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庐剧连续剧
㈠ 安徽古今庐剧有哪些
庐剧庐剧,旧称“倒七戏”,是安徽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清末以来,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它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曲调清新朴实,优美动听,很受当地群众喜爱。
中国的第一支国歌———庐剧
清光绪22年(1896年),李鸿章以大清国宰相的身份出访欧美六国 。 在德国,德皇威廉二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国宴,并陪同他参观军事 操练,还授于他 “大红鹰十字头等勋章” 。德皇在宴会上,要求各国使节唱本国国歌 。当时,大清国还没有制定国歌,李鸿章没有办法,灵机一 动, 当场演唱了一曲家乡合肥流行的“倒七戏” 代替国歌, 蒙混过关了事,由此可见庐剧在当时的流行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如今庐剧的现状是,国有的剧团已经是名存实亡,根本没有什么演出了,但是民间的剧团现在正是如火如荼,演员的收入比从前还有所提高,老百姓并不是不喜欢庐剧,是那些所谓的国营大剧团大演员受不了乡间地头的苦,不愿走到群众中去,动辙几百万排出来的戏只演几场,只演给那些不懂庐剧的领导看,古人云: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庐剧应当唱给喜欢它的人听,曲高和寡只会让这个古老的剧种走向尽头。
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即3个流派。上路(西路),以六安为中心 ,音乐粗犷高亢,跌宕起伏,具有山区特色。下路(东路),以芜湖为中心,音乐清秀婉转,细腻平和,具有水乡特色。中路以合肥为中心,音乐兼有上路、下路两地特色。由于它的流行区域是在皖中古庐州一带,1955年3月,经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正式将“倒七戏”改名为“庐剧”。
庐剧唱腔分主调和花腔两个部分。主调长于叙事,也可抒情,适合表现较复杂的戏剧感情。花腔曲调绝大部分是民歌小调,一般曲式固定,反复演唱。
传统的庐剧唱腔没有丝、管乐器伴奏,只有锣鼓进行起奏、间奏和伴奏。早期庐剧的表演也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唱一段舞一段,唱的是民间小调,舞的是民间歌舞,舞蹈动作一般不结合剧情。演出一般没有固定的台词,而以临时串词、套词来自编,这种状况直到解放以后才得以改变。
1957年安徽省庐剧团赴京演出了传统剧目《休丁香》、《借罗衣》、《讨学钱》等,赢得首都各界的好评。并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庐剧为安徽省著名地方剧种,它是以大别山和淮河一带的山歌、民歌、门歌、花鼓灯等民间歌舞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因其创作、演出活动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称“庐剧”,已有近200年历史。 庐剧分东、中、西三路且各具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表演生动活泼,传统剧目分为小戏、折戏、本戏三类近300出,庐剧唱腔分主调、花腔两大类,主调有“二凉”、“寒腔”、“三七”、“正调”、“衰调”、“丑调”等,花腔多为民间小调,有四十多种,庐剧唱腔板式丰富,落板常有帮腔,满台齐唱,称为“吆台”。 建国后,庐剧在艺术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创新,音乐由单纯的锣鼓伴奏增加了丝弦伴奏,并吸收了管弦乐器,尝试了电声伴奏。唱腔和表演融歌、舞、说、唱为一炉,继承传统,又有创新,即可表演古装戏,也适合表演现代戏,不少剧目经过整理有的成为保留剧目,有的拍成电影和电视,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庐剧剧种的主要演出团体是合肥市庐剧团,主要演员有凌艳惠、黄冰、张国英、胡拥军、张乘胜、孙小妹等。该剧团成立四十八年来,整理创作和演出现代戏147台,古装戏138台,出版发行了大量的庐剧音、像盒带,代表剧目有《双丝带》、《借罗衣》、《讨学钱》、《打芦花》、《休丁香》、《秦雪梅》等,《双锁柜》、《情仇》(“半把剪刀”改编)拍摄成电视剧,由中央、上海、安徽电视台对全国播放,《借罗衣》拍成电影艺术片在全国放映。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庐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庐剧的唱腔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在唱腔中不断出现用假声演唱的旋律,称做小嗓子。
二.演唱中的帮腔吆台,即当舞台上的演员唱到一定的时候,由场面和后台的演员
齐声帮唱,高亢辽阔,烘托剧情,渲染舞台气氛。其乡土味很浓,风格明朗。
庐剧的剧目约二百多个。在观众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借罗衣》、《讨学钱》、《
休丁香》等。剧本大多取材于流传在民间的历史传说或反映人民生活的民间传说,语言
通俗易懂,清新生动。庐剧的表演朴素而活泼,简单而真实。打击乐很丰富,几乎是一
种戏一套锣鼓经,其身段舞蹈也是在锣鼓声中进行的。唱时,一般都站着唱,随之做一
些小的表情动作,大的舞蹈动作都是唱完一段后,随着打击乐器的伴奏舞蹈起来。舞蹈
吸收民间花鼓灯、早船舞等形式,花样翻新,姿态优美。
[编辑本段]庐剧传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庐剧在艺术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音乐由原来的只以锣鼓伴奏改为丝弦伴奏,并增加了部分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在唱腔和表演上,剔除了某些京、庐混杂的表现手法,着重发挥了本剧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整理了《乌金记》、《双丝带》、《双锁柜》、《张太和休妻》等一批传统剧目,创作了《李华英》、《程红梅》等现代戏和民间故事剧《陷巢州》;也培养了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员。较有影响的剧目为《借罗衣》、《打芦花》、《讨学钱》、《休丁香》、《雪梅观画》、《花园扎枪》等。早期名演员有王本银、丁玉兰、孙邦栋、董少轩、张金桂、刘正元等。 当前活跃在舞台上的则有民间艺术家周小五、朱德顺、谷大妹、武道芳、孙晓云、魏小波、盛小五、汪莉、夏巧云等。
㈡ 庐剧有哪些经典剧目
庐剧原名“倒七戏”,又名小倒戏、到集戏、捣七戏、稻季戏等,是主要流传于安徽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最后定名为庐剧。
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本戏以爱情、公案等为主要内容,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戏以小喜剧和闹剧为主。较有影响的庐剧剧目包括《彩楼配》、《药茶记》、《天宝图》、《柴斧记》、《借罗衣》、《打芦花》、《讨学钱》、《休丁香》、《雪梅观画》、《放鹦哥》、《卖线纱》等。
庐剧在安徽因地域和唱腔不同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上路以六安为中心的六安、霍山、肥西、舒城一带,音乐粗犷高亢,跌宕起伏,带有山区特色,称为“山腔”;下路以芜湖为中心的芜湖、南陵、繁昌、马鞍山、当涂、泾县一带,音乐清丽婉转,细腻平和,显出水乡风味,称为“水腔”;中路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肥、定远、肥东、巢湖、无为、和县、含山、庐江一带,音乐兼有上路、下路的特色,明快朴实,自然清新。庐剧唱腔分主调、花腔两大类,主调是本戏和折戏的主要唱腔,既可叙事,也可抒情,适合表现复杂的情感;花腔多为民间小调,轻松活泼,常用于小戏。
庐剧唱腔板式丰富,落板常有帮腔,满台齐唱,称为“吆台”。传统的庐剧没有管弦乐伴奏,只用锣鼓进行起奏、间奏和伴奏,俗称“满台锣鼓半台戏”。早期庐剧的表演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地方小调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动作一般不配合剧情。演出多为幕表制,基本没有固定的台词,多采用临时串词、套词的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庐剧在表演艺术等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革。
庐剧具有很强的吸收性、包容性和普及性,它在唱腔上吸收了地方民歌小调、山歌、情歌、麻城“高腔”等的音乐,表演上吸收了鄂东的“花鼓戏”、“端公戏”、“嗨子戏”等的手法,不少剧目中融汇进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观念和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庐剧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旧时庐剧班社大都是半职业性的(即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唱戏),长期流动于乡村集市。演出时一般不上舞台,只打地摊子。一般演员都缺乏功底,只要有副好嗓子,会些“辙口”就行了,久而久之形成了重唱不重做的倾向。所演剧目,多以“二小”戏、“三小”戏为主。唱腔多是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不用丝弦,三五人凑个班子即可演出,谓之“两打三唱”。
演员身兼数角,轮番替换,还要兼打锣鼓。后来发展到“三打七唱”,“七忙八不忙”,亦还未形成固定的角色体制。庐剧从前无女艺人,旦角多由年轻稚嫩,嗓音甜脆的男少年扮演。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庐剧班社开始进入城市,演出剧目不断丰富,角色行当也相应增多,分为花旦、小生、青衣、老旦、老生、小丑六行。
下面小编为大家他有那些代表作吧。
《珍珠塔》
剧情简介:胡来自称半仙,夫妻俩一唱一和丑态百出,利用人们的求医心切的心理,糊弄愚昧的广大农民,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多行不义必自毙,最后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告戒人们应当相信科学,铸造起钢铁长城,不要让骗子们有机可乘,为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共同努力。
《李清照》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秋,赵明诚卒于建康城(南京),留下半卷《金石录》和满堂古物。葬毕,清照大病。王御医欲向李清照购古玩,并带来赵明诚“玉壶颁金”的谣传。此时金兵压境,朝廷欲南移。李清照毅然决定携所有石器追赶朝廷献宝,为赵明诚洗清罪名,并保住文物不流散。为此,她跨山越海,颠沛流离,处处扑空。一年多后,李清照终于找到弟弟李航,不料所带文物被盗,她一病不起。
绍兴二年,右承务朗张汝舟巧言说动李航,骗娶了李清照。婚后,张汝舟野心暴露,他名为娶妻,实为霸占文物,并以此换取官位。李清照好言相劝,反遭责难。她看清张汝舟之所以得逞,皆因朝风不正,决意告发其“妄增举数入官”,诉之公堂,以正世风。依宋朝刑律,告发亲人者不分青红皂白都“徒二年”。而李清照宁肯坐牢,也要守住灵魂的洁净,为此她坐了九天牢狱
《休丁香》
该剧的故事在安徽民间流传甚广。剧情叙述善良的郭丁香由父母包办嫁给浪子张万郎,最后被休弃。后张万郎家败,投河而死。
近年来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文化需求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新型的文化娱乐方式对戏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致使庐剧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能演大戏的屈指可数。庐剧的抢救、保护工作应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㈢ 想知道:合肥市 合肥市庐剧院地址 在哪
合肥市庐剧团
地址:
淮河路298号希达大厦3楼
“合肥市庐剧团”正式演出场地在
徽园亳州馆
。
㈣ 安徽庐剧一共有多少部具体是哪些请问哪些网站齐全可以在线观看!谢谢!
庐剧为安徽省著名地方剧种,它是以大别山和淮河一带的山歌、民歌、门歌、花鼓灯等民间歌舞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因其创作、演出活动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称“庐剧”,已有近200年历史。 庐剧分东、中、西三路且各具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表演生动活泼,传统剧目分为小戏、折戏、本戏三类近300出,庐剧唱腔分主调、花腔两大类,主调有“二凉”、“寒腔”、“三七”、“正调”、“衰调”、“丑调”等,花腔多为民间小调,有四十多种,庐剧唱腔板式丰富,落板常有帮腔,满台齐唱,称为“吆台”。 建国后,庐剧在艺术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创新,音乐由单纯的锣鼓伴奏增加了丝弦伴奏,并吸收了管弦乐器,尝试了电声伴奏。唱腔和表演融歌、舞、说、唱为一炉,继承传统,又有创新,即可表演古装戏,也适合表演现代戏,不少剧目经过整理有的成为保留剧目,有的拍成电影和电视,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庐剧剧种的主要演出团体是合肥市庐剧团,主要演员有凌艳惠、黄冰、张国英、胡拥军、张乘胜、孙小妹等。该剧团成立四十八年来,整理创作和演出现代戏147台,古装戏138台,出版发行了大量的庐剧音、像盒带,代表剧目有《双丝带》、《借罗衣》、《讨学钱》、《打芦花》、《休丁香》、《秦雪梅》等,《双锁柜》、《情仇》(“半把剪刀”改编)拍摄成电视剧,由中央、上海、安徽电视台对全国播放,《借罗衣》拍成电影艺术片在全国放映。
㈤ 安徽有什么剧
安徽有徽剧。
徽剧是中国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徽剧传统剧目有个,保存档案有753个。其内容从列国纷争、宫迁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间生活故事。徽剧的音乐、唱腔优美、完整。主要分青阳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拨子、二黄、西皮、花腔小调共九类。而以吹腔、拨子、皮簧为主要声腔。
徽剧艺术以朴实、粗犷、重排场、擅武功、具有浓厚生活气息为特色,徽剧表演历来讲究功底扎实、技术全面、阵容整齐、色艺兼优,歌、舞、乐、白高度综合。徽剧在表演艺术上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腔之长。表现力丰富,能以多种声腔表现各种复杂人物情感,以多种表演技艺塑造舞台人物形象。
(5)合肥庐剧连续剧扩展阅读:
徽剧的困境
1、徽剧的艺术特色消融,有出现“京剧化”的潜在危机,安徽省徽剧团由原先的徽剧团合并为徽京剧院,“徽京合并”导致徽剧特色逐渐消融,使徽剧传承工作业态萎缩,生存状况令人堪忧。
徽剧与京剧,同根同祖,一脉相承,徽、京之间,无论从剧目、声腔、曲调、念白以及行当角色、表演程式等方面,彼此差异大致相同,徽京合并会造成剧种界限被打破,表演特色被融合。特别是演员之间长期同班、同台,使徽剧艺术特质消解,使徽剧失去自身艺术特色。
2、艺术人才的匮乏,传承后继无人,徽剧正面临的主要困境是演员老化、行当不全,艺术人才断档严重。
3、徽剧缺乏精品力作,社会影响力逐年下降。
㈥ 安徽庐剧全集mp3如何下载
下载迅雷/快车/超级旋风,在右上角能输入文本的地方输入所需“庐剧”,格式里选mp3,点开对应内容链接或者右键单击然后用迅雷/快车下载就行了,很简单的。一般迅雷速度比较快,建议用迅雷
㈦ 合肥现在哪有庐剧在表演
只能买CD回家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