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曲题材
A. 跟李白的《长干行》一样的体裁有什么要求吗就是格律之类的
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也作“长干曲”、“江南曲”。体裁属于乐府回诗。包含五言、七言和杂言的答诗歌形式。
《长干行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两首爱情叙事诗以商妇独白自述的手法,反映古代商人妻子的生活与情感。
B. 长干曲诗意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唐。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茫茫大江之上,一位船家姑娘,自停其船,自报乡里,主动地去和偶尔相逢的邻船的小伙子攀话,打听对方的籍贯乡里。是长期飘泊不定的水上生活使人感到寂寞难耐,想找个人说说话?是敬重他行船的本领,从心底里产生了由衷的爱慕之情?抑或仅仅是情窦初开,小鹿撞撞,故意找个话头来与对方结识?诗中并没有说,都留给读者去想。而一位少女难以按捺的怀春之心则又写得跃然纸上。
她一张口就问一位素昧平生的男子“君家何处住?”还未等到对方回答,又迫不及待地自报籍贯。情思的热切,待人的坦诚,活脱脱地表现出了姑娘的豪爽与纯真。然而,豪爽中又有羞涩与端庄。所以,就在“停船暂借问”的那一瞬间,这位聪慧的姑娘又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冒失与莽撞,可能会导致被人误解的难堪。于是,顿生剖白之心,赶紧改口说:“或恐是同乡”。而这一改口,目的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害羞和窘态,结果却更加流露出了自己有爱慕和求偶的心情。在质朴平淡的描述中,将人物极为细微的心理变化写得非常生动,写得情趣盎然,真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纯朴之极,自然之极。
有趣的是,邻船的小伙也敏感地从姑娘欲盖弥彰的表白中,听懂了“或恐是同乡”这一平淡话语所蕴含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于是,便有了第二首的回答:“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第一句是回答“君家何处住”的提问,这儿的“九江”,是泛指长江下游即长干一带的九条支流。“来去九江侧”,诚实的小伙如实地告诉对方,自己是一个长年风行水宿,为生活奔波的人。言外之意是你会爱我这样一个人吗?这中间,有坦诚,有无奈,有期待,有试探。但强烈的爱慕之意,很快又冲淡了对婚姻可能无望的担忧,小伙终于掏出了自己火热的心,奉献给面前这位向自己表露心曲的姑娘:“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既是同乡,又同是船家儿女,相同的命运也许可以把我们结合在一起。这层意思,话中没有明说,却很委婉地暗示给了对方。
最后一句,笔力翻腾,却又一往情深,将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情愫直言而出,平民百姓之间那种纯朴而真挚的爱情表白,读来真令人赞叹不已。正如沈熙乾先生所说:“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生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C. 长干行崔颢古诗
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唐 ·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译文
请问大哥你的家在何方。我家是住在建康的横塘。
停下船吧暂且借问一声,听口音恐怕咱们是同乡。
D. 长干曲 崔颢字词意思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唐。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茫茫大江之上,一位船家姑娘,自停其船,自报乡里,主动地去和偶尔相逢的邻船的小伙子攀话,打听对方的籍贯乡里。是长期飘泊不定的水上生活使人感到寂寞难耐,想找个人说说话?是敬重他行船的本领,从心底里产生了由衷的爱慕之情?抑或仅仅是情窦初开,小鹿撞撞,故意找个话头来与对方结识?诗中并没有说,都留给读者去想。而一位少女难以按捺的怀春之心则又写得跃然纸上。
她一张口就问一位素昧平生的男子“君家何处住?”还未等到对方回答,又迫不及待地自报籍贯。情思的热切,待人的坦诚,活脱脱地表现出了姑娘的豪爽与纯真。然而,豪爽中又有羞涩与端庄。所以,就在“停船暂借问”的那一瞬间,这位聪慧的姑娘又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冒失与莽撞,可能会导致被人误解的难堪。于是,顿生剖白之心,赶紧改口说:“或恐是同乡”。而这一改口,目的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害羞和窘态,结果却更加流露出了自己有爱慕和求偶的心情。在质朴平淡的描述中,将人物极为细微的心理变化写得非常生动,写得情趣盎然,真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纯朴之极,自然之极。
有趣的是,邻船的小伙也敏感地从姑娘欲盖弥彰的表白中,听懂了“或恐是同乡”这一平淡话语所蕴含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于是,便有了第二首的回答:“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第一句是回答“君家何处住”的提问,这儿的“九江”,是泛指长江下游即长干一带的九条支流。“来去九江侧”,诚实的小伙如实地告诉对方,自己是一个长年风行水宿,为生活奔波的人。言外之意是你会爱我这样一个人吗?这中间,有坦诚,有无奈,有期待,有试探。但强烈的爱慕之意,很快又冲淡了对婚姻可能无望的担忧,小伙终于掏出了自己火热的心,奉献给面前这位向自己表露心曲的姑娘:“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既是同乡,又同是船家儿女,相同的命运也许可以把我们结合在一起。这层意思,话中没有明说,却很委婉地暗示给了对方。
最后一句,笔力翻腾,却又一往情深,将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情愫直言而出,平民百姓之间那种纯朴而真挚的爱情表白,读来真令人赞叹不已。正如沈熙乾先生所说:“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生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E. 《长干曲四首》(其一) 君家何处住,妾……一诗的语言特色是
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
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 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 生小不相识。”
这两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先看第一首的剪裁: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那些题前的叙事,用这种一石两卵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不仅如此,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仅有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就称为“相和歌辞”。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江苏南京)长干里。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这三句是男主角直线条的口吻。现在只剩最后一句了:只有五个字,该如何着墨?如用“今日得相识”之类的幸运之辞作结束,未免失之平直。诗人终于转过笔来把原意一翻:与其说今日之幸而相识,倒不如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识。“生小不相识”五字,表面惋惜当日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这一笔的翻腾有何等撼人的艺术感染力!
《长干曲》是南朝乐府中“杂曲古辞”的旧题。崔颢这两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生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沈熙乾)
F. 长干行 <br/>李白内容是什么
《长干行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两首爱情叙事诗以商妇独白自述的手法,反映古代商人妻子的生活与情感。第一首诗描绘了商妇各个生活阶段的各个生活侧面,展现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塑造出了一个对理想生活执着追求和热切向往的商贾思妇的艺术形象;第二首诗从商妇望夫不归说起,一层一层,直到自怜自恨而止,抒写了她对远出经商的丈夫的挚爱和思念,凄切幽怨,缠绵感人。全诗熔叙事、状景、抒情于一炉,形象鲜明饱满,风格深沉柔婉。
【原文】
《长干行二首》
其一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其二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
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
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红。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译文】
其一
我的头发刚刚盖过额头,便同你一起在门前做折花的游戏。你骑着竹马过来,我们一起绕着井栏,互掷青梅为戏。我们同在长干里居住,两个人从小都没什么猜忌。十四岁时嫁给你作妻子,害羞得没有露出过笑脸。低着头对着墙壁的暗处,一再呼唤也不敢回头。十五岁才舒展眉头,愿意永远和你在一起。常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怎么能想到会走上望夫台?十六岁时你离家远行,要去瞿塘峡滟滪堆。五月水涨时,滟滪堆不可相触,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传到天上。门前是你离家时徘徊的足迹,渐渐地长满了绿苔。绿苔太厚,不好清扫,树叶飘落,秋天早早来到。八月里,黄色的蝴碟飞舞,双双飞到西园草地上。看到这种情景我很伤心,因而忧愁容颜衰老。无论什么时候你想下三巴回家,请预先把家书捎给我。迎接你不怕道路遥远,一直走到长风沙。
其二
想当初我以前未出闺时,根本不知烟尘为何物;可嫁给长干的男人后,却整日在江岸沙头上等候良人船回的消息。五月南风吹动的时候,想你正下巴陵;八月西风吹起的时候,想你正从扬子江出发。来亦悲,去亦悲,因为总是见面少而别离多啊?什么时候到湘潭呢?我在睡梦里也随君渡水越江而去。昨天夜里来了一阵狂风,将江边的大树都吹倒了。望着烟波浩渺的大江,夫君你现在究竟在什么地方?我将乘坐浮云骢,与你相会在兰渚东。鸳鸯嬉戏在绿蒲池上,翡翠鸟儿绣在锦屏当中。自顾自怜才十五岁多,面容正如桃花一般嫣红。哪里想到嫁为商人妇,既要愁水又要愁风,天天过着异地相思担惊受怕的别离生活。
G. 长干曲的赏析
【《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赏析 】
这两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先看第一首的剪裁: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就称为“相和歌辞”。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江苏南京)长干里。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这三句是男主角直线条的口吻。现在只剩最后一句了:只有五个字,该如何着墨?如用“今日得相识”之类的幸运之辞作结束,未免失之平直。诗人终于转过笔来把原意一翻:与其说今日之幸而相识,倒不如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识。“生小不相识”五字,表面惋惜当日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这一笔的翻腾有何等撼人的艺术感染力!
H. 长干行是什么题材的诗
闺怨题材,爱情叙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