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影评
① 禁闭岛影评 心灵的自我发现
虽然结局是开放式的,很多人也抱怨看不懂,但仅仅因此而抱怨电影不好可有够白痴的。看完的那天晚上我上网找了些影评,发现同志们的看法基本有:Teddy疯了,一切是他幻想出的/Teddy没疯,一切是演戏为了把他搞疯两种。之后两天和看过的几个朋友谈了谈,倒搞出几个想法。
这是一部心理恐怖片,一部非常弗洛伊德的电影。弗老说“精神神经症。。。为潜意识的愿望满足”,而梦也一样。从这点出发,仔细观察电影的细节,分析一下,不难得出结论:‘Teddy’,或者我们更该叫他Andrew,确实疯了,而一切是围绕他做出的心理学试验。电影本来就是从他的视角拍摄的,主观的叙述外加梦境代表的无意识应该能说明真相。
1。关于名字的暗示
主角叫Teddy Daniels,看似非常正常,非常普通的名字,太普通了,普通到不适合作恐怖片男主角的名字。为什么用这个名字?
片中灯塔里院长Dr. John Cawley在纸板上标出了4个名字,虽然有点快(话说再详细再慢点就成了柯南的解疑了),让人一时反映不过来,不过可以拿来做分析的线索。
Teddy Daniels(主角) Andrew Laeddis(主角记忆中的杀妻凶手)
Dolores Chanal(主角之妻) Rachel Solando(失踪的女病人/医生)
仔细拆开名字中每个字母,可以发现Teddy Daniels = Andrew Laeddis,Dolores Chanal = Rachel Solando。完全符合弗洛伊德梦之解析的那套词组合的理论。
而 Dolores这个名字,在西班牙语中dolor是疼痛的意思。Teddy是Theodore的呢称。而Theodore来源于希腊语,是“上帝的赠与”的意思。这都是够明显的暗示了。
2。一切都是演戏
a。作为一个marshal,在监狱门前交枪的那幕,chuck那半天掏不出的样子只能说医生你这事先没排练好吧。
b。Teddy激情询问医护看守人员,而他们那心不在焉的态度很可以说明一些事情
c。Teddy询问一个杀夫女病人的时候,为什么这个女的把chuck支开就为Teddy一个人写了个“RUN!”?
d。那个很老的精神病医生Dr. Naehring对Teddy说话的态度可有够亲切的,就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温暖。
e。那悬崖其实也满好爬的,看似瘦弱的 Solando医生都能爬下去,为什么那么多看似很壮的搜索人员不敢爬所以啥也没搜出来?
f。Chuck建议Teddy乘乱去C区,当teddy碰到George Noyce时他可闪的真是时候。
g。2个看护讨论额外演出费用时被Teddy听到了(此条来自wiki,我只有那么点印象)
h。那么重要的灯塔的守卫居然就一个人。。。也真好ko
i。Teddy对Dr. Cawley说他在悬崖洞中遇到Solando医生,而且他们永远抓不到她。光头冷笑:确实我们抓不到。
j。记忆/幻想中的 Andrew Laeddis长的实在是太魔兽了,有够不现实的。可以理解为作为“善”的 Teddy(不喝酒又丧妻伤感的二战老兵+国家认证marshal)分裂出来的那个代表恶,导致妻子死亡的自己的分身。而Dolores Chanal,Teddy之妻为什么疯了,亲手杀了3个小孩?也许可以从“找到的病人” Rachel Solando身上分析。可以想像,“teddy”参军前与Dolores有婚约,Dolores在漫长的等待中有点不正常了。虽然人战后回来了结婚了有小孩了,但是Teddy精神状态不好有酗酒问题又经常出差(他是出差回来发现妻子杀子的,出差回来第1件事情倒是给自己倒了杯==),于是慢慢的Dolores就疯掉了。Teddy意识到杯巨的起因就是他自己,悲痛之极把这段记忆给抹去了,把自己分裂成了Teddy和andrew两个人格。
k。至于记忆是怎么被自动修正的。我的建议是看south park “ Fish dick”一集cartman是怎么一点一点的改变自己的记忆的。话说开头轮船在大海中航行的镜头拍的有够影棚的,而电影从Teddy洗脸,然后看着镜子中自己的脸开始,“假”,“幻觉”的画面感一开始就开始塑造了。(老马你向自己的电影致敬是吧!)
3。借古喻今
讲述二战士兵的战后综合症的电影,好像不多,也可能我看的不多。不过见过第一批进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美国大兵的情节,让我想起Godard在电影史1A中画外音说的:“如果George Stevens没有用16厘米彩色影片拍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尸山的场景,也不会有后来(回到好来屋掌镜)拍下的Elizabeth taylor在阳光下幸福的场景。”他也讲到了“集中营尸山”的画面是无法“想像”,无法“表现”的。对个人而言,纳粹军官企图自杀漫天飞纸片的梦境/回忆似乎有点过于“表现力”了。而和妻子在一起的梦中房间里滴水=现实中天花板漏水漏他身上也过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理性了点。不过这不妨碍Shutter Island是一部很棒的作品。
原作写于2003年,写的是1954年的事情。为什么选择战后这个人们已经达到普遍共识的年代写?Dr. Naehring对Teddy提到的Trauma,指的是因为精神创伤造成的情绪过度反应甚至长期心理问题。美军战后综合症已经不是新鲜名词。这样的新闻有很多。我可以摘抄几段:
“美国防部统计显示,2008年至少有128名陆军士兵自杀。今年年初至4月份,已有48名美军士兵自杀。此外,五分之一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归来的士兵至今仍受沮丧、创伤性应急障碍和自杀倾向等精神疾病困扰,难以回归正常生活。”
“一些心理问题专家提醒说,陆军的这一计划更像是一种实验。但他们也说,这项计划可以解答心理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能否教会人拥有坚强意志。
在一节“抗压力”培训课上,教官要求一级士官詹姆斯科尔和一名同学参加角色扮演游戏。情景是筋疲力尽的科尔和战友们在一天快结束时接到命令,要求他们完成一个艰难任务。”
而前脑叶白质切除术lobotomy早已不是新闻,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飞跃疯人院)便是经典。只不过70年代之后,这个臭名昭著的手术才被放弃。至于制造没有意识的国家杀人机器,恐怕不仅仅是科幻和漫画中的人才有的幻想吧。
为什么说Scorsese宝刀未老,借二战题材反映当代美国问题,也许是最聪明的选择。电影最后“Teddy”为什么对“Chuck”说那些”I can't stop thinking, do I want to live forever and being treated as a monster, or die as a good saint?" 的话,明明他已经想起了一切?也许是因为他看着远处的Dr. Cawley,Dr. Naehring和狱长,就像他们所代表的政权军权和科学权威,统治着小岛这个一个孤立社会的最高阶层。他明白了自己是永远不能逃出他们的掌心,而发疯并不能使他忘记痛苦的过去,并不能帮他逃离责任和命运。他只能作为一个曾经的国家机器,并继续作为将来的国家机器而存活下去。
② 电影 沉默的羔羊 影评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沉默的羔羊
一提到心理学大家最熟悉的人莫过于弗洛伊德。提到弗洛伊德的话我们便会想起人格理论中的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指的是人们正意识到的想法,而我们在显示生活中大量的可再现信息构成了前意识。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则认为我们 内心想法的主体位于无意识当中。这是无法接触的东西。理解无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在沉默的羔羊中大量的影片内容显示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容。
从影片环境看其中的精神分析理论
电影开始于一片丛林,见习特工克拉丽斯在其中训练奔跑。丛林在文化象征中是代表人性的潜意识,因为丛林里似乎隐蔽着许多未知,比如每年春天许多植物可以从其中产生,而在冬季你不知道他们在哪里?特别是那种带有黑色淤泥的丛林,更加象征潜意识的深处。
然后她通过跑步而走入一现代办公楼,这可以视作意识的层面,一些可以被控制的层面。问题总是在意识层面被交代,但它发生在潜在的层面。这是精神分析的根本观点。
而后,克拉丽斯被派去和一个以前杰出但后来变态的心理医生汉尼巴尔会谈。这场景来自地下监狱。按照荣格心理学的提示,这些地下的房间总是代表着许多集体无意识中的东西,我们在象征的层面可以将之视作我们每个人的阴影。
当我们夜晚去一个有恐怖气氛的地方,我们所感觉的恐怖其实不是来自环境,而来自内心。这是内心无意识中的气味。
荣格曾经提出阴影并不总是坏的,它是我们的本能中的智慧的象征,你如果合适的和它交流,它是可能带有智慧老人的性质告诉你一些什么。我们在这里开始。
从影片人物来看精神分析理论
2.1羊羔——见习特工克拉丽斯
见习女特工克拉丽斯和变态的精神病专家汉尼巴尔博士的交往,是克拉丽斯老师给的任务,在交往中我们可以看到克拉丽斯有着比较重的预防之心。预防的人不管如何假装,其实总是无法从实际上掩蔽其情绪的。
克拉丽斯在和汉尼巴尔交往之初,反击汉尼巴尔的一些刺激性的挑衅。暴露出其防御中的激烈的特性。她不想给人给予轻视。这当然和她童年经历相关。汉尼巴尔博士在和克拉丽斯交往的过程中要求了一些交换条件。从本片来看,这一交换条件是汉尼巴尔在治疗克拉丽斯。但是他们的这一互动是非正常的。在实际的心理咨询中是遇不到这类情况的。这可能与他自身的一些经历有关。
克拉丽斯在和汉尼巴尔交往后来产生了移情,缺陷的东西总需要被满足。不过这需要大家仔细在回味那电影才可能感受得到。在某种意义上,克拉丽斯在和汉尼巴尔之间出现了亲密的关系,这一潜在的亲密性被作为心理治疗专家的汉尼巴尔所感受到,这一女孩需要帮助的情感。于是,在这里,克拉丽斯这里的内心问题开始浮现了。那是和她童年作为警察的父亲被杀有关。当我们在童年丧失我们的亲密感时,我们和所亲密的客体的过早分离会产生力比多的未完全释放。不过似乎这里这力量被升华成另一种具有建设性的事情。这可能和克拉丽斯的心理和特工职业有关。一个人关心自己的内心有可能反映出她内心有问题需要被关注。
在最后几次交往中,问题被指出,回忆起了作用。就是在农场曾经想拯救的那只羔羊的失败。这直接构成了她没有完成的事件。所以有时候睡觉时候会有类似恶梦的情况。这一问题的被指出似乎克拉丽斯已经痊愈,因为她的意识接受了她本来所错误压抑的东西。这是一种来自潜意识的冲动。
但问题其实还远不是在这里,克拉丽斯对于那件变态杀人犯“野牛比尔”案件的执着其实投射了她内心那没有完成的情结。那只羔羊其实象征那些被“野牛比尔”所威胁生命的女孩子。因为这正是沉默的羔羊的象征。许多年前,克拉丽斯在农场曾经想拯救的那只羔羊的失败直接导致她现在要解救现在的羔羊——那一个可能被害的女孩。这一冲动直接出现在她的行动中,这完全是无意识的冲动。当然她最后完成了这一事件,而从心理和感受两方面成功地释放了自己力比多的固着。从而使被害人获救以及自己获得痊愈。
不过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我们可以看见另一种象征意义,她可能和《圣经》亚伯拉罕为了感谢上帝而试图将自己的儿子杀死以供献给上帝有关。那个孩子据说最后由于上帝的慈爱而获得没有被杀死的幸运结果。
2.2变态杀人犯“野牛比尔”
从精神分析的客体心理学分析,变态杀人犯“野牛比尔”的杀人和剥取女性人皮以完成女性服装的事件最大的可能来自其幼年时的冲动,就是“野牛比尔”的母亲多数在养育上存在很大问题,甚至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野牛比尔”在被关怀和性别分化上存在严重的问题,这导致他的心理发育根本还是停留在幼稚期,而试图通过一种幼稚的行为来导致其内心的冲动的满足。
他在被害者嘴里所放的蛹充分说明说明了他希望自己变成女性的一种希望。其实变成女性是他自己希望获得母亲之爱的象征,他通过自己变成女性来满足其自体意象的需要。这假设自己是女性的自体意象则来自更早期的心理发育为成熟。
他的冲动以一种非正常方式出现。如果童年能给予一种罗杰斯式(人本主义)的非条件关怀,他就不可能出现那种病态后果。在他的意象中,他和被害人是一体的或者至少是无法清楚区分的。所以当他杀害那些被害人时他的主观中可能是觉得在处理他自己的问题。他的反社会的出现一定导致他的变形只是死亡,而不是死后的复生。
2.3变态的精神病专家汉尼巴尔博士
这是个象征阴影的角色,他具有救世的情结。至少在最后他逃离时将一个警察象耶酥一样扎在那里可以反映出一些。
他的吃人可能和一种原始的力量感有关,在南太平洋上以前所流传的曼纳信仰象征一类意思。当一个人试图去获得力量时,那些原始人就去杀另一个强壮的人。这样他可以获得那个强壮的人身上的力量和智慧,这种力量在宗教学上就称为曼纳。
从电影的情况来看,这位精神病专家汉尼巴尔以前或许是有很强烈治疗病人冲动的人。作为一个太有愿望希望治疗别人的心理医生,可能是需要反省的。因为这是具有两面性的。治疗者的背面可能正站着一个魔鬼。
怎么理解呢?一个太有心去帮助另一个人的人,如果他的助人行为没有被实现,那他负面性的情绪也是巨大的,有时候会是可怕的。
也许汉尼巴尔的最后冲动是希望实现基督耶酥的死亡,那是一种具有警示意义的死亡。
③ 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写电影观后感
从人物的行为举止,事情的发展状况,尤其是人物出现难以让观众理解的行为时,可以版从其心理原因给以解释权。
常用的方法就应该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比如一些物体,色彩暗示什么的。其中还应该重视声画结合的方面。可以去看他的资料。与电影有关的东西。在国外很多电影的影评都与他的精神分析有关。国内偏少。再者就是我们普遍分析的人物性格,无言,行为举止之类。可以从心理学的某个性格方面来分析。但是影评的主导切记抓好。
④ 求一篇《寻枪》的影评,要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结合。五百字左右!谢
作为一部伟大的超现实主义小说,《西游记》中形象鲜明的唐僧师徒四人自然让人印象深刻,但如果少了女性的辅助作用,作品定会逊色不少。不管是女菩萨、女妖怪还是普通的女人,她们都以极富人性化的特征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是精神结构中最古老的生命核心,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察觉。“本我像一只沸腾的大锅,里面充满着能量和精力,没有组织、没有统一意志、没有思维逻辑、更没有道德标准。”自我,其德文原意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一方面,它要趋利避害,学会改造环境,防止外部世界消灭自我的威胁;另一方面,它又要控制本能,根据具体条件决定是否满足本能的愿望,防止内部世界的过高要求,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
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
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
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
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在《西游记》中,女神、女人和女妖分别代表着“超我”“自我”和“本我”,构成了小说具有人格化特征的女性形象系列。
⑤ 太空漫游》影评及解析 送给看得半懂不懂的同学
在图书馆早就看到了《太空漫游四部曲》,分别是《2001:太空漫游》、《2010:太空漫游》、《2061:太空漫游》、《3001:太空漫游》。看着这些雷同的书名,一直以为是有人通过电影仿的伪书,没什么兴趣。前两天终于忍不住全给借出来了——看来我是这套书在本图书馆的第一个读者——才发现差点就错过经典了。
作者克拉克是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被《洛杉矶时报》评价为“太空时代的桂冠诗人”,这四部曲分别出版于1968年,1982年,1987年,1997年。可能有人注意到了,《2001:太空漫游》的出版时间与电影上映在同一年。正是这样,《2001:太空漫游》的故事情节是由克拉克和库布里克共同构思创作的。从第一本可以看出来,或许作者并没有打算写后面三本。书上的情节和电影略有出入,但不影响大局,但《2010:太空漫游》小说回顾2001的情节却与《2001:太空漫游》小说的情节略有出入,与电影内容相同。大概是因为电影太有名了,所以作者就顺着电影续写了,但只是部分细节,与故事大局无关。
现在解释一下大家看完本片普遍的疑点:
1、黑石是什么?
宇宙中一种远早于人类的生命,科技、智慧发展到了极致,他们已经可以将自己的心智从身体中抽离出来,变成一种无形的能量体,这种能量体不断吸收宇宙间的能量,从而达到了永生,并获得主宰宇宙的能力。纯意识形态的能量体可以迅速去任何地方,不受任何限制。宇宙就是他们的庄稼地,他们可以随意地耕作和收获。宇宙更是他们的实验场,他们不断地到处做着生命与文明的实验,而黑石就是用来实现他们目标他们的一种工具。300万年前,他们路过地球时发现了地球上存在着生命,他们希望能够开启地球上的文明时代。于是他们使黑石落到了猿人的洞口,黑石向猿人展现了更高级的文明,启发了猿人的心智,从此开启了人类文明之光。而他们飘向了宇宙的深处继续做下一个实验,地球不过是他们撒下种子的一个地方而已,并没有特别意义。留在月球上的黑石磁场指向木星,这才有了2001太空漫游。
如此一说,黑石背后的主宰者就有些像上帝了,而很多人则会觉得这不再是一部科幻的小说或者电影,更像是神话。其实不然,我们现在的世界就已经有虚拟的组成的,否则你电脑硬盘中那几百部电影从何而来?
2、哈尔为什么发疯?
这是很多人想不通的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小说中解释了这个原因,因为怕被泄密,发现号去木星的目的,飞船上只有三个人和哈尔知道,而这三个人是处在冬眠状态。两位日常驾驶飞船的舰长鲍曼和普尔反而不知道,哈尔已经被输入命令,如果人员全部出现不测,它也要独立完成这个使命。对哈尔来讲,完成任务是大于一切的。而同时呢,根据原有设计,哈尔必须精准地、毫无隐瞒地处理一切信息。这样呢,它既要对它这艘飞船上数月来唯一可以交流的两位同事隐瞒一个天大的秘密,它的本性又是不能隐瞒任何事情的,于是,对于一个设定过程序难以应变的机器来说,哈尔精神分裂了。对哈尔来说,由于那项任务大于一切,所以它要脱离这种心理困境,就必须干掉它的人类同事,从而独自去完成任务。
3、电影前面的弗洛伊德博士,后面怎么消失了?
其实两位舰长鲍曼和普尔就是弗洛伊德博士选上的飞行员,他们在飞行过程中一直听命于弗洛伊德博士。自从博士发现月球上黑色石板的磁场指向木星后,这项探险计划就开始了。弗洛伊德博士是《2010:太空漫游》的主角。2061年他还漫游了一次太空。
4、鲍曼给哈尔断电后,飞船驶入一片光电中,他到了哪里,为什么还有一间地球上的屋子?最后为什么有个孩子坐在宇宙中?
事实上鲍曼给哈尔断电后,地球上指挥中心已经把这项任务的秘密向他公开,并希望他能独自完成这项任务。鲍曼又孤身一人航行了数月。到了目的地时,他发现空中悬浮着一块更大的黑石,长边达到2公里。于是他把飞船驶上了轨道,然后他乘坐分离舱——就是普尔在外面修天线时驾驶的球形飞行器——试图降落到黑石上面。当他抵达黑石上面时,却发现有一股力量把他拉入黑石,黑石里面是一个璀璨的宇宙,鲍曼大喊了一声;“天哪,到处都是星星!”这是地球听到他的最后一句话。鲍曼掉入了一个星际之门,很快他发现自己降落到了一个房间里,家具电器一应具全,甚至还有华盛顿的电话簿,但大多数家具都只是粗劣的仿制品,电话簿里一个字也没有,只仿制了外形,这是主宰者为了向他表达善意,从地球上模仿而来。鲍曼在上床休息后,他的记忆和意识正在被主宰者慢慢剥离,等他完全脱离了肉体,黑石出现了,他永生了,他成为了主宰者的一个下属,或者说一个工具。
变成能量体的鲍曼,他回到了地球上空,他还想看看生他养他的地方,他曾经爱过的人……这在《2010:太空漫游》里有特别描述。
5、哈尔(HAL)是不是影射IBM?
几乎所有的猜测都认为HAL影射了IBM,因为HAL这个单词的每一个字母恰好是IBM每个字母的上一个字母。
但作者极力否认这个猜测,他甚至在《2010:太空漫游》里借HAL的设计者钱德拉的口中否认这个说法。
“钱德拉博士,听说你取HAL这个名字是暗示它比IBM领先一步,是吗?”
“胡说八道!我们有一半是从IBM出来的,多年来我们都极力否认这项谣言。我想今天稍微有点知识的人都知道,H-A-L是从Heuristic ALgorithmic(自学演算者)来的。”
======================================================
《生命的奥德》(节选)
⑥ 完美的世界1500字的专业影评
似乎所有优秀的电影都有一个共性:他们含义深刻,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读,余音绕梁的效果就是这么产生的。
《完美的世界》算是其中之一,光是影片名,就可以让人琢磨再三。《完美的世界》有一种让人回味无穷的魅力。主人翁布奇的所作所为可以看成是一个奇特的心理个案。本文试着利用奥地利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分析。
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结构”是人类的心理地形图。那么,“在这幅心里图景之中,‘苦难深重’者显然是‘自我’。它身陷‘本我’的驱动力量、‘超我’的抑制力量以及外部世界的制约力力量的包围中。”就可以代言“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以及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自我”在艰难地服侍着“本我”、“超我”和外部世界这“三个暴君”。
布奇的出场是那么的安详:晴朗的天空下,他躺在草地上,枕着胳膊,闭着眼睛,带着祥和的笑容,自在而惬意。一个可爱的白色精灵面具静静的陪伴着他,还有遥远的鸟鸣。他慢慢张开眼睛,舒适地看着头上的飞鹰变成直升机,满天的钞票漫天飞扬、飞扬……但这不是开始,是结局。
布奇的真正出场是在一所监狱里:因持枪抢劫被判四十年牢役囚犯布奇和狱友特里正在策划一场越狱逃跑。……他们成功了!爬过通气孔、劫持狱长逃出了监狱。这时的布奇展示的是一种“本我”的风采。他无视理性、与社会道德对抗,遵循着一种快乐原则。他的“自我”在“本我”的驱动力下,无视“超我”的控制力和外部世界的制约力,伴随着“本我”沉沦。“自我”为了生存而生存,并没有提升他的无意识。“超我”能尽到作用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被抑制。
从犯罪心理学家莎莉的口中,我们可以知道:布奇的母亲是妓女,父亲在他六岁时不知所踪,他在妓院中长大。他八岁时杀了一个人(但因为被杀者是个通缉犯,其杀人行为并没有被追究)。他被送去上学。十二岁时他母亲因为梅毒晚期上吊自杀。之后,他因偷了一辆福特车而被少年法庭送到最恶劣的感化院服刑四年。他原本不致进入感化院服刑服,但时任当地警长的瑞德却通过人际关系将其送入感化院。从此,他变成了职业犯罪。
按照弗洛伊德的研究成果,人的潜意识是原动力,人在不断地对童年的经验进行重复和再现。他童年的经历,一直影响他的生命。
而当布奇和特里以菲利浦为人质逃脱人们的围攻,真正踏上出逃之旅的时候,布奇的外部环境开始发生了很大变化。小菲利普的天真无邪,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召唤作用。特别是当他知道菲利浦与他同病相怜,他开始用自己的行动为菲利普赢得了自己应得的幸福,究其本质是他的“自我”正在满足“本我”的希望。
布奇在影片中有两次情绪失控。一次是在菲利浦的家,他不能面对小菲利浦的妈妈被强暴。他不惜与为了出逃而相互利用的特里决裂,与之拳脚相加,挥戈相向。另一次情感失控是一个喜欢用巴掌教育孩子的黑人迈克,使布奇异常愤怒。可以推测,这些触碰到了他最脆弱、最敏感的神经。
布奇从小就缺失父爱,不能不说他对他的父亲存有恨意。而他对母亲的依赖使他不允许母亲受到伤害,哪怕是别人的母亲。他八岁时杀了一个人。而他又曾对小菲利浦说:“我只杀过两个人,一个伤害了我的妈妈,一个伤害了你。”可见,他八岁的时候杀死了伤害他母亲的人,杀死了他母亲的情人。这可以看作是变相的俄狄浦斯情结。
当他从俄狄浦斯情结挣脱了出来,他已经对父亲有了强烈的认同感。当男孩失去父亲时,在他的“自我”中通过父亲的代表物对男孩发挥着影响。一个理想的、顾家的父亲是布奇一直被压抑的潜意识。在他受到那张阿拉斯加的明信片时,这种潜意识被激化成了一种意识。他不断地说要去阿拉斯加,他想拥有一个父亲。他一直在路上,寻找缺失的父爱,同时在小菲利浦身上找自己的童年。
当他得知菲利浦如同自己一样时从小没有父亲的关怀,潜意识里对菲利浦产生了怜爱之情,无形中承担起了父亲的角色,尽自己一切所能保护和帮助菲利浦,就算菲利浦误伤了他,他也毫无怨言。最后,他用自己的生命帮小菲利浦塑造一个完美的母亲。这正说明了,他的潜意识在让他试图在小男孩身上他自己所没有体验过的快乐。
在生命的最后,布奇在小菲利浦的感唤下站在了善的一端,他的“超我”得以释放,融合在了整个社会善的大背景中。布奇的无意识已经得到了飞跃式的提升,他的“自我”应该生存得更好。所以,前面开场的理想画面可以看成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布奇的“自我”理想的生存状况。
但结局是一个偌大的反差,本该出现的结局却被残酷的现实抹煞了:在这同一片天空下,在这同一片草地上,在同一面白色精灵面具旁边,还是那个人,但他周身血迹斑斑,激荡在上空的是一个孩子的哭声。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这个悲剧,看成是一场心理的悲剧。
布奇的完美世界里,应该有完美的父亲,完美的母亲和无忧无虑的孩子。
⑦ 求一篇影评【沉默的羔羊2】
影评:
影片带有浓重的心理学色彩,对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形成都有细致的描写。影片对史达琳的性格强调了一点:她幼年时在养父母家看见屠宰牲口时的惨痛印象。她就是因为忍受不了牲口的哀鸣才偷偷离开了养父母的牧场的。对于弱小者的同情从此成了她潜意识里的情结和她进入联邦调查局舍命办案的动力。她冒着九死一生追捕系列杀人犯詹姆?伽姆就是不忍心人质的惨死。她只身闯进梅森的农庄也是不愿意莱克特博士受到私刑折磨。羔羊的痛苦一直是催促着她克尽其职的动力。
而汉尼拔的疯狂是由严重的心理障碍造成的,因为在儿童时代的一次非常惨痛的遭遇。
他的父亲是立陶宛的男爵,母亲出身于意大利子爵的家庭。1944年,二战的炮火摧毁了父亲的农庄,父母都在炮火里死去。他和小妹妹被一群说各种语言的溃兵抓去关了起来。那时是冬天,那群人没有食物,先是抓住了一只中了箭的小鹿,用斧头砍死吃掉,然后又到儿童们的住处来挑选,先看了看他,没有选中,却抓走了他两岁的妹妹米沙。米沙也像那小鹿一样被用斧头砍死了。
这次惨痛的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结成了一个伤疤,在潜意识里形成了顽固的心理情结,让他终身反复承受着它的折磨。他总梦想着米沙的复活,并对引起有关联想的东西做出离奇的反应。他研究霍金的理论,苦苦思索,想解决一系列计算问题,让时间倒转,摔碎的茶杯复原,米沙复活。他同情遭到虐待的女性,同情史达琳,一再给她写信,鼓励她;他同情玛戈,当年就曾从心理治疗的角度出发建议玛戈杀死梅森,后来又主动为她杀死梅森承担责任。他弹起拨弦古钢琴时往往坠入对往昔的回忆,于是无端凄惨地长嚎。
本片最叫人迷惑的情节是莱克特博士对史达琳的心理治疗。
史达琳因为闯入梅森的农庄救莱克特博士而受伤后,莱克特博士把她救了出来,对她进行了病理治疗,也进行了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的第一步是用很长的时间诱导史达琳漫谈自己,抒发心里的积郁(大约受到了催眠),其中包括了长期没有意识到的情绪。例如对她父亲之死的抱怨——父亲之死使妈妈和她经受了难堪的贫困和屈辱。但是这抱怨是她在清醒时不可能意识到,也不可能承认的,但是长期存在于潜意识里。
莱克特博士弄清了她心理症结所在:她对父亲的怀念。她有恋父情结,父亲在她心里是一个范型、楷模,这种感情使她无法接受布里格姆对她的追求,因为布里格姆跟她父亲一样是尽忠职守的,和布里格姆恋爱使她在潜意识里有乱伦的愧疚。
她从来忠于职守,因为潜意识里有父亲的关注。她已经获得了大学的心理学和犯罪学学位,却还来联邦调查局受训,以特工为职业,潜意识里的动力还是父亲:她要完成父亲的遗愿,保护善良,打击犯罪。在她受到冤屈之后,她潜意识里最大的痛苦是对不起父亲。潜意识里的东西不是在意识层面所能解决的。现在史达琳的情结解开了。她可以懂得克劳福德的话了,“他们把你当作擦完手就扔掉的破布,只不过为了救几个烟酒火器局的官僚”;她可以明白莱克特博士对她提出的启发问题了:“光辉的联邦事业是你的事业还是他们的事业?”
这样,史达琳的一个潜意识里的情结被解开了。她从感情上不再留恋她的岗位,放弃了她曾经发下的誓言,这就从心理上根本扭转了她的一种深沉的感情。
然后,莱克特博士对史达琳进行了第二次治疗。他设计了一次对克伦德勒的惩办,解决了史达琳的另一个情结:对克伦德勒长期积蓄的仇恨。她霍然痊愈了,成了另外一个史达琳,一个需要爱情的妇女。她变了。
本片的描写视角独特,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探索人的精神世界、性格的形成和变化,从潜意识和意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复杂表现窥探角色的行为,有不少值得我们咀嚼和借鉴的东西。但是似乎也把精神分析和精神治疗神秘化了,不少的地方带了超自然的、甚至是荒诞的色彩。
⑧ 求电影《穆赫兰道》的影评及解析,要详细,要犀利,特别是对于人物身份的解析
看完《穆赫兰道》,倒吸一口凉气!并不是因为自己没有做过类似的噩梦,而是没有想到有人能把梦魇如此真实地展现在大银幕上,经历他人的噩梦也许比自己经历噩梦更加可怕。我惊叹于大卫林奇能构思出这样一个噩梦来,如果他不是对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深有研究,那么他的智商至少在160以上,又或者这根本就是大卫林奇自己的噩梦?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我尝试着用弗洛伊德的释梦方法去分析这个看似荒诞的噩梦时,我发现能从这个噩梦中解出一些相当合理的因素来,一些离奇的梦境其实都是可解的!所以我几乎怀疑这个噩梦的虚构性! 下面,我斗胆尝试用弗氏的释梦方式去解析“穆赫兰道”这个噩梦。 首先,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几个于此有关的心理学概念及弗洛伊的有关梦的理论: 1. 弗氏认为:梦是愿望的满足。梦的解析公式是:梦=被压抑的欲望+伪装起来的满足。也就是说,一定的梦境总是用以表达做梦者一定的愿望的,不过这个愿望的满足可能是经过伪饰的,不是那么一目了然。 2. 仿同作用: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因某原因把自己代入另一个人的心理现象。这在“穆赫兰道”这个梦中出现多次。 下面,我先打乱影片的叙事顺序,来交代一下这个梦的背景,也就是这部影片中的现实部分。(我所描述的现实也许会与你所理解的相差甚远,不过请你耐心的听我说完,很多细节我会在后面逐步解释。)
现实
Diane在其姨父和曾是演员的姨母的抚养下在加拿大的安大略长大,大概是在其姨母的影响下,她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演员,并在好莱坞出人头地。她在一次jitterbug舞蹈比赛中夺魁,崭露头角,并从此进入演艺圈。她的姨父姨母去世后,她只身来到好莱坞,像很多其他来好莱坞寻梦的女孩子一样,她租了一间简陋的房子,参加试镜,等待着有朝一日被哪位导演选中,一举成名。 不久,一部叫《Silvia North Story》的电影征选女主角,Diane去参加了试镜,她落选了,但是一位叫Camilla的女子凭借她在试镜时近乎完美的表演征服了评委,得到了那个角色,并一举成名。Diane和Camilla相识并成了好朋友。Diane在Camilla的帮助下在Camilla的一些影片中出演小角色。在这段时间里,Camilla已成为电影公司的宠儿,而Diane与 Camilla成了同性恋伙伴。Camilla为了掩人耳目,常常戴着金色假发来Diane家与Diane幽会。虽然Camilla似乎对她们的关系不以为意,但是Diane却将Camilla视为自己的爱人。后来有一部大制作电影征选女主角。在片场,导演Adam与Camilla一见钟情,Camilla顺理成章的成为女主角,也成了Adam的女友。Diane也还是在片中扮演一个小角色。但是深爱着Camilla的Diane无法接受Camilla与Adam的亲密关系。因看见Camilla与Adam在片场打情骂俏,Diane在家里与Camilla大吵了一架。 失魂落魄的Diane在家里边哭边自慰。电话铃响了,是Camilla打来的。Camilla派车接Diane到穆赫兰道。车突然在穆赫兰道上停了,Diane有点儿害怕,他问司机:“你在干吗?我们不该在这停呀?”司机回头说:“给你一个惊喜。”Camilla出现在车旁,她带Diane穿过一条山路来到一座豪宅。原来这是Adam的家,正在开party,很多电影公司和剧组的人都在。Diane与Adam的母亲Coco寒暄了几句后,进入party。在party上,Diane继续忍受着Camilla与Adam的打情骂俏。这时,一个女演员走过来与Camilla说了几句悄悄话,并当着Diane的面接吻。Diane感到绝望,她想,自己连Camilla的同性恋女友的地位也许也已经被人取代了。直到Adam说道“我和Camilla就要(结婚)了”的时候,Diane终于无法忍受了。 由忌生恨,Diane走上了绝路。她在一家咖啡厅请了一个杀手,让他杀掉Camilla。杀手给她一把蓝色的钥匙,让她到时候从咖啡厅后面的一个乞丐处拿能证明Camilla已死的东西。Diane来到乞丐处,乞丐扔给她一个蓝色的盒子,似乎能用那把蓝色的钥匙打开,里边是Camilla的残骸?!Diane开始崩溃了,她仿佛看到自己的姨父姨母从盒子边上跑出来(幻觉)。她吓得跑回到家里,气喘吁吁的上床,作了一个噩梦(这个噩梦就是影片前34所详尽描述的噩梦)。醒来后,Diane凝视着茶几上那把蓝色钥匙。想起自己的所作所为,她彻底崩溃了,她又看见姨父姨母凶神恶煞般的追赶自己。她逃到床边,掏出手枪,饮弹自尽。 以上便是故事的现实部分,也是造梦者Diane做这个梦的背景。而这个梦是相当复杂的,很多梦中人物的名字、身份以及所经历的事与现实是不同的,甚至是重叠和互换的。因此我在解释这个梦之前,先把梦中和现实中人物关联及主要背景交代一下。你也可以在看完我对梦境的解释后,回过头来看一看这张人物关联表。
人物关联表——
人物: Diane 现实中:如前所述的本片女主角 梦境中:Betty(Diane的化身,是理想中的完美的Diane,但有时又是Camilla的化身) Camilla 现实中:如前所述的Camilla 梦境中:Rita Diane的姨父母 现实中:Diane的姨父母(已去世) 梦境中:Betty在飞机上遇到的陌生人。而梦中Betty的姨母(留给她房子的那个人)是Diane理想化的姨母。 Adam 现实中:导演 梦境中:导演 Coco 现实中:Adam的母亲 梦境中:Betty的房东 Adam的老婆和她的情夫 现实中:Adam的老婆和她的情夫 梦境中:Adam的老婆和她的情夫(他们的形象应该是虚构的。) Party上与Camilla接吻的金发女子 现实中:可能是剧组中的女演员之一 梦境中:梦中的名字叫Camilla!是那个电影公司强迫Adam选的女演员 吐咖啡的男子 现实中:在party上露过一面,可能是剧组成员之一 梦境中:电影公司幕后势力成员,曾威胁Adam选他们推荐的那个Camilla为女主角 白胡子老头 现实中:寂静剧场的表演者之一 梦境中:Adam落难时所住旅馆的老板 牛仔 现实中:曾在party上出现,可能是个演员(还有其他身份?) 梦境中:电影公司幕后势力的boss,曾威胁Adam,微笑着把Diane唤醒 咖啡厅女侍者(她在现实和梦境中仅仅是名字不同,但身份相同。) 现实中:名字:Betty(这是梦中Diane名字的来源) 梦境中:名字:Diane(梦里侍者的名字成了Rita追查自己身份的线索) “路人甲” 现实中:Diane在咖啡厅与杀手交易时与他有过一面之缘 梦境中:他因梦见那个乞丐而在咖啡厅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乞丐 现实中:代替杀手将蓝色盒子交给Diane的人 梦境中:墙后的魔鬼(将"路人甲"吓死)
⑨ 七宗罪影评
经验丰富的老探员萨默塞特再过七天就要退休了,年轻的警察米尔斯是他最后一个搭档。凶案发生了,罪犯在现场分别留下了“贪婪”、“饕餮”等字样,这正是《圣经》中所讲的“七宗罪”。一切罪行都出自一个名叫多伊的男子之手,他将米尔斯诱至荒野,但米尔斯没想到在邮包中竟找到了自己爱妻的头颅,狂怒的他开枪射杀了多伊,并最终完成了“七重罪”凶杀。 “饕餮”、“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和“暴怒”这七项原罪贯穿了整个影片,但担任审判者的却是个为了不留下指纹连自己手指指纹都磨掉的变态杀人犯。开场镜头就是寒意凛冽的雨天,而此后那些触目惊心的犯罪现场更是让人感到一种虚无的恐惧。 这部出色的惊险悬疑影片对犯罪心理学也作了详尽的描述,而罪犯通过圣经的道德审判来杀人,更具社会意义。一个警察最后却成为凶手计划的执行者,这是对社会和人生的讽刺,是对茫茫之中天主那七大信条的不可抗拒,还是象征了这多罪该罚的人世间的混乱的生活秩序?正象影片结束时斯班瑟说的那句话“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 在电影里,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观众:它是宿命的罪与罚。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剧是必定要属于人间的,“上帝”作为“授意者”和“观望者”,参与了整个事件。冷血杀手作为传道者莅临人间,最终以身殉道。从某种角度看,悲剧中没有正邪的区分,作为渺小的人类,只能接受宿命的审判。 然而《七宗罪》恰好利用观众对玄学的神秘感和不理解,剑出偏锋的讲一个连环谋杀的故事。 “Seven”在宗教上是个神秘的数字,这一点在旧约中有最充分的表现。上帝用七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启示录》第十二章第三节写道:“有一条大红龙,七头,也戴着冠冕…… 《七宗罪》向人们呈现了一个变态的宗教杀手。芬奇无意用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和大量的追逐场景来达到使人恐怖的效果。他并非对杀戮场面进行简单的电影图解,而意在揭示这种杀戮后后面的东西。这部电影塑了与以往电影中截然不同的一类杀手。《七宗罪》中的杀手杀人并非是因为嗜血,而是有着强大的理论信条加上妄念来实施他自以为的通过"审判"和布道来拯救的目的。这才是最可怕的。这个杀手也许平时连一只鸡也不杀,但是他找到了依据来实施对人的毛骨悚然的谋杀。这种恐怖并非是亲眼看到某种可怕场面时感官的自然反应,而是心理上的恐怖。这使得《七宗罪》这部看起来像是侦探片或类型化恐怖片的电影脱离了这些窠臼,而与美国社会现实生活建立起了心理上的联系。 一个不正常的社会是产生这样的杀手的根源。现实生活中美国持续不断发生的连环变态杀手事件也在电影中不断有所反映和体现。然而,现实中以完全相同的手段进行残害的杀手虽然还没有发现,但却有很多在精神气质和思想观念上和他十分接近的人,让我们想想世界各地近年来出现的邪教组织和连环杀手:太阳圣殿教、奥姆真理教、吉姆·琼斯、邮包连环杀手大卫·卡钦斯基……最终都是以悲剧收场。 《七宗罪》使人们接触的是最黑暗的人性的一面,尽管它是虚构的,可是它的气息已经进入了现实的思绪和情感之中。正像片中老侦探说:“如果我们抓住了John Doe (杀手),而他本人就是魔鬼和撒旦的话,那也许是我们所期望的。但他不是魔鬼,他只是一个人……”有什么能比一个人做魔鬼的行径更为恐怖的吗?但更为恐怖的是,杀手的动机是以宗教为名义的。在杀手的彻底疯狂里似乎还有某种理智,这是最恐怖的事情。这部电影并非是关于杀戮,并非是关于一个人如何干出魔鬼般的行径的,而是关于那种杀戮的动机,以及这个动机的由来和它后面的东西。 剧情阴暗、主题悲观、手法低调的警匪片,却因为剧本结构的新奇、演员表现的优异以及导演别具一格的叙事风格而变成了一部叫好叫座之作。故事背景是一个整天下雨的不知名城市,摩根·弗里曼饰演一名即将退休的老刑警,而布拉德·皮特则是怀抱理想热情来这里上任的新人。他们碰到了一连串离奇的凶杀案,凶手故意在现场留下人类的七个罪诫“暴食、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和愤怒”,跟警方大玩心理战。一冷一热的警探组合终于逼到凶手投案自首,却无法改变既定的悲剧命运。导演戴维·芬彻在银幕上呈现出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社会黑暗面,由凯文·史派西饰演的凶手在终场前发表了一段自辩之词,更具高度的反社会煽动力。 让观众希望他活着的人在结局死掉,这永远是让你的电影被人们记住的有效手段之一。于是,年轻警察米尔斯的妻子翠西死了。事实上导演并没有让我们看到翠西被凶手割下来的头,可是我们都明白,处于极度悲愤下的米尔斯开枪打死了凶手——这是一个智慧、坚忍、疯狂的罪犯。于是,罪犯完成了他的罪恶的艺术品。最后两种原罪——罪犯死于嫉妒,而米尔斯因为愤怒杀了罪犯,也背上了原罪,等待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