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台词配音 » 活报剧剧本

活报剧剧本

发布时间: 2021-03-10 18:01:42

⑴ 京剧“双头”的知识!

什么双头?是京剧双簧吗?双簧的创始人是清末硬书(自弹自唱)艺人黄辅臣(子弟八角鼓票友出身),其生卒年代不详,对其由演硬书改演双簧的说法也不一样。一说为乾隆、嘉庆时硬书艺人晚年嗓音失声,改为二人表演,一人弹唱,一人模拟表演。另一说黄为咸丰、同治时评书艺人,善于模仿人物语言、鸟兽鸣叫、乡音市声,连学带表演,后来改为一人说学,一人表演。二说虽都见诸文字,但不知其来源所据。
释义
词目:双簧
拼音:shuang huang
词义:
曲艺的一种。一人表演动作,一人藏在身后说或唱,互相配合。
比喻双方串通的活动,由一方出面,另一方在背后操纵。
编辑本段基本解释
[a two-man act, with one speaking or singing while hiding behind the other who does the acting] 曲艺的一种。一人表演动作,一人藏在身后说或唱,互相配合。比喻双方串通的活动,由一方出面,另一方背后操纵
编辑本段详细解释
1. 乐器中用以发声的两个片状振动体。用苇木、竹、金属等制成。
《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有牙笙,穿匏达本,漆之,上植二象牙代管,双簧皆应姑洗。”
2. 曲艺的一种。由两人表演,一人藏在后面,或说或唱。一人坐在前面表演各种动作,互相配合协调。
丁玲 《写在第三次公演前面》:“说相声,演双簧,唱小调子,合作这些被 中国 人民大众所习惯了的爱着的东西,已经一天天丰富了起来而教育着大众了。” 张天翼 《包氏父子》第二章:“ 包国维 像唱双簧似地也学了一句,对 郭纯 伸一伸舌子。”
3. 比喻双方串通一起,互相配合。
毛泽东 《反对投降活动》:“他们暗藏在抗 日 阵线内部,也在和 汪精卫 里应外合地演出,有些唱双簧,有些装红白脸。”
编辑本段双簧的历史
始于清朝
“双簧戏”的发展历史并不是很长,诞生于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当权时,常常把外面的著名戏剧、杂曲演员找到宫里为她演唱。
相关故事
在名角中,有个唱单弦的艺人名叫黄辅臣,他所唱的滑稽戏很受慈禧太后的赏识。一次,慈禧太后传黄辅臣速到内廷,正逢黄辅臣闹嗓子病,本不能去,但“圣旨”谁也不敢违抗,于是他带了儿子一起进宫。
上场时,老黄弹弦子做面,小黄藏在椅子后面演唱做里,谁知给慈禧太后看穿了,黄辅臣父子吓得不敢抬头。不料慈禧太后见他父子俩的配合天衣无缝、妙趣横生,不但没有怪罪,反而开玩笑道:“你俩这叫双黄啊!”从此“双黄”(以后写成“双簧”)就成了一门独立的曲艺形式。
创始人介绍
对双簧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专权,除了爱看戏,她也爱听曲艺说唱。据说一次传黄辅臣进宫演出,当时黄已经七十多岁不能演唱了,若进宫去唱不了,要问罪,不进宫是抗旨不遵,要杀头。怎么办?他想了个办法。他儿子也能弹能唱,于是就带他儿子进宫,表演时让他儿子蹲在袍子下面唱,他自己坐着弹弦子,唱时只张嘴学他儿子的口形。慈禧看了很高兴,说:“你老了老了,嗓子倒好了,真是返老还童呀!”黄辅臣一谢恩下跪,慈禧发现他嗓音嘶哑,同时也发现了他的儿子,开始大怒,后得知一唱一表时高兴了,说:“你们这是双黄呀!”双黄本是两个姓黄的意思。后来为和京剧的二黄相区别,将黄字加个竹字头,从此有了双簧之名。所以说是慈禧太后御赐的名字,这种传说是人们公认的。但事实上,不经允许,黄辅臣是不能将他的儿子带进宫的,在太后面前暗中演唱更是不可能。这些只能说明,双簧是清末黄辅臣创造的一种曲艺形式。
黄辅臣的历史记载
有关黄辅臣,至今未见准确的生卒记载。据有关文字资料,他一生跨过清朝的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等五个年号。假设他生于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至嘉庆末年约26岁,道光末年约56岁,咸丰末年约68岁,至同治末年70有余。同治以后,都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传老艺人供差,黄辅臣年老唱不了,创造一个演、唱分开而又合二为一的新形式,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所以说,双簧这个曲种的出现,不能在清朝同治年以前。
编辑本段双簧的“簧”字
双簧由来
双黄改为双簧,不管是为了区别于京剧二黄,或是其他什么原因,这个字的确改得好。“双簧”有两个解释,一个是管乐器中有双簧片的一种,常叫“双簧管”;另一个是中国源于北京的一种曲艺名字,由前面的一个人表演动作,藏在后面的一个人或说或唱,互相配合,好像前面的演员在自演自唱一样。
“双簧”作为一种节目,是由慈禧太后定名的。据说早年有位北京唱单弦的曲艺赏叫黄甫臣,他唱的单弦曲艺小段,不仅声音宏亮,抑扬顿挫韵味十足,而且动作精湛得体,内容风趣幽默,很受西太后赏识,当然常召进宫去为她表演解闷。
一次慈禧太后又想听黄甫臣的单弦演唱,于是传下懿旨,召他进宫表演。但是,偏偏不巧,黄甫臣接了旨意要去表演之际,感冒咳嗽,噪音不仅沙哑难听,而且几乎发不出声来。临时打退堂鼓,怕太后怪罪;去唱吧,却没声音,更要被责罚。黄甫臣的儿子是门里出身,当然唱功也几可乱真,他对父亲说:“我藏在后面唱,你在前面做动作表演好了。”二人只好用此法应付。想不到演出十分成功,慈禧太后听得十分开心!
不过,演到最后,还是被发现了,父子俩跪地请罪,西太后却因看得分外高兴免了罪,赏赐了银子说:“别看你们演的是双簧,反而更精彩呢!”从此,“双簧”形式的节目流行开了,还造出“表演双簧”词语,指一个公开另个藏于背后合伙骗人。
黄字解释
单讲黄字,是发出声音的意思。乐器中振动发音的薄片叫“簧”。簧片有竹制、木制、金属制多种。乐器簧片有一片的、两片的、多片的。一片的叫单簧,如单簧管;多片的叫自由簧,如笙、口琴;两片的叫双簧,如双簧管等。不过乐器中的双簧和单簧、自由簧,都在管内藏着,只能闻其声,不可见其形。
人嗓子里的声带,也是起发音作用的两个薄片,但不叫双簧,只有表示不同的语言时,有的时候才用簧字。比如说一个人说话给别人听,声东击西,指桑骂槐,叫“摔簧”;花言巧语迷惑人叫“鼓簧弄舌”;两个人或更多人事先商量编好一套谎言,为达到某种目的,一唱一和,用来欺骗某人,也叫演“双簧”,这种双簧俗称“捏窝窝儿”,这是生活中的双簧,它可能是按曲艺双簧的以假作真,借用其名。
表演特色
曲艺双簧是两个演员,一人用形体表演,一人用声音说唱,合二为一,以假作真。说唱者,必须嗓子好,声音亮。表演者不发音,只张嘴模仿说唱的口形,大嘴张开,甚至能让人看见喉内的肉簧片——声带。有一副对联描述双簧的表演惟妙惟肖:假说真学仿佛一个,前演后唱喉咙两条。
编辑本段双簧的化妆
演双簧必须有场面桌和椅子,其道具除说相声用的醒木、手绢、折扇之外,还有一个演双簧专用的头饰:套在头上的小辫,一般都用绳圈拴一个小圆托,上连一根冲天杵独辫,也有其他样式的。赵霭如演双簧,就用青绸子条做的两个小羊犄角辫套在头上,两辫在耳上。这可能是根据不同脸型而设计的。
双簧演员甲(表演者)化妆时,先坐在桌后椅子上,由演员乙(说唱者)将其大褂领子窝进去,露出脖颈,然后自己用大白块将两眼和嘴部抹上三大块白,为了看清头部动作、面部表情和语言口型。甲边化妆边说,在窝领子时甲把乙当成理发师傅,说:“就一个人呀?我刮刮脸!”开始抹大白时说:“人是衣,马是鞍;西湖景,配洋片。人不倒饬不好看,倒饬起来再瞧——”乙:“好看啦!”甲:“更寒碜!”抹完大白,戴上小辫就开始表演。
化妆抹大白,也有不同的方法。如赵霭如演双簧化妆是将大白压成粉末,用手捏着往脸上揉。这可能是他脸瘦,眼窝深,用平面大白块有的地方抹不上。
前几年,电视里曾播放莫歧、王凤朝的双簧。莫歧化妆不是用大白,而是用定妆粉。拿定妆粉扑,将两眼和嘴扑上三个白圆饼。随着表演,随着从脸上往四下飘飞白粉末。一段双簧词没演完,三个白圆饼就基本上掉光,露出庐山真面。扑粉代替大白,虽然舞台效果不理想,但绝不会烧伤皮肤,毁坏容颜。
编辑本段双簧的表演
曲艺
曲艺中的双簧,多由相声演员兼演。由甲、乙二人表演。甲化妆在前,模拟动作口形,称“前脸儿”。乙在后说唱称“后背”。传统相声都是甲智乙愚,演双簧则反之,吃亏的多是甲。双簧演员上场,先用相声垫话铺场,甲找包袱,乙捧哏。有时介绍双簧的创始人黄辅臣,说爸爸在前边表演,儿子在后边说唱,用此找乙的便宜。演双簧开始,前脸坐在桌后椅子上,先向观众咧嘴眯缝眼不发声音地大笑,然后紧急收敛笑容,面目严肃,拍醒木给信号,后背说唱,前脸学其动作口型,术语称为“发托卖像”。再演一小段,故意露出破绽找笑料抓包袱,甲站起离桌露出乙。二人对口说几句,接着再学双簧。

双簧的表演
双簧名家
孙宝才(大狗熊)、王文禄一档,专门演双簧。王文禄演后背,蹲在椅子后边,用扇子挡住嘴说唱,因离前台远,要用很强很亮的嗓子演唱,这是相声双簧的基本形式。演后背相当吃功夫,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好嗓子是演不了的。现在好办了啦,在椅子后边放一个话筒,什么好坏嗓子的演员都能演后背了。
拆唱八角鼓演员顾荣甫、尹福来也演过双簧。拆唱八角鼓也带演牌子戏,二人对口边唱单弦牌子曲,做出滑稽可爱的表演,边说与故事有关的白口抓哏找乐。他们演的双簧与相声双簧所不同者是桌子后放两把椅子,尹福来演后背时,也坐在椅子上,不遮脸,而且还弹三弦自弹自唱。顾荣甫演前脸,用支大鼓的架子折迭着模拟弹三弦,其定弦、扫弦、按弦、换把等技巧和后背三弦音声一致,演唱时张嘴对口型的功力更深。
莲花落演员屈国田、魏美英演的双簧也采用以上这种形式。魏美英演后背,坐在椅子上打节子板唱,屈国田前脸表演。
双簧附属于相声,后背不论蹲着坐着,都是相声双簧。相声来源于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员过去都是自弹自唱。弹弦必须坐着,蹲着没法弹。因此,两把椅子,后背坐着的双簧应是双簧的原始形式。后来形式曲种独立,后背大都不能弹弦了,所以改为蹲着,隐蔽遮脸。
编辑本段双簧的发展
相声双簧
相声双簧是双簧的标准形式,在我国广阔的文艺海洋中,还有很多种不同形式的双簧。有的名叫双簧不是双簧,也有的不叫双簧而实际上是双簧。现列举几种,为了便于叙述,暂时各给起个名字,不一定恰当。
面具双簧
六十年代初,在曲艺舞台上多半为新节目,配合政治,宣传时事,歌颂当代英雄模范,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艺术性、趣味性放在第二位。王谦祥、李增瑞演过一些新双簧。王谦祥演前脸,不抹白,不戴辫,化妆时蹲在桌后,罩袍服戴面具扮演角色。其面具盖顶戴发,不全遮脸,露出嘴和下巴,以配合口型。演一小段,更换一次面具袍服,改变一个剧中人。李增瑞后背,台词是当前国际时事,其中略加一些笑料,配合形势作宣传。这种很有意思的双簧很象活报剧。
编辑本段双簧剧本
双簧闹新春
作者:王雪峰
甲:(甲先上台说台词)各位领导、同事、朋友们在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我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乙:(乙从后台蹿出,边走边手抱拳作揖,笑容满面的大声说)大家新年好!新年好!
甲:(甲生气的斜眼看着乙说)唉。。。这是谁家的孩子呀?跑这来瞎搅和!
乙:噢。我姓黄,今天来给大家表演一段双簧。
甲:等等,你说什么?你给大家表演一段双簧?
乙:是呀,有什么问题吗?
甲:你知道什么是双簧吗?双簧的爹的(用英文说)是谁吗?双簧的妈咪(用英文说)又是谁吗?哼。。。。
乙:(用手抓头装作很迷惑的样子说)这个……还真不知道。我到要请教、请教您。
甲:听着小伙子,我给你解释解释什么叫作“双簧”:双簧就是一人说,一人做,要做到“说学一人”。懂吗?它的爹的和妈咪是谁呢?我来告诉你-------记住了,他的爹的和妈咪就是四环奥迪!
乙:为什么呀?
甲:(斜眼看着乙学范伟的阴阳怪调声说)我就纳闷了,大家同样是一个人种,智商咱就差别这样大呢!你想一想呀,双簧只有两个环,奥迪有四个环,不是它爹的和妈咪,难道是你的爹的和妈咪呀!
乙:唉,什么乱七八糟的,我俩赶紧表演吧?
甲:(用不信任的眼光上下打量着乙)你行吗?
乙:还没表演你怎么知道我不行呢?我们可以试试呀!
甲:那好,我们试试吧?
乙:等等。。。我得先打扮、打扮。
甲:行,你先打扮打扮吧。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三分长相,七分打扮,打扮好了,哼、哼、您在看。
乙:(乙化妆好后,扭着屁股,比划着兰花指,学着模特走一字步来到台前说)您瞧我像不像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摆一个很女性化的姿式)
甲:我看您不像宋祖英。
乙:那我像。。。。。
甲:猫头鹰。
乙:去你的,你才猫头鹰呢!赶紧开始吧!
甲:好。大家请看,他这一拍巴掌,就全得听我的了,我叫他干啥,他就干啥。不信?我这就给您试试看。
乙:(拍掌开始)
甲:小黄我今年二十三,体重超过三百三,餐餐饭菜堆成山,又有肉来,又有汤,我吃一口肉,我喝一口汤,我吃一口肉,我喝一口汤,我吃一口肉,我……哎哟,吃多了,我肚子痛,我牙痛,我腿痛,我头痛,我脚痛,我背。。。。痛。
乙:(乙手忙脚乱站起来生气的说)你这是干嘛呢,想害死我呀!
甲:(嘻皮笑脸说)别发火嘛!我只是试试看,你能不能演,现在正式开始。
乙:来吧。
甲:大家看好了,看我怎么整他。(面带使坏的表情对观众悄悄说)
乙:(拍掌开始)
甲:天上的嫦娥——美、美、美啊!
地上的我——帅、帅、帅啊!
你看她多美呀,你看我多帅呀!
帅哥配美女呀,无人能比拟呀!
寒风吹,雪花飘,
飘来一个大草包,大草包想嫦娥,发高烧。
烧得稀里糊涂乱想呀,该打呀。
甲:我伸出右手,打左脸,伸出左手,打右脸。
甲:伸出右手,打左脸。伸出左手,打右脸。
甲:伸出右手,打左脸,伸出左手,……
乙:(站起来很生气的说)你还有完没完呀!
乙:再打下去,我就变成猪头了。
甲:好好。再来一次行吧!
乙:拍巴掌开始。
甲:“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看过来,看过来,这里的表演很精彩,你不要,装作不理不睬。。。(停一下继续说)唉。。最近我又失恋了!大家都说我没男人味,越看越像老太太。老太太怎么了,这才体现我长的很有个性,与众不同,充分的证明了一句话:“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哼。。。。没有欣赏水平!好几个MM和我见了面,都说我远看像潘长江,近看像赵本山,左看像曾志伟,右看像范伟(最后一个
人名范伟也可以改成本单位领导姓名,以增加互动搞笑气氛)噢。。。。呸!直接说我丑不就完了吗!这不是在伤害我美丽、善良、幼小的心灵吗?我是有点丑,可是我很温柔呀!嗯。。。(乙做撒娇状)
甲:(稍停一下)呵呵。。不好意思!(乙做羞涩状)今天我来参加安庆中支的新春晚会!还有一个主要目的,听说安庆中支的美女可多了,说不定有一两个具有欣赏水平的漂亮MM会爱上我这个“温柔”的小男人哟!{嗯。。。(做害羞动作说)别这样看着人家嘛,人家都不好意思说了}嗯。。。。。(学着女人不停的扭动着身体撒娇发嗲的哼,直到乙生气的站起来打断为止。)
乙:行了、行了,你就惦记着美女!能不能来点正经的。
甲:好好,来点正经的。
乙:拍巴掌开始。
甲:说安庆,唱安庆。安庆中支就是好,工作环境条件好,职工福利待遇好,员工个个素质好,以人为本战略好,和谐发展思路好,追求卓越理想好,文明建行方针好,美女个个身材好!(最后一句说的时候抛媚眼)
乙:(回头说)真的有那么好吗?
甲:你别说话呀!
乙:好好,我不说话。(拍巴掌)
甲:好不好看领导,安庆中支领导好,作风正派政绩好,工作务实能力好,清正廉洁形象好,平易近人态度好!就是有一点不好?(停一下做动作)要是个漂亮MM能嫁给我就好!
乙:(回头说)你看你又在做白日梦了,就是漂亮MM也不会嫁给你呀,要嫁也是嫁给我呀!
甲:去你的,继续、继续!
乙:拍巴掌
甲:新春到,金猪闹,工作不能乱了套,“岗位责任重于山、落实到位不简单,大家共同来把关,认真当好标准班,严格纪律守规章,业绩高峰定能攀,定能攀!”说双簧,贺新春:我祝大家新年里,天天快乐、家庭幸福、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合家欢乐、万事如意、心情愉快、笑口常开!谢谢(怪腔)Thank you!(并做飞吻动作){怎么还不给人家鼓掌呀,嗯。。。。掌声不够热烈嘛!嗯,嗯。。。。}(学着女人不停的扭动着身体撒娇发嗲的哼,直到乙生气的站起来打断为止。)
乙:(站起来说)你还有完没完呀!
甲:(笑着说)我这不是为你讨一点掌声嘛!
乙:有你这样讨掌声的吗?没完没了的。
甲乙共同说声(谢谢大家)谢幕!

⑵ 金剑的人物生平

1945年8月15日东北光复,他和一些爱好文艺的同学,在学校组织“东北青年文化报国育成会”,被选为会长。育成会也是一个学生业余剧团,连续演出金剑创作的两个多幕话剧《心底残痕》和《复活》。当时不满18岁。1948年,金剑在嫩江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创作组工作,此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0年5月1日,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实施,金剑热情地为解放了的新中国妇女大唱颂歌,赶写出独幕话剧《赵小兰》,在齐齐哈尔公演,荣获嫩江省文艺竞赛大会优秀剧本创作奖。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等全国各地的专业、业余话剧团体,相继演出这个剧目,并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赵小兰》舞台纪录片。各出版社争相出版《赵小兰》单行本,后又收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独幕剧选》中。中国外文出版社以英文、西班牙文,在世界许多国家发行。同年调黑龙江省文工团任创作室主任,坚持深入生活,并创作出大量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作品,如小歌剧《枉费心机》、《兄妹订计划》、《全力来捐献》、《迎春曲》;大型活报剧《垂死挣扎》;独幕话剧《谁害了你》;多幕话剧《荣誉是他的》等等。同时发表数十篇杂文、戏曲等作品,有的剧本由黑龙江省文工团排练演出。1951年初夏,完成独幕话剧《抗联之家》的创作,由黑龙江省话剧团作为建国两周年献礼演出。1952年,为了配合“三反五反”运动,写出多幕话剧《木老鸭》,由黑龙江省话剧团演出,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1953年,东北地区举办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黑龙江省话剧团演出金剑创作的两个独幕话剧,即《谷穗说了话》、《赵小兰》。《赵小兰》获优秀剧本创作奖。同年他出席全国第二届文学艺术代表大会,之后进入由丁玲主办的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并参加当年的国庆观礼。1954年,金剑受《剧本月刊》委托,协助栾文同修改独幕话剧《人往高处走》。该剧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公演,排练时金剑向剧组成员作了剧本分析。1954年该剧本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1957年,金剑在《北方文学》杂志上发表独幕话剧《仲秋时节》,又为《戏剧报》、《文艺报》、《黑龙江文艺》等杂志和报社写了《农业战线红旗手—董殿福》、《谈农民看话剧》等数十篇特写、小说、影评、剧评作品。1958年末,金剑被调到哈尔滨电影制片厂,任创作室副主任。在深入公安战线体验生活中,写了电影剧本《春满街巷》。1959年调到哈尔滨话剧院,创作多幕话剧剧本《红姑娘》,经多次修改于1962年脱稿,更名为《春光曲》。1963年由哈尔滨话剧院演出,《剧本月刊》同时发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于1964年在北京公演。黑龙江省评剧团等专业剧团也移植此剧演出。1960年,金剑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任戏剧家协会黑龙江省分会理事。
1964年,应长春电影制片厂邀请,赴长春修改《春光曲》电影剧本,后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而停拍。1965年冬,在参加“四清”工作中,又完成独幕喜剧《练兵记》的创作,并开始中型话剧《后继有人》剧本创作。这两部剧都经哈尔滨话剧院演出。1968年1月11日,金剑在“文化大革命”中含冤逝世。终年40岁。

⑶ 戏曲的各方面知识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角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独白(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一本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来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角色:

末:男角。元杂剧中的正末是剧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剧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净:俗称“花脸”“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如《窦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

丑:又称“三花脸”或“小花脸”多扮演性格诙谐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杂剧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监斩官——外末。

杂:又称“杂当”。扮演老妇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元杂剧作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创作的剧本至少在五六百种以上,保留到现在的也还有一百五十多种。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的面貌,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已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描写一个善良无辜的童养媳窦娥的悲惨遭遇,反映了高利贷者的残酷剥削、地痞流氓的敲诈勒索和贪官污吏的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的坚强意志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马致远的《汉宫秋》,借助历史题材,通过描写王昭君为国献身、毛延寿卖国救荣和王公大臣的腐败无能,对元代的民族压迫进行无情地揭露,对当时的统治者给予辛辣的嘲讽。王实甫的《西厢记》,描写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从“惊艳”、“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但她出身于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全剧以争取婚姻自主与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为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为副线,互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时张时弛,时动时静,时喜时悲,时聚时散,挥洒自如,色彩斑斓。它那“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和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

相传,清朝初年的北京有四大剧种,即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据嘉庆八年的记载:“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磬同音,歌舞升平,伶工荟萃,莫感于京华。”也说明了当时这一历史盛况。其中所谓南昆即流行于江南昆山一带的昆山腔;北弋指南戏与北曲结合,产生于江西弋阳地区的弋阳腔,即流传到北方形成的高腔,也就是当时盛行于京城的京腔;东柳即流行于山东的柳子腔;西梆自然是我国西北广为流传的梆子腔,也就是秦腔。说明了东西南北四方艺人汇集北京的盛况。

从当前来看,以上四大声腔已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原有范围,有的早已遍及全国许多省份,弋阳腔(即高腔)更是在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河北广为流传,因此有关人士认为这种说法并不科学,但是这种历史形成的说法还是客观地反映了历史事实。从当前戏曲剧种的分布来看,昆剧在上海、南京、浙江、湖南还是有相当的观众基础。弋阳腔不但在北方扎根,从乾隆年间,在京师“六大名班,九城轮转”,而且对京剧以及一些北方剧种的形成发挥了重要影响,就是在江南一带的流传也主要是在许多北方语系的地区。柳子腔(包括受其影响的柳琴戏)虽然流行于河南、苏北、冀南、皖北等地,但是它重要的活动还是山东的曲阜、泰安、临沂。秦腔(即山陕梆子)以及由其发展而来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的梆子腔尽管至今在北方盛行,然而我们在甘肃、宁夏、陕西等地看到的秦腔却有着更深厚、更古老的根基和更广泛的观众群,所以说“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说法是有历史根据的。

全国戏曲的种类

彩调剧 藏剧 潮剧 楚剧 凤阳花鼓戏 广东汉剧 桂剧 汉剧 黄梅戏 徽剧 荆州花鼓戏 柳子戏 吕剧 山东梆子 绍剧 四川曲剧 甬剧 云南花灯 壮剧 越剧 粤剧 越调 豫剧 宜黄戏 扬剧 新疆曲子剧 湘剧 锡剧 婺剧 碗碗腔 天津文明戏 苏剧 曲剧 琼剧 青海平弦戏 秦腔 黔剧 祁剧 蒲剧 莆仙戏 评剧 瓯剧 闽剧 陇剧 龙江剧 辽南戏 昆剧 梨园戏 京剧 晋剧 吉剧 黄龙戏 淮剧 滑稽戏 花儿剧 沪剧 河北梆子 赣剧 二人转 二人台 川剧 北方昆曲 新城戏

声腔剧种
二黄、二人台、上党二黄、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川剧、三角戏、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丹剧、木偶剧、巴陵戏、五音戏、文南词、中路梆子、内蒙大秧歌、凤台小戏、永济道情戏、白剧、白字戏、北昆、北京曲剧、北路梆子、皮黄、皮影戏、龙江剧、龙岩杂戏、东河戏、东路梆子、汉剧、宁河戏、乐平腔、正字戏、四平腔、四股弦、右词南剑调、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调、西路评剧、壮剧、壮族沙剧、芗剧、吉剧、吕剧、竹马戏、老调梆子、庐剧、吹腔、乱弹、沪剧、评剧、苏剧、甬剧、祁剧、辰河戏、余姚腔、词明戏、含弓戏、阿宫腔、灵邱罗罗腔、河南越调、河南道情、河南曲剧、河北梆子、河北乱弹、京腔、京剧、青阳腔、青海平弦戏、武安落子、杭剧、扬剧、昆腔、陇剧、茂腔、绍剧、瓯剧、侗戏、宜黄戏、采茶戏、泗州戏、弦索腔、耍孩儿戏、陕西老腔、柳腔、柳琴戏、闽剧、闽西汉剧、南剧、姚剧、临剧、哈哈腔、胡琴腔、荆河戏、浑源罗罗、贵州花灯剧、高腔、高山剧、高拔子、高甲戏、高调梆子、唐剧、桂剧、秦腔、晋剧、邕剧、莆仙戏、海盐腔、海门山歌剧、海城喇叭戏、莱芜梆子、壶关秧歌、淮剧、淮红剧、黄梅戏、黄龙戏、黄孝花鼓、清戏、清音戏、粤剧、婺剧、楚剧、推剧、梨园戏、梆子腔、章丘梆子、铙鼓杂戏、湘剧、湘西苗剧、越剧、傣剧、琼剧、丝弦戏、滑稽戏、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蒲剧、蒲州梆子、雷剧、锡剧、滇剧、蒙古剧、碗碗腔、瑞河戏、新疆曲子戏、赛戏、歌仔戏、僮子戏、蔚县秧歌、漫瀚剧、潮剧、徽剧、影子腔、黔剧、豫剧、襄阳剧、襄武秧歌、藏剧、赣剧、彝剧。

戏剧名词
九宫、入破、卜儿、十三调、二花脸、刀马旦、人物造型、大曲、大面、大遍、小末、小旦、小戏、小生、小花脸、三部曲、三花脸、三小戏、才人、广播剧、引子、引戏、文场、文工团、文明戏、元曲、元杂剧、云手、云韶府、丑、介、队舞、六幺、幺篇、宫调、水袖、化妆、反串、书会、瓦舍、勾栏、开呵、木大、中州韵、内心独白、手眼身法步、中国戏剧梅花奖、打出马、打背躬、台词、台步、正末、正旦、正剧、正净、四大徽班、四大声腔、四功五法、旦、旦儿、末、末泥、本色、本色表演、出、外、生、加官、龙套、布景、对白、代面、包厢、乐棚、务头、犯调、北曲、立部伎、东海黄公、兰陵王入陈曲、行头、行当、行家、行院、戏文、戏剧、冲末、冲狭、曲破、曲牌、曲谱、老旦、老生、吊毛、传奇、杂当、过曲、集曲、合生、许胡、百戏、优伶、寻幢、压轴戏、地方戏、问题剧、自报家门、花部、花旦、把子、把子功、走边、走索、场、场面、场面高度、巫、串、折、弄、角抵、苍鹘、社火、邦老、孛老、序幕、身段、尾声、抢背、宋杂剧、竹竿子、吴江派、苏中郎、坐部伎、连台本戏、即兴表演、武旦、武丑、武场、武净、武生、武二花、武花脸、板眼、板式、参军、参军戏、定场诗、定场白、俫、净、帔、转踏、法曲、青衣、京白、官衣、话剧、诗剧、掐弹词、性格化、毯子功、油花脸、升平署、宜春院、贴净、贴旦、独白、独幕剧、科班、科泛、科浑、南曲、南戏、南杂剧、南北合套、俗乐、院本、弦索、哑剧、亮相、起霸、圆场、面具、轴子、客串、草台班、闺门旦、活报剧、音响效果、总会先倡、剧场、剧种、剧本、悲剧、悲喜剧、砌、彩排、旁白、帮腔、家门、宾白、钵头、俳优、倡优、临川派、鬼门道、诸宫调、第四堵墙、爱美剧运动、排遍、排演、脚色、脚本、梨园、梨园弟子、副旦、副末、副净、唱腔、唱赚、唱念做打、基本功、街头剧、翎子、盔头、检场、脸谱、彩旦、清唱、菊部、票友、郭秃、象人、教坊、虚拟动作、铜锤花脸、鱼龙曼延、雅部、雅乐、雅乐部、傩、道具、喜剧、黑头、腔调、猴戏、掌记、搽旦、散乐、装孤、傀儡戏、滑稽戏、温州杂剧、程式动作、鼓板、鼓子词、鼓吹部、鼓架部、幕、幕表制、缠令、缠达、韵白、滚调、跳丸、演出本、路歧人、酸、赚、摘遍、锣经、楔子、髦儿戏、潜台词、舞台、舞台灯光、舞台美术、舞台指示、舞台艺术、题目、题目正名、靠、趟马、髯口、褶子、蟒袍、敷演、磕瓜、影戏、燕濯、踏谣娘、霓裳羽衣曲等

戏曲的“两下锅”

张宝申

近年来,在舞台和电视上,时常出现不同剧种的演员同演一出戏的情况。如:在纪念梅兰芳诞辰百年时,年愈八旬的豫剧名家马金凤与京剧梅派传人梅葆玖曾同台演出过《穆桂英挂帅》;中国京剧院与西藏藏剧团曾合演过《文成公主》。这种演出形式,戏曲界称为“两下锅”。还有多个剧种同台演出的“三下锅”、“四下锅”。在中央电视台的戏曲晚会上,曾有过京剧、豫剧、龙江剧和河北梆子四个剧种的演员合演一台《花木兰》的情况。因其演出形式新奇,引起观众的很大兴趣。
在中国戏曲的历史上,这种“两下锅”的演出形式由来已久,是不同剧种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一种重要手段。许多剧种在“两下锅”中,演变出新的剧种。元大都时期的北京是杂剧的一统天下,产生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众多剧作家和《窦娥冤》、《西厢记》等一批著名的剧作。明永乐年间由南京迁都北京后,在移民潮中,大批南人北上,南曲也随之而来。为适应新的环境,南曲和杂剧实行了“南北合套”的演出。南曲吸收了北曲的优长,形成了新的昆山腔、弋阳腔。而杂剧则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明末清初,昆山腔演变为昆曲,在北京的舞台上占据了主导地位。《长生殿》、《桃花扇》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传演至今。今天的京剧也是二百多年前汉剧与徽剧“两下锅”的产物。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汉剧艺人“两下锅”共同演出,在相互融合中,以徽剧的二簧腔和汉剧的西皮腔为基础,形成了一种新的“皮簧戏”。此后,皮簧戏又从昆曲、梆子腔等剧种中不断吸取营养,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到了清末民初,京剧已发展到成熟阶段,不仅成为京城戏曲舞台的主流,而且开始向全国传播。这一时期,由山陕梆子演变而成的河北梆子(时称秦腔、直隶梆子)和由“蹦蹦戏”发展起来的评剧,都曾与京剧“两下锅”演出。清光绪十七年(1891),著名河北梆子演员、戏曲活动家田际云在其所主持的玉成班中,首开梆子、皮簧同班“两下锅”合演的先例。因其很受观众欢迎,许多班社纷纷效尤。一时间,京城内外,京梆“两下锅”的演出红红火火。许多京剧科班也“梆、簧兼授”。著名京剧科班富连成也“二科生徒几乎无一不习秦腔(梆子)者。即今之马连良氏,亦曾习《取洛阳》之小王子”。在与京剧“两下锅”的演出中,许多河北梆子演员,如:荀慧生、于连泉(小翠花)、赵桐栅(芙蓉草)等,后来都改唱了京剧,成为著名的京剧演员。
评剧形成于清末民初,是由莲花落、蹦蹦戏、平腔梆子戏演变而来的新剧种。在解放前一直行当不全,以“三小”(小生、小旦、小花脸)戏为主,称为“半班戏”。所以,评剧在初期经常与河北梆子、京剧“两合水”或“三大块”联合演出。在与京剧、河北梆子的同台演出中,评剧在音乐、唱腔、剧目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至上世纪30年代,以评剧“四大名旦”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和爱莲君为代表的女演员的出现,使评剧发展到一个成熟的阶段,不仅流行于京津、东北和华北地区,而且还曾到上海及江浙等南方地区演出,影响很大。但因其男演员较弱,仍常与京剧“两下锅”演出。白玉霜在上海就曾与京剧武生演员赵如泉合演过《武松杀嫂》。1945年,新凤霞在青岛,也曾搭周信芳的弟子周麟昆的京剧班,“两下锅”演出过《秦香莲》等戏。
解放后,评剧在改革发展中,健全了生、净行当,丰富了男声唱腔,特别是拥有了魏荣元、马泰、张德福、席宝昆等一批男演员,彻底解决了“半班戏”的问题。而且,创作演出了一批以男演员为主的剧目,受到观众的欢迎。“两下锅”已成为一段历史的记载。

⑷ 华容道歌词最后一句旁白是什么意思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角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独白(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一本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来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角色:

末:男角。元杂剧中的正末是剧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剧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净:俗称“花脸”“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如《窦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

丑:又称“三花脸”或“小花脸”多扮演性格诙谐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杂剧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监斩官——外末。

杂:又称“杂当”。扮演老妇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元杂剧作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创作的剧本至少在五六百种以上,保留到现在的也还有一百五十多种。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的面貌,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已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描写一个善良无辜的童养媳窦娥的悲惨遭遇,反映了高利贷者的残酷剥削、地痞流氓的敲诈勒索和贪官污吏的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的坚强意志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马致远的《汉宫秋》,借助历史题材,通过描写王昭君为国献身、毛延寿卖国救荣和王公大臣的腐败无能,对元代的民族压迫进行无情地揭露,对当时的统治者给予辛辣的嘲讽。王实甫的《西厢记》,描写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从“惊艳”、“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但她出身于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全剧以争取婚姻自主与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为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为副线,互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时张时弛,时动时静,时喜时悲,时聚时散,挥洒自如,色彩斑斓。它那“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和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

相传,清朝初年的北京有四大剧种,即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据嘉庆八年的记载:“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磬同音,歌舞升平,伶工荟萃,莫感于京华。”也说明了当时这一历史盛况。其中所谓南昆即流行于江南昆山一带的昆山腔;北弋指南戏与北曲结合,产生于江西弋阳地区的弋阳腔,即流传到北方形成的高腔,也就是当时盛行于京城的京腔;东柳即流行于山东的柳子腔;西梆自然是我国西北广为流传的梆子腔,也就是秦腔。说明了东西南北四方艺人汇集北京的盛况。

从当前来看,以上四大声腔已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原有范围,有的早已遍及全国许多省份,弋阳腔(即高腔)更是在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河北广为流传,因此有关人士认为这种说法并不科学,但是这种历史形成的说法还是客观地反映了历史事实。从当前戏曲剧种的分布来看,昆剧在上海、南京、浙江、湖南还是有相当的观众基础。弋阳腔不但在北方扎根,从乾隆年间,在京师“六大名班,九城轮转”,而且对京剧以及一些北方剧种的形成发挥了重要影响,就是在江南一带的流传也主要是在许多北方语系的地区。柳子腔(包括受其影响的柳琴戏)虽然流行于河南、苏北、冀南、皖北等地,但是它重要的活动还是山东的曲阜、泰安、临沂。秦腔(即山陕梆子)以及由其发展而来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的梆子腔尽管至今在北方盛行,然而我们在甘肃、宁夏、陕西等地看到的秦腔却有着更深厚、更古老的根基和更广泛的观众群,所以说“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说法是有历史根据的。

全国戏曲的种类

彩调剧 藏剧 潮剧 楚剧 凤阳花鼓戏 广东汉剧 桂剧 汉剧 黄梅戏 徽剧 荆州花鼓戏 柳子戏 吕剧 山东梆子 绍剧 四川曲剧 甬剧 云南花灯 壮剧 越剧 粤剧 越调 豫剧 宜黄戏 扬剧 新疆曲子剧 湘剧 锡剧 婺剧 碗碗腔 天津文明戏 苏剧 曲剧 琼剧 青海平弦戏 秦腔 黔剧 祁剧 蒲剧 莆仙戏 评剧 瓯剧 闽剧 陇剧 龙江剧 辽南戏 昆剧 梨园戏 京剧 晋剧 吉剧 黄龙戏 淮剧 滑稽戏 花儿剧 沪剧 河北梆子 赣剧 二人转 二人台 川剧 北方昆曲 新城戏

声腔剧种
二黄、二人台、上党二黄、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川剧、三角戏、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丹剧、木偶剧、巴陵戏、五音戏、文南词、中路梆子、内蒙大秧歌、凤台小戏、永济道情戏、白剧、白字戏、北昆、北京曲剧、北路梆子、皮黄、皮影戏、龙江剧、龙岩杂戏、东河戏、东路梆子、汉剧、宁河戏、乐平腔、正字戏、四平腔、四股弦、右词南剑调、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调、西路评剧、壮剧、壮族沙剧、芗剧、吉剧、吕剧、竹马戏、老调梆子、庐剧、吹腔、乱弹、沪剧、评剧、苏剧、甬剧、祁剧、辰河戏、余姚腔、词明戏、含弓戏、阿宫腔、灵邱罗罗腔、河南越调、河南道情、河南曲剧、河北梆子、河北乱弹、京腔、京剧、青阳腔、青海平弦戏、武安落子、杭剧、扬剧、昆腔、陇剧、茂腔、绍剧、瓯剧、侗戏、宜黄戏、采茶戏、泗州戏、弦索腔、耍孩儿戏、陕西老腔、柳腔、柳琴戏、闽剧、闽西汉剧、南剧、姚剧、临剧、哈哈腔、胡琴腔、荆河戏、浑源罗罗、贵州花灯剧、高腔、高山剧、高拔子、高甲戏、高调梆子、唐剧、桂剧、秦腔、晋剧、邕剧、莆仙戏、海盐腔、海门山歌剧、海城喇叭戏、莱芜梆子、壶关秧歌、淮剧、淮红剧、黄梅戏、黄龙戏、黄孝花鼓、清戏、清音戏、粤剧、婺剧、楚剧、推剧、梨园戏、梆子腔、章丘梆子、铙鼓杂戏、湘剧、湘西苗剧、越剧、傣剧、琼剧、丝弦戏、滑稽戏、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蒲剧、蒲州梆子、雷剧、锡剧、滇剧、蒙古剧、碗碗腔、瑞河戏、新疆曲子戏、赛戏、歌仔戏、僮子戏、蔚县秧歌、漫瀚剧、潮剧、徽剧、影子腔、黔剧、豫剧、襄阳剧、襄武秧歌、藏剧、赣剧、彝剧。

戏剧名词
九宫、入破、卜儿、十三调、二花脸、刀马旦、人物造型、大曲、大面、大遍、小末、小旦、小戏、小生、小花脸、三部曲、三花脸、三小戏、才人、广播剧、引子、引戏、文场、文工团、文明戏、元曲、元杂剧、云手、云韶府、丑、介、队舞、六幺、幺篇、宫调、水袖、化妆、反串、书会、瓦舍、勾栏、开呵、木大、中州韵、内心独白、手眼身法步、中国戏剧梅花奖、打出马、打背躬、台词、台步、正末、正旦、正剧、正净、四大徽班、四大声腔、四功五法、旦、旦儿、末、末泥、本色、本色表演、出、外、生、加官、龙套、布景、对白、代面、包厢、乐棚、务头、犯调、北曲、立部伎、东海黄公、兰陵王入陈曲、行头、行当、行家、行院、戏文、戏剧、冲末、冲狭、曲破、曲牌、曲谱、老旦、老生、吊毛、传奇、杂当、过曲、集曲、合生、许胡、百戏、优伶、寻幢、压轴戏、地方戏、问题剧、自报家门、花部、花旦、把子、把子功、走边、走索、场、场面、场面高度、巫、串、折、弄、角抵、苍鹘、社火、邦老、孛老、序幕、身段、尾声、抢背、宋杂剧、竹竿子、吴江派、苏中郎、坐部伎、连台本戏、即兴表演、武旦、武丑、武场、武净、武生、武二花、武花脸、板眼、板式、参军、参军戏、定场诗、定场白、俫、净、帔、转踏、法曲、青衣、京白、官衣、话剧、诗剧、掐弹词、性格化、毯子功、油花脸、升平署、宜春院、贴净、贴旦、独白、独幕剧、科班、科泛、科浑、南曲、南戏、南杂剧、南北合套、俗乐、院本、弦索、哑剧、亮相、起霸、圆场、面具、轴子、客串、草台班、闺门旦、活报剧、音响效果、总会先倡、剧场、剧种、剧本、悲剧、悲喜剧、砌、彩排、旁白、帮腔、家门、宾白、钵头、俳优、倡优、临川派、鬼门道、诸宫调、第四堵墙、爱美剧运动、排遍、排演、脚色、脚本、梨园、梨园弟子、副旦、副末、副净、唱腔、唱赚、唱念做打、基本功、街头剧、翎子、盔头、检场、脸谱、彩旦、清唱、菊部、票友、郭秃、象人、教坊、虚拟动作、铜锤花脸、鱼龙曼延、雅部、雅乐、雅乐部、傩、道具、喜剧、黑头、腔调、猴戏、掌记、搽旦、散乐、装孤、傀儡戏、滑稽戏、温州杂剧、程式动作、鼓板、鼓子词、鼓吹部、鼓架部、幕、幕表制、缠令、缠达、韵白、滚调、跳丸、演出本、路歧人、酸、赚、摘遍、锣经、楔子、髦儿戏、潜台词、舞台、舞台灯光、舞台美术、舞台指示、舞台艺术、题目、题目正名、靠、趟马、髯口、褶子、蟒袍、敷演、磕瓜、影戏、燕濯、踏谣娘、霓裳羽衣曲等

戏曲的“两下锅”

张宝申

近年来,在舞台和电视上,时常出现不同剧种的演员同演一出戏的情况。如:在纪念梅兰芳诞辰百年时,年愈八旬的豫剧名家马金凤与京剧梅派传人梅葆玖曾同台演出过《穆桂英挂帅》;中国京剧院与西藏藏剧团曾合演过《文成公主》。这种演出形式,戏曲界称为“两下锅”。还有多个剧种同台演出的“三下锅”、“四下锅”。在中央电视台的戏曲晚会上,曾有过京剧、豫剧、龙江剧和河北梆子四个剧种的演员合演一台《花木兰》的情况。因其演出形式新奇,引起观众的很大兴趣。
在中国戏曲的历史上,这种“两下锅”的演出形式由来已久,是不同剧种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一种重要手段。许多剧种在“两下锅”中,演变出新的剧种。元大都时期的北京是杂剧的一统天下,产生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众多剧作家和《窦娥冤》、《西厢记》等一批著名的剧作。明永乐年间由南京迁都北京后,在移民潮中,大批南人北上,南曲也随之而来。为适应新的环境,南曲和杂剧实行了“南北合套”的演出。南曲吸收了北曲的优长,形成了新的昆山腔、弋阳腔。而杂剧则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明末清初,昆山腔演变为昆曲,在北京的舞台上占据了主导地位。《长生殿》、《桃花扇》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传演至今。今天的京剧也是二百多年前汉剧与徽剧“两下锅”的产物。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汉剧艺人“两下锅”共同演出,在相互融合中,以徽剧的二簧腔和汉剧的西皮腔为基础,形成了一种新的“皮簧戏”。此后,皮簧戏又从昆曲、梆子腔等剧种中不断吸取营养,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到了清末民初,京剧已发展到成熟阶段,不仅成为京城戏曲舞台的主流,而且开始向全国传播。这一时期,由山陕梆子演变而成的河北梆子(时称秦腔、直隶梆子)和由“蹦蹦戏”发展起来的评剧,都曾与京剧“两下锅”演出。清光绪十七年(1891),著名河北梆子演员、戏曲活动家田际云在其所主持的玉成班中,首开梆子、皮簧同班“两下锅”合演的先例。因其很受观众欢迎,许多班社纷纷效尤。一时间,京城内外,京梆“两下锅”的演出红红火火。许多京剧科班也“梆、簧兼授”。著名京剧科班富连成也“二科生徒几乎无一不习秦腔(梆子)者。即今之马连良氏,亦曾习《取洛阳》之小王子”。在与京剧“两下锅”的演出中,许多河北梆子演员,如:荀慧生、于连泉(小翠花)、赵桐栅(芙蓉草)等,后来都改唱了京剧,成为著名的京剧演员。
评剧形成于清末民初,是由莲花落、蹦蹦戏、平腔梆子戏演变而来的新剧种。在解放前一直行当不全,以“三小”(小生、小旦、小花脸)戏为主,称为“半班戏”。所以,评剧在初期经常与河北梆子、京剧“两合水”或“三大块”联合演出。在与京剧、河北梆子的同台演出中,评剧在音乐、唱腔、剧目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至上世纪30年代,以评剧“四大名旦”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和爱莲君为代表的女演员的出现,使评剧发展到一个成熟的阶段,不仅流行于京津、东北和华北地区,而且还曾到上海及江浙等南方地区演出,影响很大。但因其男演员较弱,仍常与京剧“两下锅”演出。白玉霜在上海就曾与京剧武生演员赵如泉合演过《武松杀嫂》。1945年,新凤霞在青岛,也曾搭周信芳的弟子周麟昆的京剧班,“两下锅”演出过《秦香莲》等戏。
解放后,评剧在改革发展中,健全了生、净行当,丰富了男声唱腔,特别是拥有了魏荣元、马泰、张德福、席宝昆等一批男演员,彻底解决了“半班戏”的问题。而且,创作演出了一批以男演员为主的剧目,受到观众的欢迎。“两下锅”已成为一段历史的记载。

⑸ 什么是街头剧

顾名思义:适合于街头、田头、场头演出的短剧。由于它不受舞台、灯光、布景、音乐的限制,因此深受群众戏剧爱好者的喜爱,又因为它能够真实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所以拥有众多的观众。也称广场剧。一种不受舞台和剧场条件限制,适合于街头广场演出的戏剧形式。街头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通俗性。特点是演出方式灵活,剧本短小精悍,能够及时反应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进行宣传鼓动工作。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流传较广,多以群众关心的政治斗争为题材,常能鼓励观众与演出者融为一体,如《放下你的鞭子》

⑹ 《音乐教育法》剧本

(一)音乐剧的诞生

在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欧洲,
在那些进步思想活跃的国家里。音乐成了人们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意大利人找到了用声音概括情感的方式;德国人找到了用声音概括哲理和刻画心理的方式;另外,在法国和英国也发展了富丽堂皇的音乐剧和英雄气概的清唱剧。这是进步的艺术家由于受到文艺复兴思想的启发,有意识地追求一种新的表现方法——最富于戏剧力量的表现方法的结果。

歌剧在艺术上的用意是把崇高的情绪贯注给观众,使他们变得丰富而高贵。然而这种华丽的意大利式歌剧并不能完全满足观众兴趣和情感,于是一种被称之为“居于杂要和歌剧两端当中地带”的艺术形式得以产生。

历史上第一部“音乐剧”是约翰·凯的《乞丐的歌剧》首演于1728年伦敦,当时被称为“民间歌剧”,它采用了当时流传甚广的歌曲作为穿插故事情节的主,在一定程度上讽刺了统治者和华丽的意大利式歌剧。

1750年,一个巡回演出团在美国北部首次上演了《乞丐的歌剧》,这便是美国人亲身体验音乐剧的开端。之后英国喜歌剧、洁国歌剧和维也纳轻歌剧也进行了一些类型尝试,可谓旱期音乐剧的雏形。但是直到1866年,由于音乐剧《黑魔鬼》的冲击才使纽约的观众真正为音乐剧的链力所祈服。《黑魔鬼》也因此被公认为第一部美国的音乐剧。那壮丽的场面及一群赤膊的美丽少女给观众圈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那时候起欣赏用歌曲进行润饰的剧目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娱乐方式。

事实上,第一次使用“音乐喜剧”这一名称要追溯到19世纪后期,制作人乔治·爱德华在伦敦盖伊特剧院上演的作品。1893年英国人S·琼斯创作了一部熔戏剧、音乐、歌舞于一炉的作品《快乐的姑娘》,该剧富有幽默情趣和戏剧色彩,加之通俗易懂的音乐,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特别是乔治,爱德华把《快乐的姑娘》带到纽约时,不但很快被约人接受了,还促进了音乐剧在美国的发展。

(二)音乐剧的发展

经过十九世纪中叶之后半个多世纪的多方位的探索期,音乐剧逐步求得了音乐、舞蹈。戏剧的结合,到二十世纪中期它已成为一种独具魁力的戏剧演出形式。概括他说,它是以简单的有独特性的有吸引力的情节为支撑,以演员的戏剧性表演为根基,使音乐舞蹈得以充分发挥其潜能,并把这些因素融合为有机的同一体的艺术。

正如《简明不列颠网络全韦》对音乐剧的界定所示:它乃是能“激发情感而又给人娱乐”的“戏剧表演的作品”。如果说,戏剧本身是一种综合艺术,那么与话剧相比,音乐剧则是“综合性”充分发挥的戏剧形式。

凭其涤荡心胸的律动节奏,光怪陆离的艺术效果,令人陶醉的戏剧故事,百老汇音乐剧己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日用商品”,被全世界的人们认同着,喜爱看。纵然它的形式本身派生于其它门类,但是它依然成为了一枝盛开的艺术奇葩。美国人自豪地说“美国已给了全世界一种新的形式!”。

美国人对音乐剧的兴奋和拥护“就象当年米兰人等待普契尼的新歌剧,或维也纳人等待勃拉姆斯的新作交响曲一般”。他们不仅愿意花很多钱去看音乐剧,并在早餐或聚会中热烈地讨论着他们,而且还执着地期待着罗吉斯的下一部作品。虽然音乐剧是在美国诞生成长的,但其极富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娱乐性使它正成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观众都喜欢的表演艺术。

到今天。在美国。欧洲各国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音乐剧正以巨大的生命力在文化消费市场争奇斗妍。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颗名珠。

(三)音乐剧的探索期

美国的历史虽短,但为使人类赏心悦目却贡献了种类繁多的娱乐。

十九世纪,城市如雨后春笋在全美各地建立起来,于是应运而产生两种以城市观众为对象的娱乐形式:轻歌舞剧(Vandevi11c)及其更为粗俗的姐妹剧种---滑稽表演(Burlesque)。轻歌舞剧适合每个人的口味,每周的节目单上有杂技,魔术,舞蹈、动物表演。单口相声(monologist)唱歌和滑稽戏等等。轻歌舞剧的来源很多:合法剧院的幕间特别节目、黑人歌曲表演、卖野药的玩意儿,英国音乐厅的表演和只供男观众欣赏的下流,见不得人的“音乐沙龙”。

轻歌舞剧后台老板中的知名人物托尼·帕斯特比在纽约市的百老汇开办了他的第一个剧院,保证“提供正当,干净的杂要演出”,供全家人一起观赏。他的这个谗头轰动一时,很快就有几百个模仿者。

1900年轻歌舞剧成了全国性的。B·F·基斯和爱德华·阿尔比两人就在东部和西部控制大约四百家剧院,包括所有从事轻歌舞剧表演的人当作奋斗目标的纽约市传奇性的皇宫剧院。虽然给表演者强加了一种流狼的生活,但它是娱乐业明星成长的肥沃土壤。

而滑稽表演主要是给成年男子看的。不适合全家一起去看,最初是合法戏剧演出当中的逗哏片断,后来发展出一套传统,其特点是半裸的歌女和庸俗的穿看肥大裤子的喜剧演员。这种形式在一战中达到顶峰,当时有好几个很兴旺的演出团体。后来,脱衣舞出现了,这种滑稽表演在当时被认为是大胆的,可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倒似乎不够劲了,因而逐渐消失。

(四)美国早期音乐剧

虽史称《黑魔鬼》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国的第一部音乐剧,然而它的出台及演出都只是一种巧合,换句话说该剧更象一部有情节的“高级而花费大的杂要”:德国的喜剧,穿紧身衣跳舞的女孩,滑稽的歌曲,以及诛儒和妖精的扮相等等,虽然这出戏一共要演五个半钟头,不过观众却非常喜爱它,它也变成了史无前例的卖座戏,在纽约演了一年半,巡回演出达二十五年之久。

在美洲创建了美国这个崭新国家的“欧洲移民”的美国人,在建国工作告一段落后就仿效欧洲原有的表演艺术进行欣赏,十九世纪的美国人有强烈的自卑感,在上一代的耳儒目染下,以为文化必须从国外输入。人们信奉外国货,芭蕾舞、歌剧、轻歌剧,戏剧都是艺术,五光十色的大场面有时也可称为艺术,他们所以如此,主要的原因是舶来品。那种从健康的乡土长出来,而且具有创作性的形式意义上的真正艺术,根本不在这问题之内。这种雏形的美国音乐剧还只停留在模仿和沿袭欧洲轻歌舞手法的阶段,其中歌、舞、哑剧,滑稽戏甚至杂耍,魔术筹各种艺术手段都可采用,作品既无严肃的社会内容,也没有统一完整的故事情节。

1820年,有一位伦敦人曾说道:“谁会去看美国的韦或美国的戏呢,”早期的美国太不开化,生活太艰苦,一尽只想着扩大世界,因此不可能发展很多一流的戏剧。此时美国的演出还远逊于欧洲,虽然演员己可与欧洲最好的演员比美。就拿舞蹈来说,美国没有象福金一样的改革者,芭蕾舞显得死气沉沉,个别艺术家只在陈规限制的素材上耀武扬威·虽然舞蹈在美戏院内仍受欢迎,却只限于卖弄技巧的芭蕾舞。踢踏舞和高兴时的乱跳乱纵。

向乡土找材料的第一步发生在1890年,当时演出了一部喜剧《唐人街之旅》,这是十九世纪另外一部热问戏,这部戏证明了音乐剧可以有美国的故事,因而也可以有美国的歌曲,如《巴华利街歌》。

这首歌本来是一首很动听的民歌,一首地地道道的美国歌;更为重要的是,该剧不仅有美国歌曲,美国故事,而且还有美国人说话的方式,就是说所有的角色们都用俗语说话。

在二十世纪初,纽约的很多剧院一直由戴维·贝拉斯和查尔斯·弗罗曼一类的演出经纪人的生意经和不惜工本的舞台美术设计所统治。维克多。霍伯特的华丽优美的小歌剧,乔治·高汉的铜管乐队表演和弗罗瑞兹。齐格菲的辉煌的“无上装”女子表演最吸引观众。反应最好。

(五)音乐剧的小歌剧时代

很多人认为欧洲的作曲家给美国带来的一种小歌剧形式是音乐剧在百老汇发展的根源。由于多年来受到欧洲歌剧如吉尔伯特和苏利温的英国喜歌剧,加上其他的天才如约翰。斯特劳斯的维也纳小歌剧,奥芬·巴赫的法国轻歌剧等的影响,使观众自动地有了一套评判音乐好坏的标准,而且也影响了观众的欣赏口味:有意味的情节,优美的音乐和文雅的歌词成为编创者追求的目标。

或许是因为作曲家的作品更易显示出剧场形式的特殊性,20世纪早期的作曲家就比作词人更有名气。而且一部小歌剧的作曲需要一个受过高度训练的音乐家,比如:维克多·霍伯特(1898年《幸运的预言人》);弗瑞兹·里哈尔(1907年《风流寡妇》);鲁道夫·弗莱明(1912年《萤火虫》);希格茫德·罗姆伯格(1917年《五月》);埃蒙瑞契·卡尔曼(1926《玛丽兹伯爵夫人》)……

这些中欧作曲家都成为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人物。而维克多,霍伯特可说是他们中美国小歌剧时代最伟大的英雄。

由女高音独唱和合唱队唱出的霍伯特的《淘气的小玛丽》中的《意大利街歌》很容易被分辨出这是小歌剧,而不是音乐喜剧。原来小歌剧的要素之一便是要富于幻想,角色一定要生疏,语言夸张而做作,要远离观众的经验,《淘气的小玛丽》是用意大利式的安排演

出的克里奥风格(西印度群岛);《红风车》是荷兰风格;《沙漠之歌》是非州风格;《新月》是法国风格;《玛丽兹伯爵夫人》是欧洲匈牙利风格---不胜枚举。,虽然它们现在显得古老而呆板,然而在本世纪初期的年代中它们去,有很大的功劳,它们令观众习惯了好的曲调、歌词,新鲜而动人的剧本,但最重要的还是在一种音乐成就的新水准上。

这些小歌剧的总谱并不只是歌集而已,在音乐上它们是用心经营的,更接近于大歌剧,甚至有尾声的终曲,每个人都在情节起伏中唱出来,不同的感情同时被歌曲化了---是一种真正通俗的对位法。结果,百老汇的观众虽从未接受过享受大歌剧,但通过小歌剧,也明了和享受了某些程度内的音乐的复杂组成。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小歌剧和音乐喜剧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27年由吉罗姆,科恩和奥斯卡·双姆斯特恩所作的《画舵漩宫》(该剧是至今仍在上演的优秀的音乐剧中最早的一部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说来它也是一部真正的小歌剧。该剧有美国化的主题,但去,是描写美国生活的某一方面,距离百老汇观众们的经验较远。它是一个古老的密西西比河的故事,演员用一种高度地方性的方言,并不是”俗语“,俗语指的虽不是那种浊重的南音。方言,也不单指粗鲁的百老汇方言,而是指我们所熟悉的自然的美国语言方式。在音乐上而言,它也是小歌剧,因为它不用百老汇的“音乐俗语”。换言之,它不用爵士音乐这是美国流行音乐的主要因素。剧中的歌曲比较接近艺术歌曲,距俚语歌曲则较远。

在科恩和哈姆斯特恩的《画舵漩宫》的影响下,百老汇音乐剧开始了现代剧目的尝试,音乐剧的编导开始更汪意故事情节及歌曲的创作,从而更丰富了音乐剧的形式。

(六) RENUE (娱乐性的时事讽刺剧)的诞生

从二十世纪初期音乐剧的制作人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音乐剧明星了,这与好莱坞的电影业有看某种意义上的亲源关系,就是所谓的“明星制”。其含义指电影企业家或音乐剧制作人积极发现培养演员,并使其成为观众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当观众对某明星到了着迷的程度,制片人或制作人便按照这位明星的表演特征和风格编写剧本,达到其获得巨大利润的目的。

到了二十世纪,这种“明星制”更得到了确立和发展,这也为时下的歌手、舞者和喜剧演员们提供了表演舞台和展示自己才能的好机会。在这样的条件下,Revue获得了诞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Revue是一种没有完整故事的歌舞表演,它与小歌剧并存于同一时代,换句话说,这也是一个滑稽戏和杂耍繁荣的年代。虽然Rcvue(时事讽刺剧)不同于Vaudeville与VariCty(歌舞杂耍),但Revue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杂耍”,在音乐舞台上它以没有完整故事的形式和通俗的方式兴盛着。早期的著名导演有哈热德·肖特,约翰·玛瑞·汉德森(《格林威治材的活报剧》)和文森特·米尼利(《风情漫游》);剧作家有赫沃德·戴兹(《波比》),阿瑟·斯契沃兹、E·Y·哈伯格,哈罗德·阿伦和文龙·达克等等。还涌现出一些杰出 演员如:w·C·菲尔兹(《 舞大王齐格菲》、《乔治·怀特的活报剧》、《波比》),以及光辉的齐格菲歌舞团的女郎们,这种新的方式横扫全城。

这种歌舞虽没有情节,但也介绍了一种连接的线索,不管它多么微弱,也许它更方便向所谓上流社会开玩笑,利用这种讽刺的手法把戏剧或歌剧滑稽化,它模拟流行的东西,或对流行的丑闻放冷箭——这些到今天仍然是我们的歌舞的主要材料。

(七)JAZZ进入音乐剧

歌舞最大的贡献还在于把另一种音乐形式介绍到了舞台——这就是爵士乐。爵士音乐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源于美国南部新奥尔良的一种流行音乐,它是美国黑人从非洲带来的传统音乐与欧洲音乐长期融合的产物,这种音乐己失去纯非洲音乐风格,因而有了新名称。

对爵士音乐影响最大的是布鲁斯、拉格泰姆和小型铜管乐队。“布鲁斯是美国黑人民歌,常用吉他伴奏,歌词曲调大都有悲伤的意思,后来发展为悲喜混杂,拉格泰姆是一种钢琴音乐,这种风格的音乐在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最为流行,但它的起源却来自黑人游吟歌子演出中的一种“拉格”舞蹈,溯其源本,这种演出是由白人扮演黑人表演黑人歌曲、舞蹈的一种娱乐活动,开始是白人演员用木炭把脸抹成黑色,取笑黑人。但奴隶被解放后,他们自己也组成流浪剧团,与白人歌舞演员竞争。这种音乐为人们所熟悉的形式是为拉格舞伴奏或是在沙龙酒吧,赌场和小吃店里娱悦宾客的钢琴音乐。拉格泰姆音乐就其起源讲最接近于欧洲风格,最少染有非洲音乐的痕迹。大概正因为如此,拉格音乐在那个年代一直对白人拥有的商业化流行音乐起看很大的影响。

早期爵士乐和布鲁斯乐都来源于田间号子和种植园、码头、松脂采集营地与监狱犯的劳动时唱的歌曲。它们具有那种索绕于人们心头的昔日非洲的回声。

简单的说,爵士乐是一种杂交的乐种。从它的身上可以找到美国民歌小调,黑人灵乐怨曲以及各种村音俗韵的身影。这种“鸡尾酒”式的音乐从其发端说来不过百十年的历史。

爵士乐的特点之一是变化多端,首先是风格多样,100年来它几乎总在变,各类风格的爵士乐粗线条说有十几种,细线条的数不清。这也是流行音乐的一个属性。其次是演奏过程中的变幻,即兴演奏是它的典型特征。举例说:一首乐曲先是几个人合奏一条旋律,这是异曲同奏;随后各独奏者先后即兴演奏根据主旋律发展的变奏。 每轮奏一次称一个“轮奏”,这是一曲异奏。这就看谁的“花活儿”多了。“轮奏”才是爵士乐真正的神韵所在。

即兴演奏的爵士乐又称“热爵士”。至于“冷爵士”则是商业化带来的产物,这种爵士乐不再是一曲异奏,而是一曲同奏了。“轮奏”成为固定的,“花活儿”也是事先编好的。事先排练的话,演出效果要比“热爵土”精细得多。只是鲜活味差了些。这两种爵士乐观今都各自有自己的听众。

爵士乐的另一特征是动感强。尤其是“热爵士”,演出时,台下的观众是坐不稳的,那变幻多端的“轮奏”和不同乐器的音响抓着你的魂,摇看你的心,台上台下几乎是融为一体了。这种动力感靠的是爵士乐特有的节奏来驱动的;旋律性倒在其次。爵士乐队的主要乐器是小号和钢琴,有趣的是,爵士乐队的钢琴要把弦调得不太准才够味儿,为是的琴上的那种动静。的确是一种好开心的艺术!

第一部伟大的令人不能忘怀的歌舞名为《当心你的脚步》,1914年在新阿姆斯特丹剧院上演。对于此事最有贡献的是艾尔文·伯林。他作出了那种精细的切分音拍子的歌曲,使得美国的音乐剧舞台与爵士音乐永远结了不解之缘。“爵士”成为音乐剧的“音乐俗语”。

不少作曲家也将爵士的因素引入创作中。乔治·葛什温开创的就是一种“交响味”的爵士风。

到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美国音乐家与戏剧家在创作题材上转入本上,音乐上己开始运用流行于美国的爵士音乐去丰富创作,舞蹈也除了欧洲移民的舞蹈外大量吸收了由黑人舞蹈发展而成的爵士舞和踢踏舞。1924年由葛什温兄弟创作的《女士,好样的》就开创了二十年代百老汇音乐剧的爵士舞风格,该剧也使弗瑞德·阿斯泰尔和妹妹阿德勒成为百老汇首屈一指的歌舞明星。至此美国音乐剧掀开了它的新纪元,作品逐步趋于成熟。

(八)音乐剧喜剧时代

歌舞与音乐喜剧又有什么关系呢?一部歌舞可以没有情节,也没有剧本,然而作为音乐喜剧不可少的基础便是剧本。不过音乐喜剧向歌舞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它学会了怎样把剧本用杂耍的手法来处理,怎样从变化中求统一。这也是音乐剧最大的把戏之一:给观众以一部持续而动人的故事,但也使他们离开剧院时觉得享受了整个晚上的娱乐---舞蹈、滑稽戏。富于情感的歌唱和漂亮的女人——所有这些轻松的噱头都被聪明的编导编织进了一个好的故事里。统一中有变化,这就是音乐喜剧向歌舞学到的关键课程,也是向前进的一大步。

这个变化与当时美国的艺术气候变化密不可分,当时,越来越多的年轻戏剧爱好者对百老汇那种商业性作风很瞧不上眼,又受到欧洲和英国“艺术”公司,如爱尔兰的阿比剧院演员成功的鼓舞,他们下决心要给美国的戏剧观众提供更加有价值的剧目。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小剧院”,专门上演和提倡当代作家的严肃作品。

1991年,小剧院运动的几位前辈组织了纽约市戏剧公会,目标在于把严肃的当代戏剧带到百老汇去。这个组织对于美国戏剧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公会除了介绍新的作舞台美术、表演和导演外。还鼓励一代新的剧作家去考察美国的生活。最著名的有奥尼尔,威廉,萨罗扬、 马克斯威尔·安德森和罗怕特。瑟伍德---他们都是普利策奖的获得者。

美国的音乐剧舞台从此结束了它的孩提时代,满怀信心和机智的进入了青春期。从这时起在编创队伍中又出现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除了大师级人物艾尔文·怕林之外,还有吉罗姆·科恩(1915年《太棒了,埃蒂》)他是一位少有的旋律家;另外乔治·葛什温年因《足尖舞》;文森特·犬曼(1925年《碧波情舰》);考勒·波特(1930年《纽约人》);理董德·罗吉斯(1925年《最亲爱的敌人》)都是这一时期的创作天才。

音乐剧舞台像所有生长中的儿童般茁壮成长看,在它自己取得的成就上继续进展看,形成了在音乐的娱乐中展开着情节,采用美国的旋律,俗语化的对白,音乐和歌词的水准的高度上升以及寓统一千变化的艺术风格。音乐喜剧比小歌剧更通俗,与时事讽刺剧(revue)有所不同,因为它始终围绕一个故事情节展开,至此音乐喜剧开始注意到极为重要的一件事:如何把歌曲融于情节中。

1926年由葛什温兄弟合作创作的《噢,凯》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最典型的音乐喜剧。剧中有一首很可爱的歌,名为《看管我的人》。虽然这首歌曲优美而动听,然而歌词却不象是从情节合理地引申出来的,倒象是在剧本写好之前创作的,不过这种误差在那轻松而神经质的二十年代的观众看来似乎可以忽略不计。正象他们所说的:有什么不同?歌词高尚而新鲜。曲子更是了不起,该剧中另一小曲名为《拍你的手掌》,它与情节不融和的痕迹就更为明显,这支歌除了供给笑料以外并没有其它作用。这种笑料,这种令人兴奋的调子是一种真正的葛什温的发明。从与情节无关的东西中作出一个笑话这一事实,显示了美国的舞台音乐的确已取得了自己的性格,并且己达到了一种成熟的水准。这种纯粹的歌舞手法在小歌剧中绝没有可能。在小歌剧中这些显得太突然,太简单、太过于口语化。不过这对于音乐喜剧的发展迈进了一大步。

随着歌曲的传唱,乔治·M·高双和艾尔文·伯林的歌词也不禁走红,逐渐使人们意识到了歌词的重要性,再加上另一些实践者如P·G·胡德赫斯,奥托·哈巴契,奥斯卡·双姆斯特恩,艾拉·葛什温,B·G·德希尔维亚的杰出贡献,使歌词创作上升到与音乐创作同等的地位了。

1929年股票市场的崩溃以及随之而来的的大萧条,是娱乐行业几乎所有方面都感觉到的,但是戏剧遭受的打击最重。自此以后在二十年代中期音乐剧开始经历一段不景气时期:忽然之间演出和买票的人都少了;此外电影开始进入“有声片”时代,(美国华纳电影制片公司由于缺乏自己的影院放映线,致使经济陷入困境。因此他们把全部力量集中在发明有声电影的试验中,起初试验并没有带来成功,后来公司又选择了一部流行的音乐剧《爵士歌手》进行更彻底的声音试验,于1927年上映,影片内容是轻歌舞剧老演员艾尔·乔生催人泪下的家世,讲述一个正统犹太教堂歌咏班领唱的儿子如何成为成功的舞台明星的故事。这部影片除了六首插曲和一些音响效果之外,最重要的是其中主角乔生开口讲了几句台词:“等一会几,等一会几,我告诉你,你不会什么也听不到。”就是这几句台词。宣告了世界电影史上真正的有声电影的诞生)由于电影票价相对便宜些,人们开始走进电影院,使得电影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切都再度逼迫音乐剧在质量上要提高,以争取数目较小但很富选择力的观众,喜欢冒险的剧作家、演出经纪人和演员们在小型营业性的“外百老汇”剧场里过着勉强糊口、极不稳定的生活。由某一剧团定期换演剧目的新剧场在象明尼阿波利斯这样的城市十分繁荣。全国的大学剧团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在不断扩大。夏天在固定剧场轮换上演剧目的剧团(Summer stock companies)和“正餐剧院”(Dinner theaters)把拿手戏带到城市郊区和城镇。如果二十年代可以称为音乐喜剧的青春期,那么三十年代可以代表它的清醒的青年期。时代的总趋势是严肃的,这并不是说我们的音乐剧不再滑稽和富于娱乐性了,而是他们更多地趋向于社会的讽刺,并且有意识地牵连在政府和社会的诸问题中,音乐剧在娱乐行业的路上探索着。流行的歌舞形式离开单一故事情节线索而改变成偏向于滑稽讽刺的创作风格,也为时下的歌手、舞者和喜剧演员问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好机会。1935年,作为罗斯福总统“新政”的一部分,由工程振兴署建立的“联邦戏剧计划”在四年中为约一万个失业的戏剧工作者提供了工作。这样就把各种各样的戏剧,从希脂古典剧到“活报”式的左翼时事讽刺剧,送到全国二千五百万美国人的面前,他们当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以前从来没看过专业的戏剧演出。也是这一时期,一大批美国的戏剧第一次在欧洲剧场赢得观众,这种在热闹而滑稽的外表下隐藏看严肃的社会讽刺内容的音乐剧风格一直延续到四十年代。弗罗瑞兹·齐格菲便是最早显露的人物,以他精心创作的活报剧脱颖而出,并且导出了21个版本。(齐格菲在世时有16部)乔治·怀特和恩尔·卡罗也随后创作出他们各自的活报剧。由于30年代国家衰危的经济条件和日益加深的战争威胁,音乐剧成为人们对于世界愤世嫉俗的态度的表现舞台,这一形式为更多成年人所接受。特别在乔治·S·考夫曼,莫利·瑞斯凯德的1931年《引吭怀君》);莫斯·哈特(1932年《面对音乐》);马可·布利兹·斯特思(1938年《不安分的摇篮》”)创作的音乐剧剧本中这种感受更深。

事实上,最严肃的社会讽刺剧就是那部热闹而滑稽的《引吭怀君》,这部在1931年出现的伟大的葛什温喜剧,代表了三十年代的精神。其优秀的剧本是乔治·S·考夫曼和莫利·瑞斯凯德合作创作的,值得一提的是该剧本也是第一部获得普利策奖金的音乐剧剧本!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是一个奇妙的故事,在它的严肃和滑稽的某些方面,从没有另一部戏达到过:光辉的歌曲,完全融和于情节中;高度的美国化主题;自然的美国口语;尖锐而光彩的歌词;全部统一的风格中包含了很多变化--换言之,这部音乐剧代表了音乐剧历史上的一个高峰,在这部音乐剧中应用了小歌剧的技术产生了一部高度富创作性的美国戏剧,甚至可以与吉尔伯和苏利温最精彩的歌剧《天皇》并驾齐驱。该剧的音乐丰富:有对位、有简化总谱、和无数的宣叙调。但它仍然是一部音乐喜剧,而不是小歌剧,因为它符合所有音乐喜剧的要求:它有优美的美国旋律,角色并不陈旧或古怪,而在歌唱话白上都采用俗语。当然在技术上它从小歌剧借来不少东西,但它的灵魂却是音乐喜剧的灵魂。

通过这种小歌剧和歌舞的技术合并,音乐达到了一种比较严肃的水平,对作曲家的要求也更高了:他得写出长篇的音乐场景、对位法,配器法等等,换言之比写三十二小节的调子要多得多。钢琴家马克·布里兹斯特恩以一种独创的方式--音乐剧《不安分的摇篮》打入了百老汇;科特·威尔更倾注他从德国学来的全部东西用到百老汇,写成了《受迷惑的女人》(1941年);而葛什温自己也曾用功地研究对位法和赋格曲,并以他的《波姬和贝斯》(1935年)打入歌剧院。这是一部通俗歌剧,从头到尾都用歌唱,这说明了葛什温进入了严肃创作的境地。

而《波姬和贝斯》以及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汉姆斯特恩的《俄克拉荷马》(1943年)便是成熟意义上的音乐喜剧。此后又出现过一些名剧,如《南太平洋》(1949年)、《窈窕淑女》(1956年)、《西区故事》(1957年)、《屋顶上的提琴手》(1964年)等。

四十年代早期,由于罗吉斯和哈姆斯特恩的《俄克拉荷马》的巨大成功,使歌、曲、舞蹈、故事完美的整合为一,更加强调故事性,也由此出现了许多由小说改编的音乐剧,其中包括:莎士比亚、萧伯纳、塞万提斯、狄更斯、大仲马、马克·吐温,尤金·奥尼尔等人的名著。随着音乐剧的发展,编创者叙述故事的方式也更加个性化,也更具思想性。一些导演逐渐在竞争中显露才华,其中有高尔·

⑺ 我想知道中国戏曲的详细资料

戏曲(traditional opera)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脚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艺术

相传,清朝初年的北京有四大剧种,即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据嘉庆八年的记载:“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磬同音,歌舞升平,伶工荟萃,莫感于京华。”也说明了当时这一历史盛况。其中所谓南昆即流行于江南昆山一带的昆山腔;北弋指南戏与北曲结合,产生于江西弋阳地区的弋阳腔,即流传到北方形成的高腔,也就是当时盛行于京城的京腔;东柳即流行于山东的柳子腔;西梆自然是我国西北广为流传的梆子腔,也就是秦腔。说明了东西南北四方艺人汇集北京的盛况。

从当前来看,以上四大声腔已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原有范围,有的早已遍及全国许多省份,弋阳腔(即高腔)更是在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河北广为流传,因此有关人士认为这种说法并不科学,但是这种历史形成的说法还是客观地反映了历史事实。从当前戏曲剧种的分布来看,昆剧在上海、南京、浙江、湖南还是有相当的观众基础。弋阳腔不但在北方扎根,从乾隆年间,在京师“六大名班,九城轮转”,而且对京剧以及一些北方剧种的形成发挥了重要影响,就是在江南一带的流传也主要是在许多北方语系的地区。柳子腔(包括受其影响的柳琴戏)虽然流行于河南、苏北、冀南、皖北等地,但是它重要的活动还是山东的曲阜、泰安、临沂。秦腔(即山陕梆子)以及由其发展而来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的梆子腔尽管至今在北方盛行,然而我们在甘肃、宁夏、陕西等地看到的秦腔却有着更深厚、更古老的根基和更广泛的观众群,所以说“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说法是有历史根据的。

全国戏曲的种类

彩调剧 藏剧 潮剧 楚剧 凤阳花鼓戏 广东汉剧 桂剧 汉剧 黄梅戏 徽剧 荆州花鼓戏 柳子戏 吕剧 山东梆子 绍剧 四川曲剧 甬剧 云南花灯 壮剧 越剧 粤剧 越调 豫剧 宜黄戏 扬剧 新疆曲子剧 湘剧 锡剧 婺剧 碗碗腔 天津文明戏 苏剧 曲剧 琼剧 青海平弦戏 秦腔 黔剧 祁剧 蒲剧 莆仙戏 评剧 瓯剧 闽剧 陇剧 龙江剧 辽南戏 昆剧 梨园戏 京剧 晋剧 吉剧 黄龙戏 淮剧 滑稽戏 花儿剧 沪剧 河北梆子 赣剧 二人转 二人台 川剧 北方昆曲 新城戏

声腔剧种:二黄、二人台、上党二黄、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川剧、三角戏、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丹剧、木偶剧、巴陵戏、五音戏、文南词、中路梆子、内蒙大秧歌、凤台小戏、永济道情戏、白剧、白字戏、北昆、北京曲剧、北路梆子、皮黄、皮影戏、龙江剧、龙岩杂戏、东河戏、东路梆子、汉剧、宁河戏、乐平腔、正字戏、四平腔、四股弦、右词南剑调、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调、西路评剧、壮剧、壮族沙剧、芗剧、吉剧、吕剧、竹马戏、老调梆子、庐剧、吹腔、乱弹、沪剧、评剧、苏剧、甬剧、祁剧、辰河戏、余姚腔、词明戏、含弓戏、阿宫腔、灵邱罗罗腔、河南越调、河南道情、河南曲剧、河北梆子、河北乱弹、京腔、京剧、青阳腔、青海平弦戏、武安落子、杭剧、扬剧、昆腔、陇剧、茂腔、绍剧、瓯剧、侗戏、宜黄戏、采茶戏、泗州戏、弦索腔、耍孩儿戏、陕西老腔、柳腔、柳琴戏、闽剧、闽西汉剧、南剧、姚剧、临剧、哈哈腔、胡琴腔、荆河戏、浑源罗罗、贵州花灯剧、高腔、高山剧、高拔子、高甲戏、高调梆子、唐剧、桂剧、秦腔、晋剧、邕剧、莆仙戏、海盐腔、海门山歌剧、海城喇叭戏、莱芜梆子、壶关秧歌、淮剧、淮红剧、黄梅戏、黄龙戏、黄孝花鼓、清戏、清音戏、粤剧、婺剧、楚剧、推剧、梨园戏、梆子腔、章丘梆子、铙鼓杂戏、湘剧、湘西苗剧、越剧、傣剧、琼剧、丝弦戏、滑稽戏、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蒲剧、蒲州梆子、雷剧、锡剧、滇剧、蒙古剧、碗碗腔、瑞河戏、新疆曲子戏、赛戏、歌仔戏、僮子戏、蔚县秧歌、漫瀚剧、潮剧、徽剧、影子腔、黔剧、豫剧、襄阳剧、襄武秧歌、藏剧、赣剧、彝剧。

戏剧名词:九宫、入破、卜儿、十三调、二花脸、刀马旦、人物造型、大曲、大面、大遍、小末、小旦、小戏、小生、小花脸、三部曲、三花脸、三小戏、才人、广播剧、引子、引戏、文场、文工团、文明戏、元曲、元杂剧、云手、云韶府、丑、介、队舞、六幺、幺篇、宫调、水袖、化妆、反串、书会、瓦舍、勾栏、开呵、木大、中州韵、内心独白、手眼身法步、中国戏剧梅花奖、打出马、打背躬、台词、台步、正末、正旦、正剧、正净、四大徽班、四大声腔、四功五法、旦、旦儿、末、末泥、本色、本色表演、出、外、生、加官、龙套、布景、对白、代面、包厢、乐棚、务头、犯调、北曲、立部伎、东海黄公、兰陵王入陈曲、行头、行当、行家、行院、戏文、戏曲、戏剧、冲末、冲狭、曲破、曲牌、曲谱、老旦、老生、吊毛、传奇、杂当、过曲、集曲、合生、许胡、百戏、优伶、寻幢、压轴戏、地方戏、问题剧、自报家门、花部、花旦、把子、把子功、走边、走索、场、场面、场面高度、巫、串、折、弄、角抵、苍鹘、社火、邦老、孛老、序幕、身段、尾声、抢背、宋杂剧、竹竿子、吴江派、苏中郎、坐部伎、连台本戏、即兴表演、武旦、武丑、武场、武净、武生、武二花、武花脸、板眼、板式、参军、参军戏、定场诗、定场白、俫、净、帔、转踏、法曲、青衣、京白、官衣、话剧、诗剧、掐弹词、性格化、毯子功、油花脸、升平署、宜春院、贴净、贴旦、独白、独幕剧、科班、科泛、科浑、南曲、南戏、南杂剧、南北合套、俗乐、院本、弦索、哑剧、亮相、起霸、圆场、面具、轴子、客串、草台班、闺门旦、活报剧、音响效果、总会先倡、剧场、剧种、剧本、悲剧、悲喜剧、砌、彩排、旁白、帮腔、家门、宾白、钵头、俳优、倡优、临川派、鬼门道、诸宫调、第四堵墙、爱美剧运动、排遍、排演、脚色、脚本、梨园、梨园弟子、副旦、副末、副净、唱腔、唱赚、唱念做打、基本功、街头剧、翎子、盔头、检场、脸谱、彩旦、清唱、菊部、票友、郭秃、象人、教坊、虚拟动作、铜锤花脸、鱼龙曼延、雅部、雅乐、雅乐部、傩、道具、喜剧、黑头、腔调、猴戏、掌记、搽旦、散乐、装孤、傀儡戏、滑稽戏、温州杂剧、程式动作、鼓板、鼓子词、鼓吹部、鼓架部、幕、幕表制、缠令、缠达、韵白、滚调、跳丸、演出本、路歧人、酸、赚、摘遍、锣经、楔子、髦儿戏、潜台词、舞台、舞台灯光、舞台美术、舞台指示、舞台艺术、题目、题目正名、靠、趟马、髯口、褶子、蟒袍、敷演、磕瓜、影戏、燕濯、踏谣娘、霓裳羽衣曲

1、 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

生,旦,净,丑 四种行当
生指男性人物 旦是女性人物 净就是花脸 丑就是丑角,比较搞笑的那种
以前说生旦净末丑,现在归到生行

⑻ 急求剧本

《切-格瓦拉》第五场丛林较量

反甲:没听说九星连珠啊?

反乙:没听说宇宙大十字架啊?

反丙:没听说国家地震局发预报啊?

反甲:怎么居然还有人提“革命”?

反乙:怎么居然还有人写“革命”?

众反:怎么居然还有人粉墨登场演“革命”?!

反丁:幸亏还没什么人干革命。(众反拿出大刷子)

反甲:(刷正A头)洗了这么多年,居然还有漏网的。

反丙:(刷正B头)那就一年再加它三十部好莱坞大片儿!

反丁:(刷正C头)看着瘦猴似的,不像吃饱撑的呀?!

反乙:(扔了刷子)我看准是他妈穷疯了!穷不怕,咱可以玩股票,玩期货,玩楼花,玩网络呀!咱可以玩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女人主义,女的主义呀!咱可以玩后现代主义,前现代主义,前后现代主义,后前现代主义呀!再不行,咱还可以玩摇滚,玩实验,玩先锋,玩流氓文学,脱的光光溜溜在外国友人面前玩裸奔呀!天下的花活千千万,玩什么不好偏得玩革命呀!!如今时代的最强音——

众反:三W点COM!

反乙:如今时代的最弱音——众反:傻-B-呵-呵-革-命啊!!

反丙:革命不就是念经么?我就爱《思凡》。

正A:革命是让没饭吃的吃饱饭!

反甲:革命不就是搞破坏么?我们家刚刚装修好。

正C:革命是让每个家都像个家,每个人都像个人!

反乙:革命,不就是一群糊涂虫,加上一能说会道的么?

正甲:革命是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

反丁:还是别提革命了。

反甲:还是别提反抗了。

众反:M看这不是挺好的么。

正A:没有反抗,剥削会减轻么?!

反甲:赶着着我高兴,也没准儿。

正B:没有斗争,压迫会停止么?!

反乙:越他妈斗我越压迫,还反了你了!

正C:没有革命,他们肯改良么?!

反丙:咱们肯么?

正A:没有农民一次次起义,会有历朝历代的让步政策么?!

众反:(歪头)嗯!

正B:没有工人运动的不断高涨,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战后会出现福利国家么?

众反:(侧脸)嗯!

正C:没有古巴人们站立起来,美国会在经济上给拉丁美洲小恩小惠么?

反甲:有这事儿?

正A:没有中国人民站立起来,蒋介石集团会在台湾实行土地改革么?

众反:(扭胯)嗯!

众正:没有被剥削者攥紧拳,剥夺者会解囊么?!

众反:估计,不——会——吧!

现场叙述恢复。追光照农民拿着钱继续朝五个伟大鞠躬。

正A:这些压在最底层的人民被旧世界剥夺了一切,包括看到自己根本利益的机会。他们非但不愿支持格瓦拉游击队,反而向政府军告密。华金支队被一个农民引入政府军的包围圈,(流水声)九名队员包括年轻的德国女共产党员,在涉过一条溪流时惨遭伏击,他们视死如归,举枪还击,全部牺牲在水中。游击队陷入绝境。(激烈的枪声,然后是鸟的哀鸣)正B:法国作家思想家德布雷曾与格瓦拉的游击队一起生活战斗,他写的《格瓦拉的游击队》曾被西方青年广泛阅读。他在书里告诉我们格瓦拉游击队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

正C:我是德布雷。格瓦拉自己展开吊床,自己卷起吊床,不要别人帮忙。他严格遵守规定,吃的绝不比别人多,背的和别人一样沉。有一次涉过一条河流,他的口粮掉进了水里,他没有告诉别人,一天没吃东西。他把这种平等关系和吃苦耐劳当作一种信念,一种检验思想的试金石。格瓦拉纯洁而坚强。(德布雷叙述的同时,在舞台的另一侧斜着一个梯子,三个反面高低贵贱地坐在上面,下面的为上面的系鞋带或诸如此类的造型)(暗)

追光。五个伟大喝令一年轻小兵——儿童扮演:“给我上!”同时音乐停止。小兵怯生生上场。游击战士举枪瞄准了很长的时间。(战士瞄准时,小兵即可下场)话外声《格瓦拉战地日记》。

画外声:某月某日,埋伏了一上午,路上开过敌人军车,车上的敌兵都太年轻,我没有勇气向他们开枪。(暗)

一个当地男孩(由同一个孩子扮演,而且应让观众意识到这一点),穿着面口袋做的裤子,跑来对游击队员说:“叔叔,我想参加你们游击队,给你们带路。”游击队员说:“你还太小,应该去上学。”男孩说:“我没有钱,只有一只母鸡,我打算把它卖了买书本。”游击队员拿出些钱:“小弟弟,你拿它去买书本上学吧。”男孩攥着钱离开游击队员,被五个伟大一把薅住脖领子:“哎,你个共党小嫌疑,除掉!”敌兵提男孩下。一声枪响,随后是男孩若有若无的倒地声。

乒乒乓乓一阵交火,追光照反面乙被游击队俘虏,正面乙亦负伤落在五个伟大手里。五个伟大将正面乙一拳摆平,舞台全暗,满耳地狱的声音:动物园狮虎山猛兽咆哮撕扯声,以及电钻、电刨、车床、铣床鬼哭狼嚎声。最后是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声。五个伟大狞笑:“鲨鱼弟兄们,开饭啦。你给我下去吧!”

吉它声,追光照舞台另一边,反面乙端着一杯咖啡追忆往事:“我是桑切斯少校,被俘的那天晚上,我们在高山上,天特别冷。游击队的马科斯和我谈了很久,他叫人煮了一杯咖啡,我非常想喝,但我想那是他们给自己煮的,因为所有人都冻得发抖。没想到他很有礼貌地把咖啡端给了我。我感觉到了一种很高贵的人情味。我不想接受,但他不让,说那是给我煮的。我心里非常感激这件事,心里总也忘不了。”

正A:桑切斯少校后来成为一名积极的左派活动家。

舞台一侧五个伟大在叫嚷:“十块比索,谁先上!?”两个政府军士兵互相攀比着往后溜。“十块美元!美元比索一比八!!”二人依旧俊巡不前。五个伟大:“二十美元!消灭格瓦拉!”士兵们前进:“消灭格瓦拉,二十乘以八!二十乘以八……”

舞台另一方,游击战士丙中弹倒下,战士丁将他扶起。战士丙说:“别管我了,你们赶快冲出去吧!”战士乙将甲背起,说:“这不光是一次军事行动。”(暗,音乐起)

正B:格瓦拉队伍,无论从当时看,从今天看,失败都不可避免。但格瓦拉精神,却要从另一个角度去想,换一个天平去量。这是两种生活两种价值的较量。它的成败,不是看谁有多少武器有多少美元,不是看谁屠杀了多少生命,收买了多少灵魂,而是看谁的精神能将人心点燃,被歌声流传,把历史照亮。

舞台亮。插入一段活报剧。说唱人挥着《北京青年报》跑入,叫:“有人落水啦!

”展开报纸念“某月某日报道永定河有人落水……”正面甲宽衣解带欲下河救人,被挥舞小算盘的众反面拦住。反面甲(五个伟大)问正面甲:反面甲:落水的是什么人?正面甲:女孩。众反面:上二!

反面甲:多大?正面甲:五六岁。众人:三下五除二。

反面甲:智商呢?高不了,要不怎么自己掉河里,而不是把别人弄河里。众反面:去三。

反面甲:长啥样?正面甲:大眼睛圆圆脸。众反面:上五!反面甲:要是瓜子脸分还高。

反面甲:她父母干什么的?正面甲:农民。众反面:去二。积分七分。

反面甲:(制止正面甲)你给我站住,还得算你呢!年龄?十八。上大学了么?北大!

什么专业?生物!托福考了么?怪了,没上“新东方”?父母的职业?民间企业家。再加上仪表堂堂……再加上口齿流利……再加上混不吝……总分一百八!赶紧把衣服穿好从哪儿来回哪儿去过马路要格外小心。产出七分,投入一百八,巨额亏损,这简直是经济犯罪!如今不是计划,如今是市场,效益第一!(冲另一青年)你去也是赔…(冲又一位)这位就更化不来了…(最后发现一老者,老者不必出现在舞台上)您老高寿?八十四--下水的最佳年龄!有癌症什么的么?还是中晚期!!不够上墙的级别吧?这事儿非您老出山才能扭亏为盈!您只管下,衣服我们大伙帮您收着,完了事跟“见义勇为奖”一块转给您家属。(众反面哼着“鹅鹅鹅,曲颈向天歌”下)

众正面对观众站成一排,冲观众席。

正A:要是在座的哪位就会拨算盘珠子你也可以退席正B:要是在座的哪位路见不平以为是在免费看戏你也可以退席正C:要是在座的哪位读了世脍哲学便手不释卷拍案称奇你也可以退席正A:要是在座的哪位觉得就该弱肉强食泥腿草民活着纯粹多余你也可以退席正B:要是在座的哪位驾着本田铃志驶过衣衫褴褛那份庆幸呀得意那通放音乐按嘀嘀你也可以退席正C:要是在座的哪位醒着是富人犬马梦里是富人兄弟半醒半梦时分为富人编歌编剧你也可以退席正A:要是在座的哪位翻过来一毛三掉倒过去三毛一减去自我还剩本我除了自身仍是自己

你也可以退席正B:要是在座的哪位觉得剥削压迫有经验有实力回报高风险低四千年好业绩人生最佳投资你也可以退席!

众正:因为我们谈的是格瓦拉,谈的是正义!(舞台暗。合唱)

歌唱:《福音》

你们父亲他走了可是他还要回家,他把钥匙交给了你们中间的那个人。

他为你们分派好了各自的工作,他留下了吩咐要你们照看你们自己。

也许现在他正在回家的路上,也许今天晚上他就会把门敲开。

你们是盐却不咸,你们是灯却不亮,你们谁也看不见;

你们是血却不红,你们是剑却不锋利,你们谁也不在乎;

你们是树不开花,你们是花不结果,你们谁也无所谓;

你们是人不相爱,你们有爱不追求,你们谁都不相信。

就象这样静无声息已经过去了几千年,就象这样人去人来没有什么根本改变。

你们其中那些虚心的人有福了,这是因为神圣的天国是他们的;

你们其中那些哀恸的人有福了,这是因为他们将获得最大的安慰。

你们其中那些渴望爱情的人有福了,这是因为他们将得到永恒的生命。

夜色已降临,先知的手在墙上晃动,留下了至理名言。

舞台黑暗中亮起点点烛光。

说唱人:玻利维亚某锡矿工人听说游击队的消息,当即以罢工来响应。游击队失败后,工人们年年都要在井下点起腊烛悼念英灵。从罗马到伦敦,从孟买到墨西哥城,格瓦拉为弱者拔刀为正义献身的精神,在世界各地点燃了一颗颗心灵。剥削压迫社会的长夜正在酝酿下一次革命。从星火往前,将是燎原;从燎原往前,将是黎明!

[说唱人:玻利维亚某锡矿工人听说游击队的消息,当即以罢工来响应。游击队失败后,工人们年年都要在井下点起腊烛悼念英灵。从罗马到伦敦,从孟买到墨西哥城,格瓦拉为弱者拔刀为正义献身的精神,在世界各地点燃了一颗颗心灵。剥削压迫社会的长夜正在酝酿下一次革命。从星火往前,将是燎原;从燎原往前,将是黎明!

⑼ 北方戏曲有哪些,南方戏曲有哪些

北方有晋剧、蒲州梆子、秦腔等;南方有粤剧、滇剧等。

1、晋剧

晋剧即为山西梆子,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戏剧剧种,也叫中路戏,中国传统戏曲。因兴起于山西中部的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而得名。

晋剧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2006年5月20日,晋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Ⅳ-18。

2、蒲州梆子

蒲州梆子,山西省临汾市、运城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蒲州梆子,因发源于古蒲州而得名。晋中和晋北称之为“南路梆子”或“南路戏”,上党称“西府戏”,河南称“西戏”,在陕西省、甘肃省西北一带称“晋腔”、“蒲戏”、“山西梆子”、“梆子腔"。

蒲州梆子音调高亢,擅长于表现慷慨悲壮的历史题材故事。音乐和表演艺术传统深厚,尤以要帽翅、翎子、甩发等特技见长。

2006年5月,蒲州梆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编号Ⅳ-19。

3、秦腔

秦腔(Qinqiang Opera), 别称梆子腔,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

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Ⅳ-16。

4、粤剧

粤剧(Cantonese Opera),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广东、广西两省和港、澳地区,在国外操粤语的华裔聚居区也时有演出。

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滇剧

滇剧是云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丝弦(源于较早的秦腔)、襄阳(源于汉调襄河派)、胡琴(源于徽调)等声腔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流行于云南九十多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和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

2008年6月7日,云南省滇剧院、玉溪市滇剧团、昆明市联合申报的“滇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序号:733 Ⅳ-132。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晋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蒲州梆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秦腔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粤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滇剧

热点内容
绿洲的主题曲 发布:2021-03-16 21:51:32 浏览:239
逃身连续剧 发布:2021-03-16 21:50:58 浏览:188
美味奇缘里的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9:11 浏览:827
调查插曲 发布:2021-03-16 21:48:10 浏览:591
女英雄台词 发布:2021-03-16 21:47:36 浏览:458
加勒比女海盗3演员表 发布:2021-03-16 21:42:59 浏览:378
韩剧手机热播剧 发布:2021-03-16 21:42:12 浏览:791
好看又简单画的年画 发布:2021-03-16 21:41:54 浏览:4
哥斯拉大战金刚预告片 发布:2021-03-16 21:40:51 浏览:246
落叶影评 发布:2021-03-16 21:40:19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