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引言
A. 如何写好影视评论
第十讲 怎样写读后感、观后感及影视短论 李 虹
教学目的:1、培养文学社同学“读好书”“好读书”习惯
2、读后感写法
3、影视短评写法
教学难点:1、写读后感时如何选择感受点
2、怎样对影视作品进行艺术分析
教学准备: 读后感 影视短评各几篇
教学设想:讲授、阅读、练习相结合
教学安排:针对本校文学社成员的实际,在适当的阅读指导的基础上,重点讲授读后感、影视短评写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读后感的写作
(一)什么是读后感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二)读什么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简·海丽说:“每天给孩子读哪怕只是10分钟的文学作品,对孩子的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
读什么,问题像是不复杂,却相当难答。因为,如果话说得过于概括,比如“开卷有益”,什么都可以读,意思自然也不错,可是不能实用;如果转到另一极端,说得过于具体,困难就会更多, 一言以蔽之,说“要读好的”。这像是一句近于滥调的模棱话,却不得不说,因为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如果取法乎下,所得自然只能是下下了。传说王羲之学书法,起初以卫夫人为师,总是不能满足,及至北上,看到汉魏名家碑版,才卓然成家。其实卫夫人也是“上”手,王羲之不满足,是因为还有“上上”。学作文是一理,说极端一些,如果你诵读的文章就不通,或者百孔千疮,就算你学像了,也不过是不通或百孔千疮。要好,必须取法乎上,最好是上上。过去的古文家,如明朝归有光,一生用力于《史记》,这是取法乎上上,所以造诣能够超过一般人。这里只是举例说明,读好文章是写好了的必要条件,甚至是充足条件。
到此,同学一定要追问,怎么算好呢?这又是个一言难尽的问题。杜甫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有不很相信世人评论的意味。但是不管作者同意不同意,既然给世人看,世人总是要评论的;而评论则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同是陶渊明诗,写《诗品》的钟嵘不大看得起,到唐宋就成为高不可及; 这样说,文章就不能分别高下了吗?自然不是,比如古代的庄、列、史、汉、唐代的李、杜、韩、柳,宋代的欧、曾、三苏,无论就作品说还是就作家说,几乎都承认是大手笔。这样评定,标准是前面曾经谈到的,一方面是内容好,深刻,妥善,清新,能使人长见识,一方面是表达好,确切,简练,生动,能使人清楚了解,并享受语言美,这里不再详说。所谓读好的,就是读内容和表达两方面都可资取法的作品。 我们作文是用现代语写,读当然主要是现代作品,而 这些,绝大部分还没有写入文学史,怎么 办?办法是:
(1)当然是自己能辨别最好。
(2)求助于流行的评论。这常常见于各种形式的文字,杂志报纸上的介绍,书的引言,收入选本(包括课本),甚至出版社的广告,等等;
(3)向知者求教。知者很多,语文老师,以及老一辈的读书人,都是知者,自己不知,可以问他们。
选读物,能够分辨好坏之后,还有确定类别的问题,就是要读或多读哪类作品,少读甚至不读哪类作品。当然要先读语文课本上的作品以及规定的课外读物。这不够,为学作文而想多读,选读物的时候要考虑以下一些情况。
(1)文体要是常用的,或说容易移用于作文的。举例说,广义的散文(包括以记事为主和以说理为主的)比诗歌、小说好。诗歌的语言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有时可以故意晦涩,两句之间常常断而不贯,这如果学了来,对作文就弊多利少。小说对话多,描写多,有些年轻人读小说多而读其他文体少,作文拿起笔就想描画人物、景色,至于记眼前琐事,说理,即使很浅易的也不知如何下笔,这就是未得其助而反受其扰。我的经验,在这方面,有时候也难免要捏捏头皮。比如读鲁迅作品,不少年轻人会感到,小说比杂文有趣味,容易读,可是就学习作文说,我还是劝你把更多的力量用在杂文方面。
(2)多读本国作品好;读翻译作品,最好选文字格调接近汉语的。理由很简单,我们作文,语句要是中国味,不是外国味。
(3)不要只图好玩、省力。这方面,我想举个极端的例。大家都知道,有不少青少年,还有些中年人,热心读书,甚至在车上也手不释卷,而看的却总是小人书。看小人书当然不是坏事,不过,如果你看的总是这类读物而不及其他,想作文有进益就很难,因为小人书的文字是解说图画,断断续续,而看的人又常常是一目十行,略会其意而等于没有读。想学作文就不得不舍易就难,下苦功,多念些讲道理的作品。这类作品,初学会感到难读,没兴趣,但它可以使读者增长知识,锻炼思路,学习说理手法,这正是好的作文时时要用到的。还有,常读这类作品,有所得,会产生更深厚的兴趣,这是学而有成的最有力的保证。
(4)刚才说到讲道理作品的难读,这里还要泛泛说说“难”。选定读物,有时候宜于故意找一两种超过自己能力的,用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办法读。记得小时候看《聊斋志异》,许多词句搞不清楚,总的情节却又像是知其大略,就这样,过些时候再看,疑问就少多了。这是不求甚解的提高,情况是,难几次,难的会化为易,易的自然就更易了。有不少青年人不了解这种道理,比如也相信鲁迅作品很好,应该努力学习,可是不敢读杂文,说是不懂。这种避难就易的态度是错的,应该反过来,因为难,偏偏要读。敢碰难,使难化为易,学业(包括作文)才能够大幅度提高。
(5)要灵活处理杂与专的问题。所谓杂是内容、表达、作家都要求多方面,这样交错着读,可以兼收并蓄。但杂之中也容许专,比如读某一家的某类作品,感到所得多,兴趣浓,就可以多读一些。
以上是谈类别问题。还有范围问题,就是读多少合适。原则上说,多读比少读好,因为所读越多,融会贯通越容易,越高超。如宋朝王荆公和苏东坡,是连佛书、道书也很熟悉的。现代人自然还可以超过他们,因为他们不会外文。这是说,如果有条件,无妨古今中外。如果真能古今中外,博览之后能吸收,笔下就有可能融合荀子和亚里士多德而出现谨严,融合孟子和西塞罗而出现畅达,
最后,还要知道选读物的门路,以便扩大选择面。这主要是目录学的常识,附近图书馆或文化馆的情况,书刊出版情况等。这用不着多大力量,常留心就可以了。
(三)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1、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3、 要写得有真情实感 不要矫揉造作地拼凑感受,要避免公式化。上半篇介绍文章内容,下半篇对照自己联系实际来个自我批评,最后再来写上几句空洞的保证。我们要开放思路,在真正理解原文闪耀的思想火花和艺术力量中真切的感受会骤然产生。
4、写独特新鲜的感受 检查式的读后感不可取,要尽力写出有新意的见解来感染读者。例如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该文一反常人论调,说孟尝君只是好做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所以真正有治国之才的士一个也没得到。全文不到一百字,却被誉为驳论文的“千秋绝调”。
(四)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五)初中生读后感易犯毛病:
1、用复述原文内容代替感想,常常开头说几句文章如何感人,然后就大段复述内容,结尾表决心或提希望。
2、脱离原文,说上一通自己的想法。
3、内容杂乱,东拉西扯,漫无中心
二、谈观后感及影视短论的写作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颀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许多同学在观看影片后常会有感而发,尝试写作影评,这对于提高我们的影视鉴赏能力,端正我们的审美观念有相当大的帮助。那么,如何写好影评?
写好影视评论的前提是细心观赏。影视评论不同于书评,书可以反复地看,而影片却一闪即逝,因此,在看电影时不能漫不经心,而要全神贯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画面、音乐、对白、音响、表演等方面都要体察精微,并及时捕捉闪光的东西。这样在写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一) “评什么”
在影片中可评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电影语言的运用等;就多部影片来说,可综合评论一系列影片,阐明某一时期电影艺术创作的倾向和特点;可综合某一类影片(如惊险片、探索片等)进行评论;可综合同一类问题(如古装片的雷同化等)进行评论;另外,还可以进行电影专评,如平添编剧、评导演、评演员、评摄影、评美工、评音乐等。
面对这些可评的内容,初学写影评的中学生具体应如何处理呢?最好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抓住影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最能激发自己写作欲望的问题来写,这样便于对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评论,忌面面俱到。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二) 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
1、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2、抓住细节,诠释其深刻涵义。 所谓细节,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如《大转折》中先后三次出现蒋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国民党军队下一次的失败,通过三次背影的刻划,将蒋介石政权日薄西山的局面富于象征性地体现出来。
3、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4、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 "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情深深雨蒙蒙》时,有一位同学冷静地指出编导将荧屏中的军阀(如萍、依萍的父亲)形象拔高了——他遇见美丽的女子就抢来作为姨太太,可原因居然是她们像自己的初恋情人。
5、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幕上的共产党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电影<红高梁>》《农村改革的多棱镜--电视剧〈一村之长观感〉》。
我们在写影评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他人的写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通过影评的写作,不断促进我们知识结何的完善,提高我们的颀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 练习 ● 分析下面这篇作文的毛病。把它改写成一篇较好的观后感,字数在600字以上,原文的副标题不要改动,主标题可以自拟。
光辉的形象 学习的榜样
——影片《焦裕禄》观后感
我噙着眼泪走出电影院,焦裕禄那高大的形象依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年仅42岁的共产党员焦裕禄,在1962年冬调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
他是艰苦朴素的典范,常年穿的是打着补丁的衣服,一件旧大衣成了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在下乡救灾治涝的数月艰苦奔波中,总是自备干粮,手拿雨伞,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唯独没有自己。在兰考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忍受着肝病的痛苦,日夜坚持工作,后来病情严重恶化,变成肝癌,然而他依然以顽强的意志忍受着剧痛,在狂风、大雨、沙窝、激流里奔波,兰考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他走了120多个大队。为治理兰考的三害,改变全县36万人民的贫困面貌,他带着重病坚持工作,坚持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年仅42岁的好干部焦裕禄于1964年5月14日离开了人间,但他永远活在兰考和全国人民的心中。
和焦裕禄相比,我深感内疚。过去我总是和同学讲吃比穿,衣服不时髦了就再也不愿穿上身,吃大米和白面还觉不合口。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忘了革命前辈创业的艰苦,守业的艰难,忘了接班人的重任。今后我一定以革命前辈为榜样,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艰苦朴素,勤奋上进,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革命接班人。
影视短评、读后感精选
评电视剧《长征》:细微之处见精彩
眼下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长征》,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该剧呈给观众的既不是“爬雪山、过草地”那种“枯燥”的长征,也不是“敌军飞机大炮、我军冲锋吹号”那种“简单”的长征。而是于战争背景下,把领袖们各自的人格魅力都凸现了出来。
长征开始前,毛泽东在军事上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当他大胆向中革军委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时,却遭到了军事顾问李德的指责,毛泽东一气之下,当着其他委员的面,甩手 而去;但他在苏区云山寺“赋闲”,读着马列著作时,儿子毛毛却要过来“骑大马”。毛泽东只好“学习生活两不误”,一边背着毛毛转圈,一边捧着书本“走读”;还有胡班长嫌主席的脚“有味儿”;毛泽东冲着贺子珍发牢骚……“无情未必真豪杰”,编导这样处理,更加衬托了毛主席后来在领导岗位上的指挥若定时的英雄气概。而毛泽东的扮演者唐国强也较好地把握了表演上的一个“度”,基本上做到了收放自如,“潇洒来去”。
尤值一提的是周恩来的扮演者刘劲,他时常忧郁的目光和红军当时的处境极其吻合,当李德和博古专权行事时,他忍辱负重;当张国焘扣押廖承志,向中央要权时,他“恨铁不成钢”……还有王伍福扮演的朱德,不但形似,而且从外到里都让你感觉到“这就是朱德”。并且,红军将领都叫毛泽东“老毛”,这也是以前影视剧中从没有过的最平民化的称呼。
“蒋委员长”这回换成了陈道明,从外表上猛一看,他有点像穿军装的“方鸿渐”,可随着剧情的展开,陈道明便和“老蒋”慢慢贴近了。他可以高骂“你们这群饭桶”!同时又能“屈驾”抬着士兵的尸体“悲伤”给大家看。这才叫“诡计多端、老谋深算的蒋介石”呢。所以,即便陈道明的眼神没有“老蒋专业户”孙飞虎阴险,但他一样把蒋介石这个“反共老手”刻画得淋漓尽致。
读彭端淑《为学》
读过彭端淑《为学》,大家多会对富僧大加批评,诚然,富僧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而没能到南海,这确实是应该大加斥责的。但是,大家多忽视了另一方面,那就是富僧听到贫僧由南海回来之后,脸上显出的“惭色”。仅此一点,笔者认为也是值得赞许的,因为能显出“惭色”,就说明他有了悔意,他的“惭色”至少会成为他尔后实现理想的一种动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能不办错一两件事? 重要的是做错之后如何对待,一个人如果能在做错之后显出“惭色”,那就说明他已经认错了,并可能在此之后有悔改。
展开历史的画卷,让我们看一看那些没有实现理想于惭愧之后奋发有为的人,是如何面对失败与挫折的。我国古代文学家苏洵,他举进士不中,有“惭色”烧尽以前所写之文,闭户苦读,通读六经、百家之说,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异邦音乐大师贝多芬,32岁时突然耳聋了。当时他心情痛苦绝望之极,甚至一度闪过自杀的念头,有“惭色”后并没自杀,反而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困难。最后一部杰作——《第九交响曲》是在他的听觉完全丧失后完成的。
再拿我们当代的事例来说吧,当代保尔——张海迪,在医院工作时,有人拿着一瓶贴着外文商标的西药,求她翻译。这时她并不懂外文,因而她只好惭愧地摇摇头,而就在这以后,她立志要学好外语,终于掌握了几门外国语言。……
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失败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败中永不爬起。一次失败,只不过是多了一次更好地反省自己,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的艰辛的机会。然后,求索、奋斗,开发潜能,激发勇气,磨练意志创造出难以想象的奇迹。不要在乎别人的嘲笑与讽刺,你应爬起来,在别人的取笑中开拓你的路。
在我们学习中,由于各种原因而遭挫,有的人便灰心丧气萎靡不振,甚至麻木不仁。还有的在失败面前并没有失望,在显出“惭色”以后,能够总结经验和教训,勇往直前,鼓足勇气努力学习,并取得了好成绩。
前人在逆境中,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有这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90年代的青少年在这样好的条件下,难道就没有吗?
《 读彭端淑<为学>》讲评
本文是一篇颇有新意的“读后感”。
首先,文章的立意构思新,撷取的感受点也新。它不同于一般学生写《为学》读后感的思路立意,另辟蹊径,紧紧抓住富僧听说贫僧回来之后面有“惭色”这一点,作为自己的感受点,充分肯定富僧有悔改的态度,开展议论,阐述观点。文章就显得别具一格,生气勃勃。
其次,作者运用论据的角度也很有新意。论证中列举的苏洵、贝多芬、张海迪这三个名人是众所周知的,但文章摈弃了人们熟知的有关三个名人如何奋发成才的材料,却选取了他们在“没有实现理想而惭愧之后”“是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的”这方面的材料。这三则材料不但鲜为人知,而且紧扣论据,论点和论据高度统一。
另外,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进行材料堆砌,而是对这些材料进行深入的剖析。因此文章的论证不但具有新意,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
课后写作练习:
1、就最近读过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2、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写短评一则。
B. 关于观后感的前言与结局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的格式(简单的说):
第一段 把书中主要内容,加以概括,作者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
第二段 选择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也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我觉得哪哪哪比较好,我有什么样的看法.
第三段 联系实际生活,把书里的和生活中的结合起来,抒发下真情实感,生活中怎么怎么样,我觉得怎么怎么样,我学到了什么.
做到以上3点,那么这篇读后感基本就出来了
当然 不一定就三段
中间可以自己分,详略得当就好
但是 结构层次一定要鲜明,读和感结合,重点在“感”上.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首先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其次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第三,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最后,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C. 如何写影视评论
第十讲 怎样写读后感、观后感及影视短论 李 虹
教学目的:1、培养文学社同学“读好书”“好读书”习惯
2、读后感写法
3、影视短评写法
教学难点:1、写读后感时如何选择感受点
2、怎样对影视作品进行艺术分析
教学准备: 读后感 影视短评各几篇
教学设想:讲授、阅读、练习相结合
教学安排:针对本校文学社成员的实际,在适当的阅读指导的基础上,重点讲授读后感、影视短评写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读后感的写作
(一)什么是读后感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二)读什么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简·海丽说:“每天给孩子读哪怕只是10分钟的文学作品,对孩子的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
读什么,问题像是不复杂,却相当难答。因为,如果话说得过于概括,比如“开卷有益”,什么都可以读,意思自然也不错,可是不能实用;如果转到另一极端,说得过于具体,困难就会更多, 一言以蔽之,说“要读好的”。这像是一句近于滥调的模棱话,却不得不说,因为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如果取法乎下,所得自然只能是下下了。传说王羲之学书法,起初以卫夫人为师,总是不能满足,及至北上,看到汉魏名家碑版,才卓然成家。其实卫夫人也是“上”手,王羲之不满足,是因为还有“上上”。学作文是一理,说极端一些,如果你诵读的文章就不通,或者百孔千疮,就算你学像了,也不过是不通或百孔千疮。要好,必须取法乎上,最好是上上。过去的古文家,如明朝归有光,一生用力于《史记》,这是取法乎上上,所以造诣能够超过一般人。这里只是举例说明,读好文章是写好了的必要条件,甚至是充足条件。
到此,同学一定要追问,怎么算好呢?这又是个一言难尽的问题。杜甫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有不很相信世人评论的意味。但是不管作者同意不同意,既然给世人看,世人总是要评论的;而评论则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同是陶渊明诗,写《诗品》的钟嵘不大看得起,到唐宋就成为高不可及; 这样说,文章就不能分别高下了吗?自然不是,比如古代的庄、列、史、汉、唐代的李、杜、韩、柳,宋代的欧、曾、三苏,无论就作品说还是就作家说,几乎都承认是大手笔。这样评定,标准是前面曾经谈到的,一方面是内容好,深刻,妥善,清新,能使人长见识,一方面是表达好,确切,简练,生动,能使人清楚了解,并享受语言美,这里不再详说。所谓读好的,就是读内容和表达两方面都可资取法的作品。 我们作文是用现代语写,读当然主要是现代作品,而 这些,绝大部分还没有写入文学史,怎么 办?办法是:
(1)当然是自己能辨别最好。
(2)求助于流行的评论。这常常见于各种形式的文字,杂志报纸上的介绍,书的引言,收入选本(包括课本),甚至出版社的广告,等等;
(3)向知者求教。知者很多,语文老师,以及老一辈的读书人,都是知者,自己不知,可以问他们。
选读物,能够分辨好坏之后,还有确定类别的问题,就是要读或多读哪类作品,少读甚至不读哪类作品。当然要先读语文课本上的作品以及规定的课外读物。这不够,为学作文而想多读,选读物的时候要考虑以下一些情况。
(1)文体要是常用的,或说容易移用于作文的。举例说,广义的散文(包括以记事为主和以说理为主的)比诗歌、小说好。诗歌的语言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有时可以故意晦涩,两句之间常常断而不贯,这如果学了来,对作文就弊多利少。小说对话多,描写多,有些年轻人读小说多而读其他文体少,作文拿起笔就想描画人物、景色,至于记眼前琐事,说理,即使很浅易的也不知如何下笔,这就是未得其助而反受其扰。我的经验,在这方面,有时候也难免要捏捏头皮。比如读鲁迅作品,不少年轻人会感到,小说比杂文有趣味,容易读,可是就学习作文说,我还是劝你把更多的力量用在杂文方面。
(2)多读本国作品好;读翻译作品,最好选文字格调接近汉语的。理由很简单,我们作文,语句要是中国味,不是外国味。
(3)不要只图好玩、省力。这方面,我想举个极端的例。大家都知道,有不少青少年,还有些中年人,热心读书,甚至在车上也手不释卷,而看的却总是小人书。看小人书当然不是坏事,不过,如果你看的总是这类读物而不及其他,想作文有进益就很难,因为小人书的文字是解说图画,断断续续,而看的人又常常是一目十行,略会其意而等于没有读。想学作文就不得不舍易就难,下苦功,多念些讲道理的作品。这类作品,初学会感到难读,没兴趣,但它可以使读者增长知识,锻炼思路,学习说理手法,这正是好的作文时时要用到的。还有,常读这类作品,有所得,会产生更深厚的兴趣,这是学而有成的最有力的保证。
(4)刚才说到讲道理作品的难读,这里还要泛泛说说“难”。选定读物,有时候宜于故意找一两种超过自己能力的,用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办法读。记得小时候看《聊斋志异》,许多词句搞不清楚,总的情节却又像是知其大略,就这样,过些时候再看,疑问就少多了。这是不求甚解的提高,情况是,难几次,难的会化为易,易的自然就更易了。有不少青年人不了解这种道理,比如也相信鲁迅作品很好,应该努力学习,可是不敢读杂文,说是不懂。这种避难就易的态度是错的,应该反过来,因为难,偏偏要读。敢碰难,使难化为易,学业(包括作文)才能够大幅度提高。
(5)要灵活处理杂与专的问题。所谓杂是内容、表达、作家都要求多方面,这样交错着读,可以兼收并蓄。但杂之中也容许专,比如读某一家的某类作品,感到所得多,兴趣浓,就可以多读一些。
以上是谈类别问题。还有范围问题,就是读多少合适。原则上说,多读比少读好,因为所读越多,融会贯通越容易,越高超。如宋朝王荆公和苏东坡,是连佛书、道书也很熟悉的。现代人自然还可以超过他们,因为他们不会外文。这是说,如果有条件,无妨古今中外。如果真能古今中外,博览之后能吸收,笔下就有可能融合荀子和亚里士多德而出现谨严,融合孟子和西塞罗而出现畅达,
最后,还要知道选读物的门路,以便扩大选择面。这主要是目录学的常识,附近图书馆或文化馆的情况,书刊出版情况等。这用不着多大力量,常留心就可以了。
(三)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1、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3、 要写得有真情实感 不要矫揉造作地拼凑感受,要避免公式化。上半篇介绍文章内容,下半篇对照自己联系实际来个自我批评,最后再来写上几句空洞的保证。我们要开放思路,在真正理解原文闪耀的思想火花和艺术力量中真切的感受会骤然产生。
4、写独特新鲜的感受 检查式的读后感不可取,要尽力写出有新意的见解来感染读者。例如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该文一反常人论调,说孟尝君只是好做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所以真正有治国之才的士一个也没得到。全文不到一百字,却被誉为驳论文的“千秋绝调”。
(四)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五)初中生读后感易犯毛病:
1、用复述原文内容代替感想,常常开头说几句文章如何感人,然后就大段复述内容,结尾表决心或提希望。
2、脱离原文,说上一通自己的想法。
3、内容杂乱,东拉西扯,漫无中心
二、谈观后感及影视短论的写作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颀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许多同学在观看影片后常会有感而发,尝试写作影评,这对于提高我们的影视鉴赏能力,端正我们的审美观念有相当大的帮助。那么,如何写好影评?
写好影视评论的前提是细心观赏。影视评论不同于书评,书可以反复地看,而影片却一闪即逝,因此,在看电影时不能漫不经心,而要全神贯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画面、音乐、对白、音响、表演等方面都要体察精微,并及时捕捉闪光的东西。这样在写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一) “评什么”
在影片中可评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电影语言的运用等;就多部影片来说,可综合评论一系列影片,阐明某一时期电影艺术创作的倾向和特点;可综合某一类影片(如惊险片、探索片等)进行评论;可综合同一类问题(如古装片的雷同化等)进行评论;另外,还可以进行电影专评,如平添编剧、评导演、评演员、评摄影、评美工、评音乐等。
面对这些可评的内容,初学写影评的中学生具体应如何处理呢?最好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抓住影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最能激发自己写作欲望的问题来写,这样便于对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评论,忌面面俱到。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二) 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
1、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2、抓住细节,诠释其深刻涵义。 所谓细节,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如《大转折》中先后三次出现蒋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国民党军队下一次的失败,通过三次背影的刻划,将蒋介石政权日薄西山的局面富于象征性地体现出来。
3、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4、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 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情深深雨蒙蒙》时,有一位同学冷静地指出编导将荧屏中的军阀(如萍、依萍的父亲)形象拔高了——他遇见美丽的女子就抢来作为姨太太,可原因居然是她们像自己的初恋情人。
5、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幕上的共产党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电影<红高梁>》《农村改革的多棱镜--电视剧〈一村之长观感〉》。
我们在写影评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他人的写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通过影评的写作,不断促进我们知识结何的完善,提高我们的颀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 练习 ● 分析下面这篇作文的毛病。把它改写成一篇较好的观后感,字数在600字以上,原文的副标题不要改动,主标题可以自拟。
光辉的形象 学习的榜样
——影片《焦裕禄》观后感
我噙着眼泪走出电影院,焦裕禄那高大的形象依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年仅42岁的共产党员焦裕禄,在1962年冬调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
他是艰苦朴素的典范,常年穿的是打着补丁的衣服,一件旧大衣成了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在下乡救灾治涝的数月艰苦奔波中,总是自备干粮,手拿雨伞,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唯独没有自己。在兰考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忍受着肝病的痛苦,日夜坚持工作,后来病情严重恶化,变成肝癌,然而他依然以顽强的意志忍受着剧痛,在狂风、大雨、沙窝、激流里奔波,兰考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他走了120多个大队。为治理兰考的三害,改变全县36万人民的贫困面貌,他带着重病坚持工作,坚持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年仅42岁的好干部焦裕禄于1964年5月14日离开了人间,但他永远活在兰考和全国人民的心中。
和焦裕禄相比,我深感内疚。过去我总是和同学讲吃比穿,衣服不时髦了就再也不愿穿上身,吃大米和白面还觉不合口。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忘了革命前辈创业的艰苦,守业的艰难,忘了接班人的重任。今后我一定以革命前辈为榜样,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艰苦朴素,勤奋上进,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革命接班人。
影视短评、读后感精选
评电视剧《长征》:细微之处见精彩
眼下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长征》,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该剧呈给观众的既不是“爬雪山、过草地”那种“枯燥”的长征,也不是“敌军飞机大炮、我军冲锋吹号”那种“简单”的长征。而是于战争背景下,把领袖们各自的人格魅力都凸现了出来。
长征开始前,毛泽东在军事上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当他大胆向中革军委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时,却遭到了军事顾问李德的指责,毛泽东一气之下,当着其他委员的面,甩手 而去;但他在苏区云山寺“赋闲”,读着马列著作时,儿子毛毛却要过来“骑大马”。毛泽东只好“学习生活两不误”,一边背着毛毛转圈,一边捧着书本“走读”;还有胡班长嫌主席的脚“有味儿”;毛泽东冲着贺子珍发牢骚……“无情未必真豪杰”,编导这样处理,更加衬托了毛主席后来在领导岗位上的指挥若定时的英雄气概。而毛泽东的扮演者唐国强也较好地把握了表演上的一个“度”,基本上做到了收放自如,“潇洒来去”。
尤值一提的是周恩来的扮演者刘劲,他时常忧郁的目光和红军当时的处境极其吻合,当李德和博古专权行事时,他忍辱负重;当张国焘扣押廖承志,向中央要权时,他“恨铁不成钢”……还有王伍福扮演的朱德,不但形似,而且从外到里都让你感觉到“这就是朱德”。并且,红军将领都叫毛泽东“老毛”,这也是以前影视剧中从没有过的最平民化的称呼。
“蒋委员长”这回换成了陈道明,从外表上猛一看,他有点像穿军装的“方鸿渐”,可随着剧情的展开,陈道明便和“老蒋”慢慢贴近了。他可以高骂“你们这群饭桶”!同时又能“屈驾”抬着士兵的尸体“悲伤”给大家看。这才叫“诡计多端、老谋深算的蒋介石”呢。所以,即便陈道明的眼神没有“老蒋专业户”孙飞虎阴险,但他一样把蒋介石这个“反共老手”刻画得淋漓尽致。
读彭端淑《为学》
读过彭端淑《为学》,大家多会对富僧大加批评,诚然,富僧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而没能到南海,这确实是应该大加斥责的。但是,大家多忽视了另一方面,那就是富僧听到贫僧由南海回来之后,脸上显出的“惭色”。仅此一点,笔者认为也是值得赞许的,因为能显出“惭色”,就说明他有了悔意,他的“惭色”至少会成为他尔后实现理想的一种动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能不办错一两件事? 重要的是做错之后如何对待,一个人如果能在做错之后显出“惭色”,那就说明他已经认错了,并可能在此之后有悔改。
展开历史的画卷,让我们看一看那些没有实现理想于惭愧之后奋发有为的人,是如何面对失败与挫折的。我国古代文学家苏洵,他举进士不中,有“惭色”烧尽以前所写之文,闭户苦读,通读六经、百家之说,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异邦音乐大师贝多芬,32岁时突然耳聋了。当时他心情痛苦绝望之极,甚至一度闪过自杀的念头,有“惭色”后并没自杀,反而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困难。最后一部杰作——《第九交响曲》是在他的听觉完全丧失后完成的。
再拿我们当代的事例来说吧,当代保尔——张海迪,在医院工作时,有人拿着一瓶贴着外文商标的西药,求她翻译。这时她并不懂外文,因而她只好惭愧地摇摇头,而就在这以后,她立志要学好外语,终于掌握了几门外国语言。……
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失败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败中永不爬起。一次失败,只不过是多了一次更好地反省自己,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的艰辛的机会。然后,求索、奋斗,开发潜能,激发勇气,磨练意志创造出难以想象的奇迹。不要在乎别人的嘲笑与讽刺,你应爬起来,在别人的取笑中开拓你的路。
在我们学习中,由于各种原因而遭挫,有的人便灰心丧气萎靡不振,甚至麻木不仁。还有的在失败面前并没有失望,在显出“惭色”以后,能够总结经验和教训,勇往直前,鼓足勇气努力学习,并取得了好成绩。
前人在逆境中,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有这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90年代的青少年在这样好的条件下,难道就没有吗?
《 读彭端淑
D. 作文让写观后感先写前言再写观后感可扣分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针对我学的不良现象,面对浮士德,我们应当感到惭愧,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E. 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有摘要,关键词和引言(2000字)
当我看完《小兵张嘎》这部爱国主义电影时,我被主人公嘎了哥那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
一提起小兵张嘎,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倍受人们敬仰。嘎子小时生活很苦,但是为了改变人们艰苦的生活,他少年时就参加了红军,他给红军战士带来了快乐。嘎子多次完成艰巨的任务,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敌人一枪,但他仍不顾伤痛毅然追击。他聪明的脑袋瓜用一只假枪就把敌人首领捉了回去,为红军立了大功。嘎子的爱国热情、幽默、滑稽、可爱、坚强不屈,不达到目的绝对不罢休的精神感动了我。
看完电影,我思绪万千和嘎子对比,我显得是那么渺小。嘎子为完成艰巨的任务而奋不顾身,即使失败也会坚持不懈地去完成而我失败就放弃。记得那次学校开展一次“科技小发明”的活动,我当时就迫不及待地向老师报了名。正当我满怀信心地开始制作我自己设计的“动力小船”时,却发现了一个个让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的问题。如接上电线了电池却不通电。等我解决了电池的问题后却发现螺旋桨转不了了,当我解决螺旋桨的问题却发现……这一个个问题把我搞得头晕眼花,头上金星乱飞,我一气之下把“动力小船”摔了个稀巴烂。结果认真制作,能持之以恒的同学获奖了。望着他们胜利的神情我后悔莫及。是啊,有句古话说得好“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为何说无难事呢?因为做了,“难”事则转为“易”事不做则反之。联系我们小学生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只有踏踏实实地走下去,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挖根刨底地搞清楚,才能够为我国的将来出一份力量。
片中嘎子上县城找一位亲戚时,却发现那位亲戚帮鬼子拍照,脸气得由绿到红由红到紫。嘎子刚正不阿而我却因胆小冤枉他人。记得那是我上四年级时。我刚到家门口,却发现一个人在开我家的门锁。我仔细一看,原来他把我家的锁弄坏了,怎么也打不开了。他见我回来了,便立即恶狠狠地说:“你要敢把这件事说出去,我便揍死你!”我吓得连忙点点头。等我妈回来时却撒了谎说是楼上小妹妹弄的,为此我还经常为此事感到不安呢。
同学们,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未来的中国属于我们,我们要发奋学习,像嘎子哥一样毫无保留地把一切贡献给我们的祖国。
F. 如何写好电影电视剧影评
写影视评论,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或电视剧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住影视剧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具体来说:
(一)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视评论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视剧的内容,结合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视剧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二)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视剧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样,我们在写影视评论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电影《花季,雨季》时,在一片叫好声中,有同学冷静地认为编导将银幕中的学生形象给拔高了,就很有思考。
(三)要重视影视剧的艺术分析。电影电视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视评论要重视对影视剧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影视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电视剧来解决。每年的电影电视剧大奖评选,世界各国的影展等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虽不能亲临其境,但通过多种媒体一样能了解动态,捕捉到世界电影发展的最新信息。
(四)影视评论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视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影视现象。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视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剧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影视的回顾或某一体裁影视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或电视剧,如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赵宝刚的青春剧等。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五)开始练习写作影视评论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视评论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六)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影视剧是最直观可感的,影视评论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七)设计好影视评论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幕上的共产党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电影<红高梁>》。
(八)我们在写影视评论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他人的写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通过影视评论的写作,不断促进我们知识结何的完善,提高我们的颀赏水平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