北角,更无端被昏庸众人冠以“票房毒药”,常常无片可拍,真令人唏嘘不已,但世事,岂非大多如此?
末了谈谈刘德华吧,年过半百的刘天王,虽然早已是娱乐圈镜前幕后的大鳄,但至今仍甩不掉偶像头衔,实可谓香港娱乐圈最无奈的奇迹。他在《桃姐》里的表演,真实自然,不露痕迹,无愧影帝称号,但偶像就是偶像,举手投足,都有着小人物 “杰少”本不该具备的迷人魅力。或许这样的偶像,即使无奈,却更值得尊重和珍惜,因为被人当作偶像拥爱了三十多年,绝非成为偶像那么容易。
最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当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都在看什么?看电影的原因总是千奇百怪的,浅层次的是打发时间,消遣,或者约会只用。那这么一来一定要找些轻松的片子来看才好,或者奔着大片的噱头就了,因为这种情况下看电影的目的一定不是在电影本身。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再深一点的层次是一种尝试,当我们通过别人,杂志,或者其他的媒体听说一部片子好的时候,我们总是想看看到底是不是如他们说的那么好。尤其是那个人,那本杂志等是你喜欢的认同的,这样你会在某个空闲欣赏一下然后做出自己的评价。
更深一点的,我们看电影其实就是在找我们自己,找我们内心的自己或者期望中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现实中的自己。人生难得遇到一部与自己百分之百契合的好片子。年少的时候我们应该喜欢看爱情片,因为憧憬美好的爱情,但是年岁增长,爱情已经不在是生命的主题曲,我们开始为了自己的生计而奔波,这个时候你才开始深切的体会到什么是生活,它是有艰难困苦组成,安定平淡就是幸福甜蜜的代名词。岁月已经经不起我们折腾了。
许鞍华作为一个女性导演,几乎是把生活这种东西用母性的视角娓娓道来,用一种隐忍的方式。当年她获奖的片子《天水围的日与夜》其实讲述了一段惨淡的生活,中年独身的母亲,一个人在超市做着工,供应自己的儿子上学,早年自己供弟弟妹妹上学,他们都出息了,自己却还在苦苦挣扎。想想很可怜。但是导演并没有这么拍。她镜头下的女主角是很乐观的,脸上时时挂着笑容,而且还主动帮助别人。生活纵然艰难,但是却也乐观。
如果换做别人我不知道会用什么角度描述这样的人的生活,但是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内地电视剧导演滕华涛的《裸婚时代》和《蜗居》这两部电视剧,主题非常鲜明,而今的生活要把咱们年轻人逼疯了!多艰难的岁月!多困苦的人生!能给我们点活路吗?!表现的歇斯底里,但是细细看看有这么惨吗?尤其是和许鞍华的人生比起来。人生的每个阶段也许都会有不同的追求,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会不安于现状,好好奋斗,努力前进。但是,做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满足。海藻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外地小姑娘,不是富二代,能力也一般,就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在宋思明眼里她是个小年轻。想想看,海藻父母健康,有姐妹,还有个爱自己的男友,这样的生活就很好了,可是,海藻这个普通的女孩却还是想追求比自己的实力还要高的生活。但是这样的生活不属于她。
都市的人,有时候想一想其实就像是生活在悬崖边上,你千万别往前想,总是要着要那,你的心态稍一不平衡,就容易掉下,而不是爬上来!裁员,生老病死,福祸所依....这些就够让人受的了,还要什么呢?
而《桃姐》这部电影,讲的又是这样一个非常接近生活的故事。我看简介的时候上面说是一个少爷照顾佣人的故事,我还期待是少爷怎么一把屎一把尿的照顾桃姐呢,我以为刘德华会把叶德娴接回家,然后悉心照顾,无微不至...但是这样看看,矫情泛滥。
华仔不是有钱不少爷,开着豪车穿着西服如韩剧台剧中少爷的形象,得得瑟瑟,他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人,背着个书包,做着自己喜欢的职业。仅此而已,更加接近生活,华仔的表现真的很好,只有这样性格的人才会这样的对待桃姐,不管华仔是不是特别有钱,但是他总是尽力为之,不遗余力照顾桃姐。
而桃姐的表演更是到位,她虽然扮演的是个佣人,但是在故事中她确实与华仔情同母子,更重要的是,桃姐通过她的表演,透露出她对罗杰一家的忠诚,虽为仆人,但是却把她服务的这个家当做自己的家,处处为罗杰着想。养老院不是个什么好地方,一群快走不动的老人,处处需要人照顾,怎么能够好的起来?桃姐不适应,但是却不想麻烦罗杰,桃姐总是为别人着想。看这部电影会让你想起你的未来,你的父母的未来,你将来会怎么对待你的家人,当你父母老的时候你会怎么办?怎么样照顾他。
生活我认为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往低了看,看到生活的不易和艰辛,生命不仅仅是我们的,我们还与很多的人相关联,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我们的伴侣孩子,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工作,这一系列的关联,任何人出现任何闪失都会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困扰,一想到这些,我们就感觉到只要大家平平安安的就是幸福。也就是常言道的平平淡淡才是真。
另一个层次就是往高了看,因为作为社会人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能力的,都是有活在这个社会的价值,我们活着,与周遭的人有关联,而且还要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我们可以做的更好,更优秀,那我们就要好好努力!但是记得保持一颗淡定,感恩的心。这样我们才更能接近生活的真谛。
❹ 魔戒的影评
电影别出心裁的用了咕噜从前的经历承上启下,作为《双塔奇兵》过渡到《王者无敌》的引子。像是咕噜回归现实的梦之通道。即而,新的故事开始。自然委婉,不露一丝人工刻意的痕迹。
关于咕噜不甚掉入河底恰拾魔戒,心生邪恶掐死哥哥的这段插叙。很多人认为是用来表现魔戒惟我独尊的强大恶势,以此暗示弗罗多一路上重重的精神磨难。其实从另一种角度观望,魔戒不过是面魔镜,它不是让人变坏而是将你内心险恶反射进而无限扩大在你的瞳孔。我哥说,不见得咕噜几百年前每天钓钓鱼你就看得出他曾是个单纯善良的霍比特人吧。这个小怪物后来之所以变得人不人鬼不鬼,多半是由於长久来永无休止的内心挣扎。一个人最恐惧的事莫过于自己封锁暗处的隐私抖落眼前。一个生命最艰难的事莫过于和自己灵魂上的负面持续斗争。
弗罗多也并非圣贤。他虽然心地善良却到底不过凡夫一介。日常生活中他不可能完美的毫无瑕缺。魔戒自靠近弗罗多那一天起,不仅使他踏上了千辛万苦的征途,更意味着他与自己潜藏的灵魂负面进行一场持久较量的开始。最终弗罗多也没能将魔戒扔下熔岩。而我分明读见他蓝宝石般的双眸中,那交错着不忍却无奈的绝望。他终是无法战胜外力所致的另一个自身。
《西游记》中,孙悟空那样一个曾经大闹东海地府天宫的朋克,一样在西行时屈服于唐僧和如来的管辖。最后连自己都难免变为统治阶级。西行81难如激光般炸平了石头尖锐的棱角。同时亦成了孙悟空打败自己的过程。
且不论托爷爷本意如何,对於我们这些没看过原著的人来说,一千名观众心中自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用某种深入的尺度来衡量,无疑上述论说更能体现价值感与可观性。
壮丽的战争曼陀罗
刚多国古堡留给印象的清晰轮廓,是宛如白银玉石般层层围裹在悬崖峭壁上的雄伟城池。当甘道夫骑驾白马盘绕飞驰,奔越民众和集市,直达顶端居高临下的国王寝殿。我已不难想见,佩兰诺一战的爆发将会导致怎样一种覆灭性的残酷美感。
佩兰诺战役因为有击鼓巨兽,戒灵飞龙,战象甚至一片好似《加勒比海盗》里搬来的亡灵军团进行海陆空三重参战,其场面自然要比第二部中的圣盔谷战更显壮观。飞龙时而展翅高翔时而俯冲低鸣的视角变换着赏识史诗气魄的立体切面。亡灵援军如潮如浪地蜂涌蔓延现身不为人知的冥界力量。烽火跨越山脉起伏,峰岭延绵,千年冰雪托起它在云霄之上的升腾,最终落到罗翰国缭望的边境顶点。如同一道天启星光,接连燃烧着人类共有的希望。
如此气势在恢宏程度上绝对胜于《双塔奇兵》。但是缺乏上部那种让五脏六腑为之颤抖的强烈震撼。《双》因为有美丽出尘的精灵神箭手们参战,魔军的丑恶在反衬下更加无限放大。视觉反应便是超越光速观望远古神话的上演。加上阴暗流派的背景音乐,给战场惨烈的画面增添一抹淡淡苍凉的颜色。昼之明终归不如夜之暗来的深重。所以佩兰诺光天白日下的战争,始终不及圣盔谷那种深不可测的无尽黑夜更具压抑感和紧迫感。
领略过魔戒的特技制作,什么哈里波特,什么星战终结者蜘蛛侠,真的都可以见鬼去了。我不敢这么说黑客,因为黑客蕴涵着太多晦涩难懂的哲学。但是黑客系列的战争场面显然不如魔戒系列扣人心弦。前者带来的更多是新鲜,刺激和喧哗。恍如小时候看变形金刚打来打去那般精彩而空洞的心情。隐存在机械中的人性只剩下些许冰冷的残余。然而中土平原却是充满人性情感的战地。人类无力到达善与邪的彼岸。但遥相守望的各族生灵终会重见恶势在勇气中竭尽的宽慰和释然。
观影时我无从所知。为何没有煽情的情节,不见悲剧的收场,亦无现代都市剧的孤独空虚感,没有原因没有理由却足以使我热泪盈眶。直到告别朋友们,独自回家的路上陷入冥思,才慢慢理解原来那是被高科技的社会浊蚀的本性。血液里丧失多年的温热再度沸腾,激撼着灵魂底处就快逝去的某些东西恢复了电流感应。
奇幻故事中的人性世界
西方神话无论人神,都是以人性结构为主的。古希腊神祗宙斯与众女神的感情纠葛这样体现,北欧异教的奥丁神与其众儿女亦是如此。因此魔戒故事里便有了精灵公主阿尔温和人类勇士阿拉岗之间的旷世恋情。而东方文化素来将人和神的性情以不同境界划分等级。天蓬元帅何以被贬下凡成了猪八戒,为得就是这个清规戒律。所以气质脱俗的精灵可以主动热吻阿拉岗,却始终不必像嫦娥那般寒气凌人。
但是这位神仙公主除了拥有不食人间烟火的容颜,除了透明纯蓝的眼珠和飘逸的行走姿态,几乎让人想不起她的存在理由。虽然pj导演认为叫阿尔温上战场纯属蛇足,但是仅凭声色影像的直观,确实令我无从感受她那所谓的精神意念。满眼尽是她目光呆滞,黯然失色的模样。怎么看怎么都像是等人家把仗打完了,她趁机跑去嫁给阿拉岗坐享其成。
倒是罗翰国公主伊奥温,个人感觉影片中血肉丰浓的人物之最非她莫属。自她身穿白色长裙伫立城头那一刻起,我已能想见这个女孩心中的广阔天空。她懂得如何争取自己的幸福。而面对情感的失落,她更加清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理想追随。没有栖息的爱是比死亡还要冷酷的冰川。伊奥温执意上了战场。金发起舞如风中白帆,深绿眼瞳目光炯炯。与身边那群英勇男儿毫无差异。她和他们一样放声呐喊,预见自己终有可能倒在滚烫的血泊中央。但无论是生是死,得到的自由早已覆盖住那一点点微弱的伤。
伊奥温不是童话里的公主。她不是只会坐在华美幽黯的后宫持续无用的想念。亦不会让万段柔肠在荒野林间谱写流亡曲。她才是真正手持神剑,飞身驾马的绝世精灵,于战火硝烟的百里沙场上纵横驰骋。
电影一直用相交的两根线索编绘故事。我不理解为何很多影迷觉得弗罗多惹人厌恶。在我看来,他是人性善面的极致代表。“善良” 一词不仅仅是心肠柔软的意思。它同样包含一个人对理想的诠释和对责任的实行。这个身材矮小的霍比特人所承载的,或许是连天神都无法企及的灵魂。所以萨姆对弗罗多那种拼死护送的忠诚,绝对不能和同性倾向混为一谈。因为一个真正纯洁正义的生命,他身上自会散放出令任何人感到震摄的光芒。
听说原著语言优美非凡。不过电影台词大多采用了简明的方式。可就是这些简洁的对白,却有一股直捣人心的份量。比如开头不久萨姆把所有食物留给弗罗多时说的那句:i am not hungery。短促的言语暗中凸显萨姆作出自我牺牲时所下的决心。而当弗罗多体力不支在石壁上倒下的时候,精灵女皇向他伸出带着光和热的手掌。this task is appointed to you. if you don’t find a way, no one will。这句话并非冥冥中精灵女皇带给他的力量。而是自己必须完成的这个使命,扎在内心根深蒂固的重量。
伊奥温战胜戒灵巫师后,伏在父亲身旁哀哀哭诉:i am going to save you。国王平静说道:you always did。即尔安详地永恒沉睡。这个“did” 已是不会再有下一次机会发生的过去时。国王记忆中最后一幕长新的情景,是公主那令人即使面对死亡都会感到安慰的勇敢坚强。然而生死无情绝不为此迟疑。它依然在瞬间筑就永远不可逾越的围墙。
印象较深的还有决战前精灵哥哥对矮人说得话:what about if we die side by side with friends?记得他们以前总喜欢比试战绩。精灵哥哥轻功征战象时矮人还斤斤计较了一句:that couldn’t be counted as one。有趣的小心眼使人发笑。既然一切都将可能终结,假如死亡能让友谊和希冀永恒,那么生存的尽头又有什么值得恐惧呢?
我本是个感性的人。就连《海底总动员》这种动画片也能让我鼻腔酸楚。观看魔戒更是不止一次地湿却双眼。这种经由人性相通的连接点引发的共鸣,是否就是遗忘在成人世界里,泪水的恒温?
瑰绝的音乐诗篇
大概本身迷恋另类的关系,总觉像魔戒这样的电影,应该由深受古文明熏陶的欧洲音乐人但当配乐制作。事实上魔戒系列的原声音乐抛不开和歌特及新古典流派一脉相承的关联。起初精灵族行走林间那个场景,如诗如画,仿佛一出梦境显形在时空隧道的彼端。多么像歌特金属和darkwave一贯表达的典型意境。
由於影片需要,背景音乐的主调是澎湃激昂的。而有些场面加入些许苍凉的调子,便是喧闹背后令人动容的寂静。好比法拉墨出征时梅利的那段清唱,以及高潮处如歌剧般的男女高音合唱,都蕴含几分歌金的神秘色彩和darkwave的幽暗氛围。音乐是比画面和文字更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有时战争场面的气魄,或许只需一篇冰凉而惨淡的曲章,就能表现淋漓。记忆中那些沉郁悠扬的旋律,听起来仿佛远远传至的天籁。优美,似有,似无。到达耳膜深处却有一段遥遥无期的路途。
很难想象一部壮阔而漫长的史诗,如何能每个情景和细节都制作的如此精致,完美无瑕。这种感慨犹如前阵我反复聆听的速度金属。那种追求旋律速度的东西,竟也能做到重型和古典的并存。听说魔戒原本有意请奥地利乐队elend制作配乐。且不论真假,黑暗乐系的氛围与神话故事的主旨总是最贴切的。
有人说,魔戒系列实为现代科技和人力结合的智慧结晶,却是电影界的悲哀。可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嵌进传统电影史的固有模式中去呢?它为我们带来绝美的视听享受,令我们重拾迷失在都市楼群中的人性情感。比起史诗的悲壮浩瀚,人类艺术观也只不过是相对渺小的产物。如果没有电脑特效的辅助,所有这些辉煌又如何灿烂在我们的瞳孔?
写到这里,室外已是暮色渐暗之时。华灯初上,纷繁夜景,恍若隔世。能够触觉到任何一种丰富的感动,生活都是个美好的存在。
作 者:紫夜精灵
真正的勇士
总会在朋友危险时第一个拔刀相助
总是会对待兄弟和朋友心口不一
却在暗处关心他们
带给你光明的友情 带给你爱情的纯真 带给你奇迹的知识
带给你温柔的诚实 带给你希望的勇气 =转
❺ 跪求 让子弹飞的 超强影评。
1、马拉火车
有人从历史的方面来解读这个东西,不是不可以,但姜文从来不是一个这么矫情的人。
他的每一个看似不合理的场景,都有一个理所当然的解读,而这个解读,往往并不需要你去翻历史书才能明白。
马拉火车的隐喻,就是在暗讽我们当今的制度。虽然坐上了西洋人的经济火车,走在市场经济的铁轨上,可是实际上跟以前的马车并没有本质区别,依然是靠一群无脑的劳动力在前面拉着,暗讽现在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可是经济结构却和真正的西洋火车有着天壤之别。
一旦子弹打穿了马和车之间的链接,一旦失去了在前面勤勤恳恳拉车的廉价劳动力,过不了多久火车,就将摔得灰飞烟灭。这是姜文的第一个隐喻,也正是点中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和最主要的问题所在。
2、关于黄四郎
很多人说姜文把他比喻成韩三平,云云。不是不可以,不过未必每个人都知道韩三平是谁。实际上,姜文的这部电影也不是仅仅拍给文艺圈的那几个人看的,其实从一段黄四郎和张麻子的对话,就很明显可以看出来了。
张麻子:“你觉得对我来说是你重要还是钱重要”就是这一段,张麻子把黄四郎和钱搁在了一起对比,这个答案就很明显了!什么能跟钱搁在一起呢?那就是权。所以黄四郎在电影里象征的就是权力,是通过权力得到利益的既得利益者!这个隐喻,无非也就是那些与权力直接挂钩的垄断集团和一些以权谋私的guan当然干脆可以说白了就是咱们guojia的权力机构,然后姜文说的话也就不难索解了:“你和钱对我都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就是权和钱对我都不重要,没有绝对的权力这点对我很重要。
3、明白了黄四郎在影片中的定位,其他的一系列问题就呼之欲出了。
首先来说说一开始黄四郎给姜文的那顶帽子。那顶帽子是什么意思?就是邀请你来一个桌子喝酒的意思。这点后来葛优也给姜文解释了,隐喻的就是咱们现在的 guanchang现象,比如一个地方官走马上任之后就会有一个当地的权力集团邀请你来喝酒,然后共同刮分百姓,这就是那顶帽子。后来黄四郎对姜文说: “如果我一开始不是找人给你送去那顶帽子,而是自己亲自去接你,后果会有什么不同吗?”“我家里还有一顶好帽子,回头我给你”意思就是:如果我一开始不是以一个高高在上的大哥姿态来邀请你入伙,分给你一点钱,而是以一个合伙人的姿态来邀请你入伙,把我这个位子让给你,你会跟我们同流合污么?这是讽刺 guanchang里的那些人物眼里只有“帽子”!
4、然后再来说说跟他们一起去进攻黄家的那几只鹅。
“大哥没一个人跟来就那群鹅跟着来了”这些个鹅比喻的就是现实中那些盲目喜欢姜文,甚至无脑追随的粉丝们,而实际上这些人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是被其他人鱼肉的人,他们根本不知道姜文到底要说什么,但是就会一直跟着来。可事实是,他们根本没有一点用处。姜文用了一个隐喻,讽刺了那些无脑的追星族一把,也是告诉我们大家:想要颠覆权力天平颠覆鹅城,靠一群鹅是没有一点用的。
5、关于鹅城。
鹅城,也就是人民任人鱼肉的城市。这个暗指啥大家当然都明白,然后要说的是姜文全片中最精彩的一点隐喻,就是他对权利的理解:从人们三番几次不敢捡银子半夜偷偷捡,不敢捡枪半夜偷偷捡,到最后人民发现黄四郎死了群起而攻之,姜文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是权力?权力就是恐惧,权力就是施加给人民的畏惧。而对于人民来说,他们畏惧的也根本不是黄四郎本人,而是他们脑海中的那个黄四郎,回到现实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害怕似有若无的最高权力,我们都有一种恐惧,而实际上我们知道那到底是什么?其实我们恐惧的,仅仅就是我们自己的恐惧,而一旦人们看到自己脑海中营造的那个“黄四郎”被打倒,人民一旦真正拿起枪冲向黄四郎家,也就是最高权力那里去拿回自己的东西,黄四郎家那个千疮百孔的铁门是根本没有任何办法阻挡人民的力量的。
还有后来的那个黄四郎手下看到人民反了,马上转头跟着反的意思,是告诉我们:假如我们真的要推翻现在的权力,那么那些在维护当前权力的人,比如什么城管呀、警察呀、保安呀之类的,会马上跟我们站到一起。因为他们也是人民,这点跟开头的马拉火车有个呼应,就是说权利这个火车跑的再快,实际上都是马拉的。一旦没有了马,权力只能歇菜。
6、说说千疮百孔的铁门
姜文让他的小弟打个叹号那段戏,的确是姜文有点自恋的意思,就跟很多人解读的一样,他在讽刺其他的导演,他把自己比喻成枪,把自己的电影比喻成子弹,不论是子弹打断了马缰,还是子弹射穿了黄四郎家的铁门,包括电影名字——让子弹飞,都是一个意思,就是他要把这个一直束缚着人民恐惧着人民的锁链铁门打穿掉,让人民奔向自由,得到自己的财产。然后那个叹号的意思就很明显了,他讽刺一些个小导演也想打穿铁门,可是太直接了,想打个叹号结果就没打好,而他老人家打的是个问号,然后子弹就能从那个问号里面穿出去了!这个问号呼应的,是一开始片头的让子弹飞后面的一会,这点别的网友分析的很到位了:姜文很清楚他的电影里想说的,这些话影响到了权利核心的既得利益者,就是黄四郎为啥一直要除掉张麻子,因为“霸气外露”!所以是不可能通过审批的,可是他又想挣钱又不想跪下,而他同时又很清楚审电影的那群既得利益者的智商,所以他打的是个问号:让子弹飞一会儿!现在电影已经上映了,那些人后悔也晚了,恰如正在在演折子戏的郭志坚之流!
7、既然说到审批,就可以再说说一开始小六子自己剖腹那段戏。
姜文把小六子这个兄弟设计成他自己的儿子,对一个导演来说什么是儿子?电影呗!他用小六子祭奠的,是他自己的“鬼子来了”!因为影响了权利的核心既得利益者,出师未捷身先死,而赐死的理由,就是一碗莫须有的凉粉。后来他在墓前对小六子说的话,都可以理解为他《鬼子来了》被砍之后的反省,他认为太冲动是不行的,直接打叹号也是会死人的,要神不知鬼不觉的打穿铁门,要让子弹飞一会儿,马才能挣脱锁链!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为啥在鸿门宴上让一群兄弟撤了,实际上也是隐喻。我估计他可能也是为了拍这部戏跟领导喝过酒啥的,鸿门宴应该就是在映射他自己,然后他说:“让你们撤了才能保证我的安全”,意思就是他跟领导面前不能把这些表现出来,才能拍成这部戏,而小六子也就是《鬼子来了》的死,也是给他的教训,他才会明白怎么跟领导打交道...
8、最后的一幕
他的几个兄弟跟他一起推翻了权力,然后觉得跟他在一起压力太大,就去上海了。也是坐着马拉的火车去的。这个寓意也很明显了,意思就是姜文这次比以往拍的深了一层,不仅仅是想怎么推翻权力,而且想到了推翻权力之后,会是怎么样的结果?就是又会有一个权力出现,而这个权力很可能还是以前自己的战友。
如果说他想表达什么,可能是表达人都不能抗拒权力金钱的诱惑吧,这些足够把麻匪再次变成黄四郎。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有很多细节,都是有内在含义的。比如,周韵用两支枪一支指着自己一支指着他,后来姜文跟她说:“这个样子的你是最好看的”,那是周韵想要加入他们,也就是加入追求自由追求公平的队伍,要加入这一行列,首先要有拿枪的勇气,还要有拿枪指着自己的勇气。后来,周韵穿上了制服,跟着老三去追求权力了,姜文说还是那个时候的你最好看,也是表达了一下他的价值取向。
还有留音机里莫扎特的那个曲子,应该也有所指!懂音乐的朋友可以考证一下,姜文拍这个片子拍了三年,我估计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在这上面了。
总的来说我觉得姜文这个电影拍的很好,的确不愧于中国目前为止最好的电影一说。
他这部电影不仅给鹅城的人民发了枪,同时也用这部电影打烂了黄四郎家的门,换句话说:他不仅拍给百姓看,也同时是给郭志坚主子们的一个警告:就是别以为你们的权力是牢不可破的,人民一旦觉醒,你们根本不堪一击。
❻ 谁能帮我想一些写影评的套用句子,越多越好~
1、电影开场镜头扫过房内的物件,导演用半分钟的时间直观展现了小人物形象,同时还交代了他的职业以及与故事发生相关联的印度信息。
2、电影《×××》讲诉了一个×××的故事(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概括,不宜长)。
3、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电影《×××》在叙事选择上很独特,能够从不一样的视角诠释这样一个看似平淡的故事。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曾说“编剧应该执着于内心的好故事”,基于这点,影片编剧从多元的空间流程发展结构展开,运用多重视角的叙事结构,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叙事模式,从而构成更为完整、客观的真实,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现出人物复杂而丰富的性格。
4、在影片《×××》中,导演旨在通过叙事过程中细节段落集中处理所构成的艺术张力而获得一种戏剧张力的效果。《×××》强化了影片后半部分段落的哲理寓意,里面带有导演强烈的主观诉求,虽然仍旧向生活中攫取艺术的真实,但是,导演的视点已经超越故事本身,开始想向更深层次的哲理追寻迈进!
5、镜头语言的变化运用对于影片基调、细节、质感的把握,刻画人物细腻的情感十分重要。影片《×××》中采用不同的镜头语言的变换运用来表现人物和叙说故事。在电影开头部分,多次运用大场景拍摄手段,将影片的氛围衬托了出来,向观众交代了故事背景。
6、电影叙事的推动、艺术形象的塑造,除了视觉画面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声音。在电影《×××》中,影片的人物语言,处处彰显着鲜明的人物风格,将人物真实的心理传达给观众,如:“××××××”能够让银幕内外的人直观地了解其情感处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7、影片的某某的社会意义是不可否认的,它集中代表了导演某某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理念,成功塑造了现代社会一个某某的形象,为人们反思现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艺术摹本。
❼ 求一篇观后感~~400以上
观后感一:
《阿凡达》观后感
“说实话,在看人类狂轰乱炸灵魂树的时候,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植物大战僵尸。”这就是在看完阿凡达之后,我对着我们这一众男男女女所说的话。
别误会,这绝不是对卡梅隆大叔的不敬和对阿凡达的调侃,而是觉得这正是卡梅隆大叔的成功之处。能把一个看似很俗而且都让人觉得俗不可耐的故事拍得这么有创意估计也就卡叔能做到了。
很多人都在狂批这故事实在是俗。我也承认。但好莱坞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高度统一的流水线,商业电影的模式限定了他的故事结构只能按照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发展,否则人们就不买账。对于商业电影,这就是灾难。况且,生活在这个网络信息普及的时代什么样的故事才会让大家拍案惊奇,连呼不俗、不俗、不俗呢?
在对待商业电影创新性的态度上,我觉得卡叔真的是牛到了让大家膜拜的地步。想想今年卖座的几部电影,迈克尔曼只会利用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让一群会变身的机器人在古代奇观上打打杀杀;艾默里奇也就用用特技对地球毁灭做个模拟;而像哈利波特和暮光之城也只能算是小儿科了,但就是这些都让我们叹为观止。估计卡叔只是撇撇嘴,然后想愚蠢的地球人,地球留给你们打打杀杀去吧。然后自己又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潘多拉星球。这就是创意!这是那些天天喊着阿凡达庸俗、骗钱的所谓的资深影评们戳穿了脑子也想不出的创意。不说纳威人及潘多拉星球上各种动植物的造型图是卡叔亲手绘制,单就用神经元传递思想交流感情这种交流方式,我就愿意在这个经济危机的年头花上近百块到电影院去为美国人增加票房。清朝人的辫子在我们眼里是古董,但在卡叔和他的制作团队面前便成了交流工具。某些愚蠢的中国导演别在天天想着潜规则谁了,电影的最高境界是用一个看似很俗的故事拍出脱俗的效果。
最后说说所谓的观影效果吧。虽然观影的位置并不好,很热,眼镜很重(顺便给领导们提个建议,现在不是闹寒潮限电么,那就让影院多放几场阿凡达,这集中供暖的效果真的很不错~~)。但仍然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视听享受。当圣树的种子从屏幕上方缓缓飘下时,我的第一反应不是看清它是什么样子,而是下意识的动了动手—想去摸摸它是什么感觉。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3D效果吧
观后感二:
看过《阿凡达》有几天了,一直没有动笔写点什么,不是不想写,除工作忙没有时间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人,只要不是以挑刺为职业的人,刚看完《阿凡达
》心情肯定是激动的,把自己能想到的所有溢美之辞全部用尽估计都不足以表达自己的
心情,所以,先让自己冷静了几天,要不然脑子一热,指不定说出什么来呢,君不见陆
川,把“下跪”都说出来了。
这年头,大师很多,凡是能拍几部能看得过去,叫座或叫好能挨一个边的,都可
以称为大师了,所以如果把詹姆斯.卡梅隆称做大师都觉得委曲了,于是,网友们都称他
为“卡神”以示崇拜。称为“神”,且不是自称,世间唯卡梅隆一人了。
这些天人人皆议《阿凡达》,见面打招呼都是:嗳,看阿凡达了吗?如果一方说没有,
另一方若看过,肯定会说,赶紧看吧,好看,值得一看。说起讲得什么?因人而异了,
有人说,是一部钉子/户反/抗bao力chai迁的故事,也有人说,是一部爱情童话,还有人说,是部科幻战争大片。到底是什么片,去了电影院看完就知道了,不过不知道也正常,大部分人是被震撼得“晕菜”了。
《阿凡达》的故事情节是好莱坞一贯的风格,简洁而紧凑。其实仅此一点就够中国的“大师”们学习了,中国导演擅长讲故事,擅长把电影拍成电视剧,其实能把电影拍成90分钟电视剧让观众看明白,观众就应该感恩戴德了,更多的导演是一个人在那跳大神般自弹自唱,故弄玄虚,陶醉得全然不顾观众死活,观众如果不懂,那是你们素质不行,欣赏水平不行,电影是一种艺术嘛,不是随便拎个人就能看懂的,谁叫你们“不懂外语,没有能力,还不神秘”来着?
《阿凡达》作为一部商业巨片是超级成功的,因为使观众花钱看了电影后感觉物超所值,而不是看了某国产大片后追悔莫及。《阿凡达》让我们享受了两个半小时的梦幻之旅,在银幕前,自己仿佛重回孩提时光,梦想乘着想象力的翅膀翱翔在一个绚烂唯美的世界。
我想用一句话来评价《阿凡达》她让我们重拾了本属于自己但确被遗忘的两颗心,一颗是童真之心,另一颗是悲悯之心
观后感三:
先说下题外话当我们看完的时候,全体观众自发的献上了热烈的掌声! 买到的是2点40的票,很激动阿 ,我们提前20分钟进的场,选了个好位置坐下,然后很快人就满了,很火爆阿! 里面的世界太漂亮,预告片完全不能展示这个世界全部的美!悬浮在空中的岛,夜晚踩上去会亮的大,碰一下就缩得很小的巨大花朵,摸一下就发光的叶子,齐形怪状的生物,大的无法言语的树,能自由飞翔的龙(暂且叫它龙吧 我不知道这叫什么),还有那个红色的龙的王!这个世界太美丽!但也极度危险,主人公就像个孩子啥都不懂得突然闯进,然后跟着当地人形生物学习(稍微剧透下,主人公其实是人,但有项技术让人类的思想进入人类抓回来的当地人形生物大脑里,但一睡觉就醒来,思想回到本体里,所以主人公基本是以当地人的形象出场)! 里面的爱情也是本片的重要成分,说实话我也爱上了女主角(女主角是当地原始居民一个部族首领的女儿),女主角开始看觉得不好看,看久了就发现很漂亮(虽然和人类长得不一样)。男主角的选择也是受爱情的影响很大吧!这真是跨越种族的爱情,但最后爱情很完美,大家期待吧! 里面的人类(大部分人类,像主人公那一伙几个就很好)太可恨了!当巨大的飞行机器开过来来时,大家就会感觉和这个世界多么的不协调,这里的世界不需要那样的东西!当人类的欲望膨胀时,他们的行为简直令人发指!人类的文明确实强大,但当这个世界的全体生物的愤怒时,人类就变得不堪一击!人类还是无法和整个自然抗争啊! 其实如果是我意识转换到本地居民身上去,我将不愿醒来,这个世界美丽纷呈啊,这些外星人也很友爱更和谐(相信大家也会和我一样得想法得)。所以每个人都会支持主角最后的选择的! 现在说下特技,史上最大投资让电影史的特效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视觉冲击力就不说了,电影院的人惊叹声就可以说明了,这完全是一个全新的被特效创造出来的世界,美丽得你无法相信,但特效真实得让你觉得这个世界就是存在的,没有任何一点让你感到不真实的地方,让你觉得导演就是去那种地方实地拍摄的,! 最后影片结束的时候,全放映厅的人都自发的起立鼓掌,掌声很热烈,这一切证明了卡梅隆又一次成功了! 这部电影太精彩,有太多可说,可说多了就容易剧透了,大家就没新鲜感了,大家一定去看啊!
观后感四:
2010年1月4日晚上七点,吹着微风,我准时的来到惠州美博城的5楼大地影院的门口。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拼客的活动,因为是集体拼,所以很优惠,才30元RMB。于是乎,我今天还告诉了很多朋友和同事,只可惜同事们都没时间,且……我第一次约男性朋友竟然被拒绝(纠结),不过这不是重点了,人嘛,总有第一次滴。。
话说我们进去剧院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始演了,原来有人迟到,这部电影是7点10分开播的,但是我进去的时候已经是7点20了,这些通通都可以忽略。。重点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3D电影,而且是很精彩的3D。。
先跟大家简单的介绍下故事情节好了,这个在许多官网上都有视频的说。
原来地球人到潘多拉星是为了开采一种稀有矿产,“1公斤2千万美金”的售价让RDA(Resources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资源开发管理局)不惜一切代价开始在潘多拉星的资源掠夺。在潘多拉星的环境正惨遭破坏的情况下,纳美人的村落却刚好坐落在矿产最丰富的地方,Selfridge下令格雷丝·奥古斯汀博士(西格妮·韦弗 饰)解决这一问题,这才有了“阿凡达计划”(AVTR)。格雷丝和他的小组利用克隆技术,将人类DNA和纳美人的DNA结合,制造了克隆纳美人,可以让地球人类的意识进驻其中,成为地球人在这个星球上自由活动的化身--“阿凡达”。“阿凡达”正是全片展现奇幻想象的枢纽,也是影片主题展开的动力。
于是,本已断腿的残废军人杰克·萨利被再度征召入陆战队,他的任务是混入纳美人族群,“从内部了解纳美人,赢得他们的信任”。然而,最后与纳美女土著涅提妮(佐伊·索尔达娜 饰)相恋的杰克却背叛了他的使命,化身“阿凡达”的他率领纳美人对入侵的地球军发出了誓死捍卫家园的宣战“这里是我们的潘多拉!”,影片中杰克将痛苦地挣扎于地球和纳美族群之间,而他的选择也将决定潘多拉星的命运……
看完这部电影后,作为一个平面党,我也不得不说,这是第一次让我觉得3D比2D更加出色和精彩……说实话,跟看《阿凡达》的预告片,我更喜欢带3D眼镜看这部电影,果然立体多了!
正如简介一般,故事相当传统,但正如R.E.所说的,环保~反战~同时最重要的就是《AVATAR》是一次精彩异常的娱乐历程!!我在看的时候,特别是勇敢坚强的纳美族人和动物一起反战的时候,我一直有抱以掌声,并且鼓掌了无数次,尽管都只是轻轻的,但气氛真的相当感染我…… 仿如一顿视觉盛宴,真的太美了!!
画面和音乐都很大气,节奏感特别强。厚重神秘的大森林,千奇百怪的植物和动物,其中我最喜欢就是爱娃的精灵,它们是那么地友善,那么地善良,以及它的根,那棵美丽的神圣的而又灵魂的大树……这一切都深深地震撼了我,大自然神奇的魅力……
还有看着纳美族和人类共同抗击邪恶势力的时候,为了存亡而团结共战。这也使我联想起《亮剑》里的一句经典的台词:“狭路相逢,勇者胜!”……在人类受伤的时候,抛开种族歧视,互相帮助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虽然这片中也有无奈的地方,就如故事主人公杰克一般,当他在潘多拉之星时,在另一边的他却做不了任何事情,而当他回到现实的另一边时,阿凡达会自动休克。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虚拟与现实之中,当我们清醒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真实而残酷的世界,限制、约束、不情愿等等等等,被逼无奈的我们每天都在从事着自己并不情愿但又必须去完成的事情……当杰克驾御着魅影,在众人面前降落,表明他就是百年难遇的“魅影骑士”时,“英雄强者!永远是乱世中的主角”,我们需要强者……在面对巨大无比的太空舰艇,手拿木箭和短刀,损失惨重时,弱肉强食给了我们警示,但坚强团结总能战胜一切……所以我们不需要想太多,因为世界本就如此……
个人强烈推荐这部影片(事先声明,我们国产影片也有很多值得推荐的说),不禁是因为它具有强烈的视觉和音乐震撼,而是这其中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比如人类为什么要战争,为什么要破坏,绿色环保不是更好吗?人类发展到今时今日,科技的发达,信息的更替,也许我们不可能像片中一样回归原始,但我们可以尽力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对水源的污染……正如之前的2012毁灭片,这是告示,我们如果每个人都能更加热爱这片土地,更加热爱大自然,少些污染,多些环保,多些爱护身边的环境的话,这将是地球的福气,也是人类的福气……貌似扯远了,但环保我会一直做,并且有空就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生命的伟大和美好~~
观后感五:
最看不过的是,在地球能源即将枯竭的重要关头,身为地球人的男猪脚,带领外星人大量射杀地球人,把地球人赶出潘多拉星,最后更是留在潘多拉星做了外星人。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地球人本意并不想杀害纳美人,地球人只想获得赖以生存的能源,在这件事上无法达成妥协,所以才发生战争。
而男猪脚,身负同外星人进行搬迁谈判进而和平解决的重任,却没有按时完成,光顾着和女猪脚恋爱享受去了,搬迁的事一点都没说。
后来,战争开始了,由于男猪脚和外星人产生了感情,左右为难也可以理解。但是,男猪脚见了外星人的惨状后(其实也不算多惨,亏男猪脚还当过兵,地球上的战争比这惨的多的去了),弃地球人的命运于不顾(没有能源人类将灭亡,而电影的背景是地球能源即将枯竭,人类为了生存前往其他星球寻找能源),为所谓的“和平”而战,组织大量纳美人射杀地球人,实在让人难以理解。那时候,男猪脚在潘多拉星爱情名利双收,既有一副完整矫健的身躯,又有美女相伴,更有纳美人的支持和崇拜,真是完美到不能再完美。
最后男猪脚把地球人赶回老家,自己留在了潘多拉星,由上分析,动机实在令人怀疑。
先祭奠那些为人类的生存寻找能源但不幸被男猪脚带领外星人射杀的战士。地球人为了生存,不会停止寻找能源,男猪脚的行为其实发出了一种信息,我们地球人只能去没有外星人的星球或者外星人是坏蛋的星球寻找能源。真是很囧。
很多网友可能会说地球人破坏环境要自己为自己买单什么的,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地球人是应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但从这部电影的背景去看,没有能源活都活不成了还买什么单,生存要紧,先找到能源让我们活下去再慢慢还环境债吧。有些网友还建议我们要设身处地去想,我们侵略外星,掠夺外星人的资源,哪一天他们也侵略我们怎么办,首先,生存比什么都重要,先侵略外星掠夺资源让我们活下去再考虑其他,其次,我们不侵略外星人就能保证他们就不会侵略我们?再次,虽然现在大家都很有博爱精神,这很好,但由于本人太入戏,已经设身处地到了电影中地球人的处境,地球人被一个变成外星人的地球人带兵攻打,对外星人我实在是没什么博爱,打个比方,中国人被日本人打了,不管在中国领土被打还是在日本领土被打,我都不会同情日本人。中国胜利之后我对战死的日本人可能还有点同情(事实上一点没有),如果中国失败了(地球人被纳美人打败了,还死了一大堆人,又被赶出来潘多拉星),我对日本人(纳美人)可是一点同情也没有。难道因为电影镜头是对准纳美人,所以我们就应该支持纳美人?可能有人说是因为纳美人善良,难道地球上就没有善良的人了?只不过导演没拍而已。
虽然卡梅隆把潘多拉星上地球人的“头头”刻画得很邪恶,说是为了在自己的报告上添上光辉的一笔,但追其本质,邪恶的“头头”是为了全地球人的利益啊!
如果我们面临阿凡达中地球人的处境,自己的生存重要还是纳美人的生存重要?(PS我们没有能源就挂掉,纳美人不过是搬个家而已)
观后感六:
由《未来战士续集》、《异形续集》到史上最卖座电影《泰坦尼克号》,金牌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每次都把最意想不到的东西呈现给观众,其新3D电影《阿凡达》也不例外。自小迷上科幻作品的詹姆斯,早在十四年前便写好了《阿凡达》剧本,故事讲述在未来,地球为争取罕有的物质,进行阿凡达计划,人类穿上阿凡达的躯壳,飞到遥远的星球潘多拉取物质。男主角Jake(萨姆-沃辛顿饰)曾是海军士兵,因半身不遂渴望能再次站起来,便参与计划,用意识穿上其阿凡达到潘多拉这个星球再次获得步行自由。期间,认识了拥有蓝横纹皮肤的星球族人Na‘vi公主(佐伊-萨尔达娜饰),并因而在一场人类与族人的战争中陷入两难。由于当年特技所限,詹姆斯只好将心爱剧本搁置一旁。
史无前例
近年3D电影虽然大行其道,但詹姆斯这次所拍的3D《阿》片,却为3D技术带来历史性的突破。詹姆斯手持3D摄影机拍摄穿上动作感应紧身衣的主角的一举一动时,现场已可在电脑上看到主角变身成蓝皮肤的Na’vi在特技森林场景中演戏的画面。这个实时观看3D拍摄效果的技术是史无前例的,同时詹姆斯又在实景中拍摄,令观众难分真假。
虽然主角是蓝色外星人,但所有演出均是演员的努力而不是只为角色配音。演员除了亲身上阵打斗外,片中他们经常与飞天野兽作伴,并骑着它们到四处飞,原来演员也要骑在类似野兽体形的物体上来演绎,所以他们必须学习“真骑野兽”,怎样移动及平衡身体,并要掐算好时间配合同样转动的3D背景。演员穿上感官紧身衣,戴上吊着一个微型摄影机的头套。
结局精彩
詹姆斯提到全片中最享受的是男女主角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骑着野兽飞行的场面,但要数最精彩的则是结局的动作场面。他花两年时间研究怎样拍摄结局,2。7米高的Na‘vi人利用箭与人类的吉普车及直升机对决会是怎样,詹姆斯说:“类似《未来战士续集》最后二十分钟那样一气呵成,包含空中、陆地、装甲部队及步兵等等上阵,绝对是所有战争的始祖,是我平生做过最大的东西,这部片也代表了我的毕生成就”。
创造语言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为片中的潘多拉星球也花尽心思,设计潘多拉的生态环境及星球上的文化,甚至找来语言学家创造一种全新的Na’vi语言,将其想象的星球呈现在银幕上。他又根据地球上的生物,创造了各种在潘多拉生存的野兽,每种野兽至少由上百张设计图产生出来,并要花一年半时间完成设计。他又用电线制成野兽模型,用人手移动模型,拍下野兽在空中飞翔的场面。“潘多拉”可说是詹姆斯呕心沥血的作品。
观后感七:
《阿凡达》另类观后感
刚刚看完3D大片《阿凡达》,场面确实宏大、制作精良!耗资5亿美元的制作投入所言非虚!商业片做到这份上相当难能可贵了!
不过据说本片剧情方面饱受争议,有艺术细胞的人评说剧情是硬伤,老套,没啥艺术含量,是俗片。偶是俗人,看不懂啥艺术,只是觉得有些剧情有点意思值得玩味,咱们就俗人看俗片了,说说一些另类观后感:
1、潘多拉星球的原住民纳美人身材真的很棒。纳美人身材修长:腿长,细腰,翘臀,无啤酒肚。纳美人中的女性身材纤细、皮肤细腻(清一色的润滑蓝皮肤)、骨感十足、绝对是天生的超模。反观片中人类女性:水桶腰、粗胳膊、皮肤粗糙干涩。难怪我们的男主角会被色诱,继而背叛人类。反观纳美人男性,虽然身材也修长,但是欠缺男性阳刚之美。人类男主角杰克的阿凡达,因沾了人类DNA的原因,是片中所有纳美人男性身材最魁梧的。杰克的阿凡达可不是空架子,在与纳美人首领继承人威泰的单挑中,三下五除二就搞定威泰。难怪纳美人美女奈蒂丽会爱上他。猛帅哥遇超模美女,如干柴碰烈火,不燃烧真对不起观众啊!看来,奈蒂丽背叛威泰爱上杰克,杰克背叛人类爱上奈蒂丽是有充分客观原因的。一切应了那句古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继续猥琐滴联想,邪恶上校犯得着武力解决问题吗?以他的魁梧威猛身材复制出的阿凡达,不知道有多英武伟岸,色诱纳美人女精神领袖的可能性有十之八九。到时候一切问题岂不迎刃而解?到时候人类和纳美人犯得着兵戎相见?
2、阿凡达驯服飞龙坐骑的过程堪称“强×”(罪过罪过)!我不知道导演对于纳美人驯服飞龙坐骑的过程设计,灵感取材于哪里?是西部牛仔驯服野马?还是××××?从场面上看,一开始飞龙不愿意被驯服,居然反抗,阿凡达霸王硬上。。。飞龙还反抗。。。阿凡达继续硬上。。。看到这里,场面着实也符合西部牛仔驯服野马的过程。但猥琐的事情在这之后就不一样了,旁边的纳美人看阿凡达如何也驯服不了飞龙,着急得不停催阿凡达——“接上!接上!”,我不知道负责原声翻译的相关工作人员是否是故意隐去或者篡改了纳美人的原意——“插上!插上!”。只见阿凡达将宝物塞进飞龙的宝物上,两者实现了对接,飞龙在一阵挣扎之后与阿凡达水乳交融!旁边的纳美人得意说道:飞龙第一次给你了,从此就是你的“人”了(原话记得不太清楚了,差不多就这意思)。
继续猥琐滴联想,邪恶上校犯得着武力解决问题吗?以他的魁梧威猛身材复制出的阿凡达,不知道有多英武伟岸,色诱纳美人女精神领袖的可能性有十之八九。到时候一切问题岂不迎刃而解?到时候人类和纳美人犯得着兵戎相见?
2、阿凡达驯服飞龙坐骑的过程堪称“强×”(罪过罪过)!我不知道导演对于纳美人驯服飞龙坐骑的过程设计,灵感取材于哪里?是西部牛仔驯服野马?还是××××?从场面上看,一开始飞龙不愿意被驯服,居然反抗,阿凡达霸王硬上。。。飞龙还反抗。。。阿凡达继续硬上。。。看到这里,场面着实也符合西部牛仔驯服野马的过程。但猥琐的事情在这之后就不一样了,旁边的纳美人看阿凡达如何也驯服不了飞龙,着急得不停催阿凡达——“接上!接上!”,我不知道负责原声翻译的相关工作人员是否是故意隐去或者篡改了纳美人的原意——“插上!插上!”。只见阿凡达将宝物塞进飞龙的宝物上,两者实现了对接,飞龙在一阵挣扎之后与阿凡达水乳交融!旁边的纳美人得意说道:飞龙第一次给你了,从此就是你的“人”了(原话记得不太清楚了,差不多就这意思)。
有介于此过程过于猥琐,估计导演不堪将此过程复制给鬼魅飞龙。所以阿凡达驯服鬼魅飞龙而成为鬼魅骑士的一幕被隐去。。。这无形中造就本片一大硬伤。不过换位思考,鬼魅飞龙难道是这么容易被强×的?我猥琐的联想:是否要成为鬼魅骑士,不是纳美人强×鬼魅飞龙,而是要反过来被鬼魅飞龙菊爆,直到把鬼魅飞龙服侍爽了才作罢?历史上只有五位纳美人成为鬼魅骑士所言非虚,那是需要付出男人的尊严与无限的勇气滴。。。(我太猥琐了,此部分纯属猥琐联想与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3、灵魂树的圣母就是一位明哲保身的主。按片中所言,潘多拉星灵魂树的圣母是潘多拉星万物的主宰,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
一开始人类到潘多拉星乱砍乱伐挖矿藏,圣母沉默中;接着人类过分了,把纳美人生命之树炸了,连带着造成无辜的纳美平民伤亡,圣母继续沉默中;再接着纳美人不堪忍受人类的侵略,龙族、马族奋起抵抗,却遭人类残酷镇压、伤亡无数,圣母继续淡定的沉默;终于不识相的人类邪恶上校要炸灵魂之树了,丫这还得了,屎尿都撒在圣母头上了!圣母终于坐不住了,出手了,什么潘多拉星上的禽兽畜生一律出动,毫无防备的人类焉能不败?这里最无辜的当属人类士兵和纳美人武士—— 人类士兵:早知道圣母要出手就提前说一声嘛,我们就不炸灵魂之树了!圣母你懂不懂啥叫外交啊,跳过谴责和警告的程序,直接动武,丫太不专业了!
纳美人武士:早知道圣母你要出手,我们之前啥都别干了,紧密团结和围绕在你灵魂之树周围。圣母你不出手,我们要死一起死;你出手,我们要活一起活。犯得着我们之前为了你浴血奋战死伤无数吗?
观后感八:
下面按先扬后抑再扬三步走,简单评析《阿凡达》。这无疑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如果不在电影院看等于没看”的电影,难怪项目策划了很久,直到几年前才启动。理由很简单:如果CG技术不进化到眼下这个阶段,要表现“潘多拉星”的动植物是根本不可能的。从制作的角度讲是这样,商业层面也如此,多亏《指环王》三部曲、《哈利·波特》六行诗(今年底、明年夏还有两部)的施肥浇水,为全世界的影迷们准备好了适合《阿凡达》生根发芽的土壤——今天,观众已经能见怪不怪地欣赏充斥着虚构幻想角色的正剧了。
整部电影最让我惊讶的并非CG技术和立体效果,而是(对人类来说)色彩构成不自然的潘多拉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可以感同身受的现实世界。拿下这一关,恰恰是詹姆斯·卡梅隆无愧为奥斯卡金像导演的证明,因为没有缜密的计算和高明的执导,绝对攻不破。巨鼻、猫耳、长首、窄腰的蓝盈盈的纳威姑娘,看过一小时后竟给人“可爱”的感觉——岂止是可爱,再过半小时,甚至能从她身上捕捉到女性的妩媚和妖冶,恰在此时男主角跟女原住民终于……这绝对是经过对观影者生理接受程度的反复考察与计算之后的安排,此时,傻乎乎的观众从官能感受到思想感情,完全被老卡操控。 为渗透到意识领域带领大家行进,老卡准备了无数跌宕起伏的豪华戏码。男看场面、女看浪漫的“泰坦尼克法则”依然故我,无视性别地通吃,堪称他作为商业巨匠的标签。结尾处,当老卡全心全意全神贯注、任难以抑制的热情泄洪时,甚至看得我很不好意思,如此过剩的罗曼蒂克,正是老卡的招牌!你可以说这是弱点,但也是他诱人动人之所在。
也就是说,老卡先故意在审美上制造歧视与偏见,一小时过去,被代入的观众在他的执导下摒弃了原先的“门户观念”,待到片尾大战,情感已然转移至纳威人的阵营。再结合掠夺能源、推行文化同化政策的情节,《阿凡达》的反省意识都显而易见。
作为美帝的文化代言人,曾经炮制了《真实的谎言》的老卡,在伊拉克问题渐渐把美国拖入一个深不见底的泥潭的当下,拍出如此自省的电影,是一件不仅令人庆幸、而且要起立鼓掌的事,12年的小楼成一统,让浮出海面的老卡在许多问题上换位思考。在此基础上,更有禁锢在灰暗的机器世界的残疾主人公,以化身状态重获自由并与万物以心传心沟通的自然主义思索,一部盛传耗资5亿美元的商业巨制,具备这种程度的人文关怀,应该说已经达标了。
我的想法大抵如此,但《阿凡达》的快感只可体验、不可言传,各位朋友一看便知。
❽ 影评范文点评的目录
总序/1前言/1
绪论影评写作概述/1
概念/1
特征/2
基础/2
基本要求/3
应试技巧/4
几点说明/6
第1篇 文艺片影评范文点评/8
春天里寻梦的歌声
——评《立春》中的王彩铃形象/8
在传统的含蓄美和形象美之间
——评《小城之春》的长镜头/10
语义混乱的浪漫狂想
——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13
魅惑之音与伦理悲剧
——浅谈牛余和电影《黑白往事》与小说原著的人性深度/20
浅谈冯氏电影的几点特色
——兼论冯氏贺岁片风行内地的社会性心理因素/25
欲说还休的爱情之旅
——析散文电影《暖》/31
山路弯弯情长长
——筒析《十七》的美/34
百花深处的文明
——评电影《百花深处》的主题/37
清新脱俗雪莲盛放
——评电影《冈拉梅朵》/39
青春:不可言说的灼灼年华
——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42
都市:精神的漂移和传统文明的失落
——评电影《绿茶》/44
手法精湛韵味无穷
——评《红高梁》画外音的艺术特色/46
哀婉凄凉悲怆
——评《撞车》中声音元素的运用/49
贾樟柯《三峡好人》独特的影像内涵/51
四场“梦”一段旅程
——对影片《野草莓》梦境的文本解读/54
第2篇 社会生活片影评范文点评/60
韩国式的道德激情狂想
——评韩国电影《老男孩》/60
美国精神的寓言
——评电影《阿甘正传》/66
这场望穿秋水的爱情
——评《云水谣》的主题/71
爱情与理想的守候承诺与责任的交织
——评《云水谣》之陈秋水/73
痛苦挣扎的一粒沙
——筒评《看车人的七月》中杜红军的人物塑造/75
在阵痛中成长
——评《茉莉花开》/78
余震的心跳声
——评影片《唐山大地震》/81
第3篇 家庭伦理片影评范文点评/84
遥远的回响
——《天上草原》的文化解读/84
黑白影像下的温情守望
——评电影《不能没有你》/89
肥皂泡.魔鬼
——评电影《菊豆》中杨天白的人物形象/91
生命的底色
——评电影《不能没有你》的黑白色调/95
第4篇 社会问题片影评范文点评/98
被阳光遗忘的角落
——评影片《盲井》/98
在罪恶中反思挽救自己
——解读《盲井》中的人物形象/102
那驶向灵魂的火车
——评影片《天下无贼》导演的创作风格/104
第5篇 战争片影评范文点评/107
集结号:在家国和个体间吹响
——评电影《集结号》/107
自然美质朴美色泽美
——评《沂蒙六姐妹》之张月芬/109
战争中迷失的灵魂
——评《折弹部队》中的人物形象/112
第6篇 惊险励作片影评范文点评/115
《汉江怪物》:游走在国族形象和家庭伦理中的惊悚影像/115
在冷酷与感伤中探寻生与死
——解析日本影片《座头市》/121
命悬一线
——评《保持通话》的细节和导演风格/125
多元视角传统模式
——《英雄》《天地英雄》叙事策略的比较/127
第7篇 史诗片影评范文点评/130
心灵救赎的人性光辉
——《辛德勒名单》赏析/130
戏剧人生从一而终
——评《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的形象/134
真作假时假亦真
——筒析《霸王别姬》中三组人物关系/136
一个伟大的政党一部复兴的史诗
——评电影《建国大业》/139
第8篇 传纪片影评范文点评
附录
后记
❾ 求好的电影影评 高分赠送
《毕业生》本片俨然已成为60年代后期的电影代表作。即使今天来看,本片题材仍然相当辛辣及有趣!本片为达斯汀霍夫曼第一部担任男主角的电影,一鸣惊人!全片的歌曲则是由当红团体 "Simon and Garfunkel" 所谱写及演唱,和电影情节相辅相成。Buck Henry(客串了饭店柜台人员)和 Calder Willingham 改编自 Charles Webb 的小说。导演则因在当年新锐的拍摄手法而获得了一座奥斯卡奖。当时尚未成名的奥斯卡影帝李察德莱佛斯担纲了一个小角色,就是问房东要不要报警的那个房客。
《低俗小说》影片的环形结构可谓精巧,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种结构的改变乍一看上去总是脱俗的吸引着大家的眼球,《非常嫌疑犯》(The Usual Suspects)和《记忆碎片》(Memento)等影片的成功都是来自都叙事结构的把玩。对于叙事电影来说,好的故事和好的讲故事的方法一样重要。今年来《木兰花》、《通天塔》、《撞车》等影片无不是在叙事手法与影片结构上大做文章,而结构本身也是上述影片最重要的突出属性。当然,花巧的结构只有紧紧围绕着为影片内容服务这一个中心才不至于成为空洞的花架,而不幸的是为了花巧而花巧的影片也不在少数。而对于《低俗小说》这部影片来说,其无序的结构相较之其情节来说,更像是一种必要——也就是说影片这样的情节安排如果换作其他,比如顺序结构去讲述,一定会让影片本身显得臃肿不堪而失去戏剧效果。当然,这样的结构本身也只是一个容器,造就本片经典地位的主角却还是对话台词、黑色幽默类型元素及普通类型片角色所发生的奇特事件的故事安排。
台词是成就本片的第一功臣。片中的人物对话及个人独白占据了大量的时间,这些台词在塑造了一个个鲜活人物的同时也是影片的剧情发展的主要助推力。片中即使是看似最漫不经心的对白也有其特定的含义,它们或是为后来情节作了铺垫,或是有着某种隐喻。
当拳击手没有如约输掉比赛,而是痛快将对手毙命于拳坛后回到家中,女友正在焦急的等待,看到拳击手回来,女友说“我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我好想要有一个大大的圆肚子。”拳击手依偎过去,“你会有的。”“如果我有圆肚子”女友接着说,“我就会穿一个小两号的T恤来显示我的肚子。”一段情节后,女友接着评论“很不幸,我们认为好看的并不是同一个东西。”……
上面这一段对话就体现了本片台词设置之精巧,如果按照一般类型片的套路,拳击手回到家后应该告诉女友自己都干了什么,怎么干的,把这些观众们都已经知道的情节再复述一遍,然后讨论下一步的计划。而塔伦蒂诺则在这里安排这样一段对话,巧妙的点出了两人的关系,直接描写了拳击手女友并进一步刻画了拳击手的内心世界。如此的对白设置,即不落俗套又贯串了影片始终所秉承的类型角色+非类型事件的整体风格。在片中所有出场的角色都是犯罪电影中所常见的,包括黑帮人物,强悍的拳击手等等,但是他们所经历的事件却又不同于一般类型片的设置。各种黑色幽默的桥段和本片精巧的台词一道让《低俗小说》成为了一部从不讲笑话却又让观众时常哈哈大笑的影片。
比如,在片中老大女友磕药过多,文森特在毒贩家中将针头扎进她心脏注射肾上腺素那一幕。这本来是影片中比较令人反胃的镜头设置,而在弗吉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中表明,观众大多数都是笑着观看这一段的。这当然是塔伦蒂诺的精心安排所致。在这段之前,文森特预见了毒贩的老婆——一个浑身穿刺的女人,并与她就穿刺有过对话。而在之后扎针时,镜头也并没有直接的描写针入胸口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观众的紧张感,并且随后老大女友触电般跳起也足够滑稽,联想到之前的毒贩老婆的穿刺,我们会觉得她也只不过是在胸口穿刺了一个针头。
这样的独特的黑色幽默在片中也俯拾皆是,如拳击手用上武士刀、黑帮老大被摇滚店主玩弄、文森特走火轰暴小斯等等。而这些看上去血腥的场景被巧妙的包装之后都变得更容易为人们接受甚至都颇具喜剧效果。
影片从一开始似乎就故意要成为人们巷议的话题,从神秘的手提箱到朱尔斯每每对圣经的引用,似乎都有着深刻的含义却又秘而不宣。在影片上映后至少一年内,它也确实成为了大众对于电影讨论的中心。在拿下嘎纳金棕榈后,影片证明了它自身的经典,也将塔伦蒂诺写进了一代大师的名单。
奥斯卡最佳影片《与狼共舞》影评
90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与狼共舞》DanceswiththeWolves
1990年,好莱坞影圈中名气不大的凯文?科斯特纳以执着的信念,费一年半时间,自制自导自演了一部名叫《与狼共舞》的西部片。此片格调清新、情节严肃,笔法理性。同时还揭示了美国政府军豪夺印第安人领土、围杀印第安人的不光彩的历史。影片上映后,立即受到评论界的推崇和观众的青睐,被誉为是"一部不落俗套的史诗般的西部片"。
1991年1月,《与狼共舞》压倒了呼声很高的《教父第三集》和《四海好伙伴》,入选素有奥斯卡奖"晴雨表"之称的好莱坞金球奖最佳影片。2月份,在第41届柏林电影节上,集制、导、演于一身的科斯特纳荣膺最佳个人成就奖。同月,该片荣获第63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等12项提名。在过去5年里,获过12项奥斯卡奖提名的其他影片只有1981年的《赤色分子》。最后揭晓,《与狼共舞》赢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7顶大奖。
《与狼共舞》是自奥斯卡奖颁奖以来第一部获奖的西部片。该片导演凯文.斯科特纳曾主演过《铁面无私》和《军官与间谍》等影片,但建树平平。《与狼共舞》是他的第一部导演作品。没有序幕,也没有对人物和情节的辩解,以直接了当的方式,凯文.科斯特纳开始了他出色而激动人心的《与狼共舞》。
现代印第安人的生活习俗与其他美国人已经没有多少差别,《与狼共舞》则使观众有机会饱览裹兽皮插翎毛的西部印第安人的原始生活习俗。印第安人的部族决策会议、欢庆胜利的篝火舞会、狩猎放牧的迁徙生活、生食牛肝的原始习性以及夫妻恩爱不避外人等镜头,对观众的求知欲无疑有着很大的刺激作用。甚至连印第安人的名字,也是一种很独持的文化现象。苏克斯部族人没有姓,他们的名字是根据自然界的动物或人的某个动作而随意取的,如族长叫"十头熊",首领叫"踢鸟",那个白人女子叫"握拳而立",邓巴则被呼为"与狼共舞",缘由是印第安人看见邓巴与一头同他亲近的野狼滚在一起。此外,该片的三分之一对白使用印第安语言(配以英文字幕),但观众并不感到厌烦,反而觉得新鲜有趣。所有这些,说明导演既注意尊重和宣扬印第安人的传统文化,又竭尽可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理。
《与狼共舞[1]》本来片长4小时,后应发行公司的要求剪成3小时。出乎意料的是,许多观众反映说3小时还不过瘾,他们还想知道主人公的结局。现在的结尾是,由于政府军要来赶杀已经叛逆的邓巴和他所在的苏克斯部族,邓巴只好与妻子一起远走他乡。最后一行字幕说明,18年后,苏克斯部族被迫与政府军签约割让他们祖祖辈辈所栖居的全部疆域。发行此片的奥利安(Orion)影片公司宣布,他们在发行录象带时将恢复到4小时的长度。
这个影片有很多都在反应“人性”的东西,从邓巴与印地安人的接触来看,从一个不值得信任,反感,到让大家都很舍不得就是一个人性的写照吗?然而,看看白人这边似乎缺少了这份信任,他们更多的猜疑,陷害;从邓巴与狼在一起的那短时间,和最后狼在远处看着邓巴送往另一个基地,到白人没有人性的开枪射击他,不管白人怎么射击它都不跑,看着邓巴这也反映了那些所谓的高级动物,正在做一些低劣的行径让人唾弃!《与狼共舞》完全是现当今社会的一个缩影。
我们可以站在一个角度窥视这个社会:我们一直在说创造一个和谐社会,但我们真正做了些什么?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太多太多,人如果只是一为的唱高调,那么他永远都不会有和谐环境。胜者为王,人定胜天,都是什么狗屁理论,那是原始社会!看看现在的社会缺失了信任,理解,交流,公平,等等等等!我们能找回那些人类应该有的,最基本的人性化东西!I like the film very much!!
❿ 傲慢与偏见电影影评论文
清新的画面
优雅的音乐
传统的故事叙述
全新的视觉表现
美丽的田园风光
美丽的爱情故事
看着看着就被这一切吸引,最后完全投入到剧情之中!<傲慢与偏见>真是一部制作很精致的电影,而且可以感觉到是女性视角的电影!
不象现在很多翻拍的影视作品,演员总带着现代人的气质或者都市人的浮躁,看着很别扭。而<傲慢与偏见>却不同,女演员都脱去了现代的特质,从她们的表演上看完全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年代的人的状态!女主角把主人公的情感表现的很有分寸,很有激情!丝丝入扣,逐步深入,欢笑、悲伤、厌恶、惊喜、愤怒。。。。。,一切都恰倒好处!这样的文艺片考验的就是演员的表演功力。
除了演员有点“地包天”外,没别的毛病。她那清纯的笑脸,使她那么脱俗,在众多俗人中那么“独树一帜”,看来导演很有眼力。在姐妹们都在议论男人的财富、地位、外表的时候,只有她在追求着一中自然的情感!“爱情真是永恒的话题”,故事是发生在过去,那时的背景我们好象很陌生!但,他们对爱情的表白,其实,与现在没有多少不同!即使现在,有多少人可以外了真正的情感去爱一个人,而不去考虑他的外表、财富和势力呢?
电影的节奏有张有弛,逐步展开情节和冲突,耐人寻味!在现在快节奏的时代略显得缓慢,但,配合着优美的画面,那是欧洲典型的田园风光,在优美的音乐映衬下,使得电影表现的很精致,配上家庭影院的效果,真是享受啊!这样的电影,静下心来看,真的很舒服。
好久好久没有正式地看一场电影了,也好久没有回味过这些经典的作品了。《傲慢与偏见》还是在高中的时候看的。今天我看了奥斯卡的颁奖礼,才想到要做一些内心一点的,别那么浅表的事情。
我想不光是我自己,现在的社会中,我们身边的人们,谁还能一点杂念都没有地静下心来慰问一下自己?慰问一下自己可能已经很疲劳的心灵?一点功利心都没有地单纯地因为喜欢做点事情?反正我真的越来越发现,在表面的平静和欢乐下,我的心需要营养了,来自各方面的,一些高雅的、端庄的、一些爱,一些美好。
傲慢与偏见中的人们,离我们很远很远,我也不想绞尽脑汁把我的生活和内心活动与他们的联系在一起。不过,他们确实是一种营养,滋润了我。看这个小说,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是久违了的平静的欢乐,是发自内心安静的笑,也许只从眼睛里流露出一点温馨罢了。但是,这样的平静,我很怀念向往,我也好久没有这么享受过什么东西了。那种感觉就像是我在这本书里或电影里游泳,自由、舒展,漂浮、飘逸……
受够了速食的文化,厌倦了瞬间的刺激,那些恐怖片、惊悚片、犯罪片我真的喜欢吗?看完了以后我累、但是高兴吗?我受刺激,瞬间觉得不无聊了,但是仍然还是有些空虚。这些好象有点像化肥,短期内可以促长庄稼,但是土壤始终是枯竭的,而且愈加枯竭。赶流行,随大众,都是一个后果。我想,在我的心变成沙漠之前,用一些时间来思考、认真地回馈我的内心、我的思想,不仅仅是用那些可笑的专业知识,那些所谓理性的自我约束。当然,无论在专业还是在自制这两方面,我做的都不好,但是,我还是要规划出一段时间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用人性化的关爱,在我变成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或者强迫症之前。
我承认,回顾过去,我不是什么强者,尤其是在上大学之前,那时候的我知道什么啊?就知道学习好了就行了,天天看比赛,看电视剧最开心。直到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大学,我才知道,我什么都不太会,除了哭是真正擅长。但是我一直不认为哭是任何丢脸的事情,哭又怎么了?我一边哭着,我还一边坚持着呢!我什么也没有放弃啊!但是这样逼自己成长的过程就是矫枉过正的一个过程,就是感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没有共同进步似的,不均衡。总觉得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感性的东西。太浮躁,天天就跟一个秋千一样不停荡,在半空中忽悠,总有时间想要回归到平衡点,静止不动。现在就是这种情况。
写到这里,我意识到了这篇日志的名字叫做〈傲慢与偏见〉。如果老妈看见了我写成这样,她肯定要告诉我,你这片文章应该写〈傲慢与偏见〉这个小说写了什么,对你有什么触动,如果写成这样,就要改一个名字,叫什么两个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什么的。呵呵~我还是不打算改了,就叫这个名字,写的东西呢,算是一些胡言乱语,用一句话就可以总结:我的生活应该更丰富一些,成熟的人即使做再多的事情也不会把自己累着,因为他们懂得用两个脚走路,并且同时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心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