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影评 » 俄国十二怒汉影评

俄国十二怒汉影评

发布时间: 2021-03-14 14:30:55

电影《十二怒汉》的结局是什么意思 有点困惑 。。。

狗叼着人手能不能说狗杀了人?如果这样,从法律上说是不要弄死狗,但如果你对狗仁慈一些呢?是不有可能不是它弄死的?仁慈如果高于法律呢

⑵ 《十二怒汉》有多个版本,你认为哪个版本最值得看,为什么

十二公民(2014)

豆瓣评分 8.3

其次就是我们看电影的过程中会有很强烈的代入感,观影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就跟电影中的谁谁观点是一样的,甚至也可以在周围的人找到一些对照,电影不断展开,每个人的心声核问题一点点显露。我们都会有很深的代入感。

最后一句电影台词结束: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点,谁都不能碰触,一碰触它就会炸。”

⑶ 俄罗斯电影:《十二怒汉大审判》中,最后那个投有罪票的那个退休军官,他当时没有说出来的话

“艺术家的尼古拉原先也当过军官——和男孩的俄罗斯继父同样的经历。从军人到艺术家的身份转变,有着枪炮化作玫瑰的美好寓意,而收留车臣遗孤继续俄罗斯养父的未尽职责,也传达了导演对放下历史仇恨、抛弃偏见、心怀仁慈、着眼未来的愿望。 ”这是从网上找来的,我觉得说的不错。正映着片尾那句话:法律是永恒、至高无上的,可如果仁慈高于法律呢?

⑷ 求一份《十二怒汉》的影评,1500——2000字

愤怒中的公平与正义
———《十二怒汉》观后感
东北师范大学03社会学 WSJ
内容提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十二怒汉》是一部男人的电影,但是由于它的魅力,依然让包括我的很多女同学津津有味地看了两个小时。对它的解读,可以是从政治学,社会学,哲学,也可以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本文就是试图从伦理学的角度关于它的正义的方面来解读它。

关键词:罗尔斯 公平 正义 《十二怒汉》

(一) 何谓正义?

“如果我们承认伦理学是一种思想,就必须承认它与政治或宗教等意识形态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伦理学不承认任何一种观点的权威地位,它不打算偏袒,它不为"某 些人或多数人"(some or majority)着想,而是为"所有人或每个人"(all or every)着想。这条原则把思想与意识形态区分开来。因此,伦理学将以所有人或每个人所追求的价值作为无疑的前提,去说出如何获得这些价值的真理。”————赵汀阳:《不含规范的伦理学》

对于正义的追寻,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类在各个领域里都留下了探索的脚步。但是各个学科的价值旨趣不同,关于正义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也在追求正义,但是这与伦理学的正义不一样,就象赵所说,它为“所有人或每个人(all or every)着想”,我想这是与其他学科的最大不同之处。

就伦理学内部而言,关于正义也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探 讨正义观念,严格地讲只能限于西方的制度文明,因此要说变化,也只能说正义观念在西方的演变。基督教文明下的西方正义观念因为以人为本位, 就注定了这种观念将随着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变化。在古希腊、古罗马,人们认为把人分为奴隶和自由民是正义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样划分人群的方 式逐渐被人类抛弃,被认为是不正义的;中世纪处死异端被认为正义,而后经过文艺复兴,又被抛弃,被认为不正义。直到上个世纪,欧洲列强对其他小国的无端侵 略还没有被认为不正义,美国蓄奴也还得到大量基督教信徒的认可,本世纪初,美国的妇女都还没有选举权。直到今天,西方世界依然存在着不少非正义观念等待解决。而且有大量观念在原来的生活方式中被认为是正义的,现在也开始受到怀疑(如人类以动物为食物就开始遭到质疑,以至于许多西方人提出动物的权利,可是这在佛教中根本就不成其为问题),原来被认为是不正义的,现在却开始得到宽容和尊重(如同性恋问题),从这样的演变中,实际上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个脉络就是所 有的变化都贯穿着一个主线——尊重人的权利,甚至这种尊重将延续到动物、植物以及不会说话的大自然。

正如上文所说,正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古典伦理学家,近代以及现代的伦理学家都对它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本文的所说的正义,主要是指罗尔斯的正义观。
相对于古代社会和中世纪,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多元化。人与人之间,不仅宗教观念互不相同,道德和哲学观念大相径庭, 追求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也各异其趣。非但如此,观念与观念之间,还常常互不相容,甚至势不两立。然而,这些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甚至对立的人们,必须生活在同 一个社会,接受同一个政府的统治。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在有关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基本原则上,我们究竟有没有相互重叠的共识?如果有,它们是什么?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就想回答这些问题。他观察到,在现代社会里,任何一个关于人的本质或人生价值的全面性理论,不管它是宗教的、道德的,还是哲学的,都不大可能获得社会所有成员的一致支持。因此,现代社会的正义观念,不能像古典理论家那样,以一套特殊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预设前提。这样一种尽可能不预设人生目的和价值观的正义理论,以什么为基础呢?罗尔斯说,公平。公平是正义的基础,正义不外乎公平。
那么,什么才是公平呢?罗尔斯说,理性的个人,在摆脱自身种种偏见之后,大家一致同意的社会契约,就是公平。公平就是没有偏见。那么,什么才算是“摆脱自身种种偏见”呢?这个要命的问题,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第一个关键点。他必须给出一个清晰而严密的定义,才能依据它推导出他的一整套理论。

2006-5-22 22:06 回复

wsj2725
1位粉丝
2楼

罗尔斯的回答绝了:“无知才能公平”。没有偏见就是无知,也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阶层,不知道自己的天赋和才能,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追求什么的时候,他的决策就是毫无偏见的。当所有的人都在这样一重“无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背后作决策时,他们所一致公认的社会契约,就是正义的。这样一种人人都无知,因而人人都无偏见的状态,罗尔斯管它叫“原初境况 (original position)”。罗尔斯的看法是,我们人类有通感,可以通过自我反思,摆脱一切偏见,达到像未投生灵魂那样思考的境地。
最后罗把他的正义原则阐释如下:第一原则:每个人都拥有享受彼此相容的最大限度自由的平等权利;第二原则:社会经济不平等应当(a)尽可能地有利于从中得益最少的人,(b)权力和地位在机会均等基础上对每个人开放。在这两大原则中,平等自由原则优先于其他原则:除为了更好实现自由以外,不能因其他缘故(如经济理由)而限制自由。在第二原则内,机会公平开放原则又具有优先性。
在我看来,罗尔斯的正义观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西方几大伦理原则的超越,他秉承了西方的以人为本的传统,尊重人的权利,特别是对少数人,使弱势群体的权利得到实现。对每一个人,不管是公平还是自由,都尽可能得到兼顾。
(二)《十二怒汉》中所体现出的正义

在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中,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因此这里的平等只是一种机会上的平等,而不是结果上的平等。对于那位年仅18岁的少年来说,他能否得到一个公正的审判将决定他的命运,但是个体的人在国家政权面前永远是弱者,在一个没有正义公平的国度里,清白善良的人完全可以被无辜地判罪,象美国这样一个有无数人追求正义的历史上,依然可能存在着许多不正义的判决。于是人们把希望寄托在陪审团制度上。然而这是否能实现人们所期待的公平与正义呢?影片给我们一个疑问,只是在我看来,即使看完电影后,我依然没有解开这个疑团。

公平首先要体现在机会公平上,那个男孩审判时按西方的法律应该有被指定的律师,如果他没有钱请律师的话。但是这不是我所讨论的范围之内。我们只是关心那一个陪审团。毫无疑问,当程序进行到这一步的时候,男孩的命运就系于这使十二个人了,因为所有的证据都证明男孩有罪。而这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十二个人,以前素不相识,他们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法律素养。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背景,从事不同的职业,有自身更关心的利益,有不同的人生经验,有自己的偏好和性格,更有不同的社会地位。

根据法律,他们只要一致表决通过有罪,就可以完成使命。他们按号入座,开始举手表决:11票有罪对1票无罪,结果有一人异议,这意味着必须讨论下去、给出怀疑无罪的理由。8号是持怀疑态度的那个人。他不知道那男孩是否真的有罪,只是他不确定那些证据的可靠性。他们开始辩论,随着辩论深入,控方证据的混乱和矛盾之处不断揭示出来。在辩论过程中间经历了六次表决,表决方式有写纸条、举手、口头表示,其结果分别是:11比1;10比2;8比4;6比6;3比9;1比11,同意有罪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顽固坚持被告有罪的陪审员终于放弃立场。被告终于被宣判无罪。

在整个电影人物中,相信大家对那个8号的印象是最深刻的。8号的最开始的怀疑,才使案件有了讨论的可能。在那个8号心里,一定对公平和正义有着自己的理解。我认为他有两个角色,一个是男孩的辩护律师,一个是中立的法官。因为另一方的力量太强大了,在开始的时候,他不得不一人分饰两个角色(尽管在我们看来是矛盾的)。他认为那个男孩应该有别人为他辩护的权利,所以他是律师。另一方面,他还要站在中立的立场上来判断。因为情感不能代替法律。但是后来随着讨论的深入,这两个角色已经有更多的人来承担,案情开始有一点明朗。

当由一部分人来决定另一部分的人的时候,这件事本身就具有严肃性,更何况还有法律的严肃性。但是从一开始,我们看不出有什么严肃的。他们只是把它当成了一种他们不得不履行的一个程序。他们中有人惦记着自己的生意或下午的球赛,有人在发呆,在想自己的事情。争论的开始,也是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职责的开始。一位陪审员终于道出了自己对此的心声:“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拥有伟大的民主。我们被认可和信任为真正无辜的人洗脱嫌疑。我们拥有权力。这是我们强大的原因”。他们最后用牺牲自己那点自由换得了那个年轻人的人身自由。

在这里不得不说到一个词:偏见。偏见是一个人对事情的的歪曲认识,它来源于印象的刻板化。在电影中,我们也能看到偏见。有陪审员认为男孩来自平民窟,仿佛天生就有不好的基因。这时判断已经不是基于事实,而是一种印象,是针对人做出的判断。罗尔斯希望人们能回到毫无偏见的状态,事实上这不可能,就象人们很难做到绝对的客观一样。但是人们在交流中依然可以尽可能地以偏见来判断。就象在电影中,一个也是出身贫民窟的人当即对那个人的偏见做出了反击。

理性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理性也是万万不能的。社会学总是在争论,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抑或是情景的。我认为理性在伦理中也应该有它的位置。但是理性本身不是目的,它是实现伦理目的的手段。情感和偏见都不能代替理性的逻辑的推理和判断,因为伦理学最终要实现的是公平和正义。如果说推动结果的改变仅仅是8号的坚持,是不全面的。他让那些人开始认清自己的职责,对使命的尊重,他是所有人中最理性的。但是最终是大家一起努力才使结果发生了改变的。只是其他人的态度的改变并不一定是处于一种理性,更多的是一种情景的,其次是情感的(既有愤怒,也有同情等等其他复杂的情感)。这仿佛是民主的一个悖论。

一个正义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尽可能使社会中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多得好处较少受损的社会,此即照顾弱者原则。法律给了人这样的平台,而伦理中的正义却给人提供了方向和价值。我们不知道事实上的真相以及最后那位男孩的最终结局,但是至少在电影中,他得到了他应有的公平和正义,而那十二个陪审员也对自己的职责和关于公平和正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⑸ 十二怒汉 影评 1500个字左右

影片描述一名纽约青年被控杀父,将被判处一级谋杀的死刑。已经有十一名陪审员裁定疑犯有罪,只有一位(陪审员8号)觉得事态可疑,坚持已见提出异议,并且凭耐心与毅力逐一说服其他陪审员推翻原意,终于为这一宗几乎已成冤案的判决平反。故事本身并无新意,但是该片选择极其特殊的方式展现:场景单调得离奇——全片只有一个场景,就是一间陪审团的休息室,把旁边的小厕所计算在内都不会超过40平方米!全部电影一个半小时候的情节几乎全部发生在这里。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要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并要一直通过嫌犯是否有罪,才能正式结案。这部电影就是从11比1认定嫌犯有罪到12个人全部认定他无罪讨论的全过程。出色的演技,精彩的对白,巧妙的切换,一气呵成,丝丝入扣让人看的心潮起伏,畅快淋漓。
“这部电影试图向人们展示:(在理性的条件下)各种观点可以经过充分的讨论和论证而达成共识,并切中客观真相。” 八号陪审员从对一个人到十一个人的绝对劣势到最终全面的其它人的这一过程,靠的不是武力,不是权威,而是规则。两个规则,一是逻辑规则,二是制度规则。

其它的这十一个人各自背景不同,开始的时候还让观众觉得他们中有些是“讲理的”,有些是“不讲理”的,看到最后仔细想想其实那些“不讲理”的人也还是讲道理的,最起码在讨论的时候遵守基本的逻辑规则,通过论据论证论点。你要证明我的论点不对,可以指出我的论据与事实有出入,我的论证推理不严密,我的论点总结不科学,如果这些你都反驳不倒我,那么你就只该认同我的这一个论点,不能先搞偷换概念歪曲我的论点,再东拉十八扯去说别人的其它论点,到最后说不过了再死活不认账或者顾左右而言他。八号陪审员提出一个又一个合理的假设,置疑一个又一个控方提出的证据,每次他提出一个假设的时候先都一定有人会反驳他,但是当他证明他的假设合理,对方又再找不出反驳的时候,对方就会放弃之前有罪判决,从而倾向于无罪判决。这难道不是“讲理”吗?

第二个规则是制度规则,在这里具体的是投票制度。要确定有罪或无罪,必须是全票通过,“一票都不能少”。投票的过程,是每个陪审员履行陪审职责的具体表现。这个电影之中,好多陪审员的观点都在改变,有的人甚至来回变。但表达他们的观点的方式始终没用变,投票!刚开始讨论摸底,投票,1:11。说服一个,再投票:2:10。提出一个假使,证明一个,再投票,3:10……一直到最后11:1,12:0,唇枪舌战不停在发生,但是大家对每人一票的尊重是贯彻始终的,不会说从数量上讲,现在我们是11:1,你的那一票就不算数;从质量上讲,我觉得你比我傻,你的一票就只该算半票,甚至0.1票。一人一票,每票相等。这是另外一个规则。

逻辑和制度,正是这两个规则保证了少数可以说服多数,一个群体可以从各持己见到达成共识,接近客观真相。

我不知道字数够不够,要是不行就去电影网找找吧

⑹ 十二怒汉反应了俄罗斯文学的哪些特点

俄罗斯的经济和政治可能确实遇到了和中国类似的问题。权贵横行、政治寡头化、房价飞涨、民营经济遭到压制,但俄罗斯的文化建设却明显走在了前列,仅仅这一部《十二怒汉》就足以将中国当代的所有影视作品抛开一个时代。
俄罗斯,毕竟是俄罗斯,一个融合了中西方不同文化特色的中间民族,西方式的理性和思辨,东方的坚韧内敛,骨子里的浓浓忧郁,以及草原民族本有的豪放,共同构成了这个奇怪的充满神秘感的国度,以及当下的这部《十二怒汉》。究其敏感性而已,影片保持了俄罗斯式的隐忍含蓄,尺度并不太大。但其对人性的挖掘,对社会现实严肃而深刻的反思,对艺术的认真都非中国文艺工作者所能企及。

按例先说一下中国

是的,我确实是想说中国只有文艺工作者,而无大师。如果还有人在妄自尊大不以为然,那么就看看这部《十二怒汉》(但我怀疑即使他们看了又能如何)。我对中国的文艺环境现状很着急,一大群人在装B,又有一大群人以反装B的名义在拒绝和藐视崇高。真正的崇高岂能用来藐视,更岂能拒绝。人类真正的福祉岂能在无休无止的玩世不恭和无节制的无厘头中实现?这个社会有太多现实问题需要去严肃而认真的面对和思考,这绝不仅仅只是政治家、教育家和社会学家的事,也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之一,勇敢地担负起这个责任,才能在往大师的路上踏出坚实的一步。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成就为大师绝非指沽名钓誉,而只是一个有责任感的文艺工作者在完成了一系列对社会真正有益的事,并引发社会真正反思后的附带结果,而非为了大师而去成就大师。
中国历来是一个缺乏对人性进行深刻反思的民族。中国讲究包容,也讲究中庸,但在包容和中庸中,对人性本有的弱点确也失却了必要的考究,也便失却了反思,以致反思后的进步。好在在当代,这个传统弱点有了一些改进,但和西方相比就明显不够。比如这部《十二怒汉》。

少数的权利

影片讲述了由十二个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陪审团对一个涉嫌杀害养父的十二岁车臣男孩进行最后裁定,他们必须作出一致的意见,法院才会作最后的宣判,否则即使只有一个人持反对意见也不能通过。于是问题产生,持某方意见的人必须摆出充分的理由说服另一方,审判才能结束,在这种彼此的陈述中,人性也就渐渐揭露。
虽然是一个十二岁的男孩,但他曾是凶器的主人,事发当晚曾和养父产生激烈的冲突,而且还有若干人证。更关键的是,他是车臣人。结果似乎已不用讨论,在陪审员关起门来的最后合议中,他似乎已经被宣判,是无可争议的罪人,接着是根据程序需要进行的投票表决,没有人怀疑还会有谁反对,钢琴师陪审员要赶二小时以后的火车,艺术家要去车站接自己美丽性感的新女友,电视传媒人只想看有自己出现的节目,他们都想快快结束这场合议,去做更有价值的事。然后他们投票。
可是有一个人还是投了反对票,一个IT工程师。
众人都不可理解,而IT工程师起初公开的理由仅是,觉得以这样轻率的投票毁去一个孩子的一生——就是仅仅为了早点结束讨论,有些“可怕”,所以拖延一下,让大家再好好思考一下这件事。后来观众都知道,这位IT工程师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但仅是他说的这第一个理由也很值得反思。投票工作是如此不严肃,那些陪审员几乎是以玩闹的心态来对待这场严肃的表决。如果孩子被判有罪,那他面临的将是终生监禁,那么如果他是被冤枉的呢?十二个大人以他们的轻率武断和不负责任断绝了他的所有未来,这确实很可怕,也反映出俄罗斯的陪审制度中某些亟待改进之处。此外,这种一致化的决定还有多数的暴政,以及统一化思想下的弊端。这么多人,十二个人,如果居然都是一个意见,无任何反对意见,岂非隐藏着一种潜在的可怕?我是指一个没有任何异端的社会真的是和谐美好和统一的吗?是昆德拉所说的“媚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在那时,另十一位陪审员大多还没意识到这点,人们觉得工程师是在多此一举,浪费大家时间,出租车司机对他冷嘲热讽,艺术家感到很恼火,医生对他的怀疑很不理解。在众人一致的不以为然下,工程师显出软弱,他说,就请另十一人再次以匿名的方式投票,这样有的人可以在不受旁人情绪的影响下投出真正符合自己意愿的票(仔细想想,这里也是对人性的深刻反应,有时我们所做的决定不是我们自己要做的决定,而只是迫于外界压力,以致扭曲了自己原有的立场)。如果还是都判有罪,那么他也遵从大家的决定。反正他也尽力了。于是有人讽刺,这既是在为自己寻求道德赦免,又没妨碍大家,可谓一举两得。这确实是圆滑世故的表现,既想展明自己的良心,又不愿过多得罪旁人,工程师倒很坦诚,直接承认。

人性在反思中存在为完美

十一人以匿名的形式再投票……这次居然还有一个人反对,工程师大喜,说明刚才确实有人违心的投票了,他开始再度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大家对案情的判断太草率,需要进一步讨论。
人性的本质在此再次显露,每个有良知的理性人都未必能始终坚持自己的良知,因为各种社会压力无所不在,时时在打击着良心的坚定。从这个角度讲,工程师完全是个普通人,有一定良知,也有无时不在的软弱,但只要给他一点点鼓励,他就会试着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再坚持一下,很多正义的结果就是由这些普通人的良知一点点往前推动而成,所以普通人最终可以坚持出许许多多不普通的结果,而这个由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构成的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这次是谁投了反对?一个犹太人,他的理由是辩护律师没有认真辩护,也只想让审判早点结束,这是有违法律精神的行为,根据这种行为判男孩有罪是非正义的。出租车司机再次感到恼火,他说犹太人的这种所谓理性反对只是反映了犹太人本有的多疑和琐碎。斯拉夫人和犹太人千年的矛盾在此也可见一斑。司机的话引起另一个有一半犹太血统的陪审员的反感,意见的冲突开始白热化。就像中国一样,在网络上的许多讨论最后都会变成地域攻击,这里反映的是社会的普遍偏见。
冲突中,终于有更多的人开始反思案情,但在那时,反思还仅仅停留在宽容宽恕的基础上。一个建筑工人认为很多人的犯罪行为都是无心之错,只要一点点宽容和理解就能拯救一个岌岌可危的灵魂。他用自己叔叔的事例说明他的观点,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人难免犯错,但首先是社会自己的问题,而因此把所有责任都让犯了无心之错的人承担就太苛刻了(是福建医生吗?不,他不可原谅!)。这时,工程师终于也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他自己也曾遭遇社会的抛弃,但一个女子的小小的鼓励就让他重新看见了生活的希望,于是他再度鼓足勇气面对社会的种种挑战,最后终于走出阴影,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原来他也是为这个男孩感到可惜,希望能以自己的宽容拯救他。
反思继续进行,也在继续扩大,人们在反思中重新审视自己刚才的“偏见”和“固执”,然后更多的人发现了案情中的疑点:
被害人的房子正面临拆迁,而如果被害人死于其子之手,拆迁就不会遇到麻烦(这和中国太相似了,确实俄罗斯人民也和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一样,面临高昂的房价和强势的拆迁方)。
凶器未必是男孩的,在市场上也能买到。
若干陪审员重演犯罪过程,发现证人的证词几乎无一可靠。
一个证人很可能收受了拆迁方的贿赂,所以一做完证就消失了。
男孩“行凶”的方式违反常理,也该被质疑……
最后连那个最固执的出租车司机也快屈服了,他因为对现实有种种不满而对社会充满愤怒,如中国当今的愤怒青年,因此对什么也看不惯,急于想找个发泄的机会,这次参加陪审团也便成了一次发泄,以判车臣男孩有罪为目的。但在另一个陪审员连说理带暴力恐吓的双重压力下,这位愤中也软弱了,屈服了,然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转而认为男孩无罪。

可是人性依旧软弱

结局有些不可思议,最后唯一持反对意见的居然是此次陪审团的合议主席——一位东正教长老,而他反对的理由不是认为男孩确实有罪,而是他早就知道拆迁方才是幕后凶手,如果男孩被无罪释放,有可能遭到和养父同样的下场。所以反而是在监狱里更安全。最后他说,希望大家都这么认为,让他先呆在监狱里,然后大家一起慢慢搜集证据,聘请律师,最终将真正的罪犯拆迁方告上法庭。
可是,当长老提出这个意见后,所有人都开始犹豫。
最先犹豫的居然是一开始就认为男孩无罪的工程师,他说接下来一段时间自己很忙,无空搭理男孩的案子。艺术家还是急着要去见他可爱的新女友,传媒人要去赶着做节目……
人性终究软弱,但此非涉及善恶,绝大多数人们只愿意在不伤害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做些力所能及的善事,这本就算人性的光辉点了,无以要求他们更多。所以当导演反思到这里,我却开始理解和同情工程师们,他们已做到了各自的极致,谁人又不是如此。不能强制他们更多。
导演可能也想突出长老的伟大和奉献精神,这些虔诚的宗教人士的坚守自非常人所及,他们所能作出的坚持旁人如何亦能如是?长老要求其他人仿效他,倒真算是强人所难了。
最后,男孩终于还是被判无罪,而长老则收养了男孩。男孩还会不会有危险?这似乎已是题外话,归根结底,人性的光辉面走到了最后。
尽管人性依旧普遍软弱。

⑺ 如何评价俄罗斯电影 十二怒汉

看过一点。我喜欢1957版的十二怒汉😃

⑻ 俄版十二怒汉犹太人讲的故事什么意思又有什么意义

故事大概:来一个双亲死于战争的车自臣小孩被一个俄罗斯的军官收养,后来,这个养父母突然被人杀害,车臣养子被当成了第一嫌疑人。物证,人证,杀人动机,似乎都有了,于是检察官举证车臣小伙子要受到极刑。一个12人的陪审团被组建起来,他们在一个营业中的小学的小型体育馆里召开了陪审讨论,而这个讨论将决定车臣小伙子的最终命运。车臣战争后的俄罗斯人对于车臣人怀有偏见,所以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12个人在开始时压根就没有想过要怎么讨论,只想走过场一样,直接一致同意判处小伙子有罪。各怀心机的12个人,在坐下来举手通过时,本打算一致通过,然后就作鸟兽散。但一个工程师却站出来说这样是否太草率了一些,于是他投了一票反对票。
意义:推荐阅读这篇影评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965005/

⑼ 求电影《十二怒汉》从法律角度影评

如果有一句话来概括电影的剧情,应该是这样:
陪审团十一个人判定一个小孩杀父有罪,但是有一个人持“合理怀疑”的态度,在两个小时之内,他说服了其他的十一个人。
我是一个技艺平庸的编剧,我看这部电影,几乎是目瞪口呆。
在电影开始的十分钟,我已经明白编剧试图在做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他必须在一部电影的长度里,把十二个人的性格,出身,脾性,态度,立场……所有信息有效的传达给观众,并且,要写出每一个人改变的过程,以及内心的理由。
编剧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漂亮。
连一场废戏也没有(题外话:因为场景完全没变过,时间也是顺接,电影其实应该只有一场戏吧?),一句多余的台词也没有。
在每次表决之后,或者当人们的情绪爆发之后,立刻会有一个短暂的间歇,
让整个电影的节奏和人物的情绪,自然的平缓下来。
电影笼罩到紧张碰撞的气氛中,却张弛有度,极其自然。

但是,我几乎无法用编剧的眼睛在看这部电影。
我只是像每一个观众一样,急切的想知道结局,那个只有一个镜头的小孩的命运,让我如此揪心。
相信看完电影的每个人都会对美国司法制度的“合理怀疑”十分的清晰,
电影不断的告诉我们:我们不是要证明这个孩子没有杀人,我们只是无法确切的证明这个孩子杀了人。
一个又一个看似确凿的证据被推翻,一个又一个笃定的人产生了怀疑,
每个人开始对自己的偏见怀疑和动摇,
但是每个人的心里,对良知,对一条未知的生命,对自己的责任,越来越明确坚定。
作者通过剧中人说:“这是美国司法制度中最神圣的一条,也是我们的国家如此强大的原因。”
我最喜欢电影的结尾,并没有出现法庭上陪审团声张正义的激动场面,
电影的结尾,就是雨过天晴,绕过那象征着美国司法制度的法院巨大石柱,
男主人公和睿智的老者碰了头,彼此淡淡的问了姓名,散开,融入人群。
他们本就是最普通的美国公民,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英雄。

这是57年的电影。
看这种电影的时候,看这种好莱坞电影的时候,会对美国这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信仰的理想肃然起敬。
他们的电影,让我们强烈感知到人性中最重要的,最温暖的,最有希望的种种。
我想,这才是美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吧。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