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灵宣传片
Ⅰ 阿部规秀的人物经历
阿部规秀,1886年出生于日本青森县,阿部规秀的时代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空前膨胀的时代。同样,成为“驰骋疆场、效忠天皇”的“武士”也是阿部所憧憬的人生。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阿部规秀考入了日本专门培养陆军军官的陆军士官学校。
日俄战争的硝烟吸引着这些渴望成为“武士”的年轻人,而日本战胜昔日不可一世的沙俄,则使这些青年相信,他们是战无不胜的。虽然没有机会亲历日俄战争的炮火,但阿部就是在这种氛围之下接受着陆士的严格训练而“成长”的。
1907年5月,刚满21岁的阿部规秀从陆士19期步兵科毕业,开始了他真正“武士”的生涯。同年12月26日,阿部规秀被授予陆军下士军衔,开始在陆军中服役。
阿部规秀有一种超乎普通军人的对“荣誉”和“光荣”的执着,对战争的执着,因而在嗜血的战争角逐之中,他“脱颖而出”,屡立战功,颇受大本营的赏识,在日本军界被誉为“名将之花”。
从1907年开始,阿部规秀在毫无任何背景的陆军中,凭着“战功”一步步晋升,先后历任步兵第三十二联队副官、第八师团副官、第十八师团参谋。1932年4月11日,转任仙台陆军教导学校学生队队长。次年8月1日,升至步兵大佐。1935年8月,任第八师团步兵第十六旅团步兵第三十二联队联队长。1937年8月2日,晋升为陆军少将,同时调任关东军第一师团步兵第一旅团旅团长,率部入侵中国东三省。
1938年10月,原华北方面军驻蒙军独立第二混成旅团旅团长常冈宽治被八路军在河北省广灵县境内的张家湾击毙后,日本军部派阿部规秀接替常冈宽治旅团长的职务。1939年10月2日,阿部规秀被晋升为陆军中将。被日本国内誉为“名将之花”。 到达涞源,稍待修整之后,阿部规秀马上召开作战会议,进行具体的战斗部署:由第四大队从插箭岭出发袭击走马驿,第一大队从白石口出发袭击银坊。
1939年11月2日夜开始行动。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决定以一部兵力钳制、堵击由插箭岭出动之敌,然后集中第一军分区第一和第三团以及第二十五团两个营,游击队第三支队,第三军分区第二团,共六千人,伏击向银坊进攻之敌。
1939年11月3日上午,在进犯银坊的第一大队在八路军一个小分队的诱击下,进入雁宿崖峡谷,被八路军主力前阻后截,包围在雁宿崖。战至下午4时,第一大队除少数逃脱和13名被俘外,其余全部被歼灭。 刚晋升为中将,就在战场上丢了一个大队,阿部规秀很是羞怒,决定亲自率领第二、第四大队1500余人,沿着原来第一大队的行进路线进犯,以趁八路军还在“消化”胜利果实的时候,打八路军一个措手不及。
1939年11月4日夜,阿部规秀率部越过白石口,进至雁宿崖一带,但是连八路军和老百姓的一个影子都没找到。扑了空的日军把八路军已经为之埋葬的尸体,一具具重新挖出来,用木杠子抬到一起,架上木柴,浇上汽油,点燃焚化,整条山谷弥漫着焚烧尸体的焦臭味。他想让手下的士兵感受到同胞战死的悲愤,激起他们复仇的决心。 阿部两次扑空后,急不可耐。日军侦察分队终于在黄土岭一带发现八路军主力,求战心切的阿部规秀置孤军冒进于不顾,沿着崎岖山路直扑黄土岭的八路军主力。
1939年11月6日晨,当阿部规秀的部队闯入黄土岭时,八路军主力已在黄土岭以东的沟谷地区形成包围圈。在快要进入八路军的包围圈时,看到周围的沟谷地形,狡猾的阿部规秀突然意识到:敌人以一部引诱我方,而主力向黄土岭附近集结,企图从我旅团背后进行攻击。
为了摆脱八路军从“背后”攻击的危险,避免再度被歼灭,7日凌晨,阿部规秀紧急进行新的部署,做出部队继续东进,经寨头、煤头店、浮图峪返回大本营的决定。阿部规秀令下属部队分批从黄土岭出发。前进时,由先头部队,携轻重机枪,先占领路两侧高地,然后掩护大队缓慢前进。企图通过这样的彼此接应,加强机动反应力。
日近正午,阿部规秀的先头部队到达黄土岭东面的寨陀村,大部队却还拖在上庄子一线,直到下午3点钟左右,后卫部队才离开黄土岭。长长的一队人马陆续进入峡谷中的小路,踏进八路军的包围圈。八路军等这队人马都进入“袋子”后,才收紧“袋口”,来个“瓮中捉鳖”,从南、北、西三面进行合击。在八路军的攻击下,阿部规秀的主力被迅速压缩在上庄子附近约5里长、百余米宽的山沟里。一阵猛烈的袭击过后,整个山谷弥漫着浓烈的硝烟。阿部规秀的部队被打得七零八落。
为了挣扎摆脱包围,阿部规秀立即整顿部队,依仗精良装备,向八路军寨陀阵地方向冲击,遭到坚决打击后,又掉头东向,妄图从黄土岭突围,逃回涞源。八路军第三团扼守阵地,死死封锁住日军退逃之路。这时,八路军的增援部队也赶到战场,他们作为第三团的侧应从左面加入战斗,使包围圈进一步收拢,后路被堵绝的日军只能就地抵抗。16时许,阿部规秀旅团主力已伤亡过半,乱作一团。 就在战斗激烈进行的时候,负责迎头阻击任务的八路军第一团团长陈正湘、政委王道邦接到侦察兵报告,发现位于黄土岭与上庄子之间的一个名叫教场的小村庄附近,一座独立院落设有日军的临时指挥所。二人随即命令配属的分区炮兵营迫击炮连,对准目标轰击。
陈正湘在望远镜里发现,在南山根东西向的山梁,有3个向北凸出的小山包。中间那个山包上有几个挎战刀的敌军官和几个随员,正举着望远镜向793高地及上庄子方向观察;在教场小河沟南面咫南山小山头100米左右的独立小院内,也有腰挎战刀的敌军官出出进进。陈正湘判断,独立小院是敌人的指挥所,南面小山包是敌人的观察所。他当即命令通讯主任邱荣辉跑步下山调炮兵连迅速上山,在团指挥所左侧立即展开炮兵连进入阵地之后,陈正湘指给他们两个目标,并要求他们一定将两个目标摧毁,杨九祥连长在目测距离以后说:“直线距离约800米,在有效射程之内,保证打好!”
在杨九祥连长指挥下,4发炮弹均在目标点爆炸。从望远镜里观察,小山包上的敌人拖着死尸和伤员滚下山去了,独立小院之敌跑进跑出,异常慌乱。
接着,炮兵连又向独立小院北边的山沟里打了几发炮弹,以轰击在死角下隐蔽的敌人。
当时被敌人关在独立院落东边小屋里的一些群众,亲眼看到炮弹在独立小院屋前爆炸,日军指挥官被炸倒了,连那条狼狗也炸裂了肚子,可是却没有一块弹片飞到小屋子里来,群众无一负伤,暗中惊奇:八路军的炮真神!后来得知:阿部中将就在这次炮击下毙命了。
这一壮举是由当时年仅18岁的李二喜完成的。当时陈正湘、李二喜还不知道,他们已经在抗战史上写下辉煌的一笔。后来,他们才得知,他们击毙了阿部规秀,是抗战以来八路军击毙的日军最高级别将领。
敌人失去指挥官,极度恐慌,绿川纯治大佐命令部下抬着阿部,朝黄土岭拼命突围,又遭到了我3 团、120 师特务团的迎头痛击。随之,他们又向寨佗突围,又被1 团击退。这以后,敌人反扑势头顿减,战法也乱了,不得不收缩兵力固守。
8日上午,敌机空投了新的指挥官。7日,从唐县、完县出动的日军,从涞源增援的日军各一千多人,8日也都接近黄土岭。
聂荣臻另从各个方面送来的情报得知,四面八方的敌人都赶来解围,正在对八路军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便当机立断地通知杨成武:我军已经歼灭日军九百多名,取得了重大胜利,虽说残敌尚未消灭,但为避免陷入增援敌人的重围,此时不可恋战,应立即离开战场,跳到外线去。
然而根据当时是1团3营10连指导员肖友良的说法,阿部规秀先是被迫击炮击伤,后被1团3营10连2战士宋岱击毙 。这一说法与聂荣臻、杨成武和陈正湘等八路军指战员的说法不同,也和日本陆军省发布的公告中迫击炮弹造成致命伤的描述相矛盾。 阿部规秀中将被击毙在黄土岭的确实消息,聂荣臻是从敌人的电台广播中得知的,他高兴极了。很快,毛泽东也从延安发来电报查证此事,并要“总部向各方公布,广为宣传”。击毙日军中将级高级指挥官,这在华北战场、在中国人民当时的抗战史上都是第一次。 日本《朝日新闻》更以通栏标题哀鸣:“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Ⅱ 三原清河的的历史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清河地处黄河下游,与华夏民族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 据八十年代初在清河县杜村出土的新石器(石镰、石斧等)证实,在距今5000——7000年之间,就有上古人类活动于清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远在4000多年之前,禹王治水以后,华夏划分九州,今清河县境属于兖州。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前256年)今清河境属“甘泉”之地。 春秋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前474年)清河先属齐,后属晋。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群雄角逐,诸侯割据。赵、韩、魏“三家分晋”,清河属赵。赵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邯郸(今邯郸)。 秦(公元前221年——207年)兼并诸侯国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今清河县境始置厝县,属巨鹿郡所辖四县之一。清河作为行政区设置县,自此开始。厝县的城址,按《太平寰宇记》所载,当在今南宫市东家庙乡悬空村附近。 西汉高帝(刘邦)四年(公元前203年),划出巨鹿郡一部分地区,设置清河郡,辖清阳、东武城、莎题、东阳、信乡、鄃、枣强、复阳、缭十四个县。郡治清阳县。清河郡及清阳治所,在今河北省清河县油坊镇一带。 东汉章帝刘烜七年(公元82年)废皇太子刘庆为清河王,清河郡随改清河国。汉安帝母左氏,即孝德皇后,死后葬于厝城东北角。汉安帝刘祜是刘庆之子,公元107年称帝,尊刘庆为孝德皇,母左氏为孝德皇后,改厝县为甘陵。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又改清河国为甘陵国。辖甘陵、贝丘、东武城、灵、绎幕、广川等七县。东汉清河国治甘陵县,其城址在今清河县辛集乡汉墓(冢子)南侧。 三国曹魏(公元220年——265年),因袭前朝旧制,清河仍为甘陵国治。后又改为清河郡,辖六县:清河、贝丘、灵、鄃、绎幕、东武城。清河郡治清河县,治所未变。 晋咸宁三年(公元277年),复称清河国(因咸宁三年八月封司马遐为清河康王而复国),都清河县。晋清河国及清河县治所,在今清河县辛集乡洪河村南。 十六国时期,清河为郡治,先后属于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其治所与晋同。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清河为州郡治,州郡并存。清河郡属北魏,辖四县:清河、侯城、贝丘、武城。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移清河郡及武城治信城。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分相州清河郡置贝州,郡州不废,州、郡及武城县治所在今南宫市董家庙乡悬空村附近。 隋朝大业初年(公元605年)置清河郡,辖清河、清阳、武城、历亭、漳南、鄃、临清、清泉、清平、高唐、经城、宗城、茌平、博平14个县。清河郡治所清河县,其治所仍在汉信城,即今南宫市董家庙乡悬空村附近。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行政区划仍袭隋制。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贝州,辖清河、武城、漳南、历亭、清阳、鄃、夏津七个县,州治所在清河县。六年移治所于历亭县,八年仍复旧治。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贝州改为清河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贝州。辖清阳、清河、武城、宗城、临清、经城、漳南、历亭、夏津九个县。其治所在今清河县城关乡宋贝州城遗址处。 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因袭唐朝旧制贝州治所清河县,城址未变。 宋初仍为贝州,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平定王则起义后,宋仁宗为炫耀他“明察圣断有恩于民”,将贝州改为恩州。辖清河、武城、历亭三个县。今城关乡东关村北、西关村南断续可见的残垣,即宋贝州土城墙遗迹,为宋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监官赵荐之所修。 金(公元1115——1234年)时,恩州治所于1134年因水患移历亭。清河县为恩州所辖四县之一,其县治所未变。 元(公元1206——1368年)时,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清河县由恩州析出,隶属大名府,县治所未变。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清河县隶属北平布政司大名府。洪武六年改隶光平府,永乐后为直隶广平府,县城在清河老城里。为明正德七年修,城周三里,高二丈,阔一丈五尺。 清朝(公元1616——1911年),仍为直隶省广平府清河县,初属顺广道,后属大名道。清河县自金元降为县之后,其县境至今无大变化。清河县城址仍与前朝同。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废除州府制,实行中央、地方两级行政管理,中央辖省(市)及地方。清河县属河北省。当时全省132个县分15个区,清河是第12区所辖11个县之一,区署设在南宫县,清河为三等县。 抗日战争时初期,清河县属河北省四专署。县政府驻老城里。1940年7月,划出清河西、南部83个村与威县东南部建立清江县。1942年10月,清河县东南部4个村,清江县40个村(原属清河县)与今临西、威县部分村又建宏毅县。1939年日军占领清河县,此后县政府处于游击状态,无固定驻地。1945年4月,日军退出清河县,7月县政府迁驻戈仙庄。11月,清江、宏毅县撤销,原属清河县的村庄重归清河县管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河县属河北省衡水专区。1952年清河县属邢台专区。1958年4月撤邢台专区,合并为邯郸专区,清河县改属邯郸专区。同年11月清河县并入南宫县。1961年5月,恢复邢台专区。同年七月清河县由南宫县分出,恢复清河县,属河北省邢台专区。1993年邢台撤地区建市,清河县属邢台市。
(公元前221~1989年)秦始皇帝元年(前221年)全国划为三十六郡,在清河之地设厝县,属巨鹿郡。 西汉 高祖四年(前203年)析巨鹿郡,置清河郡,辖14县,厝县、清阳县属之。 景帝三年(前154年)三月,封景帝子刘乘为清河王。改郡为国。 元鼎二年(前115年)刘义由代王徙清河为刚王。 元帝永光五年(前39年)河决清河郡灵县呜犊口,屯氏别河塞绝。 成帝鸿嘉四年(前17年)秋,黄河决,渤海、清河郡县受灾。 新莽始建国三年(11年)河决魏郡,清河郡县受灾。 新莽地皇二年(21年)刘秀起兵反王莽,使盖延等击铜马于清阳。 更始二年(24年)刘秀起使耿弇、寇恂地蓟杀死王郎居将赵闳,沿途又斩王郎大将九卿校尉以下3万我,定涿郡、中山、巨鹿、清河、河间乖郡县。 东汉 建武二年(26年)正月,檀乡农民起义军进攻魏郡、清河郡。 延平元年(106年)八月,殇帝死。太后定策迎立清河之子刘祜嗣位,是为安帝。十二月,清河王刘庆死,葬于清河。 永和四年(139年)清河郡县蝗虫为灾。 建和二年(148年)六月,改清河国为甘陵国,改厝县为甘陵县,信成、清阳二县并入甘陵。 中平元年(184年)二月,巨鹿(今平乡县)张角率众起义,安平、甘陵民众群起响应。 中平四年,渔阳(今密云西南)人张纯与同乡张举联盟,举兵攻破清河、平原。 建安九年(204年)十月,曹操围邺时,袁谭背操,遣军攻甘陵。 建安十一年,改甘陵国为清河郡,甘陵县属之。 三国 青龙三年(235年)九月,遭水灾。 景初元年(237年)九月,遭水灾。 西晋 咸宁三年(277年)于厝城西南3.5公里置清河县,清河县名之始。 咸宁四年,七月,大水,庄稼被淹,房屋倒塌,人有死亡。 永嘉四年(310年)二月,石勒攻冀州之广宗、清河等郡县。 东晋 永和九年(353年)十一月,前燕慕容恪拥兵割据于乐陵,平原、清河、阳平诸地赵帮将朱秃、杜能、丁娆、孙元皆降前燕。 太元十一年(386年)清河国改为清河郡,清河县属之。 十月,后燕寺人吴深据清河(今清河东南)起义,燕王慕容垂遣兵镇压,攻之不克。十二月再攻而破,吴深单骑出走。十二年五月,吴深杀后燕清河太守丁了,再次占据清河。十四年五月,义军首领吴深被清河孔金杀害。 北魏 太和九年(485年)六月,清河大水。 武定四年(546年)二月,大雪寒,人畜冻死,同年冬大雾弥天,六昼夜不散。 北齐 天保七年(556年)改清河县为武城县,属清河郡。 天保八年蝗涝为害 天保九年遭旱灾。 河清二年(563年)二月,大雪。 河清三年。山东大水,饿死者不可胜计。河北境内司州之东郡阳平、清河等水涝最重。 天统三年(567年)大风,昼不见日,废房拔树。 隋 开皇八年(588年)废郡存州,武城县改称清河县。 大业三年(607年)改贝州为清河郡,清河县属之。 大业四年正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水济渠。 大业攻七年景县人高士达聚众于清河起义 大业九年三月,张金称等农民起义军在河北地区活动,队伍不断壮大。 十一月,隋炀帝派右卫将军冯孝慈前往清河镇压,张金称率起义军与之激战,义军大胜,冯孝慈战败而死。 大业十二年三月,张金称率众接连攻下平恩、武安、巨鹿、清河等县。 大业十四年清河县赵德君起义,不久为李密部下。 唐 至德元年(756年)十月,史思明陷河北清河、博平、信都、饶阳诸郡县。 至德三年安庆绪派蔡希德、安太清攻破清河。 乾元元年(785年)清河郡改称贝州,辖清河。 兴元元年(784年)李抱真、王武俊、大败朱滔军于贝州,斩万余人,滔遁归幽州。 光化二年(889年)刘仁恭屠贝州 五代 天福四年(939年)七朔,河决博平,清河大水。 天福八年大蝗害田,人食草木叶皆尽,百姓捕蝗一斗,官府给粟一斗,时蝗旱相继,百姓流移,饿殍载道。 天福九年正月,契丹占领贝州,所杀达万人。 北宋 建隆元年(960年)卫运河屡次决口,特立清河兵备二队,专司河防。 乾德二年(964年)清河(今清凉江)溢,淹民田。 开宝四年(971年)清河溢,漂溺民舍数百间。 庆历七年(1047年)十一月,贝州宣毅卒王则据城起义,占兵库,擒知州,自称东平王,建国号安阳,改元得圣。八年一月,宋这军攻贝州城不下,挖地道夜入,城破,王则被捕遇害。同年,改贝州为恩州。 嘉祐三年(1058年)黄莘为清河令,与南宫令刘挚,信都令李冲皆以治行闻,时称为河朔三令。 熙宁元年(1068年)恩州河(黄河)决,清河遭水灾。 熙宁四年清阳县划入清河县。 元丰五年(1082年)御河(卫运河)决,清河遭水灾。 元祐六年(1091年)监官赵荐之监修恩州城(古贝州城)。 元符三年(1100年)恩州地震。 宣和元年六月,恩州河决清河堤。 宣和三年六月,恩州河决,清河伤禾。 南宋 端平三年(1236年)割恩州属大名路,清河属之。 元 至元十三年(1276年)大旱。 至元十八淫雨,庄稼受害。 至元十九年蝗虫遮天蔽日,达7天之久,禾稼俱尽。 至元二十八年八月,清河、南乐诸县霖雨,庄稼受害。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平阴河(卫河)决,清河遭水灾,民舍庄稼被淹。 明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明将徐达会兵于清河、临清一带,北逐元兵。 洪武六年改大名路为广平府,辖清河县。 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燕王起兵靖难,沿清河、临清驿道展开拉锯战,三年燕兵攻占广平府。 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由山西移民,定居清河。 永乐四年临清至渡口驿卫运河7处决口。 永乐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县移民清河,拨田耕耘,免田租一年。 成化八年(1472年)四月,卫运河水干涸,为多年所仅见。 成化十六年卫运河泛溢入清河,民房舍漂溺几尽,死者甚众。 弘治四年(1491年)县三老宗安等人,为排除县南部积水上书朝廷开疏水渠一道,长20公里。 弘治六年蝗虫遮天蔽日,庄稼被食。 弘治十五年九月,地震有声。 正德六年(1511年)六月,杨虎起义军经清河,攻破县城。 正德七年诏改建新城于旧城之东南隅,同知何宋伊,知县张一鹏监修。 正德八年诏赐庆阳伯夏儒清河县庆田3300余项。 嘉靖九年(1530年)卫运河决自白庙口,泛清河,舟楫通于城门外,漂民庐舍,有系婴儿于树上者。 嘉靖十年大饥,升粟至百七十钱。 嘉靖二十四年大雪,深4尺。 嘉靖二十九年知县孟仲遴主持创修《清河县志》五卷。 嘉靖三十九年三月至八月不雨,遍地生蝗虫,升粟至百八十钱,民采草木根叶而食,多饿死者。 隆庆三年(1569年)六月,卫运河决,泛清河,毁禾苗庐舍。 隆庆四年六月二十七日,卫运河决,泛清河,田园舍被淹。 万历九年(1581年)知县向日红重修《清河县志》十二卷(今存七至十二卷)。 崇祯十三年(1640年) 四月至七月不雨,卫运河干涸,冬大饥,民始采食树叶、木皮、继则人相食。 崇祯十四年春,大疫,死尸枕藉。五月,飞蝗至,饥民取以代食。 崇祯十七年二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入清河占领县城置县衙。 清 顺治十年(年)卫运河决,洪河等村尽淹。十三年又决,淹没更甚,陆地行舟。 顺治十五年三月,蝗虫食禾苗。 顺治十七年四月,遭雹灾。 康熙三年(1664年)四月二十一日夜,风霜并作,禾苗冻死过半。 康熙十六年春,风霾阴雾49余天。 康熙十七年知县卢士杰、夏琮纂修《清河县志》十八卷。 康熙五十七年知县钱启文纂修《清河县志》十八卷。 康熙五十八年大水,平地行舟。 雍正十年(1732年)秋,禾生虫,形如蛆。 雍正十一年二月,大雨庄稼被淹。 雍正十三年大旱,禾苗枯死。 乾隆二年(1737年)卫运河决尖庄,田禾淹没。四年复决。 乾隆八年夏旱,大饥。减免田租有差。 乾隆十二年七月,大风拔树。 乾隆四十四年卫运河决,民宅行舟。 嘉庆十八年(1813年)岁大饥。 嘉庆二十四年大雪,深4尺。 道光三年(1823年)河决,平地水深丈余。 道光十年四月(闰)二十二日地震有声。 咸丰七年(1857年)蝗灾,大饥。 咸丰十一年四月七日,白莲教首张善继攻破清河城,知县陈大烈、典史赵维焕死。白莲教于洛体,由山东夏津率万人,进入油坊、谢炉,与官府团勇战于黄金庄,兵败南撤。 同治元年(1862年)瘟病流行。是年,成立民团30余团。 同治三年正月,白莲教杨蓬岭之侄招聚教徒万余人,屡攻清河,均被团勇击退。 同治六年知县熊存瀚莅任,成立民团三十三团。 同治七年卫运河决口,庄稼被淹。 同治十一年知县王镛续修《清河县志》十八卷。 光绪三年(1877年)岁大饥,人多有饿死者。 光绪四年大旱。 光绪八年地震。 光绪九年知县工黄汝香续修《清河县志》四卷。 光绪十八年卫运河决成灾。二十年河决复甚,全县尽成泽国。 光绪二十四年山东交界各州,乡民多习拳勇,名曰义和,继改称梅花拳,后沿用义和名目。直隶南宫、曲周、清河、威县、沧州等地拳民日益增多。 光绪二十五年河间、故城、吴桥、清河等县的义和团以景州为中心开展活动。 光绪二十六年酷旱,至七月始雨,大饥。 光绪二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景廷宾联合义和团余部赵三多等万余人,在巨鹿厦头寺正式起义,清河农民义和团纷纷响应。 光绪三十年县设立高等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县高,设立师范传习所,同年改秒初级师范学堂。
民国初中期 民国元年(1912年) 民国成立,设直隶京师,辖清河县。在油坊镇设二等乙级邮局。 民国3年东乡民团团长马全天(马双埠人),抗缴官府税,“马全天抗洋捐,要官府速豁免”的口号迅速传播,马率民团及乡民持土枪、刀剑、三眼枪、土炮等进攻清河到城,城内警卫开枪射击,死亡数人。 民国8年全县人口130066人。 民国9年大旱,未能播种,死亡外逃者甚多。 民国12年在廉冢集北街,借春晖书院筹立蚕桑学校。 民国15年食盐短涨价,每斤银5分9厘。 民国18年县高等学堂改名为完全小学校。春,县成立女子完全小学校。 民国19年10月12日4时,山东土匪王治岐率土匪200余人窜入清河,东北军及保卫团剿匪。 民国20年9月18日日军侵占沈阳后,县立高小学生王发武、刘铁之、杨波、牛寿君等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民国21年大雨成灾。 民国22年12月,张福谦及赵鼎铭等续修《清河县志》十七卷成。 民国23年春,东野庄宋春山经王福田(南宫和生店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清河县第一名党员。 3月,由中共南宫县委委员冯化宣主持建立清河县第一个党支部------东野庄党支部。 民国24年春,中共直南特委决定,建立中共南(宫)清(河)工作委员会(简称南清工委),书记冯化宣,委员郭松鹤、马建荣。 秋,东野庄党支部派宋春香去南宫苏村参加冀南党组织领导的分粮吃大户暴动。 民国25年3月,冀南暴动失败后,马国瑞、冯化宣等转移到东野庄,该成为冀南特委开展秘密工作的临时指挥部。 3月,刘铁之在戴家屯一带做宣传工作,发展党员。 3月,宁心力在大堤、峨二庄、王化庄做党的创建工作。 11月,王发武回清河开展党的地下活动,发展党员。
Ⅲ 山西历史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秦、汉、魏、晋时期,山西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之后的东魏、北齐也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这对促进山西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到五代十国,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盛赞。明代,山西的商业迅猛发展,曾领全国之先。特别是晋商十分活跃,威震海内外,其足迹东出日本,北抵沙俄。最著名的是山西票号,可谓中国金融之鼻祖。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击了外敌的侵略。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西人民进行了更加顽强的斗争,在三晋大地上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上党战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从此揭开了山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新篇章。几十年来,山西人民为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为重大贡献。
黄河流经山西,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曾涌现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有中国的“武圣”、三国时期名将关羽,有唐朝名相狄人杰、裴度,有抗击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有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有创立"制图六体"的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学家、诗人元好问,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清末维新派扬泽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弟等。可以说,山西是人杰地灵,代不乏人。而其中晋商的足迹更是踏遍华夏、享誉全球。<BR> 山西是厚重的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关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珠串全省,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全省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19多处。如佛教圣地五台山、应县木塔、云冈石窟、永乐宫壁画、运城关帝庙、永济普救寺、洪洞广胜寺等在国内外都很著名。山西民歌、民谣舞蹈、民间传说、民间工艺等具有独特的魅力。
山西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具有勤与俭的民风。刘胡兰精神、大寨精神、太旧精神、李双良精神激励着人们为争取新生活不断艰苦拚搏。
Ⅳ 净空法师问答
阿弥陀佛
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或者“阿弥陀佛”四个字,不要听别人乱说。
学佛要看佛经和祖师大德的讲经说法,不要自己乱看一些不知道出处的学佛资料,很多错误或不圆满,坏了自己法身慧命。
你可修净土法门。网路上很好找到净空法师讲经的“认识佛教”,无量寿经,十善业道经,等,
净空法师---《阿弥陀经》上讲执持名号,名号只有四个字,所以,莲池大师在晚年,“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他老人家就是一部《阿弥陀经》,一声阿弥陀佛。他念四个字,不念六个字,四个字比六个字简单容易。
说到念佛,念佛的种类有很多,就是持名,持名也有许多种念法。你要问:哪一种正确?很难讲,每个人的根性不相同。你明了一个yuan则就好,哪一种腔调你听了很舒服,听了你的心能静得下来,这种腔调就最适合你。
念佛最重要的是:心口要相应!心里头真的有佛,真的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句佛号念起来才会得力。谈到得生净土,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持名念佛最重要的纲领,我们能不能得生,就是这一句我们是不是真正能够做到!
世尊在经上,教导我们“执持名号”,名号只有四个字。“南无”是我们加上去的,南无是梵语,意思是皈依、归命、恭敬。所以从前莲池大师念佛念四个字,《竹窗随笔》里面有记载,这是他老人家自己笔记里面写的。
有人向他老人家请教:“你老人家教人家念佛,是怎样教法?你自己念佛是怎么个念法?”他就说:“我教人念佛,教他念六个字;我自己念佛,念四个字。”人家觉得奇怪,就问他:“为什么你教人的跟自己念的不一样?”
大师就说:“我自己对西方净土有坚定的信心、恳切的愿望,这一生是决定要去,非去不可,所以我就遵守世尊的教诫,执持名号四个字。我教别人,别人未必有信心,未必有这个愿望,所以我教他念‘南无阿弥陀佛’。”
换句话说,对这个世间还有留恋,还不想去的,加上“南无”好。客气一点,跟阿弥陀佛结个缘,种种善根,这一生不能去,还有来生,还有后生,是这么个意思。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恭敬礼敬阿弥陀佛,那是对一般人讲的。
真正决心要生净土,跟阿弥陀佛就不要讲客气,客套都不要,直截了当就是这一句名号。这客气话不必要,愈简单愈好,祖师给我们做了典范、给我们做了模范,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应当怎样修学。
《阿弥陀经》上讲执持名号,名号只有四个字,所以,莲池大师在晚年,“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他老人家就是一部《阿弥陀经》,一声阿弥陀佛。他念四个字,不念六个字,四个字比六个字简单容易。
Ⅳ 中国英雄
1840鸦片战争—1911
林则徐
邓廷桢
关天培
陈化成
颜浩长
尤渤
谢朝恩
江继芸
陈连升
麦廷章
祥福
韦逢甲 海龄
郑国鸿
葛云飞
王锡朋
朱贵
徐保
何玉成
何大庚
聂士成
韦绍光
裕谦 史荣椿 冯子材 欧阳利见
王德榜 刘铭传 马维骐 刘永福 丁汝昌 邓世昌 刘步蟾 左宝贵 徐邦道 徐骧 谭嗣同 杨深秀 杨锐
刘光第 康广仁 罗荣光 戴宗骞 林永升 林旭 王孝祺 陈嘉 蒋宗汉
苏元春
马盛治 张春发
覃修纲 吴永安 孙开华 焕明 苏得胜 左宗棠 林洪烈 罗之曼
民国时期
孙中山 廖仲恺 黄兴 秋瑾 林觉民 喻培伦 宋教仁 姚宏业 禹之谟 刘道一 刘振鸿 黄钟杰 邹容 蔡锷
赵声 丘逢甲 范鸿仙 朱执信 陈天华 陆皓东 刘静安 白毓昆 彭楚藩 焦达峰 陈作新 王金铭 熊朝霖 江光国
陈涛 施从云 林文 饶国梁 刘复基 倪映典 方声洞 杨卓霖 熊成基 刘贞一 杨守仁 杨宏胜 彭家珍 王天杰
孙武 史坚如 徐锡麟 韩恢 程家柽 张启善 王宪章 蒋翊武 黄炎培 邓荫南 马君武 邵力子 徐树铮
抗日英雄
马占山 张自忠 佟麟阁 赵尚志 杨靖宇 赵登禹 陈嘉庚 戴安澜 郝梦龄 左权 李家钰 王甲本 谢晋元 林彪
司徒非 刘震东 邹绍孟 赵渭滨 范庭兰 刘桂五 周元 李必蕃 黄启东 方叔洪 付忠贵 林英灿 李国良 张谞行
王禹九 陈安保 马玉仁 韩炳宸 张唐聚 丁炳权 郑作民 关钟毅 戴民权 张敬 王竣 梁希贤 陈文杞 唐淮源
寸性奇 金崇印 石作衡 赖传湘 朱实夫 李翰卿 武士敏 朱士勤 郭子斌 王凤山 胡义宾 张庆澍 周复 张少舫
高道先 江春炎 彭士量 孙明瑾 卢广伟 陈绍堂 周鼎铭 王剑岳 阚维雍 陈济恒 薛岳
赵一曼 钟毅 郭征 陈宝安 武士敏 饶国华 王铭章 叶成焕 冯安邦 范筑先 高志航 阎海文 姚子青营 彭德怀
五壮士 聂耳 罗福星 吉鸿昌 李宗仁 冯玉祥 吴克仁 冯占海 蔡廷锴 冯治安
刘家骐 郑廷珍 姜玉贞 付作义 卫立煌 魏拯民 李红光 关玉衡 邓铁梅 苗可秀 双枪老太婆 吕旃蒙 齐学启
孙震 杨爱源 苏炳文 何基沣 仵德厚 胡旭盱 夏国章 吴国璋 肖山令 姚中英 <台儿庄战役英烈纪念馆>
抗美援朝
彭德怀 杨根思 黄继光 伍先华 许家朋 孙占元 邱少云 李家发 杨连第 杨春增 杨育才 胡修道 卜广德 于泮宫
于喜田 王 海 王兆才 王学凤 王德明 毛张苗 孔庆三 刘庆亮 刘维汉 孙生禄 孙振录 伍先华 李凤林
李家发 李延年 余新发 许家朋 沈树根 邱少云 张永富 张积慧 吴志洲 员宝山 周厚刚 陈忠德 杨宝山 杨育才
杨春增 杨连第 胡修道 赵宝桐 柴去振 徐长富 高成山 高景灏 倪祥明 秦家彬 曹庆功 曹玉海 郭忠田 郭恩志
曹家富 崔建国 雷宝森 鲁 珉 魏玉德 谭烦云 牛保才 王兴纪 孙凤钜 罗盛教 张益仁 罗沧海 范万章 毛岸英
抗俄英雄榜
于庆阳 孙征民 杨 林 陈绍光 王庆荣 孙玉国 杜永春 华玉杰 周登国 冷鹏飞 袁寿山
对越自卫反击战
赵占英
志愿军团以上烈士名单 :
姓名 单位 职务 籍贯 出生年份 入党时间 参军时间 入朝时间 牺牲时间 牺牲地点
蔡启荣 12军35师 副师长 河南商城 1919 1934 1932 1951 51。5。17 前线
蔡正国 50军 副军长 江西永新 1909 1932 1932 1950 53。4。12 前线
曹国英 12军35师104团 团长 河北安国 1916 1938 1938 1951 52。3。22 前线
曹生 67军201师603团 代团长 山西广灵 1921 1938 1937 1951 53。5。16 前线
车景友 空军17师 领航主任 山西应县 1918 1938 1937 1951 52。6 空战
陈达 65军后勤部军械科 科长 河北平山 1920 1938 1938 1951 52。11 前线
陈亮 空3师9团 副团长 山东历城 1926 1944 1943 1951 53。3。13 前线 空战
陈建国 67军200师后勤处 政委 河北藁城 1909 1931 1936 1951 53。7 前线
陈森标 20军政治部秘书处总务科 科长 浙江仙居 1919 1940 1940 1950 51。9 前线
程道健 39军司令部通信科 科长 江苏淮阴 1924 1942 1940 1950 53。1 前线
储绍孟 65军194师炮兵团 团长 河北博野 1915 1938 1937 1951 51。5 前线
崔景昆 38军112师后勤处 副处长 山西 1922 1939 1937 1950 50。11。5 前线
邓仕均 63军187师559团 团长 四川苍水 1917 1935 1932 1951 51。5。20 洪川江南岸
邓玉林 炮兵7师10团 政委 江西瑞金 1913 1937 1932 1951 52。6。22 前线
杜耀亭 1军7师后勤处 处长 山西原平 1917 1937 1937 1953 53。6。26 前线
杜英哲 65军司令部通信科 科长 河北博野 1920 1939 1938 1951 51。2。 前线
樊玉祥 空军15师45团 团长 河北灵寿 1923 1940 1938 1951 53。6。22 空战
方秉直 27军81师后勤处 政委 广东开平 1921 1939 1938 1950 51。4。29 前线
冯建屏 20兵团政治部保卫部 部长 江西 1916 1936 1934 1951 52。3。13 前线
耿福海 27军80师239团 政委 山东乳山 1917 1939 1938 1950 51。4。23 东部前线
郭介人 志愿军政治部文艺科 科长 河南孟县 1916 1940 1940 1951 55。6。24 朝鲜
郭文仲 64军后勤部秘书科 科长 河北定县 1914 1938 1938 1951 51。5。27 前线
何凌登 39军司令部参谋处 处长 福建福州 1917 1938 1938 1950 50。10。19 前线
郝亮 20军58师174团 团长 山东莱阳 1918 1939 1938 1950 50。12 长津湖
侯依清 68军202师后勤处 副处长 山西榆次 1920 1940 1939 1951 52。6。28 前线
胡乾秀 20军58师 参谋长 湖北阳新 1916 1931 1929 1950 50。12 长津湖
洪定太 20军59师175团 团长 湖北黄岗 1918 1939 1937 1950 51。4。27 前线
贾广和 空军15师43团 团长 江苏沛县 1924 1941 1939 1951 53。2 前线
康致中 1军7师19团 团长 陕西 1919 1938 1937 1953 53。6。23 前线
孔玲 27军后勤部运输科 科长 山东荣成 1913 1940 1939 1950 50。12 前线
寇排贵 26军特务团 代团长 陕西吴堡 1922 1937 1934 1950 52。3。4 前线
李宝珍 后勤司令部4分部参谋处 处长 山西原平 1917 1938 1937 1950 53。2。14 前线
李锦堂 68军202师606团 代团长 河北获鹿 1915 1938 1937 1951 53。7 前线
李文范 中南军区赴朝实习团 副政委(原中南军区组织处处长) 江西 1916 1935 1933 1952 53。6。 前线
李锡臣 39军后勤部管理科 科长 山东单县 1910 1939 1939 1950 51。3。12 前线
李雪瑞 67军200师 师长 湖南茶陵 1914 1932 1931 1951 51。7。7 前线
李湘 67军 军长 江西永新 1915 1931 1930 1951 52。7。8 前线坑道 病故
李振 后勤司令部37兵站医院 院长 辽宁丹东 1916 1943 1941 1952 53。 前线
李中林 1军政治部组织科 科长 山西汾阳 1924 1939 1937 1953 53。6。26 前线
李树人 20军58师172团 政委 江苏 1920 1938 1938 1950 51。5。17 前线
廖亨禄 赴朝慰问团2分团 副团长(中南军区干部管理部部长) 福建永定 1913 19311930 1951 51。5 前线 遇敌机轰炸
林基坦 42军后勤部干部处 副处长 山东文登 1922 1944 1944 1950 52。2 前线
林晶 后勤司令部工程兵指挥所作战科 科长 上海 1921 1940 1939 1950 52。6 前线
刘光义 15军44师后勤处 政委 山西大同 1917 1938 1938 1951 51。9。12 前线
刘荣光 65军193师578团 政委 河北丰润 1925 1943 1941 1951 51。4 前线
刘毓满 16军47师炮兵团 团长 山东黄县 1922 1939 1937 1953 54。 前线
卢炳德 后勤司令部2分部汽车1团 团长 安徽五河 1918 1936 1933 1950 52。3。13 前线
陆骏 23军67师200团 政委 浙江嘉兴 1923 1942 1942 1952 53。3。13 前线
吕景文 后勤司令部2分部10大站 政委 山西稷山 1916 1937 1937 1951 53。3。7 前线
罗永祥 后勤司令部1分部 代副政委 江西兴国 1916 1934 1931 1951 52。9 前线
罗春生 40军118师 师长 江西吉水 1916 1932 1930 1950 52。5。15 前线
马德里 38军政治部组织科 科长 山东 1919 1939 1938 1950 50、11、7 前线
马顺天 40军120师359团 政委 河北滦县 1921 1939 1938 1950 50、11、14 前线
马勇 空军5师 师长 河北藁城 1922 1938 1938 1951 52、8、31 飞机失事
乔华春 27军后勤部卫生部政教科 科长 山东文坚 1921 1941 1940 1950 51。4。6 前线
邱世清 39军后勤部 部长 江西瑞金 1913 1934 1933 1950 51。3。12 前线
饶惠谭 23军 副军长 湖北大冶 1915 1933 1930 1950 53。2。21 中部前线
石存仁 67军后勤部军械科 科长 北京丰台 1919 1941 1939 1951 51。6。24 前线
石杰 66军政治部组织科 科长 河北完县 1922 1940 1939 1950 51。1 前线
史怀珍 39军司令部管理科 科长 山西长治 1915 1938 1938 1950 53。1 前线
宋崇魁 12军34师106团 团长 山西和顺 1920 1939 1938 1951 51。4。23 前线
宋文海 西康省公安总队政治部(志愿军后勤司令部见习) 主任 山西长治 1917 19381938 1952 52.6 前线
苏冶 志愿军司令部通信器材科 科长 北京 1919 1941 1941 1950 50。10 前线
孙德普 42军司令部侦察科 科长 山东淄博 1916 1938 1938 1950 51。1。1 前线
孙洪炎 26军76师炮兵团 政委 山东临沂 1921 1940 1939 1950 51。12。31 前线
孙杰 27军81师后勤处 处长 山东文登 1921 1941 1940 1950 51。4。29 前线
孙泽东 1军7师19团 政委 河北 1921 1940 1938 1953 53。6。26 前线
汤福亭 31军93师279团(20军见习) 团长 山东荣成 1913 1940 1940 1952 52。8。12 前线
汤景仲 40军118师 参谋长 山东寿光 1917 1938 1937 1950 52。5。15 前线
唐玉楷 27军干部部 副部长 山东荣成 1923 1940 1939 1950 52。4。10 前线
田润身 65军193师578团 团长 山西怀仁 1918 1938 1937 1951 51。4 前线
田有信 60军(绵阳军分区12团见习) 团长 河北魏县 1918 1939 1939 1952 52。10 前线
王德荣 铁道兵1师桥梁11团 团长 江苏 1901 1938 1937 1950 51。2 前线
王德勇 中南军区赴朝实习团(中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 副团长 湖北 1913 1932 1930 1953 53。6 前线
王国华 64军司令部管理科 科长 河北定县 1915 1939 1939 1951 53、3、31 前线
王珩 炮兵8师 师长 河北任丘 1911 1938 1938 1950 51、7、24 前线
王启光 1军7师后勤处 政委 河北蠡县 1922 1939 1938 1953 53、6、26 前线
王乾元 38军司令部作战科 科长 山东 1917 1939 1938 1950 50、10、25 前线 车祸
王泉 39军116师政治部 副主任 陕西礼泉 1920 1938 1937 1950 52、6 前线
王宪堂 战防炮33师407团 团长 河北沙河 1918 1939 1939 1953 53、6、2 前线
王雪琴 65军193师578团 政委 河北定兴 1919 1939 1938 1951 51。9 前线
隗永文 65军193师578团 团长 北京房山 1922 1940 1939 1951 51。9 前线
吴国璋 39军 第一副军长 安徽金寨 1919 1935 1930 1950 51。10 前线
吴书 39军117师政治部 主任 江苏灌云 1918 1938 1937 1950 51。2 前线
吴彦生 12军35师105团 团长 河南 1918 1937 1937 1951 51。5 前线
邢志仪 27军司令部管理科 科长 山东莱阳 1912 1941 1939 1950 52。9 前线
薛剑强 39军116师 参谋长 江苏涟水 1922 1940 1940 1950 51。3 前线
杨惠春 后勤部军需部 部长,军需上校 河北固安 1910 1939 1938 1953 56。12。13 朝鲜 因公
杨友涛 后勤司令部4分部卫生处 处长 河南偃师 1921 1940 1938 1950 52。3 前线
于国良 38军112师后勤处 处长 山东 1910 1937 1938 1950 50、11、5 前线
喻求清 20军后勤部 部长 湖南平江 1912 1931 1930 1950 51。5 前线
臧克力 12军34师101团 政委 山东诸城 1918 1940 1940 1951 51。5。20 前线
张端胜 26军77师230团 团长 山东淄博 1920 1940 1939 1950 50。12。29 前线
张乐天 27军政治部宣传部 部长 山东蓬莱 1915 1938 1938 1950 51。5。12 前线
张平甫 12军35师104团 政委 河南滑县 1920 1939 1938 1951 53。4。15 上甘岭
张四维 65军后勤部卫生处医务科 科长 河北新乐 1921 1940 1938 1951 51。4 前线
张祥 67军199师596团 代团长 贵州毕节 1917 1937 1935 1951 53。6 前线
张振一 40军119师卫生部 部长 山西汾县 1920 1939 1937 1950 51。8 前线
张子丰 68军202师606团 政委 河北 1919 1938 1938 1951 53。7 前线
张纤华 47军139师416团 团长 湖北京山 1917 1937 1935 1951 51。11。15 前线
张庆和 空2师 师长兼空军司令员第一指挥助理 河北宁晋 1921 1938 1938 1951 53。4 朝鲜
赵大海 空军4师12团 团长 山西大宁 1923 1949 1948 1951 51。7。9 空战
赵鸿济 20军60师180团 团长 山东掖县 1918 1939 1938 1950 50。12。10 长津湖
赵杰 26军77师后勤处 处长 山东新泰 1917 1939 1938 1950 51。10。7 前线
赵切源 12军35师105团 代团长 四川渠县 1912 1935 1933 1951 51。5。17 前线
赵文全 空军6师16团 团长 山西代县 1926 1943 1940 1951 53。6 前线
赵渭清 27军政治部宣传部宣教科 科长 山东文登 1922 1940 1940 1950 51。5 前线
赵兴玉 66军196师588团 代团长 江西兴国 1916 1934 1931 1950 50。12 前线
郑希和 42军126师378团 团长 山东寿光 1919 1939 1938 1950 50。12 前线
周谷性 38军政治部前进报社 总编辑 江苏淮阴 1919 1940 1940 1950 52。10 前线
边登甲 后勤司令部5分部20兵站部 主任 河北定县 1914 1938 1937 1951 51。8。24 前线
左淮映 19兵团后勤部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四川长寿 1905 1937 1938 1951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