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戏观后感
『壹』 《泉州讲古》读后感或《魅力泉州》读后感(500~600字 作文)
《魅力泉州》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一个美丽富饶、名胜古迹众多、魅力四射、一座蕴涵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泉州。
泉州有诸多名胜,其中以老君岩、弥陀岩、清源洞、灵山伊斯兰圣墓、九日山祈风石刻群等胜迹最为著名,其中又以老君岩为最。它是我国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栩如生,精妙传神,为我们诠释了道教圣贤大象无形.大视若无的境界,常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它完美的体现了宋代泉州石雕工匠的非凡智慧与才能。
泉州不仅有引人入胜的风景名胜,还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泉州是南少林武术的发祥地,武术活动历史悠久,它始晋唐,盛于两宋,至今枝繁叶茂,拳派远播,影响广泛。不仅如此泉州还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被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也因运送其他货物而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
泉州不但历史悠久,经济也十分不错。泉州民营经济发达,素有“中国品牌之都”、“民营特区”之称,拥有国家驰名商标数目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在主流经济发展的同时,泉州的特色经济也生根发芽,泉港是“国家级石化基地”、丰泽是“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晋江是“中国鞋都”“世界夹克之都”、石狮是“中国服装名城”、南安是“中国建材之乡”、惠安 是“中国石雕之乡”、德化是“工艺陶瓷之乡”、永春是“芦柑之乡”、安溪是“中国茶都”、“乌龙茶之乡”。这些特色经济驰名海外,也使泉州的全部县跻身于全省十强县。
这就是泉州,一个因城形似鲤鱼的历史文化名城,一个环城遍植刺桐树的“温陵”之地,一个从远古走来的充满勃勃生机的“海滨邹鲁”。爱泉州,让阅读浸润梦想。
手打很累的,忘采纳么么嗒。O(∩_∩)O
『贰』 去泉州博物馆的感受作文一千字
泉州,是我生根、发芽的地方,对我来说,泉州在我眼里已经是一个熟得不能再熟的地方了!
泉州的市花是刺桐花,所以她还有个别名叫刺桐城。泉州的景色十分美丽。春天的早上,“温柔”的太阳,高悬在世界的当空。树下,蝴蝶悬空飞舞;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花儿,也伴随小草的节奏,一点一点地张出来……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泉州人,泉州方言可以说是我的母语,从咿呀学语讲第一句话到求学、工作几乎每天都要用到。从平常的学习、应用、交流中我对自己家乡的语言有了更深刻、更全面客观的了解,现在我要开时接绍泉州。
我眼中的泉州是一个,有着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是一座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开放港口城市。自唐代开埠,即为中国南方四大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跃居为四大港之首,以“刺桐港”之名驰誉世界,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相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呈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她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光明之城”的美誉。全市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40处,县(市)级600多处。其中极负盛名的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世界惟一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国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传教的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灵山圣墓、千年古刹开元寺及东西塔、记载古代海上交通和贸易的九日山祈风崖刻、广受台胞和海外侨胞信众膜拜的天后宫妈祖、民族英雄郑成功史迹与陵墓、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阳桥、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以及与惠东民俗、海滨风光、石雕艺术融为一体的崇武古城等。丰富的人文景观、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和秀出东南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使泉州成为一个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旅游胜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到此观光。泉州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戏曲文化遗产,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嘉礼”戏等剧种,其中蜚声海内外的有:晋唐士乐余韵南音、宋元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和中国一绝“提线木偶”。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伊斯兰教、印度教、古基督教、摩尼教、犹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种宗教在泉州广泛传播,留下大量遗迹,使泉州成为多元文化融洽交汇、和谐共处、互促共荣的载体。作为南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泉州具有薪传不息、独树一帜的武术文化……
泉州还是一个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旅居世界各地的泉州籍华侨、华人620多万人,港澳同胞70多万人,台湾汉族同胞约900多万人。长期以来,旅外乡亲心系桑梓,或投资办厂,或兴学育人,或捐资慈善,或兴办公益,涌现出一大批贡献巨大、成就杰出的乡贤硕彦,成为推动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泉州与世界密切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她辉煌的业绩展示过去,更为未来发展奠基。泉州人民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一轮创业,对业已形成的“大泉州发展战略”框架进行拓展、深化、创新和完善,全力以赴投入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城市和泉州湾滨海城市,努力提升泉州在国内外的整体经济竞争力、科技文教竞争力、现代城市竞争力、民生保障竞争力、行政管理竞争力,力争把泉州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政治清正、文化繁荣、民生宽裕、社会稳定的海峡西岸侨乡工贸旅游港口中心城市。
我热爱泉州,我难以望了泉州这个美丽的城市。
『叁』 泉州讲古的读后感
魅力泉州
在中国的东南部有一座可爱而美丽的城市——泉州。
自从两晋时期第一批中原人怀着“适彼乐土”的激愤与憧憬,踏上这片濒临蔚蓝海洋的土地时,就注定了泉州必将成为古老的中华帝国接纳异域文明的一方热土;自从南朝时期第一艘木船驶向南海诸国时,就注定了泉州人必将成为东西方文明的链接人。
这里历史悠久,海上交通发达,早在唐代,即为中国四大外贸港口之一。宋元两代,进入全盛时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素称“海滨邹鲁”,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富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泉州又是著名侨乡、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每年回乡探亲、寻根谒祖、投资兴业的络绎不绝。
“唐后期至五代十国,北方兵荒马乱,战争不息,民众不堪祸役,大量迁徙南下。”中原民众大规模南迁使泉州人口激增,并且逐渐取代了土著人的地位,成为泉州人的主体。南来的中原人不但给这块蛮荒之地带来了积淀深厚的中原文化,而且祸乱使一批中原人背弃了安土重迁、听天由命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勇敢地踏上泉州这片陌生的土地,从此开始了全新的文化创造和人格塑造。
当你看到了泉州城的“飞天迎宾”城雕,你就会意识到自己已经融流到了这座城市。
"飞天迎宾"形状极似"南音"中的乐器--洞箫,顶部的"妙音鸟"取意于泉州开元寺的飞天乐伎,形象地代表着文化名城泉州悠久、灿烂、辉煌的历史;而底部环绕着欢畅的彩色喷泉,展现了古城英姿焕发、生机盎然。五代时,节度使留从效为了扩建泉州城廓,曾环城遍植刺桐。后来,刺桐高大繁茂、花红似火,成为泉州一大特征而名闻中外。泉州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戏曲文化遗传,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等。其中蜚声海内外的有:晋唐士乐余韵南音,宋元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和中国一绝“提线木偶”。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多种宗教在泉州广泛传播,留下大量遗迹,使泉州成为多元化融合交汇和谐共处,互促共荣的载体。
泉州十八景,清源山,洛阳桥,安平桥,开元寺``````道之不尽。来泉州旅游的游客不仅饱眼福,更饱口福。这里有极普通而独具特色的小吃,面线糊,土笋冻,海蛎煎,应有尽有。像肉粽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小吃,吃一个半天都不饿。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泉州地处海防前线,国家投资少,经济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走出一条“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经济实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创造出“晋江经验”和“泉州现象”,成为福建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创造出历史的新辉煌。现如今,泉州有“中国鞋都”晋江,“中国服装名城”石狮``````2003年,县域经济取得新进展,晋江、石狮、惠安和南安四县再次入选全国百强县。
“安踏”“匹克”“特步”柒牌”``````数不胜数的品牌,像泉水一样涌流。凭借一把剪刀,一台缝纫机,一匹布开始的柒牌事业,到现在已经是一个占地数百亩,年销售量700套服饰,每年宣传投入上亿的厂了。再如匹克品牌赞助伊拉克国家队出征2008北京奥运会签约仪式在北京亮马河大酒店隆重举行,匹克正式成为伊拉克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伊拉克奥运健儿将身批匹克“战袍”。这些知名的品牌无不体现泉州经济的飞速发展。
走在泉州市中心的大街上,那又是另一番惊骇的感受。两旁的高楼大厦一排排拔地而起,又保存有南国的乡土气息。阔大的广场,夜色阑珊,每个地方的中国银行都是才大气粗的摩天轮,泉州的也不例外。饱经岁月洗礼的古街,有很多古董电和卖古玩的小贩,更加增添了泉州的艺术文化内涵。
郭沫若在《咏泉州》中写道“刺桐花谢刺桐城,法界桑莲接大瀛。石塔双擎天浩浩,香炉独剩铁铮铮。亚非自古多兄弟,唐宋以来有会盟。收复台澎今有届,乘风破浪待群英。”这首诗高度概括了泉州城的发展历史。它将永远砥砺着唱着“爱拼才会赢”的泉州人民去开创诗一般更加美好的新篇章。
希望你可以采纳。
『肆』 丝海梦寻的观后感作文800字
福州新闻网8月17日讯中国的茶叶、丝绸、香料、名瓷,闽南搓汤圆、摸彩蛋(小孩子过生日)、看社戏的场景和泉州提线木偶、高甲戏中的丑婆……这些福建元素都上了福建大剧院的舞台。由国家文化部、国家海洋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福建省歌舞剧院创作表演的大型舞剧《丝海梦寻》,昨晚首次面对观众。包括本报组织的40位读者观摩团在内的上千市民跟着剧情,穿越时空来到800年前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泉州。
该剧剧情还是福建省歌舞剧院22年前创作的舞剧《丝海箫音》的框架,讲述的是闽南人小海一家的故事,可这回经过曾经8次担任央视春晚舞蹈总监和现场导演的邢时苗和他的团队重新创排,配上著名作曲家杜鸣的新曲和著名歌唱家雷佳的主题歌演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以船员阿海为儿子的百日庆生开场,到20年后母亲桐花为儿子穿上父亲的水手衣,继续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去远航……舞剧《丝海梦寻》昨晚演出92分钟,分成序《舟师如虹》和《受命远航》《魂归大洋》《月夜盼归》《情满刺桐港》《逐浪海丝》5场戏。每场戏都有福建元素的展现,都有欢笑和矛盾冲突,都有力与美的呈现,都有人性柔情的一面……其中的闽南木凳舞、波斯商人的算盘舞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昨晚的演出,女主角“桐花”由全国舞蹈大赛金奖得主、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领舞唐诗逸担纲,“阿海”、“小海”和波斯王子“哈马迪”等主要角色,分别由国内新锐舞者孙富博、黎星和李超扮演。舞蹈明星的加盟,给全剧添色不少。剧中桐花和丈夫阿海交流情感的双人舞、桐花得知丈夫去世后悲痛欲绝的独舞、桐花与小海的母子双人舞是全剧的三个高潮段落。
『伍』 二十四孝之涌涌泉跃鲤读后感
读了这篇文章,我才终于明白:想做孝子,还真是不容易啊!
曾经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现在终于明白,有些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比如说“郭巨埋儿”这个故事,说的是为了让母亲吃饱饭,竟要将未满三岁的儿子埋掉。我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如果我的父亲也学着郭巨,那死的不就是哦?所幸我家还算比较宽裕,这还是落不到我头上的。但不仅仅只是母亲与郭巨是血肉之亲,那三岁的儿子也是人,也是他的亲骨肉啊!如此虚伪,真是令人哀叹!
其实,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以前我们认为是至孝的大好事,现在已用不着那么夸大其词的去做了。正如鲁迅先生所写的“却很少见有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这都是多此一举,若换在先前,你的这种行为回被大肆赞扬;若是现在躺在冰上用身体的温度把冰化开,不被人看作异类才怪。幸好只有少数的人会这样做,要不然,全世界就只剩下已至古稀之年的老人了。
『陆』 二人台《花落花开》观后感怎么写
观二人台《花落花开》歌剧有感
近日观看了地方歌剧二人台《花落花开》,颇生出许多感慨。故事题材选取很好,情节曲折动人,从一起蓄意制造的车祸展开,通过对剧中人物月清的刻画,颂扬了当代中国农民善良、勤劳、坚强的美德,弘扬主旋律,富有时代感。该剧由呼市民间歌舞剧团排演,曾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首届内蒙古二人台汇演金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调演金奖。
任何一个成功的戏剧情节,都有打动人的地方。对于戏剧来讲,形式的创新,更加体现出生命力。《花落花开》把二人台唱成歌剧,从传统俗文化硬整成高雅艺术,充分调动了舞台背景效果、音响效果、字幕提示,特别是在语言方面的突破,既有方言特色有普通话味道,就是南方人也基本能听懂看懂,确实给人产生很大的震撼力,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语言的突破,是这场大型歌剧演出成功地方关键之一。地方剧目搞普通话,肯定有过尝试。晋剧和北路梆子进京献戏,就尝试用普通话念白,效果不能说不好。当然,《花落花开》的年轻演员,虽然也有些念白、唱腔接近或使用普通话,但更多的还是当地方言,并没有不伦不类的感觉,倒觉得很新奇。再说,现在好多节目当中,中国话里经常还冒出几句外国话,这叫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吗。中国的地方小剧种很多,比如秦腔、黄梅戏、越剧、川剧、吕剧、豫剧以及湖南花鼓戏、江西采茶戏、福建梨园戏、高甲戏等,保存原来的方言习惯固然好,但在语言上不作革新,墨守成规,说是保留了原汁原味,其实硬是不让观众听懂(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就难以发展,甚至会萎缩、枯竭。现实难道不是这样吗?
唱腔的突破,同样是这场大型歌剧演出成功地方关键之一。二人台的革新,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唱腔上的革新。《花落花开》中的主要演员月清的扮演着,生活中肯定讲普通话,从她的演唱中,非常鲜明地体会到了。特别是唱腔里吸收了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等曲调,显示了大气魄,也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把二人台的俗文化与高雅艺术进行成功嫁接,充分彰显了大型歌剧的魅力和震撼力。
当然大型歌剧的舞台效果的重要性,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研究二人台,作一番考证是必要的。资料显示,二人台(西路)主要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乌海市与锡林郭勒盟南部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这些地区的农牧民许多都是晋、陕、冀移民。二人台诞生初期,仅是一种简单的说唱艺术,表演形式仅局限于走街串巷打地摊的民间活动,演唱的剧目大多反映当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穷苦大众的悲惨生活,曲调单一而悲伤,因此它的发展史是缓慢的,在新中国成立前,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地方小戏。那时,二人台地位低下,被称为“玩艺儿”。二人台艺人被称为“打玩艺儿”的,过着颠沛流离、卖艺乞讨的生活。二人台在山西省最流行的地方首推河曲县,其次还有保德、阳高、定襄等地。”二人台是晋陕冀百姓走口外走出来的,没有走口外就不会有二人台,有了两百年的走口外,才慢慢孕育出了二人台。
笔者感觉,虽说生长在二人台艺术之乡,很难说对二人台有多大兴趣(恕笔者直言)。相信各位一定与笔者有同感。但偶然间看了《花落花开》,竟会有那么多的想法,笔者忽然觉得,作为“土著居民”,对本土出产的戏剧,似乎生出一种肩负振兴的责任感抑或使命感来。笔者是学中文的,不是学戏剧的,当然不懂戏剧,甚至天生就五音不全。这无关紧要。其实,喜欢不喜欢,常常在一念间。爱自己的家乡,要努力学会珍爱自己家乡的艺术。
要想二人台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天然俗文化蜕变成高雅艺术,从方言土语向普通话方向发展,内容编排一定要跟上时代步伐。任何艺术形式,都是在不断发展中形成的。过去我们耳熟能详的二人台经典曲目,如《打金钱》、《走西口》、《王成卖碗》、《挂红灯》等,唱了几十年,现在很多时候还在唱,实在是来老掉牙了。于是就有人呼吁,不能老是“挂不完的红灯,打不完的金钱,走不完的西口,拜不完的大年”。说的是内容方面的创新。
从传统来讲,二人台的生存土壤在农村,但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二人台也不得不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二人台是一种浓浓的乡情,它是寄托情感的圣地,是老百姓精神生活的天堂。短小活泼的剧情、丰富细腻的情感、粗犷豪放的舞蹈、悠扬高亢的曲调、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达,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呼和浩特市为例,在城郊结合部,二人台小剧团十分盛行,这可能是从农村来的打工族主要居住在城郊结合部的原因吧。还有就是一些酒店、歌厅,土炕、方桌、啤酒、烤串构成了这里的特有氛围;一架电子琴或扬琴、一对男女搭档形成了这里的演出班底;一曲曲“荤素”搭配的二人台小调直唱得客人酒兴大增……地道的地方方言、纯正的唱腔,正宗的舞台表演风格赢来了在座客人阵阵掌声。主要服务对象,是城里喜欢二人台的各色人等,当然也有的是为招待外地客人。
在民间演出,二人台哪种逗趣而不乏寓教、诙谐而不乏庄重,是非常可贵的。
『柒』 戏曲观后感300字数限制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无论如何我都不会去看那些老掉牙的玩意。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呀!今天的语文课上,当我仔细欣赏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时,我真是为之
震撼,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我真是井底之蛙呀!唉!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么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
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
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
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实,当
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
我们感慨不已。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捌』 连升三级的读后感
荒唐续荒唐——看越剧《连升三级》有感
好不容易从戏剧市场搞来这套碟,宝贝的不得了。性喜老戏,但看的大多是导演编剧制度的戏,没怎么接触过以演员为中心的戏,这个《连升三级》是民间越剧,刚好填补了空白,让我开了眼界。舞台布景简陋得很,地方狭小,大约因为民间戏台本来就这么大,只有现在舞台的一半。行当齐全,生旦净末丑各个出彩,最难得的是每个行当都有大段的旁白和唱腔。自从连台本戏成为戏曲主流,为了突出情节冲突,类似丫鬟小厮的角色,都成了摆设,出来露个脸,走几下台步,没有唱腔,实在可惜。
小时候就看过动画片《连升三级》,具体没印象了,只记得那个白丁长得很萌,天天走狗屎运,特别荒诞,一个大草包,最后做到一品大员。事情发生在崇祯朝,倒也不稀奇,要不怎么是大明国最后一朝。高甲戏《连升三级》特别有名,是这个剧种风靡全国的标志性作品,类似《十五贯》在昆曲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说到高甲戏,不得不提梨园戏,除了理论上知道梨园戏更为古老以外,其他如四功五法等等,都看不出区别。实际上,高甲戏来源于梨园戏,在清末开始流行,并逐步取代其地位。当然,这种传承的方式,势必失去了一些东西,又加入了一些东西。高甲戏《连升三级》是编剧王冬青根据布袋戏改编,写到这里不得不赞叹华夏剧种繁多,每个地方都有地方戏,上次王玮提到华阴老腔,我想大多数人根本没听到。布袋戏就是提线木偶戏,是福建泉州的传统剧目,在迎神庙会场合中演出。福建这个地方非常传统,保留了很多古典艺术,很难想象,在古时被称为闽蛮之地,竟是最晚受到近代文化冲击的地方。如今恰逢春节,若有幸能去福建地区看看那里古老的宗祀节庆,对礼乐文化也许会有更深刻的了解。《连升三级》讲的是明末崇祯初年,无赖贾福古受相士赖仁怂恿,入京赴考,冲撞九千岁魏忠贤,魏觉着新鲜,认为是魏党可用之才,送入考场,考官误以贾乃魏至亲,点为新科状元。琼林宴上,两考官为掩饰失职,频频圆场,贾又被崇祯看作贤才,封为翰林院编修。魏忠贤做寿,贾福古求才女甄似雪代撰对联,甄借此揭魏篡位阴谋,贾竟持之献魏,适崇祯下诏抄杀魏党,丞相力赞贾撰联揭奸,崇祯赐贾连升三级,并诏以甄女配贾为妻,原戏到此结束。越剧又补了一段,甄似雪要求在金殿与贾福古会文,当场揭穿昏君、庸臣、无赖、骗子的丑恶嘴脸,愤然离去。个人以为,言未尽则为佳,如此直白抨击时弊,有狗尾续貂之嫌。到连升三级止,看官哗然,已达荒诞之效。
大约是贴合现实之故,高甲戏《连升三级》火了一阵子。我在网上搜到有秦腔、豫剧、京剧版本的,但都不及高甲戏出彩。这出越剧七场折子,以小丑应工,本不符合越剧才子佳人的传统,印象中除了《双狮宝图》和《绣球缘》,基本没看过文丑的戏。然而,看完这出传统越剧之后,惊喜漫出于言表,乃为上好佳作,本子好,舞台妙,更得益于众人恰到好处的表演。演贾福古的叫赵金麟,因为没有字幕,我听的有些吃力,在戏里似乎叫贾博古而非福古,个人认为“博古”更具讽刺之妙。赵金麟长得太过讨巧,使我从始至终对这位贾大人讨厌不起来,况其人虽是草包,并非奸恶之徒,不过无知而已。查阅资料后方知赵老乃38年生人,在金龙科班初学小生,后改小丑,一贯勤学苦练,刻苦钻研,后进杭州市越剧团,不光会演,还会导,后帮助尹桂芳创芳华越剧团。我对官方解说一向半信半疑,待看完全本,深感确是位不可多得的好演员。可惜她在90年代初定居香港,好在这么多年孜孜不倦,为越剧在香港的发展倾注了全部心力。赵老借表情和身段刻画贾福古,尤其那双眼睛,滴溜溜地转,顾盼神飞,让人一目了然,此小丑呆憨却不痴傻。其中揭示了不少为官之道——见了皇帝要下跪,见了上官要逢迎,见了中官咪咪笑,见了下官把头抬,见了百姓扬虎威,活脱脱志得意满的小人形象。贾福古虽大字不识,但他能混得开,与不计较,看人下菜的天性有关。我未入仕途,不知如何为官,但知骑虎难下,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古之明训,有些时候,糊涂点,傻一些,是一种福气。惜我天生傲骨,书生意气,遇不平事仍愤慨难安,也是我十年戎马心孤单的真实写照。这出戏大约录制于80年代初,赵老演出了官场的无奈,并非有意为之,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贾状元的升迁之路,看似偶然,却又必然,自古官道如此。如今老虎打了一只又一只,但官民冲突的矛盾点并未改变,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应时之举罢了。官场上类似贾福古的人不会少,些许识了几个字,真正为民请命,品德高尚,不敛财,不扬名的官儿,恐怕早就沦为特立独行,生不逢时之官场另类。
其他的配角托戏不抢戏,更让我唏嘘的是听到了越剧老腔。心目中的老腔就该是这个味道,方言韵味浓郁,特别挂味,土得接地气,而不是现在这种像越歌的戏曲形式。甄父是个老秀才,像范正那样的人物,本该他中状元,可惜他没有送钱,没有傍靠大官,白白失去了位列朝班的机会,崇祯朝也少了位栋梁之才。不过也好,只怕他中了状元,落得跟范正一般颠疯。饰演的演员叫吴月楼,乍看到惊诧,以为是京剧武生吴月楼,后知不是,但她演得好,把一个怕死,迂腐却不失正直的书生悬之台上,这才是真正的技艺双绝。其余的行当划分精准,丞相是老生,皇帝是小生,两个考官是文丑,小厮丫鬟是丑和贴旦,魏忠贤是净,全是女性饰演,丝毫没有违和感。喜欢越剧,出自对女小生、女老生魅力的折服,自从袁雪芬听了周总理的建议,尝试越剧男女合演,不知流失了多少喜爱老戏的观众,不好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