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革命到底观后感

革命到底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1-03-06 05:23:25

① 革命英雄故事的观后感400字

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30年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曾当过儿童团团长和民兵,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作战勇敢,立三等功1次。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关键时刻,时任某部6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他带领2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在多处负伤,弹药用尽的情况下,为了战斗的胜利,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② 《革命到底》的观后感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周五,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观看了《革命到底》这部影片。说实在话,这部影片对我们产生了深刻的教育意义。
这部影片以三个普通村民加入红军开篇,并以他们三人加入到红军队伍后由无知到成熟,由敌对到友爱,由精神懒散到纪律严明等种种事迹为主线,演绎了革命战争年代,我党第5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在到1949年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前的渡江战役这段期间一个个普通革命战士为革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他们三个人起初都不愿意加入红军队伍,就在这时候,刚刚才失去丈夫的阿山站起来说:”你们谁参加红军并且能够革命到底,我就嫁给谁.” 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三个年轻人早是心仪已久。为了阿山这句话,阿贵,秀龙,玉虎三人踏上了革命的征程.他们翻雪山,过草地…一路上红军的队伍经历了千辛万苦,更为艰辛的是心里的悲恸——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同伴一个一个的离自己而去,有可能下一个离去的就是自己。他们三个人的命运就是整个红军队伍的缩影。我们的三个主人公在一次次战斗中相继牺牲。先是秀龙,在过雪山的时候因为背着受伤的秀龙用尽了体力,牺牲了。接着是玉虎,为了救出掉进沼泽的阿贵牺牲了自己。本以为是一个还算不错的结局,就是阿山还能和阿贵在一起。可是不幸再一次发生了,阿贵为了救战友,牺牲了。他们是真正革命到底了……
电影的主题并不是突出革命胜利的喜悦,而是歌颂我们每一个在革命中牺牲的最可爱的人,我们要永远记住。记的上小学、中学的时候,这样的观后感、读后感没少写过,可是现在想想那时每一次写都是那么的机械那么的被动和应付,根本体会不到革命战争年代的残酷和艰苦卓绝,但是现在不一样,每次看到这样题材的电影或者书籍对我都是心灵的一次震撼一次洗礼。我们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为了革命情愿牺牲自己,为什么能为了救自己的战友而牺牲自己。答案只有是为了自己的信仰,为了解放全中国,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过上远离战争,和平安定的日子。
看《革命到底》很意外,也很惊喜,很难想像一个关于长征、关于革命的故事可以这么拍,爱情居然能成为革命的由头。影片让红军战士回归为单纯的普通人,他们革命的目的起初并不崇高,只是为了能娶自己喜欢的女孩,但又能够在战争中成长起来,明白战争的真正意义。“革命到底”这样严肃的口号对他们而言,却是能不能娶阿山的标志,但又和“革命到底”的真正意义不谋而合,都是对幸福理想的追求。整部影片因为这样的不一样和“荒诞”而变得真实可信。 影片最大亮点当属吴军饰演的“阿贵”。为了娶阿山参加革命的他,起初也总是嫌苦怕累,甚至不知道什么叫“革命到底”,当了逃兵。可是,随着玉虎、秀龙、老班长的牺牲,他脸上的神情越来越坚毅,“阿山”成了埋藏在心底的愿望。最后他的牺牲,因为前面的基础夯实,能让观众更容易理解英雄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同时玉虎和秀龙两者之间既有“家仇”,又是互相较劲的“情敌”,在战争中却成长为生死与共的战友
另一方面,为了承诺,阿山在乡间苦苦劳作,孝敬着三家父母,痴情地等待他们归来!一辈子因为一个漂亮女子,一句简单的“谁革命到底,我就嫁给谁”。阿山在家乡苦苦等等了一年又一年,然而却不知道他们三个人是永远不会回来了,是永远……为了革命事业宁愿牺牲自己一生的幸福。苦苦等候,还要侍奉几家人的家长。一个女人究竟为什么这样坚持?也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人们过上和平安定的日子。
作为一个现代生活的“90后”,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幸福的生活里,永远是无忧无虑。可是相比过去的红军战士,我们真的是无地自容。为什么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革命到底”能够放弃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而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又干了些什么?有些人早已经把曾经的理想抛九霄云外,沉溺在网络世界里无法自拔的比比皆是。成天都活的无所事事,没有奋斗目标。曾经的梦想,信仰。看了这部影片,我们真的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重新树立下自己的目标,自己的信念。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利用自己的大学时光,提高自己的素质。

③ 革命往事的观后感 十万火急

在莱昂内的两个三部曲中,《革命往事》似乎是受关注度最低的一部,但却是我最喜欢的一部。镖客三部曲对西部片的颠覆让人耳目一新,它们已成经典,并延伸出新的类型分支,不再带来长久的惊艳;往事三部曲中,《美国往事》作为莱昂内的集大成之作,以其庞大的叙事含量、繁复的电影技巧和晦涩的意义解读,征服却也折磨着无数影迷;《西部往事》则的确像是对西部片的终结,其中的致敬与策反,甚至将包括镖客三部曲在内的西部片统统引向了不可预知之处。



《革命往事》触及的“革命”这一宏大的叙事主题,正迎合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性的革命思潮以及由此引发的众多社会事件,如法国的五月风暴、日本的左翼学生运动等,其中最声势浩大的当然是文革,电影领域的代表则是新浪潮运动。莱昂内选择在1973年拍摄《革命往事》,既难免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也有重新审视当时癫狂的革命主义的意味。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莱昂内拿这段耳熟能详的毛语录作为开篇,似乎是道出了革命的本质和本片的主旨,但从影片后面的叙事中,我们发现这也引申出对革命的讽喻和批判。

墨西哥游寇胡安,爱尔兰革命家肖恩,因20世纪初的墨西哥革命让两人的命运交集在一起。胡安唯钱是图,一心想打劫银行,革命于己无关;肖恩则因在爱尔兰革命中被挚友出卖,转战墨西哥,革命意志消沉。一个革命旁观者,一个革命怀疑者,却成了革命行动的主角。胡安阴差阳错解放了地下金库中关押的政治犯,又击毙了当局执政官,这让他成为革命的英雄,但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而甘愿隐身其后的爆破高手肖恩,则在两次伏击战中大显身手,且惩戒指挥行动的叛徒,受伤后引爆炸药自杀。这里面便饱含了几层“隐味”:完成革命的是对革命无知无觉的人,策划革命的却背叛了革命,而坚持革命的最终选择了死亡。

由此我们能看出莱昂内对革命的不信任,革命不仅造成现实的巨大伤害,也带来了人性的异化。忠诚与背叛,正义与邪恶,都在革命的幌子下翻来覆去,而最终的既得利益者,永远不会是受难的大多数。这就是革命残酷的本质。至于人类能否脱离革命(暴力、战争),莱昂内借由肖恩的自杀给出了悲观的回应;而活下来的胡安,命运又会如何,这是莱昂内留给观者的疑问。



莱昂内标志性的大特写、长镜头、闪回、慢镜以及莫里康内的配乐,在《革命往事》中都有极好的表现。尤其是闪回,虽然不如《美国往事》中那般炫目,但我认为这是莱昂内做的最完美、最能表达影片立意的一次。最重要的闪回情节有三段,第一段是肖恩与男女两位挚友驾车行驶在路上,肖恩与女友甜蜜亲吻,画面浪漫真挚,也让人想起《朱尔和吉姆》《戏梦巴黎》中两男一女的暧昧关系。第二段是挚友背叛革命,指认肖恩,最终我们看到,肖恩举枪射杀,挚友坦然以对。这一段解释了肖恩后来对医生施行惩戒的矛盾心理,在最后一刻,他似乎希望医生能够逃命,但医生选择了死亡。第三段被放在影片结束之前,三人在林间相互追逐,先追到的肖恩与女友热烈亲吻,而后,女友又与挚友拥吻在一起,镜头转向肖恩,肖恩露出灿烂的笑脸。这是充满魅力的一幕,是电影带给我们的情感“奇观”——三人之间情感的隐秘是什么?挚友的背叛、肖恩的复仇又意味着什么?说到底,革命与人性有着怎样的纠缠?影片戛然而止,把迷思留给了我们。

莫里康内给莱昂内电影的配乐,早已是公认的经典,但我仍然觉得《革命往事》是其中最好的一部。虽然不懂配乐鉴赏,但从感受上来说,镖客三部曲跳脱经典西部片模式的配乐,在带来惊艳之余,能明显感受到其中的实验性,包括对各种先锋配乐形式的尝试,这在《西部往事》的开头部分到达极致,各种细微的但被放大的声响让音乐成为这一段的主角。而在《革命往事》中,莫里康内为肖恩和胡安所创作的主题音乐很好地契合了两位主角的性格、经历和命运走向,尤其是让人称道的肖恩的主题音乐,伴随着的“肖恩、肖恩、肖恩”的冷清的人声,预示出一个理想幻灭的革命者必然的悲剧结局。



莱昂内是一位被放大的导演,正如他偏爱特写镜头一样。他的作品不多,但每一部都是标新立异的精彩之作。他对于类型的颠覆和杂糅,既有肆意炫技的华彩,也有极其谨慎的匠心。这可能与他的性格有关。拍摄《革命往事》时,起初莱昂内只是作为监制,并找来彼得•博格丹诺维奇做导演,但两人互不买账,难有默契。

关于这段故事可参看《莱昂内往事》(广西师大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书中不仅从莱昂内的角度详细描述过此事,还特别附录了一篇彼得•博格丹诺维奇评说莱昂内的文章,双方观点南辕北辙,看起来让人莞尔。莱昂内评价彼得是一个需要姐姐照顾的还没有长大的平庸小子,而彼得则说莱昂内是一个好大喜功、虚张声势的顽固分子。从书中莱昂内的主观叙述,及书后其他导演对莱昂内的正面评价中,都能够感觉到莱昂内某种矛盾的性格特质,既铺张渲染又谨小慎微,既有大师气度又有巨匠的精慎,可谓独树一帜于导演界。

回到《革命往事》,本片也继承了莱昂内电影的独特气质,但技巧更圆融,情绪更饱满,之前电影的求新求变,至此已完全成熟。我个人认为它代表了莱昂内电影的真正成就,虽然是拍摄前仓促上阵,但莱昂内之前对影片的全面思考,以及省却了过分精细的匠心,反倒成全了它,而《美国往事》其实已有了跳脱莱昂内电影特色的离弦之音。

④ 关于革命的故事,观后感,400字左右

今天,我读了《革命英雄的故事》这本书,我非常感动。他们都十分勇敢,面对残酷的环境他们宁死不屈,其中,我最佩服的是刘志丹。

刘志丹在1903年冬生于陕西保安县。他在青少年时期目睹了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于是,他想改造社会,复兴中华。通过努力,他考进了黄埔军校。1926年他毕业了,之后随军东征,在这期间,他带领着革命军打土壕,分财物。这时敌人带领大批部队向革命军发起了进攻。他带领革命军英勇阻击,将敌人打了回去。恼羞成怒的敌人组织大批部队再次攻击,这次他们因为力量悬殊而失败。

之后,刘志丹带领着部队在三交镇展开战斗,他的部队从清晨打到中午,一直不大顺利,总是攻不下三交镇。于是,他决定亲自去指挥战斗。结果,在指挥部队发起进攻时,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射中了左胸,伤到了心脏。在临死前他让其他战士告诉政委,请他带兵,一定要把三交镇给攻下来。

他为了革命出生入死,百折不挠,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⑤ 革命电影观后感500字

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

为了庆祝建国60周年,我们郭里园小学组织全校老师观看了《建国大业》这部影片。月25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电影院观看了电影《建国大业》,让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具体的了解,让年轻一代的我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

电影将重大历史事件在宏观和微观间切换,增强了影片的历史感和真实感,从45年重庆谈判讲起,讲到谈判破裂,内战爆发,三大战役,其间穿插了敌机轰炸中毛泽东的淡定沉着,闻一多的慷慨就义,傅作义被女儿感召,李宗仁履新后的无奈,蒋经国稳定上海经济,国际上对于共产党、国民党的态度等小故事,展示了共产党、国民党、各个民主党派几十位人物不同的立场、思想、做法,人物性格形象鲜明,让人印象深刻。

当我看到刘烨扮演的小兵角色,在向仪仗车上的毛主席敬军礼时那坚毅而充满信念的目光,让我们不难理解人民解放军为什么是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队伍;当我们看到蒋介石一声长叹说:反腐,亡党,不反腐,亡国,让我们看到一支腐败的政党灭亡的必然性。当我们看到共产党人的礼贤下士,虚怀若谷;国民党对民主人士的威逼利诱,疯狂杀戮,一个政党的从容大气与另一个政党的狭隘猥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等等这些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四海皆准的真理:一个成熟健康的政党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必须能不断完善自己,修正自己,让自身的肌体保持青春与活力,否则必将被历史所淘汰。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事事想着人民。

这部影片在短短2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再现了我国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了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整部影片内容十分的饱满、紧凑。

影片展现的新中国成立的艰难过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是多么伟大,他们总是事事想着人民的利益,为了全国人民,为了解放新中国,他们不怕辛苦和困难,最终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和平安乐的家——成立了新中国。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你们让祖国变得如此繁荣富强,是你们让我们这祖国的下一代享受这么美好幸福的生活。作为教师的我也一定会继续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扎实教育基本功,积累教学经验,努力提升教学水平,继承、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⑥ 《革命到底》观后感 急急!!!!!

看了主旋律教育影片《革命到底》,感触颇深。

故事以3个普通村民加入红军开篇,并以他们3人加入到红军队伍后由无知到成熟,由敌对到友爱,由精神懒散到纪律严明等种种事迹为主线,演绎了革命战争年代,我党第5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在到1949年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前的渡江战役这段期间一个个普通革命战士为革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故事最终是个悲剧,我们的3个主人公在一次次战斗中相继牺牲。电影的主题并不是突出革命胜利的喜悦,而是歌颂我们每一个在革命中牺牲的最可爱的人,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记住他们的事迹,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记的上小学、中学的时候,这样的观后感、读后感没少写过,可是现在想想那时每一次写都是那么的机械那么的被动和应付,根本体会不到革命战争年代的残酷和艰苦卓绝,但是现在不一样,每次看到这样题材的电影或者书籍对我都是心灵的一次震撼一次洗礼。
我,不会忘记他们!

永远记住不是说说就可以的,我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企业多奉献,为祖国的蓬勃发展尽上自己的微薄之力,才对得起无数为祖国流血牺牲的英雄们!
写你的感想就行了啊!实在写不出就多写写革命到底的内容!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看了《林则徐》后,学生认为无法联系实际,我就这样启发学生:你看后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镜头?有的说林则徐带领官兵虎门销烟的镜头,大展中国人的志气;有的说,当时的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给我教育最深;有的说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鸦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们。然后我再要求学生用比较法,针对现今社会,看是否有类似于林则徐这样有民族气节或与此相反的人。什么东西给现今人们带来精神和身体摧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样,学生马上想到了电视上披露有的海关把关不严,让一些走私物品进入中国,有的想到了社会上的吸毒现象和不健康的游乐场所,同学们畅所欲语,仿佛一下子有话可写了,一个同学在《观林则徐有感》一文中这样写到:“……在18世纪,鸦片使我们国败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吸毒的现象又有抬头,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们青少年一定要认识它的危害,如发现吸毒、贩毒现象要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同时希望我们的海关把住家门,不让毒品再次蔓延。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写好观后感,不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认识能力,还能起到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作用,比老师严肃地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⑦ 写影片《革命到底》观后感,不少于1000字

看了主旋律教育影片《革命到底》,感触颇深。
故事以3个普通村民加入红军开篇,并以他们3人加入到红军队伍后由无知到成熟,由敌对到友爱,由精神懒散到纪律严明等种种事迹为主线,演绎了革命战争年代,我党第5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在到1949年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前的渡江战役这段期间一个个普通革命战士为革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故事最终是个悲剧,我们的3个主人公在一次次战斗中相继牺牲。电影的主题并不是突出革命胜利的喜悦,而是歌颂我们每一个在革命中牺牲的最可爱的人,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记住他们的事迹,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记得上小学、中学的时候,这样的观后感、读后感没少写过,可是现在想想那时每一次写都是那么的机械那么的被动和应付,根本体会不到革命战争年代的残酷和艰苦卓绝,但是现在不一样,每次看到这样题材的电影或者书籍对我都是心灵的一次震撼一次洗礼。 我,不会忘记他们!
永远记住不是说说就可以的,我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企业多奉献,为祖国的蓬勃发展尽上自己的微薄之力,才对得起无数为祖国流血牺牲的英雄们。

⑧ 《革命到底》观后感

周五,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观看了《革命到底》这部影片。说实在话,这部影片对我们产生了深刻的教育意义。
这部影片以三个普通村民加入红军开篇,并以他们三人加入到红军队伍后由无知到成熟,由敌对到友爱,由精神懒散到纪律严明等种种事迹为主线,演绎了革命战争年代,我党第5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在到1949年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前的渡江战役这段期间一个个普通革命战士为革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他们三个人起初都不愿意加入红军队伍,就在这时候,刚刚才失去丈夫的阿山站起来说:”你们谁参加红军并且能够革命到底,我就嫁给谁.” 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三个年轻人早是心仪已久。为了阿山这句话,阿贵,秀龙,玉虎三人踏上了革命的征程.他们翻雪山,过草地…一路上红军的队伍经历了千辛万苦,更为艰辛的是心里的悲恸——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同伴一个一个的离自己而去,有可能下一个离去的就是自己。他们三个人的命运就是整个红军队伍的缩影。我们的三个主人公在一次次战斗中相继牺牲。先是秀龙,在过雪山的时候因为背着受伤的秀龙用尽了体力,牺牲了。接着是玉虎,为了救出掉进沼泽的阿贵牺牲了自己。本以为是一个还算不错的结局,就是阿山还能和阿贵在一起。可是不幸再一次发生了,阿贵为了救战友,牺牲了。他们是真正革命到底了……
电影的主题并不是突出革命胜利的喜悦,而是歌颂我们每一个在革命中牺牲的最可爱的人,我们要永远记住。记的上小学、中学的时候,这样的观后感、读后感没少写过,可是现在想想那时每一次写都是那么的机械那么的被动和应付,根本体会不到革命战争年代的残酷和艰苦卓绝,但是现在不一样,每次看到这样题材的电影或者书籍对我都是心灵的一次震撼一次洗礼。我们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为了革命情愿牺牲自己,为什么能为了救自己的战友而牺牲自己。答案只有是为了自己的信仰,为了解放全中国,为了全国的老百姓过上远离战争,和平安定的日子。
看《革命到底》很意外,也很惊喜,很难想像一个关于长征、关于革命的故事可以这么拍,爱情居然能成为革命的由头。影片让红军战士回归为单纯的普通人,他们革命的目的起初并不崇高,只是为了能娶自己喜欢的女孩,但又能够在战争中成长起来,明白战争的真正意义。“革命到底”这样严肃的口号对他们而言,却是能不能娶阿山的标志,但又和“革命到底”的真正意义不谋而合,都是对幸福理想的追求。整部影片因为这样的不一样和“荒诞”而变得真实可信。 影片最大亮点当属吴军饰演的“阿贵”。为了娶阿山参加革命的他,起初也总是嫌苦怕累,甚至不知道什么叫“革命到底”,当了逃兵。可是,随着玉虎、秀龙、老班长的牺牲,他脸上的神情越来越坚毅,“阿山”成了埋藏在心底的愿望。最后他的牺牲,因为前面的基础夯实,能让观众更容易理解英雄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同时玉虎和秀龙两者之间既有“家仇”,又是互相较劲的“情敌”,在战争中却成长为生死与共的战友
另一方面,为了承诺,阿山在乡间苦苦劳作,孝敬着三家父母,痴情地等待他们归来!一辈子因为一个漂亮女子,一句简单的“谁革命到底,我就嫁给谁”。阿山在家乡苦苦等等了一年又一年,然而却不知道他们三个人是永远不会回来了,是永远……为了革命事业宁愿牺牲自己一生的幸福。苦苦等候,还要侍奉几家人的家长。一个女人究竟为什么这样坚持?也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人们过上和平安定的日子。
作为一个现代生活的“90后”,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幸福的生活里,永远是无忧无虑。可是相比过去的红军战士,我们真的是无地自容。为什么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革命到底”能够放弃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而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又干了些什么?有些人早已经把曾经的理想抛九霄云外,沉溺在网络世界里无法自拔的比比皆是。成天都活的无所事事,没有奋斗目标。曾经的梦想,信仰。看了这部影片,我们真的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重新树立下自己的目标,自己的信念。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利用自己的大学时光,提高自己的素质。

⑨ 观《革命到底》电影有感:600字作文

《革命到底》电影有感,你可以参考下面这篇写一下:
《建党伟业》我觉得拍得非常不错,故事从1911年辛亥革命讲起一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可歌可泣的一页,几乎参与其中的每个人,如毛泽东、孙中山、胡适、袁世凯-----等等,都是可以单独写一部电影了,要把如此众多的人和事在短短二个小时内说清楚,其实根本不可能,因此不可避免剧中人物形象丰满的不多,但历史事件述说着非常清楚例如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以及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苦苦寻求救国之路的历程, 是《建党伟业》浓墨刻画的另一条主线,刘烨演着毛泽东确实不错,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他演着青年毛泽东初到北大,虽颇有乡下人进城的感觉,但他热爱先进知识的那股干劲儿与一心为国的思想就似乎已经注定了后来的一切。他听胡适讲课时与胡适的对话,总会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他与杨开慧的爱情平淡之中的深情,不由的让人想起这一家的结局,这位伟大的革命家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了太多的贡献与牺牲。 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探索,以及因此而和以胡适、辜鸿铭等国学大师为首的保守思想的辩论和冲突,是《建党伟业》写着很精彩的第二条主线 冯远征演出了陈独秀特有的领袖魅力,看完《建党伟业》,你会觉得,没有陈独秀,可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没有这样顺利。 《建党伟业》这个标题可以说是突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大事,看后的第一感觉是电影里的故事太多,中心思想比较模糊。当然了电影脉络还是十分清晰,可能是这部电影本身涉及的内容太多太杂,跟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件大事紧密相联的历史事件太多了有关,如果交代不详细,可能会适得其反。跟大多数电影不一样的是,这部电影的故事太多, 实际上很多电影从头到尾就一个故事,你想让它中心思想不突出也不行。从这个角度讲,本篇的导演以及编剧,要把一切做到完美确实难度很大,用一部电影把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交代清楚,让观众们满意,恐怕还需要努力。 然后就是尊重历史事实。跟很多历史题材的电影一样,怎么样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都是比较棘手的难题。《建党伟业》真的是有独到之处,我相信应该是不会有观众质疑电影的内容脱离历史事实了。我们曾经看到的历史题材方面的电影,尤其是历史比较久远一点,有的真的是胡编乱造的,跟原来的历史估计没什么瓜葛了,除了借用一下题目以外。我觉得,这方面一定要把好关,给观众的感受和印象十分重要。历史的东西,歪曲了,会害人的,影响孩子教育的。 最后的想法是我们是幸福的。曾经有过和80后同龄人一样的困惑和愤懑,困惑舆论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愤懑这个时代给80后生存空间的诸多压力,譬如考学、工作、成家立业等等。但看过庆祝建党90周年献礼大片《建党伟业》后,我突然对自身及周遭的一切有了新的审视和感悟,我不禁扪心自问:这个时代真的亏待我们了吗?如果有那是什么?身处和平年代,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去追求更加多姿多彩的多元化生活,去朝着五彩斑斓的梦想去努力奋斗。相比那个备受列强欺凌、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我们不用提心吊胆的辗转流亡、饥寒交迫,至少我们还有和平的生活,追求梦想的权利和实现梦想的可能,所以我们还是幸福的。当然,我们在通往梦想和成功的路上也会有失败和遭遇不公,但和那些革命先驱者的鲜血和生命比起来,显得渺小和不值一提,因为我们还有更多再来一次的机会,直至获得成功的喜悦。
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帮助,满意请采纳,不解请追问,O(∩_∩)O~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