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不可思异影评

不可思异影评

发布时间: 2021-03-10 00:59:44

① et外星人的影评 追分

艾里奥特,一个充满着幻想的小男孩,有个老想着作弄他的哥哥和一个还不太会讲话的小妹妹歌蒂,兄妹三个和不久前离异的母亲住在一起。由于工作忙碌加上心情糟糕,所以母亲时常会忽视和孩子们的关爱和沟通。E.T.,一个被同伴不小心留在地球上的小外星人,却幸运地被善良的小艾里奥特发现,他瞒着妈妈偷偷收留下了孤独无助的E.T.,给它吃巧克力,还把它介绍给自己的狗狗、哥哥和妹妹,虽然语言上E.T.和艾里奥特还无法沟通,但是他们的感情却跨越了一切外在的障碍联系到一起,虽然他们的外型有如此大的差异,但却都有着一颗善良敏感、渴望着爱和呵护的童心。在他们之间,建立起一种奇妙的心灵感应,E.T.难过的时候,艾里奥特也会感觉忧郁,E.T.病了,艾里奥特也跟着不舒服。孤独的E.T.和孤独的艾里奥特成了最好的朋友,于是他们都不再孤独。直到有一天,E.T.不可避免地被大人们发现了。一个活着的外星人!这还得了!于是人们如临大敌,警察、军队、FBI……蜂拥而至,大人们不顾孩子们的苦苦哀求,无情地抓走了E.T.,根本无视此时的它是那么的无辜、脆弱和绝望,他们只想把这个外星人当成千载难逢的珍贵试验品进行研究。艾里奥特在哥哥和伙伴们的帮助下终于从研究中心救出了九死一生的E.T.,不料大人们根本没有放过他们,沿路设下重重关卡意图拦截这支“营救小队”,就在大人的眼皮底下,E.T.展现了它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带着大家摆脱了“包围圈”。在当初发现E.T.的树林里,来接E.T.回去的外星飞船赶来了,一直念念不忘要回家的E.T.终于要走了,艾里奥特和恋恋不舍地和他的外星朋友告别,望着远去的飞船划破天际艳丽的夕阳,艾里奥特知道,他将会永远永远记住这段短暂却美丽的友谊。
--------------------------------------------------
很小的时候看过,没什么记忆了已经,唯有的印象就是E.T.圆圆的脑袋和大大的眼睛。这次把在硬盘里放了很久的E.T.重温了一遍。

Spielberg的片子总是很大气,很有想象力,E.T.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从E.T.被同伴忘在地球上,到与Elliott相识,与Elliott沟通,慢慢与孩子们成为朋友,再到被大人们发现,最后离开地球,Spielberg发挥超凡的想象力,描绘了一个外星人在地球上可能会经历的东西,相当“真实”地表现了这一过程。

虽然讲外星生物,却没有绚丽特技,没有巨大场面,一切都是平实的生活场景,朴实童贞的对话,完全从孩子的角度,从孩子的视角展现了外星人E.T., 大人除了Elliott的母亲都没有给正面的镜头,贯穿全片的从带钥匙的大人,自始自终只有下半身镜头,颇有反面角色的意味。

当看到Elliott骑着单车脱离地面,车筐里载着E.T., 映衬着洁白偌大的月亮,向着自由和梦想,激动的心情和释放的感动也不禁和他们一起翱翔在空中,内心深处被震动了一下。无疑这已经是电影史上的经典镜头之一。

Spielberg拍E.T.时,正好是“外星人”,“飞碟”炒的火热的时候,他大胆设想了人们对外星人不同的态度,人类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外星球的生物,无疑Elliott一颗纯洁的童心,对外星人的友好乐观态度得到了Elliott的赞同。其实有没有想到科技继续发展下去的话,真的有一天如果人类去了其他星球,说不定也会面对E.T.面临的情况,到时候人类就是“外星人”了。E.T.还是能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值得一看。

② 不可思异的观后感

近年来,大银幕上已是喜剧片的天下,但凡上映的作品,几乎都有着喜剧的元素。从《疯狂的石头》再到《人在囧途》系列,无一不体现着喜剧的魅力之处。然而,这些喜剧片看多了难免会产生同一种感觉,毕竟能拍好喜剧片的内地导演少之又少。就目前大银幕上的作品而言,除非有别出新意的喜剧故事,还是能吸引来观众观看,否则没有新意的喜剧电影再出现,内容上还是会给人有些苍白无力之感,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导演开始寻求在喜剧上的创新。
作为3D科幻喜剧电影《不可思异》,其便是在喜剧的制作上加上科幻元素再配以3D视觉效果的特效展现,以此来打造出华语科幻喜剧的新境界,也将打响本年度贺岁档不可思议的第一炮。
《不可思异》是由著名导演孙周执导,集结王宝强、小沈阳、大鹏三位喜剧大大咖联合主演的一部3D科幻喜剧片。故事主要围绕三位喜剧大咖展开,通过王宝强饰演的唐力果为主线,以此来展现出的一部“笑中带泪”的故事。
在这部故事中,主演和人物上的安排恰到好处,三位主演各司其职,分别发挥出各自在喜剧领域最擅长的技能。虽说同样是玩喜剧出身,但是各有特色,尤其是王宝强和小沈阳最为突出,二人本身就代表不同门派,此次因剧本需要碰撞在一起,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多种胃口,还展现出了二人有情有爱的一面。不过,正是在导演的精心布局下,以及大鹏的各种乱入中,才使得原本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走的越来越近,以至于画面充满着基情满满的味道。
在特效方面,不看不知道,一看准惊呆小伙伴的节奏。不必多说,有奥斯卡特效团队做保障,小到么么哒,大到怪兽等等,3D效果绝对是国内一流顶尖水准,真正的奇观再现,而“么么哒”这种国产CG生物的全新角色创造也是具有颠覆性的,更是具有吸引力的,就它在故事中的创造力和扮演的角色而言,也势必会成为新一代人见人爱的“银幕新宠”。
从整个故事来看,对于一位孩子早年夭折的父亲来说,正是在3D特效的特异功能展现下,生活才充满着乐趣,一切显得内心也不是多么空旷,为早年失去孩子而受伤的内心弥补了很多温情。不管是出车祸疤痕消失,还是家中大变豪车,以及各种欢乐和忧愁,都离不开“么么哒”的特种技能,使之影片呈现出更加人性化,且又充满着感人的一面,完全可以说是一部温暖人心的科幻喜剧之作。
当然,正是导演在故事的编排和情感上的融入以及对科幻喜剧的打造上,都有着相当专业的水准,才很好地把科幻和喜剧元素融为一体,使之成功商业化,实在了得。
要说这种纯商业的科幻喜剧片,导演还真是没少下苦工,能在左手情感,右手商业中游走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科幻喜剧领域的空白,还能打造出一部华语科幻喜剧的新境界,无不体现着他这四年间每一个故事和每一帧画面都是经过精雕细琢,敬业程度可想而知。至于首次试剑科幻题材,可谓转型成功,也让他真正实现了大满贯。

③ 七宗罪 影评

天主教明言七宗罪:「饕餮」、「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愤怒」、「淫欲」。沙摩塞是承办凶杀案的资深员警,即将退休,而米尔斯是新手,一付兴致高昂,自愿请调至这一分局。星期一上午,一件凶杀案发生,凶手在冰箱后写着「饕餮」,星期二,是一位律师,现场写着「贪婪」,一天一个,依七宗罪而死。面对此案,沙摩塞心中有诸多挣札,住在这城市已久的他,早已习惯,冷眼看事情,本想不接此案,几经考虑又留下来帮米尔斯,米尔斯血气方刚,冲动易怒,故弄玄虚的凶手因而选上他做为七宗罪的最后一人-「愤怒」。强竟杀了米的妻子崔西来激怒他。让自己成为「嫉妒」,米尔斯成为「愤怒」,强也赢得了这场游戏。沙可以退休了,但看著囚车中的米尔斯,究竟是社会始终如此不堪,或者天真单纯也是一种罪。

这部出色的惊险悬疑影片对犯罪心理学也作了详尽的描述,而罪犯通过圣经的道德审判来杀人,更具社会意义。一个警察最后却成为凶手计划的执行者,这是对社会和人生的讽刺,是对茫茫之中天主那七大信条的不可抗拒,还是象征了这多罪该罚的人世间的混乱的生活秩序?正象影片结束时斯班瑟说的那句话“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
在电影里,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观众:它是宿命的罪与罚。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剧是必定要属于人间的,“上帝”作为“授意者”和“观望者”,参与了整个事件。冷血杀手作为传道者莅临人间,最终以身殉道。从某种角度看,悲剧中没有正邪的区分,作为渺小的人类,只能接受宿命的审判。
然而《七宗罪》恰好利用观众对玄学的神秘感和不理解,剑出偏锋的讲一个连环谋杀的故事。 “Seven”在宗教上是个神秘的数字,这一点在旧约中有最充分的表现。上帝用七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启示录》第十二章第三节写道:“有一条大红龙,七头,也戴着冠冕......
《七宗罪》向人们呈现了一个变态的宗教杀手。芬奇无意用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和大量的追逐场景来达到使人恐怖的效果。他并非对杀戮场面进行简单的电影图解,而意在揭示这种杀戮后后面的东西。这部电影塑了与以往电影中截然不同的一类杀手。《七宗罪》中的杀手杀人并非是因为嗜血,而是有着强大的理论信条加上妄念来实施他自以为的通过"审判"和布道来拯救的目的。这才是最可怕的。这个杀手也许平时连一只鸡也不杀,但是他找到了依据来实施对人的毛骨悚然的谋杀。这种恐怖并非是亲眼看到某种可怕场面时感官的自然反应,而是心理上的恐怖。这使得《七宗罪》这部看起来像是侦探片或类型化恐怖片的电影脱离了这些窠臼,而与美国社会现实生活建立起了心理上的联系。
一个不正常的社会是产生这样的杀手的根源。现实生活中美国持续不断发生的连环变态杀手事件也在电影中不断有所反映和体现。然而,现实中以完全相同的手段进行残害的杀手虽然还没有发现,但却有很多在精神气质和思想观念上和他十分接近的人,让我们想想世界各地近年来出现的邪教组织和连环杀手:太阳圣殿教、奥姆真理教、吉姆·琼斯、邮包连环杀手大卫·卡钦斯基……最终都是以悲剧收场。
《七宗罪》使人们接触的是最黑暗的人性的一面,尽管它是虚构的,可是它的气息已经进入了现实的思绪和情感之中。正像片中老侦探说:"如果我们抓住了John Doe (杀手),而他本人就是魔鬼和撒旦的话,那也许是我们所期望的。但他不是魔鬼,他只是一个人……"有什么能比一个人做魔鬼的行径更为恐怖的吗?但更为恐怖的是,杀手的动机是以宗教为名义的。在杀手的彻底疯狂里似乎还有某种理智,这是最恐怖的事情。这部电影并非是关于杀戮,并非是关于一个人如何干出魔鬼般的行径的,而是关于那种杀戮的动机,以及这个动机的由来和它后面的东西。
剧情阴暗、主题悲观、手法低调的警匪片,却因为剧本结构的新奇、演员表现的优异以及导演别具一格的叙事风格而变成了一部叫好叫座之作。故事背景是一个整天下雨的不知名城市,摩根·弗里曼饰演一名即将退休的老刑警,而布拉德·皮特则是怀抱理想热情来这里上任的新人。他们碰到了一连串离奇的凶杀案,凶手故意在现场留下人类的七个罪诫“暴食、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和愤怒”,跟警方大玩心理战。一冷一热的警探组合终于逼到凶手投案自首,却无法改变既定的悲剧命运。导演戴维·芬彻在银幕上呈现出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社会黑暗面,由凯文·史派西饰演的凶手在终场前发表了一段自辩之词,更具高度的反社会煽动力。
让观众希望他活着的人在结局死掉,这永远是让你的电影被人们记住的有效手段之一.于是,年轻警察米尔斯的妻子翠西死了.事实上导演并没有让我们看到翠西被凶手割下来的头,可是我们都明白,处于极度悲愤下的米尔斯开枪打死了凶手------这是一个智慧,坚忍,疯狂的罪犯.于是,罪犯完成了他的罪恶的艺术品.最后两种原罪------罪犯死于嫉妒,而米尔斯因为愤怒杀了罪犯,也背上了原罪,等待审判(来自人间...).
关于罪犯:
贪吃,淫荡,贪婪,懒惰,高傲,嫉妒,愤怒---------这就是七宗原罪.影片中的罪犯在前半段一直没有露面,但是他作案的手法确实已经让所有的人感到震惊.他可以强迫一个人吃到胃涨裂和内出血;他可以花一年的时间精心"养育"他的受害人;为了完美的犯罪过程,他把自己手指头的皮肤剥去,以免日后留下指纹.全部的过程都在在这个罪犯的掌握之下,一步一步,我们随着罪犯的带领下,欣赏这他引以为豪的犯罪过程.七种原罪在时间横行,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但是,其实这才是最大的恶魔,而我们的凶手只是这些罪恶的一个化身.每天都有人因为贪婪而死;因为嫉妒而死,因为愤怒而死......我们天才的导演大卫芬奇也许就是想告诉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太多的人已经迷失了自己.就连那个身为警察的米尔斯,最后也因为爱妻被害而失去理智,开枪杀死了罪犯.事实上,这也是我们自身无法控制的,也是我们无法抵抗的,这个完美强大的罪犯,已经把这些寓意都展现给我们.看着他心平气和得到警察局里自首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一切,刚刚开始......

关于影片:
大卫芬奇无疑是一个天才,这样的一部电影拍在我们面前,除了为他鼓掌,为他流泪,真的没有什么别的可作.这个题材的成功和演员的到位我就不想多说了.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把握的那样完美.刚刚搬家过来,所以需要磨合,所以家里会体验到地铁的恐怖,所以凶手可以在家里找到他的妻子并杀害.我原以为拍电影很容易,现在才知道这和做饭一样,泡方便面也叫做饭,满汉全席也叫做饭,究竟你是什么样的厨师,看看你作的饭就知道了。
影片描述一个连环杀手和两个警探的故事。此君精通古典文学,他精心设计了一套向邪恶世界挑战的方法:根据西方古典文学的说法,人有七宗罪,分别是贪吃、懒惰、荒淫、愤怒、妒嫉等。他为每一宗罪找到一个代表人物,然后用以毒攻毒的方式置该人于死地。比如,他强迫一个贪吃的胖子不停地吃,直到撑死。

④ 不可思议观后感不可思议!

在外面玩,借宿。大概11点的时候,隔壁突然响起了广电总局的片头,这部电影是《不可思异》(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我还知道电影里面的外星人叫“么么哒”、王宝强的代号是sb,真是有趣的梗呢。)
但我同样身为一个外(xing)人,也不好说什么,毕竟屋里其他人都没表示什么。也许是电脑在我隔墙的位置吧,我觉得影院声音都没有这么大,特别是小沈阳唱片尾曲的时候。
但这时我是痛并快乐的,毕竟这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终于结束了。我想我终于可以睡了吧,然而,广电片头再一次响起!我瞬间方了,会不会是播放器自动循环播放?看电影的人不会是睡着了吧?为了回应我的疑问,紧接着,一句“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是为了钱”的台词,打破了我的担(huan)心(xiang)。
你以为你是通宵场呢?我大怒,使劲敲墙。但让我没想到的是,隔壁马上敲了回来,而且还是跟我同样的节奏,“梆梆~梆”。
这是什么意思?他是要戴耳机?还是要跟我SALA?我在床上静静地等待结果,然后过了一会儿,他贴心把音量调低了!把音量调低了音量调低了调低了低了了!!!
真是不可思议!
不说了,已经睡不着了,先写个影评压压惊,开始听这部不知名电影。
顺便说一句,《不可》虽然是烂片,但它有一句搞笑的台词,绝对是2015年度最佳:“这么晚了,还让不让人睡觉了?!”真的!全片只有这句,听到我就笑了!

⑤ 很急!关于纪录片《红跑道》的影评。不要观后感!


开头,是一个个小小的小朋友们一个接一个地伴随着随着教练的大声喝骂跳进了固定的镜头里,镜头的背景是一色的大红,教练的方言语汇丰富而带有调侃,小朋友们的表情也各富特色,人物的个性似乎在一开始就那么鲜明直接地交给了每一个观众。就这么,一下子叫人扎进了他们的世界,直到全片结束。



片子讲述的其实是一群练体操的小朋友的普通生活,看起来就好像是简单的生活片段,普通平实。然而渐渐的,当围绕小朋友们的家长、教练们一个个接连登场后,你才发现原来镜头切开的,是当下这个鲜活社会的一个小小截面。导演似是伟大的手术大师,他总是不露声色地、却有选择性地把一些看似平淡琐碎的细节呈现给你,然后让观者在自己的脑海中去链接,继而发酵。

在这部片子里,我们不仅看到了一群自小就开始接受看似枯燥甚至残忍的体育训练,我们还看到了小朋友们身后普通人家庭的真实生存状况,而他们便是这个繁华时代里总被忽略或被概括化、概念化的人群。艰苦的童年背后总是背负着超过常人的困境与希冀。感谢这部片子让普通的新上海人、隔代抚养孩子甚至领养孩子的老年人,及至本身处于压力之下的普通教练员们的真实的情感状态呈现出来,并作为这个时代真实的印痕。



2.

而耐人寻味的,总是那些无法一言明说的东西。比如,这个世界的残酷的现实性与人性理想的一面,一个小朋友说:我不要冠军要留着小辫子(因为教练说要去比赛就必须把留了8年的小辫子剪掉),另一个小朋友回答爸爸为什么去北京不去看奥运会时说,那我要练体操怎么办啊。比如教练在严厉甚至不近人情的训练方法的背后的立体、丰满的人物情绪,另你很难武断地下结论,这是对的,那是错的。就好比片子里美术老师让小朋友画自己心目中的金牌,想象自己获得金牌后会怎么样,至少我看到的,是很感动的东西,而未必是一些评论说的一种对小孩过于功利的教育。看片子的时候,在起初的不忍以及由此激发的本能的抵触之后,甚至有念头觉得这么小接受残酷的身体训练以及及其现实的理念训练,是不是这是提前社会教育的一种,在这个世界倒是值得庆幸的事呢?就像导演自己说的,好比有些体制的确不合理,但是就是有存在的理由。就这样。很多事都这样。

其实最后去比赛小朋友们都获奖了,团体金牌。我想这也是最通常的一个结局。但导演不想把这作为结尾。因为不想去证明什么。这反而与这部片子的整体基调与理念非常契合,同时也圆满了。因为本质意义上,这不是一部儿童片,也不是一部“人间体育”。






3.

摄影也非常棒。几个镜头唯美异常。记得三个印象很深的画面,一个是仰拍的几柱香遥对皓月,一个是以摩天大楼为背景的蹲坐的小孩,一个是路灯与月夜的对话。。。

做着体操动作时的小朋友很少通常体育节目似的镜头,经常是特写或者全景,镜头的变化,让心的距离贴近了。

音乐来自《秋天的虫子》乐队。干超说是荷兰人选的,却差点找不到作者。几经周折才找到可以支付版权的对象。好像乐队已经解散。说实话,音乐在里头很贴,很贴。回来在网上很幸运地找到了试听,却似乎有那么一首始终找不见。两个小朋友邓彤和小王一起吊单缸的“标志性”长镜头时配的音乐倒是似乎找到了。很感慨,多年前对门的同学每晚练个摇滚每晚,而直到现在才总算找到一些感动的入口。而想当年的自己却总是涂鸦一些风轻云淡的音符摆弄一些黑白无常的棋子,岁月曾经交汇,却终于走向一个的远方。



4.

导演干超。

自从《房东蒋先生》之后就开始欣赏并关注。

主持人问如何才能拍出获奖的纪录片呢。对于这个“超现实”的大雷,干超自述出发点很简单,只是为他们记录一段岁月。或就是由于出发点简单,所以片子显得更加开放和丰富,因为没有功利。干超说其实还有一个原因,说拍小孩是之前的愿望,而体操的小孩具有动感,好看,比如相对琴童。同时时间也有限,体操相对自由,相对课堂学童。



而更重要的,其实应该还有际遇。干超说那天先遇到了姚明,接着推开隔壁的门便看到这批小孩。我想应该是这一瞬间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或者导演获得了多重的强烈的对比。当下的明星和似乎是明星的过去,巨大的明星和渺小稚嫩的训练者,一群痛苦着却又喜欢着的而你陌生的东西。这或就是拍摄的冲动。

而看一个人为什么成功,首先应该看他在思考什么。或者看这个世界的角度。不然有冲动也未必拍得出味道来。如果要探寻这部片子所谓成功的奥秘,或就是这些一步步关联的内在的因素以及外在际遇的激发。五个月的业余时间,没有内在的理念是难以成为这部片子的。



而对于观者而言,好的文艺作品的内核似乎都在于分享。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谆谆教导。不是颠覆,不是批判,不是“揭秘”,不是哗众取宠。。。而仅仅是呈现。更难得的是带有思想的呈现。

或许残酷的体育竞技与稚嫩的幼小儿童之间的对比过于强烈,而其中夹杂着丰富的见仁见智的内容,才赋予了这部片子耐人寻味的内涵吧。

重要的是,呈现的是内心的真实的多面的东西。则评价是交给观众的。



5.

干超还自述了一个片子的优势。他感叹中国人都不容易。朴实隐忍。所以人物在镜头前有很多真实情感的流露。这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的确,这也是观片过程中最吸引人和打动人的地方。声音方面导演也自谦了,非常好,几乎就以为是电影的效果了。

国人的确如此。美德天然。而我疑惑的是为什么总是要在国外获奖以后才可以得到承认甚至追捧,是不是只有象《红跑道》这样几乎没有收到什么制约和管束的作品才可以抵达“真实”(因为现在的这个纪录片展映活动的名称就叫真实中国)。

从某种角度来看——如果我们和导演一样站在这片跑道的上端来俯瞰这个世界,我们自己及至整个时代似乎都还是在红跑道上起步的小孩,伟大的经济计划与稚嫩的文化肩膀,残酷的物质教育与微弱的社会自觉,面对巨大的致富冲动,单行道上飞奔的我们还可以支撑多久?

镜头里没有答案。

⑥ 不能说的秘密的观后感

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爱恋,一个不能说的秘密,一个不可思议的答案!
周杰伦所饰的叶湘伦是一个音乐系的高中生,周董的演出显得非常本色,好像他就是在演自己!在叶湘伦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与周董共鸣的地方!同样的做派,同样对音乐的狂热和执著,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叶湘伦便是周杰伦在电影世界里的化身!叶湘伦又着出众的音乐才华,在被一首神秘的钢琴曲吸引后,他认识了清秀脱俗的路小雨,小雨的出场显得那么的自然,而两人的相遇相知相爱似乎也是那么的顺理成章!桂纶镁饰演的路小雨是一个神秘的女孩子,因为每当叶湘伦想进一步了解她的时候,她总会笑着说:秘密哦!
就是这样一个神秘的女孩子如一缕阳光一般照进了叶湘伦的生活!路小雨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因为她幸福于在二十年后遇见了一个有缘人,一个和自己喜欢同一首曲子的叶湘伦,也正如路小雨所说,我能遇见你已经很神奇了!这个高中女孩子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的清爽,那么的不修边幅,她总是偷偷地笑,偷偷地品味自己的幸福!她属于两个时空,但是她的心却只属于一个人!路小雨的秘密便是那个不能说的秘密!也许在影片之初那会认为小雨只是一个有心事的小女孩,我只想说其实我们不必将她异化,因为我们完全可以把她当作一个懂得爱的女孩!那层神秘就让它随着青春扬长而去吧!戏中的女二号是一个叫晴依的女孩子,也许她的戏份并不多,但是仅从几个镜头我们便可确信一件事情----她喜欢叶湘伦!晴依是一个为了误会而生的角色,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她所促成的误会让叶湘伦和小鱼错失今生,但是我们何必责怪呢?这就是青春,这就是矛盾!晴依拥有一颗无法掩饰的欢心,也许直到后来她也不知道那个不能说的秘密,晴依给我们留下的是她的羞涩还有她的纯真!
学校的校长也就是叶湘伦的父亲,他是一个古怪而有趣的大叔,他总是对叶湘伦唠叨,说我之有一个儿子!父子间是由距离的,或者说是隔阂!父亲想拉近这段距离,可是他却忘了青春早已不属于他,留给他的只有对青春的眷恋和对往事的回忆!
可以穿越时空的神秘琴谱,来自二十年前的路小雨,这是这个不能说的秘密的出人意料的答案!如此的剧情实在令人惊叹,惊叹于它的浪漫,惊叹于它的唯美!我们感动于叶湘伦与路小雨在桌上用涂改液写下的对话,为叶湘伦追爱的执着和流血的双手而热泪盈眶!这就是青春,青春无悔!
一曲又一曲美妙的钢琴曲,给我们带来了一次听觉盛宴!我们在电影里再次领略了周董的音乐才华!好电影不能少了好音乐,不能说的秘密留给我们无数美妙的音符,青春的旋律!
一个属于青春的秘密,一段属于爱情的故事!

⑦ 观电影《致命伴旅》观后感

[观电影《致命伴旅》观后感]2011年2月13日,我们去沃尔玛3F新开的银都电影大世界观看了兔年第三部电影《致命伴旅》,太精彩了!是剧情/惊悚片,由好莱坞安吉莉娜·朱莉和约翰尼·德普主演,剧情环环相扣,一路紧张迭荡起伏,,观电影《致命伴旅》观后感。到了影片的最后才知真正的结局。【剧情简介】《致命伴旅》讲述了一个国际刑警去海边度假时,邂逅了一位美丽的神秘女子。在短暂的美好时光后,女子却突然失踪。这个偶然出现在他生命中,后来又神秘消失的女子被证实是一名罪犯。可在追捕过程中,一场更加险恶的阴谋也在悄悄展开。朱莉在《致命伴旅》中饰演一名国际刑警,在追捕与自己有过情史的罪犯过程中,让德普扮演的美国游客卷入阴谋。影片翻拍自2005年法国惊悚片《逃之夭夭》(Anthony Zimmer),原定由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和查理兹·塞隆(Charlize Theron)担当主演,但是经过一系列的换角风波后,男主角曾从最先的克鲁斯换成了萨姆·沃辛顿,但最终制作方又把目光锁定在了约翰尼·德普身上。该片导演是德国的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这是他继凭《窃听风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之后,进军好莱坞的第一部电影。这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翻拍之作,朱莉和德普在本片产生的化学反应足以让看过原版的观众同样对本片感到不可思议。--《娱乐周刊》《致命伴旅》虽然没有差到让人崩溃,但它那跳跃式前进的剧情对本片的打击是致命的。--《娱乐周刊》【影片看点】朱莉&德普梦幻组合气场十足安吉丽娜·朱莉配约翰尼·德普,这是怎样的一个组合,也许只能用"性感、梦幻"两个词来形容了,虽然德普在片中没有《浓情巧克力》中的潇洒,又不似《加勒比海盗》中古怪,而是个十足痴情的憨男,但浑身上下依旧充满不可抵挡的魅力;而朱莉则放下女中豪杰的身段,变身优雅女郎,尤其是她在片中造型多变、风情万种,无论紧身短裙还是黑色礼服均是高贵优雅又不失性感,更有红唇睡袍的致命诱惑;爱家出名的约翰尼·德普近年很少在大银幕与女明星有肌肤之亲,但因为《致命伴旅》主题建构在"性与谎言"之上,洁身自爱的他免不了被安排和朱莉来段养眼的激情戏码,被美色电晕的德普就算被追杀围剿也不悔陷入爱情骗局,最后还死心蹋地的对朱莉深情告白说:"我一点都不后悔亲吻了你",一语道出他在片中为爱痴狂的纯情表现,不过,我们应该相信德普吗?也许他只是用表相欺骗了我们。德普和朱莉一直都是当之无愧的吸金猛将,单只是2010年,由德普主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在全球收获了逾10亿美元,而朱莉的上一部作品《特工绍特》也赚取了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如果你想看看离开蒂姆·波顿的德普和不再大打出手的朱莉如何擦出爱火,《致命伴旅》刚好可以满足你的好奇心。局中局&谜中谜希式悬疑一路到底《致命伴旅》迷局开场,一路吸引观众直到揭开悬念,有着典型的希区柯克式架构,毕竟,悬疑片的观影快感就在于谜底揭晓的那一刻,在这方面,影片做得还是比较到位,《致命伴旅》翻拍自2005年苏菲·玛索和伊万·阿达勒联袂主演的法国惊悚片《逃之夭夭》,既然能被好莱坞相中,自然是原作剧本有特色,影片独特之处在于"爱情计中计",约翰尼·德普就好像希区柯克名作《谜中谜》的奥黛丽·赫本,无端卷入各路人马追杀,偏偏又有着"明知道险路勿近,偏要勇往前行"的一片痴情。说到底,德普和朱莉的身份之谜始终是悬疑剧情的重点,当然,最后还会套用"变脸"公式来破解谜局,不过,两位巨星的气场显然盖过了这一切,观影快感究竟是来自于最后的揭晓谜底还是对俊男美女爱情归宿的关心,就看你的个人感受了。欧陆之旅相伴威尼斯美景尽收眼底从大卫·里恩的《艳阳天》到伍迪·艾伦的《人人都说我爱你》,再到《偷天换日》、《皇家赌场》,欧洲著名的水城威尼斯一向都是导演们最钟爱的外景地,这里不仅仅是谈情说爱的浪漫之地,亦是华丽动作戏的秀场,不过在大多数电影是浮光掠影或者蜻蜓点水,当这座性感的城市迎来了德普与朱莉这两位顶级性感"致命"男女,一座古城的现代魅力才得以真正彰显出来。《致命伴旅》从法国巴黎出发,欧铁行驶在风景如画的欧陆平原,约翰尼·德普邂逅了神秘冷艳的女郎安吉丽娜·朱莉,随后朱莉精心设局在美轮美奂的水城威尼斯色诱德普,还主动玩起老公老婆游戏,一步步让他掉入复杂的跨国犯罪陷阱,最后成为警界与黑道追杀的通缉犯。片中出现了众多威尼斯的经典地标性建筑,比如主角们乘游艇兜风时,镜头中出现的是宏伟的里亚托桥、圣马可广场,安康圣母教堂,还有威尼斯最受欢迎的奢华观光酒店丹涅利宫酒店均在其中。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还能领略到意大利独特的地中海式风光。索尼亿元投资精心打造动作升级既然是重金翻拍,就必须要是升级版,何况这又是一部好莱坞重新包装的欧洲电影,无论是卡司还是场面都要超越原版,显然,原版的奇情故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虽然整部影片主打的是"爱情"主题,但还是揉入了不少惊险动作的成分,由于索尼哥伦比亚公司斥资一亿美金的大手笔翻拍,自然令视觉效果得以升级,而威尼斯水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是打造"快艇追逐"的绝佳场所,于是《致命伴旅》中你可以看到朱莉驾船躲避黑帮枪林弹雨、冒险救出德普的动作戏桥段,当然,再炫目的动作,最终都是为了爱情,观后感《观电影《致命伴旅》观后感》。此外,如果你是007系列的影迷,也许还有个意外的小惊喜,第四代邦德的扮演者提摩西·道尔顿也在片中客串了一角,有意思的是,他这次的身份成了手下有很多情报员的特工头子Jones,从James到Jones,一音之别,身份不同,手下也不似007那般干练,尤其下令开火的桥段,更是带出淡淡的喜感。《窃听风暴》金奖导演进军好莱坞说起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的名字,既不容易记,又感觉很陌生,不过提到斩获第79届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德国影片《窃听风暴》,相信影迷再熟悉不过,要知道,这可是弗洛里安的长片处女作,当年不仅横扫当年的德国电影奖,更是获得欧洲电影奖的青睐,当然,奥斯卡小金人的分量才是最足的,好莱坞投资商敢于把《致命伴旅》这样量级的大制作交给一个德国导演手中,自然是相中了他的才华横溢。在《致命伴旅》中,开场依旧可以看到特工监听的戏份,不过完全已经没有了《窃听风暴》中厚重的历史背景,这部"猫鼠游戏"般的商业片也成为弗洛里安进军好莱坞的头炮作品。重现经典时代明星风采近年欧洲电影当红,西班牙、法国、瑞典等国的影片先后受到好莱坞青睐,《死亡录像》被翻拍为《隔离区》后,《生人勿近》也被《科洛弗档案》导演马特·里夫斯翻拍成美版,《游客》同样也追随这股欧洲电影翻拍潮,影片翻拍自2008年根据帕翠西亚·康瓦的畅销小说改编的法国惊悚片《逃之夭夭》,苏菲·玛索与伊万·阿达勒的组合则变成了约翰尼·德普与安吉丽娜·朱莉。一开始,许多该原著书迷对朱莉很不买帐,认为她的外型太异国风情,与书中那个短发干练的主人翁大相径庭。原著作者康瓦也坦承她的第一人选是朱迪·福斯特,可惜朱迪婉拒此片。不过导演冯·多纳斯马则认为,自己没有理由拒绝朱莉,"她演过很多动作片,但其实她很女性化,温柔而且聪明,我想将影片拍得轻松和充满娱乐性。"诚然,朱莉与德普的加盟给影片增加了很多关注度和娱乐度,但对于这两个演员的选择,冯·多纳斯马有着自己的初衷,"人们常说这个时代已经再也找不到像格蕾丝·凯利或加里·格兰特这样的演员,但我对此并不认同。在我眼里,约翰尼·德普和亨弗莱·鲍嘉一样出色,安吉丽娜·朱莉比丽塔·海华斯更有魅力,他们只是没有像老演员一样经历那个黄金时代。如今各种大制作的类型片中掩盖了他们作为演员的天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一部电影吧他们的才华展示出来。"为了呈现导演希望达到的这种效果,两位演员也都非常努力。朱莉认为,《游客》的感觉接近于《捉贼记》和《西北偏北》这一类的影片,而为了演活片中那位受过教育、举止优雅的英国女人,她还专门去上了仪态课,"可能因为我是美国人,习惯用快速的时间和方式去办事,然而片中那却是个优雅的英国人,所以我的拍子也要变慢一点。"同样难倒两位大明星的还有一场跳舞戏,朱莉说,"我和约翰尼都跳得不好,上了多次舞蹈课程也常跳错。那场戏导演要求拍得严肃和优雅,所以对我来说挑战性很高。"导演则透露,"起初德普要求只是站在转盘上,我请求他去学跳舞,并找到很好的排舞老师安排每周练习,他开始被大家的努力打动,结果效果非常好。"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所以伊利斯爱上了亚历山大--一个坏男人,监守自盗地偷走了黑帮老大的七亿四千万英镑,被十四个国家通缉,耍的各国特工团团转,也让他最爱的女人团团转。伊利斯不是普通的性感女郎,她是苏格兰的精英特工,设下粉色陷阱来套住那只狡猾的狐狸,没有人可以拒绝她,但她却失职了,因为她爱上了那个坏男人。她已经两年没有见过他了,只是偶尔会收到一只神出鬼没的信封。为了见到爱人,不喜欢受人摆布的她也只好踏上了去威尼斯的快车。他让她找一个替罪羊!好吧,她选择了弗兰克,一个平凡拘谨的数学老师,规矩地抽着电子烟,看到漂亮女郎会手足无措。不过他是一个好男人,任劳任怨地听从她任性的指派,不去追究她的小秘密。在威尼斯的豪华酒店,坏男人亚历山大如同魔法师一样留下了一衣橱的华丽礼服和珠宝--每个女人都会为这份小礼物心动的,所以好男人弗兰克只能乖乖地去睡沙发,在梦里与邂逅的神秘女郎送上一个吻。坏男人亚历山大惹了大麻烦,苏格兰要抓住他,黑手党要杀了他,于是遇到祸水的好男人弗兰克遭了殃,笨拙地穿着条纹睡衣在威尼斯屋顶玩跑酷,被不明所以的警察塞进拘留所,还在半夜同黑手党来了一次惊魂的水上追逐,但他却没有对让他遇到这一切的伊利斯抱怨一句。"我没有后悔吻了你。"看着弗兰克无辜的表情,伊利斯后悔了,她让他离开,可是他又回来了,穿上笔挺的晚礼服,笨拙但是坚定地邀请她跳上一曲。那神秘的情书又来了,坏男人亚历山大邀伊利斯来到了一座优雅的豪宅,可是她在这里只看到了心狠手辣的黑手党。苏格兰为了抓住坏男人亚历山大花了八百万英镑,抓狂的特工宁可牺牲伊利斯也要抓住他,他会出现的,他不会抛弃她。所以,他来了,好男人弗兰克站在了黑手党面前,坚持说自己是坏男人亚历山大,要他们放了心爱的女人伊利斯。最后一刻,特工们还是没有浪费纳税人的钞票,救下了这对情人。他惊喜地看着她:"你说你爱我。""是的!""亚历山大呢?"伊利斯柔肠百转:"我也爱他!".他微笑着打开了只有一个人能够打开的保险柜。"那么现在你可以爱我一个人了!"天呐!好男人和坏男人就是一个人。无关剧情,无关演技,在这个情人节里,伊利斯得到了一个最完美的情人!没有女人会拒绝Johnny Depp,无论他是在搞怪还是满脸无辜地看着你。〔观电影《致命伴旅》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⑧ 少年派的影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活着的野兽还是死去的好人

几年前我在美国访学时,有很多机会被传福音,每次在我百般抵抗后,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总是:“你怎么能不信呢?”这一刻,在信徒们悲悯的眼神中,我一定是一个被神遗弃的可怜人。很对不起他们的是,对于一个死硬理性派来说,即便是皈依,也得必须给个理由。我想反问的是:“我为什么要相信,如何‘选择’去相信?”

那一段被传福音的经历可以部分解释我喜欢《少年派》的原因,这部电影虽然未必给出让我满意的皈依理由,但至少它做了这样的暗示:信仰并非无理由的皈依,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虽然很多人似乎不这么看,但我还是觉得《少年派》无非就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我们如何获得信仰,以及人性中帮助我们获得信仰的“灵性”如何面对人性中与信仰相悖的“兽性”?

少年派原本是信徒,但他曾经失去信仰。虽然我们很难知道少年派究竟是在什么时刻失去信仰的(因为我们不知道他的经历的真实细节),不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下的经历对一个人的信仰会有怎样的触动:

暴风雨,货船沉没,少年派、母亲、厨师和水手成为救生艇上的幸存者,食物很快短缺。水手腿断,在截肢手术后,厨师用水手的断腿做鱼饵钓鱼。很快,水手死亡,厨师将水手肢解后晾干作为鱼饵和直接吃的食物。后来母亲与厨师起争执,母亲被厨师杀死。后来愤怒的派将良心有愧的厨师杀死,并将厨师肢解晾干,靠吃厨师的肉存活,直至获救。

在漂流中,派遇到过另一场暴风雨,他向着神呼喊,我的家人都死了,我把一切都献给你,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对我?至少在这一刻,派的感悟与《一九四二》的牧师安西满有些相似:如果上帝真的存在,为什么我还会经历这样的人间极恶?信仰在人间地狱里崩塌。

接下来派的问题是:如何重新获得信仰?

《生命之树》之流的福音电影告诉我们说,你只要去相信上帝就好了,或者退一步说,你一开始不信、彷徨,然后看见一些相信上帝的人最后得了幸福喜乐、得了救赎,你自然就会感悟,随后加入信众的行列。总归,建立信仰其实并不需要理由,要么自始而然,要么中途顿悟,信了就好。就是好,就是好。
《一九四二》的安西满后来的经历似乎就是如此。神父告诉他,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质疑上帝,于是圣歌、祷告……。只不过这些手段在心理咨询师看来也许更像是廉价的精神麻醉,而非建立信仰。

少年派后来的经历则是这样的:

获救后的少年派编了这样的故事。他说,一开始只有自己和几只动物幸存了下来。厨师变成鬣狗,母亲变成猩猩,水手变成斑马,食人的经历变成了一座漂浮在大洋中的食人岛,被切割成一片一片晾在救生艇中晾干的人肉变成了沼狸。而少年派自己,分裂成了少年派和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在这个故事里,少年派和理查德帕克到底代表了什么?

派后来说,对理查德帕克的警觉让他在大海上存活了下来,那么理查德帕克就是“危险”本身了。而这个让派感到危险的东西既是从派自己身上分裂出来的,又是派之前并没有意识到的,而且在苦难过去之后又似乎再次离开了它。

这个危险的分身,就是派心中兽性的本能。

完整的灵魂分裂成了灵性(少年派)和兽性(理查德帕克)。

我试图在脑子里搜刮一些用来描述理查德帕克象征意义的词,最后发觉最合适的是一个老掉牙的概念,那就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本我”。(而那个分裂之后的少年派自己则是“超我”。)

理查德帕克是少年派身上所有求生本能的象征。

这其中有为求生存而躲避危险的趋利避害本能——在母亲被杀时,派的恐惧取代了勇气。

也有面临威胁时爆发出的巨大攻击本能——派最终杀死厨师。

而这其中最不容易在文明世界中暴露却又蕴含最强大能量的,就是饥饿时不择手段寻找食物以延续生命的本能,在这强大的本能驱使下,即使最不可触碰的道德禁忌也被轻易突破,例如包括吃食同类。

“人相食”,在漂流中,派看到的是自己身上的求生本能展示出的巨大又令人畏惧的能量,而这股让他恐惧的能量与他心中应该有的灵性完全背道而驰,这股能量让他完全沦为野兽。

而救生艇上那个被理查德帕克威胁、又试图去驯服它的少年派,则是他心中灵性的那一部分。或者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是人的“超我”,人心中代表道德、良心的部分。

坚守灵性,他才是一个人。而只有顺从兽性,他才能生存。他该如何抉择?

所以在我看来,《少年派》的主题是人心中的灵性与兽性的冲突。

有人说《少年派》的故事可以做多重解读,每一重解读中可以反映出人性的某个侧面,所以《少年派》是李安版的《罗生门》。我不这么认为。吃人的故事为真,老虎的故事为假,再明显不过。

也有人说《少年派》讲的是一个经历苦难的少年用一个幻想出来的童话故事慰藉自己的心灵以逃避痛苦的故事,所以《少年派》是李安版的《潘神的迷宫》。我也不这么认为。《潘神的迷宫》中的小女孩幻想出来的童话故事可以说是苦难中下意识的被动逃避,而少年派接下来要做的,却是一种主动的抉择。

在我看来,与《少年派》最相像的作品应该是一部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作品——杜琪峰和韦家辉的《大只佬》。

大只佬也曾失去信仰。表面上看来,他失去信仰的原因是女友被残杀后看见了因果,然后就“当不成和尚了”。

看得见因果怎么就当不成和尚了呢?这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借李凤仪之口道出的。李凤仪的前世是个日本鬼子,日本鬼子杀了人,李凤仪就要死。李凤仪说:“这样公平吗?”是的,完全不公平。大只佬心里明白这点,因此再也当不成和尚,因为它看见了因果背后的不公,而信仰的对象不应该是不公义的。

大只佬后来的经历是这样的:人性中兽性的一面随着李凤仪的被杀而爆发,眼见新的恶因又要种下,心中的灵性却在此时显现。如果心中有佛,你就可以不去种下当下的因,虽然对旧的恶因带来的不公无能为力,却可以因为信仰而不去种下新的恶因。心中兽性的一面被灵性的一面取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不过,这是一种皈依,还是一种选择?在我看来,这里的信仰,是选择用心中的灵性来取代兽性,而不是无理由的皈依。所谓信佛,其实是相信自己心中的灵性终会取代兽性。

在大只佬这里,灵性战胜了兽性。

而少年派如何面对心中灵性与兽性的冲突呢?
——他将一个兽性的故事,转变成一个充满灵性的童话故事。

在影片中,成年后的派与作家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你更喜欢哪个故事?”
“我更喜欢老虎的那个。……”
“对,所以你追随上帝。”

对,兽性还是灵性,这其实是一个选择。派面临的问题和大只佬一样,眼前兽性的事实已经发生,但接下来的路怎么走,选择却在自己,是在兽性中沉沦,还是坚信灵性必会复苏?心中有灵性,因此可以选择相信上帝。或者反过来说,因为相信上帝,所以相信心中的灵性一定会复苏。对上帝的信心与对人性中的灵性必存的信心其实就是一回事。心外无物。

但是少年派对待兽性的态度与大只佬又是完全不同的。大只佬心中的佛性被唤起,兽性随之不复存在。因此佛性被唤起的那一刻起,大只佬就不再是“人”。

少年派获救的那一刻,兽性也同样离他而去。但《少年派》的原著中是如此描写他当时的心情的:“我像个孩子一样哭起来,不是因为我对自己历尽磨难却生存下来而感到激动,虽然我的确感到激动。也不是因为我的兄弟姐妹就在我面前,虽然这也令我非常感动。我哭是因为理查德帕克如此随便地离开了我”。

在理查德派克消失在丛林之前,派以为它会回过头来看他一眼,好让他对它道别。可理查德派克却头也不回地走了,一去不返。文明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一旦身处其中,心中的兽性便被重新压抑得无影无踪,再也不会以那样清晰的面貌展现在面前了。《少年派》的原著中说:“我们活下来了,你能相信吗?我对你的感谢无法用语言表达。如果没有你,我做不到这一点”。
面对自己内心的兽性,派没有用灵性压制它、消灭它、取代它,而是对它心怀感激。
派说,那个没有说出的再见直到今天都让我伤心。但其实该说的话早就已经“说过”了。在那场差点杀死派和理查德帕克的暴风雨过后,派让帕克依偎在他的膝头,一同喘息和啜泣,在那一刻,他心中一直争斗着的兽性与灵性就已经和解了。

于是,《少年派》其实回答了《禁闭岛》最后的那一个“天问”:“Live as a monster or die as a good man?”是像野兽一样活着还是作为一个好人死去?灵魂中的兽性与灵性能否两全?

《禁闭岛》给出的选择是:消灭自己的灵魂以阻止自己的兽性,兽性与灵性一同灭亡。
《大只佬》给出的选择是:以灵性取代兽性。

而《少年派》的选择是这样的:做一个活着的好人,心中住着一只野兽。

感谢上帝赐予我灵魂,也感谢野兽的本能让我的灵魂延续。

⑨ 现代启示录的影评

《现代启示录》是一部很超前的战争艺术片,或者通俗的说是一部很有意思的战争片……

如果你想看的是类似《拯救大兵瑞恩》的史诗般宏大场面,那还是奉劝你不用去看《现代启示录》了,俺看多了那些“伪影迷”大放厥词般的影评,很是影响俺的心情……

要说《现代启示录》最经典的场面,莫过于神经质的上司为了一块冲浪宝地而发动了一场奇袭,这场稀奇古怪的短兵交战伴随这瓦格纳的《武女神》的曲段,俺仿佛也能嗅到那股呛人的战争臭味……

回到正题,《现代启示录》以一个上尉接受一个秘密命令——刺杀叛变、疯狂的上校而起书,在执行命令的路上,处处遇到让人不可思议的荒谬。

接受命令的上尉,本身就带着越战的心理创伤,以至于接受命令之前酩酊大醉,房间里弥漫着让人窒息绝望的气息氛围;

一些小细节在电影中的出现显得非常有意思,那场荒诞暧昧的慰问晚会鲜明的表现出了战争与人性之间的矛盾冲突,连人的欲望都无法满足,那标榜着“解放越南、剿灭共产主义”的战争,能给这些士兵带来什么?

2001年重新上映的《现代启示录》补足了之前删去的法国殖民者的那段情节,在这个场景中,法国殖民者和美国士兵之间的交谈直至最后近乎矛盾爆发的质问,完全把战争的诡异表现出来:越南的丛林,真的就比巴黎的生活更加重要?所谓的根植,难道就是这般苟且偷生?

神经错乱的上校在柬埔寨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实现癫狂目的的王国,死亡、血腥、残忍充斥着这个王国,在这种群体下,所有的隶属人的属性全部消失,将原本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动物本能给表现了出来,在这个矛盾冲突下,无论究竟完不完成任务,那位上尉最终仍然逃不出被战争改造的命运:不杀上校,意味着上校之前的哲学般的对话有着深刻的涵义去解读,而最终杀死上校就如同镜头展现那般,上尉成接过了神经错乱的上校的衣钵……

影片中唯一带有孩童般天真思想、喜欢听听摇滚乐的少年士兵最终倒在执行任务的途中,也证明了科波拉想要表达的思想高度:所谓的战争,剥夺掉人性,只剩下弱肉强食的自然机制,任何的怜悯和慈悲,都是可笑的、虚伪的……

无论艺术如何激进,总是改变不了这个社会的现实,无论充满激情、充满大同精神的艺术家如何去用电影来表现自己的想法,现实总是无情的告诉我们:人始终是一种悲哀、变态的动物

就让《现代启示录》去传承战争的本质,让现实中的战争继续抹杀吞噬现代社会中仅有的丝丝人性……

⑩ 对(纳尼亚传奇)的影评

点评:惊人的魔幻体验
在哈利波特挥舞着魔法棒风靡全球的四十年前,一个衣橱里的王国就席卷了全世界,它不仅与《指环王》一同高居魔幻文学领域经典巨作之位,也是英文小说世界里无数人的最爱。7本小书直到如今也依然闪现出时光无法磨灭的魔力,连《哈利·波特》之母J.K.罗琳也异常崇拜作家C.S.刘易斯。

要把这样一部“神话”作品现代化,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活。派拉蒙公司曾经想把故事挪到洛杉矶,把白女巫诱人的土耳其软糖换成汉堡包,很显然不太明智。而最终得到改编权的迪斯尼则很聪明地忠实原著,更为影片动用了超过2亿美元的制作费。

幕后人员也一点不马虎,《怪物史莱克》系列导演安德鲁·亚当森执导,《指环王三部曲》的制作室负责视效,冰雪漫天的世界里,牛头怪、半人马、鹰头狮...各种稀奇古怪的生物比比皆是,上万名士兵的浩大战役场面也同样视觉效果惊人。刘易斯创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神奇魔法历险世界,而如今魔法王国纳尼亚会以一个前所未见的方式呈现大银幕,且期待一场惊人的魔幻体验吧!

《纳尼亚传奇》点评:魔幻起点

C.S. 刘易斯与托尔金不同,后者在从几乎每一个细节描绘出自己幻想的中土大地,而前者则更注意更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因此《魔戒》能够精细地再现读者心目中的圣土,而《魔幻王国》系列则更多发挥和扩展的空间。

担任《魔戒》幕后制作的新西兰数码制作室负责本片的特效及角色设计,原著故事又是如此引人入胜,在1400个电脑特效画面装饰下,纳尼亚王国会以一个前所未见的方式呈现大银幕,一切从未想象过的电影元素、特技、场面、人物,将会给观众带来一场有别于《魔戒》和《哈利波特》的全新体验,传达出冒险经历中关于希望、爱、信心与勇气的主题。

对于这个规模宏大的魔幻系列的首部曲,迪斯尼找来了这个领域最出色的制作人员。曾缔造票房大热的《史莱克》系列的安德鲁•亚当森担任本片导演,虽然在电影的表面,迪斯尼并没有选择比较大牌的明星出镜,但老演员蒂尔达•斯温顿的演技之前也是有目共睹,影片更注重的视觉效果,完美的特效制作和导演的执导能力完全能弥补演员方面的不足。

《纳尼亚魔法王国》:还童话以纯粹
最近IMDB上非常热闹:随着《哈立波特4》与《纳尼亚魔法王国》的相继上映,连同前几年《指环王》系列所带来的不可磨灭的印象,关于谁影响了谁、以及谁更具有经典魅力的争论,也就不可避免了。

争论归争论,有些基本点大家还都是认同的。首先,《指环王》系列无论在架空世界的设定上,还是在主题与内容的严肃性上,都与其他两部区别开来。这倒不是说《指环王》系列因为其深度就一定更优秀,而是说后两部所针对的目标观众群,在年龄段上是要偏小一些。《哈立波特》与《纳尼亚》,更像是带有魔幻色彩的童话,不具有《指环王》那样厚重的史诗气质。进一步而言,在主题色彩上,《哈》与《纳》也有细微的差别,《哈立波特》系列越来越倾向于玩弄黑暗的诡异乐趣,《纳尼亚》则更像经典童话般展现光明的力量。

曲径通幽

所以,从光明与正义必胜的角度来说,《纳尼亚》比《哈立波特》系列更“适合”10岁以下儿童观看;更何况,随着“哈立波特”们步入烦恼多多的青少年期,那份只有童话中才存在的“纯真”也在逐渐消退,不过在《纳尼亚》中,至少在这第一集里,那份久违的童真还是完整无暇的。

童话世界的设定与纯粹魔幻世界的设定,最大的一个不同,是童话里的奇异世界,是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有连通性的,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凭空设立的。像《哈立波特》里的魔法学校,就可以通过普通车站里的神秘墙壁进入,而神奇广袤的“纳尼亚”世界,就隐藏在一个巨大的衣橱里。

“衣橱”的概念,对于西方观众来说,是个很重要的设定。中国观众最熟悉的是衣柜,或者顶多是个浅浅的壁橱,在我们的脑海里,是没有能够走进去的衣橱的概念的。但是,这个概念,对于西方观众来说,则是最家常的印象。由于西方家庭中衣橱的宽敞、幽深,又由于衣服的遮掩效果以及挂在衣架上空荡荡的衣服所仍然带有的“人”的气息,都让衣橱对于心智还不完全成熟的儿童来说,显得特别神秘,总有一份恐惧但同时又抑制不住想探寻究竟的心理。可以说,“衣橱情结”,在西方世界的每个人身上,都是或多或少存在的,由衣橱来开启一个童话世界,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虽然缺少“衣橱情结”,但作为根红苗壮的中国人的我,还是不由自主地为影片通往魔幻之地的步伐所吸引。可以说,影片前半部分的经历,是我最喜欢的,这种兴致勃勃、充满新奇的感觉,以前只有在看《哈立波特》第一集时才有过。不过,无须讳言的是,相对于《哈立波特》里有点不近人情、装神弄鬼的魔法学校,我更喜欢“纳尼亚”这片更为纯粹的童话王国。

儿童眼里的世界,只有简单的好与坏,这是他们幼稚的一面,同时也是可爱的一面。“纳尼亚”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世界:一方是代表正义的狮王阿斯兰(Aslan),一方是代表邪恶的白女巫(White Witch),我们可爱小主人公要做的,就是如何帮助正义战胜邪恶。虽然以成人的角度来看,几个黄毛孩子领导各个种族战士,打败老奸巨猾的女巫,扭转整个世界的乾坤,这样的故事也未免太“幼稚”,但是,唯其“幼稚”,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童话视角。有哪个人小时候没有梦想过成为拯救世界的大英雄呢?从这个意义上说,《纳尼亚》所还原和唤起的,才是最纯粹的童梦。唯其简单,才能容纳并启发儿童的好奇心,展开也许是他们人生初次探险之旅。

手足情深

说《纳尼亚》设定简单,并不代表影片没有多层次的内容。其实,与深入一个陌生的魔法世界相比,四个小主人公的内心旅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成长,才是让小观众们长久回味的“戏肉”。

作为主人公的四兄妹中,最小的露西(Lucy)和最大的彼得(Peter),最为诚实正直,富于责任心。当然,他们的正直还是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之上的,彼得已经懂得了很多世界的规矩,是他自己理性地选择站在正义的一方;而露西是以最纯洁的儿童的眼光看世界,是对任何事物最天真的爱使她要捍卫美丽与自由。处于中间年龄层的苏珊(Susan)和爱德蒙(Edmond),则要稍微复杂一些,苏珊很聪明,但有时候太过聪明以至于有些难以顾全大局;爱德蒙则有些爱贪小便宜,因此容易被诱惑。

影片将他们四人的性格都刻画得很生动,虽然在看电影过程中,观众不会注意到非常明显的个性描绘的段落,但这种刻画是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一系列事件以及每一个微小的动作完成的。从人物性格影响故事发展的角度而言,首先让我惊喜的,是原著以及影片对于爱德蒙“十足”经历描绘之深入。原以为只是一般的小孩贪心罢了,没想到还牵涉到背叛与救赎等儿童题材一般难以承受的话题。不过,幸好影片对这一线索的描绘,还是基于儿童天性的。这样一种演绎,即使是和电影中爱德蒙同龄的小观众们,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当然,全片最大的亮点,还是可爱的小露西。客观地说来,这个小女孩长得一点也不漂亮,甚至算是四兄妹中长得最一般的一个,但是她的天真纯洁弥补了一切外形上的平凡,以至于让人反过来觉得她就应该长这个样子才最可爱,如果面貌太漂亮了反倒会影响到观众对她朴实内心的感觉。事实上我对本片的喜爱,有一大半来自于这个天真的小姑娘,就像当初对《哈立波特》第一集的喜爱也是因为高傲聪明的赫敏一样。不过,露西显然比赫敏更随和一些,某种程度上甚至像个儿童版的“圣母”,彷佛电影将儿童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寄托在她身上了,而扮演露西的小演员乔姬亨丽(Georgie Henley),也的确传神地表达出角色那种虽然弱小但能照亮他人心灵的阳光,那种只属于童年的纯真与温暖。毫不客气的说,露西就是本片中的天使。

影片中的手足情深,对于西方圣诞这样一个强调家庭价值的节日来说,是最适合不过了。一般来说,我是比较反感“为圣诞而圣诞”的那些所谓家庭喜剧的,虽然看起来很搞笑,但是那种想通过娱乐来说教的好莱坞滥俗手法,足以让我大倒胃口。价值,是谁都会灌输的;但好的价值宣扬,不是通过“晓之以理”,而是通过“动之以情”。《纳尼亚》从兄妹情谊入手,让小观众们在感同身受的同时,非常自然地接受了勇气、智慧、宽恕等有助于成长的价值观,即使像我这样的成人看起来,也能觉得受到鼓舞。

神人如一

对于路易斯(C.S.Lewis)的原著小说,人们向来是有争论的。学者们普遍认为,在《纳尼亚》系列小说中,含有基督教故事与人物的隐喻;为此,迪斯尼要将此书拍成电影时,还曾收到激进团体的抗议,认为在一部童话电影中灌输宗教意识,有违现代政治“政教分离”的原则。

在笔者看来,那部分抗议人士有些过分敏感了。关于《纳尼亚》中的宗教隐喻的争论,其实就像去年《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中犹太人形象的传闻一样,都有点神经过敏了。传说中狮王阿斯兰复活的场景,并没有多让人联想到耶稣的复活;虽然他们的“牺牲”同样都有“救赎”的意味,但“救赎”就一定是基督教的专利么?我们东方文化中,也有“舍己救人”之说,佛家“舍身饲虎”,也是一种“牺牲”。可以说,“自我牺牲”是全人类都具有的一种高尚行为,和具体的宗教无关,或者说,具体的宗教只是以自己的教义给予“牺牲”以不同的演绎而已。宗教的本源就是世俗的和自然的,“上帝”与“魔鬼”们只不过是世人的另类投射罢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纳尼亚》根本就没有什么宗教别扭,而是很纯粹的童话,编导有意削弱了原著中有可能引起误解的宗教意味,四兄妹的举动更多是爱心与热心的结果,而不是受什么高尚的道义驱使。个人认为这种表现方式很是可取,不仅有助于降低影片欣赏的门槛,更有利于片中“人”的形象和其他角色的“人情味”得以凸显。

云淡风轻

抛开主题与表现方式的因素,尤其是对于那些没读过原著、也不了解原著的非西方观众来说,影片的视觉效果可能才是最大的卖点。不过,在提及画面之前,我想先表扬一下该片的音乐,尤其是几段女声哼唱,不同于以往电影中女生的缥缈神秘,本片中的音乐人声片断,显得很亲切而悠扬,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影片“童话”特质的亲切性。另外,影片中“山羊人”塔木勒斯给初到“纳尼亚”的露西演奏的那种神秘乐器,也非常悦耳,虽然只有一分钟左右的时间,但是的确具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然而,在大动态、激烈场景的音乐方面,影片倒不是特别突出。比较遗憾的是,影片的视觉效果,也有这个特点。

从视觉风格的整体设定来看,本片还不是特别细腻自然,无论是地貌环境,还是怪兽生物,给人的感觉都太干净、整洁,带有明显的摄影棚和CG虚拟的痕迹,不像在那个世界中生活了多年的样子。值得一说的,是水獭夫妇,这是两只完全由电脑生成的拟人化小动物,喜剧效果还不错,为小主人公们的惊险之旅提供了不少轻松场景。最值得一提的,是创造出狮王阿斯兰优雅尊贵的仪态,配合莱亚姆尼森(Liam Neeson)的魅力嗓音,阿斯兰的一举一动,的确体现出睥睨天下的王者气派。

但是,影片的大场面不是很令人满意。特别是结尾那场让观众等待了近两个钟头的正邪大战,没有意料中的震撼效果。从镜头运动方式来看,这一段场景也许和《指环王3:王者归来》中的冲锋场景没有太大区别,但是缺乏让观众投入的情感号召力。观众们更多地是在“欣赏”一场精彩的大战,却没有动力将自己“认同”为殊死搏斗的英雄。如果动作场面难以激发观众的情感,那就纯粹只是视觉糖果而已。何况从技术角度来看,这一段场景也拍得颇为凌乱,缺乏足够的紧凑感。怪兽物种虽多,但都乱糟糟的;镜头沉迷于浏览战场的只鳞片爪,却不能给人一种把握全局的观感,也就失去了大场面应有的气势,越看越像游戏画面了。这一切都使得最后的大战轻飘飘的,缺乏质感和力度。

不过,我又怀疑这种失望是否源于我过分挑剔的成人眼光。因为对于该片的目标观众群——10岁左右的儿童而言,他们是没有能力辨别特效场景的好坏与真实与否的,只要画面将他们脑海中熟悉的事件表现出来就行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纳尼亚》和《哈立波特》一样,他们或多或少还缺乏“史诗”的气质,特效场面只能说是完成了工作,但要说到多出色或者代表该领域的最先进成果,那是没有的。也许对于他们自身的“童话”气质而言,这样的效果反而是最好的,能看出来的“不完全真实”的效果,反而拉进了和小朋友们的距离,让他们能和银幕上的动作场景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而不至于被吓倒或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看《纳尼亚》是需要保持童心的,如果要以成人所谓的“缜密”思维去思考,那原著乃至电影的基础设定都无法存在。事实上,电影最吸引我的就是它的“童心”部分,所以我才着迷于电影前半段逐渐发现纳尼亚的过程,以及被露西这个闪烁着最真诚“童心”的角色所吸引。也许,对于《纳尼亚》最好的评价就是:因为“纯粹”,所以“可贵”。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