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传奇观后感
『壹』 唐诗传奇观后感
今天是“六一”,我们一家三口去北展剧院观看“魔法小书包之唐诗传奇”。一开始,我无精打采,因为昨天晚上睡得太晚了。后来,演出一场比一场好看, 我真高兴!
这个儿童剧讲的是一个书包里有彩色笔、橡皮擦、悠悠球和写诗毛笔。写诗毛笔带它们去了唐朝,在那里认识了许多唐朝的大诗人,李舍、贾岛、王之涣、高适、王昌龄,还有韩愈,它们学会了很多唐诗,懂得了遇事要认真“推敲”,不能马虎。它们的友谊也更深厚了。
我以后也一定要多读诗,丰富知识。
这个儿童节我过得很快乐!
『贰』 唐诗的故事之李白 观后感
幼年的李白,深深折服于司马相如的文采,加以初唐的文风正在从南北朝的骈俪内的文风中走出,容师汉之古风渐成共识。李白习司马相如之文,每日读一篇,仿写一篇,浸淫日久,文章风格渐渐定型。遗憾的是,这时流行的文体已非汉之所谓赋,而是唐之所谓诗。且其时律诗尚未形成绝对优势,携带汉风的自由体长短句风头正健,如陈子昂之《登幽州台歌》,于是李白找到了他大展豪情的通道。后人读李白之诗,感觉其律诗不工,长短句之随意自然,意境之奔放浪漫,简直就不是在读诗,而是在欣赏汉之丽文美赋。如《将进酒》,《蜀道难》等。独不知李白与司马相如的这段渊源相继及期间所下之苦功。至于李白之情场得意,相比于远师司马相如,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叁』 百家讲坛李白唐诗的故事观后感500
幼年的李白,深深折服于司马相如的文采,加以初唐的文风正在从南北朝的骈俪的文风中走出,师汉之古风渐成共识。李白习司马相如之文,每日读一篇,仿写一篇,浸淫日久,文章风格渐渐定型。遗憾的是,这时流行的文体已非汉之所谓赋,而是唐之所谓诗。且其时律诗尚未形成绝对优势,携带汉风的自由体长短句风头正健,如陈子昂之《登幽州台歌》,于是李白找到了他大展豪情的通道。后人读李白之诗,感觉其律诗不工,长短句之随意自然,意境之奔放浪漫,简直就不是在读诗,而是在欣赏汉之丽文美赋。如《将进酒》,《蜀道难》等。独不知李白与司马相如的这段渊源相继及期间所下之苦功。至于李白之情场得意,相比于远师司马相如,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肆』 《唐诗风云会》观后感400字
周五晚上偶然在网上看到陕西卫视播出的节目《唐诗风云会》,一期观赏下来,便被其深深吸引。
之前也曾看到以诗词为主的节目,如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而这档文化类节目首次选取了唐诗这一我国传统文学领域作为题材,以选手比赛的形式与广大电视观众一起品唐诗、忆唐人,煮酒论剑、诗梦大唐。节目的主持人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康震教授(曾在百家讲坛主讲过李白、杜甫、李清照、唐宋八大家等人物,备受好评),同时节目邀请诗词学者、文娱明星、诗人作家等担任翰林学士(评委)。
该节目3月份开播,每一期节目分为众里寻她、唐诗流韵和挑灯觅句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主要考察选手的唐诗记诵情况,第三环节主要考察选手的唐诗储备量和反应能力,这跟以往的一些文化类节目大同小异。而第二环节唐诗流韵可以说别具一格,十分吸引人。该环节共有推敲成趣和触景生句两道题:在推敲成趣这道题中,大屏幕会给出一句耳熟能详的、脍炙人口的唐诗诗句,并圈出其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词,可以是动词,也可以使名词,要求选手思考出自己认为更好的一个字词来替换原来的。在触景生句这道题中,大屏幕会给出一个场景或一个情况,要求选手运用一句唐诗来进行描述和应对。这两道题很有意思!不同于以往简单的、单调的诗歌背诵、诗歌记诵、出上句接下句等,这个环节更多的是要考察选手的文学功底、古汉语水平、诗歌的理解与语词的运用。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想法,每个人都会给出自己不同的答案。这一环节也极其吸引我,随着节目选手一起思索。
近年来,固然各种各样的选秀节目、相亲娱乐节目、国产抗日神剧严重泛滥于电视电台,但也涌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类益智类节目,如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贵州卫视的《最爱是中华》以及陕西卫视的《唐诗风云会》。一系列节目的推出,虽然不免有些商业化的气息,但是它一定有其更为深层的意义与作用:通过寓教于乐的轻松娱乐形式,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譬如汉字、成语、诗词、古文、哲学等等,促进广大观众积极阅读、主动学习,增强民族文化认同,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我们都知道,在功利化、娱乐化越来越严重的当今社会,在这个推崇速度的网络化时代,人们越来越浮躁,越来越不爱阅读,根据今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京发布第12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2014年我国人均纸质书阅读量4.56本,已经低于2013年的4.77本,更别说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人均每天读书仅为13.43分钟。阅读量少得可怜,对于国学、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更是少之又少。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不可丢失、不可缺少的东西,更是一个民族必须继承和弘扬的东西。希望此类节目的广泛播出,能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如此引起大家的兴趣,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地去翻阅书籍、去学习传统文化。这样的节目才是成功的节目。
『伍』 唐之韵观后感
《唐之韵》——观后感
这周在网上看了《唐之韵》,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教片内.它以精彩的画面、精确生动的解说容,将唐代有代表性的117位诗人及代表作一一介绍给了读者.其朗诵声情并茂,诠释独具慧眼,描绘得惟妙惟肖.它不仅在文学的层面上对“唐诗”进行鉴赏,它更注重在文化的层面上,把“唐诗”看作一个时代的声音.在喧闹的电视屏幕上,它将让人感到一种千古幽香的书卷气,使我们领略到真正优秀的中国人的胸襟和气度.
『陆』 唐诗李白的作品的读后感不少于500字
李白诗选读后感
这几天在家拜读伟大诗人“诗仙”李白的诗作,心中颇有感触焉。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他在诗坛上是诗坛泰斗般的地位,诗歌出盛唐,盛唐出李白,一句话,他是诗坛上的老大,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般的存在。所以他的名字和他那些鬼斧神工般的诗歌一起万世流传,永垂不朽!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食粮。
做为一个中国人,我对李白非常崇拜。记得读小学时学的第一首诗就是李白的《静夜思》,那时很小,对诗中包含的思乡之情根本无法理解,只是觉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爱读。后来陆陆续续学了他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等,终于牢牢记住了这个名字。到了上中学又开始学他的诗,在我的印象中,只要我在上学,我就无法避免地读到他的诗,这时才感觉到原来他的诗那么重要,但说实话,不知是年龄问题还是缺少生活感受,我不是很能体会他的诗歌中所蕴藏的情感和精髓。
现在自己长大了,参加工作十来年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咸都尝过了,人情世故也稍微懂点了。这时我再来读李白的诗,我突然有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边读他的诗,他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立体丰满起来,不再是遥不可及、模糊的影子。他的不平凡曲折坎坷的一生,满腹才华、满腔热情、满腔抱负却始终无法得到施展,得不到重用而郁闷惆怅、愤懑难平的心情始终相伴一生,让他只能借酒销愁。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当我读到《行路难》中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时,我眼前浮现出诗人拔剑四顾,心里无比茫然,不知自己今后的路在何方,连自己最爱的美酒都没有兴趣了,这时我的心中一酸,眼中差点涌出泪花,我心痛啊!这样才华横溢的诗人却得不到重用,只能惆怅地离开长安。离开长安后,他开始了十多年的四处漂泊的生活,居无定所,四海为家,想寻找一个门路,实现自己为国为民的抱负理想,而始终不得。诗人越来越失望,越来越惆怅。发出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感慨。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白头发,是谁让我满头白发?是愁绪啊!是愁白了头啊!
纵观李白的一生,是郁郁不得志的一生,是愁苦的一生。原因何在呢?他自身也有原因,因为他太狂放不羁,太单纯,太直率,不懂得人情世故,不懂得察言观色,不懂得溜须拍马。这是他的性格问题。性格决定命运!要是他世故一点,圆滑一点,可能他还是前途无量的!但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他生不逢时!他生在唐玄宗晚期,朝政最腐败的时候。君王沉溺于杨贵妃的美色中不可自拔,宠信奸臣,任用奸相李林甫。朝野黑暗,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要是他生活在现代,凭他这样惊世骇俗的才华,会成为享誉世界的大文豪,也许会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为我们中国人、中国文人争光,那该多好啊!
『柒』 唐诗传奇观后感300字
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内容特别丰富,让我明白了许多,知道了许多。这本书就是包含了中华经典与华夏文明的《唐诗三百首》。 这本书中全是唐朝诗人写的诗,如:杜甫、李商隐、李白等。 唐朝也是分什么时期的。先是初唐,再是盛唐,最后是晚唐。初唐,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是“四杰”和王勃;盛唐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是李白、杜甫;晚唐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李商隐、杜牧。
初唐,是唐朝刚刚建国的时候,文化风格难免与以前相似,唐诗也是一样的。所以当时许多诗人想要改变历史风格,就拿当时的“四杰”来说,他们运用清新典雅的词句来做诗,给初唐的人焕然一新的的感觉。他们写泉水,就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仿佛泉水就在眼前。初唐的诗人改变了当时的文化风格,他们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盛唐,是唐朝兴盛、发达的时期,那时他们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风格,唐诗也有了自己的独特韵味。李白、杜甫就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他们写的诗句用了大量的夸张和比喻,让我们看的人有一种舒服、惬意的感觉。这让我不禁赞叹。
晚唐,民国战乱,到处都是凄凉的,家家户户的男儿都在边塞打仗,不能回家,不能看见自己的妻儿,月圆之时也不能相见。所以李商隐、杜牧写的诗句都带有忧伤,时的背景都很凄凉,所以读完他们的诗,会略有伤感之意。
不同时期的诗人,写的诗都会有不同的思想,通过读这些诗,就能了解当时的文化风格。《唐诗三百首》我的最爱。
『捌』 唐诗传奇观后感400~500
爱情是一个童话,加上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