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十二怒汉英文观后感

十二怒汉英文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1-03-14 07:35:00

1. 求电影《12 Angry Men》(十二怒汉)的英文影评

The plot of12 Angry Men revolves around the murder trail of a Latino boy who is accused of killing his father. The conviction of the boy would mean a death sentence and the destiny of the boy's life is in the hands of twelve male jurors of ranging personalities. The case seems open and shut with a murder weapon and several witnesses to place the boy at the scene of the crime. For eleven of the jurors the decision is apparent that the boy is guilty but for one juror, Mr. Davis (Henry Fonda), the boy's life should entail some discussion to eliminate any reasonable doubt the jurors may have. As the film progresses the personalities of the jurors become apparent and many underlying issues influence the guilty decision chosen by the majority of the jurors.

The underlying issues are the complexity of the personalities of the jurors and the reasons why they have the motivation to feel and act the way they do. As the case unfolds further, more is learned about each juror indivially. The personalities range from being a short-tempered loud mouth to a straight- laced accountant who never breaks a sweat. As the movie progresses much more is learned of the characters that exposes the intricacy of human nature and people's different personality traits.

This film is an excellent example of movie making that does not require elaborate sets to entertain the viewer. The majority of the film takes place in a jury room with the men never leaving the room from their deliberation responsibilities. The cast and dialogue make this film memorable and the film has some clear moral issues that are addressed. The main issue is that not everything is as it seems. With further analysis the understanding of a situation becomes more concrete enabling the men to make a solid decision that affects a young man's life. 12 Angry Men is a classic film that should not be missed.

2. 英文电影影评(汉语即可,不要大热的)

《危情时速》:另一种形式的丰满
动作片上映,尤其是特尼-斯科特这种擅长拍摄速度感极强的动作片的导演的作品,通常都被扣上“剧情单薄”的帽子。其实,类型片总有类型化后的目的,就实现目的的程度来看,《危情时速》的剧本可算是丰满至极。诚然,在两列火车会车、1206火车头与777车位衔接、列车通过高架弯道这些段落,导演是利用纯粹的剪辑技法和拍摄技法来营造最屏气凝神的紧张感,但是观众之所以能够在特定段落提前进入屏气凝神的状态和心境,却是与剧本上的扎实分不开的。
此片的剧本让我想起了两个很经典案例。一个是1957年Sidney Lumet导演,Reginald Rose编剧的《十二怒汉》。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编剧的交流会,曾经有人提到了该片。有一位很年轻的女孩儿当时说:“《十二怒汉》的剧情多简单啊,单线索,三段式。”当时在座的所有人下巴都掉地上了。从格局上来看,《十二怒汉》却是是很简陋,96分钟时间里有95分钟都是在同一个屋子里,同样的12个人的对话。如此看来,本片的剧情用“单薄、单一、枯燥”等词来形容一点儿都不为过。可是,本片高明之处,就在于每个角色的个性鲜明,并且通过言语和肢体上的交流,众人的意识和观点发生了渐进性的变化。以表决为标志,很明确地将这种递进的层次感表现了出来。有这种标志和递进感,即便影片是单一的线索,单一的场景,剧情上的张力也依然是层出不穷的。
另一个例子是大家所熟知的《阿凡达》。很多人都惊叹于《阿凡达》的画面表现力,而否定影片的故事的精彩。其实说实话,你回想一下,这部戏根本就没什么废戏。影片里的很多看似很随意的剧情,其实都担负着引出画面表现的任务。换言之,大家能够这么沉浸在影片的画面表现,不是因为影片用画面征服你,而是先设计好圆顺的故事情节,然后才把观众带入到这种画面里来享受的。对比《西风烈》,我们就能明白在画面表现之前做好故事铺垫是多么重要。于是,《阿凡达》的剧本在人物上进行了弱化,在悬念上也进行了弱化,为的就是突出故事上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中屡次出现小起伏和小波折,而每次波折过后就会引出一段或华丽多彩或紧张窒息的视觉段子。
用了这么多话介绍了上面两个例子,就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到,剧本的编写往往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如果枉顾目的性而执意要在剧本上做文章玩花样,就会让人颇为不理解。只有针对影片的目的采用合适的剧情模式才是最牛的。在这一点上,克里斯托弗-诺兰是最被我所推崇的。回到本片来看,就是故事设计对主题的契合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本片英文片名是“Unstoppable ”,给人一种宿命感。类型为动作惊悚片,主要目的是以惊险的动作场面为观众提供视听上的冲击。
为了实现“Unstoppable”的感觉,我们看到影片并没有从一开始就把两大主演,丹泽尔-华盛顿和克里斯-派恩与“溜车”的777号联系在一起。其实这是稍微有违常规的。影片一共就这么两个大牌,可是这两人在前45分钟里几乎与主线剧情脱离,不仅与777没有关系,还在1206上悠哉悠哉。看似浪费,其实是一个很妙的安排。我们看到,在本片中,火车不是像巴斯特-基顿的《将军号》那样是一个“大道具”,而是一个难以被征服的“野兽”。在整个拯救过程中,并不只是两大主演的英勇表现,而是调动了多种营救方式。这些其它的营救方式是由主角外的其他人实施的。在两大主演发威之前,已经实施四到五种“Stop”计划,均以失败告终。这样反复实为,一来营造了多起紧张刺激的小高潮,二来从一个侧面把777这两列车塑造成了“有血有肉”的终极大Boss,为影片最后的高潮积攒了情绪上的力量。这种安排最让我感到有新意的,是影片去掉了“英雄”。让整个事件看上去更加可信,更加真实。在一场“Unstoppable”的灾难面前,可绝不是天降英雄就能助黎民百姓摆脱死亡阴影的。这样一种形势,在配合上前40分钟对两大主演的淡化描写,就更显出了任务的艰巨,以及最后胜利后带给人的欣慰。这演变成了一场众人合力后,对怪兽的胜利。不过比较令人可惜的是,影片最最后的的解决方式让人稍微有些脱力。前面去英雄化近80分钟,等来的却依旧是克里斯-派恩非常“英雄”的纵身一跃。不给力啊!不给力!
对于惊险的视听冲击,影片在剧情上也进行了极为厚实的辅助工作。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影片最给力、最惊险、最刺激的三五场动作戏,哪一场不是在之前的剧情里铺垫了很多次的?影片从一开始出现危机状况开始,以后方操控的三方势力的不断交流中,我们就提前预知了777号一路上可能会遇到的几个危险阶段。之后所有人的努力就是要让危险不出现。于是乎,影迷心中的纠结便一直化不开了,这提及的危险地段,777是能到还是不能到,如果777真的到了,究竟是过得去还是过不去?在心情平静的观影前和观影后,我们的理性会告诉自己,这些危险一定会来,如果不来还有啥看头?这些危险地段777也一定能过去,否则结局如何收尾?但是,当你处于心情不平静的观影中时,谁还能理性地去想这些问题,当时是跟随着剧情的引导去期待这些问题将会以一个什么样的具体画面细节来表现。因此说,动作戏剧本最精彩的地方不在于你设计了什么危险,设计了如何通过危险,而在于你如何引导观众去实现等待危险到来的心情。很显然,《危情时速》在这方面的表现非常出色,甚至比那几段动作戏的惊险效果还出色。
影片能够兼顾高潮段落的惊险刺激和高潮前的逐层铺垫,又能做到小高潮的丰富不间断,就是是先了剧情上的丰满。托尼-斯科特就是好莱坞电影人之所以能够称霸全球最好的例子,人家不求全,不求高深,不求大师称号,就是扎扎实实地为影迷的观影历程着想,不仅要在大高潮小高潮的段落里用凌厉的剪辑和高成本的爆破冲击观众的视听感觉,还要在每一个高潮到来前给你做好心理上的铺垫。这TMD才是好剧本,好导演!

希望能帮到你!!!

3. 求一份《十二怒汉》的影评,1500——2000字

愤怒中的公平与正义
———《十二怒汉》观后感
东北师范大学03社会学 WSJ
内容提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十二怒汉》是一部男人的电影,但是由于它的魅力,依然让包括我的很多女同学津津有味地看了两个小时。对它的解读,可以是从政治学,社会学,哲学,也可以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本文就是试图从伦理学的角度关于它的正义的方面来解读它。

关键词:罗尔斯 公平 正义 《十二怒汉》

(一) 何谓正义?

“如果我们承认伦理学是一种思想,就必须承认它与政治或宗教等意识形态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伦理学不承认任何一种观点的权威地位,它不打算偏袒,它不为"某 些人或多数人"(some or majority)着想,而是为"所有人或每个人"(all or every)着想。这条原则把思想与意识形态区分开来。因此,伦理学将以所有人或每个人所追求的价值作为无疑的前提,去说出如何获得这些价值的真理。”————赵汀阳:《不含规范的伦理学》

对于正义的追寻,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类在各个领域里都留下了探索的脚步。但是各个学科的价值旨趣不同,关于正义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也在追求正义,但是这与伦理学的正义不一样,就象赵所说,它为“所有人或每个人(all or every)着想”,我想这是与其他学科的最大不同之处。

就伦理学内部而言,关于正义也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探 讨正义观念,严格地讲只能限于西方的制度文明,因此要说变化,也只能说正义观念在西方的演变。基督教文明下的西方正义观念因为以人为本位, 就注定了这种观念将随着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变化。在古希腊、古罗马,人们认为把人分为奴隶和自由民是正义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样划分人群的方 式逐渐被人类抛弃,被认为是不正义的;中世纪处死异端被认为正义,而后经过文艺复兴,又被抛弃,被认为不正义。直到上个世纪,欧洲列强对其他小国的无端侵 略还没有被认为不正义,美国蓄奴也还得到大量基督教信徒的认可,本世纪初,美国的妇女都还没有选举权。直到今天,西方世界依然存在着不少非正义观念等待解决。而且有大量观念在原来的生活方式中被认为是正义的,现在也开始受到怀疑(如人类以动物为食物就开始遭到质疑,以至于许多西方人提出动物的权利,可是这在佛教中根本就不成其为问题),原来被认为是不正义的,现在却开始得到宽容和尊重(如同性恋问题),从这样的演变中,实际上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个脉络就是所 有的变化都贯穿着一个主线——尊重人的权利,甚至这种尊重将延续到动物、植物以及不会说话的大自然。

正如上文所说,正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古典伦理学家,近代以及现代的伦理学家都对它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本文的所说的正义,主要是指罗尔斯的正义观。
相对于古代社会和中世纪,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多元化。人与人之间,不仅宗教观念互不相同,道德和哲学观念大相径庭, 追求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也各异其趣。非但如此,观念与观念之间,还常常互不相容,甚至势不两立。然而,这些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甚至对立的人们,必须生活在同 一个社会,接受同一个政府的统治。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在有关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基本原则上,我们究竟有没有相互重叠的共识?如果有,它们是什么?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就想回答这些问题。他观察到,在现代社会里,任何一个关于人的本质或人生价值的全面性理论,不管它是宗教的、道德的,还是哲学的,都不大可能获得社会所有成员的一致支持。因此,现代社会的正义观念,不能像古典理论家那样,以一套特殊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预设前提。这样一种尽可能不预设人生目的和价值观的正义理论,以什么为基础呢?罗尔斯说,公平。公平是正义的基础,正义不外乎公平。
那么,什么才是公平呢?罗尔斯说,理性的个人,在摆脱自身种种偏见之后,大家一致同意的社会契约,就是公平。公平就是没有偏见。那么,什么才算是“摆脱自身种种偏见”呢?这个要命的问题,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第一个关键点。他必须给出一个清晰而严密的定义,才能依据它推导出他的一整套理论。

2006-5-22 22:06 回复

wsj2725
1位粉丝
2楼

罗尔斯的回答绝了:“无知才能公平”。没有偏见就是无知,也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阶层,不知道自己的天赋和才能,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追求什么的时候,他的决策就是毫无偏见的。当所有的人都在这样一重“无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背后作决策时,他们所一致公认的社会契约,就是正义的。这样一种人人都无知,因而人人都无偏见的状态,罗尔斯管它叫“原初境况 (original position)”。罗尔斯的看法是,我们人类有通感,可以通过自我反思,摆脱一切偏见,达到像未投生灵魂那样思考的境地。
最后罗把他的正义原则阐释如下:第一原则:每个人都拥有享受彼此相容的最大限度自由的平等权利;第二原则:社会经济不平等应当(a)尽可能地有利于从中得益最少的人,(b)权力和地位在机会均等基础上对每个人开放。在这两大原则中,平等自由原则优先于其他原则:除为了更好实现自由以外,不能因其他缘故(如经济理由)而限制自由。在第二原则内,机会公平开放原则又具有优先性。
在我看来,罗尔斯的正义观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西方几大伦理原则的超越,他秉承了西方的以人为本的传统,尊重人的权利,特别是对少数人,使弱势群体的权利得到实现。对每一个人,不管是公平还是自由,都尽可能得到兼顾。
(二)《十二怒汉》中所体现出的正义

在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中,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因此这里的平等只是一种机会上的平等,而不是结果上的平等。对于那位年仅18岁的少年来说,他能否得到一个公正的审判将决定他的命运,但是个体的人在国家政权面前永远是弱者,在一个没有正义公平的国度里,清白善良的人完全可以被无辜地判罪,象美国这样一个有无数人追求正义的历史上,依然可能存在着许多不正义的判决。于是人们把希望寄托在陪审团制度上。然而这是否能实现人们所期待的公平与正义呢?影片给我们一个疑问,只是在我看来,即使看完电影后,我依然没有解开这个疑团。

公平首先要体现在机会公平上,那个男孩审判时按西方的法律应该有被指定的律师,如果他没有钱请律师的话。但是这不是我所讨论的范围之内。我们只是关心那一个陪审团。毫无疑问,当程序进行到这一步的时候,男孩的命运就系于这使十二个人了,因为所有的证据都证明男孩有罪。而这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十二个人,以前素不相识,他们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法律素养。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背景,从事不同的职业,有自身更关心的利益,有不同的人生经验,有自己的偏好和性格,更有不同的社会地位。

根据法律,他们只要一致表决通过有罪,就可以完成使命。他们按号入座,开始举手表决:11票有罪对1票无罪,结果有一人异议,这意味着必须讨论下去、给出怀疑无罪的理由。8号是持怀疑态度的那个人。他不知道那男孩是否真的有罪,只是他不确定那些证据的可靠性。他们开始辩论,随着辩论深入,控方证据的混乱和矛盾之处不断揭示出来。在辩论过程中间经历了六次表决,表决方式有写纸条、举手、口头表示,其结果分别是:11比1;10比2;8比4;6比6;3比9;1比11,同意有罪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顽固坚持被告有罪的陪审员终于放弃立场。被告终于被宣判无罪。

在整个电影人物中,相信大家对那个8号的印象是最深刻的。8号的最开始的怀疑,才使案件有了讨论的可能。在那个8号心里,一定对公平和正义有着自己的理解。我认为他有两个角色,一个是男孩的辩护律师,一个是中立的法官。因为另一方的力量太强大了,在开始的时候,他不得不一人分饰两个角色(尽管在我们看来是矛盾的)。他认为那个男孩应该有别人为他辩护的权利,所以他是律师。另一方面,他还要站在中立的立场上来判断。因为情感不能代替法律。但是后来随着讨论的深入,这两个角色已经有更多的人来承担,案情开始有一点明朗。

当由一部分人来决定另一部分的人的时候,这件事本身就具有严肃性,更何况还有法律的严肃性。但是从一开始,我们看不出有什么严肃的。他们只是把它当成了一种他们不得不履行的一个程序。他们中有人惦记着自己的生意或下午的球赛,有人在发呆,在想自己的事情。争论的开始,也是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职责的开始。一位陪审员终于道出了自己对此的心声:“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拥有伟大的民主。我们被认可和信任为真正无辜的人洗脱嫌疑。我们拥有权力。这是我们强大的原因”。他们最后用牺牲自己那点自由换得了那个年轻人的人身自由。

在这里不得不说到一个词:偏见。偏见是一个人对事情的的歪曲认识,它来源于印象的刻板化。在电影中,我们也能看到偏见。有陪审员认为男孩来自平民窟,仿佛天生就有不好的基因。这时判断已经不是基于事实,而是一种印象,是针对人做出的判断。罗尔斯希望人们能回到毫无偏见的状态,事实上这不可能,就象人们很难做到绝对的客观一样。但是人们在交流中依然可以尽可能地以偏见来判断。就象在电影中,一个也是出身贫民窟的人当即对那个人的偏见做出了反击。

理性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理性也是万万不能的。社会学总是在争论,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抑或是情景的。我认为理性在伦理中也应该有它的位置。但是理性本身不是目的,它是实现伦理目的的手段。情感和偏见都不能代替理性的逻辑的推理和判断,因为伦理学最终要实现的是公平和正义。如果说推动结果的改变仅仅是8号的坚持,是不全面的。他让那些人开始认清自己的职责,对使命的尊重,他是所有人中最理性的。但是最终是大家一起努力才使结果发生了改变的。只是其他人的态度的改变并不一定是处于一种理性,更多的是一种情景的,其次是情感的(既有愤怒,也有同情等等其他复杂的情感)。这仿佛是民主的一个悖论。

一个正义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尽可能使社会中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多得好处较少受损的社会,此即照顾弱者原则。法律给了人这样的平台,而伦理中的正义却给人提供了方向和价值。我们不知道事实上的真相以及最后那位男孩的最终结局,但是至少在电影中,他得到了他应有的公平和正义,而那十二个陪审员也对自己的职责和关于公平和正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 英文电影观后感80字

豆瓣上有的是,这是《肖申克的救赎》
原文贴地址下面了
Every
film
is
famous
for
a
reason.
I
thought
for
a
moment
and
decided
that
maybe
I
should
write
it
in
English
to
better
state
my
point.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is
a
glamourous
film.
Every
character
in
it
is
commendable.
Those
prisoners,
innocent
or
not
,most
of
therm
spent
two
thirds
of
their
lives
in
that
closed
damed
Shawshank
Prison.
As
Red
said
they've
become"institutionalized".
They
find
life
meaningless
outside
the
prison.
Old
Brook
and
Red
experienced
the
same
outside
the
prison.
They
even
thought
likewise:
They
want
to
go
back
to
"where
they
belong
",
they
can't
enre
the
life
outside,
in
which
they
find
themselves
useless.
They
want
to
commit
a
crime
so
that
they
can
back
and
they
both
think
of
suicide.
Brook
did
commit
suicide
while,
Red
with
his
unrealised
promise
to
Andy,
choosed
to
live.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Being
insititutionalized
is
terrible
and
awful.
That
is
a
man
without
his
own
will,without
his
bright
life,
a
man
of
no
hope.
Andy
crawled
to
light
through
500
yards
of
shit-smelling
foulness
that
a
normal
man
can't
even
imagine.
Through
that
unbearable
500
yards,
he
earned
his
freedom.
He
embraced
the
whole
bright
big
outside
world
that
he
had
dreamed
of
going
back
to
for
20
years.
He
smiled
in
the
pouring
rain
and
lightening.
That
moment
I
saw
a
man
of
his
totally
free
will.
That
scene
reminds
me
of
wallace
in
film
Brave
Heart,
at
the
last
moment
of
his
glorious
life,
sceaming
out
"freedom".
Though
he
died
the
next
moment
,he
still
earned
his
freedom,
his
entire
eternal
freedom
cried
out
with
his
hope
for
his
man,his
country.
As
Andy
said,"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Hope
is
what
leads
them
to
a
dream
of
freedom
and
finally
,to
the
reality
of
freedom.
需要三篇吗?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456392/
《这个杀手不太冷》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901150/
《十二怒汉》
咱英文水平有限
内容也没咋看
你好歹过过,删删改改的,最主要是
这几部片要看下,我选的都是经典名片

5. 十二怒汉 影评 1500个字左右

影片描述一名纽约青年被控杀父,将被判处一级谋杀的死刑。已经有十一名陪审员裁定疑犯有罪,只有一位(陪审员8号)觉得事态可疑,坚持已见提出异议,并且凭耐心与毅力逐一说服其他陪审员推翻原意,终于为这一宗几乎已成冤案的判决平反。故事本身并无新意,但是该片选择极其特殊的方式展现:场景单调得离奇——全片只有一个场景,就是一间陪审团的休息室,把旁边的小厕所计算在内都不会超过40平方米!全部电影一个半小时候的情节几乎全部发生在这里。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要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并要一直通过嫌犯是否有罪,才能正式结案。这部电影就是从11比1认定嫌犯有罪到12个人全部认定他无罪讨论的全过程。出色的演技,精彩的对白,巧妙的切换,一气呵成,丝丝入扣让人看的心潮起伏,畅快淋漓。
“这部电影试图向人们展示:(在理性的条件下)各种观点可以经过充分的讨论和论证而达成共识,并切中客观真相。” 八号陪审员从对一个人到十一个人的绝对劣势到最终全面的其它人的这一过程,靠的不是武力,不是权威,而是规则。两个规则,一是逻辑规则,二是制度规则。

其它的这十一个人各自背景不同,开始的时候还让观众觉得他们中有些是“讲理的”,有些是“不讲理”的,看到最后仔细想想其实那些“不讲理”的人也还是讲道理的,最起码在讨论的时候遵守基本的逻辑规则,通过论据论证论点。你要证明我的论点不对,可以指出我的论据与事实有出入,我的论证推理不严密,我的论点总结不科学,如果这些你都反驳不倒我,那么你就只该认同我的这一个论点,不能先搞偷换概念歪曲我的论点,再东拉十八扯去说别人的其它论点,到最后说不过了再死活不认账或者顾左右而言他。八号陪审员提出一个又一个合理的假设,置疑一个又一个控方提出的证据,每次他提出一个假设的时候先都一定有人会反驳他,但是当他证明他的假设合理,对方又再找不出反驳的时候,对方就会放弃之前有罪判决,从而倾向于无罪判决。这难道不是“讲理”吗?

第二个规则是制度规则,在这里具体的是投票制度。要确定有罪或无罪,必须是全票通过,“一票都不能少”。投票的过程,是每个陪审员履行陪审职责的具体表现。这个电影之中,好多陪审员的观点都在改变,有的人甚至来回变。但表达他们的观点的方式始终没用变,投票!刚开始讨论摸底,投票,1:11。说服一个,再投票:2:10。提出一个假使,证明一个,再投票,3:10……一直到最后11:1,12:0,唇枪舌战不停在发生,但是大家对每人一票的尊重是贯彻始终的,不会说从数量上讲,现在我们是11:1,你的那一票就不算数;从质量上讲,我觉得你比我傻,你的一票就只该算半票,甚至0.1票。一人一票,每票相等。这是另外一个规则。

逻辑和制度,正是这两个规则保证了少数可以说服多数,一个群体可以从各持己见到达成共识,接近客观真相。

我不知道字数够不够,要是不行就去电影网找找吧

6. 《十二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12 Angry Men)是由米高梅公司制作的一部黑白电影,由希德尼·鲁迈特(Sidney Lumet)执导,瑞吉诺·罗斯(Reginald Rose)编剧,亨利·方达、李·科布、马丁·鲍尔萨姆等人主演。影片讲述一个在平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案件的旁观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铁证如山,而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要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而讨论结果必须要一致通过才能正式结案。是探讨美国陪审员制度和法律正义的经典之作。该影片获柏林金熊奖,并已于1957年4月13日在美国上映。
十二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以前素不相识,以后可能也没有什么打交道的机会。为了一桩杀人案件,他们坐在了一起。就是这十二个人,被这个司法制度挑选了出来,组成了这个案件的陪审团,要开始决定另外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他是有罪还是无罪,是活着还是死亡。他们本来不懂法律,似乎也没必要懂得法律,因为他们不过是在法律强加的义务之下而被迫来到法庭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背景,从事不同的职业,有自身更关心的利益,有不同的人生经验,有自己的偏好和性格。
在经过六天冗长枯燥的听审之后,法官终于对陪审团发布裁决指示了。被告是一名年仅18岁的男子,被控在午夜杀害了自己的父亲。法庭上提供的证据也极具说服力:居住在对面的妇女透过卧室及飞驶的火车窗户,看到被告举刀杀人;楼下的老人听到被告高喊“我要杀了你”及身体倒地声音,并发现被告跑下楼梯;刺进父亲胸膛的刀子和被告曾经购买的弹簧刀一模一样。而被告声称从午夜11点到凌晨3点之间在看电影的证词极不可信,因为他连刚看过的电影名字也说不出来。

7. 求电影《12怒汉》的英文观后感

电影《12怒汉》的英文观后感:
http://e-card.51.net//156970849.htm

8. 十二怒汉的观后感

这是1957年的电影,我看了突然很自卑。
我一直认为西方鼓吹的所谓民主应该是放之四海皆适用的,既然这是一种先进的制度,我们没有理由不引进,但现在,我隐隐觉得,这种先进的制度,未必真的适合我们的国情啊!
我们姑且把民主肤浅的叫做人民当家做主吧,什么叫人民当家做主?就是人民要自己决定自己过怎样的日子,可是这在我们这块土地,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任务。说的不好听,国人越多越没主见,如何为未来决策?如何为未来负责?中国人的标签是什么?中庸;忍耐;明哲保身;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此之种种,且不要说《十二怒汉》里一对十一的翻盘,就不要翻盘那么高难度了,我们一小部分只需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或底线,60年代的那10年就不可能发生太多事。
一直以为因为互联网的出现,中国民智大开,民主进程应该是一日千里,但现在看来,仅仅有智何足道哉?没有立场,没有信仰,这种智永远只能是在蝇营狗苟中苟存的小聪明。而现实中,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除了四大发明,更多的就是为人之道,帝王之术这些如何在人群中左右逢源的存活之道,说白了就是如何活下来,现在看来,这真的十分原始,我们认识人性完全是围绕着“自己”这一中心。当然,到现在为止,我认为,在官场上,的确是没人玩得过国人的,君不见国人群体中智商最高的基本都扎堆在公务员队伍里。我们很多人都鄙视公仆,但却背地里都挣破头的要加入他们。我们只是没信仰而已。
用我现在的通用经验来说,十二怒汉里的挑头质疑者,就是一sb。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却要无端的得罪那么多人,浪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听电影里说的,陪审团成员一天三美元,实际上只需要大家一致投票通过,拿钱走人不就完了?演戏也不用做足全套吧。固然,作为电影,我觉得还是有些美化了当事人了。现在很多人,辛辛苦苦发一帖子才5毛,价格是低了点,的确没必要过于较真,否则一天都很难拿到三美元,你说咬谁我就冲就是了,要再考虑什么人性,信仰,一天估计也赚不了几个五毛的,这个我倒是觉得可以理解。
关于电影本身,个人也不想说太多,也许还有很多我没看明白的呢,但也不准备再去了解,这年头,太明白了反而会更累,也危险。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