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港囧的观后感
中秋国庆双节来临之际上映,个人觉得本片就属于纯粹的内商业喜剧爱情片,
不要太去评论这部片容子有多好多坏,拍摄手法如何等等,
过节嘛,开心一下就好了! 聊聊今天观影完的一些些感受吧!
第一首粤语歌陈百强的偏偏喜欢你响起时心情突然回到那个时代,
注意看到了片头介绍,电影里的配乐也都是徐峥亲自操刀的!
直到最后一首Beyond的情人结尾,回味才发现,其实徐峥在这部港囧玩了一回八零年代。
印象最深的画面就是杨伊从画展台上走下来,
简直就是从画里面走出来的人,美爆。
港囧的路线是兼顾喜剧和温情,这对于一部商业片来说可以做到,但是也终究注定只能是一部商业片,
并没有不了太多值得后来回忆的内容,穿插带有经典情怀的歌曲奠定基调,开放的几个场景打开了关注度。
男二的角色不像王式的逗比,而是犯二甚至是耍贱,弱化了笑点。
② 看港囧的观后感作文700
我有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它们像沙滩上的一颗颗贝壳,我拣个闪亮的给大家看内看。
那是上幼儿园大班时的事容。在一天的活动课上,老师对我们说:“今天,我们来做‘袋鼠蹦 ’的游戏,好吗?”我们一听,凳子像长了钉子,再也坐不住了。同学们一边使劲鼓掌,一边拖长了声音喊:“好——”
老师让我们分成四队,接着又从办公室拿来了四个麻袋。她拿出其中的一只,把双脚伸进麻袋里。同学们用惊奇的目光看着老师,只见老师用双手拎着麻袋口的边上,两脚用力一蹦,身子腾了起来,一下子又稳稳地落在地上。同学们看着这新颖的游戏高兴起来。老师把麻袋分给每个领头的人,领头的四位同学学着老师的样子把脚伸进麻袋里,两只小手使劲地抓住麻袋的边,双脚向前一跳。有的同学站不住摔倒了,有的同学胆小溜回了队伍。轮到我蹦了,我的心跳个不停,我把双脚慢慢地伸进麻袋,双手拎着麻袋的边,两脚叉开一蹦,又稳稳地落在地上了。“ 啊,成功了!”我不禁欢呼起来。老师和同学们也为我鼓掌。我心里甜甜的,快活极了。
这是我由此以来最开心的一件事。
③ 港囧电影观后感300字
港囧电影观后感
跟《泰囧》比起来,《港囧》最大的区别是从比较纯粹的动作喜剧变成了性喜剧,“约炮”不成,映照着片头“不孕不育”的徐来困境——对妻子的意兴阑珊,直接造成了例行公事式的无趣性生活,徐来的心不甘情不愿导致“小蝌蚪”的心不甘情不愿,所谓不孕不育,其实不需要老中医,只要解开徐来的心结就好(可见完全是心因性的)。而人物核心动机的性意味,又理所当然的造就了整部《港囧》的“黄段子”趣味——当然这并不低俗,饮食男女,就那么点破事。
《港囧》还是精心设置了不少惊险的动作场面,追车跳楼枪杀照单全收,这也是《泰囧》编剧思路的延续(过多的“悬崖拉手”桥段有点重复,那场飞车戏也与《泰囧》如出一辙)。不过《港囧》明显有两条叙事线,除了徐来“约炮”,还有坏警察杀人引发的警匪犯罪叙事线,与紧凑圆融的《泰囧》比起来,《港囧》的两条线略嫌松散,葛民辉、李璨琛那条阿sir线,也有着独立的人物命运起伏,与主线其实无干——《泰囧》里的泰方配角则全都是面目模糊的功能符号,使得全部目光都集于主线人物身上。
人妖、佛庙、大象、泰拳,《泰囧》中的地域背景有着浓浓的泰式咖喱味,无需过多的视听符号设计观众就能轻易的识别;而随着内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市化的香港却已经丧失了当年对于内地民众强大的感召力,于是乎,我们在《港囧》里感触到的香港是一个洋溢着怀旧情绪的香港,一首首粤语老歌和老片演员串联起录像厅时代的记忆,这种时空移位也反映了香港作为文化符号在大陆文化生态中的逐渐衰微,“现在时”的香港都市街景内地观众们早已无感,而真正有刺激性的涉大陆内容根本无从置喙——吴耀汉抱着两罐奶粉打趣徐峥,已经够到天花板了。
摩天大楼外的悬空玻璃板戏份很出彩,徐来、徐妻和杨伊站在上面,小心翼翼的保持着平衡,这是三人关系的成功视觉外化。徐来在玻璃板上的诉说是他一次向妻子迟来的告白,这么多年来,妻子一直默默的爱他、支持他,这种倒追式的关系很容易让人想起周星驰——果然,徐来最后念起了经典的周星驰台词,好在徐来娶了这个倒追自己的女人,如果错过的话,那真的跟周星驰电影毫无二致了(拍喜剧的老男人都有类似情结?)。
徐来其实已经推倒了杨伊,但他没有做下去,他在这一刻幡然醒悟,他其实深爱的是妻子。婚外恋这种事,也无需妖魔化,《廊桥遗梦》、《一代宗师》里都有浪漫感人的描写,不过当今世界,婚姻家庭还是社会稳固的基石,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颠扑不破,对配偶的忠诚也会被作为美德传诵,这种对婚姻的回归对家庭的重视显然是“正能量”价值观,也符合商业片的诉求。
④ 看完港囧观后感
就触动最深的三个点来说吧。第一个是爱情或者婚姻。徐与杨这对“才子佳人”有缘无分,每每“距离小于一米”就引发灾难,而徐与蔡偶然地就KISS成功了,一步一步地成家、"待“子——好像我们生活中也经常这样,有心栽花总是败给无心插柳。这当然是从徐的角度出发,对蔡而言,则是一个默默付出得到回报的过程——连最后徐的觉悟也是,蔡其实是赢家。当然不是说杨输了,或许杨就根本就没有参加这场比赛。当然蔡的境遇最后也可以变成另外一种——徐与杨旧情复燃,徐毅然抛弃老婆、抛弃事业,和梦中情人一起去巴黎过理想的人生——蔡最后悲剧收尾。所以这就看编剧的走向了。想起马原在书中说的,故事的确要先有结局。若是后一种故事那么前期校园的铺垫徐和杨一定也要改,不能总是错过;并且要把杨多着墨一些,变得更加正面一点——相对的,蔡的性格中必然要有不识大体、絮叨琐碎等等负面、消极的因素。这样才能带动观众的感情,内心支持徐的不负责任的做法。当然,作为大众媒体应该宣扬真善美,就算是为了徐不沦为“渣男”,也要选第一种!
第二点是葛明辉。说来惭愧,还是不久前才看过《买凶拍人》这部经典作品。里面葛明辉的表演太赞了,最喜欢他那种乐呵呵但内心挣扎无奈的表情了(我果然有恶趣味)。这次在电影里似乎没有这类镜头呢,开头严肃后头狰狞,不过他装腔作势地说国语还有飞车那里还是表演得很到位。开始还以为是警察的他最后身份仍然是杀手,也算是对之前经典的阿Bart形象的致敬了。
最后一点,说的也是全片最后的情节——那个高空玻璃拉锯战。这个设定很精彩,高空玻璃也给足了发挥生死攸关、紧张刺激的戏的空间。一直纳闷站在边缘的蔡怎么能回去的我,万万没想到是二人一起走到中间互换了位置。后来徐冲上去抱着蔡一起要登陆那里我也没有料到,还想着徐决定为蔡牺牲会不会好一点......也是为了带动观众情绪吧,不直接摔,非要在DV带上挂一会儿......那个油漆桶的梗也是醉了,是为了绘制一幅二人沉浸在法国风光的画面......只能说整个下来我给高空玻璃这个设定打9分,其他1分。转自红衣狼藉
⑤ 港囧观后感800字
好不容易下载完的不看完舍不得,然而不快进地看又受不了
⑥ "港囧"电影观后感英语作文
《泰囧》那会,故事讲得非常动人,完整的主线,紧凑的情节展开,恰到好处的演绎外加那点异域情调,都是锦上添花。所以过节难得看场电影,自然毫不犹豫选择了《港囧》,期待为最近苦涩如咖啡的生活加勺糖。遗憾这糖加得有点重,整杯咖啡包装精美,却甜得廉价。
观影过程不甚痛快。全程伴有观众鬼畜般的笑声,比情景喜剧不解风情地插入的机械笑声还要莫名其妙。实话说,电影第一个让我发笑的地方,居然是陈百强《偏偏喜欢你》作为背景乐深情款款响起的时候。常常循环的歌里一瞬间没了情怀,多了分为赋新词强说愁。就像刚闹完肠胃的人,面前原本摆着的清粥小咸菜,被换成鸡油拌饭,上面还搁着三大块梅菜扣肉。
以前常要写读后感、观后感,却总也写不好。老师说是心太大。恨不得把整本书、整部电影重述一遍,却不留余地把自己的故事好好讲一讲。贪多,便嚼不烂。电影也是如此。不是徐峥的才华撑不起他的野心,而是太想讲好别人的故事了,忘了把自己的故事也好好地讲。港囧里,徐峥自己的故事其实是个情怀故事,可是却下了太狠的分量在抖包袱、赚眼泪,营造高潮连连上面,让这锅鸡汤口味太重,让自己的故事反而虚弱。鸡肉的香味呢?被盖过了。要讲的情怀呢?瘦了。
不是偏爱性冷淡的故事处理方式,事实上先抑后扬或者先扬后抑都是叙述手法,只是觉得,要讲好有关情怀的故事,还是不要太执着于情怀二字。
⑦ 找一下看电影港囧的观后感
挺好看的。而且也挺搞笑的。
还有徐来的那一个没有完成的吻,是无数人青春里如鲠在喉的刺。也行这就是青春吧,很美好,但是又无法留住也无法拥有。
菠菜和徐来之间的感情和最后救人那一段都挺感人的。,
⑧ 港囧观后感400子以上作文,急急急
千呼万唤之后,《港囧》终于在二十五号这天上映。而我很“荣幸”的被拉去看了首映——本来我在看完一部无语的电影之后想回去消化一下自己那即将负载过重的大脑,但耐不住同事的邀请只得再买票。而看完整部电影之后,它基本上是符合我的预期以及验证了我的另外一个想法——它没有第一部好。
其实在《港囧》上映之前,很多人就已经开始猜测作为《囧》系列导演的徐峥会不会“炒冷饭”。而如今随着这部电影的上映,我相信这个话题可能短时间内依旧不会结束。这是一部几乎照着前作甚至前前作模式拍摄的电影,除了地点之外你看不到其他的不同。但这却并不是这部电影的问题,照着葫芦画瓢如今可以说是中国系列电影的通病,有人感觉越来越差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若要说不同却还是有的,那就是这部电影多了很多怀旧情节。只是这些怀旧的部分基本上都是用香港八九十年代的歌曲以及一些电影的台词表达了出来,片中多达十几二十首的歌曲最早可以说到陈百强的《偏偏喜欢你》,最晚的也就是我心中的一神曲——1995年《大话西游》主题曲《一生所爱》。
但是当我听着这些歌的时候,我只觉得《泰囧》中的那一首插曲已经完全可以秒杀掉所有的歌曲了。并不是说这些歌不好听,只是它出现的时机是那么的让人觉得刻意和生硬,作为一个到现在主要还是在听上个世纪粤语歌曲的我都代入不了任何感情。尤其是当片尾响起《情人》的时候我崩溃的快哭了,能不毁我beyond?我甚至觉得徐峥只要把这些歌的MV全部放一遍然后就这么结束的话我都会觉得值了。
而片中的“一分钟朋友”、“我这么做不是为了证明什么”、“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等等熟悉的电影台词出现的时候,我意识到作为导演和编剧的徐峥不仅要在音乐上折磨我的大脑,还要在台词上继续折磨,以至于到了影片后面我只剩下了苦笑。至于影片的高潮,一众主角在悬空的玻璃墙上的戏份总是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且还是成龙大哥的。(在此我希望如果有印象的朋友可以告诉我一下,如果没有的话那就当我是胡说吧。)
而在主演方面,我其实最期待的是赵薇的表演,因为在《横冲直撞》中赵薇的胡闹让我在想她会不会在这部电影里继续胡闹。最后我才知道原来她只是一个打酱油,虽然在影片的最后她打酱油的同时依旧胡闹了一把。至于影片中的小舅子,我只能说我不明白徐峥既然选了包贝尔,为什么要让他戴假发?既然不希望电影里有两个光头,那为什么不找其他人?而包贝尔的表演只告诉我们一件事情,王宝强的傻不是别人随随便便就可以模仿的,稍微不当那就不是傻,是傻缺。。。
作为导演,徐峥用怀旧来包装《港囧》显然是为了有更多的感情牌来打动观众。(这部电影的预告片不是说了嘛——老少皆宜)但我只想说,那不是香港,至少不是现在的香港。你在一个新的房子里面放进的都是一些古老的家具,显然会让人觉得怪怪的。或许有人想说,地点是哪不重要,好笑就行。OK,那能不能不把那些歌曲和台词拿出来分分钟提醒我看的是一部什么样(或者说想成为什么样)的电影。
至于不分地点,只要好笑,你其实可以再去电脑上看一次《心花路放》。而且有一个现象我已经想说很久,那就是如今的大片或者说自以为是大片的大片不是3D的就是IMAX,有这个必要?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说这部电影并不值得一看。看电影最简单的一条就是为了释放自己,这部电影的笑点确实可以做到这一点,然后就没有什么了。但有些人认为这已经足够了,如果是正常来说我也觉的足够了,但那些歌曲和台词的出现不得不让我对这部电影降低一个档次。。。。。
⑨ 港囧的观后感的作文
港囧观后感
作为“囧”系列的第三部——《港囧》依托于前两部影片良好的群众基础及上映前的造势宣传,即便是徐峥、赵薇、包贝儿的“新鲜”组合出征也能顺利横扫各项影史记录,短短几天狂澜数亿票房,这样的“囧”片收获如此“佳绩”实属意料之内,情理之中。相较于前作《泰囧》故事的中规中矩,三年后已成十亿导演的徐峥显然野心更大无限澎湃。严格意义上说《港囧》肯定是喜剧片,但是十亿导演却号称是“全类型”片。在《致青春》、《北京爱情故事》、《匆匆那年》……的青春狂潮褪去之际,《港囧》又玩起了青春主题的延续。尽管剧中夹杂着港曲怀旧、黑帮动作、青春执念,可还是以喜剧托底,这样的青春多少都带些戏谑的意味。
影片讲述了一个上门女婿在对俗气的岳父一家人看不上,对老婆一肚子意见之际,在同学聚会上谈及初恋心猿意马,约见续情路上遭遇的囧事。故事内容不必赘言,自是囧途囧事。在以初恋为切入的伪青春背景下,片中人物被披上了文艺外衣,这样的喜剧添头,其实是导演理想中想过以艺术家的身份创作电影,但现实中贡献的却是精心设计的BRA式喜剧。通篇而论,影片的野心可见一斑,青春、初恋、中年危机、梦想、香港音乐、家庭矛盾、亲情绑架、惊险、反转、堆笑点、荤段子等等等,众多的元素糅合在一起却并无违和感。技巧的运用也完全迎合了小人物喜剧片的模式,通过各种不经意展示出人物情感的转变。而一部DV机成为贯穿整部影片的另一条线索,它所制造的“片中片”效果虽然不新鲜了,但多了内心与表象的对抗,现实与过去的交织,让电影层次得到了丰富。作为国产喜剧的最新代表,它在这个时代的审美环境下,已经实现了力所能及的进化。
尽管影片元素的杂糅让仍是导演“新人”的徐峥驾驭起来略显吃力,但是延续了“重新上路找回自我并修补情感”的套路的《港囧》,其个中诚意和制作水准,都没辜负积攒的“良心”口碑。徐峥展示了日益成型的技巧和更强大的自信,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着国产喜剧片的进化;主演方面,徐峥仍是整部喜剧的主脑,表现依旧可圈可点,影后赵薇对人物的拿捏细致入微,能够充分展现出人物的多重特质,而包贝尔在包括身份、形象与台词都被精心设计过后,他口中说出那些代表大陆“90后”文化的东西显得确是如此,成功地让观众忘了王宝强。
既然是《港囧》,当然是香港首当其冲。片中选取了皇后像广场、渡轮码头、天际100等标志性极强的地点,而还随着情节快速推进,耳熟能详的香港流行金曲也适时回荡在观众耳边,这种穿插固然贴合人物当时的处境和心情,但唤醒的更多是怀旧感。同时,影片还使用了大量香港经典电影元素,有意而为之,向前辈致敬的意味不言而喻。值得一提的是片中起用了多位香港黄金配角与客串角色。苑琼丹、郑丹瑞等前辈扮演的角色还不是那么重要,葛民辉与李璨琛两位新旧警察的戏份就十分出彩。他们既是镶嵌的独立小故事,也作为辅助悬念推动影片行进。
⑩ 港囧观后感400字以上,急急急
千呼万唤之后,《港囧》终于在二十五号这天上映。而我很“荣幸”的被拉去看了首映——本来我在看完一部无语的电影之后想回去消化一下自己那即将负载过重的大脑,但耐不住同事的邀请只得再买票。而看完整部电影之后,它基本上是符合我的预期以及验证了我的另外一个想法——它没有第一部好。
其实在《港囧》上映之前,很多人就已经开始猜测作为《囧》系列导演的徐峥会不会“炒冷饭”。而如今随着这部电影的上映,我相信这个话题可能短时间内依旧不会结束。这是一部几乎照着前作甚至前前作模式拍摄的电影,除了地点之外你看不到其他的不同。但这却并不是这部电影的问题,照着葫芦画瓢如今可以说是中国系列电影的通病,有人感觉越来越差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若要说不同却还是有的,那就是这部电影多了很多怀旧情节。只是这些怀旧的部分基本上都是用香港八九十年代的歌曲以及一些电影的台词表达了出来,片中多达十几二十首的歌曲最早可以说到陈百强的《偏偏喜欢你》,最晚的也就是我心中的一神曲——1995年《大话西游》主题曲《一生所爱》。
但是当我听着这些歌的时候,我只觉得《泰囧》中的那一首插曲已经完全可以秒杀掉所有的歌曲了。并不是说这些歌不好听,只是它出现的时机是那么的让人觉得刻意和生硬,作为一个到现在主要还是在听上个世纪粤语歌曲的我都代入不了任何感情。尤其是当片尾响起《情人》的时候我崩溃的快哭了,能不毁我beyond?我甚至觉得徐峥只要把这些歌的MV全部放一遍然后就这么结束的话我都会觉得值了。
而片中的“一分钟朋友”、“我这么做不是为了证明什么”、“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等等熟悉的电影台词出现的时候,我意识到作为导演和编剧的徐峥不仅要在音乐上折磨我的大脑,还要在台词上继续折磨,以至于到了影片后面我只剩下了苦笑。至于影片的高潮,一众主角在悬空的玻璃墙上的戏份总是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且还是成龙大哥的。(在此我希望如果有印象的朋友可以告诉我一下,如果没有的话那就当我是胡说吧。)
而在主演方面,我其实最期待的是赵薇的表演,因为在《横冲直撞》中赵薇的胡闹让我在想她会不会在这部电影里继续胡闹。最后我才知道原来她只是一个打酱油,虽然在影片的最后她打酱油的同时依旧胡闹了一把。至于影片中的小舅子,我只能说我不明白徐峥既然选了包贝尔,为什么要让他戴假发?既然不希望电影里有两个光头,那为什么不找其他人?而包贝尔的表演只告诉我们一件事情,王宝强的傻不是别人随随便便就可以模仿的,稍微不当那就不是傻,是傻缺……
作为导演,徐峥用怀旧来包装《港囧》显然是为了有更多的感情牌来打动观众。(这部电影的预告片不是说了嘛——老少皆宜)但我只想说,那不是香港,至少不是现在的香港。你在一个新的房子里面放进的都是一些古老的家具,显然会让人觉得怪怪的。或许有人想说,地点是哪不重要,好笑就行。OK,那能不能不把那些歌曲和台词拿出来分分钟提醒我看的是一部什么样(或者说想成为什么样)的电影。
至于不分地点,只要好笑,你其实可以再去电脑上看一次《心花路放》。而且有一个现象我已经想说很久,那就是如今的大片或者说自以为是大片的大片不是3D的就是IMAX,有这个必要?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说这部电影并不值得一看。看电影最简单的一条就是为了释放自己,这部电影的笑点确实可以做到这一点,然后就没有什么了。但有些人认为这已经足够了,如果是正常来说我也觉的足够了,但那些歌曲和台词的出现不得不让我对这部电影降低一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