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续集归来
① 西线无战事的内容简介
故事通过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的第一人称叙述展开。博伊默尔和他班上的同学在长期接受老师们灌输的所谓“英雄气概”、“神圣责任”和“祖国”这些爱国主义口号后,自愿报名入伍。他们在接受短期训练后开赴西线战场。在第一次雨点般的炮火中,那些陈词滥调的口号即被炸飞了。青年人的理想主义抵抗不住连天的炮火和壕沟里野蛮的搏杀。他们的幻想破灭了。他们的惟一动力就是活下去,他们的精神支柱就是在前线的共同命运中形成的友谊。
一九一七年初秋,博伊默尔所在的二连在战斗中遭到重创,伤亡惨重。在后撤到离前线九公里处时,该连已从一百五十人减少到八十人。博伊默尔和伙伴们到野战医院探视一个截去了一条腿、活不了多久的伙伴。不久,二连又被派往前线。博伊默尔等八个人到了一座公墓上,即遭到毒气袭击和重炮猛轰。墓地成了废墟,棺材和尸体被抛起。每具被炸的尸体都救了一个士兵的生命。博伊默尔在绝望中寻找掩蔽处,在一个被榴弹炸开的墓穴中的一口裂开的棺材下匍匐。他在受伤者、阵亡者和支离破碎的尸体中间躲过了炮火。
在前线,博伊默尔和他的伙伴们又遇到在新兵受训期间残酷折磨他们的军士。那军士仍想作威作福。博伊默尔等人在夜里用床单蒙着他的头把他痛打一顿,从而报了仇。在前线,面对着死神,往昔无情地虐待士兵、惯于吹牛皮的军士却表现得胆小如鼠。
接连几天,法国军队的炮火像雨点一样洒落在二连阵地上,随后他们发动了猛攻。博伊默尔等八个人坚守壕沟,进行殊死的抵抗,终于保住了性命。但是,二连在被别的连队替换下来时,只剩下三十二人。他们被送到比较偏远的后方一个兵站进行改编。这其间,博伊默尔和他的两个伙伴曾在夜间携带自己的军粮,游过宿营地旁的一条运河,到河对岸饿坏的法国姑娘处寻欢作乐。接着博伊默尔回乡休假两周。尽管家里一切陈设依旧,一家人都热情地欢迎他归来,问长问短,但他的表现却令人吃惊。父亲不理解他为何闭口不讲战事,中学校长对他缺乏爱国主义热情感到失望。战争的经历已经把这个青年摧垮了,使他无法适应“正常的”生活了。博伊默尔也发觉自己被毁了,懊悔自己回乡休假。休过假后他先去了野外营地。在看守俄国俘虏时,他把自己的香烟分给他们。他认识到,俄国人并不比折磨士兵的德国军士坏。
四星期后他回到前线。他对战争不愿多想。他和伙伴们感到,大家如不去想它,战争的恐怖还能够忍受。在又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博伊默尔受了伤。一九一八年夏天,他又上前线,目睹敌军的力量强大了,还用坦克进攻,德军伤亡惨重。到了秋天,博伊默尔在前线的七个同学中,只剩下他一个。他孤独,没有希望。一九一八年十月他阵亡,那天“整个前线是此平静和沉寂,所以军队指挥部的战报上仅仅写着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小说着重描写的八个人物中,先后有五人阵亡,一人截肢后回乡,一人在潜回德国时被宪兵抓获送交军事法庭。只有一向乐天的恰登活着,并出现在续集《归来》中。
② 德国作家“雷马克”,除了他的成名作《西线无战事》和代表作《凯旋门》之外,他还创作了哪些好看的小说
雷马克一生写了十一部长篇小说,一个剧本《最后一站》(1956年)。十一
部小说中,除《西线无战事》专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外,其余几部,如果按题材来
划分,那么有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以及通货膨胀年代生活的,如《战后》
(1931年)、《三个战友》(1937年)、《黑色方尖碑》(1956年)、《上帝没
有宠儿》(1961年);有写流亡生活的,如《爱你邻人》(1953年)、《凯旋门
》(1946年)、《里斯本之夜》(1963年);有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如《生命
的火花》(1952年)、《生死存亡的年代》(1954年)。作家逝世后一年,又发
表了他的最后一部小说《天堂里的影子》(1971 年)。
小说,分别是:
1.《西线无战事》(1929年)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2.《战后》(归来)(1931年)Der Weg Zuruck
3.《三个战友》(1937年)Three Comrades
4.《凯旋门》(1946年)Arch of Triumph
5.《生命的火花》(1952年)Spark of Life
6.《爱你的邻人》(1953年)(英译本名《流亡曲》,1941)
7.《生死存亡的时代》(1954年)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Die
8.《黑色方尖碑》(1956年)The Black Obelisk
9.《上帝没有宠儿》(1961年)Heaven Has No Favorites
10.《里斯本之夜》(1963年)The Night in Lisbon
11.《天堂里的影子》(1971年) Shadows in Paradise
如果加上雷马克1920年自费出版的《梦之窝》(梦幻小屋,Die Traumbude),还
有他在1927~1928年在报上连载发表的《地平线上的车站》(Station am
Horizont),共计13种。
③ 西线无战事内容简介的介绍
故事通过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的第一人称叙述展开。博伊默尔和他班上的同学在长期接受老师们灌输的所谓“英雄气概”、“神圣责任”和“祖国”这些爱国主义口号后,自愿报名入伍。他们在接受短期训练后开赴西线战场。在第一次雨点般的炮火中,那些陈词滥调的口号即被炸飞了。青年人的理想主义抵抗不住连天的炮火和壕沟里野蛮的搏杀。他们的幻想破灭了。他们的惟一动力就是活下去,他们的精神支柱就是在前线的共同命运中形成的友谊。 一九一七年初秋,博伊默尔所在的二连在战斗中遭到重创,伤亡惨重。在后撤到离前线九公里处时,该连已从一百五十人减少到八十人。博伊默尔和伙伴们到野战医院探视一个截去了一条腿、活不了多久的伙伴。不久,二连又被派往前线。博伊默尔等八个人到了一座公墓上,即遭到毒气袭击和重炮猛轰。墓地成了废墟,棺材和尸体被抛起。每具被炸的尸体都救了一个士兵的生命。博伊默尔在绝望中寻找掩蔽处,在一个被榴弹炸开的墓穴中的一口裂开的棺材下匍匐。他在受伤者、阵亡者和支离破碎的尸体中间躲过了炮火。 在前线,博伊默尔和他的伙伴们又遇到在新兵受训期间残酷折磨他们的军士。那军士仍想作威作福。博伊默尔等人在夜里用床单蒙着他的头把他痛打一顿,从而报了仇。在前线,面对着死神,往昔无情地虐待士兵、惯于吹牛皮的军士却表现得胆小如鼠。 接连几天,法国军队的炮火像雨点一样洒落在二连阵地上,随后他们发动了猛攻。博伊默尔等八个人坚守壕沟,进行殊死的抵抗,终于保住了性命。但是,二连在被别的连队替换下来时,只剩下三十二人。他们被送到比较偏远的后方一个兵站进行改编。这其间,博伊默尔和他的两个伙伴曾在夜间携带自己的军粮,游过宿营地旁的一条运河,到河对岸饿坏的法国姑娘处寻欢作乐。接着博伊默尔回乡休假两周。尽管家里一切陈设依旧,一家人都热情地欢迎他归来,问长问短,但他的表现却令人吃惊。父亲不理解他为何闭口不讲战事,中学校长对他缺乏爱国主义热情感到失望。战争的经历已经把这个青年摧垮了,使他无法适应“正常的”生活了。博伊默尔也发觉自己被毁了,懊悔自己回乡休假。休过假后他先去了野外营地。在看守俄国俘虏时,他把自己的香烟分给他们。他认识到,俄国人并不比折磨士兵的德国军士坏。 四星期后他回到前线。他对战争不愿多想。他和伙伴们感到,大家如不去想它,战争的恐怖还能够忍受。在又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博伊默尔受了伤。一九一八年夏天,他又上前线,目睹敌军的力量强大了,还用坦克进攻,德军伤亡惨重。到了秋天,博伊默尔在前线的七个同学中,只剩下他一个。他孤独,没有希望。一九一八年十月他阵亡,那天“整个前线是此平静和沉寂,所以军队指挥部的战报上仅仅写着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小说着重描写的八个人物中,先后有五人阵亡,一人截肢后回乡,一人在潜回德国时被宪兵抓获送交军事法庭。只有一向乐天的恰登活着,并出现在续集《归来》中。
④ 西线无战事艺术特色
《西线无战事》1930拍摄,在奥地利和德国于1931-1945年被禁演。
本片着眼于一群年轻的德国士兵,在一战中战斗的时候,他们开始理解战争的悲剧和敌人错误观念。 因其反战和反对德国,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对此片强势禁止,直到二战结束后这部电影才重见天日。1930年这部影片在影院进行简短上映的时候,纳粹分子用向影院放老鼠这样的伎俩来影响影片放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皇威廉二世的军队正在东、西两线与俄、法、英等国交战,战事十分紧张、激烈。德国政府以漂亮的口号呼吁年轻热情的学生志愿者投身战场,在德国后方的某个小城市里,一批青年学生在老年教师康托莱克的沙文主义煽动下,报名参军。年仅19岁的保尔一心想当个英雄,于是在政府宣传所谓"英勇奋战"、"保卫祖国"的口号下,也自告奋勇地报了名。他的朋友凯姆利希、穆勒等人也都参了军,其中还有一个叫贝姆的,他患有臆症,和他们分在同一个部队里。受蒙蔽的青少年就这样成为了士兵,他们离别家乡和亲人,去为军国主义卖命。 保尔和同学们一入伍就投入了紧张的军事训练。他们起早摸黑,在又松又湿又黑的田野中来回跑,几经折腾,累得精疲力尽,而教官史托斯还要把他们"训练得服服帖帖",成为"真正的德国士兵"。这些青年原来把人生、战争都理想化了,然而现在天真的梦幻破灭了。不久,经过训练后的保尔和他的同学们被派往西线参战。这些青年从不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一上战场就遭到炮火猛烈的轰击,在隆隆的炮声下,他们都吓破了胆,有的哭了,有的尿湿了裤子。幸亏他们遇到了一个好班长卡钦斯基,他是个老兵,对这些涉世未深的"娃娃兵"十分照顾,他主动安慰他们,并教给他们在战场上生存的技巧。于是保尔和同学们开始冲上战场,杀死别人的爱子,夺走别人的生命。弹雨之中,他们抱着"我不杀人,人也杀我"的观念大叫"冲呀、杀呀",失败了,退下来,然后再反攻。在高度的紧张与恐惧中,贝姆真的发疯了。一次战斗中,凯姆利希的腿被炸断,失去了年轻的生命,穆勒被化学毒气毒死。不仅如此,士兵们还要忍受阵地上的饥饿、潮湿、疾病和糟糕的天气。保尔沉痛地哀思着:"为什么要打仗呢?" 保尔在一次战斗中也负伤了,被送往野战医院治疗,康复后被批准回家探望母亲。病重的母亲见到平安归来的儿子格外高兴。但她心中又升起淡淡的忧愁,不知儿子下次还能否归来。保尔也为以后能否见到母亲而担忧。归队的日子就快到了,这天,保尔路过母校,看到教师们还在鼓吹战争,动员学生们参军。保尔厌恶战争,对他们的一举一动感到悲愤,可那些学生却还在以此为乐呢! 保尔重返前线后,发现连队中来了一批像他们当年一样天真、幼稚的"娃娃兵",而老战友却所剩无几了。原来,在他休假期间,班上的战友差不多都牺牲了,只剩下老班长卡钦斯基一个人。而此时,卡钦斯基因部队供应困难,外出给"娃娃兵"找吃的东西去了。保尔跑出连队,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老班长,久别重逢,两人分外高兴。恰在这时,一架轰炸机飞来,投下炸弹,弹片飞向老班长,把他炸伤了。保尔拼尽全力把卡钦斯基背到医疗站,但他已经死了。 一天,双方停战了,西线异常平静。守候在战壕里的保尔发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可当他爬出战壕捕捉蝴蝶时,突然一声枪响,保尔被流弹击中,他倒下了。但是,在这天德军前线司令部的战报上,却清楚地写着"西线无战事"。
好莱坞电影人迈尔斯通根据雷马克的名著《西线无战事》拍摄的同名影片。这部获第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作品具有浓厚反战思想,导演手法细腻、流畅,开创了使用升降机拍摄大场面,把对白、音响和配乐混合录制的手法。影片结尾处主角捉蝴蝶被子弹击中的镜头,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主演因本片接受反战思想,拒绝参加反纳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79年电视重拍版属于大制作,但无法跟原作相提并论。 自从有了人类文明,便有了战争。所有的战争,无论是败是胜,饱受苦难的都是无辜的人民,那些嗜血如命的战争狂人带给人类的巨大灾难是无以复加的。 战争曾使地球变得阴森恐怖,许多人号哭着,挣扎着,呼唤着,想从死亡的威胁里解脱出来,却只能无力地倒下,化成一堆堆插着十字架的青冢!无数宝贵的生命遭到了无辜的戕害!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随后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了战争。一战主要分为3条战线:西线、东线和南线。其中西线是最重要的战场,战斗也最为惨烈。所以电影界,尤其是西方电影界拍摄的一战电影,大都是以西线战场为蓝本的。 可以说,一战是从兴高采烈的群众欢送开拔的士兵,高唱《马赛曲》、《在故乡》 《西线无战事》
等歌曲开始的。交战双方的军列上都用粉笔写着“圣诞节回家”的字句,所有人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暂而光荣的战争。但是,他们不久便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之中。 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在整个欧洲熄灭。”民族、宗教、姻缘、仇恨、尊严、权力、金钱……所有这一切都似导火线,一旦被点燃就会引发战争,在世界各地掀起血雨腥风。 如今战争已经结束,但是战争带给人类的血泪灾难是不能够忘记的,那是属于人类的灵与肉的创伤。人们痛恨战争,但却喜欢谈论和观看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电影,因为战争留给世人的启示与思考是长久的、深刻的,在我们心中形成终生不散的块垒。 好莱坞电影人迈尔斯通根据雷马克的名著《西线无战事》拍摄的同名影片讲述的正是马恩河战役前后,一群德国少年兵对战争态度由兴奋、憧憬到反感的过程。保尔及其同学们在老师的沙文主义思想的煽动下,怀着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战之中,可真正投入到战争中后,他们才体会到战争的可怕:那里炮声轰鸣,大地震撼,血肉横飞,尸骨遍野。主人公保尔开始怀疑过去的理想,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使他的英雄主义彻底破灭,他的内心发生了变化,开始对战争怀疑、厌恶甚至憎恨。终于有一天,保尔爬出战壕去捕捉蝴蝶,结果被冷枪打中死去。然而同战争相比,个人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那一天前线司令部的报告中写道:“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成了一战中整个西线残酷战争的小小缩影,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影片带给人类的警醒作用始终是有限的,因为仅仅过了10年,人类便又陷入了一场更大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⑤ 《西线无战事》讲的是什么
《西线无战事》改编自德国作家雷马克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是马恩河战役前后,一群德国少年兵对战争态度由兴奋、憧憬到反感的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政府以漂亮的口号呼吁年轻热情的学生志愿者投身战场保家卫国,保尔及其同学们在老师的沙文主义思想的煽动下,怀着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战之中,这些青年原来把人生、战争都理想化了。
经过训练后,这些涉世未深的“娃娃兵”被派往西线参战。然而天真的梦幻破灭了,他们不久便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之中。地球变得阴森恐怖,许多人号哭着,挣扎着,呼唤着,想从死亡的威胁里解脱出来,却只能无力地倒下。
主人公保尔开始怀疑过去的理想,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使他的英雄主义彻底破灭,他的内心发生了变化,开始对战争怀疑、厌恶甚至憎恨。终于有一天,保尔爬出战壕去捕捉蝴蝶,结果被冷枪打中死去。然而同战争相比,个人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那一天前线司令部的报告中写道:西线无战事。
(5)西线无战事续集归来扩展阅读
《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是1930年刘易斯·迈尔斯通执导的反战题材剧情片,由刘·艾尔斯、路易斯·沃海姆主演,1930年4月21日在美国上映。该片获得第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两个奖项。
角色信息:
(1)保尔,青年学生,年仅19岁的保尔一心想当个英雄,于是在政府宣传所谓“英勇奋战”、“保卫祖国”的口号下,也自告奋勇地报名参军。
(2)卡钦斯基,他是个老兵,对保尔这些涉世未深的“娃娃兵”十分照顾,他主动安慰他们,并教给他们在战场上生存的技巧。
(3)弗兰兹·凯姆利希,青年学生,保尔同学,与保尔一同参军,和保尔分在同一个部队里,一次战斗中,凯姆利希的腿被炸断,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4)康托莱克,老年教师,一批青年学生在他的沙文主义煽动下,报名参军。
⑥ 西线无战事 续集 归来 哪里能够得到电子书 实体书都可以
作者:(德)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是不是这个作者的,留EMAIL,我有
⑦ 西线无战事中有哪些人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皇威廉二世的军队正在东、西两线与俄、法、英等国交战,战事十分紧张、激烈。德国政府以漂亮的口号呼吁年轻热情的学生志愿者投身战场,在德国后方的某个小城市里,一批青年学生在老年教师康托莱克的沙文主义煽动下,报名参军。年仅19岁的保尔一心想当个英雄,于是在政府宣传所谓"英勇奋战"、"保卫祖国"的口号下,也自告奋勇地报了名。他的朋友凯姆利希、穆勒等人也都参了军,其中还有一个叫贝姆的,他患有臆症,和他们分在同一个部队里。受蒙蔽的青少年就这样成为了士兵,他们离别家乡和亲人,去为军国主义卖命。
保尔和同学们一入伍就投入了紧张的军事训练。他们起早摸黑,在又松又湿又黑的田野中来回跑,几经折腾,累得精疲力尽,而教官史托斯还要把他们"训练得服服帖帖",成为"真正的德国士兵"。这些青年原来把人生、战争都理想化了,然而现在天真的梦幻破灭了。不久,经过训练后的保尔和他的同学们被派往西线参战。这些青年从不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一上战场就遭到炮火猛烈的轰击,在隆隆的炮声下,他们都吓破了胆,有的哭了,有的尿湿了裤子。幸亏他们遇到了一个好班长卡钦斯基,他是个老兵,对这些涉世未深的"娃娃兵"十分照顾,他主动安慰他们,并教给他们在战场上生存的技巧。于是保尔和同学们开始冲上战场,杀死别人的爱子,夺走别人的生命。弹雨之中,他们抱着"我不杀人,人也杀我"的观念大叫"冲呀、杀呀",失败了,退下来,然后再反攻。在高度的紧张与恐惧中,贝姆真的发疯了。一次战斗中,凯姆利希的腿被炸断,失去了年轻的生命,穆勒被化学毒气毒死。不仅如此,士兵们还要忍受阵地上的饥饿、潮湿、疾病和糟糕的天气。保尔沉痛地哀思着:"为什么要打仗呢?"
保尔在一次战斗中也负伤了,被送往野战医院治疗,康复后被批准回家探望母亲。病重的母亲见到平安归来的儿子格外高兴。但她心中又升起淡淡的忧愁,不知儿子下次还能否归来。保尔也为以后能否见到母亲而担忧。归队的日子就快到了,这天,保尔路过母校,看到教师们还在鼓吹战争,动员学生们参军。保尔厌恶战争,对他们的一举一动感到悲愤,可那些学生却还在以此为乐呢!
保尔重返前线后,发现连队中来了一批像他们当年一样天真、幼稚的"娃娃兵",而老战友却所剩无几了。原来,在他休假期间,班上的战友差不多都牺牲了,只剩下老班长卡钦斯基一个人。而此时,卡钦斯基因部队供应困难,外出给"娃娃兵"找吃的东西去了。保尔跑出连队,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老班长,久别重逢,两人分外高兴。恰在这时,一架轰炸机飞来,投下炸弹,弹片飞向老班长,把他炸伤了。保尔拼尽全力把卡钦斯基背到医疗站,但他已经死了。
一天,双方停战了,西线异常平静。守候在战壕里的保尔发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可当他爬出战壕捕捉蝴蝶时,突然一声枪响,保尔被流弹击中,他倒下了。但是,在这天德军前线司令部的战报上,却清楚地写着"西线无战事"。
⑧ “西线无战事”是什么意思
西线无战事
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之一
早期有声片中的扛鼎之作
有力地谴责了帝国主义战争,毫不留情地揭开了蒙在战争头上的"神圣"面纱,表现了极为鲜明的反战主题
1930年出品
导 演:路易斯·迈尔斯通
主 演:卢·艾尔斯
约翰·雷
·第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
·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
·在一九六二年美国西雅图世界博览会评选的"电影诞生以来的十四部最伟大的美国影片"中名列第三位
给人类带来永久伤痛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德国小记者雷马克打算开始写一部他自大战结束以来就一直在酝酿构思的小说《西线无战事》。他完全利用业余时间写作,结果仅用了6个星期,小说就完成了,可手稿却在抽屉里搁置了半年多,因为许多出版社都不愿出版这部作品。后来,总算有家出版社接受了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部小说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第一年竟销售了120万册,后来又被译成多种文本,总发行量在500万册以上。雷马克也因此由一个无名的小记者,一跃而成为世界闻名的大作家。
导演路易斯·迈尔斯通看中了小说的主题,将《西线无战事》搬上了银幕,这部影片也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看成是奥斯卡授奖以来第一部有强烈的思想性的作品。迈尔斯通以沉重的笔触和简明精炼的手法写活了帝国主义战争的荒谬无情,透过一名德国士兵从迷恋战争到心冷、心死的每一次心理转变,渲染了战争的恐怖及其对人性的摧残,表达了对人类自相残杀的反感和把人民推向灾难的当权者的厌恶,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回味和沉思。
在《西线无战事》中,导演以卓越的摄影技巧、写实的风格把战火、阵地、冲锋、肉搏,以及残酷恐怖、野蛮凶杀的场面拍得十分逼真,有声有色,惊心动魄,具有印象派风格。同时,这部影片极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内涵又使它成为了一部"优秀的博士论文"。
--前苏联著名电影艺术家 谢尔盖·爱森斯坦
《西线无战事》是最早采用混合录音的有声片,导演迈尔斯通很善于运用声音,他将对话、配乐及音响效果巧妙地剪辑于单声带上,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有些镜头,如保尔临死时一只手的抽动、垂落的特写镜头也拍得寓意隽永,被誉为经典之笔。这一系列的因素使本片既具备了无声片的动感,又拥有了有声片丰富的表现力。我们甚至认为,永久消灭战争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西线无战事》在各国每年公映一遍。
--好莱坞著名影评人 肖恩·索普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片并不算多--尤其是在最近这些年。然而诞生于一战结束后不久的这部战争题材的影片《西线无战事》可以说是一个例外,直到今天,这部影片看起来仍然非常尖锐。这部建立在同名小说基础之上的影片通过一群德国士兵的眼睛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实写照。同时它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有时候沉默是表现战争的最好方式。
--著名影评人 阿 冬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皇威廉二世的军队正在东、西两线与俄、法、英等国交战,战事十分紧张、激烈。德国政府以漂亮的口号呼吁年轻热情的学生志愿者投身战场,在德国后方的某个小城市里,一批青年学生在老年教师康托莱克的沙文主义煽动下,报名参军。年仅19岁的保尔一心想当个英雄,于是在政府宣传所谓"英勇奋战"、"保卫祖国"的口号下,也自告奋勇地报了名。他的朋友凯姆利希、穆勒等人也都参了军,其中还有一个叫贝姆的,他患有臆症,和他们分在同一个部队里。受蒙蔽的青少年就这样成为了士兵,他们离别家乡和亲人,去为军国主义卖命。
保尔和同学们一入伍就投入了紧张的军事训练。他们起早摸黑,在又松又湿又黑的田野中来回跑,几经折腾,累得精疲力尽,而教官史托斯还要把他们"训练得服服帖帖",成为"真正的德国士兵"。这些青年原来把人生、战争都理想化了,然而现在天真的梦幻破灭了。不久,经过训练后的保尔和他的同学们被派往西线参战。这些青年从不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一上战场就遭到炮火猛烈的轰击,在隆隆的炮声下,他们都吓破了胆,有的哭了,有的尿湿了裤子。幸亏他们遇到了一个好班长卡钦斯基,他是个老兵,对这些涉世未深的"娃娃兵"十分照顾,他主动安慰他们,并教给他们在战场上生存的技巧。于是保尔和同学们开始冲上战场,杀死别人的爱子,夺走别人的生命。弹雨之中,他们抱着"我不杀人,人也杀我"的观念大叫"冲呀、杀呀",失败了,退下来,然后再反攻。在高度的紧张与恐惧中,贝姆真的发疯了。一次战斗中,凯姆利希的腿被炸断,失去了年轻的生命,穆勒被化学毒气毒死。不仅如此,士兵们还要忍受阵地上的饥饿、潮湿、疾病和糟糕的天气。保尔沉痛地哀思着:"为什么要打仗呢?"
保尔在一次战斗中也负伤了,被送往野战医院治疗,康复后被批准回家探望母亲。病重的母亲见到平安归来的儿子格外高兴。但她心中又升起淡淡的忧愁,不知儿子下次还能否归来。保尔也为以后能否见到母亲而担忧。
归队的日子就快到了,这天,保尔路过母校,看到教师们还在鼓吹战争,动员学生们参军。保尔厌恶战争,对他们的一举一动感到悲愤,可那些学生却还在以此为乐呢!
保尔重返前线后,发现连队中来了一批像他们当年一样天真、幼稚的"娃娃兵",而老战友却所剩无几了。原来,在他休假期间,班上的战友差不多都牺牲了,只剩下老班长卡钦斯基一个人。而此时,卡钦斯基因部队供应困难,外出给"娃娃兵"找吃的东西去了。保尔跑出连队,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老班长,久别重逢,两人分外高兴。恰在这时,一架轰炸机飞来,投下炸弹,弹片飞向老班长,把他炸伤了。保尔拼尽全力把卡钦斯基背到医疗站,但他已经死了。
一天,双方停战了,西线异常平静。守候在战壕里的保尔发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可当他爬出战壕捕捉蝴蝶时,突然一声枪响,保尔被流弹击中,他倒下了。但是,在这天德军前线司令部的战报上,却清楚地写着"西线无战事"。
战争·生命·悲剧
自从有了人类文明,便有了战争。所有的战争,无论是败是胜,饱受苦难的都是无辜的人民,那些嗜血如命的战争狂人带给人类的巨大灾难是无以复加的。
战争曾使地球变得阴森恐怖,许多人号哭着,挣扎着,呼唤着,想从死亡的威胁里解脱出来,却只能无力地倒下,化成一堆堆插着十字架的青冢!无数宝贵的生命遭到了无辜的戕害!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随后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了战争。一战主要分为3条战线:西线、东线和南线。其中西线是最重要的战场,战斗也最为惨烈。所以电影界,尤其是西方电影界拍摄的一战电影,大都是以西线战场为蓝本的。
可以说,一战是从兴高采烈的群众欢送开拔的士兵,高唱《马赛曲》、《在故乡》等歌曲开始的。交战双方的军列上都用粉笔写着"圣诞节回家"的字句,所有人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暂而光荣的战争。但是,他们不久便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之中。
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在整个欧洲熄灭。"民族、宗教、姻缘、仇恨、尊严、权力、金钱……所有这一切都似导火线,一旦被点燃就会引发战争,在世界各地掀起血雨腥风。
如今战争已经结束,但是战争带给人类的血泪灾难是不能够忘记的,那是属于人类的灵与肉的创伤。人们痛恨战争,但却喜欢谈论和观看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电影,因为战争留给世人的启示与思考是长久的、深刻的,在我们心中形成终生不散的块垒。
好莱坞电影人迈尔斯通根据雷马克的名著《西线无战事》拍摄的同名影片讲述的正是马恩河战役前后,一群德国少年兵对战争态度由兴奋、憧憬到反感的过程。保尔及其同学们在老师的沙文主义思想的煽动下,怀着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战之中,可真正投入到战争中后,他们才体会到战争的可怕:那里炮声轰鸣,大地震憾,血肉横飞,尸骨遍野。主人公保尔开始怀疑过去的理想,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使他的英雄主义彻底破灭,他的内心发生了变化,开始对战争怀疑、厌恶甚至憎恨。终于有一天,保尔爬出战壕去捕捉蝴蝶,结果被冷枪打中死去。然而同战争相比,个人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那一天前线司令部的报告中写道:"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成了一战中整个西线残酷战争的小小缩影,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影片带给人类的警醒作用始终是有限的,因为仅仅过了10年,人类便又陷入了一场更大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佚 名)
☆获得第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翼》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战争片,故事以发生在一战中的两男一女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揭示了战争的罪恶。影片鲜明的生活实感和壮观的空战场面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爱情的安排上,全片也发展得流畅自然,不落俗套。《翼》是奥斯卡历史上第1部最佳影片,也是惟一一部获此殊荣的默片,具有历久弥新的观赏价值。
⑨ 急需《西线无战事》的影评,请大家帮我找找,多谢
《西线无战事》是根据埃里奇·马利亚·雷马克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它从一个德国士兵的角度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西线无战事》是一部具有浓重反战色彩的影片,也是好莱坞早期摄制的最佳战争片之一。但是在德国,该片却被禁映长达20年之久。该片导演路易斯·迈尔斯通曾亲身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他的导演手法细腻、流畅。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他运用了许多当时较为先进的拍摄技术,如使用升降机拍摄较大的战斗场面,把对话、音响和配乐等混合录在音带上,这在三十年代初期,电影技术尚不发达的条件下,敢于这样创新,是难能可贵的。
《西线无战事》的艺术成就,曾受到各国电影艺术家、评论界的高度赞誉。著名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曾称赞这部影片是“一部优秀的博士论文”。而影片结尾,保尔捕捉蝴蝶被子弹击中的镜头,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一
1.西线无战事
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之一早期有声片中的扛鼎之作有力地谴责了帝国主义战争,毫不留情地揭开了蒙在战争头上的"神圣"面纱,表现了极为鲜明的反战主题
1930年出品导 演:路易斯·迈尔斯通主 演:卢·艾尔斯约翰·雷
·第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在一九六二年美国西雅图世界博览会评选的"电影诞生以来的十四部最伟大的美国影片"中名列第三位
给人类带来永久伤痛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德国小记者雷马克打算开始写一部他自大战结束以来就一直在酝酿构思的小说《西线无战事》。他完全利用业余时间写作,结果仅用了6个星期,小说就完成了,可手稿却在抽屉里搁置了半年多,因为许多出版社都不愿出版这部作品。后来,总算有家出版社接受了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部小说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第一年竟销售了120万册,后来又被译成多种文本,总发行量在500万册以上。雷马克也因此由一个无名的小记者,一跃而成为世界闻名的大作家。
导演路易斯·迈尔斯通看中了小说的主题,将《西线无战事》搬上了银幕,这部影片也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看成是奥斯卡授奖以来第一部有强烈的思想性的作品。迈尔斯通以沉重的笔触和简明精炼的手法写活了帝国主义战争的荒谬无情,透过一名德国士兵从迷恋战争到心冷、心死的每一次心理转变,渲染了战争的恐怖及其对人性的摧残,表达了对人类自相残杀的反感和把人民推向灾难的当权者的厌恶,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回味和沉思。
在《西线无战事》中,导演以卓越的摄影技巧、写实的风格把战火、阵地、冲锋、肉搏,以及残酷恐怖、野蛮凶杀的场面拍得十分逼真,有声有色,惊心动魄,具有印象派风格。同时,这部影片极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内涵又使它成为了一部"优秀的博士论文"。
--前苏联著名电影艺术家 谢尔盖·爱森斯坦
《西线无战事》是最早采用混合录音的有声片,导演迈尔斯通很善于运用声音,他将对话、配乐及音响效果巧妙地剪辑于单声带上,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有些镜头,如保尔临死时一只手的抽动、垂落的特写镜头也拍得寓意隽永,被誉为经典之笔。这一系列的因素使本片既具备了无声片的动感,又拥有了有声片丰富的表现力。我们甚至认为,永久消灭战争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西线无战事》在各国每年公映一遍。
--好莱坞著名影评人 肖恩·索普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片并不算多--尤其是在最近这些年。然而诞生于一战结束后不久的这部战争题材的影片《西线无战事》可以说是一个例外,直到今天,这部影片看起来仍然非常尖锐。这部建立在同名小说基础之上的影片通过一群德国士兵的眼睛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实写照。同时它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有时候沉默是表现战争的最好方式。
--著名影评人 阿 冬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皇威廉二世的军队正在东、西两线与俄、法、英等国交战,战事十分紧张、激烈。德国政府以漂亮的口号呼吁年轻热情的学生志愿者投身战场,在德国后方的某个小城市里,一批青年学生在老年教师康托莱克的沙文主义煽动下,报名参军。年仅19岁的保尔一心想当个英雄,于是在政府宣传所谓"英勇奋战"、"保卫祖国"的口号下,也自告奋勇地报了名。他的朋友凯姆利希、穆勒等人也都参了军,其中还有一个叫贝姆的,他患有臆症,和他们分在同一个部队里。受蒙蔽的青少年就这样成为了士兵,他们离别家乡和亲人,去为军国主义卖命。
保尔和同学们一入伍就投入了紧张的军事训练。他们起早摸黑,在又松又湿又黑的田野中来回跑,几经折腾,累得精疲力尽,而教官史托斯还要把他们"训练得服服帖帖",成为"真正的德国士兵"。这些青年原来把人生、战争都理想化了,然而现在天真的梦幻破灭了。不久,经过训练后的保尔和他的同学们被派往西线参战。这些青年从不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一上战场就遭到炮火猛烈的轰击,在隆隆的炮声下,他们都吓破了胆,有的哭了,有的尿湿了裤子。幸亏他们遇到了一个好班长卡钦斯基,他是个老兵,对这些涉世未深的"娃娃兵"十分照顾,他主动安慰他们,并教给他们在战场上生存的技巧。于是保尔和同学们开始冲上战场,杀死别人的爱子,夺走别人的生命。弹雨之中,他们抱着"我不杀人,人也杀我"的观念大叫"冲呀、杀呀",失败了,退下来,然后再反攻。在高度的紧张与恐惧中,贝姆真的发疯了。一次战斗中,凯姆利希的腿被炸断,失去了年轻的生命,穆勒被化学毒气毒死。不仅如此,士兵们还要忍受阵地上的饥饿、潮湿、疾病和糟糕的天气。保尔沉痛地哀思着:"为什么要打仗呢?"
保尔在一次战斗中也负伤了,被送往野战医院治疗,康复后被批准回家探望母亲。病重的母亲见到平安归来的儿子格外高兴。但她心中又升起淡淡的忧愁,不知儿子下次还能否归来。保尔也为以后能否见到母亲而担忧。
归队的日子就快到了,这天,保尔路过母校,看到教师们还在鼓吹战争,动员学生们参军。保尔厌恶战争,对他们的一举一动感到悲愤,可那些学生却还在以此为乐呢!
保尔重返前线后,发现连队中来了一批像他们当年一样天真、幼稚的"娃娃兵",而老战友却所剩无几了。原来,在他休假期间,班上的战友差不多都牺牲了,只剩下老班长卡钦斯基一个人。而此时,卡钦斯基因部队供应困难,外出给"娃娃兵"找吃的东西去了。保尔跑出连队,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老班长,久别重逢,两人分外高兴。恰在这时,一架轰炸机飞来,投下炸弹,弹片飞向老班长,把他炸伤了。保尔拼尽全力把卡钦斯基背到医疗站,但他已经死了。
一天,双方停战了,西线异常平静。守候在战壕里的保尔发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可当他爬出战壕捕捉蝴蝶时,突然一声枪响,保尔被流弹击中,他倒下了。但是,在这天德军前线司令部的战报上,却清楚地写着"西线无战事"。
战争·生命·悲剧
自从有了人类文明,便有了战争。所有的战争,无论是败是胜,饱受苦难的都是无辜的人民,那些嗜血如命的战争狂人带给人类的巨大灾难是无以复加的。
战争曾使地球变得阴森恐怖,许多人号哭着,挣扎着,呼唤着,想从死亡的威胁里解脱出来,却只能无力地倒下,化成一堆堆插着十字架的青冢!无数宝贵的生命遭到了无辜的戕害!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随后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了战争。一战主要分为3条战线:西线、东线和南线。其中西线是最重要的战场,战斗也最为惨烈。所以电影界,尤其是西方电影界拍摄的一战电影,大都是以西线战场为蓝本的。
可以说,一战是从兴高采烈的群众欢送开拔的士兵,高唱《马赛曲》、《在故乡》等歌曲开始的。交战双方的军列上都用粉笔写着"圣诞节回家"的字句,所有人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暂而光荣的战争。但是,他们不久便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之中。
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在整个欧洲熄灭。"民族、宗教、姻缘、仇恨、尊严、权力、金钱……所有这一切都似导火线,一旦被点燃就会引发战争,在世界各地掀起血雨腥风。
如今战争已经结束,但是战争带给人类的血泪灾难是不能够忘记的,那是属于人类的灵与肉的创伤。人们痛恨战争,但却喜欢谈论和观看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电影,因为战争留给世人的启示与思考是长久的、深刻的,在我们心中形成终生不散的块垒。
好莱坞电影人迈尔斯通根据雷马克的名著《西线无战事》拍摄的同名影片讲述的正是马恩河战役前后,一群德国少年兵对战争态度由兴奋、憧憬到反感的过程。保尔及其同学们在老师的沙文主义思想的煽动下,怀着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战之中,可真正投入到战争中后,他们才体会到战争的可怕:那里炮声轰鸣,大地震憾,血肉横飞,尸骨遍野。主人公保尔开始怀疑过去的理想,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使他的英雄主义彻底破灭,他的内心发生了变化,开始对战争怀疑、厌恶甚至憎恨。终于有一天,保尔爬出战壕去捕捉蝴蝶,结果被冷枪打中死去。然而同战争相比,个人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那一天前线司令部的报告中写道:"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成了一战中整个西线残酷战争的小小缩影,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影片带给人类的警醒作用始终是有限的,因为仅仅过了10年,人类便又陷入了一场更大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