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西厢记戏曲观后感

西厢记戏曲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1-03-08 08:22:26

❶ 求西厢记观后感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

说起《西厢记》,人们一般会想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殊不知,在王实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厢记》,这两部“西厢”一般被人们称为“王西厢”和“董西厢”。要说到王西厢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到董西厢。

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莺莺传》写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这篇小说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后,故事广泛流传,产生了不少歌咏其事的诗词。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莺莺传》为题材进行再创作,现在能看到的有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畦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这些诗词,对莺莺的命运给予了同情,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薄情行为进行了批评,但故事情节并没有新的发展。

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400年左右的时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这就是所谓的“董西厢”。董解元,金代诸宫调作家,名不详,“解元”是金元时代对读书人的敬称。他性格狂放不羁,蔑视礼教,具备比较深厚的文化修养,并对当时的民间文学形式如诸宫调非常熟悉,喜欢写诗作曲。其长篇巨制《西厢记诸官调》,是今存诸宫调中惟一的完整作品。 “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远远超过前人。它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董西厢随着情节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为复杂、细腻,性格也更为丰满。在文字的运用上,作者既善于写景,也善于写情,并善于以口语入曲,使作品更为生动和富于生活气息,艺术性较前有较大提高,为王西厢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董西厢”在艺术上尚嫌粗糙,对爱情的描写也尚欠纯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到了元代,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起来,这时,大戏剧家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

“王西厢”直接继承了“董西厢”,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魔,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使他成为封建社会中多情软弱的才子的代表。剧中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鬟红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来的剧作中一再出现,取得了远较莺莺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剧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其对矛盾冲突的设计也足以示范后人。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进剧情,刻画人物。这样一种对冲突的组织,对古代戏曲中是很值得称道的。

“王西厢”与“董西厢”的故事情节大略相同,但题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更鲜明,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作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其规模之宏伟、结构之严密、情节之曲折、点缀之富有情趣、刻画人物之生动细腻等,不仅前无古人,而且超过了元代的其他剧作家,正因为如此,元代贾仲明在《凌波仙》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❷ 评述《西厢记》

1.对人物之评述:
读完西厢记,总有一种时代感很接近的感觉.曲中崔莺莺,张珙,红娘等角色一点儿都不像古代人.这些人物的开放程度甚至比现代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传统中国社会的元代之所以出现如此开放的角色,应该是元代是外族统治,不太受旧礼教约束的结果吧!同时,这是因为中国在元代已进入传统礼教社会的中叶,年青的男女对封建婚姻制度的盲婚哑嫁已经唾弃,并对自由恋爱及婚姻响往不已吧!这份鼓动对身在现代自由社会的我都感到震奋!现今的社会当然比中古时代或近代更为开放和自由,但实际上现今社会并不是完全开放的!排斥姊弟恋,同性恋和「男主外,女主内」,「夫尊妻卑」等保守敏感性强的规条仍是社会的主流.现今社会亦不是完全自由的!婆媳翁婿纠纷,政治婚姻等封建产物亦是屡见不鲜!「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鲜明的主张下,这些开明的主人翁变得勇敢,进取.当中红娘更是一个代表性人物,红娘缔造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奴婢形像.奴婢不再是俯首称臣,任人鱼肉,身不由己,懦弱自卑的悲剧人物,红娘一身伶俐,直爽,泼辣,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少女形象完全推翻我心目中弱少无助,孤苦无依的奴婢形像!这种具开创性的人物形像确使人心悸!亦正因为这种划时代的人物风格,才能使西厢记历久而常新!
2.内容评述:
中国的元曲与欧洲的歌剧,非洲班图人的皮鼓舞以及波尼里西亚的巫舞祭不同,是糅合了中国和西域的文学作品,既是歌,更是一个从散文,传纪体过渡到小说的中转站.内容严谨详尽,远比欧洲的歌剧如《罗密欧与茱丽叶》,《戒指王》,《十二夜》,《歌剧魅影》来得精细.可知真正的元曲,可以长到数天才能演完,亦可以短至区区一个时辰就结束.元曲兼有细致工笔,亦有言简意深的特徵.而西厢记亦是如此!对於张生与崔莺莺的相知相惜相恋相爱并没有花太多笔墨,但又达到传神的效果.而在两人的感情以至其相恋艰难的情节以及对自由恋爱的诉求却用不少笔墨所述.这亦是元曲比上述三者更能吸引我的原因!音乐的引入,广义的「说唱」的引入,弥补了语言的局限性给戏剧造成的损失.《西厢记》中「说」与「唱」交叉出现,交相呼应,堪称「说唱」在戏剧中应用的典范:

[寄生草]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你道是河中开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
「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觑聪云]敢烦和尚对长老说知,有僧房借半间,早晚温习经史,胜如旅邸内冗杂,房金依例拜纳,小生明日自来也.
[赚煞]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著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近庭轩,花柳争妍,日午当庭塔影圆.春光在眼前,争奈玉人不见,将一座梵王宫疑是武陵源.[并下]
这是第一本第一折结尾处的场景.见到崔莺莺第一面后便魂不守舍的张君瑞当即作出了放弃赴京赶考的决定,请求在寺中住下,从而有了以后的故事.这一幕中,「说」的部分承担了情节的发展,修辞朴实而精练;「唱」的部分渲染了人物的复杂情感,用词夸张,生动.[寄生草]中渐渐远去的香气和佩环声构造了一个粉红色的背景,观音之比从侧面烘托了莺莺的美貌,跟传达了张生的爱慕,[赚煞]中以铁石人作夸张,大好春光为反衬,更突显了张生心中的不安与期待.夸张的用词辅以音乐,将张生的心态勾勒得惟妙惟肖.
总结:
总括而言,西厢记作为元曲,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开明的人物性格,详略得宜的内容剧情,独特的半歌剧形式,澎拜的思想,使人们(包括我)都被其俘虏了

❸ 《西厢记》读后感

[《西厢记》读后感]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崔莺莺与张生的缠绵曲折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两人为了爱情而敢于与命运,封建制度等抗争的爱情故事,《西厢记》读后感。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崔莺莺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住进西厢房。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他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读后感《《西厢记》读后感》。正当大家束手无策时,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但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急欲与小姐相见,便翻墙而入,莺莺见他翻墙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誓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看完这本书,让我对男女主人公那种为了爱情而奋不顾身地抗争精神印象深刻,他们勇敢地追求爱情,即使备受相思的煎熬也不放弃。他们是不幸的,生活在封建皇朝中,受到父母之命等摆布,无法自由追求爱情。但同时他们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对爱情坚定不移的追求,让他们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结为夫妻。
〔《西厢记》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❹ 越剧西相记选段观后感

《西厢记》作为元曲的重头戏之一,素来为世人所褒扬。这几周的古代文学课上,我们有幸观赏了这部戏曲。说来,戏曲于我们,总似隔了一层,说是隔行如隔山一点也不为过。而我对戏曲,虽然是有一星半点的了解,却只是对古典文化的爱屋及乌,对它的欣赏,还只停留在唱词、服饰、妆容这些略显浅薄的层次。因此,写这篇观后感,也许不能有多深刻,仅仅是我最真实的观感而已。
佛卷青灯世外尘,书生小姐定终身。道是善缘还孽份,话与西厢一处闻。暂且以这样一首自创的小诗来大致描述一下《西厢记》吧。
剧情中,张君瑞对河中府普救禅院神往已久,特前去参拜,因而得以邂逅与母扶柩回转博陵原郡的崔莺莺,两人初次见面便互生好感。女子矜持,故只将情感压抑不说;男子外放,故心心念念求得佳人。
而后河桥守将孙飞虎率五千人马围困普救寺,誓将崔莺莺劫去。于崔家是劫,于张生却是一幸。果然,后来崔老夫人许诺,谁能退去寺外人马,就将莺莺许配于他。张生故献上退兵之计:先让方丈登台告知孙飞虎,崔莺莺孝服在身,请军队退出一箭之地,待三日后功德圆满再将莺莺送去;同时他的八拜之交“白马将军”杜确十万大军正驻守蒲关,只需他一封书信送去,援军便可前来解围。
而后困局得解,崔老夫人却嫌弃张生白衣出身,攀不上相国门楣,故设计使他们成为异姓兄妹。然而,在莺莺与张生感情的愈发升温以及红娘的从中撮合下,崔莺莺放下矜持,与崔老夫人说明心意,又兼红娘之功,崔老夫人最终只得让张生上京赶考求取官职,使他们明聚暗散。二人虽不愿分离,但也只得遵从崔老夫人之命。
剧中最后,是红娘问莺莺:“小姐,他到哪里去了?”莺莺凄迷地望着张生乘车远去,黯然回答:“四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这结局,不似元稹《莺莺传》的悲剧收场,也不似董西厢的喜剧结尾,可以说似悲还喜。悲的是,两人仍要分离天各一方,无论是张生未得功名还是求得官职之后的变心,都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喜的是,两人最终确定情愫,并得到了老夫人的初步认可,待到张生功成名就,老夫人也就没有反对的理由了,两人便可得偿所愿双宿双飞。
在这部剧中,首先与我印象的是剧中人物的服饰妆容都十分精致典雅,无论是张生的风流倜傥,莺莺的端庄妍丽,还是红娘的娇俏可人,都以人直接的美的视觉享受。而后是唱腔,我对这不甚了了,也只能但从音色以及与唱词的融合度这两方面来判断。剧中唱者多为莺莺与张生,这里方亚芬和钱惠丽老师的唱功是毋庸置疑的,而张永梅老师所饰的红娘以及吴群老师所饰的崔老夫人,唱腔与唱词都及其贴合人物特色及其心理活动。可以说,是唱曲使得这部爱情剧更为缠绵悱恻情致动人的。
至于内容方面,依旧是沿袭老套的书生小姐的爱情故事,与之同时代的作品并没有什么大的创新。这部剧作的成功,个人认为是在于对整个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安排及对细节的刻画入微,尤其是张生和莺莺从相遇,相识,相知,最后到相爱的这个过程中,莺莺的心理状态变化,以及在红娘的撮合及张生的努力下,两人情路出现的新变化。每一步的感情突破都能令人受到感染,也随之欢喜无比。种种起伏变化,也使的剧情更具有可读性,观之颇具趣味。
毫无疑问,这部剧是成功的,不仅是剧本方面还是表演方面。剧本方面就此带过,毕竟从古至今解读西厢、美誉西厢的人从来不在少数。而表演方面,我也是个外行,只能从我的审美角度来谈。华服美饰,唱腔悠扬,美人如玉,公子如泉,加之稳健的台风,自如的演绎,着实令人挑不出一丝的错。随着剧情铺陈开来,你会逐渐走入西厢,与张生一起,对莺莺小姐翘首以盼;与莺莺一起,徘徊在矜持与恋慕之中;与红娘一起,衷心盼望这对良人终成眷属。
在这,不得不单独为红娘喝一声彩。这部越剧中,我最喜欢的角色便是红娘了。因为她的直率,她是没有莺莺那般大家闺秀的端庄守礼,但同时也不似莺莺那么矜持矫情,这份真性情在那个封建的时代着实难能可贵,令人眼前一亮,感觉这才是一个鲜活的女子。再者,还有她的善良,在发现被自己一心帮着的小姐瞒哄时,她也只是略抱怨了几句,便仍是冒着被老夫人责罚的风险尽力帮助这对璧人。同时,还有她的勇敢。在崔老夫人要将张生送押官府时,是红娘勇敢站出来为张生求情,甚至直言老夫人有三个不是,这对于封建世家中的婢女而言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而她的那句“红娘跪久了”,更是萌煞了我。那语气与其说是委屈,倒不如说是傲娇,实在是经典之极,这也是我对这部剧印象最深刻之处。
此外,再谈谈我从这部剧本身发现的一些问题吧。首先,是崔老夫人的矛盾。说什么相国门楣三代不入白衣女婿,倒不是又老调长谈地说被封建观念荼毒太深,这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主流观念,一无知妇人根本无从分辨。何况在当代,注重门当户对的人家也不少见。主要是崔相国既已过世,她一妇人又如何能支撑起相国府,使之在相国逝后仍能保有辉煌光耀。遥想昔日翟公尚且在世,只因仕途起伏,便有“门庭若市”与“门可罗雀”的天差地别。她倘若想寻个好靠山,便大可罔顾莺莺幸福,将莺莺送给孙飞虎,或者暗中搭线,与“白马将军”杜确结亲,毕竟她当时许诺是将莺莺许给解围之人,虽然张生在这其中作用颇大,但直接解围的却是杜确的兵马,再者倘以崔相国名义,“白马将军”也未必不给这分薄面;她倘若疼惜莺莺,希望莺莺幸福,便不该一而再再而三地刁难这对有情人,先是异性兄妹,逼二人不得逾矩半分。再是上京赶考,迫二人明聚暗散。这其中,个人觉得是值得商榷的。
其次,是张生与崔莺莺爱情的真实性。我们看西厢,从来都是带着两人爱情的唯美浪漫这种既定眼光来看的。自来便极少听闻古代的爱情观之类的言辞,有没有见到有什么丰富的内涵。毕竟古代社会整体上便遵从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男女之间能产生深厚的爱情的机会是极少的。便连唐玄宗与杨贵妃,也是缘起于帝皇重美色罢了,而后方在日日相对中日久生情,最终,那位帝皇不也是就江山而舍美人么?莺莺和张生之间,也只是缘起于张生对小姐美丽端庄的惊叹,而莺莺也是对公子的风神俊秀而芳心初动。这种缘起于相貌的感情,而后也只是通过偶尔遥遥的相见以及红娘的传书递信来增加对彼此的了解,私以为这只能称之为好感而不能断言为爱情。了解一个人的相貌,了解一个人的才情,却不等于了解一个人的待人处世、性格几何。我们纵观全局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来,但从剧中角色而言,仅仅如此的了解却是不够。
最后,是对地点的设定。这个故事的地点设定在佛门清净之地,私以为不够庄重。佛门本应远离红尘是非,此时竟成就一段姻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对佛寺的吐槽,严重说来简直是狠狠地打了佛门一个耳光。而其中孙飞虎围困普救寺,方丈更是帮助崔老夫人传话全寺人,谁能退了贼兵,就将崔家小姐许配与他。这番行为再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助纣为虐”。若我来说,男女主人公可以恰巧在同一佛寺落脚,但烦请你们的情爱纠葛在寺外解决可否?莫要污了佛祖的耳,扰了众僧的修行。而且此处的方丈可是盛名远扬的普救禅寺的方丈,不德高望重便罢了,反倒像个十足的势力之人。着实降低了禅寺的格调。
以上三则,是我个人认为需要再行推敲的地方,作者或许有其自身的考虑是我浅陋而不能领会的。这都后续再谈吧。
统而言之,通过观看越剧《西厢记》,不仅欣赏了剧作本身的魅力,也欣赏了越剧独到的魅力。一部西厢话不尽,一支曲艺演不完,林林总总,皆是一番美的享受与回味。

❺ 西厢记5000字读后感

提起元稹的《莺莺传》可能许多朋友并不熟悉,可一提起《西厢记》,一提到红娘,恐怕没有几个不知道的。其实《西厢记》就是根据《莺莺传》改编而成的。只不过《西厢记》是歌颂自由恋爱的喜剧,而《莺莺传》则是一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如果说《西厢记》是根据人们美好愿望而写成的一篇成人童话,那么《莺莺传》则是描述社会现实的报告文学。
看《莺莺传》缘于《西厢记》,因为被《西厢记》中美好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所以当我无意间看到《莺莺传》后,便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想知道它到底与《西厢记》有哪些不同。可我怎么也没想到,故事竟然是以崔莺莺最终被张生无情的抛弃作为结局。说心里话,我是不喜欢读悲剧的。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也都希望每个爱情故事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的认识到这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想法罢了。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另人悲伤的故事,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而且我觉得《莺莺传》比《西厢记》更具有艺术感染力,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结局耐人寻味,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崔莺莺的个人悲剧是如何造成的呢,这既有张生的原因,也有她自己的原因,还有社会的原因在里头。
首先说张生这个人物,小说开头交待说:“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或朋従游宴,扰杂其间,他人皆汹汹拳拳,若将不及;张生容顺而已,终不能乱。以是年二十三,未尝近女色。知者诘之,谢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诘者识之。”从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张生是当时社会一个非常优秀的知识分子,既长得英俊潇洒,又性格温和,还不近女色。当然文中也提到了,他对人说:“不是自己不好色,而是没有找到能让自己心动的女人啊!”给人的感觉就是张生对爱情的态度非常的认真,不是那种烂情的人。在没有遇到自己心依的人之前,他不会轻易付出自己的感情。
文章紧接着交待说,张生出去游玩寄住在普救寺,而他的姨母郑氏也寄宿在那里。正赶上当地军队的最高统帅病死了,而新任的将军还没有到,所以士兵们便开始到处烧杀抢掠。张生与当地的将领是朋友,所以请就请他派军队保护郑氏一家。郑氏对张生非常感激,所以便让他的儿子和女儿出来拜谢张生的救命之恩。张生对郑氏的女儿崔莺莺一见钟情不能自拔。所以他就私下里多次送给莺莺的丫鬟红娘许多礼物,并请求她代为传递感情。红娘起初不同意说:“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而此时,张生则耍起了无赖。他说道:“余孩提,性不苟合。或时纨绮间居,曾莫流盼。不为当年,终有所蔽。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尔其谓我何?”大家注意,悲剧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若张生是真心实意的喜欢崔莺莺自然会乐意娶她,怎么可能像他说的那样因为多等两天就会因相思而死了呢!我觉得人的性命决不可能像他说的这么脆弱,否则人类早就绝种了。他之所以这么说,无非就是想不负责。前文交待过他是个对感情很负责的人,而此时为什么突然之间就变了呢。我认为可能是他此时正处在一种矛盾当中,首先是他的确深深的爱上了崔莺莺,可他又非常明白自己和崔莺莺门第不合,父母是决不会同意的。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最好的选择便是不负责任的偷情。
这种以牺牲崔莺莺的终生幸福来换取他个人短暂快乐的做法,是非常的卑鄙和龌龊的。但红娘并没有看出他的狼子野心,相反的,她觉得张生是个痴情的男子。为了成全他,红娘给张生出主意说:“崔之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下人之谋,固难入矣。然而善属文,往往沈吟章句,怨慕者久之。君试为喻情诗以乱之,不然则无由也。"张生大喜,立即写了两首情诗交给红娘,希望能打动崔莺莺的心。崔莺莺给张生回了一首《明月三五夜》,其词曰:"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知道莺莺已经被他打动,约他在西厢见面。所以张生便在当晚趁着月黑风高,悄悄的跳墙进去与莺莺约会。张生本以为可以与莺莺尽鱼水之欢,谁想到莺莺之所以写这首诗,就是要把他引来,好当面说清楚。张生被莺莺回绝以后,只得灰溜溜的走了,并从此对莺莺死了心。若故事就此打住,也就没有那么多事了。可谁知过了几天,莺莺竟主动送上门来,和张生缠绵了一夜,张生自己都以为是在梦中。
崔莺莺为何会有如此转变,一般人都会觉得很突兀。可若是仔细读读,崔莺莺写给张生的诗,不难看出些端倪来。"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半开的又岂是门户啊,还有莺莺一颗萌动的芳心。莺莺自幼生在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所以把女人的名节看得很重。刚开始他的妈妈另她出来见张生时,她托病不肯出来,出来后又不发一言。可她必竟是正处在青春期的少女,正所谓:“哪个少女不怀春!”也许在她的心里,早就对张生有意了,可又迫于封建礼教不敢表露出来。接着张生以情诗来打动她,她对待张生的态度便似她诗中所写的那样欲拒还迎。可作为一个女孩子,尤其是封建社会的女孩子,在社会舆论压力空前巨大的情况下,又不得不压制自己的感情,所以她才在西厢拒绝了张生。
我想在她看到张生失望的离去的那一刻,她的内心也一定是非常痛苦的。她明明是喜欢张生的,却迫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得不拒绝他。应该说崔莺莺是勇敢的,最终她终于冲破了一切束缚投入到了张生的怀抱。可她又是懦弱的,当她得知张生有意遗弃她之后,不但一点也不反抗。反而向张生说:“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殁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无以奉宁。君常谓我善鼓琴,向时羞颜,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诚。”她将一切责任都归结于自己太过轻浮,张生若是一直对她好下去,那是她的运气。张生若是舍弃她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临了,还为他拂了一曲《霓裳羽衣序》,然而没有弹了几声,就因曲调哀怨而停止了。莺莺丢弃了手中的琴,哭着跑回去了。当时,张生也被感动的热泪盈框。然而他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还是无情的将莺莺抛弃了。
而崔莺莺面对张生无情的抛弃又是怎么做的呢?第二年,张生科考失利,莺莺寄书于他:“捧览来问,抚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虽荷殊恩,谁复为容?睹物增怀,但积悲叹耳。伏承使于京中就业,进修之道,固在便安。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弃,命也如此,知复何言?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离忧之思,绸缪缱绻,暂若寻常;幽会未终,惊魂已断。虽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遥。一昨拜辞,倏逾旧岁。长安行乐之地,触绪牵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无斁。鄙薄之志,无以奉酬。至于终始之盟,则固不忒。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处,婢仆见诱,遂致私诚。儿女之心,不能自固。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及荐寝席,义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谓终托。岂期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巾帻。没身永恨,含叹何言?倘仁人用心,俯遂幽眇;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如或达士略情,舍小従大,以先配为丑行,以要盟为可欺。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存没之诚,言尽于此;临纸呜咽,情不能申。千万珍重!珍重千万!玉环一枚,是儿婴年所弄,寄充君子下体所佩。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兼乱丝一絇,文竹茶碾子一枚。此数物不足见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耳。心迩身遐,拜会无期,幽愤所钟,千里神合。千万珍重!春风多厉,强饭为嘉。慎言自保,无以鄙为深念。”
多么痴情的一个女子啊!可惜她遇到了一个薄情负心汉。那张生竟将此书到处展示给人看,好让别人看他多么有手段。当别人问他为何抛弃对他一往情深的莺莺时,他竟然无耻的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真是一个无耻至极的混蛋。然而更另人可悲的是,当时世人竟没有几个同情莺莺悲惨遭遇的,反到将张生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可悲,可叹啊!从这点我们也可以看出张生之所以这么做,也是顺应了当时人们的普遍认知的。在他认为他自己做得很对,而根本没有把莺莺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去想。只不过把她当成一个玩物,正像刘备说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能够白头偕老的妻子都可以视为衣服,就更不要提情人了。也许在他们眼里,莺莺连衣服都不如,简直是一盆祸水。
从崔莺莺的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个人是很难冲破大众普遍所持有的观念的。社会认知是什么样的,人们行为便会怎样。生活在现代的青年们是幸福的,我们可以爱自己想爱的人。然而有利必有弊,现在的人对爱情过于轻率了,人们不再相信这世上有忠贞不二的爱情了,认为那只是美好的童话而矣。现在像崔莺莺一样被人抛弃的女孩子实在太多了,而她们倒是比崔莺莺更想得开,因为这太普遍了。所以她们可以很快的再找到新的情人,因此上爱情便也就贬值了。若长此以往,恐怕以后再想看到纯真的爱情,也真的只能在书里找了。这才是真的可悲可叹啊!

❻ 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

《西厢记》,为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王实甫所著。究其根源,实为“新杂剧,旧传奇”,唐代元稹、宋代赵令畤,金董解元,都曾撰写过不同版本的《西厢》,至元代王实甫,终于把《西厢》推举到颠峰,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已经变为一种潮流,一种中国封建思想的蜕变,如此寥寥万余字,何以有如此魅力,何以堪如此重任?就此处,我把我的观后之感付之于字,并总结了下面三点世间文章不可兼备的好处,望阅者于其中游幸一翻,感受《西厢记》这一文学珍品为大家带来的视觉的冲击与精神上的享受。 一为情节。大凡书籍,均以情节为首要之物,叙述平铺还在其次。《西厢》的故事情节,简单明了。崔莺莺与其母老夫人并红娘送父亲灵柩至博陵安葬,路宿于普救寺。恰逢张君瑞游览至此,二人相遇,便萌生爱慕之情,只迟迟未得机遇相见。后因孙飞虎围住普救寺,欲强抢莺莺为妾,老夫人无奈,言道:“谁若能解救我母女二人,便把莺莺许配与他。”张生闻听便投信至其友白马将军处,求其解围,并完此姻缘。后兵至围解,老夫人又悔其前言,并未撮合崔张二人。二人悲苦,想尽万般妙计,互相试探内心,后因红娘于中穿插取事,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婚姻。故事情节让现代人觉得俗气简单,可实不知于当时的封建社会,这便是一种突破,一种冲击!霎时掀起了一股“西厢热”,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畅销书”,且不少词曲作家都开始对爱情剧本下了大量的笔墨与精力。到了明清,凡写男女方面的故事、剧本,都是受了《西厢记》的影响,以致于今,按一些言情剧、肥皂剧的情节看来,《西厢》应该算是他们的鼻祖了。其表现的主题思想,即:“永老无别离,万古常玩聚,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成了眷属。”以当时的社会看这种思想,是非常大胆、非常叛逆、非常有冲击力的。 其次为价值。从古至今,从内由外,都对《西厢》做出了无法比拟的评价。赵景深先生把《西厢记》称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壁”之一,那一壁即《红楼梦》。能与《红楼梦》并驾齐驱,它的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可见一斑。陈继儒更是把其称之为“千古第一神物”。另外,更有“《西厢记》天下夺魁”,“化工之作”,“王实甫《西厢》,千古绝词”等艺术等级甚高的评语。乃至于国外,也把《西厢》推举到一个高峰。俄国柯尔施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纲要》中就说到:“单就剧情的发展来和我们最优秀的歌剧比较,即使在全欧洲恐怕也找不到多少向这样完美的剧本。”这些并不是对《西厢》的推崇和炒作,这是一种信服。最不可思议的便为词藻。《西厢》的曲牌、词牌、平铺和旁白,都具有无法超越的魅力,我在前面所言的“视觉冲击”,就是指,当我们的眼睛看到这些文字词曲的时候,它所给我们带来的视觉上的享受。我用八个字来表达一下我阅读的感受,即:以眼游幸,满口余香。口中之香,实为书中之味也。王伯良言:“《西厢》妙处,不当以字句求之,其中联络顾盼,如长河之流,它曲莫及。”在此,我虽不能把整书打录于此,而可举一二句我所记的明了、香浓的曲子,共大家赏玩。张君瑞一出,便有[点绛唇]一篇,篇上云:“游艺中原,脚跟无线,如蓬转。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 [小桃红]上言道:“夜深香蔼散空庭,帘幕东风静。拜罢也斜将曲栏凭,长吁了两三声。剔团鸾明月如悬镜,又不是轻云薄雾,都则是香烟人气,两般儿氤氲得不分明。”又一篇【混江龙】上说得好:“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西厢》中句,巧夺天宫,且篇幅不长,若一气呵成,半日功夫便可览遍,只此书并无读一遍之理,依我看,《西厢》中词句,好似天造地设一般。我读《西厢》的感受,也仅此而已。我只以我的观感把《西厢》这部惊世骇俗的作品介绍给大家,而深而又深的意境,还是需要通过阅读文章去获得、去体味,去享受。

❼ 西厢记读后感500字

看了《西厢记》之后我觉的这样的爱情史完美无缺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有现在难得的一见钟情,有经历各种社会给予的磨难,有来自双方家长的阻扰,他们之间的爱情可谓是越演越切,在我们看来可谓是天作之合。

这个故事的结尾以中国似的大团圆给大众一个交代。而我却不太喜欢这样的结尾,我觉的过于通俗化,所以有时我会去看一些国外的经典电视及作品,我觉得他们的结尾都会留下一些空间让观众自己去细细品味,我觉的这样才让作品更有意义,才会促使人们去回味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太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或直接不用想就可以猜到的结尾,所以我不怎么喜欢看韩剧结尾不是女主角得不治之症就是大团圆。

看了结尾在看一下他的正文,你是否觉得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是否太过于完美了呀?好像他集聚了所有经典爱情的必要情节于一身,就一见钟情而言,现在科学家研究机率很低,况且在古代女子足不出户,所以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开始就有点梦幻般的感觉。后来又经历了社会的考验,为心爱的女子于权贵做斗争,可谓是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壮举,验证了爱情史盲目的。在后来来自父母的阻扰,就想现在的父母一样有爱情还不行没面包我的女儿会受苦的,于是一介书生张生为爱情上京赶考,得到上天眷顾荣归故里娶了崔莺莺,这好似现代大多数人的爱情观鲜花于面包不可兼的,就会放弃爱情,但是张生做到了鲜花面包都要,即使高中也没有抛弃崔莺莺这也很不容易,现在很多人都在爆发后抛弃自己的发妻,我觉的《西厢记》中的这一点我比较喜欢。

这一段爱情流传至今,可能是因为它留给了人们对心中美好爱情一方净土吧!所以一直被后人推崇,但是这样的纯净的爱情在此时物质横流的现实社会中还剩多少,让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回答吧!

❽ 看《西厢记》观后感

哪个西厢记?
剧本还是演出?

❾ 欣赏一本戏曲,写一篇2000字的后感!!

《西厢记》好在细节处理和人物性格的表现上。主题、立意并不新鲜。
你可以着重从张生和崔莺莺的性格上进行分析。
戏剧性从人物性格上产生。
张生进,则崔莺莺退。
张生退,则崔莺莺进。
完全是性格差异构成的悲喜剧。全剧好看的地方就在这里,老夫人制造的麻烦,只是增加了故事的跌宕起伏。

❿ 昆曲 西厢记 看后的感受

《西厢记》是中国著名的民间传奇故事之一,唐贞元间书生张珙,在普救寺邂逅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发生爱情。时河桥守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强索莺莺为妻,崔夫人当众许愿:有退得贼兵者以莺莺许之,张珙驰函好友白马将军杜确发兵解围。然崔夫人嫌张贫寒而赖婚,张珙相思成疾,莺莺在侍婢红娘撮合下,夜奔西厢探慰张珙,事为崔夫人发觉,拷问红娘,红娘据实以告。夫人不得已而将莺莺许配张珙,但又借口不招白衣女婿,迫张上京赶考,莺莺与张珙满怀离愁而别。
莺莺空守西厢,思嬉戏君心切,和红娘一道耐心苦等。张生终於中了状元,衣锦荣归,和莺莺团圆...
感想:张君瑞与崔莺莺的邂逅相遇,一见钟情,进而相思成病,又如红娘的勇敢正直、聪明伶俐,塑造的淋漓尽致,让人们感悟到爱情是能够冲破任何阶级,就算是世俗罗网,最终胜力的是悲剧性的结局,爱情主人翁仍然是〈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以体现爱情的坚贞不渝,此书引起了一股新的潮流;一种尽情歌颂爱情神圣伟大的思想,更是一个现代跨世纪的革命。
真正在西厢记的年代里,真是终成眷属的有情人又有多少?像张生与莺莺敢於挑战礼教,挣脱其束缚,为自身之幸福努力,即使老相国的过河拆桥,亦或童言泄隐秘,仍是阻不了这海枯石烂的豪壮誓言,长亭送郎君,千里传情愫,更证明两人天崩地烈乃敢与君绝之决心,他们是如此珍惜那一刹那,然而在现今的社会中,自由恋爱恰似上帝给予我的人权,是多麼的得来容易,相爱应是互相尊重,珍惜所拥有,更要体会出爱与被爱中的责任。更是现代人中所需三思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四大民间传说—《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无一不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不管他是天上的神仙,还是人间的帝王。封建势力纵然能拆散一对痴男怨女,却永远拆不散两颗至热的心,爱情将是永远的胜力者,永远活跃在人民大众的口头文学中。
此书也增添了科举考试和金殿审案的情节,使张君瑞和郑恒的矛盾冲突更顺理成章,为郑恒破坏张君瑞与莺莺的爱情埋下伏笔,故事中的最大阻碍莫过於相国夫人,为了维护礼教的尊严,门风的清白,虽然深知相貌,学问,郑恒跟张生如天壤之别,人品更是望尘莫及,仅因郑恒出生权贵,又是亲侄儿,当然是〈小猪蹄子往里拐〉,是亲三分像了,由此可知,相国夫人所见的是荣富贵,是门当户对,若被穷酸的张生贼心得逞岂不门风败坏、威风扫地?只因张生的穷困潦倒,对於平民的不屑与歧视,却见不得张生的器宇轩昂、满腹经纶,眼前尽是被虚荣所蒙蔽,尘秽视听!见不著远大的未来,目光如豆、目不见睫,在这里,我看见的是古代贵族那丑恶的骄恣之心,婚姻俨然成了商业利益的代名词罢了!
故事到了最后,张生凭著那优异的才干,学富五车,终究成了天子门生,官值三品,奉旨完婚,中间也巧妙穿插郑恒抢婚的事件,更增添了情节之曲折,矛盾更加尖锐,冲突更加激烈,内容更加感人。
东天上。一钩月牙儿弯弯,把皎洁的银辉洒满山川,也洒进西厢中,偷偷地望洞房中窥个半张脸,顽皮的偷看这对历近悲欢离合的新人,还想偷听他们说了什麼。他们也许说了很多很多,语已多,情未了。他们也许什麼都没说,此时无声胜有声。百年余后,苏东坡为他们写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秦少游替他们说了: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爱情是人生必修的课题,当真爱来敲门,请不要吝情的默不吭声,当真爱来临,请让你的心湖泛起阵阵涟漪,亦或刮起了滔天巨浪!
我觉得现代的爱情观中彷佛恋爱是成人的表现,认为有了男女朋友就已代表自己够成熟,但对於爱情的真谛往往忽略,也因此爱情是故变得廉价,相较於古人的山无棱、天地合,实有南辕北辙之慨!不懂得珍惜爱情,认为所谓的自由恋爱便是穿衣服一般,喜新厌旧,穿久了就要换,进而致使〈速食恋爱〉的产生。如何珍惜所拥有的一切,不要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如何在开放的观念中不失分寸?以成熟的心去对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甜蜜的负荷。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