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题材
㈠ 龙头,龟身,驮着弥勒佛 看起来像玉器 谁能给看一下啥东西
玉器一只乌龟驮着弥复勒制佛是现代玉器,哪怕清代民国都没有这个题材。
玉器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雕琢的题材和纹饰,带有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从题材纹饰,雕刻风格,雕琢痕迹上入手,是玉器断代的基本方法。
一如秦汉不可能着唐装,明代不可能穿中山装一样,乌龟驮弥勒佛,是历代未有的器形,属于现代百花齐放,题材推陈出新的产物。
㈡ 灵隐寺的弥勒佛雕刻和其他佛像有什么区别
杭州西湖灵隐寺畔的飞来峰造像,是元代石雕佛像的杰出代表。它作为大理风景区内的石窟艺术,各个洞窟的布置在选择环境上颇费心机,分布在西湖的水光山色之中,成为美妙的西湖风光的点睛之作,为景区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它们有藏、汉两种,陆续雕刻于五代、宋、元时期,元代造像最突出,题材十分丰富。有藏传佛教造像,有各种密宗题材。更多弥勒佛介绍请阅读文章灵隐寺飞来峰石雕佛像观音菩萨雕刻赏析元代内地的佛教雕像上承宋代,又吸收了西藏等地的风格,有独特的面貌,在当时就引人注目。元代释圆至《牧潜集》记载石雕工匠张生:“一堂之上坐立有度,尊卑有容。怒者、喜者、敬者、居者,情随状异,变动如成人,住观者双目有神,不敢目为土偶,此塑之工也.菩萨则不然,慈眼视物,无瓦畏之色以耸观瞻,其见非愿。其慈若喜,其寂若悦。德悦于容,动于神。”据说,他塑造的观音完全体现了所塑对象所应有的含义。今天虽然见不到张生的作品了,但却留下这一段宝贵的文字记述。飞来峰是西湖边的一座高二百多米高的石峰,据说是从天竺的灵鹫山飞来的。飞来峰造像中的青林洞,也叫老虎洞、金光洞,洞口上方雕有五代时的西方三圣,弥勒佛和大势至、观世音,为后周年间雕刻;洞口右边石壁有北宋时雕凿的卢舍那佛会:头戴宝冠的卢舍那佛即大日如来,双臂高举作说法状,四周有文殊、普贤、四天王、四菩萨和供养人,还有浮雕的两名飞天。玉乳洞雕刻有北宋时的二十多尊小型罗汉像,还有六位禅宗高僧,即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龙涨洞洞口有北宋雕刻的三组佛教故事。第一组是白马驮经,表现东汉时佛教传入的故事:两位南亚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应汉明帝的邀请,用白马驮着经书,万里迢迢来到洛阳,建立了白马寺。石壁上的人和马显出经过长途跋涉的疲倦,很有艺术性。第二组是朱士行求经的史实。朱氏是曹魏时僧人,是较早前往西域取经的中国僧人之一。雕塑家表现他一手持棍,牵着马匹,大步前行.前往西天取经。还有大家熟知的唐僧玄类,唐僧在这里是位谦和的僧人,双手合十。这三组故事都是真实的历史,表现手法也较写实。请阅读;最完美的石雕菩萨雕刻像在哪里烟霞洞有宋雕观音,娴静优美,宝冠缨络,极为华丽,是江南女子的装束,衣裙的线条用了阴刻线,和仕女画相近。飞来峰梵式造像有菩萨、救度佛母、大白伞盖佛母、佛母、多闻天王、金刚等,还有白衣观音、水月观音、杨枝观音等。一处是五方菩萨,塑出了持柞、持剑、持铃三位。阎文儒先生对此曾有记述。还有一尊是金刚手菩萨,身子略肥胖变形,胸乳袒露,下系短裙,头戴硕大宝冠,一手举起,握金刚柞,配着飞舞的帛带,姿态更为生猛,虽然夸张,更能够吸引人。造型都符合人体比例,衣纹流畅生动,可惜肢体像使用面团塑成,比较圆胖,几乎看不见骨骼,,缺乏力度。飞来峰汉式造像是汉地流传的大乘教派内容,有弥勒和十八罗汉等。最着名的是第36窟那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南朝的剡县大佛、唐代的乐山大佛,(不明白乐山大佛请阅读四川乐山石雕大佛是怎么建造的呢)虽都是弥勒佛,但不是这样的。原来,这是五代后梁时的一位和尚,浙江四明人,在岳林寺出家,因为他手里常拿一个大布袋,互边装着他所有的生活用品,所以又称呼他为布袋和尚。这位和尚大腹便便,如果是天要下雨,就先穿着湿鞋行走;如果是晴天,他反倒要穿着木屐抱膝而眠。他见物即乞,并留下一丁点放进布袋,饥饿时就吃,吃饱了就睡。他最喜欢小孩子,常和小孩在一起嬉戏。在他坐化之前,留下一首诗:“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不自识。”于是,人们认为他是弥勒佛化身,建佛塔供养他的法体,(佛塔的介绍请阅读文章佛教石塔简称佛塔介绍)。以后塑造的弥勒佛就都以他的模样为模特,这尊飞来峰大佛为弥勒佛较早的遗存。它高约二米,胖头长耳,袒胸露肚皮,斜倚着布袋而坐,一手抓住布袋子,一手拿着佛珠,慈眉善目地笑着,胖而宽的脸出现了双下巴,突起的颧肌,下垂的耳朵,都有点夸张,但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个人。同是弥勒佛,剡县大佛的笑容是可亲的,(剡县大佛也叫江南第一大佛,请阅读我写的文章江南第一石雕大佛像是怎么雕刻的))乐山大佛严肃一些,但也有慈和的心绪。布袋和尚更是满脸笑容而不是冷漠无情的,展示着他宽广的胸襟、慈悲的心性,和普通人一样可以亲近。看见它的人会受到感染,心头会快乐,并对他产生敬佩。难怪其形象近千年来能够深人人心,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大肚佛”。大肚佛身边还雕刻着十八罗汉像,身形较小,动态各异,它们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群像。在飞来峰的冷泉边,有一座小山嘴,雕刻家就在山石上开一个小完,里边雕出一个跌坐的观音像,旁边设着一只净瓶。观音一腿曲起,微微侧头,似在倾听水泉之声。风景和石雕佛像紧密结合,相映成趣。
㈢ 翡翠里的经典题材,保平安的弥勒佛和观音算其一。中国味儿十足的宝贝。弥勒佛好坏挑选的秘诀是什么呢
决定好坏最重要的几点包括:种水,颜色,厚度,雕工等。种水和颜色大家会看,尽量选透的,绿的,如果是局部绿,最高级的是肚子绿的,雕工和厚度很多人可能就没注意到了。学翡翠知识可以翡翠禄来学习哦。
㈣ 弥勒佛背后爬一小佛什么寓意
说实话没寓意,九龙是中国传统民俗里的东西。弥勒佛源自印度佛教,是一生补处菩萨专,也是未来佛属,(就是在未来即将诞生于我们这个婆娑世界的下一位佛陀)。相传弥勒大菩萨在三十三层天的兜率天内院说法。弥勒塑像传入中国后多年,才有了布袋和尚的传说,两者被艺术加工融合,形成了众所熟知的笑口常开大肚弥勒佛的形象,本身也是被民俗化了。因此我说九龙加上弥勒佛,是寓意吉祥,是民俗文化的一种体现,但并没有什么具体出处和典故,应该只是后世匠人的艺术创作,谈不上多大寓意,而是仅从审美角度出发,也就没必要探究更深刻的内涵了。
㈤ 以弥勒佛为题材的,那其特征是什么
《笑纳八方》以弥勒为题材,塑造了自由洒脱、和蔼可亲,开怀敞笑的弥勒佛活佛形象,传递出积极乐观面对所有困难的微妙之意。哈哈,我也是在“中华陶”看到的,你可以去看看^__^。
㈥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弥勒佛
提到弥勒佛大家一定联想到大肚、笑口常开这些特点,其实在汉传佛教中,弥勒佛早已没有犍陀罗造像的特点,也没有藏传佛教中严谨的造型仪轨,随性自如的造型却深受大家的喜爱,这是为什么?正瀚说石从几个角度跟大家一起分析。
●弥勒佛的重要性
佛教有三世佛之说,又分横三世佛、竖三世佛。竖三世佛,即过去世迦叶佛、现在世释迦牟尼佛与未来世弥勒佛。弥勒佛是世尊释迦牟尼的继承者,将在未来娑婆世界降生的下一尊佛(未来佛),即贤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简单来说,“弥勒”梵文为“Maitreya”是常见婆罗门姓氏,意为“慈爱”,与弥勒佛心慈性慈、护法利生、拔苦施乐相呼应。前面提及弥勒是未来佛,目前还是菩萨,正确的称谓应该是“弥勒菩萨”,弥勒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现在在兜率天,讲经说法,机缘成熟后会下降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生活的世间),在龙华树下证悟菩提成佛果。
弥勒佛鸿慈大愿就是化混乱的世界为大同世界;化污浊的人间为人间净土;化黑暗罪恶的世间为人间天国。所以弥勒佛在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深受民间百姓崇拜敬仰。
●弥勒佛的推动
公元689年7月,唐代和尚将义等10人造《大云经疏》,内称武则天是弥勒下生,是阎浮提国主,御史郭弘霸也乘机邀宠,上表称则天为弥勒佛。武则天听之大喜,同年便称帝,改国号为周,取而代之李唐,演了一出篡权换朝的历史剧。
明朝同样有个叫弥勒的和尚,圆寂前留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而这句偈语深深影响着后人。
明朝洪武初陕西田九成起义;永乐中期山东盖都唐茜儿起义;宣德末年河南张普祥起义;嘉靖初山西李福达起义;万历四十二年冀东高应臣起义;天启初年山东郓城徐鸣仁起义。清朝,雍正五年,陕西翟斌起义;乾隆十三年,福建瓯宁普少起义;嘉庆十八年河南、山东林青、李文成起义;道光二十六年湖南桂阳青莲教起义;咸丰七年,四川涪州刘仪顺起义;光绪二十四年山东冠县赵三多起义??这些民众造反,无不打着当世的弥勒旗号,用普渡众生,改天换地,寻求极乐世界等等意愿掀起一浪又一浪反抗的怒潮。
在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的年代,生活在底层的民众,由于无法根本改变贫穷与困苦的处境,便促使他们与民间宗教的教义一拍即合,向往弥勒佛出世而永生、安乐的信仰,弥勒佛常常被宣传为某个具体人托生或转世,进而揭竿而起,用新的世道代替黑暗的世道,因而成为鼓舞民众投身反抗斗争的发酵剂,成为威胁封建政权的力量。
●弥勒佛的造像
弥勒佛在很多人印象中都是大肚,笑口常开,造型随和,是弥勒佛汉化后的造像,正因为显庄严于诙谐,代表了中华民族宽容、和善、智慧、幽默、快乐的精神,也蕴含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我们不妨从一些弥勒佛的作品中感受一下。
相传唐末五代傅大士及弥勒和尚等化身形象的出现,令到弥勒信仰在信众心中薪火相续。很多人会把“布袋和尚”、“大肚弥勒”、“弥勒佛”混在一起,之前正瀚说石也分析过“弥勒佛”的造像,而且根据古典记载,其实他们都不是同一尊,但造像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与联系,所以都是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姿态。
这种大肚盘坐、喜笑颜开的弥勒佛形态始于元代,在民间流行。但当时古代皇室崇奉藏传佛教,所以在故宫常见的为藏传弥勒佛造像。藏传佛教对于密宗弥勒佛像的原始风貌保持的很好,可以接近其本身应有的形态,一般为金黄色身相,绀青色螺髻和肉髻,袒露右臂,双手结说法印于胸前,结跏趺坐在莲花上,也有头戴五叶天冠的菩萨相,跟汉传的弥勒佛有很大差别。
随着时间发展,汉传佛像仪轨并不像藏传的“硬性”严谨,除了汉传佛教寺庙中摆放的佛像,汉传佛像创作化繁为简,以“神”达“意”。很多文人雅士都是即席挥毫,创造出很多画面诙谐、饱含哲理的画像。
例如有乐禅师、月照上人等禅画大师创作的弥勒佛画作别具一格,推动着当代汉传佛教文化艺术的发展。
在民间弥勒佛的作品中,我们常常看到的弥勒佛笑口常开,寓意着积极乐观,无忧无虑,和蔼可亲;大肚皤腹,寓意大度宽容,与人为善;轻松自在,显示了他平民化的身份,拉近了与老百姓的距离。这些精神风貌,也是我国人民所追求和期望的。
相信上面这些弥勒佛的雕刻挂件大家不陌生,小时候家里长辈会把这些雕刻挂件赠送给小孩。虽然并没有完整雕出弥勒佛的全身,但笑口常开的姿态,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点拨人生,给人们留下了有益的启迪,同时也寄寓了长辈对孩子们的祝福与关怀。
弥勒佛在各个领域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题材,不仅是弥勒佛本身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还是传承下来的艺术形式,弥勒佛都像人们传递着正能量,值得我们去学习多行善事,既使得自己高兴,又帮助了别人,使得这个社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更加团结,国家才会繁荣富强。
㈦ 弥勒佛在佛教中是什么地位
佛教没有地位这个说法,弥勒佛是候补佛。
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版奈国的一个婆罗门权家庭,与释迦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去世。据说释迦曾预言,他离开此世间后,将上生兜率天宫,在那儿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来到人间。据《弥勒下生成佛经》所说,到那时,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生活的有情世间)阎浮提有翅头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弥勒届时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其经历一如释迦牟尼佛。弥勒继释迦成佛后,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广度众生。
㈧ 弥勒的《拾穗者》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拾穗者》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 年创作的一幅作品, 它生动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是最能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米勒在此画中精湛的绘画技法让人叹为观止。
《拾穗者》,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米勒一般采用横的构图,让纪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现在前景的原野上。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尽管脸部被隐去了,而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米勒以凝重质朴,造型简约的概括力,来极富表现力地塑造平凡人物。他表现的是人和大地的亲密关系,是史诗所不能达到的质朴平凡。从这三个穿着粗布衣衫和沉重木鞋的农妇身上感到一种深沉的宗教情感,在生存面前,人类虔诚地低下他们的头。虽然远处飞翔的鸟儿依旧烘托出田园诗般的意境,但人类凝重的身躯似乎预示着生存的重压。正是这种宗教般的感情使《拾穗者》超越了一般的田园美景的歌颂,而成为一幅人与土地、与生存息息相关的真正伟大的作品。
《拾穗者》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该画现珍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内。
㈨ 为什么翡翠雕刻的几乎都是弥勒佛,而不是如来佛;知道答案比较有见解的才来。
二楼说的有一定道理 但是不全对 原因有三个
第一 弥勒佛其实并未成佛 他是掌管前生今世的教主 目前还在修行阶段 但是早已排定仙班 为他虚席以待 翡翠题材也有自己的讲究 楼主你观察的很仔细 其实佛教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 中国人也是最尊敬佛祖 为了表达敬意而又不失礼节 于是选定了这位未成佛的尊者来雕刻 在几百年前 除了佛以外 也没有真正的龙 以“龙”为主题雕刻的其实都是龙的九子 并没有真正意义的龙 因为我们是龙的子孙 为什么呢?因为 龙女娲 虎伏羲 对女娲尊崇 对龙敬畏
第二 弥勒佛的肚子很大 笑口常开 这两点就满足了翡翠的'种'与工的结合 突出翡翠的特点 翡翠弥勒佛在雕刻的时候工分两种 ‘坐佛’‘站佛’坐佛彰显翡翠通灵欲滴的美丽 在对弥勒佛开脸的时候 工艺要求尽善尽美 完美的表达出‘弥勒真弥勒 化身千百亿 ’的境界 人人戴弥勒 弥勒佑人人 站佛体现弥勒的衣领 袖节 小衫 耳垂 等精湛的细工 时常配有念珠 小履 阴刻阳雕 浮墨勒线 让弥勒佛栩栩如生 活灵活现的佩戴在人们的胸前
第三 五代时期弥勒佛曾托化布袋和尚来世间广施恩德 将世人提点教化 救济贫苦百姓 教训恶霸惩治贪官 直至圆寂才留下一口偈子惊醒世人 相比天宫众座更深得世世代代百姓之心 百姓们为了纪念布袋便将他的形象雕刻为玉石金木 竹木牙角等题材 子孙接力 传承有序 他为民生为民死 而众生却不识得他正是弥勒佛 于布袋和尚相似的还有 降龙罗汉——济公 也是千百年来百姓手中雕刻的题材之一
另外提及一点 传说上古缅甸雾露河有仙人在此歇脚 仙人走后大河受神灵感召孕育了翡翠 而这位仙人正是弥勒 从此翡翠题材注定要赞扬歌颂弥勒
㈩ 为什么弥勒佛是“未来之佛”
《弥勒下生经》上说,弥勒菩萨将在70万亿年之后下世成佛,所以被称为“未来佛"。
弥勒佛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来佛),即贤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这也就是弥勒被称为未来佛的原因。
弥勒佛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10)弥勒题材扩展阅读
弥勒佛未成佛前名叫阿逸多,佛经记载叫“无能胜”,阿逸多出生在古印度波罗奈国,跟释迦牟尼类似。
阿逸多佛性很深,慧根很好,很快的参透了佛陀传授的奥义,佛陀想把自己圆寂后的一切事务都交给阿逸多,但是阿逸多却在佛陀之前去世了。阿逸多死后,释迦牟尼佛预言阿逸多离开时间去了兜率天宫成为弥勒佛,将在那里给重神仙讲课说法。
直到释迦牟尼圆寂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之后,会从天宫降世人间,再次经历重生、出家、成佛、说法的过程,就像这一世的释迦牟尼佛一样,他将会在未来普度众生。并在几十亿年之后顶替现在的佛陀释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