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苏丹影评

苏丹影评

发布时间: 2021-03-08 00:47:03

⑴ 《德古拉元年》有什么观后感

15世纪中叶,作风彪悍残忍的穿刺王弗拉德(卢克·伊万斯 Luke Evans 饰)在土耳其回苏丹的扶持下回到故乡特答兰西瓦尼亚,建立起一个和平祥和的国家。然而此时此刻他仍受制于土耳其苏丹王穆罕默德(多米尼克·库珀 Dominic Cooper 饰),苏丹要求弗拉德献上一千个男孩充军,包括他儿子在内的孩子们都将成为嗜血统治者的牺牲品。不愿孩子重走自己当年血腥之路的弗拉德奋起反抗,屠杀使者。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他闯入神秘而恐怖的断牙山,期望借助传说中的怪物之手击退土耳其的入侵者。他为了国家不惜抛弃良知和灵魂,由此注定了千古悲剧的开始。吸血鬼德古拉的传说由此上演……

⑵ 求电影《更好的世界》的观后感

结合看片后的感觉体会,《更好的世界》译名让我更加喜欢,不管是不是在取悦评审团,比《复仇》隐含了更沉重的隽蔚深意,也更符合全剧的基调。否定了绝对的美好,在弱肉强食的人间,我们只能求“更”美好的世界。是正视了人性恶劣尘霉部分,还保有了打不死英雄的“希望”情怀。至少值得听者思考。当然,按米兰昆德拉的话来说,那也没用。“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那不如直接动手好了,反正会思,也思不出所以然。

总之,按图索骥,电影指路。明争、暗斗,无论置身哪一种交际模式,要分类天上、人间来。文明对话是千年松下圣老儿借茶话会、设棋阵解决纷争的素质体现,我们毛头凡人就免了吧,还未脱离倒挂树枝舞刀弄棒的生物趣味,在这儿也别提被装饰神话了的一对一华山论剑;生命与尊严捆绑一起的骑士精神。直击现实的要害,文明自居的人类,就迷恋野蛮的争斗,不是么!不信奉拳头精神,天诛地灭,你不打我,我就打你。

简述了看片的直观感受,现回到电影故事的情境里,告诉你我在胡言乱语什么。毫无疑问,它跟暴力有关,一面牵扯着非洲野蛮贫瘠世界,战争铁蹄下的民不聊生;一面钳住了所谓欧洲文明发达社会,惩罚与宽恕恶战的温床。并通过主场设置于北欧丹麦一处风景秀丽的小镇,对比副场非洲某难民营内血腥并救死扶伤的疮痍,开拓三条脉络,国际化的视野、治理小家的广角及显微镜下儿童的成长教育,多角度,多面线,构建了一部冷酷逼真的现实盲区。

就影片的选题组材,其深得今年奥斯卡外语片奖的垂爱,并借此讨得外语片彩头无需赘述,奖开过也只能马后炮。而依我寡闻,也是要肯定它的出色。细细品味,它醒目不容遗忘的特质自有玩味沉淀的魅力。是一部相当有水准的故事片,不仅在沉稳凝练的人性刻画上,还在镜头的视觉感受中。而其中对一种压抑的“无力感”描摹,在我观其类似影片的经历中,它是更加老练,跃然生活的精工。

先说一页页精致、开阔、工整的画卷,广告效应不言而喻,那豆黄的麦田,湛蓝的大海,暗绿的树丛,白色的尘烟,橙黄的沙漠,碧蓝的天,灿烂的骄阳,黑点人形海燕,白格子窗海滩阳光房,父子三人逆光中的油画剪影等等,或是当地天然去雕饰的骄傲风光,那就更有显山露水的资质了。而镜头的景深控制,光效控制,色彩冷暖对比,却也都在有心非刻意的调度中,呈现出单纯柔和的文明气息,把锋利无情的暴力内核包裹进了它粉饰的“美好”外衣里。

说反战类题材卷土重来,还不如说它年年都在,只等春风吹又生。《更好的世界》反战在哲学的思辨上,不只是口号,连形式一起。医生职业道德在人心善恶伦理标尺上选择凌驾或妥协的争斗,儒者惯常行为模式中提倡非暴力的可行性意义,消减仇恨可否单方面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实践与反证,恶劣精神的生存环境(无所谓贫穷富裕)对人性的麻痹与侵蚀等。全片若直击观者的感官了,最大的杀伤力便是在这些心理矛盾冲突的绝对主角上。

类似状况,现实中又屡见不鲜,说电影是生活的镜子,何尝不是。那张著名的照片《饥饿的苏丹》与之后的疯狂讨论,及凯文.卡特最终自杀的结局。体现在医生安东面对负伤的武装首领恶魔,在他道德高地开战的救与不救的较量上。而那是人性,他不惧死亡,只有选择的不同立场。当时,我还绝决地倾向情感的天平,谨记南郭先生的教训,现在想来,剧中又有着各种复杂的现实因素。所以说要批判都是迷茫的,要辨明是非也力不从心。再说校园暴力,这已无国界。前段时间读环球报就有机构调查显示中美日韩,韩国青少年幸福感指数最低,其中亦涉及了家庭环境、课业压力、校园暴力等诸多方面,而这不应该是单纯关注“垫底者”的问题,全球各国的差距不是重点,消除疾患并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社会才是核心。三天前老派给我看正在Youtube上流行的少年欺凌同学反被狠摔的视频,又是热烈的回应,可见现实的面目一定比在电影中看到的不可预料。这部电影能深刻关注到这一点,暴力升级战争,以小映大,并试图剥离内部连带关系,是做过功课的。

而回到具体演绎剧情的过程中,还有异常讨喜的特征,在苏珊娜.比尔选择符合角色的个性化演员上。至少有三个角色棱角分明立体感凸显。最喜欢内心受伤,坚定以暴制暴的小朋友克里斯蒂安,小演员自带的那种冷峻坚毅的美少年气质赏心悦目,这个小男孩的角色定位也够逢迎讨巧,行动果敢,只言片语,还让他内心充满了无尽的忧伤,我会轻易被他吸引。站在高楼的天台,我恐高连画面都不敢看,但小朋友的样子深入心底。当然他的精彩戏份都设置在前,为反转的结局服务,与另一男孩儿相对而行。那个戴着牙套的阳光少年,则在接近尾声时,完全爆发了他的热能量,与克里斯蒂安呼应。突然点滴串联在一起,发现伊莱克斯就像他的父亲一样,拥有坚不可摧的爱的力量,感染着看片的我。

显然,相比较两个孩子极端英勇或懦弱的自然性情,大人的角色则完全界定在了矛盾的冲突中,因为成熟,自身担任社会各种角色的增加,思考的范围不断扩充,就越发举步维艰。让所有人重新认识自己,是这部剧送给成年人的礼物。在医生安东的精神上解剖得最彻底,他推倒狰狞嚎叫的杀人恶魔,是不是推倒了他心中“慈悲为怀”的华表,就是见仁见智了。对于把拳头挥向安东的修车恶棍,除了车毁,一直抱着瑞典人滚出丹麦的愤怒,未再追踪,依旧延续了没有答案的提问方式。父亲提倡非暴力精神无可厚非,然孩子伸张正义的举动亦情有可原,站在哪一方,都存在残疾的虚弱感,这便是无解的现实。

那也是电影最后一个耀眼的点亮。对人类自己特别无力,随后彷徨无措,又寄予希望。看伊莱克斯受欺负,会无力;看安东实验非暴力抵抗,会无力;看受伤的克里斯蒂安无法原谅父亲,会无力;看整个社会法制再健全,依然惩治不干净恶人、犯人,会无力。虽然,培植愤怒与暴力的土壤,其本身就是光鲜亮丽的生活!如果夫妻和睦,家庭温暖幸福,学校把爱的种子真正播种在了孩子心田,社会没有贫富差距,没有种族歧视,生存没有压力……

我是被口号喊大的。所以在结尾不得不继续喊口号。对待恶人,我绕着走,那是不屑,不是怯懦!我又记得毛主席教导我们,“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但我还想说,相信法制社会,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至于战争,没什么可说的。还有不能同意我的,其实我很同意你,我不过是隐藏了热血,掩盖了心底灰色的情绪。

⑶ 《国旗阿妈》观后感

那是一双102岁老阿妈的手,在偏僻的边境上,四十八年来,用竹竿穿起一面国旗,风雨无阻,天天升国旗从不中断。问她为什么会这样坚持,老阿妈说得最多的那句话是不是能解开这其中的原由呢?“感谢党,感谢解放军!没有党,我们农奴摆脱不了万恶的旧制度,没有解放军,我们过不上幸福的新生活。”
是啊,升国旗能不能说这就是老阿妈48年前曾经的梦想呢?是什么托起了她的这个梦呢?只要翻一翻老阿妈的人生经历,你就会明白这其中会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
在旧西藏老阿妈是一个农奴背夫。这里的人们主要靠交换土特产品和出卖苦力为生,山路的崎岖和险峻,常常使这些背夫倒毙中途,背夫的路,可谓是一路与死神相伴。老阿妈无力、也无法抗争自己的命运,只能过早地承受起背夫的吃苦受罪的生活重担。为了生活,她同大多数农奴一样,主要靠贩运货物生存,通过不断地倒腾,来换取食物。让老阿妈记忆中抹不去的是她曾亲眼目睹了亲人连同货物坠下山崖,消失在汹涌的波涛之中的令人触目惊心的场景:年幼的她和大她6岁的姑姑,头顶60多斤重的盐包,匍行在崎岖的山路上。也就是一瞬间,惨剧在老阿妈的面前发生了,姑姑没踩稳前面岩上一根木桩,一声尖叫后,就连同货物坠下了山崖,跌入沟底汹涌的河水中。
1960年,村里插上了红色的旗帜,解放军来了,她看到了解放军的军装、解放军为群众做好事、解放军开山修路。解放的过程,在老阿妈的心中逐渐明晰了起来,尤其那飘扬的红旗和五星红旗,如火一般地跃动,它给老阿妈留下了久远深刻的印象。
以后,老阿妈分得了土地、牲畜。她加入了互助组,之后又进入了生产队,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激励着她要用双手改变自己、改变生活,改变自己的内心。村里成立了人民公社,在人民公社里,老阿妈工作积极主动、大公无私,她被推选当了糌粑管理员,为大伙儿发放糌粑。不仅如此,老阿妈还带领大伙上山伐木、开荒、开展副业生产,成效突出,被大伙儿推选为邦村生产队副队长。后又随来自西藏全区的许多生产队队长,到日喀则、拉萨、林芝、山南等地参观学习。这是翻身解放后,老阿妈第一次、也是有生以来第二次走出她那小村庄。这次参观,在老阿妈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不论是毛纺厂,还是奶牛场,农果场,西藏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些五星红旗飘扬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老阿妈仅用了一句话就作了高度的概括:跟着毛主席共产党走,没错;五星红旗,是咱翻身农奴的旗帜!
是啊,以后的48年中,当老阿妈天天升起那面五星红旗,正是在实现着她曾经埋在心底里的远大梦想啊。梦想从哪儿来?从老阿妈的梦想实现中,我看到了,梦想,正是从老阿妈贫穷的生命中来,是从老阿妈把自己的生命的每一天植根于她的乡亲们中来,是从老阿妈感恩的至善之心中来,正是有了这些最基本的底色,老阿妈才可能使她48年的升旗行为延续到每一天及永远。
感恩是一种行为,是一种精神的高扬,是人物价值的核心,只有懂得感恩,我们才可能实现心中的梦想。让我们都拥有一份感恩的心吧,去从事那些我们生活中看似平凡其实并不平凡的事情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真切切地实现我们心中的梦想。
梦想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脚下。
西藏人民善良、勤劳、朴实,他们简单、纯洁。国旗阿妈啦曾在中央电视台被报道过,我为之感动,但当时的感动还只是停留在老妈妈能坚持的不简单上,没有从深层次去思考这问题。如今,我每每执教那些来自于青藏高原的孩子们,他们的纯朴、善良就会提练出我内心深处的一颗纯净的心,他们是我灵魂的天使,我爱他们。这篇《国旗阿妈啦》随想――感恩是梦想的基石”,又一次触动了我的灵魂,虽然孩子们只是在罗列老阿妈的一些事迹,但我从老阿妈成长的人生轨迹中看到了“感恩”,感恩是老阿妈一切行为的源头,感恩也是老阿妈追求人生梦想的基石,它简单就简单在只有务实,才能实现心中的梦想,这也是我在为学生重新框架他们的作品时所确立的修改视角,它可带给我们一个思考:生活中不浮躁,充满感恩,当是实现一切梦想的源头。感恩和梦想其实不能分割。

⑷ 只是说点什么.(秘岸)影评

秘岸这部片子,我最喜欢的部分无疑是莫文蔚漂亮的腿,羡慕呃。我承专认我落伍了,属没看过张一白其他的电影,所以对这部片子没有任何期待,我就是那么淡淡的看着,看着时光在重庆的烟雾中漂流。

很多事情是没有答案的,也不需要答案,一旦知道了答案就立刻索然无味,男孩小川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慢慢体味成长的滋味,知道最后他已经不再相信答案,他只是微笑着说:你就编呗!这就是成长-一个不断寻找答案的过程。

青青这个女孩在片子里是一个很小很小的配角,但是我现在想说说她,她大概是很多女孩的代表,我觉得她很真实,真的很真实,像小川这样老实斯文或者说闷骚的男孩不一定招女孩喜欢。如果说我年轻的时候对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这句话不以为然的话,我现在确实觉得女孩更容易喜欢坏点儿的男孩。实际上,片子里的苏丹就是在教小川怎么变得“坏”一点儿(其实这也是成长的一个过程),当小川对青青说出“你其实不好看”“你真贱”的时候,青青并没有生气,只是轻轻的拥抱他说“你什么也不懂”,这就是真实的女孩。

⑸ 《与全世界做生意》观后感2500-3000字

让生意重回“古老”本质

金融危机爆发前,30多岁的柯纳辞掉了金融机构的高薪工作,卖掉了自己的公寓,怀揣5万英镑,抱着环球一趟挣5万英镑的目标,从北非开始,一直向南到南非,经印度、中亚,横穿中国南下,再到日本,之后飞越太平洋,穿过墨西哥和巴西,最后回家。他在苏丹参与骆驼交易、用赞比亚咖啡换南非红酒、把辣椒卖给印度人、到中亚当马贩子、丝绸之路押宝和田玉、巴西伐木头……有时亏得一塌糊涂,有时平手,当然也曾赚得盆满钵满。5个月后,他奇迹般地穿越金融风暴,大有盈利,还收获了一块用和田玉雕成的精美艺术品,同时更收获了不少宝贵的生意经与许多好玩故事。

这本书生动地讲解和重申了经典的买卖之道,它们源自古老的经验,历经千万年而不变。通过亲身实践和感受,作者再次证明了它们,也再次让生意重新回归了本质。这本书自然真实,让人信服,更毫无半点书生气。比如物以稀为贵,不管它是骆驼、葡萄酒,还是乌龙茶,只有把它们从有的地方换到没有和稀缺的地方,从价低地方换到价高的地方,实现商品在不同区域的合理配置,才能真正获利。要吸引人买,就需要树品牌,需要讲故事。无论是活生生的生产者,还是赋予道德层面的环保题材,都可以将冰冷的产品赋予亲情,如作者就凭着“每张地毯后面都有一个故事”的理念而旗开得胜。此外,不要孤注一掷,把自己逼到绝路,因此除了A计划外,还要有B计划。总之,书中记录了每场生意中每次杀价及互探底线的经历,让人不胜感叹。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多次通过对方的特殊需求(如帮助开拓新市场),来吸引对方降价,这无疑是一种未定的许诺,但显然比简单针对产品而讨价还价来得更有说服力。而当作者一厢情愿时,往往会输得很惨,比如茶叶生意。因此,在这个体系下,一切按照规则和交易技巧来运行,没有人会怜悯你,只有不断地讨价还价。当然,在买卖之外,作者也曾感受到温情、友情,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对其中一些人心存感恩。

交换的品种千奇百怪,但没有金融品,也没有所谓的衍生品。相反,作者认为,“银行之间随时都在互相贷款,并靠利息赚取利润。放贷的银行借钱给贷款的银行来赚钱,贷款的银行又把钱借给别人来赚钱”,这样蕴含了很大的风险,这也算是对次贷危机的一种本能、简单反省吧。

⑹ 求<寻找阿富汗少女>影评

17年前(上左),“阿富汗少女”古拉充满力量的眼神让世界为之着迷;17年后(上右),古拉的眼眸依然充满着抗争精神。

古拉和丈夫及孩子们在一起。

《国家地理》上那张被称为20世纪最经典照片的主人公的命运终于真相大白——她还活着,没有当过拉灯女儿的家庭教师,过着阿富汗普通女人苦哈哈的日子。

照片上这个神情幽怨目光透人心魄的阿富汗女孩是19年前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王牌记者史蒂夫·迈科卡利在巴基斯坦一家难民营里拍下的。从那以后,这张照片获得了多次国际摄影大奖,无数次地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杂志、海报的封面上,甚至被印在名贵的地毯上。

然而,这个阿富汗女孩叫什么?她知道自己的照片已经传遍全世界了吗?她后来的生活还好吗?当带着这些疑问的人们再次赶到迈科卡利拍照片的阿富汗难民营的时候,女孩已经不知所终。直到19年后的今天,当美国中情局的特工拿着这张阿富汗女孩的照片四处找人的时候,那个神秘的阿富汗女孩的命运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因为有消息说这个阿富汗女孩当上了世界头号恐怖分子拉灯女儿的家庭教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当年的摄影师迈科卡利觉得,他们有义务找到当年这个阿富汗女孩的下落。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真的找到了这个让全世界牵挂的阿富汗女孩!

《阿富汗女孩》成了20世纪最经典的摄影作品

1983年的一天,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记者史蒂夫·迈科卡利来到了白沙瓦郊外的一个阿富汗难民营里。迈科卡利绝对称得上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王牌记者。这位出生于美国费城,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系的高材生离开学校后就投身报界,当了两年的摄影记者后辞职到印度当自由摄影师。这段自由职业的生涯为他日后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为他赢得了第一个摄影荣耀:他潜入阿富汗拍下了无数苏军入侵的场景,这些照片使他一夜之间名扬全球,并且获得了当年的“罗伯特·卡帕最佳摄影金奖”——这是专门颁给特别有勇气特别出色的美国摄影记者的最高荣誉奖。从那以后,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迈科卡利的身影,哪里有贫穷,哪里就有他的作品。

所以,当迈科卡利走进白沙瓦阿富汗难民营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要拍什么了。当照片上的这个阿富汗女孩突然出现在迈科卡利面前的时候,他心中一亮:就她了!他只用不到五分钟时间就抓拍下这张日后获得诸多奖项,并且流传全世界的照片。这个阿富汗女孩子的眼神实在是太透人心魄了,以至于连身经百战,亲眼目睹过无数惊心动魄场面的迈科卡利都为之震惊。尽管当天的摄影采访时间安排得相当紧迫,但他还是非常耐心地通过打手势跟女孩的亲戚聊了好一会,了解了一些这个阿富汗女孩的身世:她原来住在阿富汗东部城市贾拉拉巴德城东郊区的一个叫阿卡玛的小村子,1979年她和家人离开了家乡,一路流浪到巴基斯坦,最后才在难民营里安下了家。作为一个正值花季的少女,她经历了与数百万阿富汗难民一样的苦难,无需任何的言语,人们就能从她那双似乎能穿透别人魂魄的眼睛里读懂她和她的祖国的遭遇。

匆忙中,加上没有翻译,迈科卡利没能问到这个女孩的名字。直到他回到华盛顿洗出这张照片的时候,马上就意识到这张照片是多么重要,他可能留下了一个永远的遗憾。当迈科卡利和许多新闻界同行,甚至普通人都想知道这位女孩的真实身份的时候,已经晚了,白沙瓦郊外的阿富汗难民营里已经没了那个女孩的身影,甚至连认识她的亲人也一个都不见了。

曾有传言“阿富汗女孩”当上了拉灯的家庭教师

美军向阿富汗开战之后,今年2月3日的英国《每日电讯》突然惊曝一条消息称,迈科卡利当年拍摄的这张照片的主人现在还活着,而且她曾经给美国的头号敌人本·拉灯当过家庭教师,为他的女儿讲授过英语。反恐怖战争爆发后,她担心美国人会搜捕她,所以就躲到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界的崇山峻岭里去了!

虽然这样的报道说得有鼻子有眼,但要予以证实难度却相当大。不过,这时候突然又冒出几个据说是这个女孩的亲戚接受了美国和英国媒体记者的采访,女孩的真实名字叫阿拉姆·比比,现在已经是三十多岁的人了。在反恐怖战争爆发后不久,她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匆匆忙忙地躲到深山里去了。

那么,阿拉姆为什么要躲着美国人呢?这几个自称“神秘阿富汗女孩子亲戚”的家伙倒说得绘声绘色的:1996年秋,阿拉姆·比比一家有了新的邻居。在塔利班人员到达之前,圣战者司令邀请本·拉灯到托拉博拉。在此之前,拉灯因被苏丹驱逐,正四处寻找一个安全的避难所。这位出生于沙特阿拉伯的恐怖分子,与两位妻子及二十多个子女及一百多名追随者一起来到这里。据阿拉姆·比比的亲戚称,比比更喜欢与受到教育的阿拉伯妇女做朋友,并教给她们一些不是很正规的英语。在她的学生当中,就有拉灯女儿。据比比当时透露的一些情报,拉灯很有钱,对儿女的培养出手大方。可是根据穆斯林的传统,他只能找一位女性给他女儿辅导英语课。比比就这样幸运地被选中。她当时并不了解拉灯,答应做拉灯女儿的家庭教师,纯粹是出于糊口需要!

当两个人人关注的人物被反恐战争捏到一起时,其轰动效果可想而知。一时间,这张照片再度成为西方国家的关注焦点,很多记者又开始探寻她的下落,连美国中央情报局都参与了这次迷雾重重的寻人大行动,美国媒体更将她称为“南亚之谜”!

“阿富汗女孩”的命运真相大白

在众多的关注方中,最关心“神秘阿富汗女孩”命运的莫过于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和迈科卡利了,用迈科卡利的话说,早在去年美国对阿富汗开战前,那张照片就使我想到了她苦难的历程,也许她一直都在逃命,最终躲藏在几千公里之外的难民营里!《国家地理》杂志和迈科卡利早就行动了。与其他媒体记者爆炒新闻不同的是,以严谨严肃而获得全世界认同的《国家地理》杂志派迈科卡利和一个报道小组从去年起就开始查找“神秘阿富汗女孩”的下落。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1月,迈科卡利终于找到了这个阿富汗女孩,并且对她进行长时间的跟踪专访。就连英国媒体爆炒“神秘阿富汗女孩”当拉灯教师的时候,《国家地理》杂志和迈科卡利都没有出面说话,直到整个跟踪采访做完,《国家地理》杂志认为他们的采访绝对准确无误之后,才于3月1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他们已经找到了“神秘阿富汗女孩”!

《国家地理》杂志介绍说,“神秘阿富汗女孩”的真正大名是沙尔巴特·古尔,今年29岁或者30岁,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古尔自己也不能确定自己的准确年龄,现在是阿富汗东部偏僻山区一个面包师的妻子和3个女孩的母亲。迈科卡利告诉记者说:“尽管19年的风霜已经把当年的那个小女孩磨练成一个一脸沧桑的中年妇女,但我看到她的第一眼起就认出来了:她就是当年的那个女孩!因为不变的是她那能洞穿别人心魄的目光!这些年来,她一直过着艰辛的生活。”

迈科卡利说,在19年的艰辛岁月里,古尔夭折过一个孩子,她的双亲分别因战争和贫病过早离世了,更重要的是,在这19年间,她还是第一次知道自己的照片在全世界广为传播,并且能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对此,迈科卡利感慨地说:“这19年来,我每天都能接到来信,或者电子邮件,或者电话,总有人想给她捐钱,或者想收养她,还有许多男人来信是想找到她,然后梦想跟她结婚!”然而,这么多年来,尽管他努力过但却一直没能找到这个女孩的下落。今年1月,迈科卡利才得以重返当年女孩住的难民营,获得了许多线索之后仍无果而返,直到通过一名中间人最终才找到古尔。

古尔是一个十分保守的普什图族女性,这次是得到她丈夫的特别许可之后才撩开面纱让记者拍下现在的真容的。然后,《国家地理》杂志又通过美国联邦调查局最先进的脸部鉴定技术和各种其它技术进行认定,现在可以绝对证实,古尔就是那个阿富汗女孩!不过,迈科卡利和《国家地理》杂志应古尔夫君的要求,不能透露古尔一家现在住的地址,只透露说是在阿富汗贾拉拉巴德和巴基斯坦白沙瓦之间的山区里。迈科卡利拥有这照片的版权,现在正在跟古尔家人一起研究怎么让古尔家从她的照片中能得到一些实惠,双方正在磋商合作的办法。

《美国摄影》杂志总编戴维·斯科诺尔在评论阿富汗女孩眼神时说:“那感觉有点像是蒙娜丽莎。你无法一下子读懂她目光中的深意。她害怕吗?愤怒吗?绝望吗?还是对自己的美丽非常自信?每次你看这张照片的时候,你读出的意思绝对不一样。任何一张能永世流传的照片都应该是这样!”

这个感人的故事将在今年四月份的《国家地理》杂志上刊出,美国广播公司将在本周五晚9点播出有关这个故事的纪录片。美国国家地理协会也正在建立一个“阿富汗女孩基金会”,希望能募到钱用于阿富汗女孩的教育。

⑺ 电影《十字军东征》的影评

《天国王朝》:上帝保佑傻蛋人类

斯科特同学鼓捣的东东,向来是有看头的。翻翻这位大胡子先生的履历,你会发现他的N多作品中几乎找不出一部水准之下的影片,相反不少还是影史留名的经典之作。在好莱坞的中生代导演中,他是那种为数不多的可以作为“精品保证”的人物。所以,这次他出手《天国王朝》,俺的期待值立马高了好几个级别。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第二、三次十字军东征之间,此时欧洲佬已经占领“圣城”耶路撒冷近百年了。当时在耶路撒冷做王的鲍德温四世(Baldwin IV),也与伊斯兰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之一“撒拉丁大帝”(Saladin)达成了某种短暂的互不侵犯的协定。但是,他们都面临着来自各自阵营内部好战派的巨大压力。风云际会的耶路撒冷,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繁荣,实则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迫感。

所谓时势造英雄,历史的关键时刻,任何人都有机会名垂青史,包括铁匠。奥兰多布鲁姆(Orland Bloom)的铁匠形象,不能说失败。不能因为人家肌肉不太硬就说人家没打过铁,人家《魔戒3》里两位打铁的精灵师傅似乎比“开花”同学还瘦削呢,还不是锤得挺起劲?更何况,“开花”同学村子那么破小,平时估计也没什么活可以干,所谓用进废退,其肌肉不太成型,也是有道理的。看完了外表,偶们再来看内涵。有同学认为“铁匠”习惯砸压东西,所以多半个性学识方面也是榆木疙瘩不开窍,不可能像电影中描绘的那样英明神武、鸟生鱼汤:原来“开花”同学不仅会钻井、发展水利,从画面看似乎还精通几何(至少是平面几何)与演讲,整个一搁在古希腊就能成为阿基米德的人物。可是,谁说铁匠就不能自学成才呢?再说了,打铁本来就是一项高端艺术,需要精通阴阳生克之道,不识水理又怎能掌握火候?不学几何又怎能打出让牲口们用得放心、用得舒心的三寸蹄铁呢?所以,铁匠需要体魄与学识兼备,实乃男人中的男人,要不《风月奇谭》中也不会把铁匠列为让红杏们出墙的头号诱因不是?可见,数风流人物,还看铁匠。影片以一个铁匠的成长历程来揭开那段纷争历史的面纱,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同时,以这样一位似乎很难成为英雄的角色为叙事中心,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有助于淡化宗教冲突题材的敏感性,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角色性格的成长上,而影片自身得以保持不偏不倚的中立状态。的确,从表现手法和表现内容来说,影片对于十字军和伊斯兰民族的描写,是没有偏向的。每一方的行为都有其动机可以追寻,而非编导臆造的;关键是那些动机本身,也是可以从理性的角度来理解的。即使是其中比较傻蛋一些的角色——如赛贝拉公主(Sibylla)的武夫老公——的行为也是可以解释的。因为历史上的十字军本来就是一帮乌合之众,其中有几个愚蠢好战的家伙,也是不奇怪的。表现这个一介武夫的短见无谋,并不算就是贬低十字军一方,这不电影中还有很多有崇高理想的同志吗?例如“开花”同学的老爸格德弗雷(Godfrey)和鲍德温四世的首席参谋泰伯瑞斯(Tiberias)。而对伊斯兰一方,更是小心翼翼,撒拉丁大帝虽然出场不多,但极有魅力,不仅果敢智勇,身材也很是傲人,一袭青袍,配合极为修长的体形,很让人误以为黄药师西渡做了突厥人的老大。

但问题是:仅仅通过表现尺度的“平衡”,就真的能让十字军东征更有意义吗?有些历史是不该回避的,回避了就会失去真相原本所具有的震撼性与深邃性。耶路撒冷之争,从来就与宗教争端脱不了关系,不论电影正视与否。影片名为“天国王朝”,可有多少十字军战士是冲着这一理想去的?十字军的组成人员中,主要是两大部分人:在老家穷得混不下去的农民和贪图更多土地金钱的贵族们。就算是第一次东征的发起人罗马教皇“厄邦二世”(Urban II),也不过是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罢了。这当中当然不乏理想人士,抱着捍卫上帝、保护圣城的理想,可惜,在实际利益面前,他们的理想不是被歪曲就是被利用。以“开花”老爸格德弗雷为例,这位即使“蛋蛋”上插着利箭仍然坚持战斗了两天的伟大战士,他在挥剑的时候,是否意识到自己作为棋子的悲哀?世间真的有所谓“天国王朝”吗?问题实际上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天国王朝”,如果过分坚持自己的理念而排斥异己,那世界只会永远充满纷争,而绝对不会有所谓真的“天国王朝”。

以这点而论,俺对斯科特同学的真正意图充满了矛盾。在影片中,斯科特借霍斯皮塔(Hospitaler)之口,说出了“天国王朝”其实并非实际的国土或政体,而在于一个人的头脑与良心。有理智(头脑)才能明辨是非,有宽容(良心)才能和平共处,只有每个人的头脑都具备了这样的素质、心胸都具备了这样的情怀,才有可能实现所谓“天国王朝”。俺无比赞成这样一个概念,并为好莱坞终于有人能想到这样一点而兴奋不已。

可惜的是,斯科特用来鼓吹这样一个理念的过程,并不是很令人信服的。从整体构思来看,耶路撒冷之争当中的宗教原因,不仅不应该是个回避因素,对于表现主题而言,反而是个难得的切入口。表面上看来,耶路撒冷的悲哀,在于他同时是两个宗教的“圣地”,两方各为其主,当然要争。斯科特想回避这个敏感话题,所以尽量不谈他们为什么打。可是,他难道没有想到“一地两圣”在逻辑上并不必然导致矛盾么?关于耶路撒冷之争最悲哀的一点不在于“各为其主”,而在于“互不相容”。正如同这一个地球是N多人种的同一个家园一样,同一个城市为什么不能成为两种宗教共处的“圣地”呢?这种逻辑混乱和心胸狭窄的偏执,恐怕正是阻碍“天国王朝”得以实现的根本原因。只有表现出宗教冲突中隐含的这种深层因素,才能让观众对所谓“天国王朝”有更深的思索。电影目前对宗教背景的淡化处理,在两边讨好的同时,也失去了这一更有效表现主题的渠道。当然,这一现象也反映了现实世界中诸多无奈对电影制作所造成的限制:明明是个好题材,却因为要照顾猪头们的狭隘情绪而不得不收敛锋芒。简而言之,斯科特挑了个在现实情况下不可能表现充分的题材,真不知是他的悲哀还是现实的悲哀。个人认为是整个猪头人类的悲哀。两大宗教的题旨无疑都是叫人向“善”的,却偏偏引发这么多“恶”,人类之无可救药,可见一斑,真是活该被Matrix当电池。

不谈伪崇高的话题了,还是来看看电影本身。斯科特主题发挥的充分性,除了表现思路与表现内容外,还得靠扎实的表演与一气呵成的剧情,否则就很难造成荡气回肠的效果。个人觉得《角斗士》比本片拍得好,好就好在有一个好演员和一个简单但却非常有效的故事。罗素克洛(Russell Crow)的表演能将角色气质强烈地注入银幕当中,让观众无法不与他共呼吸进而感受情感的共振;而《角斗士》相对简单的剧情,也得观众的情绪时刻保持高昂状态。反观《天国王朝》,不能说“开花”同学没有努力,甚至到影片最后俺还很为他的沧桑感而感到欣慰,并准备从明天开始留胡子以便扮熟男骗公主,但是,他的角色始终无法让我的心为之颤动。一部影片的主要角色无法做到让人信服,整部影片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然而,这似乎不是“开花”同学的错,错在这一角色本身的设置就不太令人满意。

诚然,影片是表现“白莲”(Balian)这个角色的成长历程的,他必须从开始的信仰动摇,到最后找到让自己真正信服的信念并为之奋斗,从而成为一个充实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以及……一个有新老婆的人。如果说他答应去耶路撒冷的最直接原因,是替妻子也替自己赎罪的话,这一动机最后的去向却没交代清楚。“白莲”怎么从一个一心想赎罪的人变为一个努力想“为王为民”的骑士,似乎还欠缺必要的心路连接。影片给人的感觉,彷佛是阿莲一觉醒来,说“我要为王为民”,于是就成正果了。还有他的浪漫经历,也让人不爽。俺不爽不是因为他对小娇娘爱娃(Eva Green)动手动脚,而是因为他“劈腿”的理由和时机都有些不对劲。拜托,老兄你那个时候还没解决为妻子赎罪的问题呢,何况你还显得一幅很爱妻子的样子,这么快就上床了,那个意志力也太弱了点吧,比俺还不如。爱娃MM本来俺也很看好的,虽然特写镜头揭示她的玉容还有至少108颗瑕疵,但俺还是不介意而死心塌地地爱着她,可她的角色实在是很无厘头啊。好的剧本设计,每位角色都有她充分的作用,都应当在推进主题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依个人之见,赛贝拉公主这一角色在情节发展上基本上没什么用处,还不如好好回到俺身边,俺又理智又宽容,是不会介意的。说归说,角色魅力的缺乏,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影片那无关痛痒的内容。宏观的历史背景已经使得那场战争毫无意义了,微观的角色塑造又不能挖掘出这一人物坚持到底的悲剧性,怎么让人对它荡气回肠?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斯科特在片中还是有些绝活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刚看到影片的预告片时,就觉得斯科特是不是小时候没吃饱饭啊,怎么对麦子这么有情结。《角斗士》里那抚过麦浪的镜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次斯科特还玩麦浪,不过换了色调,变成蓝色的了,撒拉丁妹妹的背影在蓝色的麦浪中,说不出的神秘,同时还似乎有种悲天悯人的基调,很有创意的镜头。这种创意还表现在影片的最后,当双方兵马在城墙缺口短兵相接的时候,镜头没有不遗余力地去表现混战的惨烈,而是缓缓上升,上升,直到下一个画面淡化成战争结束后的现场。这样的镜头处理,彷佛冥冥中有人在默视着这场战斗,似乎上天也在为这种无聊的流血而沉默痛心。如果影片通篇都能表现出这种震撼的悲悯气质,那就好得不得了了。可惜这都是局部精彩。至于表现攻城车与抛石车的镜头,俺已经吹捧过很多次了,不罗嗦了,绝对是前无来者。

表演方面,也还是有一两个人物让俺倾心的。双方的两位“王”都很有神采,特别是爱德华诺顿(Edward Norton)饰演的鲍德温四世,全靠眼神、声音与肢体语言来展现角色魅力,短短几个镜头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虚弱中透出的坚忍,平静中散发出的力量,都令人难以抗拒,让人不由得想起“金风细雨楼”的苏梦枕。尤其是在与撒拉丁对峙谈判以及随后的惩罚不轨部下的场景,非大魄力不能为也,实乃“神品”级的人物。戴维赛利斯(David Thewlis)所演的霍斯皮塔也很有内敛的光芒,乃“上上品”人物。至于尼亚姆内森(Liam Neeson)和杰瑞米艾恩斯(Jeremy Irons)二位,可能因为是角色设置的原因,个人认为神采并不是特别突出,只能说是及格的表现。

对比近这两年上映的几部所谓“古装史诗片”,《天国王朝》比《特洛伊》有深度,比《亚瑟王》有创意,比《亚里山大大帝》要流畅,应当说并不辱没了斯科特的才能。可惜对于题材表现深度和叙事节奏上的偏差,使影片不能真正调动观众的情绪;影片的出发点是好的,就连片尾的字幕也明白地指向了当前现实中的问题,但因为过于谨小慎微,也就很难达到让人心动的境界。反向套用片中的一句对话,似乎很能说明俺对本片的态度:

“《天国王朝》有什么值得看的?”
“Everything……..Nothing.”

注:本文仅针对剧场版;据说导演剪辑版要好很多。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