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思考
⑴ 《中国诗词大会》如何唤醒国人内心深处的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引起了人们的思索。在这样一个快餐时代,饱读诗书的人少了版,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权文化去提升文化素养的人少了。《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近些年,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类节目都曾经引发如潮关注,充分说明了公众对传统文化有巨大需求。
中国古代即有“诗教”的说法。《礼记·经解》引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意思是经过《诗经》的学习与教育,对完美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其实,远远不只是《诗经》,整个中国古典诗词都是一座巨大的精神宝库
⑵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热播,如何看待这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以及另一个相当独特的朗读书信节目《见字如面》,这些带着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电视节目,近年来成为电视节目中的一股“清流”,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参考评述: 这一文化现象透露出的是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美的滋养的认同、享受和期待,也说明很多人愿意亲近优秀传统文化。近年不少电视综艺节目掀起亲子风、真人秀、歌曲选秀等热潮,但在热闹过后,观众发现,似乎没剩下什么。真正能够打动人的节目让观众望眼欲穿。在这种情形之下,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以高收视率成为电视节目中的“网红”,似乎顺理成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我们所需要的,是有一个契机去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有一种热情去延续古老诗词歌赋的青春。传统的诗词歌赋正在引发今天国人的文化共鸣。需要看到,从对诗词节目的追捧,到大众“绝知此事要躬行”,有着不小的差距。节目中,很多家喻户晓的句子也常常让百人团中数十人答不出来。这反映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这种诗兴与气势不是看几次弘扬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就能达成的。如何以诗词热为契机形成良好氛围,启迪更多人去热爱和学习传统文化,值得思考。培养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既需要丰富艺术人文学习经历,引导人们逐步理解传统文化精品的意境和美感,还需要在文化普及层面做更多的探索。尤其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上,需要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高度,更加重视古诗词等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期待在诗词热“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引导下,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让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深植于我们每个人内心。(来自网络)
供参考。
⑶ 近日对《中国诗词大会》上瘾,于是思考人为什么
有人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部分读过的书最后都会忘掉,那读书的意义何在?这是内我见过最好的回答容:“小的时候我吃了很多东西,其中的大部分我已记不清是什么,但我知道,他们已经成了我现在的骨和肉”。读书,也是如此。它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影响了你的思想,你的言行,你的形象。
1,当你开心的时候
你可以说: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而不是只会说: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2,当你伤心的时候
你可以说: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而不是只会说:
我的心好痛
3,当你看到帅哥时
你可以说:
陌上人如玉
公子世无双
而不是只会说:
我靠,好帅!
我靠靠靠,太帅了
4,当你看到美女时
你可以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而不是只会说:
我去,她好美
我去,她真美
⑷ 你是怎样看待《中国诗词大会》的
不可多得的好节目~
⑸ “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火遍中国
《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火遍中国?
郑州京翰教育2017-02-10 18:24:48中国诗词大会阅读(20)评论(0)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举报
鸡年新春,央视强档播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引发如潮关注,似一股清流注入人们的心田。武亦姝等表现抢眼的选手,瞬间成为最抢眼的“网红”,被网友盛赞“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档节目缘何引发如此关注?热议的背后,我们又该有怎样的思考呢?
《中国诗词大会》日前落幕
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
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
我们在吟诵着千古绝句,
我们也在体味着人间百态。
所以无论明天你将回到哪里?
身处何方?
又将展开怎样的人生?
不要忘了在这段日子里我们共同体会到的
那份感动、那份沉醉、那份喜悦、那种振奋,
那是你们所绽放出来的光芒,
那也是中国诗词永恒的魅力!
——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结尾时的总结
仿佛一夜之间,《中国诗词大会》成了一档全民节目,话题屡登热搜榜,引发广泛热议。
关于诗词的讨论,一度成为关注焦点;关于选手的探讨,一度激起轩然大波;关于比赛的热度,一度火热高居不下。
这几天
你肯定被这个姑娘刷屏了↓
这档节目刚刚落下帷幕。00后少女武亦姝杀出了神级对手PK的重围,在首轮拿下317的高分后脱颖而出。
紧接着她又在飞花令里滴水不漏,在大学语文老师王子龙手下拿下一城。
而抢答环节更是精彩纷呈,她反应灵敏,率先拿下五分完胜强敌彭敏,取得了最后的冠军。
她的言谈之中尽是对古诗文的喜爱。
但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认为,武亦姝的走红,反衬了古诗文教育的现状,“因为普遍对古诗文缺乏更深刻的认识,所以出现了这种追捧。”
你和她的16岁差距怎么这么大?
看到这个有才情的妹子,也让不少网友感叹:“想想我的十六岁在干嘛啊……”
别说十六岁背上千首古诗文了,可能很多年轻人连上学时候背过的古诗文都快忘记了。不信,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测试。看到下面这张图,你想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是
“白龙马,蹄儿朝西”
还是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怎么样?一下子美多了吧。
央视评论
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一直以来,中华民族的诗词歌赋源远流长,为每个国人所自豪。在五千年文明史中,历代诗人留下了众多为人赞叹的诗句,今天读来亦让人赞叹。然而令人汗颜的是,在这样一个快餐时代,饱读诗书的人少了,在网络上吐槽争论的人多了。专注于文化内涵的人少了,重视颜值体型的人多了。即便开卷有益,带着功利目的去阅读文章的人多了,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去提升文化素养的人少了。步入书店,最显眼的地方往往摆放着成功学、职场技巧、商业推销等书籍,诗词歌赋和传统文化的书籍往往被束之高阁。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近些年,汉字听写大赛、成语大赛……都曾经引发如潮关注,这都说明公众对传统文化有巨大需求。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的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这几天,网络上的一个帖子突然引发汹涌热议:“有没有一句诗让你觉得是人间绝句?”网友的跟帖汹涌澎湃。有网友表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自己觉得诗句美极了;有网友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脑补画面,简直美到哭……;还有网友表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怎么能把战争写得那么豪情扩达又不失美感……一瞬间,帖子的阅读和点赞量数百万计。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中国的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古诗文究竟有什么用?
或许还是有些人难以理解,现代生活中古诗文究竟有什么用。首先,这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然后则是对个人修养及文化底蕴的培养。在学者、老前辈们看来,古诗文是非常值得现代人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了解的。
诗词泰斗叶嘉莹先生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不能领会古代诗歌的精髓,导致诗歌的传承十分困难。“其实里面有很深厚的文化蕴藏,着实可惜。”
余秋雨曾说:“我们现在接受的资讯,远远多于我们佩服的孔子、孟子、李白等古人”,之所以没有超过他们,是因为“每个人心底的文化垃圾多了”。
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在勉励中小学生时说,“诗歌的好处是不分年龄、职业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坚持下去,就能提升自己。我希望年轻人不要整天做低头族,不要把读书看做老土的事情。读诗是有好处的,这种好处不是为了就业,也不是为了拿奖,就是升华自己,增添情趣。”
孩子的童年,应该有诗。据说,诗人北岛为孩子选择现代诗,叶嘉莹先生则为孩子选择古诗词,并且亲自朗诵,让孩子在感受中国古诗的意境美之外,也能领略它们的音律美。
一直推崇传统文化的学者于丹,曾呼吁年轻人逆流而上去爱中国古诗文,“就是为了写情书,也要读点古诗文吧。”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积累的瑰宝,古诗文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学习古诗文不能用“是否有用”来衡量,它带给我们的是潜移默化且根深蒂固的影响。
⑹ 中国诗词大会举办的原因,为什么这么火
一直以来,中华民族的诗词歌赋源远流长,为每个国人所自豪。在五千年文明史中,历代诗人留下了众多为人赞叹的诗句,今天读来亦让人赞叹。然而令人汗颜的是,在这样一个快餐时代,饱读诗书的人少了,在网络上吐槽争论的人多了。专注于文化内涵的人少了,重视颜值体型的人多了。即便开卷有益,带着功利目的去阅读文章的人多了,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去提升文化素养的人少了。步入书店,最显眼的地方往往摆放着成功学、职场技巧、商业推销等书籍,诗词歌赋和传统文化的书籍往往被束之高阁。
《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的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⑺ 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会广受好评它的不足在哪里的答案
最大的不足就是只有中国人懂,诗词有朗朗上口的韵律,翻译成别的语言就是失去了一种美丽
⑻ 如何评价中国诗词大会
平常不太爱看综艺类的节目,春节期间在家开这电视,被电视正在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深深吸引,用手机搜了一下,搜索的次数多远超于同时段的偶像剧和娱乐节目。这个节目做的太好了,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并且有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的比拼。它是这喧嚣复杂中的一股清流,它带给我们在思想和文化内涵方面的思考,它没有靠明星来吸引我们,里面都是地道的老百姓来做主角,来演绎最真实的中国诗词文化。
有一期是讲述一位从村妇女40岁的白茹云,弟弟在脑中长了一颗瘤子,发作疼痛是就自己打自己的头,白茹云为了让弟弟安静下来,不那么的痛苦,就会背诗给弟弟听,弟弟听了之后就会安静下来。从那之后便于诗词结下缘。他觉着在诗词的世界里能更多的品尝到人生的喜怒哀乐,并能从中汲取力量,在30多岁的她,被确诊为淋巴癌,在住院一年多的时将间,她自己将一本《诗词名句鉴赏辞典》去不看完。在生活里她习惯从电视和孩子的课本里摘抄诗句,记在本在上随身携带,一有空闲就会拿出来看看,多年的日积月累,白茹云学会自己做诗,其中有几句是这样说的“胸有家肴胜万种,心头酸辣味千般。人间捧腹俱欢笑,冷暖有他若等闲。”如果没有诗词,或许白茹云的人生会是另一番景象。在参加《中国诗词大会》一出场,一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知感动了多少观众,在节目中有位教授陪评价白茹云说“那是一种跨过重重困难之后的胸怀和淡定的气魄”。再台上的表现更让我深深的佩服,虽是一名农村妇女,但是远胜过城里的白领千万倍。虽然只差一点点就成功了,但是她淡定自如,出口成诗,经典句子随口就来,还有那种坚强乐观的性格深深的吸引我。
这一当节目后,全国掀起了学诗潮,好长一段时间图书馆,书城的诗词书都热卖。
⑼ 你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对社会有哪些影响
第一季最公平,第二季最精彩,第三季最百花齐放,第四季最平庸。
⑽ 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这么火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自播出以来好评如潮,获得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被誉为电视界的一股清流,成为年初电视节目中一匹最大的“黑马”。前晚,节目总决赛落下帷幕,“00后”复旦女孩武亦姝不负众望夺得了冠军。综艺和鲜肉霸屏的今天,一档诗词类文化节目为何如此火爆?为此,不少专家从各个角度点评了《中国诗词大会》口碑与收视齐飞的原因。“中国人诗心不死”,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中国诗词大会》专家嘉宾、原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蒙曼认为,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诗词基因还在,一旦有一种形式把它展示出来,就会形成一种喷发。
蒙曼(现场嘉宾)
中国诗词大会打到了鼓点上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几年前曾有一位网友在网上发帖称,这两句诗自己特别喜欢,但恨才华不够,希望有人能续写两句。“中国人诗心不死,这就是很好的例证”,蒙曼回忆称,帖子发出后最终有上百万人在跟帖。“从诗经开始,人们非常习惯诗词这种审美方式,愿意用这个来表达感情,虽然这样的文学形式逐渐被放弃了,但是基因还在,《中国诗词大会》打到了鼓点上,一下激发了中国人的诗词基因。”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00后”选手武亦姝也得到了网友大量的关注。在蒙曼看来,武亦姝的走红和诗词大会成功的道理相近,因为他们都激发了中国人内心的一种情感共鸣,而并不是因为她夺得了最后的冠军。因为早在节目刚刚播出时,武亦姝凭借强劲的实力和淡定的心态,就在“飞花令”环节一战成名。当时的主题字是“月”,武亦姝微笑着将《诗经·豳风·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脱口而出,令大量网友折服其气度和才情,也让不少人高呼,这才是“00后”的正确打开方式。
蒙曼认为,激发人们心中埋藏最深的情感,往往会得到奇迹般的喷发,诗词如此,人亦如此。“我们都喜欢那种国民好闺女形象,谁家里有这么一个姑娘,心里都会觉得特别开心”,蒙曼坦言,“我们心目中对一个女孩不就是这样期盼的吗?希望她很文静,有高雅的品位,学问好,人不做作,落落大方,人淡如菊,中国人对于年轻女性的审美品位,武亦姝都囊括了。”
靳智伟(媒介专家)
文化的痛点常成传播的热点
关于诗或词,中国人有着独特的文化情结。一部中国历史始终伴随着中国的诗歌史。盛世必言诗,“大江东去”形成唐宋诗词创作的顶峰,“红军不怕远征难”体现着当今中国人的豪情;节日必言诗,所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入世必言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出世必言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触景时言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生情时言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闲适时言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在媒介专家靳智伟看来,虽然在现代诗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自古当中国人遇到天大的困难或灾难时,甚至当我们一无所有时,我们还有诗。
“文化的‘痛点’常常可以转化为传播的‘热点’与多媒体‘槽点’”,靳智伟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紧紧抓住了中国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给予了精准的电视阐释。“《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民族文化基础,通过电视传播手段,让电视受众以‘会诗’的形式与选手对话,与前人对话,与历史对话,与生活对话,并在这一过程中锤炼自己的审美情操”,在靳智伟的眼中,中国古典诗词的多元文化信息,与电视手段的有机结合,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形成了诗样传播调性与多元文化传播形态。“这使得节目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强化哲理的同时没有酸腐的道学气味。”
■第二季亮点
改进赛制
武亦姝若在首季也许走不到最后
赛制的创新性是《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关键之一,它不仅仅可以选拔优胜者,还构成了本节目叙事结构的框架,是节目形成悬念和传播趣味点的重要手段。《中国诗词大会》则以独创形式的赛制结构——“内循环搏击擂台赛”博得了不少观众的眼球。节目通过海选形成现场百人团成员,百人团通过擂主争夺战形成当期擂主,攻擂失败者重新回到百人团。这种循环赛制使得比赛形成富有弹性的趣味结构。对于攻擂的选手来说,题目的难度实际上是把双刃剑。因为高难度的题目可以更多地击败百人团选手获得更高的分值,但也可能将自己打败。低难度的题目自己可以轻松驾驭,但可能无法获得攻擂的分值而导致自我淘汰。这样的场内循环打分结构,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
然而,这样的双刃剑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总决赛时就产生了爆冷门的情况。当时,李子琳从节目刚开始便像武亦姝一样因出色的诗词储备量和冷静的头脑获得了网友极大的关注。而后,李子琳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一直杀到决赛,却被在最后一期节目中首次攻擂的殷怡航击败屈居亚军。第一季结束后,很多观众感到大赛的赛制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因此最后的选手获胜名次难以服众。因此,第二季将赛制修改成积分制,比赛一共十场,前九场是通常的比赛,最后一场即第十场则是让前九场表现较优的守擂者、攻擂者和挑战者集中起来同场较量,然后决出整个大赛的获胜名次。之前,武亦姝被百人团突围而出的李宜辛刷下,原本很难再战,新的赛制成就了节目的同时也成就了武亦姝。
新增环节
“飞花令”强势圈粉无数
除积分制外,第二季节目新增的“飞花令”等环节更是让今天的年轻观众大开眼界:原来今天玩的“空当接龙”的游戏结构,中国古代早已成型且玩得如此高雅。
“飞花令”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在本季《中国诗词大会》中,节目组引进并改良了“飞花令”,为每场比赛设置一个关键字,不再仅用“花”字,而是增加了“云”“春”“月”“夜”等诗词中的高频字,在场上选手完成答题后,由选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团答题成绩的第一名,来到舞台中间,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战擂主。“飞花令”是真正高手之间的对抗,挑战者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一联诗句,这不仅考察选手的诗词储备,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因而“飞花令”的竞赛感很强,电视观赏性很高。(韩英楠)