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论连续剧
① 哪个时期出现了一股拍摄电视剧的热潮
上世纪80.90年代这一时期,出现了一股拍摄电视剧的热潮。
不过,尽管单本剧在这一时期逐渐被边缘化,但由于其拍摄周期短、制作成本低,因而仍然在数量上占据着优势。也有一些单本剧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如1985年的《新闻启示录》(上、下两集)尽管被人们认为"更像电影""与电影没什么差别",但其在短小精悍的篇幅中,却以带有强烈的抽象性与写意性的拼贴风格和锋芒毕露的政论色彩而成为电视领域的"先锋文化",甚至得到了"一向不大瞧得起电视的电影专家的由衷赞许"。
连续剧对电视剧主体地位的占据,使得单本剧反而进一步在形式和气质上与电影靠近,这一时期影响力较大的其他单本剧也大多带有一定程度的"前卫"色彩,如1986年的《公共汽车咏叹调》(蔡晓晴执导)采用非专业演员出演剧中角色以追求本真性,同年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潘小杨执导)
则将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置于古希腊式的伦理困境与道德悲剧的框架中加以冷峻的解剖,《丹姨》《巴桑和她的弟妹们》《太阳从这里升起》等剧也带有鲜明的反思文学与启蒙文学色彩。不过这些剧基本上"都受到了观众不应有的冷落"。
在今天看来,将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质量的普遍欠佳完全归咎于创作者不尊重艺术或管理上的混乱,显然是不公平的。事实证明,电视剧——尤其是电视连续剧——作为一种成本高昂、生产耗时的文化产品,若要实现迅速而健康的成长,必须托庇于较为成熟的市场机制:
一方面,电视剧的制作应充分利用社会资金而不仅仅依赖财政拨款,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地方政府(各级电视台的管理部门)出于某些暂时、局部的利益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造成王枫所说的大量"跑马占荒"工程以及重复投资的浪费;
另一方面,也应当使电视剧作为文化商品在市场上自由流通,而不是在行政命令下进行不科学的"物物交换",只有通过价格机制促进电视剧领域的优胜劣汰,才能避免在行政力量的作用下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状况。至于作为全国电视剧制播管理机构的广电部,则应当尽早建立完善的立项、许可、审查和追惩制度,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地做好对整个行业的调控工作。这实际上也是90年代渐趋完善的电视剧管理制度和制播分离理念的基本内容。
② 将改革进行到底是电视剧还是纪录片
不是电视剧 是纪录片 确切的说是政论片
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内到底》一共分十集,分别为容《时代之问》《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人民民主新境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延续中华文脉》《守住绿水青山》《强军之路(上、下)》《党的自我革新》《人民的获得感》。7月17日至26日每晚8点,《将改革进行到底》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首播,连播10天,每天一集。央视财经频道、中文国际频道、新闻频道和部分省级卫视次日重播,央视网、“央视新闻”新媒体平台及中央主要媒体所属新闻网站、“两微一端”和主要商业网站上线播出。
③ 求 香港的故事 电视剧下载地址
恩。。这部戏抄我也看过。袭。真的很怀念。。那时我好小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
李媛媛和邢岷山,还有一些香港明星。陈庭威也在里面。。讲述了香港人的故事。。很好看呢。。
不过现在好像找这个资源很难。。你去迅雷看有不??
④ 内地最好看的最接近历史题材电视剧
关于那些历史题材电视剧
历史题材电视剧总是吸引人们眼球的,但是毫无疑问,我们看过的好剧并不多,导演和编剧们总是很难在艺术性和历史真实之间找到关键的平衡点。
《东周》?中央台只播过一次的电视剧,过于晦涩,题材对绝大多数观众来说过于陌生,遭冷遇。但这个剧很有意境,看看那个时代的行为和言谈方式其实很有意思的,当年的遭遇也许是生不逢时,那时社会对历史的兴趣远没现在这么大。
《唐明皇》、《武则天》,演员演技极佳,极力营造奢华的观感,但是《武则天》与历史的出入太大了,中国人往往认为武则天时代是繁盛昌明的,但事实远不是如此。
《雍正王朝》、《康熙大帝》,不能否认这两个剧看起来确实很过瘾,艺术性和可看性都很强,演员也过硬,但是与史实相差的太远了,《雍》尤其严重,当然我是后知后觉,当时看得时候我也以为那就是历史事实,后来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子事。要是先对传统史学对那两个时代的态度有个先期认识,再看电视剧可能还会好些,遗憾的是多数中国观众都是先看了电视剧,而且是先入为主的。
《汉武大帝》,这是一部好剧,气势上佳,李宝国演的很精彩。虽然在细节和部分事实上有不严肃的地方,但是整体上合格,部分不合史实的部分是保持可看性所必须的,例如那些精良的铠甲。这个剧据称和何新有点关系,而何新对于武帝是极为推崇的。对于汉与匈奴的矛盾所在,电视剧可贵的皆是了经济结构与文化上的原因。剧里匈奴王子被射死时那首插曲《心灵睡过的地方》实在太棒了。
《贞观长歌》,我很疑惑这样一部烂剧是怎么拍出来然后上了央视的,此剧极烂,与史实简直搭不上边,器物衣装好像是玩穿越来的,情节混乱,人物形象混乱,宣扬的权谋也很烂,还有个莫名其妙的公主,我抱着自虐的心态勉强看完了全剧。
《贞观之治》,一部格调低沉,气氛黯淡,收视率也黯淡的剧,但是这才真的可赞为是历史剧,这部电视剧追求的是纪实风格,对初唐质朴的风气渲染意境极佳,更重要的是衣饰、器物、典章均极为贴合历史,情节尽量的遵循了历史记载,人物臧否延续的是史书的态度,文化质感极佳。马跃饰演的太宗虽然瘦了点但是神态气势很棒,这部剧虽然没在中央台播,但是10频道和百家讲坛里面涉及初唐时选用的影视片资料镜头多出自这部剧。推荐一看。
《走向共和》,此剧以突破著称,态度鲜明,有政论片的色彩,对李鸿章的表现最为成功,不幸的是被禁了,这部剧很有启蒙精神,很容易使人引起反思。
《江山风雨情》,此剧阵容强大,也很有可看性,但是里面从崇祯、多尔衮、闯王到洪承畴全都是被正面表现的角色,一团和气。艺术化加工太多太滥,王刚在里面演一个忠诚的老太监,战死了。但是此剧居然表现了剃发易服,少见。顺便说一下,此剧铠甲后来被《贞观长歌》原封挪用了。
《大明王朝15??》不错的剧,但是没看几集,感觉色彩很艳丽,演员演的比较煽情,因为看得少,不知何历史贴合紧密不。
《成吉思汗》这部剧汇集了大量少数民族演员,演的很用心,符合真正的蒙古文化,基本依据是《蒙古秘史》,但开头就被艺术加工了。整部剧其实并未否认成吉思汗的残暴嗜杀。对乃蛮、花剌子模、西辽人的衣饰设计很有趣,选择的演员也不错。
⑤ 政治题材电视剧有哪些
韩剧:《市政厅》《大物》《逃亡者》《sign》
中国:《红色摇篮》 《长征》 《亮剑》版《权潜伏》《延安除奸》《人民的名义》
(5)政论连续剧扩展阅读:
政治片以现实生活中重大政治事件为题材的影片。一般以真实事件为基础,不强调情节性,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作为政治斗争的一种工具,影片大都具有政论性质和宣传鼓动作用。
这种电影在20世纪40—50年代已经出现,但真正形成势头,是从法国导演C·科斯塔-加夫拉斯拍摄的《Z》开始的。此后在法国、美国、瑞典、日本、德国,特别是意大利,形成了一股拍摄政治片的风潮。日本摄制的《松川事件》、《战争与人》,意大利摄制的《警察局长的自白》等,都是较好的政治片。
⑥ 时常在电视剧看清宫戏,清朝帝坐在朝上,在清代帝王上朝做什么,多长时间
在古代上朝的规矩很严格的,侍郎上殿,学士上殿,宰相,军机大臣,3品以上的在职带兵将军上殿、皇帝的直系叔父辈亲王上殿。除了这些,没有皇帝的批准是禁止上殿议政的。电视剧那么多的官员,大部分都是为了场景的需要。百官上殿的情形,只有在大的节日,收到皇帝的邀请,才可以入京朝圣的。
皇帝身边,是不可以站侍女的,主要是怕侍女知道政事传到后宫,所以没有皇帝的批准,是不准女人上朝听政的。
五更天,相当于清晨的5点到7点。清朝的历任皇帝大都比较勤奋,都要五更上朝。那时皇帝和大臣确实比较辛苦,有的家住的远的担心迟到甚至要半夜爬起来。其实早朝制度也不是绝对的,要看皇帝自己是否亲政和勤勉。最著名的是明神宗万历皇帝23年没有上朝,虽然他不来,但是政务还要办,大臣们还是要来的,只不过时间可能不会那么早了。
齐如山先生《北平怀旧》中,有一章节提到清朝官员上朝的情形。说皇帝每日凌晨三点上朝办公,召见的第一拨儿人是军机大臣,名曰“叫起儿”。第一起后,才召见其它的大臣。所有官员都在宣武门外,每天夜间起来进前门上朝,因此夜间一点钟前门就打开了,其它的门则天亮才开。王公亲贵由神武门进宫,其余各官员都由东华门进出,东华门外有标准性建筑物“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不仅有止车门与下马碑之规矩,古代官员上朝时还不准点灯。据相关史料了解到,为的是方便夤夜出入和消弭火患。
⑦ 三千越甲可吞吴在那部电视剧有过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撰自勉联
注释:
(1)破釜沉舟:《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2)尝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3)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幼年有轶才,少年得意,十九岁科考得县、府、道第一。自此,专心攻读,希望能博取功名,一酬壮志。后终老未得意于科场,屡试不第,七十一岁方援为贡生。长期穷愁潦倒,以教书为业。一生著作很多,尤其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达到古代文言小说创作高峰,为后世所称道。另有《聊斋诗集》《聊斋文集》等。蒲松龄聪明颖慧,才智过人,青年时期热衷举业,却“年年文战垂翅归,岁岁科场遭铩羽”,抑郁侘傺。为了激励自己不断发愤读书和创作,在压纸用的铜尺上刻上了此联。
释义:
一个有志气的人,做事情是一定会成功的!
相关故事:
《百二秦关终属楚》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流传至今。
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了。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破釜沉舟》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逐渐壮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孙子兵法》所说的“焚舟破釜”虽然也表示誓死决战的意义,但尚未形成后世常谈的典故故事。至《史记》所载“项羽破釜沉舟”事,才具备了典型性:项羽前锋军救巨鹿,初战少利,项羽便率大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厉士气。终于杀苏角,虏王离,大败秦军于巨鹿之野。后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反顾。
百二秦关
“百二秦关”或“百二雄关”古代通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秦国领地。汉代政论家贾谊在《过秦论》中用“秦孝公据崤(xiáo)函(hán)之固”来说明秦国凭借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和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的天险立国。自此以后,“百二雄关”或“百二秦关”常被后人作为形容一个地区地势险要的典故来引用。元曲家马致远在《蟾宫曲·叹世》里有“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的词句,指汉王刘邦与楚霸王项羽为了争夺有天险可凭借的“百二山河”(秦国领地),兴起许多劳民伤财的战争祸事。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与命运同甘共苦,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三千越甲可吞吴》
越国本已亡国,但凭著勾践等君臣忍辱负重、从大处著想,结果非但越国得以保全,最后一雪前耻,率领越军(此处“三千越甲”为虚数,并不一定是指3000名越国士兵)反灭了吴国。并挟灭吴的余威渡淮北上,与诸侯会盟,终于成就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梦。“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越国臣民的坚忍得到最终的成果。
⑧ 我看过金庸的电视剧,感觉不是很有风格啊
首先说一下小说和电视剧演绎武侠的区别,
小说中写出来的东西若用电视剧来体现总是感觉有些差强人意,
有些东西难免表现不出来,甚至相差很大,
所以你如果喜欢看的话,不妨还是看看小说吧。
再有就是金庸写武侠,主要是以大武侠为主,
例如《射雕英雄传》接《神雕侠侣》这样的写法,
形成了一个大的江湖、武林。
而金庸先生认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所以在他体现一个人物的侠气时,
往往不会重点写他有多么淡泊名利、多么的嫉恶如仇或者你所说的不在乎世上的一切东西,
他更愿意把这个人物置身于民族大义的背景之下,
让他在个人恩怨和民族大义中选择民族、国家的利益,
(就好现杨过在襄阳时飞身下城救郭靖一命)。
他更侧重于这点来表现人物的侠气。
而金庸先生的出名就在于他给我们描绘的一个气势磅礴的大武侠,
一个连贯的大江湖和他的小说塑造人物的成功以及个人深厚的文学功底。
http://nj.focus.cn/msgview/100155/74646080.html
侠之大者
——解述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
给风起云涌,快意恩仇的金庸小说写理性的文字解述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好在金庸的小说并不如同旧文学时期的武侠小说,而有了它独特的文风和思想蕴含,使得今天我要谈的这一范畴能轻易找到一种以文化为中心的角度去阐述。
金庸的小说侧重于一个“侠”字,所以就不得不先提及金庸笔下几个脍炙人口的主角,他们往往都是从乱世之中成就侠名的英雄,或是在列强蜂起,武林大乱,民不聊生,外患内忧不断的两宋,或是在时局跌宕,各地为王的明清之交,因而诞生了萧峰、郭靖、杨过、张无忌、袁承志等等历经风雨后终成伟名的侠士,所以把《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等列为金庸最具盛名的代表作不是没有道理的,这几部小说中的主角已经突破了旧武侠小说中传统侠客的作用,即不仅限于行侠仗义,更是要进一步为国家与民族而出生入死,退一步为了天下苍生而奋不顾身,这也是儒教伦理所规定的侠之大者素有的风范,不知不觉中,这样具有一定限制的儒教伦理已经成为了金庸武侠小说的精神龙骨,撑起了金庸笔下庞大的武林社会和政治王朝。
《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是一位典型的儒家大侠,他是一个有道德标准的人,所以从一开始,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就已经有了最原始的标准。这样的一个侠客是值得尊敬的,但是这个人物缺乏他的个性,这就是儒教的限制所在之一,所以在“射雕三部曲”的第二部《神雕侠侣》中,金庸塑造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角色,一个偏激、反叛的性情中人——杨过。与传统的郭靖不同,杨过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从儒教的观念来看,杨过或许没有郭靖那么值得人们尊敬,但他也有过为了守住襄阳城而奋勇杀敌,为了不违背良心而放下血海深恨于千军万马中救出郭靖,虽然易地而处郭靖也会这样做,但郭靖这样做是因为儒教伦理的影响,是最初它的六位师父和丘处机等人帮他建立的一个世界观,而杨过却是情之所至的流露,所以最后他不是像郭靖那样一辈子守在襄阳城,而是与小龙女幽居古墓,不闻人间之事。杨过是一个典型的道家之侠,这样的侠义明显要比郭靖来得更潇洒豪放,不愧称之为“西狂”。
从《神雕侠侣》中就已经看到金庸对这种儒教伦理是拒绝的,嘲讽的,所以他的后期小说的思想已渐渐倾向于佛教,这时期中他最杰出的作品《天龙八部》于此诞生了,这是一部“以佛教的透彻智慧正面观照大千世界,以大慈悲,大法力来化解人世无穷冤孽的真正杰作”。(何平语)八部天龙,各属欲界,尽管业报不一,但终入轮回,渐然俱尽。小说中为恶之人必有为恶之因,为善之人必有为善之果,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苦恼和孽缘,然而业报不一,冤冤相报,最后在佛学的智慧海中落叶归根。小说中的主角萧峰最后却仍然没有从儒教伦理中解脱出来,然而小说结尾处他出于对汉人契丹“杀来杀去,不知何日方了”的恐惧,终于从儒教伦理中跨出一步为天下百姓的生命而不得已以下犯上劫持了耶律洪基,但最后他却仍退一步回到了儒教伦理并只能引箭自裁,被扼杀在儒教强烈的汉人中心主义和汉人正统论之下。萧峰之死,为金庸所有的侠者故事打上了句点。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杨过小时候住在桃花岛的时候,黄蓉就教了他这样一句话,结果这句话最后改变了杨过生命中很多瞬间。然而金庸封笔退隐江湖之后,武林中却很少再出现真正的侠之大者,那些生生死死的悲壮也再未出现过。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⑨ 有没有讲鸦片战争之后一段历史的电视剧或者小说或者纪录片
建议看一下复兴之路,以下是详情:
六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系列节目。该片以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重大事件为视角,应用生动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我们展示一幅幅振兴图强的全景画面,使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体味百年祖国的沧桑巨变,体味民族的奋斗历程。
第一集:千年局变
时间跨度:1840—1911年
内容概要: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救国图强的各种探索为主要内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课题被历史性地提了出来。
第二集:峥嵘岁月
时间跨度:1912—1949年
内容概要:以辛亥革命后各种政治力量探索中国道路为线索,重点表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挫折到壮大、赢得胜利并最终建立新中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进入新纪元。
第三集:中国新生
时间跨度:1949—1976年
内容概要:以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的重大成绩为核心内容,表现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国家发展道路的经验和教训。
第四集:伟大转折
时间跨度:1976—1992年
内容概要:以思想解放为起点,重点展现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五集:世纪跨越
时间跨度:1989—2002年
内容概要: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的新阶段。
第六集:继往开来
时间跨度:2002—2007年
内容概要:以中国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⑩ 刘欢的这一代是哪个电视剧的插曲
★[1987]首次为电视连续剧《雪城》录音主题歌《心中的太阳》、片尾曲《离不开你》;专属 ★[1987]录制电视连续剧《便衣警察》主题歌《少年壮志不言愁》; ★[1988]为时事政论片《世纪行》创作主题曲《你是一面旗帜》; ★[1993]应导演郑晓龙、冯小刚的邀请为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创作音乐; ★[1994]《北京人在纽约》荣获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颁发的“电视剧优秀音乐创作奖”; ★[1994]在上海万人体育馆参加第二届中日歌会与陈燮阳指挥的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唱《千万次的问》,与日本音乐才女五伦真弓演唱《恋人》 ★[1994]应导演米家山的邀请为电影《带轱辘的摇篮》创作音乐; ★[1995]应导演赵宝刚邀请为电视连续剧《东边日出西边雨》创作音乐; ★[1997]应投资人朱时茂和制片人王伟的邀请为电视连续剧《胡雪岩》创作音乐; ★[1998]为国产美术大片《宝莲灯》创作和演唱主题歌《天地在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