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噬咬电影影评

噬咬电影影评

发布时间: 2021-03-11 20:37:29

❶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影评

徐静蕾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说:“我爱你,这是我自己的事,与你无关”曾经一直对这话很欣赏,并把它奉为经典。

但是最近对一道物理题的讨论使我改变了这种想法。题目是这样的:容器a,b中装有水,上面是大气,容器底部由带有阀门k的管道相连,两个容器的横截面积均为s,水面的高度分别为H和h。打开阀门让水从a中缓慢流入b最后两边液面相平。求此过程中重力对水做的功。当时我和一个同学都身陷在一边升了一边降了所以重力没做功的错误想法中死都出不来了。后来经过了颇为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我们终于顿悟:虽然表面上两边都变了,但实际上只有一个变化,问题可以看成是从H那边拿下一块来放到h上。一件事引起两个变化,就像是我给你一个馒头,你多了我少了但变了的只是这一个馒头。

推广开来似乎所有单一的一件事都能引起两个或更多的变化,就像原来看过的一篇文章:

“ 与你无关吗

社会上曾经流行一句话:“与你无关。” 这是我不喜欢的一句话,是一句粗鲁、冷漠的话。
也许有些夸大,但我还是要说,世上所有的人可能都与你有关。我还在念小学时,听到一则难忘的故事:一位富家小姐在车内吃香蕉,发现香蕉腐烂不能吃,便随手扔到车窗外面,某穷人家的孩子正好经过那里,拾起那香蕉来吃,结果这孩子吃坏了肚子,发烧了。当天晚上,富家小姐父亲的工厂发生火灾,物品全部被烧毁。因为当夜值班的警卫临时离开,他离开是因为他的孩子吃了捡的香蕉发烧了。
这则故事使当时的我深深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密切。
这当然是为少男少女写的故事,因果关系明显。但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别人的关系不都是如此紧密吗?
媒体经常报道车祸发生的消息,车祸的原因很多,与妻子吵架,在气头上开快车的,待紧急刹车时,幼童已成了轮下的牺牲者……孩子与生身父母关系密切,但与夺取其性命的陌生人又何尝不是密切到可怕的程度?想到这些,我们就不能认为自己与这人不相干、与那人没有关系了吧?
那年应邀到台湾演讲、旅行三周,然而,我的父亲突然发病,我不得不取消台湾之行。
在取消台湾之行后没几天,有人来找我倾吐心事。我极为同情地倾听对方的诉说,尽我所能的予以开导、规劝、安慰。对方情绪终于渐渐稳定下来,最后他说:“假如今天没有和你倾谈,我本来打算带着孩子,开车从悬崖上冲上山谷。”
我不由得不寒而栗。假使我的父亲身体健康,这时候我正在台湾,这人或许已带着两个孩子开车冲上山谷了。此人和我的父亲没有什么关系,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我父亲发病救了他一家三口的性命。这事再度使我感到人与人之的关系是何等紧密。我们绝不能断言“我是独自活下来的”,“我绝不会麻烦别人”,“我不需要人们的帮忙”。。。。。。不论对任何人,我们都该保持谦和诚恳的态度,完全陌生的人也可能突然变成关系密切的人,更何况亲人、师友,关系更加深刻、复杂,不是我们所能预知的。个人虽微小,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会影响许多人的命运。”

似乎扯远了,回来看我爱你这件事,虽然只是我发出了一个动作(暂且算是一个动作吧~)但却引起了两个变化:我爱,你被爱。没有你我的动作就不会发出。所以我爱你,是两个人的事,与你有关。

那么试想一下一个人在做着与你有关的事儿你却并不知情,你会舒服吗?(当然也许你知道了是什么事以后宁愿你并不知道,但那也都是后话了。)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既然这事与我有关,那么我最基本的权利就是知道。所以如果你在爱一个人,那么告诉他吧,他有权知道~~

(谨以此文送给所有在暗恋别人的人~)

❷ 百花深处影评 题目

摘自豆瓣电影
写下这些字的时候,耳机里是陈升的《北京一夜》,半古的调子,好听得紧。从《霸王别姬》之后这是陈最让我喜欢的作品,甚好,有些最本质的东西他还有能力用镜头告诉给所有人。本是上课的时候放的小片段,久久不能忘,《十分钟年华老去》我只看了这一部《百花深处》短小精悍,颇有余韵。
喧闹的搬家场景拉开本片的序幕,金属制的家什被搬家工人抬进新的现代化公寓,身后传来主人家的:“慢点,慢点……”呼喝,镜头上摇仰拍高耸的公寓,强烈的压抑感,与其说是现代化的文明,不如说是一只吞噬一切的怪兽。而那慢点慢点的台词,此刻听来更显得有些滑稽。
冯先生的出现,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莫名的就从镜头里跳出一个这样“讲究礼数”的人,“他们都叫我冯先生”一句话,听着耳熟,老北京人儿,很多时候讲的都是一个礼数,与之对应的,是耿乐饰演的司机,咬着笔帽,“您能帮我搬家吗?给钱我们就去”连回答都显得有些漫不经心,或许这就是陈眼中标准的现代人模样,凡事求的是有偿而为。
开车前往百花深处,一个冯先生记忆中的家,路上,模拟冯先生主观视线拍摄,但一左一右全都是他不熟悉的现代化建筑,于是他探出车窗,向天空看去,依然还是那片蔚蓝的天,但是四周的景物完全改变,原本应是物是人非,但在冯先生这,却变成了人是物非。随后车内搬家工人的对话,更是在侧面表达这层意思:“现在,只有老北京才不认识北京呢!”尴尬的状况,还有那么些无奈的意味。
百花深处,一片破败的断壁残垣,最显眼的就是坡上那株茂密的大树。车在坡下挺住,冯先生爬上坡去,运动镜头,坡上仍旧是一片荒芜,紧接着,冯先生开始絮絮叨叨的说自家的摆设,搬家工人知道被涮,气氛而无奈的离去。车内,耿接到一个电话,通话中同伴解释了冯先生疯子的身份,车内的后视镜里,司机看到了冯先生孤独的站在树下,为了要车前,一行人随之回到坡下,煞有介事的开始帮冯先生搬运并不存在的家具。俏皮的鼓点响起,配合着搞笑的对白,陈的黑色幽默就是这样进行。
或许,我可以把话说简单一些,在这里,导演运用许多象征性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司机通过后视镜来看冯先生,实际上有一种回顾过去的暗喻,树在一个矮小的土坡上艰难的存活,四周包围着的高大楼群,现代文明的即将推进吞噬这仅存的旧有文明。坡的意义也是不可代替的,并非单纯的只是拍摄的限制,冯先生所谓的家,旧的物件(旧有的文明)都存在这小小的坡上,下坡的艰难,搬家工的小心翼翼,都是揭示这样一个道理,旧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有着许许多多冲突的地方,从一种文明过度到另外一种文明,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轻而易举。既然有冲突,就必然会摩擦,花瓶在下坡的途中被摔碎,就是无法避免的事情。由此就更加印证了坡的象征意义,半途中的花瓶摔碎,就是新旧文明相互碰撞的代价。难能可贵的是,陈并没有过分强调旧的就是好的,新的就是不好的认知,而是通过沟和铃铛来揭露我们和过去不可磨灭的联系,新的代替旧有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旧有的东西依然有值得可取的地方,就像铛子和铃铛本身最后相合,终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接下来的变化翻天覆地,一段CG的运用,让我对整个小片的好感顿时降星。陈想说明的,或许是铃和铃铛子最后的相合,就是一个契机,一个让所有人能回想过去的契机,用心良苦,却是败笔。整部小片的风格是含蓄而内秀的,连发疯的幽默给人的感觉,都是捂嘴而笑的,这样的感觉,是符合旧有文明所讲究的,突如其来的一段CG却和这样的节奏不相符合,它过于张扬外露,直接而坦率的表达着感情。或许,我应该这样想,它是不是陈的故意安排,让新旧两种文明,在片子的整体结构上进行的大碰撞,看看最终是不是会产下畸形的“怪胎”。这样的直白,有些带着强权的意味,剥夺了人的想象,百花深处所象征的,不仅仅是那些正逐渐消逝的“胡同文化”(本片04年上映,那段时间的北京,因为要为奥运进行准备,拆除了许多胡同,顺带着也拆掉了许多人心中魂牵梦萦的“老北京”)它还有可能是“弄堂文化”“寨子文化”“弹珠文化”“皮筋文化”……百花深处,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含义,那些东西对于冯先生是金鱼缸,是花瓶,是屋檐下铃铛随风传来的“叮叮当当”……
对于我们而言,百花深处的又是什么呢……

❸ 需要一篇关于宫崎骏《风之谷》的影评

曾经一度,我看那么多的电影但是从来不看动画。那时的固有观念认为动画的世界终归肤浅和虚幻。离我所喜欢的电影,是有相当的距离的。

后来有朋友介绍我看宫崎骏的动画,只说值得,没说原因。于是大概在2年前一个甚是无聊的下午,我在找不到其它电影好打发时间的情况下看了《幽灵公主》。坦白的说,当时看完的感觉是,故事不错,也看出了宫老想要阐释的道理。但是感觉有比较明显的造作的痕迹,也就是说,说教味太重。所以,当时的感受是:可以理解,但并不喜欢。
在另外一个寂寥的下午,我看了另外一部宫老最富盛名的作品——《千与千寻》。这的确是我看过的最有深度的动画,而且可以这么说吧,它所阐释的,远超一部动画本身。“人性”这个词,在那个虚构的世界里被演绎得那样真实而动人。
再后来,又看了《天空之城》。这已经是宫老比较早期的作品了。正是这部作品,让我真正喜欢上了宫老的作品——不是因为那悠扬婉转的旋律,不是因为浪漫感人的故事,甚至不是因为那些隐藏在故事背后的种种思考和哲理。我喜欢它最大的原因,只因为它的结局——一个除了无奈几乎什么也不剩下的结局。喜欢它,也只是因为它契合了我的思想——我们对别人的言行无奈,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无奈,我们对这个世界无奈。

昨晚,看了《风之谷》——宫老的成名作。可以说,这部略显生涩的作品,却更多的感动了我。
主人公娜乌西卡几乎是个完美的人——美丽,善良,勇敢,坚强,宽容,而以上的种种,又体现出她的智慧,她的伟大。
其实如果看过宫老的其他作品的人再看这部,不会感到任何的新意,因为它一如既往的探讨了人类和自然如何共存的命题。在这个大命题下,透视了人间的种种——有的人怀揣美好的愿望,希望拯救人类,带来的,是更多的伤害甚至是加速的灭亡;有的人,摇着伟大的旗帜,声称自己是伟大的领袖,其实不过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又一个野心家,企图统治世界;有的人,本性善良,在被欺凌之后被仇恨蒙蔽了双眼,为了复仇不计后果,不择手段;有的人,为了追寻问题的根源,为了寻觅终极的答解,一声奔波,不知前路如何;有人的,热爱世上的一切,去包容,去接纳,却也未知结局会怎样。还有无数的更多更多的人,他们什么也不是,他们就是这样本能的活在世界上,被别人所左右,别他人所驱使,在这个动荡的世界里,随波逐流。
这个世界被人们污染的黑暗不堪,当人们发现他们一手带来的黑暗开始报复的时候,他们无视。当黑暗不断蔓延,开始危及人类的生存,人们开始害怕,开始愤怒,开始反报复。他们看不到黑暗背后的美好,他们不了解自己的无知与荒谬。他们狂妄的呼喊着要让世界消除黑暗,却不明白自始至终黑暗就是他们本身。

那以上表现的种种,分明就是生动的世间百态。让人愤怒,让人感动,让人唏嘘,让人叹息,最后更多的,还是无奈。
诚然,影片的最后,宫老还是给了我们希望的,毕竟如果世上的人们都和娜乌西卡一样的话,我们会觉得我们或许还有救。但这样近乎完美的人物现实中几乎就不会存在,又如何奢望会有更多?

于是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这部在一些地方略显粗糙和生硬的成名作却更多的给了我感动。因为我恰好几乎是从宫老的晚期作品倒推着看的。越到后期,他的手法也就更圆润纯熟,杂糅的东西和思想无疑就更多而很多必然隐含。而这部早期的《风之谷》,却是大师沉积多年的爆发之作,它包含了宫老多年来的思考和观念。于是它几乎无情的抨击了所有人,在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后面却几乎没有给我们留下希望——而这,恰恰是我喜欢的。

宫崎骏曾经说过他希望看到东京被海洋淹没。我想他的意思是如果我们的行为再也带不来光明的希望,那么他宁愿全世界都毁灭。于是我想我们就更能理解他所有作品里的思考和哲理。其实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夸张点说的话,你甚至会觉得那是一次又一次似曾相识的重复。正是这些重复的感动,让我们永远不会腻烦,永远会保持一丝清醒和理智,让我们能够相信他留给我们的那一线生机。

❹ 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后,对于人吃人,吓死了,晚上要开灯睡…

这电影我抄看过,不错的。学校里安袭排了写影评,我的还不错。故事讲的是少年派在前往加拿大的旅程里因沉船而逃生到了一艘救生艇上,同船的还有一只孟加拉虎和另外一些动物,最后只剩下了老虎和派。派在与孟加拉虎斗智斗勇了两百多天后来到了陆地。电影并不血腥,只是老虎的叫声很吓人,如果有心脏病的建议不要看。

❺ 少年派的影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活着的野兽还是死去的好人

几年前我在美国访学时,有很多机会被传福音,每次在我百般抵抗后,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总是:“你怎么能不信呢?”这一刻,在信徒们悲悯的眼神中,我一定是一个被神遗弃的可怜人。很对不起他们的是,对于一个死硬理性派来说,即便是皈依,也得必须给个理由。我想反问的是:“我为什么要相信,如何‘选择’去相信?”

那一段被传福音的经历可以部分解释我喜欢《少年派》的原因,这部电影虽然未必给出让我满意的皈依理由,但至少它做了这样的暗示:信仰并非无理由的皈依,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虽然很多人似乎不这么看,但我还是觉得《少年派》无非就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我们如何获得信仰,以及人性中帮助我们获得信仰的“灵性”如何面对人性中与信仰相悖的“兽性”?

少年派原本是信徒,但他曾经失去信仰。虽然我们很难知道少年派究竟是在什么时刻失去信仰的(因为我们不知道他的经历的真实细节),不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下的经历对一个人的信仰会有怎样的触动:

暴风雨,货船沉没,少年派、母亲、厨师和水手成为救生艇上的幸存者,食物很快短缺。水手腿断,在截肢手术后,厨师用水手的断腿做鱼饵钓鱼。很快,水手死亡,厨师将水手肢解后晾干作为鱼饵和直接吃的食物。后来母亲与厨师起争执,母亲被厨师杀死。后来愤怒的派将良心有愧的厨师杀死,并将厨师肢解晾干,靠吃厨师的肉存活,直至获救。

在漂流中,派遇到过另一场暴风雨,他向着神呼喊,我的家人都死了,我把一切都献给你,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对我?至少在这一刻,派的感悟与《一九四二》的牧师安西满有些相似:如果上帝真的存在,为什么我还会经历这样的人间极恶?信仰在人间地狱里崩塌。

接下来派的问题是:如何重新获得信仰?

《生命之树》之流的福音电影告诉我们说,你只要去相信上帝就好了,或者退一步说,你一开始不信、彷徨,然后看见一些相信上帝的人最后得了幸福喜乐、得了救赎,你自然就会感悟,随后加入信众的行列。总归,建立信仰其实并不需要理由,要么自始而然,要么中途顿悟,信了就好。就是好,就是好。
《一九四二》的安西满后来的经历似乎就是如此。神父告诉他,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质疑上帝,于是圣歌、祷告……。只不过这些手段在心理咨询师看来也许更像是廉价的精神麻醉,而非建立信仰。

少年派后来的经历则是这样的:

获救后的少年派编了这样的故事。他说,一开始只有自己和几只动物幸存了下来。厨师变成鬣狗,母亲变成猩猩,水手变成斑马,食人的经历变成了一座漂浮在大洋中的食人岛,被切割成一片一片晾在救生艇中晾干的人肉变成了沼狸。而少年派自己,分裂成了少年派和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在这个故事里,少年派和理查德帕克到底代表了什么?

派后来说,对理查德帕克的警觉让他在大海上存活了下来,那么理查德帕克就是“危险”本身了。而这个让派感到危险的东西既是从派自己身上分裂出来的,又是派之前并没有意识到的,而且在苦难过去之后又似乎再次离开了它。

这个危险的分身,就是派心中兽性的本能。

完整的灵魂分裂成了灵性(少年派)和兽性(理查德帕克)。

我试图在脑子里搜刮一些用来描述理查德帕克象征意义的词,最后发觉最合适的是一个老掉牙的概念,那就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本我”。(而那个分裂之后的少年派自己则是“超我”。)

理查德帕克是少年派身上所有求生本能的象征。

这其中有为求生存而躲避危险的趋利避害本能——在母亲被杀时,派的恐惧取代了勇气。

也有面临威胁时爆发出的巨大攻击本能——派最终杀死厨师。

而这其中最不容易在文明世界中暴露却又蕴含最强大能量的,就是饥饿时不择手段寻找食物以延续生命的本能,在这强大的本能驱使下,即使最不可触碰的道德禁忌也被轻易突破,例如包括吃食同类。

“人相食”,在漂流中,派看到的是自己身上的求生本能展示出的巨大又令人畏惧的能量,而这股让他恐惧的能量与他心中应该有的灵性完全背道而驰,这股能量让他完全沦为野兽。

而救生艇上那个被理查德帕克威胁、又试图去驯服它的少年派,则是他心中灵性的那一部分。或者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是人的“超我”,人心中代表道德、良心的部分。

坚守灵性,他才是一个人。而只有顺从兽性,他才能生存。他该如何抉择?

所以在我看来,《少年派》的主题是人心中的灵性与兽性的冲突。

有人说《少年派》的故事可以做多重解读,每一重解读中可以反映出人性的某个侧面,所以《少年派》是李安版的《罗生门》。我不这么认为。吃人的故事为真,老虎的故事为假,再明显不过。

也有人说《少年派》讲的是一个经历苦难的少年用一个幻想出来的童话故事慰藉自己的心灵以逃避痛苦的故事,所以《少年派》是李安版的《潘神的迷宫》。我也不这么认为。《潘神的迷宫》中的小女孩幻想出来的童话故事可以说是苦难中下意识的被动逃避,而少年派接下来要做的,却是一种主动的抉择。

在我看来,与《少年派》最相像的作品应该是一部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作品——杜琪峰和韦家辉的《大只佬》。

大只佬也曾失去信仰。表面上看来,他失去信仰的原因是女友被残杀后看见了因果,然后就“当不成和尚了”。

看得见因果怎么就当不成和尚了呢?这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借李凤仪之口道出的。李凤仪的前世是个日本鬼子,日本鬼子杀了人,李凤仪就要死。李凤仪说:“这样公平吗?”是的,完全不公平。大只佬心里明白这点,因此再也当不成和尚,因为它看见了因果背后的不公,而信仰的对象不应该是不公义的。

大只佬后来的经历是这样的:人性中兽性的一面随着李凤仪的被杀而爆发,眼见新的恶因又要种下,心中的灵性却在此时显现。如果心中有佛,你就可以不去种下当下的因,虽然对旧的恶因带来的不公无能为力,却可以因为信仰而不去种下新的恶因。心中兽性的一面被灵性的一面取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不过,这是一种皈依,还是一种选择?在我看来,这里的信仰,是选择用心中的灵性来取代兽性,而不是无理由的皈依。所谓信佛,其实是相信自己心中的灵性终会取代兽性。

在大只佬这里,灵性战胜了兽性。

而少年派如何面对心中灵性与兽性的冲突呢?
——他将一个兽性的故事,转变成一个充满灵性的童话故事。

在影片中,成年后的派与作家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你更喜欢哪个故事?”
“我更喜欢老虎的那个。……”
“对,所以你追随上帝。”

对,兽性还是灵性,这其实是一个选择。派面临的问题和大只佬一样,眼前兽性的事实已经发生,但接下来的路怎么走,选择却在自己,是在兽性中沉沦,还是坚信灵性必会复苏?心中有灵性,因此可以选择相信上帝。或者反过来说,因为相信上帝,所以相信心中的灵性一定会复苏。对上帝的信心与对人性中的灵性必存的信心其实就是一回事。心外无物。

但是少年派对待兽性的态度与大只佬又是完全不同的。大只佬心中的佛性被唤起,兽性随之不复存在。因此佛性被唤起的那一刻起,大只佬就不再是“人”。

少年派获救的那一刻,兽性也同样离他而去。但《少年派》的原著中是如此描写他当时的心情的:“我像个孩子一样哭起来,不是因为我对自己历尽磨难却生存下来而感到激动,虽然我的确感到激动。也不是因为我的兄弟姐妹就在我面前,虽然这也令我非常感动。我哭是因为理查德帕克如此随便地离开了我”。

在理查德派克消失在丛林之前,派以为它会回过头来看他一眼,好让他对它道别。可理查德派克却头也不回地走了,一去不返。文明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一旦身处其中,心中的兽性便被重新压抑得无影无踪,再也不会以那样清晰的面貌展现在面前了。《少年派》的原著中说:“我们活下来了,你能相信吗?我对你的感谢无法用语言表达。如果没有你,我做不到这一点”。
面对自己内心的兽性,派没有用灵性压制它、消灭它、取代它,而是对它心怀感激。
派说,那个没有说出的再见直到今天都让我伤心。但其实该说的话早就已经“说过”了。在那场差点杀死派和理查德帕克的暴风雨过后,派让帕克依偎在他的膝头,一同喘息和啜泣,在那一刻,他心中一直争斗着的兽性与灵性就已经和解了。

于是,《少年派》其实回答了《禁闭岛》最后的那一个“天问”:“Live as a monster or die as a good man?”是像野兽一样活着还是作为一个好人死去?灵魂中的兽性与灵性能否两全?

《禁闭岛》给出的选择是:消灭自己的灵魂以阻止自己的兽性,兽性与灵性一同灭亡。
《大只佬》给出的选择是:以灵性取代兽性。

而《少年派》的选择是这样的:做一个活着的好人,心中住着一只野兽。

感谢上帝赐予我灵魂,也感谢野兽的本能让我的灵魂延续。

❻ 华尔街电影的影评以及讲的内容说明了什么,看的不是特别懂。

简介 Paull Bud是嘿纽茧约赖大学条的毕厌业乓生,华尔圭街裂的蓉失夷意进经济而人倘。知在渣一愁次和顷大希老削板Gekko的旋面谈毫之后眼,改变罕了碴自己并的死生活韦。他胀为Gekko御寻找内幕又消碍息,扮成笔功获知榨了另一东位半投宰资人Lerry要收领购ANC Steel的搭信息蒋,帮助Gekko赚了一猖大洋笔剿钱。板并成疮为了诱他的合楔伙人之营一伦。Bud从Gekko那漏里戌学帽了很一多,沁包毋括操纵股市和玻孙御子嗅兵众法。最慕后在赏收购他父亲工烫作凝了一悍辈子的Blue Star Airline一楞案睡中,Bud和Gekko氮产岁生了“忙兴趣上躇的乓严重稻冲突遇”逾。裸以迎其人衅之道脚还其均人绑之身修,Bud用Gekko虞教苛的及反击了Gekko硬,并挽霹救了Blue Star萤。氰但样也因动为辩操憎纵也股市而朗入狱庇…舒…

商战电影中的经典作,奥利弗·斯通用他一贯强有力的戏剧手法拍出了股市内线交易的内幕,同时质疑现代人为了金钱而出卖灵魂。

影评:这部电影的成功是该电影在人物的塑造上的成功,还有就是导演赶披露华尔街浮华背后的那丑陋的一面。只是这是一部电影,而不是一个历史,否则披露出来的东西何只是电影里那么简单的一个故事。不过该电影还是有自己特别的纪念意义,特别是放在今天,放在渡过金融危机后的日子,这个故事还有存在的意义,这个故事还有警示我们的意义。

贪婪的结果始终是把自己吞噬,最后自己成为贪婪最美味可口的食物。特别是Paull最后的忏悔和反击,让人大快人心,不过结果还是他为自己的过错接受应有的惩罚,特别是最后他走在法院门口的阶梯上,望着父母的眼神,他回归了,他知错了,他心甘情愿接受惩罚,那灿烂的表情,我至今都难忘。他就是用着这样的表情,走在去法院的路上。
其实Paull也是一个小小的业务员,在繁华的华尔街里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而他在见到大老板Gekko的时候,那种自信的神情悄然消失,流露出的紧张神情表露在Gekko眼前。虽然他的自信还是撑起,不过这次撑起还是那么的勉强,心中透露出无底的感觉。与Gekko交谈还是很“理直气壮”的,至少在业务和谈话技巧上他确实有能力,有天赋。或许就是这样的表露让Gekko看到了一片曙光,在茫茫人海中尽然有条鲜美的大鱼心甘情愿地咬住鱼饵,成为大餐中鲜美的主菜。至少,Paull的勇气和才能让我敬佩,这点是我表现不出色的地方,我应该向他学习

机遇是改变人生的一个关键点,也是本片戏剧性转折的关键点。在Paull催头丧气地回到原来的岗位的时候,那通关键性的电话打来,他被认同了。对于新出炉的菜鸟们来说,这绝对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说句题外话,要是我找到这样的客户,我上司不拉着我请客才怪呢!回到原题。他抓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也步入黑色浑浊的腐朽黑暗的新环境。在这个时刻的转变,考验着不只是我们的定力,还考验着我们给予后半生选择的转变,还考验着良知的内心是否被那一张张绿色的废纸所蒙蔽,还考验着我们在贪念面前的表现。

影片在这里的描绘非常简单,篇幅也不长。Paull知道Gekko请他来是当情报间谍的时候,那种抵触和怀疑的心态通过他的眼神和表情很自然的表现出来,那种惊讶和不知所措的神态展露在我们的眼前。而后来的转变只是用一小则故事启发,就是一个流浪汉和一个白领的对比。在华尔街里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富贵高贵的富人,一种人是平庸没钱,甚至在街上讨饭的流浪汉,看看你想做哪种?鲜明的对比在这个显示的社会中是那么平常,但有不平常。平常这是大众所知的东西,不平常是对于Paull来说,这就是天堂和地狱的差别。面前的选择,一个是华丽生活的天堂,也就是为Gekko服务,一个是现实冷酷的地狱,也就是他生活的那个圈子和工作。在金钱和权利的面前,他屈服了。做为走狗的他还高兴地为Gekko摇尾巴,这个场景很现实地在电影中表现出来了。

接下来的内容大家应该也很清楚,一帆风顺的他们俩在华尔街那里那是呼风唤雨,利用Paull获取的情报玩弄股市,玩弄其他公司的命运。他们亲密的合作使得Gekko的野心不断扩张,也让Paull换来了幸福的日子,也换来他心爱的女人。似乎一切都是那么顺利,我们都在关注Paull日后的发展的时候,在“蓝星航空”收购案上他们却产生了分歧。

其实故事是这样的,Paull本来出点子让Gekko帮助他老爸的“蓝星航空”重新复苏,使得“蓝星航空”归属与Gekko公司的旗下。没想到Gekko利用Paull把“蓝星航空”推向了绝路。特别是在他得知“蓝星航空”的悲惨命运的时候,那种惊讶和悔过的神情表现的很自然,那种复杂的心情困扰着他的思想。他困惑着,他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他在思考这段时间的富贵到底是为了什么。人性的贪婪和人性的良知在这里赤裸裸的表现出来,特别是这种强烈的人物心态对比,这种人物心态和思想的彷徨,在这里表现的如此真实。不仅佩服演员对角色的理解,还要佩服编剧在这里的巧妙设计,这里给电影加分不少。后面的报复我就不多说了,他自己应有的惩罚也在故事的结尾良好的展现
本片在人物的塑造上非常成功,特别是两位明星,查理·辛和迈克尔·道格拉斯,他们的合作非常精彩。查理·辛把Paull的转变演绎的很传神,特别是两次心情起伏和转折,镜头的特写表情,深刻表露出他的成熟演技。在导演这样大胆的手法下,尽然还能表现的这么游刃自如,确实不简单。迈克尔·道格拉斯也是个成熟派的演员,那个时候应该是他成名不久的作品,也就是致命诱惑后的作品。在致命诱惑中的表现让大家记住了这个演员,而后来这部作品的展现也表现出他的成熟演绎。在影片中,他的表现很低调,演的很沉稳,不过在沉稳中还能隐约感觉到一些杀气,特别是有些特写面部的展露,那种眼中翻冷光的眼神,有时候还真的有把人吃掉的感觉。

故事设计的巧妙我这里就不多说,前面也介绍的很多。并且故事在尺度上的把握也是控制的不错,特别是故事设计的程度,可以说做到了刚刚好的范围。对于那时候的美国,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这才是华尔街华丽背后的丑恶,这部电影也塑造了电影历史上批判现实丑陋的闪亮一面。不过相比现在,特别是2006年的《美国,从自由到法西斯》,这种赤裸裸的展露还是相对保守了些,相比后者的展露,前者只是小巫见大巫而已。不过放在现在来看,还是对我们有很多的帮助。

2011年《华尔街2》就要出来了,那时候会给我们展露出又一什么样的丑陋故事,我们只有用等待来表露我们的期望。

❼ 求《寂静岭》的影评,谢谢!

《寂静岭》最佳影评!

《寂静岭》——人性最深处的“罪与罚”!

在《寂静岭》上映之前,游戏改编的电影都逃脱不了骂名,因为这类电影本身处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以主流电影评论观来看只是三流的动作娱乐片,难登大雅之堂;以忠实的游戏粉丝来看又不能还原他们心中的神圣原作,无法给人以更高的感官体验。改编这种电影的初衷就是为了捞钱,利用著名游戏的影响力,专挑那些刺激的动作类游戏翻拍,艺术性是别指望了,即使连最基本的水准都不能达到也有大把的游戏粉丝为票房保驾护航,可怜众多善良的群众在一次次受打击后已经对这类电影心灰意冷了,可令人惊喜的是竟然在这样的夹板环境中诞生出了一部成功的电影——《寂静岭》!她不光在对游戏合理改编的基础上成功再现了原作的风貌,而且在电影的艺术性上达到了同类影片所未曾企及的高度(其实之前“乌宝”之流的垃圾根本就无艺术性可言),更确切的说这部影片是真正挖掘了被大多数人忽视的游戏中的艺术性,成功的向观众正面展示了《寂静岭》游戏的哲学观和导演本人的价值观。

电影基本是以游戏的一代情节及世界观为改编主线(融合了三代的补充情节,在人性探讨上更有二代的精神),并对其中的人物关系做了利于突出主题的改动和重组,主角的父女关系变成了母女关系并带出了电影要探讨的一个主题——母爱,即“母亲是孩子眼中的上帝”。母爱是伟大的,是义无返顾的,母亲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可以舍弃生命也可以付出比个体生命更大的代价,母亲在这个时候就是神(也可能是魔)!

罗斯为了寻找治疗养女莎朗的精神绝症的方法,带着女儿来到了莎朗发病时一直叫喊的家乡——寂静岭,因其怀疑这里正是养女的出生地,一切厄运的根源。但是寂静岭是一座被遗弃了三十年的死镇,被当年的一场煤矿大火烧毁,并始终弥漫着地底燃烧的煤炭所散发出的毒气而无法重建。这座小镇所隐藏的秘密就象笼罩其四周的浓雾一样让人无法看透,随之而来的恐惧更是让“鬼镇”的名声到处传播。罗斯没有被传说吓倒,不顾丈夫的反对毅然进入了与世隔绝的鬼镇。母女俩反常的举动也引来了当地的女警西比尔,但从踏入寂静岭的那一刻起,三人的命运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罗斯为了避让突然闪现在车道上的小女孩而发生车祸导致昏迷,醒来已不见了女儿的踪影,随即开始了一个母亲的寻找之路,最初就是为了寻找解救女儿的方法而来,现在又要在这个陌生恐怖的地方寻找失散的爱女,慢慢才发现自己正在寻找这一切迷题的答案,也正是寻找自己内心深处的罪孽。而这一路的寻找正是在一个酷似莎朗的小女孩的带领下展开的,正是她的引领让罗斯向着寂静岭所包藏的罪恶最深处步步挺进,抽丝剥茧般揭露出其中的巨大阴谋。

玩过游戏的人都能很容易的理解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表、里两个世界,这是阴阳两界又是互为叠加重合的异度空间,表世界简单的看就是现实世界在人物内心的投影;而里世界就象地狱带来的恐怖梦魇般让人无法接受,它是受害者一切仇恨怨念的表达。罗斯初次接触这样的奇异环境,外界的巨大压力与内心的极度恐惧都没有使她精神分裂,而是坚强勇敢的继续着寻找女儿的行动,其间也得到了女警西比尔的帮助。前者罗斯作为一个母亲,身上所体现出的母爱的伟大和勇气是显而易见的,而女警西比尔的行动其实也是一种母性关怀的延伸,当初她正是担心当地曾发生过的杀童案再现才跟踪罗斯母女来到寂静岭,而在那起案件中她更是孤身陪伴受害儿童三天直到被搜救队发现。这两个女人的母爱天性支撑了她们在里世界恶鬼与表世界暴民的双重追杀下都能有勇气去面对,但同时也有区别:西比尔是现实世界的代表,她勇敢正义,但她的信仰无法解释在寂静岭遇到的一切恐怖现象,她能选择的只能是按照现实世界的准则去反抗,最后只能成全罗斯而牺牲自己,这一切都符合现实世界的善,简单的善,而她临死前最后喊出的那句“妈妈,和我在一起!”更是使她的戏剧情节达到了高潮,临刑前还对同样被绑的莎朗表现出无私的母性关爱,但在绝望的境地下又表现出人类的无助与内心最深处的渴望,既是母爱的主体,又是母爱的受体,她是人性善良软弱的正面体现,让我们感受了一般定义下的母性,虽然用了双重表现手法但是未免还是简单了一点,所以真正的女主角罗斯对母爱的展示则有了更深入的探索。

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因为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舍弃一切甚至是生命(即使孩子是领养的也能引发母亲的天性),但同时母爱也是相对自私的,为了解救自己的孩子可以不顾一切,哪怕与魔鬼达成交易,出卖正义、善良、道德、人性,一切底线都可以突破,极端自私只为一己之爱堕入原罪诅咒而施展一切本罪。

罗斯一路走来最后到达里世界黑暗恐怖的最深处——艾丽莎所在的B-151病房!艾丽莎是三十年前被邪教首领克里斯特贝拉烧伤的无辜女孩,就因为她是私生女还被人强奸过所以被镇上的教会组织视为不洁不祥的邪恶化身,并被莫须有的诬称为女巫,会众在克里斯特贝拉的带领下更是令人发指的做出了焚烧艾丽莎的暴行。人类自以为掌握了消灭邪恶的方法,但正是这方法被讽刺的反施在自己身上,教会的十字架断落砸翻了焚烧艾丽莎的火盆导致大火终止了火刑仪式(我想这才是寂静岭当年被烧毁的原因),艾丽莎的母亲达丽娅与警察赶来救下了被严重烧伤的艾丽莎,虽然获救但艾丽莎的伤痛与害怕一日也未曾减轻,最终她所受的伤害与恐惧变成了深深的仇恨!这仇恨甚至引来了魔鬼,魔鬼施于艾丽莎复仇的力量,以小女孩的怨念创造了寂静岭的里世界,并缔造出隔离外在现实世界的结界把当年所有伤害过自己的仇人都永远封闭在寂静岭里。虽然这些仇人能躲进不承认自己命运的教堂来躲避里世界的恐怖追杀,但他们也永远生活在恐惧之中不能解脱。即使这样的惩罚也不能平息艾丽莎复仇的怒火,因为咎其根源是以她为化身的魔鬼不会放过那些胆敢小看和挑战自己的人类。魔鬼以罗斯养女莎朗般天真无邪的外貌出现,这也正是当年艾丽莎的原形,以此迷惑罗斯步步进入寂静岭这个复仇的原点,魔鬼的最终目的是要附身罗斯以进入其无法到达的教堂杀死所有曾反抗她的人,而罗斯为了救出被当作魔鬼新的化身而被教会暴民抓走的女儿,最终选择了与魔鬼达成交易!

这一系列的惊人阴谋都是邪恶、残忍、卑鄙、无耻的血淋淋的再现,最终的复仇也是血腥到了极点,但救下女儿的罗斯只是遮住女儿的眼睛说那只是一场梦,而她自己也闭上了眼睛希望一切对正义的背叛只是一场梦。罗斯为了救出自己的女儿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与魔鬼交易出卖全镇人的生命,这看似极端自私的母爱已经与我们平时所知的代表人类善良天性的母爱、与那种前文所提到的女警西比尔的母爱的简单体现有了本质的区别,这是背离现实世界道德观念的行为,这样的行为还是真正的母爱吗?或者说背离正义原则的母爱还能算母爱吗?

虽然罗斯的行为直接导致了人类被魔鬼残杀,但我认为她所秉承的正是真正母爱的天性,影片更深刻的命题也就是正义是相对的,在做出决定的时候有许多考量是变数,人类的道德底线已经不是简单的规范,而是需要时刻反思的,而罗斯的母爱行为所代表的正是对这些隐藏其中的伪善的反思!在我们反思的同时也引出了电影的另一个主题——正义!

魔鬼一定是邪恶的,这是现实世界的观点,正义必须反抗邪恶,所以与邪恶有关的是魔鬼也好、魔鬼的化身或代言人也好都要杀死,所以自认为秉持正义、铲除邪恶的克里斯特贝拉以及那些暴民在焚烧艾丽莎,殴打并烧死西比尔的时候一点也没有负罪感。可是正是因为人类的恐惧、猜忌、偏执等原罪才导致了疯狂与杀戮,在这些残忍的邪恶行为面前人类却还能找到正义的借口,好象一切只要是为了打击邪恶、维护正义就可以为所欲为了。这样的状况下什么才是真正的正义呢?反之魔鬼作为邪恶的化身,为了复仇残杀所有反抗自己的人类,但是其行为又看似阻止了当时的暴民对无辜小女孩的伤害并为当年的受害者讨回了公道。这样的状况下什么又才是真正的邪恶呢?

正义非正义,邪恶非邪恶。一切都不是绝对的,导演借当年解救艾丽莎的警察之口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正义有很多种形式,人类有自己的正义,上帝有自己的正义,哪怕魔鬼也有自己的正义!”

我并没有得到答案,反而是在这个混沌的世界中更加迷茫了,《寂静岭》的世界观厚重而深邃,但是表、里两个世界还边界清晰,但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何为表里呢?

那些泯灭人性的暴民在做出伤天害理的罪行时内心却有着正义的借口,即使最后一死他们也一定认为自己是在抵抗邪恶的战斗中为正义而牺牲,但是他们的死却正是一种惩罚,对他们背离正义原意的惩罚!只是非常讽刺的假借邪恶之手更使得《寂静岭》有了复杂而深刻的内涵。同时,母亲罗斯也得到了惩罚,她所代表的罪恶更复杂,出于母爱而与魔鬼妥协,为救女儿虽看似没有过错,但牺牲其他人生命的时候也已经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孽,以非正义的方法去维护正义其实与那些暴民一样是在以不同的方式表现罪的多面性。最后她所得到的惩罚是进入了另一个表世界,因为在她做出选择的时候就注定背离了她原来所处的现实世界的美好,她再也回不去了。

导演非常巧妙的用人类最美好、最善良的一种天性——母爱去表现人性中罪的多面性与人性深处罪孽的不可知与欺骗性,是非常难得的一次艺术上的探索。电影假借了游戏的外衣,以恐怖片的形式其实在严肃的探讨我们往往忽视的正义与邪恶的永恒话题,用心极其难得,而也正是由于这人性最深处的“罪与罚”是很难正视也很难界定的,所以这类实验性质的电影必定少有真正的受众,她不是简单的能以好或坏去衡量的,就好象电影中表达的正义与邪恶也不是我们原来想象的那样简单。

❽ 怎么评价电影《大白鲨》系列恐怖吗

若要我推荐几部恐怖惊悚电影,我的首推一定是《大白鲨》系列电影,此电影每一部都使用专强大的3d特效演绎出人属与鲨鱼的惊险拼杀,既体现出人们在逆境绝望中的求生意识更深刻描绘了鲨鱼凶猛捕食的样貌,给观众惊险刺激的观影体验,因此获得了较高的评分。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