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尤溪宣传片解析
『壹』 尤溪哪里最漂亮
尤溪地处福建省中部,是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诞生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遗产积淀丰厚,素有“闽中明珠”、“海滨邹鲁”的美称。尤溪幅员广阔,气候宜人,拥有省级自然保护区九阜山和国家重点工程街面电站库区等名山秀水,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一、朱熹故居旅游资源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诞生在尤溪县城南溪书院,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光,7岁随父迁居建州(今建瓯市),晚年定居建阳,期间多次回尤溪探访,留下大量铭文、诗词、遗墨。朱熹一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是我国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宗师,是中国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被后人誉为“南方的孔子”,素有“南朱北孔”之说。据统计,朱熹一生写下126部著作、700多卷,成为“古今著述第一人”。目前,尤溪尚保留着朱熹诞生地原址南溪书院、朱熹幼年生活和读书的场所观书第、活水亭、半亩方塘及朱熹幼年亲手种植的双樟古树等众多遗迹。朱熹著名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在半亩方塘观感而作的。这些极具自然震撼力的朱熹遗迹,为尤溪朱子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极佳的素材。内涵深厚的朱子文化景观是尤溪最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是尤溪发展旅游业的一张“王牌”,是尤溪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名片”。目前,朱熹故居景区一期工程已完成。二期工程拟建设朱子文化商业步行街、朱熹故居复原等项目,预算总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项目正进行总体规划之中。
二、森林生态旅游资源
尤溪森林资源丰富,林木品种丰富,珍稀动物较多,森林覆盖率达74.4%,是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试点县和全国南方48个重点林业县之一,又是“中国金柑之乡”和“中国绿竹之乡”,素有“闽中翠帷”、“绿色明珠”之称。县内九阜山是福建省重点自然生态保护区,距尤溪县城仅12公里,区内面积3.8万亩,最高海拔1222.4米。九阜溪峡谷长达十余里,悬崖绝壁,峰峦迭障。九阜山森林植被茂密,种多类齐,不仅有原始的动植物资源,景色奇绝的天然瀑布,还有独特的生物和天象景观。苍翠的森林随着险要的地势形成丰富多彩的生态景观,是探奇揽胜与森林沐浴的好去处。同时,特色各异的倒排岩、蓬莱山、枕头山等森林景区山峻林茂、景色秀丽,也是开发森林旅游风景区的理想宝地。倒排岩景区位于尤溪县梅仙镇东北部,峰顶海拔1264米,距县城45公里,距京福高速公路互通口不到10公里。景区生态保存完好,古木参天,林荫蔽空,景观秀丽迷人,是避暑、休闲、度假的胜地。蓬莱山景区位于尤溪县坂面乡,距坂面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峰顶海拔1288.7米,山上巍峨隽秀,怪石嶙峋,有“观音照镜”、“月映莲池”等十几个自然景点。枕头山景区位于尤溪县洋中镇西北部,毗邻水口电站西滨库区,距京福高速公路洋中互通口10公里,山巅海拔976.4米,山上覆盖着8000多亩参天古木,拥有“马腰赛”、“断崖瀑”、“贞女峰”等众多天然景观,素有“七岭八峰、七拐八弯、七古八怪”之称,是集险、奇、幽、雅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点。
三、库区旅游资源
尤溪水力资源丰富,境内大小河流纵横交错,可开发水力资源装机容量居全国县级第二位,是福建省水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县。建设中的国家重点工程街面水电站是福建省水电资源中的五大水电站之一,也是福建省唯一具有多年调节的大型龙头水电站。街面电站建成后,水库面积达36.7平方公里,最大宽度2.5公里,水深120米,库面宽阔如百里平湖,库岸山形奇特,绚丽多姿。据有关专家考察,街面库区旅游开发潜力很大,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而且现在正处最好的开发时期,因街面电站正在建设之中,可先期进行水上水下特色旅游项目建设,从而建造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独一无二的库区旅游产品。此外,湖光山色、风景迷人的水东电站库区、水口电站西滨库区也是开发休闲、度假、水上旅游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四、民俗旅游资源
尤溪民俗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底蕴,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尤溪传统民间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是发展尤溪旅游业用之不尽的人文资源。闽剧、山歌、龙灯、剪纸、手工艺品等传统民俗新颖独特、引人入胜。历史悠久的文物资源不断得到挖掘,尤溪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收藏文物530多件,其中定级文物170多件,仅宋代壁画墓就完整挖掘了15座,被专家称为“中国南方的地下敦煌”。尤溪古民居亦别具一格,以明清时期建筑风格为主体的桂峰古民居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位于洋中镇西北侧,距京福高速公路洋中互通口12公里,村内满目皆古,神韵厚重,不禁令人产生穿越时空的遐想。梅仙箫氏民居等古建筑更具尤溪风味,被专家誉为“南方古建筑博物馆”。多姿多彩的传统民俗与旅游产品相互交融将极大丰富尤溪旅游的文化内涵。
打造朱子文化旅游品牌,挖掘独具魅力的九阜山、街面电站库区旅游资源,开发有山、有水、有人文景观的尤溪旅游系列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是尤溪旅游开发优势所在。目前,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并可进行开发的项目有:朱熹故居二期工程、九阜山旅游开发、街面电站库区旅游开发、桂峰古民居旅游开发等。尤溪作为朱熹诞生地,既可对接大武夷旅游经济圈,又可融入大金湖旅游经济带,从而使尤溪旅游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旅游市场争得一席之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将推动尤溪成为名符其实的“闽中明珠”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金色腹地”。
『贰』 尤溪婚纱影楼哪家拍照效果好
本人觉得尤溪《 薇薇新娘》 很不错。去年拍了套写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版象。权首先服务态度一流,一进门就很热情的招待,而且价格比较合理,和我其他的朋友照的是一样价钱的照片,但是我的“内容”却丰富不少。并且这里的摄影师和化妆师都比较专业,幽默风趣,整个拍照气氛很好,让我觉得很自然,轻松,愉快。照出来的像,画出来的妆,我简直就是专业模特。大力推荐小伙伴们光顾薇薇新娘哦。
『叁』 尤溪县的经济概况
尤溪县在建县前被称为山峒地带,建县后逐渐开发;宋代,经济、文化逐渐发展,被列为上县;元代被誉为“闽中尼山”;明初,矿冶、地丁赋税苛重,爆发过蒋福成、郑永祖领导的农民起义。尔后罢银冶,划地立大田县。明清两代,手工业、商业和文化教育事业有所发展。但本县历代封建王朝的官吏,对于地方经济资源的开发,未见有显著事功。民国初期,土匪骚乱,军阀混战,社会不宁,百业衰败。抗日战争时期,闽江口被日军封锁,本县木材、土纸等农林产品的输出和外来的粮食输入,都遭阻断,人民生活困苦。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加强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在本县的革命活动,遭到破坏和镇压。当时,政府横征暴敛,货币贬值,金融紊乱,农林工商均停滞萎缩,民生凋敝。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迅速发展,但也有过失误和挫折。1950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经过平息匪患和土地所有制的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工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年均增加389.44万元;1953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年均增加数上升为469.60万元;1958至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大跃进”、“共产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年均增加仅为247.02万元;1963至1965年执行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年均增加升到823.11万元;“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三、四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前五年年均增加仅160.29万元,后五年年均增加637.12万元;197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1978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使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加821.94万元;1981至1985年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实行改革、开放方针,年均增加跃为1537.90万元。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22488.68万元,比1950年增长8.6倍。国家和个人收入均成倍增长,全县预算内的财政收入由1953年的70.4万元增加到1985年的2060.44万元,年均递增9%;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58年的85元增加到1985年的439元,增长四倍多;全县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由1957年的529元增加到1985年的1024元,增长近一倍。城乡人民储蓄年终余额由1951年的3.2万元上升到1985年的3714万元,增长1160倍。城乡人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中、高档商品相当普及。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农村大部分农民都盖了质量较高的新房。
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9.69亿元,比2011年增长1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22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60.77亿元,增长25.7%;第三产业增加值39.70亿元,增长7.9%。从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和拉动力来看,第一产业贡献率为7.8%,拉动生产总值增长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贡献率为76.7%,拉动生产总值增长1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率为15.5%,拉动生产总值增长2.2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8.4%。
2012年完成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资391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0%;完成验资口径实际利用外资104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1%。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3082万美元,其中外贸进口271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8%,外贸出口达1036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2.6%。
2012年公共财政总收入90782万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上划中央收入31626万元,增长10.6%;地方公共财政收入59156万元,增长24.3%。全县公共财政支出148485万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教育支出43648万元,农林水利事务支出25545万元,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0578万元,医疗卫生支出16121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13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9.0%、17.0%、36.0%、28.5%和34.1%。基金预算支出134327万元,比上年增长101.3%。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0.94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人民币个人储蓄存款余额55.24亿元,增长25.5%;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5.64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尤溪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多,劳力足。这些,都为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多种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解放前,本县由于长期受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交通不便,耕作技术落后,经营单一,生产发展缓慢。农作物历来以水稻为主,其次是甘薯及少量麦、麻、茶果;畜禽饲养以猪为首,还有鸡、鸭、兔、牛、羊。农业生产力低下,遭到自然灾害,农作物便歉收、绝收。民国时期,粮食欠缺,农民生活贫困,流往外地谋生者甚多。
新中国建立后,尤溪县经过土地改革、互助合作运动,解放了生产力。同时,逐步加强耕作技术指导,农业生产效益得到较快提高。1953年全县粮食总产比1949年增长43.63%,开始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结束了本县缺粮的历史。1956年,全县粮食总产比1950年增长47.3%,年递增6.67%,提供商品粮525.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下同)比1950年增长76.6%,年递增10%。
1958年10月全县农村人民公社化后,刮“共产风”,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加上自然灾害,粮食连续3年歉收,农民收入减少,生活困难。1962年,全面贯彻执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六十条)》,纠正农村工作中部分“左”的错误,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同时推广良种、大养母猪、开展多种经营,生产有所发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批判所谓资本主义复辟,限制农民多种经营,农业生产再度受到破坏。1970年以后,搞农田基建,推行水稻“三改三扩大”,粮食虽得到较大幅度增产;但基建投资过大,忽视多种经营,经济效益低,农民生活改善不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进行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方针;推广杂交水稻、柑桔上山、猪人工授精等科技成果,并且增加动力机械、化学肥料,农业生产得到较全面发展。1985年,全县粮食总产17278.6万公斤,比1978年增加28.45%,比1950年增加3.2倍。全县卖给国家商品粮3039万公斤,成为全省商品粮基地县。水果、茶叶、淡水鱼、大豆、生猪等产量也迅速增加。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3135.0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8.41%。农业生产结构得到初步改善,在1985年农业总产值中多种经营占60.7%。这个比重比1976年提高5%,比1950年提高15%。农村各种专业户、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不断出现,提高了农产品商品率(1985年为44.4%)。农村呈现繁荣景象。
2012年完成农业产值36.63亿元。 尤溪县的工业,在民国以前仅有造纸、造船、炼银、炼铁、烧石灰、制陶瓷、铸锅、酿酒、制酱油、榨糖、榨油、木器、竹器、铁器等作坊,以及家庭副业的织纻、织席和弹棉、编棕衣等,都是个体经营,规模很小,手工操作,工具简易,地点分散。民国时期,才出现了发电、印刷、兵工3家近代工业企业,规模也很小。尤溪和平解放前夕,全县仅有15种手工业行业、150个作坊和2个工厂。
尤溪和平解放后,中共尤溪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积极扶持工业,地方工业发展较快,不仅改造了私营工业,而且积极创办地方国营工业和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但在如何发展工业生产方面也有教训。例如:1958年“大炼钢铁”得不偿失,手工业“提前过渡”事倍功半,“文化大革命”时期工业受挫折,都应引以为戒。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地方优势资源为主的林产化工、竹木加工、造纸、建材、罐头等工业蓬勃发展。企业的扩、建技术改造及新产品引进开发,不断增加工业的活力。工业企业的管理,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大部分建立健全了以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各类工业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同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大办乡村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工业产品的品种、产量增加,质量提高。进入国际市场的有:松香、松节油、水轮泵、高低压电瓷、日用瓷、罐头、钨精矿、白石米、厘竹、竹编和首饰盒工艺品。传统产品在省内称优的有:“满山红”黄酒、“山花”酒、新桥粉干。1985年,全县有森工、食品、化工、造纸、建材、电力、机械、陶瓷、电子、印刷、工艺美术、矿冶、缝纫等20个门类,企业4456家,职工22622人,工业总产值达9353.61万元(比1950年增长100.24倍,比1978年增长1.02倍),占当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41.59%。其中,地方国营企业25家,职工3770人,总产值4219.46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5.11%,全员劳动生产率10812元,比1981年增加540元,比1978年增加1177元;县办集体企业31家,职工1577人,总产值937.02万元,占工业总产值10.02%,全员劳动生产率4457元,比1981年增加338元;乡(镇)办、村办、联合体、个体等企业有4400家,职工17275人,总产值4197.13万元,比1978年增长1.78倍,占工业总产值的44.87%。
2012年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72.0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0.3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1.1%和22.0%。全县三大主导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50.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7.7%,其中纺织、服装业产值87.3亿元,林产业产值31.6亿元,矿产、矿物制品业产值32.0亿元。
尤溪经济开发区于2003年设立,2006年省政府批准并经国家发改委确认升格为省级开发区,总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以13500亩的城西园、4800亩的埔头园、82000亩的城南园、5000亩的林坑园、2700亩的仙山园等为主园的“一区多园”格局。已开发面积近20000亩,已入驻企业150多家,从业人员20000多人,以林产、纺织、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开发区多项经济指标位于全省山区县开发区前列,荣获“福建省级工业园区建设先进单位”、“福建省级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海西十佳品牌工业园区”等荣誉称号,被中国人民银行确定为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信息调查样本采集点。 据民国《尤溪县志》载,宋代本县城镇有商店、农村有圩集;明、清时代商业发展较快。当时,本县输出商品主要是茶叶、土纸、木炭、柴片、笋干、香菇、木材、毛竹;输入商品主要是食盐、棉布、日用杂货、果品、海产品、中药材。商品运输主要靠船运、筏运和肩挑。处于交通要道的村落,逐步形成集市贸易场所。尤溪两岸的一些大村落,逐渐形成商品集散转运的码头或小集镇,各种商店陆续办起,资本较多的商人在县城设店建仓,开展批零兼营的购销活动。一些小商小贩也应运而生。县城逐渐形成商业中心。
民国时期,本县兵灾匪祸不断,社会极不安定。虽然江西、福州、永春等地一些商人到尤溪县开业,但由于山区交通闭塞,商品运输比较困难,生产水平和人民购买力低,因此,市场仍不繁荣。尤其是军阀卢兴邦统治时期,发行地方性货币,干扰市场,“广豫”票停用作废,“华通”票打折收回,使一些商人、农民蒙受损失。抗日战争胜利后,官僚富绅挤入商业,利用权势垄断市场,随意涨跌物价,对小商小贩进行排挤倾轧,更使市场日益凋零。至民国35年(1946),全县仅有大小商店693家,民国37年降为570家,民国38年初又降为280家。
1949年7月5日尤溪和平解放,县人民政府首先保护原有的商业。同时,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指引下,逐步建立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对粮、油、木材等实行统购统销,对农业生产资料实行专卖,这对制止不法商人囤积居奇、稳定市场物价、保证物资供应起了很大作用。1954年8月开始,对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底基本完成。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逐步壮大成为市场的主体经济。但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错误地把商品生产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除,限制了许多农副产品上市。这两个时期,市场物资几乎只有国营商店和供销合作社经营,物资短缺,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不便。
1978年以后,商业工作执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恢复国营、集体、个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实行多种经营方式和经营承包责任制。1985年,全县零售商业网点2835个,比1956年增加2.4倍,24处圩场全部开放,城乡市场空前繁荣,内外贸易购销两旺。1956年和1985年相比,全县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由149万元增加到4686.86万元;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由835.5万元增加到9285.03万元。外贸出口总值由1958年的19.6万元增加到1985年的632.6万元。国营商业1956年亏损4.14万元,1985年盈利70.8万元。供销合作商业实现的利润由1953年的5.1万元增加到1985年的100.02万元。
2012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3.69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441个,比上年增加7个,增长1.6%。全年房地产施工项目18个,比上年增增长12.5%;房地产施工面积96.22万平方米,增长8.8%。全年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837套,其中:廉租住房90套、公共租赁住房100套、经济适用住房312套、限价商品住房170套、城市棚户区150套、国有林区棚户区15套。
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96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全年限额以上贸易单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99亿元,占总额的32.1%,增长36.5%;限额以下贸易单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97亿元,占总额的13.1%,增长67.9%。全年接待入境游客40.1万人次,同比增长31.3%;实现旅游业收入2.42亿元,同比增长30.7%;带动农民增收8500万元,同比增长32.6%。
『肆』 2028尤溪社区工作者有什么优势
社区工作者的报考越来越热门,上篇我们介绍了社区工作者究竟是什么,那么社区工作者有什么优势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说说社区工作者有哪些优势:
一、离家近
有人说,这一岗位非常适合照顾家庭,上班的地点就在家门口,并且这份工作的压力并没有许多私企那样大,定非常多的KPI指标,有小孩以及家人要照顾的小伙伴就非常适合这份工作。因为会有很大弹性的时间用于照顾家人。
二、门槛相对低
相较于公务员几百比一的录取率,社区工作者考试只要先通过第一步的审核,进入笔试,笔试及格后按照排名或者及格就可以进入下一轮(具体情况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招录单位安排走)。
三、有的地区福利较为优渥
不同地区的待遇也有所不同,少则两三千,多则五六千。有些社区还会根据工作年限的增长而增加。除了工资部分,还会为社区工作者上缴五险一金提供一些相应的补助或者福利。薪资待遇情况看来,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经济发达地区以及经济落后的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单位,社区工作者待遇都会有不小的差异。甚至有的地方,会在年终,或者逐月发放绩效工资,当然,数量就没法完全确定。
所以大家在报考社区的时候切勿以偏概全,一片地区的社区工作待遇不能代表全部的社区工作者待遇,公告发布后可以咨询单位详细的薪资待遇。
四、前景好
现在很多地区的区域建设也是很不到位,这是国家大力发展中社区建设的一部分原因。而且这离不开我们的社区工作者,所以国家发展社区工作者这一系列的政策也是大势所趋。
所以说,随之而来的待遇也在提高。表现在工资收入的逐步稳定,(有些地区的社区工作者工资与民政保障挂钩,甚至优先于行政事业单位工资保障),且有逐年逐级提高的趋势。
『伍』 尤溪怎么样,尤溪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云霞仙境桂峰村
位于“闽中明珠”尤溪县东北向,距京福高速公路互通口仅公里的洋中镇桂峰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桂峰在古时称为桂岭,又叫岭头、蔡岭,海拔550多米,为半高山谷地。走进这个被誉为“山中理窟”“云霞仙境”的历史文化名村,群山环抱,云雾缭绕,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令人流连忘返。 历史悠久的桂峰村,在南宋中后期,金兵南侵,小朝廷偏安东南,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随之南移。作为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孙蔡长,承祖训避世筑居,耕读传家,桂峰成了理想的首选宝地。之后,尤溪至福州的一条官道从桂峰经过,成为尤溪内地达官贵人、商贾小贩往返福州的必经之路和食宿的唯一中转站,由此桂峰迅速地繁荣起来,素有“小福州”之美称。“四寻客栈五步楼,比屋弦声乐悠悠;梦寐以求寄居地,旅客旋步三回头。”就是当时桂峰村的真实写照。 漫步于加载典籍的桂峰八大景,宛如涉足在一片梦中仙境,一幅幅秀美壮丽的山光水色随即映入眼帘。“石笋擎天”处,山高有三石,相连参天,森立影离离;“金鸡耀日”位于村右,山有石盘,盘内一石状似翰音,翅足具备,日出时羽仪尤璨;“玉泉喷蜜”的泉水自石罅隙中涌出,清纯沁齿,味甘如蜜;“丹桂飘香”处,环岭皆桂,四时花开,香气袭人;“酒座清风”地坦而旷,石立周正,旁有小石,环列类座,行人至此,每披襟称快。
除此之外,还有优美多姿的巨龟枕流、龙潜深井、龙门虎啸、八俊潭等自然天成的景观。“珠帘飞瀑”环境幽静,秀外慧中,飞流直下,声震如雷。身临此情此境,美不胜收,如痴如醉。在大峡谷两旁,遍布着莽林蓊郁的原始次森林,分布着许多珍稀的奇花异草和动植物,成为专家、学者考察自然生态的绝妙之地。 丰富的人文底蕴,淳朴的乡间民风,堂皇的民居建筑,优美的自然景观,难怪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桂峰村考察时惊呼:“古建筑规模如此之大,文物古迹原貌保存如此之完整,在福建乃至全国尚属少见。”
南溪书院
在尤溪县城南的公山之麓,原为邑人郑义斋馆舍。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朱熹之父朱松任尤溪县尉,去官后寓居于此。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在此诞生。朱熹逝世后,县令李修于嘉熙元年(1237年)捐资在此修建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和尊道堂等建筑,祀朱家父子。宝元年(1253年),宋理宗赐额“南溪书院”。元至正元年(1341年),分建二祠,明清后屡有修缮扩建。书院古朴庄严,现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有韦斋祠、观书第、毓秀坊、毓秀亭等建筑。正堂当中立朱熹石膏塑像,两旁是朱子手书板联四幅:“读书起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四壁高悬其上溯八代列祖列宗画像。书院内的方塘,为朱熹幼年读书处。朱熹《观书有感》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中的“半亩方塘”即指此处。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知县方溥主持,把半亩方塘扩大浚深,并建亭于塘上,通以石桥,取名“活水亭”,今皆修复。
书院左侧有古樟2株,枝干参天,高30多米,树围分别为10.8米和7.8米,相传为朱熹幼时所植,人称“沈郎樟”(沈郎为朱熹乳名)。1987年,将此地辟为公园,面积1600多平方米。
九阜山峡谷
走进位于福建三明的九阜山,就像走进一幅绵长绮丽的山水画卷。“山清、水秀、石奇、林茂”,处处胜景,步步流连,富有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 漫步于逶迤的山间小径,看山泉溪涧萦绕林间,听林间鸟鸣声声,享受密林遮天蔽日的阴凉,几乎让人忘了疲累。溪谷到处是怪石,取名有仙人捣药、神鲤待跃、金龟拱背……还有像鸟、像猿、像恐龙蛋,形态各异,模样可爱。 九阜山
[2]九阜山峡谷为福建省最长的一条峡谷,峡谷地段总长达15公里,海拔500~800米,分小潭峡和大潭。大、小潭溪落差大,水流急;潺潺清流穿峡走谷,其声如鼓如琴,在深邃的峡谷中奏出天籁之音。 在小潭峡谷及附近地段,汇集有20余处瀑布,形成串珠式瀑布群。更为称奇的是,这里植被保存相当完好,壳斗科、樟科、金缕梅科、木兰科、木犀科等野生植物有171科1113种,植物应有尽有;珍稀植物30多种分布其间,有的甚至连绵成片,蔚为壮观。更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蟒蛇、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走曽飞禽,出没其中。
蓬莱仙境---蓬莱之巅
蓬莱山: 又名九仙山。相传有九仙往来其间,故名蓬莱山,位于尤 溪坂面镇,距县城21公里,海拔1288米,与罗汉山隔尤溪对峙,为县西南军防的门户。 蓬莱山山势雄壮,怪石嵯峨,山高水秀,古木参天,峰峦 峭拔,人迹罕到,上有金鲫池、石棋盘、黑白二石子、炼 丹灶、白鹤洞等胜迹。同时,洞窟幽深,岩壑雄峙,峡谷险 绝,山泉潺潺,苍松翠柏,山光水色,景致独特。相传山巅有 仙人往来,并可闻鼓乐声。据《尤溪县志》载昔人诗云:“微风轻动雾云开,日照峰巅香烛台,不为神灵躬朝观,只缘赏景上蓬莱。”又云:“云腾罗汉浮十岛,雾涌蓬莱 隐万松。”蓬莱山夏日凉爽宜人,平均气温18℃,是理想 避暑胜地。 相传山巅有仙人往来,并可闻鼓乐声。 据《尤溪县志》载昔人诗云:“微风轻动雾云开,日照峰巅香烛台,不为神灵躬朝观,只缘赏景上蓬莱。”又云:“云腾罗汉浮十岛,雾涌蓬莱隐万松。” 蓬莱山夏日凉爽宜人,平均气温18℃,是理想避暑胜地。
江南大峡谷(车程1小时左右)参加尤溪军事漂流(皮筏漂流1.5小时),体验“男人一路欢笑、女人一路尖叫”的快感,感受华东第一漂的惊险与刺激!返回酒店开会,晚临海酒店入住。
『陆』 关于尤溪的风俗
尤溪县的生活习俗
劳动:封建时代,尤溪人民深受儒家“男尊女卑”、“男外女内”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影响,千百年来,妇女缠足习俗上不视为劳动力,生产劳动全由男子承担。妇女只在家中从事烹饪、洗涤、缝纫衣裳、纳制布鞋、饲养禽畜等家务,有的还绩麻绩苎、捻线、织布、编草鞋、织草席草垫、编竹笠等。唯独畲族妇女不缠足,参加上山下田劳动。民国以后,少数妇女不缠足,帮助男人劳作或经商,也有少数女子进学堂读书。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妇女得以解放,女子受教育逐渐普及,女子参加社会劳动不断增多。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青年妇女开始被定为劳动力,每月有出勤定额,实行男女同工同酬。从此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做工经商日益增多。国家机关、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都吸收了许多妇女参加脑力和体力劳动。现在,成年女子与男子一样,参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蔚成风气。
饮食:尤溪人民习惯主食大米饭。通常吃捞饭,方法是大米入锅煮沸几分钟后,用笊篱捞出倒入木饭甑蒸熟而成。有的锅里留一些米饭煮成粥当早餐,有的晚餐煮粥或杂粮补充,也有的一天三餐饭量一起做。尤溪解放以前,水稻产量不高,自产稻谷不能自给,广大劳动人民只能种植杂粮添饱,只有地主富豪官绅人家能三餐享用大米饭。杂粮以甘薯最多,收成季节,有的鲜蒸甘薯当饭食,有的刨成丝晒干储藏叫番薯米,供常年与大米混煮食用。小麦种植不多,面粉、面条和线面,多为外来商品。尤溪有用灿米加工成粉干,也有用粳米、糯米舂成白粿或糍粑。这几种都算精制食品,一般只在节日和招待客人时食用。杂粮还有少量的山禾、大麦、苦麦、荞麦、粟籽、高梁、玉米、小米等。副食品以蔬菜瓠瓜为主,辅以竹笋和野生菇类,以及田间的泥鳅、黄鳝、虾、螺,溪涧中的鱼、鳖、蛙、蚬。家养的鸡、鸭、兔、猪等肉类和蛋,只能在节日或招待客人和办酒席时食用。瓜、菜有季节性,盛产期间,须拿出一部分用盐腌制、糟藏、酒渍、醋浸、晒干等方法储藏供缺菜时食用。饮料有茶和糯米黄酒。调味品以海盐为主,富户有用酱油、虾油。
新中国成立后,尤溪水稻产量逐步提高,广大人民才能以大米饭为平常主食。在粮食定量供应取消之后面粉、面条、糍、粿逐步成为较普遍的食品。煮饭方法,改为炖饭或焖饭。城镇家庭,早晨多为吃粥,农村家庭,保持三餐干饭习惯。副食品除蔬菜野味外,鸡、鸭、猪、羊、牛肉,蛋、鱼和贝类大量增加。饮料除茶和糯米酒外,增加了各种白酒、果酒、饮料、果汁、啤酒、汽水。调味品除盐外,还常用酱油、虾油、味精等。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主、副食品已相当丰富,三餐饭食已由过去的温饱型向健康营养型转变。随着家务劳动的社会化,许多城镇家庭早餐已不煮饭,改食牛奶、豆浆、馒头、包子、油条、油饼、面包、蛋糕等,或干脆全家人到餐馆用早餐。农村家庭三餐仍吃干饭。办酒席时,用上啤酒、白酒和各种饮料已相当普遍。猪肉已成为平常菜肴。酱油、虾油、味精及其他调味品农家已普遍使用,不再被视为奢侈品了。
衣着:清未民初,尤溪男女通常穿大襟上衣,是有领有袖,大前襟由左掩右,右侧套底,襟口缝以领纽扣、右肩纽扣、腋下纽扣相扣住,纽和襻都以斜布条卷缝制成。下衣是便裤,宽裤深裆。女上装袖子稍短,袖口宽,俗叫马蹄腕。并在襟边、袖口、裤脚口加装饰花边,有围着裤的礼裙(为有褶有花边的裙,但不常穿)。男女衣料皆以棉布或苎布为主,富户和官绅才穿绸缎绫罗和毛织品。棉布丝绸均为外来商品。土产苎布(俗叫夏布),染青或蓝色,为劳动人家常用的衣料。富户、官绅和读书人有穿棉、丝布料的长衫,外加穿坎肩,即为礼服。民国十几年后,男上衣逐渐改为对襟(俗呼对面扣),领用双层布反褶,前襟缀双口袋或三、四个口袋;女装袖口逐渐改窄。之后,男装又出现中山装;女装有旗袍、短袖衫加筒裙等款式。青年男女裤都是围腰窄裤头,直裆,布料以机织棉布为主,内衣开始用针织品。
新中国建立后,县城和青年男女装以反领对襟的中山装为主要款式,农村中、老年妇女上装仍以大襟为主要款式,中、老年男上装也仍以对襟为主要款式。之后女上装出现反领对襟款式;还有袖口另接一小段双层布料开口并加纽束紧的内衣衬衫式,也作为男女外衣款式流行。男裤型以围腰窄裤头开档加纽裤脚反口为主要款式。
20世纪80年起,服装普遍商品化,服装型式、花样的设计制作逐渐多样化,尤其是女装。男装春秋装普遍流行西装、夹克衫和休闲衫;夏装上衣流行机织短袖圆领或V型领、反领三种款式的T恤衫,衬衫仍为男上装主要款式。女装更是五花八门;夏季以旗袍,连衣裙,长、短裙、反领衬衣款式较流行;秋冬季的上装仍以反领对襟款式为主。农村的老年妇女仍有穿大襟上装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着装已朝着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鞋:解放前,尤溪人民穿的鞋多是妇女手工制作的布鞋。鞋底用布片层层叠糊,厚约一厘米左右,有包边与不包边两种,然后用苎索密针穿扎后,上鞋面而成。男鞋面是黑色布,有圆口、尖口、深口加舌三种款式。缠足妇女的鞋面多用色布,制成尖头翘鼻、鞋帮绣花,后跟加寸许高木履(俗叫色裤鞋)。平脚妇女鞋样随男式,只是鞋面加横带纽。而后,出现了布面胶底或皮底鞋、全皮鞋、胶鞋。但那时人们生活水平低,所穿的鞋子大多还是自制布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多数人穿商品鞋,品种花样也逐渐增多,有长统、短统、深口、浅口、通花、凉鞋。用料有全皮、人造革、布料、塑料、橡胶,或单用或配合用。现在,男女老少穿的鞋随时都能从市场买到,穿皮鞋已极为普遍。胶鞋多为未成年人穿用,成年人多在劳作时穿,原自制的布鞋仅有老年人还偶有穿着,极少人再做布鞋了。
袜和帽:民国以前,尤溪人民穿袜戴帽并不普遍。只是富户和官绅士子及六七十岁以上老人穿袜子,袜子用白布自己缝制的。民国时期才有针织长筒袜。缠足妇女则以裹足布缠脚,外罩褶箍;禁缠足后穿针织袜。官家有冠,民间老人和婴幼儿戴用布或缎做的帽。婴幼儿及老年妇女帽型有两种:一种有帽顶;另一种无顶(俗叫帽箍)。老年男人多带有顶布制的瓜皮帽。后来逐渐有了纱线编织帽,羊毛线编织帽、呢帽,型式有加边的和加帽沿的。现在,人们穿袜子已相当普遍。帽子尽管款式、花色、用料多样,品种繁多,但尤溪人民戴帽子的还多是老年人和婴幼儿,一般人只在夏季出门时防晒,戴遮太阳的草帽,或各种款式的“太阳帽”。有部分青年女子将帽子作为一种饰品用。
房屋:尤溪人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杉木结构,单层,一字横展,长方形。小的三个单元,大的五个单元,左右对称,中间前为大厅,后为后堂,前后左右有走廊,多不设大门;前面不留走廊的,多设前后大门。纵深一般有3间,前两间连通为寝室,后一间为厨房,屋面前后两坡水,遮瓦片。上述为通常房屋建筑格局。还有一种院落建筑型式:在一字长方形(俗呼正厝)的前面,左右两侧各建日字形或目字形的书院(俗呼归头或转头),围成“冂”形天井,屋面各向左右坡水,承于正厝前坡水之下,天井正面多有围墙并设大门。有的在书院前面再横建二堂与正厝平行,纵深一般只有一间或两间,有的二堂前面再建书院,有的再建第三堂。第三堂一般只有一开间。有的在正厝左右两侧再建扶厝,纵深与正厝相同,两开间,前面开一小厅,其后纵分为2间。两侧为纵廊,最后为厨房。扶厝与正厝、二堂、三堂有过水亭相连。更大的还可以有二纵三纵左右扶厝。所有房屋隔间,多围木板或竹筋土灰壁。部分村镇,三堂六纵大厝周边均筑土墙,围成堡垒式建筑群。旧式房屋大多单层,有的有阁楼、半楼,其楼层多作为存贮使用。房屋的座落和朝向以及围墙大门朝向都有讲究。畲族小村,还有全用毛竹构建的房屋,连屋面也用竹片遮盖。
新中国建立之后至20世纪70年代,新建民房普遍是双层,少数是多层的,但不拘左右对称和前厅后堂格局,也较少有院落建筑群式。乡村建筑多以木结构、土木结构、砖木结构为主。厕所也多在房屋以外另建。20世纪80年代后所建民房,多为砖木结构或砖混结构。世纪未,城镇所在地新建房屋主要为砖混或框架多层结构,乡村新建民房多以砖混结构为主,屋面仍以遮瓦片居多。城区旧城改造和农村新村建设,多为套房式多层建筑,内设卫生间。
『柒』 尤溪有什么好吃的
到三明尤溪除了领略美丽的山水风景,还要亲自品尝当地的水果。为大家介绍几种具有尤溪特色的水果。一、尤溪金柑(“三洪”金柑)尤溪县的八字桥乡、管前镇由于其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成为盛产优质金柑的主要产地,而以八字桥乡的洪田村、洪牌村,管前镇的洪村三个相连一片“三洪”村出产的金柑最为优质。这三个村是福建省的金柑主产区之一。故“三洪”金柑代表了尤溪金柑而盛誉省内外。 金柑色泽金黄、果大、核少、味甘甜微酸,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据测定,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占17.2%~18.%,~15%,总酸0.75%~0.99%;每百克含维生素c41.5~45.5 毫克,并富含维生素A 、B,果实还含有维生素P,果皮中富含类胡罗卜素。 据资料记载,尤溪金柑人工栽培始于清同治四年(1865)发展至今。二、尤溪“九都柚” “九都柚”又名“九都抛”,为尤溪县梅仙镇梅营村的独特产品,历史上梅营的行政区划属九故得名。梅营处于尤溪河中游河畔,其地质为古代泥沉积形成的小河谷平原。由于特殊的土壤结构和气候环境,所产的柚质地优良,果实形状略呈倒卵,淡绿色,有香气。果重1.3~1.5公斤,皮薄,仅0 .6厘米左右,肉呈粉红色,味甘甜,少核,该柚,贮期可达半年,贮于屋内满屋生香。据民间资料记载,此柚始植于明代中叶,盛产至20世纪50年代。清代就有销往福州、南平等地的记载。50年代后期由于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产量逐年下降。现有关部门正采取措施拯救这一珍贵的果树品种。三、尤溪芦柑(厚禄坪芦柑) 尤溪芦柑是尤溪县的特色产品,主要生产基地分布在尤溪河上游的坂面、台溪两个乡。以坂面乡厚禄坪村的芦柑质量最为优良而闻名省内外,因而有“厚禄坪芦柑”独特的称呼。厚禄坪出产的芦柑果大(大的果径达12厘米以上)皮松软易剥,肉质嫩,果味密甜爽口,核少(或无核),可食率高。据测定,可溶性固形物达15%,每百克果汁含维生素C38~42毫克。果品耐贮运,贮藏期达100天以上。四、尤溪果蔗 尤溪果蔗也称为尤溪甘蔗,是县内种植历史悠久较有特色的一种食用蔗种。该品种蔗皮薄,呈嫩绿色,其节比一般甘蔗软,易啃此。蔗肉幼嫩,含糖份高,味甘爽口,蔗糖不粘嘴,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水果。尤溪果蔗历史上主要种植地在梅仙的梅营、坪寨及西城镇的解建、联建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