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老兵影评
《太平洋战争》——是地狱而不是天堂
《太平洋战争》有一个很有趣的副标题——“Hell was an ocean away”,直译过来大体是“海的另一侧是地狱”,若说《拯救大兵》是探讨人性与价值,《兄弟连》是烘托战火下的兄弟情谊的话,那么《太平洋》的意味就更为悲凉,可以说,“地狱”两个字很好的体现出“战争”是一场灾难,他可将人性的善给分裂的支离破碎,将人性的恶与极端的潜能开发出来,于是士兵在善与恶,恐惧与平静之中寻找一种平衡与解脱,正是这部电视剧想要表达的核心要素,所以,《太平洋》向我们重新复述了一遍那种震撼力丝毫不逊于《2012》一般的灾难。
要将战争描述的极为可怕的,使人不忍卒睹的,恐怕就要属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伊始,这部电影亦有别于古今中外战争片里一直想要表达的“战争片艺术”,有的要么是为了烘托伟岸的历史人物,有的要么为战争中的英雄歌功颂德,而斯皮尔伯格的战争片更像是《电锯惊魂》与《死神来了》的准则,一旦踏上战场,有人生,有人亡,除了生理之痛外,这种给士兵所造成的心理创伤,很值得观众细细品味,不论是《拯救大兵》,还是其监制之作《父辈的旗帜》,都带着苦涩回味的伤感,于是到了《太平洋战争》当中,这种哀伤的情绪更被放大化了,确切来说,是战争让士兵的心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尽管简化了士兵内心的独白,取而代之的是每一幕开头老兵不堪回首的叙述,剧中所陈述的剧情难免有些过于流程化,不过剧中不少突如其来,不遑多让的“非人虐待”亦足够让观众看到心惊肉跳,毕竟这是史实片,而并非是主角能够治愈伤口的娱乐化惊悚片抑或是恐怖片,敌人的残暴不仁,同袍相继倒下很难让人能够秉持着理性原则苟且偷生,更何况爆裂的战场足以能够激起每个士兵的荷尔蒙与兽性,这种以暴易暴的转变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一个目的——尽快结束这该死的战争!
可是这该死的战争是说能结束便能结束的么?据史料记载,二战太平洋战争中,有两成的美军因为战争刺激较大而患有恐慌症与精神病,四成的美军因为过度恐慌而迎炮火冲刺被击毙,第四集掐死受伤日本士兵的桥段正所以可以让人感同身受,真是恐惧极端后的残忍,结果是士兵入了精神科,而穿越贝里硫机场一段,毫无掩体遮挡的士兵们冲刺时更乱了方阵,牺牲则更加巨大。
不少士兵换来的代价是,要么被机枪烫伤,要么被敌军暗藏的手雷给引爆,要么被不长眼的子弹给迅速贯穿,要么被突如其来的炮火给轰的体无完肤,而必须忍受的心理之痛则是太平洋丛林里阴雨连绵糟糕的天气而让人连生抑郁,因而控而自杀,无节制屠戮的画面可以让每一个心理防备坚强的人彻底失去了底线,这种以微观描述宏观的方式正是《兄弟连》里趋意回避的一点,特别是第九集展现日本军队麻木不仁的武士道一段——以平民作为牺牲品则更展现出无关乎政府与国家较量之外人性的共通点,于是仇恨之下所造成士兵行为的变化,足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太平洋战争》相比《兄弟连》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到处弥漫着疯狂的腥风血气,《兄弟连》里众兄弟的插科打诨、嬉皮玩笑成为战争之外自娱自乐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太平洋战争》美国士兵歇战时的所作所为则更多带有自嘲风格,与其说是自嘲,不得不说是探讨谁之过,让底层战斗人员变成了贪婪狂暴的战争机器,从战死日军口中翘出金牙,嘴里还蛮不在乎的自语着金子的价格;无论是奶牛还是年轻的敌军都成为美军士兵戏虐练手的活靶子,甚至往被削去半边脑袋的士兵里投石子溅起脑花取乐都成为歇战时排挤寂寞的方式之一,这种非理性的细节描写比起前作更血腥数倍,但更能体现回忆录改编的价值,一些不为人知的桥段更体现出战争无处不在的野蛮,正所谓让片刻的天堂也彻底堕落为了地狱!
《太平洋战争》能否被引进乎,这个问题至今还是谜,否则就算引进,大加删剪,影片也可能失去了自己的主心骨,毕竟《太平洋战争》太过于渲染战争的恐怖,艺术模式上则是采用了英雄配美人,加上家庭伦理的俗套模式,其实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男性影剧,只不过片中某些尺度在国内恐怕还是得削足适履,不过此片正应验了那句古话,乱世始于男儿,但足够让男儿望而却步,以这种模式重新带出“反战”的主题,真可谓足有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