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梁祝越剧观后感

梁祝越剧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1-03-08 03:41:58

㈠ 动画片《梁祝》观后感600字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源于浙江宁波鄞县,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首。故事流传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故事的主角上虞士族小姐祝英台出身有钱人家,她反抗传统社会对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缚,争取与男孩子一样有读书受教育的机会。在去杭州尼山书院的路上遇到梁山伯。两人意气相投,结为异姓金兰。在书院三载, “日同桌,晚同床”,相互照应,情深义厚,继而相知相恋。可是,他们的爱情一路却走得那样辛苦。不但遭到马文才等士族的百般阻挠与逼迫,又有来自因爱生恨的曾是朋友的暗害,还要反抗传统观念门当户对的礼教。祝英台代表的是千百年来被保守民风所压抑的精神,具有不畏强权为自己争取权利的勇气,却又不失中国传统女子的温柔婉约,更难得的是拥有读书人的知书达礼。她一方面表达婚姻自主的想法,一方面又顾及伦理孝道。最终梁山伯因思成疾,未免于一死,棒打鸳鸯两分离!保守的年代,梁祝的真情,连天地都被他们感动!于是,在梁山伯的坟前,电闪雷鸣,坟墓分开两半,祝英台飞身与梁山伯相会,二人微笑地飞向他们梦想中的归宿,完成了他们生不能同裘,死要同穴的誓言。之后,坟墓合闭,象征着他们爱情的桃花也遍地开放,绿色装点了他们的墓穴。二人化成了彩蝶翩翩飞舞,嬉戏其间。从此,梁山伯与祝英台摆脱了一切阻挠,天上人间相爱到永远。

也许,在那样的年代,只有死,才是他们能相守的唯一出路。

一个美丽的神话,痛却也让人幸福的故事。有人称它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样是共赴黄泉却一下来了个天崩地裂,似乎把所有未曾释放的感情都留到了这里。再回头想一想现代人的爱情故事,我们早已没有了如此的艰辛与磨难,但是,我们也几乎见不到这样的惊天动地的真正的爱情了。人们人为地给自己套上了金钱、地位、身份的标准,搜寻着属于自己的爱情,家庭中,也常常被柴米油盐酱醋茶所包围而无暇顾及其他,人们只能从想象中找寻纯粹的爱情。也许,这就是现实与神话之间的区别吧。
但愿,我们每个人不管拥有怎样的爱情,是幸福也好,是痛苦也罢,但是至少要拥有一颗为爱而感动的心灵。幸福,就在其中。因为,平平淡淡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真谛。

㈡ 越剧《梁祝》听后感

有东方的<罗密欧和朱莉叶>美称,国人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梁祝>,被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改版编排,重新搬上舞台.我有幸观看,让人耳目一新,为之一震: 舞台设计美仑美奂, 唱腔演技精彩绝伦.让我平心静气,像台下众多观众一样,认真的看完了全剧,直到演员谢幕还不愿离去.

这次总算完整了解了《梁祝》的故事情节:祝家女子祝英台,青春妙龄,豆蔻年华,赴杭城(今杭州)万松书院求学三年,三年间,女扮男装,苦心其志。似乎月老有意安排,偏偏遇上了才貌俱佳的梁山伯,祝英台情有独钟,心中产生浓浓爱意,于是难掩爱慕之情,把自己比作家中的九妹,自说自画,为梁山伯设局“做媒”,梁山伯开始信以为真,后师母捅破“窗户纸”,梁山伯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三年的学友竟是女儿身,真正的九妹就是与他同窗读书,朝夕相伴的英台,可是此时祝英台已打道回家,梁山伯知晓恨晚,于是,追她而去,面见求婚,谁料,祝父早已将女儿许配于有钱有势的马家公子马文才,英台不从,于是一对有情人楼台一见,倾诉衷肠,梁山伯预见英台难逃父命,殉情而去,一场楼台相会竟成了诀别...... 失去梁兄,英台悲怨交织,痛不欲生,不能同生但愿同死,于是烈女忠贞,决然随粱兄而去,在另外一个世界他(她)们化为一对美丽的蝴蝶,结双成对,翩翩起舞,行影不离。

一部千古称诵的经典爱情故事,凄美哀惋!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㈢ 梁祝观后感

http://www.google.cn/search?hl=zh-CN&q=%E6%A2%81%E7%A5%9D++%E8%A7%82%E5%90%8E%E6%84%9F&btnG=Google+%E6%90%9C%E7%B4%A2&meta=&aq=-1&oq=

㈣ 越剧《梁祝》的鉴赏,帮帮忙,很急,谢了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因电影版的广泛传播而成为这一题材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名剧。
袁雪芬与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时间是1945年,1951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重排该剧,增尾“化蝶”,剧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执笔,黄沙导演,陈捷、薛岩音乐整理,幸熙、苏石风布景设计。范瑞娟饰梁山伯、傅全香饰祝英台、张桂凤饰祝公远、吕瑞英饰银心、魏小云饰四九、金艳芳饰师母。该剧于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演出一等奖、音乐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张桂凤获演员二等奖、吕瑞英获演员三等奖。1953年,该剧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由徐进、桑弧编剧,桑弧、黄沙导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川剧《柳荫记》也1952年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荣获剧本奖,陈书舫获演员一等奖,袁玉昆和刘成基获演员二等奖。
京剧关于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马彦祥根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和程砚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传最广。
《柳荫记》由王瑶卿设计唱腔,杜近芳、叶盛兰在1953年首演。全剧分10场,重要场次有“英台别家”、“柳荫结拜”、“书馆谈心”、“山伯送行”、“英台思兄”、“祝庄访友”、“祭坟化蝶”。此剧最大的特色在唱词方面,典雅华丽,优美隽永,许多语句打破京剧传统的七字、十字句,给人以清新脱俗的艺术美感,同时在唱腔设计上很是精致,无论是曲调的选择,还是板式的变换,即保持了传统韵味,又出新求变。被公认为是建国初期戏曲推陈出新的代表作。
1954年,京剧大师程砚秋参考其它剧种的相关剧目编演了一部不朽的程派名剧《英台抗婚》,此剧是程砚秋解放后编演的唯一一部大戏,也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作品。此剧剧情无变,包括“别家”、“结拜”、“书馆”、“相送”、“惊聘”、“拒婚”、“祭坟”、“化蝶”等场次,后来,因觉前部结构较散,便从“惊聘”开始了。这出戏的唱词和唱腔有很多突破性的创造。以唱词看:“望爹爹退婚礼随我愿,使我嫁梁君,你是我亲爱的老严亲”,“却为何你执意要把女儿我嫁与一个陌生生不识之人”……这样几乎等同于散文诗的句子竟然被大师“装”进唱腔,且严丝合缝,感人至深,不能不让人叹服大师的功力。李世济曾在建国10周年献礼演出时上演此剧。
芗剧传统剧目《山伯英台》由邵江海编剧,源出“锦歌”唱本。剧本保留了“锦歌”唱多白少、通俗易念的特色,几乎每一场都有大段独唱或对唱。其中“英台哭灵二十四拜”最为突出,一百多句唱词缠绵悱恻,曲牌使用了芗剧的所有哭调,一拜一调,连接紧密和谐,组成了类似曲牌联缀体的成套唱腔。在“安童买菜宴山伯”、“楼台宴请十二盘”等出中,从菜名、菜谱到俗例、俗语都来自闽南特有的民情风俗。“讨药”一出,山伯相思病重,英台剪青丝、割裤带寄赠,也属闽南风俗。全剧情节不同于其他剧种。如英台无父而有母张氏,马俊也同在杭城求学,无“十八相送’,而有游春见景暗喻。“英台祭墓”一出着重表现英台奔丧哭灵。幕表戏尚有“山伯英台游地狱见证前身”、“还魂生子征番”等情节,较有特色的是“山伯相思哭更”,尽情倾吐了梁山伯爱、恨、恋、怨的复杂心情。1978年岁陈德根根据邵江海本、台湾歌仔戏和越剧演出本综合整理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由漳州市芗剧团演出,在一个剧场曾连续上演三百场。1979年,钱天真、洪彩莲分别扮演祝英台、梁山伯,获得福建省优秀青年演员的称号。
另外,豫剧、评剧等几乎所有的大小剧种都有该剧的整本或折子戏传世。

㈤ 《梁祝》观后感怎么写求助……急

演出观后感:这只“蝴蝶”会飞得更高

一曲《梁祝》,曾牵动多少中外观众的浪漫情愫。昨晚,“梁祝”的悲情故事和不朽旋律,又化为斑斓彩蝶翻飞于芭蕾舞台之上,引来关注的目光。

芭蕾新作《梁祝》是在充分尊重民间故事和运用同名小提琴协奏曲主旋律的基础上,以现代的眼光进行大胆改编和创新,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视听享受。“共读”、“送别”、“抗婚”、“化蝶”的结构也是借鉴戏曲作品的经典四幕框架,但创新之笔处处可见。马文才在“共读”中以纨绔子弟出现,而第三幕中又成为与封建势力沆瀣一气、阻挠梁祝相恋的对立面,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更为直接。作曲家徐坚强把具有浓郁江南风格的越剧音乐作为基本旋律框架,把25分钟的一曲《梁祝》演绎成一部跌宕起伏的芭蕾交响作品,足见其功力。舞美和服装也是一个亮点,按春夏秋冬四季递变而设置的四幕场景,巧妙地配合了全剧基调由喜到悲的过程。主要演员所穿的经改良的中式芭蕾舞衣和“蝴蝶”的服装,也基本符合表情达意的要求。主要演员的舞蹈语汇力求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尤其是以不同色彩的蝴蝶群舞象征和衬托梁祝的爱情,也是值得肯定的尝试。

一些专家认为,芭蕾《梁祝》的艺术创新起点不低,但还是“初步”的,全剧各个艺术部类的调整和雕琢,还有很大的空间。如第一幕“英台之梦”与现实之间的“切换”,很多观众没有看明白,可否借助灯光和舞蹈次序变化交待得更清晰些?“十八相送”的戏似乎没有做足,“蝴蝶群舞”也有些喧宾夺主,梁祝“一步一回头”的缠绵情绪没有配以相应的舞段渲染;祝英台“撞坟”之后,似可发挥芭蕾剧浪漫想象的特点,让男女主人公以一段双人舞强化其悲剧色彩,这也许要比墓室轰然而开后马上切换成满台彩蝶纷飞更令人回味无穷。

尽管它并不算完美,但艺术家们历经数年磨砺,终于使它在原创芭蕾的舞台上“站立”起来了。相信日后再精修细改,这只“中国蝴蝶”会飞得更高

㈥ 300字梁祝听后感

我喜欢音乐,音乐可以让我的心情开朗。以往我听音乐只是在那欣赏那乐器发出来的旋律和节奏,根本就不知道原来音乐里面还有着情节和感人的故事,听了王一博老师的讲课后我才知道原来听一曲音乐里有这那么多的知识,上了几节课后我感觉自己现在听音乐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还记得那天老师让我们欣赏《梁祝》,以前就如老师所说的就会听那段高潮部分根本就没在意那里面的内涵和动人的爱情故事。
现在我终于听出了,原来小提琴代表着的祝英台和大提琴代表着的梁山伯互相应答着,像是在互诉情谊和离愁。这时能明显的感觉到悲剧即将上演。如海潮涌来的管弦乐正式拉开了悲剧的帷幕,那浑厚、低沉、恐怖的乐音仿佛是强大的封建势力在百般阻挠,逼迫一个弱小的女子放弃美好的追求,顺从父母的旨意。此时小提琴代表的祝英台宁死不屈,与黑暗势力抗争到底。两者的矛盾越来越激烈,直至乐曲的另一个小主题上演,矛盾才渐渐平息。乐曲缓缓奏出《楼台会》这一部分。大、小提琴像是在互诉心中的情谊,又像是在倾听彼此的哀叹。音乐给人以凄婉的感觉。忽然乐曲疾走,好像在告诉我们这些听众:梁山伯因为过度悲伤而在绝望中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或许是祝英台也沉入了无尽的绝望。或许是祝英台早知道有一个并不尽人意,但也算是完美的结局在前方等候,她顺从了父母的旨意。在迎娶过门途中,她停在梁山伯的陵前哭灵。我在小提琴幽婉的乐声中听见了祝英台悲凉、凄惨的哭泣声;看见了那陵墓周围深邃、荒诞的景象。突然一阵轰然巨响打断了我的思绪,整首乐曲推向了最高潮。瞬间像是烟云缭绕,两颗终于自由的心紧紧相连。
一曲终了,而我的思考却未停止。我回想着曲中呈现的一幕幕,心情更加沉重起来。

范文二:
很早就听说过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纯洁的爱情故事,昨天晚上,在网上欣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心里就有了更多的感受。
全曲选用梁祝故事中的三个主要情节:相爱、抗婚和化蝶,作为音乐的三个部分。表现出青年男女的忠贞爱情和对封建宗法礼教的控诉、反抗。
前奏响起,在轻柔的背景下传来了优美的引子音乐,好像一只竹笛在自由歌唱着风和日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秀丽景色,既浑厚又不太明亮的音色,使我深深的陶醉在如此清丽的前奏旋律中。仿佛看见了各种鸟栖息在树枝上,呼朋引伴地发出清脆的鸣叫声,湖水随着微 风荡漾起层层涟漪,我台在草桥亭畔双双结拜的场景,它以优美的小提琴声为中心,向人们诠释了一个纯洁爱情的真谛。尽管这个旋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熟悉,但却能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每一个音符仿佛都经过了夕阳的点染,闪烁着清逸的光芒。很快,主部通过连接部进入到副部主题,描述的是粱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年,同学同乐的欢乐的心情,把人们的心带入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意境中,仿佛也与粱山伯与祝英台共同分享着同窗之欢。但是,似乎凡事都有不测风云,总是这样甜尽苦来,梁祝长亭惜别的依恋情景突地撞进了我的脑海中。在四处林荫的小道上,两个年轻人的手却迟迟不肯松开。因为他们知道,这一松,就不知道何时才能重逢。在他们的心中,始终有个坚定的信念,他们的爱情不会中断,他们要为自己的爱情负责。强烈的颤音结束了这场离别,它以自身深沉浑厚的独特音色预示着不祥的征兆即将来临,各种震竟有些痴 了,心随着音乐的起伏而起伏着。前奏旋律过后是梁山伯与祝英音、三连音、四连音生动地诉说了祝英台在失去梁山伯后的惶恐不安与痛苦,旋律的抑扬顿挫像是暴风雨的来临之前大海上波涛汹涌的场面。音色随着猛烈的配音变得越来越厚重,使我的脑子一片混乱。终于,在一大串的铺垫后,祝英台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进行了抗婚,连续的重音充分表现了祝英台英勇的反抗精神,向往破除封建宗法礼教,获得现实主义的心声。从侧面反衬了恶势力的凶狠残暴。很快,一段凄美的音乐侵入我的耳朵,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梁祝楼台相会,互诉钟情的情景。紧接着,乐曲急转直下,以急板和散板的表现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向苍天控诉,并运用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中板,紧拉慢唱的手法,把乐曲推向了全曲中的最高潮,在奏完最后一段后,乐声齐鸣,祝英台纵身投坟。我不禁为祝英台悲惨的命运感到可惜。最后,序奏主题再现,冲刷着之前所有的黑暗,又带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让我看见祝英台和梁山伯的灵魂在天宇下花成蝴蝶,在苍穹中凄然地飞舞。这样的尾声把听众引到一个传说中去,体会一次美好的艺术享受。
这种美好也许就是真正的爱情吧,它不需要任何物品的点缀,也不要用任何海誓山盟来扩张,它只是一种清新甜逸的爱,散播在每个人的心灵中间……

范文三:
我爱音乐,如果说书籍是人类精神食粮,那么音乐就是耳朵的食粮。激动时,它使你感到温馨;焦躁时,它使你安详,苦闷时,它使你豁达、开朗;悲伤时,它使你振作。我愿在音乐中成长,脱去一切的伪装,卸下繁重的行囊,洗尽铅华,依偎在她博大而温暖的怀抱中。往日,音乐使我远离孤独,摆脱空虚。以往我听音乐只是在那欣赏那乐器发出来的旋律和节奏,根本就不知道原来音乐里面还有着情节和感人的故事,听了老师的讲课后我才知道原来听一曲音乐里有这那么多的知识,上了几节课后我感觉自己现在听音乐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就感觉自己好像也是学音乐的专业学生一样,在欣赏歌曲时有着和普通人不同的理念,比普通人高一层境界。就拿这学期老师给我们听的《梁祝》来说吧,以前就如老师所说的就会听那段高潮部分根本就没在意那里面的内涵和动人的爱情故事。而现在就不一样了。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说过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十分的喜欢他们的爱情,虽然经历了种种,生没能在一起,死后化蝶也完成了他们最后在一起心愿。 现在到了大学,有幸选择了《中国民间音乐欣赏》这门课,老师再一次为我们上了一课。
音乐刚出现,给我的感觉是风和日丽,一片宁静,充满了鸟语花香的味道,把我们带到了大自然当中去,也真的仿佛亲眼见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相遇的画面。音乐中让我最喜欢的部分还是同窗三载,同乐同玩,把我的心带入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意境中,仿佛也看见了他们一起玩的场景。以及在一大串的音乐铺垫后,祝英台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进行了抗婚,表现了祝英台英勇的反抗精神,向往破除封建宗法礼教,获得现实主义的心声,反衬了恶势力的凶狠残暴。紧接着一段凄美的音乐侵入我的耳朵,让我感受到了相爱而不能在一起的悲痛,梁山伯的死去,祝英台向苍天控诉,更是将音乐推向了又一个高潮。最后以富梦幻色彩的竖琴,再现了开始的音乐,化出蝶,优美的旋律好象诉说事情的圆满结局,又似乎向人们展示了一副美丽的画面,优美音调似在说乌云已过,晴天到来,一片大好风光下已无哀怨情怀。让我看到了两只蝴蝶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着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 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
乐曲的最终部份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彩虹万里百花开 花间彩蝶成双对 千年万代分不开 梁山伯与祝英台
次听这首曲子内心总会被某种东西所触动,《梁祝》——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被人们经久不衰地传唱着。
说到梁祝的美丽传说,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了那百花丛中翩然而舞的蝴蝶,悠然自得地上下翻飞,快乐逍遥。也许正是有了这样一个脱俗而完美的结局才让人们记住了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让人们在凄美的故事中对爱情仍然有所憧憬和希冀。是啊,那翩翩起舞的蝴蝶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祥和浪漫的至高境界,让多少人为之神往,徜徉在蝶舞双飞的美好意境之中。然而令我心动的却是化蝶的那一瞬间。试想在梁山伯的坟前,祝英台悲痛欲绝,哀恸感天动地,此时天昏地暗,风雨雷电交加,忽然一道电光处,坟墓裂开,祝英台毫不犹豫地投身入坟,令人敬仰。这时天彻底暗了下来,没有一丝光亮,人的心情也随之降到冰点,跟着绝望。就在这时,一道亮光划过,瞬间变得一片光明,眼睛被突如其来的光线炫了一下,再看这时,已然是另外一幅图景:百花丛中,一对蝴蝶翩翩起舞,追逐嬉戏,轻灵而飘逸,好不自在。心在那一瞬间,也跟着豁然开朗,明媚起来。化蝶前的黯然、绝望与化蝶后的祥和、唯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一反差给人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也营造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神氛围,而这种震撼和氛围来源于化蝶的那一瞬间,它将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在这一瞬间进行了转换,于是才有了那蝶舞双飞的祥和与超然。或许所有的美好都只有在绝望之后才显得更加珍贵,也只有在经历阵痛之后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完美。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通过民间传说的爱情故事结合戏剧构思,揭示反对封建压迫的民族主义思想内容,把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和欧洲传统的曲式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塑造矛盾冲突双方的形象,推演出对立、斗争终归统一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成功之处前奏响起,在轻柔的背景下传来了优美的引子音乐,好像一只竹笛在自由歌唱着风和日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秀丽景色,既浑厚又不太明亮的音色,使我深深的陶醉在如此清丽的前奏旋律中。仿佛看见了各种鸟栖息在树枝上,呼朋引伴地发出清脆的鸣叫声,湖水随着微风荡漾起层层涟漪,我台在草桥亭畔双双结拜的场景,它以优美的小提琴声为中心,向人们诠释了一个纯洁爱情的真谛。尽管这个旋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熟悉,但却能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每一个音符仿佛都经过了夕阳的点染,闪烁着清逸的光芒。很快,主部通过连接部进入到副部主题,描述的是粱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年,同学同乐的欢乐的心情,把人们的心带入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意境中,仿佛也与粱山伯与祝英台共同分享着同窗之欢。但是,似乎凡事都有不测风云,总是这样甜尽苦来,梁祝长亭惜别的依恋情景突地撞进了我的脑海中。手起,琴响,一段远古的爱情,漫过岁月,穿越时空,像风华绝代的女子,由远而进,姗姗飘来.默默地徘徊在窗前,让激动静于寂廖.不敢有太多的奢望,惟恐惊动了低诉情语的蝶儿,
蝶儿仿佛从西双版纳赶来,嬉戏在两弦上下,层层叠叠,密密麻麻.书声蝶语,从弦上缓缓流出,天上宫阙,一时不知今昔何年.一卷薄薄的爱情,翻来覆去地咀嚼,满口的苦涩,在唇齿之间游弋.一声沉雷,将恩怨聚散击得遍体鳞伤.曾经的誓言,被阵阵狂风吹落,落于生与死长眠的时空.一座孤纹静寂独立,拉开一道长长的思念!心碎,弦断,只有余音绕梁.人醉了,梦也醉了,醉了多少人的魂,一醉就是千年的美丽.多情的碟儿哪肯离去,依然守候在记忆里,编织着恒古的缠绵和凄美.是谁,在爱情的史册里留下了最经典的一页!

希望能帮到你,满意望采纳哦。

㈦ 求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后感

蝴蝶的传说-梁祝观后感
蝴蝶的传说-梁祝观后感

爱情,永恒的主题

(转)雪莱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且看这草长莺飞、万物都带着勃勃生机的春天,他们相遇了。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钟情;春天、年轻、带着憧憬和期待、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尤如<仲夏夜之梦>中那青涩而又忍不住好奇暗自窥望的眼睛,此情、此景,勾起人无限的遐想。

“巍巍兮高山,汤汤兮流水”,高山流水是中国人对知已的评价,也是爱情中的阳春白雪。高远的意境下,飘飘缈缈的几句吟颂,这样清风朗月般的少年,叫人如何不爱;英台算的上鬼灵精,放完纸鸢,又来捉弄山伯,却也忍不住以纸鸢比拟,暗自试探;可惜山伯太憨直,虽然发现了英台的耳环痕,却从未做过任何联想。

十八相送延续着前半部分明快轻松的基调。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送君千里终需别,此时一个已是情苗深植,而另一个却还蒙在鼓中,只为兄弟告别而感伤。

若非师母道破天机,山伯才恍然大悟,联想起过去的种种,欣喜无法抑制,激动之余,对着四九大叫:你知道吗?祝公子是个女的! 这时,我看到了一个直白、简单的梁山伯.

山道上,响起轻快而急促的脚步声,众学友拥趸着梁山伯,直奔山下而去。同样的山路,不一样的心情,曾手挽手送走的贤弟转眼间就成了将执手到老的红颜知已了,三年的相处,已经深切了解了彼此,而这三年,二人间也只隔着一碗清水的距离。那种幸福感、满满的、满满的填满了胸襟,多得要溢出来;这种幸福感染了所有的人,虽然大家都知道故事将要走向哪里,但还是抵抗不住幸福的来袭。这就是爱情永恒的魅力,即使千百年后千百次的回味也一样不觉得无味~

心心念念的九妹终于婷婷站在眼前,一声“贤妹”,忽然让我看到了陆游的影子,一样熟悉的蹙眉,一样的深情款款,听到心里轻轻地叹息了一声。再定睛,两人间已是咫尺天涯。而山伯不是陆游,他没有纠问、没有狂风暴雨般地宣泄,在面对事实后,他静静对他的心上人诉说了思念,然后藏起满心的失落,换回了信物(折扇),打算就此告别。英台也从少不经事的女孩子一夜间长大,默默地相送爱人离去。骤然二人看到了折扇上一样的题诗,心潮的大堤轰然决口。分易分,聚难聚,人生有太多的无奈,爱与难爱的千古一叹。

山伯最后的心曲在一片凄凉清冷中委委道来,若大的空间只一榻一人一扇,形影相吊。到了生命的尽头,他还忍不住为英台作为女子身不由已的命运而痛惜,为曾经的相识相知而感恩。至真至诚的梁山伯阿,用自己的一片坦荡无私的爱,诠释了爱情的真谛。也正因为此,英台对已经生死两隔的恋人宣告:生死永随梁山伯,才会成为爱情的咏叹,也为这段绝美的爱情故事画上了一个最让人心悸的句号。

而最后意境完美的化蝶也许可以看作大家情感上的安慰,今生于现实世界里在一起无望,终于,在另一个世界中,看到这对恋人永远相依相伴。

整出戏里,以越剧曲调为主出现的梁祝经典的音乐贯穿始终,每次恰倒好处的运用都起到推波助澜画龙点睛的效果,作为观众的我们随音乐心潮起伏情绪跌宕,沉醉于爱情的甜美与无奈之中.

全场无蝶,即使到最后化蝶一幕也没有彩蝶的出现,郭晓男导演用扇子来代替蝴蝶不免让我联想到2000年日本宝冢歌舞剧团来中国演绎的日本人心中的梁祝,也许是因为茅茅常会带团观摩他们的演出而受到了TAKARAZUKA一定的影响吧.其实就我个人而言还是有些许失落,毕竟中国人心目中那两个美丽的经典蝴蝶形象至少应该出现一次(我认为在花草从中出现两只小蝴蝶,然后再以人以扇代替比较好)

事前最担心“形式美”过了头;但是看完首场<梁祝>后却是忍不住赞叹连连,所有对这出戏的感觉都写在上面了,故事、人物、情境已经基本完美的地演绎了这个梁祝这个永恒的爱情主题。

PS:谢谢偶的好朋友也是最早的搭档^^和我一起看了这个完美的故事,身边一对漂亮的法国情侣和几个戏迷朋友在惊叹越剧全是女人演绎的神奇与唯美同时,应该对我们也有小小的误会,我们

㈧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赏析600字以上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非常有名的戏曲,根据流派的不同,唱词也略有不同,分析一下范派和傅派.
在戏曲的第一场,叙述了一位待字闺中的小姐祝英台,非常渴望女子也能和男子一样有着相同的身份和地位,为了争取,她想去读书,可是当时的封建社会是不允许的,代表封建势力的父亲不同意,因此她设计使得自己女扮男装能去读书,在读书的途中遇到了善解人意的梁山伯.并结伴去书院读书,由于志趣相投便结拜为兄弟,这里为他们产生爱情埋下了伏笔,因为爱情是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
第二场叙述了梁山伯对祝英台非常地好,祝英台十分眷恋他,并且自己也喜欢梁山伯,为了体现梁山伯的诚实的美德,也交代生活了三年,怎么能不知道祝英台是女子的疑惑,通过耳环痕的对答充分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也埋下了十八里相送的伏笔,因为父亲让回家的信到达了.
第三场则是祝英台知道梁山伯不清楚自己是女子,很苦恼,想表达爱意,却碍与情面无法表达,丫鬟银心献计,让师母出面叙说真情.为梁山伯下山去寻祝英台埋下了伏笔.
第四场则比较有名,就是十八里相送,虽然师母做媒,但祝英台要离去,还是很担心,放心不下,为了更多地能争取到双方的爱情,自己想吐露情思,所以一路上以物作比喻,可惜梁山伯性格木纳,未曾理解其中的含义.因为性格的原因这也导致了他后面死掉的悲剧色彩.
第五场逼婚.父亲代表了封建势力的家长制,自己许配了婚姻,让祝英台嫁给马文才,这本是门当户对,如果不是祝英台去读书遇见了梁山泊,恐怕也就答应了,但是自己的爱情不能破灭.因此极力地争取,可惜她是弱女子,怎么能对抗以父亲代表的整个社会,因此妥协了.
第六场下山,这出戏只是为回应了十八相送.本无多大意义,只是为了增加戏曲的可看性.
第七场.楼台会.通过这出戏.深刻地描写了梁山泊对爱情的坚贞不俞,只是他无法面对整个黑暗的社会,只能以死来抗争,运用吐血来揭示了对人的摧残,以及最后死亡的悲剧.而祝英台心意更加坚定,不再妥协,准备殉情的决心.
第八场梁山伯之死和哭坟,这个只是对剧情的延续,回去后梁山伯再收到祝英台的信后便死了.而祝英台也很快结婚,再迎娶途中,祭奠了梁山伯.哭诉了生不能同床,死定同穴的愿望.
第九场:化蝶,这是最后一幕,是点睛之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

㈨ 越剧梁祝的赏析评价(800字左右)

知道梁祝故事的人,听过梁祝音乐的人,都永远会为这种千古传咏的爱情故事所深深撼动,爱情就是这样,它是两情相悦两厢倾慕两性向往生死相随之最完美体现。而更让人永世不忘的就是那感人心魄的绝唱。梁祝的化身,就是那翩翩起舞紧密相随的蝴蝶,在云南民间传说中是指美凤蝶。从它诞生以来,就一直成为世人的爱情楷模和民族伟大情操的典范,它深刻蕴育着民族精神和忠贞理想,中国人民深深喜爱梁祝,世界人民也同样是喜爱梁祝!人民用不同的音乐形式来表达这种情愫,在其中赋予着高尚的精神寄托.....
乐曲一开始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上,由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华彩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接着双簧管以柔和的音色奏出抒情的主题。整个引子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下,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
接下来,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绎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少人听了这段旋律都为之陶醉。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谓煞费苦心。创作者之一的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剧团当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又喜爱。在创作《梁祝》时,故事流传在浙江一带,越剧是浙江的代表剧种,他决心从越剧音乐中取材。据平时的观察,许多越剧名演员,不论他们演出任何剧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时,台下都会博得热烈地掌声为之呼应。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梁祝》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调。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A弦开始,在明朗的高音区富于韵味地奏出了诗意的爱情主题。在音色浑厚的G弦上重复一次后,乐曲转入A微调,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中段)。后乐队全奏爱情主题,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及相互爱慕之情。
在独奏小提琴的自由华彩的连接乐段后,乐曲进入副部。这个由越剧过门变化来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变奏反复)。这个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旋律轻松活泼。独奏小提琴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在途中与梁山伯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这段音乐主题就是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情景。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抒情而徐缓现在已经是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祝”对答,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传说中二人在临别时,祝英台假意说家中有个妹妹愿嫁与梁山伯,约梁山伯去探望。而这部分最后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详的事情就要发生。突然,阴森可怕的大锣与定音鼓以及惊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我们带到这场悲剧的斗争中。音乐进入展开部,这段旋律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
原剧中祝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嫁与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音乐中铜管乐以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紧接着独奏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乐队以强烈的全奏,衬托着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题。它们在不同的调性上不断出现,最后达到一个斗争高潮——强烈的抗婚场面,而达到了矛盾冲突的高潮。
此刻音乐突然停顿下来,又转入慢板乐段──“楼台会”。传说中正在此时,梁山伯来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这时大提琴与小提琴开始“一问一答”。这段旋律缠绵悱恻,如泣如诉;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时分时合,把梁祝相互倾述爱慕之情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去音乐急转而下,转入“哭灵投坟”的段落,乐曲运用戏曲中的紧拉慢唱的手法,将祝英台悲切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至。传说中在梁山伯归家后不久病故,祝英台得知后悲痛万分,她已下定了决心选择了一条道路,她与父亲约定,穿素服上花轿,并绕道梁山伯的坟前祭奠,父亲同意。那天祝英台来到坟上向苍天哭诉后碰碑自尽。在这段旋律中,弦乐的快速的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独奏的散板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这里加了板鼓,变化运用了京剧倒板与越剧嚣板(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这里,小提琴汲取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和声、配器及整个处理上更多运用了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形象与悲伤的心情刻画得非常深刻。她时刻呼天嚎地,悲痛欲绝,时而低回婉转,泣不成声。当乐曲发展到改变节拍(由二拍子变为三拍子)时,英台以年轻的生命,向苍天作了最了最后的控诉。接着锣鼓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最后是再现部。乐曲出现了引子的音乐素材,而这已不是人世间的美景。长笛以美妙的华彩旋律,结合竖琴的级进滑奏,把人们带到了神仙的境界。再现了传说中“化蝶”的场景——当祝英台撞向石碑,墓穴突开,祝英台纵身投入后,从坟墓中飞出一双蝴蝶。我们又再次听到了那段熟悉的“爱情主题”。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先后加弱音器重新奏出了那使人难忘的爱情主题。然后,色彩性的钢片琴在高音区轻柔地演奏五声音阶的起伏的音型,并多次移调,仿佛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