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帝陵观后感

帝陵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1-03-11 22:44:29

A. 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观后感

当一个朝代沉睡在自己的脚下,也许也会有牛顿站在巨人肩上的感觉,只不过牛顿遥望的是未来,而我们回顾的是历史!

汉阳陵之行很早就在计划之中了,但因为种种原因近期才得以执行。汉阳陵的印象很早就烙在了我的脑海里,每次去咸阳机场接送小姨,都会在机场高速路上看见那高耸的两座坟冢。说到西汉帝王,知名度最高的无疑是汉武帝,无论是快拍成偶像剧的《大汉天子》还是自封武皇帝为“大帝”的《汉武大帝》皆引爆收视狂潮。当然从总体上来说武皇帝无疑是中华帝王中的佼佼者,无论是文治武功都达到了一个极高的高度,他和康熙一样是中国历史上名载历史的千秋帝王。但同时我也非常欣赏西汉历史上的文皇帝以及这文武之间的景帝!在美剧《都铎王朝》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亨利八世对他的弄臣兼好友托马斯说:“为什么亨利五世被世人铭记?因为他捐助大学和建立救济所?不,他被铭记是因为他赢了阿金库尔之战,3000英格兰长弓手对6万法军。”的确,历史就是这样,再成功的文治也不如一场战争的胜利来的传奇,文治昌运不过是明君,而文武皆全才是千秋帝王!这一点武帝做到了,而文景永远只是“之治”。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平心而论,若非文景之治打下坚实地基础,日后也难有武帝的盖世王朝。

好了,抒发情感结束,接下来进入正题,这次汉阳陵之行共有三点体会:1.震撼2.所谓窥豹一斑3.盗墓

一. 震撼

汉阳陵外藏坑展示厅投资近1亿元建成,这在中国新兴起的一轮文化保护投资风潮中地确不算多,但其新颖奇特的建筑和展示方式着实给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保护以及博物馆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2月13日早上与朋友二人从南郊驱车出发,顺着西安南二环一路北上,再从北二环进入西同高速。大约行至离市中心20km处就可以看见汉阳陵博物馆的指示标以及远处高耸的封土。现在路况非常好,交通方便,从出发行至目的地行程在一个小时左右。

到达目的地后看过陵区平面图才知道具体情况,汉阳陵的整个陵区异常地巨大,算上所有陪葬坑和周围零零星星的陪葬墓、刑徒墓地等一共占地20平方公里,横跨三个县!而现在主要向游人开放的参观园区也算是非常的广阔了,这个园区被咸阳高速分为了南北两个区域。北区主要是阳陵以及皇后的陵体本身,以及南阙门遗址和现在大力宣传的汉阳陵外藏坑展示厅,外藏坑展示厅位于阳陵的东北角。而南区则是以前建成的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四周还有李晦石椁以及宗庙遗址等景观。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阳陵并没有被发掘,所谓的地宫并非传统意义上封土下的墓室地宫,宣传中所称的汉阳陵地下博物馆其实展示的是20多个外藏坑。所谓外藏坑指的是围绕帝陵封土四周呈放射状分布的八十一座从葬墓坑,它们长短不一,内涵各异。1998年,经过对帝陵东侧北部十座外藏坑进行发掘清理,出土了各种陶俑、动物陶塑、生活用具、粮仓、兵器、车马器、玺印、封泥等珍贵文物数万件。并且从出土器物的内容、分布以及封泥、印章上的文字推测,这些外藏坑的设置很可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代表着当时中央政府的不同官署和宫廷内设机构,是西汉时期宫廷文化真实而形象的再现。而遗址保护展示厅便建立在这十座已经发掘清理的外藏坑上。(编号有20多号)虽然现在所发掘的也仅仅只是外藏坑的一部分,但深入其中可以发现出土的文物已是海量惊人,可见当时国力之昌盛。

顺便提一下,南北两座博物馆统一收费,淡季55元,旺季80元(12-2月为淡季,3-11月为旺季)另有幻影成像收费10元,游客可自行选择。北区的停车场无人管理并不收费,南区的停车场收费5元,开咸阳区发票,朋友可以选择停在北区步行去南区参观,并非很远。

北区的景点有三处,两座陵体本身,南阙门遗址以及外藏坑展示厅。

汉阳陵陵体前竖立有“汉景帝阳陵”的墓碑和陕西省文物局竖立的文物保护碑,陵体被圈起不可随意攀爬,在陵体正南方是南阙门遗址。

当年汉阳陵博物馆的馆长接受采访时称“这里是地上一无所有,地下气象万千”。现在也并非如此了,在北区地上除了两座杂草丛生的坟冢外,在阳陵正南方120米处矗立着恢弘而别致的“汉景帝阳陵南阙门遗址”保护厅,这座保护厅就修建在珍贵的南阙门遗址之上,将整个遗址包裹其中。南阙门保护厅完整地复原了诗词中“汉家宫阙”的风貌,大门为两扇铜辅首点缀的朱漆大门,大厅内两千年的鹅卵石向两侧伸延,将巨大粗壮的阙墙包围起来。这就是南阙门遗址中的重要发现,同时也是保存最完好的汉代建筑构建之一——“散水”。阙门遗址一周供参观游客行走参观的走廊全是由砖支垫起来的木地板,没有一般遗址大厅所用的水泥地面。游客还可以踏在顺阙势递升的转梯上,从空中变换着俯视的地点和角度来观看南阙门的遗址。

南阙门发掘高空俯视图

汉阳陵考古陈列馆馆长骆西哲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过,“阙门体形庞大,展示不易。除了灯光错落有致舒适怡人外,我们对阙门两千年前的形貌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示。” “壁画展示的是考古发掘时的瞬间印象,插在两千多年的柱础石上的灰黑色巨木代表当时的柱梁,沉实浑厚的黄土墙上仍保留着汉时的楼梯、残砖和乱瓦。”

南阙门保护大厅内部

汉阳陵南阙门是至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阙门遗址,同时还是唯一一座“三出阙”为考古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信息。

(南阙门遗址保护厅内不让照相,偷偷拍了几张^_^)

接下来就要说说这次行程的主角了,汉阳陵外藏坑展示厅。来到汉阳陵的东北角,先顺着甬道迂回下到展示厅入口,在欣赏完了西汉诸帝的简介之后,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免费发放的鞋套(成本当然包括在门票里了),然后便进入了这座古典与科技,现实与梦幻交织的地下殿堂。顺着指示标志前进,先会进入一个电子解说厅,厅内有一个巨型屏幕解说仪,可以手触旁边的小屏幕进行操作,这个解说仪会仔细地讲解每一个墓葬坑的长度、规模、主要埋葬器物、功用等等,并会用亮灯的方式表明每一个藏坑所处的方位。现代化的科技风潮还没有退去,紧接着就要进入历史的黄土中了。穿过电子解说厅,整个外藏坑便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在整个建筑面积78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中,所有的外藏坑部分全部由透明的钢化玻璃构筑!从视觉上已经突破了传统建筑上的空间感。一尊尊陶俑以及瓦罐就陈列在你的面前、悬空在你的脚下,置身于数以万计的文物中(的确是万计,外葬坑中出土的文物已将达到了万件以上,除了部分在考古陈列馆内大部分都在外葬坑展示厅中)此乃真真正正的身临其境!之前号称为全国最先进的博物馆,此行之下果然名不虚传,科技和考古融合的是如此自然,没有丝毫的冲突感,除了巧夺天工的建筑设计不论是整体的灯光效果、美工制作、墙壁上的浮雕、恰到好处的讲解说明都令人叹为观止!

若是说秦始皇兵马俑展示的是那个时代的军事,那毫无疑问汉阳陵外藏坑展示的是那个时代的生活。虽然现在猜测这些外藏坑代表了当时的“九卿”制度,但也仅仅是猜测而已,至于外藏坑的其他部分是否会有其他特点的葬品(例如军事)现在还无从得知,但从现在已经挖掘的部分来看主要展示的还是陶俑、丝织物、车撵马具、生活器皿、乃至猪牛羊等生活后勤物品,尤其是最长的10号坑,在藏坑的最后部秘密麻麻地排布着大量的猪牛羊陶俑,堪称一个牲畜大军,令人叹服!于是考古工作者认为东北角外藏坑主要的目的是为皇帝在阴间的生活起居做准备,并且还在葬坑中发现了数枚“九卿”的官印,也进一步证明了考古工作者的猜想。

另在外藏坑展示厅中还有幻影成像厅,幻影成像会播出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共分四幕,分别讲述了汉景帝、王皇后的历史故事以及汉阳陵遗址的挖掘和保护情况。

总体来说,汉阳陵外藏坑展示厅代表了国内最先进的博物馆科技和建筑理念,对世界文物保护都有着深远的启发和影响,至此已经不虚此行了!

二.

窥豹一斑,冰山一角

当我赞叹于博物馆的精致与文物数量的惊人时,我不禁感慨,这不过是几十座帝陵的外藏坑而已,而除去其他剩下的外藏坑,陵区内还有数量惊人的从葬坑、陪葬墓以及陵体本身。当我走出外藏坑展示厅时我才真正地理解了冰山一角、窥豹一斑的含义,我们已经可以窥探到当年那个盛世帝国的踪影。

接下来就要说说南区的景点,南区最主要的景点自然是汉阳陵考古陈列馆,这座博物馆的落成时间较早,依然采取传统的博物馆建设方式。但不同的是此座博物馆依然是下沉式修筑,博物馆共分两层第二层处于地下,这座博物馆中主要展出的是从葬坑、陪葬墓中发掘出土的文物,阳陵发现大型丛葬坑四处,分别分布在帝陵、后陵封土四周以及帝陵的东南和西北,性质和内涵各不相同。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南区从葬坑和帝陵从葬坑东区进行了局部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俑、车马、兵器和生活生产用具。

考古陈列馆一层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帝陵丛葬坑和南区从葬坑,两个丛葬坑中都有牛羊等牲畜以及生活用品、器具和少量武器,唯独不同的是帝陵从葬坑中更多的是仪仗骑兵、侍卫武士、侍从等陶俑,而南区从葬坑中更多的是武士俑群以及兵器,代表了当时的军旅场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部分中展出了很多女性骑兵,而且数量还不少,这一点比较少见。大部分女骑兵的样貌普通,符合当时人物的样貌特点,但有一些女兵却另外值得一提,这些女兵样貌古怪,主要表现在俑的颧骨部分夸张地馒头状凸出,双眼眼角上翘,有人认为这是汉军中的少数民族士兵形象。

地下一层则分别从不同类别来介绍出土文物,分别有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品以及85号大臣墓出土的文物。

兵器皆多为青铜器,有矛、剑、箭、弩机、鈅斧等

车马器则介绍了汉代马车上的挂件、接头等零部件

生活用品主要是钱币、青铜和陶制罐、铜镜等等。尤其要提一下的是钱币,真是非常的小,不知当时的人们使用起来是否感觉方便?

对比于标签的大小可见西汉的钱币非常mini

随后就是东区陪葬墓和85号大臣墓出土的一些文物,在85号大臣墓中出土很多青铜器和陶器,由于此墓已经被盗掘,并没有发现金银器,但由于西汉兴简葬,所以墓室中少有金银,大多是青铜和陶制陪葬品,所以到底是本来就没有金银器还是已经被盗走不得而知。同时还展示了第一件出土带有文字的青铜器。

在考古博物馆的东北方可以看见李晦石椁,当时对摆放在这里的石椁感到非常不解。回来后查询资料才得知李晦为李唐的宗室,任秋官尚书,是唐高宗的宠臣,官至武帝。葬于永昌元年(公元689),当年对其墓进行抢救性发掘,但进入墓室后发现壁龛及墓室文物多年来已被盗掘一空。但在第四天井西侧又发现一土洞式墓道,往西侧横向延伸11.6米后改为向北延伸20米,封门后又有一平面呈方形的穹窿顶式墓室,可称为“外侧室”或“秘室”,三座墓室呈品字形布局,在同一封土覆盖之下,这一墓室并没有遭到盗墓贼的破坏,出土了一定数量的文物。

外侧室每边各为4米,高4.8米,在室内西侧安放着眼前这座石椁,这座石椁是迄今所知体量最大的石椁,长4米,宽3米,高2米,石椁顶部有脊,仿木斗拱,结构完整。古椁四壁内外两侧均有侍女,官员及花草线刻画,线条优美,完整细腻。在石椁东侧,还出土三彩器物160余件。

罗经石

从石椁再往西走就可以看见罗经石遗址,确切地应该说是德阳宫遗址,这里还要讲讲罗经石的故事。

明清以来,历代学者认为罗经石是测量标石。“罗经石”平面略呈方形,边长180厘米至183厘米;“罗经石”上部有石质圆盘,直径约140厘米,盘面凹槽是十字形;“十”字凹槽的四方所指均为正方形。所以,古人认为“罗经石”是建汉阳陵时所使用的测量标石,具有测定水平位置、测算高度、标示方位和规划等作用。“罗经石”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41年设置于西汉景帝阳陵东南约500米处,据此国人一直自豪地称,阳陵“罗经石”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测量标石。

但是近代随着考古发掘对于罗经石的功用又有了新的发现。据史书记载,从汉景帝开始,帝王可以把宗庙建筑设在自家陵园内,而以前,帝王宗庙建筑都设于宫城附近以便于皇家祭祀。汉景帝设于自家陵园阳陵内的祭祀建筑就是德阳宫。景帝后,帝王多沿袭其祭祀礼制,把祭祀建筑建于陵园内。2000余年来,世人都知德阳宫应在汉阳陵附近,但却找不到遗址。而从1999年开始发掘了“罗经石”附近遗存,现在基本上确定了这块地方其实是一处西汉时期的大形礼制性建筑遗址。该遗址平面为正方形,边长260米,遗址分为内外两重。外重遗址上发现了壕沟遗存;壕沟是沿着整个遗址的正方形边缘而修成的,遂呈正方形;壕沟内侧的四个拐角处有曲尺形廊房。外重遗址的每边正中间有阙门遗址,阙门跨度90余米;每个阙门内侧两边各有渗水井。内重遗址是一座中心建筑遗存,遗存平面为正方形,正方形边长53.7米。建筑遗存核心圆点是一巨形柱石,即误传为测量标石的“罗经石”,该核心柱石边长近2米,专家判断当初上立的柱子直径有1.4米。所以现在罗经石的具体功用开始受到了质疑,罗经石所处位置被确定为景阳宫遗址,罗经石可能为柱石,但同时并没有排除罗经石作为测量石的可能性,至于罗经石功用的定论还要靠进一步的发掘考证。

德阳宫遗址外景

德阳宫遗址基座呈正方形,每边有14根柱子,与核心柱共同撑起“长安城内就能历历在目”的汉阳陵高台建筑。在建筑遗址的每边都有3个门道遗址;东边门道遗址铺着青龙文饰空心砖,西边门道是白虎文饰空心砖,南边门道是朱雀文饰空心砖,北边门道是玄武文饰空心砖。建筑遗址四边房檐下至今完好保存着回廊铺砖和卵石散水;散水内外都有回廊,回廊地砖颜色各不相同,东西南北分别为青色、白色、朱色、黑色。考古专家说,德阳宫建筑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汉代最大的礼制性建筑。

三、盗墓

在陕西,不论你参观那一座帝王的陵寝,都无法避免地会提到这两个字——盗墓!就连没有被盗掘过的乾陵和始皇陵也留下了盗墓贼狰狞的痕迹。去参观乾陵的人都不会忘记公主墓里那个留有一具盗墓贼尸体的盗洞,而在我幼小的记忆中,父亲带我去碑林博物馆,见到了永泰公主的棺材,精美的石棺四周画满了侍女奏乐图,但唯独在石棺中间留下了一个漆黑的洞口。“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这满藏珍宝的黄土同时也孕育出了无数的盗墓贼,从这次行程的开始盗墓的阴影就伴随左右自始而终,在外藏坑展示厅中第12号葬坑全部是后人复原出来的,因为这个葬坑被盗掘极其严重,机乎没有剩下任何东西,博物馆的建设者只好收集多方材料来复原这个葬坑。南区的李晦石椁出土时,三个墓室有两个已经被严重盗掘,破坏非常严重,连墙上的壁龛壁画等统统遭到毁坏,最后的一个墓室隐藏的非常隐蔽才没有被洗劫。而发掘的85号大臣墓的盗洞更是彰显“名家手笔”,85号墓有着相当长的墓道,墓室也有近十米深,而这个盗墓贼则直接避开了所有的障碍,直接90°直上直下地打进了主墓室。当我和朋友走出外藏坑展示厅的时候我还向他感慨,仅仅几个外藏坑已经如此,还不知帝陵下又是何等的辉煌!但随即转念一想不禁苦笑,其实现在帝陵下已经空空如也,搞不好还是一片狼藉。自古盗墓分私盗和官盗,私盗些许还能留下些什么,毕竟私盗不会有太多人进入墓室(主要原因是怕分赃不均),会遗留下些许文物。而官盗那就是正大光明,浩劫一场了!——偏偏不幸的是,西汉诸陵皆是官盗浩劫,而且还不止一次!

西汉末赤眉军入长安,除文帝霸陵因传说皆以瓦器随葬而未被破坏外,其余西汉帝陵全被盗掘。东汉末年,董卓胁持汉献帝南迁长安,“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西晋末年,长安饥民又挖开了长安城东南剩下的霸、杜二陵。

最惨的无外乎大名鼎鼎的汉武帝茂陵,茂陵光有记载的盗掘就有五次而没有记载的恐怕数不胜数,而这五次记载中后两回更是大规模的官盗!尤其是董卓指示吕布进行的盗掘不但搜刮尽墓中所剩珍宝,而且董卓还拖出汉武帝尸体进行曝晒,最后经人劝说才再次掩埋草草了事。不仅仅是帝陵,其他后陵陪葬陵也没能幸免,甚至还有人干起了奸尸的勾当,吕后的尸体就是这样被百般凌辱,可见当时情况之惨烈。阳陵也是一样,在历史上并没有具体记载阳陵被盗挖的情况,毕竟这是不齿之事,恐怕不会有那位史官对其进行详细记载。但可以知道的是阳陵因为被毁经过了三次休整,虽不知地宫内的情形如何,但三次浩劫足以激荡一切。所以只有这蜗居在“招风大树”旁边的外藏坑还能够让我们一窥当年宏伟帝国的风采,当年的昌运被时间无情的毁灭,而那些本来留给我们后世敬仰的珍宝却又被盗墓贼毁灭,说来讽刺,竟然是时间和盗墓贼一同毁掉了我们的历史。

让我们珍惜现在还拥有的、仅存的这一切吧!

B. 谁有《秦始皇陵》的观后感

《秦始皇陵》的观后感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秦始皇陵》科教片,感受很多。
秦始皇陵主要是由李斯和吕不韦主持建设的,建设秦始皇陵前后经历了39个年头。秦始皇陵气势宏伟,规模巨大,结构完整。它的面积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大,它的规模和耗资在世界上是罕见的,是中国考古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它被誉为东方的神秘宫殿。
1974年3月,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几位村民在打井时挖出一个桃人,从此之后,拉开了中国考古研究中心对秦始皇陵进行研究的序幕。
史书中记载,秦始皇陵先后动用了三四十万人力,远远超出了古埃及胡夫金字塔(二十万人)所用的人力和物力,地宫所用的松柏都是从四川、湖北、翻秦岭运来的,这令世界人所惊叹。秦始皇陵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它是目前所有黄帝陵最大的陵墓,它神秘的一切,引起世界人民对它的关注和研究。据史书记载,秦始皇13岁继位,野心很大,他不甘心退出历史的舞台,在他执政期间,要求人们按照当时的标准建设陵墓。在他死后下葬时披以珠玉,饰以翡翠,金银珠宝、宝马香车作为他的陪葬品,一同下葬。
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它栩栩如生,艺术高超,真所谓是巧夺天工,表现了我国先秦时期精湛的技术。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已发掘了三个,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出土兵马俑八千余件,各种兵器上万件。三个坑呈“品”字型。一号坑以步兵为主,是战车与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二号坑与一号坑不同,它由四个方阵构成。三号坑又有自己的特点,它是这支军队的统帅部分。它的发现,不但对研究军事史有着巨大的价值,而且对艺术史、科学史的研究也有独特的价值,它再现了2200年前中国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为世界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它和埃及、希腊等地艺术精品的不同之处是以磅礴的气势、巨大的规模、完整独特的艺术结构震惊世界。它使我们仿佛置身于秦朝,看到了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正指挥着千军万马,统一六国的伟大事业。
通过这个短片,我对秦始皇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有机会了解他更多的事情。

C. 2018年舜帝陵灯展观后感观后感

ing at fast bome people

D. 求一篇 陕西黄帝陵观后感 或者是 陕西延安革命旧址 观后感 (1000字左右)好的继续加分!

黄帝陵观后感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到:“黄帝崩,葬桥山”,于是成为桥山是华夏先祖轩辕黄帝长眠之地的有力证据。从春秋时期,便在桥山便有了祭祀黄帝陵的活动。 黄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称号,去那里看看无疑是激动而期待的。由于我在骨子里固执的认为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所以去那里并没有怀有多少祭祀祖先的虔诚之心,倒不如说对那有五千年树龄的轩辕柏更感兴趣。 为了去那里,早晨五点钟就起床了,折腾到黄帝陵已经是近上午十一点了。黄帝陵由轩辕庙和帝陵两部分组成。我们首先到的是轩辕庙。 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是秦统一中国后的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则从汉代开始。“汉朝立庙唐扩建,到了宋朝把庙迁”,一语道尽轩辕庙悠久的历史。走过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的庙前地区,然后走过横跨与沮河上的长66米的轩辕桥,最后踏完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寓意的95级台阶的龙尾道,终于来到庙前山门。真不愧是祖先陵,规矩可真多。 在黄帝陵,清明和重阳有两次大的祭祖活动。我们去的时候刚好是重阳前夕,景区被祭祖活动装点得分外隆重。从庙前到山门,一路上已铺了红地毯,轩辕桥两旁挂满了红灯笼,龙尾道两旁则是黄旗飘飘,携带着标语的黄色热气球在半空中飞舞,红与黄,两种艳丽的色彩形成了凝重的美。 走过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我慕名已久的轩辕柏。虽然说院中还有其他古柏,但你绝对不会把轩辕柏与其他古柏弄混,5000年的岁月不是弹指一剑的光阴,时间的年轮和岁月的风刀把轩辕柏雕塑得与众不同。这柏传为黄帝亲手所植,高19米,遒枝苍劲,柏叶青翠,干枯的主干直至苍穹。它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的睿智老人,见证了华夏大地沧海桑田的岁月变迁,无声胜有声的诉说着它所知道的故事。 那么,黄帝为什么要植这样一棵柏树呢?相传黄帝战败蚩尤,建立了部落联盟,定居在桥山后,由于长期刀耕火种,造成植被光秃,引得山洪暴发。黄帝发现问题的所在后,便带头种了一棵小柏树,臣民自然会效仿。从此,植树造林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一直沿续下来,这也是桥山多古柏的原因所在。 站在轩辕柏面前,看着阳光的光影在树干上留下斑驳的影,思绪便飘到了远古。说实在的,对于黄帝这个人知之甚少,对于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也没多大兴趣,只是会莫名的生出澎湃的情绪。应该是因为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的都是炎黄子孙的血脉吧…… 继续往北,走过诚心亭,跃过碑亭,便正真进入了祭祀的地方——轩辕庙正殿。碑亭置有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和蒋介石写给黄帝陵的碑文。“不论谁来坐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这民谣唱得真是到位呢。古语说字如其人,在这四个伟人的碑文里,你仔细看看,真的是如此呢。 轩辕庙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歇山顶,门楣匾额“人文初祖”,当时来祭祀的人不少,香烟袅袅,古柏深深,竟有仙境的错觉。 西侧的高大古柏,便是声名不逊于轩辕柏的“汉武挂甲柏”了。相传当年汉武帝来此祭陵,卸下的盔甲便是挂于此树上,此后,柏树周身上下便出现斑痕密布,柏液不时从中流出,仿佛有断钉打在内。更神奇的是每年清明节前,流出的柏液凝结为球状,就像挂满了珍珠宝石,晶莹夺目。清明一过,此景就看不到了。够神奇吧? 正殿内有墨玉雕刻的黄帝浮雕像,四周饰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像。殿的两侧是碑廊,内置历代王朝统治者祭陵的碑文。 走过正殿,便到了刚建没多久的轩辕广场了,它完全是应时下人的祭祖活动而建。 迎风飘扬的56面黄旗象征着56个民族大团结,两侧立天音地鼓,广场正殿由36根大石柱支撑,象征着九州四海大一统,殿内正中央供奉着黄帝像,用象征五色石的五种颜色铺地,殿顶开一大圆形“天窗”,寓意天圆地方。这里完全是中华文明的演绎场所。 在轩辕庙里的所见所闻,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曾经苦追的小说——树下野狐的《搜神记》和《蛮荒记》,以玄幻的笔下写的华夏始祖故事。书中男主角拓跋野横扫五族,发明指南车,他肯定就是轩辕黄帝了,《蛮荒记》他应该写完了吧,不知他有没有揭秘拓跋野就是轩辕黄帝呢?

E. 运城舜帝陵的观后感1000


市区北行15公里,在蜿蜒百里的鸣条岗西端,坐落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数据为准。
着全国闻名的
庙。对此,许多文人墨客曾著文褒赞。明人相宗皋写道:“观庙之形胜,北枕孤峰,涑水之波涛绕于后;南对条山,鹾海之盐花献于前。右缠黄河玉带,妫油厘降之风犹存;左拱香山瑶台,历山耕稼之迹如故。” 其地理环境可谓形胜壮美。 舜,姓姚,名重华,因其祖先曾封于虞(今永济市虞乡镇),故史称
。舜是传说中我国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传说舜年幼丧母,经常受后母虐待和父亲的棒打。但他却以孝悌而闻名天下。后受四岳推举,尧命他
,并将其女
、女英婚配与舜。舜举贤任能,举荐“八恺”、“八元”著称的苍舒等十六人辅佐
,除去鲧、共工、颧兜、
等恶人,使天下大治。尧死后,舜即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特别是命禹治平水患,使民安居乐业。故受万民拥戴。死后葬于鸣条岗。
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后毁于元末战火中。明正德初(1506),乡人重建。但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大地震中又遭毁坏。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

吴愈再次重建。在
二十年(1815)的大地震中又为瓦砾,仅存正殿。次年,在乡人王步洲等倡导下,重建舜庙。 舜陵
,占地70亩,神道13亩,奉祀香火地17亩。沿舜陵外城遗址缘坡而上,即为

神道,两旁夫妻柏夹道耸立。行百余步,进陵庙大门,便见到砖砌的方形墓冢,陵高3米,周围51米。陵前嵌有邢其任书写的“有虞帝舜陵”石碑,旁立“有虞氏陵”
1块。陵冢上槐相交翠,郁郁葱葱。 绕陵北行约三十米,即是皇城,又名离乐城。进拱形城门,内以戏楼、卷棚、献殿、正殿、寝宫为
,东西两侧配以廊房及钟、鼓二楼,构造布局严谨,左右对称。主建筑正殿,建造于台基之上,重檐歇山顶,斗拱五铺作,面阔五间,进深五椽。殿内泥塑的舜帝坐像,头戴冕旒,身着衮服,神态庄严,栩栩如生。 正殿之后,原建寝宫三楹,内塑
、女英像,昔已毁于战火。陵庙东南,旧时曾建大云寺,为守陵
居住,亦称“守陵寺”,于解放初拆毁。舜帝陵为省级重点
。 少了点,不过还行。

F. 我要找黄帝陵读后感

黄帝陵观后感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到:“黄帝崩,葬桥山”,于是成为桥山是华夏先祖轩辕黄帝长眠之地的有力证据。从春秋时期,便在桥山便有了祭祀黄帝陵的活动。 黄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称号,去那里看看无疑是激动而期待的。由于我在骨子里固执的认为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所以去那里并没有怀有多少祭祀祖先的虔诚之心,倒不如说对那有五千年树龄的轩辕柏更感兴趣。 为了去那里,早晨五点钟就起床了,折腾到黄帝陵已经是近上午十一点了。黄帝陵由轩辕庙和帝陵两部分组成。我们首先到的是轩辕庙。 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是秦统一中国后的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则从汉代开始。“汉朝立庙唐扩建,到了宋朝把庙迁”,一语道尽轩辕庙悠久的历史。走过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的庙前地区,然后走过横跨与沮河上的长66米的轩辕桥,最后踏完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寓意的95级台阶的龙尾道,终于来到庙前山门。真不愧是祖先陵,规矩可真多。 在黄帝陵,清明和重阳有两次大的祭祖活动。我们去的时候刚好是重阳前夕,景区被祭祖活动装点得分外隆重。从庙前到山门,一路上已铺了红地毯,轩辕桥两旁挂满了红灯笼,龙尾道两旁则是黄旗飘飘,携带着标语的黄色热气球在半空中飞舞,红与黄,两种艳丽的色彩形成了凝重的美。 走过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我慕名已久的轩辕柏。虽然说院中还有其他古柏,但你绝对不会把轩辕柏与其他古柏弄混,5000年的岁月不是弹指一剑的光阴,时间的年轮和岁月的风刀把轩辕柏雕塑得与众不同。这柏传为黄帝亲手所植,高19米,遒枝苍劲,柏叶青翠,干枯的主干直至苍穹。它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的睿智老人,见证了华夏大地沧海桑田的岁月变迁,无声胜有声的诉说着它所知道的故事。 那么,黄帝为什么要植这样一棵柏树呢?相传黄帝战败蚩尤,建立了部落联盟,定居在桥山后,由于长期刀耕火种,造成植被光秃,引得山洪暴发。黄帝发现问题的所在后,便带头种了一棵小柏树,臣民自然会效仿。从此,植树造林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一直沿续下来,这也是桥山多古柏的原因所在。 站在轩辕柏面前,看着阳光的光影在树干上留下斑驳的影,思绪便飘到了远古。说实在的,对于黄帝这个人知之甚少,对于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也没多大兴趣,只是会莫名的生出澎湃的情绪。应该是因为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的都是炎黄子孙的血脉吧……

G. 运城舜帝陵的观后感

今天早上,老师带我们来到了魅力运城的舜帝陵,也就是舜帝的陵墓。下了车,两只十分忠实的大象映入眼帘。接着一条彩虹从一座假山上越到另一座假山上,这就是彩虹门,听说彩虹就是舜的化身。
刚走进大门,一条帝陵大道铺在前面,大家沿着1500米长的帝陵大道,来到了舜帝庙,到了外城,首先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舜帝雕像,只见他手抚五弦琴。吟唱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方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它的意思是:南风吹来不仅可以解除人们的烦恼,还可以让人们富有起来,体现了舜的爱民之心。雕像后面有42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柏:一棵是母子柏,又叫活柏抱死柏;另一棵是“龙凤柏”,上面垂直的是死的,下面像龙头一样的是活的,这棵柏树十分奇特,像一把龙椅。分为:坐基、扶手、靠背三个部分。接着我们又到了山门,怪不到叫山门,门的形状是一个“山”字。走进山门,就到了陵园,是埋葬舜帝的地方。它高3米,周长50米。横梁是17。4米长完整的大柏树。陵墓上有一棵五子登科柏,人们都叫它神柏,听说如果在这里双手合十许个愿就会梦想成真。绕过陵墓就是皇城,皇城里有舜帝办公的正殿和睡觉的寝宫。
走得这么累应该到一个地方放松一会了。因此,老师带我们来到了大型游乐场、水上梅花桩、雷泽湖等地方去玩。
舜行善积德,被称为德圣孝祖,乡亲们信仰他,敬奉他,我也要和他一样,尊老爱幼。希望有一天能和舜帝一样受人尊敬。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