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战鼓电影影评

战鼓电影影评

发布时间: 2021-03-12 14:46:14

A. 如何写观后感急需!!!

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观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看了《林则徐》后,学生认为无法联系实际,我就这样启发学生:你看后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镜头?有的说林则徐带领官兵虎门销烟的镜头,大展中国人的志气;有的说,当时的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给我教育最深;有的说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鸦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们。然后我再要求学生用比较法,针对现今社会,看是否有类似于林则徐这样有民族气节或与此相反的人。什么东西给现今人们带来精神和身体摧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样,学生马上想到了电视上披露有的海关把关不严,让一些走私物品进入中国,有的想到了社会上的吸毒现象和不健康的游乐场所,同学们畅所欲语,仿佛一下子有话可写了,一个同学在《观林则徐有感》一文中这样写到:“……在18世纪,鸦片使我们国败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吸毒的现象又有抬头,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们青少年一定要认识它的危害,如发现吸毒、贩毒现象要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同时希望我们的海关把住家门,不让毒品再次蔓延……”
观后感范文
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观《长江七号》有感
不久前,我观看了电影《长江7号》。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名叫周小狄的单亲孩子,他的爸爸穷困潦倒。但为了让小狄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爸爸举债把小狄送进了贵族学校读书。一天,小狄的爸爸在工地发生意外去世了。小狄听到消息后十分伤心,也十分后悔没有听爸爸的话。但这时奇迹发生了,小狄爸爸送给小狄的玩具——“长江七号”发挥了它身上的特异功能,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小狄爸爸的生命。
整部影片所描述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发人深思。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经常对小狄说的一句话:“我们不去偷,不去抢,要努力读书,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它使我想起了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两家人,一家比较富,另一家比较穷。他们各自都生有一个小女孩。富家的小女孩自以为家庭环境好,从小就不爱读书,还看不起穷家的女孩。而穷家的女孩却很争气,读书非常刻苦,学习成绩经常名列前茅。后来那位富家小女孩,由于从小不好好学习,最终一事无成。而那位穷家的小女孩,由于从小就用功学习,终于成就一番大事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那天晚上我想了好多好多,久久不能入睡。对比小狄,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有吃,有穿,还有玩。个个都是家里的“小皇帝”,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他们对我们多疼爱啊。但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中有好多同学身在福中不知福,没有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有的成天看电视,玩游戏,没有认真写作业;有的上课不认真听讲,脑子总在东想西想,老师提问时答非所问;有的搞卫生时经常偷懒,不干活,在家里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只想着自己,一点都不考虑别人,一味任性妄为,甚至在外面干坏事。如果这样的话,长大后还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吗?
我们都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寄托在我们的身上。在此,我呼吁广大学生,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长大后才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我也希望广大家长都能像小狄的爸爸一样重视教育孩子,让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老师评语:作者在概括电影情节的基础上,围绕“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句话展开论述。作者列举典型例子进行论证,并呼吁青少年要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长大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三国志之见龙卸甲》观后感
人生就象一个圈,一个老天爷画好的圈,从起点绕一个圈后又会回到起点,这是赵子龙最后一战也是第二次被困凤鸣山时悟出的人生哲理。第一次被困凤鸣山子龙披上了甲,一战成名,从此成了常胜将军,第二次被困时身心俱疲的子龙卸去了甲,人生就在这一披一卸之中画了个圈。
时势造英雄,英雄只是老天爷手中的棋子。从赵子龙与罗平安最后一次对话中可以看到了他内心的疲惫,这疲惫是因为有甲在身,主公的信任是甲、常胜将军之名是甲、建功立业之念是甲,子龙虽早有卸甲之念,连年征战的时局却容不得他卸甲,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卸。最后在凤鸣山与后一辈的曹婴一战中,子龙终于悟到了自己只是诸葛亮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已经老得可以弃去的棋子,而这一切都是人生定数。明白了这一点后,他终于可以不仅卸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可以卸去心中的甲了,这甲虽卸得晚了一点、悲壮了一点,但可以让子龙在人生最后时刻很从容,无所负担。上马提枪,单人单骑,冲向的不仅仅是敌阵,也是奔向长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园。
不知道罗平安在给子龙卸甲后有没有领悟到这一些,我想他在敲响最后一次战鼓时应该是明白了。而年轻的曹婴此战之后一定也会与初时的子龙一样给自己披上了一件难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后能否象子龙一样领悟到,不光是她,就算是她的爷爷曹操以及诸葛亮等人都只是滚滚历史车轮上镶嵌的一枚棋子。
甲可以带来尊严,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世人只知披甲之后的威风凛凛,却又有多少人知道披甲容易卸甲难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用心灵赢得心灵---《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所讲述的是著名的指挥家因为母亲的葬礼,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遇到了童年的同学,一本马修老师的特别日记,打开了一段尘封了50年的记忆。这位优雅老人的童年记忆和一座名叫“池塘之底”的少年教养院联系在了一起,音乐家原来曾经是一位问题少年,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其貌不扬,人过中年的失业音乐家,在“池塘之底”少年教养院成了代课的马修老师,人生的不得意似乎在这个阴森如同监牢的地方更加没了希望,暴戾的校长,冷漠的老师,调皮得无可救药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远不断的犯错与惩罚。工作的第一天马修老师感到了害怕,善良的“神父”因为学生的恶作剧而头破血流,前任老师因为忍无可忍而匆忙离去,马修的第一堂课就因为学生的哄闹,招来了校长的“咆哮”,但也就在马修老师的第一堂课上,这群从来不知道理解与同情的学生,第一次没有因为犯错而被关禁闭,第一次知道了做错了事可以用负责任的方式弥补。就这样在磕磕绊绊的一天又一天中,马修老师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乐,一点一滴的改变了这个地狱般的“池塘之底”,这群几乎被人们放弃的坏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籁的歌声,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欢乐与希望。马修老师虽然最终被可恶、势力的校长辞退,可孩子们用马修了老师教给他们的歌,用写着祝福与感谢的纸飞机送别了这个拯救过他们灵魂的人……这是一部美好的电影,当满天飞舞的纸飞机,在暖阳中飞翔,当可爱的小佩比诺拎着行李奔过来和老师一起走时,我禁不住眼眶湿润了,虽然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艺电影,但它却引发了我对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
要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正如母亲不会因为孩子的美丑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样,做为老师,虽然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个学生。老师的爱应该是一种博爱,爱你的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谁都知道,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拟的,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天下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那么老师也应该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体验进步成长的快乐,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要像母亲一样容忍孩子一次次地“旧病复发”,要像母亲一样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长处,充分肯定他的点滴进步,对他们的长处要“小题大做、无限夸张”,永远不说“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啬地说:“嗨,你真棒。”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决不能因为一点过失而让孩子在指责声中自卑地抬不起头来。对于所谓的“差生”,更要给一点偏爱,倾注爱心、热情和期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豪地说出“我能行”。
亲其师,信其道。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孩子间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础。在教育学生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的效果。不要老是摆着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来威慑学生,以维护自己“神圣”的地位,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富于同情心,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就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学生就会亲近教师,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他们怎样穿戴,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这一切对儿童有重要意义。”可见,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学生讲十次道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也抵不上一次反面行为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来的大。如果要求学生不乱插嘴,那老师就不应粗暴地打断学生的话;要求学生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难道老师就不能也弯弯腰吗?
要懂得教育的艺术。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动用表扬与批评,是激励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的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荣辱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然而,不正确的表扬与批评,则会使学生或是盲目骄傲,或是灰心失望、丧失信心。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成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孩子呢。后进生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大难题,他们要想得到表扬是难上加难。对于他们来说,更容易的是自暴自弃。对待他们,教师更应以全身心的爱去感染他们,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一位大作家说过:“人人都是天才。”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后进生也不例外。做为教师则应努力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我们面对的是几十颗纯真、无瑕的心灵,面对的是几十个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只有深切的关爱,真心的尊重,身正为范,才能使孩子的心灵与教师的心灵相融。

B. 观后感结尾怎么写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在给你看篇人家写的读后感三国志之见龙卸甲》观后感
人生就象一个圈,一个老天爷画好的圈,从起点绕一个圈后又会回到起点,这是赵子龙最后一战也是第二次被困凤鸣山时悟出的人生哲理。第一次被困凤鸣山子龙披上了甲,一战成名,从此成了常胜将军,第二次被困时身心俱疲的子龙卸去了甲,人生就在这一披一卸之中画了个圈。 时势造英雄,英雄只是老天爷手中的棋子。从赵子龙与罗平安最后一次对话中可以看到了他内心的疲惫,这疲惫是因为有甲在身,主公的信任是甲、常胜将军之名是甲、建功立业之念是甲,子龙虽早有卸甲之念,连年征战的时局却容不得他卸甲,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卸。最后在凤鸣山与后一辈的曹婴一战中,子龙终于悟到了自己只是诸葛亮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已经老得可以弃去的棋子,而这一切都是人生定数。明白了这一点后,他终于可以不仅卸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可以卸去心中的甲了,这甲虽卸得晚了一点、悲壮了一点,但可以让子龙在人生最后时刻很从容,无所负担。上马提枪,单人单骑,冲向的不仅仅是敌阵,也是奔向长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园。 不知道罗平安在给子龙卸甲后有没有领悟到这一些,我想他在敲响最后一次战鼓时应该是明白了。而年轻的曹婴此战之后一定也会与初时的子龙一样给自己披上了一件难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后能否象子龙一样领悟到,不光是她,就算是她的爷爷曹操以及诸葛亮等人都只是滚滚历史车轮上镶嵌的一枚棋子。 甲可以带来尊严,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世人只知披甲之后的威风凛凛,却又有多少人知道披甲容易卸甲难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把整个过程都写出来了,不仅有开头,内容结尾怎么写都给你搞了,你还可以看看我给你发的范文

C. 老版三国的影评

第一次看《三国演义》,是在1995年,彼时和家中长辈一起观看,在长辈的边看边解读之下,极其崇拜关羽和诸葛亮,不喜欢曹操这个大奸贼,不过,后来年岁渐长,竟越来越喜爱曹操此一角色(此处专指鲍国安老师演绎的曹操)。

之后,有许多三国题材的影视剧出品,包括近几年影响较大的《赤壁》《关云长》《新三国》等,还有最近上映中的《铜雀台》,由于心中的刘关张、诸葛亮、曹操、周瑜等形象已因当年的《三国演义》固化多年,对这些轮番出品的三国题材影视作品不屑一顾。

不过,前些日子,兴趣回转至三国群英的故事,有一窥另类解读的心思,故而接连观看了《赤壁》《关云长》《新三国》等作品,被滚滚天雷相继轰过之后,回过头来,深感非得回顾一下《三国演义》,方慰吾心。

截止今日,已回顾至第35集——草船借箭。
下面,一一探讨喜爱的角色观感。

诸葛亮

唐老师演绎的诸葛亮依然如当年初看时那般拥有羽扇安天下的仙仪;高卧隆中时的恬淡高雅,今番年长后看来,更是令吾神往无比;三顾茅庐时的神龙见首不见尾,更添高趣;纵论三分天下时的大才初现,看得鄙人再次热血沸腾,不觉为玄德公欣喜——得此大贤,终于可以一展胸襟、鸿雁高飞了。
此番回顾之后,深感有唐老师版本诸葛珠玉在前,后来者还是洗洗睡吧,在鄙人心中,诸葛亮就是这个样子的。

曹操

鲍老师演绎的曹操英明神武、机变无方;既有酾酒临江的恢弘浪漫,又有气吞山河的雄图大略。
和陈宫、云长、郭嘉、典韦、许攸之间的戏份,尤为本人喜爱。
其间,曹公或在怪罪故人远离自己而去之后却暗藏款款深情、或运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所推崇之人才的至爱之情、或因自己深为倚重的属下的天人两隔而悲怆不能自已、观沧海而咏歌、或在故交面前机带双敲互斗心眼,无一不令鄙人大呼孟德真乃至真至伟大丈夫也!对喜爱之人才的那份情真意切,似乎抵挡住了诡诈狠辣带来的负面印象,惟其如此,方能爱得深沉。
值此,遑论正史中的曹操的外在形象是否如鲍老师这般英明神武,心中的曹操至真至伟至可爱的奸雄形象再次被鲍国安老师的演绎定格。后来者们,再次洗洗睡吧。曹公的可爱、真情、霸气、魅力四射等等,再难完美诠释。陈建斌、张丰毅、姜文等虽说也有可取之处,但是,在鄙人心目中,还是远不如鲍老师的演绎。

刘备

不得不说,孙彦军老师饰演的刘备把仁德的形象演绎得恰到好处,温柔端方而不失威严,重情重义而不忘大志,对兄弟、对部属给予极大的信任与爱护,无怪乎惹得曹公羡慕嫉妒恨如云长这般神人何以对之死心塌地了。

关羽

怎么说呢,陆老师就是为扮关羽而生的,赤面长髯、卧蚕眉、丹凤眼、身长九尺,当从书中读到关公之天神般相貌时,无论想象多少次,最终的形象都会收敛到陆老师扮演的关公形象上,活关公之一说,真非妄言也。忠义之化身,武圣关公,无需多言了。
《新三国》中的于荣光大叔,虽然说比之于甄“关羽”、赤壁中的大叔“关羽”,已经强了不少,但是和陆大叔作比较,还是洗洗睡吧,形神的切合度差得太远。

张飞

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并且能让绝世名将吕布犯怵的大将,放眼三国群英,只此一号;环眼贼一出,谁与争锋;当阳桥一吼,震烁千古。
在欣赏其勇猛霸道之余,鄙人最感动的还是刘关张的兄弟情,古城相会一集,看到翼德不许手下说出二哥名号时,不觉垂泪。
李靖飞老师饰演的张飞,堪称经典;有新三国中的那位披头散发、满嘴大白话胡言乱语的糟粕在后,此版张飞更存心中了。

徐庶

“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只是这些典故,徐庶已经成为一段传奇;外加绝世高才,元直先生无愧天下奇才;牛刀小试,便令捷报频传,从而使玄德公产生久旱逢甘霖之感,以至于徐庶纵马离去时,素来温厚的玄德公竟要伐尽遮住徐庶去影的树林;后来的回马荐诸葛更是点睛之笔,高人必与高人会;只可叹,元直先生一入曹营,恪守誓言,再不拟一谋、设一计,想来很是凄惶。
翟万臣把这么一个玄德公穷途末路时所遇之世外奇人演绎得极好,本人十分喜欢。

周瑜

“曲有误、周郎顾”“与公瑾交、如饮醇酒,不觉自醉”般的美周郎堪称三国第一完美男人——神仙伉俪、雄才大略、深识玄歌雅意,外有知己之交之主公、内有聪慧的绝世美女小乔,上天眷顾周郎何其多也,上天又何其残忍也,令周郎英年早逝,如周郎健在,神州天下不知姓甚矣。
这样一个完美男人,洪宇宙演绎的很好,周郎的嫉妒之心,想来是罗老先生的错,为更好地突出卧龙先生,故而稍稍委屈了下周郎的完美形象,不过,饶是如此,周郎依然不失巨大魅力。
后来《新三国》中的黄维德同学,其实蛮帅的,但是既然要演美周郎,干嘛留个小胡子呢,大煞风景,实在不解;还有《赤壁》中的梁同学,虽然够大牌,眼神也勾魂摄魄、电力十足,但是总感觉怪怪的,完美周郎不是这样的。
比较之下,洪宇宙算是最接近周郎形象的了。

当然,在这几位堪称完美演绎的珠玉之下,该剧也有一些在鄙人看来的不足之处,比如说,同一角色频繁演员,像赵云这么一位堪称三国另一完美男人竟然由三个人来演,虽然第二位饰演者尚可,不过本人觉得似乎赤壁中胡军版赵子龙更够味些,仪表不俗的威猛枪神、白马将军;不过试想一下,当年该剧拍摄数年之久,想来更换演员,也可理解了。

D. %9《篮球火》有第二部吗大结局只是他们三个人听到战鼓声 各自评论最后谁死了 其实最后谁都没死

伊芙利特之祭 传说在古罗马竞技场上的战士当他们不畏惧死亡而奋战,涉及死亡边缘时,他们会听到一中战鼓声,而且凡是听到战鼓声的战士,将不为仇恨而站,不再为胜负而战,甚至不为自己而战,有的只有宁死也不停止的斗志;而这时,他们将会得到超越这世上所有思想逻辑,都无法解释的终极力量,好像他们的生命奉献给战斗神一样,而这场祭奠, 古罗马战士称为,"伊芙利特之祭"这是一场没有死亡就无法结束的血祭.

E.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800字左右

2009-05-01 00:08关于《南京!南京!》我有一些不得不说的话。

从很小的时候起,家里的长辈就对着我们这些懵懵懂懂的孩童讲述战争。那时,天真的心缩成一团,不过把那些当作唬人的故事。后来上了学,从课本上那些渲染着淡漠麻木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侵略战争是明治维新的局限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当我嬉笑着把他们念经一般的背下来时,并没有感觉到历史这门学科的残酷。再后来,我看电影读小说,《辛德勒名单》《说谎者雅各布》《拯救大兵瑞恩》,在一片黑白的背景下,红衣女孩的尸体曾使我振颤;雅各布坚持到最后的谎言使我难忘;汤姆汉克斯执著的用手枪炸掉的轰炸机使我深思。这些电影让我压抑,结尾绚丽的色彩又使我欣喜。他们教会了我尊重生命,也让我有了一个绝不轻言亵渎战争的习惯,这个习惯让我带到了陆川的《南京南京》里。

说实话,我看这部电影本身视为了一个人——刘烨,但是当时间轴先前走,剧情铺陈开来时我早就忘了刘烨了。我感觉那些黑白的绝望正在将我淹没,思维中那些玩荣誉勋章游戏战争的画面就像石头一样缚住我的脚往下沉。我看见战士无法保护自己的百姓而永不瞑目,我看见裸露的随意丢弃的女人的尸体,我看见孩子们黑白分明的眼睛,我看见那些像羊羔一样惊恐的对侵略者举起稚嫩小手的孩子,我看见对着无助的女人下跪的德国人……我看见日本军官在浸透了无辜冤魂的水里洗澡,我看见日本人把女人像自动售货机一样异想天开的标上时间和价码,我看见他们在爆炸的钉满他们同类的教堂前欢呼,我看见他们在活埋的已经死去的人们的沙土上跳舞,我看见头颅取代了彩灯作为了庆典的装饰品,而他们也在怀念自己的家乡、和家乡的女人上床、喝家乡的清酒。我怜悯这些可怜的恶魔,不知他们是否听见“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

说实话,在多少次爆发眼泪后,我早已精疲力竭,但我还是想说点什么,即使语无伦次,即使没有论点、分论点、没有华丽的开篇和结尾,我还是要说,当高圆圆说那些孩子可以有过冬的棉衣和食物时,当那个烫头发、抹口红,在千万万人受着苦难仍能把自己打扮得风情万种的妓女从人群中走出来时,当那些视名节重于生命的女孩子对着残杀自己父母兄弟的人打开自己的腿时,当那个说着“朋友”和“我是良民”的知识分子看见自己稚嫩的女童被朋友扔下楼时,当那个有情的军人一枪毙了那个风中残烛般会唱戏的姑娘而不是继续凌辱她时说“她真漂亮,但她活着还不如死了”时,当…….我都无疑一次次的涕泗横流,但是我笑了,我对着屏幕说,你看见了么?苦难的中国人死了,有良知的日本人角川死了,带着花朵灿烂的笑着的孩子他也会死的,但是,听听我的心跳声吧,是不是比你们的战鼓美妙多了?藏在这里的是希望!是民族的脉搏!在那鼓动着黑白色旗帜的背景下,在那片肆无忌惮的长满野花和白杨树的乡间的田野里,侵略者们,试试夺走沾满我们鲜血的土地!于是我感到圆满了,从未出现过彩色的胶片开始倒影天空和美丽的世界的颜色。

F. 指环王3影评以蒙太奇技巧为主

1、剪辑(蒙太奇)——
代表型电影:《木兰花》《天生杀人狂》《黑版暗中的舞者》权《东京物语》《天堂异客》
体现:体现什么?无非是电影特点,这个建议lz看完电影去做具体个人体会塞。
2、色彩——
《英雄》《指环王3》记得黑择明有电影的色彩是非常出名的,不过他的电影我没看过几部。
它们的成功就是证明,观众走出影院,必须会说色彩真的很美。
3、电影结构——
《他人之颜》《落水狗》《低俗小说》
电影结构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个比较隐晦的话题,不同寻常的电影的结构给人们带来了观看时的更多的趣味性以及最重要的是新鲜感,给于明显的与其他电影的区别感。
4、人物关系——
《美国丽人》
比较爱揣摩的人比较喜欢的电影类型,其复杂、简单、微妙、富有趣味性的人物关系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与想象。
再有的艺术特性还有光影、内外景、旁白、台词、往返、长镜头、一镜到底、景深镜头、剧情、道具的运用与代表意义、背景、音乐、音效、电影画面结构(构图)(《战鼓》美国)、不同胶片的运用(《爱情是狗娘》)、画面贞数(《变态嫖客》)等就不过多的一一列举了塞。
我以前总结一部电影的好坏在于电影以及你对其节奏的把握塞。

G. 写一篇电影赏析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观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看了《林则徐》后,学生认为无法联系实际,我就这样启发学生:你看后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镜头?有的说林则徐带领官兵虎门销烟的镜头,大展中国人的志气;有的说,当时的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给我教育最深;有的说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鸦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们。然后我再要求学生用比较法,针对现今社会,看是否有类似于林则徐这样有民族气节或与此相反的人。什么东西给现今人们带来精神和身体摧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样,学生马上想到了电视上披露有的海关把关不严,让一些走私物品进入中国,有的想到了社会上的吸毒现象和不健康的游乐场所,同学们畅所欲语,仿佛一下子有话可写了,一个同学在《观林则徐有感》一文中这样写到:“……在18世纪,鸦片使我们国败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吸毒的现象又有抬头,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们青少年一定要认识它的危害,如发现吸毒、贩毒现象要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同时希望我们的海关把住家门,不让毒品再次蔓延。
观后感范文
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观《长江七号》有感
不久前,我观看了电影《长江7号》。这部电影讲述一个名叫周小狄的单亲孩子,他的爸爸穷困潦倒。但为了让小狄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爸爸举债把小狄送进了贵族学校读书。一天,小狄的爸爸在工地发生意外去世了。小狄听到消息后十分伤心,也十分后悔没有听爸爸的话。但这时奇迹发生了,小狄爸爸送给小狄的玩具——“长江七号”发挥了它身上的特异功能,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小狄爸爸的生命。
整部影片所描述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发人深思。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经常对小狄说的一句话:“我们不去偷,不去抢,要努力读书,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它使我想起了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两家人,一家比较富,另一家比较穷。他们各自都生有一个小女孩。富家的小女孩自以为家庭环境好,从小就不爱读书,还看不起穷家的女孩。而穷家的女孩却很争气,读书非常刻苦,学习成绩经常名列前茅。后来那位富家小女孩,由于从小不好好学习,最终一事无成。而那位穷家的小女孩,由于从小就用功学习,终于成就一番大事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那天晚上我想了好多好多,久久不能入睡。对比小狄,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有吃,有穿,还有玩。个个都是家里的“小皇帝”,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他们对我们多疼爱啊。但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中有好多同学身在福中不知福,没有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有的成天看电视,玩游戏,没有认真写作业;有的上课不认真听讲,脑子总在东想西想,老师提问时答非所问;有的搞卫生时经常偷懒,不干活,在家里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只想着自己,一点都不考虑别人,一味任性妄为,甚至在外面干坏事。如果这样的话,长大后还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吗?
我们都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寄托在我们的身上。在此,我呼吁广大学生,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长大后才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我也希望广大家长都能像小狄的爸爸一样重视教育孩子,让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老师评语:作者在概括电影情节的基础上,围绕“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句话展开论述。作者列举典型例子进行论证,并呼吁青少年要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长大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见龙卸甲》观后感
人生就象一个圈,一个老天爷画好的圈,从起点绕一个圈后又会回到起点,这是赵子龙最后一战也是第二次被困凤鸣山时悟出的人生哲理。第一次被困凤鸣山子龙披上了甲,一战成名,从此成了常胜将军,第二次被困时身心俱疲的子龙卸去了甲,人生就在这一披一卸之中画了个圈。
时势造英雄,英雄只是老天爷手中的棋子。从赵子龙与罗平安最后一次对话中可以看到了他内心的疲惫,这疲惫是因为有甲在身,主公的信任是甲、常胜将军之名是甲、建功立业之念是甲,子龙虽早有卸甲之念,连年征战的时局却容不得他卸甲,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卸。最后在凤鸣山与后一辈的曹婴一战中,子龙终于悟到了自己只是诸葛亮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已经老得可以弃去的棋子,而这一切都是人生定数。明白了这一点后,他终于可以不仅卸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可以卸去心中的甲了,这甲虽卸得晚了一点、悲壮了一点,但可以让子龙在人生最后时刻很从容,无所负担。上马提枪,单人单骑,冲向的不仅仅是敌阵,也是奔向长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园。
不知道罗平安在给子龙卸甲后有没有领悟到这一些,我想他在敲响最后一次战鼓时应该是明白了。而年轻的曹婴此战之后一定也会与初时的子龙一样给自己披上了一件难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后能否象子龙一样领悟到,不光是她,就算是她的爷爷曹操以及诸葛亮等人都只是滚滚历史车轮上镶嵌的一枚棋子。
甲可以带来尊严,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世人只知披甲之后的威风凛凛,却又有多少人知道披甲容易卸甲难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用心灵赢得心灵---《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所讲述的是著名的指挥家因为母亲的葬礼,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遇到了童年的同学,一本马修老师的特别日记,打开了一段尘封了50年的记忆。这位优雅老人的童年记忆和一座名叫“池塘之底”的少年教养院联系在了一起,音乐家原来曾经是一位问题少年,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其貌不扬,人过中年的失业音乐家,在“池塘之底”少年教养院成了代课的马修老师,人生的不得意似乎在这个阴森如同监牢的地方更加没了希望,暴戾的校长,冷漠的老师,调皮得无可救药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远不断的犯错与惩罚。工作的第一天马修老师感到了害怕,善良的“神父”因为学生的恶作剧而头破血流,前任老师因为忍无可忍而匆忙离去,马修的第一堂课就因为学生的哄闹,招来了校长的“咆哮”,但也就在马修老师的第一堂课上,这群从来不知道理解与同情的学生,第一次没有因为犯错而被关禁闭,第一次知道了做错了事可以用负责任的方式弥补。就这样在磕磕绊绊的一天又一天中,马修老师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乐,一点一滴的改变了这个地狱般的“池塘之底”,这群几乎被人们放弃的坏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籁的歌声,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欢乐与希望。马修老师虽然最终被可恶、势力的校长辞退,可孩子们用马修了老师教给他们的歌,用写着祝福与感谢的纸飞机送别了这个拯救过他们灵魂的人……这是一部美好的电影,当满天飞舞的纸飞机,在暖阳中飞翔,当可爱的小佩比诺拎着行李奔过来和老师一起走时,我禁不住眼眶湿润了,虽然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艺电影,但它却引发了我对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
要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正如母亲不会因为孩子的美丑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样,做为老师,虽然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个学生。老师的爱应该是一种博爱,爱你的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谁都知道,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拟的,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天下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那么老师也应该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体验进步成长的快乐,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要像母亲一样容忍孩子一次次地“旧病复发”,要像母亲一样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长处,充分肯定他的点滴进步,对他们的长处要“小题大做、无限夸张”,永远不说“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啬地说:“嗨,你真棒。”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决不能因为一点过失而让孩子在指责声中自卑地抬不起头来。对于所谓的“差生”,更要给一点偏爱,倾注爱心、热情和期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豪地说出“我能行”。
亲其师,信其道。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孩子间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础。在教育学生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的效果。不要老是摆着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来威慑学生,以维护自己“神圣”的地位,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富于同情心,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就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学生就会亲近教师,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他们怎样穿戴,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这一切对儿童有重要意义。”可见,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学生讲十次道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也抵不上一次反面行为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来的大。如果要求学生不乱插嘴,那老师就不应粗暴地打断学生的话;要求学生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难道老师就不能也弯弯腰吗?
要懂得教育的艺术。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动用表扬与批评,是激励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的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荣辱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然而,不正确的表扬与批评,则会使学生或是盲目骄傲,或是灰心失望、丧失信心。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成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孩子呢。后进生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大难题,他们要想得到表扬是难上加难。对于他们来说,更容易的是自暴自弃。对待他们,教师更应以全身心的爱去感染他们,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一位大作家说过:“人人都是天才。”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后进生也不例外。做为教师则应努力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我们面对的是几十颗纯真、无瑕的心灵,面对的是几十个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只有深切的关爱,真心的尊重,身正为范,才能使孩子的心灵与教师的心灵相融。
-_-! 0分! 大方点啦!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