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观后感300
㈠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急
昨晚在电影院把《唐山大地震》看过了。简单的说说我的想法,就像小学时候的观后感。
电影一开篇,屏幕上涌出一片人名,我知道那是遇难者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个生命从这个世界上以外的消失,突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我赶紧向某人要了两张手纸,我怕我忍不住。
地震的那十几分钟,我感觉拍的很好,很震撼。我一直张着嘴在喘气,心在嗓子眼,感觉下一口就提不上来了。楼房倒塌的那些镜头我感觉很有内涵:“伟大”、“高举”、“万岁”、“战无不胜”,多么崇高的神圣词汇,多么伟大的革命理想,在灾难面前都被摔得粉碎。在23秒里,人就像虫子一样被上帝抹平,然后当大地平静之后,无数扭曲的尸体被留在了这个世界上,身上还带着血迹,就像我刚刚拍死的蚊子。人太渺小了,面对命运,甚至连反抗的时间都没有。
1976年解放军在唐山抗震救灾的那段我很喜欢,流泪了,但是并不满意。我对这些展示国家力量的镜头具有天生的崇拜感。据家里老人们讲,当时解放军救援的效率并不是很高,很多幸存者是灾区人民自己从废墟下面挖出来的,比如电影里面的方达。解放军大多也不大懂得如何救援,很多幸存者本可以不截肢,但是当时很急,于是成了一生的残废。但是他们当时看见解放军,看见一车车连绵不断的解放军,他们感到安心了。毛主席派人来了。唐山人民对于解放军的感情是深厚的,但是电影里面却用简单的特技一遍遍的循环播放车流、人流、飞机空投的救灾物资。那些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普通士兵,他们为了毛主席的指示,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为了这座城市的重生,他们献出了汗水、鲜血、甚至生命。然而这一切都被这部电影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取而代之的一对善良的军队干部夫妇领养了一名漂亮的唐山孤儿,这名孤儿据说以后可以做文艺工作。这是真实的,但是这是对解放军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的抹杀,也是对这对夫妇善良初衷的抹杀,更是对那个充满崇高理想年代的抹杀。
好了,到此本电影的灾难片部分结束,进入伦理苦情电视剧阶段。徐帆演的很用心,很投入,但就是有那么一点点过火,她那一口走味的唐山腔,感觉像是在话剧舞台上。也许她是有意的,如果她压得住火,我想我会哭的很厉害。她送方达的那段戏应当是整部戏里最感人的部分了。汽车停下了,方达回到了她的身边。镜头一转,汽车里奶奶沉默的表情。“把方达带走就是要了元逆的命啊!”而此刻,方大强母亲的心却早已死了。看着徐帆佝偻的背影,我突然想起了我母亲也经常显露出佝偻的老态,眼泪刷的一下就下来了。
此后的电影完全的进入了电视剧时间。支线情节有头无尾,结局不用看就可以猜到。方达加元妮,方登加养父母这两条线并行不悖,基本没什么关系。张静初一如既往的表现出她的花瓶演技,时不时的秀几句英语(在《拉贝日记》里她就是这样),以此显示显示她的国际范。陆毅一出场就一脸无辜的坏相。你不想演坏人,我懂的,但是导演让你跑送子观音的龙套,没办法。贾媛媛他爸贾和平也打了一回修电话的酱油,二十年过去了,你胖了,岁月无情的为你留下了富态的啤酒肚。唐山美,杭州美,温哥华更美。社会主义拆光了再建设,盖广场,盖百货大楼,然后留下你的小屋,等着死去的亲人们回来。你说买了房,搬了家,他们就找不到了,于是她还真就找回来了。方登蹲在自己的坟边,突然起身,然后慢慢的走两步,找个清凉的地方又突然蹲下,我知道你要嚎啕大哭了,果不其然。
不得不说,陈道明和陈瑾演得很好,很稳很自然。陈道明演戏很有爆发力,给陆毅的那一巴掌,坐在沙发上突然拍起来“你到哪去了”,都很流畅。陈瑾淡淡的酸气,和她临终前对张静初的爱的表白都很到位。这让我恨得牙痒痒,养父母都这样了你也不回来看一眼,就忙着和陆毅在寝室里,抓被单造小人,太不是个东西了。
说一下这部电影穿帮的地方吧,其实这里面很多不是穿帮而是广告。以前找穿帮是乐子,现在找穿帮,正中了广告商的下怀。
1988年(电影说是86年后的两年),陈道明和陈瑾商量给张静初报志愿的事。陈道明穿87式军服带中校军衔没问题,陈瑾带文职干部军衔就不对了。1988年4月,中央军委下发《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干部暂行条例》,规定文职干部不授军衔,不着统一的制式军装,只佩带统一的胸章符号,胸章背面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干部胸章符号”字样。直到1992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为全军文职干部配发与现役军官相同的制式服装,佩带文职干部肩章、领花。 1992年,陈瑾饰演的养母都不在了吧。
徐帆惦记儿子,花了5000块装了个电话机。这个情节没大问题。我们家那边88年前后电话还在按级别装,要不就的有钱排着。我家94年装的,还花了2000多。但问题是,谁听说过没电池就不响的电话?电话机通话的电不是从电话线里来的么?贾圆圆他爸,你这酱油打得太有才了。
军队的房子,尤其是军区宿舍那种,在过去是严格按照级别给分的。1976年旧军装,看不出陈道明的级别,但就两屋一厨来看已经是不小的干部了,从后面倒退,我估计是营连职干部。88年中校军衔,县团级;90年左右大校军衔,师局级。可这房子怎么就一直没换过呢?是怕张静初找不回来呢,还是真的像传说中的安德罗波夫一样在做总书记前一直住70几米的公寓?这是多么优秀的共产党员啊!
90年工商银行的存折什么样?是那个红皮的么?不,那是就是90年代末的样式。90年代初的工行存折是蓝色软皮的,上面画着人民储蓄的标志。工商银行,你作为赞助商,花了那么多钱,就不能把道具提供的靠谱一点?
李晨90年左右在杭州蹬车穿kappaT恤,96年回家穿kappa羽绒服。我第一次认识这个牌子是99年看意甲尤文图斯的队服,那时候斑马军团的赞助商还是SONY。根据kappa的官网介绍,kappa是2002年进入中国市场的。96年你有钱了,可能是去欧洲买的,90年那件呢?是在地摊买的么?看来那时候杭州的山寨货很新潮,不负温州义乌之盛名。
方达96年有钱了,于是在剧组的安排下买了辆宝马。那时候宝马奔驰林肯凯迪拉克,没个一百多万根本下不来。可能你太有钱了,不在乎这一百多万,可你这香槟色的宝马样式也太新了吧,新到我都想钻进车里看看中控台上的GPS。说到开车,不能不提本部影片最大的硬伤。根据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证管理办法》,残一肢的方达是不可能申领驾照的。这么些年你无照驾驶,就没被警察逮着过么?
为了表现海外华人的爱国之心,编剧安排张静初在温哥华看CNN的新闻。一洋大叔说,“有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你”,然后张一脸的无知状。CNN的新闻,灾区一片狼藉,连个人影都没有,主持人一个人面对镜头侃侃而谈,就像是在拍国家地理的纪录片一样。外国记者进入地震核心灾区已经是地震发生将近一周之后,那时候总理都二赴汶川,写下“多难兴邦”了。在这之前的几天里,你就不知道汶川地震?这再买机票赶回国,从北京买票去成都,里外里折腾几天,废墟下的幸存者还等得了么?归根到底一句话,《唐山大地震》的剧组,你们找找CNN最早播发的汶川地震的新闻会死啊!你们拍的是电影不是电视剧,道具就不能准备的精良一点么?
这部电影一共140分钟,头40分钟,我一直在看电影,并时不时感到眼眶湿润。后100分钟我一直在找这样的乐子。没办法,情节太松散了,跟不住。有人说,《唐山大地震》是华谊公司准备投拍的同名电视剧的超长宣传片,我觉得是有道理的。令人遗憾的是,这么一个伟大的题材被冯导浪费了。据说在此片开拍之前曾有专门的红头文件要求“避免引起伤痛回忆”。唐山大地震和南京大屠杀一样,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深处的心痛。以仇恨掩盖受伤,以亲情化解痛楚,难道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勇气?电影结束的时候,随着王菲的歌声,出现了一望无尽的人名墙,那不是一堵堵墙,那是几十万意外逝去的生命。说句题外话,我衷心期望:做土木的,做设计的,盖房的,买房的,把楼盖好,把桥修好,设计的合理些,施工多用些粗直径的钢筋,多用些高标号的水泥,不要急着赶工期,该养护好的的一定养护好。工程中层层扒皮的现状我们改变不了,但希望每层都少扒一些,多留一点给工程,给工人。我们花两三万一米买来的房子,不期望他升值多少,只希望在灾难来临之时能保我一命。这是我看过本片之后最真切的感想。电影头二十分钟太恐怖了,当年多少唐山人是因为简陋的预制板楼房而丧命,这样的悲剧在汶川地震中又一次重演。我真切的期望这样的悲剧能够从此在中华大地上绝迹。
我还希望中国以后即使再次遇到如此强烈的地震,遇难者的名字无法刻满一堵墙。所谓“天佑中华”不过是对未来美好的期待,“国人当自强”才是真真切切的道理。
在本文结束时我也像《唐山大地震》一样,我是真诚的:
向唐山大地震中不幸遇难的二十四万同胞表示深切哀悼,向浴火重生的英雄城市唐山表示致敬!
㈡ 唐山大地震 观后感 300字
做自己生活的导演 从23秒32年谈开来…
导演总是一个让人心生羡慕的角色,因为他把控着一部作品的进程和结局、他掌控着角色的生杀大权、他安排着演员的地位和戏码。由此,称导演是一部戏的灵魂人物并不为过,因为他们的决策将决定这部戏的命运。
这些年,比较受关注的国内导演中,冯小刚算一个。他的作品,有人称赞轻松而幽默,有人却认为低俗而没有新意。《唐山大地震》是近期讨论比较多的一档电影,且不论它的拍摄手法和故事选材如何受到非议,但是它将重心放在讲述内心的余震这一点是非常明智的。一场天灾,让逝者安详,而生者还将前行,一个时代的灾难,却让几代人来偿还。
短短23秒,让人看到了什么叫做满目疮痍,什么叫做千疮百孔,什么叫做生离死别,什么叫措手不及。而后漫长的32年,方凳选择遗忘、选择逃避、用倔强的身姿活下去,独独忘了救赎和宽容。
母亲的一句“救弟弟”改变了她后来的人生轨迹,所以养母不理解她要远行的举动,所以杨志不理解她保护孩子的决心,可是只有她自己知道她这些举动背后的意义,因为过去的创伤让她懂得生的不易,所以她固执地保护着自己的孩子,固执地让自己远离事发地,这样她就以为自己可以重生。
“过去经历决定未来表现”这个心理学上的观念已经被一遍遍论证了。我们过去的经历影响着现在的行动,现在的行动决定着未来的生活。尤其到了现代,人们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生活方式已经被上升到价值的高度以及生命体验的意义,个人风格由个人性格和过往经历决定,而生活不再单由收入、地位、穿着、健康考量,更由个性、文化、信仰、价值观体验,你所拥有的物品自然是深得个人喜爱,与个人风格或者人生体验有共通的地方。
所以在这个社会中,有的人在而立之年发迹,可是他仍然会身穿长辈用针线缝纫的布鞋;有的人在身为高位时,会毅然辞去高薪职位,归隐小城,享受那里的柔软时光。
所以你就理解了为什么张艺谋关于文革时期的电影最为精彩,因为他亲身经历过这段岁月;所以你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那么美好,因为那么有他人生大多数的记忆。所以你也能理解李连杰做“壹基金”的决心和真诚,因为08年印尼海啸让他从鬼门关旁走过一遭,让他明白了让人生有意义的不是你拥有什么,而是你奉献过什么!
曾有段时间,很喜欢看各类的人物访谈节目,对于有些年龄的人来说,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阅历,看一个人的成长经历,跟随他回顾一边成长印记,你也就能理解他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他的原因了。
这样的人应该很多,名誉多、身份多的人不在少数,而最让我觉得有故事的当属海岩。很多人认识他或许是从他一系列的剧作,《一场风华雪月的故事》《便衣警察》《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以及《舞者》《五星饭店》等,这些剧作都有一个共性:主角经历曲折,多充满对生活的无奈和命运弄人的叹息。当初看这些剧的时候就在想,剧作者必定也有不凡的经历,不然他不会想到生活会有这么多的磨难。
可是有一次片场见到海岩本人,却谦逊而内敛,文质彬彬的样子,生活在他的脸庞没有留下多少的烙印。后来,才得知,他远远不是编剧这一个角色,他当过兵、做过公安、做过室内设计、做过酒店管理、也在做大学老师,这些职业让海岩的人生更为立体,而他自己也说这些年的剧作大多源于他做公安那几年经手的案件,这些成为他后来创作的源泉。
如果要把海岩的身份数完的话,应该还要再加上他今年为歌诗图做的代言身份,此前从未给产品做过代言的海岩,今年却选择为歌诗图站台,他自己也说这些年由于写作基本蛰伏在家里,偶尔出来也是用的单位的车,鲜少与车打交道。而他接受歌诗图代言人的角色,是因为他很认同歌诗图带来的跨界理念,歌诗图的名字就让人感觉到它的艺术气息,而它时尚而不张扬的外观非常符合他低调的气质,并且在上下班以及商务应酬时也非常得体,另外超大的后备箱,也非常适合出游,对于一个宠物迷来说,带着自己的爱狗出去兜兜风,寻找一下灵感,也是非常惬意的。海岩的跨界身份碰上歌诗图这款跨界车型可谓是不谋而合、志趣相投吧。
有些人或许会摈弃过往的经历,就像很多人喜欢用“假如…”来开始一句话一样,最经典的当属《大话西游》中那句“假如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其实,正是因为有了这段经历,所以才有了幡然悔悟。珍惜过往,把控自己的方向,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㈢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作文
[1]情系唐山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唐山大地震》——关于爱、关于宽恕、关于珍惜、关于希望……
1976年7月28日凌晨,宁静的唐山市的夜空中突然出现了一道道蓝紫色的光。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在外头干活,姐弟两个在屋里睡觉,姐姐在窗前一遍一遍地喊着妈,丈夫一把拉住妻子,自己冲进屋去救孩子,就在那时,房屋倒塌了,丈夫在废墟底下,最终没能醒过来。姐弟俩被压在同一块大石板下面,只能就一个,母亲没法选择,手心手背都是肉啊!经过一段漫长而又艰难的时间,救弟弟,埋在废墟另一边的女儿哭了,恨、委屈、绝望,但是她并没有死,于是再也不要认这个救弟弟舍弃自己的妈妈。
2008年汶川大地震,姐弟俩在救援现场再次相遇,女儿终于宽恕了妈妈,一叠连声的对不起背后,是两个人32年的苦痛煎熬。
真情、大爱、人性、亲情。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令我如此泣不成声,也许是我长大了,也许是真情感动了天地——母亲的伟大,无法容尽。
人生并不苦短,当你觉得每一分每一秒都该珍惜的时候,生活有了动力,生命也就有了意义。
[2]今天我去影院观看了《唐山大地震》,这是一部我期待已久的大片,今日目睹才真正尝到其中的滋味,酸中带甜,苦中有着微妙的快乐。
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造成24万人死亡,16万人重伤,导致一座重工业城市在瞬间夷成平地,经济损失在100亿以上…这些数字,让人震撼,让人悲伤。
最令我感动的是影片中的主角——李元妮,23秒的地震让一个幸福的女人瞬间失去了丈夫,之后,她还要被迫作出一个艰难的选择:女儿和儿子,只能救一个。手心手背都是肉,她该怎么办?最终,她选择了儿子,让这位痛不欲生的母亲背负了32年的心灵枷锁。
当地震突然来袭,方登方达在摇晃的屋子里叫“妈妈,妈妈”的时候,元妮在一片慌乱中,尖叫道“来——啦——”那种喊像是撕心裂肺一般,然而方大强推开元妮,冲进房子的一刹那,房子顷刻倒下。当大地震过去,元妮奋力救大强时,不幸余震又一次来袭,方大强陷入更深层,元妮仰天大叫“老天爷,你王八蛋”,那一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无声地打湿了我的衣襟。
当元妮站在房子的废墟上,水泥板压着他的两个孩子,救援人员进行抢救时说只能救一个,让她选择,一开始元妮含着泪大叫着“两个都得救呀”“两个都得救呀”,元妮始终坚持着两个都救,在其他地方喊救人的时候,男人们准备去的地方救人,,元妮一把拉住男人的手轻声说“救弟弟”,当姐姐方登听到妈妈说救弟弟三个字,流下了悲伤的泪,那一刻,我想到了现在如此幸福的我。
辗转间,32年过去了,汶川地震来袭,方达和远在加拿大的方登不约而同地到汶川救援,方登在一个被压在楼板下的女孩身边举着吊瓶,女孩的母亲看着痛苦的女儿双腿被压在沉重的石板下,在得知情况很危险的时候,用颤抖而坚定的语气说“锯腿”。方登猛然抬头,救援人员劝说那位母亲,她说:“我知道,那是我的女儿,没腿是咋样,我也知道,但是,再搭上你们的命,我就对不起你们母亲了,以后,要恨,就让她恨我吧。”当救援人员给女孩节完肢后,那位母亲发疯似的尖叫着:“腿!我女儿的腿!”“我要我女儿的腿!我要我女儿的腿!”方登死死的抱住她,看到的是一个母亲的痛,同时也想起了在唐山大地震时母亲的抉择。终于理解了当初母亲的苦心,原谅了母亲。后来姐弟无意间重逢,一家人得以团聚!
虽然灾难无情,但我相信人间有爱,有爱的世界从不空虚。还有一点值得我们赞叹的,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亲情。剧中方达对女友说了一句话:“我妈生了我三次,一次是把我生出来,第二次是我三岁的时候得了肺炎,大夫说没救了,可是我妈坚持要救我,第三次就是地震。”听到这话,我突然觉得亲情是多么伟大,亲情是一棵大树,永远为你遮风挡雨;亲情是一座港湾,永远为你心灵的小船开放;亲情是一个温暖的家,永远欢迎你回来。
最后让我们珍惜生命,接纳亲情,为了亲人好好地活着,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因为,活着真好!
[3]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它为我们再次呈现了1976年唐山那场可怕的大地震,描写了当时灾害的无情,人们的无助,亲人的难舍,以及心灵的创伤。淋漓尽致地表演让我们似乎回到了三十多年前的唐山,回到那座曾被死神笼罩的城市,让我们了解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故事发生在“重男轻女”的七十年代,描述了文强、元妮、文达、文登一家人经历了唐山大地震及32年后的故事。1976年7月28日的凌晨3点多钟,文强、元妮两人刚刚办完事回来,正在卡车上亲热着。天有不测风云,猛然间,天空发紫,乌云密布,房屋与卡车了起来,俩人觉得不对劲,便起来张望。忽然,地动山摇,是地震,两人意识到。这时,文达,文登两个孩子还在家里,文强赶紧与元妮去救孩子。文强不顾生命危险冲进屋子里,可是无济于事,文强也死了,兄妹俩也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下。这时,元妮过来了,救援人员问道:“救妹妹还是救弟弟?”元妮答道:“两个都救,两个都救!”可是上帝就是不允许,只能救一个,错了时间两个都没了。都是身上掉下 的一块肉,救哪个呢。元妮思量万千,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回答回答:“救——弟弟!”妹妹绝望了,弟弟救了出来,但少了一只胳膊。上帝有时不公平,但有时他不会放弃任何一条生命。本以为已近死了的元妮竟然在死人堆里爬了起来,之后又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养。
一场地震风过波去了,元妮觉得自己很对不起女儿,在女儿遗像前放了许多女儿最喜欢吃的西红柿。23秒,短短的23秒,使唐山夷为平地,使24万人遇难,使无数个家庭破碎。“救弟弟”这句话也一直在姐姐方登耳畔回响。32年,母亲愧疚了32年,姐姐对妈妈的憎恨持续了32年。23——32两个电影的主线,两个触目惊心的数字!32年后,四川汶川大地震,身在加拿大的姐姐方登不想看到更多的人遇难,于是回国参加了唐山救援队,身为企业老总的弟弟方达也参加了救援队,于是姐弟相认。姐姐原谅了母亲,第一次回到唐山家里,看到了母亲为她准备的水泡西红柿……母亲也看到了32年都以为死了的女儿,顿时百感交集,一种说不出的愧疚涌出心头,母亲跪下了,这样感人的场面令方登哭了,也深深地感染了我,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的流了出来。方凳哭着问妈妈她这32年怎么过来的。妈妈说:“我过得挺好的,我要是过得花红柳绿的,就对不起你和你爸爸了!”听到这句话,我再一次哭了,我明白了什么是母爱,母爱是多么伟大!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有感触。在大灾大难面前,任何东西都可以割舍,唯独一种东西割舍不断,那就是——亲情!亲人永远都是亲人!我更明白了面对无情的天灾,我们要做的只是坚强的活下来,乐观面对。
人说,生命像玻璃,一撞即碎,不可复原。所以生命很可贵,一定要珍惜不能让它浪费。《唐山大地震》中一句很经典的话语: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是啊!真的没有了,玻璃撞碎了,谁又能重修与好呢?生命的破碎,谁又来替你平复呢?仅仅23秒的时间,也许就是你一个转身、你一句话的时间,就可以让二十四万人丧失生命,从此永安于地下!人们却用了漫长的32年的岁月,重建家园,重新抚平心灵的创伤!23秒的毁灭,32年的等待和重建!生命需要爱护!
㈣ 唐山大地震影评300字
有人说,这是一部哭戏多达28场的片子;有人说,这是一部让人泪流成河的片子;有人说,这是一部让人哭痛了五脏六腑的片子。130分钟的影片里,观众不飙泪几乎不太可能,就算是铁骨男儿都会忍不住流下眼泪。但冯小刚保证过,哭后一定不会绝望,一定是温暖的。本报在此提前揭秘片中几场重头哭戏,也许字里行间还不足以让你泪如雨下,那么就请走进影院感受心灵的震撼。
开场哭点:选择救儿子放弃救女儿
影片开始10分钟不久,持续了23秒的唐山大地震瞬间摧毁了整个城市。天崩地裂间只见沙土坠落、花盆倒地,电线直冒火花,水管崩裂开来,水花花往外流,老吊车的钢缆崩裂,人们疯狂地奔跑防止被砸倒,房屋也随着地震在一点点坍塌。而这个时候方登和方达姐弟俩正在屋内睡觉,他们被突如其来的地震吓傻了,只顾大喊“妈妈”。徐帆扮演的李元妮和张国强扮演的丈夫方大强拼命要冲回屋里救孩子,眼前的房屋纷纷倒塌,李元妮疯了般要奔回去,方大强一把拽住妻子,自己冲过去却被砸死了。
面对瞬间死去的丈夫,李元妮嚎啕痛哭。这时,有邻居发现方登姐弟俩被砸在一块水泥板下,方达喊疼,方登忙着安慰弟弟。李元妮跑过来只看到一头的方达,却看不到被砸在另一头的方登,由于翘起石板的一头就要砸到另一边的人,邻居问李元妮救哪个,李元妮哭喊着“两个都救”。
被压着的方登嘴里喊着 “妈妈”,一边用石头敲击地面,希望引起妈妈的注意。时间紧迫,再不救就来不及了,李元妮痛哭地喊出“救弟弟”,被妈妈放弃的方登默默地哭了,只见泪水划过她的眼角,嘴里念叨着“妈妈”,观众看到此处无不落泪。被迫放弃救女儿的李元妮在瓢泼大雨中抱着方登的“尸体”嚎啕大哭,嘴里反复说着“妈妈对不起你”。邻居催促她照看弟弟,李元妮只好放下女儿,空留她一人躺在地上。
中场哭点:不舍方达被奶奶姑姑接走
地震后一切慢慢恢复了平静,李元妮带着方达相依为命,而方达却在地震中不幸失去了左臂。由吕中扮演的奶奶和咏梅扮演的姑姑从山东济南赶来唐山,为了不拖累李元妮,她们决定把孙子带回去抚养,这一段的对话也绝对催人泪下,此处也是让导演冯小刚异常感动的段落。
夜晚,奶奶抱着入睡的孙子,姑姑坐在奶奶旁,她们眼含泪水地对李元妮说道:“方达我们还是带回去,你也不能一辈子这样,以后还要找个好人家嫁掉。 ”李元妮不愿放弃儿子,“你们把方达带走,就我一个人,这个家就没了。 ”眼见元妮的执着,姑姑提议说:“你和方达都过去,你要是愿意找个工作就工作,不愿意就在家照顾孩子。 ”但元妮仍不肯走,因为丈夫大强在这里,她要守护陪伴他。
第二天一早,元妮送方达跟姑姑、奶奶上了汽车,眼里满是不舍,方达上车后,嘴里喊着妈妈,元妮只能跟他挥手再见。看着远去的汽车,元妮伤心地哭了,车里面的姑姑和奶奶看着元妮的身影若有所思。最后,汽车停下,方达从车上下来,飞快地向妈妈跑来,元妮紧紧搂着自己的儿子,从此母子二人开始了相依为命的生活。
结尾哭点:母女相认元妮跪地道歉
全片的又一波催泪高潮发生在片尾。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已远嫁加拿大多年的方登赶到汶川参与救援,已经开了旅游公司的弟弟方达也赶到当地做志愿者,两人都加入到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唐山人组成的救援小分队中。在休息间隙,方登意外听到了方达和老乡的对话,姐弟俩在灾区相认。 32年来都不愿回到唐山找亲人的方登终于跟方达回了家,从她进门起的一幕幕都非常揪心。
在当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前的一天晚上,姐弟俩都喊着要吃西红柿,元妮表示只剩一个西红柿了,就让给弟弟方达吃了,当时方登还很生气,并说妈妈 “骗人”。而在32年后母女相认,方登进门的第一刻,镜头就切给了泡在水盆里的5个西红柿,方登看着要哭,观众看后也都忍不住流泪。元妮看到方登后当即就跪在地上,“妈对不起你,给你道歉。 ”而后的一句“你这是从哪冒出来的,这么多年怎么没个信儿啊”更是令人伤感。
最后,一家人去墓地拜祭父亲,方达也找人把方登的墓给撬开了,里面除了有当年的小书包,还有一摞课本,方达告诉姐姐:“妈每年都是买两份课本,你一份我一份。”再也忍不住的方登蹲在地上痛哭,“我恨我自己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来找你。 ”母女相拥,多年的心结终于化开,看到此处不少观众都已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㈤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刚刚看完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在看之前是没抱多大希望的,用一家人的命运来承载整个唐山人或者说整个民族的灾难,我不知道是不是合适,但是我还是终究坐在电脑前哭得稀里哗啦,关上电脑,我一直在想徐帆说得那句话,“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
其实,我还是无法体会这样一位母亲的心情,因为我们还没有“没了”,23秒,或许短的我们眨一下眼就过去了,这23秒我们可以做什么?
其实,或许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这其中的意义,想起来曾经学过的王蒙的一篇散文,《敬畏生命》,我甚至早已经忘记了它如何讲述的,只是记得这四个字,是的,敬畏,不是单纯的珍惜,是敬畏,尊敬的敬,畏惧的畏……
电影开始的时候,徐帆对着丈夫的尸体喊着,“老天爷,你这个王八蛋!”用一句主旋律的话来说,“灾难无情人有情”,只是我想等到要经过一次灾难和沉痛才能看清情,是不是太悲哀?
悲情?感动?承重?……
很难用词语来形容现在的心情,但是有时候沉默就够了,23秒的死,32年的生……生死就是这么仅仅的嵌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我们会在片中责怪老天的无情,会在片中感叹人生,但是我想,过去了就过去了,而我们也该看看身边的这些人,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
因为一旦没了,就真的没了。
记得和一群朋友谈论,假如安徽以后真的地震怎么办,我想有些事情不是想逃就可以逃过的,但是不逃避不代表迁就,只是带着一份感恩过我自己……
㈥ 求唐山大地震观后感300字!急啊!
终于等到了唐山大地震上映的日子了,期待了许久。迫不及待的跑进电影院看完了这部电影,人数远远在意料之外,偌大的大厅里只有寥寥十几人,完全没有排山倒海的人群,真为冯导许下的5亿票房担心。
准备了好几包纸巾,但是因为有心理准备所以没有加入吸鼻涕大军。但是最后还是忍不住了。最让我触动一个情节是地震发生前家里就剩一个西红柿可是姐姐跟弟弟都要吃,但是妈妈没有把它分成两半而是直接给了弟弟,姐姐向妈妈抱怨说弟弟全部吃完了,妈妈只是安慰姐姐说明天再给你买,不会骗你的。这里应该改算是一个伏笔吧。
然后,地震发生了,房子轰然倒地。弟弟和姐姐被压在同一块类似于跷跷板的石板之下,只能救一个,救了弟弟,姐姐就会被压死,救了姐姐,弟弟就会被压死。弟弟哭着喊妈妈,说好难受,胳膊很疼不想再呆这里了,让妈妈快救自己出去,还告诉妈妈姐姐就在旁边可以听到她敲石头的声音。女人跪着哀求周围的人一定要救出自己的孩子,可是救援的人说一块石板压着姐弟两个人只能救出一个,救援的人还是坚持说只能救的了一个,如果再不决定就要先去救别人了。妈妈最后无奈的低下头微微颤抖的说:救弟弟。女儿清楚地在旁边听见妈妈的那三个字。一场大雨降下姐姐忽然从地上爬了起来,后来被解放军带走送到了收容站,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养了,她考进了大学,却因为在上学期间怀孕而退学,然后就消失了,养母死了,养父日夜担心着她。
电影里还有一个伏笔。弟弟事业有成后,想带母亲住进好一点的房子,而母亲却坚信女儿和丈夫会有一天归来,所以死也不搬。这里就为后面姐姐的归来做了铺垫。
08年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弟弟和姐姐都到地震前线。偶然下他们相认了,弟弟带着姐姐回到唐山老家,妈妈颤抖双手在家包着饺子等女儿回来,当她进门的时候妈妈却显的特别淡定,只是说了句先进屋吧。然后就看见母亲站在门口,手里拿着西红柿说,我没有骗你吧。
再多的怨恨都在这一刻被浓于水的血融化了。这就是亲人,这就是亲情。不管有什么隔阂,不管有哪些无法原谅的事情,但是亲人就是亲人,这时如假包换的事实。
㈦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300字
23秒,32年
终于等到了唐山大地震上映的日子了,期待了许久。迫不及待的跑进电影院看完了这部电影,人数远远在意料之外,偌大的大厅里只有寥寥十几人,完全没有排山倒海的人群,真为冯导许下的5亿票房担心。
准备了好几包纸巾,但是因为有心理准备所以没有加入吸鼻涕大军。但是最后还是忍不住了。最让我触动一个情节是地震发生前家里就剩一个西红柿可是姐姐跟弟弟都要吃,但是妈妈没有把它分成两半而是直接给了弟弟,姐姐向妈妈抱怨说弟弟全部吃完了,妈妈只是安慰姐姐说明天再给你买,不会骗你的。这里应该改算是一个伏笔吧。
然后,地震发生了,房子轰然倒地。弟弟和姐姐被压在同一块类似于跷跷板的石板之下,只能救一个,救了弟弟,姐姐就会被压死,救了姐姐,弟弟就会被压死。弟弟哭着喊妈妈,说好难受,胳膊很疼不想再呆这里了,让妈妈快救自己出去,还告诉妈妈姐姐就在旁边可以听到她敲石头的声音。女人跪着哀求周围的人一定要救出自己的孩子,可是救援的人说一块石板压着姐弟两个人只能救出一个,救援的人还是坚持说只能救的了一个,如果再不决定就要先去救别人了。妈妈最后无奈的低下头微微颤抖的说:救弟弟。女儿清楚地在旁边听见妈妈的那三个字。一场大雨降下姐姐忽然从地上爬了起来,后来被解放军带走送到了收容站,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养了,她考进了大学,却因为在上学期间怀孕而退学,然后就消失了,养母死了,养父日夜担心着她。
电影里还有一个伏笔。弟弟事业有成后,想带母亲住进好一点的房子,而母亲却坚信女儿和丈夫会有一天归来,所以死也不搬。这里就为后面姐姐的归来做了铺垫。
08年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弟弟和姐姐都到地震前线。偶然下他们相认了,弟弟带着姐姐回到唐山老家,妈妈颤抖双手在家包着饺子等女儿回来,当她进门的时候妈妈却显的特别淡定,只是说了句先进屋吧。然后就看见母亲站在门口,手里拿着西红柿说,我没有骗你吧。
再多的怨恨都在这一刻被浓于水的血融化了。这就是亲人,这就是亲情。不管有什么隔阂,不管有哪些无法原谅的事情,但是亲人就是亲人,这时如假包换的事实。
㈧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400字
我不是唐山人,也没有亲戚在唐山,但是不知为什么,唐山大地震总是会牵动我的心。唐山大地震是我出生后记得的第一件大事,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忘不了唐山这个地方。
对唐山大地震最初的记忆应该是在1976年的盛夏时节,因为唐山大地震我们山西也属于有感区,个别地方的烈度甚至达到了五至六度,那场地震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很大的。那个时候整个北方风声鹤唳,每天晚上都会听到“呜呜”的警报声。谁也不敢回屋去睡,大家都拿着被褥、椅子坐在远离高大房屋的旷野。那时虽是夏天,但到了夜里还是感觉颇冷,我父母抱着我,坐在椅子上困守天明。朦胧中我记得邻居家的大哥哥,当时已经二十多岁了,穿着军大衣坐在我的前面,背对着我。后来,我父亲找到了单位一辆报废以后被拆除了座位的吉普车,每天晚上,父亲都把那台收音机用棉被包好放到柜子底下,然后全家人步行几里地到那辆破吉普车里睡觉。
转眼间到了1986年,14岁的我在逛书店时偶然发现了一本钱刚先生写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黑色的封面,配着几张经过处理的地震现场照片,显得格外沉重。我当即买了它,然后捧回家一口气读完。那是怎样一种感觉啊:一边读一边流眼泪,读到有的章节时禁不住号啕大哭,因为怕父母发现,还锁着房门,把头埋在被子里哭......这24万遇难者,我不认识他们,他们与我无亲无故,即使没有这场地震我也许终生也不会与他们见面,但我就是为他们哭,不知为什么......
《唐山大地震》这本书在我心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至今,我几乎记得书中描写过的每一个人物的名字和事迹,我仍然会背诵书中那位盲艺人资希圣老人所吟唱的那首小曲:
说得是一九七六年
七月二十八日那一天
发生了一次大地震
地震的中心在唐山
许多的楼房被震毁
许多人埋在废墟间
......
从那时起,我就始终关注着唐山,关注着它发生的每一件事,关注着它的变化,关注它的重建和新生。三十年过去了,唐山重新崛起于祖国大地,当我得知唐山市的总产值甚至超过了省会石家庄而成为河北省第一的时候,我不仅仅感到欣慰,而且感到惊讶,惊讶于唐山人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唐山是一座不幸的城市,24万人的生命被生生夺去,16万人成了残废,1万多个家庭解体,7000多个家庭全家遇难......这是何等惨烈的灾难?多少人一觉醒来就与亲人生死两相隔?多少人眼睁睁地看着亲人在废墟下一点点丧失生命的痕迹而束手无策?多少人的亲情被生生扯断?又有多少人,无法面对亲人的死亡而以自杀的方式随着亲人离去?这是一种怎样的残酷?世界上究竟有几个城市,承担过如此惨痛的损失?
唐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面对如此惨重的灾难和损失,唐山人没有沉沦,没有整日哭哭啼啼。他们掩埋了亲人的尸骨,洗静身上的血迹,擦干脸上的泪痕,他们站了起来,重新建设了一个更美、更壮丽的唐山!
唐山也是一座感恩的城市。唐山人的感恩不仅表现在抗震纪念碑上铭刻的碑文,几乎在我看到过所有的唐山人对地震的回忆中,都流露出对全国人民所给予的支援那种发自肺腑的感激。这不是主旋律的高调,而是人们真诚的感恩之心。
我热爱唐山,我崇敬唐山,因此在大地震30周年之前一个月开始,我就开始广泛搜集唐山大地震的文字和图像资料。其中,我在一个摄影论坛上搜集到了唐山当地一位姓蔡的工程师自己拍摄的地震照片——不是我们总见到的那些经典新闻照片,而是来自一位地震亲历者自己的视角;我还搜集到了反映地震前唐山旧貌的几十张彩色照片,真可谓弥足珍贵。每当我看到这些照片,看到那建筑,那街道,那人……泪水就忍不住在我眼眶里打转……
7月4日,我读到了“猪喂我”大哥写的这篇《三十年前7月28日的回忆——唐山大地震》,立刻被它深深吸引。读着读着,眼泪不禁夺眶而出……从那天起我就关注着大哥的帖子,一边看,一边流泪……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我始终难以忍住泪水,就是因为这篇文章触及到了我们内心的伤痛——这种伤痛不仅属于唐山人的,也属于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灾难,但为唐山人民所遭受的痛苦而痛苦的人们。我为文中的小廖阿姨流泪,为大哥父亲的自责流泪,为每一个感人的故事流泪,也为每一个唐山人心中永远的伤痛流泪……
今天,又到七月二十八日,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我陪着“猪喂我”大哥,一起为那24万亡灵守夜。大哥在那个灾难的时刻到来之时所发的那些帖子,再次让我流泪,突然间我完全读懂了大哥心中的痛,也读懂了唐山人心中的痛。
今夜,唐山灯火阑珊的街头应该又是烛光点点,纸灰飘舞,泪水飞扬……请大家不要忘记,还有7200户全家遇难的人们,他们和我们一样,曾经是活生生的人……请不要忘记他们!
自从我父亲去世以后,我每天下班都要为父亲点燃一柱香祭奠他老人家。而今夜,我点燃了两柱,一柱为了父亲,一柱为了唐山那些未曾谋面的遇难者。我愿与大哥一起,为唐山,为唐山人,为唐山的蒙难,为唐山的新生,亦歌,亦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