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比利亚之夜影评
① 考北影的外国电影史,将来可以找什么样的工作呢
外国电来影史,等下同学。先问问源你真的喜欢电影史吗?也许你喜欢看电影,但是你别忘了早期电影绝对没有那么“好看”。他们是黑白的,无声的,纯理论的。不仅仅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电影史包括好电影和坏电影。所以你真的确定想了解外国电影史吗?
但是如果你真的想了解,去考吧。工作的话就是理论,电影史学了唯一一个好处就是你可以知道现在电影的有没有进步。直白的来说,你认为这部电影技术新,但是你别忘了早在20年代就被人用过了。当时电影史对导演、编剧、影评也是有好处的。所以工作就是老师,电影方面之类。
② 编导必看电影有哪些国内的电影
什么电影都要看,学编导的要以审美和批评的眼光去看电影,不是说这个电影够经典够好你就看,这样你找不到问题,你必须尝试接受任何种类的电影,因为任何电影拍出来都有它的意义,除非你特别受不了的片种前期你可以不要勉强自己,但是一定要把心态端正了看,你不只是来欣赏艺术的。最好能形成看完电影写感受的习惯,几句话都可以,关键词都行。最新版的《编导高考培训手册》里面有最新的历年影评考题汇总和范文。可以多看一下编导高考培训手册。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必看电影
张艺谋:《我的父亲母亲》,《活着》,《英雄》
陈凯歌:《霸王别姬》《和你在一起》《大阅兵》
斯皮尔伯格:《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大白鲨》
黑泽明:《罗生门》
马丁斯科塞斯:《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金钱本色》
冯小宁:《红河谷》《紫日》《黄河绝恋》
罗伯特:《谁陷害了兔子罗杰》《阿甘正传》
贾樟柯:《小武》《站台》《任逍遥》
米歇尔贝:《坏小子》《石破天惊》《珍珠港》
黄建新:《黑炮事件》《谁说我不在乎》《求求你表扬我》
陈英雄:《夏天的滋味》
塔可夫斯基:《乡愁》《镜子》
娄烨:《苏州河》《紫蝴蝶》《周末情人》
阿巴斯:《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长流》
陆川:《寻枪》
姜文:《太阳照常升起》《阳光灿烂的日子》
张扬:《爱情麻辣烫》《洗澡》
王小帅:《冬春的日子》《十七岁的单车》
考电影学、导演、编剧必看的电影100部美国:30部
《2001:太空漫游》《雨中曲》《热情似火》《教父》《低俗小说》
《星期五女郎》《马尔他之鹰》《日落大道》《美人计》《生于七月四日》
《写在风中》《双倍赔偿》《黄金时代》《最后一场电影》《日落黄沙》
《美国丽人》《铁面无私》《无因的反叛》《卡萨布兰卡》《江湖侠侣》
《安妮霍尔》《周末狂热》《公民凯恩》《史密斯先生去华盛顿》《终结者2》
《白雪公主》《刺激1995》《天堂的烦恼》《剪刀手爱德华》《搜索者》
法国:20部
《巴黎野玫瑰》《坏血》《碧海情》《白色婚礼》《三个男人和一个摇篮》
《大风暴Z》《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广岛之恋》《天堂的子女们》《四百击》
《瑟堡的雨伞》《逃犯贝贝》《驳船亚特兰大号》《虎口脱险》《游戏规则》
《百万法郎》《独行杀手》《天涯沦落女》《劳拉蒙太斯》《乡村牧师的日记》
英国:10部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法国中尉的女人》《浪子春潮》《红菱艳》《鸟人》
《愤怒的回顾》《第三人》《薰衣草山的暴徒》《小孩与鹰》《猜火车》
意大利:10部
《美国往事》《西部往事》《好坏丑》《八部半》《意大利式的离婚》
《温别尔托.D》《天堂电影院》《卡比利亚之夜》《1900》《放大》
德国:6部
《铁皮鼓》《玛丽布劳恩的婚姻》《罗拉快跑》《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日出》《M》
苏俄:5部
《雁南飞》《战舰波将金》《士兵之歌》《乡愁》《办公室的故事》
日本:5部
《东京物语》《二十四只眼睛》《七武士》《心中天网岛》《罗生门》
其他国家:14部
《埃尔维拉.麦迪甘》《第七封印》《红军与白军》《一条安达鲁狗》
《地下》《十诫》《两生花》《呼喊与细语》《黑暗中的舞者》
《征服者佩尔》《无主之地》《卡门》《流浪艺人》《暴雨将至》
500部电影名单
导演 电影
蔡明亮《青少年哪咤》《爱情万岁》
陈子明 《少年呃安啦》
陈英雄 《三轮车夫》《青木瓜的香味》《偷妻》
陈凯歌 《孩子王》《大阅兵》《黄土地》《霸王别姬》
陈果《去年烟花特别多》《大闹广昌隆》《香港制造》《细路祥》《榴莲飘飘》(电影版)
陈国富 《只要为你活一天》
陈耀成 《浮世恋曲》
杜琪峰 《无人驾驶》
费穆 《小城之春》
侯孝贤《戏梦人生》《儿子的大玩偶》《童年往事》《好男好女》《悲情城市》
《恋恋风尘》《海上花》《访谈录》《南国再见南国》《尼罗河女儿》
贾樟坷 《小武》《小山回家》
李安 《推手》《饮食男女》《喜宴》
刘国昌 《三个夏天》
娄烨 《苏州河》
田壮壮 《蓝风筝》《盗马贼》
雎安奇 《北京风很大》(纪录片)
管虎 《头发乱了》
关锦鹏《越快乐越堕落》《有时跳舞》《胭脂扣》《蓝宇》(电影版)《地下情》
许鞍华 《去日苦多》《女人四十》《千言万语》《上海假期》
于乃筝 《绝不付账》
于力为 《天上人间》
吴念缜 《太平天国》
杨德昌《麻将》《牿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独立时代》《恐怖分子》《一一》
《光阴的故事》《青梅竹马》
王家卫《春光乍洩》《重庆森林》《花样年华》《旺角卡们》《东邪西毒》《阿飞正传》
《堕落天使》
王全安 《月蚀》
梁本熙 《归土》
邱刚健 《唐朝绮丽男》《圣女的欲望》
徐小明 《去年冬天》
林正盛 《放浪》《天马茶房》
严浩《滚滚红尘》
徐克\
严浩 /《棋王》
姜文 《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
吴宜弓 《城南旧事》
高志森 《南海十三郎》
虞戡平 《搭错车》
何平 《国道封闭》《双旗镇刀客》
朱延平 《情色》
王颖 《烟》
张艺谋 《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
张元《东宫西宫》《过年回家》《妈妈》《北京杂种》《疯狂英语》
张之亮 《自梳》
张华坤 《运转手之恋》
张军钊 《一个和八个》
张艾嘉 《少女小渔的故事》
张志勇 《一只鸟仔鸣楸楸》
张扬 《昨天》
章明 《巫山云雨》
李欣《花眼》
侯麦《柏士浮》
黑泽明《用心棒》《最美》《七武士》《罗生门》《生之欲》《白痴》《丑闻》
《战国英豪》《静静的决斗》《红胡子》《濑夫睡汉》《梦》《没有季节的小墟》
《袅袅夕阳情》《八月狂想曲》《乱》《大雨天》《蜘蛛巢城》
大岛渚《青春残酷物语》《御法度》《感官世界》《感官世界2》《人猿麦克其》
《猪与珠》 《少年》
北野武《菊次郎的夏天》(电影版)《坏孩子的天空》《花火》《3-4*10月抢命》
小津安二郎《秋日和》《浮草》《秋刀鱼之味》《小早川家之秋》《东京物语》《麦秋》
《我出生了,但》
岩井俊二 《梦旅人》《情书》《烟花》《燕尾蝶》《四月物语》
沟口健二《雨月物语》《祗园姐妹》《近松物语》《阿游小姐》《谣传中的女人》
《杨贵妃》
稻恒浩 《宫本武藏》《日本诞生》《风林火山》》
市川昆《健》《弟弟》《细雪》《病源坡吊颈之家》
森一生 《新源氏物语》
浦山桐郎 《青春之门之自立篇》
小林正树 《怪谈》
成濑四喜男 《浮云》《乱云》
相米基二 《台风俱乐部》《风花》
河濑直美 《萌动的朱雀》(又名“暗恋家族”)《东京之眼》
萨布 《盗信情缘》冢本晋也 《铁男》《铁男2》《双生人》
伊丹十三 《葬礼》
寺山修司 《上海异人娼馆》
竹中直人 《东经日和》
山本萨夫 《啊!野麦岭》
西和克已 《伊豆舞娘》
森田芳光 《失乐园》
葛明辉《初缠恋后的二人世界》(王家卫监制)《东经圣战》(又名“大逃杀”)
麦吉迪 《小鞋子》
阿巴斯《橄榄树下的情人》《樱桃的滋味》《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春风吹又生》
华特萨勒斯 《中央车站》(巴西)
马蒂厄卡索维茨 《怒火青春》
菲利普?考夫曼 《布拉格之恋》
亚历山大?查顿 《芳芳》
凯特琳?布蕾亚 《罗曼史》
潘纳希 《白气球》《谁能带我回家》
戈达尔《放纵》《男人女人》《狂人比埃罗》《中国姑娘》《远离越南》《卡门》
《卡兵枪手》《轻蔑》
路易马勒《泛雅在42号街》《好奇心》《女间谍》《死刑台与电梯》《花都大盗》
阿伦雷乃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广岛之恋》《法国香颂》
布烈松 《死囚越狱》(无中文字幕)《乡村星期日》
让?雷诺《母狗》《蓝色麦子》《大幻影》《游戏规则》《大河》
梅维尔 《独行杀手》
里奥卡拉斯 《新桥之恋》《坏血》(又名“一生所爱”)
阿尔莫多瓦《高跟鞋》《我为什么命该如此》《论尽我妈》《活色生香》
《捆着我绑着我》《Kika》(又名“琪卡”)《欲望法则》
尚贾克贝内 《巴黎野玫瑰》(又名“37度2”)
布努埃尔《一条安达鲁的狗》《白日美人》《纳萨林》《他》《犯罪生涯》
《资产阶级的魅力》
乌略亚 《红松鼠杀人事件》《杀手蝴蝶梦》
费尔南多?特鲁埃巴 《四千金的情人》
费里尼《八部半》《罗马》《扬帆》《露滴牡丹开》《卖艺春秋》
《管弦乐队的精彩》《骗子》
帕索里尼《梅代亚》《啄豚屋》《定理》《马太福音》《索多玛120天》
《十日谈》《白痴》《1900》
安东尼奥尼《云上的日子》《放大》(电视版)《一个女人身份的证明》
《扎布尼基角》《夜》
米高韦霍 《邮差》《坏女孩》
吉安尼 《小小偷的春天》
德西卡 《偷自行车的人》《费尼丝庄园》
吉赛贝?托纳多雷《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比拉尔?贝托鲁奇 《巴黎最后的探戈》
伯格曼《第七封印》(无中文字幕)《处女泉》《呼喊与细语》《魔笛》
《秋天奏鸣曲》
奇士洛夫斯基《十诫》《生命的烙印》《两生花》《爱情短片》《杀人短片》
《访谈录》《蓝》《白》《红》
波兰斯基 《苦月亮》《钥匙孔里的爱》
爱森斯坦《伊凡雷帝》《波坦金战舰》《亚历山大耐夫斯基》
塔可夫斯基《安德列鲁布廖夫》《伊万的童年》《乡愁》《镜子》《飞向太空》
《潜行者》
安哲罗普洛斯《一生何求》(又名“永恒的一天”)《尤力西斯之旅》
尔乔?曼切夫斯基 《山雨欲来》(又名“暴雨将至”)
文德斯《里斯本物语》《直到世界末日》《乐满夏湾拿》(有关古巴音乐)
《地痞酒店谋杀案》《百万美元大酒店》《暴力启示录》
弗雷兹朗 《M》《大都会》
彼德?格林那威《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情人》《魔法盛婴》《8又1/2女人》
《枕边禁书》《动物园》
库布里克《洛丽塔》《全金属外壳》《闪灵》《发条橙》《大开眼界》
《乱世儿女》《斯巴达克斯》《2001太空漫游》
阿伦帕克 《迷墙》《鸟人》
希区柯克《牙买加小店》《后窗》《迷魂记》《美人计》《39级台阶》
《辣手催化》《意乱情迷》《贵妇失踪案》《海外特派队》《救生艇》
《迷魂计之惊魂计》(又名"精神病患者")
科恩兄弟 《冰雪暴》
伊利亚?卡 《欲望号街车》
理查德?阿滕伯勒 《甘地传》
蒂姆?伯顿 《剪刀手爱德华》
卡瑞斯?麦斯基 《火柴盒工厂的女人》
比尔奥古斯特 《最美好的愿望》
艾米尔胡斯杜力加《地下》(又名“没有天空的都市”)《爸爸出差时》
伍迪?艾伦《**宝典》《子弹横飞百老汇》《业余小偷》《戏假情真》
占查木殊 《夜的世界》
罗夫?施路柏 《基场恋事多》
嘉露莲?玲 《走出寂静》(德国)
雅克戴美 《柳媚花娇》
奥密尔 《木鞋树》
彼得?杰克逊 《梦幻天堂》
马素卡沙维治 《自制英雄》
埃里克 《两极天使》
帕特利斯?勒孔特 《雪地里的情人》《圣地亚哥的寡妇》
约瑟夫 《情迷亚历山大》
拉斯冯提尔《越笨越快乐》(又名“白痴”)《黑暗中的舞者》《破浪》
马赛勒?卡纳 《红杏出墙》
吉姆?谢里 《因父之名》
让?保罗?拉珀诺 《屋顶上的骑兵》
沃尔克?舒伦多夫 《铁皮鼓》
维托夫 《持摄影机的人》
米拉奈尔 《性经》(又名“欲望与智慧”)
大卫林奇 《野性的心》《妖夜慌踪》《蓝丝绒》
瓦伊达 《钻石与灰烬》《铁人》《地下水道》
包东尼 《忘情季节》(又名“恋恋三季”)
奥森?威尔斯 《公民凯恩》
阿托姆?伊高安 《**酒店》
埃里克罗麦尔 《夏天的故事》
贝特昂 《贝特丽斯的欲望》
保罗史勒东 《人渣正传》
荷尔索格 《路上行舟》
耶内斯巴达 《流浪者》
贝特明 《上尉柯南》
杰力 《严密监视的列车》
艾米利奥 《夜不闭户》
艾伦布连那 《玫瑰少年梦》
金支德 《漂流欲室》
杰士门帝斯达 《美丽战争》
尼尔?乔丹 《哭泣的游戏》
金哈克曼 《烈血爆潮》
山姆比金伯 《日落黄沙》
亚里享洛霍罗斯基 《圣山》《鼹鼠》
伯特兰布利 《不伦之恋》
沙曼京《红色高跟鞋》
布鲁诺努伊顿 《罗丹的情人》
特吕弗 《最后一般地铁》《偷吻》《400下》
彼特?郝伊特 《滑动门》
文德斯 《德州巴黎》
布努埃尔 《冷酷祭奠》
戈达尔 《精疲力尽》
吕克贝松 《堕落花妮基卡》
维兹里瑞 《香气芬芳》
史蒂芬戴尔德莱 《跳出我的天地》
JeronKrabbe 《失落的行李》
马丁斯科西斯 《基督的最后诱惑》《愤怒的公牛》
加布里埃尔 《芭贝特的盛宴》
帕维奇科拉斯 《小偷》
威廉尼科尔森 《心火》
贝特朗布利耶 《欲望街情人》
昆丁塔兰蒂诺 《黑色绝杀令》
康斯坦丁加夫拉斯 《Z大风暴》
占士云仙 《半熟少年》
郑址宇 《快乐到死》(韩国)
巴里李云逊 《一代情枭-比斯》
奇连伊士活 《心太狂》(又名“型男索女”)
尼尔乔登 《爱情的尽头》
WolfgangPetersen《潜艇死亡号》
罗伯特?德尼罗 《不一样的童年》
杨?史瓦拉 《小学校》(又名“青青校树”)
泰伦斯马立克 《天堂岁月》《穷山恶水》
奥图鲁利普斯坦 《深深的猩红》
罗伯特奥尔特曼 《短篇集》
克劳德查部洛 《表兄弟》
威廉?迪亚特尔 《圣血红颜》
奥里佛?斯通 《门》《萨尔瓦多》
帕所里尼和尔托《死神》
尼尔乔丹 《蒙娜丽莎》(英)
雷塔吉雷《草莓地》
迪拉杰西亚《狂野双辣》
齐阿乌列里《攻克柏林》
普多夫金《母亲》
香坦艾克《迷惑》(比利时)
克罗南博格《蝴蝶君》
③ 高分请电影高手介绍一起经典的文艺片
剪刀手爱德华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
辛德勒名单
惊情四百年
云中漫步
美丽人生
燃情岁月
钢琴家
音乐之声
海上钢琴师
雨人
西雅图夜未眠
屋顶上的轻骑兵
云上的日子
④ 求随便一部电影的观后感800字以上,谢谢
支离破碎的爱情童话
影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开头有这样一段对白:“只要是女人,不论是谁,都憧憬童话中那可爱的白雪公主啊灰姑娘啊。可是却不知道哪个地方的齿轮不对,本来憧憬着成为白天鹅的,醒来却发现变成了黑漆漆的乌鸦。但是人生却只有一次,如果这是童话的话,那这童话就太残酷了”,在故事里,大多数女性都渴望着童话般的爱情,她们将爱情作为生活的全部,穷其一生去追逐,为爱而生,而得到的却是沿途的支离破碎、伤痕累累,影片《卡比利亚之夜》也同样讲述了爱而不得善终的悲剧故事。两部影片诞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却有着极大地相似之处。
影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由日本导演中岛哲也执导,颇具日本特色,影片中采用了夸张的色彩,人工式的布景,不断穿插喜剧元素,还运用了卡通动画和音乐剧的形式,然而影片以喜剧和温暖表现出来的却是个百分百的悲剧。松子跌宕起伏的命运在华丽的场景中演绎,呈献给观众的是一种近乎完美的残酷和近乎残酷的悲剧美。松子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她穷其一生所追逐的不过是一个归宿,她试图挽回人生一次次不幸的转弯,却一生被嫌弃,有人说:“松子不是嫌弃,而是爱的太用力。”生活给予了她太多的不幸,她每次都会重新点燃心中的希望,认真的生活,为每一段爱情真心付出,然而最终爱情破灭,回家的愿望也被粉碎,她坐在与故乡相似的那条河流前暗自垂泪,直到死去,她才带着微笑一步步踏上“回家”的阶梯。松子执着的爱和宽恕之心如那条河在承载了所有希望的同时也包容了所有罪恶,她用一生诠释了人生的意义所在,这里所包含的温暖也拯救了悲剧故事的冷酷。
影片《卡比利亚之夜》是意大利导演费里尼的巅峰之作,同样是讲述一个妓女纯洁爱情支离破碎的悲剧影片,影片呈现独特的“费式”风格。这是一部黑白片,影片结构随意,用一段段小故事编织而成,每一段都呈现着一个社会侧面。影片《松子》插入音乐剧和卡通动画来反衬和消解悲剧,而《卡比利亚之夜》中费里尼在影片中穿插歌舞狂欢的场景并让悲剧在狂欢中剧终,歌舞狂欢是费式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场景,它犹如一道脱离现实升入幻境的大门,成为对生活困境最狂乱最欢腾的救赎。影片最后的狂欢是神来之笔,它拯救了现实中的卡比利亚,她在歌舞声中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她的痛苦,她的卑微,在扑面而来的火热的狂欢中化为乌有。卡比利亚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女人,内心中始终生长着不败的乐观主义的花朵。正是她顽强的野草一样的生命力,点亮了自己惨淡的人生。
对于女人来说,爱情是生活的全部,但对于男人来说,那只是他的生活的一小部分,所以将一生幸福寄托于男性的馈赠,这既是女人的卑微,又是女人的悲哀。松子努力的去爱也只是不想一个人生活而已,但最终却只能孤独死去;卡比利亚每次都大喊着“我有自己的房子”,这是她不同于其他妓女的骄傲所在,而最终却被骗的失去所有。在爱情这条路上,她们走的太辛苦,她们也执着地追寻一个温柔待她的人,她们坚持着自己的善良与纯真,沿途支离破碎,却仍然唱着歌跳着舞。她们没有过错,是世界冷漠了她们。她们有着最洁净的心灵和最肮脏的身体,她们是社会的最弱者,又是生命的最强者,她们是大多数人眼中的笨蛋,又是人类需要保护的希望,她们蠢笨却又令人怜惜。
⑤ 急求《八部半》(又叫八又二分之一)影评
文/幽窗冷雨
看费里尼的电影,就像做了一场荒诞却又真切非常的梦,潜藏在心底的孤独、忧伤、焦虑、邪恶、快乐以及怀念和向往通通一涌而出,马戏团式的布景、嘉年华会式的热闹嘈杂,与空荡的广场、孤独的灵魂相映成趣,在尼诺·罗塔轻快的音乐声中,演绎着一幕幕笑里含悲的黑色幽默喜剧。现代社会里令人窒息的贫困、挥之不去的精神危机、不得安宁的思绪在费里尼的影像中,被净化为一份漠然与坦荡。他拒绝批判,执着地用一种自传式的情怀,呈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描述着我们所不敢面对或者不愿面对的现实生活,因此他让真实变得荒诞,又让荒诞变得真实,最终超脱表面的是非而直抵内心的本质。也正是这样,戏剧化的情节对于费里尼来说不再重要,一种类似于日常生活状态的结构应运而生,没有固定流向的情节和没有因果关系的人物活动,随着角色的心理变化,在混乱多变的主观思绪引导之下,迎来最终的结局。
费里尼的每一部电影,都能给人带来意外和惊喜,他如此执着,又如此纯真,如魔术师般千变万化,以至于让人无法确切的定义所谓的费里尼影像风格。在费里尼看来,电影就是生活,就是一种被视觉化的记忆,所以在他的影片中,没有自以为是的炫耀和卖弄,没有导演的刻意经营,一切显得纯粹自然。摄影机恍然不复存在,电影里的一切顿时与观众没有了距离,不管是公元前的罗马,或者法西斯时期的意大利,抑或是淳朴美丽的里米尼,看起来都如同在我们身边,漫画化的影像中,一种苦涩忧愁的情绪弥漫心境,然后是默默的沉思。比利·怀特说:“他(费里尼)是一个一流的小丑,有伟大、独特的想法。”是的,只有小丑,才能在苦闷压抑的世界里载歌载舞、恣肆张狂,却还能得到那些正襟危坐、道貌岸然者的掌声。而取悦别人,满是欢笑的脸上,那两行晶莹的泪珠,分明记载着小丑的细腻和不为人之的悲怆。从这点看来,有谁能比小丑活得如此多彩?
一、孤苦伶仃的底下层
早期的费里尼电影受新现实主义的影像是明显的,这位曾参与罗西里尼新现实主义开篇之作《罗马,不设防城市》编剧的导演,在执导之初,仍然被归入新现实主义阵营,从与拉图阿达共同导演的第一部片《杂技之光》开始,一直到1957年的《卡比利亚之夜》,孤苦伶仃的社会底下层一直是费里尼电影中的主角,从流浪艺人到小骗子,再到妓女,他们的悲苦生活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畸形情感,让人怜悯不已。在表现手法上,多以外景为主,贴近生活,没有舞台化的灯光和摄影陈规,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相当的纪实性,这让这一时期的费里尼电影成为其电影年谱当中,最为接近群众,最为感人的一部分。不过从一开始费里尼就不满足于新现实主义所设定的囹圄,因此他表现底下层人们的悲惨遭遇之时,也不像新现实主义般停留于表象和直观再现,而是通过人物在生活中的挣扎和绝望,透射出其备受压抑的内心情感。《杂技之光》无疑具备了费里尼影像的主要特征,马戏团式的耍杂表演和笑中带泪的情节从此成了费里尼影像的主要部分,影片的人物都渴望飞黄腾达,就如同那在舞台上扮演鹅的一人般卖力地表现,不过一切似乎从未改变。当最后火车上那位剧团团长如影片开头般,又死性不改地勾引起同车的女人之时,一切便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圆。
费里尼对其影像中的人物一直都充满着同情和怜悯,或许这位曾经流落罗马,饱受没有工作的饥寒交迫和一个人的孤独苦闷的导演深切体会到底下层人们的不易和悲哀,影片中的人物也无一例外的带着一种前途未卜的迷茫,他们不满现状,渴求改变,然而事实上他们又对突如其来的改变充满恐慌,这一点在他的孤独三部曲《道路》、《骗子》和《卡比利亚之夜》中描述得最为精彩。《道路》无疑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女主人公杰尔索米娜因为家庭的贫困,而被卖与流浪艺人藏巴诺,随他学艺和演出。在奔走的路上,两颗心却在渐渐拉近。杰尔索米娜的纯真让现实显得更为残酷,藏巴诺的粗暴和不解风情,让这段本该美好的爱情成为泡影,而实际上他们都是可怜的人,一个弱智的少女和一个只识得用胸膛撑开铁链的男人,或者他们的邂逅就早已注定是个悲剧。藏巴诺曾经让人觉得很可恶,他粗暴贪婪、勾引女人、偷窃甚至杀人,但是当杰尔索米娜死去,当爱情不再,孤独弥漫内心的时候,一切不再重要,那个蹒跚的醉汉,跪在海滩上放声大哭的镜头,谁能抵挡那一份彻骨的孤寂?
底下层的悲哀,或许就在于陷落泥潭却不知如何自救,《骗子》中的奥古斯多在某种角度看来是个无可救药的人,而实际上他却如此可悲,一次次地重复着那些可怜的骗局,当身边的同伴一个个离去,然后又换了一批,他依旧不变,他终于想改变生活了,但并非立刻洗心革面,而是想先大捞一笔,最终被同伴殴打致死,这个骗子的人生也变得无比讽刺,他和那些被骗的人一样值得可怜。《卡比利亚之夜》无疑便是描述那一群被骗人们中的一员。女主角卡比利亚是个卑微的妓女,她的单纯和天真甚至可以和《道路》中的杰尔索米娜相媲美,夜晚来临,她在罗马街头翩翩起舞,她的欢乐和自嘲式的言语,让人印象深刻。在她眼中,妓女的行当也并无丑陋,她渴求改变,也只是想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在一次催眠当中,她流露出来的纯真和对未来的向往,显得自尊而自豪,不过这一个梦想却成了别人有机可乘的噱头,卡比利亚的悲哀在于,她拥有着一份不属于她的理想和追求,就如同她开头被心爱的男人推落河里一般,或者如同中间被某明星带回豪宅,却在卧室隔壁空度一夜一样,她的梦想与现实格格不入。她的警觉性不可谓不高,然而坚信浪漫爱情的幻想终究毁了她,让骗子奥斯卡有机可乘。
在孤独三部曲当中,虚无的信仰和最终绝望一直是费里尼表现的内容之一,底下层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看起来都注定无果,就如同《道路》中杰尔索米娜的天使注定死去。《道路》和《卡比利亚之夜》中都有一个极为热闹的游神场面,我们的女主角也都如那一群同样贫困的人一般,虔诚地为着自己的美好生活祈祷,但神力始终没有显现,困顿却在进一步加剧,《卡比利亚之夜》中的描述更为明显,在圣母神迹前的祈祷看来毫无作用,瘸子依旧是瘸子,悲伤者依旧悲伤,爱情仍然没有到来。《骗子》对这一点有更为荒诞的描述,当假扮神父四处诈骗的奥古斯多接受着人们虔诚的祈祷之时,一切变得荒唐可笑,那些对着骗子祈祷幸福的人,竟是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幸福。
二、从里米尼到罗马的日子
里米尼,费里尼的故乡,这里孕育了费里尼的青春和创作灵感,青少年时期的快乐和烦恼,富国电影院里的所见所闻,独具特色的玩具戏偶以及多姿多彩的漫画,几乎影响了费里尼一生,也成了他不断怀念和再现的内容之一。里米尼因为费里尼而别具意义,它在费里尼不断抽象和怀念的过程中,最终变成意蕴悠远的寄托和乡愁。
《浪荡儿》里,费里尼第一次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记忆中的过去,里米尼的气氛看起来如此封闭,却又如此包容,人们在此过得慵懒而惬意,以至于很多人在不自觉里挥霍掉了自己的青春。影片中的那几个浪荡儿似乎都安于现状,除了莫拉尔多恍恍忽忽地感觉到了内心的空虚和孤独,其他四人似乎都乐于接受家庭的供养。福斯托有能力生孩子,却无能力当父亲,他仍然不断地勾引女人,制造麻烦。阿尔贝托似乎更满足于现状,乐于接受妹妹为家庭所做的牺牲,当妹妹为了追求幸福而离家时,他显然愤怒了,因为这意味着他必须担负起养家的重担。里卡多梦想成为歌唱家,但却从没为此尽过一丝努力。莱奥波尔多虽然希望成为作家,却时时为楼上的女孩心神不宁。里米尼的封闭宽容让他们得到滋养,在了无新趣又恶俗不堪的生活里,走向周而复始的迷失。这部费里尼早期的成名之作,带着极为明显的新现实主义色彩,这种格调正好道出了费里尼离开里米尼的因由,当莫拉尔多搭着晨早的火车离开时,里米尼的人们仍在熟睡,而莫拉尔多,也就是费里尼,却已然清醒。
如果说《浪荡儿》承载着里米尼的现实,那《阿玛柯德》承载的便是费里尼记忆里的故乡。有人说《阿玛柯德》所描述的是费里尼对故乡的眷恋和爱意,在我看来,费里尼更多的是在表达对于自己过去的不舍和怀恋,当经历沧桑,在回首往事之时,过去的一切显得优美而曼妙,所有的苦涩都化做甜蜜和坦然,所有的人都如此可爱真切,他们的淳朴,他们的缺点,看来都是一份值得宝贵的财产。如果一定要说乡愁,那定是存在于费里尼的心里,一个寄托着自己的过去和浪漫的故乡。事实上,从各方面看来,费里尼都不喜欢现实中的里米尼,《阿玛柯德》中的里米尼无疑是被抽象和提纯的世界,一个现实里不存在的天地。当飞絮舞风,柔波拍岸之时,里米尼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人们欢天喜地,小镇广场上焚烧象征寒冷与饥饿女巫的仪式,洋溢着一份古老的青春躁动,记忆里的故乡,不仅有曼妙的四季,友好的人们,还有法西斯主义,谎言以及丰乳肥臀。费里尼描述的是一份单纯与自然,一切都犹如过眼云烟,一切都值得怀念,他对于所谓道德败坏和正统教育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压抑底下是不羁的青春。那个叫格拉迪斯卡的美丽女人,给人们多少幻想和失落,当人们因自卑和揣测而不敢接近她时,她却只能孤独地远嫁他乡,而里米尼却依旧在曼妙的手风琴中,演绎着不朽的传说和希望。葬礼过后,是欢乐的婚礼,于是春天又来了,一切周而复始……
罗马对于费里尼来说也是值得怀恋的地方,这里的记忆甚至更为真切,更为美丽。这位导演从踏进罗马的那一刻开始,就爱上了这片古老神圣的土地。罗马无疑也承载着费里尼故乡里的一部分记忆,于是《罗马》中便有了青少年的反叛,法西斯主义的疯狂,有了嘈杂的电影院,有了不尽的性幻想,有了包容一切的宽容与母性。那个象征着青年时期费里尼的年轻人来到罗马,经历着这里的变迁,从普通家庭到战争,再到妓院……费里尼把远古的罗马,法西斯时期的罗马和今日的罗马,纵横交错地呈现于我们眼前,带着对这个地方深深的敬仰和爱意,于是便有了地铁隧道里遭遇远古遗迹的场面,有了车祸,有了城堡,有了嬉皮士,有了示威者等等,这一切既接近又久远,美的、丑的、喜欢的、不喜欢的,这就是罗马。欢声笑语的剧院里面,台下与台上同样精彩。费里尼说:“《罗马》这片子里我想讲的是:现在的罗马和远古时代的罗马骨子里是一样的,两者十分接近。”当片尾的摩托车群穿过罗马街头,游荡在雕塑、城迹之前时,与其说是在表现今古罗马的不协调,不如说在表现古老罗马的活力和向前发展的动势。
三、背叛之殇
费里尼在1960年拍摄的《生活的甜蜜》是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这部片一反之前表现贫困与底下层人们悲惨生活的模式,转而开始表现上层社会的精神危机,促使他做如此改变的原因,或许在于战后意大利经济奇迹的背后,隐藏着极为危险的精神荒芜。在摆脱贫困之后,人们发现他们的生活并不“甜蜜”,精神贫困与空虚时时困扰着人们的内心,传统与道德的沦丧,踏入现代社会的阵痛,让这些刚刚走出物质贫乏的新贵族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错乱和矛盾。费里尼用一个极为生动的开头,展现了人们所面对的这种困境,一架直升飞机吊着基督的塑像在罗马上空盘旋,这里费里尼的用意很明显,上层社会的荒淫无度就发生在基督的眼皮底下,纵情取乐、沉溺享受成了社会的主流态度和追求,灵魂与信仰在此毫无作用,理性早已破灭。而另一架紧随其后,跟着两个不停拍摄,向阳台上的比基尼美女眉目传情记者的直升飞机,无疑暗喻着一个嘈杂迷乱的大众传媒时代的来临。在本能的纵欲和生存当中,混乱和绝望的情绪弥漫其间。《生活的甜蜜》是新罗马堕落的写照,在主人公马尔切洛这位混迹上流社会记者的眼睛之下,一个又一个麻木的人轮番出场,偷情、背叛、聚会、脱衣舞……各种各样荒诞的事情接二连三,而又如此真实接近。影片后面人们从海里捞出的四不像海怪,正是这种荒诞社会的真实写照,犹如《阿玛柯德》中在冬天里异常开屏的孔雀一般,在这种社会底下,一切都见怪不怪。片中有一个知识分子史泰纳,一开始以令人羡慕的形象出现,是马尔切洛的榜样和梦想,然而他最终却亲手杀死儿女,并且自杀。在表现体面的生活背后,竟是无可忍受的乏味和空虚,他的死去,也注定马尔切洛出路的断绝。影片最后,一群狂欢之后的人们来到海边,马尔切洛邂逅了那个清纯的乡下女孩,在呼呼的海风中他们无法沟通,他们终究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最后马尔切洛的离开,标志着与过去划清界限,因为那女孩就是费里尼所说的:“马尔切洛的乡愁和不再的浪漫。”
《八又二分之一》无疑是《生活的甜蜜》的继续,也是一部费里尼坦诚某段时期所面临困境的影片。片名并无太多意义,只是说明了费里尼在拍摄这部片之前,已经拍过七部电影,以及略等于半部影片的两个短片。这部片带有一定的自传性,但又并非完全是导演本身。表现手法上,由于费里尼开始受到荣格心理学理论的影响,影片由一般的故事结构彻底转向非情节结构,意识流手法的引入,让这部片具备了前所未有的主观随意性,情节发展随着心情的变化而找到极为适当的转折点,现实、梦境、回忆以及潜意识交替出现,却有条不紊,因为这种状态似乎更接近于日常生活的心态。男主人公圭多是个电影导演,他所面临的困境有两个,一个是创作力的枯竭,另一个是与三个女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影片的开头同样寓意深刻,在拥挤的交通之下,圭多烦闷非常,他挣脱汽车,飞向天空,而另一个镜头,他却如风筝一般被绑着绳子,并且拉回了地面。这里面影射的正是一种理智与情感,自由与压抑之间的矛盾状态,圭多被拉回地面,正如同片中那部无法完成的逃离地球的科幻片一样,最终以无果结束,现实依旧。圭多与三个女人之间的纠葛颇有意思,与妻子之间的感情危机已经了然,与情妇之间又似乎只有恶俗不堪的性爱。当心目中的天使出现时,也发现只是俗人一个,圭多的理想幻灭,精神一片混乱。影片最后以一个由杂技团魔术师指挥的“轮舞”场面结束,圭多所有认识的人,过去的、现在的、死去的、幻想的通通出现,这里面的荒谬不言自明,人生与无止无休的耍杂一样,只是毫无意义的轮回。
关于精神危机的探讨,《朱丽叶与精灵》仍在继续,这部有着女版《八又二分之一》之称的电影,把视角转到女性身上,朱丽叶的感情危机,反映的正是社会精神危机里的另外一个侧面,当丈夫背叛时,朱丽叶面临前所未有的痛苦的恐慌,幻象、童年、恶梦时时困扰着她,为了摆脱困境,她甚至参加了朋友的性派对,但这一切毫无作用,对于一个软弱传统的女性来说,这里面的痛苦难以言表。在现代社会里面,信仰的破灭,悲观的情绪中,人们所能做的,只是麻木的接受以及放任自流。
四、癫狂之梦
《八又二分之一》之后,事实上费里尼的自传也告一段落,他说道:“莫拉尔多是《浪荡儿》里寻找生命意义的男孩,正是我当时的写照。然后差不多就在我明白这种意义永远不会找到的时候,莫拉尔多就演变成《八又二分之一》里面的圭多了。我内心里的莫拉尔多是在这个时候消失不见的,或者至少是对自己的无知感到不好意思而藏起来了。”之后,除了《罗马》和《阿玛柯德》隐约可见费里尼的影子,不过也成了一种回首和情怀了。癫狂的梦境此刻占据了费里尼影像的主要部分,它们如同一个个瑰丽的奇观,展现着人们内心里的欢乐与恐惧,超现实主义的布景,引导着观众穿越时空,领略古今,做着一个个现实里不可能存在的梦。
《萨蒂利孔》是尼禄时代贵族佩特罗尼乌斯所写,该书一直到17世纪才被发现,本身早已残缺不全,而这正是想象力丰富分费里尼所感兴趣的内容,他所呈现的影像,是一个离奇怪诞又引人入胜的世界,迷信、诗歌、杀戮、漂游……这一切犹如斑驳的壁画般带着古典的华丽和文化气息。影片中人物的张狂却恍若今朝,费里尼所经营的那份颓靡气息,与现实社会何其相似,因此借古讽金的意味也是十分明显的。这一点在《卡萨瓦诺》中表现得更为清晰,费里尼自承这是一部18世纪版的《生活的甜蜜》,卡萨瓦诺无疑就是古代版的马尔切洛,他空有一身才华,实际上用得着的只是他的性能力,而别人甚至他自己也只在乎这一点而已,这让他变得麻木空虚,形同木偶,就如同那只他常常带在身边的机械鸟一样,影片的最后,让他恋上一个木偶娃娃,说明的正是他本身的空洞,只有木偶才能与之匹配。这部片当然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实际上它只不过是经济奇迹背后无限空虚的意大利现实生活的移植罢了。这种表现手段在1980年的《女人城》和1983年的《扬帆》中也有所表现。
费里尼的最后一部作品《月亮之声》无疑是一部令人着迷的杰作,主角伊渥是个刚出精神病院的疯子,所以他眼中的世界当然不再是真实,而是带着扭曲与诗意,这个世界不同于现实世界,也有异于真正的疯子世界,所以我更愿意把这部片看作是一个类似于《女人城》般的梦。一个被扭曲的世界,看来正好反映现实世界的原貌,空虚与疯狂并存,恶俗与虚荣齐飞,伊渥的疯狂看起来更像是正常,他充满诗意的幻觉之中,带着一份令人向往的温馨和柔情,这正是日渐冷漠的现实社会里正在消失和被遗弃的东西,然而伊渥是悲哀的,他的诗情,来自于他的疯狂,费里尼说道:“当伊渥在片中发现不止一个女人可以穿玛丽莎的鞋的时候——事实上是很多女人都可以穿——我觉得非常悲哀。不管他是任何岁数,都代表他已经老了。”于是梦已破灭,浪漫不再,幻想之中,月亮被俘获到了人间,发出浅浅的悲鸣,这就是现实,一切因为疯狂而颠倒,一切因为信仰的遗失而变得一片空虚……
总的看来,费里尼的作品是多样的,他是一个注重内心感受的人,也不惮于袒露心扉,他的作品一次次地暴露出人性的缺点和恐慌,引人深思。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意蕴悠远,让人久久回味,人物的前途,社会的状态,生存的意义等等,或许这一切源自于他本身就是一个真诚的人,于是他的梦,便成了人们所共有的梦。
转自 豆瓣
⑥ 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总是排在IMDB的第一名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教父I>>是IMDB排名第一的,但很多新近的影迷为了力挺<<蝙蝠侠:黑暗骑士>>对<<教父I>>投出了很多恶意的低分票,致使<<教父I>>退居次席,其实就在几个月之前<<蝙蝠侠:黑暗骑士>>还因为一群疯狂影迷的投票占据了IMDB的第一名,但大多数影迷还是公正的,现在<<黑暗骑士>>的名次已经滑落到第六位,相信在将来<<黑暗骑士>>的排名还会不断下滑------我个人认为这部影片的排名充其量只能进入前200,剧本看似很不错其实不然,有很多逻辑不通的致命伤!本片唯一出彩的就是小丑一角.客观的说<<肖申克的救赎>>与<<教父I>>谁排第一都不会有太大争议,我个人更倾向于<<肖申克的救赎>>,毕竟剧本写的太棒了.每个环节都丝丝入扣,几乎没有任何瑕疵!!!!!
⑦ 求卡比利亚之夜的专业影评
http://www.mtime.com/my/orangewater/blog/205693/
我觉来得这个源写的不错,你可以参考一下
⑧ 著名电影作家有哪些人
说到电影,如今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娱乐的一种日常的休闲方式,有人天天看电影,有人已经离不开电影,比如我!那么这十个世界著名电影导演你究竟认识几个?
蒂姆·波顿
1958年8月25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美国男导演、编剧、制片人。这位好莱坞的另类天才,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怪诞的视觉风格,充满令人着迷的魔力,尤其是华丽而颓废的哥特元素,随处可见的象征和隐喻手法,构成了独特的奇幻影像世界。2007年,年仅49岁的她获得威尼斯终生成就奖。对此,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表示:“蒂姆·波顿是美国最勇敢、最有想象力和最具创新精神的电影人之一。”
代表作《蝙蝠侠》、《剪刀手爱德华》 、《爱丽丝梦游仙境2》、《小飞象》。
2.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出生于1899年8月13日,于1980年4月29日逝世,原籍英国。他是一位闻名世界的电影导演,人送“恐怖大师”。在他长达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她共拍摄了超过50部电影,尤其擅长拍摄惊悚悬疑片,正式她创造并完善了制造悬念的艺术。其中,由他指导的惊悚片《惊魂记》(1960)标志着心理惊悚片成为恐怖电影的一个亚类型。时至今日,“希区柯克”已不仅仅只是一个名字,而是代表了一种电影手法,成为悬疑惊悚的代名词。
代表作:《西北偏北》、《惊魂记》、《鸟》、《捉贼记》、《狂凶记》
3. 霍华德·霍克斯
1896年5月30日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戈申城,1977年12月26日卒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棕榈泉城。美国电影导演,他几乎能在所有的类型片领域内游刃有余。这位“类型片大师”在他的几十年导演生涯中精品迭出,涉猎过几乎所有的电影类型(神经喜剧、黑色电影、传记片、冒险片、西部片、科幻片、歌舞片等),并体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其中《疤面人》(1932)被认为是最好的黑帮题材影片之一,可谓是黑帮犯罪题材电影的开山之作,影响了此后几乎所有该类影片。霍克斯也是法国新浪潮电影人热烈推崇的“电影作者”之一。
代表作:《星期五女郎》、《育婴奇谭》 、《红河》
4. 肯·洛奇
1936年6月17日生于英国,英国独立电影与电视导演编剧。这位“新现实主义大师”敏锐地捕捉社会现实,并对底层民众报以深切关注。在第64届柏林电影节获颁终身成就奖时,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考斯里克称:“肯·洛奇是欧洲当代最伟大的导演之一,在他长达五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保持着非凡的持续性,并且能够始终坚持创新。他对人类命运有着深切的关注,一直坚持只拍底层人的故事。我们尊重他的导演身份,并对其影片中对社会不公的揭露与幽默感表示赞赏。”
代表作:《风吹麦浪》、《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没有过去的人》、《29棵棕榈》、《儿子的房间》、《爱情是狗娘》、《迷失东京》
5.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1941年6月27日生于波兰,逝世于1996年3月13日。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波兰电影导演、剧作家。因他的作品《三色》和《十诫》闻名世界。这位波兰伟大的“作家式”导演,他的影片被认为“既有伯格曼影片的诗情,又有希区柯克的叙事技巧”。在他的镜头里,当代波兰和欧洲的现实生活如画般展开,并通过富于哲思和诗意的电影语言,来探讨任性及生命的终极意义。
代表作:《三色:蓝色白色红色》、《十诫》 、《初恋》 、《生命的烙印》 、《杀人短片》
6. 费德里科·费里尼
1920年01月20日出生于意大利,逝世于 1993年10月31日。这位意大利国宝级导演,既是新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又以他个性强烈的“费里尼风格”成为无数后世导演的灵感启迪。童年时期对马戏团和小丑的情有独钟也贯穿了他的电影生涯,并投射在他的电影作品里。从新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到意识流式的奇幻世界,这位电影大师敢于推翻并重塑自我,却始终饱含深邃的人文关怀。
代表作:《卡比利亚之夜》 、《大路》 、《甜蜜的生活》、《阿玛柯德》、《费里尼自画像》
7. 让·吕克·戈达尔
1930年12月3日出生于法国巴黎。别名高达,法国著名电影导演、影评人,毕业于索邦大学。曾是《电影手册》的影评人。这位思想激进且多产的法国新浪潮导演,是以蔑视传统电影技法闻名的“破坏美学”的代表人物,她的影片在破坏传统结构方面比特吕弗走得更远。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电影作品都有其鲜明的主观立场,并把自己的政治思想注入作品之中,比如常见的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子。
代表作:《随心所欲》、《阿尔法城》、《狂人皮埃罗》、《芳名卡门》、《精疲力尽》
8. 宫崎骏
1941年1月5日出生于东京,日本动画导演、动画师及漫画家。迪斯尼称其为“动画界的黑泽明”。这位受全球影迷喜爱的动画大师,用动画拷问着良知。他是将动画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也是日本三代动画家中承前启后的精神支柱。半个世纪以来,他始终用丰富的想象和温暖的画风,传递着和平、环保、博爱的信念。回顾创作生涯,他曾说:“创作一部动画也就是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这个世界慰藉着那些失去勇气的、与残忍现实搏斗的灵魂”
代表作:《天空之城》 、《龙猫》 、《萤火虫之墓》 、《魔女宅急便》 、《红猪》、《千与千寻》
8. 英格玛·伯格曼
1918年7月14日生于瑞典乌普萨拉,逝世于2007年7月30日。他是宫廷牧师之子。先在业余剧团,后在哥特堡、赫尔辛堡以及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担任戏剧导演。是瑞典著名的电影、电视剧两栖的导演,杰出的电影剧作家,现代电影“教父”。作为瑞典国宝级导演,伯格曼是是20世纪电影大师之一,他对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乃至整个欧洲的艺术电影都有着巨大影响。他是一位“哲学的电影家”,在他的电影中充满随处可见的奇艺构思和对人生意义的个性化沉思,是“作者电影”的典范代表。
代表作:《第七封印》、《女人的期待》 、《野草莓》 、《魔术师》
9. 李安
1954年10月23日出生于台湾屏东县潮州镇,编剧、导演。在华人导演中,李安无疑是一个标杆性人物。东西两种文明的碰撞与融合,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视野和气质。他的电影含蓄细腻却又欲语还休,通过传统与现代、伦理与情欲、东方和西方等矛盾冲突,诉说着人性的普世价值。在题材上他也勇于探索,不拘一格,并取得了斐然的艺术成就。2001年,小行星64291以李安的名字命名。2009年,入选美国《娱乐周刊》评选的“当代最伟大的50位电影导演”。2016年,被授予“大不列颠奖”杰出导演奖。2017年,李安出任下届金马奖主席。
代表作:《卧虎藏龙》 、《断背山》 、《色戒》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喜宴》
10. 王家卫
1958年7月17日出生于上海,香港电影导演、监制及编剧。1988年,首次执导电影《旺角卡门》 。他的电影不多,但几乎每一部都耐人寻味。这位以“文艺”著称的风格化导演,通过斑驳陆离的光影奇景、随心所至的散漫情节和呓语般的特色独白,营造出如梦似幻的别样情调,并塑造了一个令人见之难忘的角色。不惊天动地,却纠缠人心。1997年,执导的电影《春光乍泄》,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4年,拍摄电影《2046》。2006年,成为首位担任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的华人。
代表作:《花样年华》、《春光乍泄》、《阿飞正传》、《东邪西毒》、《重庆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